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工作计划 > 前端开发工作计划 > 导航 > 市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计划

前端开发工作计划

市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计划。

为了让下一阶段的工作顺利展开,在下一阶段开始前就要写工作计划。工作计划浅显易懂,就是工作中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做的规划,怎样将自己的工作计划写得更全面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市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计划”,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一、"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方针,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我市"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目标,以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任务,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支持龙头加工企业和农村市场建设,努力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促进我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基本原则。
根据我市"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今后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按发展区域主导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围绕全市"林木、蔬菜、畜禽、蚕桑、水产、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各县优势,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着力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2、坚持以改造中低田,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为主要任务的原则。中低产田改造的内容,要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搞好项目规划设计,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注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积极发展无公害和有机农业,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的原则。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工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装备水平,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战略。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项目区广大农民的素质。加强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努力提高科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二、"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主要任务和目标
我市农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全市拥有耕地面积675万亩,其中,中产田面积147.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3%;低产田面积96.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4.3%,可利用水面355万亩,目前仅利用43.56%。根据市委、市政府"十五"期间农业发展战备,农业综合开发应充分发挥其扶持和导向作用。要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大力扶持多种经营和龙头加工项目建设,加快农产品的升级,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具有我市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
(一)主要任务。
1、完成土地治理面积189.05万亩。具体项目有:(1)改造低产田面积96.3万亩。(其中发展节水农业40万亩)。(2)建设优质高效示范基地92.75万亩。其中,优质粮食示范基地项目 25.5万亩;优质蔬菜示范基地24.4亩,优质水产品生产示范基地6.4万亩;优质花卉生产示范基地12万亩;优质蚕桑生产示范基地22.5 万亩;优质杨树苗木繁育基地 2.15万亩。
2、加强多种经营和龙头加工项目建设。全市计划重点支持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多种经营和加工项目29个。其中,年财政投资4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10个,建设农产品流通市场5个,建设优质水产品养殖基地14万亩,优质杨树苗木繁育基地0.46万亩。
3、建设省级农业开发科技示范园3个(分别为:杨树科技示范园、水产科技示范园、节水农业示范园);建设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1个(生态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二)主要目标。
1、中低田全部达到高产田标准。灌溉保证率在85%以上,排涝能力达到十年一遇,建筑物配套达到90%以上,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85.74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68.8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年节水量4900万立方米。
2、农田林网全面形成。农田林网覆盖率达到90%,造林保存率在85%。增加林网防护面积76万亩。林木覆盖率每年增加1.2个百分点,由XX年的16.2%提高到期末的22.2%。
3、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增农机总动力2.632万千瓦,增加机耕面积38.08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由XX年的75%提高到期末的85%。
4、项目区的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的比例逐年加大。"十五"期末项目区的粮经比达到4:6。项目区的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产业化。
5、项目区比非项目区年人均增加纯收入219元。
6、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投入由"九五"期间5%提高到10%,项目区的科技贡献率每年递增5.4个百分点,由XX年的36%到XX年达到65%。加大科技培训,项目区乡村技术员和村组干部、专业大户普通接受1-2次技术培训。
三、"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
(一)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十五期间中低产田改造仍然是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计划"十五"期间彻底消除低产田。目前全市有低产田面积96.3万亩,其中,泗洪县26.29万亩、沭阳县29.09万亩,宿豫县22.4万亩,泗阳县17.06万亩,市直1.46万亩。XX-XX年每年改造任务分别为:16万亩、9.3万亩、33.95万亩、22.25万亩、14.8万亩。
(二)重点建设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项目
1、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十五"期间发展优粳稻基地25.5万亩,按照标准化生产,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蟹园牌"大米加工集团和龙嫂米线加工厂等企业为龙头,带动无公害大米基地建设,形成产业化经营。
2、林木基地建设:重点在沭阳县悦来、耿圩、湖东林粮套作区,泗阳县废黄河故道区,泗洪县洪泽湖周边地区,西南岗丘陵山区和宿豫县、宿城区骆马湖周边地区,建设以速生杨树为主的林木生产示范基地。突出建设好杨树苗木基地,"十五"期间建设苗木繁育基地2.15万亩。
3、出口蔬菜创汇基地:以宿豫县的蔡集、顺河,宿城区的双庄,沭阳县华冲、峁圩为重点,以丰程渡蔬菜加工厂,沭阳万达脱水蔬菜加工厂等企业为龙头形成蔬菜产业化生产,进一步发展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生产。多渠道引进国外的蔬菜品种、提高加工能力,加大出口创汇力度,"十五"期间建设优质创汇蔬菜示范基地24.2万亩。
4、水产养殖基地:在两湖周边地区,以稻田养殖为突破口、以特种水产养殖为重点,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6.4万亩。提高养殖技术,充分发挥我市的水面优势。以金水集团为龙头,形成产业化经营。
5、花卉基地:在沭阳县颜集、新河、庙头、宿豫县的顺河、耿车、宿城区的双庄等地建设花卉生产示范基地12万亩,在种苗的组织培养,快繁快育,盆景的生产和市场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促进和带动花卉基地的建设。引种国际名贵新品种,加大国际市场竞争力,扩大外销,建设一批创汇花卉基地。
6、高产桑园示范基地:在宿豫的埠子、
大新、丁咀、泗阳爱园、王集、泗洪魏营重岗建设优质高产桑园示范基地22.5万亩。改良品种,用农桑和育71-1等新品种,更新湖桑等老品种。大力推广方格簇。示范基地的平均亩桑产茧量达到200斤以上。
(三)重点扶持的龙头项目。
1、林木业龙头企业:支持以泗阳建国木业集团、兴威有限公司、明耀有限公司、泗阳人造板厂、泗阳科迪木业有限公司、泗阳振兴木制板厂等为基础组建木业综合加工集团公司;扩建沭阳新概念木业有限公司,改建南林木业、林宏木业公司等。
2、水产龙头企业:泗洪县华勇食品有限公司,临淮、龙集水产品市场。沭阳县双裕龙虾加工生产线。
3、蔬菜龙头企业:宿豫县丰程渡实业有限公司,丁咀金针菜加工,顺河蔬菜专业批发市场。沭阳县蕃茄酱加工厂、沭海蔬菜食品厂、绿苑食品有限公司、易丰公司,泗阳县蔬菜加工厂等。
4、茧丝绸龙头企业:江苏玖玖丝绸股份公司,泗绢集团有限公司等。
5、花卉龙头企业:沭阳县苏北花卉盆景公司,花卉交易市场等。
6、粮油加工龙头企业:泗洪县"蟹园"牌大米加工、宿豫县龙嫂米线加工、沭阳县有机大米生产加工等。
(四)重点支持的科技示范项目。
1、建设三个省级科技示范园项目:
(1)宿迁市杨树科技示范园。
(2)宿迁市水产高科技示范园。
(3)皂河灌区节水农业示范园。
2、 支持建设宿迁市环骆马湖生态与现代农业示范区。
 四、"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支持的主导产业及规划布局
(一)重点支持的农业主导产业。
根据我市的区域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以及面临的国内国际经济市场发展的形势,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在"十五"期间重点支持六大主导产业发展。
1、林木产业:我市是全国杨树面积的市,辖区内四县全部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号召和组织下,杨树栽植面积突飞猛进,杨树产业迅速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片林100多万亩,计划到XX年建成片林170万亩。全市现有木材加工企业2300多家,固定资产近6亿元,XX年实现产值54亿元。"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针对我市目前杨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品种较为单一、加工企业设备和工艺落后、产品技术含量等问题,在种苗繁育、技术推广、加工企业技改升级等环节加以重点支持,促进整个产业的联动升级,使其真正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2、水产业:我市是全国的水产品之乡。全市可利用水面355万亩,开发潜力很大,目前已发展各类水产养殖面积107万亩,稻田养殖41.6万亩,河蟹养殖25万亩,青虾养殖40万亩,特殊水产品养殖占养殖面积84%。"十五"期末,全市水产面积计划发展到120万亩,其中,稻田养殖8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将主要围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水产品贮藏保鲜及市场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这一主导产业的发展。
3、花卉产业:花卉是我市正在兴起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是我市发展创汇农业的重要产业。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格局。全市花卉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计划在"十五"期间发展到5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主要在引进生物工程技术,发展组织培养,提高花卉苗木档次及市场建设方面进行重点支持,促进全市花卉产业的全面升级。
4、蔬菜产业:全市已有蔬菜面积84万亩,"十五"期间,计划发展到100亩。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投资建设一批高科技、新品种、优质高产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支持蔬菜精深加工和贮藏保鲜龙头企业,同时支持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现代化蔬菜批销市场,培养和造就一批经纪人队伍,加强与国内国际市场的联系,扩大销售渠道,进入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基地。
5、茧丝绸产业:目前我市蚕桑生产以玖玖集团、泗绢集团为龙头,基本形成了产业化经营。全市桑园面积15万亩,年产蚕茧4500吨,白厂丝产量1500吨,丝织品800万米,绢丝120吨,泗绢集团生产的绢丝成为国际免检产品。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际市场进一步开放,这一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将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是我市创汇的优势产业。"十五"期间,全市桑园面积将发展到2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在老桑园改造、茧丝绸加工等方面进行重点支持,进一步确立其主导产业地位。
6、稻米产业:我市经过多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全市每年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30万亩左右,仍然是全市种植的农作物中面积的品种,实施品种更新工程,优质无公害水稻工程,完善稻米产业化经营。
(二)主导产业规划布局。
根据全市确立的农业主导产业,结合各县产业发展情况和具体特点,"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支持的主导产业规划布局如下。
1、杨树产业:(1)苗木生产基地2.61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2.15万亩,多种经营项目 0.46万亩)。泗阳县1.46万亩、市直2.15万亩。(2)龙头项目5个。分别为:泗阳县建国木业公司、鼎盛木业公司、沭阳县新概念木业、林宏木业、南林木业。
2、水产业:(1)生产基地25.4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6.4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5万亩、多种经营项目14万亩)。(2)龙头项目4个分别为:泗洪县冷冻加工厂,华勇食品厂,特种种苗厂,水产品市场。
3、花卉产业:(1)生产基地17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12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5万亩)。沭阳县11万亩、宿豫县6万亩。(2)龙头项目3个,分别为:沭阳花木公司、花卉市场和花卉迅繁中心。
4、蔬菜产业:(1)生产基地24.2万亩,宿豫县12万亩,沭阳县12.2万亩。(2)龙头项目5个。分别是:丰程渡蔬菜加工厂、皂河蔬菜市场、沭阳县沭海蔬菜食品厂、绿苑食品有限公司、泗阳蔬菜加工厂。
5、茧丝绸产业:(1)生产基地35.5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22.5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13万亩)。宿豫县9.5万亩,泗阳县11万亩,泗洪县15万亩。(2)龙头项目4个,分别是:泗洪县纺织厂、缫丝厂、宿豫县玖玖丝绸公司、泗阳县泗绢集团。
6、优质稻米产业:(1)生产基地43.5万亩(其中重点示范项目25.5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18万亩)。宿豫县0.85 万亩,沭阳县15.2万亩,泗洪县21.25万亩,泗阳县6.2万亩。(2)龙头项目3项。分别为:泗洪蟹园米业公司、沭阳县高墟米业公司、宿豫县龙嫂米线厂。
 五、"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一)投资概算。
根据"九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标准和"十五"期间物价上涨、项目建设的难度等因素,确定"
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标准为:以XX年每亩300元为基数,以后每年亩增加50元。重点示范项目标准为每亩财政资金105万元。据此测算,"十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8.04亿元,财政资金6.4亿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5.4亿元,财政资金4.4亿元;多种经营项目2.6亿元,财政资金2亿元。
(二)资金来源。
根据国家现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政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集体和农民自筹,原则上按1:1.2:0.5的比例配套投入;省财政、市财政和县财政按照0.7:0.1:0.2的比例配套。因此,"十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所需投入的8.04亿元中,中央财政投入为2.9亿元,省财政2.5亿元,市财政0.3亿元,县财政0.7亿元,集体和农民自筹1.64亿元。
 六、"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预期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根据测算,我市"十五"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完成后,全市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1766.75万公斤,棉花661.42万公斤,油料1900.24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6.8亿元,多种经营总产值12.1亿元。新增税利1.3亿元。项目区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高219元。
(二)社会效益。
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同时可解决农民生活上的难题,如通电、通路、通水等。多种经营项目建设将增加就业机会1.7万个。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二、三产业的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农业技术培训,将大大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村生产力水平。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对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产来化经营将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生态效益。
农业开发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灌溉面积的扩大,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农村气候。林网面积的增加,提高了林木覆盖率。同时项目区推广使用桔杆还田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桔杆氨化养畜技术,减轻了农村环境的污染,特别是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更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七、"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是党和政府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各级政府都把农业开发工作列入政府主要工作来抓,认真组织,加强领导。建设好农业开发队伍,提高农业开发系统人员的总体素质。同时协调好各有关部门,上下一股绳,左右一盘棋,齐心合力搞开发。并做好宣传、营造环境,使每一级政府都重视开发,每一位领导都关心开发,每一位农民都积极主动参与开发,全市上下形成浓厚的开发氛围。
(二)积极筹集资金。
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是执行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自筹相配套原则。各级财政在保证国家和省资金准确及时足额下拔的情况下,认真筹集好配套资金,同时做好项目区的农民自筹资金的筹集工作。目前我市农村费税改革工作已全部完成,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由农民自筹部分必须通过一事一议程序进行筹集。农民自筹资金在项目的确定后立即进行筹集,保证足额到位,不留缺口,保证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按期优质足量完成。
(三)科学规划,严格管理。
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是否科学合理,是关系农业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我市交遵循科学规律,严肃各项纪律,明确各项责任。同时加强规划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强责任心和工作能力,保证规划的科学合理。在项目管理上,引入竞争机制,全面实行招投标制和工程质量监理制。在资金管理上,严肃财务制度、杜绝挪用农业开发资金现象,严格审计制度,加强督促检查。
(四)依靠科技搞开发。
我市在今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安排上,将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在项目区大力推广节水优质高效高产的新品种。推广桔杆还田生物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特别是农民经纪人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五)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在立项方面创新机制,引入竞争,在项目工程方面要创新设计,在项目的经营管理方面,要创新体制。探索适合于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和发展的方法措施。
(六)制定优惠政策,强化招商引资。
农业综合开发在运用好各级财政资金的同时,各级政府根据当地的不同情况,制定出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外资,加强农业招商,扩大资金渠道,加大开发力度。

