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演讲稿 > 舞蹈学生毕业演讲稿 > 导航 > 学生演讲稿:毕业寄言

舞蹈学生毕业演讲稿

学生演讲稿:毕业寄言。

事前做好准备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在一些需要我们上台演讲的时候,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准备好一篇演讲稿,演讲可以促进个人成长,有利于人们交往。您是否对写好演讲稿感到毫无头绪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学生演讲稿:毕业寄言,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社团来电话,希望我月底返校参加毕业典礼时,能出席他们的晚会,要我做个lecture,讲讲我对大学生活的感受,分享下经验。
我当时就在想,分享经验,这不在笑话我吗,我有什么经验,要是我有经验的话,我当初就不会那么失败了,要是我有经验的话我早把握住生活、学习、音乐、工作四不误,让它们共存不会冲突。

下午比较悠闲没什么事,我就在组织点语言,想想到时讲什么内容好,可只有短短十分钟,讲我这几年的缩影可能不够,想来想去,觉得还是讲点这几年大学里叫喊得最热的几个话题——寂寞,挫折失败,交际问题,还有迷茫堕落。
首先寂寞第一时间给我删除,要是讲这个话题肯定会涉及到感情问题,我并不是感情方面的专家,讲这个力不从心,欺骗观众也欺骗自己。
挫折失败,有太多关于这方面的讨论了,再谈这话题会有听觉疲劳,于是我想转一转改成希望与失望。大学中的我们,正在作青春之旅。今天之于我们,犹如一叶从昨天渡向明天的小舟,我们不能搁浅于昨天的天意,或停泊于昔日的欣喜。希望在明天熠熠闪光,别以为那是海市蜃楼,只要我们奋力划动理想和知识的双桨去追求,希望之光便会照亮我们。没有希望的生活会让人失望,希望之后有失望会让人萌生新的希望。大学生活不应是一幅呆板的平面画,而应该成为一座立体的雕塑。
交际,怎么说呢,我之前认为心地善良就能与人交心,现在我补充一下除此之外还必须还要学会在不同的场合带上不同的面具去配合。
迷茫堕落,我觉得所谓堕落,就是做着连自己都觉得没价值没意义的事。所谓迷茫,就是没有了解到大学时光的流失是最可怕的慢性病。
至于总结,说成我们要理智处事要勤奋学习充实每一天做国家栋梁什么的,似乎非常老土。我想就两句话讲两点,学习与生活,这两词延伸出来就是“学会一技之长,掌握核心竞争力;学会带上面具应付不同场合,面具可变,但我们的人格不能变。”

我想大概就这样了,时间够的话就多扯谈点。
其实我很想讲讲我这几年的生活,可一来时间可能不够,二来多数都是涉及音乐寻梦之路,观众没有亲身体会过的话讲这些我怕很难引起共鸣,所以虽然可能会很普通平淡,最后我觉得还是该讲些普遍的,每位大学生都切身体会过的事。

f132.CoM更多演讲稿编辑推荐

莫言演讲稿,莫言诺贝尔演讲稿


这篇关于《莫言演讲稿,莫言诺贝尔演讲稿》,是小编编辑为您整理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莫言演讲稿,莫言诺贝尔演讲稿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深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苦,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莫言演讲稿,精彩!


篇一:莫言演讲稿

尊敬的国王、王后和王室成员,女士们先生们:

我的讲稿忘在旅馆了,但是我记在脑子里了。

我获奖以来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由此也可以见证到,诺贝尔奖确实是一个影响巨大的奖项,它在全世界的地位无法动摇。我是一个来自中国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一个农民的儿子,能在这样一个殿堂中领取这样一个巨大的奖项,很像一个童话,但它毫无疑问是一个事实

我想借这个机会,向诺奖基金会,向支持了诺贝尔奖的瑞典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要像瑞典皇家学院坚守自己信念的院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感谢。

我还要感谢那些把我的作品翻译成了世界很多语言的翻译家们。没有他们的创造性的劳动,文学只是各种语言的文学。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劳动,文学才可以变为世界的文学。

当然我还要感谢我的亲人,我的朋友们。他们的友谊,他们的智慧,都在我的作品里闪耀光芒。

文学和科学相比较没有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他没有用处。

谢谢大家!

