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 导航 > 学习曹美琴老师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曹美琴老师事迹心得体会。

针对同一件事,同一部作品,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观看了某些作品后产生属于自己的体会叫心得体会,在日常的生活中,说到心得体会,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优秀有创意的心得体会要怎样写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学习曹美琴老师事迹心得体会》,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学习曹美琴老师事迹

近期新闻媒体连续报道了襄阳市四十五中的曹美琴老师,因患小儿麻痹症,一直拄着双拐坚守自己的教学岗位,甘当20年代课教师毫无怨言,每月比别人少领数百元工资从不抱怨,挥身疼痛仍坚持上课,骨折伤势未愈便重回讲台,她视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从教31年如一日,未耽误学生一节课,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奉献自己,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至今未能成家,和父母挤在一套四、五十平米的老房子里生活,家里最值钱的就是一摞一摞的书,她被誉为“襄阳张海迪”。

人在遭受苦难的时候,越能迸发出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毅力。曹美琴即是如此。

她甘当20年的代课教师毫无怨言,她每月比别人少领数百元工资从不抱怨,她手臂疼痛仍坚持上课,她骨折伤未痊愈便重回三尺讲台,她视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

这些事迹,请问,哪一件不能体现出她对学生的责任?( )哪一件不饱含着她对工作的深爱?若非如此,她又怎能在从教30多年里做出那么多感人的事迹?

曹美琴把全部的爱献给了教育事业,她克服身体疼痛,在她那间教室里开辟了一方教育新天地,她怀着对学生的满腔热忱扑在教育事业上,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她30多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却能把工作做到始终如一。

一个弱势的残疾女子,我们还能苛求她什么?她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一心扑在教书育人上,她的这种精神不正是各行各业所亟需的吗?她这样的人不正是当今社会所期盼的吗?

教师,不仅可以影响学生,还可以影响社会。曹美琴老师用残弱之躯支撑三尺讲台,用自己平常的所为诠释出高尚的,她是我们广大教职员工学习的典范,也是我们习的楷模!我要学习她的大爱精神、奉献精神、坚守精神、敬业精神,这就是她的精神价值和社会意义之所在。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学习李振华老师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李振华老师事迹

李振华老师是沂源县实验中学的一名退休教师,而我也是一名教师,我对李振华老师的先进事迹可以说是耳熟能详。我听了李老师的现场报告,参观了“李振华事迹图片展”,每一次看李老师的事迹,我的心灵一次受到强烈的震撼。

1953年,一个冬日的晨曦下,博山通往沂源的山路上,一位肩背铺盖卷、双手提着行李的小伙子冒雪艰难地行走着。他就是响应党的号召,志愿到沂蒙山区援教的南京师大学生李振华。50多公里的路程,没有公路,也不通汽车,崎岖的山路,深一脚浅一脚。雪打湿了他的鞋袜、裤管,他就用捡来的草绳包起双脚。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出远门。晚上10点,精疲力尽的李振华终于在黑暗中敲开了沂源县文教科的大门。“你就留在县城驻地的南麻完小吧。”教育科长对李振华说。“不,还是让我到全县最偏远落后的地方去吧!”教育科长哪里知道,这已是李振华第三次提出这样的要求。第一次是山东省教育厅准备将李振华分到条件较好的潍坊,而他坚决要求到了沂蒙老区;来到当时的临沂地区,他又从地图上指着全地区最为偏远,山头最多的沂源县要求说,“我要去这里。”就这样,李振华从南京一下子就来到了千里之外沂蒙老区最为偏僻闭塞的穷山沟韩旺。此后的半个世纪,他再也未陪南京的父母过一个大年夜。第一天上课,教室里一下围来38名学生,最大的已是3个孩子的妈妈,最小的只有7岁,而破庙外也围满了观看的人。李振华在忐忑不安中开始了他的第一课,可是他的一口南方话,却引来了阵阵笑声和议论。李振华的心像针扎似的,他在苦闷中走出了校门。一位乡亲拿着石头在烟熏的墙上记工分,出整天工,画整条杠,出半天工,画半条杠;眼前的场景深深地震撼了他,刺痛了他。他想起自己来时的雄心壮志,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沂蒙老区的人民,为共和国的解放付出了巨大代价,我作为新中国的大学生就不能牺牲点个人利益,为他们做点贡献吗?”他立即写信让家人寄来了一台收音机,每天练习普通话;看到学生头发长,没钱理发,他便自费买来理发工具学着为学生理发;为了给学生买学习用具,他从每月仅有的21元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自制了28种教具,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翻山越岭到孩子家里补课。全身心的投入,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扶摇直上。1955年,沂源县其他学校的升学率为10∶1,而他教的8名应届毕业生,全部升入了中学,轰动了整个沂源。 这一年,山东省教育厅对45名南京籍的教师进行追踪调查,发现有37人因为承受不住艰苦的磨难而纷纷返回,惟有李振华一个人留在了山村小学。由于德才双馨,1959年,李振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他被评为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此时,李振华面前摆着两条可自由选择、有着天壤之别的路:一条是顺水推舟,到机关工作,跳出“苦海”,大展宏图;另一条是继续留在山沟里,在这片文化荒原上做一头默默无闻的拓荒牛。在人们疑惑、担心的目光中,李振华留下来了。德高身为范,润物细无声。李振华这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他用毕生的爱给山区孩子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同时也在希望的大山里铸就了一座令人仰视的丰碑。

