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一句话的辞职报告 > 导航 >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上一句

一句话的辞职报告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上一句。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想法自然不一样。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写作训练,每一次心得体会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你知道正确的心得体会书写格式吗?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上一句”,感谢您的参阅。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上一句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上一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

全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出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诗歌《己亥杂诗其五》。

全诗如下:[由整理]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清代)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

1、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2、吟鞭:诗人的马鞭。东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3、花:比喻国家。即:到。

4、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大概意思:

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

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

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具体翻译: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

(一)

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含义主要体此刻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落红、化作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他们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

,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广泛好处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诗的开拓为表现自己离愁别绪的丰富感情,诗人用了浩荡一词来形容离愁,既强化愁意。又体现出诗人狂放深沉的内心思绪和个性特点,那里典型的诗人本色。紧之后的吟鞭句,对前人诗局的化用也恰倒好处,并构成了两句相连呼应的艺术效果,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的情绪。最后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抒发胸臆,使全诗浑然一体动人肺腑。

(二)

这诗作于1839年(农历己亥),是诗人的代表作品。是年,诗人辞官南归故里,后又北取眷属,就在往返途中创作了这一部堪称绝唱的大型七绝组诗。这组诗忆述见闻、回忆往事、抒发感慨,艺术地再现与反映了自己生平、思想、交游、宦迹、著述的丰富阅历,标志着诗人认识社会和批判现实的潜力,在晚年已臻新的境界。时值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夜,诗中颇有感时忧国的力作。这首诗则表现诗人辞官的决心,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语气乐观,形象生动,极富艺术魅力。

(三)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简单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子令

人窒息的樊笼,能够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齐,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荷花为喻,证明自己的心志。

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四)

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诗人离京时,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那里喻愁,李煜曾有词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可见忧愁之深。诗人为了衬托离愁,个性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晚景衬托离愁。诗人透过喻、衬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落红,本指脱

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秀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五)

这首诗是龚自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含义主要体此刻两个方面,一方面抒发了诗人离京南返时的愁绪,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虽已辞官赴天涯,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效忠朝廷与国家的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诗的前两句既有抒情,又有叙事,诗人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了豪放洒脱的气概,感慨的是离别之忧伤;洒脱的是最后逃脱了令人窒息的官场樊笼,能够简单愉快地到外面的世界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齐,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夕阳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是诗人当时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的心境,用落红来比喻自己虽年事已高,告老还乡,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仍要做些于国于民有益的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历来为人们传颂的经典名句,它一方面是诗人的抒怀言志,另一方面也是诗人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真实写照,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

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诗人以白日斜来烘托离愁,以吟鞭东指即天涯抒写退出官场事故纷争后的洒脱豪放,以落红暗示自己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进亦忧,退亦忧的忧国忧民情怀,可见诗人辞官情绪是极其复杂的,也是极其痛苦的。全诗寄情于物,形象贴切,浑然一体,感人至深。

(六)

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为的是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居多。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哪里是落花的葬词?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歌!

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用心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也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晚清思想家,史学家。一名巩祚,字瑟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二十七岁为举人。道光元年(1821)官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官。九年,始成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十九年,弃官南归。二十一年,于江苏云阳书院猝然去世。龚自珍初承家学渊源,从文字、训诂入手,后渐涉金石、目录,泛及诗文、地理、经史百家。受当时崛起的春秋公羊学影响甚深。应对嘉道年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他弃绝考据训诂之学,一意讲求经世之务,一生志存改革。青年时代所撰《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等文,对封建专制的积弊,进行了揭露和抨击。他的思想为之后康有为等人倡公羊之学以变法图强开了先声。中年以后,虽然志不得伸,转而学佛,但是经世致用之志并未消沉。他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并推荐林则徐加强军事设施,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龚自珍一生追求更法,虽至死未得实现,但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在社会观上,他指出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贫富不相齐,要求改革科举制,多方罗致通经致用的人才。在哲学思想上,阐发佛教中天台宗的观点,提出人性无善无不善,善