FWR816.cOM精选推荐

市国省道“十一五”规划


市国省道“十一五”规划

**市国省道“十一五”规划
实施情况
**市公路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支持下,抢抓机遇、多措并举,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自20xx年至“十五”末,相继完成了国道309、省道胶王路、河辛路、博沂路、临仲路等改建项目,新建了国道205张博附线。“十五”末**市公路通车里程3951.5
公里,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66.5公里,居全省第一。路网中国省道二级以上公路通车里程1004.5公里,占国省道通车里程的91.1%。“十一五”以来,**市公路建设继续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交通部“三个服务”和国家继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已先后完成国道309张店立交桥、寿济路公铁立交、国道205桓台东南绕城线工程和高淄路新城北至张店段、国道205张博路段、博沂路悦庄至石桥段老路改造等工程,青莱高速公路于20xx年底前竣工通车。到20xx年底,**市国省道通车里程达1162.4公里,比“十五”末增加6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增加58.1公里、一级公路增加37.3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占通车里程的93.5%,比“十五”末提高2.4个百分点。全市8个区县全部实现了通高速公路,初步构筑起“高速**”的主框架。
在工程实施中,市公路局在确定项目建设方案、工期安排等方面坚持“统筹兼顾、服务大局”的原则,在符合省厅总体路网规划和建设要求的基础上,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积极听取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同时坚持“建养并重”,全面实施文明样板示范、公路安全保障、公路养护畅通、科学养路创新、养护管理信息等“五大养护工程”,各级政府也加大了路域环境综合治理力度,路域环境得到较好改善。加强了公路路政管理,依法维护路产路权,加大治理超限超载运输工作力度,努力创造“畅、安、舒、美”的公路交通环境,极大地提升了**作为鲁中地区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实施在鲁中地区率先崛起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绿色城市,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
一、公路建设管理体制及相关政策
按照《公路法》规定,国省道规划、建设由国家、省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公路改建工程属社会公益事业,省政府提出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公路管理模式,执行“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政策。目前,国省道路网改建工程投资体制为:国省道改建工程的征地、拆迁、路基小桥涵投资由市县地方政府负责,省交通厅对大中桥路面补助投资。同时,继续执行国家“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政策,设立收费站,收取通行费归还公路建设贷款。
《公路法》同时要求,国省道路网改建工程由各地市根据全省公路规划、结合地方规划提出计划申请,报省交通管理部门审批后执行。近三年来省交通厅连续下发文件,对贯彻落实国家土地政策、规范国省道路网改建工程项目立项的各项工作提出了要求。明确指出凡公路改建、建设项目涉及新增用地的,在市县政府依法取得国土资源部门土地征用手续、签订落实配套资金、承建路基小桥涵建设等方面的协议后方可编报年度建议计划。项目如不具备以上条件,则不予立项,项目不得实施。
近年来,按照省政府确定的事权划分原则,在国省道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市公路局与项目沿线区县政府签订事权划分协议,督促区县政府完善用地手续、落实配套资金。近期实施的张博附线、胶王路淄川段、博沂路沂源段等项目办理了用地手续。面对公路建设的巨大资金需求和财力有限的矛盾,我市较好地落实了公路建设政策,调动了各级政府的积极性;认真贯彻国家“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等公路建设筹资政策,多渠道筹集公路建设资金,拓宽了公路建设资金的融资渠道,实现了公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二、国省道“十一五”规划建设情况
(一)国省道“十一五”规划目标
“十一五”期间,**市公路建设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落实交通部“三个服务”和国家继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按照**市“中心凸显、十字展开、组团发展”的城市建设总体布局和“一个中心,两大快速通道,三个重要网络”的“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继续加强公路升级改造,提高路网服务水平,20xx年以前全面完善境内“六纵九横”的公路骨架网络和“三纵三横”骨干公路网络。公路建设始终坚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与城镇分布体系发展格局和人口布局相吻合;坚持全面提高路网通行能力,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坚持集约利用土地、节约资源,坚持老路改造与完善路网并举。加快改造现有老路,改善城市出入口,完善东部骨干路网,提高路网通行能力。
公路养护与管理继续贯彻“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理念,加大危桥改造步伐,完善安保、服务、信息等工程,建设国道205、国道309国家级文明样板路工

市国省道“十一五”规划第2页

程,打造“生态公路”、“绿色通道”;加大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维护路产路权,为社会提供高效、便捷、舒适、和谐的公路通行环境,提高路网综合服务水平。
预计到“十一五”末,**市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4388.4公里(不含村道),其中:国道279.4公里、省道981.7公里、县道1228.6公里、乡道1724.5公里、专用公路174.2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73.1公里,比“十五”末每百平方公里增加6.6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占通车里程的96.7%,比
“十五”末提高5.6个百分点。
(二)今后三年国省道公路建设重点项目
为提高现有路网的通行质量和通行能力,进一步完善路网,提高路网通达深度,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今后三年,国省道路网建设的重点是:加快现有老路改造步伐,满足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方便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改造中心城区出口,减少城市出口的交通压力;提高**东部路网密度,改善路网结构。
根据省厅下达的20xx年公路改建工程计划,结合目前项目征地等前期工作完成情况,20xx年国省道建设项目包括:
(1)高淄路高青至新城段改建工程,全长17.4
公里,一级路,路面宽24米,路基宽25米。路基小桥涵已于20xx年开工建设,20xx年计划完成路面主体工程。
(2)国道205白塔至青石关段改建工程,19公里,一、二、三级路,路面宽22-12-7米。20xx年底开工,力争20xx年完成隧道、路面工程,20xx年工程全面完成,同步建设国家级文明样板路工程。
(3)湖南路西官庄至南庄段改建工程,全长40公里,一、二级路,路面宽24-12米。20xx年已完成张店界至胶王路段7.6公里。在地方政府办理完征地、拆迁的前提下,力争20xx年完成胶王路以南路段路面主体,20xx年工程全面完成。
另外,国道309张店至辛店改线工程、高淄路高青西南绕城线工程、s233博临路齐鲁石化段改线工程,20xx年完成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湖南路北延长线(张店至桓台东部快速通道)工程20xx年组织前期方案论证及测设工作。配合省厅公路局完成薛馆路沂源段前期工作。
20xx年至20xx年在申请省交通厅计划完成以上项目的同时,加快老路改造步伐,完成s703张店东西南绕城线等路面改造工程,组织20xx年前拟实施项目的前期工作,进一步提高公路服务水平。
二○○八年三月二十日

十一五”计划中的农业和农村问题


十一五”计划中的农业和农村问题

十一五”计划中的农业和农村问题


农业历来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个部门,强调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强调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历来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十五计划《纲要》中,这个一贯方针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十五”《纲要》一共十篇二十六章,其中很多内容都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着密切联系。就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工作而言,比较集中的是体现在《纲要》的第二篇经济结构中的第三章: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另外和农村工作有密切联系的是第九章: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我主要结合这两章情况,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九五”的成就与“十五”的基本方针和主要目标
第一个问题:“九五”农业农村发展的成就以及“十五”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和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纲要》在序言部分对整个“九五”期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了很重要、也很概括的总结。其中讲到农业的主要有两句话,第一句: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实现了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九五”期间农业取得的一大成就。关键是要理解《纲要》中提出的这是一个历史性转变。中国人多地少,从十七世纪初以来,中国的人口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时期。明末清初,我国总人口还不到1亿人,耕地大约有10亿亩。过去了四百年,我国的总人口增加到了将近13亿,而耕地只增加到19.5亿亩,人口增加了近12倍,但耕地只增长不到一倍,可见对粮食需求的压力,实际上是我们国家最近四百年来所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为了改变粮食短缺局面,建国以后,曾经强调过“以粮为纲”,但也没能很好地解决粮食问题,粮食的定量供应制度直到1992年才结束,那时才可以说粮食的供给状况比较宽裕了。从1995年开始,我国的粮食连续五年获得好收成,“九五”前四年,粮食总产量平均每年都超过5亿吨。“九五”粮食会有这样比较大的增长,既有必然性,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第一方面就是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即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对于调动农民积极性,发展粮食生产起了重要作用。1993年11月,中央明确提出了农户原有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有了这个政策后,对农民来说是吃了定心丸,调动了他们对土地增加投入的积极性,很多地区的农民,在承包地上打机井、修渠道,购置喷灌设备,发展节水灌溉等。农民之所以愿意这样做是觉得土地承包期延长后,对土地的投入可以逐步的回收,是有利可图的。“九五”的粮食增长,和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的稳定和明确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第二个方面是价格政策,1994年是物价涨幅比较高的一年,为了弥补农民的损失,中央决定把定购价提高了40;1996年中央再次对粮食的定购价格提高42。三年之内,粮食定购价格翻了一番。这对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起了非常大的刺激作用。
第三个方面是农业科技进步。到“九五”期末我国农业增长中,来自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大约要占到44—45。有几个关键技术在粮食增产中起了重要作用,一是“种子工程”,推出一大批优良品种,加快淘汰低产、低质的市场不适销的品种。二是“白色革命”,在北方寒冷地区、干旱地区推广地膜覆盖技术。通过对地表进行地膜覆盖,可以提高地表温度,使作物提前播种,延长了作物生长期,还可以对土地起到保墒作用,以及抑制杂草的生长。这项技术的应用,对我国寒冷地区、干旱地区的粮食增产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第三就是节水灌溉技术,因为北方普遍缺水,要想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打破水资源的制约。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在水资源的利用上,一定要实行开源和节流并重、以节水为主的方针。在“九五”期间,水利部推出了一系列节水灌溉技术,在全国建立了一批节水灌溉技术示范县,普遍推行节水灌溉的技术,比如:喷灌、滴灌、微灌等。改变了过去大水漫灌的做法,用比较少量的水就可以满足作物的需要。这三项关键性技术的推广对“九五”粮食增产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九五”期间粮食增产的第三个主要的原因和气候有关。“九五”期间的气候总体上讲是处于丰水期,降雨量比较多。使一些长期受旱的地方缓解了旱情,粮食产量有较大提高。总的看,“九五”期间党的基本政策的明确,科技成果大规模地转化为农业的现实生产力,老天又帮忙,因此粮食增产具有必然性。但也有它的特殊性,如粮食价格大幅度提高,气候总体说比较有利等,这些都不是经常性存在的因素。应该说,几大有利因素都聚集在一起是很不容易的,“九五”的政策因素、气候因素、价格因素、科技进步的因素,都是有利于粮食生产的,这才有这样一个局面。这是“九五”农业方面的一大成就。农业方面的第二大成就是《纲要》序言里讲的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我国的扶贫攻坚计划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国际上也

