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主持词 > 道德经诵读主持词 > 导航 >

道德经诵读主持词,2024道德经诵读主持词范本大全

道德经诵读主持词

【道德经】读后感(一)

其实我还是第一次读道德经呢,因着老师这此布置的作业,没办法硬着头皮去图书馆借了本道德经,从读书馆回来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经全文后,我突然间觉得这本书该是我应该早去读的,看着封面上的几个大字,豁然间心境一片舒坦,究竟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

道德经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

按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知道。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

玖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一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一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读后感(二)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一群笨偷小蚂蚁不请自来,住

查看全文>>>

学《道德经》有感(一)

文:淡然

我是从11月中旬偶然在喜马拉雅上面听到罗博士讲解道德经,现在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儿就是听罗博士讲《道德经》,很感恩,觉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都是缘分。之前自己也有翻看过道德经的书本,因为是文言文结合原文释义,内容理解得并不深刻,看过如过眼云烟,不落尘埃,罗博士娓娓道来讲解道德经,每一句每一词并配合事例,简单易懂而且深入人心。

11月我心态是很烦躁的,为工作上的事儿烦躁,为家庭的事儿烦躁,为自己的事儿烦躁。工作上因为入职了一批新同事,作为老同事自然要带新同事,新同事的各种问题,教了怎么做,但交付的东西还是不能让人满意,很没有成就感,浪费了时间与精力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很挫败,自己本来的工作事儿也多,自己又要带新同事,每天上班各种忙乱,那段时间加班也多,心里就很不平静,心浮气躁,一度想罢工;自己的事儿呢,有个在职考试,考试时间天天临近,工作事情又多,回家都晚上9点10点了,根本没时间看书;家里面呢,回到家有的时候家头会旁敲侧击的说某某的孙子都多大了,变相催我耍朋友结婚,于我而言,婚姻应该顺其自然,遇得到就遇,遇不到就等,于是拿考试为由当挡箭牌,说考试呢没有时间耍,但是呢一翻开书又看不进去,觉得自己现在看也没什么效果,自己就是临时抱佛脚,一想到自己看不进去,考试又会考不好,就很心烦,于是晚上看书看不进去,熬到凌晨12点有时1点左右才睡觉,书也没怎么看进去,第二天6、7点又起,觉也没有睡几个小时,又要开始为工作心累,那段时间烦啊,烦恼自己都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感觉工作很没有意义, 感觉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未知,也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怎样,不知道自己一天忙忙碌碌是为了什么,有压力,同时更多的是迷茫。

迷茫的我无意间打开了喜马拉雅的罗博士的道德经频道,首先听了第五十四章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讲到"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处于无有,入于无间",告诉我们要像水或者气或者神或道一样,虽然贯穿滋润了万物却不求回报,放下自己,说得很有道理,才知道罗博士都讲了1年的时间了,于是把罗博士的音频下载下来在地铁上听,公交上听,走路的时候听,听之后心情特别平静,罗博士举例也很有说服力,让我们向范仲淹,郭子仪,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苏州固锝电子吴念博,任正非,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等楷模学习,以"不言之教,无为之意",放低自己为大家做事,自己做好而不要求

查看全文>>>
读道德经有感

读道德经有感(一):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但是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十分道,

名可名,十分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够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十分名。说的是能够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能够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那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十分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十分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能够清澈,大地尊重规律能够安宁,神灵尊重规律能够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能够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能够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能够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

查看全文>>>

一直比较喜欢古典文学,虽然是理科生,学习之余工作闲暇,喜欢拿一本诗词书或者国学经典之类的书看一下。这个习惯已经保留了下来,年近不惑,回首看来,真心的高兴有这样的一个习惯和爱好。

最近在看《道德经》,今天晚上10点一刻终于看完了第三遍,我的目标看六遍。坦白的说,第一遍,是看一段原文,看一段白话文翻译。第三遍则基本不需要看翻译。相信看了六遍之后对原文的精髓会理解的更深一些。熟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我已经有过多次体会了。作为书友会的一员,我的建议是多读书,读好书,好书多读几遍。

