范文 > 心得体会 > 高一化学公式总结 > 导航 >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高一化学公式总结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针对同一件事,同一部作品,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触、最重要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每当观看或者阅读后,老师一般都要求我们写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为了更好的记忆,也是为了可以把这些感悟都记录下来。心得体会书要如何规范的书写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一化学教学反思》,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篇一:高一化学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虽然化学属于理科,但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零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需要记住。如 物质的化学式,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的性质,个别微粒的颜色都需要记忆,所以“化学就是第二外语”。在教学中,要不断强调这些特点,使他们对化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学习化学“难在哪里”,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化学”,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成绩。

对教学主体的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个人见解,这样就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也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在中利用新教材,开展研究性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总之,通过反思,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篇二: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在实施一个学段后,我对高一化学教学做了反思。本文谈了教育与教学共五个方面的内容,这是我在第一学段教学后的一些困惑与思考。

在教学进行到第一学段后,本人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了回顾以后,具体的一些问题与反思如下:

1. 学生学习后,仍在很多的知识点的理解上有问题。如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氢气的性质与反应等问题。通过找一些同学了解到相关知识在初中没学过,看来初中的课程改革使高中一些知识概念的切入点,一些核心知识的外包装已经发生改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回顾所教学生初中所使用的教材,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

2. 部分学生认为化学是很容易学的学科,没在化学上做多一点的思考与练习,还以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与要求在对待高中化学的学习。这一点在这次的考试中有反映,也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反映了出来。对这个问题备课组中各老师早有预计,所以将这次的学段考试为手段,在考试中几乎不以知识的原貌直接给出,而以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包裹或变型推理的形式给出,如“可能”、“合理”、“比较”等形式。考试结果在预料之中,我会借这次考试给学生的“教训”为机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理解层次等各方面做一些辅导工作,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轨道。

3. 大多数同学出现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有遗忘的情况。考试中,要求学生对课堂演示实验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描述、氯化铁溶液的颜色、氯化银沉淀颜色、氯离子的检验等题,这些题在历届的学生考试中属于送分题,但在本次考试中,能答对的同学并不多,这些问题我们还在课前做过提问的,但时间一长学生全忘记了。这可能与一周只两课时教学时间,还常被一些活动冲掉课有关。学生根本没对化学做太多的练习与巩固,反而把时间花在那些形式多样的学习上,如研究性学习、课外调查采访、资料的收集、综合实践、图片的采集等活动。“十一”黄金周过后,我问过一些同学,在那段时间做过什么,大多数同学都说在做综合实践活动,没怎么学习。

4. 学生学习的过程有轻浮的倾向。这一点不仅仅表现在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在对所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在对学生的观察后感觉学生在化学的学习中,只对做实验,看现象有兴趣,对现象的描述及完善没多大兴趣,学习内容稍有点难度或抽象化一点,就容易表现出不耐心不主动。这可能与新课程的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与选择性给学生带来的困惑,而教师也新进入新课程没能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有关。

5. 教学课时太少的问题。我了解到很多的学科存在这个问题,专家可能会认为一线教师没忠实地按照新课标准与教材编写的意图去展开教学,而自己加入了一些不该加的东西。其实这个说法我不赞成,教学一线的教师其实比专家在“如何使学生能理解或掌握一些知识,培养相关能力”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绝对结合了不同地方学生的实际。在声音四起时,专家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对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做出调整。实际的情况是教学参考中有些要求1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有时花三个课时才能完成,还没有加入其他的内容或要求。因为一些内容的教学的实验条件有限,有时实验要几次成功,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学生相关生活经验贫乏而无法有效地展开;有的课节,只完成书上提到的实验就下课了,可教材中还围绕这些实验有交流与讨论、有知识拓展、概念的建立、还有探究,我迷惑,这能完成吗?这是有教学经验的人设计的吗?而教学的课时是很紧的,虽然专家都说一线学校不会只开设四十课时给每一个模块,但学校又是在“忠实”于新课程的一切形式,这还有解决的途径吗?我困惑。

以上谈了五个方面的问题,这是我在第一学段教学后的一些问题与反思

篇三: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在半年的高一化学教学中,我对高一的化学教学,有了自己浅显的看法。对于高一的化学来说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认真处理好初中高中课程的衔接。 高一化学是处于初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始终是高一化学教学中要面对的问题。如果衔接不好,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对化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学生的成绩就会下滑,而一蹶不振,我认为只要抓住了高一,也就抓住了整个高中。 初中高中课难于衔接是由于教材、学习方法及课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做好基础知识衔接,实现化学平稳过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化学用语 2 、原子结构与原子结构示意图 3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4 、物质分类与酸碱盐相互的关系 5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6 、化学计算能力 7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和要求介绍 二、 认真处理好教材,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 新教材一味减少知识点,删减有价值的内容,实践教学与专家的设想出现了矛盾,我了解到很多学科存在这个问题,教学一线的教师其实比专家在“ 如何使学生能理解或掌握一些知识,培养相关能力” 方面更有深入了解,而且绝对结合了不同学生的实际。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回顾所教学生初中使用的教材,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备课是要经常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和书籍,用来充实课堂的教学,尽量把一堂课上得充实些。 很多学生学习后,存在很多的问题,许多知识点不理解,通过批改作业及与个别同学交谈得知,认为初中化学很容易学,所以就不太重视化学学科的学习及方法提炼,没在化学上多做一些练习和巩固,还以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学习高中的化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古人说: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在高一对学生设的问题台阶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而是他们能上得去,以防发生两级分化。要通过引导,教会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如习题课,讲解试卷,练习册等,发现相似,寻找规律,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在平时训练中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 以上谈了我在实施新课程教学实践后的一些问题与反思,这些问题可能是就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虽然我不知新课标走向如何,但我能肯定地说这些不可能是新课改所期望的,但课改必须进行到底是必然的。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高一数学教学反思


高一数学

(甘肃庆阳第六中学 何志杰 745000)

摘要:高一数学是学生进入高中数学学习的关键阶段,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学习,需要我们不断思索。笔者结合我校实际,从以下四个方面反思,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数学 学习

一、教师需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

学生入学时首先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举足地位;与初中相比,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初高中数学学法的本质区别,引导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课程学习。然后摸清学生知识基础,深入研究初高中课标,全面了解初高中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从而规划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诸如“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立方和(差)公式”等。教师在课堂上要对高一学生穿插讲解,达到因材施教,为学生后续学习夯实基础。

二、转变学生学习观念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复习旧知识,加强所学知识的综合训练,反复思考相似内容的区别,长期坚持查漏补缺和纠错,达到举一反三,让学生意识到适当调整自己学习方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实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内因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注意三点: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学生需备4本(知识归纳本,典型题采集本,纠错本,作业本),做到每时都纠错,每天有训练,每周有小结。上课做到“两前一后”即课前两分钟整理当堂上课所需资料文具等,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课后一分钟反思当堂所学内容;二是合理搭配成绩、性格差异的学生,让品学兼优的学生默化其他学生自主学习,外向性与内向性学生相互牵制,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

