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孝道心得体会 > 导航 > 学习孝道心得体会500字

孝道心得体会

学习孝道心得体会500字。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想法,基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我们一般通过心得体会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在日常的生活中,说到心得体会,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关于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孝道心得体会500字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父母在,人生即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下面请看网整理的关于孝道的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习孝道心得体会500字【1】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孝道文化的学习,但是分享的却都是自己真心的感受,听着很感动,有几次差点都留下泪水。 虽然我没有幸学习到《弟子规》,但是看到跪羊图的时候,真的是很感动。一段《跪羊图》让我的心酸了,痛了。反思,深思?? 是啊!平淡的生活和匆忙的工作是乎占据了我们的心灵,孤身在外的也好,一家都在身边的也好。有几个真正的把父母恩放在心上的呢?外出的人啊,你们可曾常打电话问问二老可否安康?成家立业的人啊,你们可否常回家看看?当我们每天都在为生活忙碌的时候,又可否体会到父母依窗扉,苦盼儿女的消息的那份情。

一段《跪羊图》拨开人们被世俗尘封的孝心,想到一直被我们忽视在远方的双亲,鼻子酸了,心痛了。前进着的人们,似乎忘了想像,忘了去回忆。想象是谁十月怀胎辛苦生下我们?回忆成长路上,是谁张开双手环着蹒跚学步的孩子?是谁用尽半生有心血去培养、去教育子女?又是谁为子女的成家立业愁白了双缤?

一段《跪羊图》让我懂了什么叫可怜天下父母心,虽然我明白不是那么全面,那么透彻,可能不到为人父母时,谁都无法真正体会到父母对子女付出的那份心。但我从那以后就很自然的去留意那些长辈了,他们所做的一切,我开始细细的体会他们的用心。从小就一直在学世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这句话,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倒背如流了,可从来没有去揣摩这几个字的真谛。

一段《跪羊图》也让我开始沉思了,人生短暂,先为人子女,然后为人父母。自古父母育儿,儿孝父母,这是一种人性的传递。就因为有了这种美德,才让人的一生有了温暖,有了感动。 我不曾广阅论孝道的书籍,也没有作家那般表达能力,无法写出动人心魄的句子。我只能用自己最质朴的语言表达我的感受。我不曾是一个合格的孝女。我在父母面前也任性,也曾不顾他们的感受,也曾伤害过他们。但我也不断的成长中渐渐的明白。孝,是一种本性的感悟。是人类最人性的表达。孝,就是让他们一切都好。

参加工作十多年了,但是我现在力所能及做的就是有时间常回家看看,多关心关心父母,陪他们谈谈心。 做人饮水要思源,才不愧对父母恩 的确如此,对家里尽孝,工作中尽忠。

学习孝道心得体会500字【2】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进而说道: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守孝不光要在生活细节中表现出来,不只是穿什么吃什么的问题,还要秉承父母之志,他们生前的志愿、思想,做子女的不能违背,即使父母不在了,也要像他们在时一样遵循,这样才是从里到外地守孝。道《二十四孝》里有一则故事叫《闻雷泣墓》,讲的是三国时魏国王裒的父亲被无罪处死,王裒愤恨难禁,隐居了起来,教授一些学生。王裒的母亲怕雷声,每当打雷的时候他就陪伴在母亲身边。

后来他的母亲也去世了,每次打雷时王裒就会到母亲墓前说:母亲不要怕,孩儿在此呢。他教授学生《诗经》的时候,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时,总是痛哭流涕,他的学生怕触及老师的思亲之情,干脆不读《蓼莪》这首诗了。同样的还有《齐书高逸传》中的顾欢,顾欢早孤,每读到《诗经》中的哀哀父母这句时,就会拿着书恸哭不止,于是他的学生也废弃了《蓼莪》一篇,以免触动了他的悲情。

《蓼莪》是一首孝子悲痛不能终养父母的诗,让王裒和顾欢不能自已的哀哀父母句是说可怜的父母生我这样辛劳,此诗后面有几句家喻户晓的名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父亲生我,母亲养我,从小爱抚护着我,养我长大培育我,庇护不愿离开我,进进出出抱着我。这诗读起来真是让人感动哀伤至极,我们哪个人不是这样才得以长大的呢。从儒家的大道中学习体会孝道,在内心中培养感念父母慈爱之心的种子,即便没有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施行,也已足够了。儒家之道若能得以在此方面传扬开来,社会当日渐和谐,因为这就等于奠定了仁德的基石。

