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天才在左 > 导航 >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集锦5篇)

天才在左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集锦5篇)。

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您也许正在阅读高铭写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也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赞叹,如何在写《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下面是由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篇一】

读这本书的时间不长,但依照我素来读书的速度来说也算是略长的一次阅读体验,没办法,到了这个容易被手机诱惑的时间段,很难静下心来看书了,但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承认我还是被吸引了。

选择阅读这本书是一种偶然起意,早就在各处听闻这本书的大名,电视上名人口中也是经常有推荐,我们来了第二季到诚品书店那期时,好像就有人推荐过这本书,是刘嘉玲还是谁,记不清了,并且此书更是常年位居畅销书榜单之列,看众多网友观后感评论都是这书如何如何了不得,如何如何神奇,简直是让人打开了新的世界,原来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有一线之差,赞美之论层出不穷。

但这两天细心看了之后,我觉得评价有些过誉了,不是说它配不上好的评价,在基础知识科普上不得不承认有部分还是做的挺好的,但其实不好的点恰恰也因此。

首先,看着本书的时候我一直觉得很怪,云里雾里不至于,就是奇怪,你不懂作者究竟是想给你讲个志怪故事呢,还是想给你科普物理知识呢,是个有神论者呢,还是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呢。每篇故事都很短,标题起的倒是足够吸引眼球,勾起人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看看它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但你读下去读完了这一篇呢,你又会发现其实好像也没什么,每次结尾倒是很意味深长,引人深思的感觉,可再往后读越读我就越觉得作者是在故作高深。

除了少数几个故事脱离了高深的量子物理,哲学层面的探讨之外,都是披着和精神病人的皮在讨论这些东西。

书名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书后作者也说这20个故事是基于真实故事做了适当删改,可是我感受不到丝毫真实性。试问真实生活中有多大概率真能遇到这么多精通科学,哲学,物理,心理等方面的天才精神病患者?况且有些故事我觉得是已经脱离了精神病的范畴,人也不至于因为那些无伤大雅的想法被送入精神病医院去看医生。

书里那些很多的科技妙想,关于生命的实质问题啊,关于四维空间的问题啊,关于宗教信仰问题啊,我敢说大部分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想过,只是可能思考的层面没那么深入,也没那么绝对。可是这难道说明我们也是精神病患者么?在如今社会,只要不做出过激举动,又有谁会特意在乎你脑子里的奇思怪想呢?

书中所讲的那些精神病患者的特质,严格来讲,我认为可以跟蒋勋先生所探讨的六种孤独挂钩,

众声喧哗却无人可听的语言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剩下的就不列举出来了,我认为作者偷换概念这一点做的非常好。

疯子,本就是最无法为常人理解的人,所以他便将那些一旦拥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各种想法的接受采访的“病人”认作疯子。本质上来说,我只觉得那应该算是“孤独”的人,人人都有潜在的孤独之处,并不能说有了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就都是疯子,没有这种说法。

可作者最巧妙地就是他不断将思考方向往,究竟是他们疯了,还是我们自己疯了,这个逻辑怪圈引导,使我们容易被牵引,模糊重点。

作者只是在借精神病之口,说出自己这些年所看过的书,所学到的理论,整本书,通共讲的还是他自己的想法,这些拥有想法独特的病人们是否存在,我强烈怀疑其真实可信性。甚至我个人妄加揣测一下,通通都是假的。

天才不是说有这些奇思妙想就是了,疯子是疯子,天才是天才,智商摆在这儿,不是一线只差。当然有些伟大的天才本就是科学疯子这点毋庸置疑,读后感对他们来讲才能适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句话,而不是随便一个有逻辑能正常思考,辩论能力强,能把你护得一愣一愣地都叫做天才的邻居,那也不是疯子,那叫神棍。

讲回书里科普的基础知识这一点。这大概也是它能被广泛推荐,广泛宣传的一点。书中涉及大量量子物理学以及相对论的知识,很多人是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感觉十分新奇有趣,不自觉肃然起敬,十分佩服。还是那句话,模糊了重点,精神病应该探究的是精神领域的,而不是卖弄似的展露知识。

我没有研究过,也没怎么了解量子物理学这方面的知识,但之前也算是看过几本这方面的书,有些也略微搜过,所以认为书里所讲的也并不都是高深的东西,有些确实是入门级的只是用一种鬼吹灯式悬疑写法,轻易让人带入,觉得新奇刺激,欲罢不能,这是作者最妙的一点,也是此书的魅力点。用这种写法,就不容易感到枯燥,反而能很好地吸收这些知识,勾起好奇心,甚至自发去搜索,想了解更多有关的知识,在科普这方面的作用,诱发人思考,我认为是此书最大的优点,可以一赞。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篇二】

这是一本努力从精神病人的角度去感受这个世界的书籍,作者别出心裁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和各种精神病人交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并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叙述。

这是一本有魔力的书,它使人们深刻的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和这些神经病人究竟有着怎样的区别?

说实话,我佩服故事中的每一个人,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天真,我觉得其中一些人实在让人敬畏。他们的理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几乎都是清晰的,对于那些偏执的人,我是惜惜相惜的。我羡慕他们,他们即使不被普通价值观认可,但他们仍坚持的相信自己,也许正是这种所谓的执念才会让他们在我们的眼中显得不正常吧。

不过,以不同的角度看的话,可能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正常人吧。每个人的精神不一样,所以跟不可能得到统一,从不同的视角来看世界,得到的都是不同的结果。那么,何为正常,何为不正常?

书中不乏有一些古怪离奇让人啼笑皆非的案例,比如说一个男人坚信女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生物并一直恐惧着她们,又比如一个女人自称自己曾经被外星人绑架过,还有为了获得已能而进行开颅手术的狂人等等。但引其我最多关注的,还是那些与本书名相呼应的案例——与天才有着一线之隔的疯子!

这些人,说是疯子也不为过。他们有着让人不可思议的想法和坚持,有些特点几乎可以用荒诞来形容。他们有的像是蛊惑人心的邪教教主,有的像是蹲在路边以为自己是蘑菇的痴呆,有的像是沉浸在自己世界的空想者,还有的,拥有谁也不相信他们会拥有的能力。除了最后一种人难以分辨真假以外,其余的人都有着一套自己强大而牢不可破的世界观,你甚至无法用现在已知的理论去辩驳他那看似荒诞却又逻辑紧密的推理,这也是很多人去治疗别人的精神疾病而却被带上歪路的原因。很多这样的案例给我带来巨大的震撼,我承认他们的观点很荒诞且很脱离实际,但是不得不承认他们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和我们不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严密的逻辑,甚至与现实世界接轨,你无法去辩驳,去纠正。看过这本书,你会对他们产生深深的同情和敬畏,就好像是为了不让这种太过出格的世界观在这个世界散播开来,我们把他们单独的隔离开来,否定他们的观点,否点他们的世界,他们的一切,把他们称呼为——疯子。

是的,我们否定了他们,但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所以他们只能在那里,一个被隔离开来的地方。里面最让我感到心痛的是两个孩子的案例,他们两个都是天才,只是天才的成分中夹杂着灵异。一个在物理方面有天赋的孩子自称自己能感觉到四维虫子,所以不断地在物理学上探索,想探索这种超越三维的非物质性生物。另一个孩子拥有极高的智商,但是能看到好运,和厄运的颜色,并且经常做一些不被父母理解的举动。其实不是这样,作者努力跟她沟通后发现这些举动看似无理取闹,其实有着比成年人更多的思考。

书中始终贯穿一个观点,那就是:我们不理解的东西,不要轻易下定论。作者所探寻的,是这个世界真实的面貌。他以为,人类迄今为止所了解的世界,不过是盲人摸象,只不过是,盲人依旧是盲人,即使再怎么摸,他想象中的大象也许就只是一堵墙或一根旧麻绳罢了。人类也有自己的思维局限,但突破常规的思维——或者病态思维,也许可以突破困境。从本质上说,生物体是一个病变的过程,思考的病变,很难说不是另一种病变。

精神病人和我们眼中的世界不同,但是他们和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欢乐与悲伤,有着自己的心理活动,请给他们一些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信仰!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篇三】

每个人看待这个世界都不一样,倘若能尝试从别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本书是通过与“精神病人”的对话,让读者了解到,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与普世的看法不一样,也正是因为特立独行的看法,那些所谓“疯癫”的话语,才真正会触发读者对世界观的思考,这是一个多姿多彩世界,不是因为看到了多姿多彩,而是因为有多姿多彩的思考和想象才多姿多彩。

在阅读本书时,有个感触,到底谁才是精神病?他们逻辑清晰、严谨,思维自洽,又能自圆其说,倒是没有精神异常的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有精神方面的问题,怀疑从始至终都存在,有一章给予了解释和说明,但怀疑变没有减轻,解释其实也是正确的,是这样的:只要不伤害别人的执著,都是不算精神病人,比如说,人有自己的爱好这是好事,当爱好上升到洁癖,大家也能忍受,也无伤大雅,但当洁癖上升到暴力的话,这肯定就是精神病患者,需要治疗了。

