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农发行服务三农演讲稿 > 导航 > 实践宗旨,服务三农

农发行服务三农演讲稿

实践宗旨,服务三农。

因为经历和思想不同,针对同一事同一作品,想法当然不一样,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后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每当观看或者阅读后,老师一般都要求我们写心得体会,写一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一篇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实践宗旨,服务三农,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践宗旨,服务三农
按照区委安排,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学习教育阶段,主要以“五个一”活动为主。通过局机关集体学习,参加系统各支部学习,自学《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章、胡锦涛同志讲话等重要文章,心灵深处受到震憾,引发了自己的深思:在新的形势下,作为农业战线上的共产党员应该如何在工作中时时刻刻实践党的“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呢?我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实践宗旨,服务“三农”问题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实践宗旨,服务“三农”,就必须时时刻刻情系人民群众
情系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阶级性质所决定的,是共产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生存发展的基石。如果共产党人不能情系人民群众,那么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就会失去宗旨,失去先进性,走向亡党亡国的岐途。在工作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情系人民群众呢?就我们农业战线上的党员干部来说,我们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三农”,是占国民80%的弱势群体——农民,主要任务是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我们肩负的的责任重大。我们要做到情系人民群众,首先是要与广大农民建立深厚的感情,在内心深处不轻视农民、亲近农民,把感情倾注给农民,真正把农民当作“衣食父母”,只有对农民有了感情,服务才会有原动力;其次是要在工作中处处体现为农民想、为农民谋、为农民便,把农民的需要和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标准;再次是要有为农民服务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做到为“三农”服务奋斗终生而无怨无悔。
二、实践宗旨,服务“三农”,就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求真务实是各项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我们在服务“三农”中要做到求真务实,首先是要在决策上坚持,因地、因时制宜地进行指导、服务和决策;第二是要在工作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尊重实践、尊重实际、尊重农民的创造,了解“三农”所需;第三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有利于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发展作为衡量工作是非曲直的标准;第四是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坚持高效率,必须用只争朝夕的精神去开展工作。
三、实践宗旨,服务“三农”,就必须具有过硬的本领
实践宗旨,服务“三农”仅有对“三农”的真情实感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很不够的,还必须具备熟悉和掌握农村农业政策、系统的农业专业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和行政组织能力等多方面的本领。要具备过硬的服务本领,首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用理论武装自己;要加强实践锻炼,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要加强研究总结,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总结和提高创新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服务本领。
四、实践宗旨,服务“三农”,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服务好“三农”,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首先要做到不因循守旧,要敢于突破旧的框框限制、要有突破自己的勇气;二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三要坚持不断学习,努力做到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步伐;四要具有创新性思维和不断探索的品质。
五、实践宗旨,服务“三农”,就必须努力营造和协奋进的工作氛围
服务好“三农”这个目标,面对的是广大农村和农民,仅靠自己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必须努力营造和协奋进的工作纷围,充分发挥团队的集体作用。首先要做到胸怀全局,具备大局意识,抓主要矛盾,抓大事,主动维护全局利益;二要相信同志、依靠同志、支持同志、关爱同志,做团结同志的模范,与人协作共事光明磊落;三要虚心听取意见,勇于纠正错误,毛主席指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如果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发达起来。”有了群众的力量,有了和协奋进的工作纷围,我们就能做到无往而不胜。
总之,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是个大课题,是每个共产党人必须终生努力的课题。实践宗旨,服务“三农”,是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完成好这个任务,我们必须坚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远大目标与当前的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每一件具体的工作做起。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实践“三个代表” 解决“三农”问题


实践“三个代表” 解决“三农”问题

实践“三个代表” 解决“三农”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互交叉,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现实社会。因此,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三农”问题,成了我们必须深入探讨的大课题。笔者认为,实现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将传统农业发展成现代农业
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中国人民的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但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生产方式,已明显地表现出生产成本难降低、农产品品质难统一、科技应用水平难提高等种种弊端,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所以,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急需推进我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所谓现代农业,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世界水平的农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走科学化、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之路。一是要努力建设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大搞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最大程度地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市每年都建设300个左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试验、示范新技术项目面积约1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保证了农业科技贡献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但以农业科学化的目标衡量,这一速度还必须进一步加快。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农业商品化程度。逐步健全面向农民的市场服务网络,改变农民组织生产跟着感觉走的盲目、被动状态,增强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三是要大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还主要处在靠天吃饭的阶段,20xx年全国粮食平均亩产只有280公斤,比发达国家少132公斤,经济效益低下。因此,必须把加强我国农业生产的着力点,放在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放在推广精耕细作上,放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只有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我国农业的竞争力才能有保证。四是要坚持农业产业化的方向不动摇。搞好以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在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应主要选择在原料主产区,农业主产区也应集中力量抓好龙头企业建设。近年来,**市通过大力发展稻米加工企业,水稻年加工能力达到近21.8万吨,建成了完整的水稻产业链,形成了对水稻生产的有力支撑。此外,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是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要在大力发展农作物产业链的同时,突出抓好畜牧产业化。肇东、双城等畜牧强市(县),通过引进内蒙古伊利集团、雀巢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入驻,形成了强大的奶业产业链,20xx年两市牧业总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54.1、64,完成了向现代农业的初期转变。**市通过借鉴外埠畜牧强市的先进经验,大力发展畜牧产业,特别是20xx年全面启动了万头奶牛养殖项目,成功引进了多家外埠龙头企业安家落户,逐步形成了畜牧产业链条,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全市畜禽饲养量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
建设现代农业需要有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作保障。在我国将长期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条件下,应努力探索土地合作制、入股制等多种流转机制,寻求广大农民能够接受的推进规模化经营的有效办法,为建设现代农业作铺垫。两年来,**市通过争取投资与农民自愿入股的方式,累计筹集资金1009.3万元,组建了8个村级大型农机服务合作社。合作社利用大型农机作业质量高、降低成本等优势,号召农民进行统一的规模化生产经营,得到了农民的认可。今年,这8个村70的土地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仅此一项可使农民每公顷耕地增收近百元。
二、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将落后的农村建设成新型农村
长期以来,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农村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发展。而透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表面现象,其根源还在于广大农民的思想僵化、文化素质低、创新创业的能力较差,落后的农村仍然是我国上千年封建思想的残留地,竞争的动力不足,发展的活力不强。由此可见,要改变农村面貌,还必须坚持两手抓,大力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先进的文化来武装农民、建设农村,从而尽快缩小城乡差距,推动

