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实习报告 > 地貌实习报告 > 导航 > 有关地貌的实习报告

地貌实习报告

有关地貌的实习报告。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实习是一个学生提前接触职场,进入社会的的机会,当实习任务完成后,我们需要动笔写实习报告,优秀的实习报告可以让我们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优秀的人是怎么写实习报告的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有关地貌的实习报告,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一、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目的:为更好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得到第一手野外资料,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系统地了解秦皇岛柳江盆地的地质地貌概况,学会野外实习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工作技能。主要任务有:

1、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识别

2、野外地貌素描的练习

3、河流阶地、海岸地貌等的识别

4、学会野外实习报告的编写

二、时间与地点

20xx年7月2日至20xx年7月11日,为期九天,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上庄坨村地质地貌实习基地。

三、实习区地理概况

实习基地—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上庄坨村,位于秦皇岛市北部,其中心距秦皇岛市区28km,地理纬度119°34′45″E~119°36′50″E, 40°7′45″N~40°9′50″N,位于燕山山脉东段。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

鸟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柳江盆地地处燕山山脉东段,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北、东、南三面为燕山期花岗岩形成的陡峻山岭所包围,东南面多为丘陵。最高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米,最低处为东南部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村,海拔70米左右。盆地中西部火山岩分布区山高坡陡,多在海拔400米以上,东部山丘的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米。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

整体构造为一复向斜,东翼宽浅,西翼较陡。断层有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可根据统一岩层的高度对比来判断断层的类型。该地区的地貌类型有河流地貌、海岸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等。

整个柳江盆地是个不对称的复向斜,褶曲核部新,两翼老,为向斜,西翼东倾,动翼西倾;且西翼窄,东翼宽,即西翼倾角大,东翼倾角小,两翼不对称,且西翼上有多个小背斜。综上可得:柳江盆地是一个两翼不对称的复向斜。

整个柳江盆地的地形如图所示:

中间为火上积块岩,岩性抗蚀能力强,周围岩石抗蚀能力弱,经过长期剥蚀后,地势较周围的高,而盆地四周为抗蚀能力更强的花岗岩,地势最高,这样,就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地形。

实习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气候。最底气温-21.5摄氏度(1959.1.1),39.9摄氏度(1961.6.10),年平均气温11.3摄氏度。暑期(6-9月)气温高于30摄氏度的天数仅为15天。年降水量在400-1000mm之间,多集中在7-8月份,可占全年降水量的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这个季节。

该区工农业并重,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小麦,高粱等。山坡多种果树,尤以桃树较多,盛产蜜桃。矿产以煤,耐火粘土为主。其中煤矿开采历史悠久,煤质为无烟煤,局部为劣质煤。柳江煤矿为区内最大工矿企业,年产60万吨。其次是北山发电厂,主要满足秦皇岛市工业和居民用电。此外,水泥厂,建材厂在盆地内星罗棋布。

盆地内起伏小,河流广布,地处山海关与秦皇岛之间,陆上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另有铁路纵贯其间。

四、地貌营力

a) 内营力

内营力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能及地球旋转能等所产生的作用力。内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火山、地震等,内力作用不但可以改变地壳的物质成分、结构和构造,同时还可以改变地表的起伏,造成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比如造山运动,板块运动等。

b) 外营力

外营力是指主要由太阳能、重力能及生物活动产生的作用力。它们常常是通过水、冰、大气和生物等介质的运动推动地表物质发生位移,从而改变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岩溶作用、冰川作用、冻融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各种外力作用又都可以划分为剥蚀和堆积两种基本形式。主要由剥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称剥蚀地貌,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称堆积地貌。剥蚀、堆积与内力作用也有密切的关系,在构造上升的地区一般形成剥蚀地貌,在构造下沉的地区则形成堆积地貌。随着构造升降的变化,剥蚀地貌可以转化为堆积地貌,堆积地貌也可以转化为剥蚀地貌。

任何一个地区的地貌,都不是单纯地由外力作用或单纯地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尽管在某个地区和某个时期,内外营力可能是不平衡的,但在地貌的发育过程中,两种营力总是彼此消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般认为,地球表面大的起伏主要是由内力作用所奠定的,外力主要是刻削这些大型起伏,造成更复杂的形态,并最终趋于将地表夷平。许多地貌学家认为,就整个地球表面说来,内营力与外营力的地貌作用在数量上具有同等的意义。地貌营力的作用与地表组成物质(包括地质构造与岩石性质)也有密切的关系。正由于此,现代地貌学的一个重要原理是:地貌是内营力与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