三、抽象理论直观化生活化

新课程最大特点就是引导学生探求新的事实、论证猜想、认识事物的“数”“形”属性、规律和处理相应的逻辑关系。如函数学习通过观察图象的变化总结函数性质,分析函数问题。鉴于数学理论的抽象性,教师加强直观教学,并引用生活实例降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难度。如学习面面垂直判定时借助门与地面的关系等。

四、注重情感教育

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言行举止上感染学生,专业知识上震慑学生,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由于大部分高一学生初次背井离乡,独自求学,少了父母的宠爱,家庭的温暖,容易产生失落感、忧郁感,这就需要教师课前观察,课后了解,给予适当的关心,尤其是对上课走神的学生给予适当暗示,防止他们产生厌烦、恐惧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到数学学习。

以上是本人就我校校情及学情的一点尝试。但在新课标下,如何尽快让学生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还需要不断反思总结。

高一英语教学反思


篇一:高一英语

2011—2012学年即将拉上帷幕,紧张有序的高一使我感受颇深,现将这一学年的教学工作做一反思,以利于指导自己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一、指导高一新生的转变

高中一年级是中学阶段承前启后的一年,这一年学生成绩的好坏关系到整个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头开好了,后面的工作就好做得的多。所以如何让高一学生顺利完成初中到高中的过渡,这是高一英语教师必须认真考虑和妥善处理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本人就在高一英语教学中的一些体验和方法作以总结: 正确引导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心理转变,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高一新生入学后,教师就应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端正他们思想上的各种错误认识,消除他们头脑里的各种消极情绪。要让他们意识到高一年级虽然是起始年级,但是整个高中阶段打基础的要害阶段,思想上一点也不能存在麻痹思想,应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对于那些想要“歇一歇”的学生来说,要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发奋努力,继续发扬拼搏精神,才不至于落后于他人。对于那些学习上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来说,首先要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让他们意识到高中英语与初中英语都是阶段性的,初中英语基础对高中英语学习的影响不是太大。其次要鼓励他们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只要认真,完全可以学好高中英语。再次,在打消顾虑、树立信 心的同时,还应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消除隐患。

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使之终身收益

注意培养了学生以下几个新的学习习惯。

1. 课上记好笔记,课下整理错题的习惯。我从一接手就要求学生准备好笔记本和错题记录本,笔记本上要齐全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并注明日期,条理 清晰,以便于及时复习。在做完练习或考试后,要将自己做错的题目、写错的句子认真整理到错题本上,进行回顾反思,以便在今后翻阅过程中吸取教训,加强对正确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这对打好英语基础起了很大的作用。

2 .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让学生学会自己查字典以扩大词汇量。同时自备一本好的英语语法工具书,养成经常翻阅的习惯,在口、笔头实践中使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正确地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

3 .预习的习惯。要求学生作预习笔记,即把所预习的东西写成有形的条目,这样既便于检查落实,又能对其进行指导。 4 、阅读课外书与摘抄的习惯。通过泛读训练,不仅培养阅读兴趣、习惯、技巧和能力,还同时扩大了词汇量,增长了知识。

三、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初中生进入高一后,在学习英语上会遇到许多困难,而能否激发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则是一个能否成功地进行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关键。郭沫若先生说得好: “ 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 ” 。随着学习的深入,生词难记,语法难用,课文难懂等问题都会出现,如不及时引导,学生的兴趣就会渐渐减弱,因此教师授课一定要讲究趣味性,逐渐过渡到全英语授课,最大限度地再现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四、大胆创新教学过程

注重常规教学中求创新 , 注意高一年级与初中的衔接过渡 : 高一新学期开始,我们可以通过入学考试等了解学生的大致水平,及时给学生弥补初中的缺漏知识。利用开学后一月左右的时间从语言、词汇、句型、语法等方面帮助学生系统复习。尽快使学生适应高中英语教学,具体做法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坚持尽量用英语授课,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根据高考要求,从高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课后加强与学生接触,尽快和学生熟悉起来。

高中英语教学要始终贯彻交际性原则,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 让游泳者到水中去。 ” 这是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的思想核心。语言学家毛鲁( KE Morrow )曾说过: “To learn it, do it… only by practising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can we learn to communicate.” 贯彻交际性原则也就是要把教学活化为实际,我的做法是: ⑴ 建立 “ 课前五分钟会话 ” ,培养课堂交际氛围。如一进课堂我说: “It's nice to see you again. / It's fine today, isn't? / How are you today?” 星期一上课问: “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at the weekend?” 学生会作出不同的回答,引出更多的对话,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⑵ 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坚持让学生作 duty report 锻炼学生开口的好方法。具体是让当天值日生在讲台前向同学们介绍当天日期、天气、出勤等情况,也可以让他们讲,并允许他们随意挑选同学回答问题。 ⑶ 适当让学生表演对话或课文内容。针对近期所学内容,布置学生课后进行讨论排练,然后再搬上课堂表演。 ⑷ 定期举办英语课外活动,如:办英语小报,举行英语晚会。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开口参与交际的积极性。

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只有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我的具体做法是: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各种方法掌握英语基本知识的能力、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另外,自学能力的提高还得益于学生课外大量的独立的阅读,于是高一我们就要求学生人人尽量有一本英汉词典作为工具书,让他们勤查字典。认真抓好英语早读:外语教师下班级认真抓早读课,除了对学生起督促鼓励的作用外,还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发音、朗读、理解课文及语法概念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示范和指导,从而掌握了学生实际水平的第一手资料。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各阶段的及具体教学安排,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早读课不像上正课那样规矩严格,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不拘形式,这样有助于密切师生感情。而这时情感的产生往往在激发学生学习外语兴趣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从的角度来说,早晨是人的记忆高峰期。在这个时期明读外语、拼读单词、背诵课文或练习语音语调等,能在短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做法 , 学生的兴趣明显增强 , 信心也增强了 , 学习变得主动了 . 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 , 笔者也对教材的使用存在有不少困惑 :1 .生词量大,学生难以掌握 . 新课标要求的词汇量 : 修完 1-5 本必修课本 , 词汇量为 2400-2500 个,达到七级要求 ; 达到八级要求 , 即修完 1-8 本教材 , 词汇量要求为 3300 个 ; 九级要求的词汇量是 4500 个 . 鉴于这样的安排 , 每个单元的词汇基本是在 50-60 之间。对于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难度颇大。 2. 听力材料多而长,设题较难不便使用。新教材每个单元中的听力内容比较多,连同练习册中的至少有三个听力材料与练习,尽管所选材料都与本单元话题密切相关,但是总体难度都很大。我们曾在教学第一单元时,按照要求给学生听第六页的短文,后让学生完成相应练习,结果学生普遍没听明白,不但浪费了一节课,还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 3.Workbook 部分包括有利于巩固或进一步提高知识与技能的练习和活动,容量几乎和主教材相当。有的教师惟恐不周,为了赶进度,只好加班加点,走马观花过一遍。有的教师以课时有限、学生消化不了为由放弃 Workbook 。只有少数教师根据需要有选择地使用练习册的内容。 4. 教学内容多,学生积极性不高。学生进入高中,对新学期的生活充满期待,对英语学习也是如此,无论是重点班还是普通班,刚开始都是精神饱满,信心百倍。可是一两个星期的教学过后,发现学生们的精神状态开始逐渐走下坡路,究其原因: 1 、教材难度大,内容多,应接不暇; 2 、课堂所学的内容似乎和考试脱节,试题不会做,没有成功感; 3 、学生本身意志力薄弱,碰到困难极易退缩 .

