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演讲稿 > 导航 > 平凡的人生,伟大之精神--观《雨中的树》有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演讲稿

平凡的人生,伟大之精神--观《雨中的树》有感。

因为经历和思想不同,针对同一事同一作品,想法当然不一样,看过了解一样事物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其的看法。很多人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心得体会重点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写好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做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平凡的人生,伟大之精神--观《雨中的树》有感,感谢您的参阅。

作者:彭晓柒

你曾赞美大巴山的挺拔高昂,
你愿用生命的火把照亮前方,
漫山的足印描绘着蓝图,
满颊的汗滴流淌着你的向住。
林森啊林森,
你是大巴山心窝的凤凰
择红豆杉而栖,
坚守落下誓言的辉煌……

电影《雨中的树》我从头至尾一刻不停地看完,眼角不时地流下感动的泪水,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一副副感人的画面反复呈现在头海里,李林森的形象渐渐高大。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基层党员干部的坚守与执着、忠诚与务实、平凡与伟大的光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在工作中燃尽生命之火的“辉煌人生史诗”。作为一位国家公务员,我觉得应该从影片李林森这个人物中汲取这些宝贵品质。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xx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作了《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在演讲中,温家宝总理说:“我的心里常默念着郑板桥的两句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作为中国的总理,每念及我们还有3000万的农民同胞没有解决温饱,还有2300万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镇人口,还有6000万需要社会帮助的残疾人,我忧心如焚,寝食难安。中国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还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长期艰苦奋斗。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有危机感、紧迫感、起先锋模范作用,时刻心系民生,就象李林森一样。他对党坚定信仰、忠诚执着。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到燃尽生命之火,始终红心对党、无限忠诚;从乡村普通教师到组织部长,历经九个岗位,始终坚韧执着、永葆本色;从处事做人到为政做官,始终厚道勤勉、甘为人梯。他对人民真诚相待、无私奉献。始终对群众满腔热情,宁可自己累死也不让一名群众伤亡;始终对工作满怀激情,两年的工作赶到一年做,直至生命之旅“停航”。始终对家人饱含柔情,就是生命的最后时间仍不留给自己,去做一个父亲眼中的好儿子、妻子眼中的好丈夫、儿子眼中的好父亲。他对工作公正廉洁、尽善尽美。面对诱惑,他固守防线、清正廉洁,以至借钱治病;面对质疑,他坚持公道正派,任人唯贤,在常委会上力排异议,做到不使老实人吃亏;面对事业,他顽命追求完美、勇争一流。象李林森那样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用心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反映群众意愿,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脚踏实地做好各项工作,以贴心的服务、务实的工作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这才符合我们党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天地之间有杆称,称砣就是老百姓。党员干部只有心里揣着百姓,百姓心里才会有他。李林森在万源市任组织部长期间,始终把群众当亲人。面对险恶的洪水,他冲在最前面,奋不顾身地救助老百姓,大家称他为“救命书记”。他在病重之后强忍剧痛忘我工作、审签文件、接访群众、下乡调研,万源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群众在他心中的位置永远高于家人。他深爱着妻子,妻子生日时却无法陪在身边,只好请人带回一束高山上的菊花以表祝福;他深爱着儿子,为儿子买衣服时总会买大一点,想让它凝聚在衣服上的爱多一些。他病危之时千人探望,病逝之后万人痛心。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记在心里;只有对人民充满感情,情为民所系,才能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就会视群众为“家人”,视群众反映的问题为“家事”,视群众工作为“家业”,始终把群众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李林森就是被大巴山老百姓称作遮风挡雨的树,而老百姓就是这称树的砣。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大巴山数百万群众失去了一位好儿子,组织战线失去了一位好同志。然而,李林森在不平凡的四十二个春秋里,用自己的行动谱写出一页页对党忠诚、对己严格、对人民负责的瑰丽诗篇。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公正廉明、无私奉献的组织部长形象。办公桌前的两盆君子兰依然翠绿,一阵风轻轻吹过,轻轻摇曳的花似乎还在缅怀久久陪伴过它们的主人。他的音容笑貌,他的悠然沉思,他与病痛斗争中流下的汗水,他临场指挥时的沉着和冷静……这一切,都在历史的记忆里定格,并成为与历史同在的永恒。