以下为莫言为此次晚宴准备的演讲稿原文及英文译文,与上面的现场即兴演讲不一致: 莫言在诺贝尔晚宴上的答谢词(准备稿)

2012年12月10日(当地时间)

Mo Yans prepared Banquet Speech at the Nobel Banquet

10 December 2012

尊敬的国王陛下、王后陛下,女士们,先生们:

Your Majesties, Your Royal Highnesses, Ladies and Gentlemen,

我,一个来自遥远的中国山东高密东北乡的农民的儿子,站在这个举世瞩目的殿堂上,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很像一个童话,但却是不容置疑的现实。

For me, a farm boy from Gaomis Northeast Toic crises in the and friendship shines through my work.

最后,我要特别地感谢我的故乡中国山东高密的父老乡亲,我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你们中的一员;我还要特别地感谢那片生我养我的厚重大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便是这片水土养育出来的一个说书人,我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报答你的恩情。

Finally, I wish to extend special thanks to my older relatives and compatriots at home in Gaomi, Shandong, China. I was, am and always will be one of you. I also thank the fertile soil that gave birth to me and nurtured me. It is often said that a person is shaped by the place where he grows up. I am a storyteller, who has found nourishment in your humid soil. Everything that I have done, I have done to thank you!

谢谢大家!

My sincere thanks to all of you!

篇二:莫言演讲稿全文

莫言演讲稿全文:讲故事的人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据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边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透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的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有我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

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想。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做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得那样:“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书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行进着的牛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族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

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行胜于言演讲稿


行胜于言(一)

王珏

“行胜于言”是清华大学的校训之一,它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一起共筑清华精神、清华魂。

“行胜于言”论述了做和说的关系,其真谛是告诫人们做人做事要务实。古之圣贤反对说大话,提倡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孔子在《论语·宪问》第二十六章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是“君子以自己的话超过自己的行动为耻辱”。在《论语·为政》第十三章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先把要说的话实行了,然后再说出来”。他认为为人行事的本身,比你的语言更具说服力。孔子不但对说和做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而且一生躬身历行,周游列国,推行仁政,风尘仆仆,凄凄惶惶,暮年闭门著述,的确做到了“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先做后说,或者多做少说,都是强调实干,不实干是任何事情也做不成的。做事要首先着眼于做好当前的事。古人云:“行远自迩,登高自卑”,“行远自迩”就是说要实现远大目标,做事包括做学问就要从眼下事做起,要由浅而深,循序渐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好高骛远者比比皆是,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肯做。我们被当代孝子田世国捐肾求母的行动而感动落泪,但在家中却不肯给劳累一天的妈妈端来一盆洗脚水;我们敬佩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撑起贫困、自强不息的精神,而明知家境不好的你却与其它同学永无休止地攀比吃穿;我们被身残志坚的史铁生和海伦凯勒的刻苦求学精神所鼓舞,可是身心两健的你却不肯为解一道数学难题而苦思冥想。我们在行动上太习惯于眼高手低。

我们常为英雄们为爱护公共财物而牺牲的精神感动不已,却把自己班级的桌椅和教室墙壁涂抹得脏乱不堪;我们深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之道,却在同学正在午睡的教室里撕疯打闹;我们懂得“友谊诚可贵”的交友之道,却只因鸡毛蒜皮小事与同学发生磨擦后便大打出手;我们总把“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挂在嘴边,却在校园内随意乱扔纸屑、雪糕包装袋和践踏草坪。我们在思想上太喜爱夸夸其谈了。

反躬自省我们的言和行,每个人确有从自身做起,从当前的事做起的必要。人生旅程中少不了行、思、言,这三者是统一的。对一个人来说,应当做到行成于思,行胜于言,言行一致。人活着就要做事谋生,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就请“领取而今现在”,不要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做事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善始善终。为其如此,方能在有限人生中铸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行胜于言演讲稿(二)

行胜于言、行胜于知!

