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春节民俗民风 > 导航 > 春节的民俗民风(7篇)

春节的民俗民风

春节的民俗民风(7篇)。

作文是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写作可以加强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栏目小编精挑细选的这篇文章名为“春节的民俗民风”非常值得一读。如需更多详情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春节的民俗民风(篇1)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面对着两个方面的讨钱重压。不过按惯例,讨帐、讨债只讨到除夕为止,新年里是不能讨的,否责自讨“晦气”,于已不吉利。因此对躲帐、躲债者来说,除夕是最后一关,如逃过此关,明年又当别论。于是他们一直与讨帐、讨债者周旋,千方百计度过这除夕之关:“百孔千疮债主来,毫无打算又难回。我今只好登台避,躲过今晓就甩开。”

不过除了上述那样的贫困者之外,从总体来说,新年来临,大家不免都异常的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在经过前述的种种准备以后,天天盼望的除夕终于来到眼前,新年的庆祝也就进入了高潮。

除夕之美在日落。是晚,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即使是远出在外者,也要尽量在此前归家与家人一起过年。大家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边吃边喝,说说笑笑,这顿饭时间延续较长。这是一年辛苦到头的尽享天伦之乐,故名曰“合家欢”。

此夜紧接新年,所以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也是边说边笑,边吃杂食。大家不会觉此夜夜深更长。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

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这是小孩们念叨已久的盼望,至此总算欢天喜地地到手入袋。接着开门放爆炸迎新,邻里相见互道新禧。

自初一以后各日,便是亲戚朋友往还拜年之期。客来多携礼品,待客必请喝“元宝茶”,是为茶内放上青果或茶盖顶置青果一枚。还用金漆盘装果品献客,口中则说“恭喜多如意”。又必请吃酒饭。其时长辈凡见幼辈皆要送压岁钱,这对经济拮据者来说,不免是不小的负担。不过此类拜年之风,至清末上海已见简化。交往多者出外拜年,往往不进门内,仅投一名刺,权作已来贺年,这样便可省却应酬和开销:“换得桃符样色新,衣袍短套到门前。何人最怕腰频折,投刺匆忙当贺年。”

新年中除相互走动各表贺年外,其余时间就是以各种各样的行游、娱乐活动来“欢度”了。有外出游逛的,最多去的地方是城隍庙以及相连的西园(即豫园):“新年无事快逍遥,行过园中九曲桥。忽听儿童齐拍手,谁家鹞子半天摇。”不过自近代租界辟设后,五光十色的十里洋场魅力无限,也成了新年的一个游乐好去处,特别是对住在洋场外面的人:“城中人爱洋场去,城外人争入庙园。同时一般看乐意,大家相喻在无言”;又有出外看戏、听书、喝茶的。开埠后上海洋场内外淫风很盛,还有一些人便借此期作艳游,于是忙坏了各处的烟花场:“新年气象镜新磨,掷得金钱疾似梭。楚馆秦楼千百所,果盘开处笑声多”;当然,的人常逗留家中,室内之乐自可寻得,如邀亲招友大筑“方城”,击鼓弹琴、自拉自唱等:“美食鲜衣乐岁更,倩人投刺藉通名。各家闭户停三日(指商家),不是牌声即鼓声。”

到正月初五日,为财神(俗称“路头神”)诞辰,各地都有“接财神”、接“五路财神(取东西南北中五路之意)”、“接路头神”之举。财神统“财”,人人有关,尤商家开业为财,故他们的庆祝最为起劲。上海早就是东南繁华的大商邑,商肆随处可见,初五庆祝之特别闹猛也就可想而知的了。商家接财神多供三牲:生猪头、鲤鱼、雄鸡。鲤鱼者,谐音“利余”,特别受到。早在街巷 巷中来自农村的乡人,向各家兜卖新鲜鲤鱼,鲤鱼又被称为“元宝鱼”,故被称为“送元宝。”

初五子时,商家堂上正中挂起赵公元帅的新像,除三牲外,其余供品极为丰盛。香烛燃起,光耀满堂。接着在户内外大放爆竹,此起彼伏,阖城轰响,声震百里。且连续不断,其声、势之烈竟过于初一正日的天明:“爆竹相连不住声,财神忙煞共争迎。只求生意今年好,接送何妨到五更。”