恶皆后起的一家之谈。在史学上,发出尊史的呼吁,并潜心于西北历史、地理的探讨。在文学上,则提出尊情之说,主张诗与人为一。他生平诗文甚富,后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春泥筹划”讲课领会



时光还早,引导们给孩子们拿来了课外书本,还有废纸。让他们看书,或者折本身爱好的器械。
晃荡停止后,学生们依次签到,欢欢乐喜领到潦攀礼品(一个铅笔盒子、一本硬皮本、两支水笔、一瓶冰红茶),开高兴心回家去了。今天作为尖山下村“春泥筹划”讲课师长教师,我给村里的20位同窗讲课。根据引导的意思,预备了讲稿,安排了三大年夜块内容:1孝悌2小学生心理健康3安然防备。上课之前再次问引导,我要讲若干时光,引导说半个小时 。
因为面对的是学生,并且大年夜多半我都熟悉并能叫出他们的名字,所以上课并不那么吃力。我具体说清楚明了“孝悌”的意思,大年夜孔子看重孝悌讲到今朝我们独叫后代家庭中这一块存在的缺掉现象。然后根据一所黉舍开展的敬老爱老标准,对比本身的行动你做到了几条,明白往后该怎么做。对于今朝小学生计在的几个不健康的心里身分,我娓娓道来,一个一个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还穿插了不少例子,有的是网上的消息,有的是电视上的消息,学生们都竖起耳朵细心倾听着。安然防备这一块,跟学生们的自身安然眠息相干,所以他们听得更卖力了。我把安排的三个内容全部讲完了,用时正好一小时。
九获得了,在大年夜家的鼓掌声中——开课了!
送走了他们,我回到办公地点,端起茶杯咕咚咕咚喝个够。讲了一个小时,口干舌燥。同时我也感概己如今的┞服府真好。推敲到假期里家长们劳碌,孩子们闲在家无事可做,开展了“春泥筹划”,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最大年夜的受益者应当是孩子们,既收成了实实袈内涵的常识技能,又领到了实实袈内涵的礼品,何乐而不为??刚开端时我叫上儿子,他还不宁愿,说我先斩后奏。听完课后我问他:有意思吗?下次还参加吗?他说:还不错@下次再叫上我!呵呵,欲望其他的孩子也能这么想!

“春泥计划”授课体会


今天作为尖山下村“春泥计划”授课老师,我给村里的20位同学授课。根据领导的意思,准备了讲稿,安排了三大块内容:1孝悌2小学生心理健康3安全防范。上课之前再次问领导,我要讲多少时间,领导说半个小时 。
时间还早,领导们给孩子们拿来了课外书籍,还有废纸。让他们看书,或者折自己喜欢的东西。
九点到了,在大家的鼓掌声中——开课了!
因为面对的是学生,而且大多数我都认识并能叫出他们的名字,所以上课并不那么吃力。我具体解释了“孝悌”的意思,从孔子重视孝悌讲到目前我们独生子女家庭中这一块存在的缺失现象。然后根据一所学校开展的敬老爱老标准,对照自己的行为你做到了几条,明确今后该怎么做。对于目前小学生存在的几个不健康的心里因素,我娓娓道来,一个一个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还穿插了不少例子,有的是网上的新闻,有的是电视上的新闻,学生们都竖起耳朵仔细倾听着。安全防范这一块,跟学生们的自身安全息息相关,所以他们听得更认真了。我把安排的三个内容全部讲完了,用时正好一小时。
活动结束后,学生们依次签到,欢欢喜喜领到了礼物(一个铅笔盒子、一本硬皮本、两支水笔、一瓶冰红茶),开开心心回家去了。
送走了他们,我回到办公地点,端起茶杯咕咚咕咚喝个够。讲了一个小时,口干舌燥。同时我也感概:现在的政府真好。考虑到假期里家长们忙碌,孩子们闲在家无事可做,开展了“春泥计划”,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孩子们,既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知识技能,又领到了实实在在的礼物,何乐而不为??刚开始时我叫上儿子,他还不情愿,说我先斩后奏。听完课后我问他:有意思吗?下次还参加吗?他说:还不错@下次再叫上我!呵呵,希望其他的孩子也能这么想!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上一句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上一句