学习孝道心得体会500字【3】

人生在这个世界上,长在这个世界上,都源于父母。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每个生命从呱呱坠地开始,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父母的心。父母不仅赋于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成人,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是父母的爱和言传身教,教我们学会了坚强、记住了宽容、懂得了自制。

为了改善儿女的生存环境,含心茹苦日夜奔波操劳,而伴着我们茁壮成长的是父母日渐衰老,头发白了,背驼了,皱纹堆垒爬满脸颊。儿女成人后相继踏出家门,成家立业。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当我们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之后,特别是在抚养自己的孩子的过程中,最能感悟到父母的艰辛、父母的无私伟大、不求回报的爱,然而,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回报父母的又有多少?

孝德教育让我真正懂得了如何尽孝?而不能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人生苦短,要懂得及时行孝。而孝分小孝、中孝、大孝。甘旨奉养,是为小孝;光宗耀祖,是为中孝;协助父母远离烦恼,安享天伦,是为大孝。而孟子曰: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对于自己而言,只有孝敬父母者,才能懂得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义,才能领悟人类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爱的真谛,才有可能在老吾老的基础上将爱与善扩展到人之老,才有可能升华出大爱大善的崇高品格。

只有人人善待父母,才能使善良得以弘扬,关爱得以传递,温暖随处可见,才能不断走向文明、进步与和谐。孝是世间一切美好品质的源头,是百善孝之先。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孝道心得体会


【篇一】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国人从古至今不变的认知,不孝道作为道德的根本。当今社会文化在进步、时代在变迁,唯有孝道一直被人所遵从,被人所继承。读了《论语》中的《为孝》我更深刻体会到了孝道的真谛。

孝乃是《论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子又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一喜为父母还在世而喜,一惧,因父母年高而惧。也有许多人觉的自己已经尽到了孝道了,他们都说我父母吃的是最好的,穿的是最新的,住的是最大的。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孝道乃是心为先,行为次。面对父母,今天的儿女应该要问问自己:如何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感到自豪,我们怎样做到真正的孝?一首现代歌唱出了许多父母的心,那就是《常回家看看》,父母不在乎你在外面做什么,不在乎你给与他们多少。在乎的仅仅是你对他们的心,希望你可以常回家看看,不管如何,他们只要能看见你们,那么他们就会觉的他们是最幸福的老人。在孝敬父母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一点:事父母,能竭其力。我们在孝敬父母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到竭尽全力,尽自己所能去孝敬父母。心为先,行为次。当往往我们把这竭尽全力都用到了工作上面去了,对于父母,我们竭尽全力了吗?

孝,乃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依从、感恩的心理。婴孩呱呱落地,从此即与父母家人朝夕生活在一起,其感最亲者,无过于父母双亲。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为子女的成长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此种慈爱之情,婴儿即能感知。待其稍长,略具智识,即开始教以孝道,即教导孩子体认父母之辛劳,要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回报父母。这样教,这样说,这样做,都是在孩子能理解的范围之内。孩子虽小,也能感知父母是怎样的疼我爱我,我学父母的样,也应该如此这般去疼父母爱父母,从而使孩子从小即体悟到爱父母是怎样的一种滋味。这种情感体验,就是在孩子天真无邪的心田中播下了一颗爱的种子。从小即知爱父母,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长大后就会很自然地爱兄弟姐妹,爱周围的人,爱国家,爱社会,爱人类。可见,中国人教孝,就是要由近及远,由易及难,一步步培养出孩子的爱心来,最终使孩子养成一颗对人类全体大公无私的爱心。而这一切,都是打小从教孩子孝道开始。孝,既是一切教育的开始,又是一切教育的归宿。所以中国人说: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

