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00字 > 导航 >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读书笔记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00字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读书笔记。

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学校的时候我们都写过心得体会,每一次心得体会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体会应该怎么制定才会更好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则文言文,该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都怎么写笔记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读书笔记篇一:重点词语理解

东阳:今浙江东阳县,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

致:得到。

余:我。嗜(sh是)学:爱好读书。

假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走:跑,这里意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统。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硕(shu朔)师:学问渊博的老师。游:交游。

尝:曾。趋:奔赴。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这里指浦江的柳贯、义乌的黄溍等古文家。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读书笔记篇二:主要内容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在这篇赠言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读书笔记篇三

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作者的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他所说的学习目的与内容,则不足取。文章层次分明,描摹细致,情意恳切,词畅理达。

《送东阳马生序》的劝勉之意是力透纸背的。全文对学之意义只字未提,仅在非苦学无以成上大做文章,这是因为,学习的重要,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学有所成也是众人追求的目标。作者抓住怎样实现学有所成这一点,现身说法,语重心长,借褒扬同乡马君则,以教化太学诸生。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对年轻后生,并不避讳自己早年家贫、求学历尽千辛万苦的往事。文章中,他以现身说法,坦诚而具体地叙说了自己从幼年到成年的艰苦求学历程,用以勉励后生勤奋学习。其中,种种艰辛,令人慨叹;刻苦、勤奋的精神、虚心的学习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突出体现文章的主旨;同样是和颜悦色,侃侃而谈,循循善诱,让人乐于领悟其中的道理。

文中有求学时自己与同学的对比,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不仅要矢志不移、不畏生活的艰难困苦,更要追求精神的充实;文中还以如今太学生求学条件之优越与自己当初求学之艰苦,从衣、食、住、学等方面进行鲜明对比,着重强调,学业是否有成,关键在于自身是否专心致志。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文言文马说教学反思


文言文马说

《马说》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篇幅不长,字词的理解也比较容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就将诵读、背诵作为了教学的重点。反思本节课,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说一说:

一、导入环节

让学生讲《伯乐与千里马的》,引出课题“马说”,这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给课文教学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在诵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是学习语文的一条规律。听范读只是抛砖引玉,更多的是学生自读体会,自然而然地读出句子的语气,学生只有在这种想、读、听、评的过程中才能学会朗读,真正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是此理。尤其是对古诗词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在学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础上,把握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反复地朗读,再理解,再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作品深刻的感悟。

因此,在课文的朗读上,我从字音、语句的节奏、轻重音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初步感知课文,将学生引入到课文情感的波涛,从中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

尤其是在分析课文内容时,我抓住三个自然段结尾的“也”字,引导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感受,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主旨理解把握。

三、补充背景材料进行感悟

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对学生感知文章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注重的方面。《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在预习环节中,我依旧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重点词句掌握环节采用学生质疑的方式,在时间的控制上有些偏差,以致最后拓展延伸的环节时间不够,另外,朗读时也还未充分实现全员活动等等。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版本(一):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回到家去取尺码。等到他回到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由整理]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版本(二):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回到家中拿尺码。等到他回到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版本(三):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回到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回到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文言文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坐:同座,座位。

2、其:代词,他的,指郑人的。

3、持:动词,拿,在本文中同操。

4、之:动词,到去,前往。

5、之:代词,代量好的尺码。

6、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7、先:首先,事先。

8、者:定语后置,(怎样样)的人。

9、欲:将要,想要。

10、至:等到。

11、自信:相信自己。

12、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13、反:通返,回到。

14、操:动词,拿携带。

15、而:顺承连词,意为然后。

16、度(du):衡量。动词,用尺子度量的意思。

17、置:动词,放,搁在。

18、度(d):名词,量好的尺码。

19、及:等到。

20、罢:结束。

21、市罢:集市结束。

22、宁(nng):副词,宁可,宁愿。

23、以:用。

24、遂:于是。

25、乃:于是(就)。

26、何不试之以足:之,代词,代指他想买的那个鞋子,是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正常语序就应是"何不以足试之?"意思是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鞋子呢?