十一五”计划中的农业和农村问题第2页

有很高的声誉。“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国务院在1994年开始实行的。当时,我国有8000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国务院决定要用七年时间解决这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到去年年底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还有3200万。从总体上讲“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目标是基本实现了,贫困的发生率已经从过去的30左右降到了现在的不到4。另一方面,农民总体上的人均收入也有了非常大的提高,1978年的时候,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是134元,去年农民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2253元。《纲要》中对当前农业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讲了四个方面:第一是城镇化的水平还比较低,第二是科技教育落后,第三是水资源短缺,第四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九五”期末提出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纵观整个“九五”,只有第一年即1996年农民收入的增长是比较明显的,比上一年提高了9,但此后的四年,每一年的增长幅度都是下降的,1997年人均纯收入增长4.6,1998年增幅降到了4.3,1999年降到3.8,去年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只有2.1。农民收入增长局面很严峻,不仅表现在增幅下降,而且还存在一些结构性的原因:
一是农民的收入增长不完全来自农业,其中40左右是来自非农产业,这几年农民收入之所以还能够增长,主要是靠乡镇企业的工资性收入,靠农民打工的收入,而来自农业部分的收入,已经连续三年绝对额下降,农业作为一个大的产业,连续三年不能给它的经营者带来收入增长,经营者就会不愿意对它投资,这就有可能影响到农业发展的后劲。二是我国有2亿3千多万个农户,但农户之间的经营结构和收入来源是不同的,在传统农区,在粮棉主产区相当多数的农民主要还是依靠来自农业的收入。根据农业普查的资料,我国现在的纯农户和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户要占到62.4,如果农业连续三年收入减少,那也就表明绝大多数纯农户和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户这几年实际上是减收的。这就是问题的严重性。三是收入差距扩大,由于多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所以收入差距在不断地扩大。居民的收入差距问题,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它就还只是个经济问题,还是个消费水平问题,但如果控制的不好,它就会演化成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所以对于农民收入问题要特别重视。《纲要》中总结的这四个突出的问题,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纲要》对“十五”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三个具体指标:第一是转移农村劳动力,提出“十五”期间要转移4000万农村劳动力。第二是到“十五”期末,农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应该降到13。“九五”期末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不到16,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规律。我们所需要解决重大问题,是农业在GDp中比重下降的同时,必须让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比重也相应下降,这样农民才能富裕起来。第三是要保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在今后五年内平均每年增长5。“九五”《纲要》的要求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4。“十五提出要增长5,这既是一个很鼓舞人的目标,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目标。总体上看,要实现这三大目标难度都非常大,因此,必须认真地贯彻好中央对实施“十五”计划提出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
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关于新阶段农村工作的基本任务,概括地说就是三句话,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1、新阶段提法的由来。从1998年以来,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比以往更加重视,1998年10月中央召开了十五届三中全会,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这个判断,就是1998年10月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依据这个判断,中央在1998年底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时,明确提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提出新阶段的主要依据,是农产品供求形势的重大变化。第一个标志是我国农产品供求的数量矛盾基本缓解了,但是品种、质量不能适应消费者需求的矛盾很突出。这就说明现在生产和需求之间存在的主要是结构性的矛盾。第二个标志是,过去农业发展主要受自然资源的制约,而现在是需求对生产的制约更加明显了。农民担心不是生产不出产品来,而是生产出来之后卖不出去、卖不到好价钱。正是由于出现了这样的变化,中央在1999年底就明确提出,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实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
2、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实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进行结构调整,这和现在提出的战略性结构调整有什么区别?区别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这次结构调整,它的着眼点不是数量方面的调整,而是品种、质量方面的调整。以前的调整就是多种一点什么,少种一点什么。这种调整过去有作用,现在有作用,将来仍然要发挥作用。但这种调整有很大的局限性,调整的范围很有限。比如,依据经验判断,我国粮食的播种面积应保持在16.5亿亩到17亿亩之间,调整的余地就是5000万亩左右。但是战略性结构调整就大不一样,在22亿亩的播种面积上每一寸土地都可以调,就是把那些不适销的低质品淘汰出去,换成优质高效的品种,换成受市场欢迎的品种,不仅耕地上可以调,林果业产品可以调,畜牧业、水产品都可以调。所以,着重于品种优化、质量提高、效益增加的调整是无所不在的,调节的余地就非常大。第二是作为战略性的调整,现在就可以做一些过去想做、但没条件做的大事情。比如说,这次《纲要》明确提出要使畜牧业的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提高到35。如果连人吃的粮食都不够,那畜牧业当然不可能有大的发展。《纲要》提出要扩大对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说明农产品除了保障人们的直接消费之外已经有大量剩余了,已经有条件用比较大的力度来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了。
3、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从提出新阶段到战略性结构调整,再到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实行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就是要确保农民收入的增长,顺这这个线索,可以看出中央这几年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非常清晰的。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的数量矛盾基本解决以后,农民收入增长就越来越成为农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也是贯穿在“十五”计划《纲要》农业农村部分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红线。中央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高度关注的,20xx年11月,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总书记、总理在会上的讲话都强调要把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12月,中央在成都召开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的工作会议,部署农村基层干部搞好“三个代表”的教育,主要就是要促进农村结构调整,保证农民增收减负。20xx年元旦刚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农民收入增长。农村工作会议结束后不到半个月,中央在北京召开农业科技大会,表彰了一批农业科学家,提出了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纲要。春节刚过完,中央在安徽召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短短的几个月中,中央就召开了一系列关于农村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减负的会议,可见,中央对当前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高度关注的,关注的焦点就是农民的增收问题。但是也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到,农民增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当前农产品销售困难,价格下跌,这是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最重要原因,但是,如果把眼界放宽一点看,产品的销售困难和价格下跌绝不仅仅存在于农业,大量的工业品也是这种情况。如果眼界再放宽一点,应该说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不仅在我国存在,而且也是当前的一个全球性现象。所以农民收入增长面临的困难,有些问题是带有共性的,是和经济周期现象直接有关的。只有需求旺起来,市场旺起来,产品好销,价格恢复到合理的水平,农民收入增长才会解除最大的制约,但这就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是靠一、两项具体政策就能解决问题的,关键要努力做好农业、农村方方面面的工作,当然也有待于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进一步好转,使农产品销售有更广阔的市场。
三、“十五”纲要中关于农业问题的四个方面
《纲要》对于农业部分作了许多比较具体细致的安排和部署,概括起来可以说有四个大的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要保护农业生产能力、保护粮食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要保护耕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市场条件,最终实现保护基本农田,保护粮食生产能力这样一个目标。从长远看,中国的人地比例关系决定了粮食的供求关系是不可能宽松的。所以,不管现在出现什么情况,从长远看,我们只有保护好粮食的生产能力,才能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第二个方面是强调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以此来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第三个方面,要稳定党的农村基本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各方面的改革;第四个方面,要巩固“八七”扶贫成果,进一步搞好新时期的扶贫工作。这是十五期间农业农村工作几个最主要的方面。我着重谈一下对结构调整的一些认识。
农业、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主要有四个大的方向:
第一个大的方向,就是要全面优化农产品品种,普遍提高农产品质量。不管是从事哪类农产品的生产,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果业,都要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作为自己的调整方向。既然主要农产品供求中的数量矛盾基本解决了,我们有条件讲究质量问题了,就应该提出这么一个要求,宁可少一点,但一定要好一点,以免白白浪费资源,浪费农民的人、财、物力。所以全面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基本方向。
第二个大方向就是要扩大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这对于农业今后的发展意义会越来越重要。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收入弹性,是针对某一个产品的市场前景而言的。通俗的讲法是,人们增加的收入用在这个产品的购买上占了多大比重。这个指标可以反映收入的变化所导致的需求变化。收入弹性高的商品表明它将有很大的市场前景。但如果说人们增加的收入,没有用在对某一种商品的增加购买上,如没用于买肉上,那么肉这个商品的收入弹性就是零,说明它的市场已经饱和了。现在大家看到的一个现象,尤其在城市居民中,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用在吃的方面的支出比重越来越少,恩格尔系数下降,食品的收入弹性下降,这对农民来说是很严峻的挑战,就必须通过转化和加工让人们消费更高档的食品才能扩大农产品的市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吃完饭,吃个苹果或桔子,生活质量就不错了。收入增加了也不能每顿吃两个、三个,因为吃不下。市场怎么扩大呢?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把苹果打成汁,一杯果汁可能就是三个苹果,但一口气就喝下去了,这样市场才能扩大。所以,通过转化和加工不仅使得农产品增值,而且可以开拓新的市场,引导消费,市场才会越来越大,农民才有增长收入的可能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改变两个观念:一是不能认为食品加工业是个科技含量很低,不需要多少投资的产业。国际市场上,有品牌、有市场的加工食品,它的科技含量都是非常高的,不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绝做不到这一点。第二个要转变的观念,是不能认为卖不出去的鲜活产品就可以加工。这是加工不出好东西来的。必须明确,供加工用的原料应当是专用的农产品,如专用小麦、专用葡萄等等,它们在品种上就和直接食用的农产品不同,否则是加工不出高质量的食品、饮料的,因此,要从品种开始调整,才能使得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取得更高效益。
第三个大方向,是要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过去由于农产品供给不足,所以各地农业都追求自给率。现在供求状况变了,应该从这种传统的思想方法中解放出来,去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比如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在结构调整上力度就可以更大一些,现在粮食供应很充分,这些地方少种一些粮,多生产一些经济价值更高的农产品,尤其是出口农产品或者可以替代进口的农产品,不仅对当地农民收入增长有好处,而且由于当地生产粮食少了,就把粮食市场腾出来让给了粮食主产区,就可以使粮食主产区发挥它的优势,让种粮食的农民也增加收入,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尤其是加入WTO之后,农业会怎么样?很多专家分析认为,我国土地密集型为主的农产品,如粮、棉、油等,在国际市场上很难有优势。但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生产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如畜禽产品、水产品、园艺产品(瓜果蔬菜、鲜花盆景)等。如何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这是加入WTO后必须认真考虑的大问题。这就需要解决如何更好地发挥各地的农业比较优势问题。我们想把畜禽产品、水产品、园艺产品打出去,打进国际市场,出得越多对我们的农业发展、对农民的收入增长越有利。而最具备条件打出去的显然是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因这类地区土地金贵,但是经济实力强,科技实力强,农民的科学文化技术和市场意识都比较强,在这类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充分发挥优势,就可以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而在内地发挥土地比较多的优势,生产更多的粮、棉、油产品,这样就可以在整个国家形成一种各区域之间互利互补的局面,促进整个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第四个方面,要继续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时,要积极稳妥地加快城镇化的步伐。应该说,农民收入从23年前的130多元提高到去年的2250多元,是很不容易的,其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现在已经达40左右。这就说明一个道理,要想富裕农民,就一定要减少农民,因为农业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只有逐步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人口,让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能够逐步扩大经营规模,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小平同志当年讲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目前乡镇企业给农民提供了将近1亿3000万个就业岗位,这一条了不起的功绩。《纲要》指出,要引导乡镇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促使其进一步健康发展,为农民的扩大就业、提高收入做出更多的贡献。农民收入增长的第二个重要来源,是流动进城打工,这部分收入在农民的纯收入中比重也越来越大。如四川省测算,大概有600万农民外出打工,每年寄回去的钱是200个亿。对农民流动就业,既要积极,又要有序管理。但现在对农民进城打工的问题上思想认识还不统一,一些大中城市制定了种种限制农民流动进城就业的规定,我觉得不太合理。要设身处地的为农民想想,就几分地怎么维持生活,不出来打工,怎么发展。在打工过程中给他们作一些必要的规定,引导他们有序流动,遵守相关的法规和政策,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人为的设置很多不必要的障碍,我觉得也应该认真考虑。实际上很多规矩并没有挡住农民工的进城,因为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有不少规矩实际上只是起到了提高农民进城门坎的作用,无非是收费而已,结果是提高农民进城打工的成本,本来挣钱不多,还要办一大堆证、交好几笔钱。所以如果真关心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就应该认真梳理一下关于限制农民进城的种种规定。当然不是说放任不关,要有规矩、有制度。问题是现在有些地方的规矩和制度所起的作用,在经济学上叫做给人创造了寻租的机会,为有些部门、有些人提供了一个创收机会,实际是在加重农民的负担。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农民流动进城打工将会在相当长的时期都存在。大量的农民要转移,但一下子不可能都到城里定居,所以,一定会经历一段时期的流动状态。对这样一种大规模的长期现象如何看待,需要认真研究。第三个方面,是要通过发展小城镇来转移农村人口,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就已经明确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那时候就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把城镇化问题列为一个单独的篇章作为“十五”计划的一大内容。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和时机都已渐成熟。但在城镇化问题上,至少在理论界,也还有着一些不同的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些同志觉得不应该提城镇化,应该提城市化,认为应该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大中城市的扩展上。很多学者经过分析、研究认为,人口在400—500万人左右的特大城市,它的经济效益是最高的,而且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应该说这从效率的角度看是有道理的。但另外一种意见,认为应该以发展小城镇为重点,认为我国现阶段城镇化的基本目标是为了尽快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认为从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角度来说,发展小城镇更有利于实现目标。我自己更倾向于后者。但我觉得“十五”《纲要》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实际上要求很明确,就是要走出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的道路,中小城市要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要进一步建设好,大城市要充分发挥它的幅射带动功能。但是如果从转移农村人口这个角度来看,发展小城镇就有更加现实的重要意义。城市越大,生活水平越高,人们对社会保障的要求也越高,而我们现阶段的农民在这两方面都够不上这个水平,所以现在这个阶段,往往是大中城市给流动的农民提供就业的机会,提供积累资金的机会,最后,他到小城镇中去安居乐业,同时也离开农业,逐步在城镇发展产业、繁荣经济,这条路大概更符合实际。发展小城镇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最突出的大问题就是一定要搞好规划。搞不好规划,一哄而起,遍地开花,那么小城镇建设就会变成一场灾难。全国45000个乡镇,19000个建制镇,到底建设多少小城镇,一定要从国情和国力出发,实事求是地考虑问题。“十五”计划非常明确地提出,小城镇建设要以县城和一部分基础条件好、有发展潜力的建制镇作为重点。不这样明确重点,一定会造成巨大浪费。小城镇发展最重要的一条,是经济必须繁荣。现在小城镇建设中有一个误区,有些同志把城市建设、城镇建设和住宅区建设搞混了。一个住宅小区可以住几万人,可以有好的环境,有必要的生活设施,但住在里边的人不在里边就业,他在别的地方挣钱。小城镇建设不是搞住宅小区,要农民转移进来,就要给农民创造就业机会,所以城镇建设要注重城镇功能,而城镇的基本功能就是繁荣经济。因此,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个经济增长点,这是有没有建设小城镇条件的一个最基本的判断。现在县城和县级建制的市区大概2600个,如果还加上一、二千个建制镇,总数在5000个左右,经过5—10年的建设,真建设成了个样子,每个小城镇扩展到5—10万人,那么通过这些小城镇建设,在今后5—10年内就能转移1.5—2亿人,这对农村发展,农民富裕的促进作用就太大了。所以“十五”期间,对城镇化问题要予以高度重视,而现阶段城镇化的最基本的目的还是在于加快转移过多的农村人口,这样才能给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给农民的收入增长带来更多的机会。

