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参观心得体会 > 导航 > 参观故居心得体会

参观心得体会

参观故居心得体会。

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都会不有不同的心得。心得是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是自身受到的感悟和启发。每一个人在学校的时候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心得体会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知道怎么写具体的心得体会内容吗?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参观故居心得体会,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故居是指某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或者说曾经的居所,房子,主要指出生,童年时期或更长时间与父母等长辈一起生活的地方,即故乡所在地的住所。释义下面是带来的参观故居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参观故居心得体会篇一:

张謇 ,一个海门人民家喻户晓的名字,他的一生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就在今天,我有了答案。

张謇纪念馆坐落于海门市常乐镇状元街最东面。一下车,我就仿佛来到了清代。进入仿清式建筑的大门后,沿着甬道往北走,迎面而立的照壁上镌刻着张謇的名言。

绕过照壁,再往北走,进入张謇纪念馆的展示大楼。一进大厅,我们首先看到了一堵数字墙,这些数字标志着张謇的一生 :十六岁,中秀才;四十二岁,中状元;四十三岁,开办企业;一生创办三百七十所学校

进入展厅,里面共分四个部分介绍了张謇:出生成长篇、实业救国篇、教育兴国篇和社会事业篇。在出生成长篇中,我们听了夜读三更、接下联、九百九十九等故事,知道了张謇从小既聪明又勤奋。在接下来的几个篇章中,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展品和资料,知道了张謇创办的第一家企业是大生纱厂。之后,张謇又陆续开办了大生二厂、三厂、八厂,还以此为轴心创办了大达轮船公司、复新面粉公司等众多企业。因为海门靠江靠海,所以水上运输是必要的,于是他又兴建了青龙港和天生港。张謇还在教育方面拥有诸多第一,为海门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真正实现了他父教育母实业的主张。

参观完张謇纪念馆,我不禁感叹:张謇,真不愧是集实业家、教育家于一身的一代伟人。

参观故居心得体会篇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每当我读到这句名言,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伟大的开国 ──周恩来。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参观了位于古城楚州驸马巷中心的周故居。驸马巷的两边有许多仿古的店铺,店里卖的都是楚州的土特产和琳琅满目的小纪念品,店铺里挤满了购物的游客。

我们走了一会儿,远远地就看见邓小平爷爷提写在红匾上的周恩来同志故居七个流金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走进大门,一眼就看见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铜匾挂在墙上。怪不得有哪么多的学生来这儿参观呀!我暗想。继续向前走,我来到了周童年读书的地方。这儿陈列着用过的文房四宝,还有一些书籍。童年的学习认真刻苦,在认字、背诵、书法和默写上成绩出众,初步显露了他的聪明才智。在这儿,我仿佛还能听见少年恩来激昂的声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接着,我们来到了周的诞生地。那是三间老式的平房。

右边是出生地,里头还悬挂着父亲和母亲的画像。左边是父亲读书和休息的地方。再往前走,便来到了主堂屋。这是曾祖父居住过的屋子。右边的房里还有棋盘呢!穿过主堂屋,来到了后花园。花园里最吸引我的就是一株一品梅。听讲解员说,这是的祖父在出生那天亲手种下的,希望年幼的恩来长大后能够其官一品;其德一品。

最后,我们来到了邓颖超纪念馆,里面陈列着邓颖超不同年代拍的一些照片。小时候的生活很清苦,但他是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并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目标。我们生活在这么幸福、和平的年代,更要好好学习,才能把的家乡建设地更加富饶、美丽。

参观故居心得体会篇三: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写了大量的文章:《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呐喊》等等。他用笔来与敌人抗争,我非常崇拜他。于是,爸爸妈妈带我去了鲁迅的故居。

鲁迅祖居里的陈设很简单,由于年代久远,家具也显得陈旧,衣架上还挂着几件鲁迅的衣服呢!

