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转作风提效率心得体会 > 导航 > 浅谈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心得体会

转作风提效率心得体会

浅谈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心得体会。

《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看过了解一样事物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其的看法。相信每一个人在小学和中学都写过不少心得体会,心得体会重点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优秀有创意的心得体会要怎样写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浅谈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心得体会,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好的制度一经建立,就如同种下顽强的种子。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落实并不断完善新的公务接待制度,坚持标本兼治,我们就会拥有一个从工作出发而不是为人情所累、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的发展环境,牢牢树立风清气正、务实为民的党风、政风。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浅谈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浅谈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心得体会1】

四风问题的存在,也是当前推进发展中需要解决好的改革难点、社会焦点、群众痛点。以解决四风为切入点,正可以撬动深水区改革不断全面推进

有人曾对官场弊病开出一剂药方体制改革四钱、约权监督三钱、选拔任用二钱、考核评价一钱,药引子为群众观念,认为长期煎服,对官场顽疾有药到病除之疗效。且不论这一药方是否科学合理,却也道出一个真谛:无论是治腐败重症还是治作风未病,改革举措和群众路线,缺一不可。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上特别强调的,改进工作作风、推进党内相关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所谓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就是要求在现实中查摆问题、在思想上自我净化,进而挖出病灶,通过权力的规范运行、机制的调整优化、制度的创新完善,堵住作风建设的漏洞。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改进作风为目标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确可谓一场深刻的变革。

当然,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并不意味着简单重述传统,也不光是治治散奢风气、拢拢干群人心。改作风,本质上说,涉及的是体制机制的变革,关乎的是权力运行、利益调整。中央八项规定公布以来,狠刹了许多歪风弊政,群众拍手叫好,不过,高档餐厅里的公款吃喝风少了许多,但茅台酒装进矿泉水瓶之类的现象还在暗度陈仓;拦住了账面上看得见的公费旅游,但以考察、开会为幌子挤占挪用预算资金的暗箱操作还在暗流涌动;下基层活动不再是镜头上忙里忙外,可一些干部蜻蜓点水、敷衍塞责的悬浮毛病依然存在;机关文件和会议被压缩,活动轰轰烈烈、问题熟视无睹的形式主义却还没压制这些问题说明,没有一番制度上的改易革新,改作风就永远只是雨过地皮湿,学习教育就会变成走走形式,严抓狠刹就会难挡故态复萌。

风似无形,其实有根可寻。事实上,四风问题的存在,也是当前推进发展中需要解决好的改革难点、社会焦点、群众痛点。正如有群众总结,形式主义逃避的是服务责任,官僚主义忽视的是群众利益,享乐主义固守的是特权意识,奢靡之风滋养的是腐败空间。以解决四风为切入点,正可以撬动深水区改革不断全面推进。这也是新形势下我们党加强作风建设的深意所在。

比如,要扫除调查研究隔层纸,政策执行隔座山的形式主义,势必强化监督问责机制、考核机制。要破除官气十足、唯我独尊的官僚主义,势必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理念。要治理好觥筹交错、纸醉金迷的享乐主义,势必要完善干部考核任免制度、推进财务制度改革;要狠刹胡吃海喝、礼尚往来的奢靡之风,必须推动财税改革。始终保持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对权力的规范、制约和监督,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不正之风。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当此改革航船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发展正遭遇许多深层次矛盾挑战,深化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万里江山千钧担,守业更比创业难。重拾党的传家宝,以作风建设为抓手将各项改革推向纵深,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浅谈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心得体会2】

领导带头,是带动广大干部深入转变作风的无声力量,是我们党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方法。把领导带头贯穿教育实践活动的始终,贯穿党的作风建设的始终,党的作风就会有一个深入持续的转变,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有新的稳固和加强。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对照检查中央八项规定落实情况,讨论研究深化改进作风举措。这次专门会议是中央政治局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本身就体现了领导带头。会议安排6个半天时间,完成3项议程,提出了加强中央政治局自身建设、提高中央政治局工作水平的5点要求,为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了一个好局,也作出表率。