下面简单讲一下看《道德经》的几点体会。

1. 《道德经》的由来及中心思想。

春秋时期,周王朝大厦将倾,中原将陷于混乱,老子决定西出函谷关云游。当时镇守函谷关的长官叫尹喜,他对老子非常敬佩。老子经过函谷关时,尹喜就特地来和老子会谈。当他听说老子要出关云游时,觉得非常可惜,便请老子在函谷关小住一段时间,并请老子在函谷关小住一段时间,并希望老子能留下一部著作。

老子同意了他的请求,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并写下了一遍五千字左右的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流传至今的《道德经》,也叫《老子》。

个人观点:老子见中原将限于混乱而决定出关,符合其文章中清净无为的思想。个人认为老子的思想跟孔子的儒家思想比较,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孔子要入世,老子则要出世。现在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几千年,一是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更重要的是汉武帝时期采用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然这个观点当今已经被越多的人否认,但无论如何,儒家思想现在还是占据着统治地位的。有人说,宋朝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最高峰,换言之,宋朝之后,文明和思想都是在走下坡路的。元朝时人是份等级的,汉人地位是比较低的,无法成为文明和思想上的主体,明清两代,官场争斗,文字狱,皆不利于思想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总概念,老子借用它集中表达了对宇宙万物的基本认识,实现了划时代的哲学升华。在老子看来,道有两种不同xing质的存在,一是非常道,二是常道。二者合而为道,成为万物之源。

2. 个人比较喜欢的内容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善于认识他人的是智者,善于认识自己的才高明。能够战胜他人的有力气,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强大。

我对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这两句很有感触。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很重要;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固步自封;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战胜自己,这一

查看全文>>>

【道德经】读后感

文/雨飘雪

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一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一精一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查看全文>>>

1、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解释: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也下不到一整天。 2、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解释:人生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罪过是贪得无厌。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解释:最大的善就应当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与万物交融,而不与之争夺;水只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低洼之处,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 4、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解释:以天道自然法则治理国家,以出奇制胜的方法用兵打仗,以自然无为的意境赢得天下。 5、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解释:大仁爱者表现仁爱不是故意的,义气用事的人就有明确的目的性,行大礼者如果得不到对方的响应,就恨不得抓住人家胳臂强人所难。所以,要维系良好的社会风气,失了“道”要靠“德”,失了“德”要靠“仁”,失了“仁”要靠“义”,失了“义”要靠“礼”。连“礼”都失去了,社会就没有忠信可言了,祸乱就开始了。 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解释:天下最柔弱的物质,能克制天下最坚硬的物质。 7、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解释:挫去他的锋芒,消除他的纷争,融入光明的万象,混同于大地尘土。 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解释:聪明的智者不妄言,妄言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 9、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解释:品德高尚的人从不表现自己有德,这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离开德;品德一般的人好表现自己有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表现。品德高尚的人顺应自然却不以为然,品德一般的人做什么都觉得自己了不得。 1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解释:懂得知足,才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才不会遇到危险。 11、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解释:**清明,民众就淳朴;**苛酷,民众就狡诈。 1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解释:天地无所谓仁慈不仁慈,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生自灭。 13、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解释:如果能够做到无为而无不为,这样的人赢得天下是自然的事。 14、企者不立,

查看全文>>>

陈兰轩: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

潮宇辰: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诵读经典。

赵伊凡: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经典诗文。

潮宇辰:《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套脍炙人口的儿童启蒙读物,汇集了中国古代圣贤的智慧。

陈兰轩: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潮宇辰:《三字经》教我们学习和做人的道理。

赵伊凡:《三字经》教我们智仁忠信,廉耻礼义。

陈兰轩:“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我们懂得了要珍惜少年时光,努力学习。

潮宇辰:“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我们被这些故事所感动,也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

赵伊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让我们知道了该如何认真学习。

合:请欣赏我班同学表演的经典诵读——《三字经》。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本学期,我校开设了学校课程“国学教育”。三字经可谓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一部,朗朗上口的旋律蕴涵着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今天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举行“三字经经典诵读”比赛,交流三字经的人生哲理,在中华文粹中感受历史,感受人生。

本次比赛将评出年级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xx-xx小学校级“诵读之星”6名。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预祝同学们在今天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担任今天评委的老师是王孔忠、张瑞玲、张金花、龚洁、许玉霞、孙富英,担任记分工作的老师是兰本华、许美红、李文江,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xx-xx小学三字经比赛”现在开始。

(比赛过程)

一、 首先进行的是班级齐背,有请各班班主任上台抓阄,决定各班的出场顺序。

1、 第一个出场的是五一班的同学,看他们精神饱满的走来了。

2、 五一班诵读的好不好,是啊声音洪亮、并且诵读整齐,下面该看我们三二班的小同学了,你们有信心超地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吗?

