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忏悔录观后感心得体会 > 导航 > 忏悔录观后感范文

忏悔录观后感心得体会

忏悔录观后感范文。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你是否在寻找高质量的范文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忏悔录观后感范文”,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忏悔录观后感(一)

1月11日上午,海委纪检组在海委多功能厅组织委机关各部门、水保局、委直属处级事业单位的全体党员和处级以上干部观看了警示教育片《忏悔录》。该教育片由天津市纪委组织录制,介绍了刘文杰、孙玉麟、宗静、尔宝瑛等四名党员干部贪污腐败的典型案例和沉痛忏悔的心路历程,揭示了在市场经济中,有些党员干部淡漠了法制观念,个人私欲膨胀,在权力、金钱面前丧失原则,走上了犯罪道路,葬送了自己的前途命运,给党和人民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案件中,有的利用职权收贿受贿;有的因抹不开的人情犯罪;有的被灯红酒绿所诱惑,沉迷于觥筹交错中,进行权色和权钱的交易;有的因个人私欲而侵占国家的财产,不同岗位的典型案例,个个发人深省,使所有观者受到了深刻教育。看着他们一个个痛哭流涕,一个个追悔莫及,感觉就像是给我们每一个人做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敲响了长鸣的警钟。

当初他们也曾经是手握重权,一呼百应,身价百倍的成功人士,也曾经是受人羡慕、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天之骄子,也曾经人生的道路上洒满了阳光和鲜花,却因为个人私欲的膨胀和放松自身的党性修养触犯国法,导致陷身牢狱,失去了自由和光明的前途。他们不仅毁掉了自已的形象、人生和尊严,其害更伤及国家伤及社会伤及人民以及伤及自己的亲人,即使他们把泪哭干,把血呕尽来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也换不回来他们对国家、社会、人民及亲人造成的损失,也挽救不了他们将要受到国法严惩的结果。

人见利而不见其害,必贪;鱼见食而不见其钩,必亡。智者,以别人惨痛的教训警示自己;愚者,用自己沉重的代价换醒别人。一身囚服将他们与以往充满阳光的生活彻底分开,在冰冷的牢狱中他们无时无刻忍受着心灵的煎熬,为自己的失足而悔恨不已,这真是贪廉一念间,悲喜两重天。做为一名党员,如何提高自己拒腐防变能力呢?现结合平时的工作学习,浅谈几点体会:

第一,自觉改造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世界观方面,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人生观方面,要有坚定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正确处理好工作内8小时与工作外8小时的关系,不要自毁人生;在价值观方面,要正确体现人的社会价值,牢记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的道理。从这些党的干部犯罪轨迹来看,他们受党教育多年,在做平民和一般干部时,应该说是有理想的、有信念的,但是随着位高权重,他们就懒惰了、不思进取了,淡化了、忘记了当初的宣誓和信念,忘记了党的宗旨,把人民给的权利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最终背叛了对党的忠诚,走上可耻的犯罪道路。

第二,自觉警醒自己。在权、钱、色方面不伸手,不纵欲,不侥幸,时时把自己置身于监督之中,想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

第三,自觉充实自己。有正确的追求,健康的心态和实在的寄托。时时保持平衡的心态,在名誉、职位、报酬、个人利益等方面知足常乐。

第四,自觉加强学习。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要靠两条,第一靠学习,第二靠实践。学习非常重要,学习搞好了,知识丰富了,境界高了,眼界开阔了,看问题也看得透了,能够正确判断政治是非、理论是非,假丑恶、真善美,也能搞清楚一个人怎么活着才算有价值、有意义。我们正处在一个多维、多元的社会与时代。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在诱惑面前不能洁身自好,归根结底,是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坚定。在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党员干部的历史使命,是要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对党和人民的承诺。因此,我们要永远做到:讲奉献,不谈索取;永远记住: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高墙内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忏悔者,他们感亦真挚,恨亦浓烈,悔亦深刻。那么在高墙之外的人们,特别是执掌权力的高官们,在观看了墙内的人声泪俱下的忏悔时,内心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不应该只是对他们咬牙切齿的痛恨吧?不应该只是为他们唉声叹气的惋惜吧?应不应该对照自已的思想,对自己的行为做一次深刻的检查呢?会不会将自己的错误做一次彻底的检讨得改正呢?会不会将自己已经弄成的错误绳之以法呢?会不会真正醒悟自己错误的行为终是害人害已的呢?

我虽身不为官,但通过这次的学习教育,也懂得了在工作和生活中要自律思想,坚决不做违法的事,本本份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也真心希望那些为官者能够十分珍惜党和人民给予他们的权力,将这个权力真正掌握好,运用好,让它们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是擅用私权为已谋利,最后落得个作茧自缚,咎由自取。如果每个党员干部都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国家才会有一个无腐败、具有高尚思想情操和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国家的前途才会有希望,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忏悔录观后感(二)

4月14日下午,我观看了这期的忏悔录。我很震惊,他们都是位高而权重的省部级官员,却都只是为了自己一点点的微不足道私欲把自己送进了无期徒刑的监狱。

正如纪录片每个章节开头所述,他们有的滥用权力,贪赃枉法;有的贪图美色,误入深渊;有的是信仰动摇,防线失守;更有的是心存侥幸,难逃法网。而这些心理都是把他们带入死路的黑白无常.

记忆最深刻的是黑龙江省的省委书记,他哭着说:我毕业时,家里为了给我凑路费,卖了家里一口锅、卖完了家里的家畜,而现在我却没为他们做过什么,我对不起他们啊!我收了那么多的贿赂,没吃到,也没喝到,更没用到。我图的什么!?安徽省委书记王怀忠在监狱里一直问着儿子、儿媳关于家里的情况,拿着孙子的照片亲了又亲,老泪纵横……

他们是犯了罪!犯了大罪!!虽然在事件败露后都承认自己的罪行、过错,都进行了忏悔,但却抹不掉这已成的事实。因为一时的贪欲忘记了党的教育,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对党对人民对国家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任谁都不能够原谅!

我们作为当代高校的大学生,是建设国家的接班人,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更要分清公与私,利与弊。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更要学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还要懂得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评判自己所做所为的正确性!这样才能做一个高素质的大学生,新时代的接班人,才能建设好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忏悔录观后感(三)

今天观看了马德、韩桂芝等一些腐败偏领导干部的《忏悔录》,感想万千却觉得难以表达,似乎自已也正像马德所诉说的那样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喘不过气来,只觉得有一团渗杂着憎恶、气愤、怜悯、惋惜、迷茫、无奈、感叹的多种味道的烟尘,弥漫在心中,怅闷和压抑交织在一起,真正的令人喘不过气来。

一名又一名曾经是发号施令,一呼百应,叱吒风云、身价百倍的高官显贵们,被国法无情地送上了断头台或失去了终身身由,不仅完全毁掉了自已的形象、人格和尊严,其害更伤及国家伤及社会伤及人民以及伤及自己的亲人,即使他们把泪哭干,把血呕尽来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也换不回来他们对国家、社会、人民、及亲人造成的损失,也挽救不了他们将要受到国法严惩的结果。