电影结束,李林森倒在医院里,永远地走了,他飘然如仙的身影,我仿佛看到了他变成一棵树、两棵树、三棵树、李林森这个人依稀可见,并渐渐形成一片葱绿的森林,成为老百姓遮风挡雨的树,依然春风拂面,这不由得使我心里默念着一首诗《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 ,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

他还活着。

有的人 ,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

给人民作牛马的 ,

人民永远记住他!

李林森一个平凡的人,

人民永远记住他伟大之精神!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雨中的树》观后感:卓越的人生


那天,在市委组织部的组织和市建设局的安排下,我有幸与单位相关领导和同事去观看了主旋律影片——《雨中的树》,让人百感交集,深受启迪。李林森同志在他短暂的42年人生中,对党忠诚、为民忠心、干事尽心,铸就了“公道正派、甘为人梯、忠于职守、清正廉洁”的组工魂。
《雨中的树》以李林森的儿子李东阳追寻父亲生前光辉足迹为主线,通过大量生动感人的情节,循序渐进地展现了李林森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先进事迹。影片中,“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李林森身先士卒战洪魔、扶弱济困献爱心、甘于清贫重名节、公正用权不谋私、工作当命抗死神、燃尽生命写忠诚。影片通过一连串生动真实的故事情节,讴歌了李林森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崇高品格,展示了当代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
李林森的事迹之所以感人,观看整个影片后,笔者以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积极工作,无私奉献。他在风雨中,一边背着八旬老人牵着水牛,一边指挥工作,冒着生命危险救出水灾被困的群众。身先士卒,穿梭在抗洪抢险第一线。他坚信“老百姓的命就是我们的命”。他声嘶力竭地呼喊,奋不顾身地救助百姓,让人感慨万千。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病重之后他强忍剧痛忘我工作,审签文件、组织会议、接访群众、下乡调研,万源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二是他坚持原则,清正廉洁。对于前来巴结他的干部,他立场坚定,但是评价客观:“他不掩饰自己,官场的老油条不这样”。三是他公道正派,任人唯贤。当碰到苦干在第一线的乡党委书记,他情真意切:“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他说,“什么都比不上做人重要,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他还说,“我们,不能总听别人说什么,更要看他干了什么,干的到底怎么样”。 关心大学生村官的个人问题,耐心做老村长的思想工作,他坚信要“把服务作为一种责任”,这是他正确对待手中权力的最有力诠释。这就是一名组工干部的作业操作,难能可贵的是他这样说,也这样做着。
影片从中国人熟悉的乒乓球推打开始,一幕接一幕,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紧凑而不繁琐,平淡却不单调,庄重并不矫情,比如,买解放鞋和打摩的时的还价、泡方便面、在小饭店就餐、追公共汽车、搭轮船、挤火车等,都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场景。这些故事看起来是平凡小事,但却是每一个基层干部群众都会遇到的。再说,艺术来源于真实,也高于真实。影片将这么多真实的、平凡的、亲切的小事串连在一起,展现出来的就不再平凡。反倒是难能可贵,是李林森的平凡而卓越。
有人说,“李林森”,他的名字中有五个木,五代表多,代表广,代表众,代表他丰硕的工作业绩和博大的精神境界。之所以取树,是因为树正是由众多的木所组成的,树刚正不阿,浩然正气,站直了就是顶天地,立乾坤,为人民遮阴。倒下了,也是浑身是宝,果可入食,叶可用药,枝条可做燃料,躯干可作建材。这些都是对李林森同志鞠躬尽瘁的精妙比喻。今天,如果每个人都能像李林森那样,在纷繁复杂的诱惑力和困难面前保持淡定、从容,这个社会就会涌现更多的先进和优秀。
有人说,人生短暂,翻眼间就过去了。但如何去走好人生,不留遗憾?我想,就得像李林森那样,活一个充实的、平凡的、有意义的人生。所以,我们今天学习李林森同志,就是要学习他的政治品质,始终对党无限忠诚,用自己的形象为党的形象增添光彩,用生命之火映红党的旗帜;学习他的高尚情操。淡泊名利、甘守清贫的态度,要自省、自重、自警、自励,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常省自身之过,不为名所缚,不为物所累,不为誉所喜,不为利所驱,不为色所诱,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学习他的为民情怀。工作兢兢业业、勤奋务实,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学习他践行的“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铮铮誓言,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做实做好做出成效来,为社会做贡献!

