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 导航 > 学习尤良英事迹心得体会500字

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尤良英事迹心得体会500字。

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都不一样,你觉得是错的事,别人不一定觉得。人是复杂的动物,是有感情和有思想的动物。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时经常遇到的事情,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心得体会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学习尤良英事迹心得体会500字”,欢迎你的品鉴!

学习尤良英事迹500字(一)

尤良英用自己淳朴的行动,在塔里木河河畔谱写了一曲感人的民族团结之歌。她的先进事迹在兵团上下引起强烈反响,各族干部职工纷纷表示要争当民族团结模范。

兵团六师一〇一团大学生志愿者阿达克·塔吾汗这几天一直在关注尤良英的报道,深深地被尤良英的大爱情怀所感动,立志要成为民族团结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我们身边的民族团结之花要常开常盛,必须从每个人做起,以实际行动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

四师七十一团组织团场的干部职工集中观看了尤良英先进事迹的新闻,大家纷纷表示:要向先进学习,做好本职工作,维护好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带来了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形成了兵团各项事业发展的合力。学习、阅读了尤良英的后,各族干部职工表示要从个人做起,以实际行动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奏响兵团"团结奉献,创造美好生活"的强音。

"我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干部,今后我会努力向尤良英同志学习,学习她的先进事迹,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八十一团机关干部马东旭说。

"将学到的技术技能,教给我们少数民族职工,一起多元增收,带动周边的乡镇村民致富。"一八三团清河独立营职工努尔依顿说。

"民族团结是生长在新疆大地上最美丽的花朵,是新疆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和优秀品质,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刻刻做民族团结工作的楷模。"五家渠二中老师刘宝宝说。

学习尤良英事迹心得体会500字(二)

在麦麦提·吐鲁普的致富路上,尤良英是他的带头人;而在达里格村村民的心中,这个曾经一贫如洗的中年汉子,也渐渐成了大伙儿的致富带头人。尤良英和麦麦提·吐鲁普,都用行动书写着"先富带后富、共同致富"的人间美丽故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极其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轨迹。尤良英对贫困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早先,她也是作为一个贫困者存在的,曾熬过很多年的苦日子。尤良英深知贫困的熬人,所以当她了解到麦麦提·吐鲁普贫寒的家境后,对他的艰难感同身受,愿意出钱、出力、传授技术,帮助这位维吾尔族兄弟走出贫困、奔赴小康。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麦麦提·吐鲁普的可贵也在这里。在自家日子红火起来,有了红枣园、开了农家乐,已不差钱的时候,他每年还是带几百人去团场务工。()这既可以增加乡亲们的收入,也可以让其他维吾尔族兄弟走出去学习技术、转变观念,过上富裕生活。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共同富裕是人们的理想。按照邓

小平的构想,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由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所以,尤良英既是民族团结的模范,也是先富带后富的模范,其所践行的,既是古老民族的优良传统,又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设计的题中应有之义,她是兵团干部职工的杰出代表。

致富的路需要闯,致富需要带头人,需要更多人参与。尤良英这位致富路上的带头人,近日给达里格村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一师十三团技术人员就要到村里来了,给大家讲农业技术,让维吾尔族兄弟的日子富裕起来。有报道说,十三团党委已经作出决定,通过尤良英牵线,与达里格村结成对子,在农业科技、民生建设等方面,全面帮扶达里格村。有了该团的帮助,相信达里格村会很快改变面貌。尤良英的事迹平凡而伟大,兵团人的情怀朴实而真挚,共同富裕的梦想,必将照进更多地方、更多人的现实。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关于尤良英事迹心得体会


关于尤良英事迹(一)

在麦麦提·吐鲁普的致富路上,尤良英是他的带头人;而在达里格村村民的心中,这个曾经一贫如洗的中年汉子,也渐渐成了大伙儿的致富带头人。尤良英和麦麦提·吐鲁普,都用行动书写着“先富带后富、共同致富”的人间美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极其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轨迹。尤良英对贫困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早先,她也是作为一个贫困者存在的,曾熬过很多年的苦日子。尤良英深知贫困的熬人,所以当她了解到麦麦提·吐鲁普贫寒的家境后,对他的艰难感同身受,愿意出钱、出力、传授技术,帮助这位维吾尔族兄弟走出贫困、奔赴小康。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麦麦提·吐鲁普的可贵也在这里。在自家日子红火起来,有了红枣园、开了农家乐,已不差钱的时候,他每年还是带几百人去团场务工。这既可以增加乡亲们的收入,也可以让其他维吾尔族兄弟走出去学习技术、转变观念,过上富裕生活。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共同富裕是人们的理想。按照邓小平的构想,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由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所以,尤良英既是民族团结的模范,也是先富带后富的模范,其所践行的,既是古老民族的优良传统,又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设计的题中应有之义,她是兵团干部职工的杰出代表。

