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中医心得体会 > 导航 > 师承中医的临床心得体会范文

中医心得体会

师承中医的临床心得体会范文。

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后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时经常遇到的事情,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优秀有创意的心得体会要怎样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师承中医的临床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医师承是培养和造就中医临床大家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师承中医的临床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师承中医的临床心得体会范文1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尹华荣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

在临床实践中,尹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尹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尹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尹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名老中医,尹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对于现代医学,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尹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成为医学界经久不衰的长青树,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尹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尹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师承中医的临床心得体会范文2

××医院为进一步发挥中医师承教育的学术主导作用,传承他们的学术经验,培养造就中青年中医药人才,医院于20xx年10月全面总结了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20xx年所取得的成效,系统地指导继承人继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或技术专长,更好的完成学习心得、临床体会和经验整理等相关师承教育工作,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师承教育基本情况。医院共有4名指导老师,其中市级1名,县级2名,乡级1名;继承人10名,本院7名,外院3名。

二、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指导老师发表国家级论文2篇,学生单独发表国家级论文1篇,学生跟师合作发表论文1篇,师徒合作科研立项1项。

三、监督考核

一年来,我院师承工作通过跟师带教、临床实践、定期讲课、典型医案讲评、示范诊疗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师承活动,特别是在指导老师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技的指导熏陶下,继承人的中医理论及临床诊疗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据统计,继承人收集整理讲义21篇;月记102篇;读书笔记26余万字;跟师学习522.5天;独立实践3054天。医院师承教育考核小组对照每位跟师人员协议书任务内容的考核指标认真查阅资料,考核结果10名继承人均按要求完成了本阶段学习内容,通过合格率100%。

四、经验及体会

以上初步成绩的取得,归纳为四点体会,一是制订行之有效的师承管理目标和规章制度;二是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中医馆,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师承工作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三是搭建了中医学习的良好氛围,为继承人提供高水平的学习研究条件;四是注重师承工作的过程管理,强化质量监控。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师承心得体会范文


篇一:中医师承心得体会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尹华荣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

在临床实践中,尹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尹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

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尹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尹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 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名老中医,尹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对于现代医学,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尹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成为医学界经久不衰的长青树,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尹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尹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篇二:师承心得体会

在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等倡导下,广东省中医院实施名医工程以来,先后聘请了20余位国家级名老中医来羊城带徒,传递岐黄薪火。上世纪80年代我是名中医张学文教授的硕士研究生,近年我又有幸拜国家首批名中医李振华教授为师,通过老师口传心授,精心指导,耳濡目染,在步入不惑之年更悟出中医学博大精深,学无止境,深感拜名师是我医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愿将点滴跟师体会,与中青年同道共享。

一、坚信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中医学术的发展千万不能离开中医理论

李老经常强调要从思想上树立中医科学性的认识问题,解决思想问题是关乎中医发展的大方向问题,不可等闲视之。记得去郑州首次拜访,他的第一节课就是讲述中医学的科学性,中医学的历史与现状及发展前景,以及对中西医结合如何认识等一些关键性问题。他虽已八十多岁高龄,仍然时刻关注中医学的发展,参与中医高层论坛,今年四月应邀为河南中医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做关于中医科学性与发展中医事业造福世界人民的学术报告,长达三小时,三四百名青年中医深有感悟,受益匪浅。

继承名老中医的经验首先要继承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没有学术思想就没有灵魂。一位中医药学者评价到:“当今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他们的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前人经验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与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它更鲜活生动,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性。”高度概括了名老中医的学术价值,因而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决不是治疗某个疾病的几个方、几个法的问题。李老教导徒弟们要做担当起弘扬中医事业的大任,要做苍生大医。

科学即是对事物不同思维的见解知识,所以中西医都是科学的。他认为中医学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其理论核心是整体观、对立统一观、恒动观、辨证观、取类比象等。中医学理论不但是东方科学的综合体现,而且符合新兴的复杂科学即当代科学的理论核心。

二、李老治学经历“五字诀”为后学指明路径

李老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少年即坚定了学医志向,并继承了家传的诊治经验,回忆治学经历,最根本在于“认真”二字,熟读《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及历代医学名著,力求作到勤、恒、精、博、悟。所谓勤即学在于勤,勤学不辍,严於思索,勤求古训,能者为师,尤其名师口传心授指示要点;恒即学持以恒,学无止境,到老坚持不懈;精即对经典著作、医学名著、学术理论、诊治经验做到精研细读,铭记医理,多临床实践,谨慎诊治,实践出真知,知在于行:博即博学多闻,涉猎广泛,博采众方,读有关医学书籍,力求文理、医理、哲理三通;悟即达悟,也是以上四步的结晶,即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在长期临床实践产生心得体会的基础上,方可心有所悟。

达到临证通变以知常,执常以应变,学古不泥,随证施药,以至有所创新。李老在上世纪70年代亲自编著的《常见病辨证治疗》中,每个病的治疗方法均师古不泥古,是其临床经验的总结。我在拜师后一直在内科门诊工作,坚持白天应诊,其他时间反复研读四大经典及《脾胃论》等历代医著,遇到疑难病例经常电话请示先生会诊。李老在我的学习笔记中批注:“读《金匮》可善治内科一般疑难杂病,读《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辩》除可精确树立辨证论治观点外,并可长于治疗一般热性病和热性传染病,切不可等闲视之。”李老经过毕生研究温病、《伤寒论》提出“损阴伤正是温病的病理基础,损阳伤正是伤寒的病理基础”这一学术思想,用于指导流脑、乙脑等多种属于温病性质的热性传染病以及伤寒病证的治疗,取得卓效。他的治学经历为我们成就名医指明了路径,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三、脾胃学说为指导,健脾疏肝和胃是治疗脾胃病的大法

李老晚年致力于脾胃病研究,指导十届脾胃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李老是中医内科的大家,擅长脾胃肝胆病的诊治,从他关于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可以窥见其治学严谨、精研医理、善于辨证施治、擅用中医理论解决疑难危重症的大医境界。他的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