对新教材的使用的反思与实践 :

1. 合理使用教材 , 对教材进行必要的重组 . 新课标对教材的使用提出如下建议 :

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的需要 , 灵活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 对教材内容 , 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地取舍或调整。实际操作过程中 , 对教材的使用主要作了相应调整 :

2. 调整教学顺序每个单元的教学我们一般需要 7 个课时,通常是: Warming up pre-reading; Reading; Important language points; Grammar; Using language Writing; Reading task in workbook; exercises.

当然结合课文和练习册,我们也会作些相应的调整,比如可以结合 pre-reading 和练习册中的 speaking 上一堂听说课,可以结合 Using language 和练习册中的 Reading task 上一堂泛读课等等,都可以根据课的特点以及内容加以一定的顺序调整,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应结合高一新生的特点,转变教学观念 , 改变以往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 ,. 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 , 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 , 以学生为本 , 面向全体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 我们就可以成为合格的授渔者 .

篇二:高一英语教学反思

接手12班后不久,就有好几个学生私下问我:老师,怎么才能够学好英语啊?听到这个问题,我是既忧又喜。喜的是这些学生开窍了,想学英语了,我一定要将学生们的这份激情保温。忧的是班上多数学生英语基础不好,有的甚至根本谈不上基础,而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据我思考主要有以下这些方面:(1)这些学生对学习英语无计划、无目标、无学习责任,而且不少学生惰性大,依赖性强,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2)这些学生仍然延续不适应高中学习的初中学习习惯和方法。(3)这些学生不能自觉预习、自觉复习、自觉完成作业。但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个世界没有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只有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

在针对具体的学生回答了具体的高一英语以及其他科的一些方法后,有些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那就是:怎么才能够让学生学好英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尽快适应高中英语学习呢?我初步总结反思如下,望各位教学前辈斧正。

一、先向学生简介初、高中英语特点,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调整学习方法

初中是打基础的阶段,各种学习主要是侧重知识的记忆和积累,一般侧重简单的听、说、读、写的训练,知识点较浅,靠背背记记就能够学好。而高中英语则是在初中英语的基础上再提高的阶段,主要是听、读、理解、写的训练。这些在语言的要求和难度上都比初中英语要求得高。进入高中后,如果仅仅是记单词,学语法是学不好英语的。为了促使学生的学习观点改变,我为学生精心准备了以Fram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为题的观念转变讲义,从学生听讲的眼神中,我知道他们已经跟上了我的步伐,或者说他们理解了高中英语不是初中英语的简单延续,而是深化。高中英语的重点转向读后理解,转向实际运用,强调运用能力,高考也正是对应用能力的考察。学生要想办法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在此基础上,还要训练自己对语言材料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

二、尽快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给学生做好思想工作,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和自畏的心理障碍

有些学生在初中时,英语老是学不好,一心想到高中来重拾信心,但哪里知道到了高中后,由于英语难度较大,通过高一几次考试后,自己在班上的名次更不如从前了,并时常为此苦恼,慢慢地学习英语的劲头就不足了,有的干脆放弃了。其实,因自卑而苦恼的学生说明其有上进心,这也是他们的闪光点所在。我就鼓励他们要有信心,告诉他们人无完人,关键是你自己怎样去认识。一个人有自卑和自畏的心理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能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要多想自己的优点,以此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面对紧张的学习压力以及各种考试的压力,让学生们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把有利变为动力,这样就可以促使自己更加努力。告诉他们饭一口一口地吃,学习要慢慢来,不能够急,要一如既往,杜绝急功近利的心态,毕竟:Attitude is everything !

三、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通过剖析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其适当地、有计划地复习初中知识,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查漏补缺,使基础更加牢固。制定学习目标很重要。教师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就像航海中的灯塔给他们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对学生而言,目标就是希望,但目标不要过高,应根据他们的情况而定。如果定得太高,有了几次挫折后,学生会感到疲倦,但也不能过低,目标太低会降低对他们的要求,造成松懈,起不到作用。

四、鼓励学生找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什么是好的学习方法?我一直认为符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并能行之有效,能够提高自己的水平的方法就是好的学习方法。个人的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但是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

1. 认真抓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许多学生没有这样的学习每个单词习惯。通过预习学生自己会发现疑难的地方以便在听老师讲课时注意听讲,抓住重点和难点。课后抓紧时间进行复习巩固,通过听、说、读、写训练掌握所学知识,为知识运用奠定基础。为了有效地避免学生的惰性,我多次引导学生做听写接力活动,在增长学习英语积极性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小集体意识其乐融融。

2. 学习英语单词不要孤立地死记硬背。学生学习单词的正确方法应是把单词放在句子和阅读文章中来记忆,这样才能记得牢。其次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猜测词其义的好习惯。不妨联系上下文让其猜一下要表达的意思,读完后再去查词典,这对培养语言的悟性是很有好处的。学习英语犹如盖房子,英语的句子结构就是框架,单词则是房子的砖瓦。你虽然备足了砖瓦,但不知怎样建房子的框架是造不成房子的,充其量也只是砖瓦的杂堆乱砌。这就是有的人记住了单词却写不出句子的原因。

3. 处理好语法与听、说、读、写的关系。学习英语需要懂一点语法。只要掌握基本语法,学生所说的、所写的才比较规范,他们才不会犯时态、语态、结构等方面的错误。一般来说,教科书上的文章都是经过反复挑选的,要读得精些,光读懂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读出其字里行间的含义。文中的词都要认识,有些句子结构还要模仿用一用,可以背下来。在12班开展的“35句必背句型”活动应该是个很成功的举措。

4.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变为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诸如多看、多读、多背、多想和多写的习惯——学生要养成多看英语文章,坚持大声朗读并把一些精彩的文章、语段、句子熟背于心的习惯;学生要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学生要养成勤动手、常练笔的写作习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用这份感受作为这篇日志的结尾吧。

篇三:高一英语教学反思

二十一世纪,中国将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英语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使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使之对不同阶段与不同地区的英语教学更具指导意义;建立多元,开放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规范的英语教材体系以及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系,以保障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

