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中学数学教案 > 导航 > 中学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10篇

中学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

中学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10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制定好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希望您能够喜欢这篇讲述“中学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的文章,这些文件和信息供你参考和使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学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1】


中学数学教师工作总结范文1

作为数学教师,我深知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遵循基本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潜心做好备、教、改、导、辅教学五环节,密切关注新课改形势下教学发展的新动向,工作中始终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力求在教学互动中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下面是我教学过程中所得的四点体会: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搞好课堂教学。

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以下工作:在教学工作方面,优化教学方法,按常规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工作,认真钻研教材,课堂教学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创新欲望,使学生从情感、思维和行为上主动参与学习;针对七年级新生在学业水平、认知能力上参差不齐的现状,我摸索采取分层教学、课堂互动、设置不同评价体系第形式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入,让他们逐步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学习的内动力。

2、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

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学生知识水平的充分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充分发展。学习困难的学生最主要的成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会思考、会发现、会提问”的习惯,而课外又通过认真地检查、批改作业,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成果等形式潜移默化培养学生“会预习、会复习、会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3、做好课外辅导工作是稳步提升教学质量的保障。

和很多老师的感受一样: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学习态度上都出现一定的滑坡,而且这种下滑趋势在短期内似乎还难以逆转。作为刚升入七年级的新生,已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甚至有的出现厌学的情绪;针对这种现状,课外辅导和心理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发言机会,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对他们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我都给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勇气。这样一来他们也愿意从学习中寻找成功感,从而为整个班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4、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是顺应新形势下教学发展的需要。

一年的七年级教学,我深感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已受到很大的冲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和组织学生,如何在四十五分钟外做好学生的心里疏导,有时显得比教学本身更重要。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不墨守成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注重教学积累和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综合素质,才能顺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中学数学教师工作总结范文2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本人从事数学教学多年,下面就谈谈对数学教学的一点浅显的体会。

1、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2、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3、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1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中学数学教师工作总结范文3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我觉得要搞好数学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认真研究初中教学的各种规律,并加以有机综合,形成适应学生的的教学方法,以我这一年的教学经验与体会,觉得从以下两大方面出发,教学成绩应是可以上去的。

第一方面应从思想工作着手,我觉得要教好学生,应先让他们尊重老师,这也是做学生的基本准则,所以我第一天当他们老师起,就首先要求他们尊重与理解老师的要求,但要达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学生们大都有厌学的情绪所以教师要运用自己各方面能力,包括个人品格,口才,知识各方面吸引孩子,因为学生喜欢一个幽默,知识广博,品德高尚,善解人意,肯助人的老师,让他们觉得老师就是正义与公理的化身,他们也最肯服这样的老师。

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就是绝对禁止打骂学生,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对老师离心离德,那就谈不上搞好教学了,但爱学生同时又应对学生严格要求,他们有错误绝不可听之任之,该及时批评就得批评,方式就是讲道理,影响一个学生的最好方式莫过于真心的关怀与帮助。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优良的班风与周围的学习气氛对引导后进生进步起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班主任与课任老师的有效配合,没有这些,个人再努力也是不行,管理学生是一门艺术,我目前仍在探索。只有当以上思想工作基本过关了,奏效了,才能使教学效果上去。

对于教学方面,我主要从以下六点入手,

第一点:总体把握教学要点,如该学年,该学期有哪些知识点,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这样在平常教学中才有目标。

第二点:注意和学生一起探索各种题型,我发现学生都有探求未知的特点,只要勾起他们的求知欲与兴趣,学习劲头就上来了,如每节课后如有时间,我都出几题有新意,又不难的相关题型,与学生一起研究。

第三点:,每节新课后注意反馈,主要作业与小测中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不足之处,及时加以订正。

第四点:要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我反对题海战术,但用相当数量题目进行练习却是必要的,练习时要有目的,抓基础与重难点,渗透数学思维,强调一点是老师在练习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锻炼,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与打好基础,可以做到用一把钥匙开多道门。

第五点:就是考前复习中要认真研究与整理出考试要考的知识点,重难点,要重点复习的题目类型,难度,深度。这样复习时才有的放矢,复习中什么要多抓多练,什么可暂时忽略,这一点很重要,会直接影响复习效果与成绩。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把握得准,必须要有相当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与总结,甚至挫折,否则不行。而我仍在不断摸索中,但我相信,只要肯下功夫,就会有所领悟。

第六点:抓好后进生工作,后进生会影响全班成绩与平均分,所以要花力气使大部分有希望的后进生跟得上。例如在课后,只要有时间,我一般会留部分成绩不足的学生再进行一次复习讲解或小测,时间不要太多,十几或二十分钟,但一学期下来,就积少成多,对提高成绩会有帮助,但要注意两点,一是其它科任老师协调好时间,二是被留下的学生的思想工作要过关,以免因被留下产生抵触情绪,就会影响复习效果。

以上六点教学方面的看法只有根据自身与本班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有机结合,才可能有一定效果。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我目前仍在不断探求有更好效果的教学方法,我虽没有教改,实际上已是 \\" 半个教改 \\" ,我的教学是 \\" 常规 \\" 与 \\" 教改 \\" 相结合,并博采众长,不断改进,争取更好成绩。

中学数学教师工作总结范文4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在教学实践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采用抓两头、促中间,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1、备课。

精心钻研教材,细心备课;做到:重点难点突出,易混易错知识点清晰,并掌握好、中、差学生的认知能力,分层次设计练习题,分层次落实训练内容,使全体学生都能轻松学习,学有所获。

2、授课。

一是从问题出发进行教学。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教学活动”,而问题又是数学的心脏,通过问题教学唤起学生的创造灵感,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开启心智。从而使学生达到“三自”,即: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3、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

一是从多个方面给学困生创设学习时间空间,采用课堂多提问,一帮一合作学习,作业分层照顾,指导学困生自己提出问题等措施;

二是利用课后时间与其谈心,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同时经常在学困生的作业上、试卷上写上一些鼓励的语言,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到学校、家庭齐关心。