2.脾虚是气虚,甚则阳虚,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

3.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

4.重视湿热互结。

5.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

6.对肝肾阴虚并有脾胃气虚的证治。

7.脾胃病胃阴虚证治。

8.承担“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通过五年300例患者住院治疗总结,经国家卫生部验收并通过鉴定,其有效率为98.7%,治愈率为32%,属国内外先进水平。

四、善于寻找四诊信息的“关键点”,精于辨证论治是临证的法宝

中医四诊是医者调查、分析、研究疾病所出现的各种信息升华成的四种大法,搜集的信息在综合归纳时应四诊合参。对脾胃病及其他病证舌诊脉诊非常重要,必要时亦有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之法。跟师后体会到要认识症候准确,才能提高疗效,在李老指点下对舌诊、脉诊有了更精确的认识。比如脾虚舌象,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为脾胃虚寒之证;舌体胖大舌苔白腻为脾胃气虚、阳虚寒湿阻滞;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腻则为脾虚湿阻;舌体胖大舌苔黄腻则为湿热蕴结,并据苔黄之轻重、舌质颜色的红绛与淡白以辨其湿或热的偏盛。在诊脉上,若舌体胖大苔腻诊得脾胃脉弦,系逆脉,为木郁克土脾胃病久不愈之证;若脉弦细舌质淡舌体肥,则多属脾虚肝郁日久,化热伤阴易出现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等等。

今年八月我专程去郑州跟师临证,在与李老的讨论中认识到学习老中医经验的关键在于落实到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李老精于辨证论治的要诀在于善于寻找四诊信息与症候的“敏感点”。由于中医学属于复杂科学,中医临床辨证复杂,有时会遇到无证可辨的境地,临证时要善于寻找复杂性机体的“关键点”或者说“敏感点”,从复杂的四诊信息中提取核心的信息,以使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来改变机体的状态。他将中国科技大学朱清时校长论述的复杂事物的研究方法引入中医的辨证论治,对于研究辨证论治的规律很有意义。对于疑难杂证和急危重证更要善于寻找症状信息的“敏感点”,以截断或逆转病机。

例如李老曾回忆年青时患急性阑尾炎出现高热、剧烈腹痛、四肢冰凉、脉搏微弱的周围循环衰竭的危象,他想到陈修园医书中所说“绞肠痧,刺委中穴出血则不死”,急让家人用碎碗片刺其委中穴,黑血直流,几分钟后四肢温暖,绞痛缓解,生命得到挽救。临床中辨证论治的“关键点”不胜枚举,又如跟诊时有一舌麻半月女性病例,徒弟们无证可辨,经李老详细问诊,伴有胸闷症状,从“舌为心之苗“入手,与生脉散加味,三剂药后症状消失痊愈,体现了寻找四诊“关键点”的重要性。

五、跟诊和病案整理是继承老中医经验的有效途径

跟随老中医应诊,面对临床病例,要从写病例、四诊入手,反复体会老师的辨证思想、用药经验,包括如何抓主症、辨证分析、治法、用药经验及诊疗技巧。历史上中医师承教育的优势在于临证,师徒面对面,切磋提高,这是中医教育培养名医的必由之路。

医案可以反映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李老认为整理好一份完整的医案比上几节课的收获还要大。如何整理老中医的医案呢?我认为:1.最好亲自诊治病人。2.考虑辨证,找出病理。3.认真体会治法、方药及随证加减。4.按语要高度写出疾病的要点,加深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综合以上体会,我认为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是学好中医的捷径;名师心传口授、临证指导是学好中医的最好方法;学好中医必须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要在“悟”字上下功夫。名老中医专家以对中医事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毫无保留地提携后学,他们的精神时刻激励着中青年医生为岐黄医术的兴旺昌盛而努力奋斗!

篇三:师承教育工作总结

我院自201X年04月被确定为师承教育试点单位以来,在县卫生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医院领导重视,创新进取、继承发扬组织管理,落实带教任务,对推进我院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提升中医药整体服务能力与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今年的师承教育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管理

师徒传授方式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继承方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医院领导深知师承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管理部门,确定专人管理。由业务院长负责日常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围绕师承教育,督导学术继承人跟师笔记、月记、临床医案、论文、平时考核表和阶段考核表等的完成,保证了师承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进行。

二、带教情况

根据县乡村三级师承教育的相关文件,我院有1名带教老师,3名学术继承人。按照庄浪县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的要求,做好每次跟师随诊或实际操作记录,及时整理和总结跟师学习心得体会,认真写好月记。我院跟师学生3名,截止目前,每位学生完成导师临床医案总结12 份,学习心得 12篇,跟师笔记51篇,月计6篇。不断创新师承教育工作,保证继承人在学习期间学习的连续性。一是带教老师根据自身的多年学术经验认真对学生的日志、临床医案、跟师笔记进行批阅、修正,提出修改意见,指出辨证或用药的不足,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诊治疾病的能力。二是开展专题讲座和病案讨论,学生通过整理病案讨论,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后等都有详细的记录,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三、存在不足

半年的师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足。个别继承人思想上不积极,态度不能始终如一,致使师承教学时间和继承人学习质量不高。在抽查或考核中发现有的学生一开始时很认真负责,完成的跟师材料质量较高,到后期就出现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了事,形成虎头蛇尾的情况。个别学术继承人学习态度不端正等原因。

四、今后的打算

1.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完善教学计划,规范跟师笔记、月记等材料的书写和整理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2.落实师承教育既定的优惠措施,提高中医药师承教育指导老师和继承人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平时考核、阶段考核和年度考核,提高管理质量。

篇四:师承学习体会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倡导下,东苑中医院实施名老中医来羊城带徒,传递岐黄薪火。我是一名中医大夫,两年前我有幸拜郭老师为师,通过老师口传心授,精心指导,耳濡目染,在步入医学领域开始的我,悟出中医学博大精深,学无止境,深感拜师是我医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愿将点滴跟师体会,与中青年同道共享。