为什么他们走到今天这样的地步,就是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着权力,有着在社会上一定范围内的支配力量,而他们根本就忘记了或是根本就没有真正理解过他们手中的权力是做什么用的,完全悖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领导干部的惟一宗旨,领导者必须是人民的公仆;权力是一种责任,有了责任心,才能掌好权、用好权;权力是一种付出,不是为了索取。,他们把权力看成了权利,置国家及公物及人民于不顾,千方百计以之来为自己谋求更多的私利。他们变成了衣冠禽兽,表面看起来大公无私,其实他们就象老鼠一样偷偷摸摸,不择手段地盗取国家的财产,搜刮民脂民膏,做着见不得阳光的罪恶勾当。

由于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及容易被同样利欲熏心的人所利用,这些人大言不惭地行贿,他们便恬不知耻地受贿,以丰厚的贿赂来交换不正当的特权,双方都有利可图,而他们的这种利益是建立在损害国家利益和不知有多少人遭受伤害甚至危及生命的痛苦之上的。最令人痛心的是,他们明知如此,都视国家和他人的安危于不顾,更加变本加厉地进行一幕又一幕、一次比一次严重的罪恶行径。例如那些以非法手段获得工程承包权的工头们丧心病狂,为了弥补贿赂的损失,用高造价及不尽合理的预算抽条减量、以次充好的手段建筑的危楼、危桥、危路等等,发生的一件又一件怵目惊心的悲惨事故,给无数无辜的人造成的伤害就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党和国家三令五申,身为领导干部,要严格坚持党的方针政策,要清政廉洁,一心为公,做党的好干部,做人民的公仆;并反反复复发动全党全国人民学习三个代表的思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学习党纲党章,开展树清廉风气,做自立表率活动,学习和领会八荣八耻;还多次组织机关干部用正反两方面的教材,深入开展警示教育。所有这些举动,都是为了教育全国人民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领导,好干部。但为什么这种违法乱纪的行为还会越演越烈呢?而且阵势之大不可测,织网密布,牵牵扯扯,一环套一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思想教育工作不只是流于形式,煞有介事地开几个会,夸夸其谈地表一表决心,挥毫泼墨地书写几万字的学习心得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往往一些领导干部在台上组织职工学习廉政教育,台下却孜孜不倦地以权谋私,以法乱纪。因此,思想教育工作必须真正从思想深处入手,从一点一滴抓起,不以恶小而为之,防微杜渐,一旦筑成大错,悔之晚矣。

高墙内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忏悔者,他们感亦真挚,恨亦浓烈,悔亦深刻。那么在高墙之外的人们,特别是执掌权力的高官们,在观看了墙内的人声泪俱下的忏悔时,内心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不应该只是对他们咬牙切齿的痛恨吧?不应该只是为他们唉声叹气的惋惜吧?应不应该对照自已的思想,对自己的行为做一次深刻的检查呢?会不会将自己的错误做一次彻底的检讨得改正呢?会不会将自己已经弄成的错误绳之以法呢?会不会真正醒悟自己错误的行为终是害人害已的呢?

我虽身不为官,但通过学习,也要懂得在工作和生活中自律思想,坚决不做违法的事,鞠躬尽瘁,本本份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也真心希望那些为官者能够十分珍惜党和人民给予他们的权力,将这个权力真正掌握好,运用好,让它们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是颤用私权为已利,最后落得个作茧自缚。如果每个党员干部都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国家才会有一个无腐败的具有高尚思想道德修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国家的前途才会有希望变得更加兴旺。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严肃党的纪律,离不开加强对干部的党性锻炼,更离不开防腐败的体制机制。而且,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要从根本上下功夫,真正能够达到万众一心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FWr816.cOm小编推荐

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


卢梭在《忏悔录》中写十八世纪这个阶层的精神状况、道德水平、爱好与兴趣、愿望与追求。接下来小编整理了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1

第一次读卢梭的《忏悔录》,当时对许多人和事的看法非常幼稚,觉得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怎么会骗人、调戏妇女、偷东西……伟人应该是“完人”,没有一点暇癖。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我第二次重读《忏悔录》时,才感到敢于赤裸裸地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伤疤的卢梭,才是人格意义上的人,值得让人尊重和佩服。而中国当代的传记文学创作,是否应该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呢!

现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还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到处是各种名人的传记。然而,翻开一本本书,从头到尾,通篇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而看不到他(她)走麦城,更有甚者,把自己说成一朵花,把别人说成豆腐渣,借机抬高自己,为自己树碑立传。总之,不是他(她)实际的那样,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样。其实写自传的不管是自己写还是请别人写,真正写出自己的成长变化,犯过什么过失,倒是对世人有益。

其实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并不是象某些明星那样拿自己那点隐私来吸引读者。更多的应该是对读者、为后人有教益的功过是非、经验教训。一个人在几十年的经历中,他所走的路程,很难说是笔直的,一点弯度也没有。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问题是看你有没有卢梭的那种自我剖析的觉悟。敢不敢象卢梭那样揭露自己的伤疤,对自己的功过是非有没有一点实事求是的精神。周总理生前曾说过:如果我写书,我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要让活着的人们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翻译者刘思慕在《歌德自传》译者新序中说:“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坦率的自我披沥,是《歌德自传》的第一个特点……”而这些伟大的、著名的人物,敢于披露和承认自己的缺点,并没有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威望,后人不是同样敬重他们吗?

我和许多的普通人似乎没有写自传出一本书的资格或兴趣。不过活着的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写自己的历史。因而,在这个文化浮躁的时代,我不合时宜地重读了《忏悔录》,发一点愚不可及的感受。

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2

再没有比《忏悔录》更能体现出记忆和期待之于幸福的意义的了。在本书的开头,奥古斯丁点明了贯穿全书的两大主题:寻找自我,寻找上帝。人之所以悲惨,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失去了自我,而之所以失去自我,乃是因为失去了上帝;人要获得幸福,就必须在寻找上帝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自我。记忆和期待的意义就在于,只有通过记忆和期待,人才能实现这一双重的寻找。实际上,这双重的寻找可以归结于一个问题:人和上帝的关系。这不仅因为人是上帝创造的,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心灵乃是上帝的形象。只有认识到人和上帝的关系,才能理解作为人和上帝之中介的心灵——上帝的形象;而心灵作为上帝的形象,恰恰就是人最真实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忏悔录》的写作目的,就是在自我身上寻找上帝的形象。

