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 导航 > 四中全会公报系列评论解读——依宪治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石

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四中全会公报系列评论解读——依宪治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石。

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看过了解一样事物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其的看法。写心得体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写作训练,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怎样才能将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写好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四中全会公报系列评论解读——依宪治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石,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依宪治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石

四中全会公报评论解读之二

四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全会公报的这一重要表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进一步明确了依法治国与依宪法治国的关系,强调了依宪治国在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性。现行宪法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但在实践中,存在违法有后果、违宪无所谓的现象,少数人甚至认为宪法只是一纸宣言,不具有直接法律效力。全会公报突出依宪治国的基础地位,进一步明确表明了依宪治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基石。

其次,明确了党的领导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系,强调了依宪治国在战略布局中的根本性。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的领导、人家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最佳实现形式。

再次,强调了依宪治国在全局部署中的优先性。现行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宪法还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解释宪法,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监督宪法实施。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距离形成全民遵守宪法、保证宪法实施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只有首先确立宪法权威,才能确立法治权威。全会公报对于首先要的强调,突出了依宪治国在全局部署中的优先性;公报还对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进行了具体部署,这让我们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更加充满信心。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四中全会公报系列评论解读——依宪治国事周全


——四中全会公报评论解读之二

俗话说,基本不牢,地动山摇。周全推动依法治国,只有起首确立宪法威望,才能确立法治威望。全会公报对于“起重要”的强调,凸起了依宪治国在全局安排中的优先性;公报还对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轨制,完美全国人大年夜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轨制,健全宪法解释法度榜样机制进行了具体安排,这让我们对周全推动依法治国巨大年夜实践加倍充斥信念。

依宪治国事周全推动依法治国的基石

再次,强调了依宪治国在全局安排中的优先性。现行宪律例定,一切国度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集团、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司法,并负有保护宪法庄严、包管宪法实施的职责。宪法还规定全国人大年夜常委会负责解释镘法,全国人大年夜和全国人大年夜常委会负责监督宪法实施。然则,因为各类原因,距离形成全平易近遵守宪法、包管宪法实施的目标还有必定距离。

四中全会公报提出,保持依法治国起重要保持依宪治国,保持依法在朝起重要保持依宪在朝。全会公报的┞封一重要表述,具有深远的汗青意义和极强的实际意义。

起首,进一步明白了依法治国与依宪法治国的关系,强调了依宪治国在计谋构造中的重要性。现行宪律例定,“本宪法以司法的情势确认了中国各族人平易近斗争的结不雅,规定了国度的根本轨制和根本义务,是国度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司法效力”。但在实践中,存在“违法有后不雅、违宪无所谓”的现象,少数人甚至认为宪法只是一纸宣言,不具有直接司法效力。全会公报凸起依宪治国的基本地位,进一步眉僮阿解了依宪治国事周全推动依法治国计谋构造的基石。

其次,明白了党的引导与周全推动依法治国的关系,强调了依宪治国在计谋构造中的根本性。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引导地位,党的引导是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点,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包管。保持依宪治国、依宪在朝,就是保持党的引导,是党的引导、人家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同一的最佳实现情势。

四中全会公报系列评论解读——依法治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根本保障


法治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四中全会公报系列评论解读之四

近日,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根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系统地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法律基础,确立了法治与国家治理的辩证逻辑。

根据《决定》的精神,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治国、执政和行政都属于国家治理的范畴,而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就意味着要依法构建国家治理体系,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表明在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的过程中,要关注国家、政府及社会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影响,实现国家治理的法治化。

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体现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基本共识。没有国家治理体系的法治化,就没有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法治化与现代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必须齐抓共促、齐头并进,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向前发展。

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最核心的功能是提供正当性、合法性、权威性的基础,并发挥引领、协调与保障功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要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用法治精神来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因此,从法治与国家治理的逻辑上,宪法和法律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杠杆,推动国家生活的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根本保障。而法治的核心是宪法,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要从国家发展的价值目标高度,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充分发挥宪法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作用。

