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演讲稿 > 高中生演讲稿 > 导航 > 高中生孔子文章演讲稿

高中生演讲稿

高中生孔子文章演讲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演讲活动顺利进行,是需要我们去不断完善演讲稿的,在整理演讲稿时可以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何打造一篇属于自己的演讲稿呢?也许下面的“高中生孔子文章演讲稿”正合你意!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孔子因材施教

——高二(9)欧阳羽欣

今天我要讲的是《孔子因材施教》中的第三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这一则非常短小精炼,此篇目可概括为:子路问孔子从政的道理,孔子告诉他:一个是"先",一个是"劳",再有是"无倦".

所谓"先",就是一切要为人之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个"先"的观念,即从《论语》这里来的。哲学解释"先"字,多半用老子的话"外其身而后身存".在为政、处事之中,作为领导者,应当站在他人面前。这是领导者以身作则的体现。只有为人先,才能带动其他人一起行动,使其他人勤劳。因此,"先"是"劳"的前提。

第二点,"劳之".这个和我们一般的理解不太一样。为政应让百姓安逸享乐,而为何要"劳之"呢?左丘明的《国语》一书中,有一篇《敬姜论劳逸》,叙述鲁大夫公父文伯的母亲——敬姜,对儿子的一番教训,她说人必须要接受劳苦的磨练:"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人应该在劳苦中磨炼;一个人环境好,什么都安逸,就非常容易堕落。国家、民族也是这样。因此,纵观长远格局,领导者纵容百姓享乐,不如拥有"忧患意识",从自己开始"劳",带动他人勤劳、向上、奋进,而不仅仅安于现状,做到"先之""劳之".

然而子路还不满足。孔子又说 "无倦",这两个字在文字表面上看起来就是不厌倦,不松懈;说人话就是,自己不要"懒得做"."无倦"这一点在我看来其实是最难的。"先之""劳之",可能只是一时之为,而"无倦"则强调的是,要把"先之""劳之"作为习惯,持之以恒。这需要领导者拥有极大的责任心和耐心,但是一旦做到,一定会得到"治之至"的效果。

可以看出,短短的"先之""劳之""无倦"这三点,却涵盖了身为领导者应当做到的三个重要的原则。而我们的学习、生活之中,也可以与之类比,受益匪浅。

那么,孔子为什么对子路作这样的答复?这一篇为何放在《孔子因材施教》中,而不列为《孔子论政》?

这就要说到因材施教:孔子根据不同的问政之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情况来提出不同的建议。

纵观《孔子因材施教》中,有关孔子论政的三篇,分别是齐景公、季康子、子路三人向孔子问政。

先谈本篇。子路的个性伉直好勇、直爽、有侠气,但是他脾气一来,要么"算了!"或者"干吧!",要么不做,要么就冲动做事。因此,孔子教导子路,从政时,要秉持子路伉直好勇、敢为人先的个性,要"先之",进而"劳之".我想,正是因为子路认为,自己能够做到以身作则,为人之先,因此他继续发问。而孔子这次提出的是要子路"无倦",不放弃,持之以恒。这一点对于子路而言,有实际的改进意义,因此他不再发问。我们便可以看出,孔子从子路的性格特点出发,先对于其伉直好勇提出从政的原则,然后根据其不足之处,再提出进一步"无倦"的从政原则。

而对于齐景公、季康子,孔子根据齐景公内宠甚多,政治腐败,君臣父子之道大坏,因而提出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为季康子为诸臣之首,带头欺君,导致鲁国政局混乱,上下弥漫不正之风,而孔子教导他为政者要"正".试想孔子用其中任何一个人的答复去回答其他人的问题,都是解决不了提问者疑惑的,因此,孔子才真正做到了,根据不同的学生的性格、处境,因材施教,提出不同的解答方法。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主张因材施教,而这篇《孔子因材施教》便是最好的体现。如此的教学,也不愧被称为"万师之表".而身为如此良师的学生,又怎能不受益匪浅呢?