终于到了十五元宵。十五月满,正好合团团圆圆之意,是为大吉大利。此日每家必吃“元宵”,即汤圆,也是取团圆、吉利之义。但元宵之盛还在于“灯”,所以又名“灯节”。是日家家户户、各店各铺悬灯门前,寺庙、园林、广场等公共处所,更是大张灯彩。日落后万灯齐放,连片连城,红光耀天。灯彩造型五花八门,有各色花灯,各种植物灯、动物灯、人物灯、故事灯等,沪地最常见的有兔子灯、元宝灯、走马灯,最大、最精彩者为“龙灯”:龙身有首有尾,鳞片闪烁,共长9节,下承以长柄,由舞龙者操持。又由专人持大珠般的“滚灯”,与龙身周旋、追逐,甚至打斗,它们共舞行于沪城的大街小巷中。

届时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出外观灯。城隍庙及西园又是一个活动的中心点。是处亭台楼阁遍饰灯彩,内外通明。园中大假山高岩处,还燃放花筒烟火,最为吸引人。来此的观众摩肩接踵,个个笑逐颜开。这灯节除看灯外,领略的还是一种特别的“人气”:所谓“十里珠帘都不卷,看灯人看看灯人”,便是那种独特的意境。元宵夜之闹猛一直要延至夜深,待灯阑兴尽,众人始慢慢步回家。一种说法,这天正好还是灶神归来之日,那么回家正好将这位灶老爷接住。

在即将到来的黎明晨曦中,这一年的春节之庆到此落下帷幕。

春节的民俗民风(篇2)

春节民俗民风调查研究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承载了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浓厚的民俗民风。而现在,我们将进行一次有关春节民俗民风的调查研究。

在这次调查研究中,我们首先就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大众收集他们对春节民俗民风的了解和参与情况。我们先来看看几个常见问题的调查结果。

首先,我们询问了受访者对春节的重要性。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占比高达90%以上。这说明春节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接下来,我们关注了受访者对几个典型的春节习俗的了解程度。其中,对于“除夕夜守岁”这一习俗,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表示熟知并且会进行相关活动。这一习俗意味着家人们在除夕夜陪伴在一起,等待新年的钟声敲响。同时,也有相当多的人了解,而且会参与“贴春联”、“放鞭炮”和“包饺子”等习俗活动。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问卷中,我们询问了受访者是否了解春联的正确认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一半的受访者对春联有准确的理解。这表明,有部分民众对于春节的一些传统习俗还存在着模糊或错误的认知。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春节民俗民风的情况,我们还对一些专家学者进行了访谈。他们对于春节民俗民风的研究和传承贡献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与见解。其中一位专家表示,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一切都将迎来新的开端和希望。他同时指出,春节民俗民风的底蕴深厚,是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应该被更多人了解和传承。

除了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之外,我们还实地参观了几个地方的春节庆祝活动,其中包括北方的夜市和南方的花灯展示。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当地居民,他们亲身体验着春节带给他们的独特氛围。在夜市上,人们品尝着各种美食,购买着年货,享受着热闹的气氛;而在花灯展示中,人们欣赏着各种精美的花灯,感受着节日的喜庆。

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春节民俗民风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传统和价值观念,但也受到了一些新兴文化的冲击。因此,我们要重视对春节民俗民风的传承和保护,同时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使春节民俗民风能够与时俱进。

总结起来,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丰富的民俗民风。在这次调查研究中,我们不仅了解到大众对于春节的重视程度和相关习俗的了解情况,还通过专家访谈和实地参观等方式深入了解春节民俗民风的底蕴。我们呼吁大家加强对春节民俗民风的传承和保护,同时也要注重融入时代的元素,使春节民俗民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春节的民俗民风(篇3)

潮汕人是中国南方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民族,潮汕地区坐落在广东省的东部沿海地带。在潮汕地区,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一直保持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展示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祝福的心愿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地描述潮汕人春节的民俗民风。

首先,春联和年画是潮汕人春节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潮汕人非常重视节日的喜庆氛围,因此,他们会在门楣上挂上一副对联,以表达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潮汕人的春联通常以诗歌形式出现,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幸福和好运的希望。此外,年画也是春节期间潮汕人必备的装饰品,他们会将各种各样的年画贴在房间里,以祈求来年的吉祥和美满。