打铁还需自身硬,正人必先正己。抓改进作风,中央政治局从自身抓起,出台了八项规定。加强作风建设,中央政治局从自身改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绝对不做。中央政治局带头落实八项规定的实践,在全党全军全国产生了强大示范效应,促进了党风政风转变,带动了社会风气好转,提高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表明,中央带头,必促进全党积极响应;中央以身作则,必推动全党奋发进取。

脱离群众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都是积弊和顽疾,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制度建设固然是长远之计、治本之策,领导带头却是治理顽症、破除积弊的重要突破口。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一种风气的形成,往往与领导带头有很大的关系。作风转变是否彻底,取决于领导带头是否坚决。领导带头弘扬优良作风,就会在无形中产生强大的引领力量,带动整个风气向好的方面转化。

坚持领导带头,关键就是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各级领导干部能不能当好表率,就看自我剖析深不深,查摆问题准不准,解决突出问题敢不敢。各级领导干部在作风建设上认识高一层、学习深一步、实践先一着、剖析解决突出问题好一筹,才能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最好的行为示范,推动作风转变的严细深实

把领导带头贯穿始终,必须体现到加强自身建设的各个方面、提高工作水平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带头把好思想这个总开关,深刻剖析产生不良风气的思想根源,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为民宗旨;带头找准本职工作的全局位置,树立全党一盘棋、全国一盘棋思想,既要有全局观念、世界视野,善于观大势、谋大事,又要能着眼大局做好本职工作、具体工作;带头把制度约束作为刚性约束,开展工作严格按照规则和程序办事,绝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绝不允许打擦边球;带头密切联系群众,以人民幸福为念,以实现人民利益为行,保持党群干群的鱼水关系。

实现两个100年目标和中国梦,迫切需要把亿万人民凝聚起来共同奋斗。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带头加强自身建设,带头提高工作水平,就一定能凝聚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不朽功绩。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关于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心得体会


切实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入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锻造全面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更好担负起推动改革发展稳定责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心得体会1】

攻坚战,意味着要啃硬骨头。什么问题紧迫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持久战,意味着作风建设要造铁笼子,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和持续管用的机制,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有实效、起长效

改进作风会不会成为一阵风?联系群众会不会成为空对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展开,春风一拂千山绿。不过,在治顽疾、起长效上,也还有不少人存在这样的顾虑。正因此,中央领导提出,这一活动要有攻坚战的决心、持久战的准备。

顾虑并非没有来由。酒楼宴请转为食堂接待,茅台佳酿装进矿泉水瓶,八项规定曾遭遇抵制;开会发文轰轰烈烈,整顿过后死灰复燃,转变作风也有难改积习。没有打攻坚战的决心,解决不了群众反映最突出、最强烈的问题,活动成效何在?没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坏风气吹走又来、旧毛病断不了根,怎么能取信于民?

当前,在发现与查摆四风问题时,少数地方存在这样的情况。第一种是避重就轻。把联系群众理解成摇下车窗挥挥手,送米送面拉拉手,不敢也不愿发现和解决深层次问题。第二种是先紧后松。抓一抓动一动、推一推挪一挪,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出了问题紧一下,形势好了松一下,高接低挡,逐一化解。结果,活动成了运动、整风成了刮风,消解了教育实践的成效,也让群众冷了眼、寒了心。

种种作为或不作为,凸显作风建设面临的周期困境与现实挑战,也决定了教育实践活动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

攻坚战,意味着要啃硬骨头。四风并非新事物,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但为何久治不愈?原因恐怕就在于,治理手段往往浮于表面,对深层次矛盾敬而远之。什么问题紧迫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有实效。

持久战,则意味着作风建设要造铁笼子。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有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和持续管用的机制,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有长效。