其实我非常喜欢子路的个性。他曾经是个粗人,但在孔子面前,敢说、敢做,性格直爽。我觉得他和老师孔子的关系,更像是互相促进的朋友,在孔子困顿,周游列国的时候,子路也一直陪伴着他。而子路,最后惨死在了官权争斗之中,得知子路死讯后,孔子悲痛十分,我想,这样的悲痛,更是失去挚友的一种无奈与哀伤。

《佝偻承蜩》

高二(7)班 李芳涵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是痀偻承蜩这篇文章,首先我们来看下痀偻承蜩的字面解释:眼睛只盯着蝉的翅膀,其他什么都不看;用来比喻做事专注、全神贯注。

接着我们来分析一下文章大致结构。在这篇文章中,文章语言简洁、脉络清晰,可以根据段落将文章分成三层:在第一段中,作者交代了文章的主要人物及的由来;第二段是文章的主体,作者以孔子的一问与老者的一答阐述了承蜩犹掇之道;最后第三段总结全文,点明寓意。

那么我们具体分析第二段也就是第二层的论证结构。"痀偻"一词勾画了捕蝉老人的特殊形象。开头写道"子巧乎!有道邪?"这是孔子在见识了老人高超的捕蝉技巧后所发出的赞叹,后句询问,由此引出老人的大段阐述。对于孔子的疑问,老人先作一个总的回答:"我有道也。"具体阐述苦练捕蝉本领的全过程。"道"是什么呢?先"累丸ニ",再"累三",最后"累五",而结果是什么呢?由"失者锱铢"到"失者十一"到"犹掇之也".如此反复苦练,终于熟能生巧,百发百中了。以三个分句构成的一组排比体现了技艺逐步提高的三个阶段,生动地说明老人高超的捕蝉技艺是苦练得来的。要想掌握一门技艺,即使像捕蝉这种小技艺,也非得下苦功不可。由此可知,苦练基本功就是承蜩犹掇之"道".但此"道"不仅仅是如此,老人接着说:"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这里连用两个比喻,描述承蜩时身体丝毫不动,以示用心专一。"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三句,先将天地大、万物多与蜩翼之小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用了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式来强调自己不受外界事物千拢,只关注蝉翅的聚精会神态度。"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三句,是对上述七句的总结,突出了形神专一,全神贯注的重要性,很自然得出"何为而不得"的结论。最后老人以反问句介绍自己的阐述,充满了其对自己技术的自信和自豪。而在听完老人的陈述之后,孔子被其精神所感动,就用他的事例来教有学生。孔子对弟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用志不分"即用心专一,"乃凝于神"即精神高度集中,这八个字概括了全文的中心,点明了这则故事的寓意。"丈人"是古时对老人的尊称,"其痀偻丈人之谓乎",句中宾语前置,表达了孔子对痴偻老人的敬重和赞扬。

总结一下文章的主旨:即便先天条件不足,但只要心无旁骛,抵制诱惑,压制欲望,勤学苦练并持之以恒,一定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说到这里,大家不难会想到我们初中时所学的卖油翁沥油数十年才能滴油入壶而一滴不漏的故事,卖油翁的"道"是由不断苦练的"技"而来的,而在痀偻承蜩中另外强调了"用心专一"对于得"道"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的出处,痀偻成蜩出自庄子的《外篇·达生》。"达"指通晓、通达,"生"指生存、生命,"达生",就是通达生命的意思。那么怎样才能"达生"呢? 本文讨论的就是谈论修心养生的道理。在《庄子·达生》中开篇晓明主旨,"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通晓生命真谛的人,不会去追去于生命没有益处的东西;通晓命运天理的人,不会去追求于命运无可奈何的事情。"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身体得以保全,精神复归本原,天人合一,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即在芸芸众生中,受各种杂念驱使,起心动念,耗尽了精力,大多终生无成事。如何凝聚精神,专一从事,达到至高境界,实为修心之功夫。由此看出,痀偻成蜩这篇文章也是在阐述这个道理,是庄子对通达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论语七则》