实践“三个代表” 解决“三农”问题第2页

城乡统筹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改变农村面貌还需从解放农民的思想抓起。从当前农村的状况看,十分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大力加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育,使农民摆脱老守田园、小富即安的思想束缚,树立高起点的发展目标和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及农民创业典型,增强广大农民发展的紧迫感,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鼓励他们的创业行动;就是要大力弘扬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铲除影响社会发展进步的封建迷信活动,使农民真正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树立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
智力是行动的支撑,建设新型农村急需加强对农民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要广开教育门路,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使广大农村劳动力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实践证明,广大农民有着如饥似渴的学习农业科技热情。**市通过创办以十六大代表麻晶莉同志名字命名的农业技术学院,每年培养青年农民140多人,建起了倍受广大农民欢迎的培训基地。在不断加强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强化对农民的政策法制教育,增强农民依法办事、依法保护自身利益的能力。认真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确保农村劳动力水平能够持续提高、后继有人。20xx年,**市投资3609万元在黑龙江省率先实行了农村寄宿制办学,有效地提高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改善了农村教学环境,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在全市率先实行集中办学的五个乡镇已有120xx名学生进入寄宿制学校学习,享受与城镇一样的优质教育。
良好的环境是建设新型农村的重要保障。要不断加大面向农村的环境建设投入,依靠多方力量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在全国多数农村已经实现通电、通电视、通汽车的情况下,要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农村道路交通条件差、有线电视和电话不通、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特别是要集中力量加强小城镇建设,增强农村中心镇的带动力和辐射力。
三、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将贫困农民培植成富裕农民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就农村而言,就是要把农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在我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农民,而农民的平均收入只有2440元,近7年来农民年人均增收不到100元,年均增幅连续低于5%,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由1997年的2.47:1扩大到20xx年的3.24:1,已经超过了国际上正常的差距。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严重制约了农村市场的扩大,全国近62的农民只有不到35的市场购买力,极大地减弱了农村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因此,增加农民收入理当成为我党农村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各级政府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
要把发展生产摆在致富农民的首要位置。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地方优势,积极鼓励农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作物生产,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向市场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向特色要效益。要大搞多种经营,支持农民开展生态立体化生产,保持并不断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国家在黑龙江等北方省份推广的农村能源(沼气)综合利用技术项目,由于效益可观,已对北方农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的触动,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大力推广类似这样有发展前景的好项目,应当成为各级政府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课题。
要把转移农村劳动力作为致富农民的重要手段。致富农民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全国1.5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又折射出农民增收的巨大潜力。只要这些占农村人口18的剩余劳动力能够脱离农业、走出农村充分就业,农民人均收入还可增长20以上。因此,必须大力开辟劳动力转移渠道,广拓城市就业空间,使城镇成为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场所。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取消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各种歧视性政策,消除城乡堡垒,使农民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同等的国民待遇。**市通过建立劳动力转移大厅、成立劳动力转移驻外办事处,依托麻晶莉农业技术学院开展订单培训,20xx年,已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5191人,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收入达到6137万元,实现劳务输出人均增收近4000元。此外,跨国输出至俄罗斯种地60人,实现人均增收近900美元。
要突出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农民负担重不仅直接影响农民收入,而且还严重影响着农业再生产。从某种意义上说,减负就是增收。近年来,我国通过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已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负担。今年国家实行了“一免两补”惠农政策,特别是黑龙江、吉林两省作为推行全部免征农业税试点的省份,基本上使农民负担削减为零,仅政策因素**市农民人均就可增收近500元。同时,鉴于农村税费改革涉及面广、问题复杂的实际,必须积极稳妥地抓好各项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理顺农村分配关系,规范分配行为,把减负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确保农民负担真正减到位、不反弹。