致富的路需要闯,致富需要带头人,需要更多人参与。尤良英这位致富路上的带头人,近日给达里格村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一师十三团技术人员就要到村里来了,给大家讲农业技术,让维吾尔族兄弟的日子富裕起来。有报道说,十三团党委已经作出决定,通过尤良英牵线,与达里格村结成对子,在农业科技、民生建设等方面,全面帮扶达里格村。有了该团的帮助,相信达里格村会很快改变面貌。尤良英的事迹平凡而伟大,兵团人的情怀朴实而真挚,共同富裕的梦想,必将照进更多地方、更多人的现实。

关于尤良英事迹心得体会(二)

今年46岁的尤良英,自1995年参加土地承包以来,19年来累计为团场上缴籽棉15万公斤、红枣3万公斤,创产值600多万元,个人盈利 150余万元,她曾多次评为师团先进生产工作者和劳动致富先进个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谐家庭、工会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

1991年9月尤良英从四川来团场投亲,在团场拾棉花看到兵团团场广袤的土地,她想,老家人多地少,干活肩扛背挑,一年下来,只够吃饭。而这里土地宽广,土地肥沃,都是机械化,只要踏实肯干,在团场这块土地上是大有可为的。1991年3月给别人管地,万事开头难,刚开始管地的尤良英,平地放水、定苗打顶什么都不会,再加上蚊虫叮咬,起早贪黑的,身心疲惫,但是尤良英看到连队领导同的关怀,连队职工的热情,兵团精神感染和激励着尤良英,她决心不气馁,战胜自我,咬咬牙挺下去。40亩地在各阶段的农活都是尤良英自己干,到年底管理费加上拾花费收入5000多元。第一次挣到这么多钱,尤良英坚定了在团场干一番事业的信念。

1998年在团场实行两费自理承包工作中,尤良英承包3号条田。面对曾经熟悉而又发愁的土地,尤良英还是犹疑过,但她有着川妹子一股不服输的性格,年管理实现棉花单产400公斤、500公斤的风都目标,经过几年的种植管理,总结经验,尤良英坚信必须加大科技投入,逐步改善土质结构,3号条田首先要治理碱斑,从2000年 - -2008年人工挖碱斑12亩多地,利用苞谷杆、稻壳、树枝、杂草回填,改善以前成片光秃秃不出苗的情况;其次是人工补种、移苗,尽可能对缺苗地块最大限度的补救,对小面积不出苗的地块,采取人工移苗共计6亩地投入8000余元。

为了掌握棉花种植技术,尤良英自费订阅了《棉花栽培高产技术》农业科技等书籍。连队也及时选派她参加“绿证书”和“棉花栽培的专项技术班”.学习中,她总是把老师讲的技术要点一条一条规范的罗列记录,场场不落。为进一步提高棉花田管的实践科技水平,她悉心求教,时常把连队技术员,连领导请到她的地里现场指导。每个生产环节地认真的看,悉心的学。管理中,严格按照棉花优质高产技术标准进行规范管理。冬天,她积极拉运优质农家肥,进行改良土质,提升地力。为了广集农家肥,不管是寒冬腊月,滴水成冰还是大雪纷飞,她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一个推着拉拉车出入羊圈、猪圈、厕所,一锹一锹将肥料挖出来,衣服脏了,满身臭味,但她硬是坚持下来了。就这样,以自己勤劳的双手,不屈的斗志,每年集优质农家肥300多方。勤劳的努力,使她的土地肥力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每个生产阶段,她都能及时按照十三团农业科的要求不辞辛苦,抢时勤干,吃住在地里,干活在地里,每一棵棉花就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宝贝一样呵护着,照料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她的精心管理下,尤良英每年承包的棉花单产呈阶梯状攀升,尤其是近三年的亩单产平均递增50公斤,2012年达430公斤,2014年490多公斤。 2010年 -2014年连续5年获得团先进生产者荣誉,四次获得“植棉公关状元”和“植棉能手”称号。她所在班组获得师工会“基层先进班组”称号。