在教学中,我要学习李老师的毅力和精神,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向同行请教,虚心学习专业理论,提升自己的整体素养。立足课堂,在实践中提升自身价值。教师体现自身价值的主阵地是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我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将自己的爱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理念”,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改变课堂的面貌,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素养。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进取。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向专家请教,向同行请教,虚心学习专业理论。提升自己的整体素养。作为一名教师,我的成长离不开学习,离不开广博的知识,离不开把握、驾驭课堂的能力,离不开探索、研究的精神;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身的素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

古槐基老师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是一个山村的希望

我不出大山,孩子们就能走出大山。

---------古槐基

(一)回忆篇

第一次接触古槐基老师,是从一叠叠厚厚的学习资料开始的吗?是从“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这首儿歌开始的吗?还是从他那三十五载如一日的坚守开始的?我已经记不真切了,但是有一点我记得——“教育,是一个山村的希望。”他说的。

一个穷山僻壤的山村,哺育了一位时代的军人,成就了一位质朴的老师,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楷模。

就是那个地方,几十年前,有一位高中文化的复员军人。怀着为家乡做点什么的念想,看着那些“嗷嗷待哺”的孩子,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走上三尺讲台,一干就是35个春秋。

当我们在享受着高新技术的教育平台时,他在“冬不避寒,夏不避暑”的简易教室里启迪着那幼小的心灵;当我们坐在一起谈笑风生、享受着口体之奉时,他一个人蹲在那里吃着咸鱼拌饭;当我们陪着学生,坐着校车,唱着“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向我们……”的时候,他背着学生,来回徒步于乡间泥泞、河边小道之间……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让我这个年轻的教师自惭形秽?

一闭上眼睛,脑子里全是他那瘦小而伟岸的身影,那“三尺讲台育英才”的气魄,那“要顶青山不放松”的精神。

(二)感悟篇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年轻教师,我们可以去想一想,在那种环境下,是什么让他如此的坚守?

是金钱吗?我看不是。不然怎么新老师来一个走一个呢?不然怎么天天吃着咸鱼拌饭呢?是权力吗?我肯也不是的。一所学校,5个孩子,集校长、教师、保姆于一体,这样的权力,你要吗?你敢要吗?难道是因为地位显赫?不是的!在我看来,那是一份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心,是一份对梅坪村百姓的诚心,是一份对职业操守的恒心,是一份“先大家,后小家”的奉献之心。

曾经面对调到县城工作的机会,他犹豫了。他辗转过,谁不想工作环境优越,家人团聚、儿孙绕膝?可他说“我不出大山,孩子们就能走出大山。”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同样是教师,我们该如何去面对这样的一句话?该如何正确的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内涵?

35年来,山里共100多个学生,走出了5个大学生,十几个中专生,有科局级的干部,有国家公务员,有教师……如今,他们都在自己优越的工作岗位上努力拼搏,而他们的老师——古槐基仍在哪里坚守……

我想用一首《竹石》来总结他的一生: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是对他一生最好的写照!

