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工作总结 > 导航 > 投影与视图知识点总结

工作总结

投影与视图知识点总结。

时间匆匆飞逝,工作也快结束了,新的工作阶段正奔向我们,现在是要写我们的工作总结了。工作总结要反映一段时间的工作成效。有哪些好的工作总结模板值得借鉴呢?也许以下内容“投影与视图知识点总结”合你胃口!欢迎你的品鉴!

知识点一:中心投影有关概念

1、投影现象: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在地面或其他平面上留下它的影子,这就是投影现象,影子所在的平面称为投影面。

2、手电筒、路灯和台灯的光线可以看成是从一个点发出的,这样的光线所形成的投影称为中心投影

3、作一物体中心投影的方法:过投影中心与物体顶端作直线,直线与投影面的交点与物体的底端之间的线段即为物体的影子。

投影与视图知识点总结及练习

知识点2:视点、视线和盲区观测点的位置称为视点由视点发出的观测线称为视线

视线不能穿过障碍物,若视线遇到障碍物,则会有观测不到的地方,就称为盲区。

知识点三:平行投影及应用

1、平行投影的定义

太阳光线可以看成是平行光线,平行光线所形成的投影称为平行投影当平行光线与投影面垂直,这种投影称为正投影

2、平行投影的应用:

(1)等高的物体垂直地面放置时,太阳光下的影长相等。

(2)等长的物体平行于地面放置时,太阳下的影长相等。

3、作物体的平行投影:由于平行投影的光线是平行的,而物体的顶端与影子的顶端确定的直线就是光线,故根据另一物体的顶端可作出其影子。

知识点四:视图

1、常见几何体的三视图

2、三视图的排列规则:俯视图放在主视图的下面,长度与主视图的长度一样;左视图放在主视图的右面,高度与主视图的高度一样,宽度与俯视图的宽度一样,可简记为“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注意:在画物体的三视图时,对看得见的轮廓线用实线画出,而对看不见的轮廓线要用虚线画出。在三种视图中,主视图反映的是物体的长和高、俯视图反映的是物体的长和宽、左视图反映的是物体的宽和高。因此,在画三视图时,对应部分的长要相等。

投影与视图知识点总结及练习

3、由三视图还原几何体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1)由三种视图判断几何体的形状。

(2)给出三种视图,求搭成该几何体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FWR816.cOm展读推荐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1、集合

2、函数

3、基本初等函数

4、立体几何初步

5、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6、基本初等函数

7、平面向量

8、三角恒等变换

9、解三角形

10、数列

11、不等式

1集合

一定范围的,确定的,可以区别的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就叫做集合,简称集,其中各事物叫做集合的元素或简称元。如(1)阿Q正传中出现的不同汉字(2)全体英文大写字母

集合的分类:

并集:以属于A或属于B的元素为元素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记作A∪B(或B∪A),读作“A并B”(或“B并A”),即A∪B={x|x∈A,或x∈B}

交集:以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为元素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或B∩A),读作“A交B”(或“B交A”),即A∩B={x|x∈A,且x∈B}

差:以属于A而不属于B的元素为元素的集合称为A与B的差(集)

注:空集包含于任何集合,但不能说“空集属于任何集合

注:空集属于任何集合,但它不属于任何元素。

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含有有限个元素叫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叫无限集,空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记做Φ。

集合的性质:

确定性:每一个对象都能确定是不是某一集合的元素,没有确定性就不能成为集合,例如“个子高的同学”“很小的数”都不能构成集合。

互异性:集合中任意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不能写成{1,1,2},应写成{1,2}。

无序性:{a,b,c}{c,b,a}是同一个集合

集合有以下性质:若A包含于B,则A∩B=A,A∪B=B

常用数集的符号:

(1)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称正整数集,记作N+(或N*)

(3)全体整数的集合通常称作整数集,记作Z

(4)全体有理数的集合通常简称有理数集,记作Q

(5)全体实数的集合通常简称实数集,级做R

集合的运算:

1、交换律

A∩B=B∩A

A∪B=B∪A

2、结合律

(A∩B)∩C=A∩(B∩C)

(A∪B)∪C=A∪(B∪C)

3、分配律

A∩(B∪C)=(A∩B)∪(A∩C)

A∪(B∩C)=(A∪B)∩(A∪C)

例题

已知集合A={a2,a+1,-3},B={a-3,2a-1,a2+1},且A∩B={-3},求实数a的值、

∵Q95;A∩B={-3}

∴Q95;-3∈B.

①若a-3=-3,则a=0,则A={0,1,-3},B={-3,-1,1}

∴Q95;A∩B={-3,1}与∩B={-3}矛盾,所以a-3≠-3.