如果说父母疼爱子女在相当的程度上是本于天性,那么教孩子孝道则是一种人文教育,是后天教化的结果。固然在人的天性中,人人皆知父母辛劳,要尽我所能来回报双亲,但这种良善的天性如果不及时施以正确的教导方法,使之生根、发芽、成长、坚固,则此种感恩的心情很快会泯灭掉。不知不觉中,认为父母疼我爱我乃天经地义之事,已经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至于我也要疼父母爱父母,因无人教无人提醒,没有成为我的生活习惯,乃渐渐遗忘于脑后,最后则渺然无知矣。幼童时期就没有引导孩子形成孝道的观念,没有使孝顺父母成为孩子的自觉行动,长大后却埋怨孩子不懂孝道,岂非是缘木而求鱼!打小就培养孩子的孝道精神,从娃娃抓起,这是最关键的,也最容易见成效。所以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中国人的老话:爱子,教之以义方,而孝道,就是义方之最大者。

《史记》中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 源,是人生的启蒙老师,是天下最疼爱自己的人。倘若没有父母的抚养,自己能从一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吗?世间最可报答的人是谁?依我看就是父母亲。自己本 事再大,官职再高,也不能忘本,不能过河拆桥。正如一首诗中写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为人子女要孝顺, 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乳恩。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白费心。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尊重的人,能承望他爱别人呢?

【篇二】

今天,百忙之中得来闲暇,陪母亲出门走走,这是她叨念了很久的心愿,只是,我却一直都未能做到!想要躲避良心的责备,于是,我告诉自己,也告诉她:我一直奔忙努力,只是希望有能力让她过得更好一点!

然而,我一直忘了问她,什么样的生活对于她来说,算是更好一点?

一辆豪华的轿车停在我们身边,车门开处,走下一个珠光宝气的老太太,年纪与母亲相仿,气势却截然不同,她带着随从,一脸冷漠地走进这五星级宾馆。目送她离去,回头看见身边的母亲,雪染双鬂,斑驳凝聚出银丝;身上的衣服依旧简朴。

蓦然间,心里一阵刺痛,一直想要让母亲过得更好,可是,怎样才叫好?像刚才那位老太太的生活吗?或许,那是我终其一生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母亲拍拍我的手,笑容依旧是我熟悉的和气,她说:不必艳羡她,因为,我拥有的比她更多!

拥有的比她更多?我看着母亲,一脸疑惑!

母亲依旧微笑,言语间却透着难得的自豪:我散步经过这里,经常看见她,每一次,她都这样来去匆匆,陪着她的,除了那个随从,就只剩下她一脸的冷漠!我比她幸福,至少,我还有女儿陪我出来散步!

心再一次刺痛,努力了这么多年,奔忙了这么多年,冷落了父母这么多年,想要改善他们的生活一直是我前进的动力,今天才明白,原来,我努力追求的,从来都不是他们想要的!

他们要的,真的不多!他们要的无非是儿女们那少得可怜的陪伴!闲暇时分,能花上三四分钟听他们拉拉家常;下班回家,情愿喝上一碗妈妈递上的银耳莲子羹,他们已然满足,别无他求,幸福的笑容就会在他们脸上荡漾开来,一直带进梦里,依旧那样甜甜地笑着!

做为儿女,我们不应该觉得惭愧吗?终日为生活奔忙,追名逐利!淡漠了心境,冷落了双亲!间或承受良心的责备,我们还要为自己带上一顶高帽子:我们这样辛苦只是为了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好日子?有没有人问过一声,对于他们而言什么样的日子叫做好日子?

我们一直以为,能让父母吃得好,穿得好,有能力让他们拿着某件价格不菲的商品出门炫耀一番,让别人知道他们有个有出息的儿子(女儿)就是孝顺!可是,我们却不知道,老人们的炫耀,比的不是价格,而是价值!

公园里,一位老人拿着一部外国原装的数码相机向同伴们炫耀:这是我儿子从国外寄回来的。看着那部没有一个中国字的机器,围观的人群没有意料中的艳羡,反而有些轻视:这玩意一个中国字都没有,你会玩吗?

不远处的另一堆人,同样的在攀比,一位妇人正在向她的同伴们展示身上那一件并不高档的新衣服:这是前几天我女儿陪我买的!一瞬间,多少人眼中漾出艳羡,赞美声此起彼伏,她们赞的是衣服,眼中看的却是衣服以外的某种东西!我知道,旁人的艳羡不是来自于那件衣服,而是仅仅源于那个陪字!

陪!对于我们年青人来说再一般不过,工作要陪客户,生活要陪**,难得的休息还要陪朋友;有没有人算过,一天24小时里,有几个小时是留给父母的?他们孤独一天,翘首盼望,等的或许只是为了跟孩子吃一顿晚饭!