跳出“三农”看“三农”──关于“三农”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跳出“三农”看“三农”──关于“三农”问题的认识与思考内容显示中
××年月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全文公布,这是时隔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也是建国年来中央首次就农民增收问题出台文件。在日前召开的两会上,温家宝在其报告中明确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又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今年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三农问题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一、现实:城乡差距巨大
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名义收入比率为,年这个比率缩小到。年以后,城乡居民实际人均收入比率经历了近年的上升期,这个比率从年的上升到年的,尔后经历了年的下降,到年下降为,年以后又开始攀升,到年上升到,××年上升为。××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实际增长,收入增幅差距进一步扩大,收入比拉大到,同时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仍有万人。总体上看,尽管改革之初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上世纪年代中期以后,城乡差距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一直是偏高的。
当然,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差距是世界性的普遍事实,这个现象将伴随着工业化的全过程。这种收入差距可以通过市场资源的配置在漫长的经济运行过程中自动予以克服,但市场经济单一的逐利行为,既可能使这种扩张在一定时期内毫无节制,又可能使这个过程持续时间特别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假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度的增长势头,但政府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趋势把握和国民经济再次分配格局不做重大调整。城乡居民收入以××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为基期,并按照××年城乡居民收入和的不同平均速度分别递增,收入差距在年将扩大到:。显然这是一种极端的假设,因为农村、城市人口会发生变化,但从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如果城乡收入格局继续延续下去的话,城乡居民收入将会呈现出这样的局面,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目标就将难以达到。
从全球经验看,人均超过美元是一个转折点,这个时期国家经济发展将出现两大类型:韩国等东亚国家,在人均超过美元以后,经济结构呈现可持续发展态势,城乡、工农之间协调发展,保持着旺盛的经济活力;而拉美的一些国家,则在人均超过美元以后,城乡、工农发展失衡,经济停滞不前。可见,在中国目前已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时候,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是利益格局的问题,同时也是经济成长中的关键时期。
利益分享差距大
世纪年代以来,我国的公共产品供给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双轨”制。尽管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实际上,由于“身份”的制约,许多农民没有真正享受到基本公共产品,农村社会发展还存在某些十分突出的问题,尤以农村公共卫生为甚。据统计,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国民待遇方面存在项的差别。单以医疗方面为例,国家每年的卫生经费支出投入给了城市,只有划拨给农村。公共卫生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现代公民应当享有的最基本的公共产品。但世纪年代以来,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基本解体,绝大多数农民成为自费医疗群体。由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跟不上医疗费用的上涨速度,为数较多的贫困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比较突出。
同样,从各级财政教育投入分配格局看,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主要财力,但基本摆脱了负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责任;县、乡政府财力薄弱,却承担了义务教育经费的绝大部分。这说明,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方面承担的责任太少。这一方面导致相当多地区的县、乡财政难以支撑,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导致农民的教育负担过重。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子女在教育环境上更是有天壤之别,从起点上就为未来差距的拉大埋下了伏笔。
而在社会保障方面,农民也面临不少问题,比如在城镇,三个大的险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都已经超过亿人,其中养老保险已经达到了亿人,而且国家也注入了一定的资金。在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主要是沿海地区,农村已经开始在试着搞养老、医疗、低保等农村的保障制度,享受养老保险的农村人口大约有万人。但绝大多数农民的社会保障最主要的还是农民拥有的土地。
二、问题:权益缺失严重,人地矛盾突出
农民权益缺失严重
从理论上讲,“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又是农民的权益问题,从实践中看,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实际权益缺失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解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社会地位虽然逐步有所改善,但其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从理论和法律地位上讲,农民是全体社会成员中具有平等地位的构成部分,与工、兵、学、商、干享有同样的权利,并不低人一等。但是,农民的名义社会地位与实际社会地位相差甚远。农民在社会结构中的实际地位处于最低层。农民的职业本来是神圣的,没有农民的劳作和辛勤耕耘,就没有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消费资料,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然而,鄙视农民,看不起农民职业的社会心理却根深蒂固。农民耕作了一辈子,给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竟然被说成是没有“工作”。在我国,农民在很大程度上已不是一个职业概念,而是变成一个身份概念,农民与市民相比就是“二等公民”。农民享受不到基本的国民待遇,甚至连基本的社会尊重都得不到。人们不仅看不起农业劳动,更鄙视农民,把农民称作“乡里人”、“土包子”,把农民的流动称作“盲流”等等,农民社会地位低下。
国有财产名义上是属于全民的,农民也是其所有者中的一员,理应从国有财产的收益中得到好处。可事实上,农民对国有财产没有实际占有权和支配权,从国有财产的收益中分到的好处也很有限。
劳动权是公民的基础性权利,《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基本法律,但大部分在农村中耕种土地的劳动者却被排除在《劳动法》之外,其劳动权益也就无从保护了。其次,就业权也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政府的就业政策向城市倾斜,农民就业受到歧视,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边缘性地位。再次,失业的农民与市民所享受的待遇也迥然不同。同时,现行的刚性户口管理制度,把农民牢牢地拴在土地上,使农民的迁徙自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或者要为这种迁徙付出很大的代价。
在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构成中,农民代表的人数及比例都偏低,农民所占的份额与其所占人口比例极不相称。年新的《选举法》把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数规定为:,这就意味着个农民的权利相当于个城里人的权利,农民的选举权不能保障。农民的被选举权就更无法保障了,被选举权对农民而言几乎可以说没有,这又意味着占全国人口的农民不能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活动,不能有效表达自己的意愿。
人地矛盾突出
不可否认,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对农村土地制度变迁起主要制约作用的基本国情矛盾越来越突出。建国多年,我国农村人口从亿增加到近亿,人均耕地面积相应减少了一半左右。结果是:人地关系越紧张,土地承担的对农民人口的社会保障功能就越大于生产功能。尽管农业生产效率在不断提高,但农业效益低下的事实却日益突出。
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年中国耕地面积减少了多万亩,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百分之四十的国家来讲,耕地无疑是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本中之本”。近年来惊人的土地流失速度和由此产生的潜在威胁,已成为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更加剧了原本就紧张的人地关系。
根据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在两会答记者问介绍的情况,中国农村大概有亿多人口,其中有亿是劳动力。现在从农业转移出来从事二产、三产或者进城务工的接近亿人。农业生产大约还有亿的富余劳动力。因此,农村需要分流出来安排到二产、三产的人数是亿。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减少也是可以预期的,因此,从中长期(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看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不可能根本改变,只可能有所缓解。是否真正能够缓解,则要取决于对基本体制矛盾的改革。
三、对策:转变观念,加强制度建设,在非农方面找出路
长期以来,忽视农民问题,并不是说在主观上不重视农民问题,而是在处理工农关系时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偏差,表现出明显的城市倾斜现象。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影响了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些问题已经并还在伤害着农民的感情。这些问题如果不采取实际措施解决,后果将不堪设想。为此:
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经济增长无疑对农民收入增长有重要意义,但经济增长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手段。因此,所谓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让更多的农民有参与发展的愿望,有参与发展的能力,有参与发展的机会,有参与发展的岗位。通过以人为本的发展,解决农民收入问题,通过以人为本的发展,平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府在追求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要关注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要把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中的充分就业、良好教育、身心健康、文明素质、消除贫困、社会公平、机会均等、环境优美等问题作为量化目标,分解到各级政府,作为政府行为选择依据。总之,尽快废除以为单一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指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政府职能要从经济增长目标向经济社会目标并重转变,维护和保护好农民的基本利益,为农民提供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创造农民增收的社会环境,真正贯彻中央制定的科学发展观理念。
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
要确保农民收入增长目标实现,必须彻底进行制度创新,下决心改变二元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特别是要给予农民平等的就业、教育、医疗机会以及平等的国民待遇。以平等的原则作为制度创新的基本理念,构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平抑机制。即要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提供平等的医疗救助;提供平等的国民待遇。
转变观念
时下有一句俏皮话,说城里人数不出三辈,都是农民,意思一是说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历史实在太短,二是城里人和乡下人其实没什么区别,没有谁瞧不起谁的道理。中国的三农问题,正是因几十年来城乡隔绝、农村倒贴城市发展战略,导致了农村经济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边缘化,进而引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形成的,因此,在“三农”问题上,城市应有还债的心态,政府和城市居民都应有长期准备──农民兄弟一天不富起来,农村面貌一天不改善,政府和城市居民就要有一天的危机感。目前,许多富人包括一部分已经过上小康生活的中产阶层群体,可能仍对一号文件和它背后已相当严峻的“三农”问题,缺乏基本的认知与关注。实际上,“三农”问题的长期存在与演进,客观上阻碍着中国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的转化。“三农”问题绝不只最终表现为农民受穷的问题,也绝不只是政府面临的头号难题,它同样是城市居民的问题。为此,除制度上规范外,还应加强宣传,加大对农民权益问题的研究、宣传力度,健全农民权益的表达机制,唤起全社会对农民权益问题的关心,改变几十年来形成的文化理念。
在非农产业上找出路
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大国而言,国家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村的现代化。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则必须实现其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型。而要实现这种结构变革,劳动力必须不断地从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非农部门。这一点已为发展理论及国际经验所证明。在我国现有的农业资源条件下,试图通过发展农业而使亿农民致富几乎是不可能的。
从长远来看,农民收入应当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在市场条件下,只有务农收入得到保障,农民才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动机,农产品的供应才能得到可靠的保障。如果不打算或没有能力大量补贴农业生产,那么,农业劳动力的份额就必须下降到大体上与农业相应的水平,才能保证务农可以得到与从事其他行业大体相当的收入,保证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不断增加农产品供应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当劳动者能够得到大体上与从事其它行业相同的报酬时,他们才可能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农产品。
讨论“三农”问题不能就“三农”而言“三农”,而是要跳出狭隘的“三农”领域,在更宏观的环境当中,用大视野来全面综合地审读、求解,设法从非农领域找出路。因为在农业产值占的比重只有左右的前提下,如果不能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不足以解决“三农”问题。
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最终出路只能是在农业之外。“跳出三农看三农”,我国“三农”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大部分农民身份的市民化和就业途径的非农化,无论是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对农业的扶持,还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抑或是土地经营权的流转,都是与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整体进程相伴相生,并且因为城市化的存在而获得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顺利进行的可能。纵观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无不伴随着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的大量转移。比如美国,经济起飞时期农业人口下降了,日本二战后农业人口下降了。因此,加快城市化建设就成为重要的一环。
同时,在发展非农产业的问题上,要更加重视这些产业如何能够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高收入就业,使这些行业所能提供的就业迅速增加,即在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前提下,处理好产业发展与就业的关系,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不要盲目模仿。