高二(7)班 朱清扬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论语七则"的最后一则:"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简单介绍一下这一则的出处——《论语·卫灵公》。《论语·卫灵公》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以及今天我们要讲解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接下来我们来翻译一下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志士仁人,没有贪身怕死而损害仁道的,只有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道的。

这句话短短的十六个字中,有两个成语,它们分别是:志士仁人与杀身成仁。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志士仁人。把这个词拆开来解释:志士,指的是有坚决意志和节操的人(出自《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所以这个词合起来所指的是有节操且仁爱的人。

其次,在这句话的最后一个分句中,有杀身成仁这样一个成语。成是成全的意思,仁译为仁爱。而这个成语的意思,我在两本字典中我找到了不同的意思,如下:

①便指为正义而崇高的理想而牺牲生命。(出自《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②舍己救人,引申为大义而牺牲生命。(出自《成语典故辞海》远方出版社)

当提及到孔子的杀身成仁时,我们不免会联想到孟子提出的舍身取义。他们都提出了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推护正义,为了成全仁义,可以不要自己的性的观点,可在这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呢?"杀身成仁"比较侧重于结果,面对几乎不可能生存的现实,依然抱着必死的决心、成就仁义;而"舍身取义"则比较侧重于过程,在身与义的取舍之中,舍生忘死、成就大义。最为著名的是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临刑前在衣带上写下的绝命词,明确地交代了哺育自己的精神养料与鼓舞自己的精神力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句话的后半句中出现了一个词语:求生害仁。它并非成语,意思也比较简单,指因谋求活命而有伤仁德。

这句话所阐述的是生命与价值观的关系。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文天祥就是这样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表明了他视死如归,舍身成仁的心迹。当然,杀身以成仁的"杀",可以像谭嗣同一样壮烈——"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也可以如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可作拘泥的理解。

在1939年的抗日战争期间,丰子恺以《杀身成仁》为题撰文:

贪生恶死,是一切动物的本能,人是动物之一,当然也有这种本能。但人贪生恶死,与其他动物的贪生恶死有点不同:其他动物的贪生恶死是无条件的,人的贪生恶死则为有条件的。古人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几希可说就在于此。

什么叫无条件的?只要吃得着东西就吃,只要逃得脱性命就逃,而不顾其他一切道理,叫做无条件的。

那什么又称为有条件的?照道理可以吃,方才肯吃。照道理活不得,情愿死去。这叫做有条件的。条件就是道理,故人可说是讲道理的动物。比方说嗟来之食的故事,那个齐人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是嗟来之食,这就可以被称为有条件。

作者在文中引录孔子的名言并推阐说:

"求身害仁,就是贪小我而不顾大我;杀身成仁,就是除小我以保全大我"

"人总有一死。失了身体还是小事;倘失了人道,则万人万世沦为禽兽,损失甚大。志士仁人,因富有同情,故能为全体着想,故能杀身成仁".

回归原文,此章主要谈生命与价值观的关系。孔子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仁是做人的最高原则。虽然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所以"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的品德。自古至今,它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拋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高二(7)班 刘明扬

篑是一种草编的容器,用来盛土什么的。孔子在这做了一个比方,想造一座山,如果连一筐土都没有倒在地上,那停止是因为我停止了,又比如说平地,它本来是平的,然后平地上出现了这么一筐土,是因为我做了这么一件事。

我觉得这就说到了之前我们提到的儒家对于人的主体性的重视,就是进或者止都是我在做,进也是我在进,止也是我在止。冉有说的"非不悦子之道"---我并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教给我们的道,力不足也---是我没那么大的能力。孔子就说:"力不足者中途而废,今汝画。"---就是能力不足的人会半途而废,半途而废的本义不是我们今天讲的事做到一半不做了,而是说这个人一直在坚持,直到他的能力发挥到极限了,他实在没能力再往前走一点了,于是就停在这了,也就是说这个废不是我主动要去停下来,而是因为受我的能力所限,我遇到天花板了,他仍然强调的是那种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孔子说"今汝画",意思是说你还没有去做这个事呢,就说自己不行了,这实际上就是主动的放弃,主动地给自己划了一个界限。