柳江盆地的地貌形成是在多种多样的地貌营力下形成的。本区地壳活动频繁,多次地壳抬升和下降,造成盆地内的多个沉积和沉积间断,以及周围火山及地震活动,造成柳江盆地地表较大尺度的高低起伏。柳江盆地在内力作用下形成大体轮廓,再在外力作用如风、水、太阳能、生物和人类活动等作用下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地貌形态。通过风化、流水、岩溶、冻融、风力、波浪等作用,形成地表一系列地貌。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地表变得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五、地貌类型

地貌分为坡地地貌、河流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融地貌、荒漠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熔岩地貌等。柳江盆地区域内这些地貌类型并不齐全,只有部分。

f132.cOm更多实习报告扩展阅读

地貌实习报告范文


一、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目的:为更好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得到第一手野外资料,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系统地了解秦皇岛柳江盆地的地质地貌概况,学会野外实习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工作技能。主要任务有:

1、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识别

2、野外地貌素描的练习

3、河流阶地、海岸地貌等的识别

4、学会野外实习报告的编写

二、时间与地点

20xx年7月2日至20xx年7月11日,为期九天,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上庄坨村地质地貌实习基地。

三、实习区地理概况

实习基地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上庄坨村,位于秦皇岛市北部,其中心距秦皇岛市区28km,地理纬度1193445E~1193650E, 40745N~40950N,位于燕山山脉东段。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

鸟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柳江盆地地处燕山山脉东段,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北、东、南三面为燕山期花岗岩形成的陡峻山岭所包围,东南面多为丘陵。最高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米,最低处为东南部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村,海拔70米左右。盆地中西部火山岩分布区山高坡陡,多在海拔400米以上,东部山丘的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米。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

整体构造为一复向斜,东翼宽浅,西翼较陡。断层有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可根据统一岩层的高度对比来判断断层的类型。该地区的地貌类型有河流地貌、海岸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等。

整个柳江盆地是个不对称的复向斜,褶曲核部新,两翼老,为向斜,西翼东倾,动翼西倾;且西翼窄,东翼宽,即西翼倾角大,东翼倾角小,两翼不对称,且西翼上有多个小背斜。综上可得:柳江盆地是一个两翼不对称的复向斜。

整个柳江盆地的地形如图所示:

中间为火上积块岩,岩性抗蚀能力强,周围岩石抗蚀能力弱,经过长期剥蚀后,地势较周围的高,而盆地四周为抗蚀能力更强的花岗岩,地势最高,这样,就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地形。

实习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气候。最底气温-21.5摄氏度(1959.1.1),最高气温39.9摄氏度(1961.6.10),年平均气温11.3摄氏度。暑期(6-9月)气温高于30摄氏度的天数仅为15天。年降水量在400-1000mm之间,多集中在7-8月份,可占全年降水量的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这个季节。

该区工农业并重,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小麦,高粱等。山坡多种果树,尤以桃树较多,盛产蜜桃。矿产以煤,耐火粘土为主。其中煤矿开采历史悠久,煤质为无烟煤,局部为劣质煤。柳江煤矿为区内最大工矿企业,年产60万吨。其次是北山发电厂,主要满足秦皇岛市工业和居民用电。此外,水泥厂,建材厂在盆地内星罗棋布。

盆地内起伏小,河流广布,地处山海关与秦皇岛之间,陆上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另有铁路纵贯其间。

四、地貌营力

a) 内营力

内营力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能及地球旋转能等所产生的作用力。内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火山、地震等,内力作用不但可以改变地壳的物质成分、结构和构造,同时还可以改变地表的起伏,造成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比如造山运动,板块运动等。

地貌研究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实践出真知,通过一学年的《自然地理学》的学习,我们基本掌握了书上的理论知识,但作为当代大学生,死读书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日后的社会竞争中被社会所淘汰。于是,学院组织了本次的肇庆野外自然地理实习,通过野外调查的方法来巩固我们的自然地理知识。

〖摘要〗羚羊峡位于西江上游,在肇庆城区东北部。峡谷左右为高山相扼,左为龙门山,海拔 615米,右为烂柯山,海拔达903米。羚羊峡的形成,是与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的作用有关。更新世末,羚羊峡断裂斜切烂柯尾山,破碎带一面受西江正面而来的河水冲击,一面在山区沿破碎带受支沟的底蚀作用.当新河床低于旱峡原河床时,便袭夺了原河道之水,作第二次改道,形成了的“羚羊峡”。羚羊峡峡谷深而窄,最窄之处仅有220米,全峡长度约为7000米(自羚山寺至砚坑口)[1]。

