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导航 >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

我们会不经意地忘记对手精辟的观点,就像忘记自己愚蠢的想法一样。体会心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关于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爱与自由》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的内心会得到一个豁然开朗的答案,这真的是一本适合教育者以及家长去读有深度的好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篇1

最近,我看到一本书,叫做《爱和自由》,让我感触颇多。这本书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的最新版本,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在这里,希望推荐给广大家长朋友们,希望能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所启迪。

《爱和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她说: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然后,现实中的许多问题又困扰着他们,学校学习压力的增大,各种兴趣爱好班的层出不穷,使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到底是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呢?还是应该让他们提前接受良好的教育?

作者的真知来自于实践。她说,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替代;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

现在很多家长都推崇智力,他们把智力和儿童的自我割裂开来,他们积极地给孩子报各种班,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知识,当知识填满一个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一个没有玩过水玩过沙,没有领略过大自然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嬉戏过,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虽然浑身披挂着知识,却可能离幸福很远。让我们用书中的一首诗来形容所有家长们的心声:

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

而又给你

光辉灿烂的自由。

生活就是这样残酷,你没有给予,你当然得不到回报,你会说: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呢?我给他吃、穿、养他,我心里爱他。是的,不顶用。你每天在埋怨他、责备他、训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语言都是否定的语言。你当着别人的面训斥他,你甚至在大街踢了他一脚。家里来人时,你当着孩子的面告诉客人你所认为的孩子的某些缺点。你不断地以一个成人的角度误解孩子等等,这些都不是爱。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我常想,一个成人如果用有宾行为和态度来对待和理解孩子,这个孩子定会快乐、自信、勇敢和充满爱意。更重要的是儿童能依据这种爱在未来去创造一人新的世界和生活人相互平等,人与人相互理解;听不到吐痰声,看不到苍蝇和垃圾,人们带着孩子在门前的草坪上玩耍,老人在树荫下乘凉,哲人们在窗前的沙发上低声交谈,花丛里少女们静坐在木椅上手捧诗集,少年们奔跑在网球场上,诗人们在附近的茶馆里高谈阔论这一切并不遥远。如果你爱孩子,让他的精神愉快,你给了他们美好,儿童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金色的未来。这个希望寄托在儿童身上要比寄托在任何成人身上更为可靠。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

儿童兴趣的动机来自于内在,而奖励的刺激可能是暂时的。我们可以相信,没有一个科学家和任何一个专家的成就来自于奖惩,他们都是因为自己的强大的内驱力促使他们学而有成。作为成人,作为家长,我们的责任是如何保护儿童的这种内在的动机不受干扰和破坏。

蒙特梭利有一句话:对人的惩罚莫过于两种,剥夺他的两样东西,一个是内心的力量;一个是人格的自尊。我们暂且把内心力量放在一边,因为这个问题过于复杂了。我只提一下人格自尊,我想我们成人训斥孩子,或者说成人给孩子脸色看,这是家常便饭。父母认为儿童无自尊可言,儿童也果真丧失了自尊。长久下去,父母骂孩子、打孩子也无所谓了。有些人因童年的原因在用其一生的精力维护自尊,并在矛盾中苦苦挣扎,一方面在不断地维护自己的自尊,一方面却又不断伤害别人。所以我要告诉有些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自尊的话,你最好先问问自己,你是否给予过他这样的财富。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惩罚多于奖励。当我们看到孩子犯错误时,总是要说:看看,我早给你说过,你怎么这么笨等等。但大多数成人不知道,错误本身对儿童就是一种激励。如果我们学会站在一旁观察而不急于插手的话,很快就会发现错误或失败会促使儿童一遍一遍反复进行,直到儿童完全掌握并顺利做完为止。儿童从来都不太重视他是否一次成功,儿童非常喜欢重复,他会专注地反复进行,恰恰是成人的态度使儿童有挫败感。

学会观察、学会等待。改变一个观念:允许孩子犯错误,错误和失败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东西和成功。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篇2

《爱和自由》最近开始看第四遍了。这个时候再读这首泰戈尔的诗又有了新的感触。

相见恨晚。记得刚遇见《爱和自由》的时候,一度有强烈的想法--要买上几十本,送给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新爸新妈。也许,我们都会从中学会真正的爱,真正的教育,千万个孩子因此书健康、愉悦地成长。

很仔细地读。每读一遍,总是心灵受到震撼,感动而愧疚。想想自己初为人母时的种种所作所为,就有想坐时光机回去揍自己一顿的冲动。没文化,真可怕;懵懵懂懂就做父母,更是可怕。

什么是真正的爱?母鸡也会爱小鸡。什么是自由?很多时候,我们自已的成长还停留在七八岁而浑不自知。以前也买过很多育儿书,感觉大都注重的是教育细节的操作性;而《爱和自由》直指教育的本质,深入浅出,让人看清什么是真正的爱。书中,字里行间都是作者对孩子满满的爱,读着读着,内心便柔软起来;读着读着,眼前便清晰起来。

希望本文《爱和自由》读书笔记能帮到你。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篇3

是的,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们都以为自己很爱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爱孩子,往往也便认为这就是爱孩子,但是,这和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听下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惧,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虑和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有候就会觉得,我们真的要像孙瑞雪老师说的那样,学会从一切如是里面将爱剥离出来,那样的时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爱的礼物。

在今年六月份的时候,我听过一堂孙瑞雪老师关于《爱和自由》的讲座,那时候,对于一切还是很茫然,包括对于孙老师这个人都是一样的,充满好奇,可是,当见到她的时候,原来,她给人的感觉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大姐姐一样,朴实,真诚,让人很愿意去跟她靠近和沟通交流,突然让我想起,她写在书中的一首最爱的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如果儿童要创造自己,他就必须生活在爱和自由里,他必须拥有时间空间,必须拥有爱的照顾和支持,这样,他才拥有创造自己的机会,就像儿童成长在自由当中,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那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他自己,否则的话,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离,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一句话,你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成为你自己,你要成为你自己,而你成为你自己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

好多的家长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都觉得很庆幸,因为每一个人在育儿方面都有一些欠缺,而这本书里面又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每一阶段的成长期,敏感期的关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的内心会得到一个豁然开朗的答案,这真的是一本适合教育者以及家长去读有深度的好书。

书中说:以爱的感情唤醒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的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的内化形式形成儿童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以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的确,幸福和快乐感一定要在童年经历,经历了,体验了,感觉了,就会对幸福和快乐有了认识,将来就会成为这样,这正是幸福成长的内涵,幸福也是要成长的,所以之前所说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这并不是我们以往认为的想做什么就是什么,而是你可以按自己的意识,执行自己的计划,你的计划不被任何人破坏。

可能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遇到过很多头疼的事情,不妨每一天抽出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看这本《爱和自由》,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便会发现,这是一扇窗,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我们不过是点燃蜡烛,举起火把,想唤醒身边的人,照亮同行的路,让我们一起努力,去唤醒每一个爱和自由的生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1

最近,我看到一本书,叫做《爱和自由》,让我感触颇多。这本书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的最新版本,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在这里,希望推荐给广大家长朋友们,希望能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所启迪。

《爱和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她说: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然后,现实中的许多问题又困扰着他们,学校学习压力的增大,各种兴趣爱好班的层出不穷,使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到底是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呢?还是应该让他们提前接受良好的教育?

作者的真知来自于实践。她说,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替代;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

现在很多家长都推崇智力,他们把智力和儿童的自我割裂开来,他们积极地给孩子报各种班,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知识,当知识填满一个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一个没有玩过水玩过沙,没有领略过大自然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嬉戏过,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虽然浑身披挂着知识,却可能离幸福很远。让我们用书中的一首诗来形容所有家长们的心声:

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

而又给你

光辉灿烂的自由。

生活就是这样残酷,你没有给予,你当然得不到回报,你会说: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呢?我给他吃、穿、养他,我心里爱他。是的,不顶用。你每天在埋怨他、责备他、训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语言都是否定的语言。你当着别人的面训斥他,你甚至在大街踢了他一脚。家里来人时,你当着孩子的面告诉客人你所认为的孩子的某些缺点。你不断地以一个成人的角度误解孩子等等,这些都不是爱。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我常想,一个成人如果用有宾行为和态度来对待和理解孩子,这个孩子定会快乐、自信、勇敢和充满爱意。更重要的是儿童能依据这种爱在未来去创造一人新的世界和生活人相互平等,人与人相互理解;听不到吐痰声,看不到苍蝇和垃圾,人们带着孩子在门前的草坪上玩耍,老人在树荫下乘凉,哲人们在窗前的沙发上低声交谈,花丛里少女们静坐在木椅上手捧诗集,少年们奔跑在网球场上,诗人们在附近的茶馆里高谈阔论这一切并不遥远。如果你爱孩子,让他的精神愉快,你给了他们美好,儿童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金色的未来。这个希望寄托在儿童身上要比寄托在任何成人身上更为可靠。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

儿童兴趣的动机来自于内在,而奖励的刺激可能是暂时的。我们可以相信,没有一个科学家和任何一个专家的成就来自于奖惩,他们都是因为自己的强大的内驱力促使他们学而有成。作为成人,作为家长,我们的责任是如何保护儿童的这种内在的动机不受干扰和破坏。

蒙特梭利有一句话:对人的惩罚莫过于两种,剥夺他的两样东西,一个是内心的力量;一个是人格的自尊。我们暂且把内心力量放在一边,因为这个问题过于复杂了。我只提一下人格自尊,我想我们成人训斥孩子,或者说成人给孩子脸色看,这是家常便饭。父母认为儿童无自尊可言,儿童也果真丧失了自尊。长久下去,父母骂孩子、打孩子也无所谓了。有些人因童年的原因在用其一生的精力维护自尊,并在矛盾中苦苦挣扎,一方面在不断地维护自己的自尊,一方面却又不断伤害别人。所以我要告诉有些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自尊的话,你最好先问问自己,你是否给予过他这样的财富。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惩罚多于奖励。当我们看到孩子犯错误时,总是要说:看看,我早给你说过,你怎么这么笨等等。但大多数成人不知道,错误本身对儿童就是一种激励。如果我们学会站在一旁观察而不急于插手的话,很快就会发现错误或失败会促使儿童一遍一遍反复进行,直到儿童完全掌握并顺利做完为止。儿童从来都不太重视他是否一次成功,儿童非常喜欢重复,他会专注地反复进行,恰恰是成人的态度使儿童有挫败感。

学会观察、学会等待。改变一个观念:允许孩子犯错误,错误和失败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东西和成功。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2

爱是恒久的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计算他人,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哥林多前书》

对于爱和自由这个话题似乎一直都有很多话要说,可是这个话题太大太大又让我不知从何说起,不是一一妈的督促,还不知道这个作业什么时候能交呢,呵呵。

爱,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每个心灵对爱的认识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一样,是没有确切答案的,翻了翻字典,自由的定义在不同的领域又是不同的,简单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行为。在我看来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自由可以说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最高境界了,好向往!在这本书中的自由可以说是一种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样子,不给孩子太多的规则和束缚,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可说实话,面对孩子,有时我却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我相信也也是困扰很多父母的问题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尺度不好把握,话扯远了,谈谈我对这本书里感受最深的二点吧!