曾经不明白,为什么退了休的老人喜欢扎堆在公园里,直到吃饭了也不回家。如今,父亲也退休了,也跟所有的老人一样,我方才明白,他们不是不回家,而是在等待儿女们来接他们回家!有时,只需简单的一句:爸,回家吃饭了!就足以赢得别人的艳羡,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让他们高兴得好像得到了心爱玩具的孩子!

犹如儿时的我们对父母的依赖一样,如今,儿女是老人唯一的依赖!富贵名利对于已近暮年的老人还有多大意义?儿女的亲近与关怀才是他们唯一的财富!古训有言:家有一老,如获一宝!宝的宝贵要多少财富方可匹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千金散去,终有复来之日,只是这稀世珍宝,若是失了,还有什么能填补此生遗憾?

名利浮华?富贵压身?那些不过是瞬间烟云,灯灭处,烟消云散!

遗憾?何为遗憾?丢了工作,失了价值,那叫历练,不是遗憾!劳燕分飞,同林异向?那是悲寂,不叫遗憾!辛苦创业,倾覆商海,那是老天给你的机会: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轰轰烈烈之后,回归平平淡淡,不知道有没有人曾注意到:世上有种遗憾,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不是他们不情愿等待,而是,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变数和意外!容不得我们悔恨,也不同意他们等待!

待到失去了,你可会悔恨?你可懂留恋?你会不会在午夜梦回时流着泪惊醒,轻轻唤上一声双亲?你是不是在下班回家时,推开家门的瞬间,想念起那一碗甜甜的银耳莲子羹?

如果你会,为什么不懂得珍惜现在?为什么不让现有的温暖去填补那未来的遗憾?

其实,这稀世珍宝的价格并不昂贵,只是每天那仅仅几元的车费钱,抑或是那少得可怜的电话费!电话的彼端,你不要不耐烦,他们不需要你对客户般的小心翼翼,也不需要你作报告似的长篇大论,只是想要听听你的声音,想听到你亲口告诉他们:今天,我很平安,也很快乐!

天下父母皆牵挂,仅此而已!

做为儿女,忙不是借口,那几个倒背如流的数字,孝顺,只在手指跳跃间!不需要组织繁琐的语言,有时只要简单的一句:天凉了,多加件衣服,爸妈要保重身体!就已足矣!

前几天,在朋友那里学到一句话,出自**之口,虽然简洁,却是很美的人生格言,她说:孝先行,事必成!相信所有人都懂得他的意义,只是,能做到的,又能有几人?

百善孝为先!愿天下所有已经成功或是正在努力追求成功的朋友,不要忘了,我们成事的根本;更别忘了,在这冷漠的人世间还有最能温暖我们的生命源泉!

他们的付出,不是天经地义,而是,值得珍惜!

孝道心得体会范文


所谓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以下小编分享有关孝道心得体会,希望能让你对孝道有更深的了解。

孝道心得体会范文一

孔子有言:“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论语·学而》篇中,孝悌是与谨信、博爱、亲仁并列的优秀品格,而且被列在首位,是为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学文”的重要基础之一。对自己的父母不懂得感恩,就不可能做到博爱。情感透支造成生命体验的缺失,即使勉强学习也无法体会先人的情感与思想。孔子的学生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侍奉父母竭尽全力,为君主谋划才能竭尽忠心,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观念中,人君就像人父,为人孝子,方能为人忠臣。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若将孝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做人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犯上作乱的人是很少的。君子专心致力于修养孝悌精神,仁与道都以孝悌为根本,孝悌不但是为人子、为人臣的根本,还是追求仁与道的至高境界的基石。

孔子与学生讨论对待父母的态度时认为,当时的社会普遍把赡养父母当作孝顺,然而赡养父母是犬马也可以做到的事情,所以仅仅赡养父母还是远远不够的,假如不尊敬他们,那么人子与犬马的孩子有何不同。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的健康,孩子出游在外,要保持身体健康,不让父母牵挂担忧,这也是孝敬父母;父母在世的时候,孩子经常陪伴在左右服侍,不要远游,假如一定要远游也要有一定的方向,让父母知道自己的行踪,这也是对于父母牵挂的一种慰藉。而意气风发的少年常常向往流浪的生活,早年不顾父母苦苦劝阻挽留背井离乡,无论衣锦还乡或浪子回头往往为时已晚,不免酿成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孩子不可以不记得父母的年龄,一方面要为父母高寿庆贺喜悦;另一方面,父母年事渐高,离我们远去的日子也就越来越近,作为子女要时常感到悲伤,才会更珍惜父母在世的时光,尽心尽力侍奉父母。

