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爱的教育演讲稿 > 导航 > 爱的教育教学反思

爱的教育演讲稿

爱的教育教学反思。

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看过了解一样事物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其的看法。写心得体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写作训练,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怎样才能将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写好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爱的教育教学反思,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篇一: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这本书一共有100多个,每个故事都是心与心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在一个学年的记事,构成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其间还穿插着老师每个月给学生讲述的一则则美好真实的“每月故事”。正是这一件件平凡细微的小事,记述了师生之情,父子挚爱和朋友之谊,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他用最平实的方式,轻轻地扣动着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泰戈尔曾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睛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我要说:“爱就是一缕阳光,照亮了你我,温暖了大家。”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爱,感受爱,就是拽着阳光飞。怀着激动的心情和学生们共度了这难忘的四十分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造了平等和谐的课堂交流氛围。

课堂自始至终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在对话中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才会有那用心体会之后的精彩发言。

宋思莹:“最让我感动的细节是《意外事件》,勇敢的洛贝谛为了不让一个陌生孩子被马车撞倒,他毅然冲向马车,救出了孩子,而他却被马车压伤了腿。醒来之后他的第一句话竟是问他的书包呢?而丝毫不关心自己的伤势。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不顾一切,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她的发言道出了一个小学生的心声。

杨帅:“最让我感动的细节是《小抄写匠》,裘里亚为了帮助父亲抄写稿子,睡不好觉,还要承受父亲的误解,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他爱父母,爱他的家,这让我感动。”从孩子的谈话中我们知道学生对爱有自己的见解,大家认识到了世间的爱是无处不在的,爱是美好的情感,它就在我们每天的生活当中,在我们周围,如空气般不可缺少。我相信此时此刻学生的心灵,就是在拽着阳光飞。

二、注重了读书方法的渗透。

我校一直在开展“书香校园”的活动,我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进行阅读学习,更重要的是我还注重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读大量的。例如:去年寒假,我就要求学生读《爱的教育》、《西游记》这两本书。平时的教学中每月我也结合教学内容推荐一本相关的名著,然后举行读书汇报会,了解读书情况,落实读书活动。这些都让学生受益匪浅。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向学生渗透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书,终生受益。

《爱的教育》这节汇报课上,同样,我告诉学生要了解一本没有读过的书我们要去读序言,从序言中了解书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像写人的这类书,读完之后我们要掩卷深思: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打动自己的细节;点评人物;对自己有什么影响。这节课我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进行教学设计的。相信通过这节读书汇报课,学生会学有所获!

三、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给每个孩子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堂中的问题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小组选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同时,小组内的每个同学都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可以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每个同学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正因为如此,当学生谈到生活中的爱的故事时,会各抒己见,有的谈到母爱而落泪的王加奇,谈到自己与朋友互助的张瑞宴……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大家发自内心的语言都是:真爱无声!正像古人说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孩子发言的精彩让我吃惊,仔细想这也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灵,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爱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整堂课学生的情绪饱满,大家都在拽着阳光飞!

篇二:爱的教育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童年时期,记忆是很灵活、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助手。学生在早年记住的东西,常常永远不会忘记。”因此,阅读应是以引导、激发孩子的兴趣为起点,唤起孩子阅读的主动性、创造性。而课外阅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普通而经常的形式。本学期,我校各年级都进行了课外阅读读书活动,我们四年级选的是书是《爱的教育》,因此我决定上一堂《爱的教育》课外阅读指导课。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以的形式来记录的,并且是以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口吻来写的,很是贴近生活。所以学生阅读起来较为从容,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学生易于从这本书中捕捉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从而把阅读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就消除了由于材料陌生产生的阅读障碍。只有如此,学生才能产生阅读的愉悦和兴趣,从而扣开阅读之门走进阅读的世界。

我们班用了很长的时间见这本书读完了,在读的过程中,让他们对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决。1在多篇文章中,选取了人物形象突出的几篇进行重点阅读。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紧紧抓住这本书的主题:“爱”字,从情感入手,阅读过程中始终围绕爱阅读,抓住文中的精彩片段进行展开。突出了师生之爱、母子之爱、同学之爱、祖国之爱,自身也努力投入情感,尽可能地把学生也带入了书中爱的境界里。

在教学中,我也努力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学习、交流、畅谈体会,同时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写话指导,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写下自己的想法。由于指导课的定位,在课堂上,自己引导得比较多。作为三年级的学生,要想说出很深入的体会,是有点难的,因此,我只要求他们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及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及其关于爱的名言即可。

