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 导航 > 二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汇总11篇)

二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汇总11篇)。

小编精心为您选出一篇优秀的“二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文章,建议将这篇文章加入你的收藏夹这样方便以后查看。为人师表,当认真负责,在开启教学任务之前,教案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师以课时为单位编写的供教学用的实施方案。

二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篇1)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线段的过程,认识线段的特征,了解线段是有长短的,学会正确地画线段,体会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培养比较、抽象简单几何图形的初步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来自生活实际;能积极参与观察、交流等活动。

出示运动场上的直线跑道、曲线跑道,跳绳、拔河的图片。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图里的跑道和绳子,比一比两幅跑道线的形状和两根绳子的形状,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一条是直的,一条是弯曲的)

指出:对,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像这样的线,它们的形状有些事直的,有些事弯曲的。

(1)让学生把一根毛线随意放在课桌上,观察是什么形状。

提问: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这条线的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那你能把这条线拉紧看一看,原来弯曲的线变得怎样了吗?(学生拉紧毛线)

(2)提问:现在小朋友手里的线是什么形状的?(出示固定在小黑板上的一根线:拉直、两端用图钉固定)

说明:现在两手拉紧的这条线是直的,(板书:直的)这两端的点(指图钉)叫作端点。(板书:端点)

请小朋友互相指一指,你手里拉直的线两个端点在哪里,指着说一说端点。

大家看这条拉紧的线,能说出它有什么特点吗?(回答后齐说:直的、两个端点)

(3)指出:把线拉紧,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

(4)变式。

教师两手把线拉紧,连续变换方向、长短,每次要求学生思考:现在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直的、两个端点)

指出:我们把线拉紧,不管它的方向、位置、长短怎样变化,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可以看成是线段。

2、认识线段。

说明: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它是直的(教师画直的线),有两个端点(教师在两端点上点)。这样的图形就是线段。

追问:你知道线段有什么特点吗?端点应该怎样表示?(强调两端要点上点表示端点)

引导:你认识线段了吗?你能闭上眼睛,在头脑里画一条线段,记住它是什么样的吗?试试看。(教师描述,让学生想象:我们在脑子里想,一条直的线,有两个端点,这就是线段)

3、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第1题图形(可以补充增加直线、射线的图形)。

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说说理由。

4、举例反馈。

引导:现在小朋友明白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在生活里,像直尺的边、课本的边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用实物指边和端点)所以都可以看成线段。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小朋友找一找,找到后我们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并指出: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都可以看成线段。

1、认识线段长短。

(1)师生都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见教材),找出折痕。

(2)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呢?(学生折纸,交流折法)

引导:折出的线段哪条长一些,哪条短一些?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小结:折出的这些折痕都可以看成线段。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有的线段长一些,有的线段短一些,也就是说,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线段有长有短)

评价学生画法,并示范画线段:我们可以用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两端要画点表示端点。

请小朋友用直尺再画一条比刚才长一些或者短一些的线段,再和同桌说说你画的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

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认识了线段的哪些特点?怎样画线段?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填写(),再交流。

引导:我们来看这里的图形,多边形的每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四边形由——(4条线段)围成,五边形由——(5条线段)围成。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要求学生在每两点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就画成几条。

引导:(出示学生画4条线段的图形)大部分小朋友画了4条线段。请小朋友观察,还有哪两点间没有连接成线段吗?可以看图先讨论讨论,再说说你的想法。

说明:要在每两点间画一条线段,凡是两点间就要连接成线段。那怎样可以不遗漏呢?可以按顺序,每次从一点开始连接其他三点,这样可以画成6条线段。

你能说说自己认识线段的过程吗?(把线拉紧知道看成线段——认识表示线段的图形——比较长短知道线段有长有短——学习画线段)

你还有什么收获或者体会?

二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篇2)

例如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在动手实践之前要求提的也不够明确,使得某些同学不知道该干什么,标号角的时候,里面不应该加角的符号,应该多加强调。

还有在带学生指读、强调顶点和边的感觉这些地方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后来拖堂,其实直接可以通过做题让孩子们自己说出来,只是语言会不太规范,但是这时候我再进行总结就不会显得这么啰嗦。

另外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处理剪尖是不是角的时候有些仓促,应该在练习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就比较容易了。还有学完之后去指教室中的角的时候,应该提前加一句:能不能指一个大家都能看见的角?这样就不会显得特别乱。标号角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谁知道怎么标号?没有人说,这时候应该让大家打开书自己先看看再说,落实每一步环节,不要着急。

二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篇3)

教材分析:认识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中,这部分内容都安排在二年级上学期,苏教版教材把它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来学习。教材中例1安排直观图(鸡和兔等小动物),让学生感知、理解几个相同的加数连加就表示几个几;例2教学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感知乘法的意义及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通过“试一试”让学生感知“求几个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写比较简便”。与过去的教材相比,实验教材强化了几个几的实际含义,简化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不再区分乘数与被乘数,“×”读作“乘”等),删除了抽象的概念表述(乘法的定义、“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等抽象用语)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

2、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法的积。

3、在经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和从简单的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和意识。

师:小朋友,想不想到学校电视台的演播室去做客?请看大屏幕。(媒体出示,小主持人主持的“请你来做客”栏目)

⑴小主持人:动物王国今天召开动物运动会,来了许多的动物(媒体出示动物图,此处以○代替)。每种动物有多少该怎样列式呢?