当然,远水解不了近渴,解决中国的三农难题是一个长期任务,不可能短时间内解决,也没有现成的灵丹妙药,对此,我们应有耐心和恒心。目前,关键是要切实落实中央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在此基础上,关于三农问题上也应有长期的规划,把短期矛盾与长期发展结合起来,以期从根本上化解三农难题。



共同做好为“三农”服务这篇大文章


共同做好为“三农”服务这篇大文章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大家好!在这绿草如茵、欣欣向荣的季节里,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欢聚一堂。我感到非常高兴。首先,我谨代表市农业局对百忙之中来参加会议的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市邮政局领导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向今天在座的各“三农”服务点的代办员和嘉宾表示亲切的问候!心系农民群众,为“三农”服务,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宗旨。过去,我们农业局结合实际推广农业新技术,编写、传播农业技术资料,开展农业试验示范等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在中央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时代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新形势,更好地开展“三农”服务工作。这个问题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和探索。据资料显示:全国农民收入增长已连续七年低于5,而同期国民经济增长达到了近10。农资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业致富信息闭塞,千百万农民经营成本不断提高,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和投入。鉴于这种局面,整顿农资流通渠道,规范农资市场,致力于建立畅通的销售、服务网络是十分必要的。温家宝同志曾提出:邮政也要服务“三农”。邮政具有良好的信誉和“百年邮政”的品牌优势。邮政服务“三农”最明显的优点是渠道畅通、服务到家、降低成本、保质保量、统一管理、诚信服务,能够及时准确了解农村市场农民群众的需求。因此,从去年开始,我们农业局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和市邮政局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开通了联合服务“三农”的渠道,在广大农民和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农资经营单位之间建立起了一座快捷、便利的桥梁。实践证明,这种崭新的农业科技推广的模式是正确的,用“收订到农户,投递到家门,服务到田头”的方式为农民提供“精心、耐心、细心”的专业服务,已经被广大农民接受和认可。今后,我们农业部门将继续准确及时地做好农技推广、病虫情报、致富信息等资料的编辑发布工作,及时通过市邮政局投递网络,把农业科技、农资产品的信息推广和业务咨询工作送到家,并及时反馈农民群众的需求信息,同时加强对各“三农”服务点农业法律法规和农资经营业务的培训工作,指导各“三农”服务点建好示范田和试验点。同志们,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在中央的大好政策下,只要我们再接再厉,共同努力,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就能共同打造出优质、高效、便民、诚信的“三农”服务体系,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好为“三农”服务这篇大文章!《共同做好为“三农”服务这篇大文章》共同做好为“三农”服务这篇大文章

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宗旨


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宗旨?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全心全意当好人民的公仆

-观看《郑培民》的体会

根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我和市院的党员同志认真观看了《郑培民》、《暖秋》两部影片。这两部影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确确实实是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鲜活教材。确实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汲取了丰富的政治营养,内心的体会很多很深。作为一名党员,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都要向郑培民同志学习,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防微杜渐,勤政为民,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宗旨,全心全意当人民公仆。

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党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表明,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的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三个代表”归根到底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本质在于执政为民。坚持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每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中,本现在各级领导干部当好人民公仆的实践中。从焦裕禄到郑培民,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但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是相同的,当好人民公仆的本色是相同的。

牢固树立宗旨,当好人民公仆,就是像郑培民那样时刻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置,心系人民群众,深怀爱民之心。郑培民经常告诫自己,“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在郑培民二十多年的领导工作中,尽管岗位多次变动,职务越来超高,但他始终是老百姓的“好朋友”、“好兄长”,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不变的情结。

牢固树立宗旨,当好人民公仆,就要像郑培民那样恪守为民之责,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不懈的人生追求,以强烈的事业心和忘我的敬业精神,干实事求实效。“当干部就是要多做造福人民的事。”这是郑培民常说的一句话。在他领导过的地方和曾分管的每一领域,留给世人的虽然不是眼见耳闻的大“工程”,但都是为群众谋实事、为发展的实实在在的政绩。