学生读这本书的兴趣很浓厚,家长的反应也很好。在全班掀起了一股读书热。

篇三:爱的教育教学反思

这部书很有意思的是作者以一个小学 生的名义,通过日记 本的形式,讲述了很小的故事 ,然后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 情操。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 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 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 间的爱,师生 之间的爱,对祖国 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 ,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 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 。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 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 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 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 般灿烂 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 ,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 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 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 讲话 ”。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 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 的基础。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 ,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 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 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


篇一:爱如茉莉

本文是一篇赞美人世间美好情感的美文。文中从细节处一次次表现了父母之间真挚、深厚的爱情。茉莉花是全文的线索,也是借茉莉纯洁、朴实的特点来托物言志,赞叹这对普通父母之间的感情就如同这茉莉般感动人心,耐人寻味。

考虑到这是第一课时,文章的篇幅较长,学生之前并没有充分的预习。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依然保留了感知课文、认读和理解生字词的环节。但五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因此,这个环节的时间不宜占用太长时间,否则重、难点就不够突出了。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能面面俱到。我想通过“解题”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即:“人与人之间的爱”与“茉莉花”之间究竟有什么共同点?

在感受“爱”这个环节中,我侧重于让学生充分地读6——13节,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是课标一再提出的要求,我鼓励学生真实地谈谈自己为何而感动。并且及时抓住课堂上学生有闪光点的回答进行点拨、渲染和深化。我想,语文的课堂应从“一言堂”变为“众言堂”。我们不应机械化地拉着学生围绕我们事先安排好的教学设计跑,而应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

对于茉莉花的特点,文中很明确地用三个词来形容:平淡无奇、洁白纯净、散发清香。由于在6——13节细节中,学生已深刻体会父母的爱,因此,能轻松地浅谈这三个特点与“爱”之间的共同点,我相机总结。

达到“解题”这个教学目标后,我引导学生对于“爱”的概念进行拓展和延伸――我们赞美人世间一切美好的爱,无论是茉莉般朴实的爱,还是玫瑰般热情的爱……从而联系自己的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爱”理解。通过这个环节的升华,发挥语文熏陶、感染的德育作用,而不能仅局限在课本的范围。

当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力不从心的地方:课件设计不够新颖、板书的位置有些偏、语言方面可能还需日后的锤炼……作为年轻教师,可能我的反思不够全面,尚未看到其他的不足之处,若能得到各位老师的点评,我会本着虚心求学的态度继续摸索,继续努力!

篇二:爱如茉莉教学反思

第一次深情地朗读这篇课文时,我就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感动于妈妈生病时仍牵挂着那顿允诺的饺子,感动于爸爸感知到妈妈生病时焦急的脚步,感动于那幅安静幸福的相依图……是呀,感动贯穿于全文的各个角落!鉴于此,我想:这课的教学不需要太多的讲述,学生独立地个性化阅读应该占据主导。于是,在充分的阅读课文以后,我就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去品析。虽然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各方面的教学点很多。但是,通过每位孩子充分地读、品、说、再读。孩子们体会到了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爱。孩子们发现了“奔”、“怔住”、“蹑手蹑脚”、“布满血丝”等这些词语背后包含的深情。

同时,我们得清醒地看到:我们自始至终被感动的爱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默默地、无声地、自然地流露。这就是本文的文眼:爱如茉莉。怎样让“爱”和“茉莉”连接起来,这也是我始终在努力的。于是,我在揭示课题时,让孩子们初识茉莉,在读通课文时,我又让孩子们体会“平淡无奇”的茉莉。而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这样简单,平凡,却饱含深情,就想茉莉一样,虽“平淡无奇”,却“洁白纯净”、散发出“缕缕幽香”。这样,孩子们在最后的联系生活实际时,才能够去发现自己身边那茉莉般的爱。

篇三:爱如茉莉教学反思

这是苏教版国标五年级的一篇课文,“生活有真爱,细节有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本课中父母之间的爱就流淌在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中,如果不用心去品,是感受不到的。作者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了父母间温柔、细腻的感情,如一脉涓涓细流,在你心里流动;如一缕淡淡花香,驻足你的心房。

在设计这篇课文这一课时时,主要是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进行的:初步感知。因为是第一课时,孩子们以前也没怎么接触过,所以首先磁带的范读让孩子们整体感受课文。接着说话训练。先说说你见过的茉莉,再通过看图片,学习课文中的表现茉莉特点的词语,试着用这些词语再说说茉莉。接着进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找一找课文中的一些能表现出爱的细节,读一读,说一说。最后总结出爱与茉莉的特点。

我觉得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注重教学引导

在语文课堂中,各个环境之间的引导与连接相当重要。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范读磁带,图片、音乐等的渲染快速地把学生带入学习这篇课文的情境中,为后面的说、找、读打下基础。