一、坚信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中医学术的发展千万不能离开中医理论

郭老师经常强调要从思想上树立中医科学性的认识问题,解决思想问题是关乎中医发展的大方向问题,不可等闲视之。她给我上的第一节课就是讲述中医学的科学性,中医学的历史与现状及发展前景,以及对中西医结合如何认识等一些关键性问题。她虽然年龄50岁,仍然时刻关注中医学的发展,参与中医高层论坛,在201X年11月20日应邀为为东苑中医医院做关于中医科学性与发展中医事业造福世界人民的学术报告,提倡“阴阳动态平衡观”。医院的全体医医护人员对中医深有感悟,受益匪浅。

继承名老中医的经验首先要继承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没有学术思想就没有灵魂。一位中医药学者评价到:“当今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他们的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前人经验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与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它更鲜活生动,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性。”高度概括了名老中医的学术价值,因而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决不是治疗某个疾病的几个方、几个法的问题。郭老师教导医护人员要做担当起弘扬中医事业的大任,要做苍生大医。

科学即是对事物不同思维的见解知识,所以中西医都是科学的。她认为中医学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其理论核心是整体观、对立统一观、动态平衡观、辨证观、取类比象等。中医学理论不但是东方科学的综合体现,而且符合新兴的复杂科学即当代科学的理论核心。

二、郭老师治学经历“五字诀”为后学指明路径

郭老师青年时即坚定了学医志向,回忆治学经历,最根本在于“认真”二字。熟读《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及历代医学名著,力求作到勤、恒、精、博、悟。所谓勤即学在于勤,勤学不辍,严於思索,勤求古训,能者为师,尤其名师口传心授指示要点;恒即学持以恒,学无止境,到老坚持不懈;精即对经典著作、医学名著、学术理论、诊治经验做到精研细读,铭记医理,多临床实践,谨慎诊治,实践出真知,知在于行;博即博学多闻,涉猎广泛,博采众方,读有关医学书籍,力求文理、医理、哲理三通;悟即达悟,也是以上四步的结晶,即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在长期临床实践产生心得体会的基础上,方可心有所悟。达到临证通变以知常,执常以应变,学古不泥,随证施药,以至有所创新。

三、阴阳动态平衡观为指导、运用中药、针灸、针刀等治疗骨病、内科病。

郭老师半生致力于骨病的研究,指导数十届骨病专业的临床医生,郭老师是中医骨病专家,擅长腰椎病、颈椎病、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炎、风湿病等的诊治,从她关于人体阴阳动态平衡失调的学术思想可以窥见其治学严谨、精研医理、善于辨证施治、擅用中医理论解决疑难危重症的大医境界。她的动态平衡失调学术思想和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阴阳平衡,按其表现形态的不同,区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中医学认为人体的阴阳平衡不是消极的静态平衡,而是动态平衡。

中医学从永恒运动观出发,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无不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成与败,乃至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这些相互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就用阴与阳加以概括,并认为两者必须保持动态平衡关系,才是正常状态。同时,还指出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正如《灵枢·根结篇》所说:“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这里从数量的奇偶显示阴阳双方不平衡的绝对性。

2、人体生命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生命过程的动态平衡协调,人之生命以阴阳平衡为贵。认为人的内与外,表与里,上与下各部分之间,以及物质与功能之间,都必须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协调关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这就是说人体只有保持着阴气充盈平和,阳气固密秘守,生命活动才会旺盛,身体才能健康无病。平衡与运动不可分割,人体总是处于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之中,就能显示出人体生命过程的生、长、壮、老、已的各个阶段来。

人体的动态平衡,是前进中的平衡, 由一个水平线的平衡上升到新水平线上的平衡。 《素问·上古天真论》描写男女生、长、壮、老、已过程时,说到女子七岁肾气逐渐充实,开始更换乳齿,头发迅速生长,十四岁生殖机能成熟,月经来潮,二十一岁智力和形体发育成熟,二十八岁是最旺盛时期,三十五岁出现初衰,四十二岁三阳经气血衰减,四十九岁肾气大衰,月经闭止。说明人体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其平衡的内容是不同的,不是停留在某一水平线上的平衡,而是前进中的动态平衡。

3、动态平衡观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动态平衡观贯穿在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医疗实践的各个方面。

人体阴阳相对平衡,是健康的必要条件。机体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标志着身体健康。 《素问·调经论》说: “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阴阳平衡之人,气血充沛,寸口脉、人迎脉等九处脉象一致,称之为“平人”,即健康无病者。健康人的气血运行上下和谐,脏腑经络的功能正常,形肉气血相互协调。总括起来说,健康人包括机体内部阴阳的相对平衡和机体与外部环境的相对平衡,即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这样两个方面,而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阴阳失调,是导致疾病、死亡的根本原因。人体阴阳动态的相对平衡关系受到破坏,而又不能立即自行调节恢复时,就会发生疾病。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阴阳乖戾,疾病乃起”。无论什么病,中医学都认为应该用相应的阴阳不平衡来解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说明阴阳是相互斗争的,斗争是绝对的,阴阳平衡是相对的,一旦阴阳失调,任何一方偏胜,必然影响到对方,这就是病象。如果阴阳平衡关系破裂而阴阳分离,人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调整阴阳,恢复平衡协调,是治疗的基本原则。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就是说根据阴阳偏盛偏衰的病变,采用调整阴阳,补偏救弊的方法,以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为治疗目的。

其方法有草药治疗;有用针灸推拿治疗;有用拔罐治疗;还有各种理疗器械治疗;近年来诞生了针刀医学,针刀医学基本原理把人体分为骨平衡、体液液态平衡、软组织平衡。而不管是哪一种治疗方法,其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通过治疗使人体达到动态平衡。

