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富饶的西沙群岛课件 > 导航 > 关于富饶的西沙群岛说课稿教案集锦3篇

富饶的西沙群岛课件

关于富饶的西沙群岛说课稿教案集锦3篇。

富饶的西沙群岛说课稿教案【篇一】

大家晚上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课时,

首先说教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句,先讲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

全文围绕富饶一词展开,条理清晰,结构严谨,遣词用语精确具体,通过学习要使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同时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中的重点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和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第二,说教法:

本课时我主要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这篇课文的语言具体准确,形象生动,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真挚的感情。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反复熟读,引领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直观具体的物体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一多媒体为辅助,播放西沙群岛的风光物产的图片,使学生在观赏中感受和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

第三、说学法: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在读课文中去体味,去感受,去琢磨,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小学生正处于语言积累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积累好词佳句,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在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读、想、议等方式学习课文。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

上课开始,教师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西沙群岛给你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回忆,激起学习兴趣)

然后这样导入:是的,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具体了解它优美的风景和富饶的物产。

二、朗读2~6自然段,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是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两个方面向我们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6自然段,想想画画,看看哪个自然段写的是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西沙群岛的物产丰富的呢?(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在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解决上述问题之后,便引导他们进入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学习。

1、研读第2自然段

(1)导语:课文的第2自然段是怎样描写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的呢?下面就先让我们一起尽享美丽的海面风光吧。

(2)齐读,思考这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写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培养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海水都有哪些色彩?用线划出,再读读,想想海水还可能有哪些色彩?(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尽可能地去想象和感受海水色彩的美。)在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说说五光十色的意思,并进行替换词语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4)海水呈现五光十色的原因是什么?能不能用因为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说。(引导学生进行句式调换训练,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富饶的西沙群岛说课稿教案【篇二】

学情简析

三年级是一个过渡阶段,通过前两年的学习,学生能有自己的主见,逐步学会积累语言,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已有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和语言积累方法。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欣赏、想象、交流,理解课文内容,能在读中想、读中悟,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2。能力目标:

能把观察到的海底景色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学习文中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完整、说清楚的方法练习说话。

3。情感目标;

通过看、读、想、说、写、画,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颜色鲜艳、异常美丽,学生缺乏实际的感受;对海底鱼的品种、数量之多,以及其他丰富的海域物产,也缺乏感性认识。课文中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部分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学习思路

1、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出发来安排教学过程。突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习过程中体现师生“平等对话”,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2、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3、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直接与本文对话,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读中积累语言。

4、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教法和学法

1、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特点,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制作学习课件,课件内容包括学习目标、情境朗诵、风景优美、物产丰富、难点突破、海岛风情、祖国名胜、成果汇报、板书设计和拓展延伸等十个模块(展示课件),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信息资源平台。在本课的学习中,我选用“读中感悟”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诵读法,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2、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向学生渗透“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让学生学会读书。通过学生的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等活动,调动学生的思维。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更直观、更准确地了解祖国西沙群岛的迷人风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特别设计了“海岛风情”、“祖国名胜”两个模快供学生选择学习(展示课件)。当运用多媒体手段把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展示课件),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和内容。

其次,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西沙群岛美丽、富饶,课文中描写的词句也很美,学习时可采用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手段进行,并借助图片和录像,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展示“情境朗读”课件),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西沙群岛美丽的风光及物产的富饶。针对重点词句我设计了“难点突破”模快,供学生学习参考(展示课件)。

再次,开阔视野,延伸课外。

学完本课后让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展示课件),交流自己对海洋或海洋生物的了解,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展成果报告会。

学习流程

一、激情导入,感悟海底的美丽、富饶

在背景音乐下(展示课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昨天我们刚从西沙群岛回来,那里真美,站在海边,放眼海面,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穿上潜水衣潜入海底,看见了千姿百态的大龙虾,数不清的鱼种类繁多,在身边来回穿梭,真是奇妙;漫步沙滩,那捡不完的贝壳奇形怪状,美丽极了。登上海岛,各种各样的海鸟有的在飞,有的在树枝上叫,遍地都是鸟蛋。西沙群岛真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好地方啊!现在,让我们一起潜入水中,去神奇的海底看看,在那里我们又会欣赏到什么呢?(展示“情境朗读”课件中海底景色的视频)

二、自主读文,朗读体会

西沙群岛不仅风景优美,物产也十分丰富。课文具体地描写了那里丰富的物产,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个部分?请你用自己最喜欢的阅读方式去寻找课文中你觉得最喜欢的句子。

三、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分析汇报学习情况,教师相机引导,组织评价或开拓新境。采用赛读、个别读、齐读等方式读课文,力争把每句话都读好,升华情感。在此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有的学生喜欢珊瑚,可以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感悟珊瑚的多而美。(展示课件)

有的学生喜欢海参的有趣,就可以让他们边读边做动作。

有的学生喜欢美丽的珊瑚丛中各式各样的鱼。(展示课件)

有的学生喜欢威武的大龙虾。(展示课件)

有的学生喜欢美丽的贝壳和庞大的海龟。(展示课件)

有的学生喜欢漫天飞舞的海鸟。(展示课件)

说明: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我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整个环节围绕学生的自主读书、质疑研讨展开,变“学会”为“会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讨论,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则点拨关键处,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

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自主学习,提高能力。

四、成果报告,拓展延伸(展示课件)

最后向学生提出要求:我们要向全校师生汇报这次西沙群岛考察,搞一个西沙群岛考察成果报告会,善于口语表达的,可以当小导游用自己的话来介绍;擅长朗读的可以通过朗读或者背诵精彩段落来汇报;喜欢写的可以写几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爱好美术的可以画画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请大家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考察结果。

评价反思

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教学中,我将从读句入手,抓住体验,通过课件、诵读、动作、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从而读懂每句话。多媒体课件的效果,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了孩子们,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帮助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突破了教学难点。尝试阅读用自由朗读的方式进行,学生对不理解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有朗读的自主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创设意境,领略“美”的境界。爱美、求美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而多媒体教学可以艺术地表现学习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展示相关的精美图片,引导学生品一品作者描绘的西沙群岛是怎样的美丽富饶,使学生在一个和谐的、充满美感的教学环境中既获得知识,又陶冶情操。

(展示“板书设计”课件)《富饶的西沙群岛》描绘了一幅色彩艳丽、富有充实的自然景象。文中的形有“意”、象有“味”,饱含着作者对祖国诚挚而炽热的爱。在教学中,我努力让孩子们感到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用作者这种诚挚、炽热的爱去感染孩子,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各位评委,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衷心地感谢大家!

富饶的西沙群岛说课稿教案(篇三)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六单元第二篇讲读课文,训练重点是进一步巩固训练学生理解词语,并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读懂一句话,渗透段的训练。通过教学,组织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进行段落训练。

这篇课文是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作者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的好文章。

本文题目中心词是“西沙群岛”,即描写表现的对象是西沙群岛,而题眼是“富饶”,纵观全文,作者先概括地总述了它的富饶、美丽,再从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写海面主要是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它的美丽;海底是写水产丰富,重在“富饶”。西沙群岛的海底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鱼的品种众多、数量也多。写海滩则突出了贝壳的“千奇百怪”和海龟的“庞大”、“有趣”。写海岛是围绕“鸟的天下”来写,从总到分,进一不写出西沙群岛的可爱。最后写西沙群岛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

本文在写作上一个特点是首尾呼应。第一自然段写出西沙群岛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第七自然段则写西沙群岛变得更加美丽和富饶。而二到六自然段是分述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就文章结构而言,这部分是按照进入群岛的地点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的顺序来写,而每个部分都有中心句。第二个鲜明特点是用词准确,写珊瑚的形状像“花朵、鹿角”,写海参“懒洋洋地蠕动”,写大龙虾“全身披甲”“威武”等。本文句群种类较多,结构十分典型。

文章叙述具体、细致、有序;描写动中有静,动静结合,作者又能恰当的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因而写得十分生动。

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特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语文训练方面:

A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深蓝、杏黄、交错、高低不平、各种各样、懒洋洋、披甲、威武、成群结队、飘飘摇摇、颜色、形状、千奇百怪、渔业工人、四脚朝天、茂密、肥料、祖祖辈辈”等词语。

B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C品读优美的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2思想教育方面:

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习惯培养:

A继续培养学生用心、动脑思考、边读边想边动笔的习惯。

B培养学生按照要求预习的习惯。

C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编者的意图,确定的第一个教学重点应该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句群种类较多“因果、并列、总分等”结构又十分典型,依据这个特点,确立第二个教学重点是凭借以上有利条件进行句型分析,让学生认识其特征,掌握由句子到句群到段落的组合规律,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能利用句判断理清文章的脉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根据本学期训练重点,确定第三个重点是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能力。

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因此描写海水颜色和海域物产的段落是本课重点,品读的同时,进行仿写,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教学难点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决定了对于远离海域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弄清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成了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1教学本课主要采用以读为主的方法。本课教材语言具体、形象、生动,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感情,学生的情感容易被激发,因此教学时,注意指导朗读,反复熟读,辅之以讲、议、问、答,适当点拨,就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注解,激发学生深厚的爱过情感。

2运用读段的方法,突破难点,弄清句与句关系。教材的第三自然段是并列句群,二、六自然段是因果关系,课文首尾呼应,段中又有中心句。教学中,要先引导孩子抓住重难点词语理解句,再联系上下句理解句群,进行段落训练。

3根据小学生特点,对直观形象的东西反应强烈,应该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情感,让学生有切身感受。

三、学法指导

1有意识的培养孩子质疑问难的能力。

学贵有疑,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到自己能解决问题。

2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养成边读边想,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大纲规定,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滑,久而久之,学生就回领悟读书必须动脑,动手的学习方法。

3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进行段的训练,是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指导预习,导入新课,整体感知。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特点,品读首段和末段。

第二课时,重点学习2到6自然段,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领会中心句的作用以及这种写作方法。

(一) 教学内容

指导预习,导入新课。

(二) 教学步骤

1全文感知:我采用解释课题导入。

齐读课题,谈谈读了科第你知道了什么。(课文写的是西沙群岛;写它的富饶;知道了富饶的意思。)

出示地图,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及情况。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是祖国的一部分,是我们的海防前哨。

(以课题激起孩子们走进文本的阅读期待。以学生的自读为主,让他们在放声诵读中实现与文本的初次对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谈谈自己的阅读感觉。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汇报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文本获取知识的过程。)

2指导预习

A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词典自学生字词。

B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C就文章的方方面面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安排这个环节,是为了培养孩子读书思考,学会提问的习惯,逐渐练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便于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有的放矢。)

3检查自学情况

A正音

B谈谈读后的初步感受

C作者写到了西沙群岛哪些地方?