二、注重对学生读、说能力的培养

朗读是学生与课本的情感对话。有时候有感情的读胜于喋喋不休的讲,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安排了大量的读,并有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努力让孩子们在读中体会感情加深理解。

说话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重要能力,本节课的教学中,安排了一系列从简到难的说的训练。刚开始学生可能不知道说些什么,可是说着说着就便有话可说了。

三、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学生的找细节,谈体会。同学们找了很多也说了很多,很多同学都说了自己的体会,只要他的体会有道理,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当然如果说的不合理的也给予及时的纠正。

四、理解过程中引导学习生字词

传统的生字词教学是把生字词都集中起来逐个教学,但这样的教学太枯燥。因为孩子们都是五年级了,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生字的能力,所以本节课没有安排生字的认读教学,而是把一些词语的教学穿插在课文的教学当中。这样既不枯燥,又可以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五、关注到少数家庭特殊的孩子

本来的课后习题想设定为:请回家观察观察自己的爸妈之间的爱是什么样。后来一想不行,有些孩子父母不离异或不在身边,这样的题目可能会引起学生的自卑。于是在课堂上把课题的爱范围扩大,并把题目换成:你感受过平凡无奇的爱吗?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也能感受到生活处处都有爱。

因为很欣赏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所以课堂的有些设计就是模仿他的教学,但又根据我们这边的学生特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发现孩子们接受的还是不错的。

在这次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收获很多。最大的感受是,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特别重要,要学生体会到的内容,教师必须首先能够更深刻地感悟到,然后才有可能让大多数学生也感悟到;另外教师在课堂上的生成语言很重要,要能抓住学生语言中的亮点进行生成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更和谐融洽。在教育教学中我需要努力学习的还很多。很幸运能参加这样的活动,感谢区教育局给我们这次学习机会!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


《爱如茉莉》

张洁

一直很喜欢《爱如茉莉》这篇课文,总喜欢配着喜欢的音乐,轻轻地入情入境地读给孩子们听。可是,真要想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教学环节传达给学生,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记得一篇文章曾这样写到:爱情如杯中的细沙,时间久了,沉入水底,仿佛不再存在,可是当你轻轻晃动水杯,你就会发现,细纱依然在杯中轻轻地舞蹈。我想,亲情更是如此。

课文中父亲和母亲相儒以沫多年,父母在生活中形成的默契,正是让我们为之动情的。那平淡的惦念、那执手而眠的温馨,如茉莉般平淡、洁白、幽香缕缕……这样高的爱的境界,却要才十多岁的孩子去体会,是不是强人所难呢?茉莉虽美,孩子们却还没有能力欣赏。这也正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所以,我在课堂上选择抒情的、具备渲染功能的语言,竭尽全力地将学生引入“那间病房”,引入作者的心境里,引入父母的心境里,如:“其实这段话不需要太多的解释,就连阳光也静悄悄的……让我们用心品味这份静谧与美好吧!”“就在这些细节中,老师感受到了这份爱……真爱就在这些平淡无奇的细节之中”。平平淡淡才是真!孩子们即使不全懂,也会被他所触动。其实不论爱如茉莉、如玫瑰、如火焰……只要是真爱都令人感动,学生只要感觉到如茉莉之爱是美好的就行。

我们老师在解读文本时还是不要过早的把自己的领悟加给学生吧,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茉莉的美丽与芬芳,在我心中依旧充满魅力!希望孩子们心中也能留下茉莉的影子吧!

教育教学反思


篇一:教育

以前在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只注重把教案写得详细周全,满足于“今天我上完课了,改完作业了,完成教学任务了。”缺少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缺少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为了以后不断创新,不断地完善自己,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现对自己教育行为反思有以下几个方面体会: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 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 、倾听和交流 。例如:在教学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巡视各组的制作过程,并不时地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去,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时,我先是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 、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 、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用活” 教材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以作为学习内容。例题:关于利息和利息税的问题,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信用社去询问和调查,课堂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结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例如:立体图形这一节接近实际生活。我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 ,相互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 ,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的讲解,学生一味的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四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位学生

在以后教学工作中,本人还要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提高自己教育教学能力。

篇二:教育教学反思

一学期又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 ,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

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二、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数学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篇三:教育教学反思

在课外阅读中我了解到分层教学,它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先后达到课程的要求。在一年教学的实践中总结 ,我认为分层教学的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

一、学生分层

了解学生,是使教学活动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更为有效,从而是大面积取得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前提。了解学生的学习技巧,思维和记忆的发展水平,知识面、日常生活情况,对集体,教师和学校的态度等。对全体学生进行前期调查和测试工作。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体能、心理、学科成绩、在校表现、在家表现及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建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习小组,而这不同层次小组的学生不是长期固定的,而是可升级(没有降级)。让师生都明确某一个同学在某一阶段时间内所处的层次。同时,要让学生建立起对学习的乐观主义态度和真诚的学习信心,正确对待分组方式,明确教师的分组目的,防止优生骄傲自满,中等生得过且过,差生心灰意冷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二、备课分层