其实,不管是爱好、洁癖或者患者,是因为他们有深深的执念,过度的追求,也许正是因为有了执念,才让他们做出了非普通人认同的处理方式,他们往往很优秀,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天才和疯子仅仅一念之隔,而普通人为什么无法做到如此优秀,是因为普通人学会了变通,学了原谅自己的不足,说白了,是放弃了追求,这到底是对,还是错。

不管对与错,当我们以正常人的角度来看这个群体,而这个群体也在审核着我们,他们对世界的见解,让我觉得,世界大而不同,要允许有不同的世界观,还要有接受和包容的心态,君子和而不同吧。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思想上的造反、改过、完善的机会,也提升对世界观的认知,感谢作者的努力和付出。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篇四】

今天要分享的书叫做《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高铭与不同类型的精神病人交流的过程。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也像接触到了这些人,加上自身的想象力,这些人还挺鲜活。书里的一些精神病医师说过,不要去深究精神病患者的言论,听听就过,不然说不定你就是下一个精神病患者。但当我看完整本书之后,回想那些精神病患者的言论,有时会觉得那些言论真的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

正常人被评判为正常,是因为各种观念思想与大数量的人群相同。正常情况里你不会因为想得太少而被说不正常,而你可能会因为想了别人都不会想的事情而被周围的人觉得不正常。

“大家都这样啊,你想这么复杂干嘛,你有病吧?”

每个成人的视角之间尚且存在区别,更不用提我们和与我们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们之间视角的差异。孩子很难以我们看问题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我们也很少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你也遇到过“妈妈觉得我冷要穿秋裤”、“妈妈觉得我这时候不应该谈恋爱”等等类似的时候,但你不一定会照做,你已有了自己的判断。孩子是还小,尚且需要我们的引导,但是过分的干预,会不会限制孩子自身的成长呢?

我们在以成年人的视角告诉孩子什么东西重要、什么该记该学的时候,孩子们不一定能接受。这个该学啊,考试会用到的,那个学来干嘛,能给试卷加分么?归结到学习动机,是“我想学知识”,还是“爸妈和老师觉得我应该学知识”。所以很难说偶尔你在讲什么东西的时候,学生心里也在想:老师有病吧,这种事情想这么复杂干嘛?

换位思考,不管在哪儿,不管对谁,都是一项很有用的技能。

书里有一段话:“捉一只虫子,放到另一棵树上,它不会在意,它会继续吃,继续爬,它不会认识到周围已经不同了,它也不在乎是不是一样,有吃的就好。”

这是一只被放到另一棵树上依然只顾吃东西的虫子。我觉得说是说虫子根据自己的本能只管吃,而不在乎自己在哪棵树上,其实也可以引申到人身上。

人有时候也像这只虫子,那“本能”就变了,变成了长时间来被外界灌输的观念,别人都这样,那我也这样。这或许是人融入群体自保的一种方式,但是完全如此的话,身边是一批又一批一模一样的人,又有什么意思呢?

一些学生也像这只虫子,“本能”是老师或家长给予、灌输的——“你不要想太多,照着我教的学。”学生提出的一些想法被外界以不正确的方式处理,久而久之,他遇到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该不该想,该怎么想,想的东西对不对,最后索性不想,反正会有人讲的。儿童的创造性就此被抹了个干净。

遇到问题,大家把处理的方法都给了孩子,怎么做也示范给了孩子。以后遇到问题孩子能否自己将遇到的问题转化为学习过的问题,然后选择怎么做,此处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路。如果把其他路都堵死只留一条应付考试的路,这时候,到底是学到了知识,还是成为了机器?

当人的多样性和创造性被错误地引导以致被抹平之后,它就变成了虫子,外界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

教育里,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包容和正确且适当的引导很重要,把握得好,孩子的未来或许会更加有个性。老师和家长都需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才能对孩子很好地负责。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篇五】

首先得阐述此书的真实性是有待考究的,简介中作者称自己深入精神病院多次,与各位案例病人进行对话并归纳的真实性暂且不论。此书着眼的意义应是,给对精神疾病知识贫瘠的时代一个警示,大部分的人群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保存偏见,却忽略了在此书列举的种种案例中,不乏有发病率广而普及率低的病症,比如抑郁症。也忽略了精神疾病患者不该被简单一句“疯子”而耻笑,他们所承担的痛苦并不少于生理疾病患者,痛在于“清醒时依旧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也不知什么时候会再出现问题”,对于精神疾病的研究也远远落后,使之承担了过多的非议。

在章节里也有因为年代久远而未被更正的东西,比如同性恋作为一种性取向已被正式废除于精神疾病中,所有非正常性取向只是相比普遍性取向而相对较少的生理取向,已无需介入任何形式的药物及其他形式的治疗。

对于大多数来说,非正常的世界似乎是“潘多拉的魔盒”,我们偶然窥见一斑,但这本书的意义,就是让更多人能对精神疾病有些许正确的认识。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心得感悟


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我们在读高铭写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一篇优秀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为满足您的需求,范文资讯网小编特地编辑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心得感悟”,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心得感悟【篇一】

读了这本书,多了一些书里观点。以后看到疯子,也许能有一种包容的心态,而不是同情,恐惧,远离。

精神病人的世界,他们也有性格,有人沉默寡言,有人喜欢说个不停,有人直来直去,有人喜欢拐弯抹角,跟大家眼中的正常人没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是:会做一些“正常人”不能理解的事儿。而他们做这些事儿的根源就在于:跟“正常人”的世界观不同。他们的世界观与众不同,甚至令人匪夷所思,让人难以理解。

各种各样的病历,印象最深是苏萨克氏症候群,她的记忆似乎只能保持24小时,每一天对她来说,都是全新的一天。不要以为失忆只是不记得一些人、一些事那么简单,他们同时会遗忘了一些技能,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会出现障碍,他们会变得暴躁、迟钝,而且合作能力也会大大降低。他们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混沌的,画面、色泽、美感,好像都已经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甚至有时候,连看对面的人,也会恍惚,脑海中会浮现出“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这样是一个人”的可笑概念。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他们的世界,就像如果他们得不到有效的康复,就永远不可能再回到正常人的世界中一样。但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在他们那断篇的,无法拼凑完全的记忆世界里,悲伤和抱怨存在的空间非常有限,而他们的快乐程度也会远远高于正常人。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心得感悟【篇二】

我不认为《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里面的人物都是精神病,作者也不这样认为。无论是从唯物还是唯心角度这些患者都提出了让人拍手叫绝的理论。我无法反驳这些理论,就像那些理论物理学家的言论一样,谁又能证明是对的呢,即然你说是这样,为什么我不能说成那样,我不能证明你是错的,同样你也不能证明我是错的。

有一些案例真是直达内心......

许多患者都对量子理论有过很深的研究,下面的理论就是一个女患者提出来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宇宙中,像是一个果冻,精神是这个宇宙的边缘,宇宙是四维的,第四维是时间,我们在连续的时间上,之所以有空间和时间,是因为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我们需要用一些概念去概括和记录说明这个宇宙。精神是在宇宙之外的,我们只有在宇宙的边缘才能理解,但也只是能理解一点。所以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存在的,没有消失过。只是此时的你在此刻。我们处在一个四维的宇宙中,所以我们自身有局限我们不可能搞清楚宇宙是什么,这大概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还有那个研究玛雅文化的患者,我几乎可以肯定他绝不是精神病,就像作者说的那个,不算他对玛雅文化的研究成果,就算他对研究一种文明的专研精神就足以让我们这些“正常人”自愧不如了。当一个人认真做一件事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灵魂。

有一个患者,当她一个人生活时,她会让自己变成一个孩子,因为她认为那才一个人真正的本我,我们提倡人要努力工作,为什么呢?因为社会需要这样的人,社会又是什么呢?是人类自己创造的群居生活,要想人一群人在一起和平相处就必须要定一些规则,人在履行规则的过程渐渐忘记了本我,多么清晰而又无法反驳的观念啊,我甚至觉得现在人一再的提倡简单生活不就是要找到本我嘛。

对里面所说的一些双重人格的故事,在晚上真的让我不敢照镜子,也许你会认为这些人是最像精神病人的人,但可惜我们每个身体内都藏着另外一个你,而且不只一个,当你愤怒的时候,那个暴躁的你就会出来,有时事后你都不敢相信当时你能说出那些话,做出那些事,只是这些人身体内的另外一个自己不受自己控制了,而我们可以由意愿去控制哪个自己出来而已。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心得感悟【篇三】

多数书籍,都是把微小的事物放大来看,无论是情感,还是理论,可是这本书是不一样的,他用精神病人的角度去看这个让我们置疑的世界。

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是在询问着自己,询问着这个世界,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循规蹈矩的接受命运给我们的一切。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不在询问,而作者笔下的这些人,往往过于偏执。他们把细微的事物放大,用他们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

还记得一位病人,他喜欢盯着石头看,他觉得石头是有生命的。也许在我们看来,冷冰冰的石头怎么会有生命,可是,石头可以提供养分,可以养活植物,也许他不会消耗生命,但是我们又如何肯定他们没有生命?