四中全会公报系列评论解读——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统一


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统一

四中全会公报系列评论解读之一

中国网10月23日讯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了整体部署,强调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四中全会对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辩证关系的重要论述,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有个别人把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对立起来,认为二者之间彼此矛盾,强调依法治国会架空党的领导,强调党的领导就不可能使依法治国落到实处。这种把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对立起来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有必要彻底澄清。

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依法治国,二者之间并非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本质区别。如果离开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就会迷失方向,就不可能保证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其次,推进依法治国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要领导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目标,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在确保各项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走法治化的路子。坚持依法治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和保障党的领导取得成功的最佳途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确认识和处理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课题,只有正确破解这一重大课题,才能真正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四中全会公报系列评论解读——依法在朝是法治


——四中全会公报系列评论解读之五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经由过程的《中共中心关于周全推动依法治国若干重大年夜问题的决定》,体系阐述了“依法在朝”的丰富内涵,大年夜理论上解决了周全推动依法治国的工作重心问题。

依法在朝是法治工作的核心

起首,《决定》明白周全推动依法治国事一项体系工程,它依附各项工作的法治化以及全国人平易近在党的引导下保持依法治国形成合力,赓续向前推动依法治国汗青过程。《决定》指出,“周全推动依法治国事一体系工程,是国度治理范畴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概绫屈,须要付出经久艰苦尽力。全党同志必须加倍自发地保持依法治国、加倍扎实地推动依法治国,尽力实现国度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扶植法治中国赓续进步”。《决定》还对周全推动依法治国体系工程的特点做出了具体的描述,例如,“保持党的引导、人平易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同一”,“保持依法治国、依法在朝、依法行政合营推动,保持法治国度、法治当局、法治社会一体扶植,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法律、公平司法、全平易近守法,促进国度治理体系和治理才能现代化。”是以,保持《决定》所提出的“周全推动依法治国事一项体系工程”的体系论思想,就必须在周全推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将各项法治工作齐抓共管、齐头并进。同时,还必须抓住中间工作,抓住抵触的重点,建立抵触论的“纲目”思想,以纲带目,纲举目张。

其次,《决定》在各项法治工作中选择了“依法在朝”这个“纲”来统帅周全推动依法治国的所有事项,解决了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根本方略的基本理论问题。《决定》对“依法在朝”的内涵做了两个方面的概括,规定“依法在朝,既请求党根据宪法司法治国理政,也请求党根据党内律例管党治党”。根据上述规定,《决定》所确立的“依法在朝”内涵,既包含了“依法治国”的内容,又涉及到了“以规治党”的内容,对“依法治国、依法在朝、依法行政合营推动”的体系推动思想中的工作重点做了异常清楚的描述。在朝党抓好 “依法在朝”这个“纲”,“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等各项法治工作必定会取得巨大年夜成效。

《决定》还提出“依法在朝”是一项全平易近介入的事业,可以动员党表里的一切力量介入周全推动依法治国的各项工作,积极推动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度的扶植过程。《决定》请求:依法在朝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各级党组织和引导干部要深刻熟悉到,保护宪法司法威望就是保护党和人平易近合营意志的威望,保卫宪法司法庄严就是保卫党和人平易近合营意志的庄严,包管宪法司法实施就是包管党和人平易近合营意志的实现。各级引导干部要对司法怀有敬畏之心,切记司法红线弗成超越、司法底线弗成触碰,带头遵守司法,带头依法干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克不及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四中全会公报系列评论解读——党治国理政新的