因此,根据高中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与学业发展的需求,高中英语课程应该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运用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与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正面对着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新的课程研究模式,一个要求教师角色向广度延伸,向深度扩展的时代背景。在这个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激烈对峙的转型时期,交织着教师的退缩,彷徨,奋进的各种心态。课程改革的基础是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革就难以成功。但像高素质的人才只能在改革之中而不能在改革之前产生一样,课程改革所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只能在改革中造就。所以,在高中英语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英语老师究竟如何去应对这种改革背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就成为新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要迎接好新课程的挑战,我们就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发展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主要表现在:

首先,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广泛的反思性教学实际上就是要求英语教师对教学不断反思、对业务不断提高、对自我不断发展,以促进教师发展朝终身化方向发展。反思将强化教师的创造性、激励个人成长愿望、有益于传授主要知识和培养课堂技能,养成教师的专业气质。以高标准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教师将逐渐形成敏锐的专业判断力,使英语教师更加专业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克服一次性学习的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精神,使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成为教师反思和提高的机会。那么受益的学生就远不只一堂课、一个班级。

自我发展的终身化就要求知识必须不断更新,那么英语教师的备课就要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随班级、学生的不同而变化。这就意味着要求教师的每一堂课都要上出新意,都要推陈出新,无形中培养了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意识。英语教师要力图把每一堂课都当作提高自己教学质量、指导课堂教学、拓宽自己专业眼界的机会。因为无论一个教学过程多么好,都可以改进或改革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其次,分析自己的教学经验,写教后感,有规律地反思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还要经常分析教学实践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创新,把学生的需要与长期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一旦养成终身的自我评估习惯,教师将不断地挑战自己,发展自己,从而把专业的成长与发展和赋予课堂教学以活力当作自己的责任。

挖掘学生和当前语言教学的知识深度、开拓他们知识的内容广度、促进学生和教师的认知发展。要明确地认识到英语教学是一个发展的领域,所以英语教师要经常研究教学实践,精通专业人文知识,同时还要了解英语教学的前沿问题,跟上学科的发展。通过创新,通过各种方式主动研究自己的教学, 追求、探索自己不熟知的领域,自觉养成终身研究的习惯。

再次,英语教师要不断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形成自己教学行为原理,促进终身自我发展。还要经常与同事交流、参加集体备课和研讨课,以类似的研究强化终身型的学者气质。另外,为更新自我知识,还要积极地与其它学科教师进行有效的互相交流和学习,积极寻求同事的帮助,以教师和学习者的身份继续发展自己。同时,参与同行教师的教学、欢迎同事以他们的观察帮助自己做自我评价,或学习其他在教学上富有经验的教师。从而提倡内部合作与团队精神,实现跨学科、跨层次教学。

新课程要求我们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长期以来,我们高中英语教学的都是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目的是为了高考能够出好成绩。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工作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目的,忽略了语言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与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有多重的人文与社会意义”。从这里可以看出,新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与创新精神为目标,共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


篇一:高一物理

今年秋天我接了四个班的高一,有基础最好的凌志班,也有基础较差的平行班。我认为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难学,这是人们的共识,高一物理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学生较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学习任务。

一、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

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

2.初、高中物理思维能力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在高中,有些规律要经过推理得出,处理问题要较多地应用推理和判断,因此,对学生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高一学生难以适应。

另外,在初中阶段只能通过直观教学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不能触及物理现象的本质,这种直观教学使学生比较习惯于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一些事物和现象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观点,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这种由生活常识和不全面的物理知识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会干扰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对物理本质的认识,造成学习上的思维障碍。

3.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课堂上规律概念含义讲述少,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背背公式,考试就没问题。养成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练什么,学生紧跟教师转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会读书思考,只能死记硬背。

而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识相关联,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学生因为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每次上物理课,都觉得听不大明白。由于每堂课容量很大,知识很多,而学生又没预习,因此上课时,学生只是光记笔记,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及时地理解老师讲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4.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能力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

(1)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如: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在解题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2)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

(3)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这是学生进入高中首先遇到的三大难点之一。从标量到矢量是学生对自然界量的认识在质上的一次大飞跃。对于已接触了十几年标量的学生,这个跨度非常大,l+l=2,1-1=0,-2<1,“天经地义”,现在突然变了,两个大小为1的矢量合可能等于0,而两个大小为1的矢量差反而可能等于2,-2m/s的速度比lm/s大,学生难以接受。

其次在应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教学要求上对高中学生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能根据具体物理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作出物理结论;要求学会运用几何图形和函数图象表述、分析、处理问题。

但初中学生升人高一时,无论在掌握的数学知识量上,还是对已学数学知识应用的熟练程度上都达不到高中物理所需,例如:在运动学中用v-t图象的斜率求加速度,而此时学生还没有学过斜率概念;在运动和力的合成与分解中要用到三角函数知识,而学生却只学过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定义,一般三角函数定义和最简单的三角公式都还没有学,学科知识之间的不衔接也增大了高一物理教学的难度。

二、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1.高一物理教师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根据教育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

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3.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动量和冲量,动量和动能,冲量和功,机械能守恒与动量守恒等,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它们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尽量避免似懂非懂“烧夹生饭”。

4.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例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建立都是如此。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一开始就应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等等,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

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如在运动学中,应注意矢量正、负号的意义以及正确应用;讲解相遇或追击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将物理现象用数学式表达出来;讲运动学图象时,结合运动过程示意图讲解,搞清图象的意义,进而学会用图象分析过程、解决问题。

5.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高一阶段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独立钻研教材,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一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材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

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在定义概念和总结规律时,可以直接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并加以剖析,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由于概念混淆不清或不理解,以及对物理概念表达不清而造成的错误,要结合教材的讲述加以分析,使学生意识到这些知识在教材上阐述的是一清二楚,应该认真的阅读教材。可以选择合适的章节采用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点设计思考题,使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读书,还应设计些对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能激起思维矛盾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活动。

(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要上好高一开学第一节的绪论课,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每节课布置课后作业时,讲明下一节授课内容,使学生心中有数以便进行预习;实验坚持写预习报告,无预习报告不能做实验。要求学生能够逐步做到不论多忙,也要在课前先预习教材。一章学完主动地整理所学知识,找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由于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容易遗忘。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总结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哪种方式总结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本届高一从第一章开始就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单元总结,并逐份批改、提出建议,选出好的全班展览,同时教师提供一份总结以作示范。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①通过课堂提问和分析论述题,培养学生根据物理概念与规律分析解答物理问题、认识物理现象的习惯,要求学生“讲理”而不是凭直觉。

②通过课堂上教师对例题的分析和学生分析、讨论、解答物理题,使学生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养成先分析再解题的习惯。

③严格做题规范,从中体会物理的思维方法,养成物理的思维习惯。

(5)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记忆是学习任何知识包括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也是物理创造性的源泉。现在学生不重视知识的记忆,或是什么都不记,或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到了高三才发现高一、高二时学的知识没有记忆造成的困难。所以,从高一开始就要要求学生重视记忆,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记忆;要引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对比联系是记忆的有效方法,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记忆才能有效地用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明确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将易混的概念和规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再行记忆。当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后,要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过程。