另有一位病人,他喜欢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因此,他身边的人都觉得她不正常。在作者与她交谈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不禁认为她是正常的,而且还赞同她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没错,孩子们不愿意表达他们的想法,大人们总是用自己的观点去定义,孩子们看到的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但是那位“女病人”说的没错,他们看到的只是自己认为的有趣的东西。

我们被教育着拥有自己的思维定式,往往不敢扩展和更新自己的想法,就这样,许多人陷入狭小的圈子里活了一辈子。

书中的每一位精神病人都是天生的蛊惑着,就像作者说的,他们都有点像邪教教主,可以把人带到他们所认为的世界中去。这是因为他们都对自己的'观念深信不已,并且他们希望所有人都相信他们所坚信的东西。记得有一位病人,他认为女人终究统治世界,也许他说的并不正确,可是,科学也证明女人比男人基因上的先进性。不管是真是假,他们都认定自己所认为的观点。

不得不说,这些所谓的精神病人只是世界观与他人不同,他们所看所想都与大多数人不相同。也许很多人不理解他们,但是他们所认为的就一定是谬误么?

有一个小姑娘,他可以看到天空的不同的颜色,蓝色会发生好事,红色会发生不好的事,所以她厌恶红色。她也因为家人的不理解,变得不爱说话,更戴上了墨镜,不去看天空的颜色。也许,这真的是她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也许,这些颜色源于她的内心。可是并不能因为这个而觉得她不正常,任何人都没有资格用自己的标准去定义一个人的正常或者非正常。反而,我倒是希望有这样一种能力,去提前感受自己的祸福。

有一个男人,他很神奇,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小说中的一部分,包括作者本身,最后她预测出了她半年后将离开疗养院,他的确做到了,在作者采访他的半年后。不得不说,他的预感很准确,也许,我们真的人生真的只是一部小说,而作者,正是我们自己。

其中,有一个故事令我很感动。那个老妇人在老伴死后,仍然觉得他还活着,并依旧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也许那个老人真的还在,但是只有老妇人看得见,或者,老妇人知道他不在了,但仍旧希望他还在,只是这样的骗着自己。可是,这也是一种永远。

婚纱在衣柜里早就尘封,

我们的容颜都已渐渐苍老,

感谢你带给我的每一天,

正事因为你,我才有勇气说:

“永远,永远。”

就是这样一本书,他没有多么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是就是这样一本书,让我忍不住一口气读完。有时候,用精神病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更能去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国内真实精神病人访谈手记。

可能有些人一听到疯子这两个字都会避之不及。可这本书的作者高铭却不这么想。他为了得到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的答案,询问过许多人,但谁也说不清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还有人十分疑惑他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地去想这个问题。

就在他为此困惑不解的时候,某次听一个身为精神病科医生的朋友说起了一些病例,顿时想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去问精神病人,或者说我们眼中的精神病人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呢?他带着复杂的心态,开始接触这个特殊的群体。

精神病人也有迥异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喜欢滔滔不绝的,有没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弯抹角的,这点跟大街上的众生相没什么区别。但是他们会做些我们不能理解的事情,会有我们从未想到的观点。他们的世界观令人匪夷所思,他们以我们从未想到过的角度观察着这个世界。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精神病人难以沟通的原因吧。这是书中对精神病人的描述。

读罢此书,我觉得:天才和疯子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观点是否被大多数人认可、证明。每一个天才在不被认可,不被接受的时候,不就是人们口中和心中所认为的疯子吗?

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就是因为和常人观念的不同,或是当时的科技水平无法证明他们的理念,而被误解、被处死。像乔尔丹诺布鲁诺,他就是因为宣传了与当时大部分人所认为的地心说背道而驰的日心说,所以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疯子,被宗教裁判烧死在鲜花广场上。但到后来,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或许,有些所谓精神病人的某些理论,会在将来有所证明。但在不被证实之前,他们,就是人们口中的疯子。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他们的理念被证明且被人认同。而所谓疯子,也许只是因为人们无法理解在他们看来匪夷所思的观念罢了。天才和疯子之间的关系,就像左和右,仅仅只有一步之遥。

用高铭在书中所写的话我只觉得这本书是一扇窗,能让你看到更多、更多的世界其他角度的世界。我也希望有一天你能够很坦然的说:让我来告诉你,在我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推荐]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集锦


编辑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一本好书往往塑造着一个人的气质和谈吐,作者在作品描述了这样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在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会想要写一篇读后感。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1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600字: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关于这本书,我是在网上看到它的介绍后感觉挺好的,就让我妈妈给我购买了下来,下面我来谈谈我读了这本书的感受吧。

这本书写的是关于:“访谈者”和“被访谈者”的一些聊天记录。写的是作者去精神病院采访那些“神经上有问题的人”。当我看完这本书时,觉得他们其实精神上是没有问题的呀!只是他们的思维逻辑和正常人不同而已;他们明白、知道、许多我们不明白、不知道的事情;他们发现了一些我们从来没有发现的人、事或物等;并且他们说的话也很深奥。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会被人们当成“神经上有问题的人”吧。

这本书有一篇是采访一个成天蹲在蘑菇旁边的人,她曾经是一位教师,因为她总做一些行为奇怪的事情,所以才被送进了精神病院的。作者问:“你在这里干什么呢?”她没理会他,后来作者和她一起在那里蹲着。过了三四天之后,她才理会他,她问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2

谈到精神病,你会想到什么。我所想到的是。不知道该怎么描述,但就是一种不好的感觉。而这本书打开了我认知的偏见,刷新了我的世界观。正如封面所说,唤醒了我未知的灵魂!心中更多的是震惊、好奇、感叹。他们知识渊博、逻辑严密、信念坚定又或是有着某些特殊能力。可惜的是极端化的表现让他们被划入了另一个世界。

刚开始看的时候便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被深深的吸引,继续随着笔者一起探寻患者的新奇独特的世界的欲望越发强烈。别出新裁而又怪诞不经的的想法却给了我一种真实之感,好像他们所说的都是对的。明明不懂什么量子物理,也不知道什么平行宇宙,也没有宗教信仰,但他们的话语都进入了脑子里。

可看着看着我莫名的有了恐惧,如同患者所感知的事物好像代入到了自己的身上,不知是我看得太投入还是我的代入感和想象力太强。说不清的感觉环绕着我。说不清的感觉环绕着我,我便暂时的把他放在了一边,心里却又有一种冲动想要继续,就像是害怕看恐怖片的人想要看恐怖片的那种感觉。相信科学的同时,对于一些无法解释的事件还是会迷惑和好奇,一些玄乎其实的事件代入进去感觉后背发凉。

某些患者身上的一些特质(重生、预见),或许某些人会认为那更像是一种能力,但更多的是痛苦,因为有着这种特质,就如被世界抛弃,慢慢地被孤独淹没。

世界是包容的,又是矛盾的,它允许未知、也不停探索,允许生命,也会死亡,存在好人,也有坏人。同时也孕育出了“精神病患者”。在这个的世界里,它可能是个不正常的存在,但往往就是因为有了不正常才衬托出所谓的正常,如果人人都是正常的还会有所谓的正常吗?

可能在文中笔者无意的放大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而弱化了他们的病态,让我不得不禁怀疑这样的人怎么会有病。他们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信仰。或许不正常的不是他们。正常也好,不正常也罢,在他们的身上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纯粹。

我甚至怀疑是自己出了问题,“大部分患者说的那些世界观和看法,我不但能理解,还是深刻的理解,并且对有的还很认同。”好像是自己心底想说却没有说出的话从他们的口里说了出来。

我也曾彻底的舍弃自己的身份和一切去看自己,可我发现只有无尽的虚无,因为没有了我就没有了世界,也没有了我。我开始好奇死亡的尽头会是什么样子,而未知的世界里又藏着多少秘密?看到后面,我的恐惧早已不见踪影,更多的是渴求,是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好奇,是想要继续了解,他们的想法于我而言已成了思想的盛宴,无关是非对错,仅仅是思维角度。对错和真实在未知面前好像变得没有那么重要。

“精神不属于物质,却受限于物质。”

“精神依托于物质才能感受世界。”

“我们认可精神,却又因为物质去否定精神。”

这是从一位患者口中说出来的话,我觉得很真实,正如我依托于物质认识着这个世界,感受着笔者所记录的事物,依托我所认识的世界质疑着一些怪诞的想法,然后再通过物质记录并传达我的想法。

很神奇的是“很多精神病人都能够快速的找到某种解释作为答案”,或许你无法理解,或许你认为很可笑,但讽刺的是你无法反驳。你可能不想承认,但你就是不能说这是错的。

他们的世界稀奇古怪,我不知道那些精神病医生和一些心理医生在遇见这么多奇怪的病症后是如何保持正常,不被同化。这点我是很佩服的。又或许是有的,不单单是他们,包括世上每一个人,只是把灵魂盘起尾巴挤进了躯壳当人。

人生若只如初见,我想我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重新认识自己。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3

在班上同学介绍了这本书之后,我通过某种特殊的渠道得到了这本书。但是由于时间问题,没有读完。

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是作者和一位病人观察虫子的故事,同学也是介绍过的。不过我还是要再说一次:他每天蹲在那里看小花小草,不知道在观察什么,为了什么。直到作者去和他蹲了几天,让作者被他信任,这件事才大白于天下。原来,他认为像石头这样的没有生命的东西,其实是一个单独的生命体,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但这种可能性也不是没有,说不定就是这样呢?