党治国理政新的起点

——四中全会公报系列评论解读之三

刚刚胜利结束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中央在新形势新任务下作出的治国理政战略部署,提升了法治地位,标志着党治国理政新的起点,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四中全会的内容来看,这是一次关于依法治国的重大、重要事项安排。四中全会创造了多个“第一”,比如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对法治的重视前所未有,中央全会对法治重大问题专门作出决定前所未有,等等。内容决定地位,如此重大的内容决定了法治的权威地位,彰显了中央对法治的高度重视,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上升到了治国理政战略的新高度。

四中全会确定我们的法治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这个法治道路上又有了新的起点。具体包括通过依法执政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新起点,以法治方式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在法治轨道内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从权力反腐走向法治反腐的新起点,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建设推进的新起点。其中,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迈进,一字之差的背后,彰显的是党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飞跃和治国理政方式的重大转型,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跨越。

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重大问题进行了顶层设计。四中全会确定的内容都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不仅明确了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而且还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等,四中全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勾画出了清晰的框架和路线图。

从过去对法制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认识,再到今天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基本方略和基本方式的认识,四中全会在我国法治建设历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治国理政方略方式上有战略意义,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法治保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心得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胜利召开。10月24日,市委宣传部召开学习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来自市委政研室、市委党校、市法制办、德州学院等部门和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到会畅谈学习心得和体会。座谈会上,与会者围绕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热烈探讨和交流。对四中全会亮点进行了解读,就如何细化落实全会精神展开了探讨。下面摘登部分与会人员发言(以发言先后为序)。

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热潮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是以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的战略抉择。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宣传部门肩负着宣传和组织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任务,尤其要学习在前、领会在先,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要求,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热潮,切实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省、市委关于学习贯彻中央全会精神的总体部署上来。要综合运用新闻宣传、网络宣传、理论宣传、社会宣传、文化宣传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对全会精神进行系统宣传。要把深刻领会四中全会精神,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领会,准确把握精神实质,坚决贯彻落实,努力在全市上下形成学习全会精神、建设幸福德州的浓厚氛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子华

依法治国的全面部署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对推进依法治国的全面部署。法治既包括立法,也包括法律的实施和监督,全会确定的一个目标、五个体系和六大任务明确了依法治国的路线图,在宪法实施和监督、立法及立法程序、法律实施及监督、法治政府建设、司法公正、全民守法及保障人民权益、法治队伍建设等方面建立健全20多项制度和机制,标志着依法治国将进入一个快车道。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织部分,又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也是对人民呼声和社会关切的积极回应。具体来说,从全面深化改革角度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法治中国建设的具体部署,在具体改革中,四中全会也对民主法制领域、司法体制领域等改革做了具体的安排,因此依法治国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通过推进依法治国,又从法治角度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保障。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角度上,依法治国本身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鲜明标志,没有依法治国就没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回应人民呼声和社会关切角度上,目前,我们的法律体系还需完善,法律的实施和监督还不尽人意,人民群众对法治公平还有不小的意见,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也是提升依法治国水平的过程。四中全会从以上三方面都给予了明确的答案,是依法治国的全面部署。□市委政研室副主任朱瑞山

法治理论日趋成熟和完善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党的法治理论日趋成熟和完善。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法治中国建设路径非常清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律体系是最重要的国家治理体系,法治能力是最重要的国家治理能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部署依法治国是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简单讲就是五个体系: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五个体系彰显中国特色,从注重立法,健全法律体系,转变为更注重实施和落实,更注重党内法规体系的建设与法律体系的衔接,从制到治,从立法、执法、司法、保障到党内法规建设,各个治理主体统一于依法治国,统一于依宪治国,法治成为鲜活的政治实践;对一个国家而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要尊重法治发展的普遍规律,也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西方的法律制度。六大重大任务: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这六大任务是对五个体系的具体落实和实施。□市法制办备案审查科科长梁化坤

发挥法治引领示范作用

全会高度评价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会提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德州学院政法学院副院长张庆华

