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绿皮书感悟 > 导航 >

绿皮书感悟

 感言可以创造协作和合作的氛围,当我们因为某些难忘的事情而心灵受到震撼时。心里都会有一些自己真诚的想法,感言让每一分钟更加宝贵。了解“绿皮书感悟简短”的定义及其应用就请继续查看下文,欢迎您的到来希望我们能成为您信赖的阅读站点并收藏!

绿皮书感悟简短(篇1)

如果有两种人生让你选择:

一种是拥有高雅的气质,优雅的谈吐,天生的音乐才华,衣食无忧的生活,出口成诗的情思。但却也有着被歧视的肤色和孤独的内心。白天坐拥澎湃的掌声,享受他人的肯定,夜晚却回到空无一人的大房子里独自喝酒。

一种是有着简单的思维,发达的肌肉,无所畏惧的洒脱,粗枝大叶的快乐,难捱于胸的正义。但却也有着冲动带来的惩罚和生活的拮据。因为冲动打了人,丢了一份工作,回到家还是有妻子温暖的怀抱和孩子们的咿呀快乐。

你怎么选?

很多人说,这两种人生我都不喜欢。我喜欢将它们二者中和一下,那就是我的完美人生。可是,人生,真的很难完美啊。

电影《绿皮书》讲的就是这两种人生的故事。过第一种生活的是个黑人音乐家唐雪莉博士,有才华,有钱,但是没有朋友,充满了孤独。过第二种生活的是托尼,没有钱,没有地位,却有家人,有欢乐。

我们大多数人过的都是托尼的生活,虽然我们没有住城堡,有时还为了房租而出卖体力;我们也没有光鲜亮丽的身份,走在大街上,没人敬仰。可是,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活得简单而快乐。

一开始,我是向往唐博士的那种生活的,有自律,有尊严。可是,看到他在大雨中崩溃的瞬间,我发现,他并不快乐,他活得太拘束,太苛刻。有时,我们自以为拥有越多的头衔,我们越能快乐,殊不知,有时,一种身份也代表着一个枷锁。有时,正是因为一无所有,可能才更轻松,更洒脱。

放下我执,也许才能看到更广袤的世界。如果不是给唐博士当司机,托尼不可能知道挑剔的音乐家也有背后的孤独,唐博士也不会了解一个世俗享乐主义者的快乐。

存在即合理,我们认定的不一定是最正确的,试着去改变,去接纳,去包容,可能才能体验更多,享受更多。真的有些明白了造物主的伟大,它给了玫瑰花的芬芳,也给了玫瑰花扎人的刺。

卞之琳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还有句更俏皮的话,所谓的人生,就是笑笑别人,被别人笑笑。

也许就是这么一回事吧,这是部很温暖的电影,大家可以去看看哦!

绿皮书感悟简短(篇2)

《绿皮书》背

查看全文>>>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需要使用到一些范文,写好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什么样的范文比较高质量?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绿皮书感悟简短范文(精选7篇),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绿皮书感悟简短范文【篇1】

《绿皮书》大概讲的一个黑人钢琴家为了去美国南方巡回演出不得不找一个白人、能解决问题的司机加保安跟自己同行,而在这途中两个人遇到了很多人简单定义有好人有坏人,遇到了很多事,有开心有难过,最后钢琴家走出自己的笼子和白人司机一起过圣诞的故事。

那为什么是不得不找一个能解决问题的白人司机呢?因为他皮肤是黑色的,他只能按照《黑人驾驶员绿皮书》去住嘈嘈杂杂的黑人专属小旅馆;因为他皮肤是黑色的,他不能和白人同伴一起喝酒、和白人美女聊天;因为他皮肤是黑色,邀请他来表演的主人让他去室外解决上厕所问题;因为他是皮肤是黑色,饭店老板坚决不让他进饭店正常吃饭;因为他皮肤是黑色,小酒馆的白色肤色的人可以肆意调笑羞辱他;因为他皮肤是黑色,警察不加思考就把他抓进了监狱;因为他皮肤是黑色的,服装店老板不给他试衣服的机会;因为他皮肤是黑色的,同样的黑人认为他一身正装也只是管家制服……因为他皮肤是黑色的,他必须找一个白色的司机保护自己。在当时的美国特别是南部,肤色就是原罪。