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的学校,屋里充满了花香。正中央是寿镜吾老先生的座位,老先生只收八位学生。当年上课都要从自己家带桌椅,鲁迅坐在东北角。他的桌子上有一个字──早,这个字还有一段来历呢,就是这个字让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人人都喜欢玩,鲁迅也是,百草园就是鲁迅玩耍的地方,下课时,他就和同学一起在这里玩游戏。

鲁迅的一生离不开文章,就在他逝世前的第三天,还人主病痛写下了最后一篇文章。由于父亲的长年生病,家里穷困潦倒、一贫如洗,所以鲁迅决定学医。但不久他就意识到,医学只能挽救身体,并不能挽救人的想法和意志。于是,他弃医从文,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鲁迅还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名言,语文书里曾经有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卡分的功夫用在工作上。古诗集里曾经有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参观王若飞故居心得体会


王若飞故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自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大家怀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英烈的无限敬仰之情,为进一步增强党性修养。xx年4月18日,xx局长率全局干部职工亲临王若飞故居接受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这天,天气晴朗,上午参加管委会统一集中的石头寨景点生态绿化建设工作后,顾不上午休,全局干部职工前往王若飞故居参观学习。故居管理人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整队由解说员带领步入一个个展厅参观学习,认真聆听解说员的讲解、精心观看图片、仔细阅读文字说明等。

王若飞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王若飞是我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说:“为了保存一个人的生命,而背叛了千万人的解放事业,遭到千万人的唾弃,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王若飞牺牲时,毛泽东为“四八”烈士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周恩来得知王若飞遇难后,悲痛地说:“失掉了他,好像失掉一种力量,失掉一种鼓励,失掉了一个帮手。”王若飞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了他“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诺言。解说员解说完毕后,请大家自行参观。然而各自有侧重地去参观学习,有的在查看史料,有的在观察王若飞面临敌人设置的刑场画图、有的在看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向1946年4月8日牺牲烈士的挽联和悼文,有的在王若飞雕像和诺言“一切要为了人民打算”石刻前驻足留影,将他的丰功伟绩和誓言铭刻在心,......。

通过参观,大家不仅缅怀了伟人的历史功绩和崇高风范,而且表达了大家对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限敬仰之情,更重要的是受到了一次永远难忘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在心灵上引起了极大震撼。全体干部职工表示,要大力弘扬若飞精神,学习他追求真理,坚定信念,不懈奋斗的精神;学习他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实事求是,一心为人民谋利益的优良作风;学习他讲党性、讲原则,襟怀坦白,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作为计生干部,要把基本国策落到实处,一切要为了人民,一切要为了服务对象,扎实做好新时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志 晓娅)

参观王若飞故居心得体会2篇


《参观王若飞故居心得体会精选2篇》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小编。


篇一:王若飞参观接受爱国主义心得

4月18日,我与全局干部职亲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王若飞故居,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王若飞故居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诞生和度过童年时代的地方。故居坐落在安顺老城北街,从繁华的新大+字直往北大街拐向右侧临街一座古朴的门楼,在过道的尽头是小巧雅致的朝门,朝门檐下有一块黑底烫金字的横匾----“王若飞故居”。踏着石板铺就的路面经过一条狭长过道朝门走进去,呈现在眼前的是座西朝东、青瓦层顶、红板壁、木窗户、石级阶梯、石板地面,由正房、左右厢房和对厅房围成的古朴高雅致的明清时期修建的四合院。

在王若飞故居陈列馆,大家通过观看图片、仔细阅读文字说明、查阅档案文献以及现代声光影相和讲解员的解说,从绘画雕塑艺术品中的领悟,更进一步了解了王若飞烈士光辉一生及其伟大的历史功绩。