总之,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方能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教学任务。

篇二:高一物理教学反思

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感受,在初中时物理学得还挺不错,到了高中以后,突然觉得高一物理难学,甚至跟不上了。很多学生虽然学习很用功,但其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各次测验考试的成绩低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大受打击。在对学生进行交流、访谈和调查时,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为什么初中和高中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如何给学生搭建一个坡度较缓的“引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学习,是高中物理教学中长久不衰的话题,也是高一物理教师在高一年级学期初教学中的头等大事。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初步探讨一下高一新生在学习物理中存在困难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客观原因:

1、学习内容的广度和难度有所提高。初中物理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物理学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因此,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 而 高中物理则是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 简而言之, 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与初中物理教材相比,有其以下显着特点:从直观到抽象,从单一到复杂,从标量到矢量,从浅显到严谨,从定性到定量。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是自然的。

2、教师课堂教学有变化。初中物理教学特点是课堂容量较小,一节课只要求解决一个或者两个物理问题即可,且实验目的单一方法操作直观,定量计算简单,所以学生参与度较高,思维活跃。高中物理教学的显着特点是课堂容量大,计算量大,抽象思维比较明显。通常一节课下来学生要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方程多,计算量大,牵涉的物理量也多,让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另外,高中物理知识由于相对较为抽象,所以,学生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高一物理开始就给出了一些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都与初中物理所接触的知识相似 ,又有所不同,这让学生一下子很难理解。

主观原因:

1、学生学习方法上不适应。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课堂上规律、概念的含义讲述少,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背背公式,就能应付考试,从而养成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的学习习惯;使得学生不会读书思考,只能死记硬背。而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识相关联,如果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另外,有的学生课堂上听课效率不高,只是光记笔记,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及时地理解老师讲的内容,以至于这道题还没懂,老师又开始讲下道题,再加上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缺乏应有的了解,导致学生对一些物理规律理解出现困难。总之,初中物理,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如牛顿第二定律、平抛物体的运动等题目)。高中物理,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及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

2、在物理学习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不够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断;应用图像分析物理规律;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模棱两可,这里既与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学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这一问题普通中学普通班的学生更为突出。

针对存在的问题,可采取的对策

1、妥善过渡,降低台阶,注意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新课的引入,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要作必要的复习与讲解。在进行例题分析时,不仅要分析清楚物理过程,也要对数学运算作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演习,还可适当复习或补充三角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对书本上精练的概念、定律、定理的叙述要作适当的语法上的分析,用浅显的语言剖析含义,从多角度去阐述它们(文字、公式、图像等)。对学生中想当然的经验错误,要针对学生情况,帮助他们找出错的原因,并及时纠正。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2、注重学生基本物理习惯的养成。学习物理的一些基本习惯必须要养成。从答题情况看,这里需要强调三个方面:一是严格作图。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规范作图,然后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也养成一个规范作图的习惯,并且善于把一个物理问题准确地图示出来。二是努力提高数学运算能力。从答卷情况看,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普遍不好,需要加强训练。三是规范解题过程。要能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述、论证要有初步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至少应通顺。

3、要把学习方法的养成放在第一位,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从高一开始,学生自然沿用初中的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的方法,而这不能适应高中学习的需要,容易使刚进入高中的学生陷入僵局,所以必须让学生重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学中做好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和具体指导,比如做好课前预习,掌握知识要领,课内认真听课,做好笔记,对重难点认真思考,学会分析,课后做好归纳、总结。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物理思维方法的渗透,如等效法,微元法,整体法,隔离法,等等。这些方法若被学生掌握就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很容易得到成功感,激励兴趣和斗志,顺利地从初中过渡到高中的学习。

篇三:高一物理教学反思

经过新课改后高一物理的教学,感触颇深。学校教研组多次组织老师到外校听观摩课,通过听各位优秀教师的课,从而学习教学方法以及讲课技巧。主要是学习如何提问、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

经过一学年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感想:

对高一新生引导的反思

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学运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例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最后,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譬如,当初在讲“力的正交分解”,笔者花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就“解决问题”,但后来发现学生老是在正交分解这部分出错,自己还埋怨学生学习不认真,后来在学生的物理学习总结里,我看到了不少学生说老师在此“惜墨如金”,他们没有真正的搞懂,此时自己才恍然醒悟。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第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入了新鲜的血液。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对训练方法的反思

第一,解题要规范。对高一的新生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其次再是正确率,规范性养成了,正确率自然就升高了。其次,对学生出现的不恰当或错误的做法要及时纠正,避免一些错误的想法或做法在学生头脑中扎根。第二,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对于物理,习题教学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加深对所学感念,规律的理解和记忆的不可或缺的步骤,也是深化知识,构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重要途径,是促成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必经之路。第三,训练扎实,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高一物理是打基础的时期。所以,首先习题应具有基础性,避免开始就是偏题、怪题和难题。

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物理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过程(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经过教学反思,留自己之长,取他人之长,踢自己之短,扩大自己的专业和理论视野,促成自身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断成长,尽快从经验的迷宫走向智慧的殿堂。

高一体育教学反思


篇一:高一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我也在课改精神的指引下摸索前进,在新大纲颁布以后,我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快乐教学为宗旨,思考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把快乐带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但能使学生主动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境教学是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体验体育的快乐。体育教学是一种艺术,其效果好坏与教师的语言表达有直接关系,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运用了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来带领学生投入体育教学中。例如课题为“抢险”、“2008奥运会”等,均通过预设的特殊情境来完成了教学任务,较好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竞赛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体育课有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和培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好胜心强,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生产劳动中,例如课题“播种”、“丰收的场面”等,使学生对劳动产生间接的兴趣。而学生对体育活动直接的兴趣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无论多大的学生都如此,教学时学生自主地进行游戏竞赛活动,情绪特别高涨,竞争特别激烈,对其生理机能有良好的提高作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还意犹未尽,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锻炼意志,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此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和享受运动的乐趣,也是让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获得教学成功的喜悦。

总之,优质的体育教学能让学生更扎实地学好技术,充分地享受活动的乐趣,进而使学生得到更全面和更生动活泼地发展,在洋溢着快乐与愉悦的课堂气氛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的神奇!