农业综合开发十三五规划


农业综合开发十三五规划

为充分挖掘我市农业资源优势,努力发展我市农业的特色产业,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根据省农业资源开发局《关于做好 “十三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农开综〔20xx〕8号),结合我市实际,现编制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十三”规划如下:

一、“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回顾

(一)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累计总投入32251.8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8013.5万元。土地治理项目累计投入22192亿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20600亿元,自筹资金1592万元,改造中低产田3.8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6.1万亩,共完成新建排涝站25座、圩口闸33座、电灌站322座、机耕桥535座、硬质渠20.66公里、过水涵洞3426座、机耕水泥路324.867公里、购置变压器61台、架设电力线路143.96公里等。产业化经营项目累计投入6430.4万元,其中财政资金4114万元、企业自筹资金2316.4万元,共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38个。

(二)农业综合开发成效

1、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经改造的中低产田,基本上成为桥相连、路相通、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五年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共新增粮食1990万公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推进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适度规模经营以及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创造了前提条件,为我市粮食连续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2、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提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围绕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扶持了一批规模较大、带动面较广、竞争力较强、与农民结成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培育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五年来,全市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累计投入6430.4万元,其中财政资金4114万元、企业自筹资金2316.4万元,共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38个。同时,通过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扶持,建设发展了一批优势农产品种养基地、储藏保鲜设施和农产品加工生产线,促使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结成紧密型和半紧密型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提升了全市农业产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通过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实现了农业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效,让农民分享到了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扩大了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容量,真正为我市农民带来了实惠。

3、科技开发水平得到提高,农业增长方式明显转变。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坚持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坚持将项目开发与科技进步相结合。五年来,全市在科技推广方面,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从土地治理项目中按比例计提科技推广费用。据不完全统计,推广先进适用生产技术达32多项,共培训农民25960万多人次,使项目区的农民每人能掌握1~2项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围绕优质稻麦等农作物推广了一系列的新技术、新品种,项目区优质良种普及率达100%,项目区农业科技含量得到明显提高。此外,为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在项目区已初步呈现出田、水、路、林、电等综合治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新气象,得到了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三)主要经验与做法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开发工作呈现新常态。一是纳入目标管理。随着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对我市投入的逐年加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已经成为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在年初制定各乡镇农业农村工作目标考核时,农业综合开发被纳入各项目乡镇的硬性指标来考核,从而在全市形成了市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项目镇、村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坚持从头从严。我们始终坚持从头抓起,从严要求,不断促进工程质量建设再上新台阶。项目建设开始,我们组织召开全市农开项目建设动员暨业务培训大会,要求高标准管理,高质量建设,一个尺度衡量,一张图纸到底。三是建立巡查制度。在项目工程建设中,市农开局对所有局机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分工,每位班子成员和科室负责人挂钩联系1个项目乡镇,同时要求每周必须至少花半天时间到项目工程现场监督检查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帮助现场协调解决施工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同时还实行了例会制度。每旬召开一次工程例会,汇报各项目镇的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研究部署下阶段工作任务,通过这种分片到人的办法,使全市项目工程质量、进度、形象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加强管理,五化联动,工程质量有了新提升。一是专业化设计。在项目前期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委托专业人员深入到项目区实地考察,听取当地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拿出工程规划设计方案,从而实现了工程规划设计的专业化。通过实行委托设计,并积累了大量定型图纸和典型设计材料,我市项目规划设计工作日趋合理。二是规范化招标。在项目实施中,我们把土建工程全部纳入招标范围,严格按照招投标相关政策规定执行。在土建工程招标中,我们委托招标代理编制预算,公开发布公告,邀请社会各界参与投标、竞争。三是标准化施工。严格按照施工标准、工艺流程来施工。具体是切实把好“三道关口”,即:严把进料关,确保水泥、钢筋、石料、沙子等建设材料的质量,从源头上夯实工程建设基础;严把配比关,确保混凝土、砂浆的配合比达到规定要求;严把工艺关,严格按照工程施工工艺要求,确保每一道工序不漏检,同时实行第三方抽检常态化。四是全程化监管。全力构建专业监理机构、开发部门和项目乡镇监理“三位一体”的监理网络,对项目工程进行全程监理,使全市项目工程质量得到较大提高。五是月度化通报。研究制定并不断修改完善了《**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诚信评价考核管理办法》,每月按照文件要求对各施工、监理单位进行月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通报,同时,将考核结果以文件的形式寄送至各施工、监理企业,由企业负责人做出书面回复,并定期约谈部分企业法人代表交流施工、监理情况。同时,将年度信用评价等级为不合格的施工、监理企业报送至市招标办备案做出诚信缺失行为处理。这些管理举措不仅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也为切实提高项目工程质量,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严格制度,专款专用,资金管理跃上新台阶。在资金的使用上,要求各项目单位切实做到项目资金的专款专用、专账核算、专人管理。根据工程施工合同和实施进度分批组织报账,及时拨付资金,同时为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和安全,聘请中介对工程进行严格的竣工决算审计,将报账资金直接拨付到中标单位,确保专款专用。

二、农业开发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一)农业资源现状

1、地理位置

**位于江淮之间,里下河腹部,境内地势低洼,湖

泊众多,河流纵横,属典型的水网圩区。**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省生态农业市,市域总面积2393.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1万亩,水面87万亩。**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市,从20xx年开始连续十二年被表彰为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市、粮食生产标兵市。全市水产品总量连续24年名列全省各县(市)之首。**也是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辖34个乡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涉及614个行政村,70个居委会,总人口157.79万。

2、水文气象

**属北亚热带湿润区,兼有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特征。常年平均气温15℃,年均日照2305小时,无霜期227天。年均降水量1020毫米,一般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年均蒸发量1410毫米。项目区气候具有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寒夏热和雨热同步等特点,农业资源十分丰富。

3、地形、地貌及土壤

**为长江、淮河下游冲积平原,地面较为平坦,无明显起伏,高程为2.4—2.7米,平均2.5米(废黄河口基面,下同)。土壤母质以海相沉积物为主,湖积物为次的海、湖相沉积物。上层是小粉浆土、塘盐土为主的潴育型水稻土,土质砂性,土壤类型灰粘土,肥力中等偏上。

4、水资源

规划项目区境内河网交错纵横,形成网状水系,河道槽蓄水容量大,水资源十分丰富。经省农产品质检中心检测,河水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水质标准。项目区雨量充沛,多年来平均降雨量为1024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为250毫米,年际变化较大,汛期雨量集中,多年汛期雨量占多年平均雨量的60%,汛期最大降雨量为1655.9毫米,最小为207.0毫米,变差为8倍。区内农业主要以优质稻麦生产为主,当地可利用水资源量一般只能供给20%左右。用水矛盾主要靠外来水补给解决。外来水源为长江水,长江水经**引江河抽入新通扬运河,通过里下河河网送到该项目区。

5、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

规划项目区境内地势平坦,平均地面真高2.4米,土层深厚无污染,地下水埋深平均1.1m,土壤母质为湖相沉积与长江冲积物,土壤属勤泥土种及小粉浆土,有机质平均21.78g/kg,全氮1.345g/kg,有效磷8.75mg/kg,速效钾165.5mg/kg;省农产品质检中心对该区土壤检测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全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

6、自然灾害

规划项目区地处里下河腹地,地势低洼,为典型的水网圩区。由于降水量时空分布极不均衡,经常出现先旱后涝、旱涝急转、旱涝交替的受灾形式。1991年的特大洪涝以及20xx年洪涝和1994年、1997年两次严重干旱给项目区内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

7、农业生产及基础设施状况

规划项目区农作物种植布局主要为粮食。粮食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以一年两熟制为主,项目区农业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乡村两级建有农业综合服务站,但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尚存在基地不全不稳,设备简陋,人员不足、服务水平不高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充实、配套、提高。同时,经过多年来的上级各类农田基础设施项目工程建设,规划项目内挡排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形成,形成了一定的抗旱排涝能力。但仍有少部分灌排建筑物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设施老化,设施运行效率低下,急待更新改造。渠系大多为土渠,且渠系内杂草丛生,渠系有效利用系数低,灌溉效率差,灌溉设施不配套,主要小型流动泵船抽水灌溉,不适应建立高标准农田的需要,项目区内交通骨干道路虽然已经基本完善,但由于河流纵横,田间路桥不通,缺乏合理规划的交通体系,不利于机械耕作收割和农产品运输。田间农田林网不健全,不利于农田水土保持。

(二)开发利用情况

1991-20xx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改造中低产田34.44万亩,但由于这期间投资标准低,改造后的农田仍是中低产田。20xx-20xx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改造中低产田23.04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8.7万亩,这期间,主要是“十二五”期间改造的中低产田基本建设成为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由于**耕地面积大,管辖乡镇多,据初步统计,全市仍有约90万亩的耕地属于中低产田,需要治理改造。

(三)发展机遇及面临挑战

首先,就机遇而言。一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十八大报告以及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及政府工作报告都对农业综合开发进行论述。这些论述概括起来就是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二是20xx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财政部上报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通过实施《规划》,到2020年,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这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 其次,就挑战而言,一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任务还比较繁重。据初步调查,全市仍有约90万亩中低产田需要改造,按照目前每年改造4.5万亩左右的速度,还需要改造20年。二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难度在不断加大,现有开发队伍不能满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同时,经过多年来的开发,剩下的开发区域基础条件更差,需要花更大的力气进行治理改造。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为主要任务,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紧紧围绕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着力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积极创新农业开发机制,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

2、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和主导产业特点,因地制宜,优先选择扶持潜力较大、资源禀赋较好、配套能力较强、地方积极性较高的地区,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

3、彰显特色、提高水平。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优质粮油业、蔬菜业。加大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等主要载体的建设力度,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三)总体目标

1、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田水路林电综合治理,闸站桥涵渠全面配套,增强项目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突出抓好水利设施和机耕路机耕桥桥建设,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开展农田林网建设,为项目区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22.2万亩。

2、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争取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尽可能将农产品贮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列入扶持范围。“十三五”期间列入扶持范围的产业化经营项目力争达到20个。

3、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将“十三五”期间每年财政资金的4%左右用于项目区的农田林网建设,努力提高项目区的林木覆盖率。

四、主要建设任务

1、建设高标准农田22.5万亩,财政投资33750万元;

2、列入扶持范围的产业化经营项目力争达到20个,财政投资3000万元。

五、区域布局与重点产业

(一)区域布局

规划区域涉及分布在兴泰公路(S231)沿线的中堡镇、**镇、西鲍乡、周庄镇等4个乡镇,宁盐公路(S229)和宁靖盐高速公路(S29)沿线的荻垛镇、大垛镇等2个镇,高兴东公路(S333)沿线戴窑镇、陶庄镇等2个乡镇,大周公路沿线的林湖乡、竹泓镇、茅山镇等3乡个镇,李合公路(S351)沿线的合陈镇、昌荣镇、海南镇、昭阳镇、李中镇等5个镇,大兴金公路(S233)沿线的大营镇、新垛镇、缸顾乡3个乡镇,共19个乡镇。拟确定**镇、荻垛镇作为“十三五”期间整镇推进试点乡镇,到2020年上述2个镇基本农田基本改造建成高标准农田。