如何寻找?既是通过记忆,也是通过期待。奥古斯丁对自我的记忆,不仅追溯到常人无法记得的幼年,甚至提出“在出生之前,自我是否存在,存在于何处”的问题。而且通过对生平的追忆,奥古斯丁细致入微地揭示了自己身上的罪性,以及向善、向恶的两股力量作为对立的意志在他心灵内部的长期争斗。他认为,从婴儿时期开始,人就充满了罪性,终其一生都无法彻底摆脱;然而同样真实存在的,是一种不断求善的意志,要求人朝向上帝,按照上帝的诫命生活,同自己的罪性斗争。对生平的记忆,就是为了不断确认这股引人朝向上帝的力量;而记忆不仅要追溯到生命的初始,甚至要越过生命,往生命之前无限延伸,就是因为这股力量最终来自先于一切生命的上帝。其实,这股向善的力量就是内在于心灵的上帝形象,它是上帝在创造人的初始所赋予人的恩赐。在《忏悔录》的每一章开始叙述或者讨论之前,以及在全书行文的各处,都充满了奥古斯丁对《诗篇》的引用。布朗在他撰写的传记《希波的奥古斯丁》中指出,《诗篇》的祈祷语言,是奥古斯丁所能找到的,能够表达他写作《忏悔录》的深沉动机的唯一语言。而祈祷语言所呈现的正是一种期待的姿态。奥古斯丁的记忆和忏悔,始终处在一种朝向上帝、朝向永恒幸福的期待的指引之下;《忏悔录》的全部写作,都在这种期待中获取力量。属尘世的记忆和期待之所以显得虚无,是因为所记忆和所期待的,顶多是短暂而相对的善好;更不用说,如果记忆和期待的对象是罪的快感给心灵留下的影像,那么人将在时间中彻底沉沦,无法摆脱罪的习惯对心灵的桎梏。但是,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却不同,因为这时记忆和期待的对象乃是最为真实的存在——上帝。上帝是比人的心灵更加内在的本质,是比人的自我更加真实的自我。在这个意义上讲,正是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把时间中的人和永恒的上帝联系起来。在对永恒上帝的记忆和期待中写作《忏悔录》的奥古斯丁,虽然仍然处于时间之中,但是他难道不是真正幸福的吗?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不幸的根源在于失去上帝和自我,幸福的关键在于重新获得上帝和自我,而这又以理解上帝和自我的关系为前提。记忆和期待之所以能够指向幸福的实现,就是因为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是自我和上帝最为恰当的关系。记忆上帝,意味着承认上帝是先于自我的创造者;期待上帝,意味着认识到上帝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善好。而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人的心灵是上帝的形象,拥有和上帝相似的三位一体,其中,对过去的记忆对应于人的存在,对现在的关注对应于人的理性,对未来的期待对应于人的意志或爱。人的堕落在于其三位一体朝向了错误的方向,而人的得救在于他对三位一体的正确运用。存在、理性和意志并不是心灵具有的三个功能,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心灵的不同描述。犯罪后的人背离上帝的后果既体现为存在于时间中的虚无处境,也体现为理性的孱弱,更体现为意志的错误追求。因为心灵的整体堕落,人的存在是悲惨的在死,人的理性无法把握时间的本质,而人的意志无法朝向真正的善好,反而沉迷于尘世的善好甚至罪的快乐。而人的得救,则在于心灵恢复和上帝的关系,从爱尘世、爱自己转向爱上帝,从理性的骄傲变成真理面前的谦虚,而人的存在也将由时间中的虚无转变为朝向永恒的幸福。

通过正确的记忆和期待,人能够在他身上找到上帝的形象,也就是人的三位一体。而人对他的三位一体的正确运用,则能够恢复他和上帝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真正的自我。和古典思想一样,奥古斯丁也要面对“认识你自己”的问题,然而奥古斯丁对这个问题的回应却和古典思想迥异。苏格拉底在执行神谕后得出的结论是,人其实没有什么知识,只能带着无知之知的谦虚不断地追求智慧。事实上,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并没有正面回答“自我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古典思想那里,远远没有在奥古斯丁身上这样复杂和迫切。追求智慧的无知之知,体现出人的自然在于理性,从而运用理性的爱智便是最高的生活境界。但对于奥古斯丁来说,理性,连同人的心灵本身,都不是人的本质。人的真正本质是高于人的上帝,只有认识了上帝并理解了上帝和自我的关系,人才可能真正“认识他自己”。幸福不在于追求智慧的理性活动,爱智的生活只有在爱上帝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通过上文对时间问题的讨论,我们已经触及奥古斯丁的思想和古典哲学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源,正是在于双发对真正的幸福持有不同的理解,而这又集中反映在双方对“认识你自己”这个问题的不同回应之中。我们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理性的地位。古典思想发展到古代晚期,呈现出强烈的宗教化趋势,这在普罗提诺和波菲利的思想中体现得极为明显。然而,无论怎么宗教化,古典思想仍然坚持理性至上的原则。从根本上讲,普罗提诺的太一不过是对于最高的理性原则的宗教化表达而已;波菲利虽然诉诸各种巫术和魔法以求实现灵魂的解脱,但他从来没有把这些非理性因素纳入其哲学体系,而是承认没有任何学说能够解救人的灵魂。与此相反的是,奥古斯丁认为,在超越理性的上帝面前,理性的意义是相对的;而在堕落后的人类身上,理性的能力更是极其孱弱。要想获得幸福,除非通过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记忆和期待虽然属于人的理性心灵,但是所记忆和期待的对象,却是超越理性的上帝;此外,在奥古斯丁对人的三位一体的阐释中,心灵中的理性对应于时间中的现在,与能够记忆和期待上帝的其他两个位格(记忆和爱)相比,它恰恰是最容易背离上帝,导致骄傲的原罪的。《上帝之城》对古典思想的全部批判,都可以看作是对这种背离上帝的骄傲理性的批判。奥古斯丁当然不是德尔图良那样的非理性主义者,然而理性在奥古斯丁的思想中确实不是最高的原则,它必须接受信仰的指引;正如生活在时间中的人,只有在回忆和期待着上帝的前提下,他的现在才可能是幸福的。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篇一: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学校组织我们集体去观看大型纪录片《国情备忘录》,感叹、感慨、深思与深忧一直伴随着我们紧张而复杂的心情。我感到好久没有这样震撼我们心灵的片子了,精简却深邃的解说与真实而又引人的画面一次次敲打着我们曾经近乎麻木的神经。盲目的乐观和悲观在现在的社会里随处可见可闻,但《国情备忘录》,在令我们喜悦的时候引人忧思和清醒,在叙说硕果的同时,更加关注我们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农村人口占据大量比例,农业农村的发展相对落后,这也使温饱、教育等民生问题逐渐显现,关注民生、社会公平成为了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在不久的两会上,民生问题再次成为焦点,教育、医疗、房价等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问题成为了大家讨论的最热门话题。正所谓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问题时刻牵挂着亿万人民的心,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所说的那样,“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句饱含深情的话语鼓舞了新一代主人的我们充满希望地面对未来,努力学习致力于祖国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民生,在网上看到这么一说。一个“福”字拆开来看,左边的“示”字,有“祝愿”之意;右边分别是“一,口,田”。在农耕时代,一个人所有的保障都维系在耕地上,“福”字的原意就是“人人有田做”,有田就有保障,有保障就是福。时至今日,这个“福”字,就是中国面前的一道民生课题。

古人言:人者,邦之本也。这充分体现了民生对一个国家重要性,正所谓国情即民生,国情之本,重在民生,民生乃立国之本。国情就是宏观的民生,民生就是微观的国情。国情之本,重在民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一本“民生备忘录”。

《国情备忘录》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我们的资源版图越来越小;我们的耕地面临着诸多被吞噬因素的危险;碧水蓝天越来越难得一见;巨大的人口压力考验着我们的承受力;滞后的三农问题仍在牵制着全局发展;

就业难、住房难与看病难导致的矛盾有日益严峻的趋势;我们的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方面还有极大的上升空间;最为核心的民生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各方各面的贫富差距及差异持续拉大?