篇二:高中体育

在高一年级的单元投掷教学中,让我受益非浅。由于上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自控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比较差,因此,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考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围绕单元投掷教学目标,三节课的主要内容上都做了适当的安排,即:各种方式的投的动作:投准、投远等。在课的结构设计上,做了精心的规划,即:激发兴趣、身心准备──培养兴趣、自创投掷──积极实践、提炼真知──活跃情趣、渗透教学──验收评价、创导合作──均衡发展、身心放松六个阶段,力求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创新和改革精神。

一、激起千层浪的导入: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热身活动,教师应努力使其能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良好的课堂导入,学生的参与热情会立即高涨,而且对整堂课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在导入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了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营造了一个宽松、积极、主动的教学环境。简简单单的两片硬纸板、普普通通的旧报纸,学生们情不自禁的跟着老师愉快的做起了准备活动,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样的自然和谐。

二、实践出真知教学:“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出真知。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提倡“自主式”教学和提出“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是现今教育改革中的实践创新。所谓“自主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其内涵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投掷教学偏重于技术要领的传授,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投掷形式远离生活实践,更难让学生以此作为健身的方法。在本单元教学中,淡化了投掷技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以投远为目的进行创新体验与练习,在学生的实践中积极提取正确的投掷动作,既提高了投掷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参与投掷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实为一举多得。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多次示范,教师的重点提示,充分营造了浓厚的民主氛围,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

三、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这节课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应用了分层教学法,以不同的投掷起点来挑战相同的终点,给素质好的学生给予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积极挑战自我;给相对素质差的学生给予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总体来说,分层教学重视了学生主体参与和教学信息的反馈,引进了平等竞争的激励机制,使各类学生在练习时都能处于亢奋状态,既能让优秀生“吃得饱”,又能让希望生“吃得好”,还能让中等生再提高,使学生在求知中感受乐趣。在这节课中,浓缩了许多新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既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挑战和突破,也有助于改革体育教学模式,作为第一线体育老师的我,还将继续努力。

篇三:高一体育教学反思

上学期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在过去的这一学期中,我们组积极探究新课改,努力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在教学上

1、积极极探究新课改

我们打破常规教学,进行分专项教学,优势互补。四位教师轮流上课,既弥补教师自身缺陷,又满足学生选修部分内容的要求。

2、加强集体备课。

尽管我们分四大块进行教学,但是我们仍然加强集体备课。对教材进行分析,确定重点、难点,并根据教材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新的突破口,努力实践新课改。特别是申丽梅老师的评优课,我们群策群力,上网查资料、反复听课找问题。最后代表郴州市参加省评优课获银奖第一名。

二、在训练上

1、组建高二体育高考队。

根据新的体育高考形势,我们在高二第一期就决定组建高二体育高考队。动员了一部分文化成绩中等,有一定体育素质的学生参加。由我和王振兵老师担任教练,着重培养队员对体育的兴趣,教会队员正确的跑、跳、投的基本姿势及基本的训练方法。

2、开展足球兴趣小组活动。

由周文华老师担任教练,主要是满足部分学生对足球的爱好,其次也能引导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高考。

三、积极参加业务学习

我们备课组积极参加业务学习,先是参加了郴州市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听课活动,接着我和申丽梅老师又参加了全省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的评优活动。10月,在郴州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上担任裁判员,并组织编排了桂阳县第二届田径运动会及桂阳三中2004年田径运动会。

虽然这一期我们备课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分专项轮流上课由于缺乏学校教研室及教研组的指导还不完善,学生测评优秀率偏底等等都需要我们好好地思考,力争下期更上一层楼。

化学教学反思案例


篇一:化学案例

1、教学情境定义:教学情境实际上代表一种特殊的环境,是教学的具体情境的认知逻辑、情感、行为、社会和发展历程等方面背景的综合体,具有文化属性。对教学情境的认识,由日常概念逐步升华为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概念。

2、创设情境意义:教学情境设计不在于教师的传授知识的能力,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斗志,让他们在这样一个理念下,能够进入到教育改革,并且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十分重视教学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设计会影响学生学习过程。主要目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唤起学生有意识的注意,或者主动探索的欲望。把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的过程,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就是从实际应用或生产或生活中接入相关知识点,设计教学情景一定要注意教材的这个特点。

3、创设情境途径:

(1)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日常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空气中氧气的存在使得我们生活在一个氧化性的环境中。钢铁腐蚀,铁锅生锈,铜质水管长铜绿,铝质器皿擦亮后变暗都是被氧化的结果。

切开的苹果放一段时间,切开的表面会变红,是维C被氧化了。

由于情境的背景材料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实际,学生感到既熟悉,又奥妙无穷,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在社会实际中。学习化学,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的进步,学习的欲望高涨,学习的需要不断内化,学习的动力源源不断地产生。

(2)从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

实践证明,只有当学习内容跟其形成、运用的社会和自然情境结合时,有意义学习才可能发生,所学的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再应用。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可能到真实生活或其他学习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开县的天然气井喷事件中,为了避免人畜中毒,便将天然气点燃。天然气中有H2S,H2S有哪些性质呢?问题情境自然形成。又如,在学习铁的性质时,可以以法国巴黎埃非尔铁塔和铁生锈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它跟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联系与化学紧密相关的社会问题(例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3)运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更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形成对新的未知知识的需要和探索。

例如:在讲氯气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先演示2组实验:①氯气通过干燥的有色布条;②氯气通过湿润有色布条。通过2组实验现象的比较,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氯气对干燥的有色布条无影响,却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呢?通过思考会想到:这一定是氯气和水作用的结果。那么氯气和水发生了什么反应呢?由此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4)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创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些内容直接地设疑提问,能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来思考新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苯酚”的教学中,教师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苯酚和苯是否具有相同的分子结构,苯酚分子是否具有极性?学生自然就会联系有关苯的结构知识,思考分析羟基的引入对分子极性及结构有着怎样的影响。

(5)通过学生意想不到的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做练习或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受原有的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遇到的新问题“想当然”地进行分析,从而导致错误结果的产生。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依靠学生已有知识难以正确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在发现自己的错误中,感到惊讶,激化矛盾,产生问题情境。

例如: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排在铜的前面,所以教师若要求学生写出钠和铜盐溶液反应的方程式,学生大都认为钠能把铜置换出来。而实验事实证明,钠和铜盐溶液反应并无红色的铜生成,而是生成了蓝色沉淀,并放出大量气体。“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与学生的回答发生了矛盾,学生感到无比惊讶,他们迫切地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

(6)通过化学史实、现象的叙述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家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遇到的系列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教学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一种有效途径。

例如:学习苯的分子结构时,可以给学生讲述德国的化学家凯库勒“梦境”中发现苯分子结构的,既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和艰辛,又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

(7)通过精心策划的课堂讨论创设问题情境

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创设问题情境。由于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希望被认可的愿望非常强烈,教师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要适时引导他们冷静分析,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问题。

例如:关于苯酚的分子结构,有的同学认为它和苯分子一样也是是平面六边形结构,另有同学认为由于羟基的引入,导致羟基上的氧原子不与其他碳氢原子共面。究竟哪一种观点正确呢?通过讨论,学生对有关的分子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8)利用提出假说、验证假说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一部分化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联系原有的知识经验提出假说,然后再通过实验或者推理来验证假说。学生在推论、验证各自的假说过程中,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产生矛盾,这些矛盾导致问题情境的产生。