牢固树立宗旨,当好人民公仆,就要像郑培民那样不畏艰难,带头弘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作为一名党员的干部,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能否保持旺盛的斗志,这是一种考验。当经济发达了,物质条件改善了,特别是地位变了、职位高了,能否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这是一种严峻的考验。郑培民从不贪图安逸,不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带关与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创业。我一定要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思想境界,不管任何时候都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决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搞特殊化。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牢固树立宗旨,当好人民公仆,就要像郑培民那样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格。郑培民常说:“情浓钱淡,永葆清白”。从他去世后留给人们的一本本工作笔记和生活日记中,我们无不看到了他那高大的形象。面对这样一面闪光的“镜子”,我们的领导有不好好地用来照一下自己吗?“大浪淘沙,警钟长鸣,不忘宗旨,永葆本色”,这十六个字,是郑培民的座右铭,也应当是所有领导干部经常审视自己、鞭策自己、提高自己的宝贵箴言。

郑培民同志坚持执政为民,当好人民公仆的模范行为

烟叶生产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三农思考


烟叶生产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三农思考

**县人口100余万,耕地面积97万亩,适宜于烟草栽培的面积达50万亩。目前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是一个农业县,烟区无污染企业,适合于发展绿色烟草。长期以来,农民有种植烟叶的习惯,烟叶生产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素质较高的技术队伍。近几年来,**营销部充分利用上述优势,坚持走“控制总量、提高质量、优化布局、优化结构、稳步发展”的质量效益型烟叶生产之路,生产水平稳步提高,烟叶质量明显改善,烟叶生产获得了快速发展,已成为省内6大烟叶生产重点县之一。如何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发挥已有优势,实现烟叶生产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使烟草公司能更多地服务于“三农”,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建设呢?

一、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到**烟叶生产上就是要努力抓好烟农队伍和烟技员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战斗力强的技术队伍和一支忠诚度高的烟农队伍。

人才支撑发展,发展孕育人才,烟农和烟技员队伍都是**烟叶发展的宝贵资源,为此,**营销部近年来一直把烟技员和烟农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20xx年建立“合同管理户籍化、技术指导客户化”的烟叶生产模式以来,不断升华“模式”的内涵。20xx年提出和烟农建立“鱼水关系”的新理念,从三个角度的互动较好的实现了烟技工作者和烟农的零距离沟通:一是从培育烟农队伍忠诚度着手,首先通过户籍化管理,优化烟农队伍,提高个体种植规模,走适度规模化经营道路。20xx年种植合同面积4.2万亩,户均种烟7.30亩(比去年5.56亩户均增加1.74亩),诚信户2752户,计3.17万亩,其中种植10亩以上的烟农1066户,面积17850多亩,规模化和诚信化种植逐渐突显。其次建立烟农培训体系,倡导个性化优质服务,培育烟农队伍的忠诚度。今年生产期间集中培训和阶段性深入乡村培训烟农达两万多人次,收购期间为偏远山村的烟农提供运输服务等,烟农对企业的满意度和信任度都上升一个新的水平。二是从加强烟技员队伍培训着手,克服烟技员队伍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和经验较丰富的矛盾,主要采取集中培训和自学的方式,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理论,均衡“水桶理论”中所说的挡板高度,转化为一支团结关爱、战斗力强的队伍。三是从强化烟技员和烟农队伍的沟通协调着手,主要采取量化的烟农对烟技员的满意度考核和询问烟农的方式,进一步改善烟农和烟技员队伍的关系,提高烟农对烟草公司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向建立“鱼水之情”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二、全面发展,落实到**烟叶生产上就是要全方位提高**烟叶生产的综合实力,稳步发展种植规模,提升种植水平,提高烟叶的产质量,提升抗风险能力。

从理论上分析,**县耕地面积97万亩,每年种植烟叶4.2万亩(扣除不宜种植的田块,仍可以实行轮作),平均亩产按2.8担计算,可收购烟叶11.76万担,可实现地方特产税1000多万;平均每斤价格按5.5元计算,可实现烟农收入6468多万,可以解决一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同时企业获利基数也有坚实的保障,应该说稳定15万担的种植规模对**烟叶生产的科学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在20xx年冬季统计种植面积只有3.2万亩的情况下,**营销部意识到这样的种植面积和科学发展的矛盾,立即开展调研工作,认真分析存在的原因,对症下药,及时加大了对烟叶生产扶持的力度,投入扶持资金900多万元用于烤房改造、改良土壤、起垄机、漂浮育苗大棚和乡村水利建设等项目;投入100余万元为全县烟叶生产买了保险,并将保险公司因灾补偿全部补贴烟农;出台政策,对灾年烟农亩产值偏低、不到650元/亩的,一律补足650元/亩;改往年股(室)挂包基层站为股(室)主要负责人挂包,进一步明确责任人的责任,并划出部分奖金和基层站完成目标情况挂钩,同时成立烟叶收购督查服务小组和推行“管收结合”的烟叶收购新模式,改变了以往部门或个人抓烟叶收购的弊病,有效的整合了现有的人力资源。通过全方位的投入和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种植面积看,从最初统计的3.2万亩到4.21万亩,增加了一万多亩;从收购过程看,规范水平进一步提高,“公正、公开、公平”的收购要求得到体现;从收购质量看,在烟叶屡遭水、旱、虫灾的情况下,收购上等烟比例、收购均价、亩产值基本与上年持平,得到大部分烟农满意的评价;从收购数量看,20xx年收购烟叶11.42万担,比上年增加近1万担,地方特产税明显增加,政府比较满意;从烟叶生产基础条件看,现在我县烟叶生产区烟水、烟路、育苗基地、烤房等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已配套,基本烟田规划与建设已具备规模。这些措施和结果为促使**烟叶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协调发展,落实到**烟叶的发展上就是要充分整合影响烟叶生产的关键要素,协调好**烟草发展中的各种关系,通过搞好协调,为**烟草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和空间。