理解一:这一句主要是在讲一个精进的过程——孔子提倡的某一种进取的意识,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我接着做,那前面的停止是我停的,进也是我自己坚持的,它强调的就是所有成败都是由己的,都是由我自己做的。

理解二:我之前做了很多工作,这件事眼看就要干成了,但是这个时候可能方向不对,或者说这个事我没法再做下去了,因为这个时候可能涉及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我如果要完成它,我可能要违背道德,那我就要舍弃它。后面这个"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跟孟子说的"虽千万人吾往也"意思差不多,这个事虽然是刚刚起步,可能这是个大坑,但我想在这堆一座高山,我刚刚才开了个头,而且这件事是非常非常难的,这个难可能是说他需要你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也可能是有很多人反对你,但是这个时候该进,我也要进。

理解三:这是孔子对人评价的一个方面,譬如为山意思是说见到别人建德修业或者做事,可能之前别人已经做了很多,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只差一点,还没做完,就半途而废了,这个人主动停止了,我不会因为他前期付出的努力和所做的功劳大而夸他。后面这譬如平地其实跟前面也是同样的意思了,就是从两个方面去论述。

"子在川上曰"

高二(7)班 韩仰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是诸子喻山水中的一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的意思是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的流逝就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的流淌。

意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之快之不间断。

我们面对流逝的时间自然不能只是感叹。可是,我们究竟该怎样做呢?我们近期学的前赤壁赋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先看客人说的话"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其中"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讲的是前文苏子与客在江上游玩的场景"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写的是客对于自身与天地之间的差距太大的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交代了客人的情感:哀叹自身生命的短暂,羡慕自然的无穷无尽。这里面有一种虚无主义色彩(人终将会死去,做的任何事都没有意义。)

这是客人说的话。我们真正要介绍的是苏轼的观点"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前半句话的意思是"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是苏轼举的例子,这个例子有点难以理解,我们不妨用学过的知识 极限 来理解后面半句:"自变者"指生命,"自不变者"指自己的作为。

Lim人的寿命/自然寿命 约等于55/460000000000等于0

Lim 作为(以作品为例)/时间(传承年代)等于1

(抽象文学解释,不做严谨参考)

这具象地解释了苏轼的意思是尽管人终有一死,但我们还是会在世界上留下痕迹证明我们活过。

诚然苏轼的前半句话就是为了表达 我们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 这个观点。

后文写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表达了苏轼对于能观赏大自然看不尽的美景的感叹。体现了人活着的意义 留下点什么 即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应对流失的时间亦是如此,要多做点事,留下自己的价值。这,才是孔子的"逝者如斯夫"背后所要表达的!

f132.cOm更多演讲稿扩展阅读

高中生感恩演讲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带着感恩的心上路》。

爱因斯坦曾说过:每天我都无数次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基础上。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样,做出同样的贡献。如此伟大的人都心怀感恩,我们又做得怎么样呢?

时光流逝,昨天已成为过去,留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回忆,沐浴着柔美的阳光,问自己:你有多久没有好好看看大地的翠绿,听一听鸟儿的歌唱?你还记得曾经在你无助时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的人吗?你可记得曾经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人?你是不是因为一路风风雨雨,而忘记了天边的彩虹?你是否学会了感恩?

