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写给班主任的检讨书 > 导航 >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十一)教育的契机

写给班主任的检讨书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十一)教育的契机。

人的想法不一样,能力不一样,眼界不一样,有时我们需要将自己对观看或阅读过的内容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时经常遇到的事情,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在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或许"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十一)教育的契机"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十一)教育的契机


做教育是需要等待的。等待什么?一个是等待孩子们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小时候不明白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懂事了。所以,有时候看上去老师并没有教给他们什么或刻意地去影响他们,他们也自然就会了,其实老师的影响始终都在,只是没有显现出来,有时就连学生本人,也不一定意识得到。正如我们有时看到孩子的举动很奇怪,说我没教过你你怎么就会呢?孩子的回答通常是:我也不知道从哪儿学来的,反正就是会了

另一个等待,就是等待一个最佳的教育机会。教育的契机有时候是需要耐心等待的。前一段时间一直在讨论一个老话题:德育的实效性。因为这个问题始终在困扰着教育工作者。我们会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学生身上投入的教育精力都打了水漂,学生要么徘徊不前,要么反复无常,要么甚至在你的教育之下反而在退步。如果用物理学的概念来解释什么是高效的德育工作,那就是我们的教育要和孩子成长的需要形成共振。如荡秋千,你用的力和秋千摆动的节奏吻合,秋千就会很快荡得很高;如果你用的力和秋千的运动方向不一致,结果是什么大家都明白。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教育的效果很好而用同样的方法有时候却根本没有效果的原因。教育是很复杂的工程,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太多了,不是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就能改变多少的。我们能否在平时大量无效的教育基础之上,抓住学生成长中的关键点,促成他的飞跃?这是很考验教师的耐心和智慧的。

等待并非消极地守株待兔,而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时刻注意学生情绪、心理的变化,等到那个机会来临时,不惜工本也要把难关攻克下来。捕捉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很重要,就像球星,他的过人之处就是总能在最合适的时间出现在最合适的地点,完成决定成败的关键一击。

衡量一个班主任业务能力高低的标志之一就是看他能不能发现或制造出教育的契机。机会其实是无时不有的,只是我们经常没有注意,如果我们能经常琢磨它,就一定能练就这种洞察力。以下我们做一点简单地分析。

教育的契机何时出现?在我看来,有三大类情况:一个是利用常规的活动发掘德育的内涵,及时地进行教育。任何官方组织的重要活动或班级的集体活动都是很好的德育题材,即使打扫卫生也有深入挖掘的余地。但我们发现,越是正规组织的活动,学生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热情就越差,这里的原因有两点:一个是活动是自上而下的,并非来自学生自发的要求,或者即使学生有需求也因为是官方组织的,学生因逆反心理而不合作;二是我们的教育形式过于老套、手段过于陈旧,就那么三板斧,学生都能背下来了。低年级学生的因为新鲜,还当回事,在学校时间长了,看到每年都是那一套,谁还会感兴趣?走形式、走过场,是德育工作实效性差的最大原因。以上两个原因是互相有联系的。我们经常怪现在的学生听不进正面教育,搞不懂他们真正对什么感兴趣?其实我们也可以反思,如果你是学生,你愿意每次都听那些陈芝麻烂谷子吗?内容是正面的,但是再好的内容也要学生愿意接受才会有效果。我们把学校每年的教育活动梳理一下就会发现,重大的节日、纪念日(比如六一、五四、国庆、元旦、教师节、青年志愿者日),常规的活动(比如春秋游、运动会、家长会、黑板报、大扫除)从组织到形式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的,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是最没有创意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当然也是没有多少效果的,甚至还有反效果。学生在这种毫无生气毫无新意的活动中变得麻木而厌恶。这样,我们就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教育机会。改变这种状况的办法就是在传统的活动中寻找新的突破,把自上而下的发动变成自下而上的推动,具体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这里不能一一列举,总之思路要变,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班级,学校只提供统一的时间、地点,方案各个班级自己拿,然后组织评比,给好的方案发奖,这不就比自己辛辛苦苦为学生设计方案学生还不领情好得多吗?很多事情,换个思路,来个逆向思维其实就变复杂为简单了。在我的教育实践中,这类活动比较典型的如《我带学生做生意》系列、排练运动会入场式,等等,都是依托学校的大活动搞出自己特色的真实案例。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优秀班主任的素质之一就体现在能挖掘活动的德育内涵上,如同一个精明的商家能从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敏锐地嗅出商机。

常规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在集体活动中每个人得到的收获是不同的,而第二种情况的针对性就更强一些,那就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的组织引导下开展的活动,比如我曾经带学生开展的户外拓展训练、毕业旅行等,这类活动方式很灵活,首先是学生自己喜爱的,当然效果比较好。

我主要想讲的是第三类:针对学生个体的教育机会。我们都知道这样的现象:如果你的力不用在点子上,即使很用心用力地去做教育,效果也是很有限的。教育不是靠使蛮力的,不是说时间、精力投入进去马上就能见到效果的。(班主任工作 )反过来说,如果你的付出没有回报,你会怎样?是就此放弃,还是再坚持一下,还是再思考一下策略是否得当?我觉得后两者才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放弃就意味着前功尽弃。当我们的教育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时,我们得去想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投入的精力是否帮了倒忙?因为明摆着有时你越教育他,他越反感你。我认为关键不在我们说什么话,而是在说话的时机上。那么,我们怎么去发现教育的契机呢?

首先,打个比方,如果给你一个任务,要你在一面墙上开一个洞,你会怎样做才最省劲?当然是先把墙面仔细敲打一遍,找到有空洞的地方然后再动手。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也是这样,你要首先研究了解学生,找到他最关心在意的地方予以突破。所以,不要盲目动手,教育之前先调研,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医学上有个方法,叫试探性治疗,意思是在我们不明确或暂时无法查出病员的病因时,先根据初步的推断用一些方法试着治疗一下,如果哪种方法见效,就选择这种方法继续治疗,同时可以借此从反向找到病因。我们可以通过看似漫无目的的闲聊去了解学生真正需要帮助的地方,就像你用锤子敲打墙面听声音一样,找对了地方再下功夫。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开口说话,不是你去训导他,一定要隐藏你的真实目的,闲谈就是闲谈,要让学生放下心理戒备,在不知不觉中被你引出真心话来。

其次,从机会的偶然性上讲,学生遭遇重大事件就是一个难得的教育契机,千载难逢,千万不要让它溜掉了!智慧的班主任总能抓住这样的良机,也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比如学生打架了,而且比较严重,你的第一反应是:机会来了!而不是:糟了,又出事了!,因为事情已经发生,抱怨除了把自己心态搞坏之外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此时应该抓住机会,用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来教育他,比空洞的说教有用得多。在学校里处分学生算是最高规格的处罚了,处分之前要教育,不能光宣布处分就完事了,那除了让学生沮丧和记恨之外就没有更多积极的意义了。处分之后更要加强教育,因为有撤销处分这个现实的目标,这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让你始终把握着教育的主动权。我曾经把班上被处分的学生组织成一个小组,选一个组长,让他们定期开会,定期写思想汇报,定期征求各科老师的意见,做好事加分,做坏事减分,可以用做好事来抵消做坏事的恶劣影响,表现好提前撤销处分,表现不好延期,想撤销前先写申请,一次不行来两次,设定目标去完成不断花样翻新,轮番轰炸,让他们眼花缭乱,个个被制得服服帖帖。学生的家庭状况、个人情感问题,这些看似棘手的问题,其实都是教育的良机。学生在遭遇重大事件时,最需要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此时他的内心有强烈的依靠感,雪中送炭好过锦上添花,在他们最矛盾、最难过、最孤独的时候,就是你乘虚而入开展教育工作的时候,此时的教育效果可以最大化。