〖关键词〗西江 地貌 羚羊峡 新构造运动 河道

羚羊峡作为珠江流域西江下游的最后一道峡口门户,我们对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此次的地理野外实习,羚羊峡是我们实习的重要地点之一,因此,本文根据此次的野外调查结果及一些前人的调查资料,将对羚羊峡的地形地貌进行初步的探讨。对此,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羚羊峡的地貌概况

羚羊峡的地貌发育成因及过程

羚羊峡形成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实习的工具〗本次的研究主要用到的工具是地质罗盘,通过地质罗盘,我们可以测量目的物方位,测量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走向的测定,岩层倾向的测定,和岩层倾角的测定,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基本掌握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一、 羚羊峡的地貌概况

羚羊峡是西江的现河道,穿越烂柯山的低山地区,为一狭长断裂峡谷。河道较平直,河身狭窄,两岸没有积阶地,在峡谷的西北岸山脚与江面呈波状接触,东南岸则呈锯齿状。该地区以沟谷流水地貌为主,水流湍急,两岸地势险要,并没有形成河漫滩。西江在羚羊峡口有三条河道,一为肇庆东面的早期河道万都坳,另一为羚羊峡西北面的中期河道旱峡。羚羊峡为现在的西江河道。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这里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因此,羚羊峡附近多低山。

图羚羊峡附近现代河道与古河道位置图

①一西江早期古河道②一西江中期古河道③一西江现河道

二、 羚羊峡的地貌发育成因及过程

羚羊峡地貌发育与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因而成为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大约距今三至四亿年前,在肇庆地区首先沉积了砂岩和页岩,后来又沉积了一层厚达百多米深的石灰岩。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向上弯曲突起的构造,即“背斜构造”,原来水平排列的底层变成了向侧斜倾的地层,两侧岩层倾向相反,分别形成南北两翼。在区域构造划分上, 羚羊峡位于粤西隆起与粤中褶皱带之接界处,发育于燕山运动时期, 羚羊峡位处背斜地带,在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的升降作用下,背斜断裂下沉,形成了今天的羚羊峡。
羚羊峡地貌发育的气候因素

气候水热条件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将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而且,水表径流丰富,加剧了河流对两岸山的侵蚀,于是有陡峭的悬崖的形成。

羚羊峡地貌发育与岩性

各种岩石成分、硬度、水理性质、结构与产状不同,抗风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现很大区别,形成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往往很不相同。羚羊峡的岩石主要由泥盆系和石炭系砾岩、砂岩、页岩及灰岩组成,,南岸为更新世晚期的砂质粘土夹腐植粘土,北岸为更新世中晚期残坡积红色。由此可以推断,西江南北两岸在发展上是不平衡的。产生的原因可能与更新世时羚羊峡断裂的活动有关。西江就是沿此断裂带冲刷授蚀形成河床,在全新世时沉积了现代沉积粘土。

三、 羚羊峡形成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羚羊峡的形成, 是和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的升降作用密切相关。更新世中晚期, 西江在西部沿现道至肇庆市后, 非取道于羚羊峡或旱峡, 而是以袭夺湾指的方向东经万都坳至金利接现道西江,更新世晚期新构造的差异运动, 使烂柯山南部上升, 河道最狭处万都坳上隆, 造成了河道闭塞, 河水倒流, 需要寻找新的河道。与此同时, 旱峡地区相对下降, 在更新世中晚期仍为喀斯特山的七星岩至黄岗好一带, 经长期风化夷平, 倒流的河水夺此而过, 成为第一次改道的旱峡中期古河道。在此之前, 羚羊峡断裂斜切烂柯尾山, 断裂破碎带一方面受到西江倒流的河水冲击, 另一方面在烂柯山与龙门山之间的支谷和冲沟, 由于地壳上升而底蚀作用强烈, 并选择了羚羊峡断裂带进行刻蚀。更新世末期, 烂柯山北部上升, 旱峡缓慢抬起, 河道渐趋缩小。而此时, 正面而来的西江水流与烂柯山、龙门山的溪流经较长时期的冲刷, 羚羊峡谷初具规模, 当峡谷所成的新河床低于旱峡原河床时, 今日之西江水, 便袭夺了原河道之水, 作第二次改道, 形成了的“ 羚羊峡” , 而被遗弃的水基头河道, 就是当地居民俗称为“ 旱峡”[2]。

肇庆市附近沙头地区西江袭夺湾平面图

〖实习总结〗在五月初,我们在学院老师的带领下在肇庆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野外实习。这次短暂却充实的实习让我收获颇丰!野外实习将老师课堂所讲的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加深了对课堂所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

这次实习也是一次艰苦的行程,爬鼎湖山,游七星岩,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顶着烈日,积极参与,逐步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求实精神。在行进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帮互助,锻炼了大家的团队精神,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情!