在侍奉父母的做法方面,孔子认为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是件难事。家庭内外事务由子女去操劳,有美味的食物让父母先享用,但并不能仅以此作为孝的标准。假如看到父母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要多次婉转劝谏,假如父母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仍然要尊敬地侍奉,虽然内心忧虑,但对父母仍然不怨恨。侍奉父母、安葬父母、祭祀父母都要遵守“礼”的规则。孔子的学生宰我觉得为父母守丧三年太久了,孔子便说他不仁,孩子出生以后要在母亲的怀抱中三年才能自如行走,为父母守丧三年是为了报答父母在孩子不能走路时付出的辛劳,而宰我连这样的报答都不能做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去世以后,观察他的行为。假如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原则,可以说是做到孝了。强调孝的实际行动,孝不仅仅是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活中任劳任怨服侍周到、心中常常怀念都是不够的,要努力完成父母的理想,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点。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作为孝子,要让父母的精神也在自己的身上延续下去。

诗人说母亲是珠蚌,因为培养一粒顽石而使自己痛苦不已。她并没有因此拒绝抚养,而是以自己厚重而宽宥的母爱将它一层层包裹起来,直至它成为一颗光泽耀眼圆润无瑕的珍珠。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在《母难日》中写道:这世界从你走后已变得不能指认,唯一不变的只有对你永久的感恩。孔子推崇的孝道已经是千百年来华夏子孙共同尊奉的民族信条,也将会成为千千万万后来人的道德准则。

孝道心得体会范文二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国人从古至今不变的认知,不孝道作为道德的根本。当今社会文化在进步、时代在变迁,唯有孝道一直被人所遵从,被人所继承。读了《论语》中的《为孝》我更深刻体会到了孝道的真谛。

孝乃是《论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子又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一喜为父母还在世而喜,一惧,因父母年高而惧。也有很多人觉的自己已经尽到了孝道了,他们都说“我父母吃的是最好的,穿的是最新的,住的是最大的。”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孝道乃是心为先,行为次。面对父母,今天的儿女应该要问问自己:如何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感到自豪,我们怎样做到真正的孝?一首现代歌唱出了很多父母的心,那就是《常回家看看》,父母不在乎你在外面做什么,不在乎你给与他们多少。在乎的仅仅是你对他们的心,希望你可以常回家看看,无论如何,他们只要能看见你们,那么他们就会觉的他们是最幸福的老人。在孝敬父母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一点:“事父母,能竭其力。”我们在孝敬父母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到竭尽全力,尽自己所能去孝敬父母。心为先,行为次。当往往我们把这竭尽全力都用到了工作上面去了,对于父母,我们竭尽全力了吗?

孝,乃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依从、感恩的心理。婴孩呱呱落地,从此即与父母家人朝夕生活在一起,其感最亲者,无过于父母双亲。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为子女的成长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此种慈爱之情,婴儿即能感知。待其稍长,略具智识,即开始教以孝道,即教导孩子体认父母之辛劳,要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回报父母。这样教,这样说,这样做,都是在孩子能理解的范围之内。孩子虽小,也能感知父母是怎样的疼我爱我,我学父母的样,也应该如此这般去疼父母爱父母,从而使孩子从小即体悟到爱父母是怎样的一种滋味。这种情感体验,就是在孩子天真无邪的心田中播下了一颗“爱”的种子。从小即知爱父母,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长大后就会很自然地爱兄弟姐妹,爱周围的人,爱国家,爱社会,爱人类。可见,中国人教孝,就是要由近及远,由易及难,一步步培养出孩子的爱心来,最终使孩子养成一颗对人类全体大公无私的爱心。而这一切,都是打小从教孩子孝道开始。孝,既是一切教育的开始,又是一切教育的归宿。所以中国人说:“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