明月何时照我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歌《泊船瓜洲》,全诗如下: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代)[由整理]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所以,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上一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

【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阿,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注释】

注释

绿:吹绿。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钟山:在江苏省

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状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那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强烈欲望。

赏析评价

作品赏析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这首七绝触景生情,透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头两句记叙北上的行程。诗人前往京城,却偏偏回首江宁,表现不愿赴任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景写心,既有变法给自己带来的欣慰,也有及早功成身退的想法。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照着瓜洲渡口,也照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是非非的官场,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次句钟山只隔万重山,以依恋的情绪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佑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

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秀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这是因为:

一、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述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

二、本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情绪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春风实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证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期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这种情绪,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

三、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重里的顾虑。变法图强,遐希翟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

大的吸引力。《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都是把草绿与思归联系在一齐的。本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期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

毋庸讳言,用绿字描述春风,唐人不乏其例。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晴听新莺百啭歌》:春风已绿瀛洲草,紫段红楼觉春好。丘为《题农父庐舍》: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温庭筠《敬答李先生》:绿昏晴气春风岸,红漾轻轮野水天,常建的《闲斋卧雨行药至山管稍次湖庭》: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等,都为王安石带给了借鉴,但从表现思想感情的深度来说,上述数例,而山门山草皆可绿,而江南岸的绿却是颇有动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虽然不见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

作品评价

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本诗曾获得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彦周诗话》)的赞誉。这正是频改所致。但这首诗的佳处,并不限于一字之工,当玩赏其全篇的精神所在

,方能得其体要。

诗人写作此诗时,已是五十五岁的老人了。几年来,围绕着新法旧法,朝廷上无休止地争论和攻讦,致使新法的推行十分艰难。因而本来就有些消极思想的王安石,在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罢相的坎坷遭遇之后,心力交瘁,对从政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罢官期间,他曾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写闲情逸趣的诗作。对于这次的朝廷以同平章事的重任重新起用,王安石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这次的上任,从情绪上说,是十分勉强的。而在他上任以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最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重又回到家乡江宁,过起了舒心适意的隐居生活。从这次短暂的复出过程能够看出,重新还朝施政并非王安石所期盼的,所热衷的,相反地他还把复出视为畏途而屡拒屡辞。显而易见,在这样的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不在字里行间注满忧郁、伤感、消沉的感情了,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他又怎样可能会以春风又绿江南岸喻皇恩浩荡,抒发什么如愿以偿的为复出而欣喜的感情呢?再从诗作本身看。诗的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它以直抒胸臆的形式为全诗定下了忧郁、伤感的感情基调,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诗

人对复出还政并无如愿以偿的喜

悦,更无急不可待的热切。相反,诗人还远没有到达京城,家乡还未从视线中不见,内心里就已真诚地发出了回家乡的念头,这思乡之情还不深切真挚吗?今日明月送我而走,他日明月何时送我而还?仕途险恶,吉凶难测,那何时二字是诗人发自肺腑的一声沉重叹息,蕴含了诗人对险恶仕途的担忧,对施行新法前途的顾虑。诗意忧思深切,格调也十分苍凉,是如闻其声的一声喟然长叹,是诗人抑郁消沉心态的真实自然的流露。

从结句定下的乡愁沉重忧切的感情基调反观,京口瓜洲一水间也不可能是在时间上强调船行之快来写诗人情绪的简单愉快了,它与钟山只隔数重山一样,都是从空间上强调家乡的山山水水离此时旅次江北瓜洲的诗人距离之近。此时诗人泊船瓜洲,回首南望,那熟悉而亲切的京口仅一水相间,钟山也只隔数重山,真是近在咫尺。但空间距离上的近,却反衬了诗人心理距离上的远。因为家乡虽如此之近,但可望而不可及,看近实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还会越来越大,更何况这一去又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这家乡的山山水水,甚至他可能还会更为悲观地想到,将来还能不能再回到自己的家乡。诗人在那里运用了以近写远、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委

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忧惋深切、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展现了诗人心灵深处的巨大的失落感、孤独感。其实,一水长江,数重大山,相间相隔的空间上的距离也是很大的,诗人反以近写之,也是为了强调诗人对家乡的强烈依恋,是恋恋不舍的思乡爱乡眷乡之情的自然流露,又何来简单愉快的喜悦情绪呢?