我国存在的民生等一系列客观问题,我想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这些问题都将会被逐步解决。同时我想问题的出现也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不断完善也需要一定的过程。正如片中所说,高速发展的的经济不可避免的给我们带来种种后遗症,而对基本国情的重新发现和审视,将成为中国经济这艘大船的望哨和指路灯。

姚景源说:“改革开放30年,我们常常能够听到这样一句话,就是说我们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是不是符合中国国情。”把握国情,是我们制定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的依据,也是我们执行这个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的客观基础。

针对国情,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改革开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使社会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感召力,使我们党焕发出新的创造活力。它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党的命运,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深刻地指出: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的实践已充分证明,其革命性意义是极其巨大而深刻的,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吴宏放概括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启了当代中国历史新时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二、促进了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转变;三、推进了制度建设和创新,实现了由高度集权向民主法治的历史性转变;四、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实现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五、扩大了对外交往与合作,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六、推动了发展方式的战略调整,实现了由传统经济增长

方式向科学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了”。

“中国人民真正站立起来了”。

看《国情备忘录》,我仿佛亲历了祖国的成长与发展,这是一个越来越能融入世界大潮、却又伴随着诸多艰难险阻的国家;这是一个背负着千年历史包袱,但又始终顽强地奋勇崛起的国家;这是一个看似复杂称之为谜,却是真实自知的国家??

我想绝大多数人都相信,也如节目所言,如果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积极寻找良策,那么,最好的时代,就真的是最好的时代。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也必须了解国家的国情,增强国家意识,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履行对社会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刻苦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发挥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关注国家时事,关心身边小事,把个人命运同祖国的命运、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意气风发地迎接这个称为“真的是最好的时代”。

注:姓名:郑卫荣

专业:09级应用心理学

班级:09心本1班

学号:SY0910148

联系电话:15296474102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0年5月3日

篇二: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国情备忘录》这部大型电视纪录片,一共分为之谜、人口大计、农字当头、苍茫大地、资源扫描、山水之间、民生纵横、创新元素,以及中国脚步九集。《国情备忘录》就当下中国的人口、三农、耕地保护、资源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创新能力等我国国情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进行了客观详尽的表现。这也是我国的电视媒体第一次全方位展示国情的基本状况,第一次近距离观察中国的发展元素。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觉的自己以前对自己的国家了解的还是太少,对于以前书本上所讲的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了形象和更深刻的理解。

关于我国的经济情况,它与任何其他国家的经济体制都是不同的,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也是具有其独特型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也带动了其他国家的增长,中国已经走上了改变世界的道路。我国的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西方的经济学家们都陷入了沉思——“中国之谜”。高速发展的同时存在其他诸多问题:闻名的喷泉与地区缺水共存,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扩大,人口老龄化与福利保障体系不同步等。“中国之谜”整体把握了我国的现状。中国一直在变,巨变的中国令人们吃惊,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路径已不适合我国的发展路途。中国的发展是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我们党根据我国的国情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只能根据国情自己摸索,实践证明它是适合中国发展的。

1.人口大计,

我国历来人口众多,人口分布不均,中国人口虽然依然在增长,但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人口数量的巨大给医疗带来了的巨大的压力。我国国土能容纳多少人,人口众多注定带来众多的问题,再大的资源被这巨大的人数一平均都会变得很小。全国人口对于能源的消耗一个短时间也是巨大的。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是超大的。每年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完全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实现工业化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计划生育的国策实行一定程度的减轻了我国的人口压力。但这只是推迟了人口的高峰的到来,这样的问题不是我们一两代人能解决的,目前只能维持人口稳定的增加。老龄化人口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社会养老问题日益严重, 把关注人口的数量转移到关注人口质量上来。提高人口质量对于一个国家至高重要,对于一个国家的崛起需要高质量人才。解决人口问题在于提高人口素质。高素质的劳动力是我国发展中所紧缺的。

2.农字当头,

我国依然是个农业大国,能够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是一个骄傲。我国用农业支撑了工业的起步,我们的农民功不可没,我国农业农民的问题也逐步凸显了出来。城乡差距拉大,农民占了我国人口的大半,城乡均衡发展是摆在我国面前的问题。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城乡的差距依然在加大的同时是城乡的矛盾加大的表征。农民为了致富也进行了自我的探索,乡镇企业就是它的杰作。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不不能完全解决乡村劳动力的剩余。进城打工成了他们的另一项选择,农民工的队伍日渐强大起来,农民工创造了巨大的GDp,然而他们的待遇却仍处在社会低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让城市与乡村的生活水平基本持平对于我国来说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三农问题的妥善解决关系到社会稳定和长久发展。国家出台了相当多的有利政策,但在落实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猫腻,让农民的生活依然艰难,农民的生活还是依然有相当多的困难,农民小额贷款的发放和落实都是涉及暗箱操作的。

3.苍茫大地,

我国的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成了最近几年升值最快的东西,其他各种用地都在日益吞噬耕地的面积,国土虽大,但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面积更是少的可怜。现在几乎是竭尽所能的利用可利用的土地,相当忧虑脚下的这片土地还能供养多少炎黄子孙。耕地承载力

已经接近极限,耕地的面积仍在减少。优质耕地分布不均,大都分布在东部地区。工业发展也需要用地,各种用地矛盾艰难的调和着。耕地直接关系到粮食问题,粮食自给已经出现了困难,发展用地与耕地保护成了尖锐的矛盾,城市化进城对于耕地的侵占更是严重。但还是存在对于土地资源的浪费,例如高尔夫球场、跑马场、盲目的开发区建设、花园式工厂等。土地使用效率低下亦是一个严重,耕地质量的下降也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环境污染对土地的影响,还有自然环境的恶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的土地政策法规,这是有关子孙后代的大事。

4.资源扫描,

我国许多稀有金属资源丰富(Mo、Ge、Zr、In等),但还有一些资源品位较低,我国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煤炭储量为世界第三,但人均可采储量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3%,这还是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资源是支撑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再多的资源也有开采完的一天,资源型城市终会走向资源枯竭城市,城市的继续发展和城市转型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资源的开采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也是处理不足(煤炭采空区),并不能进行可持续利用。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还有资源的匮乏随之而来,我国也成了世界第一的煤炭、钢铁、铜消费大国,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我国对于能源的大需求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生产力也是惊人的,我国出口的是高能源高消耗的产品和资源型产品,这是不能持续的,我国资源利用率低下加大了对资源的需求。走在工业化道路上的中国面对资源的匮乏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开源节流,节约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率,新能源的加入也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希望。对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的现状继续持续的话,《增长的极限》将不会再是危言耸听。

5.山水之间,

我国的环境问题种类繁多,环境污染带给我们的深痛和重大损失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吗?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水污染让我们的未来也受到威胁,建立在环境污染上的经济发展是不会长久的。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是不可取的,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惨痛教训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英国泰晤士河的治理)。中国现在已经有财力和实力,并且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处理我们工业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把环境保护写入国家法律表明了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决心,使环境保护有法可依。环境保护面对的是各方的利益主体,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同步,环境问题已不容我们犹豫。政府与民间环保组织都为环境保护做出了大量努力。环境保护需要各方人士的参与,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地位,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都应付起保护环境的义务,为自己为子孙为未来。