3号条田有223亩地,有3个承包户,而且都是女同志,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为了当好班长,在工作中,各项工作,尤良英始终走在姐妹的前头,晚班犁地她24小时坚持在在地头检查质量,加肥料。在平时工作中,谁家有困难了,她都前去帮忙料理。连队职工刘佳品今年52岁了,身体多病。每年春播的时候,上肥料、加种子都是由尤良英来承担;放水的时候,垮渠跑水都是尤良英冲在第一个;拾花期间,每次自己的一遍花拾完后,就组织雇工给刘佳品拾花。尤良英同志为人热情、助人为乐的事迹在连队有口皆碑。

尤良英致富后不忘带动大家一起致富,遇到新来的农工不懂棉花栽培技术,她免费送去书籍并传授种植经验。十一连职工王新生活遇到了困难,尤良英象对待自己亲兄弟送去米、面等生活用品。孤寡老人陈花体弱多病,无人照顾,尤良英就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去看望她,感动的老人逢人就说“尤良英比咱亲闺女还亲”.

邻居刘晓华患有心脏病、胆囊炎,经常发作,丈夫一直在外面打工,不能及时照顾。去年6月初的的一天,尤良英在地里安装好地面管已经中午两点了,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到家门口,当看到邻居家的门敞开着时,一种不详的预兆在她脑海里出现,她连忙叫了两声没有人答应,急忙到家里到看刘晓华躺在沙发上,脸色苍白,呼吸困难,嘴唇发紫,尤良英毫不犹豫背起刘晓华往连队医务室跑。尤良英憋住劲背到医务室后,由于劳累过度,她自己也晕倒了。

尤良英有一个幸福美满和谐的家庭,丈夫袁华明在连队从事农机工作,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和睦相处,大儿子虽然有先天性智障,却能生活自理,并参加土地承包,小儿子在团场中学上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婆婆今年 70多岁,和他们一起生活了十多年,尤良英从来和婆婆没有红过一次脸,经常去老人那里问寒问暖,节假日陪老人聊天,让老人度过幸福的晚年。

尤良英只是一名普通的兵团青年农工,凭着一双勤劳的双手,一颗挚热的心,在十三团广袤的土地上,用自己的事例去影响身边的职工科学致富,诚信做人,用勤劳的和智慧,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了平凡的伟大,展现了一个新时代军垦儿女的新风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习姜英事迹心得体会


从3世纪末,被千里迢迢赶来的“达瓦昆”公主,为水源奇缺的南疆、为艰苦难熬的百姓,挖沙掘水时开始,从“达瓦昆”公主化作一泓美丽的湖泊,无穷无尽地养育着世世代代黎民百姓时开始,“达瓦昆”便成了人们心中的圣女,“达瓦昆”精神便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萌发了芽,并影响和激励着这里世世代代的人们。
就在弹指一挥间,人们刚刚步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年头时,一位年纪轻轻的汉族女干部,悄然的走进了他们的生活,步入了这个充满着神奇色彩的地方。为了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她五年如一日,奋战在农田一线,却因过度劳累,献出了自己年仅28岁的生命。她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继承和弘扬“达瓦昆”精神,是在用自己的青春本文章源于公文有约兑现自己的人生诺言。她做到了,农民群众的张张笑脸、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接踵而来的项项荣誉、维族百姓口中的“克孜乡长”,都给她的工作打了满分。然而留给我们的,却是更多的思考。
拥有无私的真情,才能做出无悔的选择。真情如果披上无私这件
朴素的“外衣”,就会使人不惜一切代价的为之去努力和拼搏。姜英的农村经历,使她从小就感受到了贫苦农民的真实生活,对农民急于摆脱贫困的愿望也感受的更是真真切切,也许就是从那时起,她就萌生改变贫困农民生活的愿望。也正因为这种对贫困百姓最无私的、最纯真的感情,才使她在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难,百折不饶的阔步前进,才使她在推广科技兴乡的征程中头彩重重,才使她在岳普湖唱出了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歌。而作为我们基层干部,只有像姜英那样,不断培养对各族人民最无私的感情,才能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才能事事以人民的利益出发,把人民的利益放心头;才能真诚倾听群众心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才能为了人民的利益做出自己无悔的选择,无怨无悔的为自己的选择而奋斗。
只有无悔的选择,才能做到无私的奉献。选择了就意为着奋斗,选择了就意为着付出。而也只有无悔的选择,才能真正将奋斗和付出升华到奉献的高度。奉献就是给予,无条件的给予,却不求报酬。我们经常习惯用文字来解释某一事物,而姜英却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真实、准确、客观的诠释了奉献的含义。为了减少农民损失,她帮着家里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下地打农药;每逢古尔邦节,她都要到几位维吾尔族孤寡老人家走一走,送去大米、清油、面粉等生活用品;为了不影响春播生产,她自己为无钱购买农资的困难户垫付XX元化肥款,这一切的一切,如果不是对老百姓有着深厚的、特殊的感情,如果不是从小心里埋下“维汉是一家”的种子,又有什么力量能让这样一个娇小的女子,义无反顾的带领着农民群众们向前奔呢?是她无悔的选择。她是党员领导中的旗帜,是基层干部中的标杆,她是指引基层干部在为人民服务这个大海中航行的灯塔,是扎根基层带领群众谋福祉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无私奉献的楷模。
甘于奉献的精神,才是圣女“达瓦昆”精神。奉献不是说给人听的,也不是做给人看的,而是真正发在内心深处的,甘心情愿的一种付出。从“达瓦昆”公主千里迢迢的挖沙掘水,到化作一泓美丽的湖泊,来养育这里世世代代的黎民百姓,足以显示“达瓦昆”公主甘于付出,而又不求回报的高贵品质。而当代基层干部中的楷模—姜英,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达瓦昆”精神,把甘于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融入到了自己的工作中,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了高于一切位置。是她将“人民群众无小事”体现得到了具体工作中,让各族群众得到了摸得着、看得见的实惠;是她把党带到了人民群众的身边,让群众们切身感受到了党的温暖;也是她把圣女“达瓦昆”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用自己的青春生命之花奏出了新的美丽乐章。
用无限真情来定位自己的人生选择,用无悔选择来指引自己的人生航向,用无私奉献来诠释自己人生价值。从姜英短暂而又不同寻常的一生中,使我不仅对人生又有了新的认识,原来人生并不是以长短来计算其价值的。也许有人会碌碌无为一生,而却长命百岁,但却会随着他的离去,永远消失;也有人会轰轰烈烈几十年,却英年早本文章源于公文有约逝,但她的名字将被载入史册,流芳百世。其实人生价值的体现,是以你为社会发展做出多少贡献,为推动社会发展出了多少力为标准的。
我将以姜英自勉,把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各项工作,为我所热爱的事业贡献出全部力量。