学生彼此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为了达到普遍提高,全面培养的教学效果,我们有必要在备课过程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式到教具准备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 ,又兼顾“提优” 、“补差” ,使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抓住三类学生。(10分钟左右)。针对新授与练习中的反馈信息作适当处理,对普遍存薄弱点或个别不及矫正的问题进行补救,将本节课所学内容系统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5分钟左右)。分好、中、差三类学生的要求。对优生,设计一些基础题让他们完成,并让他们探索思考拨尖题;对差生,诊断他们学习本课中的疑难,采取有效方法补救,让他们完成基础题;对中等生,要求他们自我复习巩固,完成基础题和提高题。

这样,我们就能把每个学生的培养和提高都置于自己视线之中,充分调动了各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课堂教学分层

这里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课程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四、作业分层

作业由浅入深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放缓题、基础题、提高题、拨尖题。向好、中、差三组学生布置三种作业,并采取三种作业批改方式,“差组”--放缓题 + 基础题,教师当天面批,学生当天纠正;“中组”--基础题 + 提高题,全部批改;“好组”--基础题 + 拨尖题,只批改革1 - 2本,其余由学生自己核对,组长检查。在分层练习中,我们应积极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从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五、考核分层

考核包括单元关检测和阶段性检测。由教师自己依照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每份题都包括放缓题、基础题、提高题和拨尖题四大类,放缓题面向差生,仅供“差组”生做;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学生必做;提高题面向中等生,“差组”选做;“好组”和“中组”必做;拨尖题面向优生,供“中组”选做,“好组”必做。考核后,对已达标学生提出“巩固性”或“扩展性”的目标;对未达标学生,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互帮互助小组进行“矫正帮助”。以确保各类学生都达到预定的阶段目标。

通过阶段考核,对各个学生进行多次的综合分析,并进行必要的组别调整。对进步明显的提高一个层次;对有后退的,一次可提醒、鼓励,下次仍跟不上的个别辅导,绝不降级。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而对这样的个别学生,切忌冷嘲热讽,应热情关心,帮助分析原因,树立信心,以确保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初中教育教学反思


篇一:初中教育

转眼半年时间即将过去,作为一名才出来的年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对我四年级的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够全面、开放。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我们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引导不到位等等;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二、对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还存在以下几点缺乏:

(1)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

(2)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

(3)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4)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三、征求学生意见

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若在课堂上设计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则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很高。课后我总结出以下两点体会:

(1)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2)问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设计一些既能让学生动手触摸、又能动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四、对教学误区的反思

以前我认为教师讲得清,学生就听得懂。现在觉得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在课堂的业余时间段内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所学。同时要及时反馈学生,加强效果回授,对未听清之处给学生以二次补授之机会,及时扫清障碍,将学习上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作为没有经验的我常常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孰不知,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认清了问题,要解决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我坚信只要我继续努力,更新观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规范,就一定能够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篇二:初中教育教学反思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三、第二节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3.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

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

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话题包括:

我觉得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比较糟糕的地方是……

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

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

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

4.文献资料

学习相关的数学教育理论,我们能够对许多实践中感到疑惑的现象作出解释;能够对存在与现象背后的问题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能够更加理智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学经验;能够更大限度的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阅读数学教学理论可以开阔我们教学反思行为的思路,不在总是局限在经验的小天地,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有哪些与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关、哪些更带有普遍的意义,从而对这些行为有较为客观的评价。能够使我们更加理性的从事教学反思活动并对反思得到的结论更加有信心。更为重要的是,阅读教学理论,可以使我们理智的看待自己教学活动中“熟悉的”、“习惯性”的行为,能够从更深刻的层面反思题目进而使自己的专业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教师的职业需要专门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的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是教学反思。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而教学反思的对象和机会就在每一个教师的身边。

篇三:初中教育教学反思

这学期我担任初一年级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当然也发现了不少教学中的问题,下面具体总结一下工作。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让学生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

