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工作总结 > 超声医生对口支援下乡工作总结 > 导航 > 新疆农业大学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超声医生对口支援下乡工作总结

新疆农业大学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岁月如梭,时间一溜烟儿的走了,工作即将步入一个崭新的篇章。你也该写工作总结了,写好工作总结,可以找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什么样的工作总结能给人带来好的感受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新疆农业大学对口支援工作总结”,感谢您的参阅。

对口支援是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在西部院校与内地校之间建立的一种稳定的帮扶关系;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教育发展地区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继续深入贯彻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自教育部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以来,南京农业大学在对口支援我校工作中,以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校管理制度与运行建设为重点,积极发挥南京农业大学的学科、人才和管理优势,两校积极沟通,共同合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了多方位的对口支援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6年6月,教育部启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我校先后新疆农业大学与包括南京农业大学在内的等五所内地支援高校积极联系,主动协商,在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学科队伍、科研合作、学科建设条件、学术交流、图书馆建设、研究生培养等诸多援建方面达成一系列协议,援受双方积极沟通,共同合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了多方位的对口支援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对口支援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开展的情况

(一)高度重视,明确目标,确保障援建工作顺利进行

南京农业大学与我校有着长期的来往和合作关系,两校领导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2002年教育部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后,两校的对口支援关系得到明确,我校将支援工作作为重点议题列入了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校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多次专题讨论对口支援工作,确定由学校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亲自抓,成为学校的一项“一把手工程”。为使对口支援各项工作开展得更为顺利,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校办、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处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南京农业大学对口支援新疆农业大学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口支援工作的协调、落实对口支援工作的部署和安排,明确了相关部门和学院职责,形成了良好的对口支援格局;建立援受双方之间高校领导和教师互访机制,两校主要领导每年进行一次会晤和交流,专项研究和协调支援工作。双方校领导、对口部门与院系领导以及学科教师互访50余人次,交流办学思想与经验,具体落实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管理干部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对口支援工作。两校及时总结对口支援工作经验,不断发扬成绩,先后签订校级对口支援协议3份,院级对口支援协议3份,进一步明确了以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校管理为主的受援目标。每年召开数次领导小组例会,听取、研究、落实和检查我校在对口支援实施过程中的工作情况,并形成会议纪要。此外,还编印了对口支援的专题简报,并拨出专项经费,列入年度预算,用于实施对口支援工作。

与此同时,为了使援教教师安心工作,解决援教教师的后顾之忧,学校有关部门相互配合,为援教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落实专人负责援教课程计划、教学安排及有关对口支援工作,并在教工宿舍区为援教教师安排了两居室住房,购置了家具、电器、卧具、餐具等日常生活用品。各有关学院为援教教师安排专人负责反映和解决援教教师碰到的工作及生活问题,协助做好援教教师上课的各项准备工作。并积极采取激励措施,实行政策倾斜,为援教教师和干部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和空间,保证了支援工作得以长期顺利开展。

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后,与南京农业大学对口支援我校的工作便与援疆学科建设工作结合进行。

承担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内地五所高校——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都与我校有着长期的来往与合作关系,双方领导都高度重视援建工作。2006年教育部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后,我校将此项工作也作为学校的一项“一把手工程”。雒秋江校长为此专门召集与援疆学科建设工作有关的部门和全校各学院领导,传达教育厅动员会议精神和刘怡副主席的讲话,并且布置了如下工作:学校成立“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校学位办;各一级学科所在学院的院长为对口支援负责人,负责对口支援项目的实施,各学科应指定具体办事人员负责联系工作;做好协议书的起草工作,各一级学科在协议书范本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本学科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对协议书进行充实和修改;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涉及的各职能部门都应认真负责地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同时要及时将计划实施的情况在校报和相关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各受援一级学科应高度重视计划的贯彻落实,积极主动与支援方联系协调,特别要注意将此计划的实施和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对口支援学校的学科优势,培养我们自己的师资队伍,利用支援方的资源,提高本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水平;各受援学科应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以5年为一周期。各项措施要具体且可操作,切忌宽泛空洞;没有列入对口支援的其他学科应主动寻找切入点,参与援疆学科建设计划。随后,校党委常委会议专题讨论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落实工作,校党委书记李宝城要求将此事当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党委常委会决定由雒秋江校长担任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彤副校长和阿不来提副校长任副组长,并落实了办公室的工作经费。在此情况下,援受双方先后签订校级对口支援协议5份,备忘录3份,学院级援建协议多份,进一步明确了以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校管理为主的受援目标。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制定下发的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中国农大在教育部召开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工作会议之前,于2006年6月1日和2日,由副校长谭向勇率领的8人考察组来到我校,就两校在生物学、畜牧学、农业资源利用、农业工程等学科的建设和对口支援事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协商,达成了全面具体的合作共识。在两天的考察中,中国农业大学“长江学者”、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武卫华等专家为我校师生举行了5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并深入到对口学院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协商,专家们务实的作风得到我校师生的高度赞誉。6月2日下午,中国农业大学与新疆农业大学学科建设对口支援备忘录签字仪式在新疆农业大学举行。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刘怡、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孙也刚、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谭向勇及考察组7名专家、我校党政领导李宝城、雒秋江、阿不来提、张建华以及学校对口受援的相关学院的党政领导参加了签字仪式。签字仪式上,雒秋江校长介绍了两校在对口支援学科建设的协商、洽谈情况。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谭向勇说: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从前期筹备到具体实施,得到了双方领导的高度重视,此次达成了许多具体事宜,并都一一落到了实处,使每个环节都更具可操作性。这次对口支援是双方今后在更多领域进行实质性合作的良好开端。

十月上旬,我校党委书记李宝城、校长雒秋江、副校长陈彤、王涛等带领研究生处和我校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受援学科所在的学院领导赴五所支援学校进行回访,回访期间同支援学校就可能的支援项目和支援方式进行了认真探讨,并与支援学校签订了回访备忘录。

(二)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援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1、援教工作按计划实施。支援高校派教师到我校支教是对口支援和援疆学科计划的一项重要工作,2004年以来,南京农业大学先后分5批派出14名优秀教师、2名优秀管理干部到我校援教和挂职援助,帮助开出新课和急需课程40门次,涉及农、理、经、管、工、法六大学科领域,直接授课1500余课时,保证了我校急需课程的顺利开设;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实施后,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也根据双方的协议,派出了教师和领导干部到我校挂职和支教;南京农业大学向我校开放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实验场所,优先安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并派出南京农业大学知名专家学者到我校进行学术访问和开展系列学术报告,对我校学科建设和学位点申报工作进行了指导和帮助;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天真教授等应邀到我校访问,陈彤副校长、王涛副校长会见了张天真教授,我校农学院领导与张天真教授就共同在我校建立棉花分子育种实验室的问题达成初步意向。9月6日至7日,陈彤副校长、王涛副校长和研究生处领导及学位办工作人员等先后走访了我校九个学院,就在学科建设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援疆学科建设”的作用等议题,分别与各学院领导、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教研室主任等进行了座谈,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大家普遍认为:日元贷款和省部共建等项目为各学院提供的仪器设备,部分地解决了各学院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一直以来存在的困难。有了设备,当前最急需解决的就是人才的问题。希望通过“援疆学科建设”,对口支援的五所内地重点院校能在师资培养、科研等方面切实为十个援建学科解决这些根本问题。我校党委书记、校长带队走访了五所内地支援高校,进一步就援建事项达成协议。对口的学校、学院领导或学科带头人先后来访11人次,了解我校情况,安排讲学、讲座、培训、指导等活动,促进了双方友谊。

2、开展师资委培、挂职锻炼及学生的联合培养工作。2002年以来,我校充分挖掘南京农业大学援教教师专业特长,通过“传、帮、带”,先后为我校培养了许多名专业课教师,我校受援院系的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双方互聘研究生指导教师,交流研究生教育经验,共同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南京农业大学已招收我校11名博士研究生和2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定向培养博士学位教师2名;指导30多名本科生毕业论文。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实施后,这一工作在五所支援学校展开,内地五所高校接收我校11人进修或攻读学位。

3、推进学术交流工作的开展。随着对口支援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实施,支援学校和我校间的学术活动及管理经验交流日益增多。来疆援教教师除了搞好课堂教学工作,还围绕交流科研成果、介绍学科前沿等内容,程度不同、各有侧重地开展了学术交流或专题报告活动,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举办学术讲座、专题报告40余场。