20XX年,我专程跟师临证,在与郭老师的讨论中认识到学习老中医经验的关键在于落实到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郭老师精于辨证论治的要诀在于善于寻找四诊信息与症候的“敏感点”。由于中医学属于复杂科学,中医临床辨证复杂,有时会遇到无证可辨的境地,临证时要善于寻找复杂性机体的“关键点”或者说“敏感点”,从复杂的四诊信息中提取核心的信息,以使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来改变机体的状态。她将中国科技大学朱清时校长论述的复杂事物的研究方法引入中医的辨证论治,对于研究辨证论治的规律很有意义。对于疑难杂证和急危重证更要善于寻找症状信息的“敏感点”,以截断或逆转病机。例如“郭老师曾回忆几年前一出现不完全性瘫痪患者.患者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麻木,感觉减退,持物无力,未经系统诊治。3年后上述症状明显加重,伴头晕走路不稳,脚下有踏棉感,就诊于北京市广安门中医院,诊断为“颈椎病”,给予口服脉血康胶囊、活血止痛膏外用后症状有所缓解。2个月前上述症状明显加重,自行口服脉血康胶囊、外用活血止痛后未见明显缓解。去南京和上海知名医院都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惧怕手术,来我院我就诊,门诊以 “颈椎病、冠心病” 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无潮热、盗汗、咳嗽、咳痰,睡眠差、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舌象:舌红苔黄腻。脉象:脉细数。

中医诊断:痹症;肝肾阴虚 经络痹阻

西医诊断:颈椎病(脊髓型、神经根型)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精血互化,肝肾同源,肝肾不足,筋骨不健,病延日久,则气血易虚,四肢失养,故现手足麻木,行走无力。久病入络,清窍失养,故现头晕。肾藏精肝藏血,肝肾不足,阴虚火旺,症见舌红苔黄腻,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虚火上炎,症见脉细数。

当时症状是四肢麻木不仁、行走不稳,大小便失禁,患者自述腰部和胸部有束带的感觉,查体双手小指及无名指握力0级。中医诊断为“项痹症”,现代医学诊断为“脊髓型、神经根型颈椎病”。 她想,到由于局部软组织损伤,人体阴阳动态的相对平衡关系受到破坏,而又不能立即自行调节恢复时,气血堵塞不通,软组织痉挛手脚感觉器官障碍、手脚麻木,又称为四肢麻木。当即运用针刀在患者颈部及 背部的敏感点、关键点处做软组织松解,局部拔罐,治疗之后,患者的双手麻木的症状立即缓解。配合中药熟地20g、白芍15g、赤芍10g、当归15g、人参5g、(另顿服)川芎5g、独活12g、桑寄生12g。如气滞重加柴胡10g、通草3g;如血瘀重加桃仁10g、红花5g、鸡血藤20g、络石藤12g;肝肾亏虚加杜仲10g、川断30g、骨碎补20g、等等。经过郭老师的精心治疗,两年后患者完全康复,行如常人。类似病例举不胜举。郭老师善于寻找四诊信息的“关键点”,精于辨证论治是临证的法宝。

麻——肌肤蚁走感,或如触电感;木——皮肉不仁如木厚之感。临床资料显示:手脚麻木患者主要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炎、颈椎病、风湿、类风湿、脉管炎。高血压等症所导致的,以往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只注重原发病的治疗,没有把手脚麻木当成一种独立的病区治疗,忽略了手脚麻木是致残的信号。

手脚麻木实际在中医病症范畴称为痹症,《河间六书诸痹》记载:痹症,久而不治,恶性循环其病缠绵难愈,甚者肌肉萎缩,肢体拘挛,瘫痪。原因是经脉闭阻。其结果会导致肌肉萎缩、肢体残疾、瘫痪。

当邪毒气侵入五脏六腑之后,第一感觉是手脚麻木,四肢酸胀、沉、痛、有针刺感,这就是经络受阻的信号,也是人体防御的最后防线,如不及时治疗,经络受损,从而破坏了人体神经传导功能系统,造成神经坏死,最终发生中风,偏瘫,心梗,脑梗,糖尿病坏疽,甚者肌肉萎缩,行走无力,大小便失禁,抱憾终生。

“针刀疗法”治疗四肢麻木技术可以打破患者病部受损抵制状态,具有祛风活络、活血通络、益气养血、祛风定惊、扶正止痉等功效,能全面改善病灶部位的毛细血管的微循环能力,促进血液流通,恢复血管弹性,使足够的血液营养神经根激活神经元,促进受损面神经修复、再生。同时全面激活神经细胞,使神经支配肌肉功能得以恢复,配合口服中药汤剂,运用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寒热属性,来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的太过和不及,具有改善人体阴阳动态平衡失调、标本兼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阴阳乖戾,疾病乃起。”无论什么病,中医学都认为应该用相应的阴阳不平衡来解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说明阴阳是相互斗争的,斗争是绝对的,阴阳平衡是相对的,一旦阴阳失调,任何一方偏胜,必然影响到对方,这就是病象。

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动态平衡观认为人体的平衡不是消极的静态平衡,而是动态平衡。中医学从永恒运动观出发,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无不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成与败,乃至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这些相互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就用阴与阳加以概括,并认为两者必须保持动态平衡关系,才是正常状态。同时,还指出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正如《灵枢·根结篇》所说:“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这里从数量的奇偶显示阴阳双方不平衡的绝对性。

四、跟诊和病案整理是继承老中医经验的有效途径

跟随老中医应诊,面对临床病例,要从写病例、四诊入手,反复体会老师的辨证思想、用药经验,包括如何抓主症、辨证分析、治法、用药经验及诊疗技巧。历史上中医师承教育的优势在于临证,师徒面对面,切磋提高,这是中医教育培养名医的必由之路。

医案可以反映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郭老师认为整理好一份完整的医案比上几节课的收获还要大。如何整理老中医的医案呢?我认为:1.最好亲自诊治病人。2.考虑辨证,找出病理。3.认真体会治法、方药及随证加减。4.按语要高度写出疾病的要点,加深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综合以上体会,我认为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是学好中医的捷径;名师心传口授、临证指导是学好中医的最好方法;学好中医必须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要在“悟”字上下功夫。名老中医专家以对中医事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毫无保留地提携后学,她们的精神时刻激励着中青年医生,为岐黄医术的兴旺昌盛而努力奋斗!