一、《爱和自由》里表达的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中国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己很多观念强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的很多遗憾和未曾实现的梦想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真的能理解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读过这本书的父母应该都有所收获,能更宽容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二、书中说到其实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以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对此观点我是赞同的,为人父母,应该清楚知道对于孩子来说什么东西是对于孩子的未来是最重要的?通常伟大的人物后面都有着了不起的父母,《宋氏三姐妹》我看过二遍,每看一次感受都很深,之所以宋氏三姐妹能有如此的成就,是和她们有个伟大的父亲分不开的,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环境下,她们的爸爸宋查理就经常告诉她们:我宋查理的女儿都是将来是要做大事业的人!,玫琳凯的妈妈,从小就一直告诉她宝贝,你一定行!,就是这样一种信念一直伴随她走过了很多人生坎坎坷坷,如果父母能把梦想、自信、积极乐观的心态传递给孩子,孩子的将来一定会是美好的,他会学会享受生活给他的一切经历,把困难当成挑战,把挫折看做是磨炼,天堂和地狱其实都在我们的心智之间。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人的成功、升迁、成就85%是来自于我们的态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商吧,而只有15%是来自于我们的技能,今天很多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教育体系教会我们的都是技能,却没有人教会我们如何做的比平常人更好,90%的教育在于事实与数字仅有10%在于感觉与态度,花90%的时间来研究只有15%和我们幸福相关的东西,我们的教育体系是不是有点问题呢?个人成长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课题,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我认为的成长是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挑战,从而慢慢走向成熟和优秀,再迈向卓越。

还有如何把蒙氏教育的精髓和我们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而不仅仅是生搬硬套,也是我们要探讨和摸索的。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3

我们知道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反复听一个故事,十天半月也不烦。他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最后是概念。一定要仔细为儿童选书,要让他吸收好东西。

儿童的感觉、思维、智力、思想的最初发展需要的时间比较多,而且需要多次反复。蒙特梭利说:如果反复进行练习,就会完善儿童的心理感觉过程。反复练习是儿童的智力体操。她又说:指导教师必须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从具体到抽象,到概念之间的联系。有过孩子的人知道,或者接触过孩子的人也知道,儿童喜欢重复进行一件事。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给孩子讲故事,成人一般看一遍就不再看了,反复让成人生厌。但是儿童不这样,儿童是今天听这个故事,明天也听,后天也听,十天半个月他老听这个故事,不让换新的。儿童从故事里的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然后是准确的概念。所以一定要仔细为儿童选书,最好你先读一读。因为很多书逻辑上有错。如果你没有自信心,最好选名著,或是名家译的,名家配画的,好出版社出的,这样就放心得多。

孩子的感觉训练也经常是这样。如果他今天摸这个瓶子,他会不断地反复地摸,摸呀摸,然后你告诉他:这个是瓶子,把概念同孩子大脑内的感觉配上对。当你把瓶子拿起来让孩子触摸的时候,他感觉到的就是一个具体的概念。

但是,如果我们把瓶子的照片印在纸上,再让儿童看,它就是一个半具体半抽象的东西,甚至是纯抽象的。如果这个时候用文字告诉孩子瓶子,这时候它已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必是从感觉开始,当他不断触摸、感知后,他会对他所感知的东西进行组织、分类、归纳,然后产生一个概念。这个过程和机会要把握好。教育儿童要从现实出发,从具体出发,从事实出发,从生活出发,尽量避免想像,这是蒙特梭利方法的重要原则。这个原则使现实充满了意义,使概念生成过程是完整的,从而使概念密切结合于现实,这个原则使儿童发展起驾驭现实的能力,而不是去神游。

一旦掌握了某个概念,儿童就会使这个概念普遍化并把所有的概念联系起来。比如说儿童今天经验了瓶子,又经验了圆,有了这两个概念,儿童就会把这两者之间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不用人教。有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儿童刚刚开始说妈妈,爸爸,突然有一天就一长串一长串句子说出来。这就是因为他已经掌握了很多概念,他把这些概念连接起来,由他自己来组织,不依靠成人。

老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表达。有时当我说给孩子自由,很多人就说:那照你这么说,农村的孩子应该发展得很好,因为没有人管嘛,一天到晚在荒滩野地里玩!这里的问题在于语词表达的学习和正确概念的建立。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幼儿院来了一个孩子,他在农村长到四岁。他见了牛说肉肉,见了鸡说咕咕咕。其他很多概念也是一塌糊涂。他知道牛,但他不知道这个东西叫牛,他叫牛肉肉。我当时感到很惊讶,就跟老师说:他在农村,他本来应该知道这些概念的。实际不是这样,因为他在农村接触过这些东西,也有感觉,但没有人给他概念正确表达的语词,他的精神从未得到过提升和发展。那么这个人的心智就不会发得很好。

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蒙特梭利所说的:应该用一种方法来隔离孩子的内部注意力,把它固定在某一知觉上。比如一个老师拿一朵花,或者一件衣服,告诉孩子这是红色,那么这个老师就没有做到用一种方法把孩子的内部注意力固定在某一个事物上。因为她同时给孩子指示了很多东西:衣服、颜色、穿衣服的这个人

如果你用色板给孩子解释颜色就不同了,那是一个隔离出来的实物。儿童看色板的时候,他的视觉能排除任何其他颜色的干扰、刺激和引诱,而单独感觉这一个色,并建立一个概念。你问:这是什么颜色?紫色,它的准确名字叫紫色。如果你是用色板给孩子这样说紫色,孩子可能就会对你说:你穿的衣服也是紫色的,我们幼儿院开的什么花也是紫色的,还有我们那个教具也是紫色的这个过程显然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的过程。儿童早已在生活中看到和感知到了紫色,但并未概念化,这一概念一旦建立,儿童就会把这个颜色使用在任何一个物品上。如果你用花教的话,儿童会认为花是红色,红色是个花。

蒙特梭利给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她提出的第一点要求是:教师教学时说的话必须要简单,只引起名称和它代表的物体或抽象概念之间的联想。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三角形,蒙特梭利教育中要求只教名称和它代表的物体之间的概念的联系。也就是说?我拿出这个三角形的时候,我会直接告诉孩子:这是三角形,不再说别的。

与此同时重要的是,如果要让儿童概念掌握得准确、快捷和彻底,你还必须准备两三件供儿童对比抽象的东西,比如色板,你要在两三个不同色板中指示颜色。比如三角形,你要在不同形状中对比,比如在圆形、方形中指示三角形。不然的话,儿童会把语词暂时存在记忆中,等待抽象的机会。这个过程可能很长。

儿童可以通过名称建构他的意识活动。比如,儿童对球体的认识可能来自于皮球,也可能来自于球体(教具的一种),也可能来自于圆月等,当成人说到球体或圆时,儿童可以通过记忆,在思想中把名称和物体联系起来。这是从普遍意义来讲的。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使用教具用三段式教孩子某个准确而具体的概念,当儿童不能指给我们这一物体,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儿童还没有将名称和物体产生联系的能力。让我们学着等待儿童的这种心智状态的来临吧。

蒙特梭利说:如果孩子没有犯什么错误,老师便可以唤起和这一物体概念相关的活动。这个错误指的是,儿童是否准确、清晰地掌握了新概念。前不久,我对六岁的儿子说:你一生追求什么?他说:玩!我说:我指崇高的理想。他问:你说什么?我说:真、善、美怎样!他说:打针的针吗?我心想:我不能说真理的真,他不懂。我说:真实的真!他哈哈大笑说:你为什么不说真理的真呢!真实、真理,恰是相近概念的发展。也就是儿童完全掌握了这个东西的时候,你才能加入另一个内容。

当我们给孩子讲生物链时,我们讲到食草动物、食肉动物、腐烂之后的动物如何滋养土地,生出更茂盛的植物,那些概念掌握得很好的孩子会马上说:噢,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大孩子会说循环。甚至一个小孩子,他不断用手比划着,想表达什么,画了一圈又回到起点。这时我们只说循环。把这一词汇同他的大脑的概念配上对就足够了。

蒙特梭利说:关于将孩子所学的概念一般化的问题,即把这些概念应用于他所处的环境中,我并不主张在一定时间,甚至在几个月内上这样的课。儿童如果将他已掌握的概念,在对环境的自发的探索过程中一般化,这是一个内在机制转换的过程,也是儿童掌握概念的目的。它需要时间,有的儿童可以马上做到,有的需要更漫长的时间。这是个认知的延迟问题,不仅儿童,成人也有。当你告诉儿童这些内容的时候,可能儿童一年都不使用这个概念。但是一年以后,孩子遇到相同环境的时候,他可能突然就说出来了,并领悟了它全部的意义。有的孩子是当时就用,有的孩子是在很久很久以后才用;有的时候你以为孩子没有掌握,其实他已经接受了,只是他还没有使用而已。

我儿子四岁时,我和他一起使用色板。他对色基本上认识了,但从不对我谈起,似乎对色一无所知。前不久,我孩子突然开始对我说:妈妈,你看,这个颜色是浅粉色的。这个颜色比这个浅色深一点,是深粉色的。一天到晚总给我说,我也没在意。说多了我才感觉到,逻辑化的色板(色板第一组是三元色,第二组是间色,第三组是从深到浅,有七块深浅不同的色)他已经掌握得很好,并能自由使用了。也就是说,他已经将概念一般化了。

关于蒙特梭利教具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小故事。我们的色板大都是木头做的,中间一块板子,两边是白色的。我知道有些色板是塑料做的,塑料跟木头在感觉上不一样,塑料的很轻,你拿一下木头和塑料就会发现。如果我们在路上看到一块很漂亮的木头,一块像方砖一样大小的木头,你一定会捡起来。如果是一个塑料块你很可能不去捡起来。到底什么原因我不知道,我们做了成人,我们已经不太能说清我们更原始的感觉了。但我认为大自然非常奇妙,生命的本质可能跟自然的东西相通。儿童喜欢摸木头的东西,确实,就我们感觉,色板如果做成塑料的话,它有可能给孩子产生一种玩具的感觉,非常有可能。有的木头做的乘除法板很大,抱起来是很有重量的。有时候孩子抱不不动,贴在肚子上靠腹部的力量来抱。如果做成很小的,或者做成塑料的,那个感觉就全部消失了。

做教具的刘老师拿了一块木头,像书那么厚,像成人的手掌大小。我儿子看见以后就要了来。结果那块木头在那一周就吃香得不得了。幼儿院的孩子一般不强制拿别人的东西,但那块方木块例外。只要辛辛不小心放到哪儿,一回头方木块准就不在了,立刻被另一个孩子拿走了。那个孩子一不留神,又被另一个孩子拿走了。晚上辛辛站在门口大哭,说:我的木头让琪琪拿回家了。我说:什么木头?妈妈再给你找一块。不!就那块木头,就那块木头!后来我问刘老师,他说:是我们工厂的一块木头,我觉得特别好,摸着特别好,我就给辛辛了。我对儿子说:你不要着急,妈妈明天给你拿来。

第二天,那个木块又出现在幼儿院里,一个传一个。后来我就问:这个木块到底有什么秘密呢?刘老师全家都是木匠出身,他说:木头很奇怪,尤其那种言林术,拿在手里的感觉妙不可言。至于这个妙不可言妙到什么地步我说不出来,但是我们的老师都有感觉,刘老师说他极喜欢摸。这就让我想起日本的一本小说,一个小孩子摸葫芦,上课摸,睡觉也摸,干什么都摸,最后别人把他那个葫芦硬是给砸了。这当然就破坏了孩子对这个葫芦的感觉能力。