2006年9月2日,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棉花育种专家张天真教授访问我校,对农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指导建议,就共同在我校建立棉花分子育种实验室的事宜达成初步意见,并为共同开发新疆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就我校拟与南京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成立“新疆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所”事宜进行了认真磋商。2006年5月10日,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土地资源管理专家曲福田教授访问我校,作了题为《中国土地非农化政策分析: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和《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学术报告,与我校经济管理学院的教职工进行了座谈,就我国公共管理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以及南京农业大学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作了专题讲座,并就相关问题与我校经管学院领导和教师进行了探讨和交流,使该院师生很受到极大启发。

2006年7月23日,南京农业大学原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专家钟甫宁教授应邀到我校经济管理学院,为学院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作了题为《应用经济学必须强调实证分析》和《应用经济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的学术报告。其务实的学风、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渊博的学识再一次给经管学院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6年8月中旬,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欧名豪教授、院党委书记吴群教授和郭贯成教授应邀前往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对学科建设进行指导,并参观了学院在哈密的实习基地,对学生的实习工作给予了具体建议。

2006年8月20日,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宋华明处长一行6人访问我校,就学科援建的有关组织和落实工作与我校研究生处进行了商讨。

北京林业大学援疆教师戴伟在我校资环学院工作期间,积极牵线搭桥,促成了资环学院在林业总局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研究站(新疆南山林场)建成了教学实习基地,该基地已挂牌。同时他还积极联系,促成我校资环学院和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利用德国专门基金,计划今年下半年在新疆合作召开中德生物多样性国际研讨会。戴伟援疆期满回京时,资环学院还专门给北京林业大学人事部门写了感谢信。

援疆干部、中国农业大学王涛教授来我校任副校长后,十分关心学科建设的问题。他力促在我校农学院与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建立“棉花分子育种实验室”,双方已签订协议(等新疆农大中心实验楼盖好后即可进入实施阶段)。他还积极地为我校申报第十批博士点、硕士点出谋划策,为申报成功出了不少力。

4、加强在科研和学科建设方面的合作。

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实施后,援受双方联合申报课题6项,目前正在实施阶段。

南京农业大学援疆教师麻浩教授,在我校工作期间,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亲自主持写本子,负责申报成功二项课题:一是教育厅创新群体的课题(作物遗传育种)20万,一是教育厅重大项目(鹰嘴豆)10万。麻浩教授还亲自参与这些课题的研究,在回到原单位南农后,仍然利用与新疆农大的工作关系,为我校农学院与南农作物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牵线,双方计划作为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每年由南农方面给我校农学院一个开放课题,提供经费支持。

我校动科学院的来自南京农业大学援疆教师韩兆玉,协助动科学院成功申报了伊犁奶牛高效生产技术研究的课题,经费8万元。同时他还积极下到地方上,利用动科学院与地方合作办班的机会,为地方技术人员提供培训支持。

我校经管学院来自南京农业大学支教教师吴未和梁亚荣二位博士,讲课方式得到学院领导和老师、学生的肯定和欢迎,他们制作的课件,都无偿提供给了支教学院。

我校林学院李霞老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成功后,主动邀请北京林业大学援疆教师高述民博士参与研究,提供了8万元经费支持。

由中国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和新疆农业大学蒋平安教授联合主持的有关罗布泊地区土壤的研究工作,进展顺利,中国农业大学在考察活动经费、仪器设备与人力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我校经管学院蒲春玲教授,在申报国家课题时,得到南京农业大学曲福田教授、吴群教授的指导,他们也积极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研究工作。南京农业大学钟甫宁教授来疆进行有关兵团保险的课题调研时,我校经管学院在人力、物力上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和帮助。同时我校经管学院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生课程安排等方面得到了南京农业大学许多专家的咨询和建议。

5、协助我校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水平。

南京农业大学1999年即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估,在本科教学管理方面具有优良的传统和扎实的基础。应我校迎接2007年9月份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需要,南京农业大学将投入10多万元开发并经过长期实践和完善的一整套教学管理系统无偿移植到我校,实现了成绩网上管理、教师网上报送成绩和学生网上选课,师生开展网上教学质量评价的系统也进入调试阶段,即将投入使用,这一系列的工作促成了教学管理从手工操作到信息化管理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和水平,在我校教学管理改革和本科教学迎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我校节省了约15万元的市场开发费用。另外,我校为借鉴南京农业大学评估经验,寻求帮助,先后由我校党委书记和副校长带队到南京农业大学参观交流,并在评估建设、图书馆建设和管理方面达成了援助协议。

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经王涛副校长联系,也表达了意向让我校研究生管理人员去到中国农大学习研究生管理软件,并提供软件,以提高我校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

6、支援方给予我校物质支持。

援建关系确立后,已不仅局限于学科之间。近日,河海大学图书馆利用工作人员个人捐款向我校图书馆赠送了4台计算机,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向我校图书馆赠送了15台电视机和DVD机,这种援建活动对于改善新疆农大图书馆的硬件条件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向我校资环学院赠送了1套电动取土机用于科研工作。

二、工作体会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是做好援建工作的前提。提高认识的基础在于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有关文件精神。学校多次组织召开专门会议,贯彻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各级部门从实践三个代表和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高度,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援建工作的重要性。学校广泛开展了援建工作的宣传工作,确保认识上的“三个到位”,即学校党政领导的认识到位、各级部门的认识到位、教师的认识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各级领导多次利用各种机会到对口援建的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并邀请对方领导、教师到我校指导帮助,把援建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同时,为加强对援建工作的领导,学校要求各学院相应成立了管理机构,负责该项计划的实施。在工作中,凡是部门不能解决的事情,都提交领导小组讨论并得到落实,从而增强了学校受援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度。

2、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是做好援建工作的关键。援建工作涉及到学科建设、师资培训,研究生培养,合作科研,学术交流等多项内容,如何使这一工作更有针对性,突出重点,这需要在广泛调研,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的基础上确定。我校党政领导多次召集相关部门和学院落实受援项目,带领职能部门和学院学科负责人到五所内地高校实地考察,就援疆学科建设问题与五所高校反复磋商,最后确定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培养师资,定点培养研究生为重点,广泛进行合作科研,促进学科建设尽快上水平、上台阶。由于我校在援建工作中明确了工作中心,人员交流、援教教师支援建设重点课程等工作都配合这一中心,因而也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重心下移”,由两校相关学院之间签订合作协议,落实具体合作内容,从而充分调动学院一级在援建工作上的积极性,确保援建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3、加强宣传,是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条件。新疆农业大学成立了“新疆农业大学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和对口支援新疆高等学校计划宣传信息交流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领导任正、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领导任成员,以进一步宣传计划实施情况,加强校际间交流,及时将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向教育主管部门反映。援受双方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如宣传橱窗、校报、网页、简报等加强相互宣传,互派教师和学生到对方学校举办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等,对营造全校性的对口支援氛围,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今后工作方向

通过对口支援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实施,我们深刻体会到,这两项工作是教育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对西部地区特别是新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将把这两项工作当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1、继续围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开展更为广泛和有效的工作。我校已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十一五”期间援疆学科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确定了以项目为依托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在科学研究上,要以新疆特色项目为依托,争取与支援高校合作申报国家课题。另外,要进一步推动对口支援和援疆学科建设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拓展援建工作内容,落实好教师援教和双向干部挂职工作,落实好我校在职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委托培养和专业课教师的进修培训工作,发挥两校优势,落实好科技合作,不断加强实验室开放、学术交流和信息、资源共享等工作,努力使我校的办学水平再上台阶,为其长远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2、成立组织机构,将援建计划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我校计划于2007年6月上旬在乌鲁木齐召开“对口支援及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新疆农业大学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已经起草了工作委员会的章程,工作委员会将实行轮值主席制度,每年召开一次年会,总结研讨工作,成立这一工作委员会,是为了加强协调机制,是援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更好地促进援建工作的开展。

3、建立对口支援工作的互动机制。我校将在学术交流方面积极邀请五所高校的优秀专家、教学名师到我校讲学,不断转变我校师生教学、管理观念;在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继续做好互访工作;在培养师资、锻炼干部、开展国内访问学者研究、共同举办学术会议等方面,争取做好经费配套工作,为援建工作提供充分的保障,保证这一工作长久、顺利地开展。

对口支援和援疆学科建设工作已经使我校初步收益,使我们对教育部的这两项工作的意义有了切身的体会,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做好这两项工作,同时将两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援建,促进我校的学科建设和全面发展。