正因为这首诗的主旨是浓浓的乡愁的抒发,所以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重心,也不是像一般论者所说的落在了对江南春天美景的描绘上,它的语言重心不是绿字而是又字。而人们之所以个性欣赏绿的形容词用作动词对春天美景的生动形象、富有色彩感和感染力的描绘,原因就在洪迈的《容斋续笔》所记载的那一段脍炙人口的炼字故事上。其实王安石在那里并不是要刻意描绘江南春景之秀丽,他把诗句的重心放在又字而非绿字上,他要表达的是春风尚且有情,还明白一年一度又绿江南岸,而诗人自己呢,却不得不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离开江南的家乡,违心地重登仕途。这一去,前途吉凶莫测,不知何时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个又字,融情于景,实在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遣的无限乡愁的真实写照。

正是有了前三句寓情于景的层层铺垫作势,结句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抒写乡愁的淋漓之笔,才水到渠成地直泻出

来,把乡愁的抒写发挥到了极致。由此看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并不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而是一首纯粹的乡愁诗。

斟酌轶事

泊船瓜洲

喜爱改诗是王安石的一大特点。他为同时的人改诗,也为古人改诗,《彦周诗话》评论他改谢贞的《春日闲居诗》,将风定花犹舞中的舞字改作落字:其语顿工。至於自己的诗,那就更用得千锤百炼四个字了。这首《泊船瓜洲》就是一个例证。据洪迈《容斋续笔》卷八记载:吴中士人藏有这首诗的原稿,初写时是又到江南岸,自己圈去到字,注曰不好;继而改为过,又圈去;再改为入、满这样一共改了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字。

京口

京口就是今日的江苏镇江市,靠长江边,瓜洲是对岸的一个小岛(此刻已无),因为这儿也是大运河的长江出口,所以水上交通很繁忙。

镇江之名至今已沿用了800多年。镇江名称的演变反映了镇江一向是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自1985年以来,镇江已被列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重点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镇江港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具有比较完整的海关、商检等口岸管理服务机构设施。从此,镇江之名更加声誉大振,蜚声四海、五洲。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

生。封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宋徽宗时追封为舒王。故世人又称王荆公、舒王。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创作背景

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由於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泊船瓜洲》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也有争议,虽然都认为写于王安石晚期,但具体的说法主要有三种意见: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②神宗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③神宗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

万事功到自然成的上一句


万事功到自然成的上一句

【学习总结(1)】

万事功到自然成的上一句是:

滴水能把石穿透

【学习总结(2)】[由整理]

万事功到自然成的上一句:滴水能把石穿透

参考资料:当之无愧造句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gexingqianming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以上四句的共同点是;告诉大家做任何事都要下功夫

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总会记起书上的一句话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这句名言警句告诫我:遇到困难时,要持之以恒,不要向困难低头。

我喜欢这句话是有原因的。记得有一次,我在广场上骑自行车,突然有一个黑色圆圆的影子从我头上飞过,之后,又有一阵风从我身边飘过,原先是一个大哥哥在打篮球,大哥哥来了个三步跨篮,我看呆了。

我回到家郑重地向妈妈宣布:我要学打篮球。妈妈说:打篮球但是很苦的。我不管,我要学。妈妈无可奈何地说:阳台上有个球,你拿去打吧!

我抱着篮球跑到篮球场,妈妈给我作了一个示范,球听话的从篮框上滚了进去。很容易嘛!我一投,球连篮板都没碰到就掉了下来。也太不给面子了吧。妈妈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好像说: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

功到自然成。我投了一次、两次投到第二十次我最后碰到了篮板,球在上方转了一圈、两圈,第三圈,球咕碌一下进了,太阳了!球进了。

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这句话告诉了我: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就必须会成功,因此它成为了我的座右铭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