王若飞(1896年10月—1946年4月8日),是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们地道的安顺人。幼时随舅父黄齐生生活、学习,并在舅父黄齐生的带领下参加“反袁运动”,由此走上革命道路。1922年6月参与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积极从事马列主义的宣传,1923年4月转为中共党员。1931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在长达5年多的监狱生活中,王若飞坚贞不屈。1937年获释,1945年8月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作为中共代表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1946年1月代表中共方面出席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4月8日在由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王若飞有胆有识,是值得我努力学习的好榜样。有个小细节,可以窥见王若飞的伟大与不凡。1931年,王若飞同志不幸被捕,想从他嘴里得到党的机密,几个特务掏出手枪对准王若飞的胸口恶狠狠地说:“现在只要你说一个‘招’字,就放了你;不说,马上送你回老家!”王若飞坚定地说:“什么‘招’字,早从我的字典里抠掉了!”敌人把王若飞押到刑场上。王若飞站定了,抬头望着那巍峨的大青山。大青山峰峦叠嶂,连绵起伏,在夜色中显得更加雄伟。敌人把枪口对准王若飞,凶狠地说:“这是最后的时刻了,再给你几分钟,好好考虑一下!”王若飞从容地说:“用不着考虑了,开枪吧!”等了几分钟,敌人没有开枪。王若飞厉声喊道:“开枪吧!混蛋们!”敌人还是没有开枪。王若飞忽地转过身来,面对着敌人。敌人吓得后退了几步。我非常推崇王若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追求真理与自由、追求民族解放的视死如归”!

王若飞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了他“要为人民打算”的诺言,成为广大共产党员的楷模。纵观王若飞的一生,为了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风尘仆仆,步履匆匆,鞠躬尽瘁,奋斗不已。

在此次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通过到王若飞故居参观学习,又一次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对我人生思想污垢的一次洗理,对老一辈革命先烈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奋斗终身的精神深受鼓舞。我作为一个身患三叉神经老干肿瘤的病患者,与那时王若飞所处环境优越千万倍,没有理由不好好工作、不好好为人民服务,哪怕是给人民群众做一点小事,只要尽心尽力,我都是心满意足的,那群众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们心中是有杆公平称的。如果不把人民群众装在心里,我行我素,人民群众是不满意的。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我深深时刻地警醒着自己,用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来严格要求自已,做群众的任何工作决不发生有领导在就积极办,没领导就拖着办,不得好处不能办,得了好处胡乱办的情况;决不做有奶便是娘,捧红踏黑,认人不认事,认钱不认人的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部门个人的行为,但他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虽然已是五十开外的人了,不摆老资格----以老卖揣,不存在车到码头人到站的思想,要战胜病魔,用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不争高论低,身体力行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生命不息,冲锋不止,一定站好最后一班岗,扛起王若飞“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大旗,坚决杜绝弄虚作假,工作讲求实效,与群众打成-片,永远牢记党的宗旨,学习和继承王若飞同志坚持真理,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坚持以“一切要为人民打算”、“一切要为小康苦干”、“一切要为打造xxx旅游升级板实干”的精神风貌,在自已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让若飞精神在我的思想上、行动上发扬光大。