(三)行动篇

在深入地开展学习古槐基老师先进事迹的今天,身为日新学校的一员,要做到“身在日新,心在日新”。做到“身在日新”很容易,做到“心在日新”,大家还要身体力行!

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我们要拿出实际的行动,来实践古槐基老师的这种工作姿态。多感恩,少抱怨!与其在那里怨声载道,不如好好的沉静下来踏踏实实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可以干出不平凡的事情!(学习心得 )“顽石,驰之以疾,悬也!”在这个高速运转的年代,哪怕是顽石,只要善于抓住速度和时机,同样可以有所作为!

在日新学校创规范化改革的今天,我们全体教师将抱着怎样的心态去迎接呢?是大胆的创新?还是舍本逐末、明哲保身呢?

我觉得:以校为家,以校为业;提高业务水平,大胆实践创新。开创日新新的辉煌,将是我们不懈的奋斗目标!古槐基老师的事迹告诉我们:坚持是一种操守,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希望!

优质的教育,是我们日新的希望!

学习吕映红老师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吕映红老师事迹

了解吕映红的事迹,首先看到的是她的以下资料:

颁奖词:庄稼人,庄稼地,她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家的苗。她像园丁,除去孩子们心里的野草;她是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

人物心声:“做学生的‘老师妈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育。”

“赏评是最好的‘教法’,学生是最好的‘老师’。”

后来我又在网上收看了《至高荣耀》的教师节晚会。通过电视短片了解到吕映红老师是我们山东省诸城市枳沟镇的一位农村老师,51岁的她看上去是那么的朴实、真诚富有活力。她献身农村教育,热爱儿童,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来关心照顾,用爱心和智慧呵护每一位学生,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老师妈妈”。她执著坚守、创新实践,探索的“自主互动,赏评结合”习作教学法,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被誉为“吕映红教学法”。她发表教育50多篇,形成48万字的书稿,成为齐鲁大地教书育人的楷模。看完她的短片眼睛湿润了,心里充满着感动---被她的爱心感动,被她的勇于创新感动……

我从教20年,也一直给我的孩子们说,老师就像妈妈,就是你们的“教师妈妈”,你们可以叫我“班妈”。心里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努力做的,做学生的‘老师妈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育。看到吕映红的事迹,感觉自己做的还很不够,差距很大。“我要当好全班同学的‘老师妈妈’,了解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这是吕老师经常挂在嘴上的话。是呀,吕老师是这样说的也同样用行动进行了证明。她热爱学生,潜心育人,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来关心照顾,用爱心和智慧呵护每一位学生,着力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她把家办成8小时之外的课堂,每到学校的放学铃声响起,孩子们就会往她家里走,那里是学生的心灵港湾。她义务为孩子们理发,坚持了10年之久。在她的带动下,枳沟小学的每位教师都和单亲家庭、留守儿童以及特殊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等结成帮扶对子。吕老师被孩子们亲切的称为“留守妈妈”。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正是需要吕老师的这份爱心吗?我们也要把班里的每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不论美与丑,不论调皮、捣蛋还是内向不喜表达的孩子我们都要去关心照顾他们,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孩子,用爱心和智慧呵护每一个孩子,用母亲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孩子。因为母亲的眼光有关注,有欣赏,有爱,也有宽容。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关注和欣赏,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爱,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宽容。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自己的孩子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一种超脱、飞跃,是一种升华。教师的爱是良好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教师的爱是教育工作的灵魂。有了爱,师生就可以无障碍地沟通;有了爱,在师生和谐的氛围中,就可以开展教学互动,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教育需要爱心,儿童渴望的到爱,让我们携手共进,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大胆探索教学规律,以母亲般的诚挚胸怀,把自己的爱心无私奉献给孩子们吧!