1、 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这一学期,我在这一方面狠下工夫。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尽量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形成群言堂。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挖掘教材与学生的尝试因素,引导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此外,注重鼓励后进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现在本班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2、抓好学生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由于我班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学困生相对较多。为了坚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比如,在书写方面,我大力强调规范性,要求行款整齐,字迹工整,并努力克服错别字,在开学初期就让每一位学生给自己订下如何减少甚至消灭错别字的计划,在一学期中都要照计划执行,还定期进行一些修改错字的竞赛以检查学生是否有所进步。又如在查字典方面学生一直失分率很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想了很多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字义、词义的能力。例如,每天利用晨检或午检的五分钟进行查字典的练习;每篇课文学之前我让学生在读读写写中点一些重点字,回家预习的时候练习查字典,这样既能提高查字典的能力,又能熟悉课文中的字词,一举两得;定期利用班队会的时间进行查字典的比赛;这样坚持了将近一学期,再如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运用,对各种句式的变换,对病句的修改,对生字新词的理解运用,对近、反义词的积累等,我都逐一进行讲解或强调,在每一单元结束后做一些语文基础知识的练习题,并把这些题都集中在一个本上作为期末复习的资料。在这学期末考试中学生基础知识的失分率比以前有所下降。

3、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爱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由于班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差异,我采用了一些方法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了提高。首先是加强写作方法的指导,定期我会给学生讲一些具体的写文章的方法,如从选材到如何组织筛选材料,再到文章的谋篇布局等。讲授时辅以一些具体生动的事例,讲完理论后,再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训练,然后反馈优点与不足,就这样反复讲解、练习、反馈。

其次是让学生注重积累,培养读书习惯。我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借助,作文佳作,让学生边听边记。平日每天轮流,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摘录好词好句,要求其余学生读读记记。教师里设置图书角,平时还经常组织学生到图书馆阅读书籍。

4、做好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 “ 磨刀不误砍柴功 ” 。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做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首先,我强调上课专心听讲,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然后还要及时复习。有人说,聪明与否,在于是否思考。这是很关键的,我着重指导学生学会思考。睡前回顾当天所学,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方法多,但要适用,易行,便于操作,还要督促学生坚持。

5、加强培优辅差工作,促进全体学生得以发展。

本班学生存在着差异,为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我 " 抓两头,扶中间 " ,注重培养优生的特长,同时,在班中成立 " 互助 " 小组 ,利用结对子形式,以优生来带动差生,课外加强辅导工作,课堂中创设机会,给予鼓励,树立后进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

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感到 “ 吃不饱 ” ,而成绩差的学生又常常 “ 吃不了 ” 。这就给我们教学提出了一个难题,必须保证优生够吃,差生能吃。不然,都会有意见的。我常常用的方法,在作业中使用 “ 自助餐 ” 的形式,要求必须全面完成的基础上,优生可以自选一些操作实践题,使之能够有所为。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我觉得这方法十分有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将大力推广应用。

6、存在的不足

我认为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学习意识和反思能力等,还有很多不足,如何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实现自身的岗位价值,仍旧还需要努力。

对于优等和有潜力的学生,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仍旧有待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在进一步挖掘培养和,整体的语文成绩还需再上新台阶。

7、改进措施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我要从自身找原因,不怨天尤人,不抱怨环境,努力加强学习,提高工作的责任心和工作的艺术性,开展教研组之间更进一步地交流沟通。

严格抓好平日的教学常规工作,从上课、批改作业、能力训练入手,严格要求学生,牢记古语“教不严,师之惰”,以此相互勉励。

总之,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试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重要的是在下学期如何自我提高,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争取更大进步。

环境教育教学反思


篇一:环境教育

环境问题是当前世界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之一。它主要源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而对环境的损害行为又与人们对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相联系。因此,加强环境教育,使初中学生提高环境意识、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现状,学习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观念,并使学生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本文就《生物学》中的环境教育的教学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风格

主要是指教学方法与态度,教师的领导风格,教学取向等。在环境教育中适宜推行“进步”型教师的教学风格,即教师作为教育经验的向导,提供给学生综合话的内容,注重创新思维,强调创造性的语言表达,以幽默机智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处于主动的角色,通过发现、探究而获得知识和技能。

1、综合性涉及自然学科、科的所有领域,所以,环境教育应重视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方式,尽可能与各相关学科结合,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性、全面性的认识。如理解酸雨问题就要综合化学、生物、地理等知识。

2、创新性在课堂思维方式上要让学生反常规思维、克服定势,用创新思维去辨析普遍存在的错误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如引导学生摒弃彻底消灭有害生物的观点。196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IpM概念,强调要把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而不是将这些物种消灭。因为这不仅有利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独特的基因库,还可以将有害生物“物尽所用”。比如说从家蝇的体内提取抗菌肽等。

二、教学方法

宜多采用“互动式”的活动课形式突出活动性和开发性。要尽量选择学生身边存在的真实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多种角度、多种形式的思考,探索考察,发现所要掌握的概念、观点或应有的态度,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确立正确的环境论理。