这个木头块那段时间成为孩子们的黄金块,它传了很久,我儿子为它哭过好多次,一个月后,它神秘地消失了。

爱和自由的读书心得体会


我们知道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反复听一个故事,十天半月也不烦。他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最后是概念。一定要仔细为儿童选书,要让他吸收好东西。

儿童的感觉、思维、智力、思想的最初发展需要的时间比较多,而且需要多次反复。蒙特梭利说:“如果反复进行练习,就会完善儿童的心理感觉过程。”“反复练习是儿童的智力体操。”她又说:“指导教师必须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从具体到抽象,到概念之间的联系。”有过孩子的人知道,或者接触过孩子的人也知道,儿童喜欢重复进行一件事。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给孩子讲故事,成人一般看一遍就不再看了,反复让成人生厌。但是儿童不这样,儿童是今天听这个故事,明天也听,后天也听,十天半个月他老听这个故事,不让换新的。儿童从故事里的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然后是准确的概念。所以一定要仔细为儿童选书,最好你先读一读。因为很多书逻辑上有错。如果你没有自信心,最好选名著,或是名家译的,名家配画的,好出版社出的,这样就放心得多。

孩子的感觉训练也经常是这样。如果他今天摸这个瓶子,他会不断地反复地摸,摸呀摸,然后你告诉他:“这个是瓶子,”把概念同孩子大脑内的感觉配上对。当你把瓶子拿起来让孩子触摸的时候,他感觉到的就是一个具体的概念。

但是,如果我们把瓶子的照片印在纸上,再让儿童看,它就是一个半具体半抽象的东西,甚至是纯抽象的。如果这个时候用文字告诉孩子“瓶子”,这时候它已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必是从感觉开始,当他不断触摸、感知后,他会对他所感知的东西进行组织、分类、归纳,然后产生一个概念。这个过程和机会要把握好。教育儿童要从现实出发,从具体出发,从事实出发,从生活出发,尽量避免想像,这是蒙特梭利方法的重要原则。这个原则使现实充满了意义,使概念生成过程是完整的,从而使概念密切结合于现实,这个原则使儿童发展起驾驭现实的能力,而不是去“神游”。

一旦掌握了某个概念,儿童就会使这个概念普遍化并把所有的概念联系起来。比如说儿童今天经验了“瓶子”,又经验了“圆”,有了这两个概念,儿童就会把这两者之间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不用人教。有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儿童刚刚开始说“妈妈,爸爸”,突然有一天就一长串一长串句子说出来。这就是因为他已经掌握了很多概念,他把这些概念连接起来,由他自己来组织,不依靠成人。

老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表达。有时当我说“给孩子自由”,很多人就说:“那照你这么说,农村的孩子应该发展得很好,因为没有人管嘛,一天到晚在荒滩野地里玩!”这里的问题在于语词表达的学习和正确概念的建立。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幼儿院来了一个孩子,他在农村干部到四岁。他见了牛说“肉肉”,见了鸡说“咕咕咕”。其他很多概念也是一塌糊涂。他知道牛,但他不知道这个东西叫牛,他叫牛“肉肉”。我当时感到很惊讶,就跟老师说:“他在农村,他本来应该知道这些概念的。”实际不是这样,因为他在农村接触过这些东西,也有感觉,但没有人给他概念正确表达的语词,他的精神从未得到过提升和发展。那么这个人的心智就不会发得很好。

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蒙特梭利所说的:“应该用一种方法来隔离孩子的内部注意力,把它固定在某一知觉上。”比如一个老师拿一朵花,或者一件衣服,告诉孩子“这是红色”,那么这个老师就没有做到“用一种方法把孩子的内部注意力固定在某一个事物上”。因为她同时给孩子指示了很多东西:衣服、颜色、穿衣服的这个人……

如果你用色板给孩子解释颜色就不同了,那是一个隔离出来的实物。儿童看色板的时候,他的视觉能排除任何其他颜色的干扰、刺激和引诱,而单独感觉这一个色,并建立一个概念。你问:“这是什么颜色?紫色,它的准确名字叫紫色。”如果你是用色板给孩子这样说紫色,孩子可能就会对你说:“你穿的衣服也是紫色的,我们幼儿院开的什么花也是紫色的,还有我们那个教具也是紫色的……”这个过程显然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的过程。儿童早已在生活中看到和感知到了紫色,但并未概念化,这一概念一旦建立,儿童就会把这个颜色使用在任何一个物品上。如果你用花教的话,儿童会认为花是红色,红色是个花。

蒙特梭利给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她提出的第一点要求是:教师教学时说的话必须要简单,只引起名称和它代表的物体或抽象概念之间的联想。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三角形,蒙特梭利教育中要求只教名称和它代表的物体之间的概念的联系。也就是说?我拿出这个三角形的时候,我会直接告诉孩子:“这是三角形”,不再说别的。

与此同时重要的是,如果要让儿童概念掌握得准确、快捷和彻底,你还必须准备两三件供儿童对比抽象的东西,比如色板,你要在两三个不同色板中指示颜色。比如三角形,你要在不同形状中对比,比如在圆形、方形中指示三角形。不然的话,儿童会把语词暂时存在记忆中,等待抽象的机会。这个过程可能很长。

儿童可以通过名称建构他的意识活动。比如,儿童对球体的认识可能来自于皮球,也可能来自于球体(教具的一种),也可能来自于圆月等,当成人说到球体或圆时,儿童可以通过记忆,在思想中把名称和物体联系起来。这是从普遍意义来讲的。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使用教具用三段式教孩子某个准确而具体的概念,当儿童不能指给我们这一物体,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儿童还没有将名称和物体产生联系的能力。让我们学着等待儿童的这种心智状态的来临吧。

蒙特梭利说:“如果孩子没有犯什么错误,老师便可以唤起和这一物体概念相关的活动。”这个“错误”指的是,儿童是否准确、清晰地掌握了新概念。前不久,我对六岁的儿子说:“你一生追求什么?”他说:“玩!”我说:“我指崇高的理想。”他问:“你说什么?”我说:“真、善、美怎样!”他说:“打针的针吗?”我心想:“我不能说真理的真,他不懂。”我说:“真实的真!”他哈哈大笑说:“你为什么不说真理的真呢!”“真实”、“真理”,恰是相近概念的发展。也就是儿童完全掌握了这个东西的时候,你才能加入另一个内容。

当我们给孩子讲生物链时,我们讲到食草动物、食肉动物、腐烂之后的动物如何滋养土地,生出更茂盛的植物,那些概念掌握得很好的孩子会马上说:“噢,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大孩子会说循环。甚至一个小孩子,他不断用手比划着,想表达什么,画了一圈又回到起点。这时我们只说“循环”。把这一词汇同他的大脑的概念配上对就足够了。

蒙特梭利说:“关于将孩子所学的概念一般化的问题,即把这些概念应用于他所处的环境中,我并不主张在一定时间,甚至在几个月内上这样的课。”儿童如果将他已掌握的概念,在对环境的自发的探索过程中一般化,这是一个内在机制转换的过程,也是儿童掌握概念的目的。它需要时间,有的儿童可以马上做到,有的需要更漫长的时间。这是个认知的延迟问题,不仅儿童,成人也有。当你告诉儿童这些内容的时候,可能儿童一年都不使用这个概念。但是一年以后,孩子遇到相同环境的时候,他可能突然就说出来了,并领悟了它全部的意义。有的孩子是当时就用,有的孩子是在很久很久以后才用;有的时候你以为孩子没有掌握,其实他已经接受了,只是他还没有使用而已。

我儿子四岁时,我和他一起使用色板。他对色基本上认识了,但从不对我谈起,似乎对色一无所知。前不久,我孩子突然开始对我说:“妈妈,你看,这个颜色是浅粉色的。这个颜色比这个浅色深一点,是深粉色的。”一天到晚总给我说,我也没在意。说多了我才感觉到,逻辑化的色板(色板第一组是三元色,第二组是间色,第三组是从深到浅,有七块深浅不同的色)他已经掌握得很好,并能自由使用了。也就是说,他已经将概念一般化了。

关于蒙特梭利教具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小故事。我们的色板大都是木头做的,中间一块板子,两边是白色的。我知道有些色板是塑料做的,塑料跟木头在感觉上不一样,塑料的很轻,你拿一下木头和塑料就会发现。如果我们在路上看到一块很漂亮的木头,一块像方砖一样大小的木头,你一定会捡起来。如果是一个塑料块你很可能不去捡起来。到底什么原因我不知道,我们做了成人,我们已经不太能说清我们更原始的感觉了。但我认为大自然非常奇妙,生命的本质可能跟自然的东西相通。儿童喜欢摸木头的东西,确实,就我们感觉,色板如果做成塑料的话,它有可能给孩子产生一种玩具的感觉,非常有可能。有的木头做的乘除法板很大,抱起来是很有重量的。有时候孩子抱不不动,贴在肚子上靠腹部的力量来抱。如果做成很小的,或者做成塑料的,那个感觉就全部消失了。

做教具的刘老师拿了一块木头,像书那么厚,像成人的手掌大小。我儿子看见以后就要了来。结果那块木头在那一周就“吃香”得不得了。幼儿院的孩子一般不强制拿别人的东西,但那块方木块例外。只要辛辛不小心放到哪儿,一回头方木块准就不在了,立刻被另一个孩子拿走了。那个孩子一不留神,又被另一个孩子拿走了。晚上辛辛站在门口大哭,说:“我的木头让琪琪拿回家了。”我说:“什么木头?妈妈再给你找一块。”“不!就那块木头,就那块木头!”后来我问刘老师,他说:“是我们工厂的一块木头,我觉得特别好,摸着特别好,我就给辛辛了。”我对儿子说:“你不要着急,妈妈明天给你拿来。”

第二天,那个木块又出现在幼儿院里,一个传一个。后来我就问:“这个木块到底有什么秘密呢?”刘老师全家都是木匠出身,他说:“木头很奇怪,尤其那种‘言林术’,拿在手里的感觉妙不可言。”至于这个“妙不可言”妙到什么地步我说不出来,但是我们的老师都有感觉,刘老师说他“极喜欢摸”。这就让我想起日本的一本小说,一个小孩子摸葫芦,上课摸,睡觉也摸,干什么都摸,最后别人把他那个葫芦硬是给砸了。这当然就破坏了孩子对这个葫芦的感觉能力。

这个木头块那段时间成为孩子们的黄金块,它传了很久,我儿子为它哭过好多次,一个月后,它神秘地消失了。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范文


从《爱与自由》这本书中,如果我们学会站在一旁观察而不急于插手的话,很快就会发现错误或失败会促使儿童一遍一遍反复进行,直到儿童完全掌握并顺利做完为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爱与自由读书心得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范文篇1

《爱和自由》最近开始看第四遍了。这个时候再读这首泰戈尔的诗又有了新的感触。

相见恨晚。记得刚遇见《爱和自由》的时候,一度有强烈的想法--要买上几十本,送给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新爸新妈。也许,我们都会从中学会真正的爱,真正的教育,千万个孩子因此书健康、愉悦地成长。

很仔细地读。每读一遍,总是心灵受到震撼,感动而愧疚。想想自己初为人母时的种种所作所为,就有想坐时光机回去揍自己一顿的冲动。没文化,真可怕;懵懵懂懂就做父母,更是可怕。