学习李彩梅老师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李彩梅老师事迹

今天,xx主席带领前勤老师学习了站前小学李彩梅老师的事迹。让我的心灵受到强有力的震撼。

李彩梅老师,一位老共产党员。时刻跟着党的路线走,时刻听从领导的指挥和安排,时刻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崔主席在春风细雨般的声音里,听着李老师既朴实又感人的事迹,我眼前仿佛看到一位从五十年代穿越到当今社会的一位革命军人的形象:和蔼可亲、严肃认真、忠于职守、虚怀若谷、清澈坦荡、乐于奉献和大公无私。就像生长在沙漠里的一棵高大的杨树,狂风吹不到,积雪压不跨,炎日晒不焦的坚强与高大、挺拔与威猛。

“只要把平凡的小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的”这句话,每一个人都说的那么轻松,但能做好却难上加难,如果能一辈子做好那就更是不可思议。而李彩梅老师做到了。在到处喧闹的人文环境里,在思想上颠沛游离的浮躁中,她做到了坚定不移,做到了稳如泰山。对学生,对家人,对自己,对领导几十年都不变的胸怀。

随着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都在随波逐流中渐渐的失去了自我,在追求一种物质上的享受而渐渐的灰色了自己头上那片明亮的天空。虽然,深知有些东西我们不能触摸,但已经是身不由己。时光伴随春秋的轮回,有的时候已经把我们变得面目全非。可就在大家都感慨人的转变而失去一些宝贵的精神之时,就在为生命的脆弱和可惜的无奈之时,我们想到的更多的是自己,是如何追求物质上的拥有和精神的一些扭曲的虚荣。身为老师,面对孩子,面对国家给我的工资,我们更多的不满足和不屑一顾。就在这时候,我们听到一种声音,看到了一种形象,鲜活的存在我们身边。她-——李彩梅。

我从事工作已经近20年,在工作中,我也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用鱼儿和水的关系来形象的比喻我和孩子。那就是:假如我是一条鱼,那么多年来陪伴在我身边的孩子就是我生活的水。鱼儿离不开水。我也就与孩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我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上天派给我的天使。即使,一些非常弱的孩子,我也在多为他们付出的同时,从来不抱怨,不泄愤,而是帮助他们成长,看到孩子进步,我心里如同拥有阳光一样温暖和幸福,我觉得这就是人生的价值所在。但跟李老师相比,我自叹不如。

李彩梅的,滋润我的心灵,为我的思想方向导航。

学习先进教师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了先进事迹,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这些平凡而普通的老师,默默无闻的工作着,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让人感动,让人深思。这些优秀教师他们把爱献给了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工作中铸就了闪光的师魂,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在今后工作中首先应该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学习他们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崇高境界。学习他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真正热爱教育事业,以教育为快乐,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扎扎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全部的爱献给教育事业,献给我们学校的学生们。作为老师,我觉得应该做到:

一、立足本质,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优秀教师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对于任何学生就是一个 爱 字。以无限的真情去关爱,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母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感受到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对待别人的孩子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我们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当我们希望别人怎么教自己的孩子时,就一定得怎么教别人的孩子。当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手上的时候,他们对我们寄予很大的希望,所以,我得要把他们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真诚的爱他们,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他们,扣击他们的心扉,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这是一种责任。我们要像慈母一样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比如:孩子身体不适时,我们应该嘘寒问暖;孩子有缺点或不足时,不歧视,不挖苦,不嘲笑,应该有颗包容之心,要想到:他们是孩子,拥有犯错误的权利;当孩子的优点或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加以肯定和鼓励, 总而言之,作为教师,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细心和关心让孩子真正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那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二、对工作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

我们应当学习优秀教师以学生为动力,以育人为首的精神。老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时时处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解决。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努力做到。时时以 爱心、耐心、细心 ,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学生子是我们的神圣事业。对学生我们既要爱又要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老师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三、教师必须做到尊重、理解、信任、鼓励学生。

通过学习优秀教师的事迹,我进一步体会到,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是我们老师必备的道德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友好的对待他们,理解和信任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和他们交流,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要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过失,当学生有不足时,多给予激励和赞美,对学生精心呵护,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开心和幸福。

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都说人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的。时代在进步,孩子在成长,对老师的要求也就有所提高,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大胆创新,积极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脚步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满怀热情,踏实工作,勤奋学习,用爱的智慧营养孩子们稚嫩的翅膀,和孩子们一起 飞得更高 。 最后,我用一句话跟大家共勉:既然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行,我就要用我的激情,用我的爱心把这份光和热永远延续下去。