正如钢琴师的同伴所说,你以为他为什么放弃在大道上受人尊敬的,甚至多三倍的工资的光鲜工作而来南方巡演?我开始也不太懂他为什么要南下巡游,直到他因为车出问题不得已停下来却看见自己的同胞在种植园里穿着破烂的衣服甚至分不清性别得都在拿着锄头麻木得挥起来又扔它掉下去得工作,直到他在滂沱的雨中让司机停下车,打开车门快步走进雨中而不停止时,我好像知道了,“我独自忍受轻视,因为我不被自己人接受,所以如果我我不够黑,也不够白,我甚至不够男人,你说我住在城堡里?那告诉我,托尼,我是谁?”我想,他是来寻找自己。

绿皮书感悟简短范文【篇2】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托尼因为科帕酒吧的封停失去了职业,无奈之下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司机的工作:为一个名为唐谢利的黑人做司机。唐给他提了很高的报酬但要求托尼当他的男仆,为他擦鞋等等。经过一番波折后托尼答应只当他的司机把他安全地送到南方并不使他缺席每一场演出。

唐·谢利,是一位有文化,有素养,有钱,过着托尼羡慕的高层生活,可是只有博士自己知道,他已经活成了木偶,没有朋友,没有亲

查看全文>>>

范文资讯网主题阅读推荐:“绿皮书感悟”。

踏入职场写文档是少不了的一步,学习优秀范文是我们写作的重要方法。优秀的范文更加值得我们学习,我们都要认真学习范文的写作,也许"关于绿皮书感悟简短"就是你要找的,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关于绿皮书感悟简短 篇1

电影中优雅的钢琴家和粗俗的白人司机,一个感觉高高在上,一个太接地气,一个收入丰厚,一个为生计忙碌,一个经常是手捧一本书,一个经常是手抓一鸡块,一个处事得体,一个简单直接。

太多差异的两个人走在了一起,都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敬业,都穿着非常得体,一路走来,互相影响、互相帮助,电影传递了友情的暖,还是轻松的笑,讨论了很多关于人性,孤独,偏见的话题,但没有说教,而是用趣味传达温情,暖化了人的内心。

电影让人领略了美国不同洲的风景和酒店,也让人感触深刻,有内涵,相对国内大部分肥皂剧来说,质量确实较高,有中心、有主线,有清晰的传递路线。

家庭的纽带:家庭很重要,为了家庭男主人公愿意通过各样的方式赚钱,养活家人,家庭是第一位的,为了赚钱愿意离开家两个月,电影传递了离开家这么久是多少不好的事,家庭聚会很重要,再怎么样也要在平安夜前回到家里,否则就没有他的床了。让人不得不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的中心是什么?

传情的纸信:为了省长途电话费,托尼一路给家里的妻子写了好多信,从一开始的流水帐到后面的诗情画意,从开始的照写到后面的自成一套,写得已经让音乐大师都觉得满意了,妻子看得感动不已,也加深了夫妻的感情,说明交流很重要,表达很重要。

然而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谁还会写信呢?我们或许已经失去了这个方式。

快乐是什么:是点燃一个烟,是喝一杯酒,是看一会书,是写一封信,是吃一份三明治或鸡块,是在大众的酒吧里弹一曲音乐,是一次家庭的聚餐,是朋友间一次简单的聊天,是在无垠的公路行驶。、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是自然随性、简单纯粹的一个小举动。

而我们如今的快乐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忙着追求物质和一些不可及的东西,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生活的初心。

包容是什么:包容举止的随意粗俗,包括有点难看的吃相,包括性取向的不同,包容捡块石头那样的小便宜,从扔掉别人喝过的杯子到同桌吃饭、共睡一间。

而生活中的我们或许太计较一些事情,太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

要有改变的勇气,要学着尝试。

要听爸爸的话工作就工作、笑

查看全文>>>

绿皮书观后感

自从在网上刷到大家对绿皮书电影一致好评,并在看到连岳推荐之后,想看的兴趣就愈演愈烈,终于在昨晚如愿以偿。

自从尝鲜到*网盘下载好的片子可以实现免费快速播放,我就养成了一个良好习惯,看电影,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忍不住想快速播放,觉得看懂剧情就行了,而且这样更高效(当然是节省时间呀)。