3、 六年级是我们全校最高的年级,平时各项活动都走在学校的前列,相信今天你们也是最棒的,六一班的同学有没有信心?

4、 ……

二、 下面将要进行的是“xx-xx小学诵读之星”的比赛。由请各班推荐的“班级诵读之星”上台抓阄,决定自己的出场顺序。

1、 我们掌声有请第一位上台诵读的同学韩晓君。

2、 我们三年级的小同学沉着、冷静,不慌不忙,诵读的正确流畅,让我们向他表示鼓励。

3、 梅嘉耀同学的声音真好听,我们跟他倾听了古代圣贤

查看全文>>>

道德经的读后感范文一

《道德经》又称作《老子》,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着作。从古至今,人们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了许多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我认为在当前学习国文的热潮中,《道德经》对于我们每一名机关干部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十分值得学习。

《道德经》是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人生、对自然规律以及对当时政治的态度。《老子》的文体,不同于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文约五千字,是由一些言简意精的哲理性语句组成的。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行文流畅。《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辞藻并不华丽,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琢磨、体会。

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传统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非常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机关干部来说,如何去面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本份,为人民服务,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平淡处世,清静自省,坚忍不拔。精读之后,我对《道德经》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致虚守静----平淡处世

《道德经》十六章有言: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了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和复归之理。我理解,所谓致虚极,就是致极虚;守静笃,就是笃守静。我想,这是修道的基本方法。致虚极是说,自己如果想修道的话,要努力使自己达到极端空虚的境界。极虚指心灵一尘不染,近于真空,就是要去除世俗的妄念杂欲。笃是敦厚,笃守就是坚守。守静笃就是坚守静寂。

我认为二者的辩证关系就好比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动与静是互为因果的,自己静才能感知外界的动,自己动就无法知道外界的真实。因此,我们的心境只有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为人处事的作风。作为年轻干部,豪情满怀,思维活跃,是青春的本色,但是要懂得欣赏宁静以致远的境界,我想,真正立志高远、有所作为的人应该是低调、内敛,不事张扬,为人谦逊的。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所谓只有厚积才会勃发。 这就是我由致虚守

查看全文>>>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着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着,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下面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

查看全文>>>

  读《道德经》有感1000字   在《道德经》中,老子着眼于道与德的关系,而得到了“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而书中所讲的道与德是我们很难理解和想象的,要不是看过这本书的,是不会想明白更深一层次的道与德有什么含义的。   在老子看来,道一是宇宙产生之本源,二是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在我看来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很难理解清楚的,或者说是,我不赞成这样的说法。道怎么就是宇宙的本源呢?那么宇宙的本源是什么?老子的道不是无声无形无色无状的吗?这样的话,宇宙的本源不也是无声无形无色无状的东西吗?在现在的情况下,我自己是解释不了宇宙的本源问题的。   相对而言,我更赞成道是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我认为道是道理原则一类的,说简单就是天道,地道,人道。天之道指自然变化发展的规律,地之道是指治国之道,人之道可以理解为人们的为人处世之道。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是“是自然的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是治国之道。《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资治通鉴》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战国策》的“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是为人处世之道。《大学》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孟子·公孙丑下》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篇则是讲整个道的集合,天道地道人道的结合。   深一点的,我把“道”理解为“信仰”。“道”有道路的含义,就像老子坚信自己的道与道路一样,我们也有自己的信仰。上文说的,天道,地道,人道等等的道,不是我们所相信的吗?道,只有在我们理解相信的基础上才能作用于我们自身。这就是那些政治家 查看全文>>>

道德经诵读主持词

范文资讯网道德经诵读主持词栏目为大家提供道德经诵读主持词、道德经诵读主持词格式、2024道德经诵读主持词范本等,更多道德经诵读主持词在范文资讯网主持词栏目欢迎大家关注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