**烟

烟叶生产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三农思考第2页

叶生产要可持续性发展,健康的内外部环境尤为重要。一要制定和完善烟叶生产的各项扶持和激励制度,解决好烟叶生产“起步早、改造难、规范滞后”三者的矛盾,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近几年来,**营销部为让新技术应用和基础设施相配套,以每年1000多万的资金扶持烟叶生产,20xx年更是投入2300余万元,其中仅用于土壤改良、烤房改造和乡村水利等烟叶种植的基础性项目的投入就有近900万元,煤炭补贴和灾害补贴600多万元;同时也健全和完善对员工的激励制度,更加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分配机制。如烟叶收购考核上,一改往年只注重考核上等烟和收购量的方式,今年不仅考核上等烟和收购量,更注重细小环节的层层考核,站长对生产组长收购质量的考核,生产组长对评级员的评级质量的考核,评级员对预检员预检质量的考核等,形成了层层监督机制,减少了制度设计上的漏洞。二要全面实行烟叶收购入户预检制,缩短烟农交售时间,减轻烟站收购压力,减轻收购现场的忙乱,维护烟叶收购秩序,提高所收烟叶质量,提高烟农的收入。三要打击烟叶的非法套购、囤积、贩卖的现象,堵截烟叶外流,彻底扭转不利于协调发展的收购秩序。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的原因,部分乡镇的烟贩活动屡“打”不止,每年花大量的资源用于打击烟贩,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是治标没治本。20xx年推行“管收结合”的烟叶收购新模式,一是加大了打击烟贩的参与面,甚至很多烟农也加入打击烟贩的行列,增加了信息来源的广度和深度,降低了烟贩的生存空间;二是增加了烟技员和烟农的沟通频率,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度;三是可以通过和烟农的“感情”沟通,转换部分烟农卖烟给烟贩的观念,更为有效的遏制烟贩贩烟的来源基础。20xx年,**烟叶收购秩序特别好,没有收一片外地烟叶,没有农民私售烟叶,没有烟叶贩子兴风作浪,没有发现收购人员接受烟农请吃请喝或收受红包、礼金现象,没有烟农到有关部门告状和反映问题,社会反映很好。

四、可持续发展,落实到**的烟叶生产上就是要巩固烟叶生产的基础性地位,提高烟叶生产科学发展的安全性。

近年来**烟草从筑牢种植基础着手,从企业发展的远景考虑,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为烟叶生产的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是要抓好烟叶的合理布局和科学轮作,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营销部从全县97万亩的耕地面积总体规划种植规模和轮作计划,从“相对的新烟区”和“老烟区”、“新田块”和“老田块”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合理轮作;多管齐下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今年落实稻草还田15632.7亩,落实冬积肥53.1万担;落实火土灰38.4万担;落实四面光面积3.9万亩,通过抓好技术指标的落实和抓好田间卫生、规范农事操作、合理用药防治等综合措施,在水、旱灾害频繁的大灾之年,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与往年相比没有增加多少,造成的损失被降到了比较低的程度;利用衡南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的优势,尝试和运作无公害烟叶生产基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向生产无公害的优质烟叶方向进一步尝试,今年5000亩的无公害烟叶种植取得良好的效果,特别是谭子山镇工联村的近1300亩烟叶在频遭灾害的情况下,上等烟比例达到53%,均价达到560元/担,烟农满意,烟厂在多次考察中也给予较高的评价,这些都为今后**全面进行无公害烟叶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要不断地研究和推广新的烟叶生产技术,实现技术的进步。科技含量的提高是降低农事操作难度和降低企业成本费用的基础,是种植对象在种植过程中提高质量和产量的需求,也是服务“三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针对不断推陈出新的新技术,**烟草认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要求烟技员熟练掌握新技术的原理和关键技术,提高贯彻力和执行力,进行具有实效性的宣传,让烟农乐于接受。今年在新技术的落实上都较好的完成市公司下达的任务指标,做到了六个“100%”,即100%使用火土灰,100%双条施肥,100%膜下移栽,100%揭膜培土,100%成熟采收,100%三段式烘烤,并且100%落实漂浮育苗5000亩,落实密集式烤房130多座。三是加强基本烟田规划建设与保护。烤烟生产是**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财政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广大烟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施基本烟田的规划建设与保护是不断改善烟区生态条件,尽力满足优质烤烟对土地及相关环境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烟叶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烤烟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做优做强**烤烟产业的必要措施。**营销部大力争取有关部门对烟区建设的支持,已对县内8万亩烟田实行了基本烟田保护,并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县内基本烟田保护面积将扩大到15万亩。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全心全意服务“三农”