你可能猜到了,会有但是。是的,绿皮书是越看越有味道,快速播放会影响观感和体验。所以,我就破天荒地以正常速度观看完了1个半小时多的电影,而且毫无枯燥之感。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电影的主要故事,那就是一位才华洋溢的黑人钢琴家和一个暂时下岗的意大利白人从互相排斥到成为好友的故事。

电影所处的大背景是美国种族隔离时期。小背景是黑人音乐家因为要去南下巡演,需要招聘一名司机。意大利白人lip 因为超高的人脉得到了这份工作。

一路南下的旅程让两人的感情逐渐变好,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各种不公。电影中的黑人只有在表演时才能受到尊重,一下台就会受到不公。他只能按照绿皮书 green book 上的指示,去指定的餐馆、酒吧。

两个人的人格魅力也随之展现。黑人音乐家的修养与自尊心赢得了lip的青睐。lip 的处事能力非同一般,这样的能力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要的。

电影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一些道理--要工资高,受点苦也愿意。既然做了工作,我只做工作职责内的事,并尽力做好。

查看全文>>>

《绿皮书》观后感

这部片子给我带来了很矛盾的观感。

一方面,它符合一部好片子该有的形象:合理的起承转合、情感的铺垫与爆发、恰到好处的搞笑点,以及正确无可指摘的主题。

电影中处处有前后的呼应与铺垫,包括男主家人对黑人的态度,贯穿全文的炸鸡,以及种族歧视这一冲突点。音乐家对炸鸡「真香」的时候,把始终端着的架子放下的时候,以及搞基被抓等男主尴尬地来提人等等内容,都是那种观众们非常认可、非常喜欢的路子。

另一方面,我又始终感到一种难以真正深入电影的疏离。如果把这部电影类比成香水,那么可以说这种观感作为后调始终萦绕在我心头,挥之不去。

其一,是两人的情感融合,并没有让我感同身受。其二,是电影过于套路化,匠气太重。其三,是用大量的刻板印象去反对少量的刻板印象。反感在黑人音乐家拉开车门行走在大雨中那一刻达到极致。其实这幕戏本可以让他打开车门,站在雨中,红了眼睛,缓缓说出台词。这要比爆发式的表演要更克制,也更令人心折。然而电影就是选择了一种小媳妇式的处理方式。

简单地评价,它确实是一部好片子。它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角色塑造与时代刻画漂亮极了,又反映出深刻的主题,但是把它放在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的地位去考量,我认为还不够格。它像是在故事的框架里安放一个主题,而非靠着感觉和灵魂的燃烧去配合框架制造故事。

接下来谈谈主题。

「种族歧视」确实是一个政治正确的话题,但本片能够得奖,显然靠的并不是将它强加于电影之中(说实话「性取向」的点反倒有些强加)。

印象最深的点是种植园中的黑人与雪利博士的对视。雪利博士想要扭转黑人对白人的偏见,踏上了南方巡演之旅。他既要承受白人的歧视,又与黑人兄弟产生了矛盾。他是力图在夹缝之中扭转一切的孤胆英雄式人物。在对视的那一刻,不知道他会想些什么,会怜悯,会感到悲哀,会感同身受,还是会感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一些?那些黑人劳工又会想些什么,不解、羡慕、讥讽?

同类与同类之间的交流,比敌对者之间的刻板印象更为复杂,也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一概念更加彻底地表现在本片的白人大混子男主身上。比起他自身从唾弃黑人到把领班摁在墙上的转变,他的家庭中对老黑态度不一以及他对白人警官的重重一拳反而更体现了他对黑人相关问题的敏感。

面对时代,他们都是无力的。他们是族群中少有的异类,他们的个人努力在人们根深蒂固的偏见面前不值一提。雪利在贵族们眼中的最大价值实际上是被消费,而南方酒店的领班也在

查看全文>>>

通过观影我们能从中发现一些深刻的感悟,我们的思绪也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这时我们应该刻苦钻研写好一份观后感,写观后感有助于我们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想必很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作品名观后感而烦恼吧?编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绿皮书》观后感简短”,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绿皮书》观后感简短 篇1