比如,反对形式主义,既要清理文山会海、达标评比和节庆活动,也要调整催生虚功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反对官僚主义,既要整治推诿扯皮、效率低下、脸色难看的机关病,也要加快推进简政放权和机构改革;反对享乐主义,既要抓出沉湎花天酒地、纵情声色犬马的反面典型,也要有具体的标准、严格的执行;反对奢靡之风,既要严管铺张浪费、公款吃喝,也要加大三公支出的透明度。

尽管这些既也都并非朝夕之功,但惟其如此,才更需要有破冰勇气,有改革决心。既打好攻坚战、也打好持久战,那些因为维权无门而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事件才会是极端个案,公义才能更加彰显;那些动辄过10亿的高额行政经费才会走入下行区间,资源才能合理配置;那些爆粗、踩头甚至致命的恶性管理、暴力执法才会告别历史,社会才能稳定和谐。从这个角度看,作风问题关系到政治、经济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当是贯穿于发展全局的攻坚战、持久战。

过去,部级领导吃碗乌鱼蛋汤就会被批评搞特权,而今天的特权更增加了特权车、特权房、特权牟利等全新注脚。在新形势下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面临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时代语境和现实挑战。责重如山,以攻坚战的决心、持久战的准备走好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方能久久为功,取得真正实效。

【关于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心得体会2】

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加强作风建设无尽期。在听取兰考县委和河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活动开展以来的积极成效,明确提出敬终如始、一鼓作气、善作善成的工作要求,并再次强调坚持不懈开展作风教育,始终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

作风建设不是小事。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的党的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成功之道和政治优势。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整治四风,做的是正本清源、发扬传统的工作。通过两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压茬推进,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一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得到解决,干部作风和精神面貌发生明显变化。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防止松劲松懈,越是要警惕四风回潮,越是要做好打一场持久战的准备。

正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改进作风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一项庄严政治承诺。因此,切不可蜻蜓点水,切不可虎头蛇尾,切不可只是一阵风。改进党风政风有了一个良好开局,但用达到作风建设的理想状态来衡量还有差距。在这场持久战中,我们不能退也退不起,不能输也输不起,否则不仅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会导致作风问题再次反弹甚至愈演愈烈,最后失信于民。对于这一点,全党都要有一个清醒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有问题意识和底线思维。改进作风,就是要把风险和困难估计得充分一点。尤其要看到,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长期执政,党内形形色色的作风问题就可能越突出,我们越是要加强作风教育和作风建设。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改进作风,前紧后松不行,时紧时松也不行,必须始终绷紧这根弦。做得好的,要不骄不躁,继续做下去。做得不到位的,要不怕阵痛,痛改前非,而且不要再复发。对那些心存侥幸、企望一阵风的,要加强思想教育引导,让他们丢掉幻想、自觉回头,不要在错误的想法、错误的做法上越滑越远。

现实提醒我们,反弹是作风建设的最大敌人,坚持是四风问题的最大克星。作风上存在的问题和陋习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改起来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办到的事。坚持不懈开展作风建设,就要通过抓常、抓细、抓长,防止和克服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的怪圈;就是通过制度固化成果和经验,实现作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就是要不断保持在路上的精神状态,下决心走出改过来又弹回去的恶性循环。

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抓作风问题这根弦松不得,一松就可能出问题,久而久之还会出大问题。有人说,在党的历史上,抓作风并非首次,这一回有什么不一样?靠什么确保不会成为一阵风?这是一个尖锐的问题,也是一道现实的考题,答案就在我们手中。

学习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心得体会


无论是古人告诫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还是市场经济鼻祖亚当斯密指出奢侈是公众的敌人,节俭是社会的恩人;无论从过紧日子的现实必要,还是从群众路线的角度看,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意义都不言而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习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心得体会1】

良好的政府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只有彻底改变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形象,扭转职能部门缺位错位、越位虚位的问题,尽可能满足公众需求、提升服务质量,才能从制度化、规范化的权力运行中,打掉横亘在干群间的那道无形墙