(教师注意小结,给学生以完整的认识。)

第一自然段比较简单,应采用学生自己读懂的方法学习。感知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

最后一段要读出热爱,感知“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和首段的呼应。

4重点难点学习

学习第二自然段:

第一个环节,指名朗读,思考这个段有几句话,主要写的什么?(第一二句写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第三句写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

第二个环节:海水都有哪些色彩?用线划出,再读读,你感觉怎样?同时可以扩展,你了解海水还会有哪些色彩吗?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尽可能地去想象海水色彩的美丽。结合上下文说说“五光十色”的意思。为什么文中不用五颜六色呢?(因为五光十色不仅仅是颜色美,还有光泽,体现作者用词的准确。)

,我的《富饶的西沙群岛》说课稿五标签: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说课大全, 我的《富饶的西沙群岛》说课稿五,

第三环节:理解海水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自己读读这句话,想想能不能用简单的笔画说说这个句子的表达意思,并进行调换句式的训练,弄清句与句的关系。

(教师可设计这样的训练,把第三句与一二句话位置可以换一下吗?作者为什么把结果放在前面呢?这样可以体会到作者强调的是海水颜色多,美丽无比。突出教学难点。)

学习第三自然段:

第一环节:听录音,想象一下,假如你潜到海底,你看见了什么?(各式各样的珊瑚 懒洋洋的海参 威武的龙虾 成群结队的鱼)(课件出示珊瑚、海参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将具体形象的'物体与抽象的文字联系起来。)

第二环节:读第一句,读懂了什么?学生抓住各式各样,读出珊瑚的多和美。以读促写,想想珊瑚还会有什么样子的?(菊花盛开、像树枝……)

(本环节让学生会感受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产生的形象生动等效果,在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语言过程中,读写结合、相互贯通,进行仿写。读写结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儿童学习语文具有模仿性和较强的发表欲等特点。引导学生仿其神,仿其意,仿其路,仿其格,仿其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以此方法,学习后面两句,同时了解并列句群,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学习第四自然段:

第一个环节:知道总分总的写作手法,先总叙述鱼“成群结队”突出鱼多,再分别说鱼的样子,最后总的写出“各种各样的鱼数都数不清。正象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第二个环节:分析“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并非真的水鱼掺半,而是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西沙群岛物产丰富的特点,使人回味,留下深刻的印象。(出师课件,获得感性认识。)

第五自然段抓住美丽和有趣略讲,学生读熟即可。

第六自然段,找到中心句“鸟的天下”,体会一个由鸟来主宰的岛屿。

(五六段强调阅读训练。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学习母语尤其要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这篇课文语言流畅,生动有趣,语言贴近儿童生活,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语句,细细品读,从而更好的落实教学内容。)

原文: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为了讲解这段,让孩子知道海水不仅仅是蔚蓝,还有“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不在海边的孩子,用这样的图来冲击他们的视觉,是最容易理解海水“五光十色”的含义的。

fwR816.COm阅读欣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范文


教材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第五册第六单元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作者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句,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丰富的特产,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全文围绕“富饶”展开,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而具体。
学情分析
1、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并运用知识树的形式教学。这种板书在本课中给学生知识脉络的整体形象,回顾了全文的写作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足之处,没有将写作的方法及特点,在知识树中呈现,使得构建不充分不完整。 2、本课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三个自学指导,让学生分层次来学习和体会文章。自学指导一,整体扫描,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自学指导二,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自学指导三,细读品位。学习前提出了明确学习要求,然后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非常高。在讲到西沙群岛物产的时候,我反复让学生朗读,学生在练读中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目标
1、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会写“蓝、赖”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读熟,初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产生对西沙群岛的喜爱之情。
理解“五光十色”、“各式各样”在句中的意思,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说说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 配录像,教师解说“看,多么迷人的画面,美丽的小岛,迷人的风光,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这到底是什么地方?”教师试图通过一幅幅海岛风光图,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仿佛来到了海边,这时在学生头脑中可能会产生种种遐想,正当学生想通过画面的信息找到答案时,屏幕中出现了最后一幅带有文字资料的画面,学生可以从中找到答案。尤其是黄色字体的文字资料,实际就是课文中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这时,有的同学可能就会脱口说出“这里是西沙群岛”,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追问“你怎么知道的?读一读。?”那么,第一自然段的分析在导入中就自然地展开了。)
2、学生借助地图找到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不懂的词。
2、小组合作学习,提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画出不懂的词,小组内解决。(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课外资料等方法理解词的意思。) (这里给足时间,让每个学生在组内都有发言的机会,争取让学生在组内把自己的字词问题解决。)
3、教师检查,小组汇报。
(1)以字带词,理解字义。 检查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如“富饶”一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教师先出示“饶”,让学生读读,再出示“富饶”,问:“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学生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绽开”、“蠕动”、“懒洋洋”等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演;“珊瑚”、“海参”、等词可以通过展示资料图片,观察图片后理解等多种形式掌握。

(2)以词带句,加强朗读。 五光十色
1、问:“五光十色”什么样儿?课文里是怎么写的?(播放课件,展示不同颜色的海水的画面,教师解释“多么美的海水呀!有深蓝的、淡青的、淡绿的、杏黄的,多像一个变色的世界,真是五光十色”。)这么美,我们怎么读?
2、再读,思考: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会是五光十色的? (通过“五光十色”一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二自然段两句话内容。) 各式各样 1、问:想想什么意思?(不要求学生急于说出答案,给半分钟时间思考,用读的方式表达。)
2、问:怎么读?
3、学生读词后,出示句子“海底的岩石上有各式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再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
1、同桌互读,做到正确、流利,后在小组内检查。
2、思考:你对西沙群岛的印象是什么?(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句概括,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四、布置作业 1、选择最快的方法记忆生字,查找有关的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富饶的西沙群岛


学习目标
 ①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会写“蓝、赖”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④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尤其是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2、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尤其是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2、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电教法、欣赏教学法、阅读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让学生自读课文,搜集与西沙群岛有关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②教师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风光片或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会写“蓝、赖”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读生字、词语,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一、激趣导入
 ①多媒体出示祖国地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西沙群岛吗?请看这是一幅我们伟大祖国的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西沙群岛的位置? 
师简介西沙群岛:它是祖国南海上的一群岛屿。它由许多小岛组成,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②多媒体播放风光片。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游览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吧!(播放完)美吗?如果我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有更美妙的感受的。
二、初读课文
 ①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学生质疑)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
a.明确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刚才提出的问题,在读懂的地方可以用笔注一注。
b.学生自由读课文。
 ③检查自读情况。
a.检查生字新词。
b.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读画出文章的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三、重点探究
 ①凸现重点。
a.课文是围绕哪几方面描写西沙群岛可爱的呢?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说说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的?(板书:海水(面)、海底、海滩、海岛)
b.课文可以怎样划分段落?
c.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轻声读一读,把自己特别喜欢的语句画下来,仔细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
d.请给大家读一读你喜欢的段落。指名评价。
四、写字指导。
指导书写学生提出的难写的字。
五、布置作业
 ①练习朗读课文。
 ②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②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③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尤其是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尤其是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

一、复习回顾。
课文是围绕那句话写的?指名读。
二、精读理解。
 1、上节课同学们都读了自己喜欢的段落,这节课要来给大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第2段,你读到这段话时,有什么样的感觉?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海面 五光十色 瑰丽无比)
1、你能把海水的美读出来吗?
2、海水真美呀!说说为什么这么美?(学生读——)用自己的话说说。
3、这么美的海水,让人一看,就觉得西沙群岛是个——(教师指板书)风景优美的地方。
 ●第3段,说说这段话中向我们介绍了海底的哪些物产。
1、课件出示填空:海底有()、()、()、()。
2、这些物产有什么特点呢?再读课文。
3、引读第3段:下面根据老师的问题,请大家一起把在海底见到的物产说一说。
4、明确并列段式。
课文第3段分别介绍了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和鱼,可不可以把它们的次序调换一下来介绍呢?像这样把几个不分先后,主次的内容写在一起的段落就叫并列段式。
5、说话训练:介绍海底的物产。
 刚才同学们和老师一块到了西沙群岛,游览了奇妙美丽的海底世界,坐在下面的老师都没去过西沙群岛,现在我想请你把在海底所看到的向老师们介绍一下。
 (生上台说、师生评议)
 ●第4段,你为什么喜欢这段话?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海底 珊瑚各种各样 海参到处都是 大龙虾样子威武 鱼多得数不清)
教师小结:海底真是个大宝库,有谁喜欢珊瑚的,请举手;有谁喜欢海参的,请举手……请把你们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学生朗读体验。重点理解“蠕动”“威武”;
重点体会“有的……有的……有的”句式。仿说。
 ●第5段,西沙群岛的海滩上怎样呢?
a.喜欢这些美丽的贝壳吗?想一想,贝壳有哪些颜色,形状到底怎样奇,怎样怪?
b.这些贝壳真是美丽,真是奇特,让我们把它的“美”和“奇”读出来吧!
c.有谁能把海龟的“趣”读出来?
d.西沙群岛的海滩真是神奇有趣,让我们再回头深情地看一眼吧!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朗读。
 ●第6段,海岛上又是怎样的呢?
a.读完后,西沙群岛的鸟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呢?学生从“鸟的天下”“各种”“遍地”“厚厚”等词语体会到“鸟多”。谁能把鸟的多“读”出来?
b.西沙群岛真是鸟的乐园。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只小鸟,你能把众鸟齐鸣的场面向大家描述一下吗?
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先个人练说,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三、背诵课文。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②教师出示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有关图片,学生看图背诵相应的段落。
四、小结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西沙群岛真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老师相信祖国的西沙群岛必将在你们的手中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五、布置作业
 ①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②课后搜集描绘祖国风光的谚语、诗句。
七、板书设计:

关于小学足球教案集锦


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尤其是老师想要浓郁课堂氛围,高质量的教案课件是必要的。经过反复斟酌小编为您呈现了“关于小学足球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小学足球教案(篇1)

学段 水平三 五年级  课时 第2 课 时 学习内容 手足球运传接球 执教 吉祖D 单位 江苏省海安实验小学 学生数 40人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95%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手足球运动中。 2、90%以上的`学生提高手足球控球能力,掌握传接球的技能。 3、乐于和他人进行合作游戏,体验成功的愉悦,发展社会适应能力。 重点 传球时动作协调连贯,双手用力均匀。 难点 原地控制球的能力。 程序 教学内容 主导教学活动 主体学练活动 目标达成 时间 强度 调动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1、集合整队。 2、师生问好,常规检查,安排见习生。 3、热身小游戏: ①拍球。 ②戏球。 1、集队,常规检查。 2、宣布学习内容。 3、引导学生进行热身小游戏 1、体委整队。 2、师生问好。 3、在教师引导下练习热身小游戏。     激发学生兴趣,充分活动开身体。   8小   合作探究发展动作技能 1、熟悉球性练习:地滚球、掌上球、环肥燕瘦、原地运球 2、单手传接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单手:引球至肩上  双手:动作协调连贯,双手用力均匀 。  要领:伸的迎球在手接触球时,收臂后引缓冲,握球于胸腹前,动作连贯一致。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熟悉球性练习。 2、组织学生进行传接球练习: ③教师讲评,组织学生练习。 1、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熟悉球性。 2、在教师组织下进行传接球练习: 观察图解和教师示范,进行不同姿势传接球。 学生演练,学生互评,听教师信号练习。     手指分开,掌心空出,熟悉球性。 动作协调,用力均匀。 17中 拓展游戏培养学习兴趣  游戏:1传接球接力(1、可以传到球框;2、可以站成一个大圆用双手捧起球传球给下一位同学的方式)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游戏。 2、进行合作游戏评价。   1、学生按照游戏规则和游戏方法进行游戏。 2、学生参与合作评价。   进一步巩固控球能力,为学习行进间运球做好铺垫。 10大 稳定情绪放松学生身心   1、放松游戏:打气筒 2、教学评价总结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方法。 2、引导学生游戏。 3、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1、按照教规则方法进行游戏。 2、学生游戏放松。 3、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放松身心,引导学生课外延伸。 5小 运动负荷 练习密度35%―45%平均心率120-140次分   场地器材 41个排球,4个球框  