感恩是一种健康的心态。饮水思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家喻户晓的古语时刻鞭策着我们学会感恩。然而,面对生活,总是有人不停抱怨:抱怨世界回报我们的太少,抱怨生活的不如意,学习的不得志,抱怨世界变化的太快上帝是公平的,给谁都不会太多。反之,我们更应该感恩这个世界,感恩生活,是它们造就了生命的五彩斑斓,绚丽缤纷。

前天,我们高二年级全体同学外出一日打工。我们艰难无奈地在烈日下奔波,可是一次次被拒之门外。我们亲自投身社会才感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出口业,对我们身边的碧江工业区的影响有多么巨大!每天有几十上百家的工厂在倒闭,每天有成百上千的人在失业!想想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的父老乡亲,想想我们自己!如果没有杨叔叔的无私帮助,我们将何去何从?在一家小工厂打工?成为面朝黄土背顶天的农民?投身于社会混混的圈子里?或许还有好一点的,能在当地学校接受教育,但家里却会因我们的教育而异常拮据!同学们,我们想过吗?

也许只有在黑暗中摸索的人,才会对生命之光如此渴求;也许只有在冰天雪地中饥寒交迫的人,才懂得食物和暖火的重要吧。我们有幸来到我们这间,享受着安逸的学习生活环境,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为理想而奋斗。但有的同学却逐渐失去了真我,忘记了自己来自贫苦家庭,忘记了父母还在为生活苦苦打拼,忘记了艰苦奋斗的作风,忘记了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杨叔叔给我们的,忘记了感恩。当你抱怨食堂的饭菜难吃,不合口味时,当你嫌弃学校的加餐不够丰富时,当你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时,你有没有想过:这一切是我应得的吗?当然不是!因为心系社会,杨叔叔帮助了我们;因为拳拳爱子之心,父母拿血汗钱给我们花。但是,其中没有一点凝结了我们自己的汗水与智慧,它并不属于我们。我们还有什么权力去抱怨、去嫌弃、去挥霍呢?你不觉得问心有愧吗?有些同学认为,杨叔叔既然资助我,就理应给我提供优越、舒适、让我满意的生活条件。父母既然生了我,就应该供我养我,他们挣钱不就是给我用的吗?这都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多么狭隘多么自私多么贪婪的想法!这世界上,没有谁对谁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唯一天经地义的事,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心怀感恩,努力奋斗,创造生活。

著名歌手丛飞大家都很熟悉。他节衣缩食,捐赠300万,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当他身患绝症病重在床时,几个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的年轻人,竟没有一个去看他。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有面子,有受助者埋怨说答应了捐助我读完大学,怎么能中途停止资助呢?同学们,如果一任自己自私贪婪的想法恶意滋长,我们会不会成为这样没有良心,不思感恩,被人唾弃的白眼狼呢?

高中生诚信演讲稿


《即使碎了,我片片都是真诚》
摘自:《演讲稿》演讲者:张 意 高2004级1班
大家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吗 "真诚不是智慧,但它常常放射出比智慧更诱人的光泽."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处能缺少真诚 真诚是什么 真诚是巨大痛苦的一剂良药,是沙漠中的一汪清泉,是阴云遮不住的一片晴空……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少女安妮由于受到严重碰撞,成了"植物人",如同死人一般,现代的医疗束手无策.她醒来的希望极为渺茫,安妮亲密的伙伴东尼,默默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每天来到她的床前,抓着她的手轻轻地呼唤着,仿佛在同一个正常的安妮娓娓而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奇迹终于出现了,真诚战胜了死神,安妮苏醒了过来.
的确,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有其力所不达的盲区.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当我们赞叹真诚的力量时,也会听到一些抱怨,说生活中缺少真诚.我想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享受真诚,却忘记了真诚必须由真诚换取.《渴望》中的刘慧芳把自己的真诚给了所有人,虽然生活给了她太多坎坷,可她的真诚换来了人们的理解和敬佩.这,就是真诚的力量.如果你希望自己周围充满真诚,那么就先让自己真诚起来吧!
我用这样一首诗作为我的人生信条:"大理石,雕成塑像;铜,铸成钟;而我这个人,是用真诚制造的,即使破了,碎了,我片片都是真诚."