Fwr816.cOm精选推荐

新疆财经学院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是教育部为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我院先后与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2006年正式纳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计划。自实施受援计划以来,在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支援学校的大力帮助下,我院在管理水平、科研水平、学科建设水平等方面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为进一步提高我院的综合实力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现将总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协议签约情况介绍

早在2000年5月,经与上海财经大学积极协商,在友好互助的基础上,由我院尤努斯院长带队前往上海财经大学签署了以培养博士生为主要内容的协议。目前为止已为我院累计培养博士6人。2004年8月,为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贯彻教育部《关于做好有关直属高校与新疆部分学校对口合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培养新疆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经友好协商,由我院李儒忠书记带队前往中国人民大学签署了以“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支持学科建设、师资培训、单列单考硕士、支持攻读博士”为主要内容的协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6年4月,教育部先后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通知》、《关于全面实施对口支援新疆、西藏本科高等学校有关事宜的通知》,确定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为我院对口支援单位,我院被正式纳入对口支援计划。支援方与我校均高度重视,双方以积极、务实的态度,以促进我院内涵发展为宗旨,经反复协商,双方校级领导数次互访后,于2006年6月在新疆召开的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大会上正式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

中央财经大学作为教育部批准的“211工程”院校、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始终将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为提高新疆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加快新疆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学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中央财经大学主动提出对口支援我院。双方本着积极、互助的合作原则,经过友好协商,2006年11月,由我院阿斯哈尔院长带队前往中央财经大学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教育部于2007年3月正式批准中央财经大学对口支援我院。至此,对口支援我院的高校增至3所。3所对口支援高校与我院签署的协议主要内容是:支持学科建设、开展合作研究、共同培养博士生、师资支援、进修、访学、学术交流等。目前,对口支援高校与我院已进入实质性的合作阶段,对口支援计划的效果已开始显现。

二、协议执行情况

自2002年教育部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以来,共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5所部属高校34人次教师先后到我院支教;共承担44门次的授课任务;举办45场学术讲座;接待我院进修、访学教师21人次;为我院培养博士19名,硕士13名;为我院捐赠图书1800余册;校级领导互访15人次;2人被支援学校聘为博士生导师;中组部先后安排5人(均来自于对口支援高校)来我院挂职(副校长2名,副处长3名)。见下表:协议执行情况统计表(2002年-2007年)支援方校级领导互访支教 学术讲座 进修访学 人才培养 评聘博士生导师 挂职人数 授课门数 博士 硕士 校级 处级中国人民大学 6 3 421 7 8 31 1 2上海财经大学 5 4 7 15 5 6 6 1 0 1中央财经大学 4 13 13 6 2 0 0 0 10其他院校 015 19 3 2 5 4 0 0 0总计 15 35 44 45 16 19 13 223在支援学校大力援助下,我院综合实力得以较大提高(见下表):年度 本科招生数 研究生招生数 研究生学历人员占教师总数论文发表数人数增长率 人数 增长率 占比 增长率 篇数 增长率2000年 1516人 150% 48 560% 15% 210%500余篇160%2006年 2236人 271 32% 800余篇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口支援计划实施前后,我院在体现学校内涵发展的几个方面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本科招生规模由1516人增加到2236人,增长了1.5倍;研究生招生规模由48人增加到271人,增长了5.6倍;研究生学历人员占教师总数比由15%增加到32%,增长了2.1倍;论文发表数量由500余篇增加到800余篇,增长了1.6倍。充分说明了我院5年来的内涵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也可以看出对口支援计划对我院内涵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

到目前为止,对口支援协议基本得到落实,对口支援高校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部分计划仍难落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受援高校最需要受援的部分恰恰是支援高校最紧张的资源。如师资支援、博士招生计划等,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完全落实,还需教育部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三、经验体会

1.双方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对口支援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与保障。

自教育部下达对口支援通知以来,支援方与我院校级领导高度重视,在协议的协商、签署及落实过程中亲历亲为,并数次互访,为协议的顺利签定及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签约前,我院领导以积极、诚恳、务实的态度对对口支援学校进行了访问,就协议的内容与对口支援学校进行了深入、友好的交流:阿斯哈尔院长及崔光莲副院长率各受援系部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先后访问上海财经大学及中国人民大学;我院党委书记李中耀及崔光莲副院长访问中央财经大学;对口支援各高校领导从政治的高度给予了积极的配合,中国人民大学袁卫副校长、上海财经大学孙铮副校长先后访问了我校。签约后,双方校级领导又进行了数次互访。

2.建立联系与沟通机制是受援计划顺利实施的保证。各职能部门及院系间的联系与沟通是信息通畅,计划顺利执行的必要前提。

支援方与我院目前已初步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双方融洽的合作氛围为各项计划的顺利执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院相关职能部门与对口支援学校对口部门间均安排有相对固定的负责人,双方以各种形式保持着经常的联系且有不定期的互访以便及时沟通信息,制定切合实际的计划,及时了解对口支援计划的进展情况,,确保计划的落实。与此同时,我院受援各系部与对口支援部门间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频繁互访,确保了计划的可行性,为双方互利、双赢的合作原则提供了保障。

3、支援方安排高层次人才来我院挂职或支教是提高我院学科建设水平、教师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及提升知名度的有效途径。

实施对口支援计划以来,通过支援方安排高层次人才来我院挂职或支教的方式,不仅为我院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教学经验,快速提升我院相关学科的建设水平,也为我院的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进行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的平台,为提升我院的知名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是我院对口支援计划中行之有效的重要实践经验。

4。结合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学校远期规划,合理制定受援规划。

通过制定合理的受援规划,确保受援工作有条不紊及突出重点。在着手进行重点突破的同时,弥补薄弱环节,为我院总体发展目标提供必要的支持;受援远期规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形成互补是受援计划制定的关键。我院在制定5年受援规划的同时,以学期为单位,在充分考虑双方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本着“内容尽量详细但不宜过多,受援范围不宜过大,确保受援计划的可行性,提高落实效率”的原则制定短期受援计划。此外,我院短期受援计划均提前制定(一般在学期末前2个月制定下一学期计划),并及时报支援方审核,以便支援方提前安排相关工作,提高计划落实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今后工作思路

1.加强与支援方的联系与沟通,健全沟通机制。

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以及院系间的联系与沟通,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受援计划,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最大限度地落实受援计划。

2.在师资支援、科研合作、博士生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有所突破。

目前,我院与支援方在互聘博士生导师方面已取得突破。教师的进修、访学计划也较好地得到了落实。根据我院的发展规划,为进一步推进我院的内涵发展,争取今后在师资支援、科研合作、博士生培养等方面有所突破,为全面提升我院的综合实力提供必要的支持。

3.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

举办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是获取最新信息,提高学术水平,缩小与内地高校学术差距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我院今后的一项重点工作。

五、总结

我院党委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将之视为加快我院内涵发展,提升我院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内,我院设立了专门负责对口支援工作的机构并配备了工作人员,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工作到位;对外,我院高度重视与支援院校的联系与沟通。党委书记、院长及主管副院长先后数次访问对口支援学校,就对口支援相关工作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沟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口支援各职能部门间及院系间的联系也在不断加强。

在思想统一,认识统一的前提下,我院高度重视受援计划的制定及落实。本着“重点突破、高效务实、实现双赢”的原则,受援计划先由受援各系部提出草案,经研究生处初审后交专家组讨论研究后,报院领导审批决定,并由研究生处报支援学校审议。由于受援计划制定合理,受援计划基本得到落实。

在已建立的良好的沟通机制的基础上,我院今后将进一步加大与对口支援学校联系与沟通的力度,完善沟通机制,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对口支援计划的落实效率。

六、建议

1、建议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经费的支持是对口支援计划顺利实施的保证。但目前,各高校经费普遍紧张,且经费缺口较大,无论支援方还是受援方均无力承担,部分支援计划因缺少经费支持而不能实施,对顺利实施对口支援计划造成了较大影响。如能拨付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费压力,为对口支援计划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的条件。

2、建议对支援方与受援方共同申报的课题给予政策倾斜。

支援方与受援方教师共同申报课题是提高受援方教师科研水平,拓宽支援方教师研究领域的重要途径之一。如能给予政策倾斜,优先批准此类课题立项,必将极大地提高双方教师共同申报课题的积极性,是双方实现双赢的突破口,对对口支援计划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4.建议单列博士招生计划。