如用“头脑风暴”法探讨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例如何才能既保护环境,又防治害虫?学生会想出许多点子——以虫治虫、微生物治虫、以光治虫、育林治虫、天敌治虫等。又如用“角色扮演”法授权学生去处理具有争议性的环境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活动首先要把某一环境问题的个案展示出来,让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不同的小组分别代表不同的角色和观点。如大量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某河流而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就此问题进行角色扮演记者、群众、工厂老板、环保人士等各抒己见,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很多,演讲法,谈话法,实验法,参观法,实习法,调查法,内容丰富多彩。我们可根据具体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将各种方法优化组合,形成一种科学方法体系。

三、教学内容

常采用“事例分析——形成概念——实践应用”的认知模式,在事例的选择上宜多采用“近距离内容”。

1、在时间上,选最近发生的事例,说明环境问题“就发生在昨天和今天”给学生一种震撼。如沙尘暴袭击了北京城,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这主要的人们过度开发利用森林,草地资源造成土壤沙化而引起的。

2、在空间上选用近距离的事例,说明环境污染“近在眼前”。如太湖水质持续恶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太湖银鱼产量急剧下降,说明水体遭到严重的富营养化。

3、善于“路边拾数”做到“心中有数”用最新科学数据说明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善于收集并分析老百姓常讲的,顺口溜等,增加环境教育的人文性。如我国大运河南段居民的顺口溜“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水质变坏,70年代鱼虾绝代,80年代不能洗马桶盖”实际上也是许多河道受严重污染的真实写照。

4、在课堂语言中尽量增加趣味性,如地球在“发烧”——温室效应和海平面上升,“空中死神”——酸雨等等,平时要注意收集和创造幽默的语句。

四、教学媒体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跨越时空,使“远在天边”的问题缩短到“近在眼前”,让学生以直观的方法获得间接的经验,易于理解和掌握。如可播放歌曲《太湖美》作为“水污染”一课的引言,然而歌曲中展现的美好情景已成过去,太湖已是我国目前污染最严重的水域之一。利用CAI课件创设课堂氛围,在“保护动物多样性”的课堂上,课件中插入歌曲《有一个女孩》(讲述一个女大学生为保护丹顶鹤殉身的)并用背景“沼泽地”、“飞翔的丹顶鹤”来渲染。这种集文字,图象,动画,声音,音乐于一体的教学媒体能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目前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可利用Internet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如在《环境保护》一节中,引导学生访问相关网站,网页,还可利用校园网查阅资料,与同学协同制作环保宣传网页等。

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学时机,要关注每一个重大纪念日,“有机”就“可乘”,抓住契机及时教育,将环境保护意识深入学生头脑中。3月22日“世界水日”教育学生要“饮水思源”,6月5日“世界环境日”告诉学生要关注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

篇二:环境教育教学反思

在教学《爱护环境保健康》一课时,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发展的课程新思想与课改新理念。我在教案的设计过程中注重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新课程精神,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过程中的激情、明理、导行等环节都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指导于生活。例如在激情这个环节中,我就利用课件播放学生搜集到的在街道、广场等实地拍到的破坏环境的图片。图片的直观性,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也让他们发出了“真脏啊!”“太可怕了!”这样的感慨。就这样,学生在切身的体验过程中热爱生活环境的情感油然而生,明白了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为学好本课的主题打好了基础。

在明理这个环节中,我选取儿童最熟悉的“生活事件”——“吐痰”图作为范例,先让学生看图,再思考小朋友为什么把痰吐在纸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一下子就被调动了,他们自己体验过吐痰,也见过乱吐痰的情形,因此谈起自己的想法,说起随地吐痰的种种危害也就得心应手了。

本节课教学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生活出发谈自己经验、体会,构建一个真实互动的生活化课堂,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2、以学生为本,全面落实新课程精神。

我首先依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把教材内容的重点确定为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通过图例的辨析使学生明确爱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其次,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如在“延伸拓展、升华认识”这一环节,首先,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为了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还可以还做些什么呢?”这样不仅课堂的参与面广,而且活跃了气氛。

通过反馈,有的学生要写,有的要画宣传画,有的要给镇长写信,有的要做手抄报……一时间,教室里热闹起来,学生宣传环保的妙招果然不少,也都跃跃欲试,想为爱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在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学生就是主体,他们全面参与,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能力、行为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注意联系生活,让学生具备参与自身实践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交给儿童通向生活的钥匙,要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不能仅仅把教育局限于书本上,还要把他们的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参与实践,发展他们的各种生活能力。过去,由于某些原因,我们的教育教学、逐步演变成以书本为主体,而忽略了生活的实践和社会的实践。本节课中,当学生获得要爱护生活环境的道德认识后,为了让他们把这种认识转化为行为准则,我把教学内容与教室环境有机联系起来。首先,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室的环境,找找哪些做得还不够好,我们是可以做到的。学生在观察了一番后,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想整理卫生角,想整理讲台桌,想给教室洗个澡……接着,我便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组成各种活动小组,并布置任务,安排大扫除活动。这样,从口头落实到行动上,真正地体现《品德与生活》课“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主旨。