27、且:将要,

28、操:携带。

29、履:名词,鞋子,革履。

30、郑

:郑国

31、已:时间副词,已经。

32、得:得到;拿到。

【详细故事】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一个人,眼看着自己脚上的鞋子从鞋帮到鞋底都已破旧,于是准备到集市上去买一双新的。

这个人去集市之前,在家先用一根小绳量好了自己脚的长短尺寸,随手将小绳放在座位上,起身就出门了。

一路上,他紧走慢走,走了一二十里地才来到集市。集市上热闹极了,人群熙熙攘攘,各种各样的小商品摆满了柜台。这个郑国人径直走到鞋铺前,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鞋子。郑国人让掌柜的拿了几双鞋,他左挑右选,最后选中了一双自己觉得满意的鞋子。他正准备掏出小绳,用事先量好的尺码来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绳被搁在家里忘记带来。于是他放下鞋子赶紧回家去。他急急忙忙地回到家中,拿了小绳又急急忙忙赶往集市。尽管他快跑慢跑,还是花了差不多两个时辰。等他到了集市,太阳快下山了。集市上的小贩都收了摊,大多数店铺已经关门。他来到鞋铺,鞋铺也打烊了。他鞋没买成,低头瞧瞧自己脚上,原先那个鞋窟窿此刻更大了。他十分沮丧。

有几个人围过来,明白状况后问他:买鞋时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穿一下,试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那可不成,量的尺码才可靠,我的脚是不可靠的。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

脚。

这个人的脑瓜子真像榆木疙瘩一样死板。而那些不尊重客观实际,自以为是的人不也像这个揣着鞋尺码去替自己买鞋的人一样愚蠢可笑吗?

己的脚,不仅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只懂死守教条而不懂变通,没有头脑的人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的确是有的,而且并不少。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容易碰壁。

成语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待事物要会灵活变通、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要注重客观现实的事实,为人处事要从实际出发。

毕业感言文言文


毕业感言文言文

负笈求学,于兹五载。初揣济世活人之良冀,肇入救死扶伤之列伍。心志且高,誓为苍生大医;求知既切,恨不览阅古今。探赜索隐,孜孜以求。寻玄微幽冥于歧黄,考细密慎谨于西术。自非才高,略悉阴阳于浅表,难以识妙,疏知生命之至理。原欲亹勉不绝,刮垢磨光,以期所成。

然循此而能达乎?曰非也。

盖学程日久,心志渐钝。涉猎虽广,了然实寡。补苴罅漏,亦未能偿。中西有别,各呈杳繁,虽倾心于一犹所不及,况熟通二者乎?古今名家,殚精竭虑,临死犹憾,而况于吾辈藐焉寡陋者乎?医者之大,生死系之,一有所误,即为杀人。惟于如此星罗林立之学术求精巧集一之医技,何其难也!盖闻大道至简,要言不繁。天下之理,融一而通。得其要者,一言而终,不得其要者,流散无穷。孔子博厚,自言非博学多识;仲景高明,岂非一以贯之?细考中西,纲目虽异,至理实同,一以宏观,一以微观,若混沌观之,是一非二。(蜻蜓点水,兹不深究)

颜回闻一知十,孔子曰弗如也。一者何谓?曰道也。盖中医之学,溯本追源,当一以驭之。奉阴阳,遵五行,道法自然,类比万有。若执其一隅,偏于广列,虽韦编三绝,终不至极。若一以贯之,取类比象,则触类旁通,方能精纯。

今之西医,虽客观明见,然枝纷叶细,学之废人。今之中医,虽分科别门,然杂乱零散,学之难人。古之中医,今竟何在?

教育之者,不明真谛。办学日隆,流弊日深。于学术则舍本逐末,不得其旨。于学生则诱入歧路,就业无门。有直言批评者,则痛斥其不懂中医,有以正道为提倡者,则视其因循守旧,不知科学。今日之中医,竟是何家之方术?内忧外患,步履维艰。盖大学非谓有大楼是也,乃以有大师,大道,使人明明德之谓也。今之自诩隆盛者,乃以大楼之矗也,冠冕堂皇,竟不知内容空空;今之言中医兴旺者,乃不知临症束手,中医院名存实亡。实是生死存亡之秋,却掩以科学现代之名。哀哉!