其次,潮汕人春节期间的独特庆祝方式也非常引人注目。在除夕夜,家人会聚在一起共进晚餐,这顿晚餐被称为“团圆饭”,象征着家庭团聚和幸福美满。潮汕人还会举行丰盛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除此之外,春节期间,很多潮汕人会打扮成舞狮表演队伍,跳起精彩的舞狮,以驱逐邪灵、迎来好运。这个传统的舞狮表演非常喜庆,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此外,潮汕人春节期间的传统美食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春节期间,家人会一起制作饺子,煮汤圆等传统美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潮汕粿条和潮州腊味。潮汕粿条是一道口感独特的面食,通常搭配着鲜美的海鲜或猪肉一同烹饪。而潮州腊味则是一种经过特殊腌制的猪肉制品,有独特的香味和口感,是潮汕人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食物。

最后,潮汕人春节期间还有一项非常独特而受欢迎的活动,那就是“打渔船”。这是一种由网底装满沙和其他物品制成的船,人们会跳上船补水,以求来年水旺。打渔船的形状各异,有时候还会装饰上各种灯笼和彩旗,使得整个活动充满欢乐和色彩。人们在打渔船上载歌载舞,表达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总结而言,潮汕人春节期间的民俗民风丰富多彩,充满了喜庆的氛围和各种期望。无论是春联和年画的挂放,庆祝方式的独特与传统美食的品尝,还是打渔船的欢乐活动,都反映出潮汕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些丰富多样的民俗民风不仅为潮汕人增添了节日的喜悦,也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赏和参与,成为一个文化交流与传承的平台。

春节的民俗民风(篇4)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们惊恐不已。后来,人们慢慢了解了“年”的活动规律,怕光,怕声音的“年”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到了那一天的夜晚,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熬,称作熬“年关”,并且想出了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还用红灯、烟花爆竹来吓“年”,让年不敢靠近他们。就这样,人们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人们将“春节”——这种风俗流传至今。

按照春节的习俗,小孩子给长辈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一年。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还可以像国外的圣诞节一样,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记得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说:“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令我们欢欢喜喜。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人们说,有海水新春壁纸(20张)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

春节的民俗民风(篇5)

吴江的民风民俗,有袜底酥,有青团子,有粽子糖,有八宝鸭,有腊八粥,还有有春节吃的年货……袜底酥

袜底酥,一个像椭圆形的饼,咬上一口,里面的味道甜甜的,酥酥的,会有饼屑站在嘴巴上,这可是同里古镇的特产。外面的皮上偶尔一些,比皮稍微小一点的红印章,别以为,它有“毒”,其实,这种红色的印章并没有“毒”,还是可以食用的。里面松松的,软软的。前面几口没有什么味道,到中间有一点甜蜜蜜的甜味,可以吃出来一共有三层。如果,咬的不怎么幸运,还会断掉,更会有“碎片”掉下来,这样就浪费!

青团子,俗话说就是青色的团子。外面滑滑的,软软的,柔柔的,有一点黏糊糊的。在外面咬上一口,哇没有一点的清凉的感觉,稍微有一点空心,面粉不会故意放的很多,而是,把中心的位子留出来,感觉有什么液体会流下来一样。清凉的青团子,吃以后,会使浑身都是汗水的你,不会继续流汗,会凉爽一阵子,如果你是男生,那么就没有效果咯!

粽子糖,俗话说就是像粽子的形状一样的糖。甜甜的,硬硬的,酥酥的,当然也有一点黏糊糊的。在外面咬上一小口,会感觉有一点像酥糖,就是那种麻麻的感觉。

粽子糖有五彩缤纷的颜色,有黄色,有紫色,有蓝色,还有绿色……

春节的民俗民风(篇6)

每年春节期间都有很多传统的春节习俗,比如贴春联、吃年夜饭、给年夜钱…年应扫尘。 “谐音,过年扫尘有“除陈不信”之意,其意为扫除一切厄运和厄运。此风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祈祷说辞旧迎新,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打扫各种器皿,拆洗被褥窗帘,清扫六路院落,拂尘蛛网,疏通运河涵洞,到处洋溢着卫生、干净、喜迎新年的欢乐气氛。

这一次,我和爸爸“光荣地”接到了擦玻璃的任务。我们家住在4楼,一站到窗台上,吓得瑟瑟发抖,低头看到了“万丈深渊”的景象。但事情总是要办的,赶紧和父亲商量,他会把外面的“极度危险”擦掉,里面我就擦到底 我可以。

我开始擦。我先是用抹布蘸洗洁精擦窗户内侧,但由于一年没擦,窗户的棱角上已经积了一层灰尘。我将一块抹布放在我的指尖上,用力拉过窗户的边缘。紧接着,我洗了布,蘸了一点洗碗液,开始“攻击”窗户。