我还记得的一位认为他一直都在写一篇小说,而他便是这篇小说的主角。我们全部是配角,他不知道这篇小说什么时候写完,什么时候收笔,他只知道这是一篇小说,一篇介绍他的自传体小说。当作者去采访他时,他在桌下刻出什么时候,开这家医院,也就是情节的转折。而最后他也做到了,日期也一样。和上篇一样,在我们其他人,也就是所谓的正常人想不到,不敢想,想都不敢想的东西,他想到了,而且还说出来,勇气和想象力都超过了正常人。可能他们与天才的唯一区别,可能只是想象有方向不同吧。

另一个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另一位。据他说述:我杀了他,但是他没有死。他每天都会去同一栋子杀一个人。而且在他的记忆中,用绳子杀了他之后,在他离开这栋房子之后,他还向被他杀的女友互相招手。作者甚至去体验了一下,但似乎完全不像他描述的一样。他只看到一些警用胶带还有他给被杀害的女友蒂的一本杂志。当作者离开那栋房屋,向那个窗口张望时,他想象出了一个女人,在那里向他招手。这听起来有点恐惧,有点让人毛骨悚然。但是这件事真实发生在他的世界里,真实的发生了。

总的来说,这些人被我们这些正常人称为疯子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与我们的想法完全不同,世界在他们的眼中完全是另一个样,比如说我们通过光反射到苹果上,发现苹果是红的。可是他们用某种其他办法,却发现是绿色的。我们便对他指指点点,从此,一位天才就变成了疯子。他们与我们对世界的概念完全不同,能想到我们想不到的东西。这是一种好的精神,好的性格。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被我们称为天才而被称为疯子呢?就像题目一样,只是他们想走的方向不对吧。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4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600字!

本书就像一本故事集,每个篇章都呈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开始吸引我读完这本书的是故事情节的有趣,但看完后品一品,其实还是有蛮多感受的。

对于官方给这个小说的定位,我真的有很多地方想反驳。作为精神病人访谈手记来说,确实让人质疑故事的真实性。现实中的精神病人往往就是因为逻辑错乱才被称为精神病人,而本书中的精神病人们无不有着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强大的表达能力。所以与其称他们为精神病人,不如说是患上了心理疾病的普通人。

这些普通人心中的世界是如此坚不可摧,以至于看完之后让人有些怀疑自己这个世界。我认为这种能带给人思考的机会,在今天这个人们普遍追求流行和大众化的时代是十分可贵的。物质生活压榨了我们思考的时间,使现在的人们精神世界越来越贫乏。本书中的主角们,可以说并没有被这种风气影响,一步步思考着一些哲学问题。他们的内心无比充实,对世界的执念令人敬佩。也许这些思想放在今天显得不切实际,但通篇看下来,不得不承认他们的观点很有道理。

眼光与常人不同的,真的只是书中的精神病人吗?事实上,每个人看世界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即便我们不同意,我们也应该以自然的目光去看待他人的观点,而不是一味否认。一个群体若容不下特立独行的人,那这个群体终究不够坚固。

我只希望这本书是一扇窗,能让你看到更多,更多的世界——其它角度的世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5

读这本书纯属出于好奇,都说“好奇害死猫”,这本书害惨了我。

每次到书店或者大的图书批发市场,都会看到这本书展在最明显的位置,电子书阅读排行榜它也是高居榜首,这无疑是一本畅销书。

前几天我看电子书的时候又推送它,出于好奇没有看简介就直接读内容了。

说实话,内容很吸引人,它是研究我们既害怕又好奇的东西——精神病注意是精神病和精神有问题的人。

精神有问题的患者,在我们看来都是暴躁的,会伤害别人。不定期攻击和伤害让常人难以接受,被认为是病人。

在农村,这样的人经常被关在一个房间或者是一个笼子里,靠投食生活。

在城市,大部分都被送进精神病院,也有小部分没有攻击性的自己呆在家里。

作者花了四年的时间,接触这些病人,和精神病人沟通,录音,探索他们的精神世界。

不得不说,里面有很多超懂科学的患者,他们的逻辑性很强,有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有的甚至比正常人的知识储备还多,但因为别人听不懂、不理解被认定为精神病人。

但也有患者确实有妄想症、多重人格、精神分裂症,多重人格的人会杀人、会认为这世界有鬼,精神分裂的人会认为有很多个自己在撞墙。

其中有个患者自己照了两天镜子把自己照疯了,也有杀人后觉得被杀者没有死,而是喜欢自己反复的杀她。

总之这些患有严重精神病的杀人犯让我很恐怖,很害怕,因为我是从来不看恐怖片的。

我也会想精神病人说的话,但是作者已经反反复复强调了,千万不要想精神病人的话,不然你也会成为精神病的。

前两天害怕自己一个人睡,怕有鬼;这两天又害怕照镜子,刻意的回避,我要暗示我自己,我很健康,世界上根本没有鬼,镜子里就是一个人的映像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一切都很正常,不要再想这本书了,我真心的奉劝,胆小的人不要看这本书,虽然它能增加我们的认知,但这并不是一本积极向上的书。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6

老实说,作为一个孩子,我可能还未曾亲自目送过其他人远去,毕竟年纪还小,就算有过,也不会有过多么复杂的情感,也不曾有过如此多的感概与思绪。

但是,被目送的经历,我有过多次,不知为何,记忆中的一个个片段始终格外清晰,清晰到那一次离别的每一点细节,清楚到每一句叮咛,一声离别的话语,还有那一双双眼睛,那一双双目送儿女们离去的眼睛仍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那是目送儿女远行的眼睛。

我总记得,每次稍远或稍长的分别,比如去军训、去夏令营等,只要有条件,都是父母双双一起为我送别的。每次与父母分别时,父亲总是默默地为我从车上取下行李后便又会静静地回到车里,让母亲陪我走到大巴车上,而我与他的别离似乎也格外的简短,短到有时我甚至还来不及去再与他道一声“再见”,给他一个拥抱。可是我永远忘不了,那双最后望向我的写满并非都是不舍,而是一种鼓励、坚定与信念的眼睛。我当然知道其实他内心会有更多的担心和不舍,只是那一瞬间眼神的交错给了我足够安心,让我感觉到什么是后盾,让我明白,我不止一个人。

母亲每每也总会催促我早点上车,好找个靠窗的座位,别再晕车了,我也总会听话,一个人拿着包走上车,挑个靠近窗户的座位坐下,然后再静静地多看几眼妈妈的身影。妈妈也会快速地找到我的位置,然后同样静静地看着我。

其实,我心中也清楚的很,在那平静的目光背后,又是怎样复杂的思绪,不舍、担心、紧张、期待、信任、鼓励,或许都有,或许还有更多。这天下的父母,又有几个不是心疼儿女的呢?每个人都是在这种自相矛盾中经历别离,逐渐成熟起来的。我冲窗外的妈妈摇了摇手,示意她快点走,毕竟她工作很忙,还要加班加点,她见了也点点头,却仍站在那里没有挪动半步,又朝我挥了挥手,让我别管她。看着目不转睛望向我的妈妈的眼睛,顿时,一股酸涩在心头无限蔓延,亲爱的妈妈,你可曾知道,我怎么舍得又怎么可能愿意离你远去呢?

车子最终还是发动了,然后缓缓地驶离了,望向窗外,是一直在朝我招手道别的母亲,哦,对,还有那角落里那辆一直未开动的车子,父亲还是没走。车子越行越远,母亲的身影从渐渐模糊到消失。可是,我却能感觉到母亲目光的追逐,我知道,纵使我在天涯海角,您的目光也从未离我远去,是吧,亲爱的妈妈?