这次的野外实习使同学们对地理科学有一个基本的初步的了解,培养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同学们的情操,达到转变和巩固学生专业思想和提高从事专业工作的兴趣。

通过实习,也发现了自己地理方面知识的匮乏,对野外实习的准备不充分等问题。在实习过程中,自己缺少做笔记的能力,往往不能捉住老师讲解中的扼要。

实践出真知,自然地理学更是如此,我们的实习也正是把我们所学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逐步成长。

地貌个人实习报告


一、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目的:为更好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得到第一手野外资料,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系统地了解秦皇岛柳江盆地的地质地貌概况,学会野外实习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工作技能。主要任务有:

1、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识别

2、野外地貌素描的练习

3、河流阶地、海岸地貌等的识别

4、学会野外实习报告的编写

二、时间与地点

20xx年7月2日至20xx年7月11日,为期九天,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上庄坨村地质地貌实习基地。

三、实习区地理概况

实习基地—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上庄坨村,位于秦皇岛市北部,其中心距秦皇岛市区28km,地理纬度119°34′45″E~119°36′50″E, 40°7′45″N~40°9′50″N,位于燕山山脉东段。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

鸟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柳江盆地地处燕山山脉东段,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北、东、南三面为燕山期花岗岩形成的陡峻山岭所包围,东南面多为丘陵。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米,最低处为东南部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村,海拔70米左右。盆地中西部火山岩分布区山高坡陡,多在海拔400米以上,东部山丘的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米。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

整体构造为一复向斜,东翼宽浅,西翼较陡。断层有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可根据统一岩层的高度对比来判断断层的类型。该地区的地貌类型有河流地貌、海岸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等。

整个柳江盆地是个不对称的复向斜,褶曲核部新,两翼老,为向斜,西翼东倾,动翼西倾;且西翼窄,东翼宽,即西翼倾角大,东翼倾角小,两翼不对称,且西翼上有多个小背斜。综上可得:柳江盆地是一个两翼不对称的复向斜。

整个柳江盆地的地形如图所示:

中间为火上积块岩,岩性抗蚀能力强,周围岩石抗蚀能力弱,经过长期剥蚀后,地势较周围的高,而盆地四周为抗蚀能力更强的花岗岩,地势,这样,就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地形。

实习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气候。最底气温-21.5摄氏度(1959.1.1),气温39.9摄氏度(1961.6.10),年平均气温11.3摄氏度。暑期(6-9月)气温高于30摄氏度的天数仅为15天。年降水量在400-1000mm之间,多集中在7-8月份,可占全年降水量的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这个季节。

该区工农业并重,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小麦,高粱等。山坡多种果树,尤以桃树较多,盛产蜜桃。矿产以煤,耐火粘土为主。其中煤矿开采历史悠久,煤质为无烟煤,局部为劣质煤。柳江煤矿为区内工矿企业,年产60万吨。其次是北山发电厂,主要满足秦皇岛市工业和居民用电。此外,水泥厂,建材厂在盆地内星罗棋布。

盆地内起伏小,河流广布,地处山海关与秦皇岛之间,陆上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另有铁路纵贯其间。

四、地貌营力

a) 内营力

内营力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能及地球旋转能等所产生的作用力。内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火山、地震等,内力作用不但可以改变地壳的物质成分、结构和构造,同时还可以改变地表的起伏,造成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比如造山运动,板块运动等。

b) 外营力

外营力是指主要由太阳能、重力能及生物活动产生的作用力。它们常常是通过水、冰、大气和生物等介质的运动推动地表物质发生位移,从而改变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岩溶作用、冰川作用、冻融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各种外力作用又都可以划分为剥蚀和堆积两种基本形式。主要由剥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称剥蚀地貌,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称堆积地貌。剥蚀、堆积与内力作用也有密切的关系,在构造上升的地区一般形成剥蚀地貌,在构造下沉的地区则形成堆积地貌。随着构造升降的变化,剥蚀地貌可以转化为堆积地貌,堆积地貌也可以转化为剥蚀地貌。