总之,中医学应用古代对立统一学说,分析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矛盾,提出了维持人体阴阳动态平衡的观念,为古代的医学和哲学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对人类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作为后代子孙都要肩负起这个历史赋予我们的承传重任,并为之而完成我们应尽的责任。

篇五:中医院师承教育工作总结

我院自201X年10月被确定为五级师承教育试点单位以来,在县卫生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医院领导重视,创新进取、继承发扬组织管理,落实带教任务,对推进我院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提升中医药整体服务能力与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今年的五级师承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管理

师徒传授方式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继承方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医院领导深知师承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管理部门,确定专人管理。由医务科负责日常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围绕师承教育,督导学术继承人跟师笔记、月记、临床医案、论文、平时考核表和阶段考核表等的完成,保证了师承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进行。

二、带教情况

根据县乡村三级师承教育的相关文件,我院有4名带教老师,12名学术继承人。按照《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带教日志》、《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月记》的要求,做好每次跟师随诊或实际操作记录,及时整理和总结跟师学习心得体会,认真写好月记。我院跟师学生12名,每位学生每年完成导师临床医案总结24 份,学习心得 24篇,跟师笔记 96篇。公开发表临床经验的论文1 篇,在省级、市级进行学术交流论文6 篇。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顾燕、王承芳、韩燕、王顺琴、屈小琴、王晓红,带教日志共完成576篇,其中顾燕在中国保健杂志发表论文1篇。不断创新师承教育工作,保证继承人在学习期间学习的连续性。一是带教老师根据自身的多年学术经验认真对学生的日志、临床医案、跟师笔记进行批阅、修正,提出修改意见,指出辨证或用药的不足,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诊治疾病的能力。二是开展专题讲座和病案讨论,学生通过整理病案讨论,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后等都有详细的记录,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三、存在不足

两年的师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足。个别继承人思想上不积极,态度不能始终如一,致使师承教学时间和继承人学习质量不高。在抽查或考核中发现有的学生一开始时很认真负责,完成的跟师材料质量较高,到后期就出现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了事,形成虎头蛇尾的情况。个别学术继承人学习态度不端正等原因。

四、今后的打算:

1.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完善教学计划,规范跟师笔记、月记等材料的书写和整理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2.落实师承教育既定的优惠措施,提高中医药师承教育指导老师和继承人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平时考核、阶段考核和年度考核,提高管理质量。

师承西医的临床心得领会范文


中医师承是培养和造就中医临床大家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师承中医的临床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师承中医的临床心得体会范文1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尹华荣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

在临床实践中,尹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尹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尹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尹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名老中医,尹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对于现代医学,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尹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成为医学界经久不衰的长青树,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尹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尹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师承中医的临床心得体会范文2

××医院为进一步发挥中医师承教育的学术主导作用,传承他们的学术经验,培养造就中青年中医药人才,医院于2017年10月全面总结了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2017年所取得的成效,系统地指导继承人继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或技术专长,更好的完成学习心得、临床体会和经验整理等相关师承教育工作,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师承教育基本情况。医院共有4名指导老师,其中市级1名,县级2名,乡级1名;继承人10名,本院7名,外院3名。

二、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指导老师发表国家级论文2篇,学生单独发表国家级论文1篇,学生跟师合作发表论文1篇,师徒合作科研立项1项。

三、监督考核

一年来,我院师承工作通过跟师带教、临床实践、定期讲课、典型医案讲评、示范诊疗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师承活动,特别是在指导老师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技的指导熏陶下,继承人的中医理论及临床诊疗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据统计,继承人收集整理讲义21篇;月记102篇;读书笔记26余万字;跟师学习522.5天;独立实践3054天。医院师承教育考核小组对照每位跟师人员协议书任务内容的考核指标认真查阅资料,考核结果10名继承人均按要求完成了本阶段学习内容,通过合格率100%。

四、经验及体会

以上初步成绩的取得,归纳为四点体会,一是制订行之有效的师承管理目标和规章制度;二是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中医馆,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师承工作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三是搭建了中医学习的良好氛围,为继承人提供高水平的学习研究条件;四是注重师承工作的过程管理,强化质量监控。

中医梦心得体会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下面一起去阅读小编整理的中医梦心得体会吧,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梦心得体会1

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让你坚持而感到幸福的东西。揣着我的中医梦,我一路走来。

我出生在赣西北的乡野,那里群山环绕,溪流潺潺,民风淳朴,宛如世外桃源。那里的人们与世无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多以梯田种植水稻、出售木材为生。闲暇之余,大家聚在晒谷坪,三五成群,或席地而坐,或身倚古树,或卧傍条石,左手一杯菊花茶,右手一把蒲扇,侃侃而谈,上及天文,下道地理,中讲奇闻鬼怪,好享受,好安逸!

这样的山水,这样的百姓,养育了我。因为家里小孩太多,小的时候,我一直是外公外婆照顾,公、婆和几个舅舅都很宠我。上山他们总带野果子回来给我吃,什么杨梅、山楂、板栗、猕猴桃、八月灿,小时候总有吃不完的野果子。这样的幸福,每每回忆,心里总是甜甜的。

也许过的太美好,老天也生嫉妒,四岁那年,外婆带我去吃喜酒。那个时候,一两个月才有一次肉吃,吃喜酒,就像过年一样高兴。去的时候,15里的崎岖山路,自己走完了,吃完饭,回来就走不动了。外婆便让一个叔叔,骑自行车带我回家,孩子好动的天性,一不小心,从自行车后面摔下来了。当时也不觉得有什么不舒服,但是,当天晚上脚就肿了,里面胀痛,大家以为是扭伤了,便请了一个本家郎中,挖了草药外敷,说过几天就好了。可是,脚越肿越大,最后里面化脓了,便到当地的卫生所,打针吃药。肿却一直没消,最后肿的像茶壶那么大,卫生所的医生,用自己制作的手术工具,把我的脓肿打开,脓放出,过几天又肿大了。爸妈着急起来,带我到了县医院,还记得我一边享受地吃香蕉,一边在手术室做清创手术,手术以后,伤口一直没有愈合。后来检查诊断为骨髓炎。