机场上,我打开了书,翻到了这篇名为《目送》的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泪水也忍不住悄然落下。爸爸妈妈,您们也如此吗?也是在目送我的背影渐行渐远吗?您们也会目送我长大然后离您们远去吗?您们也会舍不得吗?也会倔强地想我像小时候一样留在您们身边吗?我恍然明白,原来目送并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宿命,我们总会有那么一天,在目送中长大成人,然后目送我们的父母老去,目送我们的下一代长大。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目送,我们目送时间的流转,目送岁月的远去,目送一天一天来了又去.......我们根本不必追,因为,追不到。

后来,我逐渐明白,我们的一生啊,便是对生命的目送。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7

人敢说天才不是疯子,疯子不是天才。——题记

如果你没有在别人的世界生活过,你就没有理由对别人的行为指手画脚。假期里我读了一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它是一本介绍精神病人的书,可能你会认为它是介绍如何治疗精神病人,但它却是一本介绍精神病人世界观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关于精神病患者的访谈录,作者叫高铭,他用不同于常人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他花了四年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所有闲暇时间,探访精神病院,公安部等机构,“非常态人群”进行近距离访谈,创造出这本书。

一般人只要听说精神病这几个字都会觉得不可理喻,无法理解,但是如果你读了这本书你可能就会稍微理解他们的世界。也许他们在正常人的眼中是不正常的,但那是因为他们以另一种方式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我们肯定都吃过苹果,可是在你看来苹果是什么味道的呢?甜?脆?清香?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白痴问题,但在精神患者眼中,尽管只是两个完全相同的苹果,吃起来也是不同的味道。你是否见过一个人吃苹果时,先拿起苹果来仔细观察,然后细细品尝,慢慢咀嚼,并陶醉其中呢。因为他们心中有坚持,偏执成瘾,但我们又有什么时候有过他们这种心态呢?

给你讲个故事吧,从前,有一个人做了一梦,梦中的他,一个人在一所房子里,里面有水,有食物,可是,周围的人却都死了,他走出房子,迎面而来的是一片汪洋大海,一块块冰山都恣意的飘着,相互之间没有碰撞,空气并不冷,是清新的那种凉,一切正好,但似乎缺少了什么东西,缺少了什么呢?那是个很美的地方,但是却只有你的存在,你,承受着全部寂寞和等待,你是一个孤独的守望者,你守望着……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不同于正常人的人,他们以一种特立独行的方式生活,其实说白了就是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他们的观点脱口而出,只是幸运的是他们的观点在主流之中,所以他们不被认为是精神病,更多的时候他们被认为是“不善于交际”。我身边遇到这样的人,我无从去给她下定义,或者说我觉得我不应该也没有资格去给她下定义,曾经记得一首诗里说过,也许在疯子的眼中,我们才是疯子。

我很喜欢里面精神病人说的一句话:“想要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星星的眼睛去看星星,只有身处其中,才能投入其中,感受其中。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8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800字:

其实,天才和疯子之间真的只是差那一步。精神病人之所以会被套上神经病这名称,只不过是他们和我们的世界观不一,在我们的眼里,他们的行为是古怪的、与这个世界的社会行为有差异,与主流的世界观不一。“有一天你以为我疯了,其实是你疯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就很好的为我们介绍了精神病人的世界。但它不是你们所想的那种精神病人的生活是怎样的,而是一本精神病人异于常人的世界观。这是一本具有极人文情义的精神病患访谈录,作者高铭多次接触二十多个精神病人来通过,了解他们的世界观,根据笔录和录音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的独特思维视线深刻的所思所想。

我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别人?这些问题在我生活里的任何一个角落。为什么别人家有钱?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为什么我那么哀等等一系列的人生问题。如果我终有一天老体衰亟待死时,会不会超脱世界看到一些奇幻的事物。梦里有一个我,现实也有一个我,那到底哪个才是真真实实的现实呢?读后感·真实和虚伪就在这一线之间,或者说不定有着两个世界,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你在同一时间做着不同的事,这世界的分界线永远在与任何地方,也许就在面前,可你就是不知道。但是如果真是这样,那一个又一个梦套着的起点到底在哪里,有着这样思想的我是不是也属于精神病患者。

在这本书上,它让我有一种宛如撕心般的难过,难过的恐惧,让我毛骨悚然。它彻底颠覆了我所以为认识的那些精神病人,让我难以相信的是知道他们的思维是这样如此的开阔,并且他们能够不断思考世界的本质,他们的知识是如此的深厚,进行学术研讨,如此的优秀。他们在商讨表达世界观点时,绝大部分我们所认为的疯言乱语完全听不懂,而且非常具有逻辑性。正是因为这样他们让我恐惧,我才会如此这般“歧视”他们。此时让我困惑是的,他们是真天才还是莫名其妙的疯子?

这是书中精神病人说的话“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人的眼睛去看人。有一天你认为我疯了,其实是你疯了。”很有意思不是吗?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9

历时一周,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掩卷深思,感触颇深。乍看题目,有点摸不着头脑。天才与疯子,真理与谬误,不由得进入了马克思辩证法。有人说真理总是正确的,不能被证伪。何谓真理?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所谓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时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时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也是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思想前卫,以我们现在的见识和知识量触及不到,无法理解,所以被大多数人看做疯子,不合群的异类。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世界,偏差会越来越大。但是会有所谓的集体价值观在均衡着我们的主观。

在生化奴隶的章节中写道:“细菌任由我们发展着,我们文明与否它们根本不关心,如果发现我们威胁了细菌的文明,那就干掉我们好了,易如反掌。而且,只是针对人类大举入侵,别的生物还是存在。也许以后还会有猫文明或者蟑螂文明,对细菌来说无所谓,一切都是周而复始。”我不禁想到了这次新冠肺炎的爆发,可能我们人类真的太自以为是,依仗着工业技术,觉得世间生灵都要臣服我们,认为我们可以征服自然。刘慈欣在《三体》中道:“在更高的文明面前,你我不过是个虫子!”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最大的障碍,傲慢才是。《人类简史》中说道,人类拥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

“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人类一生要经历生老病死,而时间一直客观地存在着,从未有任何改变,只有人体机制在衰老,在变化。钱钟书说,有些美好闭上眼睛才能看见,也许这就是时间的真谛。我们在流逝,而时间见证着我们的流逝!孔子又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到底谁在流逝,只是参照物不同罢了。人有生老病死,而地球的也有它的生命,万事万物都在奔腾不息地向前运转。

如果看不见动机,那么一定会在更深的地方藏着更大的动机。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有些人就会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开来承受。这可能就是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发病原因吧。对于心理方面,我知之甚少。

佛家有三重境界,一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修心不修口。心若向善,身在红尘亦佛陀;心若向恶,身在宝刹亦豺狼。这世间,每个人都是对万事万物的好奇而来,却以竭尽好奇选择登顶而终。而他们在好奇的路上走的更远,更执着些。我们的人生也是被未知奴役着,因为未知所以产生恐惧,需要房子、金钱、信仰等为自己寻找依托和安全感。

谁若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讲到爱情,古今中外,很多文学作品都在歌咏和赞颂。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深情,祝英台与梁山伯的至死不渝……反观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也由此让人们对爱情逐渐丧失了耐心。木心先生曾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钱钟书在《围城》写道:“婚姻是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本书中的一段话让我动容良久。“指间的戒指不再闪亮,婚纱在衣柜早就尘封,我们的容颜都已慢慢地变老,但那份心情,却依旧没有改变。感谢你带给我的每一天,正是因为你,我才有勇气说’永远,永远’。”周总理写给邓颖超的情书中:“在遇到你之前我一直是个唯物主义者,但遇到你之后,我希望有来生。”情感很渺小,既不辉煌,也不壮烈,却可以撑起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生短暂,一世漫长。若爱有回应,你定心有灵犀。然,情无所限,心自安放。带有岁月痕迹的朴素话语,已然胜过无数华丽词藻包裹的失信诺言。总会有经历岁月洗礼的情感让我们神往!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写道:“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得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事了。”我也时常感到孤独,那种孤独感如影随形。有时让人难受无比,有时让人又无比享受那一刻的孤独。杨绛也曾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挪威的森林》中写道“死而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死亡只是生命这一段的终结,但是我们还会用别的方式继续下去。人的死亡分为三个阶段:心脏停止跳动意味着生理上的死亡;葬礼的结束意味着社会意义上的死亡;而最后一次死亡,是被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给遗忘。无数人希望得到永生的眷顾,用各种方式去追求——真身不腐,意志不灭。但是没人意识到,永生,也许只是个孤独的存在。

生和死,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尊重生命;生命是否高贵不重要,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存在。在自己还有生命的时候,在自己还存在的时候,带着自己那颗人类的心,永不停息地追寻那个答案。有没有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充满期待。

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尝试着用唯物的角度去理解,瞬间就是永恒。

也许哲学是个死胡同,一个骗局,一种自我安慰。书中写道,想象全部是依托在认知上的,超越不了认知思维,是一道限制你的墙。如果人类没有听觉,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寂静;如果人类没有视觉,永远不知道什么是黑暗;如果人类没有嗅觉,永远不知道什么是芬芳。人类只有五种感官,又怎能看清这个世界。有无数道思维的墙,有无数种缺陷阻挡着我们的“视线”。

“红桃皇后定律”——红桃皇后说过,在我们这个地方你必须一直奔跑才能留在原地。如果你想抵达另一个地方,必须双倍于现在的速度奔跑!你唯一要做的,就是给自己加速,跑赢时间。文中说道“想做一个影响到历史的人,需要太多因素,要比所有人更坚定,要比所有人更残忍,要比所有人更冷静,要比所有人更无悔,要比所有人运气更好,要比所有人更疯狂,还有比所有人更坚韧……太多了!”