4、利用年轻精力充沛优势。

在下半学期抓好部分学生晚自修工作,形成学习小团体,带动班级、年级学习数学的风气。利用网络资源,参考历年各省市中考题,了解中考动向,充实自身知识。

二、团结奉献 拼博进取

1、团队合作。

虽然初三教师只是一人孤军奋战,但我们三位数学老师团结在一起,把初三教学工作摆在首位,齐心协力,采用听课、评课,使初三的数学教学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2、努力拼搏。

在复习阶段,老师们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找题、选题、编题,并对一些资料进行剪贴重组,自编大量资料,使习题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实效性。而自己也对于每次单元测试,摸拟测试,不管每天几点钟考完,当天必须批改,因此,经常把没有改完的试卷带到家里完成,摸爬滚打,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

三、科学备考 真抓实干

1、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具体要求是:明方向、对方法、细备课、深挖掘、精选材、强典型、准讲述、清思路、实效果。

复习分三个阶段:(1)基础复习、(2)专题训练(3)摸拟测试。第一阶段要求紧_教材,打好基础知识,做到三个重视。

1.重视易混、易错知识点;

2.重视“三基”的落实,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

3.重视学生的薄弱环节,实现的目标是对重点知识过程化,基本图形结论化,使定理图形化、图形公式化、公式语言化,即形、式、语言三为一体,让全体学生都有收获。

以上是我在初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虽有所收获,但也还有些差距。我有决心与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一如继往,积极投身于新课标的实验中去,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在同行教师的帮助下,不断总结新经验、新方法,使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争取再创佳绩。

中学数学教师工作总结范文5

本学期来在学校党、政、工的领导下,在广大教师的支持下,在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自身素质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为了能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现将本期所作工作总结如下。

我在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是以下几方面:

1、课前准备工作

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除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外,还要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这样能使课堂教学中的辅导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把教材和学生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确定课堂上要讲的主要内容。

2、课堂工作

(1)首先搞好组织教学,这是顺利进行正常教学的保证。

新课程数学的组织教学与传统的组织教学有明显的不同,我们知道,组织教学的任务就是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自始至终组织到当堂课的学习任务上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地是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讲授上,但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教学应贯穿于全部教学过程之中。

在组织教学中,教师要能真正起作用,达到目的,师生之间的感情因素非常重要,因此,教师的威信将起到较大作用。教师既要亲切又要严肃,要使课堂气氛活而不乱,尽量避免学生产生压抑和过度焦虑,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发挥出正常的智力水平,高效地进行学习。

(2)其次是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涉及本课的有关知识进行复习,要简明扼要,抓住要点,点穿实质,然后,自然过渡,引入新课,简述学习课题,布置学习内容,明确学习要求,以保证教学过程的计划性和完整性。充分地照顾了学生学习上的差异,这样学生可以快者快学,慢者慢学,达到了班集体与个别化相结合。

(3)再次是学生根据教师要求独立进行学习活动。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做练习,及时反馈学习效果,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

对于学习思维品质不踏实的学生,要注意用具体的事例,通过严格要求,逐渐培养他们的踏实品质。对于学习成绩优异者,应指导他们向深度、广度发展,向他们提出进一步深入学习,并具体落实,让他们能够充分利用课堂上这段宝贵的时间,充分发挥其潜力,提高效率,超额超前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学习基础较差,思维不敏捷的学生,加强重点辅导。

在这里教师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和把握整个课堂,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非常重要。

3、课后辅导工作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平时考试较少,语言不够生动。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中学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2】

中学数学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们制定好相关的课堂说课稿,提升教学的计划性。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中学数学课堂说课稿,欢迎大家浏览。

对数函数(第二课时)是xx人教版高一数学(上册)第二章第八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小节涉及对数函数相关知识,分三个课时,这里是第二课时复习巩固对数函数图像及性质,并用此解决三类对数比大小问题,是对已学内容(指数函数、指数比大小、对数函数)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为后续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渗透方法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2、运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即数形结合能力。

2、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探索出方法,有条理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中将在以下2个环节中突出教学重点:

1、利用学生预习后的心得交流,资源共享,互补不足。

2、通过适当的练习,加强对解题方法的掌握及原理的理解。

教学中会在以下3个方面突破教学难点:

1、教师调整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即可。

2、小组合作探索新问题时,注重生生合作、师生互动,适时用语言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参与讨论的自信。

3、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时间,加快课程进度,增强了直观形象性。

长处:高一学生经过几年的数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已学知识或用过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及应用意识,对于本节课而言,从知识上说,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刚刚学过,本节课是知识的应用,从数学能力上说,指数比大小问题的解题思想和方法在这可借鉴,另外数形结合能力、小结概括能力、特殊到一般归纳能力已具备一点。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本节课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第三类对数比大小是课本以外补充的内容,没有预习心得,让学生在课堂中快速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解题思路的构建,有一定的挑战性,从学生能力上来看,探索出方法,有条理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还需加强锻炼,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上还显不足。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教育方式上,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即可。基于此,本节课遵循此原则重点采用问题探究和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从预习交流心得出发,到探索新问题,再到题后的回顾总结,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说、多分析、多思考、多总结,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观点,加强理解,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中解决问题,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打下基础。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时间,加快课程进度,增强了直观形象性。

1、课件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明确任务,激发兴趣。

2、温故知新(已填表形式复习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设计意图:复习已学知识和方法,为学生形成知识间的联系和框架建立平台,并为下一步的应用打下基础。

3、预习后心得交流。

1)同底对数比大小。

2)既不同底数,也不同真数的对数比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己总结方法及此方法适用的题型,有条理的阐述自己的学习心得,老师只需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从题目表面上升到题目的实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4、合作探究——同真异底型的对数比大小。

以例3为例,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解题方法,预计两种:一是利用换底公式将此类型转化为同底异真型,利用之前总结的方法解决此问题。二是利用具体对数的大小关系探究出不同底对数函数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像,以此来解决此类型比大小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探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也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很好机会,为以后的探究学习积累经验和方法,充分体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另外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即反思,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因此,本题解决后,让学生反思明白,要想利用性质解决问题,关键要做到“脑中有图”,以“形”促“数”。