高校博士数量的多少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受援高校与内地高校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培养博士在对口支援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衡量对口支援计划的一个重要指标。支援方与我院的协议中均有为我校培养博士的条款,支援方也积极想尽各种办法给予解决。但由于“没有额外计划”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此项援助很难有效实施。如教育部能划拨一定数量的博士单考名额,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20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务院三峡办、省三峡办和各对口支援省市的关心支持下,我市对口支援工作以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和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为动力,以推动库区和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移民安稳致富、同心同德建设和谐稳定的新库区为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合作共赢,全市对口支援工作取得新成绩。据统计,20xx年全市共落实对口支援资金共92.18亿元。其中落实经济合作类项目52个,到位资金81.3亿元,落实无偿援助资金1.22亿元,落实经济支持类项目201个,到位资金9.66亿元,通过对口支援安置移民就业1250人,培训各类人才1064人,出色完成了省三峡办、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对口支援工作任务。20xx年我们着力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春节回访,谋划部署全年工作。20xx年是全国对口支援五年规划及省内对口支援工作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为认真做好全年工作,按照国务院三峡办、省三峡办的工作要求,我们着重抓了三点:一是以抓好春节对口支援回访求援活动为契机,衔接落实对口支援项目计划。20xx年春节前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回访求援工作。库区三县区以及长阳、五峰、点军、大老岭等受援单位抓住春节良好时机,由主要领导率队,分别组织回访专班,赴对口支援重点省市和企业,开展了回访求援活动,汇报衔接了20xx年项目活动计划,双方增进了感情,密切了关系。二是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市政府年初召开了全市对口支援工作会议,下发了宜府发[20xx]7号文件《关于认真做好20xx年全市对口支援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全年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三是各县市区按照省市对口支援工作安排,创新思路,创新工作,层层分解落实任务,为全年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二、抓主题活动,促进更多名优企业项目落户宜昌。20xx年是我市重大项目建设活动年。我市以组织对口支援主题活动为依托,以打造沿江万亿经济走廊、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发展为目标,以重点对口支援省市及发达地区为主战场,积极组织开展了对口支援主题活动,精心搭建合作平台,推动创新驱动,携手合作共赢。一是在上海等对口支援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多形式组织开展了对口支援主题活动,为引进项目搭建平台。市政府于9月份在上海市举办了20xx年三峡宜昌经贸推介会,邀请了近300家上海名优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会。国务院三峡办、省政府、省三峡办和市委、市政府领导赴沪出席活动。推介会现场签约9个合作项目,协议投资总额26亿元。二是以库区移民生态工业园和我市一区六园为载体,以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为抓手,积极组织邀请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福建、深圳等地企业家组团来宜昌实地考察洽谈合作项目,有力促进了一批项目落户宜昌。三是各县市区政府打三峡牌、打对口支援牌,瞄准重点项目,创新招商方式,纷纷组织项目专班,赴对口支援省市、企业和沿海发达地区开展了招商推介活动,取得了新成效。

三、抓新农村建设,积极帮助库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20xx年,按照国务院三峡办、省三峡办的工作要求,我市对口支援的工作重点向支援库区农村移民安稳致富转移,积极争取对口支援省市企业和省内支援,帮助库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精品农业等现代农业。一是围绕库区新农村建设,库区三县区认真制定落实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规划和措施,在重点对口支援省市支援项目计划安排上,努力争取提高支援现代农业的比重,增加援助资金额度。二是进一步维护坝区移民的和谐稳定,着力帮助三峡坝区周边移民发展食用菌、无公害蔬菜。20xx年坝区周边四镇新发展食用菌10万袋、无公害蔬菜XX多亩,有效帮助了坝区40、50移民就业,促进了坝区移民安稳致富与和谐三峡建设。三是以我市稻花香、采花、萧氏、土老憨等龙头企业为主体,积极组织我市农特企业赴上海参加20xx年上海对口支援地区特色商品迎春博览会和第19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活动,组织农商、农超企业进行对接。在上海迎春博览会上,我市有42家农特企业、近百个特色商品参展,签定合作项目6个,协议投资48亿元,有力促进了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抓人力资源开发,不断促进对口支援引资向引智延伸。一是不断创新求援方式,深入推动劳动力资源转化。库区三县区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服务和政策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对口支援省市发挥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推进库区人才开发战略,努力把库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积极做好移民劳务输出。在上海、江苏、青岛等对口支援省市的支持和配合下,一年来,我市进一步加强了库区移民劳务输出工作。通过采取定向培训、订单式培训等多种方式,与对口支援省市开展了劳务合作,有效缓解了移民就业压力。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干部和专业人才培训与交流工作。一年来,加强了对口支援省市和发达地区与我市干部培训和挂职交流工作,积极争取上海等省市加大了对全市干部和专业人才培训工作,提升了我市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及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20xx年,上海、广东、深圳、宁波等省市,在完成好自身对口支援地区的干部培训工作任务的同时,帮助我市培训干部及专业人才近100人。

五、抓无偿援助,不断提高库区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水平。20xx年,库区三县区和点军、长阳、五峰、大老岭等共争取无偿援助资金1.22亿元,比去年增长30%。一年来,我们着重抓了三点:一是各地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年初同对口支援省市和企业单位进行了项目对接,制定了全年无偿援助项目规划和工作计划。二是把握项目重点,积极争取对口支援省市和企业援助库区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切实帮助解决了一批移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上学、出行、饮水、看病等民生问题,促进了库区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六、抓政策引导,进一步争取国家部委和省内对口支援。一是各地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三峡后续工作时期的相关政策,结合三峡后续规划的实施,认真筛选受援项目,积极配合省直有关部门,争取国家部委进一步加大了对我市的政策和项目扶持力度。二是积极争取省内对口支援项目对接落实。主动到省直部门和有关地市州、企业、院校回访求援,汇报项目,落实计划。同时,主动邀请省内对口支援结对单位来我市实地考察调研,让他们到宜昌多调研、多了解,以此增进了解,密切关系。三是积极参加省政府、省三峡办组织的各项活动,争取援助项目落实到位。在今年全省对口支援工作会上,省直部门、企业举牌捐赠我市无偿援助项目资金5000多万元。

七、抓经济协作,促进对口支援工作上新水平。在省三峡办、省经协办的支持指导下,20xx年,我市积极组织开展经协工作,努力建立健全对口支援与经济协作工作互动机制,全市经协工作迈上新台阶,有力促进了全市对口支援工作上新水平。一是积极组织参加经协活动,进一步宣传推介宜昌,引进合作项目。今年我市重点组织参加了沪鄂经济合作项目洽谈会、全省经协工作会、全省服务商会企业合作交流大会、长江沿岸城市经济协调会暨第xx届市长联席会,以及西洽会、青洽会、兰洽会等活动,借助经协平台,宣传推介宜昌,引进项目。二是进一步加强了项目宣传推介基础工作。上半年,我市共筛选了60多个重点合作项目,通过省经协办将项目信息发送到了全国各省市的湖北商会,通过商会组织,加大宣传力度。同时我们对全市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68个农特名优产品进行情况调查,弄清了基本情况,为帮助这些企业特色产品进入上海等地的大超市、大卖场以及促进与东西部地区的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打下了一定基础。

八、抓感恩活动,营造良好的对口支援环境。一是夷陵区以对口支援工作20年为契机,在上海组织开展了《牵手三峡感恩上海》系列活动。国务院三峡办、省政府、省三峡办、市委、市政府领导赴沪出席感恩活动。这次活动进一步密切了感情,宣传了宜昌,扩大了对口支援影响力。二是加大了对口支援宣传力度。今年,我市先后在人民日报、湖北日报、解放日报、三峡日报、三峡晚报等报刊上进行了对口支援系列宣传和专版宣传。同时积极配合国务院三峡办、中央电视台组织编写、拍摄《在三峡》大型记录片。三是宣传表彰了对口支援工作先进典型。在今年省政府召开的对口支援工作会上,我市共有17个单位被评为全省对口支援工作先进单位,有17名个人被评为全省对口支援工作先进工作者。

XX年我市对口支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解放思想、推动激情跨越为动力,紧紧围绕建设和谐、稳定新库区这个总目标,突出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培育、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工作重点,坚持创新驱动,加强合作共赢,为加快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步伐作出新贡献。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积极搭建对口支援活动平台,为项目引进落户创造更多机遇。积极参与和组织全市对口支援主题活动,以此进一步扩大视野,拓展领域,引进项目。XX年,我市除了组织参与国务院三峡办和省政府、省三峡办组织的各项对口支援活动外,还将依托上海,继续在沪组织召开宜昌推介会。将结合各县市区,在江苏、福建、深圳、宁波等地组织推介招商活动,创新宣传推介方式,丰富宣传形式和推介内容。