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当一个物体时间和光速差不多的时候,时间就是静止的,超过光速,可以看到过去,但无法改变。

佛说:静水流深,智者无言。守着一颗安静的心,不尘不染,清风自来。习惯是内心的一种空洞,是对事实的被动接受,是对自我的放逐,对新鲜事物的放弃,是好奇心湮灭后的自屠。不管身处什么时代,安稳的也好,战乱的也好,浮夸世风也好,只要做到四个字:隐忍、低调。真正的信仰是不会动摇的,哪怕没有神都不能影响自己的坚定,这才是信仰。真正的信仰,能包容所有的形式。只有迷信的人才打来打去呢,整天互相叫嚣你是错的我才是对的,你是邪道我是正途。这是迷信,不是信仰。修得的人,不在乎轮回,因为在他们眼里,随便什么地方都是极乐净土。

惠勒泡沫,也就是量子泡沫,那是一个形容的说法而不是真的泡沫。在宇宙形成后,整个宇宙在扩散,宇宙中不是绝对同质的,是不规则分布的。宇宙中星系就是不规则分布的。在非常非常小的维度上——不是纬度,而是四维时空的“维”。在很微小的维度上,时空也是不规则的,是混乱状态,就像一堆泡沫一样杂乱无章,比原子微粒还小。有些量子泡沫会有虫洞。因为量子泡沫这个词是物理学家约翰·阿齐博尔德·惠勒创造的,所以也管那个叫惠勒泡沫。

知识永远不会是负担,欲望才是负担。你的知识只是知识,你要看本质,有了知识,你自己又附加了很多欲望出来,也就是说,你获取知识的原始动力不是纯粹的。在古代,这个词是一个组合。四方为“宇”,宇,是空间概念;古往今来为“宙”,宙,是时间概念。宇宙的含义就是时空,时间与空间的交会。而命运也一样是交会,就如同这两个字:命和运,组合在一起,就被称之为命运。比方说,你的性格和你的选择虽然是有一定变数的,但它们交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必然的点;机遇是充满变数的,但它和你的胆识相交也成为了一个交会点。这些点之间相互吸引、排斥、影响着,再次形成了新的点,那么这些点排列组合起来,就成了你的命运。它不会改变吗?会,时刻都在改变,很多点的锁定是有着随机性的,不过绝大多数时候这种变化很小,甚至有时候是微不足道的。可往往就是这种不太大的、微不足道的变化,对我们的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所谓蝴蝶效应,那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从很小的一个点开始,一毫的偏差,整个人生则完全不同。所以有个说法:一念之间,万物生或者死;一芥之间,宇宙存或者灭。一切变化,只是始于那一点点。

人间一世五十年,我不愿为了完成活着而活,我愿为了梦想而活。人就是这样,依靠着记忆而活着,否则一切分崩离析。在回溯的幻觉中,时间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自己一生的体会,回溯结束的时候,就会回到现实——死亡。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感受简短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我们在读高铭写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怎么才能防止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以下是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感受简短”,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感受简短【篇一】

这是一本努力从精神病人的角度去感受这个世界的书籍,作者别出心裁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和各种精神病人交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并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叙述。

这是一本有魔力的书,它使人们深刻的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和这些神经病人究竟有着怎样的区别?

说实话,我佩服故事中的每一个人,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天真,我觉得其中一些人实在让人敬畏。他们的理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几乎都是清晰的,对于那些偏执的人,我是惜惜相惜的。我羡慕他们,他们即使不被普通价值观认可,但他们仍坚持的相信自己,也许正是这种所谓的执念才会让他们在我们的眼中显得不正常吧。

不过,以不同的角度看的话,可能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正常人吧。每个人的精神不一样,所以跟不可能得到统一,从不同的视角来看世界,得到的都是不同的结果。那么,何为正常,何为不正常?

书中不乏有一些古怪离奇让人啼笑皆非的案例,比如说一个男人坚信女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生物并一直恐惧着她们,又比如一个女人自称自己曾经被外星人绑架过,还有为了获得已能而进行开颅手术的狂人等等。但引其我最多关注的,还是那些与本书名相呼应的案例——与天才有着一线之隔的疯子!

这些人,说是疯子也不为过。他们有着让人不可思议的想法和坚持,有些特点几乎可以用荒诞来形容。他们有的像是蛊惑人心的邪教教主,有的像是蹲在路边以为自己是蘑菇的痴呆,有的像是沉浸在自己世界的空想者,还有的,拥有谁也不相信他们会拥有的能力。除了最后一种人难以分辨真假以外,其余的人都有着一套自己强大而牢不可破的世界观,你甚至无法用现在已知的理论去辩驳他那看似荒诞却又逻辑紧密的推理,这也是很多人去治疗别人的精神疾病而却被带上歪路的原因。很多这样的案例给我带来巨大的震撼,我承认他们的观点很荒诞且很脱离实际,但是不得不承认他们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和我们不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严密的逻辑,甚至与现实世界接轨,你无法去辩驳,去纠正。看过这本书,你会对他们产生深深的同情和敬畏,就好像是为了不让这种太过出格的世界观在这个世界散播开来,我们把他们单独的隔离开来,否定他们的观点,否点他们的世界,他们的一切,把他们称呼为——疯子。

是的,我们否定了他们,但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所以他们只能在那里,一个被隔离开来的地方。里面最让我感到心痛的是两个孩子的案例,他们两个都是天才,只是天才的成分中夹杂着灵异。一个在物理方面有天赋的孩子自称自己能感觉到四维虫子,所以不断地在物理学上探索,想探索这种超越三维的非物质性生物。另一个孩子拥有极高的智商,但是能看到好运,和厄运的颜色,并且经常做一些不被父母理解的举动。其实不是这样,作者努力跟她沟通后发现这些举动看似无理取闹,其实有着比成年人更多的思考。

书中始终贯穿一个观点,那就是:我们不理解的东西,不要轻易下定论。作者所探寻的,是这个世界真实的面貌。他以为,人类迄今为止所了解的世界,不过是盲人摸象,只不过是,盲人依旧是盲人,即使再怎么摸,他想象中的大象也许就只是一堵墙或一根旧麻绳罢了。人类也有自己的思维局限,但突破常规的思维——或者病态思维,也许可以突破困境。从本质上说,生物体是一个病变的过程,思考的病变,很难说不是另一种病变。

精神病人和我们眼中的世界不同,但是他们和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欢乐与悲伤,有着自己的心理活动,请给他们一些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信仰!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感受简短【篇二】

以前以为精神病是受到极大的压力和刺激造成的,通过这本书的描写,原来很多精神病人是自己吊死在一个问题上钻牛角尖想出来的。书中没提到病人的生理指标,我想他们的病态应该不光是思想行为上的,大脑有器质性病变才能下诊断吧

你可以思考宇宙人生社会和万物的奥秘,如果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同时给社会和他人带来积极影响,那么你是哲学家和思想家;如果上天启示给你这些,你是宗教家。而这本书里的精神病人虽然有天才的潜质,思考的东西有意义却是一己之偏见,无视现实生活甚至超越社会规则和道德。所以说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精神应当建立在物质之上,因为人既是肉体,就还是物质的。如果把自己的一日三餐现实生活安排好再去思考一些课题,遇到阻碍保持平和心态,估计也不会疯了。

不过历史上一些科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艺术家真有疯的,可人家历史留名了,而这些精神病人就只是炮灰了,可惜!

比起只追求世事繁华功名利禄的人来说,这些精神病人似乎更加纯净有追求,积极探索宇宙的`奥秘。可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将理论和现实结合好,找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价值就好,可以思考而不是妄想呀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感受简短【篇三】

书已经结束了,不过不得不说,过程中的故事,挺吸引我的。

书中,每一个所谓的精神病人,在我的角度,却反而比正常人,更加执着,更加坚定着某些事物,大概也是如此,有些才会被正常人视作病人。

本书一开始,从对世界的看法,来渐渐导入,最后却不知不觉中升华到了人的存在,时空,存在的原因的探讨。

影响深刻的有很多,挑几个简单描述一下吧,那个说作者是书中角色的,至今仍觉得他真的很聪明,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来构筑自己的梦想,虽然做法甚是不当。那些四维生物,泡沫世界,时空理论的病人,不得不敬佩他们的逻辑,层次,还有那个内心默默守护着,三只小猪的故事的患者,那个深刻体会,前生前世之境,如同无法逃脱的束缚的囚犯的,让人惋惜的病人,还有对妻子的那份真挚的情感,不由得让人心生敬意。

或许,我们真的太过于,去否定,去质疑,去不屑一顾,不相信,不去接受新事物。狼孩的事件,以及对其的思考,真的惊醒了我,原本只是作为一个局外人,想要枉自去希望他回归社会,却没能发现他身上,已经发生着重大变化,而他却因此接受各种检测,被当作了实验对象。意识真的很强大,甚至可以决定你身边的一切,当然前提是你足够渴望,不对以及屈服!