《绿皮书》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是一部好电影。不像很多诺贝尔文学奖让人看不懂,《绿皮书》获奖在我看来名至实归。电影的故事情节逼真写实,节奏松弛有度,戏剧冲突自然又精彩,人物对话言之有物又妙趣横生,人物个性鲜明又合情合理,演员表演更是功力深厚,无可挑剔。最重要的是,电影所表达的思想意识具有无可争议的进步性。

先要讲讲什么是绿皮书才能了解六十年代初的美国社会是何种样子,这有助于很好地理解这部电影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性。绿皮书是一本旅行指南,不过这个旅行指南是专门针对黑人的,因为那个时候的黑人在美国大部分地区都不享有迁徙自由,住店自由,只有很少的酒店和饭馆接纳黑人顾客。这本绿皮书就是专为去南方旅行的黑人准备的可以接待黑人顾客的旅馆和饭馆的名录。其实,仅仅这本绿皮书的存在就足以说明美国六十年代时的种族歧视有多严重。

虽然1962年距林肯总统发布《奴隶解放宣言》整整一百年了,可在美国南方和中部地区依然是种族隔离的地方。歧视黑人在美国更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不仅在南方,即使在最为开明的纽约也一样随处可见。片中主人公托尼虽然并没和黑人有过什么交集,可因为社会的熏染,也极其轻蔑和歧视黑人,连黑人管道工喝过水的杯子都要扔掉。最可笑的是,不仅白人和有色人种之间存在鄙视链,白人内部也存在着鄙视链。意大利裔的托尼就被南方警察骂为半个黑人,而托尼对把他误认为警察的酒吧小姐说,我像爱尔兰人吗?让我们知道,那时的美国警察大部分出自爱尔兰裔美国人。电影中偶尔出现的几句针对犹太人的话,也让不熟悉那段历史的人知道,犹太人在那时也是受歧视的二等公民。电影里的这些生动情节和对话,惟妙惟俏地展现了六十年初美国社会的众生相和黑暗面。

革命的真正意义是观念的改变,当然这个观念是先进的观念。就像历史学家杜兰特所言,真正的革命是心灵的革命,没有思想的进步的所谓革命不过是改朝换代和街头闹事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六十年代的人权运动可以称为真正的革命。美国的人权运动是与美国的思想文化革命同步进行的,如果没有思想文化上的革命,黑人即

查看全文>>>

范文资讯网栏目精选:“《绿皮书》观后感”,欢迎阅读。

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大家能很轻松地在线上观影。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绪的火花,写观后感要求我们有逻辑梳理能力,写作能力和理解能力。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重温那些影片中特别经典美好的瞬间。你知道该如何完成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观后感吗?也许"《绿皮书》观后感简短"就是你要找的,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绿皮书》观后感简短 篇1

3月2日,冒着大雨去看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电影果然名不虚传,2个小时看得很过瘾。虽然我并不擅长写影评,但是对于好电影(就像去年的《三块广告牌》),看了还是想要记录点东西。

这部电影信息量非常大,130分钟里没有一分钟是浪费的,很多信息都是隐藏在细节里,简直让我意犹未尽,想去二刷。为了表达我的感动和理解,我列出一些关键词来说这部电影。

「尊严」——钢琴家雪莉博士就是一个用尊严捍卫自己人权的人,长年以来,虽然自己才华横溢,博学且教养好,有钱也有地位,但是因为自己的黑人种族备受白人社会的各种侮辱和欺凌。他没有用暴力去反抗这一切的不公平,而是用自己的品质、勇气,用行动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也受到了包括托尼在内的白人尊重。

「孤独」——雪莉博士是非常孤独的,这种孤独不仅仅因为他受到各种白人社会对黑人的不公平和歧视;还有他本身没有家庭,没有朋友,只有不断的去音乐巡演。他不是典型的黑人,他和那些底层的黑人也没有交集和共同语言(影片中有一段他和底层劳作的黑人对视的那段特别让人动容)。不是有人说天才都是孤独的,雪莉博士是音乐天才,但音乐之后就是酒和孤独,有一个不联系的兄弟,失败的婚姻,性取向比较特殊……每当夜晚一个人的时候,他自己也在苦恼自己到底是谁?就像他在雨中咆哮的一段精彩台词——「我既不够白也不够黑,甚至还不够男人,那你告诉我我是谁?」。这一段是剧情的高潮,看着特别动容。