2、继续帮助库区和移民安置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通过对口支援,促进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对口支援着力吸引各地龙头企业、知名民营企业与我市建立通畅的产、供、销合作渠道,提高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产业的组织化和集聚化程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3、继续推进库区人力资源开发和移民转移就业。进一步加大移民教育培训力度,不断创新库区人力资源开发模式。进一步争取对口支援省市在人才培训、移民劳务输出给予我市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4、积极争取和配合国务院三峡办、省政府、省三峡办推动湖南、江苏等省市对口支援高层互访,进一步巩固对结关系,深化合作,创新发展。

5、积极配合和争取新一轮省内对口支援工作规划尽快出台和实施,继续努力争取省内对口支援项目落实。

6、努力创新建立对口支援工作的长效机制。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建立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对口支援工作长效机制。

对口支援干部20xx年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对口支援干部2014年度个人总结
对口支援干部2009年度个人总结
新疆财经学院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伊犁师范学院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新疆农业大学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新疆医科大学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新疆师范大学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新疆大学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石河子大学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石河子大学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2002年6月,教育部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计划”,确定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2006年1月为进一步加大对新疆高校的支援力度,教育部又决定增加天津大学对口支援我校。2006年4月教育部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指定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口支援我校11个学科。2007年3月,教育部将江南大学列入“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中,对口支援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启动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教育部实现东西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效尝试。

新疆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储备区,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当今世界独有、中国唯一的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是稳定新疆、建设新疆、繁荣新疆的一支关键力量。作为兵团高等教育的龙头,石河子大学担负着兵团“人才库、思想库、智力源”的重要任务。正是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北京大学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将对口支援我校纳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整体规划中,并作为北大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落实。天津大学也将对口支援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本着实事求是的校训把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支援高校也都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对口支援工作,积极支援我校。石河子大学更是将对口支援工作当作新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深入挖掘对口支援的各项资源。

五年来,石河子大学以对口支援为契机,抓住机遇,统筹规划,乘势而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2005年我校成为省部共建高校,在新疆率先顺利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博士点从无到有,已建成4个博士点学位授权点,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取得立项,国家“863”高科技计划项目实现零的突破,文科硕士点申报成功,留学生教育和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本科生就业率连续四年位居新疆高校前列,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美誉度迅速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标志着我校正一步步朝着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开放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迈进。对口支援工作在我校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北京大学全方位对口支援成果丰硕

(一)名校名师支教,教学水平、师德师风建设明显改善

五年来,北大先后有100多位学者、教授来我校讲学、支教。2003-2005年教育部实施“李嘉诚基金会重点课程教师选派计划”,北大派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较高学术水平的30位教师来我校支教,重点支持我校新办专业,使新办专业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在短期内都得到提高与完善。我校给每位支教老师配备了1-2名助教,使这些青年教师足不出校就可得到名师们的指点。一批批北大教授来我校支教的同时,将北大百年名校的精神在我校传递。中文系孟二冬教授就是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支教期间,他忍着病痛坚持完成了支教任务,最终咳血住进医院。他在我校支教的先进事迹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为孟二冬同志题词:“为人师表,品德高尚”。北大精神孕育培养了孟二冬,同时,他对学生高度负责、对科研锲而不舍、对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在我校得到了升华。

名校优秀教师群体所传递的奉献精神与我校一贯秉承的艰苦奋斗的兵团精神高度融合,这两种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校的教师,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我校教师扎根边疆、献身边疆教育事业的决心明显增强,我校教师流失率从2000年的10%下降到2006年的1%。

(二)实施“文化西援”工程,开展“名校名师讲坛”,校园学术氛围空前浓厚

“文化西援”工程是北大对口支援的文化盛宴,是弘扬学术精神的主阵地,是推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项目。截至目前,已有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大医学部主任韩启德院士、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北大常务副校长林建华、柯杨、原北大校长吴树青、著名学者梁柱、陆俭明、阎步克、魏英敏、曹文轩、王晓秋、胡壮麟等在内的31位专家学者先后到我校开展了66场学术讲座,内容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语言学、伦理学、经济管理、医学、化学、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听讲师生多达三万余人次。“文化西援”工程引起了新闻界、学术界和社会的极大关注,在新疆地区产生了强烈反响,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名校名师讲坛”掀起学术高潮。为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校影响,带动科研和学科建设,2007年3月我校全面启动“名校名师讲坛”计划。邀请北大、天大等国内著名高校的名家名师来我校开坛讲学。从2007年4月至10月将陆续有40位国内一流学者来我校讲学,为我校十年并校庆典营造崇尚科学、尊重学术的浓厚氛围。

(三)加大人才培养,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对口支援工作伊始,我校就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对口支援的中心任务认真落实。五年来,石河子大学共派出120余名教师赴北大进修,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7人作为师资后备力量前往北大学习。2005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新疆研究生培养基地”在我校挂牌成立,重点为我校培养高层次教师。目前共招收我校21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占目前我校攻读博士学位教师总数的18%。

(四)重点扶持学科建设,以科研为突破口,四个学科取得重大突破

对口支援工作伊始,北大确立重点扶持我校汉语言文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药学四个专业。五年来,四个专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药学方面,在北大专家的指导帮助下,申报新专业1个、硕士点1个,立项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兵团级重点实验室1个,合作申请国家“973”前期预研项目1项,联合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3项。生物技术方面,两校共建植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加强实验课教学,提高综合类、设计类实验课程的开出率,申报国家“863”转基因项目获得立项。计算机科学方面,我校教师与北大教师合作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采取共建EDA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室、计算机联合实验室、实施远程授课等形式,提高了我校计算机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在自治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课程评估中,我校名列第一。汉语言文学方面,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主,我校成立了文学艺术学院,改变了我校文轻理重的局面。2006年6月在北大的帮助下,文学艺术学院成功举办了“文学与文化研究:问题与方法”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区的专家、教授在会上进行学术交流。

在北大的带动下,我校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层次显著提高。在国务院学位办第九、十次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中,我校共获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32个硕士点,博士点和文科硕士点取得零的突破,我校学位点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五)举办干部培训班,互派干部挂职,干部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

北大充分发挥学科齐全、知识信息密集的优势,于2004年10月为我校中层干部举办了为期两周的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我校42名机关部门、各学院、直属和附属单位主要领导参加了培训。短期干部培训开拓了我校干部的视野,转变了我校干部的思想观念。北大还通过与我校互派挂职干部,帮助我校提高管理水平。北大先后派东方语言所所长赵杰教授、校长助理于鸿君教授出任我校副校长。根据我校需求,北大派出研究生院彭万华、国际合作部潘庆德、药学院李长龄、政府管理学院王磊担任我校相关部门和学院领导。挂职干部们管理经验丰富,管理理念新颖,管理思路明确,管理方法科学,既能出成绩,又能带队伍,为我校的管理队伍注入了新鲜活力。同时,北大接受我校10名中层干部到相关部门挂职,加强了两校干部交流。

(六)积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毕业生自愿留疆工作人数逐年增加

我校十分重视学生工作,把人才培养作为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口支援以来,我校每年都选派优秀本科学生赴北大插班学习,感受北大名校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对口支援工作中,我校联合北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不仅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增进了两校学生间的友谊。2003年,两校学生开展题为“西部开发,教育先行”的同台演讲,以“相约在西部”为主题举行了两场文艺晚会。此外,应北大邀请,我校非艺术专业学生艺术作品在北大图书馆展出,我校学生参展的87幅美术、摄影作品受到北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2003年12月,应北大邀请,我校5名优秀学子赴台湾参加了“海峡两岸大学生交流实习营”活动。我校每年接受北大学子暑期社会实践团来新疆兵团进行社会实践,加强了双方学生的交流。通过开展活动,与北大学生交流对话,开阔了我校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我校学生素质得到很大提升。

随着我校的快速发展,随着新疆及兵团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大,让许多内地毕业生看到了巨大的创业空间和自身发展的希望所在。对口支援五年来,一批优秀的内地毕业生志愿“服务地方经济,投身西部开发”,到新疆和兵团基层农牧团场建功立业已成为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一大亮点。西部大开发人才需求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我校创设的教书育人的内部环境共同作用,促使教育留人扎根西部的新的人才流向机制逐步建立起来。自2003年以来,学校毕业生中自愿留疆工作的内地生源人数和比例不断扩大。2003至2006年内地生源毕业生中在新疆和兵团就业率均在53%以上,2006年达到了70%,截止目前已有2084名内地生源毕业生扎根在了西部,不少学生已成为新疆及兵团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七)开放办学,扩大交流,石河子大学声誉明显提升

