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演讲稿 > 庆祝国庆演讲 > 导航 > 现代人庆祝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庆祝国庆演讲

现代人庆祝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有志者事竟成也!为了使我们演讲的节奏更清晰,脉络更明确,我们必然会需要一份演讲稿。演讲稿是为演讲服务的,是体现在书面上的讲话材料。到底如何才能写一篇优秀的演讲稿呢?小编现在向你推荐现代人庆祝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家书300件 透视60年

最近,大哥从重庆捎来一份厚礼,那是我父亲在1962年开始到2001年底去世前给大哥的300份家书复印件,足足600多页。

闲遐时,我认真翻阅了这跨度40年的慈父手迹,简单疏理分类并从中悟出了许多道理,从小家庭的变化中也折射出社会变迁,让我对解放60年的变化有了更好了解。

1962年大哥从溱潼中学以高分录取西安交大,当年正值地方发大水,由于水利设施缺乏,溱潼地区人们生活很困难。我18岁的大哥上大学,大姐16岁上初中,二姐13岁、二哥9岁、我7岁,都刚上小学,我四弟才1岁。这时候大哥给父亲来信要添置一件衬衫,这也作为他当年的奢望。父亲回信给他,尽量帮助解决,但要大哥面对困难,渡过难关。据我了解,就是这件衬衫也是在几个月以后才给大哥买的。想过去、看现在,农村人真正是吃油穿绸、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别说是大学生要买一件衬衫,就连小学生提出来买个什么也都是有求必应,再说当年“十年九涝”水荡子溱潼如今水利设施固若金汤,旱涝保收,人们安居乐业。

1967年我大哥西安交大毕业时,本当可以分配到解放军某研究所,可当时时尚“唯成份论”,父亲搁置近40年的党籍悬案让大哥分配时受到严重影响,他只被分配到四川绵阳东风工具厂那个100多人的小企业当工人技术员。为此,大哥没有少发牢骚,可是父亲忠贞不渝,坚定信念,写信告诫大哥听党的话、跟党走,努力工作。在父亲的勉励下,大哥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搞技术研究,设计出辊锻机,在1978年就得到“全国科学大会”奖,父亲尽管自己受过批斗冲击,身处劣境,受到不公正待遇,但他仍是对大哥严格要求,写信督促大哥相信群众相信党,他自己还是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向组织积极申诉自己的党籍问题。

1983年,父亲还不足60岁时,就被单位限令提前退休,月工资只有26.4元,但他对党对事业仍是积极追求,退休了还在继续干。1987年,在他办理退休后的第5个年头,经扬州市委批准,父亲的党籍悬案有所着落,恢复党籍,党龄从1940年5月起算。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下,这时候我们姐妹弟兄6人中已有5人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并且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取得了较好成绩。用父亲给大哥信中的话说,我几十年的悬案得到落实,说明了党是英明的,党实事求是的好传统没有改变。1997年经姜堰市委批准,父亲也被改办离休待遇,长时间的几十元月工资变成了一两千,生活条件好了,但父亲仍然写信要求大哥以及我们儿女要艰苦朴素,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他教育我们,人都要有一个好的本质,要做到穷不厌志,富不颠狂,过上了好日子也不能忘记根本。

300封来信的信纸有长有短,有大有小,有的还是当年父亲小诊所的病历纸,但从62年至72年再到82年、92年,直到2001年。信纸质量的变化上都不同程度反映了时代的进步。我也认真反思,当年自己向新闻单位投稿,寄出的信件许许多多,而如今写信已成为现代人“遗忘的角落”,打电话、发信息、电子邮件已基本淘汰了“寄信”那老土方式,这不也正是解放60年的巨大变化吗?