⑵学生列出算式,教师对应板书。

1+2+3 4+4+4 3+3+3+3  4+2+32+2+2+2+2+2

⑶师:你能根据每个算式中加数的特点,把这些算式分一分吗?

⑷学生讨论后汇报,引导学生把“加数相同”的分成一类,把“加数不相同”的分成一类,感知“相同加数”。

⑴小主持人:欢迎来到动物乐园。请你仔细观察,然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⑶引导学生观察:

两个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第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

⑷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请在小组里说说。

小主持人: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辣椒,请你们拿出学具盒里的圆片,动手摆一摆。然后说说是几个几相加。

每堆摆2个,摆4堆。

每堆摆4个,摆2堆。

请你任意摆出几个几,在小组里说说。

⑴小主持人:小朋友们,你们好棒!我奖励给你们一些棒棒虎!(出示棒棒虎图,此处以○代替)一共有多少只棒棒虎该怎样列式?是几个几相加呢?

⑵学生讨论列出算式,并在小组里说一说是几个几个相加。

⑶小组汇报,教师板书。当学生回答出不同的算式时,追问学生是怎样看的,让学生明确既可横着看,也可竖着看,并感知3个5相加和5个3相加的得数是一样的。

小主持人:小朋友,你们好,电脑城欢迎你!一共有多少台电脑?

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是几个几相加。老师板书:

(电脑图变成8个2)一共有多少台电脑?怎样列式?是几个几相加?

(电脑图变成100个2)一共有多少台电脑?是几个几相加?怎样列式?

师:100个2相加,写成加法算式是很麻烦的,可以用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板书课题)

师:4个2相加等于8,可以用加法算,写成2+2+2+2=8;也可以用乘法算,写成2×4=8或者4×2=8。(板书:2×4=8,4×2=8)结合板书介绍乘法算式的读法及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师:你们真能干,知道了几个几相加,还可以用乘法算。那么,你能把刚才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吗?(指小兔、小鸡的只数)

学生列出算式后引导学生读一读,再说说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主持人:实验小学的孩子个个真是爱学习的好孩子。不过,可不要忘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吆(媒体出示69页跳绳图)。你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吗?

引导学生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然后比较求4个5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媒体出示)主持人:小朋友们,你们真了不起,我是茄子老师,我有两个问题要考考大家。愿意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评价。

⑵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今天学的用乘法算的问题,请大家想一想,说给大家听。(要求学生先说事件,再表述成是几个几相加,最后说出乘法算式)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正确的回答完了所有的问题。最后,老师想请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少。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主持人怎么说,好吗?不过提醒大家注意,如果邀请大家,请为我们的努力和成功热烈的鼓掌;如果不被邀请,可千万不要难过,让我们继续努力,争取下一次一定成功。

(媒体出示)主持人:小朋友们,你们真棒!现在,我正式邀请你们明天到演播室做客,祝贺你们!再见。

二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篇4)

一、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

在本课联系实物认识直角的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角是直角,而是让学生拿数学本上的角与周围的角比一比,看看发现了什么。学生走下座位找自己喜欢的角来比较。有的学生与桌面上的角比,有的学生与黑板上的角比,有的跑去与墙纸花纹上的角比……结果发现这些角都是一样大的(也就是两个角的顶点、边都分别重合了)。这时我再告诉学生这类角就叫直角,学生感知充分,记忆深刻,让知识来源于熟悉的生活,所以直角已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创新发展

(一)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眼睛“看”数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到实物上去感知,让他们找自己喜欢的角比较,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去操作、去发现,留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后来的一切活动都是那么“顺其自然”。

(二)发挥合作优势,改变评价方式

在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小组内可以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折直角”和“画直角”的片断中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折直角”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找到了判断直角的方法。在“画直角”的片断中,采用了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同学之间互相纠正,互相改进画法,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篇5)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全过程,进而将这种知识掌握得最牢固。《认识线段》这节课,我十分注重学生知识产生的过程。每人一根细线,让他们通过与同桌比较细线的长短,引出线段的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来认识线段。我在设计时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首先让学生观察手里的细线,然后让学生比较谁的细线长,谁的短。然后引出线段的概念:拉直的细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让学生理解线段是直的。通过让学生捏住拉直的细线的两头,让学生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端点这个概念由老师总结)。最后让学生思考线段有长有短,也就是有长度的,可以量一量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比较概括的能力。