关于小学足球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积极参与小足球的学习与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

2、通过对足球传接球的练习,使多数学生能掌握足球传接球的技术。

3、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体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心理感受。

教学重点:

脚内侧(脚弓)传球和停球的动作方法。

教学难点:

传停球的力度和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体委整队、师生问好、报告人数。

2、宣布课的内容和任务。

二、准备不部分:

1、绕足球场慢跑。

2、转向准备活动。

三、传接球练习:

(一)1、教师师范练习方法:一传一停,两人一组,面对着传球

2、教学重点:脚内侧传球和停球的动作方法。

3、教学难点:传停球的力度和准确性。

4、教学口诀:脚尖向上翘大腿往外翻踢球踢中部传球方向正

(二)传球接力游戏:

1、游戏方法:分两组进行,两组相对而站,中间隔一定距离。然后进行传球游戏。

2、游戏规则:传球的同时该学生迅速跑到对面队伍背后,直到所有人都传球结束。比哪个组在最短的时间结束为胜方。

四、结束部分:指出本次课堂中的优缺点。

关于小学足球教案(篇3)

二、教学重点、难点:

四、教学方法:

1、教师讲解、示范内脚背传球技术。

2、学生根据教师讲解,每两人一组进行传球练习。

(2)体育委员带领全班同学做准备热身活动,包括手腕脚腕活动、扩胸运动、腹背运动、弓步压腿、侧压腿、慢跑等。

(1)教师讲解、示范内脚背短传技术,其重点是触球的部位和脚型的控制。

(2)学生根据教师讲解,每两人结为一个小组,结合球进行内脚背短传训练,在练习中寻找球感,掌握技术要领。

(3)教师根据学生练习情况,纠正错误,进行示范。

(1)曼联(Manchester United Football Club):建队与1878年,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足球俱乐部之一,是英格兰足球历史上第一成功的俱乐部。共获得19次英格兰顶级联赛冠军,11次英格兰足总杯冠军,4次英格兰联赛杯冠军(除了英格兰联赛杯冠军外,其他均是英格兰联赛中的最高纪录)。在欧洲赛场上,共获得3次欧洲冠军杯冠军。球队历史上的知名球员有:大卫、贝克汉姆,埃里克、坎通纳,瑞恩、吉格斯,乔治、贝斯特等。

(2)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Real Madrid Club ) :中文简称为皇马,前称马德里足球会,是一家位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足球队,成立于193月6日,是现今欧洲乃至世界足坛最成功的俱乐部。12月11日,皇家马德里被国际足球联合会(FIFA )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球队。9月10日,皇家马德里被国际足球历史和统计联合会(IFFHS )评为20世纪欧洲最佳俱乐部。球队知名球星:劳尔,罗纳尔多,菲戈,c 罗纳尔多等。

关于小学足球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S”形运球,使全体学生知道运球的方法,50%学生掌握运球时身体随着足球变向的运行而进行重心的移动。

2、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灵敏,协调等素质,提高学生在运球时对足球的控制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力争胜利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师:稍息,本课内容学习“S”形运球的方法,在学习之前先跟老师做一下准备活动,头部运动、肩部运动、腰部运动、膝关节、腕踝关节,前弓步压腿。

师:接下来做一下加速跑步练习,但这次和以往的加速跑不同的是听老师口哨声后高抬腿跑,再听到老师的口哨声后,转身做加速跑,跑到最前面的标志物后从两侧走回来,听明白要求了吗?

师:好!第一组,预备(吹哨),学生做高抬腿跑(吹哨)学生做转身加速跑。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每组两次)

师:再做一项加速跑内容,听老师第一声哨响时,加速跑到老师的位置,做原地快速交换腿跑,第二声哨响加速跑到终点,从两侧慢走回来,听明白了吗?

师:第一组,预备(吹哨),加速跑到和老师一横排的位置,第二声哨响。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每组二次)

师:我们做完了准备活动,接下来对学过的脚内侧传球进行一次复习,方法是一人把双腿分开当做球门,另一名同学离五米外的地方进行射门,要求地滚球,不要踢高,看哪名同学进球最多,踢五球之后交换,要听老师的哨声,好不好?

师:五球全进的同学举手,进四球的举手,非常好,其他同学要努力练习。

师:接下来我们要进行“S”形运球,首先看老师做一下示范(教师以间操点做障碍,进行“S”形运球)做好后老师讲重点、难点。

师:口哨声响,学生二列横队集合,教师找一名学生做示范,再找一名学生两人同时示范,比赛看谁运球又快又稳。

师:学生听教师哨声集合,总结评价学生练习成果。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下放松游戏,二路纵队一臂距离,两腿分开,比肩略宽。比赛方法:每组第一人拿球,从头上手递手给后面同学,第二人从胯下手递手给后面同学,第三人从头上,第四人从胯下,以此类推到最后一名同学将球举起,完成游戏。听明白了吗?

师:比赛开始(哨声),第一次比赛完成后,再进行第二次比赛,传球方法与第一次相反,先从胯下传球,再从头上传球。

关于小学足球教案(篇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足球绕杆练习技术,下面我把上课的思路与流程说一下。

本课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知识的同时,得到快乐,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

足球运动是一项集体对抗运动项目,运球绕杆技术是足球比赛中运球过人射门的一个缩影,它既是前面所学足球基本动作的应用,也是今后足球教学的基础,它融素质、技术与智慧为一体,对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1、认知目标:学生懂得行足球绕杆练习技术的具体做法和技术要领以及传球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学生能在运球过程中合理运用左右脚运球,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

3、情感目标:学生乐意表现自我能力,能充分展示自我个性,积极探讨、互帮互学,培养团队意识。

本次课的授课班级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共有50人,男女各25人。本课为新授课。学生身体正处于发育期,运动技能有差异,个别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基础,但大多数学生掌握技术较差,所以本课教学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教法主要采用:1、直观教学法:课中基本动作由教师亲自示范、讲解,做到讲解和示范相结合,讲解清楚,示范到位,使同学们一目了然。2、纠正错误法: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

学法主要采用:观察法、模仿练习法、分组练习法、合作学习法、自我评价法。

难点:在高速运球中,快速通过标志杆并不触碰标志杆。

X

(2).徒手操(转体、扩胸、震背、正抬腿、正踢腿、侧踢腿、交叉步、高抬腿、冲刺跑20米、活动脚腕手腕)

(1)绕杆中的触球技术,要求支撑腿微曲,击球脚脚尖翘起,用脚内侧(即脚弓)推击球的右后中部(以右脚为例);击完球后,身体重心迅速跟上球,并且充分跑到球的左侧(这样有利于下一步的运球变向),换左腿做同样的动作,左右腿来回交替进行。(注意:触球力量合适,在自己控制范围内,教学重点)

(2)绕杆过程中运球节奏非常重要,基本上是一次触球过杆,这样可以保持良好节奏,效率就会很高。(合理快速的通过标志杆,教学难点)

教师做到慢动作解剖和快速高质量完成两种示范。让学生理解要点难点。

(1)绕标志杆。

(2)练习队员分两队比赛。站成一排,相距两米,排头人运球绕过所有人后站在排尾。直达到终点。

足球绕杆练习技术说课稿足球绕杆练习技术说课稿足球绕杆练习技术说课稿足球绕杆练习技术说课稿足球绕杆练习技术说课稿

找出技术掌握较好的同学出来展示。通过展示,使学生进行互评,对此技术加深理解,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培养学生评价能力。

1、放松活动:在轻音乐伴奏下,肢体放松——牵拉练习。使学生心率和心情尽快的平静下来。

足球场1块、足球50个、标志杆若干。

预计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感情融洽。男生70%女生45%能简单的运球绕杆。

预计平均心率为120—130次/分钟,最高心率170—180次/分钟。

关于小学足球教案(篇6)

足球是我自己的本行,呵呵!!所以我有信心,这个内容我想就只讲下面我写的第一个课时~可能会用到一到两节课!中间加一些小游戏,由于只是培养他们的兴趣,所以足球课不能有太多的限制,而是在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足球知识和技术动作后,就要让他们自己更多的在踢球的过程中感受那种快乐呵呵!!也是我最希望和最喜欢看到的情况!

单元学习目标 1、在活动中主动学习多种足球动作技术,灵活地在游戏过程中运用,发展兴趣、参与意识及自信。

2、在练习中关爱同伴、严守安全常规和游戏规则。合作学习与竞争能力有提高。

3、能初步运用小足球组合动作。

4、提高灵敏、协调和平衡等运动素质,发展体能。

学情分析 1、学生从没上过足球课,对足球游戏非常感兴趣和喜爱;有很浓的学习兴趣。(江老大,你会给我几个足球呢??我现在在想这个问题)

2、绝大多数学生不懂足球,不会足球的技术动作。少部分学生曾经在电视上看见过。

3、学生综合水平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区别不是很明显。

课序 具体内容 领域目标 教学策略 学习策略 评价要点 随堂小结

《脚运球比快》 1、积极参与游戏,感受做游戏的乐趣,激发对足球运动的喜爱;2、能与小组的同伴共同商量、讨论并确定练习的形式和方法;3、初次感受足球。 1、直接进入第一个游戏环节。教师不需讲解,给学生做好计时工作。

2、进入第二个游戏环节。

3、比较手运球和脚运球谁快,得出结论:是因为我们现在脚运球还不熟。 1、明确游戏目标,组成新的合作小组练习,争取时间尽量少。

2、比较手运球和脚运球的差别和感受。

3、找出运球中的一些好方法进行交流。

4、多次练习体会脚运球。 评分组活动自律情况、合作;评小组的自我练习表现(帮助情况) 来源:足球本来就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活动,在活动中找到自信、找到乐趣。小组伙伴合作好。课堂气氛活跃。

《对墙传球准》 1、参与有趣的游戏,学习传球和停球技能;2、对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形式的认同,争取小组获得好评价; 1、讲解示范脚依此踩球动作,让学生两人一组交替练习。