5、小结。

6、思考题。

以xx高考题为例,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强数学学习兴趣。

7、作业。

包括两个方面:

1、书写作业。

2、下节课前的预习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例来看,这种通过课本内容预习,而后课堂交流学习成果的方法效果不错,既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自主探究时,学生分组讨论过程中,我参与小组讨论,对有能力的小组,在探究出一种方法后,可鼓励完成更多的方法探究,对于能力较弱的小组,可给予适当的提示,使学生都能动起来,课堂都有所收获,增强学生自信。另外,对于学生的总结回答,可能会比较慢,我一定会耐心听,及时鼓励,给予学生微笑和语言的鼓励,效果很好。在小结环节中,对于高一学生自己小结的方法,是我一直的教学尝试,由于只训练了半学期,学生只能达到小结知识的程度,在以后的训练中还会加入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小结内容,使这些数学名词让学生不再觉得抽象,而是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具体的解题工具。

中学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3】

试卷分为选择题、简答题、解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六个部分,满分150分,其中选择题8题,每题5分,共40分;简答题共5道,每题7分,共35分;解答题1道,10分;论述题1道,15分;案例分析题1道,20分;教学设计题1道,30分。

考试时间共2小时,一般为16:00-18:00,是当天三门考试中的最后一门,考前大家可以吃点零食垫垫肚子。考场时间安排建议大家选择题15分钟;简答题50分钟;解答题10分钟;论述题10分钟;案例分析题10分钟;教学设计25分钟。

前面用时较短的话,尽量将时间留给教学设计,毕竟分值最大,也比较有拿分的把握。

2.学科知识(高等数学+高中数学)。

首先是学科知识,这一块分为高等数学和高中数学两部分。学科知识以大学知识为主,一般初高中知识只有一两道单选题,有些年份简答题也不会出现高中知识。高等数学基础知识由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组成。

这些课在大学里面是学过的,教师资格证里面考到的没有期末考试那么难,也不会特别细。我在复习的时候是按照中公科目三这本书一章章来的,先看一节的知识点,然后马上把这一节的“经典真题”给做掉。复习完一个部分再去做相应的牛刀小试。

可以在一旁准备一个笔记本,在复习的时候把一些要记忆的结论记到本子上,例如数学分析里面的等价无穷小、泰勒公式、求导公式、积分公式等。总之就是遇到容易遗忘的结论要记下来。下面是我当时整理的一些比较关键的结论或公式,大家可以在做题的过程中自己进行积累,总结自己认为重要的公式。

数学分析部分。

高等代数部分。

1.等价无穷小。

1.伴随矩阵公式2.泰勒公式。

2.秩的公式。

3.求导公式积分公式。

3.线性相关的充要条件4.级数判别法。

4.施密特正交化。

学科知识的第二部分是高中数学学科知识,这里都是我们高中学过的内容。复习的时候可以把知识点看掉,然后进行刷题。和前面大学知识的复习方法是类似的,主要就是通过做题来巩固知识点。

如果时间够的话,可以把配套试卷里面的有关学科知识的题目都给做一下。时间不够的话,选择题也是必须要做的。发现有不会的再回去翻教材,总的来说就是多做题。

在考场考试的时候,如果遇到没有有一个有关学科知识的题目卡住了,那么可以先跳过去做别的。因为后面还有教学设计,所以整个一个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在一道题上花太久可能会导致后面来不及做,考前最好进行一个模拟,了解自己写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大概要多久。

一些很难、偏的知识点不用过度纠结,考的可能性也比较小,毕竟教师资格证也不是要让我们拿满分才是通过。

3.课程知识与教学知识。

课程知识和教学知识可以结合在一起复习,这块内容其实在大三的学科教学论这门课当中有完整的学习,大家复习起来可以轻松一些。不需要将试卷和教材上的题目一一做过去,也不需要一字一句背教材上的内容,背完科目二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多花点时间,时间不够的同学这块可以略看,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课程知识要求大家了解高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建议大家在考前可以看一看《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便于熟悉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掌握《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课程知识在考试中一般会出现两道简答题,需要用课程知识去解答,例如,“简述数学概念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形式”或者是“简述当前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乍一看你可能会觉得这些我都没看到过啊,我怎么写的出来,其实不用担心,简答题注重的是答题技巧,并非需要一字不落,所以对于简答题的复习,只需要大致浏览教资书上课程知识以及教学知识的内容,留有印象即可。而答题时,需要注意分点回答,将你能想到的所有方面的内容都写上去,能多拿一分是一分。

教学知识包括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与考试、数学课外活动、数学教学评价等基本环节的教学过程,大致了解即可。在考试中体现为一道论述题与案例分析题,相比较科目二来说是比较容易拿分的题目,言之有理即可,但答题时要注意将教学知识与案例相结合,展示自己的观点。

4.教学设计。

大部分同学对于高中数学教材的知识体系与框架应该都并不十分清晰,但只有熟悉这些内容,心里才能有个底。不然,看到陌生的章节,大家肯定容易乱了方寸。在这里,也不建议大家现在十分细致地去研读教材,可以在百度文库里面搜索一下数学教学设计题教材指引、高中数学教材知识体系与框架等,便于快速掌握。

(2)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这句话大家应该是要烂熟于心的。所以在教学设计这道大题中,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等肯定要从学生本身出发。比如,我们的教学目标并不是“使学生……”,而是“学生能够……”。

(3)切忌过度创造教材。

大部分情况下,教学设计题会让大家设计一个“导入新知”的环境,那么我们除了知道导入新知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情境导入”、“复习导入”、“演示导入”等,更要避免创造教材以及改编教材。教材的编写是有层层依据的,以我们目前的水平很难创造或者改编教材,一着不慎,闪光点就容易变成缺点。建议大家,还是多看一些优秀案例。