6.民生纵横,

养老难、看病难、住房难、。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起步晚,还不够健全,我国的大量的人口又为此带来了难题,社保资金的缺口也是很大的。养老难是民生难题之一,发展中的中国并不能完全担负起人口的重负,多种养老方式(商业养老、互助养老、社区养老、家庭养老等)并存是我国的现状。看病难背后是医疗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异地就医更是增加了难度。国家医疗改革方案的出台为此带来了契机。伴随土地价格上涨的还有房价的上涨,廉租房的建设为解决住房难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措施,这种情况虽好,但社会上依然存在富人住廉租房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得不让人心寒。市场不能完全解决民生这个大问题,民生亦是政府关注的首要大事,民是一个国家的根本。

8.创新元素

我国在航天方面取得瞩目成就是世人有目共睹的,这些离不开我国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工作和自主创新。古代中国取得了灿烂的科技成就,而在近代科技成果创新方面都大大多出现在西方国家。我国的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但在现在社会中,自主知识产权就是价值的体现,一个优秀的企业要长远发展,这就缺不了创新,而创新又离

不开高质量的人才,而高质量的人才来自于优质的教育,我们国家的发展需要精英人才,但现状是整体国民受教育水平是有所提升,但是创新型人才却少的可怜,我国的整体竞争力还是有待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待于教育的改革。我国的核心竞争力靠的是自主创新,在现实中国,国家类型的科研院所挺多,但是企业型的科研机构却是少得可怜,公益型的科研机构就更不用提了。

中国正自信的走向来。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是我国现在要走之路。国家各行业都发展的欣欣向荣。几十年的发展形成的社会保障框架在面对众多的民生问题的时候,因为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我国的财力显得紧张。众多的问题依然存在,我国面对复杂的环境不容乐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0年的变化是巨大的,翻天覆地啊,尽管我们的国家存在诸多问题,但它取得成就是不能被遗忘的,解读中国之谜,关键在于解读中国国情。中国正在逐步强大起来。

篇三:《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书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院系年级: 水利工程系12级

专业班级: 水利水电工程2班

学号:120610208 姓名:郭 进 元联系电话: 13275556285

指导教师:田 晓 丹

2014年6月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摘要:《国情备忘录》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作的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一共分为中国之谜、人口大计、农字当头、苍茫大地、资源扫描、山水之间、民生纵横、创新元素,以及中国脚步九集。《国情备忘录》以每集45分钟的篇幅,就当下中国的人口、三农、耕地保护、资源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创新能力等我国国情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进行了客观详尽的表现。这也是我国的电视媒体第一次全方位展示国情的基本状况,第一次近距离观察中国的发展元素。

关键字:基本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全球 科学发展观

作为一名大学生,中国的国情是什么?怎样认识我国的国情?曾经我对此了解得不多,但是通过学校的组织观看了《国情备忘录》之“中国之谜”和“人口大计”后,我利用课余时间把剩余的部分看完,通过这部片,我对我国的国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国情备忘录》从当前发展和我国的人口、三农、土地、资源、环境、民生、创新和教育等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出发采用了一系列的准确数据和现实存在的事实说明了当前我国的国情。 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从片中可以看到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尽管拥有着较大的生产能力,但在企业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依旧处在最低端的环节当中,核心技术的严重匮乏仍旧制约着我国科技创新力的发展。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我国在科学技术的运用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自主创新水平取得显著提高。将神州系列送上太空,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中国人用几年的时间实现了其他国家用几十年才能实现的目标,这一跨越式的进步令世界瞩目。在2008年的奥运会前夕,我国的登山健儿将奥运火种带到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创造了历史。从体育角度看,这体现了中国健儿勇攀高峰

的勇气和决心,从另一面,这正彰显了中国科技的力量和实力。

放眼全球,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共识,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科技创新纳入国策,并予以积极的鼓励。作为新时期主人的我们更应该清醒的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提高自主创新力,推动技术的进步与运用,进而带动整个民族产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彻底摆脱“打工者”的帽子,才能使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型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强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上取得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持续30年不变经济高速增长,即使在金融危机中也奇迹般地率先回暖。这些成就我早已耳熟能详,但看到这些成就,这一次我所做的并不仅仅是欢欣鼓舞,而开始随着纪录片一起思考的是什么是中国的发展动力,中国如何才能继续发展,如何才能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另一方面,说起中国的基本国情,此前我一直停留在简单的认识——人口多、底子薄,事实上,这已经远远不能概括当今中国的复杂形势。不同于任何一个国家,中国的人口众多,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工农业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越来越严重,幅员广阔,资源丰富,但过度的掠夺式开发也使得中国的环境污染严重,已经是工业大国的中国,在技术水平、管理经验、产业提升,以及国际竞争力上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看到这样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深切感受中国发展的举步维艰,意识到弄清中国国情,保持中国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结局却异常复杂的谜题。曾经我对中国国情一知半解认识肤浅,却自以为是的对各种政策妄加评论,或者随着网上的舆论人云亦云,这种行为是多么的无知愚蠢。

国情备忘录从《中国之谜》谈起,中国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令世界为之震惊,诺兰将这种局面称为“中国之谜”。紧接着第二集谈到了人口问题, 虽然30年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少生了4亿多人,使中国的13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我们也使全世界60亿人口的人口日也推迟了四年。但今天,我们依然是世界上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中国这块土地,究竟能够承载的人口极限是多少 ,现在看来仍是一个未知数。在第三集中,讲到了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

虽然农民总体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小康方向迈进。但是我们要看到我们现在的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仅仅是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我们城镇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个差距现在还是在继续扩大。三农问题由此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农民不小康,中国就不能完全实现小康,因此要重点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力图实现全面小康。《苍茫大地》和《资源扫描》两节则讲述了中国的资源现状,使我们更好的意识到中国仍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要切实做好资源合理利用,《山水之间》一节则提到了被称为“长江女神”的大型水生动物白鳍豚,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不合理行为正在破坏大自然的平衡,给予我们已警示。 第七集《民生纵横》就业、养老、医疗、住房,这些都是老百姓关注的话题。中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竞争愈演愈烈,堪称“世界最大的就业战争”。我们1997年就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但人口老龄化以后,养老基金缺口达上万亿元。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而且80%在城市,20%在农村。中国656个城市中,有不少城市没有建立廉租房制度。在《创新元素》一节中提到了珠峰火炬接力,这是一个伟大的传递,诠释了祖国的实力。从体育的角度看,意味着人类能够达到勇气和耐力的新高峰,但是,同样让外界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创新的力量和决心。在最后一集《中国脚步》中提到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尽管起步晚,但是中国却成功地接过了产业转移的接力棒,接力棒带来外国的丰富资本和最新技术,我们的脚步后发而先至。我国经济平均每年保持9.8%的增长速度,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这令人欣喜的同时,人们也发现行进的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的“难点”。“中国国情”是诸多难点中的关键词,解决这些难点,没有可以遵循的模式和样板。这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这意味着我们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认识各种风险与挑战。

看过了国情备忘录这部纪录片,我仿佛亲历了祖国的成长与发展,我感受到了我们生机勃勃的发展中所饱含的艰辛和无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让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踏着坚实的步伐,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实惠主义道路,求实进取、开拓创新,昂首走向美好的未来。历史是创造出来的,前方的道路上也许还有无数的荆棘曲折、激流险滩,但我相信世界人民看到的中国仍

将是一个充满自信、一往无前的巨人形象。努力吧,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我们一定要实现,我们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书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

[2] 王邦佐,孙关宏,王沪宁.新政治学概要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12.