2、学生自由试试传球,体会接球和停球的不易。

3、感受之后的在教师指导下练习停球和传球动作。

4、给学生分好场地,对准墙上的大墙砖练习传准球。 1、在明确游戏规则后进行分组后的练习赛。

2、学生自由试试传球,体会接球和停球的不易。

3、自由练习对墙传准。

4、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展示。 评学习习惯;评分组活动自律情况、合作;评技术的掌握; 本课教师基本上是让学生自主练习,体会动作,自我实践来体会和感受动作,在练中得到提高。课堂气愤活跃,通过自我体会,动作逐渐有所掌握。

2、曲线运球接力 1、积极参与游戏,感受各种运球方式,体会并练习、初步掌握简单的运球方法;2、以游戏为载体培养会听规则、会看示范、会思考的学习能力。

评价学习情况 1、以四人为一队进行运球接力游戏,先进行小组间的自我练习。

2、小组在教师统一指挥下进行比赛。

3、展示。

评学习习惯;评分组活动自律情况、合作;评技术的掌握;评竞赛结果 只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是非常喜欢的。

4 小足球的传、接、停、运的组合动作游戏 1、初次把前几课次学习的足球场技术进行组合练习,检查学习情况。2、培养合作精神,强调能多为伙伴考虑,传球的力度要尽可能合适。 语言导入---学生内化目标---小组自学游戏---各组展示学习结果---小组竞赛---讲示结合游戏的方法---小组间竞赛---总结评价学习情况

1、按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认真观察。

2、组合新组自由练习体会。

3、体会如何为同伴传出好球。

4、小组间竞赛活动。 评学习习惯;评小组的合作;评竞赛结果 本课的组合动作实际上是把前几课次的学习揉合在一起,是一堂检验学习情况的动作。由于动作有了一些新花样,学生学习觉得更有刺激,活动量就比较大,学习热情高,效果好。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集锦(8篇)


范文资讯网的编辑精心整理了“初中物理力的教案”的相关内容下面请您看详细的介绍。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 教案和课件的完善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信心。感谢您的阅读!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篇1】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复习目标]掌握质量,密度,比热容等物理量,巩固天平,量筒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

[复习重点和难点]密度和比热容知识的理解运用

[教具和学具]天平,量筒,一元硬币,五角硬币,磁铁,三角板,刻度尺,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点评

一、了解硬币(20分钟)

1、 用天平分别称出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质量,并加以比较。测量中要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否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比较出两枚硬币的质量大小呢?)

2、 请大家比较两枚硬币的密度,要求大家设计表格,记录你测量的数据。最好能用两种方法来测量密度。

3、 自选器材,探究这两枚硬币还有那些性质。

动手测量硬币的质量,进一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提出可以把两枚硬币分别放在调节好的天平两边来比较他们的质量。自主设计测量密度的实验表格,提出不同的测量密度的方法。(一种用天平和刻度尺,一种用天平和量筒),最好能引导学生自发的把桌上的硬币拿到一起,用测多算少的方法来测量硬币的厚度。学生研究总结出两种硬币是否可以被磁铁吸引 通过这个活动大家要掌握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学会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并且能够研究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8分钟)

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这一性质,请大家总结自己知道的现象,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

交流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 总结每个小组的讨论,让大家对比热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物质有哪些物理属性?(10分钟)

总结学过的物质的物理属性,请同学们设计实验从物质的物理属性的角度比较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从密度角度比较

从比热容的角度比较

从硬度角度比较

从导电性角度比较

从导热性角度比较 制造每一件物品的选材都要根据它的用处,我们要把不同物理属性的物质用在最适合的地方

四、总结知识点 (7分钟)

归纳质量,密度,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复习课后的知识梳理 学生听讲

[教学资源]复习课往往比较枯燥,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时候可以上物理课件圆,发光的小球等网站下载flash,配合课堂使用

[教学评析]从运用知识的角度来复习本章内容,以为是复习课,教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必要的引导,大部分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知识,也用过了这些知识。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篇2】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学习者的分析

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大部分),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接触许多与功和功率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学习过速度和电功率的概念,对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帮助。

3、教具与学具

电化教具:多媒体课件

4、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

教学流程图

设计内容 设计意图 活动层面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一、播放多媒体素材(视频)或画面)如用挖掘机挖土和一个工人单独挖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图中的情景说明了什么问题?

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考) 教师通过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怎样比较做功快慢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体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学习主题。

认知层面

想想议议学物理

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1、引导回顾速度的知识。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说出比较的依据。

物体 所做的功 所用时间

A 1000J 5S

B 1000J 10S

C 4000J 1min

D 6000J 1min

3、联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运问题加深对功率知识的认识。

4、想想议议:

投影演示插图孙女与爷爷上楼,让学生分析比较谁的功率大。

5、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准确的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

6、介绍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并以适当的事例加以巩固。

例:过去我们学习电功率,说说某电风扇的功率为60W,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参看课本小数据图表中的资料,说出各物体功率所表示的意义。

7、巩固提高:

提问:用1牛的力在2秒内将物理课本从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这个力做功的功率吗?

教师启发:以前学习过要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先确定路程再比较时间,也可以先确定时间再比较路程。同理,要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可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回答,由他人(同组同学或其他组同学)适当补充,

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领悟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①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时间短的做功快;②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利用机械或人工将同一大堆砖从地上搬到五楼,你会选用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过程。

教师点拔:在图中不知爷孙俩的体重和他们爬楼的时间,能否确定他们的功率的大小。

教师引导:用一个包含有功和做功所用的时间的概念(电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是否可行?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功率的概念,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认识功率的相关单位及计算公式。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作适当的讲评,加深学生对功率概念的理解。

教师先引导学生求出所做的功,再求功率,这对学生巩固前后知识均有所帮助。

温故而知新,对后面的学习将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

用类比法

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物体做功有快有慢之分,进一步知道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物体做功的快慢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的答案可能两方面都具有,如果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逐步启发,加选先进的起重机,学生就会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深刻领悟物体做功确有快慢之分。

学生的讨论也会出现分歧,教师就在学生的分歧中导入功率的概念,循序渐进,恰到好处。

设疑,引出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要比较两物体做功的快慢,可用功率直接比较)。

通过实例讲授,让学生自然知道功率的概念。

加深学生对功率的物理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个具体的概念,懂得功率大或小的意思是什么。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率的相关知识,包括公式的运用。

知识的运用与迁移

三、通过例题训练,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1、 想想议议:

物理学或者生活中,还有那些场合需要表示一个物理量变化快慢的?

2、例题:体重为900N的爷爷与体重为300N的小孙子举行登楼活动,楼高三层共10米。若:

(1)爷、孙两人同时从一楼起步,半分钟后同时到达三楼;

(2)爷爷年纪大、身体较重,孙子登楼用了半分钟,爷爷所用的时间是孙子的2倍;

(3)孙子登楼用了半分钟,爷爷所用的时间是孙子的3倍。

以上三种情况下,谁做功多?谁做功少?谁用的时间多?谁用的时间少?谁做功快?谁做功慢?

3、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例题,动手做一做。

教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说出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频率(振动),拓展知识。

引导学生回到前面所举的例子,通过讨论及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边边思考,边动手进行计算解答。教师把学生的答案进行投影,可进行全班讨论,加深理解。

学生自己进行阅读、解答,教师在课室巡视,给有学习困难的学适当的帮助。学生解答完后,教师再用解题示范,强调解题的方法和习惯。

对各种变化率,增长率的认识,让学生拓展知识

使学生加深对做功快慢的理解及加强学生对功率知识的应用能力

练习功和功率公式的应用,使学生加深认识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小结

四、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学生先自己总结归纳,教师引导个别代表回答并作适当的讲解。

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也能借此机会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并获得教学效果的即时反馈。

五、点评

功率的教学一个难点,以往的教学过程按教科书的思路进行授课,课堂显得枯燥,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本教学设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再以想想议议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和功率的知识,最后让学生用所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体现到学致用的乐趣。本人教学实践证明,这节课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原理。

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到体的电阻。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测量电阻,学习一种应用欧姆定律测量电阻的方法。

2.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进一步体会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应用欧姆定律测量电阻体验物理规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意义。

2.认真完成实验,养成做事严谨的科学态度。

3.在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实验过程中,加强与他人的协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应用欧姆定律,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

2.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属性,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教学难点

1.实验电路的设计、连接,电流表、电压表量程的选择,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实验数据表格的设计。

2.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属性,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了解灯丝(钨丝)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特性。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池、定值电阻(5 Ω、 10 Ω各1个)、小灯泡+灯座、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欧姆定律的内容、适用条件及其数学表达式。

2.教师提出问题:用电流表和电压表你能测量出定值电阻的阻值吗?说明测量原理,并画出测量电路图。

二、新课学习

1.学生思考、设计实验,教师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改变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和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应如何改进测量电路图?

2.学生思考、设计实验电路: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改变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和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定值电阻的阻值将如何人改变?

3.学生猜想、假设实验结果:学生探究实验: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出定值电阻的阻值。

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果: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属性,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教师引导学生测量小灯泡的灯丝电阻:你想不想知道小灯泡的灯丝的电阻有多大呢?

4.学生设计实验电路:

5.学生探究实验: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灯丝电阻。学生发现问题:在不同电压和电流的情况下,小灯泡的灯丝的电阻不同。

6.学生知识类比迁移,思考、交流讨论:为什么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小灯泡的电阻会改变?

三、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篇4】

各位评委: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通报版教材第一册第十一章第四节《滑轮》。说课的过程包括: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和教学原则,三、说教学过程,四、说作业,五、说板书五部分。

教材分析:本届讲授的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各自的优点,指出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并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了它们的省力情况,把滑轮与杠杆联系在一起。最后讲述了能同时应用定滑轮和动滑轮优点的滑轮组。

经过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关键是抓好学生的随堂实验。

①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②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②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

③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归纳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验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

②通过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③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根据《滑轮》一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学生实验、放电脑动画、观察、讨论、讲解为主的多边法教学。通过观察、实验和看电脑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原则:

①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④巩固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

用课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轮,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观察、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演示定滑轮、动滑轮的用法,学生实验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此实验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减小动滑轮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让学生把实验结果填到设计好的表格中。各实验小组分析论证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观察实验和相应的理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研究滑轮的实质用课件动画说明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这样做可以让这个问题更直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接着提出问题:有没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的方法呢?然后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结果,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来。然后用课件提出如何连接滑轮组,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设计滑轮组,用课件动画给出答案。学生在按照图中的设计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绳子移动距离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的关系。这个实验有可能出现偏差,这时可让学生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巩固强化:

①让学生对照本节知识进行小结,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②完成按照本节目标设计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持久性记忆,有认识的表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本节布置作业如下:

③规律:使用滑轮组时,重物由几股绳子承担,匀速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几分之一,绳端移动的距离就是重物上升距离的几倍。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实验现象,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大小

【教学难点】

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用具】

玻璃杯1个,粗玻璃管1根,小试管1个,烧杯1个,水槽1个,烧瓶1只,乒乓球1只,硬纸片1块,水适量,注射器1只,马德堡半球一个,抽气机一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提问:

(1)液体内部压强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压强怎样计算?

二、情境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实验演示:

(1)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原因?