「勇气」——勇气可以说是全片的主题关键词,也是激励大众共鸣的主题词。雪莉博士明知道当时的美国南部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很严重,越往南越严重,可是他还是选择要去南部巡演,去经历去突破自己的舒适区,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去捍卫大众的认知。勇气在雪莉博士身上是贯穿得很透彻,包括一路上他也开始用手吃炸鸡,后来他去黑人酒吧和大众黑人一起狂欢,拒绝不让自己在那里吃饭就取消演出、最后还到托尼家过圣诞的结尾……托尼其实也是很有勇气的,

查看全文>>>

我们在不同阶段会看见很多优秀的作品,这次观看作品都会让心中有颇多感触想要忍不住吐露出来。观后感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观后感是一个促进我们学术成长的好练习。你有想好该如何去写作品名观后感吗?谈到“电影绿皮书观后感”那么这篇文章一定比较值得一读,还请您收藏本文!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篇1】

影片中看似有两个主角,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托尼·利普。因为并没有正面详细介绍唐纳德·谢利,而是从他和利普相互了解的过程中,侧面描写了谢利的家庭,身世和生活。托尼·利普,美籍意大利人,举止粗鲁的大吃货。有黑道背景,在歌舞厅当过服务员兼打手。由于经常打人,换过很多工作,住在纽约治安最差的布朗克斯区。对黑人有偏见,黑人工人喝过的水杯都直接扔垃圾桶。唐纳德·谢利,文化高且有操守的黑人钢琴家,只弹奏施坦威钢琴,住在卡内基音乐厅楼上,室内装饰豪华,各种奢华摆件和玩物,有仆人打理生活。

谢利即将到歧视黑人风气严重的美国南方进行巡回演出,所以需要雇佣司机,仆人以及保镖。谢利给出的要求很高,而且待遇也不低。他一开始就相中利普,可利普也不是能屈身做下人的角,尤其是替黑人打工,以工资太低拒绝了。利普没了工作,只能靠抵押财物生活,甚至直接和别人打赌,一个小时内吃掉了26个热狗,就为了50美元。谢利最后还是接受了利普的要求,还礼貌地打电话给利普太太征求同意。在临行前,唱片公司给了利普一本黑人安全出行指南,书里面列举了愿意接待黑人的酒店,绿色封面的册子恰好对应了电影名《绿皮书》,而且书上使用了冒犯性的"negro"一词。

八十年代的美国南部美景,徜徉着八十年代歌曲,这样美丽的动态画面下,却隐藏着黑暗的一面。利普说他老婆买过谢利关于孤儿的唱片,封面是一群孩子围坐在篝火旁边。谢利告诉他,那是俄尔甫斯,希腊神话中的传奇音乐家,那些小孩是地狱恶魔。这段对话就好像隐喻着黑人天才钢琴家谢利,生活在一群歧视黑人的人群中,而这些带偏见的人只不过像小孩子一样,拥有幼稚的想法。巡演中种种事情也可以看出这个社会对有色人种的歧视,比如,黑人不能进屋,外出喝酒被无理暴揍,不能试穿没买下的衣服,奇葩的城市规定,莫须有的拘捕,以及狭小堆满杂物的更衣室。特别是休息时间,只能使用屋外的茅厕,不能与白人共用洗手间和餐厅。当谢利生气地提出需要到半个小时车程的旅店方便时,宴会主人居然同意了。谢利本可以不受这种气,拿着三倍工资在北方安安静静演

查看全文>>>

接下来栏目小编为您整理的是“电影《绿皮书》观后感”,我们要怎么写作品的观后感呢? 记录观后感,分享心得体会,电影深刻地表达出了人性的深层内涵,令人深思,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篇1)

近来常听人说起电影《绿皮书》,叫好的人很多。所以我也找了个时间去看了一次。看了以后有一些感想,其实看的时候就很受感动,所以来写一写观后感。是否高大上不必管,能够直抒胸意足已。

没看电影之前,我见过几次宣传海报,我以为画面上的两个人是父子关系呢。真是的,我怎么没注意到一黑一白呢?我以为影片讲的是父亲如何开导孩子的故事。结果,看了才知道那两个人之前是陌生人,两个人是老板与打工仔的关系,并且是黑人雇用了白人,而故事发生在种族歧视还很严重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发生在种族歧视相对严重的`美国南方。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国内战争(american civil war),就是南北战争(南方与北方的战争)。