公章旅行、批文难求、跑部前进,在不少人心目中,与履行特定职能的一些政府部门打交道,是件让人头疼而纠结的事情。曾经有遭遇办事难的群众总结,机关人员一般上午多见,下午难见;下雨下雪天更难见;周一和周五的下午又往往开会不办公。来办事,先要选对时间。而地方干部到部委疏通关系、请求照顾,一度也是导致北京节假日前交通拥堵的原因之一。可以说,让政府管得更少,服务得更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正因此,李克强总理强调政府转变职能也是转变作风的重要方面。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整治四风、转变作风的制度抓手。我们这样的大国大党,要面临政治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应对纷繁复杂的治理挑战,回应与日俱增的多元诉求,需要不断提醒自己:群众的口碑和夸奖从哪里来?转作风的根本出发点,是要回答好这样一道必答题:我是谁,为了谁?

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宗旨所向,也是执政为民的出发点落脚点;为人民服务,是新时代的作风所指,也是现代政府的职能所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办事机关的衙门作派依旧存在,遇事推诿、态度恶劣,让老百姓跑断了腿、说破了嘴、伤透了心的事情,屡屡发生。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还有政协委员吐槽行政审批:有企业投资一个项目经100个审批环节,盖108个章,全程需799个工作日;有群众办理准生证,需经过10多个单位盖章,耗时两个月。如此作为,怎不让群众深恶痛绝?更何况,环节重重、效率低下的背后,往往潜伏着权力的寻租,伤害了群众利益,败坏了党风政风。

其实,群众眼中的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求并不苛刻。审批环节少一点,便民措施多一点,办事效率高一点,就可以让老百姓跑的冤枉路少一点,牢骚怨气小一点,满意指数高一点。从这个意义看,让政府部门瘦身、健身,让管理职能归位、确位,不仅可以大大压缩行政成本,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更能切实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否则,工作人员再笑容可掬,制度规定难以便民为民,老百姓照旧不满意;狠话重话承诺再多,九龙难治一水,十几个部门也管不好一头猪,群众利益至上的承诺依旧难以兑现。

深层次看,作风问题与权力失控、失范、失律有关,与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相连。比如大吃大喝,花的既是公款,还可能在推杯换盏中搞寻租;再如遇事踢皮球,暴露的不仅是责任心问题,也反映了职责不明的尴尬。把握好转作风的深刻内涵,不仅是简单的转思想、转行为,而要在更大范围对权力运行进行规范,对行政职能进行优化。

从根本上说,转变政府职能,才能转变干部作风;能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才是最好的工作作风。最大程度地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办事环节,才能真正提升行政效率、减轻群众负担;与时俱进地加强制度创新,改革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僵化机制、陈旧做法,才能尽可能满足公众需求、提升服务质量。这也正是为什么,中央领导一再强调,要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体现到推动发展和改善民生上来,保证作风建设常态长效;也是为什么,新一届中央政府要把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环节作为开门首件大事来抓。

【学习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心得体会2】

从中央颁布八项规定开始,各种作风建设的规章制度不断出台。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就正式颁布实施,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树立了基本法。这次修订的《规定》,正是沿着《条例》的方向,向治本迈出的重要一步。

人要吃饭、行要开车,规范的公务接待属于工作需要,但那种一天泡七次温泉,三年吃掉70万元猪蹄的畸形消费,令老百姓深恶痛绝,让政府公信力蒙羞。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央三令五申,总有老鼠避猫、打折变通的,不是把十几个大菜合并成四菜一汤,就是把茅台装入矿泉水瓶中瞒天过海。以往的经验证明,根治公务接待顽疾,需要标准明确、管控严格、全面公开的制度,并且需要在改革全局中统筹解决。

制度要落到实处,就要避虚就实。此次《规定》的一大亮点,就在于直接针对操作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对今后的公务接待行为,《规定》做出了留痕的制度设计,接待单位需要如实填写接待清单,包括接待对象的单位、姓名、职务和公务活动项目、时间、场所、费用等内容,并由相关负责人审签,具备条件的地方应当采用银行转账或者公务卡方式结算,不得以现金方式支付。同时对财政、审计、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机关的问责审查,对违反规定的监督惩处等等,均作出明确要求。面对这样一份清清楚楚、责任主体清晰的负面清单,不仅对有意违规者形成有力的约束,而且让那些生怕慢待上级领导的下级、难却地方好意的上级,都可抹开面子按章办事,非认真遵守不可。