什么是真正的爱?母鸡也会爱小鸡。什么是自由?很多时候,我们自已的成长还停留在七八岁而浑不自知。以前也买过很多育儿书,感觉大都注重的是教育细节的操作性;而《爱和自由》直指教育的本质,深入浅出,让人看清什么是真正的爱。书中,字里行间都是作者对孩子满满的爱,读着读着,内心便柔软起来;读着读着,眼前便清晰起来。

希望本文《爱和自由》读书笔记能帮到你。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范文篇2

是的,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们都以为自己很爱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爱孩子,往往也便认为这就是爱孩子,但是,这和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听下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惧,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虑和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有候就会觉得,我们真的要像孙瑞雪老师说的那样,学会从一切如是里面将爱剥离出来,那样的时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爱的礼物。

在今年六月份的时候,我听过一堂孙瑞雪老师关于《爱和自由》的讲座,那时候,对于一切还是很茫然,包括对于孙老师这个人都是一样的,充满好奇,可是,当见到她的时候,原来,她给人的感觉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大姐姐一样,朴实,真诚,让人很愿意去跟她靠近和沟通交流,突然让我想起,她写在书中的一首最爱的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如果儿童要创造自己,他就必须生活在爱和自由里,他必须拥有时间空间,必须拥有爱的照顾和支持,这样,他才拥有创造自己的机会,就像儿童成长在自由当中,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那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他自己,否则的话,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离,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一句话,你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成为你自己,你要成为你自己,而你成为你自己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

好多的家长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都觉得很庆幸,因为每一个人在育儿方面都有一些欠缺,而这本书里面又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每一阶段的成长期,敏感期的关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的内心会得到一个豁然开朗的答案,这真的是一本适合教育者以及家长去读有深度的好书。

书中说:以爱的感情唤醒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的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的内化形式形成儿童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以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的确,幸福和快乐感一定要在童年经历,经历了,体验了,感觉了,就会对幸福和快乐有了认识,将来就会成为这样,这正是幸福成长的内涵,幸福也是要成长的,所以之前所说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这并不是我们以往认为的想做什么就是什么,而是你可以按自己的意识,执行自己的计划,你的计划不被任何人破坏。

可能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遇到过很多头疼的事情,不妨每一天抽出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看这本《爱和自由》,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便会发现,这是一扇窗,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范文篇3

最近,我看到一本书,叫做《爱和自由》,让我感触颇多。这本书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的最新版本,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在这里,希望推荐给广大家长朋友们,希望能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所启迪。

《爱和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她说: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然后,现实中的许多问题又困扰着他们,学校学习压力的增大,各种兴趣爱好班的层出不穷,使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到底是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呢?还是应该让他们提前接受良好的教育?

作者的真知来自于实践。她说,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替代;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

现在很多家长都推崇智力,他们把智力和儿童的自我割裂开来,他们积极地给孩子报各种班,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知识,当知识填满一个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一个没有玩过水玩过沙,没有领略过大自然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嬉戏过,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虽然浑身披挂着知识,却可能离幸福很远。让我们用书中的一首诗来形容所有家长们的心声:

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

而又给你

光辉灿烂的自由。

生活就是这样残酷,你没有给予,你当然得不到回报,你会说: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呢?我给他吃、穿、养他,我心里爱他。是的,不顶用。你每天在埋怨他、责备他、训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语言都是否定的语言。你当着别人的面训斥他,你甚至在大街踢了他一脚。家里来人时,你当着孩子的面告诉客人你所认为的孩子的某些缺点。你不断地以一个成人的角度误解孩子等等,这些都不是爱。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我常想,一个成人如果用有宾行为和态度来对待和理解孩子,这个孩子定会快乐、自信、勇敢和充满爱意。更重要的是儿童能依据这种爱在未来去创造一人新的世界和生活人相互平等,人与人相互理解;听不到吐痰声,看不到苍蝇和垃圾,人们带着孩子在门前的草坪上玩耍,老人在树荫下乘凉,哲人们在窗前的沙发上低声交谈,花丛里少女们静坐在木椅上手捧诗集,少年们奔跑在网球场上,诗人们在附近的茶馆里高谈阔论这一切并不遥远。如果你爱孩子,让他的精神愉快,你给了他们美好,儿童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金色的未来。这个希望寄托在儿童身上要比寄托在任何成人身上更为可靠。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

儿童兴趣的动机来自于内在,而奖励的刺激可能是暂时的。我们可以相信,没有一个科学家和任何一个专家的成就来自于奖惩,他们都是因为自己的强大的内驱力促使他们学而有成。作为成人,作为家长,我们的责任是如何保护儿童的这种内在的动机不受干扰和破坏。

蒙特梭利有一句话:对人的惩罚莫过于两种,剥夺他的两样东西,一个是内心的力量;一个是人格的自尊。我们暂且把内心力量放在一边,因为这个问题过于复杂了。我只提一下人格自尊,我想我们成人训斥孩子,或者说成人给孩子脸色看,这是家常便饭。父母认为儿童无自尊可言,儿童也果真丧失了自尊。长久下去,父母骂孩子、打孩子也无所谓了。有些人因童年的原因在用其一生的精力维护自尊,并在矛盾中苦苦挣扎,一方面在不断地维护自己的自尊,一方面却又不断伤害别人。所以我要告诉有些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自尊的话,你最好先问问自己,你是否给予过他这样的财富。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惩罚多于奖励。当我们看到孩子犯错误时,总是要说:看看,我早给你说过,你怎么这么笨等等。但大多数成人不知道,错误本身对儿童就是一种激励。如果我们学会站在一旁观察而不急于插手的话,很快就会发现错误或失败会促使儿童一遍一遍反复进行,直到儿童完全掌握并顺利做完为止。儿童从来都不太重视他是否一次成功,儿童非常喜欢重复,他会专注地反复进行,恰恰是成人的态度使儿童有挫败感。

学会观察、学会等待。改变一个观念:允许孩子犯错误,错误和失败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东西和成功。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


《爱和自由》之所以成为教育类畅销图书,主要是破解了以往教育的许多误区,让人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爱和自由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篇1

我们知道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反复听一个故事,十天半月也不烦。他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最后是概念。一定要仔细为儿童选书,要让他吸收好东西。

儿童的感觉、思维、智力、思想的最初发展需要的时间比较多,而且需要多次反复。蒙特梭利说:如果反复进行练习,就会完善儿童的心理感觉过程。反复练习是儿童的智力体操。她又说:指导教师必须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从具体到抽象,到概念之间的联系。有过孩子的人知道,或者接触过孩子的人也知道,儿童喜欢重复进行一件事。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给孩子讲故事,成人一般看一遍就不再看了,反复让成人生厌。但是儿童不这样,儿童是今天听这个故事,明天也听,后天也听,十天半个月他老听这个故事,不让换新的。儿童从故事里的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然后是准确的概念。所以一定要仔细为儿童选书,最好你先读一读。因为很多书逻辑上有错。如果你没有自信心,最好选名著,或是名家译的,名家配画的,好出版社出的,这样就放心得多。

孩子的感觉训练也经常是这样。如果他今天摸这个瓶子,他会不断地反复地摸,摸呀摸,然后你告诉他:这个是瓶子,把概念同孩子大脑内的感觉配上对。当你把瓶子拿起来让孩子触摸的时候,他感觉到的就是一个具体的概念。

但是,如果我们把瓶子的照片印在纸上,再让儿童看,它就是一个半具体半抽象的东西,甚至是纯抽象的。如果这个时候用文字告诉孩子瓶子,这时候它已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必是从感觉开始,当他不断触摸、感知后,他会对他所感知的东西进行组织、分类、归纳,然后产生一个概念。这个过程和机会要把握好。教育儿童要从现实出发,从具体出发,从事实出发,从生活出发,尽量避免想像,这是蒙特梭利方法的重要原则。这个原则使现实充满了意义,使概念生成过程是完整的,从而使概念密切结合于现实,这个原则使儿童发展起驾驭现实的能力,而不是去神游。

一旦掌握了某个概念,儿童就会使这个概念普遍化并把所有的概念联系起来。比如说儿童今天经验了瓶子,又经验了圆,有了这两个概念,儿童就会把这两者之间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不用人教。有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儿童刚刚开始说妈妈,爸爸,突然有一天就一长串一长串句子说出来。这就是因为他已经掌握了很多概念,他把这些概念连接起来,由他自己来组织,不依靠成人。

老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表达。有时当我说给孩子自由,很多人就说:那照你这么说,农村的孩子应该发展得很好,因为没有人管嘛,一天到晚在荒滩野地里玩!这里的问题在于语词表达的学习和正确概念的建立。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幼儿院来了一个孩子,他在农村长到四岁。他见了牛说肉肉,见了鸡说咕咕咕。其他很多概念也是一塌糊涂。他知道牛,但他不知道这个东西叫牛,他叫牛肉肉。我当时感到很惊讶,就跟老师说:他在农村,他本来应该知道这些概念的。实际不是这样,因为他在农村接触过这些东西,也有感觉,但没有人给他概念正确表达的语词,他的精神从未得到过提升和发展。那么这个人的心智就不会发得很好。

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蒙特梭利所说的:应该用一种方法来隔离孩子的内部注意力,把它固定在某一知觉上。比如一个老师拿一朵花,或者一件衣服,告诉孩子这是红色,那么这个老师就没有做到用一种方法把孩子的内部注意力固定在某一个事物上。因为她同时给孩子指示了很多东西:衣服、颜色、穿衣服的这个人

如果你用色板给孩子解释颜色就不同了,那是一个隔离出来的实物。儿童看色板的时候,他的视觉能排除任何其他颜色的干扰、刺激和引诱,而单独感觉这一个色,并建立一个概念。你问:这是什么颜色?紫色,它的准确名字叫紫色。如果你是用色板给孩子这样说紫色,孩子可能就会对你说:你穿的衣服也是紫色的,我们幼儿院开的什么花也是紫色的,还有我们那个教具也是紫色的这个过程显然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的过程。儿童早已在生活中看到和感知到了紫色,但并未概念化,这一概念一旦建立,儿童就会把这个颜色使用在任何一个物品上。如果你用花教的话,儿童会认为花是红色,红色是个花。

蒙特梭利给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她提出的第一点要求是:教师教学时说的话必须要简单,只引起名称和它代表的物体或抽象概念之间的联想。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三角形,蒙特梭利教育中要求只教名称和它代表的物体之间的概念的联系。也就是说?我拿出这个三角形的时候,我会直接告诉孩子:这是三角形,不再说别的。

与此同时重要的是,如果要让儿童概念掌握得准确、快捷和彻底,你还必须准备两三件供儿童对比抽象的东西,比如色板,你要在两三个不同色板中指示颜色。比如三角形,你要在不同形状中对比,比如在圆形、方形中指示三角形。不然的话,儿童会把语词暂时存在记忆中,等待抽象的机会。这个过程可能很长。

儿童可以通过名称建构他的意识活动。比如,儿童对球体的认识可能来自于皮球,也可能来自于球体(教具的一种),也可能来自于圆月等,当成人说到球体或圆时,儿童可以通过记忆,在思想中把名称和物体联系起来。这是从普遍意义来讲的。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使用教具用三段式教孩子某个准确而具体的概念,当儿童不能指给我们这一物体,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儿童还没有将名称和物体产生联系的能力。让我们学着等待儿童的这种心智状态的来临吧。