对口支援之初,北京大学就积极帮助我校做好外事工作。经北京大学牵线搭桥,我校已同日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岩手大学、韩国忠南大学、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欧亚太平洋地区大学合作中心等多所境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在学者和学生交流、交换图书资料和学术刊物、科研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方面与上述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近年来我校接待国外友好院校访问团近30批次,接受日本岩手大学赠图书700册,与国外高校合作科研项目2项。北大还介绍国外基金资助我校教师到国外研修,和我校共同组团参加国外和港台学术交流活动。自2004年起我校开始发展留学生教育,目前已培养巴基斯坦、韩国、日本留学生百余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外引内聚,我校五年来的外事活动量超过了建校以来外事活动量的总和,形成了开放办学的局面,极大地提升了我校的知名度、美誉度。

(八)物资捐赠,资源共享,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北大组织出版社每年向我校捐赠新版图书,动员全体教师为我校捐赠自己的出版著(译)作。五年来共捐赠图书一万四千余册。由北大牵线,北京大学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石河子大学图书馆签署了三校学术资源共享协议。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向我校开放了网上电子资源,北大图书馆在外文全文期刊查新上给予我校支持和帮助。

为改善我校办学条件,北京大学方正集团向我校捐赠了100台电脑建立了“第五微机实验室”。北大向石河子大学化学系捐赠价值30万元的化学实验设备。北京大学资源集团向我校捐赠了40台NC机和4台服务器,由北大牵线,美国明导公司向我校捐赠了价值1亿元的计算机软件,三方建立了美国明导公司一一石河子大学——北京大学“电子系统设计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成为新疆电子设计第一家,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天津大学全方位对口支援,注入新鲜活力

(一)两校互访频繁,重点突出

我校校领导先后多次赴天津大学访问,就对口支援工作与天大领导沟通交流。我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机电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先后组团赴天津大学寻求支持与合作。2006年6月22日,天津大学校长单平率代表团来我校,落实两校的对口支援协议工作,并签订了两校“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协议书。11月23日,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元英进、党委书记冯亚青率相关专家教授等一行13人来访我校,就天津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召开科技洽谈会。2007年4月,来自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化工学院和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的领导、老师一行12人参加天津大学和石河子大学联合招生的工程硕士班开学典礼。

(二)人才培养措施得当,力度显著

天大化工学院与我校化学化工学院签订联合开办“化学工程类专业”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班协议,并于2006年在我校招生。经过组织报名、考试,目前已有我校和新疆农垦科学院的22名教师、工作人员被录取。该工程硕士班的开办,对于我校提升化工专业教师学历层次,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同时帮助兵团培养高水平化工人才,适应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二产、三产转型等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今年,我校化工学院教师徐晓琳考取了天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天津大学免收全部学费。为帮助石河子大学提高英语语言学等专业的教学水平,天津大学研究生院、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还与我校外国语学院决定为我校联合培养单考英语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天大研究生院和社外学院领导、教师等多次来我校组织报名考试工作,该班今年招收我校15名教师作为师资培养。同时,天津大学接受我校选派的第一批工科类5名教师赴天大进修。2007年4月,天津大学聘任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李春、代斌两位教授为该校的博士研究生导师。

(三)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带动学院发展

在天津大学的支持帮助下,我校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的组建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2006年11月,该实验中心通过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实现了我校自治区级基础实验课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零的突破,并成为自治区向国家推荐的两个实验中心之一。目前,该实验中心正在积极准备申报2006年国家级示范中心,迎接教育部组织的评审。为了更好的加强院际之间的合作,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与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正在积极准备组建联合学院,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并针对新疆生物质富集畅通等特点,筹建旨在解决能源短缺等问题的生物质转化工程中心。

(四)选派名师支教,我校教师受益匪浅

截至目前,天大已派出9位教师来我校短期讲学。天大派出的教师都是多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荣获多项教学科研成果奖的老教授。他们怀着对西部教育的满腔热情来到石大,认真准备了授课内容,将自己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的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校师生,详细介绍学科前沿动态,受到我校师生的热烈欢迎。2007年5月22日,天津大学李淑芬教授来我校为化学化工学院、食品学院、药学院的师生们作的题为“超临界流体技术研究进展”的专题讲座,使我校三个学院的师生们受益匪浅。

三、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构建全新办学格局

(一)签订学科建设计划协议,积极出访加强校际交流

2006年4月-6月,我校党委书记周生贵,校长向本春分别带领有关学院、部门前往这5所支援高校就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事宜进行磋商,初步达成合作意向。2007年2月,我校党委书记周生贵带领相关部门领导就进一步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专程前往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5所高校考察,具体商洽选派援疆干部事宜。

2006年6月,教育部在新疆召开“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工作会议,教育部部长周济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上,我校与天大、浙大等5所高校分别签署了“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协议书。2006年8、9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孙武学校长、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文心田等先后率团来我校进行调研考察,落实两校签订的有关协议。

2007年伊始,我校校领导、各院系组团积极出访各所“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支援高校,落实对口支援各项工作。2007年3-6月,我校党委书记周生贵、校长向本春先后组团访问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支援高校,就学科建设、选派挂职干部、申报国家级重点学科、师资培养等事宜与各高校深入交流,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并落实了工作。在此期间,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农学院先后组团赴天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访问,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重点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我校师资水平

2006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接受了我校医学院选派的10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参加该校在职博士研究生班学习。该院还决定在我校医学院举办一期在职硕士研究生班。2006年10月,根据两校签订的协议,四川农业大学破格录取我校动物科技学院一名教师为动物营养学博士研究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接收我校选派的两名硕士研究生前往该校相关实验室进行硕士论文实验。今年,我校动物科技学院一名教师报考川农大的动物营养学博士,三名教师报考浙江大学动物学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确定与我校联合培养博士生两名。

(三)广泛进行教学、学术交流,促进相关学科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研究生部石年、李龙和吴汉荣三位教授先后来到我校,为我校2002级预防医学专业方向班学生讲授课程,并留下了他们的授课资料及相关多媒体课件。近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又将有4位教师来我校讲授课程。

2006年11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黄祖辉教授来我校举办讲座,并被我校特聘为客座教授。2007年4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动物营养学教授许梓荣应邀来我校访问,与我校动物科技学院院领导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谈。许教授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介观动物营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的学术报告,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他在我校有关领导的陪同下专程前往兵团科技局、兵团发改委及兵团农业企业就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与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共同申报国家级项目、联合研发产业化项目等事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结合新疆地方资源优势特点,我校动物科技学院联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共同起草了兵团“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受到兵团有关部门的重视,并争取到了兵团科技局工业科技攻关计划的立项支持,双方教师还共同参编专著1本。近日,我校动物科技学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达成两项科研项目意向。

(四)挂职干部积极沟通,促进学院学科交流

对口支援实践证明,选派挂职干部是加强学科交流的有效途径。我校党委研究决定,以共同院长、挂职干部、副院长等形式大力引进支援高校的优秀管理人才,在1-2年间给我校17个专业学院都选配上支援高校的领导干部。2006-2007年,共有7名“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所属高校的挂职干部来我校工作。他们是天津大学张毅民博士任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吕家高博士任我校医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余东游博士任我校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北京阜外医院任晓庆博士、熊长明博士先后出任我校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四川农业大学傅体华教授任我校农学院副院长,江南大学王洪新教授任我校食品学院院长。这些挂职干部都来自名校,学有专长,不仅能够承担一定的授课任务,指导实验室及学科建设,而且能够结合自身专业为学院建设出力,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与支援方良好的沟通作用。

此外,2004年8月,教育部实施“50所内地高校对口支援新疆高校选派教师计划”,确定中国政法大学对口支援我校。三年来,中国政法大学派出9位教师来我校支教,成功举办两届“西域法学高峰论坛”,极大地促进了我校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对口支援工作,我校更加积极地与内地名校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合作。我校先后与南开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书,开展校际之间的合作。