现在不用说是300封家书,就是更多更多,一个“U盘”也可以拷下来,一台电脑可以把它完整地存起来,那多方便啊!即连我手上这厚厚一大叠的父亲手迹,也照样可以把它用现代化手段好好存储。

俗话说,家书一封值千金。我要和大哥商议,把父亲的这些原件书信存储整理,分发给6个兄弟姐妹,让它成为我们家的传家之宝,也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从这300封家书上综观到祖国1949年至2009年变化的缩影,从而激励大家永远奋发向上、不断前进。

F132.cOM更多演讲稿小编推荐

作协庆祝国庆60周年征文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开了车去老家将老父亲接进城住。记得那是个秋天的日子,仲秋临近月将圆,想起老家只有父母两人留守,寂然相处,多有几分牵念。我们四兄妹商定干脆接两位老人来城里享受天伦之乐。整个一大家子能在城里聚首,也是那个时代让人称羡的美事。

父母亲也很释怀,儿女的出息是父母赖以骄傲的本钱,跟着儿女吃碗城里饭,父母脸上有光。虽说儿女不曾在城里混个一官半职、出人头地,总算还能混得过去。尽管故土难离,说走还是走啊!母亲的高兴是我意料之中的,父亲虽是高兴,我却从他的眼神中分辨出几分惆怅。在整理家里的物什时,他就象魂不守舍的摸摸这,搓搓那。最后他咬咬牙,似乎下了个大决心,做了个重大决断,将家中那些不能带走的坛坛罐罐等全都送给了叔伯兄弟邻舍。不过,在他的大方施舍后面,我仿仿佛佛看见他将一件用旧布包了的弯形小物什放进了他的小木箱中。我好奇地注意着父亲的动作,却也不好贸然去凿穿他心底的秘密。我想那物什不用猜,也是件家中的老古董之类。

父亲是在细雨朦胧中,混混沌沌随车驶进儿女们居住的县城。两个来小时的路程(当时的砾石路,坑坑洼洼不好走),却把一脸的风霜挂在了老父亲的脸上。他默默地、木讷地随了我们将那个小木箱搬下车。

小弟是个好奇心很强的人,终于他还是按捺不住,趁着搬箱子进房的机会,有意的将箱盖打开了。破布条缠着的竟是一把亮闪闪的禾镰。老父亲认真了。他说:这是我的老伙计,它可是窑头街上最有名的胡定全铁匠铺打的,钢火淬得好,割禾不费力。我笑了:你也太认真了,城里那有禾割啊!父亲可不理会我们的戏谑,他还是小心翼翼将这把禾镰收进了箱子中。

也真亏了老父亲。在乡中,这禾镰实是种田人的帮手。记得我回乡几年中,生产队开春后,便要派出队里最有能赖、会耍嘴皮和善结交的人前往窑头街守镰。每个炉口,一天也就出十来把镰,周围十村八队的人都来这些铁匠铺守着买镰,十几个铁匠铺,也无法应酬得了众多的抢镰人。尤其是最吃价的胡定全铁匠铺,那可是人们的首选目标,他打的禾镰钢火好,齿口斫得匀,淬火到位,用起来顺手,每天能得到他炉口上一把镰,那算你幸运。看到禾镰镌刻的定全二字,谁得到了都兴高采烈。老家是鄱阳湖西汊的水边村落,周遭村子大多田稠人稀,没有顺心顺意的工具,作田种地还真是大难题。

自从土改开始到如今,乡间的禾镰每年都是抢手货,为得一张好镰,每年都会引起不少口舌和风波。胡定全这个待人厚实打了一辈子铁的老铁匠,总是炉前战事的调停人。当然,他有时也会使出杀手锏,偷偷塞给那败阵的一方一把禾镰,以此息事宁人。父亲对胡定全的禾镰也是情有独钟,他爱护这镰就比爱护我们这些儿女们还用心。那年月,吃菜都见不到个油星子,他却用菜油抹镰口,让它更滑腻,护住钢火不会褪软。

想父亲留下这镰,也就可见其用心良苦了。他是在保留他对那份逝去岁月的记忆,保留着他一个农民的印记啊!