蒙特梭利说:如果孩子没有犯什么错误,老师便可以唤起和这一物体概念相关的活动。这个错误指的是,儿童是否准确、清晰地掌握了新概念。前不久,我对六岁的儿子说:你一生追求什么?他说:玩!我说:我指崇高的理想。他问:你说什么?我说:真、善、美怎样!他说:打针的针吗?我心想:我不能说真理的真,他不懂。我说:真实的真!他哈哈大笑说:你为什么不说真理的真呢!真实、真理,恰是相近概念的发展。也就是儿童完全掌握了这个东西的时候,你才能加入另一个内容。

当我们给孩子讲生物链时,我们讲到食草动物、食肉动物、腐烂之后的动物如何滋养土地,生出更茂盛的植物,那些概念掌握得很好的孩子会马上说:噢,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大孩子会说循环。甚至一个小孩子,他不断用手比划着,想表达什么,画了一圈又回到起点。这时我们只说循环。把这一词汇同他的大脑的概念配上对就足够了。

蒙特梭利说:关于将孩子所学的概念一般化的问题,即把这些概念应用于他所处的环境中,我并不主张在一定时间,甚至在几个月内上这样的课。儿童如果将他已掌握的概念,在对环境的自发的探索过程中一般化,这是一个内在机制转换的过程,也是儿童掌握概念的目的。它需要时间,有的儿童可以马上做到,有的需要更漫长的时间。这是个认知的延迟问题,不仅儿童,成人也有。当你告诉儿童这些内容的时候,可能儿童一年都不使用这个概念。但是一年以后,孩子遇到相同环境的时候,他可能突然就说出来了,并领悟了它全部的意义。有的孩子是当时就用,有的孩子是在很久很久以后才用;有的时候你以为孩子没有掌握,其实他已经接受了,只是他还没有使用而已。

我儿子四岁时,我和他一起使用色板。他对色基本上认识了,但从不对我谈起,似乎对色一无所知。前不久,我孩子突然开始对我说:妈妈,你看,这个颜色是浅粉色的。这个颜色比这个浅色深一点,是深粉色的。一天到晚总给我说,我也没在意。说多了我才感觉到,逻辑化的色板(色板第一组是三元色,第二组是间色,第三组是从深到浅,有七块深浅不同的色)他已经掌握得很好,并能自由使用了。也就是说,他已经将概念一般化了。

关于蒙特梭利教具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小故事。我们的色板大都是木头做的,中间一块板子,两边是白色的。我知道有些色板是塑料做的,塑料跟木头在感觉上不一样,塑料的很轻,你拿一下木头和塑料就会发现。如果我们在路上看到一块很漂亮的木头,一块像方砖一样大小的木头,你一定会捡起来。如果是一个塑料块你很可能不去捡起来。到底什么原因我不知道,我们做了成人,我们已经不太能说清我们更原始的感觉了。但我认为大自然非常奇妙,生命的本质可能跟自然的东西相通。儿童喜欢摸木头的东西,确实,就我们感觉,色板如果做成塑料的话,它有可能给孩子产生一种玩具的感觉,非常有可能。有的木头做的乘除法板很大,抱起来是很有重量的。有时候孩子抱不不动,贴在肚子上靠腹部的力量来抱。如果做成很小的,或者做成塑料的,那个感觉就全部消失了。

做教具的刘老师拿了一块木头,像书那么厚,像成人的手掌大小。我儿子看见以后就要了来。结果那块木头在那一周就吃香得不得了。幼儿院的孩子一般不强制拿别人的东西,但那块方木块例外。只要辛辛不小心放到哪儿,一回头方木块准就不在了,立刻被另一个孩子拿走了。那个孩子一不留神,又被另一个孩子拿走了。晚上辛辛站在门口大哭,说:我的木头让琪琪拿回家了。我说:什么木头?妈妈再给你找一块。不!就那块木头,就那块木头!后来我问刘老师,他说:是我们工厂的一块木头,我觉得特别好,摸着特别好,我就给辛辛了。我对儿子说:你不要着急,妈妈明天给你拿来。

第二天,那个木块又出现在幼儿院里,一个传一个。后来我就问:这个木块到底有什么秘密呢?刘老师全家都是木匠出身,他说:木头很奇怪,尤其那种言林术,拿在手里的感觉妙不可言。至于这个妙不可言妙到什么地步我说不出来,但是我们的老师都有感觉,刘老师说他极喜欢摸。这就让我想起日本的一本小说,一个小孩子摸葫芦,上课摸,睡觉也摸,干什么都摸,最后别人把他那个葫芦硬是给砸了。这当然就破坏了孩子对这个葫芦的感觉能力。

这个木头块那段时间成为孩子们的黄金块,它传了很久,我儿子为它哭过好多次,一个月后,它神秘地消失了。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篇2

最近,我看到一本书,叫做《爱和自由》,让我感触颇多。这本书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的最新版本,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在这里,希望推荐给广大家长朋友们,希望能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所启迪。

《爱和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她说: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然后,现实中的许多问题又困扰着他们,学校学习压力的增大,各种兴趣爱好班的层出不穷,使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到底是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呢?还是应该让他们提前接受良好的教育?

作者的真知来自于实践。她说,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替代;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

现在很多家长都推崇智力,他们把智力和儿童的自我割裂开来,他们积极地给孩子报各种班,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知识,当知识填满一个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一个没有玩过水玩过沙,没有领略过大自然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嬉戏过,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虽然浑身披挂着知识,却可能离幸福很远。让我们用书中的一首诗来形容所有家长们的心声:

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

而又给你

光辉灿烂的自由。

生活就是这样残酷,你没有给予,你当然得不到回报,你会说: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呢?我给他吃、穿、养他,我心里爱他。是的,不顶用。你每天在埋怨他、责备他、训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语言都是否定的语言。你当着别人的面训斥他,你甚至在大街踢了他一脚。家里来人时,你当着孩子的面告诉客人你所认为的孩子的某些缺点。你不断地以一个成人的角度误解孩子等等,这些都不是爱。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我常想,一个成人如果用有宾行为和态度来对待和理解孩子,这个孩子定会快乐、自信、勇敢和充满爱意。更重要的是儿童能依据这种爱在未来去创造一人新的世界和生活人相互平等,人与人相互理解;听不到吐痰声,看不到苍蝇和垃圾,人们带着孩子在门前的草坪上玩耍,老人在树荫下乘凉,哲人们在窗前的沙发上低声交谈,花丛里少女们静坐在木椅上手捧诗集,少年们奔跑在网球场上,诗人们在附近的茶馆里高谈阔论这一切并不遥远。如果你爱孩子,让他的精神愉快,你给了他们美好,儿童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金色的未来。这个希望寄托在儿童身上要比寄托在任何成人身上更为可靠。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

儿童兴趣的动机来自于内在,而奖励的刺激可能是暂时的。我们可以相信,没有一个科学家和任何一个专家的成就来自于奖惩,他们都是因为自己的强大的内驱力促使他们学而有成。作为成人,作为家长,我们的责任是如何保护儿童的这种内在的动机不受干扰和破坏。

蒙特梭利有一句话:对人的惩罚莫过于两种,剥夺他的两样东西,一个是内心的力量;一个是人格的自尊。我们暂且把内心力量放在一边,因为这个问题过于复杂了。我只提一下人格自尊,我想我们成人训斥孩子,或者说成人给孩子脸色看,这是家常便饭。父母认为儿童无自尊可言,儿童也果真丧失了自尊。长久下去,父母骂孩子、打孩子也无所谓了。有些人因童年的原因在用其一生的精力维护自尊,并在矛盾中苦苦挣扎,一方面在不断地维护自己的自尊,一方面却又不断伤害别人。所以我要告诉有些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自尊的话,你最好先问问自己,你是否给予过他这样的财富。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惩罚多于奖励。当我们看到孩子犯错误时,总是要说:看看,我早给你说过,你怎么这么笨等等。但大多数成人不知道,错误本身对儿童就是一种激励。如果我们学会站在一旁观察而不急于插手的话,很快就会发现错误或失败会促使儿童一遍一遍反复进行,直到儿童完全掌握并顺利做完为止。儿童从来都不太重视他是否一次成功,儿童非常喜欢重复,他会专注地反复进行,恰恰是成人的态度使儿童有挫败感。

学会观察、学会等待。改变一个观念:允许孩子犯错误,错误和失败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东西和成功。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篇3

爱是恒久的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计算他人,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哥林多前书》

对于爱和自由这个话题似乎一直都有很多话要说,可是这个话题太大太大又让我不知从何说起,不是一一妈的督促,还不知道这个作业什么时候能交呢,呵呵。

爱,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每个心灵对爱的认识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一样,是没有确切答案的,翻了翻字典,自由的定义在不同的领域又是不同的,简单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行为。在我看来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自由可以说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最高境界了,好向往!在这本书中的自由可以说是一种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样子,不给孩子太多的规则和束缚,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可说实话,面对孩子,有时我却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我相信也也是困扰很多父母的问题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尺度不好把握,话扯远了,谈谈我对这本书里感受最深的二点吧!

一、《爱和自由》里表达的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中国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己很多观念强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的很多遗憾和未曾实现的梦想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真的能理解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读过这本书的父母应该都有所收获,能更宽容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二、书中说到其实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以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对此观点我是赞同的,为人父母,应该清楚知道对于孩子来说什么东西是对于孩子的未来是最重要的?通常伟大的人物后面都有着了不起的父母,《宋氏三姐妹》我看过二遍,每看一次感受都很深,之所以宋氏三姐妹能有如此的成就,是和她们有个伟大的父亲分不开的,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环境下,她们的爸爸宋查理就经常告诉她们:我宋查理的女儿都是将来是要做大事业的人!,玫琳凯的妈妈,从小就一直告诉她宝贝,你一定行!,就是这样一种信念一直伴随她走过了很多人生坎坎坷坷,如果父母能把梦想、自信、积极乐观的心态传递给孩子,孩子的将来一定会是美好的,他会学会享受生活给他的一切经历,把困难当成挑战,把挫折看做是磨炼,天堂和地狱其实都在我们的心智之间。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人的成功、升迁、成就85%是来自于我们的态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商吧,而只有15%是来自于我们的技能,今天很多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教育体系教会我们的都是技能,却没有人教会我们如何做的比平常人更好,90%的教育在于事实与数字仅有10%在于感觉与态度,花90%的时间来研究只有15%和我们幸福相关的东西,我们的教育体系是不是有点问题呢?个人成长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课题,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我认为的成长是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挑战,从而慢慢走向成熟和优秀,再迈向卓越。

还有如何把蒙氏教育的精髓和我们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而不仅仅是生搬硬套,也是我们要探讨和摸索的。

爱与责任心得体会


篇一:教师的爱与责任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的爱与责任学习心得体会

爱是教育亘古至今不变的主题。责任是教师永恒的承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广大教师爱祖国、爱人民、爱教育、爱学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用心血、汗水和智慧为国家、为民族培育了一代代英才。承担起振兴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民族之梦的历史责任。教育之爱的核心是爱学生。爱学生也是师德的灵魂。用爱心抚育学生健康成长,这是教师的神圣责任,也是教师的庄严承诺。学习了《奠基中国》我对教师的爱与责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特别是尊重、爱护、信任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呵护,教育才富有实效。教师爱学生,是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德区别于其他行业道德的主要特点。尊重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点。教育之爱集中体现在师爱上。师爱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的心与学生的心融为一体。师爱的基础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人格是一个人的尊严。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就等于丧失了教育的权利。

如何使教育之爱博大深厚?如何使教育之爱奠基中国?这是摆在我国教育和教师面前的十分重大的历史课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哪位教师不爱自己的学生?从教十多年来,我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时刻做好学生的表率。在工作和学习中有了较为深入的体会。