其次,在课堂的最后,我临时增设了自己故意随便丢弃纸张的环节,意在检验学生是否能够学以致用,真正做到:不仅自己保护环境,而且也敢于制止别人破坏环境的行为。

但是,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教师的应变能力欠缺,在处理一些课堂中的突发现象不够灵活;其次,活动面不够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个别学生发言过多,还有少数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再次,课堂的评价欠缺,当学生回答的回答十分精彩时,没能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发挥我得长处,弥补课堂中存在的不足。

篇三:环境教育教学反思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期来,我校环境教育以创建市级“绿色学校”为重点,深化了环境教育的各项工作,提高了环境教育的实效,强化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环保能力。

二、取得的成绩经验

1.学科教学渗透环保意识

在鼓励和指导学生切实掌握环保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和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中,时时刻刻进行环保教育。

2.主题活动深化环保实践

结合科技实践基地、团队活动、及环保宣传日主题环保宣传教育活动,丰富环境保护知识。主题月活动激环保。我校以建设净化、绿化、美化、教育化的“四化”校园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准则,推动学校生态环境建设向纵深发展。节日宣传促环保。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结合有关环保的节日开展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重要环保节日前后,报纸、电视等媒体往往会宣传相关的知识,有关部门也会的开展相应活动。学生写环保。学生学习环保知识、参与环保活动后,老师及时组织写征文,把所感所思,点点滴滴记录在纸上。

深入浅出的环保教育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白,环保就在我们身边,比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草稿纸正反两面使用……时时是环保教育之时,处处是环保教育之处。

三、存在的问题

学科渗透较弱。

四、补救措施

1.学科渗透

在小学进行环境教育,其深度和广度都是基础性和启蒙性的,使学生对环境有个初步了解,虽然没有专门的环境教育课,但我校要求每位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适时渗透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把环境教育活动纳入学科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结合学校原有课程,有意识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爱护洁净环保教育;如数学中的校门口废气排放量的调查统计,语文中的环保广告词的编写,劳动课中的利用废物制造而成的笔筒等;二是利用与兴趣小组进行环保小分队活动,交流,评估,布置与辅导,同时提供榜样,树立典型,期末评比"环保小卫士"。

2.在活动中渗透

(1)积极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等纪念日,()大规模进行宣传,组织活动。通过红领巾广播站的广播,使师生对环境问题有了新认识。

(2)通过相关的竞赛。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了环保知识竞赛和"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征文竞赛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3)举办了一个环境教育图片展,让全校师生进行参观教育,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有了很大的促进。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把环境教育与少先队的各项活动相结合。

(1)与三项评比相结合,开展"流动红旗"评比活动。

(2)与值周班工作相结合,在全校各点设文明卫生监督岗,对学生不良的卫生习惯进行监督。

(3)与少先队"节能金点子"活动相结合,变废为宝,增强环保意识。

(4)充分利用升旗仪式,午会,中队会等,由领导和老师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利用广播,讲座,黑板报,,征文等形式进行定期宣传。

(5)组建"雏鹰洁净服务小队","校园小小美容师"等小队,利用课余在学校,社区进行宣传,清理污源,进行实践活动。先进环卫工人,"植树节"开展绿化,美化校园活动,使学生时刻都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把环境教育与社会活动相结合。

通过教育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少先队员的养成教育,同时要求学生从我做起,从学校做起,使我们的校园建成更加美丽的"绿色校园"。

数学教育教学反思


篇一:数学教育

对于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要打败仗。通过几年来的教学我总结有以下几点不足: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可测,不足够具有全面性、开放性。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点拨,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难点出现了不合拍;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平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二、对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还存在以下几个缺乏:

(1)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

(2)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

(3)缺乏对旧知识分析应用的螺旋上升的应用设计;

(4)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5)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三、对听课的反思

听课决不是简单地评价别人之优劣,不是关注讲课者将要讲什么,而是思考自己如何处理好同样的内容,然后将讲课者处理问题的方式与自己的预想处理方式相对照,以发现其中的出入。

四、征求学生意见

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若在课堂上设计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则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很高。课后我总结出以下两点成功体会:

(1)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2)问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设计一些既能让学生动手触摸、又能动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五、记教学中学生的独特见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通过他们自己切身的感觉,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的见解。有时学生的解法独具一格,对此,教师应将这些见解及时地记录下来。