记得一位哲人说:“构想再好,但一毛钱能买上一打;只有那些能勇于付诸行动的人,才是无价的。”因此,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光“言”、光“知”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付诸“行动”。而“行胜于言”是我们清华所有学生的座右铭;“行胜于知”则是我在《开复学生网》上一位几乎最虔诚的纷丝的网名;我要在此深深感谢他,同时也要深深感谢这许多年来一直对我厚爱有加的无数《开复学生网》的年轻网友们,因为正是这批我从未谋面的年轻网友,对我这《习惯学》的问世给予了最热情的鼓励和最有力的支持。

那围绕着我的演讲事业,我究竟是如何“行胜于言、行胜于知”的呢?

你看,我前面所举例子不就十分典型──一般人听到王洪庆老师那句话,听听也就完了;但我听后觉得有理,就会立即行动;不仅如此,我还会将其化为习惯而十遍、百遍、千遍地反复行动,这不是再典型不过的“行胜于言、行胜于知”吗?

因此说到底,要真正使自己做到“行胜于言、行胜于知”,还必须在习惯上下功夫。因为只有在习惯上下功夫,我们才能“知必行、行必恒”,我们才能拥有极强的“行动力”;否则,如果我们没有在习惯上下功夫,我们的“行胜于言、行胜于知”也只是一句空话、一句而已,你说对吗?

那为了让“行胜于言、行胜于知”真正落到实处,我除了前面所讲的几个大的、关键性习惯外,我在演讲方面还养成了哪些具体的、细节性的习惯呢?

你看,为了更便于我与听众在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我每次演讲前都要在网上查询听众所在地区的风土人情、名人趣事,这已成了我的习惯。

你看,拿着讲稿演讲一字一句地念和脱稿演讲,其感染力一定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从第一次演讲开始,就已养成了脱稿演讲的习惯。

你看,要使你的演讲真正能打动人心,演讲者的“诚”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每次演讲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如何使今天的听众能从自己的演讲中获得尽可能最大的收获,这也早成了我的习惯。

你看,每次演讲开场是否精彩,对演讲者往往十分重要。开场好,你会充满自信,整场演讲会势如破竹;开场不好,你会自信大挫、整场演讲也许会越讲越没有底气。因此精心准备开场,甚至将其写下后一遍又一遍地掰着手将其熟记于心、熟背于心,这也早成了我的习惯。

你看,每次演讲的成功,话筒、音响、白板、白板笔等辅助设备是否理想也是重要一环,甚至场地的温度究竟如何、自己要不要因此而增减衣服也必须细加考虑;而对这一切的认真处置,也早已成了我的习惯。

你看,每次准时出席,是不是也应是一场成功演讲的必要一环?很难设想,一位姗姗来迟又理由充分的演讲者能受到听众的欢迎和认可,而在一定程度,这又是你对自己听众是否有足够尊重的具体体现。因为深谙此理,因此我在迄今为止的852场演讲中,有851场是准时到达的;而唯一迟到的一次,是我到中国农业大学演讲,到后才发现我应去的“食品学院报告厅”不是在他们颐和园之北的校本部,而是在七八公里之外的东校区。我知道后忙驱车前住,结果迟到了十分钟,我只能向我年轻的听众们深深三鞠躬,以示歉意。

朋友,在拥堵如此严重的京城,近千场演讲我只迟到了一次、只迟到了十分钟,这应该是个很不错的记录吧?