有时,教育的契机在纠结中闪现。钓鱼时,如果一条大鱼咬钩,此时硬拉反而容易将弦崩断,正确的方法是拉一拉、放一放,反复地收线放线,一张一弛,时松时紧,在反复地拉锯中等待最后收获的良机,而最后收线的时候,一定是鱼精疲力竭之时,这种精疲力竭不仅是体力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实战经验告诉我们,当学生反抗力气最大的时候,硬碰硬的教育不仅费力,而且效果极差,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和经验,完全可以和学生耗下去,控制着局势但并不急于发起最后攻击,因为你知道时机尚未成熟,必须珍惜这宝贵的最后一击,最佳机会往往只有一次,所以要一剑封喉。为了一个学生剪头发的小问题,我足足和他耗了将近一年,(参见《到了翻越高山的时候》),这一年,我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因为所有人都在看我怎么收场,堂堂的老班连一个学生的头发都搞不定,还在这里吹什么牛!领导不信任我,认为我软弱无能,对刺头学生束手无策。这一年,我打打放放,如同七擒孟获,最后抓住机会连头发带其他顽症一并消灭。我有时更多地是站在一个战略的高度做教育,不太计较一时的得失,这其中,不仅有等待,更有忍耐,还有无奈。按功利主义的观点,我的教育可能是不成功的。是的,我的教育可能是不成功的,但是我要么不改变,要改变就是本质上的,从人性的层面上的。话说回来,什么是成功的教育?用高压政策使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表面的省心省事,把学生制住就是成功了?我不稀罕。

再其次,如果机会抓住了,但是最终没有成功,那就太遗憾了。为了不让机会白白溜走,一旦实施教育行动,就要竭尽全力,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是比拼耐力和信心的时候,也是考验你决心的时候,一旦学生出现思想上的松动,就赶紧跟进,步步为营,不断巩固阵地并扩大战果,直至取得胜利。学生的任何动摇、反复都不能撼动你的决心,一路将战斗打到底。典型的案例我收录在《教育是这样做的》中了,仅供参考。

对于一些经过设计的教育活动,一定要注重它的系列性、渐进性,谋求通过一次活动后续的系列教育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们开展一次活动并不容易,如果轻易把它放过去了,机会也就丧失了。在实践中,我总结出一个套路,在几次骨干班主任培训讲座上,我都给老师们推荐了,那就是:搞活动写感悟重提升出效果。一年多前我在班上组织了一次户外拓展训练,结束后,让同学们写小结,然后点评讨论,围绕着一次活动开了不下三次班会,反复对活动的意义予以强化、迁移,对当时处于低迷期的班级起到了很好的振奋人心、增强集体凝聚力、鼓舞士气的效果。那次活动的案例《翻越毕业墙》被载入教育部的全国班主任培训教材《精神家园共营造》,成为一篇经典案例。

成功与失败永远是相对的,也是瞬息万变的,有时仅在一念之差。刘邦和项羽楚汉相争多年,刘邦总是吃败仗,怎么也打不过项羽,刘邦只赢过项羽一次,就是垓下之战,但是就是这一次胜利,让项羽体验了霸王别姬的悲壮,也成就了刘邦的霸业。那是决定性的,改变了历史。可见机会的重要性。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在无数次的失败之后,只要抓住一次机会,让学生幡然醒悟,也不枉我们长期的坚持这是愚钝还是智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命题,不仅在教育上存在,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哲理?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十七)座位的学问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十七)座位的学问


小小的座位问题,困扰着多少班主任。

教室就那么大,有坐第一排的就有坐最后一排的,最后一排是第六或第七排,离黑板大约五六米。

如果不是特殊情况、个别情况,每个人都有一个同桌。

谁坐第一排?谁坐最后一排?谁是你的同桌?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吗?当过班主任的都知道,难啊!视力问题、身高问题、成绩问题、纪律问题、个性问题,哪一个在排座位时没有体现?没有一种排法能让所有人满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前两天又和同事讨论座位问题了。同事问我排座位有什么学问,我说我们班同学的同桌是自己选的。

说完全是自己选的,也不准确,说大部分是自己选的,倒是真的。

和每一个班主任一样,座位问题也困扰着我。经常接到学生调换座位的申请,我无法一一满足。调一个座位,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连锁反应。班上公认的好位置就那么多,不可能人人满意。为了满足同学们调座位的愿望,我经常是绞尽脑汁。我时常在想,有没有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或标准能相对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

没有标准,就制定标准。标准总是人制定的,大家都同意就可以了,这就是游戏规则。人不是机器,可以随机排座位。其实完全随机排座位倒不失为一个办法,公平嘛,不满意就经常随机排座位,随机调换座位。只是,这是一种比较低级原始的方法,貌似公平,其实是不作为。所以,先制定规则,然后在大家遵守基本规则的前提下,再做个性化的考虑。

基本规则如下:

1、排座位不考虑视力问题,因为大部分同学现在都近视,看不清可以配眼镜。看不清黑板不作为向前调座位的理由;

2、身高是重要考虑因素,尽量不让前面的人挡住后面的人的视线,长得最高的人只能坐后排,没有办法;

3、需要和同座位上课讨论问题的理由一般也不予考虑,学习上的问题可以课后讨论,上课讨论过多既会影响听课效率,也会影响课堂纪律;

4、男生和女生可以是同座位,不存在男女界限;

5、同桌需要经常换,试着和不同性格的同学相处,一般一个学期可以调整一次;

6、不以成绩好坏作为排座位的依据;

7、好的位置和相对差的位置需要轮流坐,好座位不是终生的;

接下来是对坐在不同座位上的同学的要求:

如果你坐在一个公认的好位置上,那么请你珍惜你的座位,好好听课,如果你上课不专心听讲,经常被老师批评,对周围同学造成不良影响,说明你并不需要这样的好位置,违纪累计到一定次数,那么请你将你的座位让出来,给那些想学习的人;

如果你认为你的座位不理想,想换一个好位置,那么请你在现有的座位上好好表现,不能因为座位不好就不听课,如果以不坐好位置就不好好学习,那么你的要求将不能得到满足。只有在现在的座位上尽自己的努力好好学习,调换座位时才会优先考虑。

在座位问题上表现出大度、谦让、顾全大局的同学在调整座位时将优先考虑,或在其他荣誉问题上补偿,不让老实人吃亏。

管理班级、教育学生,无小事。小小的座位问题,蕴含着大学问,也是考验班主任智慧、公正、公平的一杆尺子。我带班的策略是举重若轻、举轻若重。一个座位问题,看似微不足道,却要费尽心思,目的就是不想让学生们为一个座位问题伤心或影响学习积极性。