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骨髓炎是非常难治的疾病,骨头中间的骨髓感染发炎,一般药物难以到达。即使到了医学不断进步的今天,骨髓炎还是棘手的世界难题。任其发展,会破坏骨头,造成残疾。爸妈花光了家中的积蓄,四处借钱,为我治疗。

于是中医院,人民医院,爸妈带着我来回转战,中药、西药不知道用了多少,最后医生说要截肢,爸妈怎么能接受,于是到处打听,哪里有高人可以治疗,只有一线希望,爸妈便带着我去看,记得有又一次,爸妈带我去武宁修水交界的鳌下,不知道坐了多久的车才到。就这样,一听说能治疗我这病的医生,不管多远爸妈都去看。可是每次都是爸妈累得半死,却没有任何疗效。

钱花了很多,效果却没有,看着我这个样子,爸妈都快绝望了。不知道听哪个人介绍,说丰城有一个中医,专门治疗骨髓炎的。爸爸抱着一丝希望,带着我的检查单,找到了医生,八几年,爸爸花300元,买回来两包中药,就是散剂,拿回来,我吃了半包,就全好了,到医院复查,医生都不敢相信。这样的经历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神奇的中医救了我,让我对中医充满了兴趣和信任。一般医院不好解决的问题,中医都是有办法的。所以很小的时候,就萌发了学医,当一名好中医的梦想。

在山里,实现梦想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所以我学习一直蛮刻苦,高考时,我毫不犹豫地,报考志愿全都填的是中医类的院校。

很幸运考取了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的中医氛围挺好,成都中医药大学是我国第一批成立的中医院校,师资力量强大,有很多大师级的老师。大一的时候,我们的中医基础理论老师是卢崇汉,他就是最近很火的火神派嫡传。当时卢老师跟我们上课,刚刚到成都,也不知道卢老师是医学大家,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卢老师常常说,课本讲的是阴阳平衡,我主张阳主阴从。

大二的时候,我所在的校科协请卢崇汉老师讲行医经历,以激励年轻中医学子,很有幸,我恰巧去听了他的讲座,感受了一代大家的风范,并被他的学医、行医经历深深吸引。

这时候我才知道卢老师是中医火神派的嫡传和代表人物,他的家学来自清代的中医大家郑钦安,从他的祖父、伯父、父亲,代代相传,以擅长使用“姜、附、桂”等温性药物治疗疾病著称,独成一脉,变为火神家学,近来被尊称为“火神派”。从几岁开始,便受中医文化熏陶,从识字开始就接触中医名词,到十二三岁卢老师便正式学习中医,家传诊经、脉法、本草、汤药和郑钦安三书《伤寒恒言》、《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又习《内径》、《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白天抓药、跟诊学习,晚上接受祖辈、父辈言传,几年的严格训练学习,十六七岁的年纪,就独立临床,到十八九岁,已经医治了相当多的病人,每天大约要接诊七八十个病人,在成都小有名气,被人称为“小火神”。

到1973年,卢家长辈,希望卢门一派可以有更大的成就和发展,卢老师当时这么说“我觉得我应该更广泛地去了解整个医学方面的情况,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所以我在我伯父的支持下到了江苏新医学院。”临行之时,卢老师的伯父卢永定和父亲卢永华叮嘱他要隐姓埋名,潜下心来认真学。卢老师说南京是民国首都,文化人才辈出,教育事业超前,自然中医大家很多,另外远离家乡,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可以系统学习中医,参学西医,江苏又是温病学派发源地,可以开阔视野,提升火神派疗效。

很富有戏剧性的是,当年一个军区首长,在成都工作,经常找卢老师看病,效果很好,后来他调到南x军区,患了类中风,也就是口眼歪斜,在南京用中西医的办法,治疗了三个月,没有什么效果,还逐渐加重,便乘飞机到成都找“小火神”,一问才知道卢老师已到了南京学习,便到江苏新医学院找卢老师看病。大家想想,一个军区首长,到学校找一个学生看病,会造成怎样的轰动和影响。卢老师治疗了一个月左右就把他的病治疗好了,这下就不得了了。学校就特批他不打紧的课就不用上了,安排他每天看20个病人,而且都是些重要人物。

想想自己十七八岁中医刚刚起步,人家这年纪,已经是名扬天下了。我们晚点的车子,是不是应该加速前行,这样才能赶上甚至超越。卢老师的经历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动力。

从此以后,我白天认真听讲学习,晚上徜徉在校图书馆中医古籍的知识海洋里,周末,跟随师钟枢才老师临床学习,假期结识民间的草医师傅,随他们上山认药采药。大学五年,沉迷中医的我,还不时地为亲朋好友看病开方,这样的学习,让我获益甚多,特别是老师亲授自己几十年的经验,使我在某些方面少走了不少弯路。非常感谢大学恩师和民间老师的无私教导。就这样,我在为梦想忙碌的岁月里,完成了大学学业。

毕业以后,怀着希望,带上憧憬,我先后在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九江市中医医院工作,我尽情地挥洒汗水,为病人排忧解难。儿时的病痛让我对病人的疾苦感同身受,见到被疑难杂症折磨的病人,我特别想为他们解除痛苦,上班时我认真为病人诊疗,认真记录,下班后我回家查找古代医案,名家著作,在巨人的肩膀上探索寻找,希望自己的中医技能有更大的进步,2009年夏,江西省电视台2套报道了一位共青城的病患,病人周某,大夏天穿棉袄,畏寒而不出汗,被疾病折磨了七年,先后到北京、上海、广州、南昌、武汉等大中城市就诊,医院检查没有明显的异常,西医、中医治疗不效,甚至还到了精神病院,排除了精神疾病。我看到报道后,便打电话过去,并协调医院减免他的医药费用,病人来院时,穿两件羽绒背心,脚穿棉皮鞋,头戴东北帽,而我们在科室里开着空调穿着短袖,对于这种病人,我认真思索。怕冷,中医一般认为阳气不足,前面好多的中医前辈大多开的就是温阳补阳的药,为什么就没有效果呢?我详细地询问患者病史,得知患者七年前感冒输液以后出现怕冷逐渐加重的情况,再结合患者脉浮,尺脉不虚,怕冷以背部膀胱经一线为重,诊断患者不是阳气虚,而是邪气未出,寒邪还在太阳(足太阳膀胱经),于是用解表的中药加针灸膀胱经,患者七年的疑难杂症,17天痊愈,看着患者每天在减衣服,我比患者更激动更高兴,后来患者送来锦旗“七年痼疾妙手回春,一片丹心上善若水”以表感谢,我心里美美的,又一次鼓舞着我不断努力向前。因当时电视台跟踪报道了整个治疗过程,那个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怕冷病人接待了200多人,甚至还有从首都北京卫生系统来的。工作与学习,每天总是在不断探索中进步前行。