佟得志

篇二:参观

这是篇好内容,涉及到群众、敌人、故居、教育、一切、人民、学习、爱国主义等方面,希望对大家有用。

参观鲁迅故居、秋瑾故居活动汇报与体会


参观鲁迅故居、秋瑾故居活动汇报与体会
参观鲁迅故居、秋瑾故居活动汇报与体会
游先烈故居忆革命情怀树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份。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而革命先烈的精神是无限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种精神,没有一种自己的文化,那这个民族是注定要失败的,而前人精神将是我们民族振兴的最具价值的资源。
活动目的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3周年,我局组织全体党员到绍兴,参观了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故居和我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秋瑾的故居。这次党日活动,通过实地参观,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对党的信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同时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激励我局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发扬传统,开拓进取,为推进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我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活动经过
绍兴位于长江三角,是古越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越文化中心。绍兴以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著称于世,虽无名山大川,却有稽山鉴水,钟灵毓秀。“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会稽山,“人在镜中,舟行画里”的鉴湖等构成了令人神往的水乡自然景观,人称“东方威尼斯”。绍兴向以“鱼米之乡”著称,更以“人杰地灵”、“名人荟萃”而闻名。大禹治水计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书法圣人王羲之,爱国诗人陆游,巾帼英雄秋瑾,学界泰斗蔡元培,文化巨匠鲁迅,一代伟人周恩来等等英才辈出,引人景仰。
在春光明媚的四月天,沿着前人当年的足迹,我们走进绍兴,来这片孕育过无数英豪的热土,感受她自有的风情,解读她特有的文化。
我们首先参观了秋瑾故居。他位于绍兴城内塔山脚下,坐北朝南,木构筑,深五进,均为阴阳分瓦硬山造,是一座较典型的江南民居。故居大门上面悬挂着辛亥革命老人何香凝所题的“秋瑾故居”匾额。1988年,秋瑾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在绍兴的大街小巷,感受最深的就是那浓郁的鲁迅文化,满目都是以鲁迅名字命名的单位、社会团体等,如鲁迅幼儿园、鲁迅小学、鲁迅中学、树人中学、鲁迅图书馆等等,还有各种各样以鲁迅作品为店名的旅游纪念品商店。
鲁迅纪念馆,作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春秋季节,莘莘学子来这里缅怀先生的战斗历程,学习先生的崇高人格;大批徜徉于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之间的游客,更会感受到鲁迅故乡浓浓的鲁迅氛围。
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解读着鲁迅,从鲁迅身上吸取忧国忧民、甘为孺子牛的爱国主义精神,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韧性战斗精神,博采众长、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并身体力行。
活动体会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从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过渡,近代文明向现代文明过渡的转折时期。在这历史的交叉点上,站立起了一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他在对民族文化深刻研究的基础上(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以敏锐的眼光,广博的胸怀,研究西方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自觉地以西方文化为参照来发现传统文化的痼疾,发现阻碍我们民族迈向现代化的深层的文化心理制约机制,提出了建设中国新文化的许多观点,成为一代思想文化领域的旗手。他的这些思想对21世纪的中国,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来说,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对传统文化既要澄清和改造,又要“择取”和“承传”。传统文化中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在吸收、借鉴、继承传统文化时,难免受到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地权衡利弊,进行改革,这是建设中国现代新文化的惟一出路。建设新文化必须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新文化决不可能“突然从天而降”,而是在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抗”与“对立”中,在澄清与批判的过程中“择取”和“承传”有益的“遗产”。鲁迅关于对待传统文化的一些观点,启迪我们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发展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
二、对待西方文化“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世界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都有自己文化的优长,所以才能在历史发展中占据应有的位置。同时,每个民族的文化也有其弱点和不足,需要在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文化。树立拿来主义精神。拿来主义者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既不一概排斥,也不会全盘继承,而是占有、挑选,分清什么是鱼翅,什么是鸦片,什么是烟枪和烟灯,也就是分清中外文化遗产中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从而分别采取"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不同态度。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在学习西方文化时,系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做到贯通中西,实现西方文化中国化。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对待西方文化观,启迪我们,建设当代先进文化,必须科学把握开放性即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吸收国外一些优秀文化成果。实行对外开放的文化政策,为我们吸收国外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提供了机遇。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对外开放条件下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挑战和影响,采取有力措施和对策,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就必定能始终把握好前进的方向。
三、建设中国新文化重在“立人”,在于重塑“民族魂”。鲁迅选择了从“立人”到建立“人国”的奋斗道路,从启蒙教育、思想革命入手,着力于国民性的改造,以提高国民素质,重铸民族魂。鲁迅关于中国新文化建设重在“立人”和重铸“民族魂”的思想启迪我们:建设当代先进文化,要以提高人的素质为落脚点,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足以支持中国文化的发展,而鲁迅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资源,他的思想架构了中国的新文化,给我们以启示,给我们以动力。鲁迅造就的文化资源、精神资源、民族资源是无限的,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学习和发扬鲁迅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