(3)试管放在长玻璃管中倒过来会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4)抽气机抽取马德堡半球内气体时,橡胶管会怎样?为什么会发生形变?受到了谁施加的力?这说明了什么?

三、新课

(一)大气压的存在

师生分析上述实验,得出结论: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阅读教材86内容。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那么,大气压有多大呢?你能否设计实验测量出来?

(二)怎样测量大气压?

[活动]讨论:如何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

讨论后,给予鼓励

学生可能说出的方法:

(1)器材:吸盘、弹簧测力计;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2)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以上两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将实验的思路总结出来。

问:还有其他方法吗?

[活动]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试管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试管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活动]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P0=ρ汞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想想议议]教材88页“想想议议”

学生计算,并讨论、交流。

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思考抽水机工作原理,并讨论、交流。

四、知识拓展

介绍大气压强发现的历史(见附页)

本节小结。

(1)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

(2)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3)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2)练习册76页第7、8题

计算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板书设计:14.3大气压强

一、大气压的存在

二、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三、大气压的大小:760mm高汞柱

标准大气压P0=1.013×105Pa

四、气压计

附页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篇6】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

(1)讲解: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

③学生装汇报实验结果。(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游戏:拔河)。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去掉动滑轮装置拔河弱小同学败)

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48结论)。

(2)讨论: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优点?各有什么缺点?

怎样使用才能把两种滑轮的优点结合起来既省力又方便?

(3)分组实验:学生独立组装滑轮组实验。

(用钩码实验时教师要注意动滑

(4)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学生填写P49结论)

(三)巩固

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

(四)布置作业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电阻》。在教学设计的指导下,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电阻》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电阻是电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与电流、电压构成初中电学的三大基石。对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初步理解,是更好地学习变阻器、欧姆定律、电功率等相关内容的必要基础。因此,电阻的学习将在物理电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根据本节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参照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阻的定义、符号、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3)知道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学中的运用;

(4)了解半导体及超导现象。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阻概念的建立;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难点:认清电阻是导体自身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上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而且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将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理性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借助形象直观的实验操作,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实践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重要理念,要求物理教学要贴近生活实际,新课程标准还要求物理课堂注重科学探究,提倡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小组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的启发引导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学,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动脑做实验,在观察,实验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互学互评,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应用演示实验,将相同长度和相同粗细的铜丝和镍铬合金丝分别接入同一电路,闭合开关后,让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小灯泡的亮度明显不同。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的灯泡亮度的同时让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同一电路中接入不同材料金属丝,灯泡的亮度会有变化呢?从而引出新课——《电阻》。

2、巧引启思,突破难点

通过演示实验,小灯泡的亮度的变化是因为通过灯丝的电流大小发生变化,而电流发生变化是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而造成的。此时教师应该强调导体与绝缘体是根据物体是否容易导电来划分的,导体对电流都有阻碍作用,从而提出电阻的概念。

由于电阻的概念较为抽象,教师可以与河床对水流的阻碍或者道路对车流的阻碍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相对比,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阻的概念。

新概念的得出后,顺其自然会介绍新概念在物理中的符号、单位及各单位间的换算,并将其板书在黑板上。教师向学生介绍生活中常见物品的电阻,让学生了解电阻单位的大小。

教师介绍在电路图中电阻的表示符号。

3、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科学探究活动——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在前面的演示实验中,相同长度和相同粗细的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却不同。这说明导体电阻的大小跟材料有关。教师提问: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除了材料还有那些?

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猜想,例如长度、粗细、温度、体积、颜色等,教师对学生进行诱导,例如,与车流对比,像道路的结构、道路的长度,道路的宽度都会影响车流的速度;高压输电所用电线又粗又直,而电炉丝却不是。让学生对猜想进行筛选,去伪存真,逐渐趋于合理,明确探究方向。

设计并进行实验: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后,教师简单介绍实验器材,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因素去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正确选择实验器材,经历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交流与总结;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实验结果,最后由教师得出结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为了更好理解影响电阻的因素,可以将高中所学的公式告诉学生,并对公式进行简单阐述。

教师对探究实验中所用的方法进行讲解,得出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强调该方法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篇8】

初中物理密度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内容。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测量型实验课,是对天平、量筒密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实验步骤。

过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测量不规则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5、教学难点:由实验原理设计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再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是本节的难点。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突破此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物质的密度,由于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这就需要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然后自己动手操作测出实验结果。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四、说过程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

1、复习密度公式引出新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并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铜块,要测量这个铜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3、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烧杯中的盐水,还能否用刻度尺来测小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呢?引出量筒的使用。

教学环节二、量筒的使用

教师展示:量筒,学生观察:量筒。

1、师生共同讨论量筒的单位、量程、分度值、读数时注意问题及用途。特别强调1ml=1cm3。

然后让学生动手往量筒内倒水,练习读数。

2、学生讨论并口头回答:用量筒测石块的体积的方法。

教师稍后板书: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V=V2-V1。

教学环节三、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1、设计实验方案

首先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测出小石块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到达的刻度V1。

(3)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慢慢浸没到水中,读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V2。

(4)计算石块密度ρ=m/(V2-V1)。

最后老师提问:为什么先测质量,后测体积?让同学们从减小误差方面进行思考。

2、设计记录表格

操作过程中的数据,需要专门的表格来记录,下面根据我们的需要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教师巡视并提示实验时应记录:实验中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中间计算量,最终计算量三方面的数据。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并纠正设计中的不足。

3、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老师强调小组分工,有操作的,有记录的,并巡视指导。

4、教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教学环节四、测量盐水的密度

设计实验方案

考虑到设计该实验方案比较难,学生不易想到,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最佳实验方案。

设计问题:(播放课件)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甲乙两同学各提出了一套方案。

甲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在烧杯中装入一些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再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

乙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盐水体积,再测出余下的盐水和烧杯的质量。

1、学生交流,回答你觉得谁的方案更好?请说明原因。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如何使实验误差更小讨论确定最佳方案。

2、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之后让学生汇报。

3、分组实验。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实验结果。给予适当评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教学环节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

1、实验原理:ρ=m/v

2、量筒的使用: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V=V2-V1

3、测量小石块的密度:m,v1,V2

4、测量盐水的密度:m1,v,m2

六、布置作业。

为了使学生对测量固体密度更全面更系统的掌握,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蜡块不能沉入水中,还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10的加法教案集锦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框架。这份“10的加法教案”是范文资讯网的编辑根据您的喜好经过精心挑选而来的,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10的加法教案(篇1)

1、通过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出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

2、通过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估算的意义以及估算的策略的灵活性。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学生独立完成第102页第1题。

2、同桌同学互答。

3、教师综合归纳万以内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三、复习估算。

1、猜一猜,这些数接近哪个整百整十数?

老师说数,学生猜。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完成第102页第3题。

四、数学活动。

1、口算练习。

一人说算式,一人说得数,在相同时间内说得又多又对的老师发给奖品。

2、笔算练习。

(1)教师给出一些数写在黑板上。

(学生两人为一组,一人用以上的两个数来出加减法题目,另一人计算,每做完一题后,两人互换角色。

(2)自己想一些数做做看。

3、估算练习。

(1)学生讨论,怎样估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

10的加法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8+6+1=8+2+1=6+5+1=

求385与705的和。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你能不能自己写出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呢?

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师:刚才的复习,是前面刚刚学过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进位加,但和前面学的稍有不同,今天要学习的是连续进位加。

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提问:

师: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8根和5根怎样加?给8根小棒凑几根就是10根?(8+2+3=13)

满了10根可以捆成一捆,捆好举起来让大家看看,放在哪里呢?10个1根捆成1捆,也就是1个十,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再加整捆小棒,9捆加2捆再加这1捆,一共有12捆小棒零3根。指着图问:这一捆小棒哪里来的?

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满了10根就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教师小结: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1个十。

列竖式计算。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讲评: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1或忘加1。

2、求出每一个胡萝卜上的算式的得数。

4、地球仪85元,书包48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10的加法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三种几何图形。

2.通过创设愉悦的游戏情节,运用多种感官来调动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3.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活动方法:

以游戏法为主,结合操作法和讲解演示法。

2.几何图形拼组成的图画。

3.魔术箱、魔法棒。

4.小鸡、小狗、小猫的教具。

活动过程: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图形王国去,那里啊,会变出好多好多有趣的东西,好了,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看哪个小朋友表现得最好。”

师:“小朋友们,图形王国到了,图形王国里有一只奇妙的箱子,你们看,就是这只魔术箱。(出示魔术箱)你们想不想知道里面藏的是什么秘密?好了,我们来看看这只魔术箱会给小朋友们变出什么有趣的东西。

①教师念儿歌:“魔术箱子东西多,让我先来摸一摸,摸出来看是什么?”

摸出一本正方形的书,问:“这是什么?(书)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为什么说书是正方形的?”

当幼儿摸到后,要求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物品。游戏反复进行。

③教师总结:魔术箱里的东西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三角形的,有的是正方形的。(边说边指相应的物品)

④你怎么知道它是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

⑤老师总结:圆形:圆溜溜,没有角,滚来滚去真能跑;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像座小山立得牢;

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方方正正本领好。

①教师用魔法棒“变”出由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组成的图片,请学生找出其中的图形宝宝。

师:“小朋友们,图形王国里还有好多有趣的东西,你们看,这是魔法棒,(出示魔法棒)它也会变出好多的东西。变!变!变!咦!魔法棒变出什么了?(边说边出示其中的一幅图画)原来是一幅漂亮的图画。现在,小朋友们来找一找,这幅图由哪些图形组成,比比哪个小朋友的本领大。

②教师用魔法棒依次“变”出另外的几幅图画,请学生分别找出各种图形。

师:“魔法棒的本领可真大,它还会变出小动物呢!变!变!变!(“变”出三种小动物)小朋友们,你们看他们是什么动物呀?

师:“咦!这三个小动物好像在哭,我们来问问它们怎么了。”

“小鸡、小狗、小猫,你们怎么啦?”

(教师模拟小动物的声音)“我们找不到家,见不到妈妈了!”

“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小动物找家吧!你们愿不愿意啊?”

师:“你们看,这些都是小动物的房子,现在我们来帮小动物找找家。”(把三种几何图形的卡片发给学生)

师:“小动物说它们的房子都是有形状的,小狗说,它们的房子是正方形的,小朋友们看到正方形的‘房子’了吗?”让学生把正方形的卡片举起来。

师:“小朋友们做得真好,帮小狗找到家了。小鸡说,它们的房子是三角形的,小朋友们看到三角形的‘房子’了吗?”让幼儿把三角形的卡片举起来。

师:“小鸡也找到家了,小猫说,它们的房子是圆形的,小朋友们看看圆形的‘房子’在哪里?”让幼儿把圆形的卡片举起来。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都帮小动物们找到家了,小狗、小鸭子、小猫可高兴了,唱着歌快快乐乐地回家去了。”(把三种小动物分别“送到”相应的“房子”里)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在图形王国认识了好多的图形宝宝,小朋友们说说它们是谁啊?”(依次出示三种几何图形的卡片,让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

师:“图形王国里还有好多好多奇妙的东西,下次老师再带你们去,好不好?我们也唱着歌回家吧!”