座位问题,其实能折射出一个班级的整体氛围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座位是小环境,班级风气是大环境,教室很小,如果课堂上吵闹,无论坐在哪里都会受影响,班级不好,任何人都不能独善其身。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保证班级整体的课堂纪律。班级纪律好了,学习气氛浓了,换座位的压力就小了。

刚开始时,由于班级纪律很乱,躲到哪儿都不行。不想学习的人坐在哪儿都无所谓,只要方便讲话就可以。因为不想学习的人多,在失望中,很少有人关心过自己的座位。(班主任 )后来我发现,要换座位的人多了,知道这是好事,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关心自己的学业了,想学了,于是就想在一个好位置上听讲。其实,座位的好坏,是相对的。对于一个从不想学习的人来说,坐在最后的角落里最舒服,老师不大容易管得到,相反,坐到前排就不那么自由了。

每次调动座位,征集班委意见,从班级课堂纪律的大局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总是大费周章,一定会有人不满意,提意见,我这人好说话,学生和我提意见根本没有顾忌,还经常来个死搅蛮缠,搞得我一点办法都没有。

又是一段时间下来,换座位的意见又积累了不少,我又要动手了。

我走进教室,说了我这次调整座位的思路让大家自己选择同座位。我让每个人拿出一张纸,写下自己最想和谁成为同桌,写三个人作为备选。很快,纸条交上来了,这又是一次尊重民意的做法。之所以写三个,是为了在选择的时候余地更大。

我带着一大堆纸条,回到家里,把纸条像纸牌一样排开,开始排列组合,如果你选我,我也选你,就基本上满足了。原以为这项工作很繁琐,一做才知道,这样比我自己想破脑袋排座位省事多了,因为三个候选人只要满足其中一个,就搞定了,而我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在三个候选人中,选择我认为最合适的,这样就皆大欢喜。其中有特别受欢迎的同学,被很多人选择,也有个别没有人选的,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问题。我很顺利地排出了大概的座次表,剩下几个小问题解决起来就方便得多了。

第二天再做了一些个别工作,新座位表就出台了。绝大多数人如愿以偿,情绪很好,再没有到我这里来提意见甚至是哭哭啼啼的了。

这样操作带来的一个疑问是:自己选择的好朋友做同桌,上课讲话问题不是更严重吗?

大多数班主任是有意识地把爱说话和不爱说话的人放到一起,以为这样可以减少上课讲话现象,还会把特别好的朋友拆散,以防止他们过于亲密影响课堂纪律。而我却反其道而行之。

对此,我的对策是:

1、充分相信大家选择同座位的动机是良好的,是为了有个好心情更好地上课,还可以互帮互助;

2、所有座位,试坐一个星期,根据试坐情况调整;

3、因为尊重了大家的意向,所以大家都很满意。为了让自己和满意的同桌能长期坐下去,同时回报老班对你们意见的尊重,请每个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同桌,共同为班级良好的课堂纪律做贡献;

4、不自重的,在一起互相有坏影响的,影响课堂纪律的,你们的意见就不配得到尊重,老班再把你们调开时,你当无怨无悔。

现在,效果如何呢?很多班主任都会觉得,自己选择同座位那还不乱了套啦,喜欢讲话的都凑到一块儿了。告诉你,如果你是这样想的,就说明你不懂得心理学,更不懂得尊重和自重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只有你尊重了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回报。我们不排除有人不识抬举,但是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去怀疑每个人,事情就会很糟。事实上,大多数人是懂得珍惜的,即使有人不自觉,也有规则应对,还怕什么呢?

我们为什么总是假设学生自己的想法和动机是很坏的呢?

事实是,我们的课堂纪律很好,而且越来越好。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

小小的座位,大大的学问。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十四)“三个一”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十四)三个一


学校举办教育论坛,我被点题,说一说有关家校合作,提升教学效率的问题。因为事情比较多,也没有好好整理,大致列了几条提纲,匆匆讲了几句。其实在我的日志中,已经有很多关于家校合作的文章和案例,最近才写了一篇《爱的本能》,不过,在论坛上讲话,也不能过于个性化,还是要说一点能较为通用的常规做法,毕竟很多案例都有其特定的背景,交代清楚很费事。

有人说,细节决定一切;有人又说,小中见大。和家长沟通,大道理不谈,方式方法也可按下不表,单是从一些细节处理上就可以看出班主任是否用心。我谈了自己和家长沟通时三个一的体会。

三个一真的没有任何神奇的地方:一把椅子、一杯热水、一句寒暄。

先说一把椅子。我们条件有限,接待家长就在办公室。办公室的椅子人手一张,没有多余的。来了家长,不管为什么来,是主动找上门来还是我们约请过来的,不管学生是优等生还是犯了天大的错误来解决问题的,老师第一件事是到处找不在的老师的椅子,让家长坐。谈了一半,椅子的主人回来了,再去找别的空椅子。有时一次谈话能几易其椅,但是无论怎样,始终要让家长坐着。

你见过家长来了老师无动于衷的吗?原来该干什么还在干什么,家长来了,最多点个头,手上的活照旧。我见过,而且不止一次。这情景有点像我们找有关责任部门办事,是门难进脸难看,有时面见领导也是这样,让你在那儿等着,我手上的事比你重要得多,等我忙完了再来搭理你。这样做不对,这是缺乏职业道德和修养的表现。班主任和家长是什么关系?合作者、朋友从来不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班主任有没有一点服务意识?家长来访,先放下手头的活计,让家长坐下,是一种起码的尊重,如果手头的事还没有处理完,和家长打个招呼,先把家长安顿好,再继续处理。更不能你坐着,让家长站着和你说话。如果手边实在没有多余的板凳或椅子,那就站起身来和家长说话。

所以,一把椅子,体现尊重。

我破旧的办公桌里常备一次性杯子,一是为了有时学生生病要吃药临时拿个杯子盛水,二是来了客人可以招待一下。家长也是客人,待客之道,人之常情。给家长倒杯水,家长一般都会拒绝,但是我们坚持要倒,特别是谈话时间比较长,更要如此。如果说,一把椅子体现了尊重,那么一杯热水就体现了一份关心。这也是一个细节,但是这个细节很重要,可以一下子加深你和家长的感情。

所以,一杯热水,体现关心。

家长来了,不管你生孩子多大气,不管家长的素质如何,先打个招呼问个好,该有的礼仪还是要有的。当前两件事都办完了,开始和家长谈话了,我一般不先直奔主题,而是先寒暄几句废话:怎么样,最近还好吗?还是那么忙吗?气色不错啊?这些废话,看似和谈话的主题没有一点关系,但是既可以拉近和家长的距离,也可以缓解家长来找老师的紧张和不安。

所以,一句寒暄,是一份温暖,让人如沐春风。

教育其实很简单的,就是做好做人之道。感染,是在无形中的,不留痕迹的。整天把教育、素质挂在嘴边,不一定做得好教育。实实在在地去做,哪怕是再小的事。习惯成自然,自己不觉得别扭,别人不觉得虚假。人格魅力,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

我们很多老师都会感慨,不仅现在的学生难教,家长也越来越难缠,素质低的家长也很多。我深有体会,我也接待过满嘴喷着酒气的家长,也接待过无理取闹的家长,也接待过满腹牢骚的家长。这些家长,各有各的问题和苦衷,有的家长自己也是不成功的教育的产物,的确素质不高。(班主任工作 )但是,人的情绪是可以互相传染的,人的精神是可以互相感染的,我们为家长创设一个文明礼貌的情境,让他不好意思漏出丑态,让他的素质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得到暂时的提升,这点还是可以做到的。如果你把上面三件事做到位了,我不知道还有多少家长还会素质低。我们做教师的,就是要为人师表,我们教学生懂礼,自己要先懂礼。其实这不是大道理,而是待人接物的一般常识。多少年来,我就可以说没有和家长红过脸。干嘛呢?你是学生的老师,又不是家长的领导,就算是领导,端着个架子算哪一出呢?