我已是一名中医,中医的梦想,看似已经实现,其实前面的路蜿蜒曲折。步入中医的殿堂就像屈原夫子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行的路还好长。

中医的梦想,其实就是救死扶伤的梦想,为此我在书案玻璃板下附打油诗一首,勉励自己责任重大,应勤求古训。希望为中医的复兴,为天下苍生,奋发努力!

中医梦心得体会2

说到学习中医,那就不得不谈谈,高考填报志愿了。犹记得那时候家父极力反对我填报中医学院的,而是希望我去闽江或者师范,至少毕业好找工作,再者不必那么的辛苦。因为学医学的,终究是要活到老学到老。

大一的这一年,可以说是我自己性格表现最为突出的一年。自大、率真、桀骜不驯、狂妄、特立独行、无所畏惧的那种感觉,至今回想起来,真的感到自己很可笑,甚至很可悲。在学生会里、班委上、社团里,我几乎是一开始的兴趣,到后来的厌倦,最大原因是因为我自己的性格。这一年,学习没有落下,活动参加的也很多。到了大一下学期的时候,我就开始不自觉的往中医这边靠拢了,至今也不记得那是什么原因。

学校的环境是那么的美,夕阳下的校园,我总喜欢捧着书,去散步,偶尔还会写一些小诗,就这样大学时光一年就过了。

到了大二的时候,就更加坚信自己往中医这条路了。期间家父因椎间盘突出,不能行走、干活,只能卧床,吃遍了西药,结果无效。后经别人引荐,到民间的骨伤科去做推拿,首诊一次,隔三日复诊一次,然后回家休息调养一个月就好了,症状全部消失。然后回想自己高二那年的病毒性感冒,整整一星期没办法上课,校医给我连续打了好几针,都不见效。后来去一个在县城开诊所老乡,给我开了一盒的小柴胡颗粒,回去第二天热就退了。

大二这一年课程很多,但我花了挺多的时间在传统文化的学习。经常是没课时就往图书馆里跑,大多会是在综合类的书库里,扎在老子、孔子、孟子等,还有《周易》。虽然什么都没弄明白,但是能了解它原来有那么的一回事。对于易经的入门学习,使得我对于中医里一些有关易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

除了在综合书库里头,当然也没忘了要在医学书库里好好充充电。查阅手诊、面诊、足疗等,还有就是关于阴阳五行的重新认识。虽然没能学透,但是总可以理解一些问题。大二这年学习中药和方剂,我当然是花了很多时间在背这些东西,当然考试也没难到我,每次考试的时候我都是早早的睡觉,然后考完试听到同学们一直在嚷着“我昨晚熬到了三四点,背的都没考到。”关于中药的学习,对我有很大帮助的是在学校第二国医堂药房里学习抓药。那是在第二学习的后半程时间里。学习药性和功用以后,对于饮片的颜色、质地、气味、形态以及一些特殊的结构的学习,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当老师谈到某某药的时候,出现在我头脑的第一画面是饮片的气味、颜色、形态等。

关于学习方剂,我和传统的学习方法一样就是背方歌。然后就是不断的去看一些方论,比如说《医方集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等等,还有一段时间特别着迷于抄一些民间偏方。

大二的暑假过得特别有意义,那是提前预习了《伤寒论》,整体上有了一个认识,对后面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帮助。

到了大三,回想那时候,虽然对中医执着,或许说是盲目的热爱更恰当一些,依旧是连门都没进。新的学期,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课程,就有更多的激情。上学期专心的投入到《伤寒论》的学习中去,不断的看书学习,自然还有就是不断的背诵条文,除此之外就是背一些《药性赋》这类中医入门的基本歌诀。《伤寒论》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只是我还在寻找一种适合我自己的学习方式。

大三的下学期,看了挺多实践的书。唐步祺的《郑钦安医书阐释》、黄煌的《经方的魅力》《张仲景五十味药证》、《四诊心法要诀》、《王洪图黄帝内经临证指要》、《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等等。只是泛泛而读,谈不上是精读。不过《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学得不好,或者说是自己花的时间太少。

除了学习课内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在国医堂跟廖军博士坐针灸门诊,跟张亮亮博士坐内科门诊,其中的学习心得体会自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得明白。一年的时间了,见到的病人挺多的,不过病种单一了一些。就像陈建博士开玩笑的说“找我看的不是失眠就是抑郁症,看得都烦了,都不能换换病种啊!但医生是没有选择病人的权力。”

唠叨了这么多,但时至今日,我依旧在中医这路上,不断的爬行着。作为一个学长,先把自己的一些学习历程告诉你们,然后就是一些自己的感悟了。

要有坚定的信念,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中医?如果是单纯为了钱,那么就不要荒废这五年的时间。

遇到问题,不要退缩,也许解决了这个问题,你又上了另一个台阶。

学中医,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也许有的人会说“中医需要悟性,我的悟性不好”,那我想告诉你,每个人的悟性都是一样,只是有的人开悟的早,仅此而已。

学习中医需要一种缘分,一定程度上,悟也算是一种缘分。

中医梦心得体会3

梦想,是一个民族得以绵延的基石,它传播思想,创造着文明。梦想的天空有灿烂的朝霞,梦想的湖面有美丽的莲花,梦想的长河永不停息!