一、善于探究原因,正确引导教育

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难免有个别学生出现违反纪律、不按时完成作业、缺课、与同学闹不和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我都能及时深入了解,问明真相,然后进行有效的教育。例如,我现任班级中有一个学生缺课了,我及时向同班同学了解情况。得知该生是因感冒而缺课,我便利用课余时间在其他几个学生的引路下到他家去看望他。该生见到我,感动得热泪盈眶,拉着我的手说:“老师,谢谢你和同学们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我一定会努力学习,争取进步的。”我也说了许多鼓励他的话:要安心治病,有空多看看书。这样一来,在场的其他学生也同样受到了教育和感染。

二、一视同仁,不偏待学生

教师要在每一个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得到尊敬,就必须做到一视同仁,关心每一个学生。不会因该生成绩落后、常违反纪律等情况而疏远该生,区别对待;也不会因哪个学生成绩优秀而过分关心,不去计较他的一些违纪行为。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一视同仁这一原则,不让每一个学生受委屈,有抱怨。对偶尔违纪但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进行严格的引导教育,如现任班级中冯彦宇同学就是一个成绩优秀但贪玩的学生,我都能私下多次找他谈心,引导他多把时间用在学习上,再接再厉。这样一来,既让该生不失自尊又得到教育,做到两全其美。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对教师教学生涯的最好写照。尽职尽责是教师基本的道德规范。教师职业是“人类幸福和自我完善”

结合的职业。一方面,教师立足本职岗位,认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培养合格人才;另一方面,在平凡的岗位,撒播爱心,享受充满活力的人生幸福。教师从事的是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的事业,这对社会文明进步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爱岗敬业是一种对事业全身心投入和不悔追求的信念,是拼搏奋斗的力量源泉以及事业成功的保证。教师的职业注定平凡,淡泊名利,讲究职业良心,才能在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如果把平凡而神圣的教师岗位看作个人谋生的手段,就永远也不会成功与快乐。在教师岗位上,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只有默默无闻的奉献,认真负责,工作严谨是教师的职业要求,是责任感的体现。

作为一名的教师,深感教育的崇高,教师的伟大。我希望教育是一块青草地,祈盼所有的孩子踩在上面都像跑进足球场般的欢快,而没有走进沼泽般的恐惧;希望能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情操在每个孩子心灵深处种下公正、清澈、宽容的种子,让学校真正成为所有孩子公平、快乐、成长的平台。我想这就是教育的根本,同样也是师德的基础。作为一名深受孩子们喜欢的小学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教育在当下应更多的体现出无私奉献,少一点功利追逐。

让我们为教育之爱呼唤:完善教育之爱要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加强师德修养是承担爱与责任的基本途径。-----我们期望,它能引起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共鸣、启发与感染。让我们为了祖国振兴,为了民族强盛,为了新一代的健康成长,把爱进行到底!

孔子云:“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宽容是人的情感之一,有一种巨大的人格魅力。它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宽容也是一种豁达和挚爱,它如一泓清泉可化干戈为玉帛;宽容是一种深厚的涵养,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他人的境界。宽容它蕴藏着一种殷切的期望和潜在的教育动力。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整天面对着天真烂漫的孩子来说,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什么滋味都品尝过。随着现代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对孩子的宽容成了一种时尚和美德,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育的理念。宽容孩子的过失并不是姑息迁就犯错误的孩子,而是采取和风细雨的方法督促其改正,从而体现出教师的若大的胸怀。 你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吗?

从前,有位渔夫出海捕鱼,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这颗珍珠晶莹圆润,渔夫爱不释手。但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面有个小黑点。渔夫心想,如果能把小黑点去掉,珍珠完美无瑕,就会成为无价之宝。于是,他就开始耐心地剥剔黑点。可是去掉一层,黑点依然存在;再去掉一层,黑点还是存在;再去掉一层??最后终于去掉了,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颗硕大的珍珠也已不复存在。

由此我就想,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不就是一颗颗硕大的珍珠吗?他们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黑点”——不时会犯或轻或重的错误。而有些老师和家长,又总是在苦苦地追求着孩子的那种“白璧无瑕”的完美境界。孩子一时学习不好,他们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甚至体罚的方法对付孩子;孩子一时不听话,他们就气愤不已,吹胡子瞪眼;孩子一时做得不合己意,他们经常随口而出:“怎么这么笨”??久而久之,孩子不论做什么事,都往往囿于一个框框内,如同惊弓之鸟,不敢越雷池半步。否则就可能风雨交加,使自己动辄得咎。结果导致孩子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被剔除了,孩子的天真无邪和好奇心也被扼杀了。

每个孩子都希望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能倾听他们的心里话,为他们排忧解难。适时的倾听,平等的交流,胜似长篇大论的劝说。家长和老师只有放下架子,信任孩子,真诚地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真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只有宽容的教育氛围也才有利于幼儿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就像一首小诗所说的:

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

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

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

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

在活动课中我学习魏书生老师让违纪学生做三件事:一、写一份情况说明书(不是常见的检查书);二、唱一支歌;三、做一件好事。这种教育方式蕴藏着教师对孩子的期盼,使孩子感受到教师若大的心怀。使其感受到练其功、陶其情、促其行的良好效果。教师不会因为宽容而失去威信;平庸的教师也不会因为粗暴而平添尊严。宽容的教师深谙教育的艺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对学生以诚恳为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如沐春风;宽容的教师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形成文明的举止和高尚的人格;宽容的教师修养有素、魅力无穷,它对下一代的成长极为有益。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应多给孩子一些尊重和宽容,善待孩子的“黑点”并加以正确地引导。让我们拥有宽容,保持宽容吧!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让我们永远记住;宽容就是爱孩子。

教师节感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九月,秋风飒爽,秋叶飘飘,这是秋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回报的季节,老师注定是这个季节的主题。九月属于老师,属于每一位辛勤的园丁。今年教师节是我国第二十六个教师节,是我们全体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好节日,是太阳底下最光辉事业者的神圣节日。值此节日来临之际,让我们祝大家:节日快乐!

有人说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而崇高的,但“神圣”与“崇高”根本无法诠释“老师”这个名称。当你看到我们的老师抛下嗷嗷待哺的孩子,奔波于教室与办公室之间的情景;当你看到我们的老师无暇顾及家中即将中高考的孩子,却耐心细致地为学生们解惑答疑的情景;当你看到我们的老师一手捂着疼痛的胃,一手却在不停批改作业的情景。你就会明白,什么叫

默默无闻,什么叫无私奉献,什么叫鞠躬尽瘁。“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作为老师的我们,虽然常常过着披星戴月、风雨无阻的生活,但学生们阳光灿烂的笑容、聚精会神的目光、亲切温暖的问候,却是我们最欣慰的回报、最持久的动力。

记得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深情地对同事们说:“如果人的生命有一百次,而且每次都可以让自己选择职业,那么我将一百次选择教师——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相信我们作为一名教师,一定会倾己所有,全力以赴。因为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注定我的梦想荣誉都与学生连在了一起。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老师们,愿大家在这三尺讲台上,阅历春秋,苦苦耕耘,用你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操心去换取学生的开心,家长的放心,祖国的振兴!

老师们,大家不难觉得,教师这份行业,像是被推上了神坛,社会要求教师做到完美,做到太阳底下最灿烂的一员。社会还要求教师做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这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期盼,却成为我们责任中的难以承受之重。尤其是现今,一线教师不仅要受业解惑,更要传道育人,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摇摆中沉重呼吸,在生存压力与生命尊严的矛盾中挣扎前行,基于此点,教师的职业生命其实很悲壮。 但作为一名教师,确实又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感首先来源于我们的文化,这种幸福感也来源于我们的时代,这种幸福感还来源于我们的学生。

鲜花终会枯萎,掌声总要停息,9月10日之后,教师的神圣光环也许会随着节日氛围的消退而黯淡,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却永远不会幻灭。因为,我们从事的教育不只是谋生的职业,而是一个崛起民族最重要的事业。在此,我们祝福所有老师,润花著果,碧血育桃李,催笋成竹,丹心树栋梁。也真诚祝愿,在上级的指导下,在叶校长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琼山第五小学一定会继续扬帆远航,驶向胜利的彼岸。

老师们,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只要心中有爱,何处不是温暖的春天?

【网络综合-关于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为了祖国美丽的永生】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为了祖国美丽的永生》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关于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为了祖国美丽的永生

我们在星光灿烂下倾听时代的钟声,我们在漫漫长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多少次,我们心潮难平,多少次,我们辗转难眠,多少次,我们都是为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天——祖国母亲五十年华诞!

仰望长空,历史的星光依然闪烁!我们的中国古老而伟大,我们的中国壮丽而永生!蔡伦纸上书写着她的智慧,指南针上旋转着她的方向,刀光剑影下她一次次回归和平,精神劫难中又一次次积薪自焚,重获新生。为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那封建主义的绞杀下,即使在那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中国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华古老的长城。五十年前的十月一日,我们的祖

篇二:爱与责任 心得体会 Microsoft Word

学习《爱与责任》心得体会

先锋小学尹红玉

通过绵阳市师德培训《爱与责任》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些老师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他们是发自内心地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经历,他们对待学生的那份责任与爱催人泪下,使我的内心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感动,并下定决心要向这些优秀的人民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行,学习他们对待学生不离不弃的精神,学习他们与病魔做斗争的勇气,学习他们始终将爱与责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点滴中......

1、爱与责任是通向学生心灵深处的道路

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难免有个别学生出现违反纪律、不按时完成作业、缺课、与同学闹不和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我都要及时深入了解,问明真相,然后进行有效的教育。例如,我教过班级中有一个学生缺课了,我及时向家长了解情况。得知该生是因急性阑尾炎而缺课,我便利用课余时间到医院去看望他。学生及家长见到我,感动得热泪盈眶,拉着我的手说:“老师,谢谢你我们的关心。”“我一定会努力学习,争取进步的。”我也说了许多鼓励他的话:要安心治病,有空多看看书。一周以后,孩子出院了,回到学校以后,我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询问应该注意的事项,在学校,教育其他同学要爱护这位同学,不能与这位同学打闹;打扫卫生时也只安排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班上很多同学也主动帮他做事,并帮助他把落下的课程

补回来。这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了,不再像以前那样不做作业,做事拖拖拉拉的了。在期末考试中居然名列前茅,谁都不敢相信,以前他是一个从不做作业,上课也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做事拖拉,甚至书上是一片空白。

2、爱与责任是启动教师自身内部力量和智慧的源泉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以陶行知先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激励自己,坚定选择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人生之路,只讲奉献,不求索取,敬业乐业,把自己的生命、乐趣、幸福建立在学生身上,建立在教育工作中,为中华民族的昌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学生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着自已的想法和爱好、兴趣的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可以弥补教育才能的不足,可以影响学生的良好情感,可以使教师的影响长久地保存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因此,教师就应该服务于学生。但在对待学生上,我还做得不够,特别是对个别学困生,平时看到他们上课不听讲、不遵守纪律,就火冒三丈,有时还会说一些过火的话。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是把爱献给教育的人,用平凡的工作铸就师德之魂,把爱献给教育的人不仅有付出也有回报,当我们看到桃李满天下,用心血培育的学生成为栋梁时,付出的爱就得到回报,就会觉得很欣慰,这就是爱的教育的真谛。如果没有责任,就会不明确自身的职守,不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任务,那就办不好教育。在日常教学中,教师