那我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这答案依然是习惯──因为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因此我早就养成了准时出席各种赴约、集会的习惯。就以我每次早晨到我们清华上课为例。我家离清华的车程为20分钟左右,但考虑到京城的拥堵,我每次都要提前一个半到2个小时就开车出发。早饭我安排在学校吃。为什么?因为万一那天拥堵特别严重,我就可以把这吃早饭时间作为机动,而依然能确保自己准时、准点地出现在我的学员们面前。

朋友,这是什么?这不就是习惯、不就是经由852场演讲所养成的一种稳定得不能再稳定、牢固得不能再牢固、可靠得不能再可靠的习惯之伟力吗!试想,一旦你养成了如此一种习惯,那在准时守约方面你怎么能做不到“知必行、行必恒,行胜于言、行胜于知”呢?而正因为此,()我们清华继教负责合班课的冯和心老师一次很感慨地对我说:“周老师,您的课我们是最放心的”。但我想,让她们最放心的,尤其说是我周老师,还不如说我所养成的各种一定能让他们放心的习惯!你说对吗?

而朋友,为了让“知必行、行必恒,行胜于言、行胜于知”的大习惯真正能落到实处,还有一个具体的、细节性的习惯我一定要在此与你分享。

那这是个什么习惯呢?

我上面说,我迄今为止已演讲了852场,那我对此为何能有这么准确的数字呢?

告诉你吧,我的演讲虽然每次一定脱稿,但从1999年10月22日开始,我就养成了每次必要认认真真地准备一份提纲的习惯。如今你到我家,你就可以看到我在书柜里所存放的这852份提纲。而正是经由这多达近千次所养成的牢不可破的习惯,因此,如今我每次演讲,一定会习惯性地认真准备这份提纲,一定会习惯性将其编上编号,一定会习惯性在其左上角标明本次演讲应特别注意之处,一定会习惯性地在右下角记下这次演讲的总体感觉、学员反应、不足之处,以便自己今后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更新;而对此,那怕我某次忘带了手表、白板笔不够流畅、超时了5分钟、课间上洗手间回来出了“拉链门事件”,我都会一一记上……

……

朋友,如果你一直不离不弃,读到以上文字,你有何感受?你看,我们清华继教的老师们之所以对我的讲课会如此放心、李娜学员之所以一边听课一边会止不住诗兴汹涌、我自己每次讲课之所以感到仿佛都在过年、还有那我偶然在网上见到的所谓“中国十大金口才”……试想,所有这一切,不都是各种习惯综合的结果吗?而当这一切有关事业的习惯你渐渐养成了、慢慢巩固了、变得越来越强有力了,那你在前进的路上怎么能不“知必行、行必恒,行胜于言、行胜于知”呢?那我们上面所谈到的那神奇的“飞轮效应”怎么能不在你身上应验呢?

关于“习惯决定事业”特别要补充的两点

朋友,说到这儿,关于“习惯决定事业”这个命题我们就要告一段落了。在告别之际,有两点我还想补充一下,这也许会有益于你。

我要补充的第一点是关于主说的“流泪播种的,会欢呼收割。”

这当然是一句极经典的话──我们流着泪播种,最后会欢呼着收割。这正如我当初之所以要选择我的演讲事业,那是有过一番流泪的、甚至是痛彻心肺的经历;而对于养成具体每一个习惯,开始播种时我们也颇有些艰辛的、“流泪”的味道。但我要补充一点的是,当你“流泪”播种以后,当这些习惯养成以后,实际你的整个“耕耘”过程,却一直愉悦的、轻松的、欢快的。

就以我852场演讲为例。这852场演讲我每场都要准时、每场都要认真准备一份提纲、每场都要提前一个半小时到二个小时从家中出发、每场都要总结优缺点……实际这一切都是习惯。而当成了习惯,这一切对你而言岂不都是驾轻就熟的、习以为常的、乐此不疲的,且精益求精的、熟能生巧的、不断与时俱进的?!因此,我的年轻朋友千万别误解以上“流泪播种的”这五个字,千万别以为我的收获尽管是“欢呼着”的,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却一直“流泪”的、痛苦的、天天必须咬着牙坚持的;如果是这样,在习惯上下功夫岂不就成了“苦行僧”?!

以上是我要补充的第一点。

我要补充的第二点,是有关王雪红纪念文章中那句画龙点睛的话──“勤劳和简朴说起来不难,难的是把这些当成习惯,坚持一辈子”。

那关于这句话,我要补充什么呢?