假如说父母疼爱子女在相当的程度上是本于天性,那么教孩子孝道则是一种人文教育,是后天教化的结果。固然在人的天性中,人人皆知父母辛劳,要尽我所能来回报双亲,但这种良善的天性假如不及时施以正确的教导方法,使之生根、发芽、成长、坚固,则此种感恩的心情很快会泯灭掉。不知不觉中,认为父母疼我爱我乃天经地义之事,已经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至于我也要疼父母爱父母,因无人教无人提醒,没有成为我的生活习惯,乃渐渐遗忘于脑后,最后则渺然无知矣。幼童时期就没有引导孩子形成孝道的观念,没有使孝顺父母成为孩子的自觉行动,长大后却埋怨孩子不懂孝道,岂非是缘木而求鱼!打小就培养孩子的孝道精神,从娃娃抓起,这是最关键的,也最容易见成效。所以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中国人的老话:“爱子,教之以义方”,而孝道,就是义方之最大者。

《史记》中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 源,是人生的启蒙老师,是天下最疼爱自己的人。倘若没有父母的抚养,自己能从一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吗?世间最可报答的人是谁?依我看就是父母亲。自己本 事再大,官职再高,也不能忘本,不能过河拆桥。正如一首诗中写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为人子女要孝顺, 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乳恩。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白费心。”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尊重的人,能承望他爱别人呢?

[孝道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

有关孝道心得体会


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的基德。对于孝道你有哪些心得体会呢?下面是有关孝道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有关孝道心得体会篇1

“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孟时期,出现了阐发儒家孝道观的经典著作《孝经》。历代儒学之士都大力宣扬“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这二者的合力在民间的影响就是《二十四孝》的产生和流传。

孔孟儒学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就载: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为德之本的思想在儒家其他著作里也有所反映。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认为孝是仁的基矗孟子则说:“亲亲,仁也。”又说:“仁之实,事亲是也。” 将侍老奉亲之孝作为仁的实质。《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载:“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指出“孝”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一切德行的大经大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根本法则。

百善孝为先,万福家是源,孝道感恩,幸福人生。学习了传统文化《弟-子入则孝部分,我有感于父母的养育之恩。生命是一种幸运,生命是一种奇迹。生命在茫茫宇宙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却是父母赠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在懵懂的季节里,很多事情我还没有学会,是父母耐心的牵引我,给我了依靠和安慰。寒冬的时候父母为我盖暖被,夏日为我拭去汗水。父母的爱是伟大的,他们的付出从来不求回报。父母的精神是我一生中最真、最善、最美的的财富。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我们不管做什么,都离不开5个字:学、做、教、悟、得”。父母从我们的生命诞生起,就期盼着一生的精彩,为我们忙碌,为我们操劳。那是一种乐意的奉献,那是一种伟大的自觉,那是千万条爱河汇成的恩情之海。 父母的关怀带给我们无尽的快乐,父母的慈爱伴随我们健康成长,父母是庇佑我们一生的“神”。 孝敬父母是一种亲情,是一种爱,是一种美德,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音符,是天下所有子女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就是大忠大孝,这就是孝行天下,这就是“天下为公”。

有关孝道心得体会篇2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国人从古至今不变的认知,不孝道作为道德的根本。当今社会文化在进步、时代在变迁,唯有孝道一直被人所遵从,被人所继承。读了《论语》中的《为孝》我更深刻体会到了孝道的真谛。

孝乃是《论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子又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一喜为父母还在世而喜,一惧,因父母年高而惧。也有许多人觉的自己已经尽到了孝道了,他们都说“我父母吃的是最好的,穿的是最新的,住的是最大的。”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孝道乃是心为先,行为次。面对父母,今天的儿女应该要问问自己:如何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感到自豪,我们怎样做到真正的孝?一首现代歌唱出了许多父母的心,那就是《常回家看看》,父母不在乎你在外面做什么,不在乎你给与他们多少。在乎的仅仅是你对他们的心,希望你可以常回家看看,不管如何,他们只要能看见你们,那么他们就会觉的他们是最幸福的老人。在孝敬父母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一点:“事父母,能竭其力。”我们在孝敬父母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到竭尽全力,尽自己所能去孝敬父母。心为先,行为次。当往往我们把这竭尽全力都用到了工作上面去了,对于父母,我们竭尽全力了吗?