活动延伸:

1.让幼儿把小动物的‘房子’分类放到区域角中。

2.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找出其他的图形。

10的加法教案(篇4)

㈠认识加号,学习加法算式的读写,探索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㈡通过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课前三分钟,要求学生将数学书放桌面左上角,准备好学习用具,坐姿端正,手放好。

1.师:同学们,看老师的右手里拿着几根铅笔?可以 用数字几来表示?

师:同学们再看老师的左手里拿了几根铅笔?可以用数 字几来表示?

师:同学们知道老师手里一共有几根铅笔吗?(手做出 合并的动作)用数字几来表示?

师:有谁知道4是怎么得出的?(教师可以用刚才合并的手势来提示学生)

师:真是聪明的孩子,把3和1合起来,我们可以用这 样的一个符号来表示“合起来”(板书“+”)

师:像这样的带有加号的算式叫做加法算式,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加法(板书“加法”)

2.我是小专家(ppt演示,教材24页做一做,根据图中事物,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目的在于进一步理解和感悟加法“合”的含义)

师:大家表现的真好!森林里的小松鼠听说了你们,都想以你们为榜样,做一个遵守纪律,爱思考动脑的好学生(ppt展示主题图),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谁能提出一个问题?

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并且说说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学生回答(数出来,用加法,分与合,必要时教师可以指出还可以用从3开始数)

四、 总结

学生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我们今天收获了加号和 加法,希望大家可以让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最终将运用于生活。

用一句话评价这节课的话,我想说,需要提高的地方很多很多。首先,是教材的'解读和难重点的突出。这些做得不是很到位,尤其是加法的含义,教学中只是有体现,而不是重点体现,更是注重了结果的表达,而忽略了过程的重要。其次,是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学中偏向于讲,而不是引导,以自己为中心,而忽视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应该加强引导式教学,相信学生,放开学生。最后,是语言的不规范。教学中出现了多个口语,用词不当和表述不严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正。

10的加法教案(篇5)

1、通过画圆圈学习10以内的加法。

2、训练学生的加法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口头计算能力。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1. 出示3个黑圆片和7个白圆片,教师进行讲解.

3. 出示4个黑圆片和6个白圆片,教师进行讲解.

2. 在活动过程中,我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幼儿,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充分利用小黑板和卡片达到教学目标。

3. 在这节课中,我已经了解到幼儿学了10的分解和组成。在这基础上学习10以内加法,充分发挥幼儿能力。

4. 这节课中,师幼配合的很好,但教学有些小学化了。

6.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把小学的教学方法适当的'应用到幼儿教学中,同时应用更多的幼儿教学方法。

8. 幼儿教学是一门科学,它与小学教育不同。

小百科:加法有几个重要的属性。 它是可交换的,这意味着顺序并不重要,它又是相互关联的,这意味着当添加两个以上的数字时,执行加法的顺序并不重要。 重复加1与计数相同; 加0不改变结果。 加法还遵循相关操作(如减法和乘法)。

10的加法教案(篇6)

这节课我们通过走进花果山来学习《10以内数的加法》。我把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重点定位在两方面:一是学生的语言训练和对数学信息、数学问题的理解上;二是对加法意义的理解上。

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在讲课前,我先给学生播放了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曲,本来有的同学无精打采,但歌声一响,他们都变得精神抖擞。这是他们喜欢的,投其所好让我在课堂伊始抓住了孩子们的心。

这时候再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来到花果山,让学生观察情境图,看到了什么,提出自己的问题,想一想怎样解决。同学们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很短时间便举起了小手,有的说我看到了白云,有的说我看到了小鸟,有的说我看到了小猴子。学生第一次接触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他们会看图会找图上的事物,但不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因此在这一环节用了大量的时间。

对此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由学生回答。继续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计算出“5只小猴子”,引导列出算式:3+2=5(只),并说出3和2各表示的含义。然后用小棒演示:用一根小棒表示一只小猴子。先摆3根小棒(表示树上的小猴子),再摆2根小棒(表示树下的小猴子),然后把它们合起来就是一共的5只小猴子。之后再让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极强,接下来有的同学提出“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有的同学说我是通过数的,有的同学说我是通过摆小棒得到的,有的同学说我是算出来的“1+4=5”,有的同学说我也是算出来的“2+3=5”,前面同学说自己是按上面的和下面的对小朋友进行的分类,后面同学说自己是按男女进行的.分类。对这几种方法都加以肯定,对积极回答的同学进行表扬,孩子们的兴致更高了,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大家动手做一做,用画圆,摆小棒等活动体会加法的意义。让孩子们既动手又动脑,积极参与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本节课快结束时,我鼓励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了什么。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学生都已经会计算了,所以授课重点不应放在计算的训练上,而应继续关注加法模型的建立,所以在教学时我采取 “说一说、摆一摆、交流”三个环节进行,让学生在说问题、解决问题和交流算法的环境中深入理解每个数表示的意思和算式表示的意思。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模式,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总结,加强交流。本节课快结束时我鼓励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了什么,通过这一环节,提高了学生分析整理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本节课,我觉得自己的不足在于因为初次接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缘故,讲课过程中过于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不断钻研不断提高。 教学需要不断更新方法,基于学生年龄特征,自己认为对于低年级数学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我们的课堂吸引孩子,通过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再就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梯度,由易到难,让学生不断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10的加法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解决问题,学习1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 体会加法的意义,探索10以内两数相加的计算方法。认识加号,以及学习加法算式的读写。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10以内两数相加的算法,会读会写加法算式。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启发引导。

出示影象资料《猴哥》主题曲 快乐的35分钟又要开始了,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想不想知道是哪里?

以学生感兴趣的《西游记》故事引入,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问题,并能用以有经验解决问题。 活动一:

音乐里面唱的是谁?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到孙悟空的故乡花果山去看一下。

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的27页,仔细观察这幅图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活动二:

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信息,那你们能看这副图画也提出几个小问题么?

活动三:

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问题,那下面让我们一个个来解决好吗?首先我们看书上小朋友提的问题:“一共有几只小猴子?”谁来说。

你是怎么知道的?

多中择优,第2种是把地上的5只小猴子,和树上的3只小猴子合起来,知道有8只小猴子。

一共有几只小鸟?………

学生认真看图仔细思考,知道有8只,可能想出的方法有:

概括总结

提高能力 那怎样表示5和3合起来就是8呢?下面小组讨论一下,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讨论的最积极,想出的办法,老师就把“创新小学士”的奖章发给他们,下面开始吧。

教师肯定每一种方法多中择优,随教材进行教学。

下面你们能用刚刚学到的加法解决第2、3个问题吗?

解决28页绿点标示的两个问题。

活动五:

下课的时间快要到了,可是我们还有一部分题没解决完怎么办?不如我们把它们放到问题口袋里留着下节课解决好吗?

谁来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

找有经验的学生读,然后集体读,认识加号。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总结,谈收获!

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

………

一共有几只小鸟?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10的加法教案(篇8)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64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内容,是在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计算教学因纯数字的教学会显得抽象且枯燥,教材中以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了解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实物操作,直观呈现算法过程,再通过语言表征,简化思维,理解算理。丰富学生对本课知识建构,同时为以后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打下基础。

教学问题诊断:

1.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操作,25+20在汇报时往往都会说“先算整捆,2捆加2捆,就是4捆是40根,再加上5根共45根。也就是先算十位(高位),再算个位。因为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算理,熟练算法,且计算过程都以口算为主,计算顺序可能显得不很重要,但是教师如果不引导,强调,鼓励这种方法,这与今后教授列竖式的方法发生矛盾,此时教学过程在这环节中把握好这个度。

2.本课研究的计算方法有部分同学是掌握的,只是朦胧感觉到应该是这样计算,但说不出算理,表述或思维过程中不够系统,不够规范,教师可在讲解中稍微提示以使学生便于理解,而这个环节的直观呈现也是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从直观学具操作到抽象数字理解过程。

如果在授课中缺乏直观操作、演示、对比、辨析的过程,只是简单讲解,反复练习,学生虽然也会逐渐掌握计算方法,但是借助学具,直观感悟,利用数的意义和组成,探索数字系统的结构,会用数学语言表征,能更好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更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情境发现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利用所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且理解其中的算法和算理。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学具辅助、算式比较等方法,逐渐丰富学生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理解算理,得出算法。

3.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

课件出示数字卡片:每张苹果卡片中都藏着一个数宝宝,你能说出它表示的意义?

教师引导:说数意义时可以按照这样的句式,如:这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4表示( )个( ),个位上的表示( )个( )。

出示“40”和“4”

教师:如果在计数器上,你怎样拨出这个数?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以不同的形式提高学生对数意义的理解的知识。根据教师依次出示的数字卡片,指定学生说出数的意义。

教师:看来小朋友们对数的意义知识掌握很好。在写字课上,小林和小红两位小朋友也在谈论着完成的作业情况。

请学生回答,教师摘要信息并板书;

教师: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完整表述,摘录可探究问题。

让学生能完整地把条件和问题完整说一说。可能学生会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可以有选择性进行板书,作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1)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

(2)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3.尝试列式,比较“一共要写”和“已经”的含义。

教师:解决这些问题,怎样列式?学生说出算式,教师依次板书出:

师生分析,肯定算式。

可能有学生会计算,请学生说出结果,教师可用粉笔轻轻写在算式的后面。并追问: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检验吧。

教师:我们准备了小棒,可以通过这些学具摆一摆,把过程清晰展现出来。

(1)小棒演示,学生板演。

算式25+2,先摆出“25”,摆出2捆再摆出5根,再摆出2根表示加上2。

算式25+20,先摆出“25”,摆出2捆再摆出5根,再摆出2捆表示加上20。

师追问:为什么他俩摆完25之后,一个摆了2根,一个摆了2捆?

指定学生表述过程(课件演示),注重引导根数与根数相加。也就是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捆数与捆数相加,也就是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

师生归纳,用摆小棒的方式验证这两个结果是正确的。

(2)计数器直观呈现相同数位相加的特点。

学生板演。

教师:请学生演示先拨出25,在增加2个,在个位上再拨出2个,最后是27个。

教师:如果加20在什么数位上拨?拨几个?表示什么?