学习欧平琴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欧平琴先进事迹

欧平琴是一名普通的特殊教育教师。她坚守大冶特教学校17年,改变了大冶特殊教育的局面,她因病离世感动了一座城,“她一生没能有自己的孩子,却成为残疾孩子的爱心‘小妈’”,成为人们心中“最美母亲”。

当她微笑着站在我们面前时,她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但是她的普通背后却又透着那么多的“特别”和震撼,这种特别就是她对残疾孩子无私的母爱给予和这种爱心给予的坚持,这一点,足以让她显得伟大。

教师是一个充满奉献的职业,特教教师更是一个需要用全身心的爱去奉献的职业。选择这个职业,不仅仅是选择了艰难、奉献、坚持,更是选择了怎样去诠释爱。因为爱一个人,可以有很多种奉献的方式,但是当一个人面对一群身体有各种缺陷和残疾的孩子的时候,怎样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就像欧平琴经常会自己扮作聋哑人带着一群聋哑孩子逛商场一样,她的姿态让她比任何人都靠近那群孩子的心。

我们相信,欧平琴对生命肯定有着比常人更深刻的理解、更绵长的眷恋。她把这种理解与眷恋化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付出,在平凡的特教生活中呵护那些需要她的孩子,给他们支持的双臂,渴望他们走得更远。

在短暂人生中,她的“刹那芳华”照亮很多孩子本来残缺、灰暗的世界。听听孩子们哭泣中的“呐喊”:“没有‘小妈’,我们什么都不是!”

这个饱含亲情的称呼里,寄托了学生们多少浓浓的思念和爱意,可能欧平琴生前已经都感受到了,但是当我们今天纪念这位平凡的女教师时,我们依然为这个称呼感动,“小妈”的称呼诠释了一位特教教师在孩子们心中的分量。

特殊教育对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权利、增加残疾人家庭福祉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着重要意义,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民生状况和文明程度。社会需要一大批有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的教师投身到特殊教育中去。欧平琴用短暂的一生阐释了人生的一种“走法”,用善良、淡泊、温柔与深情温暖了这个世界的一个角落,呼应着无数无助的眼神。不用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她所传达出的爱的力量足以融化我们内心的冷漠与隔膜。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欧平琴站在了时代道德制高点上。泪水滴落,擂痛大地。这足以重新诠释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激发我们对他人关爱,再次唤起我们对高尚的仰望与追随。

欧平琴老师有两种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第一种是无私的给予,第二种就是对给予的坚持,作为一名老师最需要的可能就是这两种精神,对学生要有默默奉献的无私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对给予的坚持,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学生的尊重,获得社会的认可。

学习曹辉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曹辉发先进事迹

东风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王兵

践行精准扶贫的表率 扬起新时代的旗帜

"我相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一定能摆脱贫困,富裕起来。"这是曹辉发最常说的一句话。最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最坚定的信念。就是凭借这样的信念,他坚实地走在扶贫道路的最前沿。

参加工作38年来,曹辉发同志始终扎根在平凡岗位,奉献在基层一线,为扶贫攻坚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用平凡工作中的点滴小事,集中展现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用心帮扶的大爱情怀和艰苦朴素的优秀品质。他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曹辉发的事迹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让我以重新审视自己。在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前行。时刻以曹辉发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要像他一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政法工作中以敢于负责的态度、迎难而上,以务实肯干的劲头儿,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做到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要学习他扶危济困、用心帮扶的大爱情怀,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真情实意,真帮实扶。要像他那样,深入基层听民声、知民情、解民难,竭尽全力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作为党员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时刻提醒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把群众装在心中,时时处处关心群众疾苦,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及时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才自觉自愿地拥护我们;()要学习他克己奉公、艰苦朴素的优秀品质。为人谦逊低调、生活简朴,对人慷慨、对己严格,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在今天,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作为党员干部,要向曹辉发同志看齐,始终把党的优良传统记于心、用于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引领前进的方向;一个党员就是一盏灯,照亮前行的路;一个党员就是一个导航仪,为中国梦航线定位导航。作为一名党员,应当学在前面,做在前面,遇到困难冲在前面,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东风政法战线的带头人,我愿奋力前行,攻艰克难,为东风平安、快速发展保驾护航!为东风区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