我也常听到一些有点身份地位的家长,因孩子不争气,经常被老师请到学校去。事后我就会听到他们这样的感叹:别看我在单位呼风唤雨说一不二的,到了学校照样像个龟孙子,给老师训了还点头哈腰。我也常听到老师很牛的说法:别看他家长是个人物,到了我这里,再大的官也得听我的。

我在想:这是哪儿对哪儿呢?难道做教师的就在这里找成就感吗?特别是出了问题连孩子带家长一块儿教训的,更不应该。同时,我接待过一些自认为有点实力的家长,在老师面前很骄傲,指手画脚,恨不得教老师怎么做,或者总是说自己和某某领导关系怎样,我很反感。那么反过来说,我们也不应该对家长居高临下,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更好地教育孩子,除此以外,不要有其他想法。

所以,我的原则就是礼数尽到,提供帮助、做好服务,同时又不卑不亢。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习惯,帮助我更好地和家长沟通。

一天,办公室进来一个人,四十多岁的样子,指名找我。我看了一下,不认识,或者说想不起来是哪个学生的家长,这也不奇怪,因为现在学生经常是以一个家长和老师打交道为主,偶尔来个生面孔的家长当然也是有的。做教师的尴尬之一是家长满脸堆笑冲着你走来,你却想不起来他是谁。而此时问他是有点不礼貌,有时只有硬着头皮先打招呼,等坐下来,一边谈一边想。一般来说,第一次来的家长会自我介绍,但是也有家长以为老师谁都认识,见了面不自我介绍就直接谈孩子的事,说了半天话,老师还云里雾里的这才是最尴尬的。那天我就很尴尬,看着那位男士微笑着走来,心里一阵发毛,心想:这到底是谁啊?怎么一点印象都没有!如果是我刚接班,那情有可原,可是,我这个班都高三了,居然还有不认识的家长,我怎么好意思说出口!没办法,三板斧先砍下去再说。

你好你好!来了?来,请坐我热情地拉着那人请他坐下。没想到他怎么也不肯坐,我以为他在客气,就说:你先坐坐,我这里还有点事,马上就好一个缓兵之计,想拖延一点时间。那位仁兄既不坐,也不自我介绍,只说,那好,我等等你。我想这人怎么这样?让你坐你就坐呗,你不坐我怎么坐呢?再次请他不要客气,坐一下再说。

他见实在不好推辞,就说了一句话:我就不坐了,我是总务处派来给你们班修窗户的

我差点晕倒在地。

看来太有礼貌有时也会闹笑话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十三)第六感觉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十三)第六感觉


人人都可以做班主任,但是,成为一名优秀而智慧的班主任,是需要有一点天份的。有人生来就是那种适合当班主任的,无论怎样的班级到他手上都能带得顺顺当当,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学生,都能把他教育得像模像样。当然,再优秀的班主任也有搞不定的时候、搞不定的学生,这很正常,如果万能,也就不是人了。卓越的班主任只是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动性、对班级有着强有力的掌控能力、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着持续的影响这里,我还想加一条,卓越的班主任对教育有着异乎寻常的感觉。

成为卓越的班主任要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但是如果缺少最后的百分之一,终究差一把火。这百分之一,就是感觉,或者说灵感。真正实现质的飞跃,往往就靠这决定性的百分之一。

感觉是什么呢?如果你的眼光对班级做一次快速扫描,能发现其中潜藏的问题;如果你从孩子的眼神和只言片语中嗅到什么;如果你能从孩子不经意间的言行举止中预感到什么可能将要发生,说明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感觉。

闪烁的言辞、游离的目光、突然的失态、意外的冲动,学生的一切实际上都写得明明白白,但是,没有感觉的班主任会不明就里或者视而不见,等到事情发生了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事有预兆。而有经验的班主任一定会敏锐地察觉到什么,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要么防患于未然、要么将危机化解于萌芽、要么能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

这话说得虽然有点玄,但是同道中人都应该能理解我的意思。

有一次秋游,自由活动期间,学生三五成群地在玩耍,老师也有了一段难得的休息放松时间。我和我们德育校长以及几个同事坐在草坪上打牌。职业的习惯让我们时刻注意观察周边的情况,就像猫头鹰在打盹的时候一只眼睛还睁着,一点也不敢大意。正在打着牌,远远地一个男生急匆匆走过,没穿校服,手里抓着手机,表情有些异样。虽然距离比较远,看得不是很真切,但是我和校长当时都觉得有点不对劲。校长当时就对那个孩子的班主任说(那个班主任也在和我们一起打牌):这个孩子有些不对头,如果你们班要出什么事,第一个就是他。话说了没两分钟,一个电话打到那位班主任手机上,是另一位带队老师打来的,说你们班的学生聚在一起,好像有事。电话里说得很含糊,因为打电话的老师也吃不准。我们都要班主任赶紧过去看看,班主任走了没几步,我也站起来说:我也跟去看看。到了现场,除了几个学生站在那里,一片安宁,看不出有什么事。我们叫住几个学生问情况,都说没什么,大家准备去爬山,然后就离开了,刚才那个男生也在场。看着学生离开,我总觉得有问题,我赶紧对同事说:把那个男生扣下来,再问一问。这时,校长带着德育处的老师也赶了过来。男生对我们的询问依然是矢口否认,说真的什么事也没有,态度非常诚恳。看看问不出什么,就准备就不穿校服的问题教育他几句然后放行。我在旁边怎么看怎么不对劲,于是开始问他:

脖子上的红印子怎么回事?

爬山时树枝划的

身上的泥哪里来的?

刚才爬山时不小心摔了一跤

摔了一跤怎么摔出鞋印子来了?

(无法回答)

已经打过了吧?和谁?在哪里打的?

学生无奈,说了刚才确实打过架了。再问:

刚才是不是去喊人的?吃亏了,心里不服气是吧?一定要把面子找回来,对吧?