(二)重点产业

“十三五”期间围绕优质粮油业、蔬菜业等几个产业进行规划。

六、投资估算与效益

(一)投资估算

1、水利措施:水利措施投资19179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9179万元。具体内容:排涝站20座、圩口闸30座、电灌站450座、新建机耕桥585座、新购置变压器100台、架设电力线路225公里等。

2、农业措施:农业措施投资144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 12600万元。新建机耕路450公里。

3、林业措施:林业措施投资135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350万元。新栽苗木45万株。

4、其他措施:财政投资621万元。按《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用途报帐列支。

(二)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据测算,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000万公斤,蔬菜62.5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57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

2、社会效益

一是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将极大推动项目区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增加农民收入。

3、生态效益

一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通过项目实施,可有效地发挥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等的综合效应,有利于农田水土保持,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理化性状。二是提高林木覆盖率。通过项目实施,使项目区内土地连片成方、道路通畅、绿树成荫,林木覆盖率将明显增加,形成有利于优质农产品生长的田间小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三是增强农民生态意识。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农民将从生态环境的变化、居住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深切地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有利于增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七、环境影响评价

(一)土地治理类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一是排涝站、圩口闸、等工程配套后减轻了水灾等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渠道和电灌站工程配套后,渠道输水迅速、节制方便,极大提高了灌区水的利用率,灌溉效益大幅度提高,提灌水量减少,相应地减少能源消耗和废气、废水的排放量。三是田间道路工程完成后,沿路栽植林网,对防风固土、涵养水分、调节农田小气候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二)产业化经营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设施蔬菜项目实行统一供苗、统一生产技术、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销售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农设施大棚建设不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因此,项目实施不仅不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在节能减排措施方面由于植保专业化服务项目将有助于高效利用农药、提高安全用药水平,从而节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农药残留,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基地对蔬菜初加工产生的下脚料可能产生的污染,公司在本次基地建设中建设了沤制池,将蔬菜下脚料集中处理,经过一定沤制处理与草木灰、牛粪等综合制成有机肥返田,起到一举两得的效用。

农产品加工项目对环境影响主要是施工过程的粉尘、垃圾、噪声影响,通过严格遵守施工规程,对施工垃圾进行及时处理加以解决。项目生产过程中,无明显环境影响的废气排放,建立专门系统对固体废弃物和废水加以处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主要是真空系统排气中的少量油雾。油雾只在抽气初期短时间排放,可在排放管中装设过滤器吸附油分子,即可达到排放标准。废水:水果、蔬菜等清洗漂烫用水的废水为主要污水,不含有任何有害物质,可连同生活污水一起排入地沟;冷却循环水及冷凝水排放为清洁水,可直接排放。少量富营养化废水首先排到过滤池过滤掉蔬菜废弃物,再排到污水处理设备,充氧条件下,对污水和各种微生物群体进行连续混合培养,形成活性污泥。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以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然后时污泥与水分离,大部分污泥再回流到曝气池,多余部分则排出活性污泥系统,可达到合格排放。废渣:水果、蔬菜等经前处理加工后的废弃物,一部分可用作加工肥料的原材料或加工饲料用的原材料,其余的废渣可以与锅炉的草木灰一起送至专设原料生产基地作为肥料处理。

八、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市农业资源开发局、**市财政局为项目的总负责单位,项目所在镇人民政府为项目的实施单位。在项目的组织机构设置上,建立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任副组长,镇水利站、财政所、农技站、农经站、农机站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组下设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分管的副镇长任办公室主任,水利站站长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办公室组成人员按各人专长、明确职责分工,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并强化考核,确保项目建设按期保质实施到位。

(二)资金投入

“十三五”期间项目总投资4155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675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纳入县级财政预算,配套有保障。土地治理项目自筹资金1800万元,由项目乡镇财政配套。产业化经营项目自筹资金3000万元由项目实施单位自筹解决。

(三)规范管理

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按照现行基本建设程序和管理体制,采用项目工程现场勘察制,组织专业设计人员深入项

农业综合开发十三五规划第2页

目区田间地头,现场勘察,同时,充分征求项目区镇村干部和群众的意见,保证规划设计既符合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要求又符合地方实际,做到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实用。采用项目工程招标制,委托招标代理公开公平公正择优选定中标单位。项目实施中,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严格实行项目工程专业监理制,建立健全专业监理、开发财政部门、镇村共同监管的“三位一体”全过程监管体系。采用工程竣工验收审计制。成立项目工程验收小组,依据项目规划设计、项目计划,对项目所包含的水利工程,农业工程、造林工程工程等逐项检查验收,委托中介对工程进行决算审计,确保项目实施的质量,实现项目规划设计和计划的目标,确保资金落到实处。采用县级报账制。坚持实行项目资金专账,专款专用,单独核算,确保资金不截流,不挤占挪用。采用工程管护制。明确已建工程产权归属,落实管护主体,及时办理移交手续。针对工程的性质,明确业主单位或管护责任单位,建立和健全工程管理责任制,做到责、权、利三落实,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保证项目工程正常运转,长期发挥效益。

(四)机制创新

重点阐述建立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等。完善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实现企业利益与农民利益的双赢。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形成“自愿互利、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新机制,保护企业和农户的利益。二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大力扶持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鼓励农民各类市场主体、有关部门通过生产要素入股,联合组建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等各种形式的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物资供应、技术指导、产品收购、加工储运等多种经营服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五)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做好农业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坚持用党的十八大精神武装干部队伍,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出一批不计名利,不计得失的能长期扎根农业开发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二是加强队伍的作风建设,树立农业开发部门的良好形象。坚持以“三农”为本,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统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把握工作方向,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增强干部拒腐防变、廉洁干事的能力,建立一支忠诚、为民、务实、清廉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三是加强干部职工学习培训,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干部参加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培训和业务工作及专业技术学习培训,努力促使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能够与不断发展的农业开发工作要求相适应。四是探索建立科学的干部职工考核办法,客观公正、全面真实地考核和评价干部职工的业绩。五是发挥好领导干部在加强队伍建设中的表率示范作用。面对农业开发工作的繁重任务和农业开发政策的不断调整,队伍建设是基础,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带头实践,带头开拓创,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努力为全市农业现代化大突破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市口腔医院“十一五”规划


市口腔医院“十一五”规划

市口腔医院“十一五”规划

一、现状与问题
xx市口腔医院创建于1970年,是xx地区唯一的一所集医疗服务,教学科研,业务技术指导,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口腔专科医院,医院现有牙科综合治疗机52台,病床25张,现有职工130多人,其中高级专业人员15人,中级技术人员52人,医院建筑面积万余平方米。医院下设建国路分院、清姜分院和马营分院等三个分院。年接诊门诊患者5000多人次。
医院设备先进,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产牙种植机,和高温烤瓷炉,德国产高温铸造机,法国产颅颌全景x光机及头颅定位仪,牙科x线数字诊断系统。口腔整畸头颅定位电脑分析系统。医院投资50余万元购置了法国产赛特利消毒设施,建造了国内先进的牙科手机消毒中心系统,保证进入患者口腔的器械一人—用一高温(灭菌)消毒。
医院技术力量雄厚,学科齐全,医院现设有临床科室9个。医技科室4个,职能科6个。“十五”期间开展了国际上最先进的高温铸造,烤瓷牙、水晶瓷牙及隐形义齿修复。整畸科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方丝弓、直丝弓矫治技术,使各种牙合畸形的矫治水平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口腔颌面外科开展的颌面部感染、肿瘤、外伤、发育畸形等于术,其中,颌骨切除植骨术,牙种植术。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术,唇腭裂肌能修复术,三又神经痛神经干药物注射术均达国内先进水平。
近年来,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取得了显著成绩,医院多次被市卫生局评为“三学一创”“创佳评差”及“目标管理责任制”先进集体.所开展的10项新技术项目有4项获得了地市级科技进步奖。
“十五”期间,医院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医院的综合实力有了明显的增强。目前,医院拥有一个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有一支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和业务技术素质的职工队伍;拥有较为先进的医疗设备;特别是近两年来,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坚持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的办院方针,狠抓基础管理,注重内涵建设。建制度,练内功,促质量,上水平。医院管理初上正轨,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所有这些,为我院下一个五年计划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对卫生工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在不断提高,我院目前的现状还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就内部环境而言,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造成我院发展中的严重缺陷。首先,医疗用房面积狭小,房屋年久失修,无法施展,内部装修简陋,亟待更新。其次,医疗设备的更新跟不上需要,一些尖端设备落后,基础设备更新补充不到位,影响医疗业务的发展。第三,整体管理水平不高,高端管理,环节管理和终末管理都需要进一步规范。第四,人才梯队建设出现空档,人才流失对医院的发展造成一定冲击,缺乏德才兼备的中层管理干部。第五,新业务、新技术推广难度大,成本高,技术项目更新周期缩短,优势项目受到挑战。基础技术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第六,收费标准与患者占有率的矛盾比较突出,造成低收入人群中的病人流失。就外部环境而言,首先,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与医疗技术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一对矛盾比较突出,政府的政策调节职能弱化,“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日益突出。第二,政府财政对医院的投资完全断奶,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完全要靠自己的力量,要吃饭,谋发展成为主要矛盾,患者的利益被放在第二位,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第三,医疗市场管理混乱,个体诊所,不法诊所超量存在,无序竞争,对医院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第四,其它医院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对我院构成压力,我们稍松懈,就会被甩的更远。
综上所述,在今后五年当中,我们必须紧跟形势,正视现实,正确估价我们的成绩和问题,发挥优势,弥补劣势。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努力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增强竞争实力,立于不败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十一五”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二、主要规划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院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努力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不断增强医院综合实力。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宝鸡地区领先,西北地区一流的口腔专科医院。
到20xx年,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
(一)医院规模和基础建设
1、“十一五”期间,牙科综合治疗椅位达到100把,开放病床达到30张,职工总人数达到150人。
2、按照二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的标准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行政建制体系,设立符合医院实际,科学完备,运转高效的科室建制。
3、加强对建国路分院、清姜分院和马营分院的管理,在此基础上,到20xx年,再在石坝河地区、大庆路地区新建两所分院。继续寻求对市区各综合医院的口