任何一个地区的地貌,都不是单纯地由外力作用或单纯地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尽管在某个地区和某个时期,内外营力可能是不平衡的,但在地貌的发育过程中,两种营力总是彼此消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般认为,地球表面大的起伏主要是由内力作用所奠定的,外力主要是刻削这些大型起伏,造成更复杂的形态,并最终趋于将地表夷平。许多地貌学家认为,就整个地球表面说来,内营力与外营力的地貌作用在数量上具有同等的意义。地貌营力的作用与地表组成物质(包括地质构造与岩石性质)也有密切的关系。正由于此,现代地貌学的一个重要原理是:地貌是内营力与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

柳江盆地的地貌形成是在多种多样的地貌营力下形成的。本区地壳活动频繁,多次地壳抬升和下降,造成盆地内的多个沉积和沉积间断,以及周围火山及地震活动,造成柳江盆地地表较大尺度的高低起伏。柳江盆地在内力作用下形成大体轮廓,再在外力作用如风、水、太阳能、生物和人类活动等作用下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地貌形态。通过风化、流水、岩溶、冻融、风力、波浪等作用,形成地表一系列地貌。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地表变得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五、地貌类型

地貌分为坡地地貌、河流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融地貌、荒漠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熔岩地貌等。柳江盆地区域内这些地貌类型并不齐全,只有部分。