《雨中的树》观后感:生命之树


“雨中的树”不畏风雨、生长不息。李林森就是这样一棵大树。暴风雨中,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勇战洪魔,抗灾抢险,视百姓的生命为头上的天,毅然展开了自己宽厚的臂膀,让群众看到了生存的希望。李林森的名字中有6个“木”。木即是树,是最寻常不过的植物。将反映他的影片取名“雨中的树”,惟妙惟肖地表达需要表达的意境。

电影《雨中的树》带着大家随着李林森儿子的重走父亲之路、追寻父亲生前的足迹,把李林森的人情、人格、人性中的真善美自然地展现出来。

我感慨于李林森对党和党的事业无比忠诚。通过李林森对几个乡镇干部不同态度的对话描述。可以看出李林森做到了组织部长要做的职责:既要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也要帮助所有需要关心照顾的干部,特别是要避免有缺点但本质尚好的干部走向歧途、滑向深渊;既要坚持原则、不讲情面,尽量让干部用当其时、不受委屈,也要让各类能人有用武之地。

我感慨于李林森对广达群众的浓浓深情。当洪水危急生命的时刻,他不顾个人安危,视百姓的生命为头上的天;当知道昔日一位抗战英雄,晚年正过着穷困凄凉的生活时,他不顾重病在身,依然记挂、落实解决抗战英雄的生活……

有人说他“心太软“,他笑笑说:“心软,说明心是热的。”是的,正是这颗充满工作热情、对群众无限热爱之心,李林森才会不顾自己的病情始终没放下手中的工作,为党的事业战斗到不能再战斗的最后一刻。

雨中的树,启人深思。在任何岗位上,只要我们脚踏实地,有着一颗对事业、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我们都能做自己的树。许许多多的树终将充满世界,传递无限的生命力量!

电影《雨中的树》观后感:风雨中的忠诚

xx年10月30日我观看了电影《雨中的树》。影片生动再现了四川省万源市委原常委、组织部长李林森同志对党忠诚、为民尽责,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燃尽生命写忠诚的感人故事。

“抓紧你们的青春多做事,做好人,做善良的人,做清清白白的人,说话算数,爱父母,爱家人。” “空气可以不干净,水可以不干净,但人心不行。” “土可以被污染,水可以被污染,人心却要深深埋在泥土里……”“泡上一壶浓茶,好好洗洗你的肠子!”……他没有毫言壮语,朴实的语言更令人肃然起敬。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他没有一点官架子,同老百姓一起挤公汽、吃排档,奔波在嘈杂的市井之中,年迈的父母还住在农村破败的房子中……这些场景,没有艺术的“提炼”,甚至画面有些杂乱,却更真实地反衬出李林森的崇高精神。

作为党员,李林森“把事业当命、把工作当药”,忠诚与执着中所体现的高贵品质,已使其跻身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行列,成为民族精神史上一笔可贵的财富。就这一点而言,《雨中的树》诠释的是信仰,传递的是坚强党性的力量。