教师学习潘作良事迹心得体会


争做学生满意的人民教师

近期,中国沈阳市委发出关于开展向潘作良同志学习,争做奋力拼搏、苦干实干的好党员好干部,争创工作一流、群众满意的好集体好部门活动的通知。学校党委根据沈阳市委通知精神,号召全校党员:向潘做良学习,开展双争活动。
通过学习潘作良事跡材料,观看了潘作良同志的事迹录像,被深深震撼了。潘作良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为群众办实事,为人民分忧解难,他的事迹令人感动和钦佩。
潘作良同志是原辽中县信访局局长。2008年5月9日18时,因带病连续工作,突发大面积脑出血,昏倒在工作岗位上,经抢救无效,于5月10日10时30分病逝,年仅43岁。
潘作良同志从事基层工作20多年来,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心实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他爱岗敬业,奋力拼搏、苦干实干,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思想汇报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清正廉洁,淡泊名利,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潘作良的事跡虽然不是那么轰轰烈烈,但是他却在平凡的工作中得到升华。作为国家公务员,树立了一个执法为公、执政为民、服务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榜样,也树立了民众对党的领导、国家政策和信访工作的信心,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但老百姓过得最不容易,没有难事不会求你,我们应把他们的事当做天大的事。这就是潘作良,一位在基层工作了22年的共产党员。在潘作良身上充分反映了人民公仆为民解忧、无私奉献的良好形象,充分体现了新时期信访干部呕心沥血、扎实工作的优秀品质。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面对潘作良同志的先进事迹,深感差距。因此,一定要积极相应沈阳市委和学校党委的号召,向潘做良学习。争做奋力拼搏、苦干实干的好党员;争创工作一流、群众满意的好职工。