我国有三大国粹,中医,京剧,国画。我的梦想正与国粹之一——中医有关。我的中医梦是在姥爷的影响下树立起来的。

小时候,我总会哼着轻快的儿歌,伴着银铃般的笑声,和姥爷一起去他那美丽的殿堂——只有巴掌大的中医门诊,这个门诊就是姥爷的根,他把毕生心血都倾注其中。

姥爷的中医医术是方圆几十里最精湛的,慕名而来的人也络绎不绝。每天一去到干净、整齐的小门诊,姥爷就穿上他毕生的最爱——白大褂,然后开始替病人把脉,什么五心烦热啦,感冒发烧啦,姥爷全都能治好。由于耳濡目染,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有空就往姥爷的门诊跑,还在姥爷的指导下配药、包药、煎药。姥爷细心地培养我,并说:“医生的天职就是为患者治病,不贪图名利,你懂吗?”我仰起稚嫩的脸,望着姥爷,点了点头,却又似懂非懂……

然而五年后,我终于明白了姥爷的话。那天,一位患者走进了姥爷的门诊,他全身长了小红疙瘩。这是姥爷没见过的一种病,检查了半天,也难以确诊。为了治好患者的病,年近七旬的姥爷在此后的一个月里夜夜难眠,日日钻研,终于研究出了药方,治好了那位患者的病。而姥爷却累得一病不起,直到现在……

俗话说医不自治,似乎还真是这样,姥爷到现在还是状况不好。或许是老了吧,姥爷常常在睡梦中也迷迷糊糊地说着药方,大概他是自己给病人治病了吧。有一次,我去探望姥爷,他又在迷迷糊糊地说梦话了,我却听得一清二楚:“医生的天职就是为患者治病……”我终于明白了姥爷的良苦用心,明白了姥爷的奋斗精神。在姥爷床边,我暗下决心,将来也要做个好中医,像姥爷一样……

而我也正为自己那小小的梦想努力着。一有空,我就坐在姥爷的病床边,翻看他平时所写的日记和诊断书,并分析案例。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后,我总挤出时间认真研究那本姥爷翻旧了的《中草药大全》。中草药种类繁多,要完全记住它们的名称就已经让我费尽脑力,况且还要与实物一一对应,并了解、掌握其功效呢。但我暗暗努力着,为以后成为一名中医打下基础。

一天,我独自一人在姥爷的诊所里研究草药,突然,一个叔叔抱着一个八九岁大的昏睡着的小弟弟心急火燎地跑了进来。“医生,我儿子发高烧了,快救救他!”这个场面让我有些措手不及,心想:姥爷不在,现在怎么办?“遇病不燥而平,这是一个中医基本的素养。”姥爷的话在我耳边回荡。于是,我理清头绪,安抚那位叔叔的情绪:“您别急,会有办法的!”姥爷的日记里记载着很多治疗这类高烧不退的方法。我打开一看,按照上面的步骤,学着姥爷的样子给小弟弟量完体温,看了他的舌头等,就抓起药来:柴胡、黄芩、党参、甘草、生姜等,抓完药又将它们熬制成小柴胡汤。在熬药的过程中,我又用浓度较低的酒精擦拭小弟弟的身体。经过我的努力,两个小时后,小弟弟的烧终于退了。在叔叔的感谢声中,我品尝到了作为一名中医的乐趣,也明白了姥爷为何对中医如此热爱。我想,这一次尝试只是我中医梦的一个开始,实现这个梦的路还很长很长,唯有坚持,唯有努力,才能梦想成真。

梦想里总是包含着太多的感人故事,梦想里总是蕴含着无穷的前进动力。我一定加倍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考一所医科大学,去实现我的中医梦!

[中医梦心得体会]

学中医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医与西医在专业技术上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和特点。西医的优势在于精密仪器的检测、高超的外科手术、复杂的器官移植、先进的抢救手段等。而中医的优势恰恰是西医薄弱的方面,中医的辨证施治既准确又灵活,奥妙无穷,对诊治许多疾病,有其独到的特点。如对功能性疾病的诊治,退行性疾病的诊治,病毒性疾病的诊治,痰饮淤血病的诊治,疑难病证的诊治等尤具优势。人民群众对中医中药的认识比较深刻,有相当多的人群喜欢中医中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进化,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中医中药的治病之本、调理、滋补功能就显得更加迫切需要了。

中国人的传统认识是中医越老越吃香。一个年龄大的中医,尽管本事平平,都可以称老中医,甚至夸大一点称名老中医,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医是终身制的职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学好中医呢?《扁鹊仓公传》云:人之所以病病疾多,医之所以病病道少,这说明中医难学。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又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

学中医诚然难,学精则更难。但既学医就必须学精,至少要确立学精这样一个奋斗目标,方能学成一个好中医。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根据我个人学医的体会,主要在于两点:一要认真读书。中医的书籍,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尚嫌不够。读中医的书,不仅要读懂、弄通,而且要熟读、熟记,对许多重要的内容甚至要熟背。比如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学好《内经》。读中医的书,要善于融会贯通,中医学的理论均源于《黄帝内经》,中医的各科临床,均源于历代医家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

举例说吧,比如学《伤寒论》,不仅要与《金匮要略》相融合,还要上与《内经》相联系,下与《温病学》相联系,此外,还要与内科学、方剂学、药物学、诊断学相联系。比如《伤寒论》的少阳证,这个少阳证就出自《内经》的《素问热论》。《内经》的少阳证只限于少阳经脉症状胸胁痛而耳聋,而《伤寒论》的少阳证则为半表半里证,胆火上炎,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必烦喜呕,用小柴胡汤主治。再联系温病学中亦有一个邪郁少阳证,寒热类虐,心烦,口渴,脘痞,舌苔黄白而腻,用蒿芩清胆汤主治,系湿热郁闭少阳。如此联系比较,自然融会贯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