中学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4】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我国数学学业评价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数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掌握基本的数学学业评价方法和命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搜集整理,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对我国数学教学评价的现状与不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能正确理解评价的基本理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我国数学教学评价的现状与不足的反思,认识到现有的评价理念的不足,必要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评价方式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新课程评价的理念和数学学业评价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与讲解相结合教学时数:10节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学数学教学评价概论

一、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一)以促进发展为目的数学教学评价就是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的数学教学评价观认为,数学教学评价应该为教师提供关于学生个人和团体的数学学习情况,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理解,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还要关注数学学习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不仅要关注学生今天的学习状况,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潜能与明天的发展空间;不仅要描述学生表现出的水平,更要关注所有参与学习过程的个体行动,使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建议,帮助学生谋求进步,并能根据已知信息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制定和改进下一步的教学活动。

另一方面,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帮助教师制定个人发展目标,通过多元信息的反馈,使教师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过程,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总之,评价是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

(二)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然而,传统的教育恰恰忽略了这一本质特征,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只注重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不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不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与行为准则,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甚至家长和社会也以分数作为判定学生优劣的标准。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也仅以学生的平均分、总成绩为标准,甚至以学生的分数作为教师评优、评模的主要指标,而忽略了教师其它方面的综

合评价。这种评价从根本上忽视了被评价者作为人的存在,过分夸大分数的作用,其后果是:考分成了刺伤学生的利器,学生怕学、厌学的根源。

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主要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能组成,它们是语言——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或轻重之别。数学教学中单纯的书面测试,仅仅考察了逻辑——数理智能的极少部分——书面作业能力,忽视了人的其它方面的智能。如果书面作业能力刚好是某个学生的弱项,这种考试就把他的短处揭露了出来,而其它的优势则被埋没了,这样的“分数”不但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反而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评价要以人为本,要尊重个体差异,要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允许暂时达不到目标的学生推迟测评。在《标准》的范围内,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多一把尺子,多一个人才”。教学评价在于给学生找到并提供成功的支撑,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教学评价在于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同时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协调地发展自己,尽可能使自己在多方面得到发展;学生的智力发展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教学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要善于发现他们的智力潜能。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求,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进个体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评价要以人为本,并不是说分数就可以取消。《标准》抛弃的不是分数本身,而是单一的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观,是隐藏在分数背后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分数不是一切,它不能代表有血有肉的、有思想感情的、有各种才能的完整的人。事实上,在学校“高分”者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不一定就是优秀者,而“分数平平”者在社会上却干出一番事业的也大有人在。

评价要以人为本,体现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就是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允许教师有独特的教学方式,倡导教师扬长避短,发挥某一方面的才能,而不是强迫教师接受某一教学模式。

(三)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标准》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应从过去过分注重甄别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倡导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础的过程性评价,将数学学习评价也视作一个过程,伴随和贯穿于数学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强调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纵向比较,注重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增值而不是简单地将考试成绩进行分等排序,通过评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进步,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

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是否能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能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思路;是否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以及提出问题的深度如何;是否能够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是否理解别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是否有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

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历程,明确自己的优势,反省自己的不足,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弥补这些不足。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也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反省自己的教学状况,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评价要体现多元性

评价的多元性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度、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结果呈现方式多样化等。

1.评价主体多元化

新的评价观认为,在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时,教师是主要的评价者,但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要建立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的多元评价体系。学生不是一系列评价的消极应付者,而应该是主动参与者,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勾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同时增进双方的了解和理解,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使评价者在评价过程能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够为了“体现”评价理念而刻意追求评价主休的多样化,在评价中,首先,评价者(老师、同学、家长等)要明确评价的目标和标准。其次,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多主体评价,要分清楚哪些内容适合多主体评价,哪些内容不适合多主体评价。最后,学生互评中要淡化等级和分数,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还要防止学生之间因为某些原因而产生的偏见。

2.评价内容多维度

《标准》确定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教学评价也要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展开,形成多维度的评价内容

体系,同时数学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多元化是指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而且更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方式、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评价,包括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标准》的基本理念,以每一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段目标不是学习某一部分内容之后每一个学生都应立即达到的目标,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如对一些运算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多数学生可能在单元结束或学期结束时达到规定程度,有些学生可能要经过更长一段时间的学习才能达到这一水平。

同时,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应结合知识的实际背景进行;对技能的评价既要考察学生实际执行这些技能的情况,又要考察学生是否能正确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哪个规则。

对数学思考的评价包括对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数感与空间感、统计观念和推理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包括对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创新和实践能力及合作与交流的方式、方法等的评价。这实际上就是对策略性知识,也就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评价,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

对情感态度的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情况、学习的习惯与态度、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评价,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

3.评价方法多样化

传统的学习评价方法单一,只运用纸笔测验进行总结性的定量评价。新的数学学习评价方式不仅限于用纸笔测验的定量评价,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多种评价方式,如课堂观察、座谈、调查与实验、作业分析、成长记录袋、数学日记等,并将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和考核,全面收集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

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做出全面的综合评价,以保证评价的全面、公正和准确。

4.评价结果呈现方式多样化

从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来看,呈现的内容不仅要有数量化的分数信息,还要有描述性的过程分析与改进建议。呈现的形式上要体现对评价对象的尊重与关怀,无论是书面语言,还是口头语言都要以鼓励为主,要关注被评价者的情绪与需要,构建一种有利于沟通和发展的心理氛围,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被评价者认同评价结果。

对于可以量化的部分,采用量化的方式进行,但要因人而异,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其自身的纵向比较,关注学生掌握的内容和具备的能力,不应简单总结性地打分或划分等级。对于不可以量化的部分,则应采用描述性评价、课堂激励评价等质性评价方式,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知识掌握的情况和能力水平进行表述并给出改进建议。

5.评价过程动态化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是要把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而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互动合作的过程,评价本身也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对日常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并给与评价和反馈。根据“短、小、勤、快”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利用口头评价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学期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与多次评价的机会,在《标准》的范围内,对于不同的个体可以有不同的评价准则,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转变与发展,只要学生能够说明自己进步的事例,甚至可以更改已经做出的评价。在评价结果呈现方式中,学期成绩应将日常表现、作业、单元测验以及期末考试成绩等各占一定比例综合,同时还要有质性的描述性评价与改进性建议,尤其要注重及