长治久安的纲领性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全会的形式将法治作为主题。历史性的会议,通过了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献,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必将发挥重大作用。有人说依法治国快进键已经按下。我们要加深对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的总体认识:一是确立了一个总体目标,五个体系的总布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六大任务。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体系是一个总体的动态的概念,不仅包括完善的法律体系,还包括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律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还包括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实际上是将依法治国的总体部署具体化。通过这些体系的完善,中国将发生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以及民众生活的根本性的改变,因为改变的是社会运行的机制。二是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统一的具体性规定。规定了依法治国的具体内容,强化了党的领导对法治的领导,突出了人民在依法治国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立法的参与权、法律实施中的监督权,获得司法公正对待,法律权威树立过程中的法律信仰的主体性地位。三是行政执法的公开、责任制度,使得政府权力的实施始终在法律的制约和民众的监督下。□德州学院思政部教研室主任、教授李霞

推进依法行政的战略部署

保证行政决策合法、科学、民主,减少决策风险,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健全依法决策机制,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尤其要注重抓住两个关键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要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程序。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把五大必经程序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一是公众参与。民主决策的主要标志是在决策过程中能够使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利益得到最充分和客观的表达。二是专家论证。即在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领域,要邀请相关专家帮助论证和决策。三是风险评估。凡是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决策事项,要进行风险评估。四是合法性审查。即由作出决策的单位和政府法制部门负责对决策内容作出是否合法的评判。五是集体讨论决定。第二个环节就是要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终身责任追究制,实际上就是为了保证每一个决策者都要对自身的决策负责任,不能随意作决策。只要你是错误的、违法的决策,你就永远也脱不了干系;不管你的岗位怎么变,不管过了多少年,最终你都要为这个错误的、违法的决策承担责任。□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时圣玉

开启了依法治国新征程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把党的法规体系完善放在依法治国的语境里边,这是第一次。党的法规体系与法律体系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前者体现的是对政党内部的约束,后者体现的是对社会或者国家范围内普通行为的约束。推进依法治国,从而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就是党的行为不能超越于宪法和法律。法律不仅要约束普通公民的行为,对党的行为也起到约束作用。这不仅体现出我们党的规则意识更加强烈,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党更加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丰满了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两翼。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我们治国理政不仅需要法治,同时也需要德治,二者在国家治理中各有侧重。德治从党的角度看,完善了党的思想建设,解决了队伍的信仰和价值观问题,从我们八项规定开始,一直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一直在通过德治解决信仰问题。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德治体现了文化的视角,也符合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精神。德治与法治的结合,丰满了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两翼,不仅加强了我们的精神引领,同时也为社会发展确定了规则约束。二者的结合,使得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更加完善,也表明我们不会完全走西方法治的路径,而要积极地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特色执政道路。

四中全会公报系列评论解读——依法执政是法治


依法执政是法治工作的核心

——四中全会公报系列评论解读之五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系统阐述了“依法执政”的丰富内涵,从理论上解决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心问题。

首先,《决定》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依赖各项工作的法治化以及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依法治国形成合力,不断向前推进依法治国历史进程。《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全党同志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不断前进”。《决定》还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系统工程的特点做出了详细的描述,例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坚持《决定》所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的系统论思想,就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将各项法治工作齐抓共管、齐头并进。同时,还必须抓住中心工作,抓住矛盾的重点,树立矛盾论的“纲目”思想,以纲带目,纲举目张。

其次,《决定》在各项法治工作中选择了“依法执政”这个“纲”来统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所有事项,解决了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理论问题。《决定》对“依法执政”的内涵做了两个方面的概括,规定“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根据上述规定,《决定》所确立的“依法执政”内涵,既包括了“依法治国”的内容,又涉及到了“以规治党”的内容,对“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的系统推进思想中的工作重点做了非常清晰的描述。执政党抓好 “依法执政”这个“纲”,“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等各项法治工作必然会取得巨大成效。

《决定》还提出“依法执政”是一项全民参与的事业,可以动员党内外的一切力量参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各项工作,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决定》要求: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