孝,乃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依从、感恩的心理。婴孩呱呱落地,从此即与父母家人朝夕生活在一起,其感最亲者,无过于父母双亲。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为子女的成长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此种慈爱之情,婴儿即能感知。待其稍长,略具智识,即开始教以孝道,即教导孩子体认父母之辛劳,要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回报父母。这样教,这样说,这样做,都是在孩子能理解的范围之内。孩子虽小,也能感知父母是怎样的疼我爱我,我学父母的样,也应该如此这般去疼父母爱父母,从而使孩子从小即体悟到爱父母是怎样的一种滋味。这种情感体验,就是在孩子天真无邪的心田中播下了一颗“爱”的种子。从小即知爱父母,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长大后就会很自然地爱兄弟姐妹,爱周围的人,爱国家,爱社会,爱人类。可见,中国人教孝,就是要由近及远,由易及难,一步步培养出孩子的爱心来,最终使孩子养成一颗对人类全体大公无私的爱心。而这一切,都是打小从教孩子孝道开始。孝,既是一切教育的开始,又是一切教育的归宿。所以中国人说:“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

如果说父母疼爱子女在相当的程度上是本于天性,那么教孩子孝道则是一种人文教育,是后天教化的结果。固然在人的天性中,人人皆知父母辛劳,要尽我所能来回报双亲,但这种良善的天性如果不及时施以正确的教导方法,使之生根、发芽、成长、坚固,则此种感恩的心情很快会泯灭掉。不知不觉中,认为父母疼我爱我乃天经地义之事,已经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至于我也要疼父母爱父母,因无人教无人提醒,没有成为我的生活习惯,乃渐渐遗忘于脑后,最后则渺然无知矣。幼童时期就没有引导孩子形成孝道的观念,没有使孝顺父母成为孩子的自觉行动,长大后却埋怨孩子不懂孝道,岂非是缘木而求鱼!打小就培养孩子的孝道精神,从娃娃抓起,这是最关键的,也最容易见成效。所以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中国人的老话:“爱子,教之以义方”,而孝道,就是义方之最大者。

《史记》中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 源,是人生的启蒙老师,是天下最疼爱自己的人。倘若没有父母的抚养,自己能从一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吗?世间最可报答的人是谁?依我看就是父母亲。自己本 事再大,官职再高,也不能忘本,不能过河拆桥。正如一首诗中写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为人子女要孝顺, 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乳恩。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白费心。”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尊重的人,能承望他爱别人呢?

有关孝道心得体会篇3

光明媚,风和日丽。我捧着《弟子规》坐在小道的板凳上,怀着愉悦的心情诵读《弟子规》“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读完这段,我感触甚多,止不住思绪翩翩……

世界上最精彩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而我们的生命就是父母赋予我们的。“殚竭力尽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想而知,从我们出生到现在父母又在我们身上顾注了多少心血?试着抑心自问,父母给我们的爱是不是比天还阔,比海还深呢?在我们承载了这比天还阔比海还深的受罪后,是不是该懂得感恩呢?

我相信在众多人的潜意识里都有着“自善孝为先”的观念。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传承角度来讲,我们这一代青年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前人所留下的美德--孝。从我们自身来讲,看着父母为我们付出的一切一切,我们也会萌动孝心。那我们怎样孝敬父母呢?《弟子规》教了我们很多。

我们应尊重父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面对父母的叮嘱,教导,我们应虚心听取接受。或者有些青少年认为,父母的恩想观念已过时,自己的所作所为不用听取父母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总会犯错误,父母几十年的经验难道不比我们强吗?因此,我们要尊重父母对我们的教导。

我们要为父母做些我们能做的事。“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我们不要把父母为我们做的事当作是理当然。这之间无必然联系。回忆父母为我们做的点点滴滴,我们要学会感恩。我们为父母做的不一定要轰轰烈烈的大事。比如平时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父母下班后问候一下或送上一杯清水;节日时,送上自己的祝福和问候,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我想,反这些小事父母也会感到很欣慰,他们在百忙之间也会笑一笑吧……

我重整思绪,我想:以后,我会更加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孝敬父母,努力学习,不幸负他们对我的期望……

继续翻开下一页。“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悠扬的回荡在空中。

[有关孝道心得体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