这两题中,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用语言表征过程中简化思维,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数位的概念。

(四)学以致用,鼓励多种方法。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鼓励个性化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请学生观察,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判断理由。

师生小结,归纳计算方法,突出本课重点:“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并彩色粉笔板书。

5+3= 2+6=

35+3= 2+46=

35+30= 20+46=

让学生在练习卡上直接写出得数,指名汇报结果。

预设:如果有学生发现每组算式有一定的规律,教师可以适时拓展学生思维。突出“在加法算式中,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和也增加”的变化规律。

课件再次出示苹果卡片上的数字。

教师:老师把苹果卡片张贴在黑板上,根据这些数字,一起创造符合条件的算式。

(2)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

教师:这就是下节课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数学小学教案集锦


教师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人,再简单的课程,教师也要编写好教案。教案能使老师上课得心应手,写教案时要特别注意哪些地方呢?也许"数学小学教案"就是你要找的,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数学小学教案(篇1)

《数学广角—搭配》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3.初步培养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怎样有序的进行排列组合。

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幻灯片、小黑板、写有数字的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堂新课,叫做搭配,什么叫搭配呢,为了学好搭配,老师今天要带大家去数学广角参观,你们想去吗?为了把数学广角的每一个地方都游玩一遍,我还特地请来了我们的好朋友,瞧它来了!它是谁呢,它是我们大家都喜欢的蓝猫。

同学看数学广角到了,可是门是锁着的,只有输入正确的密码门才可以打开,可是密码是多少呢?蓝猫提示我们密码是由1和2这两个数字摆成的两位数。那么这个密码可能是多少呢?

猜猜看,小组之间拿出卡片来摆一摆。(教师找学生来回答,课件一一出示答案:12、21。)

二、探究新知

1.感知排列

师: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数学广角的大门打开了,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进入数学广角。咦,怎么进不去,同学我们又遇到了障碍,数学广角的门上还上了一把超级数码锁哦,好朋友蓝猫又提示我们这把锁的密码是由1、2、3这三个数字其中的两个摆成的两位数,那么这个密码可能是多少呢,你们能猜出来吗?

师:请同学们几个人一小组摆卡片,一起来讨论一下。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学生汇报,课件出示答案,教师一一讲解)

归纳总结:排列方法是先把第一个数放在十位上,把其他两个数放在个位上组成两个两位数;再把第二个数放在十位上,其他两个数放在个位上再组成两个两位数;最后把第三个数放在十位上,与其他两个数组成两个两位数,这样排列组合,就会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把六个两位数列举出来。(出示课件:先固定十位:12,13,21,23,31,32;先固定个位:21,31,12,32,13,23.)

师:大家都想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真了不起啊!今后我们在排列数的时候,要想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就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

师:同学们,蓝猫带我们到数学广角游玩了一遍,可它自己却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你能帮它一下吗?

课件出示

有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的2个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学生几人一组,动手操作摆数字卡片,分小组讨论交流。

数学小学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背景材料向学生介绍南京长江大桥,从而引出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创设了一幅幅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画面,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对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是学习万以上数的读写法的基础,从例题看,例4提供和创设更多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受一万的大小和万以内数的特征。例5先出示小木块的直观图片,请学生观察,说一说图上有多少个小木块,是怎么发现的。然后试着在计数器上画一画(拨一拨),再读一读、写一写、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最后填一填数的组成。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数的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建立自信心,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数学来源于生活,就要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遇到很多有关大数的知识,虽然这些概念往往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模糊的、但都为他们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因而从会场的人数到感知一千、一万粒黄豆,一千一万粒小正方体,最后延伸到楼房的高度、鹭江的宽度、大桥的长度以及山峰的高度。整节课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与“数”交朋友。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认识”万位”及其位值,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

2。 经历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3、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万”的认识与数感的培养及接近整千、整万的数的数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问

〈引导学生从身边情景,谈感受、估人数、提问题,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我今天来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师:那你们来估一估今天会场上的有多少位老师?

师:刚才大家估的数都比一千怎么样呢?

师: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一千大的数。

[评析: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学生学习的数学素材就在身边,教师巧妙的利用会场上听课教师的人数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展开“猜”数的活动而引入新课的学习,自然有效。]

二、合作探究,认识新知

(一) 估豆子活动,认识一万

1、 先估测后参与感知一千粒豆子所占的空间。

师:孩子们,在每个组的桌面上有这样的一袋的豆子,看这是一粒,(师拿出一小袋豆子)那么这有几粒?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师又拿出一袋稍大些的豆子)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这样的一袋豆子,你估一估这里有多少粒?

[师引导学生先观察后估]

师:你们想知道这里有多少粒吗?告诉大家有一百粒。刚才谁猜对了?估得真准。(拿出一大袋豆子)现在谁来估一估这一大袋又会有多少粒豆子呢?(很多学生举手)

师:有没不同意见?(没人举手)看来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我们估得到底对不对呢?下面就来验证一下,请九个小组的小组长带上一百粒的豆子上台倒入杯中。看,我这里有一百粒的豆子,将它倒入杯中,现在杯中有多少?(小组长继续倒)大家一起数,二百、三百……一千。

师:杯子里现在有一千粒的豆子,我将它倒入袋子里,看来大家都估对了。孩子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么数出一千粒豆子的,是一十一十地数还是怎么数?

生:一百一百地数

(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评析:千以内数的数值以及相邻数位间的进率是学生的旧知,也是学生拓展认识万以内数的认知基础,对于学生的认知背景教师不是采用简单的抽象提问导出,而是引导学生在经历参与估不同的豆子数以及数豆子的实践活动中自然引出旧知,既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有效的为下一个数学活动提供感知的基础。]

2、感知一万粒豆子

(1)结合包装的豆子,经历数数活动认识“一千一千”数的方法,感受用“一千一千”数大数的必要性。

师:我将这一千粒一袋的豆子放入这大罐子中,如果每组都放进来会有多少呢?我们一起数一数。(师穿梭于各组之中,小组长陆续将袋子放入罐子里。)

师:孩子们,刚才老师走了一圈,现在罐子里有多少粒豆子?

师:你们是怎么数的?

师:一千一千地数,大家都会数了吗?

师:看,这是什么?

师:我们一起来一千一千地数数到一万。

(电脑逐个出示数射线:

1000

0 一千二千 三千 四千五千六千七千八千九千一万

师:刚才我们一千一千地数,数出了几个一千? 10个一千是多少?

(板书: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评析:让学生在实际的数豆子活动中感受到对于比一千大的数还可以用一千、一千的数的方法进行数数,并通过数豆子使学生初步感知到一万的大小,从而有利于学生已有对千以内数的拓展认识。]

(2)、进行一千到一万以及一万到一千的数数,感知“万”的数数活动。

a、“一千一千”的顺数与倒数

师:看来大家一千一千地顺数到一万一点困难都没有,那谁会从一万一千一千地倒数回一千吗?(生数)你们都想数一数吗?好,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数,从一千开始一千一千地数到一万,再从一万开始一千一千地倒数回一千。

(活动后生互评)

b、穿插“一百一百”的数,重点解决几千九百满十进一到整千的难点问题。

师:看来一千一千地数是难不倒大家了,如果老师这有更大的数,但它不是整千数你还会一千一千地数吗?

师:一百一百地数你们会吗?我们试试,从一千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二千,谁会?

师:他数对了吗?谁会从一千五百开始,一百一百地数到二千五百?

师:他数得怎么样?

师:我发现刚才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一起数起来,可见,这样的数数都难不倒大家,想不想来点挑战的?看,我带来了什么?

师:在计数器上有哪些我们以前认识的新朋友呢?

师:我要在计数器上拨珠了,仔细看,这是什么数?

师:你能从九千五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万吗?(师边演示生边数)

师:九千九百后会是多少呢?看,九千九百再加一个百就怎样?

师:这个一该向哪一位进?千位进一后又会有什么变化?

师:那这时该向哪一位进?

师:这个万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

(板书:万以内数)

【评析:从几千九百满十进一到整千乃至于整万的数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数数活动予以重点解决,是有效的而又必须的;利用计数器的辅助手段既有利于学生对于“万”这一新的数位的认识,而又在形象的从几千九百满十进一到整千乃至于整万的数数认知过程掌握了万以内相邻数位的进率。】

(3)结合具体事物让学生参与拿指定数量豆子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

师:孩子们,看来一百一百地数从九千数到一万这里还有一个连续进位的过程,你们都会吗?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还有一些大数它既不是整千数也不是几千几百的数你会认识它吗?我

们试试,在讲台上,我准备了10袋一千的豆子,10袋一百的豆子,10袋十粒的豆子和一些零散的豆子,我说一个数请一位同学来上台拿豆子,拿出多少呢?谁会?(板书:四千三百二十一)

师:下面的的同学当小裁判,对的用掌声给他鼓励,有问题的请举手,明白了吗?好,我们开始,(生拿出4个大袋,3个中袋,2个小袋和1粒豆子)你说说你是怎么拿的?

师:他拿对了吗?(对了)我这还有一个数,它可特别了,它会是谁呢?

(板书:九千九百九十九)

师:你会拿吗?你打算怎么拿?

师:她拿对了吗?

师:哦,你有什么好方法?

【评析:学生能否对于数进行正确的组成与分解,是数概念是否建立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采用问答式的抽象提问,而是设计让学生在具体的拿豆子活动中进行检验,既有利于让学生理解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无疑将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4)引导进行感知抽象活动,结合数轴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自主表达整千数的大小关系

师:现在我请大家观察屏幕上的数射线,你发现了什么?

师:我在这条数射线上看到一个数六千,你看到哪一个数?

师:它在六千的哪一边?

师:真好,你都能想到它们的大小关系了,你们还能看到什么数?

师:太好了,你能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关系。孩子们,接着我请你们闭上小眼睛,将这条数射线记在脑海中,睁开眼睛。你还能看见它吗?(电脑上的数射线消失)

师:现在你能想到什么数?

(生各抒己见)

【评析:数概念建立的另一个指标是能否理解掌握相应的数大小的关系与比较,教师设计让学生在数射线上认识万以内整千数,并让学生对整千数之间的方向、位置、大小及简单的关系进行表述认知,有助于学生从对万以内数的形象感知向抽象认识进行过渡。】

(二)、体验感知“一万”

(1)感知“一万”字

师:在我手上是一张的报纸,估估看,这样一面有多少个字

师:想知道吗?怎么办?

师:你想怎么分呢?

师:好,看我先把它对折,对折,再对折,现在,有谁知道有几个字?

师:想知道吗?看,这样的一面,我数了数大约是一千字,这样(二千)(师慢慢张开报纸)多少?

师:这样的一面报纸大约有八千个字。

(2)感知“一万”粒

师:这有一个大正方体,它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拼成?

师:有两个大正方体,会有几个小正方体拼成?

师:5个呢?(五千)一万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成几个大正方体?

【评析:结合实际事物采用估测与比对的方法,既有利于丰富学生对万以内数的感知,而又适时渗透合理估算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联系实际,发展数感

(1)展示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图片,感知大数,培养数感。

师:孩子们,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电脑出示东方明珠)这是哪儿?去过吗?

师:它有多高?

师:是吗?(电脑出示)四百六十八米,他的知识面挺丰富的.。四百六十八米有多高呢?我们的教学楼有多高?(大约20米)也就是大约23幢教学楼那么高。(生“哇”声一片)

师:这没什么,还没有一千米呢,我带你们去看一座桥(电脑出示南浦大桥)这是哪里?

师:太著名了,它有多长?你总算举手,你说说

师:你去过吗?有什么感受?

师:他用了两个很字来形容,如果我把南浦大桥立起来有多高?