 目前,在全党开展以实践“”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通过对党员进行一次集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为民责任,提高促进发展能力,塑造干净干事形象。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最根本的是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要求是要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我们广大共产党员一定要积极投身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抓住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条主线,把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这个主题,按照“三有一好”的目标要求,认真解决自己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的突出问题,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争当时代的先锋。我们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就要把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把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出来、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性激发出来,把继续当好排头兵的责任转化为保持先进性的行动,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发展的带头人,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仰无愧于前辈、俯无愧于后人的业绩。在新形势下,从事“三农”工作的我们只有与时俱进,真正做到勤奋学习、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严守党纪、一心为民,才能自觉保持和发展共产员先性,不断开创“三农”新局面。今天在这里,利用这个学习的机会,我跟大家交流一下在理想信念、执政为民、道德情操、党性原则和精神状态等五个方面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关于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决定着人生的总方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理想信念。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共产党人的灵魂和立身之本,是共产党员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和永葆先进性的力量源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理想信念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能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才能有远大的指向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才能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献身精神。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共产党员,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我们的根就断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中期理想。在现阶段,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近期理想。我们既要坚定远大理想,又要坚信并实践中期理想和近期理想。作为共产党员,还必须讲信仰,要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否则,我们的脉也断了。坚定理想信念,首要的是加强理论武装,关键的是要加强党性修养,根本的是要把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统一在实践中,把远大理想、中期理想和近期理想统一起来,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做好当前的事,脚踏实地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进。
坚定理想信念,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既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更要明确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脚踏实地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始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全局,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中心,以整体推进城乡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发展县域经济为抓手,统筹城乡改革与发展,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走出一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个党员是否真正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不是看口头上如何讲,而是看行动上怎么做。首先表现为是否牢记对党组织的责任,是否充分认识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为党分忧;是否充分认识自己的形象就是党的形象,为党增光。一个党员是否拥有理想信念,还表现为是否牢记对群众的责任。一个真正树立理想信念的党员,必然心中时刻装着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求,解群众之所忧,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一个党员是否拥有理想信念,最终表现为是否牢记对本职工作的责任,能否在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创造出突出的工作业绩。工作的岗位就是实现理想的舞台。一个真正确立理想信念的党员,必然在工作中谦虚谨慎而不骄傲自满,政绩突出而又不事张扬。
总之,共铸理想信念首先要抓好理论武装,重点是抓住学习实践。既要向书本学习,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学习现代科学文化和“三农”知识,学习网络和计算机知识,做到“专”与“博”相结合;又要向实践学习,自觉把理论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农业建设实践相结合,不断把学到的“三农”知识运用于实践,逐渐提高驾双“三农”、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理想信念作为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是敲出星星之火的石,是点亮熄灭之灯的火,是照亮黑暗之路的灯,是带领我们走向黎明的路。每一个党员既要在不懈的学习中不断丰富它、培育它,又要在实际行动中实践它、体现它。
二、关于执政为民
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创立了一整套关于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党从革命党变为执政党,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共产党员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归根到底,就是坚持执政为民这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不能变。
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党员干部对“执政时间越长,面临的执政考验越严峻”有充分的意识。一是执政时间长了,容易产生脱离群众的倾向,淡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而变成凌驾于群众之上的“主人”,失掉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官僚主义习气随之浓重。二是执政时间长了,容易出现滥用权力的现象。权力是种支配力量,一旦权力拥有者随心所欲,就会导致权力无原则扩张,出现腐败。特别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的工作、生活、社交空间日益拓宽。对此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规范并加以约束和监督,就很容易使权力成为腐败的条件。三是执政时间长了,容易失去生机和活力。在党执政以后特别是在长期执政的情况下,部分党员干部很容易懈怠。忧患意识淡化,缺乏危机感,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甚至沉溺在文山会海中虚度光阴,在迎来送往中乐此不疲,在灯红酒绿中流连忘返,在升官发财中煞费苦心。党长期执政必须重视解决好这些问题。总之,我们必须认真领会十六届四中全会向广大共产党员告诫的:“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切实转变作风。江泽民指出:“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要特别针对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于党的作风建设,通过作风转变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能够面向群众想民情。积极深入基层,特别经常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要能够不图虚名说实话。纠正“只图虚名、不务实效”的坏作风,实事求是反映社情民意,扎扎实实为群众谋利益。要能够心想发展办实事。坚定不移地把党中央精神与“三农”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我市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帮助农村发展,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了爱民之心,群众就会支持我们的工作;有了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有了群众的建设热情,才能调动起发展我们事业的强大力量。胡锦涛指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停留在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
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世界观。党的干部的权力来自人民。党的干部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才能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在行使手中的权力时,都要有强烈的党性意识和责任意识,使权力用于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切实弄清楚为谁掌权、如何掌权的问题。权力观,说到底是个世界观。世界观问题是个根本问题,世界观不正确,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权力观。解决世界观问题,就要注重在实践中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严于律己,加强修养,提升境界;就要主动投身于火热的人民群众实践;就要自觉地同各种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作斗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做到清正廉洁、牢记职责、不辱使命。
三、关于道德情操
道德水准的高低、品德修养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共产党员人格品质的标准之一,也是共产党员区别于普通群众的重要尺度。共产党员必须诚实守信,对党忠诚老实,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光明磊落,表里如一,言必信、行必果。必须谦虚谨慎,做到好学深思,居安思危,谨言慎行,干工作永不自满、永不懈怠,作决策要慎之又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必须艰苦奋斗,绝不能忘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坚持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珍惜人民群众创造的每一分钱的财富。必须乐于奉献,把工作需要、社会需要、人民需要放在首位,不能事事计较个人“得”与“失”,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能主动舍弃自己或小团体的利益,在危急关头能挺身而出,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必须清正廉洁,以严格的党性要求自己,以所肩负的神圣使命鞭策自己,以党纪国法约束自己,清清白白做人、勤政廉洁为官。
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重要内容。责任是一种奉献,一种使命。责任往往同奉献乃至牺牲联系在一起,与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等优良品德联系在一起,真正反映一个党员的思想品德和精神风貌,反映日常工作中的责任心。真正的共产党员总是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恪守神圣职责,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共产党员的责任就是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必须具有敢于负责、锐意进取的品格,必须围绕肩负的历史任务,出色做好本职工作,以一流的业绩体现先进性,以实际贡献走在群众前列。
坚持开拓创新、廉洁奉公和艰苦奋斗,在作风上保持先进性。作风是共产党员党性的体现,优良的作风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有力保证。党的优良作风要靠每一名党员来保持和发扬。共产党员要有好的思想作风,实事求是,光明磊落,不搞弄虚作假、阳奉阴违那一套,坚决反对官僚主义、教条主义;要有好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不懈进取,追求实效,去除花架子和形式主义;要有好的生活作风,求真务实,言行一致,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人,廉洁自律,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做艰苦奋斗、反腐倡廉的表率。在作风上保持先进性,要求共产党员务