最后要说的就是作者了,不太想去质疑,或者挑刺什么的,毕竟出版成一本读物,肯定是要经过处理,编排的,也正因如此,小说,故事,不是才会有高潮,以及那旁人期待,或是令人扼腕的结局吗?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意志力,想到什么就去付诸于行动,其渊博的知识面,以及朝生暮死的那种活法,才最大限度上让我们了解到了形形色色的世界吗?

今生只若,初见。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感受简短【篇四】

“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这本书的答案是:没有人能够说清楚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了,但是你可以在你自己眼中可以明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或许在这一类人中,他们对这个世界有着独特的见解,他们就是精神病人。这个就是这本书主要新颖的地方吧!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此书是高铭老师所著,里面的文字通俗易懂,都是以对话方式呈现的,读者大多可以很容易理解,并且能够随着作者投入到书的情景里面去,大多数看这本书的人都会废寝忘食,并且还可以看好几遍。在作者的描述中,让我知道在精神病人的世界中,原来有这么多的想法,他们的思维超乎了平常人的思维逻辑,他们的推理方式实在是不得不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让我刷新了对他们的认知。

他们的眼中,我们是那么的的无知、渺小、愚蠢,我很惊讶他们的想法,是那么的独特,创造了不一样的世界感知,他们能够通过很小的东西联想出更大的事物,并通过自己的头脑无止境的思考下去。

里面有提到一个精神病医生,他说道:如果这个精神病人是快乐的,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去打断他。是的,我们不要用另类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如果你觉得他傻的话,然后在他的眼中,你或许什么都不是,根本就瞧不起你。

希望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思考下去,生活下去。有时我们可能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或许他们只是想证明自己是对的。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感受简短【篇五】

很有趣的一本书啊。精神病学本来就是一门有趣、深奥的学科。此书用例子加以分析并引出病例,真的很不错,在阅读的同时也不断地思考搜索学到的知识分析其人物特征并联系疾病,在最后有结果和分析讲解,简单易懂。正如书本上所说,天才和疯子之间、善与恶之间都近在咫尺,那么一点点平衡若把握不了,就会拥有另一个世界。人是很容易被环境改变的,并且改变得难以察觉,特别是变恶,就像肿瘤般扩散,从头到尾、彻彻底底。人的大脑是很奇妙的,潘多拉宝盒如何打开、释放,在乎环境、在乎自己,好的环境会给人好的开始和良好的心理;当然,恶劣的环境也有让很多人变得坚韧。不过,一些我们看似不正常的人,在他们眼里,我们也属于精神患者。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角度不一样就会出现不一样的心理和结果。

绝顶的天才都有精神的一面,所以他们才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或者说是常人觉得一样的事物)。生活在这个世界,平等看待他人,因为,毕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你是那个疯子,他是那个天才。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从来不写读后感,这是第一次,究其原因,是自己没读几本书,无感可发。

常常有朋友误认为我读书很多,找我推荐,我总是谦虚地拒绝。读过的每一本书都有收获,但只有一本让我铭记于心而且受益终生,五六年前第一次读,至今读了五六遍,不太舍得推荐给别人,只给几个朋友推荐过,不得不说,我挺自私的。欣慰的是,凡是因我推荐而读过此书的人,都自己又买了一本珍藏。

有时候朋友坚持让我推荐,我就问问其他朋友,然后做一个搬运工,转发一下。

忘记了去年的什么时候,跟风买了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随便翻到一页,读了一个章节,把我吓坏了,简直是科幻小说。我胆小,于是乎,束之高阁了。前两天收拾柜子,不小心看到了箱底的它,出于好奇,就想看看里面到底讲了些什么。虽然这本书在这两年挺火的,但这次不是跟风。

因为工作原因,我每天都会见到上百名精神病人,没有直接接触,也没有过交流,只是每天都能看到,在隔着十几米的距离外,很少时候也会擦肩而过。周围人都习惯称呼他们疯子,包括我的家人偶尔说起时,为此,我曾跟家人冷战了几个月。称呼他们疯子的人没有恶意,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我心中,他们只是精神不太好的人,医学术语讲,叫精神残疾人。

说正常人眼瞎,他可能不会介意,说视力不好的人眼瞎,他可能会在意;说一个正常人腿瘸,他可以当成是玩笑,说一个走路不方便的人腿瘸,他可能会很难过。一个道理。

尊重他们,不是因为我有多高尚,而是我曾经受到过类似的不尊重,在去年夏天跟好友张明柱在肯德基聊天时,他问我对未来生活有什么希望,其中一个是我想写本书,已经完稿,正在争取出版发行。另一个是我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尊重,发自内心的那种,目前还没实现,需要大家的帮助。

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需要先尊重别人。最直接的,就是每次见面时我都会报以微笑,以示打招呼,他们也会朝我笑。

前年的某天,偶然跟精神病院医生朋友聊天,她给我讲了两个病号的情况,让我一度想写本关于精神病人的书,后来因为自己有书要写,就搁置了。再后来,就买了《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这本书。原来,在我思想产生之前,有个叫高铭的人,行动都已完成,且提前了好几年。思想快还是行动快,还是要看人。

两个病号,一个是30岁左右的男子,至少185cm的身高,他是一名当地镇政府公务员,工作两年后得了精神分裂症,就住进了精神病院。女朋友离他而去,一辈子种田的父母不懂医疗保险,一直自费。另一个病号是30岁左右的女子,我没见过(应该见过,只是对不上号),她是一名教师,英语八级,父母已故,未婚先孕后,那个让他怀孕的男人抛弃了她,再后来,她得了抑郁症,学校校长把她送到了精神病院。就是些这样的人,我每天都见到上百人。看着他们,我常常会莫名地落泪,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活着很幸福。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我用了一天时间读到了永不停息的心脏,全书2/3处,然后决定不再读了,第一个是我真的胆小,有些章节里的对话太恐怖,再读下去会对我有害,昨晚的睡眠已经严重受到影响;第二是因为我想我已经得到了我能从这本书中得到的东西,就是写下这篇读后感,是读后感本身,不是其中的内容,本文中的感悟,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有了,但一直没有静下心认真梳理,更别说写出来。

套用一句书中的一个精神病人的话说,就是阅历够了,经历不够。这篇读后感,就是弥补经历。读书的过程中,几次想放弃,因为我几次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精神病,有些精神病人的思想和经历,曾真真实实地发生在我身上,尤其是关于梦的。

刚刚记事的时候,应该是四五岁,二十几年前了,母亲赶着牛车拉着我从外婆家回家,路上我睡着了,做了个梦,梦醒了,我就感冒了,上吐下泻。我躺在炕上,慢慢地变好了,突然又要吐,父亲两只手一合,我吐到了父亲的手里,那双粗糙的大手,现在闭上眼睛就能想起,特别清晰。

后来,我常常做那个梦,我说不清梦的具体情境,其中两个片段是一个在山上(其实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山上,姑且这样说),有很多巨石,我在山脚下,举着巨石扔向远处,内心极度恐慌,就在心里默念,这是做梦这是做梦,醒了就好了醒了就好了,有时候我能扔出去,天亮后就不会太累,就当是一个普通的噩梦,如果梦中没有扔出去,醒后必定会头疼。另一个片段是我行走在一条路上,不是步行,交通方式是什么我说不清,最接近的应该是独轮车,梦中我同样会像上一个片段一样对话自己,道路是同一条路,有时候很顺畅,那么醒后我就不会有什么反应,有时候道路很难走得通,内心要崩溃的感觉,醒后也会头疼,头疼不需要吃药打针,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再睡觉。

我很小的时候跟父母说过这个梦,他们说我瞎想,我也就没再向任何人说过。高中时,我遇到了十几年求学生涯最差的一个班主任,是那种人品特别差,哪怕我现在已经可以做到理解任何人,但还是不愿意想起他,每次头疼请假,他总会说我是故意的、假装的、胡思乱想导致的,说我是跟女同学玩得多的原因,本来很单纯的同学关系,仅仅就是因为我外向的性格,男女通吃,结果被他龌龊的思想给破坏了,也因此,在跟女同学来往时,总会有心理阴影。那时候还小,也不敢反抗,就知道哭,学习成绩也一直下滑。

再后来,我生了一场差点要了我命的大病,当然,我无法确定这场病与这个梦有没有关系,但是之后,我确实再也没做过那个梦,也很少头疼。我常常安慰自己,人一生的劫数是固定的,我已经把该经历的都经历的,未来,只剩下美好。也请朋友你为我祈祷。

还有一件事让我跟精神病人有一段关系,我曾说过,是初中三年级时的事。简单讲,初三分班,大家都不太熟悉,我的后桌是一个女生,很腼腆,也就是那位精神病人,我只跟她说过一次话,忘记了是谁掉到地上东西,让对方帮忙捡一下,仅此而已。