如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学生不嫌弃,不歧视,给他们多一点爱,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上有无穷的力量源泉。

3、爱与责任是创设优化的教育环境和心理环境的瑰宝

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具有十分强烈的质量意识,要真正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方面下功夫。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激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育人之果。爱是打开心扉的钥匙。要把真挚的爱融在整个班级之中,不仅要爱那些好学生,更要爱那些缺点较多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教师这里得到一份爱的琼浆,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更加自爱、自尊、自强和自信。所以,具有爱心,是教师取得教育成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对学生爱之愈深,教育效果愈好。然而,教师只有“爱的教育”和“奉献的教育”还远远不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才是教师在爱学生这一基础上的发展方向。

学习了《爱与责任》之后,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今后,我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身体健康,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从不以个人好恶,也不以学生品德状况的优劣为转

移,帮助学生整体提高。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用爱去赢得一切学生的信赖。多给后进生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把对他们的“反感”换成“容忍”和期待,竭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出自真心地去赞扬、去鼓励。为后进生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时刻做好学生的表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品行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也只有对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提出对自己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优秀教师的师德案例,向他们看齐,把这些运用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篇三:教师的爱与责任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的爱与责任学习心得体会

爱是教育亘古至今不变的主题。责任是教师永恒的承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广大教师爱祖国、爱人民、爱教育、爱学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用心血、汗水和智慧为国家、为民族培育了一代代英才。承担起振兴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民族之梦的历史责任。教育之爱的核心是爱学生。爱学生也是师德的灵魂。用爱心抚育学生健康成长,这是教师的神圣责任,也是教师的庄严承诺。学习了《奠基中国》我对教师的爱与责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特别是尊重、爱护、信任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呵护,教育才富有实效。教师爱学生,是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德区别于其他行业道德的主要特点。尊重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点。教育之爱集中体现在师爱上。师爱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的心与学生的心融为一体。师爱的基础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人格是一个人的尊严。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就等于丧失了教育的权利。

如何使教育之爱博大深厚?如何使教育之爱奠基中国?这是摆在我国教育和教师面前的十分重大的历史课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哪位教师不爱自己的学生?从教十多年来,我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时刻做好学生的表率。在工作和学习中有了较为深入的体会。

一、善于探究原因,正确引导教育

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难免有个别学生出现违反纪律、不按时完成作业、缺课、与同学闹不和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我都能及时深入了解,问明真相,然后进行有效的教育。例如,我现任班级中有一个学生缺课了,我及时向同班同学了解情况。得知该生是因感冒而缺课,我便利用课余时间在其他几个学生的引路下到他家去看望他。该生见到我,感动得热泪盈眶,拉着我的手说:“老师,谢谢你和同学们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我一定会努力学习,争取进步的。”我也说了许多鼓励他的话:要安心治病,有空多看看书。这样一来,在场的其他学生也同样受到了教育和感染。

二、伸出温暖的双手,给予帮助

我们班的何永春同学,母亲残疾,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她和妈妈。她和妈妈一直生活在姥姥家,靠年迈的姥爷仅有的微薄的退休金生活,去年暑假期间姥爷突发脑出血去世了,对于她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那段时间她的情绪特别低落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可以看出来她的心里负担很重。得知此情况,我非常重视,向全班同学发出了倡议:伸出温暖的双手,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何永春同学。我首先通过日记的形式与她聊天鼓励她勇敢地面对生活,战胜挫折。我还发动全班同学关爱她,关心她。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她很快走出了低谷。

三、一视同仁,不偏待学生

教师要在每一个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得到尊敬,就必须做到一视同仁,关心每一个学生。不会因该生成绩落后、常违反纪律等情况而疏远该生,区别对待;也不会因哪个学生成绩优秀而过分关心,不去计较他的一些违纪行为。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一视同仁这一原则,不让每一个学生受委屈,有抱怨。对偶尔违纪但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进行严格的引导教育,如现任班级中冯彦宇同学就是一个成绩优秀但贪玩的学生,我都能私下多次找他谈心,引导他多把时间用在学习上,再接再厉。这样一来,既让该生不失自尊又得到教育,做到两全其美。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对教师教学生涯的最好写照。尽职尽责是教师基本的道德规范。教师职业是“人类幸福和自我完善”结合的职业。一方面,教师立足本职岗位,认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培养合格人才;另一方面,在平凡的岗位,撒播爱心,享受充满活力的人生幸福。教师从事的是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的事业,这对社会文明进步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爱岗敬业是一种对事业全身心投入和不悔追求的信念,是拼搏奋斗的力量源泉以及事业成功的保证。教师的职业注定平凡,淡泊名利,讲究职业良心,才能在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如果把平凡而神圣的教师岗位看作个人谋生的手段,就永远也不会成功与快乐。在教师岗位


爱读书心得体会有哪些


读书是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爱读书心得体会有哪些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爱读书心得体会一

开卷有益,这是我对自己通过读书获得的最深、最明了的体会。

书,是良师,更是益友。

好读书,是上学时候养成的习惯,但是不得不承认,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量和生活压力的增多,年少时候那种单纯的安心的读书的心境难以追回,每天可以有一段长的读书时间就显的弥足珍贵,所以,我因工作特点使我在读书上不得不养成自己的习惯,那就是读书必然是直接或间接为了我们工作、生活服务的,这就是读书的目的性。

读书是要用的。读书不能像是在沙漠中下注水,浇灌了很多,但是长不出娇艳的玫瑰。读书可以死读,但千万不能读死,所以读书应该

是要结合自己有选择的读,有目的的读。让书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中前进的阶梯。

大家都在读书,但是,每个人读书的方法、感受和收获是不一样的。通过开展此活动,我的心得总结起来,应该是“三开”。

开心养气。我在读书之中,收获的开心,快乐分四个层次。一是最为简单直接的快乐,一段快意恩仇的故事,一个精采绝伦的比喻,一个构思精妙,哑然失笑的结尾……这些都会让我怡然自乐,欣然发笑。二是读书让心灵安宁,抛开烦恼的快乐。这时候读书已经深入其中,忘记身边的种种事

情,溶入到书的世界里。这时候读书,因为书的世界不同,会有激情如火,也会有沉静似水,也会有百般无奈,感慨叹气。这种在书的世界中畅游,与书的内容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就是读书的第二层快乐。三是独立思考,对话交流的快乐。这时候读书不是读了,而是和好友知己聚在一起,或茶香四溢,或青梅煮酒,或踏雪寻梅……总之是在契合两欢的氛围下的对话、交流、碰撞、引申。四是读书有用。这种快乐就不在读书之中了,而是在读书之后的一种反馈。这是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书到用时不恨少”,能够信手拈来,娓娓道来,能够自信大方,举止得体。这样,快乐自然而来了。

修身养性,怡悦身心,几乎是众多读书人对读书作用的一致性评价。许多人把读书弄墨说成是附庸风雅,这句含有贬义的话却道出了一个事实,读书对一个人的修养,气质有很大的塑造力,这种塑造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但又是实实在在、明显改观的。

开阔视野。书籍是向上的台阶和平台,是望远镜也是显微镜。因为书籍我们能够摆脱地域的限制,视野的狭隘,从而站的更高看的更广、看的更远、看的更深。有句说:视野决定事业。我们要走出大山,跳出峡谷,目的就是为了开阔视野,学习外面先进的科技,成功的经验和高效的方法。而我认为,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读书无疑是最为便捷,最为经济,最为高效的方法。可是,机遇和希望也同样的实实在在,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用力加速向前跑,必须“率先”冲在前,不是大吃小,而是快赢慢。

开拓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革新观念,是我们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读书学习是我们真正掌握科学发展观,不断开拓思路,革新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书是先贤们智慧的浓缩,是其他人、其他地方的先进、成功经验的总结。

爱读书心得体会二

古往今来,关于读书的名言不计其数,有高尔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的经典定位,也有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谆谆教诲,更有毛泽东那句“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指点江山。每一句话,都是对书的精彩诠释,也是我们已经深谙的道理,应该说,我们一路伴随书籍长大,书又赋予我们知识与梦想,对书,我们并不陌生,说到读书,我们也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今天,我就从推进工作的角度,谈谈我对读书的一点肤浅看法。第一,要爱读书,把读书学习作为伴随终生的活动,做把握大局的清醒者。

作为一名政府机关公务员,必须能够准确地把握大局,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具体工作对我们的起码要求。一方面,我们所处的时代,新生事物频出,科技的进步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而变化的速度却又让我们眼花潦乱,这样的时代背景必然要求我们不仅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而且要把握发展与变化的方向,作历史前进的推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另一方面,我县经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县经济发展形势,也要求我们采取超常规的发展思路和措施,以实现我县经济的整体跃升。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大局呢?有这样一句话,“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只有通过读书学习,才能增长智慧,结合实践参透真理,从而把握时代和我县经济发展的大局。在工作实践中要掌握全局、抓住主要矛盾、看透事情本质,唯有通过加强学习、勤于读书、获取广博的知识来实现。

第二,要读好书,博百家所长,为我所用,做研究工作的明白人。

作为机关工作人员,读书学习必须与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做一个研究工作的明白人。因此,选择的书籍,首先要有利于推进工作,从中能够找到实际工作中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能够为我们有效开展本职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其次,要有利于完善自身修养,能够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这样的书籍才是我们汲取知识的源泉。

第三,要善读书,勤学习,多探索,做推动事业的实干家。

我理解,善于读书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层面是要掌握读书学习的正确方法,使读书持之以恒;另一个层面是要善于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最终推动事业的发展。

读书学习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两个字“坚持”,但做起来很难。我最初开始看书的时候,根本就看不进去,总拿工作太忙顾不上来逃避看书,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偶然有一天,看到这样一句话“没有意志的人,一切都感到困难;没有头脑的人,一切都感到简单。”我反思了一下,觉得还是自己的意志力不够坚定,决定沉下心来,挑战自己韧性,坚持读书。从一天看一页、一天了解一块内容做起,并注意方法,尝试按由浅入深的顺序选择读书学习的内容,先从感兴趣的和与自己工作有关的入手,对一些暂时不能理解的内容,采取先看后研究的办法,时间一长,反倒觉得读书学习不是那么费劲儿了,渐入佳境,甚至感觉良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要善于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具体的工作,才能使知识创造价值,这种创造价值的学习才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许多宏观层面的知识,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例如,前阶段我对《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概论》进行了学习,进一步强化了对本职工作的认知,提升和升华了工作激情。

在当前特殊的形势下,在艰巨的工作任务面前,我们一定要按照省政府提出的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要求,做把握大局的清醒者、研究工作的明白人、推动事业的实干家,为我县经济的发展出自己的一份力。