[3] 李永.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用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3,1.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篇一: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信息与计算科学12-1班 陈天颐

《国庆备忘录》基于我国发展现状,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的成长历程,特别是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成就,以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它本着实事求是的立场,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对我国国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也难怪被人们赞誉为一部优秀的中国发展历程纪录片。作为一个担负着祖国发展重任的当代大学生,我觉得该纪录片对我有着很大的教育意义。

《国情备忘录》第一集从“中国之谜”说起,讲述了中国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令世界为之震惊,诺兰将这种局面称为“中国之谜”。 2008年,一场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国际社会人人自危,连本国经济的稳定问题都难以解决,就更不用说对别国的帮助了,也是在这一年,中国作为全球唯一保持增长的经济体,完成了历史上的又一次跨越,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三位。这时,世界急需有一个大国担当救世主的角色,而此时的中国坐拥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因此,就连平时有些许敌视中国的美国也不得不期待着,中国这个经历了近连续三十年高速发展的大国能够帮自己一把,拯救世界经济。而中国,确实不负众望,不仅在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甚至独当一面,成为中流砥柱,引领世界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风范。的确,中国的国情是底子薄,但大量的统计数据向世界再清楚不过地标示着中国的进步,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崛起。中国的GDp以不可遏制的速度增加,在10%徘徊的惊喜数字,让很多国家的经济学家大跌眼镜,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30年前,我们中国的贫困人口是2亿5千万,30年后,我国使2亿多的人脱离贫困状态,他们解决了温饱,逐步开始走向小康,我国的减贫成就是这30年全世界减贫的总成就的2/3。

不得不说中国已经醒来,世界正在颤抖!世界用1/4世纪的时间改变了中国,现在中国在改变世界,我相信今后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国情备忘录》第二集从“人口大计”说起,讲述了我国首当其冲的人口问题。虽然30年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少生了4亿多人,使中国的13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我们也使全世界60亿人口的人口日也推迟了四年。但今天,我们依然是世界上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根据专家预测,我国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是16亿。虽然留给我们的还有两亿多的空间,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的是,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个13亿的人口基数,未来的二、三十年,我国的人口总量每年还会以800万到1000万的速度惯性增加。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本世纪4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5亿。这就意味着,在此之前稍有放松,我国人口规模依然很可能会突破16亿的承载极限。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继续进行,我们已经预见了另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我国早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数的增加,更多的财政要投入到各个相关方面,用以确保我国人民老年也能幸福安康。所以,人口问题依然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的观点有以下两点:第一,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计划生育是一项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它有力缓解了我国的人口压力,给我国经济发展留下了宝贵时间。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人们也都理解了祖国的良苦用心,也已经普遍接受了这项基本国策。为了今后的发展,我们必须坚持。第二,将人口劣势转变成人才优势。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大力度培养各方面科技人才,将我国人口众多的劣势转变成为人才众多的优势,众多人口中涌现众多人才,如果这样的话,我国的发展势头将更加强劲。

《国情备忘录》第三集从“农字当头”说起,讲述了我国三农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即将达到10%左右,但是,由于

我国农业特有的性质,我国农民人口仍然占到60%左右。三十年改革开放,我国解决了大量的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总体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并使农民向小康方向迈进。但是我们要看到现在我国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仅仅是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城镇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个差距现在还是在继续扩大。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问题还很突出,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三农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稳定的重要问题。我认为想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祖国大地已经难以承受巨大的人口压力,并且我先现在还在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国耕地的快速、大量的减少,城市疯狂扩张,工业、住房用地不合理开发,等等一系列原因把我国本来就相当匮乏的耕地资源浪费殆尽。伴随而来的还有土地肥力下降,粮食难以继续增产,甚至增产不增收。因此,很多农民不得不离开土地,开始了外出打工之路。但是,如此庞大的务工大军需要的工作岗位不可小觑,仅仅依靠城市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城镇化道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农民工大军的就业问题,缓解我国发展的巨大压力。还有,我国政府继续对农业进行补助。但是,面对如此众多的农业人口,巨大的补助投入是很困难的,因此,我国政府同时应该加大农田水利的投入,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养。解决三农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此漫长的过程中,我相信我国领导人一定能处理到三农问题,为我国的稳定发展增加胜算。

《国情备忘录》第四集从“资源扫描”说起,讲述了我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均严重不足的尴尬现状。中国地大物博这一观念从古代到现代深入人心,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巨大的沿海经济区,170多种矿产资源,有不少矿产资源在世界排名中毫不逊色:我国煤炭可采储量占全世界11.09%,在世界排名第3位;全国石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0.43亿吨,天然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4490亿立方米。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在世界上排名第4位;我国钨储量世界第一,占有量达85%;铟储量世界第一,占有量达80%;稀土储量世界第一,占有量达80%;锗储量世界第一,占有量达50%;钼储量世界第二,占有量达24%。当我们看到这些数据的时候,我们谁能否认祖国留给我们的巨大资源宝藏。但我只能说,也许,这些只是一个神话。只需一个数据就足以把以上的那些值得骄傲的数字丢进深渊,那就是,我国拥有十三亿还要多的人口。再大的数字,用13亿做基数来除,都将得到一个很小的结果:人均煤炭可采储量为世界平均值的62%;人均石油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6.6%;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6.5%;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看到这里我们还能骄傲吗?“地大物博的中国”应该从我们的思想中抹去,因为这一思想使我国人民过惯了铺张浪费的日子。面对此现象我有自己的看法。首先,政府对我国有限的资源应该有合理规划,制定政策、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强占乱采,合理安排资源使用,在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的情况下达到为民所用,为经济建设所用。然后,加大可以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使本来有限的资源更大限度的为我们多用,减少能源的利用。同时,寻找新型能源,可再生、无污染的当然是最好的选择,减少对现有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最后,提高国民认识,纠正错误想法,我国虽是能源大国,也是能源小国,摒弃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为我国资源的节约贡献力量。

看完《国情备忘录》我一声长叹:六十多年过去了,中国从一副千疮百孔的面容中渐渐醒转,时至今日更是焕然一新,也令世界一次又一次为之惊叹。这一历程中有血泪,也有欢笑的回馈,有不堪,亦有春华秋实的点缀,几代人的耕耘堆砌起一个令子孙能够挺起胸膛大喊“我是中国人!”的泱泱大国,那句“振兴中华”的口号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更加坚实而响亮,那宏大的中国梦也似乎变得触手可及,中国的腾飞势不可挡,我们的未来必将光辉灿烂!