关于高中生演讲稿




演讲稿:多一些关爱


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是一个我亲眼所见的事情。

从前我在地铁上常常遇见提着破旧钱袋的人向周围的人索要施舍,那天正当地铁又蹿入一个黑洞时,一个老人坐在脏呼呼的地上,一只手撑着地向前划,另一只手却伸向了每一个人的眼皮下。他只有一条腿,另一条腿已经只剩下一手掌宽,长长的裤腿在残腿处打了一个大结,显的很明显,也很刺眼。他的脸黑黄,但黄色还是占了主体,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枯裂着,似乎一触就会流血。面对这样一个老人,那些被所要的人,有的装做没看见,有的故意和同伴讲话,有的眼里充满了怜悯,有的布满了惊奇。地铁渐渐滑出了黑洞,光明射入了车厢,老人的那只手也渐渐离我而近,当他即将要将那只又黑又脏又丑陋的手伸到我眼皮下时,我忽的闭上了眼,不由自主的闭上了眼,我是多么害怕那只手,就如在午夜遇见一具死尸一般,但我却又实在说不清对老人的感觉,似可悲又恐惧却又实在想帮帮他。我很惊慌的睁开眼,见老人已将身子挪到另一处,我不晓得当我闭上眼时,那只手是麻木的悬在空中,还是像断了的弦一样弹落在地上或是惊恐的缩了回去,老人又将那只手伸到一个中年人眼皮下“可怜可怜吧!”他几乎是呻吟的说出这句话,很微弱,像是一个人临死前的语气,可是他的眼里还是充满一种期待一种渴望。中年人从身上摸出一角钱丢在了老人的怀里,可钱币却又不偏不斜的落在了老人的大腿根下,老人立刻将双手放在背后的地方,身子吃力的向后挪,然后从腿下摸出那一角钱,紧紧的握在手里,仿佛只要一松手,那钱就会永远的消失。老人弯下已经很弯的腰,这时我才看到他的脑后已全是白发,然而不是银白,是暗淡的白,是苍白。老人又向中年人一字一句吞吐着“谢谢好心人,谢谢”依旧那么轻微,如果地铁的杂音再大一点,我一定听不见。

地铁停了,门开了,又关上了,又渐渐离开车站,蹿入一张黑糊糊的口中,隆隆的做着响。老人继续用手划着向前挪,一点一点挪,带着地上的尘土一起走了,远去了,然后消失了,可能是因为上车的人多了,在茫茫人海中,一个残了一条腿的人也不再引人注目,也并不起眼,也显得格外渺小,似乎任人一踏而过,就像处理一只小小的蚂蚁一样。

地铁终于跳出了黑糊糊的大口,停在了一排广告旁边,我透过明亮的窗户看到一则献血的广告,于是我便又想起刚才那位老人,也许真正想帮他的人给他一点点他所想要的,献出一点点“血”,那么他的病一定会有所好转,可是这么多人却似乎无能为力,不是嫌弃他,就是害怕他,要不就只是出于一种单纯的可怜与同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帮助他。我总认为,老人的存活对于生命本身还是一种延续,可是对于生命的意志已经毫无价值了。他竟对着一个中年人把腰弯的那么厉害,我不想同情他,也不想可怜他,因为他已让我有所恐惧,但我却又发出心底的想帮帮他,起码可以让他过的温暖一点,让他活的有尊严,这不是给他多少钱可以解决的!

现在有那么多残疾人工厂、社团,我们可以送他们去那里,让他们学到,品到人生的美,而不是丢给他们一角钱做为这世界上最肮脏的施舍。同学们,如果你们也有这样的心愿,可以试着做一做,让他们的脸色变得像你们一样红润,让他们的声音变得像你们一样有力,让他们坐在地铁软软的椅子上,而不是地上,让这些残疾人过上并不残疾的生活,让他们像《千手观音》中的演员们一样,当展现在我们眼前时,不再是可怕,而是美丽!!


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 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希望《高中生孔子文章演讲稿》一文能帮助您解决关于2024“高中生演讲稿”相关的问题,再次感谢您的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