四、对口支援工作几点体会

五年来,我校党委紧紧抓住对口支援这一历史机遇,在教育部的大力扶持下,借助北大、天大、援疆学科建设计划高校等支援高校的力量,我校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对口支援工作硕果累累,对口支援工作规模逐步扩大。回顾五年的对口支援工作,我们总结以下经验: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措施到位。从受援角度讲,兵团领导、学校领导对对口支援工作十分重视。我校将对口支援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写入规划中,把对口支援当作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来抓。从支援角度讲,北大领导也十分重视对口支援工作,闵维方书记一直强调:“对口支援是北京大学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一定要把它做好、做实,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北大许智宏校长把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看成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天津大学单平校长也明确表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高起点、见实效地做好对口支援我校的各项工作。支援、受援双方成立了对口支援工作组,由主管校领导任组长、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工作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口支援日常工作,每年切块对口支援专项资金。建立了对口支援例会沟通机制。中央、兵团、学校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为对口支援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全面开展,重点突出,树立精品。在对口支援中,我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采取教师单科进修、访问学者进修,推荐免试研究生攻读学位,建立北京大学新疆研究生培养基地,与天大、华中科技大学等支援高校以联合开办研究生班等形式加大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共培训、培养师资近200余人,占全校专任教师的1/6。同时,以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互派挂职干部等形式提高管理层整体素质。落实“重点课程教师岗位计划”,带动我校药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以及汉语言文学四个学科的发展。天大通过学科重点建设带动我校化工专业建设。我校强力打造“文化西援”工程、“名校名师讲坛”、“西域法学高峰论坛”等扩大我校学术影响力的精品项目,提高社会声誉。

(三)积极合作,优势互补,科研攻关。我校教师与北大、天大、浙大、华中科大等教师利用新疆的地区资源特色,结合双方相关学科的优势资源,一同立项申报科研项目,取得包括国家“973”预研项目立项1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在内的多项科研合作项目。申报立项省部共建实验室1个,兵团重点实验室1个,植物分子学实验室1个,EDA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室1个,组建基础化学实验中心1个。我校充分利用新疆的资源优势与支援高校合作科研项目,在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上取得了突破。从兵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出发,我校同天津大学联合与新疆石化企业合作,增强我校科技服务能力。

(四)借助名校,促进交流,提高声誉。经北京大学牵线搭桥,石河子大学已同7所境外高校签订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协议,营造了良好的对外交流氛围。自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石河子大学的外事往来量大幅度增加,超过建校以来的总和。同时,我校借助北京大学等名校的品牌优势,利用名校品牌的无形资产,积极扩大对外影响力,提高了社会美誉度。

(五)名校带动,培养人才,育人有方。通过北大、天大的全方位支持和援助,“援疆学科建设计划”高校的支持,我校教师队伍逐步趋于稳定,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不断提升,从而吸引了一批批内地莘莘学子从全国31个省区千里迢迢来到石大求学,以第一志愿报考石大。同时,支援学校教师所体现出的以热爱祖国、奉献社会为核心的精神与石大所秉承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相融合,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石大的学子们,激发了石大学子的爱国热情和创业精神,树立了“服务地方经济,投身西部开发”的就业新观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长风破浪,壮志豪情。对口支援的五年,是对口支援高校和石大携手共进亲密合作的五年,是我校大跨越、大发展的五年。我校在五年中取得的全方位的进步离不开教育部的关心与支持,离不开支援高校大力而诚挚的帮助。诚恳地希望教育部将对口支援工作继续开展下去,石河子大学将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只争朝夕,奋发图强,为服务边疆、建设边疆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疆对口援建技能鉴定工作总结


新疆对口援建技能鉴定工作总结伴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胜利召开,农十三师迎来了大发展的契机,河南省对口援助哈密地区及农十三师,这给技能鉴定工作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圆满地完成了全年的鉴定工作。一、鉴定任务完成情况20xx年鉴定有农艺工、果树工、电工、电焊工、汽车驾驶员等五个工种4651人,鉴定合格4294人,合格率92%。其中初级工:2089人,鉴定合格1929人;中级工:1661人,鉴定合格1533人;高级工:901人、鉴定合格832人。完成全年计划4400人任务的106%。二、开展的主要工作(一)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建立首先在年初的局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与各基层单位签订了质量管理责任书,明确质量目标、工作要求及违规处理办法;其次,设立了质量管理机构与专职的质量管理人员;第三,进一步完善、修订了各项规章制度,有效地保证了鉴定依法进行;第四,加大了考试现场的巡考和鉴定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第五,积极开展鉴定考务管理中实行“两会一监督”制度工作,对考务管理的全程实行质量控制,强化了对鉴定各环节的规范管理;第六,设置了监督举报电话,受理鉴定投诉。这一系列措施的有效贯彻实行,极大地提高了考核鉴定的质量,保证了鉴定工作的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维护了职业资格证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二)进一步加强了鉴定工作的基础建设推荐一名园艺专家参加兵团《红枣种植技术》教材编写工作;组织果树工初、中、高级试卷编写各一套,并翻译维文试卷5套。进一步加强了档案资料的规范管理工作。根据兵团档案资料管理的规定,我们规范了鉴定文件档案及业务档案的管理工作,同时到师工会参观了他们先进的档案管理方法,这对我们的档案管理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试卷批改进一步规范。针对往年试卷批改中存在的问题,今年我中心加大了试卷批改质量管理力度,理论试卷全部收回中心统一批改,同时采用答题卡的形式,极大地提高了试卷批改的效率和减少了错误率的发生。(三)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首先,加强了鉴定队伍能力建设。加大了对鉴定管理人员的培训。今年3月,对基层鉴定管理人员举办了一期培训班,组织中心人员讲解了鉴定政策及相关工作要求、鉴定考务管理软件报名录入模板等项内容;组织一名工作人员参加兵团举办的劳动保障管理干部培训;对新进人员也及时进行了培训。针对今年四月兵团召开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座谈会,我中心及时组织人员学习,将会议精神传达下去,提高了工作人员质量管理意识及工作能力。其次,增加了人员的配备。与就业中心合属办工时,人员可以互相调配,现鉴定中心独立以后,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两名协管员,协助证书打印、整理档案等项工作,减轻了人员工作负担。(四)制度建设进一步建全、完善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理论上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鉴定中心与就业中心考、培分离后,根据工作出现新的情况及新的要求,针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工作中存在的漏洞,我中心重新修订了各项规章制度17条,形成了相对完整统一、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同时制定了各种考务管理套表。这对规范各种鉴定行为起了积极的作用。(五)加大了对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执行力度去年底,我中心对全师持职业资格证书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发现仍有部分单位存在未持职业资格证书上岗现象。为此我中心上报局党组,对这些单位提出了处理意见:要求上半年培训、理论考核结束,8月底前完成技能考核鉴定。各单位接此通知后,都按时完成了考核鉴定任务。(六)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围绕经济结构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大转变及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抓好团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年初,我们对师工业龙头企业:红星科健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南岗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调研,确定了企业培训、鉴定需求。调研中发现我师南岗建材有限公司在企业内开展了企业内技师认定,采取技师带徒制度。对职业资格证书激励机制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该企业内工资由产量工资、岗位工资、技能工资三块组成,由于技能工资与职业资格证书等级挂购,极大地调动了职工持职业资格证书的积极性,这为我们开展企业内鉴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也为我们严格质量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七)加强鉴定、培训实训基地建设针对培训、鉴定设备落后,已严重阻碍考核鉴定的需要,我们拟建立公共实训基地,该基地将实现专业实训功能、社会培训功能、职业技能鉴定功能、科技服务功能,利用河南对口援助农十三师的大好机遇,已列入对口援助计划项目。(八)进一步拓

新疆对口援建技能鉴定工作总结第2页宽鉴定范围我师职业技术学校属师教委管辖的中等职业中专学校,其毕业生需持毕业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双证”制度。为此我们对师职业技术学校的学员进行了电工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并严格考核,使学员们不但有毕业证书同时要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今后对相关专业的职业学校毕业生都将持“双证”考核鉴定。(九)认真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今年是“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根据要求,我中心上半年编制了“十二五”规划提纲。为今后职业技能鉴定事业的发展指出了方向。(十)支部建设工作今年,我中心又发展了一名新党员。在局党支部争先创优活动中,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做好了党员承诺责任书。在劳动保障大厅电子大屏幕公开办事程序、鉴定违规监督举报电话;向社会承诺办理证书时限;认真执行考务管理中“两会一监督”制度。(十一)其它认真做好了“金保工程”上线准备工作;做好了各工种技师的申报工作;做好考评员换证及申请培训报名工作、做好了特殊工种培训、考核鉴定报名工作。存在主要问题:考核鉴定设备、培训资金投入不够、激励机制难以落实、约束机制手段不硬等。鉴定资金补贴不到位至使今后的工作难以开展。三、20xx年工作计划(一)举办一期考评员培训班并与之签订诚信档案针对各工种考评员人数不足,但符合条件的人员又太少的情况,我中心将在就业培训中心举办技师培训班后对已申报考评员培训及换证人员,申请兵团在我师举办一期考评员培训班。并加强考评员的管理,与之签订质量管理承诺书。(二)协助兵团做好技师考核鉴定对农艺工、电工等人数较多的工种进行了技师申报,共有农艺工技师202人,电工技师102人、焊工技师25人,锅炉工技师15人。我中心将协助兵团做好技师的考核鉴定工作。(三)信息化建设我师劳动和社障局自办了网站,鉴定中心相应将建立网页,对相关鉴定政策进行宣传,及时报道工作动态。(四)特殊工种的培训、考核鉴定我中心已与师安监局、兵团技师学院培训部达成协议,对全师特殊工种进行培训,经考核合格者将发放特殊工种安全操作上岗证书及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目前,已进行摸底报名工作,明年将举办培训、考核、鉴定。(五)河南对口援助项目: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针对考核鉴定设备落后,不能满足需要的现实,已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纳入河南省人社厅对口援建项目。(六)考核鉴定工作今年已培训的特色农业、家畜饲养、计算机操作员、棉花加工、拖拉机驾驶员等工种的进行考核鉴定。(七)对口援助干部培训根据师劳动保障局同河南省人社厅签订的对口援助培训项目,我中心将派出人员赴河南省进行干部培训。(八)ata信息化考试明年将根据兵团鉴定中心安排,引入ata智能化信息考试平台,开展高新技术考试。