篇二:《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为了加强当代大学生对我国国情的进一步了解与认识,对我国的所面临的现实情况有所掌握,了解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自己一路前行摸索出的一条结合我国国情实际发展的道路,以及其中的风雨兼程的经历,老师特意组织了大家观看了大型纪录片《国情备忘录》,当一幕幕的具有鲜明对比性的贫富画面浮现在我的眼前时,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心情也是百感交集的,一方面为中国自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它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西方国家眼里成为一个谜感到骄傲与自豪,另一方面我也为少部分地区仍然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而感到痛心。

《国情备忘录》以一个纪录片的形式像我们展现了中国自建国以来六十多年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许在漫漫历史发展长河中六十多年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它对于中国来说,却是见证她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不平凡的历程。而取得这些伟大成就的根本原是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做了一个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1978年实施的改革开放,让中国成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年均增长高达9.8%,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在1978年时仅为1.8%,到了2008年已提高到6.4%。34年前,中国的平困人口是2亿5千万,然而经过三十多年,我们使2亿多的人从贫困状态中走了出来,他们解决了温饱,开始走向小康,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在说到我国这三十多年来减贫的成就时,他们一致

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减贫是占了这三十多年来世界减贫的总成就的三分之二,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水泥、钢铁生产大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我国的外贸储备列世界第一,外贸规模居世界第三。这些成就在西方经济学家眼里归纳为“中国之谜”,从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是难以理解的。

然而,这样的成就却不得不面对另一个严峻的事实:那就是我们经常会被人提起的两道算术题,一道是除法:中国的任何一项巨大的成就,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另一道是乘法:中国的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都会成为一个无法想象的大问题。

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人们提供了看待这个国家的一种视角。事实上,除了人口众多,在我们辽阔的国土上,因为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工农业发展不平衡,人们也同样难以简单地看待这个国家。而种种不平衡所带来的巨大差异,也像一个个谜团一样,摆在人们的面前。

在首都国际机场,平均每2分钟就会起落一架航班,超过500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使这里稳居世界十大最繁忙机场行列。不断变幻的航班显示屏和繁忙的飞机跑道无不折射出这里的活力与效率,以及扑面而来的繁荣。这是中国。

而在距离北京256公里的河北省康保县的三义村,66岁的王荣和老伴就着一碗腌白菜和一盆煮土豆开始了他们的午饭。家中唯一的电器是这盏电灯,但也不常用,因为一个月不到2元的电费已经是这个家庭的一笔不小的支出。受土地沙化的影响,这里除了土豆很难种

植粮食或是其他经济作物。在三义村,像王荣这样的贫困家庭并不少见。2005年,类似三义这样的贫困村,在河北省与京津接壤地区中还有3700多个,贫困人口超过270万,这仍然是中国。

我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20000多公里大陆边境线,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五十度,东西跨经度六十多度,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万平方公里——这是一个广袤的中国。

在我国,已发现的170多种矿产资源中,钨、锡、锑、稀土等储量世界第一,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世界第一,煤炭、石油、黄金等的储量也位居世界前列——这是一个富饶的中国。

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等资源,养活着占世界20%的人口——这又是一个负重的中国。

时至今日,中国农民依然是这片土地上最大的一个社会群体。7亿2千万,这个庞大的数字,意味着地球上每9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农民。

我国当前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开掘提速,约有2/5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

我国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2006年仍有超过3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1/3左右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1/3以上的国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问题,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

200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69亿,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约为13%,但我们的养老保障却与实际需求有着不小的差距。

已经是工业大国的我们,在技术水平、管理经验、产业提升,以及国际竞争力上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我们今天面对的环境,无疑和西方经济起步时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差别。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其实,能不能把计划和市场最好的部分“装入一个篮子里”,正是中国经济转型目标模式的精髓所在。现任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的姚景源谈到:“可以讲我们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发展,我们是走的一条前无古人的路,就全世界的发展来讲,没有一个国家和我们走的是一样的路,这条独特的道路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978年我们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基础,那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就是客观的认识中国的国情,就是尊重中国的国情,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我们再来选择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应当说,我们的选择是科学的,而我们选择这条道路确实是没有任何借鉴,实践证明,我们这条路是正确的,是科学的。”

《国情备忘录》这部记录我国发展历程的历史大片在向我们呈现中国辉煌的一面时,它也启示着我们中国的成长与崛起伴随着伤痕累累,成长与伤痕并存。要支撑其一个家庭的生活大计本身已不容易,然而要支撑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家族的衣食住行真的是难上加难啊!所谓当家难,当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家更难!这样的国情就

决定了我们不能模仿其他国家,我们只有自己慢慢前行摸索一条适合自己国家和人民长远发展的道路,然而实践与努力证明,改革开放这条道路的选择是科学的、正确的、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

其次,《国情纪录片里》反映的第二重大要素就是自主创新元素,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虽然我国在科学技术的运用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自主创新水平也取得显著提高,伴随着将神州系列送上太空,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中国人用几年的时间实现了其他国家用几十年才能实现的目标,这一跨越式的进步令世界瞩目;在2008年的奥运会前夕,我国的登山健儿将奥运火种带到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创造了历史。从体育角度看,这体现了中国健儿勇攀高峰的勇气和决心,从另一面,这正彰显了中国科技的力量和实力。

但是,这些科技的制高点,只是呈点状零星的分布在某些领域。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仍然处于匮乏状态,放眼历史,古代的中国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从而奠定了世界科技中卓越的地位,但是在近代和当代,电灯、电话、电视、半导体、汽车、飞机电脑网络这些重大发明都是外国人做出来的在世界级的发明队伍中很少能见到中国人的身影。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袁正光表示:世界上重大的科学技术、发现与发明,基本上出自世界排名前二十的国家,也就是二十名以后的国家,基本上属于没有创新能力的国家,也就是说我国还在二十名以后。

篇三:《国情备忘录》读后感

——读《国情备忘录》有感

为加强学风建设,我院组织了“党员干部读书月”活动,我带着思考,拜读了《国情备忘录》,让我感触良多。

这篇文章娓娓向我们道来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城市、农村、现代化、人口、资源、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就业、脱贫、国际援助等等众多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看着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身为一个中国人,我真的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看到国际友人对中国的发展赞不绝口,真正的感到了作为一名中国人是多么的幸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农村均发生了巨变,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高楼林立,生活环境大大的得到了改善。看看以前的泥泞小路变成现在的康庄大道,以前的拖拉机变成了现在川流不息的汽车。现代化的脚步不断的加快,书中给我们展示了比亚迪生产的电池是如何自主的运用半自动的生产方式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还有东软软件公司以及奇瑞公司,都是中国自主发展的一系列民族品牌,显示了中国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进步。

近年来,面对着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立足自己的具体国情,积极的帮助群众们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就业。国家一方面积极的创造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难问题,一方面扩大大学的招生,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国家高新科技人才的发展。从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家已创造了4万亿多个岗位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在不断的完善,就像前段时间国家还推出了大学生医保,为大学生的健康提供保障,也减轻了家庭的负担。