例如:乙醇分子结构的教学,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比较乙醇与乙烷分子组成的不同,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乙烷的分子结构,推断乙醇可能具有的结构式,学生经过思考可写出下面的2个式子:

乙醇的分子结构究竟是前者还是后者?二者有什么区别?怎样用实验方法来证明?这时学生的思维便处于“问题情境”中,在这种状态所带来的内在动力的驱动下,就会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经过探索,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

4、创设情境注意问题

(1)教学情境设计不等同于引课

教学情境设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引课。主要区别在于引课就是把一个大的环境往里一放,然后你可以引出很多的课题。

教学情境设计是针对你所叙述的内容进行情境设计,主要是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学生对这样一个知识的探究热情和这个过程中活动的认知度。

(2)教学情境设计要注意全面性、全程性、发展性

教学情境设计它不仅仅是用公式、实验或者提问来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它主要还为后面学习的各个环节设计好,要考虑好学生能够接受的环境,要有利于学生探索、思考,然后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网络体系。

(3)情境设计的接受性

教学情境设计一定要精心设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要适合学生。

(4)情境设计的真实性

题目也好,教学过程也罢,学生持怀疑态度就不好了,不要影响进一步探索。可以从教材设计的栏目中去开发:如《你知道吗》《拓展视野》《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知识有时有交叉性,创设情境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创设,从而获是新的知识。

篇二:反思案例

首先,对初中化学科学探究教学做了比较诚恳的回顾,谈了困惑、心声和收获。

其次,引领大家对初中化学科学探究教学的价值做了充分的探讨,明确指出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的化学课程改革,是建立在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两根支柱之上的,科学探究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作用。什么事科学素养呢?简单的讲就是公民对科学的理解,是指科学知识、方法、观念、思想,也就是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能力。它是借助于理科教育所应当培养的公民素质。而化学探究活动对形成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到底具有哪些重要作用呢?1.探究活动能促进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发展;2.探究活动能帮助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

核心知识;3.探究活动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科学本质的理解。充分论证了初中化学探究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领悟化学科学研究方法、形成化学基本观念的重要实践活动

那么,初中化学到底教什么呢?崔老师从三个方面详细做了介绍:

1、了解一些重要而又基本的化学本体知识:即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一些关于物质的事实知识和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如重要的元素化物知识、重要的规律原理等),认识物质、改造物质和应用物质的方法策略、规则规律、技巧技能、智慧思想(如由现象到本质、由宏观到微观、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物质的思路,分离、混合、制备物质的思路方法,分类的研究方法,计量的基本思想,符号系统的建立与使用等);

2、获得认识物质、改造物质、应用物质,探求真理的过程性体验。(这是经历过程才能得到的);

3、初步培养在自然、社会、环境等多个要素组成的体系中统筹考虑通过化学科学解决问题时,应具有的价值判断能力和情意品质。(如资源、环境、安全等方面的意识,尊重客观、尊重规律、追求和谐、可持续发展等基本观念)。

对于化学科学研究的方法,除了运用自然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归纳、演绎、分析、观察、实验操作、比较、分类、类比、提出假设、数据处理、变量控制、对照试验等方法外。还有化学实验方法、化学假说方法、化学模型方法是化学重要的方法。强调化学教育不仅包括化学知识,而且包括化学科学过程和研究方法、化学科学思想。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思想是从宏观到微观,力求探明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从定性到定量,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去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变化;从描述到推理,从理论上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

第三,论述了化学探究教学设计策略与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转化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具体计划的系统化的过程,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针对探究教学设计策略如何有效进行,分两个角度进行讲解:1、整体感知科学探究全过程,增进对各探究要素的理解。2、具体探究活动设计:明确探究任务、创设探究情境、选好探究着力点、充分预设探究活动、合理指导与组织、注重对探究结果的反思与梳理,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益。

并列举了依据变量控制设计的实验,1.自变量:水和氢氧化钠溶液;2.因变量:瓶子变瘪的程度。3、控制变量:矿泉水瓶的体积与质地,水与氢氧化钠的体积,振荡的程度,加入水与氢氧化钠的方式等。

在有效组织方面,提出以下四条建议1、合理分组,每一位成员都能发挥作用;2、营建严谨、求实、认真学习氛围;3、培养良好实验习惯;4、充分利用评价调控作用。

报告使我对化学科学探究活动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让我们身边的教学成为充满智慧的活动,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快乐!让我们诗意地耕耘在化学教育沃土上,充分享受化学科学独特魅力吧!

篇三:化学教学反思案例

1、分析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为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的第四章电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内容学生在必修2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是该内容的加深,主要是增加了一个盐桥内容。掌握本节知识,对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电池使用原理、金属腐蚀和防护,研究探索发明新电池有重要意义。

2、了解学情底码

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过程与方法:通过pb-CuSO4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原电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的关键作用。

4、研究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两池)发生及盐桥的作用。

5、确定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自主分析设计”的学习方式学习。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6、教学设计过程和意图

(1)情境导课:让学生举一些手机、电子表等新型电池例子。联系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2)回顾原电池:复习基本概念,温故而知新。

学生回忆原电池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思考,回忆概念为后期探究作准备。

板书(便于学生直观记忆、理解掌握):

1.概念

2.电极名称

3.构成条件

4.原电池工作原理(课件展示微观过程)

(3)设计原电池:(板书)

活动一、依pb+CuSO4=pbS04+Cu反应,()自主设计原电池。纸上谈兵重温原电池原理。

活动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此原电池反应。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三、成果展示:学生写出有关电极反应方程式,进行练习。

活动四、学生总结单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形成整体思维模式。

活动五、学生评价原电池:电流不稳,引出新发明。

(4)改良原电池:(板书)启发分析电流不稳定的原因,引导双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学习课本知识,按实验小组发放盐桥,重新实验。探讨盐桥的作用。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5)盐桥的作用:(板书)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

1.补充电荷。

2.使装置形成闭合回路。

3.提高了能量转化率。

(6)结尾的设计:学生谈谈学习本节的感受,情感表达及分享。

总体设计思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亲手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疑问,自主解答,自主设计,合作评价。在自主提问的过程中推动课的进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意识,学会实验,学会提问、学会探究、学会设计、学会合作、学会评价。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一:高一语文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 ; 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 ; 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 ; 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 :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 :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 ( 叶圣陶先生语 ) ,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 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三,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高二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每个班分成 6 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 ; 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孔子曰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 ? 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 :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 ?? ” 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 : “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 :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 : 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的鉴赏水平太低,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习。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篇二: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回顾一学期的高一语文教学,我觉得有几点做法让我颇感欣慰。