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具有开放性,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识,通过让学生找线段、量线段、画线段等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加强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成功之处: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总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广泛参与。

不足之处:

(1)我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线段的时候,学生局限于找教室中的线段,这时候如果能用多媒体辅助一下,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让学生画线段时没有规范化,导致在作业中出现画得线段不是很美观。

(2)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学习效果明显,但对于学生在点与点之间画线段的数学思想渗透不够,比如:五点的画法,可以从一点出发,逐一画出,也可以用从外到内的方法进行画线段。

总的来说,这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认真备课,努力钻研教材,在一点一滴中积累经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相信自己会有更大的进步。

二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篇6)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1、让学生用厘米去量黑板的长度,让学生说说有什麽感觉。接着老师出示一把米尺,问用这把尺量感觉怎么样?再告诉学生这就是1米,并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张开两臂比划着1米大约的长度,亲自体验一米的长度。

2、小组合作,用米尺量出1米长线。每个学生都拉一拉线的长度,感受一下一米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再张开两臂比一比。让学生然后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概是1米。

3、在用米尺量的过程中体会米与厘米的关系,再通过比较1厘米和1米的长度,进一步的使学生认识到,用米做单位是量比较长的物体。

4、在地上画出3米、5米的长度,让学生亲自走一走,体会几米长的长度。

不足之处:

1、米尺、1米长的线应该多准备几份,这样学生就可以常常感受一米的长度,也加深了学生对米的认识。

2、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不自觉的或偷偷的玩,不能做到认真听讲。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加强理论学习,学习一些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让学具在课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生6:用尺子怎样量课本的宽?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本节课目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3、体现两个转变。

(1)学生充分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竖线(刻度线),厘米(这把赤字的长度单位);

(2)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答案多样化:有刻度1到刻度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等;

(3)以小组为单位量纸条的长度,有从刻度0开始量起、有从刻度1开始量起、有从刻度2开始量起、有从刻度4开始量起等。在这一环节,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他们敢说敢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关知识,个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篇7)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小学数学作为学科的数学,在课堂教学中虽然不能让学生完完全全地去重复人类所经历过的发现知识的过程,但适当地让他们参与知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了解某些数学知识产生的由来,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面的课堂教学片段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1、通过以上二幅图片的直观教学,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并由直观抽象乘法含义,并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从算式对比中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如,例题中的3+3+3+3=12等的读法,既有关的旧知识,又为乘法意义的认识直接做了认知准备,更为了乘法与加法的区别做渗透。

2、体验乘法含义,明确求几个几是多少时,表示两个数相乘关系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通过看图写算式,明确两个数具有相乘关系,可以直接写出乘法算式,不一定要求学生必须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本课是采用让学生看图,说图意;提问题,列式;观察,交流等教学组织形式。较好的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适当地点拨,体现了教师的组织者、指导者地位,另外还有意创设了教学情境。比如,课前的故事。

4、练习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题,使学生进一步的明确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比如,设计的聪明题,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为他们悟出了“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初步结论提供了恰如其分的素材。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探究,有利于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二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篇8)

在教过《角的初步认识》后,几乎大多老师都有同感:教学角的大小是这节课最不容易突破的难点。其原因,可能与之抽象化有关吧。因而,每位老师在教学角的大小时,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把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演绎的更加形象、直观,以便于低年级学生更好的理解。不同的时期,人的思想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在突破这一难点上我几经思考,终于找到了一种既省时又简便,实效高的好教法(到目前为止)。下面我用对比的方式,谈一下自己的切身体会:

记得最初教学这一难点,当时极为推广采用小蜜蜂课件来帮助学生形象演示抽象化知识:电脑会同时出现两个一样大的角,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非常的短,当学生一口认定两角一大一小时,电脑便会形象演示两角通过移动重合,让学生感受两角是一样大的。这看似非常形象的电化教学方式,在今天看来,未免有些强加于学生了,因为这还是两个抽象的角,始终会有一部分学生疑惑为什么两边长的角会和两边短的角一样大呢,所以很难向学生说服: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而后,教学这一难点,由于当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我深钻教材,又有了新主意:同桌俩分别用一个图钉和两个硬纸条做个角,由于我事先在纸条上做了手脚,所以他们做出来的角,一个的角的两边很短,一个角的两边很长,当我要求他们想办法使两角一样大,大多同桌俩都能将之重合,但仍会有部分学生坚持说这重合的俩角不等,原因两边长的角大,这时我会剪掉长出的那段边,学生则说这回俩角相等了。然后,我用手拨动这对既重合两边又相等的角其中的一个,使之两边张开的角度变大,趁机问学生俩角一样大吗,学生马上说不一样大了,因为张口变大了,我便反问说可这俩角的边一样长啊,学生说可张开的口变大了啊,我说这回你们可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了吧。因该说这种直观的操作方法非常有说服力,但对于小部分后进生而言,仍显的比较复杂,很难理解。