农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个人总结


今年暑假,我很荣幸的成为了暑期社会实践营队的一份子。虽然正值酷暑,但我们仍饱含着热情,高举着“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营队”的旗帜,向着我们的目的地——瑶里古镇进发。

瑶里古镇在距离景德镇51公里处的浮梁县境内。在4个小时之后我们到达了瓷都景德镇。随后我们便经过了2个小时的颠簸,绕过崎岖的山路,最终抵达了我们的目的地。一路上,每个队员脸上的疲惫都被这满眼的绿意,和秀美的天然景色所驱除,满满的都是幸福。大城市的我们,看惯了高楼林立,看惯了车水马龙,可是这里的青山绿水,这朴实的农家小院深深的将我们吸引,让我们留恋让我们痴迷。走了2个多小时的山路,有很多地方的公路一半是水泥路,而另一半则还是黄土。沿路的很多风景也都还在修整维护。我们将这些一一用照相机记录了下来…我们下车时已是傍晚6点多了,稍事休整后,我们便在房间内开了一个小型会议,安排接下来3天的行程。

我们此次三下乡的主题为“倡导文明旅游”,瑶里是个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小镇。青山依依,绿水淼淼,更是有国家级的森林公园。更有“陶之源”,“林之海”的美名。而当地的政府近几年来更是花了大资金下了大力气,招商引资,规划风景区。势将瑶里到造成江西旅游的王牌产品。而对于瑶里的这种特殊情况,我们也制定了相关的计划和安排。我们会用一天的时间,在瑶里的几个重点风景区分别做问卷调查。我们采取一对一的模式,把游客们到瑶里的所感所想还有一些宝贵的建议都详细的记录下来。接下来的一天,我们会集中去瑶里古镇,对古镇里的原始居民进行采访调查,看看当地的民众对于政府大力开发旅游业的态度。最后一天,我们会把所有的调查资料和意见汇总,拜访当地的政府机关,并与他们进行交流。

炎炎的烈日当头晒,我们的队员在烈日下,认认真真的做好问卷记录。踏踏实实的向游客们介绍宣传我们“文明旅游”的主题。在古镇里,大多数都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家中的青年大多在外打工,而这些老人也都靠着国家的补助和儿女的赡养费过着平凡而朴实的日子。发展旅游业除了征用了他们的田地以外,好像对于这些老人和孩子并没有得到什么。可是他们对于当地政府并没有过多的抱怨,只是希望他们能够坚持下去,真的能将瑶里发展成婺源古镇的规模。使他们的后辈能真正的感受到益处。

其实,瑶里也是个产茶的大基地,更产大批的油籽。这样一个古色故乡的秀美的古镇。和一群淳朴的人们,还有上天赐予的好山好水。我们都相信它再不会闭塞,相信当地政府找到了发展的新路子,也打开了市场的新局面,更相信他们会一直努力的走下去,把瑶里真正的变成江西旅游的名牌。

经过了这5天的生活,让我更加走进农村,更为重要的是让我们切实的了解了农村的发展,接触了社会,并以实际行动去服务了社会,帮助了群众。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晒的一身黑,但是我们愿意,我们开心,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真的锻炼到了自己,也学会了很多。

农业大学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怎样才能真正实现”政府出钱,医院获利,农民得保障”?

XX年7月12日雅安市农村保障现状调研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宣传小分队来到姚桥镇开始我们的第一站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在姚桥镇政府工作人员的一句话让我很感兴趣:”农村医保就好比是政府出钱,医院获利,农民得保障”.他是这样解释这句话的:农村居民每年交10元钱,其中8元存入个人档户,另外2元用于大病统筹.也就是当该居民在本年内因病需要住院时,住乡镇医院可报销医药费用的60%,县级医院可报销40%,市级医院可报销30%,但是报销的最高上限是2万元.这部分钱由政府出,直接划给医院,同时也减轻了农民没钱住院的负担.看似确实如此,三方都获利了:政府获得了民心,医院获得了利润,农民获得了人身保障.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了”三利”了吗?

带着上述疑问,我们开始了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得到了另外一句话:百姓花小钱,政府获小利.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每人每年交10元钱,确实不算一个大数目,上交的这部分钱归谁所有呢?毫无疑问,是政府.按理说,农民交钱之后,如果需要到医院就医,政府就应该再把这部分钱拿出来交给医院,才算是真正减轻了农民负担.然而事实是怎样的呢?

在本地的农村医保政策中有这样的规定:只有病人住院才能给予部分报销,并且在当地也没有固定的医疗点,这就意味着只有大病才能享受到医保,而像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在当地的诊所医治是得不到报销的.然而,纵观农村的现实,我们不难发现,百姓一年中就医的大多恰恰就是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为了不耽误农事,他们都是在当地的诊所抓点药了事,但医治这些不起眼的小病花的钱累计起来对他们来说也不再是小数目,所以说,事实上他们的医疗负担丝毫未被减轻.就此看来,”农民花小钱,政府获小利”的说法的确不是空穴来风.

那到底怎样才能使农村医保行之有益,真正实现”政府出钱,医院获利,农民得保障”呢?

从我们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肯定国家实施农村医保这一政策的利好出发点:让所有农民都得到实惠,获得保障.但区域的差异使之存在必然有局限性.它不可能实现贫富差距大的区域优惠措施不同,优惠比列不同.另一方面,对报销地点,报销方式的限制,使目标群体少之又少,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失去了该政策存在的本质意义.

二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政策在上传下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只剩下了简单的传达,关心的只是有多少人参与到了这项政策,而未关心到参与这项政策的百姓有几人得到了实惠,因此说他们忽视了最关键的步骤:向参与者宣传政策的意义以及如何行使他们的这一权利.这样一来,农民只是听说了一项政策,然后参与了,而当真正需要时却不知该如何行使.

三是农民自身的问题.

许多农民平时很少去关心政府的政策,只是跟风般的参与,然后弃之一边,或者等待优惠自己来到家里,更有甚者觉得自己家里根本用不上,所以不必关心.然而当突发事件,突发疾病出现时才慌了手脚,只够抱怨医疗费用高昂,而不知道政府的政策可以减轻他的负担.

从这几个存在的问题出发,我们也不难找到解决问题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一.国家政策的提出要尽可能能够实现因地而宜.根据区域不同,贫富差距,百姓意识等方面提出对应的实施政策.针对医保这一问题,政府应该使可报销地点小化,譬如:加强对乡村诊所的管理,然后赋予乡村诊所农村医保的报销权利.同时使可报销范围更广泛,例如:感冒,头疼发烧等小疾病.

二.在上传下达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牢抓宣传关,确保每一位民众都了解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政策,确保每一位民众在需要时都能有条不紊的行使自己的权利.

三.农民意识有得提高.这个方面可由本地政府才取措施改善.如:1.加强宣传.2.召开农民会议.3.实施农民集体培训等.

相信,只要做到以上几个方面,我们的调查就不会再暴露出那么多让人感慨又让人心酸的问题,那句”政府出钱,医院获利,农民得保障”也才能让百姓认可.

感谢您阅读工作总结频道的《新疆农业大学对口支援工作总结》一文,希望帮助您解决写工作总结的需求和参考,如果本文还未解决您的需求,可以继续访问超声医生对口支援下乡工作总结栏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