必正确对待名利、地位和权力,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夯实精神支柱,筑牢思想防线,真正是心胸开阔,无私奉献,避免政治上蜕化变质、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腐化堕落。
从当前来说,广大共产党员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一个党员如果没有求真务实的作风,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先进分子。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需要把求真务实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落实到各方面工作当中去。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积极进取,量力而行,办实事、求实效,珍惜民力;察实情、讲实话,不搞虚报浮夸和报喜不报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搞急功近利。
二是坚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提出“两个务必”。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大之后,重申“两个务必”,都有很强的针对性。今天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必须坚持“两个务必”。当然,今天坚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并不是要广大党员重新回到过去那种贫穷困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中去,而是要保持那么一种革命精神、那么一种勤俭作风。我们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仍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只有牢固树立谦虚谨慎的态度,磨练艰苦奋斗的意志,发扬脚踏实地的作风,弘扬勤俭建国的精神,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
三是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的纪律。党的纪律是全党意志的体现,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但近些年来,一些党员的纪律观念淡薄了,遵守党的纪律的自觉性降低了。作为党组织,也有执纪不严的问题。一些领导干部因违法犯罪被查处之后,在反思材料里常说,“当初如果组织上早提醒,领导上早批评,也不至于有今天。”这种情况表明,我们的党员还需要增强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党组织需要提高执纪的严肃性。
四是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党内存在消极腐败现象已成为损害党的形象,疏远党群关系,危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严重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危及党的生命,使党丧失执政地位。外国一位政治家曾经说过:“权力应当成为一种负担。当它是负担时就会稳如泰山,而当权力变成一种乐趣时,那么一切也就完了。”这话很有哲理。在世界各国执政党中,因为腐败而下台的不胜枚举。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充分认识腐败问题的严重危害性,增强拒腐防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既干事又干净,为民、务实、清廉。像胡锦涛同志所说的那样,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无愧于“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在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中,我们党员干部应将个人人生价值与推进“三农”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勇于开拓,大胆探索,锐意进取,不断进行知识创新、工作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使我们的思想再解放一些,“三农”知识更丰富全面一些,应付复杂局面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更强一些。在创新“三农”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学习“三农”新政策,把握“三农”新动向,研究“三农”新情况,解决“三农”问题,多想“三农”新点子,多出“三农”新思路,多创“三农”新经验,不断提高“三农”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四、关于党性原则
坚持党性原则是对共产党员的根本要求,也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标志。必须正确处理党员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自觉维护组织权威,服从组织分配,接受组织监督,坚决反对个人主义。必须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事业的大局,在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把全局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反对本位主义。必须正确处理增强党的团结与开展积极思想斗争的关系,珍惜团结,维护团结,勇于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坚决反对好人主义。必须正确处理党内自由与党的纪律的关系,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坚决反对自由主义。
共产党员加强自身的修养,根本上就是要加强党性锻炼,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要自觉学习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胸怀全局,心系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前进,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一个共产党员能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看他是否具备出色能力和过硬的本领。能力是本领和才干,是实现理想、落实责任、塑造形象的保障。没有能力,什么事也干不成,先进性便是一句空话。能力水平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表现。共产党员的能力,关键是具有带领广大群众前进的本领。一是要提高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做本职岗位的行家里手;二是要提高履行党员义务的能力,有效地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发挥领头羊作用;三是提高明辨是非、把握大局的能力,在复杂的环境和危难关头能正确判断局势,分清是非,挺身而出,带领群众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能力,一靠学习,二靠实践。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养成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努力学习理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要注重实践,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长才智,更新知识,提高能力,成为人民群众信赖的带头人。要深化对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理解,提高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对照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条件,明确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要按照党员标准、“两个务必”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全面总结自己思想、工作和作风方面的情况,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进行分析剖析,肯定成绩、寻找问题,不断地加以改进。要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改进思想和工作作风,善于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在人民群众中起到凝聚、引导作用。我们在新时期坚持党的根本宗旨,需要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是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看来,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共产党的力量来源于人民,党的事业离不开人民。党员的自身价值只有通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得到体现。这就是我们坚持党的宗旨的根本依据。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懂得这个道理。
二是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共产党员最真挚的感情,就是对人民的热爱。没有这种感情,战争年代就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今天,如果没有这种感情,也不可能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是踏踏实实为人民谋福利的内在动力,也是共产党员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牢固纽带。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情为民所系”。这个“情”字,蕴涵丰富,特别亲切,特别有针对性。今天,共产党员应该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现代社会,信息沟通的渠道增多了,但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不能少。应该多到群众中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他们的衣食住行,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增进同他们的感情。
三是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实践党的宗旨是具体的、实在的,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它需要通过党员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个个实际行动来落实,一件件具体事情来体现。作为共产党员,就应该牢记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第一目标,把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作为自己的第一责任,把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当务之急。而绝不能做那种损害群众利益、与民争利和伤害群众感情的事情。共产党员都能够坚持“利为民所谋”,党的根本宗旨就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四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怎样认识权力、掌握权力、使用权力,是我们处在执政条件下实践党的宗旨的重大课题和考验。今天,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端正对权力的认识,真正明白,任何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不能用来谋取私利,而且,权力是受人民监督和制约的。如果把手中的权力当作为个人、家庭和小集团谋取利益的手段,那就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归根结底,是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始终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本质。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是要始终扎根于群众之中,真正代表和维护群众利益,具有忘我的奉献精神,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少说空话,多做实事,扎扎实实把本职工作当作党赋予我们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使命。要以坚强的党性原则作保证,对“三农”工作高度负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办好民事,尽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好、发挥好。我们不仅要树立服务“三农”意识,而且要树立奉献“三农”意识,把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造福于农民。群众是讲实惠、看实际的,政策再好,不能落到实处,等于“画饼充饥”。同样是干工作,目的不同,工作效果就不同,群众认同感也不相同。现代农业的发展,既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辛勤工作和拼搏奉献,更离不开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
五、关于精神状态
能否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至关重要。作为共产党员一定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把心思用在工作上,把精力集中到创业上,自加压力,鼓足干劲,战胜各种困难,顺利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要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推动各项改革和工作取得新突破。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吃透上情,熟悉下情,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使各项工作更切合实际,更富有成效。要爱岗敬业、埋头苦干,坚持务实为本、“干”字当头,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要把学习理论贯穿于先进性教育活动始终,抓紧学习、刻苦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增强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和个人思想实际,提高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要把先进性教育活动同推动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推动以大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全面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目标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开展。
形象是执政党的威信所系,魅力所在。树立良好形象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共产党员的形象,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思想作风、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共产党员要树立干净干事、亲民爱民、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形象,必须在实践中落实群众路线,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必须严守党纪国法,清正廉明。
综上所述,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团结带领群众的旗帜,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出色的能力是落实一切任务的保障,良好的形象是赢得民心的力量。理想、责任、能力、形象,相辅相成,凝聚成巨大的动力,推动党的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党员的理想、责任、能力、形象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理想是责任、能力、形象的源泉,责任是理想转化为具体行动的桥梁,能力是实现理想、落实责任的基本条件,形象是理想、责任、能力的综合体现。我们必须把四者统一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统一于立足本职岗位,用坚定的理想、强烈的责任、出色的能力和良好的形象去实践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我们既要按要求完成各个阶段的教育工作,做好规定动作,更要联系实际,做好自选动作,从而使我们的作风得到改进,工作得到促进。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在实践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就“三农”论“三农”,要逆向思维,跳出传统框框,跳出“三农”圈子,从“三农”以外更加广阔的空间去寻找办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新的农业观,树立“兴农之路

不在农”、“农业比例低,不等于农业不重要”、“农业比例低,农业现代化程度就越高”的观念。通过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简称“三化”)建设,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协调互动发展的新路子。中央提出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的“两个趋向”重要论断,对于我市实施“工业西进,城市西拓”战略,在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切实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抓好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一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二是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保护粮食生产并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四是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五是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我们要以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意识为重点,以解决作风问题为突破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进一步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能力,从“三农”工作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切实解决影响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突出问题。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要密切联系当前重点工作,切实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切实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效体现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上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事“三农”工作的我们只有与时俱进,自觉保持和发扬共产党员先进性,真正做到一声承诺,终生追求,才能创造性地打开“三农“工作新局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