1、从角度来进行语文教学,大胆创新。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规定,新课程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索能力”。依据这样的一条理念,我尽管是在复习课文,但我依然不忘融入语文的审美教育,无论是讲《论语》等古典文化,还是讲中外名著;无论是上作文课,还是在做语言文字的训练,我都会力求从语言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感受汉语的丰富性与生动性;运用的角度引导学生去领会语言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从比较的角度引导学生去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我们在本学期开设的公开课《氓》,这是一篇诗经作品。《诗经》的出现不仅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相当高的地位,尤其是《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在篇目数量上,选入课文的《诗经》作品仅《氓》与《采薇》两篇。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两篇的诗歌,从思想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对《诗经》有一个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对《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源头也有一个线索性的认识,达到“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提高自学鉴赏《诗经》能力的目的。为此,我教学《诗经》两首总的教学目标是:以《氓》和《采薇》为教材例子来解读《诗经》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及其巨大的影响,让学生对《诗经》的认识不是仅停留在局部篇章上,而是有整体的感知,为他们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三维目标”的制定上,我是这样设定的——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我将结合史讲授《诗经》的产生、内容、艺术手法等知识,努力提高自学《诗经》其他篇章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立足于《氓》与《采薇》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立足于品味具体的诗句,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人物形象与人物情感,并结合文学史作适当大拓展,达到“点、面”认识的目的。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重在从古代婚姻制度及妇女特殊的社会地位上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把同情的情感上升到对女性的尊重上来。适时联系现代社会的婚姻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家庭观念,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责任的好男人。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我在教学时,采用“话外音”,即把现代流行音乐中关于爱情主题的歌词作摘要引用,以浅解深,通俗易懂,又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例如,讲解“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时,我就引用流行歌词——“爱你没商量”。同时,为了配合这种教学方法的落实,我把课文内容的解读设计为五个“乐章”,即“婚姻的第一乐章:我的美丽的追忆”;“婚姻的第二乐章:我的伤心的反思”;“婚姻的第三乐章:我的难平的怨恨”;“婚姻的第四乐章:我的痛苦的呐喊”;“婚姻的第五乐章:我的毅然的决绝”。

2、带学生去“写景”,是本学期作文最成功的一次。由于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少,平时时间大多被数理化等占据,对语文接触较少,多数学生仅仅在语文课上与语文“见面”。因此,每周一篇作文,除了让学生练笔与练思维之外,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去寻找相关的作文材料,从中积累写作素材。讲评作文最好是与相结合。因为范文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切合每次作文的要求。这样,学生在每次作文之后,能获得更深一点的体会,有助于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同时,如果就拿本班学生的作文作为范文,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还有,对作文写作的指导,最好是每次讲一种写作方法,而下一篇的作文就要求学生尝试着用上这种写作方法。但必修二第一单元是学习写景散文,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在写景中突出自己的感情。而景物因人的主观色彩而异,因此,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欣赏自然、描写自然、抒发情感最好的办法就是带学生到自然里去。不过,在写作前教师一定要结合第一单元课本的写作特色先与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种在亲身体会下再结合学过的写作方法来作文学生是不怕的,而是他们都觉得很有内容可写,也明白写景文章该怎么写。

3、对文言文的复习,我觉得多让学生朗读课文、背诵重要篇目更能让学生产生文言语感,更容易掌握文言文浅易的知识。比单纯讲解古代汉语知识效果显著。另外,我觉得复习文言最好是贯穿于每天语文课里,让学生天天接触古文,天天培养文言阅读的语感,有助于今后独立阅读古代文化典籍。

4、教师要有一颗钻研的心,要博览书籍。教师钻研不仅指要钻研教材,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对具体的模快要形成一个系统,而不必拘泥于现成的参考书、辅导书或参考答案。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有效进行复习。例如,我教《兰亭集序》与《赤壁赋》时,我就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来指导学生理解课内容,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认识也深入了一些。

篇三: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今天是3月8日,很值得纪念的日子。我正在忙碌而有序地思考我的教学,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迎接探索实践前行带给我的心路颠簸。

假如让我重新带高三,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准备一个厚一点的,纸质稍好点的本子,告诉同学们这个本子将记录我们备考文言文的全部基础知识,以及我们透过文章背后挖掘出的内涵及其对我们思想的影响。其次我在备课方面要加强力度,平时的教学扎扎实实,从知识到能力,从过程到方法,从情感态度到价值观,都要落实在每一篇文章的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熟悉高考的考点,做好高考和日常教学的衔接。最后,是等到离高考还有三个月,基础知识也讲完了,要带领着学生做一个总结,一个很重要的总结,除了知识以外,还有一点就是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习惯、方法、品质的不断规范和强化,然后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提出要求,师生共同去追求知识和能力的一个较高的融合境界。

反思这一年的文言文教学,总体来讲是失败的。基础知识的积累没有一以贯之,到最后就是随便讲讲了之了。由于自己水平有限,阅读面窄,对文章内容及艺术的把握也很勉强。还好的一点是,平时领着学生做的题比较多,学生虽然对古文畏惧一些,可拿着题还是能对付一二的。可真要面对高考了,师生心里还是没底的。

过去了的不说了,问题是现在,还剩下三个月的时间,如何让学生在这块知识方面有信心呢?老师应该给学生什么钥匙呢?这些又如何该用最少的时间实现呢?

有一个基本的思路是,必须通过做题把知识和能力贯穿进去。问题的关键就是选题,要选高质量的题(做历年的高考题是个不错的选择);其次就是备课的力度,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心里踏实下来。识记的内容,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利用早读的时间加强记忆。学生已没有时间去总结,老师就先列一个框架出来,让学生把日常的基础知识补充进去。

下午有一节课,先把我的教学思想告知学生,取得学生的支持。接下来就是具体准备材料了。初步打算是以高考题为纲,把知识系统化,把古文熟悉化。

下午第一节课,我如实地向同学们阐释了我的文言文教学困惑以及构思。同学们沉默了,我知道他们也有同感,我立即给他们打气,让他们相信师生努力一定可以渡过难关。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在上考场之前,提起文言文或者想起文言文,同学们心里会有底有数,不能马上要上战场了,有同学苦恼地问老师,文言文怎么做啊?那是多让人心惊的事呀。那个数那个底来源于平时老师和学生一起积累的知识以及技巧。这样的话,离考试越近越不会慌,只要反复地巩固积累的知识就行了。还有三个月,我们如何选题?如何巩固知识?同学们动了起来,看来他们看到了希望。我提出建议,高考题质量高,可以主攻,可是19套太多了,时间不够用,需要选作。同学们讨论了起来,我鼓励单独站起来表达。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既然质量都很高,可以选作双号或单号,可是我们可以做完,老师要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评讲,恐怕时间来不及。我当时真的很感动,一是说明学生听懂了我的讲话,二是说明学生站到了我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这让我很自豪。我想这不是问题,挑战自己的备考力度是老师的天职。师生达成了共识,夜里有夜自习,就要进入正式演练了。我得在夜自习之前把课备好。

以下将会详细记录9套高考题中文言文部分的讲解过程。

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并能在教学中主动运用。基础知识的积累要明确详细概括,涉及到具体的课本内容。督促学生做笔记,还有就是及时的巩固复习识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