突破口打开,迅速问明情况,展开工作,事态得到控制。你说校长的感觉灵不灵?这是多年从事德育工作练就的本领,能透过现象看见本质,从孩子的一个细微的举动能窥见他的潜台词。

故事还没说完。我们在现场立即对其进行教育,校长亲自谈话,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再告诫此事到此为止,绝不能因为心理不平衡,继续寻衅报复,把事情扩大化了。

那个男生态度依然诚恳,对校长的话频频点头称是,并保证绝不会再惹事,一切到此为止。谈了很长时间,又吩咐班主任继续教育并注意观察,众人散去。

我总感觉事情没完,对那个男生的班主任说:今天要注意他,不要让他离开你的视线。这事没这么简单,他虽然答应校长了,但是明天他一定还会招集人马杀过去,要控制住他。

后来发生的事很简单,那个男生用电话招集了一些人,和对方约好了时间地点,第二天再次开战,规模超过第一次。结果,当然是那个男生受到了校纪的严惩。但是,有一件事我不知道,那就是班主任在第二天有没有或者说怎么做那个男生的工作的,因为不在一个办公室,所以我无从知晓。有的事班主任是无法控制的,但是我们能控制到哪里步,就应该尽最大可能控制局势,比如,如果明确感觉到那个男孩有事,在第二天就一定要和他寸步不离,把他扣在办公室,和家长联系好,放学让家长来接,如此一直坚持到学生的情绪彻底平静。如果再有什么事,那也是天灾人祸了。过去我班上一个男生,因为无故被人殴打,尽管做了大量工作,处理了当事人,他也保证不再继续追究,但是我仍然不放心,那天晚上,我想想不对劲,一直用手机保持和他的联系,不让他的情绪再次反复,同时我吩咐家长放孩子两天假,看住他,不让他到学校来,因为他一旦回到班上,听到同学刺激性的语言,会再次心理失衡,难保不做出冲动的事,等到他完全平静下来,他权衡利弊,理智终于战胜了愤怒,才没有后续的行动。这是题外的话了。

回到主题,我觉得感觉是可以培养的。产生感觉的前提是反思与观察。洞察力是优秀班主任的基本素质之一。对事情的发生要有预见性、对事情的发展要有预知性、对事情的结局要有预测性。(班主任工作 )反思就是回顾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看看还有哪些细节是事前没有注意到的,还有那些迹象表明事情会发生,还有那些措施是可以早一点采取的,这样,以后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就知道如何应对了。吃一堑长一智,感觉就是这样慢慢培养起来的。所以,反思并非事后诸葛亮,而是为今后的问题处理积累经验。勤于观察,练就我们一双火眼金睛,不放过任何可疑的蛛丝马迹。

第六感觉并非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任何感觉的产生都有它的道理,虽然我们当时可能无法说清楚缘由,但是多留个心眼总不是坏事。这种感觉曾经多次让我果断采取行动,将危机提前化解,故事很多,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我总的看法就是不要忽视了一些看似无意义的细节。所以,我经常对学生的行为有一定的预见性,别人感觉很紧张的事,我往往认为没那么严重;而别人认为无所谓的事,我却往往如临大敌,一点也不敢大意。我经常会有逆向思维:危险总是在大家不在意的时候发生,而大家都很重视,往往就不会有问题。最后我们再分析一个典型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9月1日,新学期开学报到,某中学校长在给全校师生开会时,初三学生小伟在下面看Mp4,被班主任王老师发现,予以批评。第二天的自习课,小伟再次拿出Mp4看,王老师遂将Mp4暂扣并让小伟通知家长。此后小伟曾四次向老师请求归还Mp4,但老师没有同意。放学后小伟在家看书,并无异常。但晚上小伟的父亲回来后发现孩子不在家,以为他出去玩了,并没有在意。晚上九点半小伟仍未回家,这时小伟父亲发现了儿子写的一封信,居然是一封遗书,上面写着:

我永远是最倒楣的,今天我看了Mp4,其实我很想坦白,但是您的严厉和不近人情又怎么给我机会?老师发现后就拿我开刀,我无话可说也无颜面。如果您知道了这事,我就是生不如死,还不如解脱。电子书给了我慰藉,也使我越来越脆弱,我的愧疚使我想活下去努力回报你们,但是老师步步逼着我去寻找快乐的源泉。

小伟平时学习成绩优秀,为人开朗、活泼,几乎年年都是三好学生,还获得过学校奖学金。他乐于帮助同学,做了不少社会工作,深得同学信任,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小伟这学期一开学像变了一个人,由开朗活泼变得沉默了。小伟多次说,看Mp4上的言情电子小说很是开心、过瘾,假期每天都如饥似渴地看。

小伟在遗书中写到:爸爸妈妈,我实在是无脸见你们了,你们对我的希望如此之大,而我却无法回报给你们,失望注定要大。我在这个暑假里没有事做,便下了些电子书看,没想到一看就上瘾,每天每夜都要看,越看越是开心、过瘾。知道为什么吗?在学校老师只看上了我的学习好,有点能力,对我很严格。我的职务多,私事也很多,复习、看书秩序全乱了,老师就说我办事不力,同学之间关系越来越陌生

小伟父母认为校方,特别是班主任对这起悲剧的发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该校的校长则认为:事件不单单是由Mp4引起的。按规定老师有权暂时收下学生的东西。小伟上课间偷看Mp4被暂扣,是老师出于对何伟同学的关心,希望他好好学习,不要分心,老师的处理没错。老师已经让小伟通知其父母到学校来,所以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学校并无责任也无过错。

这就是前不久起轰动全国的因Mp4被扣导致初三学生自杀事件。从事件的前半段来看,表面上似乎正如该校校长所说,老师的行为没有不当之处,孩子想不开自杀是不可预见的。但是我们分析一下,这起悲剧发生前是不是一点征兆都没有?如果有,那么为什么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没有注意到呢?

首先,小伟犯错误之前实际上有很多迹象表明他的内心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他在情感方面的需求从电子书上得到了慰藉。一个在别人眼里优秀的学生却迷上了电子言情小说,这种冲突已经让他的内心失衡,他觉得自己已经不优秀了,一旦犯了错,老师和家长都会否定自己。所以,虽说悲剧是因Mp4被没收引发,但在此之前,他已经对自己失望甚至绝望了。

其次,小伟的Mp4被收走之后,情绪是有变化的,比如他不停地去找老师要,目的就是想让自己看Mp4的这种不好的行为从老师心中消失,因为他是优等生,不想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而老师并没有注意到小伟内心的焦虑。小伟也怕家长知道这件事,再有,他的Mp4是借同学的,他也不想让同学因此受到连累。讲一句事后诸葛亮的话如果老师把Mp4还给小伟了,就不会发生后面的事。虽然任何人都不会有先知先觉,这种事确实有不确定性,但我们的观察是不是还应该更细致一点?思想工作还要更积极跟进一点?班主任显然对这件事的后果估计不足,一方面可能是经验问题,另一方面小伟一贯的优秀也让老师失去了警惕。

再次,班主任的行为虽无明显过错,但是从教育的细节上讲,也存在着观察不力的问题,他没有注意到学生行为和心理上的细微变化,也没有及时采取行动,导致最佳挽救时机丧失。前一天发生的事已经足以引起班主任的重视如果有一样东西比校长的讲话还重要,那我们一定要去思考,这是什么?它的诱惑力大到可以让小伟无视校长和学校的纪律,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原因。可惜的是,第一天班主任并没有行动,第二天在收掉小伟Mp4之后也没有进行教育,只是用了孩子们最怕的一招杀手锏请家长,这就有些过于简单了。从结果来看,这是导致小伟离家出走的最重要的原因,当然也就是导致最后悲剧的诱因之一。小伟反复来索回Mp4,每一次都是一次教育机会,但是都被浪费掉了。