也是在去年,父亲对禾镰的认识似乎又深化了一层。

去年的夏秋之际,我陪着他去老家,顺便他也带上了他那快当成“古董”的禾镰。他对我说:我要将这把禾镰送给老家堂侄,让他们感受这禾镰的宝刀不老、锋利无比。我笑了。

当车行至乡下,出其不意的镜头和场景出现在他的视野中,他目瞪口呆大跌眼镜,老脸开始挂不住了。意料中他的表现让我得意万分。沿途如蝗般的收割机一台台展现在忙碌的稻田中,金黄的稻浪在收割机的巨量吞噬中转眼便成了谷子进袋。世事难料人难料,父亲感慨万千,他手中的禾镰相形见绌,没有了用武之地,父亲明显的感到懊恼和沮丧。

不过,很快他似乎也悟出了什么,走到田塍上,仔细地看着收割机飞快的收割。他看神了,我分明地看得出他的眼里溢出了泪花。他晃着手中那把真正成了古董的禾镰,喃喃自语又像是说给我们听:以前种田人做梦都想着,点灯不用油、种田不用牛、栽割不用手……,世道真的变了………现代化………好啊!

部队庆祝国庆60周年征文


梦的归处

回忆

是一个不醒的梦

在痴迷的心里

流走的是岁月的水

流不走的是思考

眼前

一条条宽敞的路

让我找到了未来的梦

岁月是岁月里的缘

日子是日子里的心

安宁

让这个城市多美好

我庆幸

天空飘过云的每一刻

都有花的绽放

顷刻

成为我的全部

为了留下你的美好

我守望在时间的渡口

久久的等在梦的岸边

把你的美丽一遍又一遍的回想

忽然

春水东流

我看到

在岁月的河流中你洗尽铅华

在奔腾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你独立鳌头

“建筑之乡”的殊荣

“全国精神文明县”的称号

那少海之滨的秀美

那马踏湖畔的葱翠

一幕幕,一点点

将我溶化



愿做一颗卑微的尘埃

飘进你的怀抱

投入你的温存

把你

当成我梦的归处。

优秀青年庆祝国庆60周年征文


**的**桥有几百年的历史,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夜晚到十六日,**的民众都有“行**”的习俗。那万人空巷的场面至今深深印在我的脑海。

那一年,我刚毕业。满怀豪情,我来到了这座历史名城。在这之前,**给我的印象只有黄飞鸿和陶瓷;到了之后,这座城市跟我想象中的还是有点落差,并没有想象中珠三角城市的那种繁华,反而似乎因为年代久远而有点老态龙钟,缺乏生气。

那时,我一个月的工资只有1500元,住在集体宿舍里,在扣除了吃住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钱剩余了,但这些丝毫不影响我的工作热情。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像一针兴奋剂,刺激着我和我的同事们每天不知疲倦地在办公室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有时还要穿梭在**的大街小巷。

元宵节那天晚上,我约了同事们一起去行**,体验一下当地民俗的气氛。

一路上,人群不断地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同济东路。有的是一家大小,扶老携幼,小孩太小了就骑在父亲的肩上;有的是呼朋友,有说有笑;有的是一对情侣,手拉手并肩而行……沿路有很多小摊,卖风车的,卖生菜,卖小吃,卖饮料,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人越来越多,我们随着人群逐渐靠**桥。快到桥头的时候,人多得你就算不走,也会被人群推着向前。终于挤到桥上,看到了“**”两个大字,又被人群推着从桥上走过。人群里开始有人往河里扔生菜,寄意“生财”。