市口腔医院“十一五”规划第2页

腔科进修托管,联合经营的路子,扩大合作范围,全面建立以总院为中心,以分院为骨干,以各医院口腔科为基点,辐射个县区医院的口腔疾病防治网络,确保我院的主力军和技术领先地位。
4、20xx年-20xx年,投资80万元,分期对现门诊楼进行内部装修改造。
5、20xx年,力争购买医院西侧市房管局的楼房,装修改造,使之和现有的主楼成为一体,扩大医院规模。
6、加强信息化管理建设步伐,20xx年前,投资50万元建立医院局域网,全面实现行政管理、医疗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人事管理计算机化,提高管理层次,追求管理效益。
7、20xx年前,拆除医院自烧锅炉,实现供热并入大网。
8、20xx年上半年,投资10万元,添置一辆救护车。
9、20xx年,对医院会议室进修装修改造。
10、20xx年前,努力改善职工住房条件,不断提高职工待遇。
(二)设备建设
1、注重常规设备的更新和完善,保证临床基本诊疗使用。
2、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发展高精尖设备。使得医疗设备建设与医疗技术进步和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求相适应。大力扶持口腔正畸、口腔修复、
(三)技术水平
1、巩固现有的技术优势。加大扶持力度,及时掌握前沿技术,不断完善提高,确保领先地位。
2、提高基础技术质量。全面开展二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标准所列技术项目。努力开展三级口腔专科医院标准所列技术项目。力争做到不缺项,不漏项。对一些基础的,传统的,成熟的技术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使其在质量上保持明显的优势。
3、不断开发和引进新技术,一方面加强管理,给与支持、帮助、鼓励和引导,以保证其先进性,实用性。另一方面,要把开发和引进新技术与人才和设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进的来,用得上,立得住。让技术、人才和设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
3、加强学科建设,主要抓好重点和特色学科建设。到20xx年,全面建立宝鸡市口腔颌面外科中心、牙种植中心、三叉神经痛治疗中心、口腔正畸中心和义齿加工中心,规范管理,形成强大的技术优势。
4、加强对各分院的技术管理,加强对协作医院和各县区医院的技术指导。
(四)教学、科研
1、按照国家卫生部颁发的《教学医院管理标准》,做好遵义医学院教学医院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带教质量。20xx年前,力争建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口腔系的教学医院。
2、积极开展医学科研工作
(1)成立专题科研小组,做到人员、经费和设备保障,“十一五”期间,力争完成市级科研成果1-2项,完成省级科研成果1项。
(2)加强学科建设,选好各学科带头人,注重人才梯队建设。
(3)年完成市级论文5-10篇,省级论文2-3篇,国家级论文1篇。
(4)积极营造学术气氛,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开展科研活动的办法。
三、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实现以上目标,应该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将保障全市人民身体健康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做到医院发展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协调。坚持“团结、协作、奉献、优质、安全、高效”的办院方针,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保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做出应有贡献。
在工作中具体应该坚持以下方针:
——坚持以抓基础为核心的方针。一切工作都应从基础做起,只有打好坚实基础,才能不断走向正规,才能为今后的发展储备后劲。
——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要下大力气提高管理质量、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质量是立院之本。只有不断提高质理,才能赢信誉,赢患者。
——坚持人才奠基的方针。医疗活动的客体是人,主体也是人。人才是决定因素。要努力培养人才,造就人才,引进人才。同时要关心人才,爱护人才,尊重人才,留住人才。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坚持科技兴院的方针。增强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医院发展的意识,注重医学基础科学的研究,积极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创造新成果,全面提高医疗质量。
——坚持突出重点,带动全面的发展方针。加强重点专科建设,突出医疗特色。重点扶持一些在本地区和省内外有影响的诊疗项目。促进和带动整体发展。
——坚持医、教、研、防一体化,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以医疗为中心,促进教学、科研、预防稳步发展。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佳结合的方针。努力体现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福利活动。切实改进服务态度。同时,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处理好分配与积累的关系。储备发展后劲,求得良性循环。
四、保障措施
1、始终不移地坚持“团结、协作、奉献,优质、安全、高效”的办院方针。坚持“解除病人痛苦是我们的责任,维护病人健康是我们的职责”的服务宗旨。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院领导要团结协作,分工负责。加强民主监督,实行科学决策。重大问题必须经过反复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避免和减少因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把领导班子建成一个团结有力的坚强核心。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努力培养一支有理想,守纪律,懂业务,讲奉献,善管理的中层干部队伍。这是落实“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关键所在。首先抓好干部的选拔任用。搞任人唯贤,不搞任人唯亲,不搞论资排辈。尤其是要注意从基层科室中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把那些有真才实学,组织和职工都比较信任的同志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同时对那些工作平庸,能力低下,营私舞弊,不顾全大局,令不行,禁不止,搞团体,闹分裂,自私自利,群众反映强烈的干部要坚决予以解除职务。其次,要注重培养干部,提高干部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坚持干部学政治制度。领导班子要集体学习,中层干部要定期学习。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科学知识。克服单纯业务观点和业务好一切就好的观念,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三,落实对干部队伍的考核测评制度,从德、能、勤、绩几个方面考核干部,倾听广大职工群众的意见。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正常流动体制。从各方面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使其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其聪明才智。
4、加强人才培养工作。人才是事业兴旺的关键。首先要从我院实际出发培养人才。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一些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同志到上级医院深造学习。特别是培养一些重点专业和学科带头人。其次是筑巢引凤,积极引进人才。从基层单位发掘人才,创造条件调入。同时,保证每年大专院校毕业生的正常补充。第三,要关心爱护人才,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做到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努力改善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采取特殊政策,稳定医疗一线骨干队伍。要稳定人才,保留人才,严格控制非专业人员和非急需人员的流入。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严格操作规范。
5、加强科学管理。按照现代医院管理的原理,遵循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科学规律与特点,迅速提高医院管理水平。通过科学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人、财、物的作用,产生最大的效益。同时,要逐步理顺和正确处理医护之间,临床、医技、行政、后勤等各方面的关系。使其有机的结合,协调运转。处理好分配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尽量消除消极因素。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正确的解决问题。逐步推广计算机技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先进的科学管理理论和管理手段。建立健全完整的规章制度,并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6、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c),进行全员全面质量管理教育,不断增强质量意识。建立健全各级质量管理组织。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案、实施办法。抓好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抓好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加强新进人员的岗前教育。经常性地开展全员“三基”训练。严格落实消毒灭菌制度,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加强医疗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杜绝和减少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和医疗纠纷。
7、艰苦奋斗,勤俭办院,倡导敬业精神。做好计划,加强核算。努力开展增收节支工作,想方设法挖掘各方潜力,积极修旧利废,压缩一切不合理的开支。加强物资管理,每年要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做到帐钱相符,帐物相符、帐帐相符。主管部门要做到管好家产,了解家底,防止流失,杜绝浪费。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关键部位。合理组织经济收入,有效控制支出。注重积累,积攒后劲,增强竞争力,以综合目标管理为主线,灵活地、科学地加强经济管理。充分利用政策,使经济尽快步入良性循环状态。
8、努力改善外部环境。首先,要树立公关意识,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特别是上级主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创造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求得政策上和经济上的支持。其次,加强宣传工作,利用各种手段积极开展自我宣传工作。第三,通过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社会声誉,树立医院形象,求得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患者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9、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建设。
(1)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组织体系和有关制度。
(2)坚持不懈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在广大职工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做遵纪守法的文明职工。
(3)积极形展“献爱心,比贡献,敬职业,爱医院”活动,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4)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大力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积极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活动。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重点治理。继续推行民主测评,患者举报,社会监督,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保证服务质量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院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伟大旗帜,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心,努力拼搏,为全面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实现我院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区农业和农村“十一五”建设规划


区农业和农村“十一五”建设规划

为建设我区“绿色农业”特色经济,打造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结合我区实际,特编制我区农业和农村“十一五”建设规划(讨论稿)。

第一部分:“十五”农业和农村建设回顾与总结


20xx年以来,我区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以建设绿色农业中心为目标,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四大基地建设规模壮大,农产品区域布局更趋优化,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迈开步伐,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展顺利,农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农业投入普遍增加,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呈现出农业升温,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村经济形势看好的喜人局面。20xx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628元,比上年增长12%,走出了1997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一直在5%内徘徊的低谷,为近年最高。

一是培育特色产业,实现农业生产基地规模化。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5万亩(含开发区),年产量11.63亿公斤,连续12年位居全省第一。红枣规模扩张,由20xx年的6万亩猛增到目前的30万亩,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目前挂果面积11万亩,产量2万吨。肉蛋奶年总产量达到4万吨左右,奶牛养殖业从微到大,规模达到6879头。粮食种植突出优质玉米等,玉米从20xx年前的16万亩左右,猛增至30万亩左右。

二是以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为突破口,实现优势农产品区域化。按照《晋中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两区三带”总体框架,重点培育12种优势农产品。蔬菜突出延秋茄果类蔬菜、温室大棚蔬菜基地建设,规划实施面积34万亩,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已建成三个3万亩的红枣示范园区,两个5000亩标准化红枣园区,百村百公里红枣林带初具规模。畜牧业上,先后建成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

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本土化。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区形成了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真正意义上的龙形架构已初步形成。工业园区目前已有河南正龙、江苏恒顺老陈醋、娃哈哈等9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达16亿元。威特食品、丰元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德御小米、海玉饼干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本地加工企业也迅速崛起。

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圆满完成了国家级“九五”计划农业高效用水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重点节水示范区。丘陵山区根据立地条件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成为我省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的示范工程。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080万元,可改造东阳镇25000多亩土地。乌金山黑河滩涂土地开发项目,总面积1210亩,是我区有史以来投入最多、规模最大、质量最好、标准最高、配套最全的土地开发项目。

五是开展农技培训,实现科技示范园区化。我区卓有成效地组织和开展了农业科技培训工作,近三年共培训农民78万余人次,农民科技素质和劳动水平得到进一步增强。科技示范推广以示范园区为载体,重点建设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目前发展势头良好。依托东阳镇无公害蔬菜基地打造“绿色科技园区”——无公害蔬菜及观光农业示范区,前期规划已经制定。修文镇争取20xx万元农业科技园区贷款项目,新建修文农业科技园区。金贝植物园、金威航天育种基地、中华羊驼基地等一批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得到稳健发展。

六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安全检测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把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推向市场。截至20xx年,全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近达到12万亩,是全国55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之一,20xx、20xx年连续两年被农业部验收为优秀。今年又争取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项目,是全省5个试点县(区)之一,全区认证面积将达到35万亩,占全区食用农产品面积的71.8%。绿色食品认证上实现大的突破,华玉荣香椿、中昌梨枣已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已制定红枣、蔬菜、水果、畜牧等产业标准化生产规程,《榆次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正在加紧制定中。

七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收入非农化。通过实施阳光工程等,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全区非农产业劳动力人数达到45317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7.3%以上。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动力,去年农民非农收入达到26.6%。

八是勇于实践创新,实现农业服务市场化。在农技推广、市场、信息、畜牧防疫和农业执法五个方面构建起了农业服务网络。农业五站由撤乡并镇前的63个精减为51个,人员由297人

区农业和农村“十一五”建设规划第2页

精减为243人,形成了一支精炼高效的农技推广队伍。市场体系已建成东阳蔬菜批发市场、什贴葵花批发市场等专业批发市场,榆次串串红农业综合市场已经由省计委立项;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达39个,会员3209名;农业综合服务超市体系已完成25个农村连锁店和100个村级服务站定点工作,辐射全区农村的销售网络初步形成。全区上网农户已达到4900余户,17个乡镇、企业和大户注册了“一站通”。整合原有的1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资源,建设5座高标准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农业综合执法队伍也在加紧筹建中。

九是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农村小康建设全面化。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消了村级招待费;农村税费改革胜利完成,减少税费负担1710万元。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实施信用工程,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较好地改善了农村的金融服务。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全区土地流转总体上平稳规范。农村初中全面推行毕业证书和绿色证书双证培训制度,全区双证毕业生累计达到10227人。改造调整农村学校危房50000平方米,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中小学布局。“村村通”工程,把一条条笔直宽敞的“小康路”修到了农户家门口。郭家堡、张庆等5个乡镇环卫管理所挂牌投入运行,彻底结束了乡镇农村无环卫管理机构的历史。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东阳、北田、长凝、什贴、修文等八个小城镇建设被列入全省农村小城镇建设重点行列,其中东阳镇被列入全国500个小城镇之一,山西省35家中心镇之一。东阳的常家庄园、东赵的后沟古村、乌金山的森林公园等旅游品牌已经打响。今年我区选定郭家堡等5个乡镇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乡镇,王湖、南关等20个村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村,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

第二部分:“十一五”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区农业和农村“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建设现代化生态型农业为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原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的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构筑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加快富民兴榆新跨越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1、经济总量:到20xx年,全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xx年的9730元达到18000元,年均增长14.6%;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35.75亿元,年均增长8.5%。

2、结构调整:农村二三产业充分发展。非农业从业人员人数占总劳动力人数的比重达到63%以上。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0%。

3、农村基础设施:建成高标准的农田水利设施保障体系,实现基础设施系统化、排灌工程标准化、信息传输自动化。新增、改善节水面积11.5万亩,节水总面积达到耕地总面积的74%;到20xx年全区农村全部实现安全饮水。

4、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农田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70%以上。

(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1、城镇化水平:由城镇化水平由52%增长到75%;建立健全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机制,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农村城镇体系。

2、物质生活水平:农民生活较为宽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848元达到6500元,年均增长11%。恩格尔系数在0.3以下,消除贫困人口;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5%,消除文盲,健全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3‰以下。

4、民主法治建设:农村广泛民主和法治。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村民自治和乡镇人大会制度完善;农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干群关系密切,治安状况良好,社会稳定。

(三)生态建设预期目标

1、自然资源保护:林地总面积达到76.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提高,生态农业有较大的发展。

2、环境质量:农村大气环境质量指标达到GB3095—96一级标准,农田灌溉水质达到GB5084—92标准。

第三部分:“十一五”建设的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1、三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蔬菜总面积稳定在30万亩,蔬菜总产量12亿公斤,保护地由23万亩增至30万亩,其中温室大棚由5万亩增至12万亩。无公害蔬菜认证面积达到30万亩。重点建设4个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园区:一是以北田、庄子、长凝为重点,建设10万亩茄果类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二是以郭家堡、张庆、修文、东阳为重点,建设10万亩结球类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三是以郭家堡、修文、张庆、长凝、东赵、北田等为重点,建设8万亩设施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四是以潇河两岸为重点,建设5万亩出口加工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蔬菜外运基本实现冷藏运输,冷藏量达到2亿公斤。

红枣面积稳定在目前的30万亩,到20xx年全部进入盛果期,总产量达到2.25亿公斤。按照百村百公里红枣林带规划,重点抓好乌金山镇罕山、北田镇南梁、长凝镇涂河、东赵乡龙门河、庄子乡西白线5个双万亩生态园区建设,“四个一”种植模式覆盖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