时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这些导向可以使学生、家长、社会不再只关注考试成绩,转向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六)重视以学论教

数学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念,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情绪状态:学生是否情绪饱满,对所学知识和探究的问题是否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长时间地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快,学习愿望是否不断得以增强。

2.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探究和讨论的数学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目的性。

3.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和发言,在讨论中是否积极思考,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是否有充分参与的时间与空间。

4.交往状态: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否能友好、平等地交流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是否善于质疑,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方法与策略。

5.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数学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能用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是否能用数学语言、符号等表达数学问题,学生讨论的结论或见解是否都经过独立的思考且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6.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了应学的知识,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智能、情感得到了某种程度或一定程度的发展,是否有满足、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评价的关注点转向注重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各个时期的进步情况。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案例1]质性评价案例

你是一个知识积累很丰富的孩子,在自然科学和数理学科方面尤为突出,每个老师和同学都为你这方面的才能而赞叹不已。这种积累对于你学习数学很有帮助。你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以及语言交流能力都很强。你还是一个待人宽厚的孩子,有次同学不小心碰坏了你的眼镜,你都原谅了他,从不计较。你又是一个爱锻炼、会锻炼,又带动全班同学参加锻炼的孩子。希望你像带动全班同学锻炼那样,做一个班集体的带头人,在数学学习上,再细心一点,书写认真一些。

[案例2]

“让惩罚充满爱”

两个学生在河边捉青蛙,学生们在向老师告状。回到教室,学生等待严厉批评,但老师一改往日急风暴雨、带刺伤人的“严教”微笑着对他俩说:“捉青蛙很快乐是吗?两个学生没敢吭声。”“为了这快乐,你们要付出代价。我要罚你们拿着青蛙向大家介绍它的样子,再说说你们是怎样捉住它的。”两个学生见老师的宽容大度,立即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竟你一言我一语,兴致勃勃地争着绘声绘色地介绍起来,其它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来一些精彩补充。俩同学讲完了,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仿佛忘了他俩是“被告”。老师又说“俩同学给大家做了生动的讲解,我感谢他们。但青蛙是益虫不能捉,况且你们到小河边去捉多危险!我还要加倍惩罚他们。”“啊”学生们个个脸上打着问号。老师说“罚他们俩把青蛙放回小河,并向青蛙道歉,放学后还要收集有关青蛙生长过程以及青蛙捉害虫的资料并画下来,明天介绍给大家,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参加这项“惩罚”。

二、数学教学评价的分类

(一)按评价的作用分类

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的不同,一般将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数学教学活动开始前,为使教学活动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预测性评价,或是对学生的基础、条件、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影响学习的因素作出的测定。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使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施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并有效地解决教与学的问题而收集必要的资料。

诊断性评价的主要用途有三个方面:(1)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常在教学前如某课程或某单元开始前进行测验,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教学开始时已具备的知识、技能程

度和发展水平。(2)确定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诊断性评价,教师可以对学生学习上的个别差异有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合理地安排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要。

(3)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诊断性评价,主要是用来确定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及其成因的。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也称为“过程性评价”,它是指在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评价活动本身的效果,用以调节活动的过程,为改进和完善活动,保证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更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能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利用评价的结果来改进和调控教学活动过程,以缩小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同时,教师通过形成性

评价,反思教学进程,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改进教学,使师生共同成长。

形成性评价一般分为三部分:一是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理解与掌握的评价;二是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三是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合作交流等能力的评价。在实施形成性评价中,教师应注意把评价引向提供信息,而不要把它简单地作为鼓励学生学习或评定成绩等级的手段,把形成性评价与日常观察结合起来,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和观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作出判断和改进。

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也称为“结果性评价”。一般是指一个教学阶段结束或在数学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对学生学习结果作出的评价。这类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学生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如,半期考试、期末考试、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都属于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考查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评价方式,三种评价各有其作用与价值,总结性评价着眼于某门课程或某个教学阶段结束后学生学业成绩的全面评定,具有事后检查的性质。其优点是简便易行,也较为客观,易于服人,但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却无能为力,不能及时地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只看结果,不问过程,在评价的效果上存在局限性。而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之前进行和实施的,能够反映出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使教学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形成性评价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侧重于数学教与学的改进和不断完善,较之教学结束后再去评价更有价值。因此,三种评价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达成评价的目的。

(二)按评价的方法分类

按数学教学评价的方法分类,教学评价可分为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

1.量化评价

量化评价又称定量评价,就是把复杂的教育现象、教学活动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教育测量、统计等方法和手段,收集数据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处理,找到集中趋势的量化指标和离散度,给出综合性量化描述与判断。例如,某次考试,通过对全班数学成绩的算术平均数、及格率、各分数段学生人数或比率以及方差等量化指标的分析,便可以对全班同学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业情况等做出综合性的判断。

量化评价的其优点是:精确、简洁,而且很大程度上能避免人为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的影响。但是,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很多,所建立的量化课程指标体系只能考虑有限的几个变量,容易忽略数学教学中那些不可测量的重要方面,从而影响了评价的信度。

2.质性评价

所谓质性评价,就是力图通过对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和因素进行调查和研究,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质性评价不追求数量化,而是关注个体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它重视对被评价者的行为表现进行“质”上的鉴定而不是“量”上的描述。质性评价可以弥补量化评价的不足,对学生的个体发展十分有利。但由于质性评价的评价者和评价对象都是主体的人,因而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质性评价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评价,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方法对事物进行评价,它们是互为补充、互相支持的。所以,只有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有一个科学、全面、真实的评价,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数学教学评价方式。

中学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5】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流程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2、(课件逐个点击这些物体的面)师小结:教室里视力表、国旗、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侧面、课桌面、电灯开关的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其实,何止是教室里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无处不在。那么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ppt板书课题))研究它们的特征。