爱读书心得体会三

读书是一种人生态度。作为领导干部,读书还应当是一项基本功,是一种充实更新知识的重要方式。 现在,一些干部天天忙于事务性工作,在他们的日程安排里开会、视察、应酬成了主要内容,惟独没有读书的计划。“上午围着车子转,中午围着桌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就是一些领导干部“忙”的写照。去年,一项“百名党政干部阅读习惯”调查显示,工作太忙、应酬过多正成为影响干部阅读的最主要因素。 当然,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没有应酬、没有交往,但无论如何必须把握好度。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工作要抓,会议要开,必要的应酬也不是不可以参加,但再忙也要抽出时间读点书。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而现在我们有些领导干部,不是没空读书,而是根本不想读书、不屑于读书。他们认为,上面说什么,下面就唱什么,只要按照上级的指示去办,就不会出原则性问题。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人民公仆孔繁森曾在他的笔记本里写道:“如果专家是专门人才,那么一名领导干部就应当是一名‘通才’,是知识广博、眼界开阔、思想敏捷、魄力宏大的人。”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世界日新月异,一个领导干部如果不读书,不及时汲取知识的营养,想有过人的见识和谋略,想做个合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还有可能被时代所淘汰。读书,对领导干部而言,既是提高执政能力、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职责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自身素质、增长自身才干的内在需要。一个善于从书中吸取智慧的领导干部,才能开拓思维,创造出优异的政绩。而那些整日陷于推杯换盏、疏于读书的干部,长此以往必然粗鄙浅薄,终将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

读书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更是修身养性、提高文化品位和理论涵养的需要。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我们有的干部‘职级跃升、能级未升’,八小时之外疲于应酬、沉溺玩乐,玩风太盛。改变这种风气,读书是一剂良药。一个人的兴趣空间是有一定排他性的,不用高雅兴趣去占领,就会被低级趣味所占据。”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纯洁人的心灵,高雅人的情操。人的大脑好比一所仓库,当良好的修养和情操占据大脑空间的时候,腐朽堕落的思想必然会找不到空间。拥有了良好的学识修养能成为抵御不良风气侵蚀的“预防针”和“杀虫剂”。

“仕而优则学”。读书,既有利于身心健康,又有利于事业发展,更有利于工作作风的转变。因此,减少点应酬,多读书、读好书,应成为每一位领导干部的优良品质。

爱读书心得体会四

读书学习客观上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来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坚持在读书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

读书的好处很多,如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可以陶冶性情、培养和提升思维能力等等

这是我在《新华文摘》(2009第14期)上看到的一篇文章,我不得不折服于这篇文章的作者的才情和行文的游刃有余。作为一篇讲话稿,不仅准确地表达了讲话的意图,更体现出领导人应当具有的才情与魄力。对于我们这些刚刚从事文字工作的新手来说,不时为一片较好的学习文章。

在行文构思上,首先,文章以时间为主线,结合了2008年的“5.12”四川汶川地震,突出了“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的伟大民族”。然后,笔锋一转,通过去年此时的一个相关讲话而引出讲话的内容。

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领导干部要爱读书;二、领导干部要读好书;三、领导干部要善读书。在第一部分当中主要在三个方面写为什么要爱读书,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其中提到了党性修养、胜任领导工作、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时政热点,又对领导干部读书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相对与意义来说,所占篇章较少,但问题十分有针对性和总结性。第二部分也是从三个方面写,主要讲领导干部应该读那些书,从理论水平、能力培养、博学广识三个方面为领导干部读书指出了方向。在第三部分讲善读书时重点强调思考与运用加上持之以恒的毅力,把读书的方法剖析的淋漓尽致。统观整篇文章的布局,层次层层推进,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切中讲话题目和要表达的内容。

在语言运用上,显得更加成熟老练。一般的政策文件,需要运用大量的政治术语,较避讳文学色彩浓郁。而讲话稿则不同于这一点,在文学色彩的运用上可以有张有弛,有助于增强讲话效果和活跃现场气氛。这篇文章就是抓住了这一点,加之文章的主题与“读书”二字紧密相关,因此,在通篇文章中,文学色彩浓郁也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例如,在写读书重要性和意义时,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笃学”“修身”等元素融入进来,“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历史名言的运用堪称恰到好处。特别是在善读书的部分更是旁征博引,一开始就写了王国维论治学的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然后分别作了解释,看到这我只有拍案叫绝。在读书方法的内容中,以古为鉴,引用了《论语》、《劝学》等国学经典里的语言,文章的说服力和教育意义都得到增强。

文章语言的另一大特色是排比和对比的交替运用,增强了讲话的气势与力度,本身文章的题目就有排比的韵味,文章中更是随处可见,如:

1.要坚持在读书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坚持在读书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领导干部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

3.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通过研读文学经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通过研读伦理经典,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

[爱读书心得体会有哪些]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一:《爱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这也是亚米契斯先生的文章的成功之处。吸引我的,是那字里行间中通过细腻的笔触中,所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抒发了作者本人对爱的理解:这种情感是普通的,也是不平凡的。《爱的教育》告诉我们: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在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当我看到恩里科的老师虽然体弱多病,但她给学生上起课来却是精神爽朗,讲起学校的事情来却是兴致勃勃,她是那么地爱她的学生时,我真的被感动了;当我读到安利柯的故事时,又让我感受到天下的父母都是那么地深爱他们的孩子;当我……静静地读着这本书,用心去感受那融入在朴实语言中深深的爱,我想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心灵的洗涤、情感的震撼!

篇二:《爱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清塬中学吕阿娟

《爱的教育》这本书很值得一看,尤其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本书更值得我们去读,去学习。《爱的教育》的作者是意大利亚米契斯,他创作了许多反映教育教学的作品。

在《爱的教育》这本书里,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本的形式,讲述了生活中一些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将“爱的教育 ”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他所倡导的爱的教育,包括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同情弱小、乐于助人、尊师爱生、体贴父母等人类美好的精神和情感。这些小故事,通过孩子叙事的形式表述出来,让人感觉特别熟悉与亲切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日记形式的故事一篇篇都不是很长,都是孩子在读书期间每天发生的有趣,有意义的事,孩子只是很简单的将这些学习过程,教育过程如实地记叙着,但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可以表达很多的内涵。因为我们读者看到小学生将他眼中的老师的教育方法,老师对学生的爱、关心,对学生的帮助,以及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友爱的情感用一些记叙性的文章记录下来,将一些简单的情感表达其中,小学生虽小,但却能深刻感受到老师“爱的教育”感受好与坏,感受爱与憎恶,这一切复杂的感受通过这一篇篇日记表达出来,传达给我们读者,引起我们读者的一些思考,让我们读者能切身体会“爱的教育”,感受“童言无忌”。

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爱的教育并非易事,我们教师应该怎样去爱学生?怎样充分运用爱的教育“法宝”?我认为:

第一、老师对成绩低下学生要有一颗无私的爱心和善心。因为我们的成绩低下的学生,由于进入民办院校,一些人瞧不起他们,更不用说关心爱护他们,理解尊重他们了。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当作朋友。对成绩低下学生的同情和理解,是爱他们的重要表现。我对那些因学习智力特别差的成绩低下学生总是给于特别的关心爱护;对那些违犯纪律而抬不起头、受到责罚而陷入孤立的学生给予同情;对那些因失败产生心理挫折的学生给予同情;对那些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感到低人一等的学生给予同情。我们的教育学首先是人学;而教育者首先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对学生没有同情心,决不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所以,我认为,教师更应该对成绩低下学生富有同情心和爱心,这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在生活细节上关心爱护成绩低下学生。关怀学生是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我们要关怀我们的学生,这关怀不止局限于对学生物质生活和身体健康的关心,更重要的是关怀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的未来。我们用要心灵来认识自己的学生,感受他们的需要、了解他们的动机、体会他们的欢乐和忧愁、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而《爱的教育》正是老师把对学生的爱与关心体现在教育教学中的点滴小事情上,才对学生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看了这本书,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我能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在学习上、生活上关心照顾每一个成绩低下学生,让他们从中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爱护,从而激起他们刻苦学习,自立自强的精神。在我曾经执教过学生里,有一个非常调皮的成绩低下学生,父母对他的一切很淡漠,甚至不管不问的。这个孩子从小仇视一切,无论是谁和他说话,他都不理睬。以前我对他的教育只是严厉的批评,他很少服从老师的教育。但是,我的一个很平常的爱的举动却改变了他。他上课不再故意捣乱,学习肯努力了,成绩逐渐上升。这让我深刻地感悟到:从前我的严厉批评,我的多次说服教育,都没有改变他的行为,都没有使他转变,而仅仅是老师一次爱的行动,却彻底地改变了一个学生,可见,教师在生活中实际的、真心的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却让一个差生迅速转变。《爱的教育》这本书,它对教育的影响很大,是改变教育方式的指南。

第三、尊重信任每个一个成绩低下学生是教育好他们的关键。尊重学生是教师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尊重包括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二者是一致的。自尊心是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是他们在学校中参加各项集体活动的重要内驱力和主要的精神支柱。心理学研究认为自尊心是人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是人们对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认识和评价。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必须不折不扣地做到尊重学生,特别是在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可

以用严厉的语气和措辞指出他的错误、指出他的缺点和不足、指出他的行为所造成的不良甚至是很坏的影响,但不能对学生讽刺、挖苦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侮辱学生的人格。回顾我的教学过程,有过多少次对学生的批评教育,那是数也数不清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每次我都十分注意自己的用词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失言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即使是批评也是在肯定学生优点的前提下客观地指出他的不足。《爱的教育》一书中,也有老师尊敬学生的事情,学生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述了对老师的难忘和喜爱。我在教育中,时刻注意告诫自己:不要以为成绩低下学生智力低下,在某些人的眼里随便讽刺挖苦他们;不要以为他们没有自尊心而随意地批评他们,而要时刻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在一个和谐平等的教育氛围中健康成长。

《爱的教育》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作品,它用爱心为孩子创造了美好的世界,所以值得我们大家一看。更让我欣喜的是:这本书在我们教育教学生涯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篇三:《爱的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摘要:“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是啊,爱在我们之间无所不在,当我读了《爱的教育》后,对它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以下是我对爱的教育的心得体会。“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是啊,爱在我们之间无所不在:父母亲对你的爱;亲朋好友对你的关怀??可当我读了《爱的教育》后,对它的心得体会更加深入。爱的教育心得体会之一:它采用了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一个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成长的故事,详细地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爱的教育心得体会之二:全书100篇,其中《仁慈的花朵》最让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它描述了女子学校的女同学们帮助一个因在扫烟筒时丢了三十个铜板的小少年,并且还瞒着校长——做了一群“无名英雄”。英国哲学家洛克说得好:“我始终认为人们的行动是他们的思想的最好证明。”这个故事中闪耀着的崇高的品质和道德的光辉,给我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爱的教育心得体会之三:而如今的社会上,有些人则非常势利,他(她)们的行为准则是看是否对自己有利,即使在道义面前也不放弃讨价还价。这种人是非常渺小的,他们的处事哲学必然会遭到人们的鄙弃。因为虚伪换不来真情,冷酷换不来热忱。冷漠自私者失去了做人的道义,他们就很难得到别人尽心尽力的帮助,有失道之因,必然有寡助之果。人生的错误,往往在于“自私自利”四个字,私利不去,公道则亡。反之,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善待别人,等于善待自己;给别人幸福,就是给自己幸福;温暖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一个人心里有别人,总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并有真情的奉献,那么得到的将是内心的充实,高尚的人格,爱心的照耀,真情的温暖。甘愿给社会付出真情和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幸福总是偏爱那些热爱生活而乐于奉献的善良的人。“人间情,不分天南地北,暖你暖我;献爱心,莫谈贫富‘贵贱’,人人可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献给他人一份爱心,留给自己一份春天。”真情,让你我心灵相通;真情,使世界不再孤单。只要你我伸出温暖之手,让世界充满爱,真情可以到永远。愿生活中处处开满真、善、美的鲜花,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这份浅浅的心得体会还不足以表达我的情谊,我也相信我将在生活中将这份爱的教育的心得体会落实下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