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


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
目录
1、实习内容及目的 ................................................................................................................... - 1 -
2、 实习过程简述 ...................................................................................................................... - 1 -
3、实习成果 ................................................................................................................................ - 2 -
3.1 猫儿山 ....................................................................................................................... - 2 -
3.1.1 基本情况 .......................................................................................................... - 2 -
3.1.2 文水 .................................................................................................................. - 3 -
3.1.3 土壤及植被分布 ................................................................................................ - 3 -
3.2 会仙湿地 ..................................................................................................................... - 4 -
3.2.1 地理位置与交通 ................................................................................................ - 4 -
3.2.2 气象水文 .......................................................................................................... - 5 -
3.2.3 地形地貌 ............................................................................................................ - 5 -
3.2.4 会仙湿地历史 ................................................................................................ - 5 -
3.2.5 会仙湿地的功效与我所见的湿地 .................................................................... - 6 - 4 实习感受 ................................................................................................................................ - 7 -
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 猫儿山漓江源头土壤、植被调查
桂林会仙岩溶湿地调查
【摘要】本次河流地貌认识实习,主要是通过调查、观察漓江上游猫儿山漓江源头和会仙岩溶湿地,了解土壤、植被的地带性分布以及河流的形成以及其他地形地貌。
【关键字】猫儿山 湿地 岩溶 地貌
1、实习内容及目的
实习内容:桂林会仙岩溶湿地的调查;猫儿山漓江上游源头的土壤、植被调查
实习目的:通过湿地和漓江上游猫儿山的调查,了解河流的形成及其地形地貌
2、 实习过程简述
实习时间:第十八周(20xx 年6 月20 日20xx 年6 月21 日)
20xx年6 月15 日(星期五),实习动员以及实习准备老师给我们大致讲述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并给我们介绍实习地的情况和注意事项;
20xx年6 月20 日(星期三),猫儿山调查实习,早上八点半乘车从学校出发,两个半小时后便到达了猫儿山山门,然后徒步沿山路向上爬约500米,进入猫儿山自然景区,观察该处土壤和植被分布。中午休息一个小时。下午2 点再从山门开始沿另一个方向上山,目标为十里峡谷。沿途观察植被分布。于下午三点左右驱车返校,
20xx-年6 月21 日(星期四),会仙湿地调查实习,早上八点半乘车从学校出发,半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会仙实习地,乘船进入湿地,游览一圈湿地,中途爬上该处的龙山,观察湿地地形地貌,于下午一点左右驱车返校;
20xx年6 月22 日(星期五)20xx年6 月24 日(星期日),在校书写实习报告。
3、实习成果
3.1 猫儿山
3.1.1 基本情况
猫儿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广西东北部的兴安县、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县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北纬2548 -2558 ,东经11020 11035 。主峰猫儿山属南岭山地西段越城岭山系,海拔高度2141.5m,境内山峦重叠,原始森林密布,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
3.1.2 文水
猫儿山是广西主要的水源林区,年均降雨量2500毫米,茂密的森林植被蕴含着巨大的森林水文效益,森林土壤瞬时涵养水源能力为4738.32万吨,是一座天然的绿色水库。猫儿山森林密布、地域广阔,原始植被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 89.19%。茂密的植被蕴涵着的巨大的森林水文效益,桂林的母亲河漓江,以及资江、浔江都发源于这里。 发源于猫儿山的39条河流,年平均径流量3.14亿吨,连接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3.1.3 土壤及植被分布
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空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由于不同纬度上热量的差异,引起温度降水等气象要素自赤道向两极的变化,从而引起生物土壤呈带状分布。猫儿山区地处北纬2548-2558,南北跨度10,同属中亚热带。由于高温多雨,风化作用强烈,加之常绿阔叶林生长繁茂,生物和土壤之间物质和能量之间的转换迅速,在富铝化和生物富集两个过程长期作用下形成红壤。因此,从纬度地带性来看,本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红壤,也即猫儿山区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
猫儿山植被共有202科,691属,1720种。其中木本维管束植物784种,草本植物707种,藤本植物229种。地带性植物为常绿阔叶林,主要有樟科、壳斗科,茶金缕梅科、蔷薇科、冬青科、山矾科、木兰科、杜鹃花科中的一些种类。
猫儿山森林密布,从山脚往山上望去,很明显的看到满山都是阔叶林,植被分层,有明显的界线。从调查的区域来看,主要是毛竹林,并且多为人工种植而成,位于海拔1300m以下的山地山谷,在猫儿山山腰以下部位几乎全为毛竹林,但总体讲管理水平不高,加上多岩石裸露,因此长势一般,没有看到有新笋,看到有竹桩,很明显是被附近的居民砍伐所留的。竹林覆盖度0.6左右,林下灌木草类生长茂密,耐阴种类为主,也有不少的阳性种类,灌木以羊角杜鹃,贵州杜鹃, 鹅掌柴为多,草类以铁芒萁、五节芒、野古草为主。
3.2 会仙湿地
3.2.1 地理位置与交通
桂林会仙岩溶湿地位于桂林市临桂县会仙镇、四塘乡一带,北至文全、黄插塘一带,南至睦洞、毛家、渣塘底一带,西至九头山、莫家,东至冯家。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9501101430,北纬250520250645,总面积约35.2km 2。区内交通发达,以桂梧高速及良永二级骨干公路为主,并与乡村连接成网。目前,共有睦洞、四益、新民、文全、竹园、大湾等四级公路,可以直达湿地的大部分地区,交通便利。
3.2.2 气象水文
桂林会仙岩溶湿地所在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研究区多年年平均降雨量为1835.8mm,年最大降雨量为2452.7mm,年最小降雨量为1313..3mm.。年平均蒸发量为1569.7mm。年均气温为19.5,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38.8C、)﹣3.3C。
区内主要河流有睦洞河、相思埭古运河,分别位于湿地中、南部,进东西走向。
3.2.3 地形地貌
会仙岩溶湿地主体位于毛家向斜的轴部,北部位于马面-黄村背斜南部边缘,南部为架桥岭背斜背部倾伏端,中部狮子岩一带为柳江水系与漓江水系分水岭。地势总体为北部较高,其次是南部,中部最低,地面标高147.0544.3m。
根据会仙岩溶湿地地形特征、成因类型、地表组成物质、下伏基岩古地形及现代地貌的演变过程等,可将其地貌类型划分为峰丛谷地、孤峰平原、残丘平原三种。
3.2.4 会仙湿地历史
据考证,桂柳运河又称相思埭开凿于唐武后长寿元年(公元692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开凿的目的,在于转运粮饷,以便唐王朝更好地控制西南诸地。据史料记载,唐代的桂柳运河仅初具规模,只能在丰水期通航。
清朝年间,官府对此河进行了三次大的维修,开凿疏浚,增建了附属工程,运河之水才长流不枯。由于历史的变迁,桂柳运河在清末民初由军用运河转变为官民两便的水上交通要道,迎来了运河的全盛时期。除官船往来外,满载各种物资的商船日夜穿梭不息。至上世纪20年代末,因陆路交通日便,其作为运输要道的功能才逐渐消失。 桂柳运河又是一项水利工程,其河床较宽,断面呈矩形,水深而缓,能航、能排、能灌。在历史上曾起到与灵渠相同的作用,与灵渠并称为南北二渠。它因势利导以为功迹,一线之泉流而至于经达万里,联江会海,沃农田而资贾楫,本身就是古人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个典型范例。
3.2.5 会仙湿地的功效与我所见的湿地
会仙湿地是中国最大的岩溶湿地,占地六平方公里,属湖泊雷行湿地,是漓江大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西热带、亚热带岩溶峰林地貌中最大、最有研究价值的典型湿地,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目前,全国岩溶机构准备把会仙湿地建成岩溶湿地研究基地。
本次我们的研究区睦洞湖是会仙湿地的核心区域,面积约2000余亩,由1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塘叉连接构成,湖面流域面积约12平方公里。湖内勾叉纵横,岛屿众多,芦苇浩荡,水路曲径通幽。我们坐在船上,凉风习习,伴着我们观察着这一中国最大的岩溶湿地,湿地一望无际,看不到哪里是边缘。一路上可以看到露出水面没有被植物覆盖的黑土、很多阔叶植物、湖里的鱼,还有那不受欢迎的水葫芦。一路嬉戏,笑声不断,不久便到达了湖中的山龙山,等老师到达后,一起攀登这在当地和游客都很亲睐的龙山。上山途中,我们观察着山上的植被变化和种类,山中植物种类众多,植被没有明显的变化界线。下山到中途一块平地的时候听金老师给大家讲湿地的知识。
下山后继续划船去所谓的乾隆桥,由于我们两船的同学想体验体验划船的感觉,导致我们两船落后了很多,我们还没有到达乾隆桥,在前面的同学已经打道回府了,所幸的是老师也刚刚到达,在桥上合影后我们也快速划船回码头了。
看到乾隆桥后,根本不会想到这就是乾隆桥,它既不大很不宏伟,是一座很普通的石拱桥,并且还略显荒凉被两三种藤覆盖着,桥旁还有树,看不到桥身。整座桥被森森的植物覆盖着,像是一座树桥。
4 实习感受
通过本次岩溶地貌实习,我对岩溶地貌加深了认识,对于它形成的悠久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我们结束了本次实习,老师耐心的为同学们讲解有关土壤、植被、水文等方面的知识。从老师那里我学会了如何思考和看待问题,不迷信权威。同时把以前学到的理论用到现在的实际中,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才是能力。
本次实习我觉得唯一不足的是由于同学比较多,有时老师讲的听得不是很清楚。如果能分组,不同的老师带不同的组,那样效果就更好了。不过还是很感谢学校提供给我们一个野外实习的机会,也感谢老师们的无私指导和不辞辛劳的引导,让我们在欣赏风景放松身心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相关的专业知识,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指导书》
【2】桂林晚报多媒体数字版《会仙湿地 我的梦里水乡》 凌世君
【3】道客巴巴网《桂林会仙湿地》