中国除了关注自身的发展外,也从未放弃过为国际事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些年来国际自然灾害频发,每一次,中国都是在第一时间伸出了援助之手,为世界的稳定与和平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除了这些取得的成绩外,中国也存在这一定的问题。现在中国的物质生活水平上去了,人们的思想素质却似乎没有同步的得到发展,精神贫乏的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在中下层阶级中。再者,就是现在的贫富差距过大,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基于以上提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就更应该立足中国的国情,找到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通过读这本书,我更加准确的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中国过去的发展固然灿烂,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立足当代中国的国情,我国的发展一定会更加的辉煌。


《艺伎回忆录》影视观后感


艺妓回忆录是一个爱情故事,千代子很幸运,有两个男人爱她。一个从她12岁起爱她18年最后得到了她,另一个从她15岁起爱她15年,最后放弃了她。这两个人是一起创业的同事,一个是董事长一个是总裁。董事长因为太在意他的合作伙伴,所以在总裁放弃前,一直没有表达。而千代子从12岁起就爱上董事长。有点象个童话故事。小百合对爱的追逐,从那杯甜冰开始,她余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接近她心中的那个男人(会长)。 而事实上,故事结束前,小白和总共见到那个男人也没几次,她却能如此坚定不移地忠于她内心的感情。甚至可以这样说,她的整个人生不过是在桥上的那几分钟邂逅上的。这就是典型东方人的爱情,电光火石间的莫名一瞬能让她倾其一生。

第一次看这部作品的时候,吸引我的,绝对是“艺妓”二字。不同于西班牙女人的热烈奔放,东方文化孕育之下的女性往往蕴含更为内敛的智慧。艺妓也是幸运的,她们身着日本最高贵的和服,每一件都是一副艺术品,她们接触的都是上层社会的人士,所以她们在每日的交流中训练了不凡的谈吐,她们的一举一动都散发着优雅的美感,让人投影惊羡的目光。在日本,艺妓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可以说许多穷苦人家为女儿被选上做艺妓而骄傲,艺妓同样也是女性走向上层社会的捷径。这一点在伊藤bo文时期最为凸显,当时日本6个内阁大臣,有两名是女性,他们都是艺妓出身。

艺妓的一生可以说是悲哀的,艺妓从小就被卖到置屋里,十年所学的一切可以说表面上是一门艺术,然而究其实质不过是为了满足男人的欲望,被窥视、被保护。她们的工作是到茶屋陪客人聊天,舞蹈。这就注定了艺妓一生都要依附着男人而生存。

“你无法告诉太阳多照一些阳光,也无法告诉雨水不要再下了,对男人来说,艺妓只能做半个妻子。我们在黑夜降临时成为人妻,并从如此之多的刻薄中学会善良。

纪伯伦说:”有限的爱情要求占有对方,而无限的爱情则是只要求爱的本身。” 小百合的爱情属于后者。有限的爱情固然风流,可惜不够真心,双方都限制这自己的付出。无限的爱情拥有执着,这是值得尊敬的一种忠诚和坚守,但有时候执着却意味着对未知未来所蕴含的种种机会之否定,这或许是更大的损失。 世人无法说清哪一种爱情更为高贵,《艺妓回忆录》这一本书吸引人的地方也不是爱情,翻开这本书你会有一种亲切感,或许是两种文化太相像的原因。

《洛杉矶时报》是这样评价它的: 《艺伎回忆录》是一场勇敢的表演,一部提供了生动视角的处女作,引领你进入一个大半已经失落的隐秘世界。高顿叙述了一个让人目眩神迷的故事……艺伎能自然而然地引人入胜,唤起某种从容的情欲。因而,在如今这么一个欲望贲张、百无禁忌的时代,当我们发现作者以充满智慧的坦诚和优雅刻画这样一个人物时。是何等愉悦啊……对于任何作家而言,这部小说都堪称成就非凡,不过,对于一位文化差异显着的白人男作家而言,更为难得。

《科学启示录》的观后感


用了一天时间看了这个科学启示录,让我懂了很多,开拓了眼界,真的很令人震撼!这个记录篇一共分了七集。

第一集(源流)讲的是从15世纪早期起,发生在全世界各地由科学发展引起的人类思维的几次重大转变。郑和之后的一百年大明帝国平安而富足,那时候文官控制了整个朝廷,此时的古典文明就被砸得粉碎,欧洲开始崛起。我看到在这个时候,人们就开始对数学又来一定的认识还有好强烈的好奇心,就产生了数学家进行研究。正在这时候哥白尼的“日心说”思想出来了。可以看出当时的文化还是很发达的。

第二集(断裂)讲了从14世纪到17世纪末,西方世界连续发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等极大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事件。西方文化变革成为了以科学为中心的了,科学的正确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肯定。这一点在现代来说都是很正确很适用的,我们国家的领导人邓小平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三集(风暴)讲的是中国,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科举制度废除,新兴的留学热潮……预示一个剧变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的留学生也来到外国,深受外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熏陶。当时就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被译成中文传入中国。

第四集(选择)主要讲的是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教育和科学发展所作的思考。1919年5月4日的新文化运动表示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怀,也引发了他们对文化的心得认识。中国的科学文化发展有曲折但是也有进步。中央研究院是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国家层面的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

第五集(决策)讲述二战后,在原子武器的巨大毁灭性以及美国对核武器的垄断压力下,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如何作出历史抉择。这个时候北京有科学知识展览会,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钱三强、钱学森等优秀的爱国主义科学家知识分子回国为国家科学事业做贡献。

第六集(希望),观众们将看到在21世纪,科学不再仅仅是知识和技术,而是人类认识世的一种方法。这个时期又涌现出陈景润等优秀的知识分子。(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轰动中国。

看完(科学启示录)我的感慨很深。总之,我觉得一个国家要取得发展进步我们应该要及时了解周围国际环境的变化,以便汲取最先进的思想和最先进生产力。要坚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即使面对周围的不解甚至非议。还有在国家建设管理的方面我们知道国家制度存在问题时,不要为了维护当下所谓的稳定就放弃变革的机会,不懂的顺应时代潮流往往会被淘汰出局。

这部纪录视野纵贯古今,内容涵括中西,将科学史实、历史思辨、文化评价及文明探寻融为一体,系统阐述了中华文明融会、接纳科学文明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探寻了当代中国科学文化形成的历史轨迹。这部片子紧紧把握好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其中也不乏一些事例来感染、教育人。它对科学发展、科学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对中国国力的提升、对国民素质的增强等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这部片子也反映了一些问题:中国人学习西方科学精神学了几百年,其实很难说我们是否学会了真正的科学精神。遥望西方的这若干年,我们了解到一些因素或许促使了他们在近现代的强盛,比如民主,比如市场经济,比如马列主义,再比如科学。我们一直在学习,一直在挣扎,包括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冲突和取舍。我们一直都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为接受以及引进外国文化的重要原则,可是,毕竟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家性质和发展方式,所以,还是要积极学习,同时开拓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科学精神。

所以综上所述,我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一直是在积极地前进,并且不遗余力,但是也许由于种种原因结果并不明显或者是并不尽如人意但是我们也一直不断地对自己的文化加以深刻的反省和四边,并且摒弃盲目推崇的想法。故我觉得无论如何,未来一定会更美好,我们在追逐科学的道路上不应后退。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