小伟索要Mp4未果,他带着请家长的任务回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教师可能因工作忙而忽视了,如果能早一点和家长取得联系,家长已经了解情况并进行教育了,小伟就没有机会做内心的挣扎或做出那个付出生命代价的决定了。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心智毕竟没有完全成熟,在没有人的疏导情况下完全可能走向极端。此前只要有任何亲近的人(父母、同学或老师)开导他一下,悲剧完全可以避免,遗憾的是,没有人这样做。

最后,小伟离家出走后,学校采取的行动是比较积极的,但是已经回天乏术,处理这种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它消灭在萌芽中,一旦出了问题后教师就显得很被动了。如果还想补充一点,那就是如果寻找的力度再大一点可能会好些,因为从离家出走到自杀,有19天的间隔,如果发动全部力量在此期间能找到小伟,当然也就阻止了悲剧发生。

事实上,我认为,一个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的孩子不会做出轻生的举动,因为这已经成为他排遣心中烦恼、让情绪得以宣泄和平复的手段;而小伟这种一贯优秀的学生一旦出走,问题就十分严重了,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因为这是反常的举动。任何反常的举动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更大的危机。小伟出走前的一些举动就很反常,但是因为不太出格而被忽视,如果小伟在办公室大吵大闹,引起老师注意,反而倒救了他。

很多偶然、巧合促成了最后悲剧的发生,如果我们能在任何一个偶然的环节稍加留意,事情都有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班主任不应忽视学生的反常举动。学生任何不对劲的表现都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所以,我们就要从注意观察学生的异常举动开始,培养自己的教育感觉。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六)大智若愚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六)大智若愚


做教师累,这是很多人的说法。教师不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更有很多精神、文化层面的问题要面对。作为一个通常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不是说解决了温饱,衣食无忧就可以解决教师的一切问题,个人发展、自我实现,也是一名教师格外关心的。教师朝哪个方向发展?我们有没有为自己制定一个个人发展规划?在我看来,教师的发展有三条途径:从政、学科教学、德育。三条路都不走,做一个平凡的教师,是一种生活态度,不谈。有进取心,想发展,以我这几年的体会,做班主任工作搞德育研究还是比较容易出头的。一个是它更大众化,教育人人都需要,也人人都能听得懂,教育中的乐趣也很多,做起来不会枯燥;二是就目前教师发展的状况看,大家都在挤学科教学这个独木桥,在千军万马中突围出来很难。不是说德育好做,而确实是研究学生德育工作的人比较少,一线教师更少。平心而论,过去我教化学,其实教得也很不错,但是要想在学科中突出很困难,生源决定了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决定了你的话语权,为什么学科名师多半出自名校?原因很简单,学生起点高,学校名气大,教学平台高,机会也多,容易做出来。德育则不一样,无论什么样的学校都有很丰富的德育资源,薄弱学校的资源更是得天独厚,这么一块宝藏却少有人去开采,甚为可惜。

智慧的人,一定会明白人弃我取的道理。前几天对话北京名班主任,我说了这样一个辩证的关系:很多人愿意带好班,因为比较省劲,又容易出成绩,差班谁都不愿意带,而我则认为,带差班富有挑战性,挑战就是机遇,危机就是危险之中有机会。差乱班因为起点低,有一点进步就能放得很大,教育的效果会更明显;差乱班因为学生普遍得不到关注,你情感投入的回报会更丰富。你带的是差乱班,别人对你的期望值就低,你退无可退,没有后顾之忧,是你可以一展身手的大好机会。用一个最最消极的说法,好班给你带差了你就惨了,而你带差班,谁都不会埋怨你,只会夸你勇挑重担。智慧的人从来不会计较眼前一时的得失,他总是把眼光放得很远,而做教育最重要的理念就是风物长宜放眼量。带最差的班,得了便宜还可以卖乖,到底吃亏还是占便宜,自己去掂量。看一看那些名家,哪个没有带过差班?把差班带出来了,那些令人头痛的后进生在被你一个个转变的同时成就了你,没有他们,你哪里来的那些案例故事?一个好好班级,平静得让你一点功夫不花,你还有什么发挥的余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分的安逸让人没有了进取心。

做人或者做教育,真的不要太精明计较,机关算尽到头来往往什么也得不到,要学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暂时的吃亏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态度决定一切。

再说另一点。有人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荣誉,带班也有自己的个性,开始不听话了,因为有了可以和学校叫板的资本,对学校的工作安排或者办学理念开始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自己另搞一套了。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个性班主任其实是难有更大的发展的。(班主任工作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毛病,总觉得自己很聪明能干,别人都不如我,这种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优越感只是满足了自己一时的虚荣心,其实有多大意义呢?真正智慧的人,一定是大智若愚的,也一定是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他应该知道,任何人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任何领导,他能坐在今天的位置上指挥你,一定有他成功之处。不同人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我们可以不去模仿也不去羡慕别人,我们可以有自己的个性,但是我们不以此鄙视任何人,我们需要的只是专心做好自己的事。

吃了不少苦,活没少干,好评价没有,倒落了个不听话的名声。有一次我对学校的一个安排有意见,具体什么事记不得了,还是很久之后有人告诉我的,说当时别的班都服从了安排,只有我不听学校的,这事连我自己都忘了,别人却清楚地记得,可见一个人的性格和言行举止是会给人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势的,这就是我经常被人误解的原因。四十而不惑,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就一直努力去克服自己个性中的弱点,克服不掉的,就忽视它,把自己擅长的发扬光大。的确,生存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人生哲学。有一次带学生做迎新年联欢准备,我们的计划是走出校门搞活动,但是学校来了通知所有班级必须在校内开联欢会,我们准备好的计划要泡汤了,我很生气,和校长差一点吵起来。这时我面临一个选择:是以自己的个性和学校抗衡,还是服从学校安排。我分析了一下,这个不是教育中原则性的问题(如果是原则性问题则绝不让步),只是一个安排上的区别,如果我一个班这样另类,可能会得到我学生的拥戴,但是它能给我带来什么?又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让他们学会和上级对抗?还是学会怎样正确地处理个性与统一的关系问题?从各个方面考虑,我最后决定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调整活动方案。这一转变是微小的,但对于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它标志着我在处理这类问题上思维方式的改变:即坚持自己的个性,但是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不以自己的个性与学校统一的要求对抗。真是活到老学到老。话说回来,如果过去不坚持自己的个性,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精彩的案例,但是做了适当的调整之后,未必不能继续演绎精彩。如果在校内能把活动搞得同样精彩,也是一种成功,但是这种成功会得到学校的领导的肯定和赏识我非简单迎合,但是于人于己都有利的事,为什么不做?越是有了一点成绩,越是要识大体,在大方向上和学校保持一致,有那些抱怨的时间和精力不如去好好策划怎样做到更好。要我说,有本事什么样的班到你手上都能被你搞出名堂来,越是学校统一要求的大活动越能体现你的创意,做到这些,才是一个优秀而全面的班主任。