公务接待超标,是久治不愈的顽疾。难在何处?一些基层同志道出苦衷,上级来检查、调研,如果简化了怠慢了,轻者落个看不起人的名声,重者怕要直接影响项目审批、考核评比。于是,一些地方官员相信接待就是硬道理。这种心态,说到底,是因为一些被接待对象往往拥有较多话语权。试想一下,如果各级组织、地方政府,不能按照中央要求的那样,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让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三公经费使用不严格、不透明、不清晰,那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变通做法,就会暗度陈仓、屡禁难止。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绘就的蓝图中,作风建设、简政放权、人事制度等改革被置于重要位置。具体到《规定》,与规范公务接待直接相关的就有深化公务接待管理体制改革、接待服务社会化、机关内部接待场所转制、机关所属接待资源集中统一管理等多项改革。随着制度建设不断走向完善、权力运行不断得到规范,那些打着接待就是生产力算盘的人,势必再难以跑部钱进;而那些习惯把验收当作宴收、把评比当作接待标准攀比的人,到头来也必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好的制度一经建立,就如同种下顽强的种子。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落实并不断完善新的公务接待制度,坚持标本兼治,我们就会拥有一个从工作出发而不是为人情所累、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的发展环境,牢牢树立风清气正、务实为民的党风、政风。

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大讨论心得体会


领导带头,是带动广大干部深入转变作风的无声力量,是我们党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方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大讨论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大讨论心得体会1】

翻看中纪委官网发布的领导干部落马信息,不难发现,不少人履新没多久就被纪委请去喝茶,后来的讯息也往往会进一步验证,出事干部的问题多爆发在原来的岗位上。人都病了,为啥提拔?这样的发问,没少听闻。带病提拔,已成顽症。

带病提拔或者带病上岗,一般是指干部在走上新的岗位或提拔到更高职务前就有问题,且病灶未治愈而继续得到使用甚至提拔的现象。近年来,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成为选人用人中屡遭各方诟病的一个突出问题。检视一些地方查处的领导干部案例,半数以上属于带病提拔,有些人甚至带病在岗一二十年竟屡获提拔。这样的病人多了,对选人用人的公信度伤害极大。

平心而论,造成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的成因比较复杂,完全杜绝,非一日之功。但是有病就得治,通过严格把关使带病现象得到遏制,不仅是当下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的一项紧迫任务,十八大以来的大量事实证明,这也是可以做得到的事。

上医治未病,如何防止带病提拔、带病上岗,把好三关是当务之急。

第一关,动议提名关。这是选人用人的第一关,初始提名若把关不严、提得不准,很容易疏漏瑕疵,让病人上岗。把好了头一关,才能扣好第一粒扣子,把带病干部先挡在提名名单之外,减少治病的困扰。

第二关,考察考核关。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组织人事部门在考察考核干部时,习惯搞个突击式考察,或是来个验证式考察。这样的考察查得出病来吗?某种意义上说,考察考核就是给干部做体检,主要不是看干部有多壮实,而是看他有啥毛病。眼下,各地正分级分批对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同时,每年一度的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也呈愈细愈严走势。倘若档案都敢造假,或是个人事项故意隐瞒、不如实报告,这样的干部怎堪提拔重用?防止带病提拔、带病上岗,就得从这样的基础性工作抓起。

第三关,程序步骤关。现实中,很多问题干部之所以一路绿灯、扶摇直上,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有严格落实选拔任用的组织程序,一些关键程序随意变通,甚至程序空转。选人用人,兹事体大,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可能导致带病干部涉险过关。把住程序步骤,就得守住组织纪律、按规矩来。