以潘作良为榜样,时刻牢记党的宗旨,作良精神是什么?是什么使潘作良对人民群众充满了关爱的责任?是什么使人民群众对潘作良充满如此真挚的感情?我的感受是九个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过得最不容易,没有难事不会求你,我们要把他们得事当作天大的事
潘作良具有零距离的为民精神,两年来他接访3828次,解决疑难问题107件,细访104件。潘作良具有全天候的忘我精神,他把为党分忧、免费范文 为民解难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上访户半夜也能打电话联系到他。
潘作良具有三是全方位的敬业精神,他掌握丰富的法律理论,具备信访、、政策等各方面的知识,在做信访的各种工作中保持很高的政策水平。
潘作良具有高低相映的奉献精神,工作标准高、生活标准低,把本属于自己的荣誉称号让给别人。
潘作良对人民群众是谦卑的,他立党为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正是这种谦卑,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使人民群众体会到了党的温暖,赢得了群众的口碑,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了丰碑,影响深远。
我要向潘作良学习,牢记党的宗旨,爱岗敬业,吃苦不叫苦、干事不挑事,对工作孜孜以求、对事业忘我投入、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踏踏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做人。以潘作良为榜样,立足本职工作。潘作良具有高尚的人格、敬业心、责任心和爱心的人,把群众的困难和诉求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勤奋工作,扎实地做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和实实在在的民生工作,入党申请书 使百姓的诉求得到合理满足,社会得以稳定。
以潘作良为榜样,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一流的业绩。真正做到让组织放心、让领导满意的员工。为中国医科大学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以潘作良为榜样,在平凡中升华。在现实生活中,党的事业依靠的更多的是那些默默无闻、不计较个人得失与名利的普通党员和普通干部。潘作良短暂的一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思考:怎样活着才有意义。
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普通的工作做好就是不普通,这是潘作良的精神核心所在。潘作良同志在普通的岗位上、平凡的工作中,把每一件事、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极致,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保证了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


在潘作良身上体现了几个特殊性:
潘作良所从事的信访工作是连结政府与群众的桥梁,是解决群众眼前各种困难的渠道,也是党的权威、政府公信力的标尺,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形象。论文网 他在这样一个岗位上,用一名共产党员的信念履行职责,把党的关怀和伟大通过他的工作传递出去。
潘作良人生境界的超越性。他的衣食住行都非常节俭,这样一种境界尤为可贵。潘作良的人生,在平淡中升华。他的事迹不是轰轰烈烈,而是在一种平凡工作中的升华。他每天接触的每一个人、处理的每一件信访都是平淡无奇的,都是常规工作,但他却以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工作,践行自己的人生信条,演绎自己的人生轨迹,谱写自己平凡但光辉的一生。
在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是潘作良的精神闪光点。做为一名人民教师,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是我们的宗旨。因此,要向他学习,就是要把学生的事、学生的需求当作自己的事来做,这样工作才能有真情、做事才能有真意。要在工作中时刻从学生需求出发,在查找不足和差距中,弥补自身的缺陷。从思想、工作流程、工作制度、工作细节上与潘作良进行对照,进而不断提高完善。在普通、平凡的岗位上使自己的思想和工作不断升华。
我向他学习,就要在平凡的岗位上找规律,在普通的工作中求深化,使自己的思想和工作不断升华,使党和人民满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向潘做良学习,争做让党放心的,奋力拼搏、苦干实干的好党员;争做让学生满意的爱岗敬业、小编 全面的范文写作小编站 工作一流的好教师。
孙明立

学习王永良同志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王永良同志事迹心得体会

7月22日晚,一场暴雨导致的山洪,夺走了战友王永良的生命,相信近几日我们所有人都被这个悲痛的消息充斥着内心。这是西街所教导员王伟学习王永良同志先进事迹专题会上的一段开场白。

会上,教导员王伟首先向大家讲述了王永良同志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幸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随后,所长吴学林介绍了王永良同志在他16年的辅警生涯中,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同时强调:全所民警、辅警要立志学习他立警为公,忠诚为民的政治本色;学习他临危不惧、勇于担当的职业精神;学习他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全体民警、辅警也在此次会议上交流了学习王永良同志先进事迹的心得。并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王永良同志的先进事迹为工作动力,永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政治本色。

王永良同志曾在部队服役6年,生前系银川市公安局西夏区分局镇北堡镇派出所辅警。在他16年的辅警生涯中,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今年7月以来,我国多地出现大到暴雨,洪涝灾害严重,有关地方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迅速投入抗洪抢险救灾工作中。7月22日晚,银川市贺兰山沿山地区发生暴雨引发山洪。接到辖区有群众和车辆被山洪所困的报警后,镇北堡镇派出所民警郑建卫带领王永良同志驱车前往救援。当时暴雨倾盆、洪水猛增,整个路面被洪水淹没。救援途中,发现前方一辆被困车辆,郑建卫和王永良同志迅速穿戴好救生圈前往救助。当靠近被困车辆发现车内没有群众时,夹杂着大量泥沙和石块的山洪将二人卷入洪水中冲走。事发后,当地政府各级部门抽调工作人员和全市公安机关民警、武警和消防官兵开展寻找救援。几个小时后,民警郑建卫被救,王永良同志一直处于失联状态。经近90个小时的搜救,7月26日下午找到了王永良同志的遗体。王永良同志为抢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年仅50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