养殖基地:奶牛由目前的8000头增至3万头;生猪饲养量由30万头达到50万头;肉羊饲养量由30万只增到60万头;鸡饲养量由270万只增至300万只。高标准示范园区由目前的40个增至60个。人工种草面积由5万亩发展到12万亩。重点建设四个优势畜产品产业带:一是以108国道沿线的郭家堡、张庆、修文、东阳4个平川乡镇的瘦肉型猪、禽蛋、奶牛为主的产业带;二是以北田、庄子、什贴、乌金山、长凝、东赵6个丘陵乡镇为主的肉羊产业带;三是以郭家堡、张庆、修文、东阳4个乡镇为主的禽蛋产业带;四是以郭家堡、张庆、修文、东阳4个乡镇为主的奶牛产业带。

2、绿色林果产业建设

20xx-20xx年全区苹果面积发展到12万亩,主要分布在北田、庄子两镇,辐射周边的郭家堡、长凝、修文等乡镇。苹果优势区域内,力争晚熟品种红富士,中熟品种新红星、红星、金冠,早熟品种藤牧一号等的比例在1:1:1。产量由目前占全区苹果的33%提高到69%以上。优质果率由目前的30%左右提高60%,平均单产由500公斤/亩提高到1500公斤/亩以上。贮藏果达到80%以上,加工量力争达到总产量的10-20%以上,产值力争比现在提高30-50%以上。20xx-20xx年以稳定面积、改良品种、提高质量为突破,占领国外市场,扩大果品外销率。

梨生产的主要区域集中规划在东赵、什贴两乡镇。品种以大力发展拳头产品酥梨和小白梨为主,适当引入发展水晶梨、黄金梨等沙梨系列和西洋梨系列。20xx-20xx年,梨树面积达到6万亩,同时,将酥梨和小白梨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使优势区域的产量占到全区总产量的80%以上,优势果率达到70%以上,单产达到1000公斤/亩以上,果品贮藏率达到50%以上。20xx-20xx后在稳定面积、提高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和外销率。

3、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建设

20xx年专用玉米种植面积稳定30万亩左右,亩产力争达到400公斤,专用玉米种植达到80%以上。到20xx年单产提高20%以上,达到500公斤/亩,到20xx年单产要提高40%,达到600公斤/亩。

20xx年优质酿醋专用高梁4万亩,亩产力争达到500公斤,总产达到20xx万公斤。面积、亩产、总产要分别比上年增加45.8%,25.9%,83.7%。建设300亩酿醋专用高梁种子繁育基地,年提供种子4万公斤。配套农产品质量检测设施,配套病害监测和防治设备,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进一步推动我区酿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要根据市场情况,适当发展酿酒和饲草高梁及甜高梁,最终实现高梁的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提升高梁生产产业级次的目的。

20xx年谷子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力争亩产达到170公斤,总产达到680万公斤。20xx年面积要达到4.5万亩,单产达到250公斤,20xx年面积要达到5万亩,单产达到300公斤,总产达到1.35万吨。

4、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围绕蔬菜、红枣、乳品等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果品冷冻保鲜、核桃、大杏仁、红枣、蔬菜为重点的6大类农副产品加工。大力扶持福大、丰元、博瑞、威特、海玉、德御、四眼井、民信等龙头企业,力争使农副产品加工由目前的5亿元增至12亿元,培育产值1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5个、1000万元以上的中型企业10个。

5、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按照晋中市规划发展的12个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继续加强农业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体系配置要素和科学管理,建立起符合21世纪农业发展趋势的科技先导型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到20xx年形成农业科技示范核心区3750亩、示范区6万亩,辐射带动60万亩。重点建设金贝植物园、金威航天育种基地、中华羊驼基地等一批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和东阳无公害蔬菜及观光农业示范区、修文农业科技园区。

6、生态林业建设

人工造林14.3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防护林5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幼林育苗18.5万亩,种植扁桃及优质核桃5万亩,培育优势林业民营企业示范园50个,建设园林村150个。

7、农业机械化建设

农机总动力由45万千瓦增至53.7万千瓦,亩均动力由0.83万千瓦增至0.96万千瓦,机收面积新增2万亩,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面积由3万亩增至8万亩,机械化牧草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

8、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目前现有保浇地35万亩的基础上,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1.5万亩,其中新增水浇地1.5万亩,新增管灌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万亩;建设华北集雨灌溉明星区,打集雨灌溉井20xx眼,发展可浇地4000亩;水保治理7.6万亩;新增耕地1.08万亩;建设沼气池5000座。

9、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0%,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由目前的50%增至60%。定单农业由5万亩增至40万亩,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由10亿元增至20亿元,农民经纪人由4万人增至5万人,农产品商品率由85%增至90%,信息网络服务覆盖率由50%增至100%。新培养1万名农民技术员,建设50个农科教基地;建设面向全国、配套齐全的串串红农业综合批发市场;继续实施“万户农民网上行”工程,使“三电合一”农户达到2万户左右;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第四部分:“十一五”建设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第一,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引导农民进行合理土地流转。一方面,鼓励农民在自愿和保持土地原承包权不变的原则基础上,土地的使用权流转和集中,从而形成蔬菜、红枣、畜牧等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另一方面,引导农户在不改变各自土地占用规模的条件下,实行一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联合,从而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

第二,以科技进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将重点扶持现有的金贝、羊驼、金威航天育种等科技示范园区,在修文镇再上一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继续深化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把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体系的重点转向社会化。大力提倡和鼓励涉农企业的技术推广,逐步形成以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各种产业化组织为主的多元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到20xx年,农业专业协会的覆盖率要达到70%,科技园区技术覆盖率达到80%。

第三,加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战略。以今年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试点为契机,继续扩大农产品无公害生产面积,蔬菜、红枣的无公害面积要达到95%以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请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对获得国家、省、市名优品牌称号的给予奖励。绿色食品认证总数达到15个,争取2—3个有机食品认证,新创农产品品牌20个。

第四,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和产业化组织的建设。串串红农业综合批发市场要尽快建成投入使用。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到20xx年,农民合作组织成员争取达到2万人,农产品营销大户发展到5万人以上。

第五,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继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壮大蔬菜、红枣、乳品特色产业,发展大杏仁、核桃等潜力产业;坚持规模扩张,以量占市,以质取胜。到20xx年,蔬菜面积稳定在30万亩,其中温室大棚发展到12万亩,全部达到绿色蔬菜基地标准;红枣在面积稳定30万亩的同时,按照百村百公里红枣林带规划,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新增百亩以上的种植大户50户;畜牧养殖上,优良品种的饲养量实现比“十五”期末翻一番;奶牛存栏达到3万头;鸡存栏180万只,出栏120万只,肉羊存栏30万只,出栏30万只,生猪存栏20万只,出栏30万只;建设高标准养殖示范园区60个。在红枣发展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核桃、大杏仁、红枣等干果产业。以山西威特食品公司为龙头,发展出口导向型的特色干果种植业,在丘陵乡镇种植扁桃及优质核桃5万亩。

第六,全面推进我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郭家堡、张庆、修文、乌金山、东阳5个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乡镇,王湖、郭家堡、南关等20个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村,加紧进行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到20xx年,全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村总数达到100个,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乡镇总数达到8个。创新思路,引导农民在广泛参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创业致富,充分发挥小城镇的集聚功能。充分利用我区东阳商旅型经济带、修文民营经济园、张庆醋业园区等已经具备集群经济的有利条件和雄厚的经济基础,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共同繁荣。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农业就业在社会就业中的比例的降低,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要积极推进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转移农业剩余劳劝力,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拉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人。

第七,进一步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挖掘我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内部发动,外部引进,吸引工商企业转攻农业,鼓励民营大户发展农业,建设一批加工龙头亮点,力争建成5个大型龙头企业。鼓励农口各部门、各乡镇进一步明确扶持重点,倾斜优惠政策,多方聚集资金,尽快提高龙头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重点抓好四眼井公司固态生物发酵、金贝植物苗木克隆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的成果转化,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引导乳制品加工企业走集团化发展的路子。借鉴榆次怀仁四眼井酿造集团公司的成功运作经验,引导博瑞公司、晋佳公司、晋宏公司等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或者直接与古城乳业、蒙牛等大型乳品企业联合,将我区的乳品生产、加工、销售融入到全省及至全国的大市场中去,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第八,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十一五”期间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温家宝同志《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主要是考虑:一方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建设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区委、区政府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方面:

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农村金融和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对农村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费;认真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就学困难、就学歧视问题。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引导富余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最大幅度地增加对农业的各项投入,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五是坚持城区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制定灵活合理的户口政策,取消不合理限制,使农民从“只转不移”变为“既转又移”,实现农民向市民的彻底改变。

二○○五年十月二十五日


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


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

文章标题: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适应我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五”人才发展概况
㈠现实基础
“十五”期间,我市人才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人才工作机制和环境不断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全面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若干意见》(确定的人才发展预期目标。至20xx年底,全市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已达5.3万人,初级工以上的技能人才2.4万人,以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农业企业主、购销大户和种养业能人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1.2万人,与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基本保持平衡。人才整体结构趋向合理,分布状况不断改善,中高级人才和非公企业人才拥有量大幅攀升。人才工作机制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党管人才的工作新格局,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现。人才成长环境不断优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做好人才智力引进、加快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等一系列人才政策,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力度,全社会人才意识明显增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正在形成,人才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人才工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专栏1 “十五”时期市人才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20xx年“十五”
预期目标20xx年“十五”
年均增长()
人才总量(万人)2.755.05.314.0
每万人口人才数(人)272500522[250]
大专以上学历(万人)1.03.23.327.0
专业技术人才(万人)2.54.64.713.5
其中:高级职称(人)1200-18008.4
中级职称(人)5100-1100016.6
中高级比重()25.225.027.2[2.0]
非公企业人才拥有量(万人)1.2-3.423.2
注:“十五”时期人才按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统计,不含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带[]的为五年累计数。
㈡面临形势
“十一五”时期,我市人才工作面临难得的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科学人才观的提出、党管人才原则的落实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把人才工作摆上了重要战略地位,为人才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间、区域间人才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紧密,人才智力的流动更加频繁,为我市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智力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以大桥的兴建为标志的区位地理条件的改善,使吸纳集聚人才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我市人才工作也面临一些挑战。“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着力打造都市区北部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是探索具有特色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攻坚阶段,破除人才科技等要素对我市新一轮发展的制约,确保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总量要保持年均14的快速增长,这对人才发展必将产生强烈的需求拉动作用,但较大的人才缺口使人才供给面临一定压力;现有人才队伍的素质和结构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发展模式转型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高层次研发人才、高技能人才明显短缺,成为制约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打造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的重要因素;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党管人才的实现形式和有效途径需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使用、流动、激励、保障等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市之路,进一步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把人才资源转化为竞争实力和优势,才能满足这一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十一五”人才发展的总体要求
㈠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市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统领人才工作,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按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发展模式转型的要求,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为动力,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为我市着力打造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继续走在全省前列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㈡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市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第2页