过了桥,人群开始向各个方向散去。我和同事找了个小摊,买了个风车,也祈求明年顺顺利利。

生活平淡而充实,我们激情不减,日子一天天在忙碌的工作流逝。

工资升了,传呼机换成了移动电话,我也开始骑着佛斯弟牌摩托车在大街小巷里穿梭。

按**的风俗,“行**”要坚持三年,因此第二年的元宵节,我又和同事一起去“行**”。那一年,**市政府斥资修复**桥,因此人数比去年更多,不少道路都临时封闭,现场也有很多警察在维持秩序。我像去年一样,又买了一个风车。

因为工作的需要,我离开了**,未能完成连续三年行**。但是在**行**的情景却一直萦绕在心头。

一转眼,离开**已经好几年了。

又是一年元宵。我在广州刚吃完晚饭,我的同事突然给我电话,问我在哪里。我说我在广州,他说我来接你行**吧。说完就挂电话了。

一个多小时后,我就坐上了同事开的克莱斯勒汽车上。沿着一环路,我们快很就到了那条熟悉而又有点陌生的汾江南路。华灯璀璨,人依然是那样多。

我们停好车后,顺着人群往**桥的方面走。

熟悉的场景,人群,小摊,风车……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喜庆的笑容。但又有点陌生,一栋栋崭新的建筑,一排排璀璨的霓虹,无处不显露出这座城市的活力与繁荣。

挤过了**桥,我们还象以前一样,买了个风车。

上了车,同事说,我带你看看**的夜景吧。

车顺着东平河开着,“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行**的情景么?”同事忽然问起。“当然记得,不过变化太大了”“这两边的楼盘都是离开**这几年建成来的,那一座就是体育馆。一环通车了,地铁也正在建,我们以前经常去的那些旧工厂,现在是**最有活力的创意产业园……”同事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着。

河两岸的楼盘,透出万家灯火。偶尔有烟花升起,照亮了东平河,也映衬得不远处的体育馆格外漂亮……

几年前的一幕仿佛就在昨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又好像过去了许久,只有行**的风俗依旧。

风从车窗外吹进来,刚才买的风车呼呼地转,似乎预示着年年风调雨顺……

海岛人庆祝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帆船现实与梦想

一、

60年前 青岛海滨

只有外国人的帆船俱乐部

那些帆船也是从国外运来的

中国人不得靠前

在离帆船俱乐部

较远的的海域

爷爷在打渔

他那条躲避风浪的旧木船

与外国帆船“不可同日而语”

躲避风浪

也得躲避那些外国帆船

解放以后

五星红旗飘扬

中国人最早的航海俱乐部

也诞生在青岛

外国人无法带走的帆船

我们也不要

二、

1984年7月

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帆船比赛

就是从青岛出发

洛杉矶海域头一次

出现中国国家队帆船

五星红旗飘扬

在奥运会赛场

华侨们流下热泪

2008年8月

奥运会在北京拉开大幕

青岛成了帆船赛场

奥帆赛登陆青岛

北京是全球瞩目的热土

青岛则因为帆船 红了

中国观众把五星红旗画在脸上

五星红旗在观众们的脸上“飘飘”

殷剑没有辜负中国人的“殷切”希望

中国观众脸上画着的

五星红旗

最终 随着殷剑

飞到了颁奖台上

三、

60年过去了

青岛的海域没有变

海域上空飞着的海鸟

还是唱着过去的歌谣

海上的帆船变成另一种样子

就像汽车在不断改版

当年躲避外国帆船的爷爷已经不在了

曾经报名参加帆船队的爸爸过了参赛的年龄

我不会游泳无可奈何放弃帆船

我们家似乎与帆船无缘

这在以帆船叫响的城市

是个相当遗憾的事情

孩子在小木盆里“制造”帆船

孩子说她要造一条世界的帆船

孩子说她要像殷剑阿姨那样

孩子说奥运还会来北京的

孩子说那时她会让

五星红旗

在颁奖台上

她的脸上

看到这里关于“庆祝国庆演讲”的相关内容差不多已经结束了,如果对《现代人庆祝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还无法解决您的需求,请继续看我们为您准备的“庆祝国庆演讲”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