19世纪工业革命传到美国,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同时美国获得了西部的大片领土,在西部接连成立新的州。每当新州成立之际,就在该州内发生容许或禁止奴隶制存在的斗争。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要求在西部地区发展资本主义,限制甚至禁止奴隶制度的扩大,要求解放黑奴;南方实行的是种植园黑人奴隶制度,力图在西部甚至全国扩展奴隶制度。这是美国南北战争的背景。

影片从男主角做保镖的夜总会开始,那热闹、随意的气氛令我向往。后来男主角打工的夜总会要停业两个月,男主角就需要另找工作,因为家里下个星期要交的房租还没着落。急迫的时候,男主角甚至要把手表当掉。这也许就是真实的美国人的生活,他们没有多少储蓄。但是从影片上看,他们并不焦虑,他们不过是聊一聊、想一想再去哪里挣钱而已。男主角后来经朋友介绍找到一份做司机的工作,帮一个三人组合的室内乐团开车,但要走很远、要走很久,因为这个小乐团要从美国的北方到南方去做巡回演出。

在他们出发之前,组织巡回演出的唱片公司给了男主角一本“绿皮书”(green book)——美国黑人出行指南,上面列有黑人出行时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因为那时的美国南方有很多旅馆和餐厅是只限白人使用的。影片的名字由此而来。而他们使用的是两辆绿色的凯迪拉克轿车,那绿色很鲜艳、很醒目,似乎是在述说着什么,或是在抱怨着,或是在抗议着。这也是本片的高明处之一。它并不高声的吼叫,它只是用艺术的手法述说

查看全文>>>

您对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有信心吗?作品中感触人心的地方,往往让我们感慨万千。我们只有欣赏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写观后感除了有作品内容,更要求结合自身和实际,不可夸大,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为您介绍有关“电影《绿皮书》观后感范文”的相关信息,敬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以免遗忘!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范文【篇1】

《绿皮书》是由彼得・法拉利执导,维果・莫特森、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剧情片。

讲述了意裔美国人保镖托尼,他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爵士钢琴家唐开车。钢琴家将从纽约开始举办巡回演奏,俩人之间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这个电影很独特,很动人心弦。

首先,感受到自己身为中国人的幸运!

中国有56个民族,是个大家庭,但是,没有种族歧视,大家和睦相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自己的国土上,哪里都如自己的家园。这是多么幸运啊!唐虽然是世界上优秀的钢琴家,虽然是嘉宾,但是,不能与主人一起进餐,不能与主人共用厕所,即使是在宾馆这样的公共场所。这在泱泱华夏,真是显得不可思议!

一个硬币有两面。幸运的另一面是什么?是责任。所以,我们要自律精进,立身行道,让全世界共享的宝贵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继承与弘扬,支持更多的人和谐相处,支持更多的生命活出尊严与色彩!

其次,感受到人生的风雨兼程。为了实现更加高远的目标,更有价值的目标,我们难免遇到忍气吞声忍辱负重的时候。犹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唐选择巡回演出,虽然收入更低,更加辛苦,更多风险,但是,如果不与白人打交道,就失去生命感召生命的机会。

人生立正行远,但是,正路不等于是笔直的,一帆风顺的。

再次,感受到修行的重要性。有句话我印象深刻,是这么说的:“一个人,不管心地多好,如果脾气不好,都不能算是个好人。”托尼在旅途中,有几次因为没有管理好自己的心情动手打人,结果其中一次惹来麻烦,被关进监狱,差点错过演出。

还有,感受到不管世界如何,外在如何,我们都可以创造颇多的可能性。托尼与唐,差点没有谈拢;经过磨合,竟然同住一个房间,甚至在圣诞夜,唐竟然走近托尼的家。

同时,感受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理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唐在一些事情上是一个有原则的人。比如,解手要去洗手间,还有,不能偷别人的东西,以及每次弹琴都全身心投入等。“流俗众,仁者稀。”别人如何,我们也许无法改变,但是,自己如何,我们可以作主。“命自我作,福自我求。”

查看全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