单纯、善良和真实本是普通的,却又是珍贵的;本是平凡的,却又是伟大的。“雨中的树,平常得如同森林中的一草一木。”《雨中的树》,让我们感到李林森近在咫尺,触手可及。感谢电影《雨中的树》,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那个平凡而崇高的人性精神的升华。

观《雨中的树》体会:点染真情


王轩

上周四,在塘沽大剧院观看了中影集团出品的主旋律电影《雨中的树》。其实一直以来,我对主旋律电影都不是很感兴趣。我认为主旋律电影有三难:一是心态难,主旋律电影的主创人员一定要有好的心态,高成本,高要求,高投入往往得不到高口碑;二是拍摄难,对待普通的商业片,只要钱到位,好本子、好演员应有尽有,而主旋律电影却经常要面对客观剧情与路线方针的矛盾,所以电影的拍摄举步维艰;三是创新难,一提献礼片,观众脑子里无非是歌颂党、歌颂领导、歌颂模范诸如此类,想突破着实不易。正因如此,我很少看主旋律电影。这些年也就看过《建国大业》之类的少数几部。

而这次《雨中的树》,的确出乎我的意料。身在影院的我一度认为自己在看一部文艺片,而非献礼片。导演尹力是主旋律影片的常客,之前导演的《张思德》、《云水谣》都获得过多项大奖。编剧刘恒也有过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就连本片的配角也都是由影视、话剧界的老戏骨担当,如刘佩琦、雷恪生、马精武等。欣赏本片之余,也着实佩服中影集团的号召力。再说说故事,本片主要讲述了王志飞饰演的抗洪英雄李林森同志的先进事迹,表现了一名优秀党员为工作鞠躬尽瘁、做公仆公正廉洁的优秀品质。本片的叙事分为明暗两条线,明线是李林森同志的生平事迹,暗线是李林森之子重游故地探访父亲足迹。电影选取了林森同志生平中的几个片段:身先抗洪、选贤任能、清正廉洁、家庭生活等,并以癌症的病情来贯穿整个脉络,从而做到整体故事的连贯性。我之所以说这部影片有文艺范,是因为每个镜头拍摄的角度都恰到好处,既没有太浮夸的视觉冲击,又兼顾到画面的整体效果。此外,电影在人物细节上的刻画也非常有看点,尤其在主人公“亲民”这一特征的塑造上,处理得非常好。比如与刘佩琦饰演的乡长打乒乓球、打车讨价还价等,都体现了“出于群众归于群众”的可贵特质。

影片也有几处不足之处:一、特效画蛇添足。剧组在拍摄儿子探访父亲故地时,运用了很多特效。但是这些特效让影片的整体基调显得很不和谐,有一种滑稽感。其实这些镜头完全可以通过简单的切换来完成。二、结尾太过拖沓。本片的结尾可以说是一大败笔。我们说剧本的每一个场景都要有冲突的产生,而本片的最后医院一段,林森同志平静死去,而家人、朋友却在外面各种纠结,没有遗言、没有痛苦,也就没有了冲突。看得我很累,却没有赢取我的眼泪。实际上,本片的最大亮点是机场林森同志出现幻想的一幕,我甚至为这一桥段鼓掌。孩子玩轮滑、少女们演奏音乐、主背景浓荫洒地百花绽放,这样的设计非常好,也贴近人物和场景。但遗憾的是,编剧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亮点。我们完全可以在机场设置一个冲突,使他在那里就离开我们,这样一来,亮点的出现就合理了,对朋友的那句:“我的人生航班也取消了……”也就顺理成章了。作为一个先进人物,他生前不平凡,死后也不应该过于平凡。在奥斯卡经典电影《教父》中,马龙·白兰度饰演的教父是在和孙子玩时突然倒地死亡,死得如此平静,却又震撼人心。显然中国编剧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还有失老道。

看罢这部电影,有的不只是感动和激情,还有对中国电影的一丝欣慰。

观影之余,偶遇大学时的宿舍好友李博侠,感触良多,特有此记。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平凡的世界,不凡的人生


放假前,我就借上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从放假第二天到今天,我终于心心静静地看完了这部长篇小说,内心里一直有种不吐不快的情绪……

这部小说是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它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在近十年的广阔背景下,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刺激的故事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像我们身边的平凡人,我们生活当中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一些平凡小事,但,这些平凡一经路遥润笔,就变得那么荡气回肠,那么感天动地,那么鼓舞人心。因此,虽是《平凡的世界》,却揭示了不凡的人生!