盖学术之道,有以外在而求之,有以内在而证之。外在而求得,必因外物之参杂而有失公允。内在而证之,虽不尽科学之名,却明心见性,了然于胸。夫中医学乃内证之学而委以外证法求之,是无异于以寸尺丈量天地之宽阔。是故前贤名家,多从内证而出,何我辈非要悖其训诫,以求外证得之?此南辕北辙而已,虽精勤不怠,势必无成。

更有哀者,毕业之时竞相考研,趋之若鹜。领导者流,也以考研良窳视学校荣辱。年年如此,乐此不疲。试问中医之根本,惟谁以抱守?学校之根本,凭何以自立?六十年来,博士满筐,良医大德,未之有闻。既已硕士毕业,又个个转行,徒费国家财力,与窃贼何异?举校之学子,不固根本,数典忘祖,但逐荣势。

五年之学,于学则无大成。惟于旁涉之中,得悉古中医学之道。痛夫光阴荏苒,碌碌而无所为。原意闭门修书,穷十年之力,得一技之成。然近毕业,眷怜父母,不得已工作为先。临别渐近,留恋越浓。虽有失意,仍存期冀。望母校之建设以人文当先,涵养仁德,汇聚名师,启迪思路,倡引正统。夫如是,则何愁声名不显?何愁万千学子就业无门?倘五年之内,不必广设诸科,但熟通四大经典,参以临床,临症亦能熟判阴阳,处之方药。夫如是,则用人单位岂不争相录用,何必苦于求职?夫如是,何必改弦更张,另谋他路?若仍欲以盖楼为先,则孰为轻重,众所明了。国家将兴,必以青年之奋发,绝学将盛,必待后学之努力。今百业俱兴,国势日隆,吾辈学子,岂能滞后于诸生?

心揣拳拳,言之切切。窃盼二三子聊顾于暇儿,以为有益于诸生,则吾也幸甚!惟诚惶诚恐,遽之于谤。罢也,得失审之于己,是非谤之于人。

文言文陈涉世家词语理解笔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中国第一部传记文学。而陈涉世家就是史记当中的一篇。那读这篇文言文,大家的笔记都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文言文陈涉世家词语理解笔记,希望你喜欢。

文言文陈涉世家词语理解笔记篇一

1、世家,《史记》传记的一种,主要是为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陈胜虽出身雇农,但他首事反秦,功大,又曾建立张楚政权,故给予他重要的历史地位,列入世家。

2、尝与人佣耕: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佣,被雇佣。

3、阳夏(jiǎ):今河南太康县。

4、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

5、辍耕之垄上: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之:动词,去、往。

6、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怅,失意,不痛快。

7、若:代词,你,指陈胜。

8、卜之鬼乎: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卜之鬼,就是卜之于鬼,于字省略。

9、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胡亥继位,称为二世。

10、发闾左适戍渔阳: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闾左,指贫民,古时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适(zh),通谪,适戍,发配去守边。

11、皆次当行: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当行,当在征发之列。

12、屯长:戍守队伍的小头目。

13、亡:逃跑;逃走。

14、举大计:发动大事,指起义。下文的举大名意思与此相同。

15、等:同样。

16、死国:为国事而死。

17、苦秦:苦于秦(的统治)。

18、以数谏故: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数,屡次。谏,古代下级对上级提意见或建议,劝诫。

19、上使外将兵: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上:臣下对皇帝的尊称,指秦始皇嬴政。

20、项燕:战国末年楚国著名将领,项梁之父、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曾大败秦将李信。

21、怜:爱戴。

22、诚以吾众:如果把我们的人。诚:果真,表假设。

23、唱:通倡,首发。

24、宜多应者: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宜:应当。

25、足下:指对方,古人对于别人的敬称。

2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燕雀,麻雀,这里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天鹅,这里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27、念鬼:考虑卜鬼的事。念,考虑、思索。

28、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丹,朱砂。这里是用朱砂的意思。书,写。王,称王。

29、置人所罾鱼腹中: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罾(zēng):鱼网。这里作动词,是用鱼网捕的意思。

30、固以怪之矣:自然就诧怪这件事了。以,通已,已经。

文言文陈涉世家词语理解笔记篇二

31、间令:暗使。间,私自,偷着。

32、之次所旁丛祠中: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次所:旅行或行军时临时驻扎的地方。丛祠,树木荫蔽的神庙。