师:有这么高的地方吗?

师:(电脑出示)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师:刚才那个同学说有多长?看(电脑出示)八千八百四十四米有多高?

师:你说得太好了,就这样大家想象一下有多高。

[评析: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对想象活动,有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数感]

(2)回归课堂升华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上完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最后,请大家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今天的会场大约有多少人?

师:今天这个会场坐满了,大约可以坐六千人,现在你们有所了解了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万以内的数。

(板书:认识)

四、深化拓展

数字游戏(作业)

以一万元人民币的不同拿法,让学生感知万以内数的大小,深化理解万以内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数学小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在自由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各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正确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教学难点:如何选择有效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图形卡片、题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神秘宝盒,你们想知道这里面藏着什么吗?请同学们来摸一摸。

生摸出图形,老师贴在黑板上,指名说说怎样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

2、师: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礼物,快拿出来拼一拼,粘在白纸上,看谁拼的图案最漂亮。

生拿基本图形拼。

指名展示所拼图案,说说拼的是什么,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

3、揭示课题。

这些图形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基本图形拼成的图形,叫做组合图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课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4、屏幕出示图形,这些分别是什么图形,这里面有你认识这些图形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

老师最近正在装修房子,可是遇到了困难,你愿意帮忙吗?

你老师打算在客厅铺上地板,地面的平面图如图,请同学们帮老师做一下预算,估计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再实际算一算,并与同学们交流。

生先说估计值,并说出依据,教师在黑板右上角板书。

2、小组探索。

刚才我们只是估计一下,但实际在买的时候,买多了浪费,买少了还要去买,太麻烦,以我们必须求出实际的面积。我们没有学过这种图形的面积,怎么办呢?

生:我们可以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再求面积。

小组合作探索,组长拿出工作表,小组同学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在图中画出来,看看你们小组能想出几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汇报交流。

小组汇报,在投影上展示自己小组的做法,分别说说为什么这样分割,怎样求面积。其他小组长把和他一样的方法做上标记。

教师强调:为了和原线段区分开,后添加的线段要画虚线,这条虚线是为了辅助完成这道题的,所以叫做辅助线。

生共同探索所说的方法是否能求出面积,不合适的说出为什么。

把以上方法汇总,说说哪种方法最简单,为什么?

师:分割或添补的越简单,计算起来就会越简便。

4、教师贴出学生选出的

4种简便方法,用卡纸贴在黑板上。

生观察着几种方法,把它们分类。

师相应板书:分割法添补法

这两种方法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吗?

6、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法,计算出图形的面积。

指名板演。检查订正,写出答语。

把实际结果与估计结果比较,看看谁估计的比较准。

师:只要选择了简便易行的方法,我们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才会又快又准确。

三、实际应用。

1、这里有两个鱼缸,请你选择最简便的方法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2、学校要粉刷教室,粉刷一面墙每平方米需用

0.15千克涂料,一共需要用多少千克涂料?

生在题卡上答题,师巡视指导。指名展示自己的方法,生判断哪种方法最简便。

3、学校要油漆

60扇教室的门的外面,(单位:米)。

(1)需要油漆的面积一共是多少?

(2)如果油漆每平方米需要花费

5元,那么学校共要花费多少元?

指名读题,说说完成这道题要注意什么?

生独立完成。汇报。

四、全课总结。

你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身边的难题,那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呀!让我们一起学好数学吧!

五、课外练习。

在你身边找出一到两处组合图形,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面积,再选择你认为最简便或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实际算一算。

数学小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苏教版 《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

2、在具体情景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考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胜利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今天,老师请了一位朋友来和我们一起上课,看,它是谁?

小叮当有着一个充溢智慧的大脑袋,和它一起上课会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思维热身操共有8节:

12×30 60×50 20×13 50×70

6×8+2 5×9+6 2×8+8 4×7+3

真不错!

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高了,很多小朋友家都订了牛奶。老师这也有一张订单,瞧,小叮当正盯着它在研究呢!

一份牛奶(每天一瓶)每月28元

订一个月 送文具盒一个

订一个季度 送文具一套

订半年 送书包一个

订一年 送四驱车一辆

你猜小叮当会选择哪种定奶的方式呢?

四驱车的诱惑太大了,小叮当决定订一年。不过订之前,得先摸摸口袋里有多少钱。

要求需要多少钱,得先来列一个算式?(板书:28×12)为什么乘12呢?那大概要多少钱?

你是怎样估算的?(28×10=280,28×12比280多一点,可能是300元。)

那究竟需要几元呢?你们能帮小叮当来算算吗?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看看你们有哪些好方法?

(1)先算一季度再乘4。 28×3=84 84×4=336

(2)先算半年再乘2。 28×6=168 168×2=336

(3)先算十个月再加上2个月。 28×10=280 28×2=56 280+56=336

(4)用竖式计算。

好,那我们先把竖式列好,注意数位要对齐。这和我们以前学得乘法竖式有什么不同?以前是一个数乘一位数,现在是乘一个两位数。第一步算什么?用个位上的2去乘28,2乘8得16,对齐个位写6,向十位进1,2乘2得4,加上进上来的1得5,对齐十位写5。好,2乘28得56,表示的是56个1,所以6要对齐个位写。做到这结束了吗?第二步再算什么?用十位上的1乘28,得28个十,也就是280,对齐个位写0,对齐十位写8,对齐百位写2。然后怎样做?相加,为什么加呢?第一步2乘28求出的是2个月需要多少钱,第二步1乘28求出的是10个月需要多少钱,那么把两次的结果加在一起就是12个月也就是1年需要多少钱,所以我们用加法。

那么,在书写时呢,这里280的0可以省略不写,下面仔细看老师完整的再算一遍。第一步用个位上的2去乘28,2乘8得16,对齐个位写6,向十位进1,2乘2得4,加上进上来的1得5,对齐十位写5。第二步用十位上的1乘28,1乘8得8,对齐十位写8,1乘2得2,对齐百位写2。然后56加280,6加0得6,5加8得13,写3进1,2加1得3,所以是336。

谁也会像老师这样来说一说计算过程呢?都会说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你们知道每一步算的是什么吗?

板书 2 8 2 8

× 1 2 × 1 2

2个月 5 6 ……56个一 5 6

10个月 2 8 0 ……28个十 2 8

3 3 6 3 3 6

好,下面我们来看一组练习,你能说出下面各道题目的下一步该怎样计算吗?

21 24 53 54

×25 ×32 ×23 ×46

5 48 159 324

6 6

假如调换28和12的位置相乘,结果会怎样呢?打开书31页,试一试,在书上完成!(一人板演)

1 2

× 2 8

9 6

2 4

3 3 6

比较一下这两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后,计算的过程不同,结果却是一样的。)那么乘法可以怎样来验算呢?(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

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啊?(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那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呢?

大家说的都很好,那能不能根据刚才说的来完成这几道题目呢?

(打开书P31页第1题)(3人小黑板,逐一讲解,反馈并纠错)

2 4 6 2 1 3

× 2 3 × 4 1 × 7 2

7 2 6 2 2 6

4 8 2 4 8 9 1

5 5 2 2 5 4 2 9 3 6

我同桌也做了两题,她做的对吗?(P31页第2题)

1 4 3 4

× 2 5 × 2 3

7 0 7 2

2 8 6 8

9 8 7 5 2

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你会把它改正过来吗?

1 4 3 4

× 2 5 × 2 3

7 0 1 0 2

2 8 6 8

3 5 0 7 8 2

所以说,我们做题一定要细心啊!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竞赛,请组长拿出作业纸,上面一共有四道题,一人做一题,不允许一个人全做完,假如出现取消竞赛资格,不过当一个人在做的时候,其他小朋友可以在旁边监督,发现错误可以提醒,但是不能报答案给他听,比比哪组做的'又对又快!(P31页第4题,实物投影校对)

1 4 2 6 6 3 7 3

× 5 2 × 2 4 × 3 2 × 2 3

2 8 1 0 4 1 2 6 2 1 9

7 0 5 2 1 8 9 1 4 6

7 2 8 6 2 4 2 0 1 6 1 6 7 9

经过这么激烈的竞赛,我们放松一下,春天已经不知不觉的来到了我们身边,看,公园里景色多美呀!(P31页第5题)你从这幅图上得到了什么信息?(成人票24元,儿童票12元)我买32张儿童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一共需要多少钱?)可以怎样列式?(32×12)打开书31页,独立完成。(一人口答)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作业:31页想想做做2。

数学小学教案(篇5)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数学小学教案(篇6)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谜语,老师希望你们开动自己的小脑筋帮老师找到这个谜语的谜底,下面竖起你们的小耳朵仔细听老师的谜语,“小小石头硬又白,整整齐齐排两排。天天早起刷干净,结结实实不爱坏”

同学们你们猜到老师的谜底是什么了吗?

生:牙齿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那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我们的牙齿呢?

生:早晚刷牙,少吃糖果。

师:嗯,小朋友们懂的可真多,刚才你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发现了一个你们身上的小秘密。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很多都已经开始换牙了,课前老师也让同学们和家长一起数了自己换牙的数目,那么,你换了几颗牙?

生:3颗、2颗、4颗??

师:同学们有的换2颗牙,有的换3颗牙,还有的换的更多,如果我想了解咱们全班同学换2颗牙的有多少人,换3颗4颗的分别有多少人,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开动你们的小脑筋脑思考,同位之间讨论一下。一会我找同学起来说一下你们的方法。

生:“可以举手”、“让所有掉两颗牙的站在一起”、“把自己换了几颗牙写在纸上”??师:“同学们的主意真多,说得都很好。那下面我们就分组来调查一下你们组小朋友的换牙情况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调查结果。并且说清楚你是怎样调查的。

师:其它小组还有用不同的记录和调查方法吗?板书各小组换牙的数据

三、汇总提问,加深印象

师:现在我们整理出各个小组换牙的情况,那如果老师想知道全班同学换牙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各个小组相加就能知道全班同学换牙的情况了

板书各小组换牙的情况和,换一颗牙的有几个,两颗牙的有几个,三颗牙的有几个?现在老师把这些数据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你们看一下老师的这个方法好不好

板书统计图,强调一个格子代表一个人,涂颜色要从下往上涂。师生合作完成大统计图的制作。

我们还可以这样来整理数据,画出统计表,我们一起合作把这个统计表补充完整吧。师: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生:我知道换2颗牙的最多,换1颗牙的最少

生:我看到了换4颗牙的有2人

四、巩固练习

生:同学们今天表现都非常的棒,能够从这个小小的统计表中学到这么多知识,刚才我们整理这些数据的过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统计。

板书统计

师:“那么下面老师就要考考大家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让我们一起动动脑筋做一下大屏幕上的练习题”

出示课件

五、联系生活,放飞思维

师:统计的作用很大,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今天同学们放学回家后请你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事情进行调查统计,明天把调查的结果在班级汇报。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关于富饶的西沙群岛说课稿教案集锦3篇”一文,希望“关于富饶的西沙群岛说课稿教案集锦3篇”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富饶的西沙群岛课件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