(ppt出示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二段: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二、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特征。

1、师:(由现场老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纸盒,里面装有一些硬纸板做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老师为每一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纸盒子,里面放有一些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你不用眼睛看,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形吗?每小组的同学轮流试一试。(暂停)。

2、师(出示一个三角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3、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4、师(出示一个梯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5、师(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叫都是直角,你们为什么不摸出呢?(暂停)。

6、师:(出示一个长方形)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

6、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们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全班交流交流吧。(暂停)。

第三段: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三、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师布置操作要求: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但这些只能算作初步猜想,还需进一步验证。请同学们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ppt出示:下图)。

2、师提问: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你是通过怎样的操作发现的?(暂停)。

3、师归纳长方形边的特征:(课件演示:长方形对折)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对折,使它的两组对边分别重合,通过比较,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的长短是相等的,但是相邻的两条边长度不相等。

4、师提问:再来看看长方形的4个角?这几个角都是什么样的角呢?(暂停)。

5、师归纳长方形角的特点: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长方形有四个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去比一比,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ppt图片演示)。

7、师归纳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也有四条边,每条边都相等;也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第四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流程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1、通过学习,我们发现了长方体、正方体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你们能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些特征吗?与你的同桌相互交流交流。(暂停)。

2、师归纳:我们一起来看课件的演示:

3、你们说的和屏幕上显示的一样吗?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师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而且对边都相等。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也都具备,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5、师: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通常把………。

第五段:教学想想做做1、2、3、5、6。

流程五、教学“想想做做”1。

(注:钉子板改为点子图,由现场老师上课之前给每位同学准备好)。

师:你会在点子图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暂停)。

2、师:你画的图形有什么特点?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暂停)。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2。

1、师:大家刚才已经能利用点子图来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了,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有趣的活动。请你和你的同桌合作,一起用两幅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在拼之前,请同学们先想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然后再拼。(暂停)。

2、师:同学们已经拼出来的吧,老师也来拼一次,看看和你们拼的是不是一样。(互动工具软件演示拼的过程)(右上图)。

3、师提问:在拼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都是把三角尺中的哪一条边拼在了中间?为什么?自己静静地想一想。(暂停)。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3:

1、师: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折纸活动。你会把手中的长方形纸变成正方形吗?(暂停)。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3)你是不是也和老师一样折的?

2、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这样子折了以后得到的就肯定是正方形了呢?(暂停)。

3、师小结:将长方形的宽边与长边重合,剪去长比宽多出的长度,那么长边就和宽边一样长了,这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5:

1、师:刚才我们折出的是怎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你怎样向别人介绍这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大小呢?(暂停)对了,只要告诉别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别人就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动手来量一量。做书上想想做做5.(课件出示)(暂停)。

2、看看你填的结果是否正确,和电脑老师对一对。(暂停)。

流程九:教学“想想做做”6:

师:我们的数学书是什么形状?(暂停)你知道它的长和宽是多少?我们先来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再来量一量,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暂停)。

第六段:全课总结及拓展。

流程十、课堂总结。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这些特征的?(暂停)同学们,只要你乐于探索,还可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里面更多的奥秘。瞧,老师这里就有许多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的图案,非常的有趣。(ppt展示:)。

2、如果你们有兴趣,回家自己也可以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创作更有趣的图画。

流程十一、拓展延伸:想想做做4(选做)。

1、师:我们来讨论想想做做第4题,你们先自己独立解决,然后大家来交流。

中学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6】

许多人回想起学生时代的数学老师,常常有一个共同特征:表情严肃、特别认真。上课时将题目(特别是难题巧解)一丝不苟地演示给学生看,或者是拎着一沓卷子大步流星地迈进教室,然后威严宣布:“x分钟内独立完成,不许交头接耳、相互讨论。”于是学生立刻埋头演算,然后老师评判。

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正在建立,数学教学也正发生着变化。数学课堂再不是单一的从复习旧知、基础训练入手,而常常通过教师精心创设的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入手来导入新课;课堂上,老师不再是通过自己“严肃、认真、精湛的讲演”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常常是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做一做,猜一猜,在实践活动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数学的知识,而且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的来源,紧密联系生活,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关注了数学的过程与方法,拓展了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但对此的看法褒贬不一,认为数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学好数学,学校要教“真正”的数学;这种做法“降低了数学思维训练的作用”;“生活性、趣味性是增强了‘好玩了’,但数学没有了”;“数学教学卡通化、去数学化了”。我们的文化氛围不太习惯学术争鸣,有的一线教师甚至发出了“课程改革我们应该听谁的”感叹。

一、产生这种分歧的根源。

对一种现象不同的认识必然有深层的根源。原因可能是多方面,有社会的、心理的,更多则是学术观点上的分歧,我认为从根本上讲有两个源头。

1.对数学知识理解和认识上的不同。

任何时期,数学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工作对数学形成一个看法,这在数学家内部往往也很难形成统一的意见。长期以来,数学知识被许多人认为是客观的、确定的、普遍有效的体系。近年来,随着相对论、测不准理论、模糊性科学的发展,以及以后现代知识观从解构科学知识的元叙事出发,试图用对话、理解、协商来消解客观知识,用差异性、复杂性、开放性、不确定性来取代统一性、简单性、封闭性、确定性,倡导相对主义的知识观。更为明确地提出了“数学:确定性的丧失”,提出“数学注定是要探索而不是知道,去追求真理而不是发现真理”,这是对数学教学中重视过程性知识、进行探索活动的有力支持。