今天提倡生活数学,我惊喜的有了新的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消化,而“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生争执,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上的一段实例:师:其实,在大家的身上也藏着角呢!谁发现了?生:两条腿叉开来是一个角。师:下面咱们就做个游戏,看谁的反映灵敏?师:把你的角变大。(学生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大)师:你的两腿变长了吗?生:没有。师:把你的角变小,再变小。(学生把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小,再变小。)师:你的腿变短了吗?学生哈笑:没有啊,老师!师:游戏好玩吗?刚才,你的角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那你的腿没有变长或变短?全体学生哄笑:没有。师:那你们说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还有关系吗?生异口同声:没有!师:对了,“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这样,通过从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最有说服力的角,轻轻松松的很容易解决了这个教学多年的老大难。从而也启发了我,生活中的数学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今后,我会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尽可能的挖掘、开发生活中的数学,让生活更好的为数学服务,让数学更好的应用于生活!

对于“角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的知识,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所以在设计时,我没有过多的加深知识难度,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有关角的初步知识。

二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篇9)

1、利用现实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对“太阳从东方升起”这一生活现象的已有认识进行教学。面对太阳站立,根据“前面是东”,分别确定后面、左面、右面各是哪个方向,把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学生已有的“前、后、左、右”的认识建立联系,促进学生掌握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提供丰富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认识有关方向的知识。

活动指一指:介绍班级的情况。同学们已经初步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接着老师报方向,你们能迅速地指出吗?谁能用这些方位词介绍我们这个教室的情况呢?现在你们发现了什么?(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这是辨认方向的一个好方法。

活动转一转:现在老师再报出一个方向,你们能很快地面向着这个方向吗?依次面对南、面对北、面对西。会向右转吗?全体起立面向哪儿?向右转,面向哪儿?再向右转,面向哪儿?再向右转,面向哪儿?再向右转,面向哪儿?(又回到了东面了)

如果老师让你们面向南面的时候,再右转,你想一想,会面向哪儿?再向右转呢?再向右转呢?通过刚才不停地向右转,你发现了什么?(东南西北是顺着右转动的,数学上叫顺时针),这是辨认方向的又一个好方法。

只要告诉我们一个方向,就能按照顺时针转的方法辨别其余三个方向。

3、以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为题材,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一些确定方位的活动。

在活动中加深理解和记忆,掌握方位概念。如:观察和交流学校教学楼,自己家的东、南、西、北各有哪些建筑,让学生通过对物体位置的描述,来体验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尽管本课大部分同学都能充分的领会并运用,但仍有极少数同学方向感差,对他们来说辨认方向仍是一个难点,这就需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通过个别指导来帮助他们。

二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篇10)

在数学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教师的引领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为契机,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用数学,在用数学中爱数学。

我的整个教学活动中都体现了趣味性:因为二年级的孩子对单纯的学知识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我把故事贯穿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知识,这也体现了“在快乐中学数学,学快乐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这样的设计势必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新知。

数学“体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算理都能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所以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感性的实物入手,抽象出角的图形,揭示出角的特征,再让学生在身边的事物中寻找角,做出角,最后自主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通过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过程

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在《角的认识》这一课中,如果剪去两个角,会得到几个角呢?”这一体验过程的引导,把空白留给了学生,让他们的思维有更大的空间,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开展大比拼。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数感、空间观等的培养都通过体验得以实现;而且正确的思维方式在剧烈的碰撞中又得到了锤炼。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从“学数学”发展到”做数学”再提升到“用数学”。

二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篇11)

《认识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这节课是在同学们昨天学习的《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设计了让学生回顾我们昨天学习的内容,如何辨别东、南、西、北这几个方向,以及昨天引导学生对这几个方向的记忆方法,如相对法,东对西、南对北,顺时针排列顺序法,这四个方向是按照顺时针的顺序进行排列的等。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我组织同学们在操场上进行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我们的校园,通过观察日出,辨别出我们校园的东、南、西、北方向,然后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出:我们站在操场上,操场的东面是教学楼,操场的西面是食堂,操场的北面是足球场,操场的南面是办公楼,让学生记住我们观察出的结果,然后回到教室进行今天的课堂教学。

课堂上引导学生在纸上画出我们刚才观察到的校园内的景物示意图,学生在画示意图的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自己规定的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待学生画好后,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画出的作品各有各的不同,然后启发学生,我们是站在同一个地方,观察的是同样的物体,为什么同学们画出的示意图却不一样呢。

通过质疑,让学生明白没有规定统一的标准,为了方便观察,地图和平面图规定了统一的标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