让你带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班级,对你是天赐良机,千万记住人弃我取。以我这几年为例,正是因为带一个差乱班让很多人知道了老板老班。上帝是公平的,一切安排自有它的道理,关键是你怎么去利用。上帝把这帮孩子交给我带,我要对得起他们和他们背后的那么多家长。好好做自己的事,不去想那么多别的情况。吃点苦不要觉得委屈了(我讨厌娘娘腔),总有苦尽甘来的那一天。我是个人才,很多人都说我做一个小班主任憋屈死了,但是我觉得如果自己真是个人才,就是扫马路也会比别人扫得好。陈佩斯表演过一个著名的小品《主角和配角》,里面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我就是配角,也照样能把观众的注意力抢过来。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问题是你首先要是金子,并且要让它在适当的机会下发光。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十)方法总比困难多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十)方法总比困难多


在开这篇日志时我就在想:今天能不能不讨论具体的方式方法,而是务虚地泛泛谈谈班主任的工作方法问题?因为在主持人提供的案例最后,总要问一句:怎么办呢?我在发言时提出一个观点:我也经常听到一些班主任的抱怨或无奈,说学生就是这个样子或事情已经这样了,我怎么办?我也没办法。其实要我说:凡事总是有办法的,任何困难总有它的解决办法,关键是看班主任有没有自信、有没有决心、有没有底气对困难说不!要坚信:没有什么困难不能解决的,一定有好办法,只是我们可能还没有找到。

基于这个出发点,我提出了一句看上去有点浮夸的口号:方法总比困难多。

在和别人交流是或者在网上,经常有人问我这个那个到底该怎么办,请指教一下。我不可能样样精通,有时感觉到实在难以给别人一个满意的答复,因为不在具体的情境之中,很难做出准确判断。但是我坚信一条:不管再困难,一个难题总有解决之道,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一定会想出妥善的办法,因为我坚信: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无独有偶,最近在《班主任》杂志做特约主持人,栏目名称就是我该怎么办?,专门针对班主任工作中一些棘手的问题展开讨论。我看了大量的来稿,深感我们班主任队伍中藏龙卧虎,到处是人才。一个难剃头的问题,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大家能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应对,这些方法充满了智慧,都是班主任们聪明才智的集中体现。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那句口号的正确性。

在现实工作中,我也经常遭遇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换了其他人,可能根本都不去想,即使稍微想一下,感觉到无从下手,也就浅尝辄止,双手一摊,向困难打起了白旗。我生性不肯轻易服输,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还就不信了,这个问题真的没办法解决吗?其实人的心态很重要,如果把困难都看成对我们能力、智慧和耐心的挑战,通过思考和劳动创造性地把困难摆平了,也是很有成就感的,这和玩游戏过关异曲同工,只不过是把游戏搬到现实中来罢了。

在我的博文里,经常有诠释方法总比困难多的案例,比较典型的如《那一排画板柜》、《座位的学问》、《把自己的需要变成学生的需要》,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案例构成了我博客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也是博友们最爱看的,以至于后期我不怎么写这类日志后,还有不少人遗憾,说:你的博客现在一本正经的,不好玩了。(励志名言 )是啊,充满了智慧的教育案例读起来确实是挺受用的,可是人人都有这样的故事啊,我们要坚信一点:人是很聪明的,也是适应性很好的,所以,遇到难题不必慌张,更不用见着困难绕道走,想出解决困难的办法就是了。

那么,我们对付困难的底气从何而来呢?

首先是自信没有过不去的坎;

然后是思考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然后是勤奋天道酬勤,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做到了这几点,很多困难都可以想出解决办法来。又要老话重提了,去年开运动会,学生搞入场式想要放氢气球,因为需要的数量比较大,价格就不能高,街上卖的气球都是几块钱一个,买不起,便宜的气球哪里都买不到。想想也是,考虑到安全问题,现在大型集会都不用氢气球了,不是逢年过节,哪里有的卖!再说是那种最简单最便宜的氢气球。最后学生实在没辙了,只好准备放弃原来的计划。我想别介啊,大家都策划了那么长时间了,最后这个困难解决不了,不能说前功尽弃,但至少效果要大打折扣。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我决定亲自出马。氢气球是吧,我想了一下,得先找到卖气球的人,就去了公园门口,果然有卖气球的。卖气球的不卖我们要的那种最简单的气球,因为利润低嘛,但是他一定能搞到那种气球。(班主任工作 )我一问,果然可以,只不过因为我能想得到的原因平时不卖,如果我买得较多,他有利可图就能干。我讨价还价一番,终于以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谈妥了购买三百个气球的协议(其中包括帮别人带的一部分)。接下来的问题是:氢气球很容易漏气,只有现充气现用,前一天买了第二天带到运动场早就没气了。这也好办,要他送货上门就可以了。第二天,我们顺利地拿到了气球,成功地按计划进行了我们的开幕式表演。我习惯了接受别人吃惊的表情,就像有人会问:你怎么就能买到气球的呢?我会反问:我怎么就不能买到气球呢?这有多难呢?我就没有做不到的事。这是一件小事,但很能说明问题,只要愿意开动脑筋,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之所以有信心战胜困难,是因为我们相信:只要真诚求助,会有很多人都能帮助我们。所以,那天在沙龙上,我特别指出:班主任不能单兵作战,否则,即使自身能力再强,也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下来,再者说了,这样做也太累了。一个智慧的班主任,一定是善于整合手头的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益的。所以,超出班主任个人能力之外的困难,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以下一些地方寻找到帮助:

一、来自集体的智慧。道理大家都明白,不多说了。所以,有了困难想不到解决办法,千万不要闷在心里,不妨拿到集体中讨论一下,群策群力,头脑风暴,大家讨论一番,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经常走到班上,和同学们说:现在有个事和大家商量一下,希望大家能给点意见然后,大家七嘴八舌,总有能启发你思路的声音,毕竟人多力量大。这样做还有两大好处,一是拉近了班主任和学生的距离,坐下来谈论班级大事是最民主的工作方式之一;二是为班级平淡而单调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我发现,在这种时候学生是最开心最放松的。

二、来自同事的建议。理由同上。遇到困难主动问问有经验的同事,人各有所长,多问问人总是有好处的。

三、来自家长的帮助。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教师因职业和工作范围的限制,对很多教学以外的事知之甚少,所以经常觉得这也困难那也困难,你的这种感觉正如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束手无策一样。如果换到了自己擅长的领域,那就显得非常容易。只要是为班级做事、为帮助孩子的成长做事,你就可以大胆地求助于家长,而家长通常也乐意发挥自己的强项为班级做些贡献。我们只要把握一个原则:不要给家长带来沉重的负担,就可以了。过去我在班上做画板柜、做超级大魔方,都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的,凭我一个人的力量,哪里能什么事都搞定!特别是为运动会入场式特制的超级大魔方,我和同学们都觉得创意很好,但是根本做不起来,最后我不死心,专门请了两位家长过来看,家长一看就笑了:这个简单问题就这么迎刃而解了。

四、来自你能找到的其他资源。

有了这些资源的帮助,还愁战胜不了困难吗?很多认识我的人都说我这人很自信,也很乐观。我就是这样的性格,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因为一切皆有可能。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物降一物、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面对困难,就像我在《那一排画板柜》一文中说的那样:小样,我就不信制不了你!