地貌研究的相关实习报告参考


〖实习目的〗实践出真知,通过一学年的《自然地理学》的学习,我们基本掌握了书上的理论知识,但作为当代大学生,死读书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日后的社会竞争中被社会所淘汰。于是,学院组织了本次的肇庆野外自然地理实习,通过野外调查的方法来巩固我们的自然地理知识。

〖摘要〗羚羊峡位于西江上游,在肇庆城区东北部。峡谷左右为高山相扼,左为龙门山,海拔 615米,右为烂柯山,海拔达903米。羚羊峡的形成,是与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的作用有关。更新世末,羚羊峡断裂斜切烂柯尾山,破碎带一面受西江正面而来的河水冲击,一面在山区沿破碎带受支沟的底蚀作用.当新河床低于旱峡原河床时,便袭夺了原河道之水,作第二次改道,形成了着名的“羚羊峡”。羚羊峡峡谷深而窄,最窄之处仅有220米,全峡长度约为7000米(自羚山寺至砚坑口)。

〖关键词〗西江 地貌 羚羊峡 新构造运动 河道

羚羊峡作为珠江流域西江下游的最后一道峡口门户,我们对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此次的地理野外实习,羚羊峡是我们实习的重要地点之一,因此,本文根据此次的野外调查结果及一些前人的调查资料,将对羚羊峡的地形地貌进行初步的探讨。对此,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羚羊峡的地貌概况