现实中,出现干部带病提拔问题时,真正追究用人者失察失误责任的不多。客观看,实行带病提拔责任追究确有不少现实困难。人们常能看到,对带病提拔者的处理比较到位,但对负有责任的相关人员的追责少,这也是造成用人上不正之风乃至少数干部带病提拔后长期得不到查处的一个重要因素。

前不久,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在同省委调整后首批选拔的16名省管干部进行任前集体谈话时谈道:提拔后生病,我们就要负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如果上岗后又出了问题,当事人要严肃查处,我们组织上将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也要追究责任。中纪委官网的信息亦显示,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实施一年多来,贵州对带病提拔倒查,对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足见,真要下气力倒查问责,并非没有办法。

选人用人的底线是选好人、用好人。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从严治吏就要严格选人用人。须知,选错人、用错人,一切将无从谈起。

【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大讨论心得体会2】

形成责任具体、环环相扣的责任链,以不落实之事倒查不落实之人,转作风才能逐步向纵深推进;对那些敷衍了事、浮光掠影的做法提出严肃批评、督促整改,各级干部转作风就会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压力

百年前,一位知名作家为差不多先生立传,讽刺那些做事不认真、笃信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的人。今天体现在转作风上,差不多先生就是那种认为教育实践活动随便搞一搞就行、不良风气多少改一点就好的人。在党员干部队伍中,差不多先生并不鲜见;深入改进作风,差不多的想法并非少数。

应当看到,无论是听取意见,还是查摆问题,都面临人情困境。在差不多先生看来,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上下级关系、朋友同事,彼此碍面子、顾人情,因而对真问题不愿触碰,提意见避重就轻,说建议隔靴搔痒。在他们看来,真的当面锣对面鼓,搞得面红耳赤、下不来台,大家就会伤了和气,影响班子团结;真给领导提意见、提真意见,既可能让人下不来台,又担心日后被穿小鞋,因而不可过于较真用劲,差不多就行。这种差不多思维,极易让转作风流于形式、走过场,使得教育实践活动浮在表面、不能深入下去。

四风之症,其来也久,其疾也深。转作风的实质,就是要破除那些积弊顽疾。然而,上级光打雷不下雨,下级也便不推不动。上级装模作样不下实功,下级也便虚与委蛇虚应一番。正人先正己,如果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却做不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却在做,这样的要求就没有号召力。但坚持领导带头,最终是要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产生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的良好效果,这是转作风的内在要求。从方法论上看,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是抓落实的最好方法。从管理学角度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是破除科层制弊端的最有效手段。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能不能扎实深入,一个重要方面就看我们能不能形成上级带下级、主要领导带班子成员、领导干部带一般干部的好态势。

2007年发生在云南腾冲致29人遇难的719泥石流灾害中,面对灾害前的种种征兆,预警机制却完全失灵。原因在于,当地政府发布的预警主要是各种文件、会议记录、领导讲话、领导批示、监督检查记录等,此前数月这样的纸上预警竟多达120余项。这种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空对空预警,根本无法产生实际效力。如果主要领导干部一竿子插到底,一级一级把责任落实到人,一层一层把压力传导到最底层,又怎么会出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害死人的悲剧?

层层落实不等于层层安排,那种安排下去了事,效果无人问津的做派,那种一批了之、一讲了之、一开会了之、一发文了之的做法,同样是官僚主义表现。明确各个环节和要求,细化目标任务,形成责任具体、环环相扣的责任链,以不落实之事倒查不落实之人,转作风才能逐步向纵深推进。多找左右同事和基层干部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在无形中就起到传导压力的作用。对那些敷衍了事、浮光掠影的做法提出严肃批评、督促整改,各级干部转作风就会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压力。

现在,从带头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到深入最基层调查研究、听取意见,中央领导同志转作风立改立行,在全党全军全国产生了强大示范效应。全党同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警醒起来、投入进去,以朝受命、夕饮冰的使命感,以昼无为、夜难寐的紧迫感,使自己精神上来一次深刻洗礼,在作风上有一个新的转变,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