在我不平静的情绪中,应该是书中表现出的真善美,它是那么感动着我,激励着我,也鞭策着我。其实我一直崇尚这样一种生活:真假分明,善良至上,扬美抑丑。

就像孙xx,他自幼家贫,十三岁主动辍学归农,与父亲合力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在农事中他善于动脑,懂得创新,为人厚道,善良淳朴,深得村里老少的信赖和爱戴。他可以说是农民中的新农民,有着其他农民所没有的责任感和觉悟。为了能支持弟妹上学,他在贫瘠的土地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待凭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稍发达了,就对村里的弱者接济钱粮……他首先是一个善良的人,有着一种让全村人富起来的责任心和回馈社会的觉悟力,包括他遭遇了人生中最惨烈的失败后,仍然不惜借钱也发给为他打短工的村人。还有与他相似的田福军、乔伯年,都是为人民的利益兢兢业业,实事求是,在其位谋其政。反观现在的人,人人为了一己私利,不惜以权谋私,不择手段,无利不为。弄得老百姓到哪都得找熟人托关系,否则要么办不了事要么拖得黄花菜都凉了。

还有孙少平,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就是他。这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对生活有巨大的勇气。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我欣赏他的苦难哲学,钦佩他对劳动的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关于苦难的哲学,书中这样表达"……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这是一种怎样的认识啊?!可现在的人呢?有谁不是为了自己的子女步步为营,建立社交网,营造关系圈,动用一切能动用的人脉,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关系,为孩子或自己铺路搭桥,还有谁认可苦难教育?唯恐避之不及,似乎身陷苦难就是一种不体面的存在,哪怕再穷,也要装得很有钱。还有谁觉得实实在在的劳动能创造出美好的生活?当人们无奈地感慨现在的孩子都懂得攀比,不想刻苦学习时,有没有想过整个社会给孩子提供着怎样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现实?

还有田晓霞,作为一个充满责任感和良知的记者,她是合格的。她也出生优越,但从未以此自居自傲。她性格与众不同,能够用批判的眼光来看社会,敢于同一切非正义的现象作战。经常以独特的视角来辩证地对待一切,包括她的感情生活。与之有一比的是少平最初喜欢的郝xx,出生卑微,于是内心里急于找一个成分好有地位的男朋友,所以挑选了干部子弟顾养民。而晓霞知道少平家境贫寒,又没有考上大学,在家务农,可还是一如既往地给他去信,鼓励他多读书多了解时事多关心国家命运。可以说,她对少平的感情,是一种建立在有着共同爱好共同追求的基础之上,她的爱情观,本着自己的一颗真心。直到少平从村里走出来,到工地做揽工汉,她不顾面子到工地上去看他。后来机缘使然,少平成了煤矿工人,她已成为省内知名记者,她仍然对他一往情深。在一次实地采访时,她为了救一个孩子,被洪水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他们的爱情虽以悲剧结束,却是唯美的。如果现在的年轻人也能不过于物质化,将精神层面提高提高,是否很多社会现象就不会冲击传统的道德底线,是否会避免很多悲剧的演绎?那些诸如“笑贫不笑娼”“有钱就可以任性”的论调就不会影响下一代的成长?

书,看完了;意,却无尽。我想,它之所以受这么多人的喜欢,一定直指人心。正是其中的真善美,引得人们内心希望不灭;正是其中的真善美,激励人们勇往直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