建立比较完善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结构逐步优化,高层次人才比例大幅度上升,人才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初步建成与我市经济强市相匹配的人才高地,成为长三角地区同类县(市)中具有较强吸纳能力的人才区域和人才培育集聚中心,实现人才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到20xx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0万人,其中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万人;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达到10万人。
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预期目标是:
——党政人才队伍。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造就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到20xx年,各级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改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专业人才比例明显上升,整个队伍执政能力明显增强,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本科以上学历党政人才比例达到50。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围绕培育和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的要求,造就一支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和水平的高绩效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xx年,职业经理人、企业家群体不断扩大,全市年销售500万以上企业中副总以上经营管理人才达到5000名,拥有一批熟悉现代企业管理、具有较高决策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职业化经营管理人才和管理团队,力争培养在国内、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家10名,宁波市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家100名,优秀中青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000名。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培养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为重点,造就一支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xx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9万人以上,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35左右,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和效益达到全国同类县级市领先水平,接近或达到中等城市平均水平。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支柱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拥有一批掌握行业领先技术、产品核心技术,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专家人才和创新团队。
——技能人才队伍。适应打造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和提升现代服务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要,造就一支能够熟练操作先进装备、技术精湛、实用型的技能人才队伍。到20xx年,全市初级工以上的技能人才总量达到8万人以上,高级技工(职业资格三级)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比例达到15,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人,制造业特别是家电、化纤、机电轴承、汽摩配件等产业要培养造就一大批知名、技术精湛的能手。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围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造就一支懂科学、会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xx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2万人以上,获绿色证书或农民技术职称人员占80左右,农村人才科技文化素质全面提升,增收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明显提高。
专栏2 “十一五”期间市人才发展的主要目标
指标 20xx年20xx年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人才总量(万人)8.920.017.6预期性
党政人才(万人)0.350.402.7预期性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万人)0.250.5014.9预期性
专业技术人才(万人)4.79.114.1预期性
技能人才(万人)2.48.027.2预期性
农村实用人才(万人)1.22.010.8预期性
高层次人才(人)3400700015.5预期性
技师、高级技师(人)229100034.3预期性
本科以上学历党政人才比例()37.750.0[12.3]约束性
参加MBA(EMBA)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比例()-15-约束性
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才比例()26.135.0[8.9]约束性
高级技工以上技能人才比例()8.815.0[6.2]约束性
绿证或农民技术职称人员占农村实用人才比例()75.080.0[5.0]约束性
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按年销售额500万以上企业中副总以上人员统计;高层次人才按副高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才、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企业主要经营者以及其他硕士以上学历人员统计;带[]的为五年累计数。
三、“十一五”人才发展的主要任务
㈠加大人才分类培养的力度
坚持把能力建设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突出重点,加大“五支”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从整体上提高我市人才队伍的素质和竞争力。
1、提升党政人才的执政能力。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核心,加大理论教育、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力度,提高领导人才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奋发有为的高素质领导人才队伍。全面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及相关配套政策,大力培育和弘扬公务员精神,进一步提高公务员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严格按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的规定,大规模地开展教育培训,抓好公务员初任、任职、专门业务和在职培训,确保党政人才参加脱产教育培训的时间每年累计不少于12天。不断优化党政人才队伍的知识和专业结构,制定实施党政人才专业培训计划,根据需要分专业、分类别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办班,分期分批对业务骨干进行相关专业的专题培训和学历教育。坚持和完善干部挂职锻炼制度,有计划选派干部到重点岗位、中心工作和艰苦环境中进行实践锻炼。
2、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竞争能力。充分发挥我市民营企业家资源的传统优势,探索社会化、行业化的人才开发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适应发展需求,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各类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市经发、人事等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服务协调作用,着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熟悉现代企业制度和适应国际竞争的优秀企业家。要有针对性地邀请一批大型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或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有重点地选送部分优秀企业管理人才到国内外高校、培训机构或大型企业学习考察。“十一五”期间为企业培训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00名,完成对全市规模企业经营者的轮训。充分发挥企业经营者协会的作用,开展经常性的学习、交流、联系活动。加快企业家队伍梯队建设,重视企业家后备力量的培养,选拔一批优秀中青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跟踪管理。
3、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推进发展模式转型,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大力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和比较优势的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建立领军人才培养体系,启动实施新一轮“115人才培养工程”,提高培养档次,优化培养结构,加大培养力度,强化培养措施,努力培养一批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学科技术带头人、经营管理专家和创新团队。加快推进“万名紧缺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订紧缺专业人才培养目录,力争到20xx年,培养1万名外经外贸、市场营销、国际会计、机械电子、现代物流等紧缺专业人才。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重发展,重视教育、卫生、宣传文化等社科领域人才的培养,扎实推进“名师名校长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名医工程”和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加大对社科领域高层次人才科研资助力度。鼓励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继续教育,发挥政府的激励导向作用,确保专业技术人才每年接受各类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
4、提升技能人才的实践能力。根据我市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需要,以加强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力提高技能人才学习相关技术知识,创造性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水平,并带动中、初级技能人才队伍的梯次发展。加强政府对技能人才培养的统筹管理,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实效,力争到20xx年,建立起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人才比例结构,完成企业职工技能培训10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10万名,使我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8万名。启动“千名技师培训计划”,有计划地选送年轻高级技术工人到高等院校、大型企业培训,“十一五”期末全市技师、高级技师数量要达到1000名。积极筹建区域性职教培训基地,全面实施职业技能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计划,重点建设家电、化纤纺织、机电模具、林业园艺、农业技术、财务会计、商贸物流、现代服务等八个职教基地和一批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实习基地,创建若干个“宁波市企业职工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和“宁波市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开展技能人才培训的扶持办法,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办学、建立“教学车间”、“教学工厂”等模式,强化职工岗位培训,促进岗位成才。加强职业教育的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吸引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落户我市,积极引进和筹建1-2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增强我市培养和集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能力。
5、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的致富创业能力。适应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创汇农业基地建设的需要,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扎实推进“专业农民培训工程”,“十一五”期间每年完成农业适用技术培训2万名,绿色证书培训20xx名,培养造就一大批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和乡村科技人员,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创业。充分发挥农广校、农函大、职成校和各种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建设好一批特色鲜明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努力构建市镇村三级联动、农科教相结合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新农村建设急需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青年农民到国内外高校或培训机构进修深造,优先培训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农村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骨干。
6、加强党员人才和党外人才的培养。扎实推进“党员人才工程”,制订出台进一步深化“党员人才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抓好各类人选的滚动培养和调整选拔。加快实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终端接收站点建设,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库。注重开发党外人才,发挥市委统战部联系党外人才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党外人才资源库。开展党外高层次人才工作专题调研,探索为党外高层次人才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㈡进一步加强人才智力引进工作
要在重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基础上,按照“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究实效”的总体要求,大力引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智力,加快我市人才资本集聚。
1、大力引进中高层次紧缺人才。滚动实施“325人才引进工程”,完善人才引进鼓励政策,重点引进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重点建设工程、重点科研项目紧缺急需的各类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确保“十一五”期间每年引进人才5000名以上,其中中高层次人才3000名。积极创新引才方式,深化重点高校毕业生来慈实习和紧缺人才来慈考察活动,进一步健全人才引进服务体系。抓好各类人才招聘活动的开展,整合人才招聘资源,提高人才招聘的实效。发挥用人单位引进人才的主体作用,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市场手段,积极采取载体引进、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
2、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按照“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大力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支持他们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对以从事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除继续落实好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等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政策外,要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险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继续开展选拔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进一步规范考录办法,加大培养激励力度,力争到20xx年基本实现全市每个村、每个社区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加大慈溪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推荐和服务工作力度,实行未就业慈溪生源高校毕业生登记制度,定期开展就业咨询活动,重点做好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推荐就业工作。
3、大力实施柔性引才战略。充分发挥我市地处长三角都市圈的区位优势,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才方式,全方位、广领域、多形式借脑借智。研究制订加强高层次和紧缺人才柔性引进的政策措施,鼓励国内外各类优秀人才采取柔性流动方式来我市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或从事其他专业服务,鼓励企事业单位以短期聘用、技术攻关、企业顾问和人才租赁等灵活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智力。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境内外人才密集地区设立研发机构,或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人才培训合作,利用外地人才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全面加强区域人才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逐步实现跨区域人才智力开放共享。进一步加大国外智力引进力度,拓宽引智工作面,“十一五”期间力争引进国外智力项目100个以上。加强与在外慈溪籍高层次人才和海外留学人才的联系,多渠道构建合作交流平台,重点吸引和鼓励我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急需的高层次慈溪籍人才为家乡服务。
4、积极推进人才创业载体建设。以区域创新体系为依托,加快知识创新平台建设,完善配套政策和设施,增强人才吸附承载能力。做大做强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市智能家电设计服务中心、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华东分院等创新载体,新建市专利服务中心、市科技创业孵化中心。认真落实市政府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补贴、资助政策,引导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各具特色的研发机构,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宁波市级各类研发机构。20xx年前,全市要建成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0个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30个宁波市级工程技术中心。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来慈溪设立分院、分所、分支机构,争取有1-2家国家级重点科研院所到我市设立分支机构。
㈢推进人才管理机制创新
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以激发活力为导向,创新人才开发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制度体系。
1、完善人才选用机制。加大党政干部制度改革的力度,进一步贯彻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扩大民主,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形成干部队伍正常更新交替机制,努力实现党政干部选拔任用、考核、交流、监督等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探索党政机关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管理办法,实施部分职位聘任制和政府雇员制。深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大力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规范按需设岗、竞争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工作,促进事业单位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贯彻落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考录办法,建立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选拔任用竞争机制。
2、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各类人才的科学评价体系,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打破学历、资历、职称、身份的限制。创新党政人才评价制度,制定重在群众认可、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党政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研究完善党政人才绩效考核标准和办法。探索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制度,制定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以绩效目标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和认证制度。加快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化评价工作,制定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重点抓好非公企业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评工作。研究制定技能人才考核鉴定办法,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深化人才评价方式改革,扩大民意在人才评价中的作用,注重用实践检验和评价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通过开发领导能力锻炼、管理能力训练、技术创新评比和劳动技能竞赛等人才评价方法,提高人才评价的专业水平。
3、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认真落实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的有关规定,制定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兼薪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和部分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收入分配约束机制,鼓励人才自主创新创业。探索建立人才资本产权制度,在科学界定人才资本产权的基础上,制定产权分配的相关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对管理和技术骨干实行股权、期权激励。大力推行首席技工、首席技师和职业技能带头人等制度,引导企业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技术工人薪酬分配制度。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人才奖励体系,定期组织开展优秀人才和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评选表彰活动,树立一批创业人才的先进典型。研究整合有关人才的奖励办法,进一步发挥政府奖励的示范作用。
4、完善人才调控机制。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加强市场资源整合,促进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联网贯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服务各类人才的统一的人才市场网络。推进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体制改革,探索经营性业务与公共人才服务的逐步分离,实现管办分离、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积极培育和发展人才中介组织,加大政府在信息、资金和场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加快建设市人力资源交流中心。规范人才市场运作,加强对人才中介机构的监管,依法实施市场准入。建立人才资源开发分析系统,实行人才需求信息采集和定期发布制度,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和配置。
5、完善企业人才工作机制。突出企业在人才开发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企业摸索“引才、留才、用才”的新路子,促进人才向企业集聚。开展企业人才工作的专题调研,研究进一步加强企业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促进企业人才开发水平的提高。加强人才工作与企业的对接,建立企业人才工作联系制度,大力开展“走千家帮百户企业”等活动,探索建立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的长效机制。
㈣营造和谐的人才发展环境。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集聚人才的关键,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前提。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平安慈溪”的要求,综合推进配套体系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
1、健全人才政策体系。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理论研究,与时俱进地推进政策创新,逐步形成以人才培养、集聚、使用、流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分系统多层次的人才政策体系,不断规范和完善人才工作。要根据实际需求,全面梳理和修订现有人才政策,抓紧制定完善户籍、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操作办法,增强人才政策的实效性。加大对人才政策执行情况的督查力度,增加人才工作透明度,确保各项人才政策落实到位。
2、建设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以政府人事部门人才服务中心为依托,积极构建人才公共服务的组织体系,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培育人才服务“品牌”,继续开展“人才工作优质服务月”活动,进一步丰富内容,改进方式,提高实效。发挥网上人才市场作用,加快人才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建成面向社会的人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探索建立社会化的人事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全面推行人事代理制度。
3、完善人才保障体系。积极探索人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重点解决各类人才流动中的社会保险衔接问题。加强社会保障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督促用人单位按规定全面落实人才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女工生育等各类社会保险。大力推行企业年金制度,鼓励企业为人才建立补充养老保险。推进人才的再就业工程,实施人才困难救助制度,完善人才就业保障机制。健全人事争议仲裁和劳动监察制度,逐步建立用人单位和人才诚信档案,依法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4、营造拴心留人的社会环境。加强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降低人才的居住和生活成本。研究制订人才住房政策,完成“人才公寓”建设,着力破解人才“居住难”的问题。加快建设科技馆、博物馆、大剧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图书资料、网络信息、医疗保健等公共物品供给,为人才提供文化教育、医疗保健、休闲活动等方面便利服务。充分发挥各类学会、协会的作用,定期开展各类学术技术交流活动,不断优化学术氛围。
四、“十一五”人才发展的保障措施
㈠加强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要按照党管人才原则的要求,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把握人才工作的正确方向,明确人才工作的发展目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发人才资源。建立协调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发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宏观指导、统筹规划、政策研究、综合协调和督导落实职能,进一步整合人才工作力量,形成做好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总结报告制度,加强工作督查,对人才工作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及时通报情况。加强人才工作机构和人才工作队伍建设,选好配强工作力量,不断提高人才工作队伍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努力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人才工作队伍。
㈡加大人才开发的投入。
牢固树立人才资本战略投资理念,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合理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市镇两级财政都要设立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并在每年财政预算中予以重点保证。在重大项目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划出一定份额用于人才开发。完善税收、奖励等政策措施,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加大对人才开发的投入,企业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奖励等方面的工作经费可设立单独科目,计入单位经营成本。加强对人才投入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统筹协调各类人才专项经费,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㈢加强人才工作的宣传。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围绕人才强市战略,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广泛宣传人才工作先进典型和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先进事迹,倡导全社会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大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积极拓展对外宣传,重点推介我市的人才政策和创新创业环境,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就我市人才需求预测和人才工作成果展示、政策解读、典型宣传、重大人才活动等进行新闻发布和工作通报,扩大人才工作的影响,增强人才工作的社会效果。
㈣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强化规划的指导作用,分年度对规划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提出进度要求,并把完成情况作为各地各部门人才工作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规划实施定期评估和动态监测制度,及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研究,总结经验,推动工作,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各镇(街道)和市级有关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的要求,根据各自实际,制订相应的实施意见和配套措施,扎实抓好规划的落实。

《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


欢迎阅读范文人网《市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计划》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工作计划的优质专题,请访问:前端开发工作计划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