②若2a-1=-3,则a=-1,则A={1,0,-3},B={-4,-3,2}

此时A∩B={-3}符合题意,所以a=-1、

初一下数学知识点总结


本章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本章难点:了解不等式的解集和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确定,正确运用。

不等式基本性质3。

本章关键:彻底弄清不等式和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区别。

(1)不等式概念:用不等号(“≠”、“<”、“>”)表示的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解不等式的理论依据。

(3)分清不等式的解集和解不等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4)不等式的解一般有无限多个数值,把它们表示在数轴上。

(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

(6)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7)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可以由几个(同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

(8)利用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1、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它的解,明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一对未知数的值,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一次方程组的两种基本解法,能灵活运用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3、根据给出的应用问题,列出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三元一次方程组,从而求出问题的解,并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查结果是否合理。

本章的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法,加减法以及列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问题。

本章的难点是:

1、会用适当的消元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2、正确地找出应用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次方程组。

本章重点是:整式的乘除运算,特别是对幂的运算及乘法公式的应用要达到熟练程度。

本章难点是:对乘法公式结构特征和公式中字母意义的理解及乘法公式的灵活应用。

1、幂的运算性质,正确地表述这些性质,并能运用它们熟练地进行有关计算。

2、单项式乘以(或除以)单项式,多项式乘以(或除以)单项式,以及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熟练地运用它们进行计算。

3、乘法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灵活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4、熟练地运用运算律、运算法则进行运算。

5、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和用字母表示式子的意义。通过式的变形,深入理解转化的思想方法。

1、认识事物的几种方法:观察与实验归纳与类比猜想与证明生活中的说理数学中的说理;

2、定义、命题、公理、定理;

3、简单几何图形中的推理;

4、余角、补交、对顶角;

5、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一个公理两个定理。

公理: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数量关系)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

定理:内错角相等(数量关系)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

定理:同旁内角互补(数量关系)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

平行线的性质: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由图形的“位置关系”确定“数量关系”。

重点:因式分解的方法。

难点:分析多项式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分解方法。

1、因式分解的概念;

2、因式分解的方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运用因式分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图形习题)

重点是:用统计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统计初步的基本知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计算。

2、了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绘画三种统计图。

3、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解决与统计相关的综合问题。

六年级负数知识点总结


一、负数的定义

1、以前所学的所有数(0除外)都是正数,也就是说正数前面的“+”是可以省略不写的!

2、负数的定义:在正数前面加上“-”就是负数。

3、负数前面必定有“-”如果前面不是“-”(可能没有符号或者是“+”)都是正数(0除外)。

4、0既不属于正数,也不属于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二、负数的作用

1、负数是在人为规定正方向的前提下出现的。

2、负数常用来表示和正数意义相反的量。

3、在选择用正数还是负数表示时,首先看是否规定了正方向。

4、一般含有褒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含有贬义的量则用负数表示。

例:零上5°用+5℃表示;零下5°用-5℃表示。收入2000元用+2000元表示;支出500元用-500元表示。

三、常见负数的意义

(1)地图上的负数:

中国地形图上,可以看到我国有一座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图上标着8848,在西北部有一吐鲁番盆地,地图上标着-155米,你能说说8848米,-155米各表示什么吗?这两个高低是以谁为标准的?

(2)收入与支出

收入:2600元,( ) 教育支出:300元 ( ) 娱乐支出:500元 ( )。

(3)电梯间的负数

-3层是什么意思?是以谁为标准的?

以学校为起点,往东走为正,往西走位负,小明从学校走了+50m,又走了-100m,这时小明离学校的距离是( )。

食品包装上常注明:“净重500±5g,”表示食品的标准质量是( ),实际没袋最多不多于( ),最少不少于( )。

四、负数的读法和写法

1、读法:在所读数的前面加上“负”

2、写法:在所写数的前面加上“-”

五、认识数轴

1、数轴的要素:正方向(箭头表示)、原点(0刻度)、单位长度(刻度)。

正方向:根据题意要求确定正方向,一般以向上或向右为正方向。

原点:也就是数字0所在的位置,一般根据表示数字的分布情况来确定,如果需要表示的正负数差不多相等时原点在数轴中间;如果正数比负数多得多原点偏左;如果负数比正数多得多原点偏右。

单位长度:由所要表示多的大小来决定刻度之间距离的大小,如果数字偏大刻度距离可以适当小一些,如果数字偏小刻度距离可以适当大一些。单位长度不一定每个刻度只能表示1。

2、用数轴表示数

在已给数轴上表示数:根据数字在对应的刻度上描点表示。

对于非整数的表示:将刻度进一步细分如,需要将0—1之间线段分为3等分则2等分处为该数。

对于负数的表示:负数都在0的左面,正数都在0的右面。例:+3。5在3和4中间,而-3。5在-3和-4中间。

3、根据数轴比较数的大小

所有的正数都大于负数;所有的负数都小于正数

0左边的数都是负数,0右边的数都是正数;

在数轴上越靠右边的数越大,越靠左边的数越小;

负数比较大小,不考虑负号,数字部分大的数反而小;

0大于所有的负数,小于所有的正数。 负数 < 0 < 正数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1、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

其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毫米:英文缩写为mm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2、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3、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6-22=34,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4、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5、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例如:28+24+23=85

6、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例如:85-40-26=19

7、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例如:67-25+28=708.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符号:∠

9、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例:10(因数)×(乘号)200(因数)=(等于号)20XX(积)

感谢您阅读工作总结频道的《投影与视图知识点总结》一文,希望帮助您解决写工作总结的需求和参考,如果本文还未解决您的需求,可以继续访问工作总结栏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