我要补充的是在其“难的是”三个字后,若再加上“智慧的是”这四个字,就更好了。

为什么?

因为在我看来,我们在“习惯”上下功夫,尤其说是一件“难”事,还不如说是一件极“智慧”的事。你看,当你看到王永庆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每天的“午餐汇报会”、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每天的“清晨两点起床”,你一定会惊叹不已;因为这确实太难能可贵了,王永庆简直就是个超人!而我们普通人只能对其仰望、只能自叹不如。

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实际这一切都源于习惯,只要我们肯于在习惯上下功夫,我们普通人也不难获得这种看似惊人的力量。

那我为什么敢这样说呢?

你看,就我本人而言,就是个极普通的人,而且是个败到生命只剩一片废墟的人。而在我年轻时关于坚持、关于毅力、关于几十年如一日,可以说一点影子都没有。但没想到如今的我,坚持每天清晨四点左右起床写作已有十多年了,坚持每天练功已有三十多年了,坚持每场演讲都总结优缺点已有842场了,坚持“天天念经”已念了十多年、念了几千天了……而所有这一切都是怎么来的?几乎都是我明白了习惯的奥秘后才获得的。

那你说这一切“难”吗?可以说既“难又不“难”。

为什么?

因为当你清楚了“习惯”这种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当你懂得了这种生命智慧、当你掌握了这种人生诀窍、当你拥有了这盏阿拉丁式的奇妙神灯,实际我们人人都很容易拥有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韧和顽强。

对此,我只要用系安全带为例,你就很容易明白了。

你看,我如今无论坐车、开车都必系着安全带。也就是说,我已坚持了十多年、而且我此生必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系安全带。

那我的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是从哪里来的呢?

实际就来自我十多年前刚拿到驾驶证的第一天、就来自那天刚坐进驾驶室的前五分钟。

为什么?

因为第一,作为一个正式驾驶员,从今往后我一定要极端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安全,极端认真地对待自己最宝贵的生命:第二,要把安全驾驶落到实处,作为正式司机,我必须一开始就养成系安全带的习惯;第三,要养成习惯实际根本不难,只要在第一时间对其有足够的重复,这习惯就必能养成。

于是,在以上三种理念的支配下,那天我一坐进驾驶室,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发动汽车,而是把安全带插上,取下;再插上,再取下;再插上,再取下;再插上、再取下……

朋友,在一般人看来,我这人肯定有点精神不正常吧?对于这“插上、取下;再插上、再取下”你读着也肯定有点不耐烦吧?!但告诉你吧,正是这种看似有些“精神不正常”似的、一遍又一遍的“插上、取下;再插上、再取下”,正是这种极端认真的、对自己宝贵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使我用了不足五分钟就养成了一个极重要的人生习惯,而从此,我的驾车安全就有了一种根本性的保障。可想一想吧,就是缺了这五分钟不厌其烦的重复,我们中国、甚至整个世界有多少人、多少家庭曾遭到了灭顶之灾啊!

因此,朋友,我前面说──“我们在‘习惯’上下功夫,尤其说是一件‘难’事,还不如说是一件极‘智慧’的事”──我这句话是不是并没有说错?!当我们不懂得“习惯”这种“智慧”,我们要拥有“几十年如一日”的坚韧,几乎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当我们拥有了这种“智慧”,它只需短短五分钟,就可以换来“坚持一辈子”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坚韧,这不是再典型不过的“一本万利”、“四两拔千斤”吗?试想,我们这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这“投入产出比”更高呢?!而问题是这样的“智慧”,它并不需要像姚明一样必须高达2.23米才能获得,只需你多一分认真、多几次重复便能获得,那我们为何还让其束之高阁、或与自己擦肩而过呢?!!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希望《学生演讲稿:毕业寄言》一文能帮助您解决关于2024“舞蹈学生毕业演讲稿”相关的问题,再次感谢您的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