数学研究需要演绎证明,但也离不开归纳、实验、猜想。数学的发展正如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学家丹皮尔所总结的:“希腊学者关于演绎几何学的伟大发现,使得亚里士多德在创立逻辑时,过于偏重推理。反之,费兰西斯?培根坚持认为归纳法具有独特无二的重要性。这是一种自然的反动,因为他看到新的实验方法具有远大的前途。穆勒指出,真正的科学方法,应包括归纳与演绎,这样就把亚里士多德的研究与培根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了。”5经典数学被认为是一门演绎的科学,抽象和严谨使数学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和神奇的力量,证明与推理是经典数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现代数学的发展表明,数学不只是逻辑推理与证明,更需要归纳、猜想、审美直觉、实验、探索。随着现当代数学的发展,数学中的算法与实验愈益显示出威力。在计算机上进行计算和模拟实验已成为一种新的科学方法和技术。由于这种研究方法是与传统方法很不相同的,计算机的使用正在改变数学的性质,数学正在由传统的演绎的科学转化为一门实验与演绎并重的科学。

2.数学中“活动”的不同理解。

对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现在一般持赞同意见,但对参与活动的方式却有不同的理解。数学中的柏拉图主义认为,数学是理念世界的产物,与实践经验无关的科学。在这种观点支配下,则认为数学“活动”只是“智力活动”。从事数学研究、学习数学只要纸和笔加上一个聪明的脑袋。然而,数学中的经验主义、拟经验主义的数学观明确指出了数学发展对“理念世界”和“物理世界”经验的双重依托。数学是抽象的科学,但经过多次抽象,远离经验之源后,如果不回到经验就有退化的危险。许多数学家、数学哲学家都强调数学理性与经验的两个侧面的不可或缺性。人们公认的最伟大的数学家阿基米德、牛顿、高斯、庞卡莱都同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现代数学发展的趋势也表明,只有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分支才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无疑,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实践这样的数学探究活动也是数学教学实践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是受现代数学发展内在规律所制约的。

二、对数学“活动”教学的'认识。

关于活动教学的思想源于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据说,他和他的学生喜欢在林荫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讲学讨论,所以他的学派也被称为逍遥学派。1近代,皮亚杰在其发生认识论中强调内在智力过程起源于活动,前苏联的列维鲁学派继承了皮亚杰重视“活动”的传统,并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拓展,强调:不仅认知起源于外部活动,个体非认知发展也同样源于活动。人类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被改造为内部活动,意识活动是物质生活发展的结果和衍生物。皮亚杰关于儿童认识发展的研究证明了反身抽象是数学概念获得的主要方式,逻辑数学结构不是由客体的物理结构或因果结构派生出来的,而是“一系列不断的反身抽象和一系列连续的自我调节的建构。”在学生能够富有意义的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抽象形式之前,通过“动手操作”对数学对象进行具体的活动操作,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学主张教育的内容要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和活动密切相连,儿童的经验兴趣决定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倡导以儿童的主体活动的经验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活动。即便是像数学这样的理性学科也不能例外,“因为理性就是实验的智慧……而它的作用又常在经验中受到检验”。活动对个体的影响是广泛的,不只局限于学习方面,学生参与活动对其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参与具有认知性和非认知性双重功能。对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业成绩的提高以及学习兴趣、态度、意志品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事实上,人不仅可以从参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获得体验,而且可以从活动中产生原动力。只有不断获得新动力,满足人的高度自主、主体的需要的活动,才是最有效、最有价值的活动。强调活动的实践性和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去,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能动过程,有利于学生潜力的开发。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密切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掌握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和数学建模方法,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操作、讨论、作图、制作模型,教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学习数学。正如法国科学院院士g.?cjoquest所说,“应充分利用学生的主动性,他们不是通过聆听一堂清晰美的讲课来学习数学,而是通过对数学对象作实验而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所有能使学生进入个人活动的方法都应该使用,教师的作用并非只是准备一堂单纯的课,而是要寻找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活动的方法。

三、数学活动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许多数学老师信奉“精讲多练”的金律,因为这种教学“效率高”,在知识的再现时会“熟能生巧”、“运用自如”。当然数学学习中活动不是不重视,独立思考、独立做题等“思维活动”一直是首倡的学习方式。因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自然在有些人看来,数学学习中的活动就是思维活动,谁解题快、准,谁就能得高分,数学就学得好。数学学习的目的因而简(异)化为能得到一个理想的分数,进而升入一所理想的学校。这是许多学生、教师追求的“目标”(当然也成为相关部门评价的标准)。数学的应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只是一种装饰(如果与考试无关)。数学学习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只不过是一个“跳板”,甚至是一种无奈。虽然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学数学很重要,但是多数人只是由于在“知识改革命运”中举足轻重——作为一个筛子决定了一个人的“前程”。这种教学方式(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

20xx年9月7日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nctm)博士率领32人数学教育代表团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访问,介绍到美国的数学课堂大多数由学生自己进行活动、探索30-35分钟,甚至更多,老师讲得很少。他们也在反思,这种教学方式是不是效率太低。他们听说,在中国的情形是不是正好相反,基本上都由老师来讲解,问我们这是不是真的?如何看待这一问题。中美双方基本的看法是需要“寻找中间地带”。事实上,我们的数学课堂正在(或者说已经)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是不是走过头了?不可否认,这种负面的现象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出现。20xx年6月,作为中加合作研究项目到西部某县城调研,在某小学听数学课,学校领导为了能让数学课“活动起来”,安排了一位“有感染力的语文老师来上数学”,课上老师的“表演”算是出色,以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的卡通画来增加数学的趣味性,但就是数学没有了,学生也难“活动”起来。对数学活动回归生活的这种理解必然会出现数学教学卡通化代替数学化的现象,对数学教学产生严重的危害。

让学生从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其实并没走过头,而是折射出大量具体的实践需要我们去探索、总结。一些专家、学者的批评意见并不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封杀活动、探究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提醒人们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而且理论研究常常是超前的,也必须是超前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其目的应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形成完满的人格。正如弗赖登塔尔所言:“不要忘记数学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在过去、现在一直到将来,教数学的教室不可能浮在半空中,而学数学的学生也必然是属于社会的”。因此不该“一味追求现代数学中形式变换的花样”,一般说来,常规的课堂教学重知识的系统性,而通过活动的方式学习则更注重过程、培养兴趣。事实证明,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数学与它有关的现实世界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具体问题情景到抽象化形式化的数学化过程来进行数学的教与学,才能使学生获得充满着关系的、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