我用湿布轻轻擦拭窗户,当窗户上有一点清洁剂痕迹时,我就拿一块干净的干布,慢慢地小块擦拭。窗户上的污渍,却一个接一个地向我“下沉”,只有这几道污渍还在窗户上,充当着“山中之王”的角色,仿佛在对我说:“哼!你这小子,你还想来带我下去,没办法!”我不服气,抹了些洗洁精和水,用干布用力擦了擦,可是这些顽固的污渍就是掉不下来,我慌了。这时,爸爸走过来对我说:“别这么辛苦,这个时候,爸爸在窗户上擦了点洗洁精,然后用指甲轻轻刮了擦,那些顽固的污垢”举起手" 我投降了。

后来,在我和父亲的共同努力下,所有的窗户都像新的一样干净。看着崭新的房子,我似乎看到明年,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写着“胜利”。

春节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春节重要的象征。让我们一起过春节更有趣,让我们一起传承这些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

春节的民俗民风(篇7)

新年是上一年完美的句号,也是下一年美好的开始。人们认为,这是一个吉祥、重要的节日,它有各种各样的民俗。(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风俗,还应点明本文所写的地区、

大年三十的晚餐,被称为“年夜饭”。“年夜饭”非常丰盛,必须有鱼、年糕和圆子。(这应该是本文作者所在地区的年俗。其他地区,也许与此有些不同)鱼代表“年年有余(鱼)”,寓示富足美满的生活;年糕代表“年高(糕)”,希望人们的事业、学业“年年高”,都有更大的成就;圆子代表“团团圆圆”,寓示着人们会在这一天与亲人团聚在一起,快乐无比。(描写此地大年民俗必备的三样,以及它们的文化含义)

一吃完年夜饭,鞭炮声便不绝于耳。“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鞭炮声此起彼伏,这边还未放完,那边又响起来了。那一整晚都灯火通明,鞭炮声震耳欲聋,热闹非凡。(大年三十放鞭炮,各地大致相同,也是年俗的主要活动之一)关于三十晚上放鞭炮,有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很多地区特有的民俗都有相关的民间传说)

传说,从前,山洞里有一只怪兽。叫“年”。它体型庞大,头上长着牛角,眼睛又圆又大,像两只大大的灯笼。血盆大口一次可以生吞一个人。每到严冬未尽、早春即来时,它便到山下的村子里肆虐,捉人吃。大家既恨它,又怕它。(故事一开始就描述生动,很吸引人)

据说有一天,有两个胆大的小牧童在晚冬早春时到山上放牛,突然遇到了饥饿的“年”。当时,他们正挥动着赶牛的鞭子,发出一阵阵“噼啪”声。“年”一听见了就逃,就这样,他们意外地得知“年”害怕“噼噼啪啪”的响声。于是大家每到这时都会放鞭炮驱“年”,渐渐地,这成了一种民俗。(与“年”有关的民间传说。叙述“年”的来历以及过年为什么放鞭炮。民间传说常常带有神异成分,所以不必去追究其中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大年初一时,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会倒贴着一张红色的“福”。(年俗的'另一个内容)它代表着人人都幸福美满、快快乐乐、万事如意地生活。可为什么要倒着贴呢?原来“倒”与“到”同音,意思是“福到了”。它寓意吉祥。(解释“福”字倒着贴的民俗含义)

你一定也还会注意到春节家家门上的对联。对联对得一定非常工整,而且一定是寓意新春快乐、新年吉祥的。它们代表了人们美好的愿望。(贴春联其实也可以写得详细一点,把春联的特色写出来,甚至可以举一两副有代表性的春联作例子)

“小孩盼过年。大人盼种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过年这天必不可少的就是——给小孩发压岁钱。(给小孩压岁钱,这也是过年风俗之一)大人要给孩子压岁钱,他们会把钱装在一个红包里,然后把它交给孩子,让孩子去数钱。那可以说是孩子们一年之中最快乐的事了。

新年,是崭新的一年。各个民族的新年风俗和习俗可是讲也讲不完哪!(本文介绍某一地区的新年民俗,写得比较简洁。如本文结尾所说,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风俗,以“春节民俗”为题的文章,可以简略介绍一下某些有特色的风俗,然后重点写作者所在地区的风俗,这样内容会更丰富,文章视野也拓展得更开。)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