六、记教学再设计

教完每节课后,应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考虑下次课的教学设计,并及时修订教案。

篇二:数学教育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虽经验不足却对于教育教学有诸多热情,并视之为终身使命。平时一直关注新教育的改革,身为数学教师的我,力图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新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以下是我的一些教育教学反思。

一、数学学习需要最佳心态

学习心态是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数学活动不仅是数学认知活动,而且也应是在情感心态的参与下进行的传感活动。成功的数学活动往往是伴随着最佳心态产生的。那么怎样构成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态呢?我认为,要构成数学学习最佳心态,就必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轻松感、愉悦感、严谨感和成功感。

二、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辨证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教师在教学生时,不能把他们看作“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三、多媒体走入课堂势在必行

课程改革是创新和继承并存的过程,课程理念的创新来自于实践,是对的深化。信息技术与新教材的整合更能体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高中数学新教材简洁、实用,一改过去教材不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结果轻过程”,对背景知识的关注和应用不够;不注重实践和应用。新教材中选取了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和学生熟悉的教材,用生动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结论及思想方法发生发展过程的学习情景,使学生感到数学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从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不仅优化了教学效果,扩充了课堂容量,而且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多媒体的应用还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轻松感、愉悦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一改老式的苦燥无谓。因此,多媒体走入课堂势在必行。

篇三:数学教育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任何一堂数学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留有不同程度的遗憾。而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因此笔者以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几种意识的加强,相信只要有不懈的努力,业务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数学课程改革也一定能够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应用意识的加强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学生的应用意识淡薄。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缺少了“应用味”。绝大多数都是凑好数据编好题型直接塞给学生的。学生做了千百道应用题,还是只会按类型解题,不懂得怎么应用。既不知道数据从哪里来,又不知道解决某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怎样获得数据。绝大多数学生只在考试时感觉到数学有用,而走出教室,离开考场,几乎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倡导应用意识,根据教育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地培养一种应用数学的欲望和意识,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特别强调,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自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意识的加强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欲望和信念,其核心是自我批判得意识,不受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勇于立新。创造性的设计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创新主要包括:(1)教学内容组织的创新。例如,对教材内容的解构与重组;对概念、命题赋予不同的现实模型和不同的数学模型;对例题、习题的改造与扩充等,均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2)教学模式构建的创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的选择教学模式,更应该注意综合一些教学模式,创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3)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4)教育技术的创新。主要是多媒体的合理组合,课件制作更富创意等。

三、主体意识的加强

“主体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必须倡导鲜明的主题意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不仅仅是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而要关注学生在45分钟里的变化和发展。

四、效率意识和训练意识的加强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一节课只有45分钟,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新的收获,教师就必须具有效率意识。另一方面,学数学离不开解题。特别是对数学的基础知识,不仅要求要形成一定的技能,还要在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这些离开必要的训练是不行的。所以要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必须有训练意识。

五、反思意识的加强

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的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景的能力。反思意识是教师自觉产生对自己的活动目的、活动计划、活动策略、活动过程及活动评价的反思欲望和信念。反思不是单纯的事后行为,还包括事前和过程中的反思。首先,要对教学目的进行反思。数学知识的建构、数学技能的形成、数学能力的发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体验等,都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确定多个教学目的,有的是主要目的,有的是次要目的;有的是直接目的,有的是间接目的,设计时要统筹把握。其次,要对数学程序的设计及教学策略的选择进行反思。反思知识展示的顺序是否合理;选择的教学策略是否恰当;例题与习题的搭配是否符合教学目的的要求;采用的媒体是否真正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教学程序。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教学策略等等。第三,教学实施后的反思。主要是对教学效果及评价的反思。如何改进教学设计的反思。

六、合作意识的加强

实施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是应该有学生积极参与的,不断有新见解、新思维孕育产生的生机勃勃的教育,而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建了独立学习和相互研讨的平台,在合作学习中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开动创造思维,使认识升华。

首先,营造课堂上良好的合作氛围。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有表现,那仅是限于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如果要大量开发人的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办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教师应发扬民主,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看法,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解放感”、“轻松感”,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出问题,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逐步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功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影响课堂合作的气氛和效果。如设计学习问题坡度太陡,知识过于复杂、难度高,学生接受不了,无法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问题的设计应难度适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分散难点。使学生在每一节课的学习中,有一定的坡度和难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其次,展示合作过程的魅力,品位成功的喜悦。教学合作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合作、交流、探究的过程,其间充满无穷的魅力。如教师引导: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思维和方法,同时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告诉他的方向,而是引导他怎么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舞他不断攀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导演”,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导学”与“解惑”作用。这样,课堂上的学生就处于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经历困惑、喜悦、失败、成功多种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合作中品位成功的喜悦。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