33、召令徒属: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

34、往往语:到处谈论。

35、指目: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36、将尉:押送(戍卒)的军官。

37、忿恚(fnhu)尉:使尉愤怒。

38、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39、剑挺:拔剑出鞘。

40、旦日:明天,第二天。

41、公等:你们诸位。公,对对方的敬称。

42、藉第令毋斩:即使能免于斩刑。藉第令都是即使、假若的意思。

43、十六七:十分之六七。

44、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宁,难道。

45、受命:听从(你的)号令。

46、袒右:露出右臂(做为起义的标志)。

47:祭以尉首:用两(尉)的头祭天。

48、蕲:今安徽宿州南。

49、符离:今安徽宿州。

50、徇:指率军巡行,使人降服。

51、铚(zh)、酂(cu)、苦(h)、柘(zh)、谯(qio):秦时地名,铚、谯,在今安徽。酂、苦、柘,在今河南。

52、柱国:指蔡赐。

53、比:等到。陈,秦时县名,今河南淮阳。

54、守令皆不在:郡守、县令都不在。秦时,陈县属于砀郡,是郡府、县府所在地,所以有守有令。

55、守丞:守城的当地行政助理官。

56、谯门中:城门洞里。

57、三老:封建社会里管教化的乡官。豪杰,指当地有声望的人。

58、被(pī)坚执锐:披着铠甲,拿着兵器。比喻亲自投身战斗,冲锋陷阵。被,通披,穿。坚,指铁甲。锐,指武器。

59、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后来社稷就用来做国家的代称。

60、号为张楚:对外宣称要张大楚国,即复兴楚国之意。一说定国号为张楚。

61、刑其长吏:惩罚当地的郡县长官。刑,惩罚。

62、荥阳:位于今河南省,是古代的军事重镇。

63、楚兵:指楚地的起义军。为聚,结成一伙。聚,集合在一起。

64、还报:回去向陈胜汇报。

65、视日:占卜日子吉凶的官。

66、春申君:战国时楚相黄歇的封号。

67、关:指函谷关。

68、郦山徒:指发配在骊山服劳役的人。郦,今作骊。奴产子生,家人奴婢所生的儿子。

69、捕系:逮捕拘禁。

70、行收兵:行军中沿路收纳兵源。

文言文陈涉世家词语理解笔记篇三

71、贾生:指贾谊。以下文字引自贾谊的《过秦论》上篇。

72、王王:前一个王字是名词,指武臣,后一个王字是动词,称王的意思。

73、计莫如毋西兵:最好的计策莫过于不向西方(指秦国)出兵。

74、使使:前一个使字是动词,派遣;后一个使字是名词,使者。

75、燕故贵人:过去燕国的贵族。

76、令之不是者:命令他而不顺从的。

77、五反:指往返了五次。反,同返。

78、周章:即上文中的周文。

79、旦暮至:早晚就要到。

80、兵权:指用兵的计谋策略。

81、矫王令:假传陈王的命令。矫,假托。

82、敖仓:秦代在敖山上筑仓储粮,所以叫敖仓,也叫敖庾。故地在今河南郑州西北氓山上。

83、郯:在今山东省郯城县西,当时章邯的军队并没有到达那里,不当在郯交战。郯当为郏(ji)。郏,在今河南郏县,与邓说家乡阳城临近。

84、皆特起:都各自起兵反秦。特,单独。

85、御:驾车的人。

86、谥:古人有地位的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给予的称号。隐:有功业未显使人哀伤之意。

87、其所不善者:指与朱房、胡武关系不好的人。

88、车裂:古代的一种酷刑,用五马分尸。徇,这里是示众的意思。

89、首事:指首先起兵反秦。

90、左右校:即左、右校尉,次于将军的军官,这里指他们所率领的军队。

91、鄱盗:黥布在陈胜起义前曾在鄱阳一带的长江中为盗,故称鄱盗。相收,指吕臣与黥布的军队互相联合。

92、怀王孙心:楚怀王的孙子,名心。

93、王:称王。凡,总共。

94、王陈:即王于陈,在陈地做王。

95、宫门令:守卫宫门的官。

96、辩数:反复解说。

97、伙颐:意思是真多呀。伙,多。颐,语气助词,相当于呀。

98、沉沉:形容宫室高大深邃,富丽堂皇。

99、伙涉为王:这是当时流传的口头语,意思是一朝得志就变得十分阔气。

100、发舒:放肆,随便。

101、颛:通专。妄言,胡说。

102、居数月:过了几个月。

103、系:拘捕。罪之,把他判罪。

104、仓头军:以青巾裹头的军队。

105、下吏:交给执法官吏。

106、血食:享受祭祀。古时祭祀要宰杀牲畜作祭品,所以叫血食。

107、兵革刑法:指武器装备和法制规章。

108、固塞文法:坚固关塞,文饰法律条文。

109、此生一秦也:这样做又制造出一个像秦一样的敌国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