所以,请不要在困难面前双手一摊,很无助的样子,要坚信:方法总比困难多!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九)从混乱到有序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九)从混乱到有序


前一段时间学校组织学生学农,调用了八辆大客车,因为需要在外面住几天,所以每个人都带了一些行李。为了方便行动,大多数人选择了使用拉杆箱,把所有的东西往里面一放,不管多重,拉起来就能轻松地走,很省事。由于车辆较多,不可能全部在学校里停下,只能在校门口上车。我们学校地处闹市区,门口就是交通要道。早晨上班的人很多,开车的走路的骑车的,川流不息,大客车在校门口一停,顿时造成车流不畅交通拥堵。四十多人一辆车,又有行李要放,行李舱的门一打开,又占据了一些空间。学生从校门口到车门前要经过慢车道,此时慢车道上已经很繁忙,学生的队伍一堵,一片混乱。为了尽量不造成大面积拥堵,就要求学生尽快上车,但是上车客观上需要一定时间,大客车都在路上排队,上满一辆走一辆。开始的班级上车速度很慢,每个人都是先把行李放进行李舱,再挤出人群从前面排队上车,没有个七八分钟上不完。但是到了上第四辆车的时候,我发现情况开始改变了。这个班的学生在班主任的指挥下,排队先把行李放在行李舱门口,立即转向去上车,行李舱前留三四个力气大的男生专门往里面放行李,这样在行李舱门口就不会造成很多人挤在那里的状况,等那边学生都上车了,这边的行李放得也差不多了,最后这几个男生再上车。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改变,还是那么多人上车,只用了三分钟。而且,一切都很有序地进行,丝毫没有忙乱的景象。后面几个班如法炮制,很快车辆就在校门口疏散了,学校的门前的秩序恢复了正常,也不再有行人抱怨了。

就从这么一个很小的事情可以看出有序和无序的差别再小的事情中也有智慧,一个智慧的班主任一定是善于动脑筋,在任何事情上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的。我发现很多班主任都是懒得动脑筋的,做什么事都很被动或呆板,不愿意多去想一想怎么做才更合理更高效,结果自己忙得很累还经常搞得乱七八糟的。

如果听我的建议,把一些常规的事情都程序化了,就能彻底改变混乱的状况。有时我们不要怪学生乱,而是要反思我们的管理控制能力。

从混乱到有序其实很简单,首先设计一套科学的程序,然后把程序详细告诉学生,再进行一些练习,就可以一劳永逸了!

班主任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思考,设计整理一些程序,逐步将越来越多的常规事务程式化,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训练,帮助他们养成凡事按程序走的习惯。经过科学训练出来的学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和没有训练过的学生的差距,这就像部队,同样是由普通人组成,为什么有的队伍战斗力就强?按毛主席的话讲,叫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里训练是关键。

为班级工作设计的程序,可以是常规的、反复使用的,也可以是一次性的。如果学生训练有素,即使是一次性的工作(比如上面讲到的上车),也能养成按程序操作的习惯,和那些散兵游勇相比,显然职业得多。我们设计程序的目的是当事情发生时,我们一声令下,每一个学生都知道他该做什么、往哪里走,这样的效率就极大提高了。消防演习中的疏散就是有严格程序的,否则出了事非乱不可,那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班主任做事要举轻若重,把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事当个事来对待,就能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所以,班主任首先自己要养成设计程序的习惯,才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也养成好习惯,这对于学生今后的终生发展也是大有好处的。

作为一个很简单的小事,比如大扫除,有经验的班主任一定会事先安排好每个学生的分工,到时候各人忙各人的,干完自己那份就走人。而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大扫除开始后,一些同学干得很起劲,另一些同学在旁边闲着没事干,教室里乱哄哄的,好像很繁忙,其实进展很慢。认真的班主任往往身先士卒带头干得满头大汗,而有的人已经乘着混乱溜之大吉了,忙完了学生离开却发现还有若干卫生死角没打扫,此时已经没有学生了,班主任只好自己完成剩下来的工作。

你说这样的班主任好不好?他确实是认真,自己累得要死。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智慧的班主任。难怪都说班主任累,不是人干的。要是都这样干,那班主任真的不是人干的。班主任是累,但是应该是累在动脑筋上、累在想创意上、累在转变学生思想上,不是累在干体力活上。(班主任工作 )一次大扫除,如果是安排合理,形成常态,完全可以在二十分钟之内搞定(这还是最保守的估计)。方法很简单:把所有的工作想仔细了,给每个人分配好;把大扫除的流程想好,比如第一步先清理个人物品,然后扫地擦窗户擦门清洗黑板等工作时同时进行,然后是排座椅换垃圾袋,最后是拖地,地拖完了就结束。所以,拖地的人先出去玩一会儿,不要呆在教室里碍事,十五分钟后等第一批人干完离开后再进场,拖地的人肯定多于拖把的数量,所以再把拖地的人分组,第一组干完把工具交给第二组,向接力队一样,有个三组就全部搞定,教室被拖了三遍能不干净吗?因为每个人都是干完就走,所以动作就快,根本就不会乱;派一个人专门负责检查,他什么也不干,就在那儿盯着,每个人干完让他检查一下,过关了就走人;劳动委留到最后机动,检查,有什么不到位的地方再加工一下。班主任干什么呢?班主任什么都不干,可以在办公室备课或者玩,因为所有的事都有人做了,最后劳动委通知你去看一下劳动成果就可以了。当然,你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干,那只是因为你有兴趣或想锻炼身体或想借此机会和学生聊聊天而不是必须,这种干,就是一种享受。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我们的教室在休息日经常做社会上一些考试的考场,学校自己也有考试,考场的座位安排和平时学生坐得不一样,每次都要调整。这就是一个基本程序,学生都应该知道一旦按考场要求排座位就如何动作,训练好之后,不管你在与不在,都是一样有序。一个班级拍集体照,从排队到拍完需要几分钟?三分钟;完成平时座位阵型转换到考场座位阵型需要几分钟?一分钟这一切都是因为有程序,因有序而高效。

再问一个问题:如果你回家后突然想起来一件很重要的事需要通知学生,但是学生都已经放学回家了,你该怎么办?现在有一线通好办,群发一个消息就可以了,科技的进步带来了便捷高效。过去没有一线通、QQ群的时代,我的班级学生有一个通知链,只要我打一个电话通知某个人,消息就会立即通过这条链传递给每个人(包括没有电话的人),这就是网络的原理。这种方法是过时了,但是基本思路一点也不会落后。

平时带学生外出活动,我从不点名,我只问组长:某某组,人到齐了吗?不管是不是一个班的,我第一件事就是给学生分组,让组长掌握每一个组员的联系方式,由组长负责点名。这些事看上去都很小,但就是这样一点一滴,从小处积累,才能成为一个会偷懒的高效的班主任。

作为有序和指挥有力的最高境界,你看一些大型集会上的团体操,几百个甚至上千个人,一个信号一发,只要每个人都做一点动作,就能变换出不同的图案,前提是他明确地知道这个信号发出后该怎么动作。凡事都一个道理,缩小到一个班级几十号人,事情会更简单。

一个智慧的班主任应该是调度有方的,在活动中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而这一切都需要运筹帷幄并安排到位。

从混乱到有序,是班主任从业余到职业的标志之一。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