中学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7】

标题:中学数学教案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具备智力开发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学数学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因此本教案将详细介绍三节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中学数学教学。


第一节课:初识三角函数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2. 教学内容:


(1)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


(2)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实际问题中的三角函数运用


3.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来引入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简洁明了地讲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作练习,加深对三角函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鼓励他们以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


第二节课: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与运算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了解向量的加法、数乘和模的概念,能够灵活运用于几何证明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2. 教学内容:


(1)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


(2)向量的加法和数乘


(3)向量的模


3.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引导学生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和应用。


(2)讲解:结合具体的例子,讲解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并解释向量的模的概念。


(3)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向量的加法、数乘和模的计算。


(4)拓展:引导学生进行几何证明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发散思维,加深对平面向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三节课:函数与方程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理解函数与方程的关系,能够解决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2. 教学内容:


(1)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函数与方程的关系


(3)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 教学设计:


(1)导入:设计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展示函数与方程的关系。


(2)讲解:结合具体例子,讲解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解释函数与方程的关系。


(3)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答。


(4)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函数与方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和函数与方程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结合具体教育实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

中学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8】

1、为什么选择这个论文题目?

答:我选择《新课改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录分析研究》这个题目是因为如今的新课改的更新已经从观念改变的阶段走向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个新的方向。教师专业发展也成为了大家议论的教育改革热点。因此,我觉得对中学的课堂教学实录的分析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相关选择了这一题目。

2、论文基本框架,基本结构和安排?

答:全文共分4段,分别是:课堂教学实录分析研究的心理学理论、课堂教学实录分析研究的教育学理论、新课改北京下的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录分析案例和课堂教学实录案例分析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启示。

3、论文的写作不足之处?

答:由于自己亲身教学经历和经验不足,在写作过程中出现过多次错误,根据老师的指导和指正及时修改。案例相对来说比较少,不够完善。

4、作用?

答:通过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录分析研究之,当教育理论通过教师一次次课堂教学实录案例分析后,可以不断正确的指导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发扬优点,弥补不足。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修正和补充了自己专业知识,提高了自身对教学问题的判断能力。

中学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9】

理解相交线、垂线的定义,在具体的情景中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定义,能找到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以及对顶角。

能够通过观察推断等方法准确找到图形中的邻补角、对顶角,能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培养识图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以及对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和应用的理解。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1、创设情景: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的相交线的图形,和同学们探讨自然界中还存在哪些相交线的图形,帮助同学们理解数学和生活的紧密关系。

3、抽象图形:抽象出具体的图形,和同学们一起给出相交线的定义。

5、尝试反馈:在和同学们的探讨中和同学们一起给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

6、在相交线的模型中,如果两条相交线形成的四个角为直角,介绍垂线的定义。

7、进一步研究:在研究了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之间的关系之后进一步研究一条直线与两条直线分别相交时,讨论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之间的关系,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定义。

引导同学们一起进行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中学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10】

(1)函数。

在上是。

a.单调增函数。

b.单调减函数。

c.上凸函数。

d.下凸函数。

a.升华情感,引起共鸣。

b.点评议论,提高认识。

c.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d.总结回顾,强化记忆。

a.平移变换。

b.旋转变换。

c.反射变换。

d.相似变换。

2.简答题。

(1)根据下图编一道函数的应用问题。

3.解答题。

已知0。

4.论述题。

阅读下列两个对于。

不等式的教学活动设计,然后回答问题。

设计1:

活动(1)让学生分别取a,b为具体数值,检验该不等式是否成立。

活动(2)讨论:的几何意义。

讨论(1):三个图形的关系:

讨论(2):该不等式何时等号成立,何时不等号成立?

活动(3)不等式的严格证明。

设计2:

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学生分组展示,讨论。

请回答如下问题:

(1)分析设计1的教学设计意图。

(2)结合本案例分析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简述教学。

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由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过程。

(3)对比分析两个教学设计的理念。

6.教学设计题。

就高中数学“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一单元中的函数概念第一课时的内容,设计一个教学方案(将提供教材内容)。

数学问题。

1给出中学几何研究图形的几个主要方法,并试以其中一种为例,说明该种方法的基本特点。

答:中学几何研究图形的方法主要有:综合几何的方法,解析几何的方法,向量几何的方法,函数的方法等。

综合几何的方法是利用几何的方法研究图形的性质,即用已知的基本图形的性质去研究组合图形的性质。这种方法的基本特点就是把复杂的图形传化为简单的图形,把空间图形转换为平面图形。例如,把两条线段相等问题转化为两个三角形全等关系,空间两直线的垂直问题转化为平面两直线,利用三视图研究空间几何体等。在综合几何方法中,平移、旋转、对称等是研究综合图形性质的基本方法。

2为什么说建立坐标系是解析几何的主要组成部分?

答:建立了坐标系,就能把曲线和曲面的性质用代数表示,从而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来解决。适当的选择坐标系可以大大简化对图形性质研究,但图形的性质不会随着坐标系的变化而改变。我们要研究的正是那些和坐标系的选择无关的性质,或者说建立坐标系正是为了摆脱图形对坐标系的依赖,这在代数上就表现为在某个线性变换群下的不变量和不变关系。

5简述研究几何常用的几何方法。

6从“数形结合”的层面论述学生在函数学习过程中,总感觉“消化不良”的原因。

答:在中学数学中“数形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学生在函数学习中会感到困难,很多情况下是对“数形结合”没有很好的认识。

“数”又可以理解为用符号语言表达的规律;“形”也可以理解为直观的图形语言表达的规律。把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结合起来。把抽象和直观捆在一起,理解“数”也就简单了,准确了。应当把“数形结合”当做认识数学概念,讨论数学问题的一种习惯。函数是客观世界的一个基本数学模型。因此对于函数的学习,应该将体会函数,理解函数,运用函数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这都离不开函数图像,尽量的画出函数图像。才能更好的把握住一个函数的基本情况。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中学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10篇”一文,希望“中学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10篇”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中学数学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