后来她找班主任说我骚扰她,说我在校门口买午饭时,在很多人面前抓着她的手不放,让她做我女朋友总之是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话。班主任几次找我谈心,最后把我俩带到他家中,开导了一节课时间,貌似疙瘩解开了。再后来的一节历史课,她的病发作,一阵狂笑后嚎啕大哭,然后跑回了家,再后来的后来,她住进了精神病院,出院后转学了,我也因此而沉冤昭雪。

那时候十三四岁,也不懂太多,觉得挺好玩,后来想起来的时候,后背会有一丝丝凉意。不知是不是冥冥之中的注定,我跟精神病(人)就扯上了关系,也许是因为我们都有某种缺陷,不管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精神病和精神病人,是这个社会应该格外关注的。我很渺小,但我真心地希望,我们可以在遇到他们时,可以不戴上有色眼镜,给他们应得的尊重。这个世界,也许真的有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

昨晚的睡眠质量特别差,老是想起书中有些精神病人的话,倒是没做梦,但是醒了很多次,每次醒后就会到处看看有没有什么奇怪的东西,一夜时间很紧张,也因此,早上被尿憋醒了,最终没憋住,今天本应该查体,还得拖到明天,结果明天去市区开会,又得拖到下周。

早上发过一张图片,关于B超前憋尿的。人在紧张时多尿,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生理现象,主要原因是精神紧张时,交感神经-肾上腺轴的内分泌活动会增强,对人的整个植物神经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可能影响部分人的支配排尿的神经中枢,产生要排尿的感觉;另一方面,紧张时肾脏会吸收水分的功能可能出现减弱,造成尿液生成增多,在生理学上叫做紧张性多尿。曾有类似经历的朋友大可放心,不是病。

不管怎么说,很幸运,不经意间,再次捧起这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我得到了我想得到的东西,如上文所述。

玛克西姆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也不明白具体是什么意思,也没有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进步的远大理想,且自己读书也不多,但我还是想在最后建议我的朋友,多读书,算是共勉。

如《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一个精神病人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我以前听到的后半句是行万里路不如得一贵人相助,我更愿意接受这个,我认为行万里路约等于阅人无数,一个天天自己绕跑道跑圈的人,除了锻炼身体有什么意义。

贵人有很多身份,你出生时塞你嘴里一把金钥匙的贵人是你的父母,可以让你少奋斗50年;求学路上给过你醍醐灌顶指导的贵人是你的师长,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工作中给你帮助的贵人是你的领导和同事,可以让你减轻很多压力还有很多,很多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一)

天才和疯子是个怎样的界定?什么是天才,什么是疯子?小时候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想,天才就是高智商,疯子就是一精一神病,仿佛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永远不可能有交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改变了很多我对这两者的看法。

这是我看过最好看的书之一,即使是有之一,也不影响我所表达的对这本书的喜一爱一,好久没遇到一本自己如此喜欢的书了。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为作者轻松的笔调,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展示了的一个自己几乎没有接触过的世界,展示出来的独特视角。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疯子都是一精一神病院里,一精一神出了问题,神经错乱,举止怪异的人,简而言之,即是脑子有病。然而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后,我发现疯子不应该被这样子定义的,他们中很多有自己的思想,页很清楚自己在想什么,甚至很多想法是很有科学一性一的,就像书中的四维虫子和时间的尽头等节所提到的,患者的思维是很严密的,所讲到的量子力学也是有根有据的,讲述时思路清晰严谨,若是在大学课堂讲课,相信是很有资深教授的范儿的。但是这样的人却被送进了一精一神病院,人们把他们当成疯子,只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被绝大多数人所不能理解和接受。若是人们能宽容地对待这样的思想,换个角度来看疯子们一些天马行空式的想法,或许他们就是坐在研究院的科学家了。

天才和疯子有时只是时代的差别,如果在一千多年前有人整天拿电脑,航天飞机什么的来说事,人们肯定也觉得他们是疯子,可是在今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不会对此有丝毫的质疑,它们都成为了现实。再如,尼采,梵高,一爱一因斯坦等天才都有不被大家所理解的时候。尼采是西方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这位自称是太一陽一的哲学家后来还被送进了一精一神病院。梵高也因自己的画风和当时的主流不同而不被大家所待见,后来也进了一精一神病院。天才若是生不逢时,便也成了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理解万岁。我想在以后的日子,即使我不懂疯子们的世界,我也会尊重他们的想法,有时并不是别人的想法怪异,只是那是自己没法达到的高度。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二)

文/胡子昂

在智者的领域中,天才站在左,疯子站在右,那中间是谁呢?题记

周末两天,恰好时间充足,我便乘此机会读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这是一本一精一神病人访谈手记(我可从未听说过这类书籍)。作者高铭用了四年时间,接触了数百名非常态人类才完成这本着作。

书中讲述了作者与多位一精一神病人接触的经历,每一个故事都简单明了,又扑朔迷一离。总而言之,它们(故事)清楚到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以致于更加迷雾重重。在他(作者)所接触到的患者中,有研究哲学、心理学、人一体、生物学、宗教(主要是佛教)、量子物理学、符号学、玛雅文明的各种各样的人,还有一些多重人格者,永生者,小说家以及俱怕梦境、细菌甚至是月亮的人。作者的写作水平很不一般,他将每个人物的形象、一性一格和已知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他们就在你眼前与你交谈。由此可见,作者在收集素材与写作上下了很大功夫,才让我们读者阅读时体会到了一种特别的乐趣。

玖完书之后,多数患者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知识渊博,机智过人。他们中间相当一部分具备了天才所具备的天资,可谓天赋异禀。然而,过人的天赋与他们极端的思想所结合之后,所诞生的便是一个畸形(心理上)天才疯子。例如:有位少年因研究量子物理学太过痴迷,结果渐渐产生了幻觉(也许他所说的东西真实存在,但我们无法看见,目前的科学也无法解释),最后进了一精一神病院治疗。还有一位公务员,为了研究玛雅文明及其预言,不惜辞去工作,将全部一精一力投入研究,时间长了后一精一神开始出现异常,终于被判定为一精一神病人。但是,不管怎样,他们的智慧与能力不可否认,尽管在我们眼中他们是非常态人类,但这或许是因为他们了解了一些我们所不知的事物,让我们误认为他们有问题。因此,疯子即是超能智者,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天才。

尽管疯子的智慧超于常人,但由于他们思维方式不同常人,甚至会产生危害,所以总要被关在铁门与铁窗的后面,与囚犯无差。然而一些天才有时也会透露出疯子的影子。如果说疯子是另一种天才,那么天才就是没被关起来的疯子。因此,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了一个词中庸。所谓中庸,就是中正和永恒持久,这是一种为人之道,处世哲学。中庸的智慧,不仅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这恰好填补了一精一神病人不善于打交道的短处),也是在做人做事上实用的学问。学习中庸,可以让你受益终生,也许中庸之道不能让你成为最聪明的人,但它可以让你成为人际关系最好、为人处事一精一明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恰好介于疯子与天才之间。所以,我希望我自己和所有正在努力的人,一定要学会中庸,切不可走两个极端,否则你不是名垂千古便是一事无成,这样对人而言一精一神压力不是太大了吗?与其这样,不如学习中庸,让自己感受到生活中的乐趣。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成为人才),我将会继续努力,决不偏左或右,笔直地走下去。

天才与疯子并排站着,中间有条粗线将他们一分为二,而人才便站在这条线上。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三)

文/陈贝希

你有没有过从自己的视角去审视一精一神病人呢?一精一神病人到底又是怎样的呢?翻开【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你会像在与一精一神病人谈话一般,书中便会有你所好奇的答案。

本书作者高铭耗时四年,深入医院一精一神科、公安部诸多神秘机构,得以与数百名非人类直接接触,最终产生了国内第一本一精一神病人访谈手记。

本书的封页有些诡异,在一块长方形内有许多众人所看不懂的奇怪的画中,左右两边各有半块人脸的影子,大概代表天才和疯子的关系吧。

在此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翻到了第一面,题目是生命的尽头。我顿时一惊,与一精一神病的谈话竟然谈如此高深的话题,难道这是一个哲学家一精一神病?

我带着许多疑问往下看,渐渐地,我的脸色变了。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女人,在地球上找到了一种新的生命形式。比如她说:蚂蚁是一种生命的细胞。蚁后是大脑,兵蚁是身一体的防卫组织,工蚁是细胞,嘴、手用来找食物,用来传递,维持大脑。它们聚在一起,就是生命。石头也是一样,但是是另一种生命形式,其实它在动,只是太慢了,我们感觉不到而已。

宇宙如此之大,除了地球上的人类,其实还有许多不同生命,只不过生命形式不同罢了。只有用于探索、执着,善于发现的人才会注意。她注意到了不同寻常的事物,而其它人却认为她是一精一神病,实际上是其它人的无知与愚蠢。就像哥白尼发现的日星说,就像凡高早年画的画一样。

许多天才都是埋没在人们的质疑声中,坚信真理的天才,只有碰上相信真理的人,真理才会发出金光,造福于人类。

倘若有一天,你觉得你在和一位一精一神病患者讲话,没准,他便是潜在的天才!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写的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惊奇,还有思想的震撼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