羚羊峡的地貌发育成因及过程

羚羊峡形成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实习的工具〗本次的研究主要用到的工具是地质罗盘,通过地质罗盘,我们可以测量目的物方位,测量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走向的测定,岩层倾向的测定,和岩层倾角的测定,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基本掌握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一、 羚羊峡的地貌概况

羚羊峡是西江的现河道,穿越烂柯山的低山地区,为一狭长断裂峡谷。河道较平直,河身狭窄,两岸没有积阶地,在峡谷的西北岸山脚与江面呈波状接触,东南岸则呈锯齿状。该地区以沟谷流水地貌为主,水流湍急,两岸地势险要,并没有形成河漫滩。西江在羚羊峡口有三条河道,一为肇庆东面的早期河道万都坳,另一为羚羊峡西北面的中期河道旱峡。羚羊峡为现在的西江河道。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这里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因此,羚羊峡附近多低山。

图羚羊峡附近现代河道与古河道位置图

①一西江早期古河道②一西江中期古河道③一西江现河道

二、 羚羊峡的地貌发育成因及过程

羚羊峡地貌发育与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因而成为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大约距今三至四亿年前,在肇庆地区首先沉积了砂岩和页岩,后来又沉积了一层厚达百多米深的石灰岩。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向上弯曲突起的构造,即“背斜构造”,原来水平排列的底层变成了向侧斜倾的地层,两侧岩层倾向相反,分别形成南北两翼。在区域构造划分上, 羚羊峡位于粤西隆起与粤中褶皱带之接界处,发育于燕山运动时期, 羚羊峡位处背斜地带,在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的升降作用下,背斜断裂下沉,形成了今天的羚羊峡。

羚羊峡地貌发育的气候因素

气候水热条件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将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而且,水表径流丰富,加剧了河流对两岸山的侵蚀,于是有陡峭的悬崖的形成。

羚羊峡地貌发育与岩性

各种岩石成分、硬度、水理性质、结构与产状不同,抗风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现很大区别,形成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往往很不相同。羚羊峡的岩石主要由泥盆系和石炭系砾岩、砂岩、页岩及灰岩组成,,南岸为更新世晚期的砂质粘土夹腐植粘土,北岸为更新世中晚期残坡积红色。由此可以推断,西江南北两岸在发展上是不平衡的。产生的原因可能与更新世时羚羊峡断裂的活动有关。西江就是沿此断裂带冲刷授蚀形成河床,在全新世时沉积了现代沉积粘土。

三、 羚羊峡形成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羚羊峡的形成, 是和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的升降作用密切相关。更新世中晚期, 西江在西部沿现道至肇庆市后, 非取道于羚羊峡或旱峡, 而是以袭夺湾指的方向东经万都坳至金利接现道西江,更新世晚期新构造的差异运动, 使烂柯山南部上升, 河道最狭处万都坳上隆, 造成了河道闭塞, 河水倒流, 需要寻找新的河道。与此同时, 旱峡地区相对下降, 在更新世中晚期仍为喀斯特山的七星岩至黄岗好一带, 经长期风化夷平, 倒流的河水夺此而过, 成为第一次改道的旱峡中期古河道。在此之前, 羚羊峡断裂斜切烂柯尾山, 断裂破碎带一方面受到西江倒流的河水冲击, 另一方面在烂柯山与龙门山之间的支谷和冲沟, 由于地壳上升而底蚀作用强烈, 并选择了羚羊峡断裂带进行刻蚀。更新世末期, 烂柯山北部上升, 旱峡缓慢抬起, 河道渐趋缩小。而此时, 正面而来的西江水流与烂柯山、龙门山的溪流经较长时期的冲刷, 羚羊峡谷初具规模, 当峡谷所成的新河床低于旱峡原河床时, 今日之西江水, 便袭夺了原河道之水, 作第二次改道, 形成了着名的“ 羚羊峡” , 而被遗弃的水基头河道, 就是当地居民俗称为“ 旱峡”。

肇庆市附近沙头地区西江袭夺湾平面图

〖实习总结〗在五月初,我们在学院老师的带领下在肇庆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野外实习。这次短暂却充实的实习让我收获颇丰!野外实习将老师课堂所讲的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加深了对课堂所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

这次实习也是一次艰苦的行程,爬鼎湖山,游七星岩,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顶着烈日,积极参与,逐步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求实精神。在行进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帮互助,锻炼了大家的团队精神,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情!

这次的野外实习使同学们对地理科学有一个基本的初步的了解,培养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同学们的情操,达到转变和巩固学生专业思想和提高从事专业工作的兴趣。

通过实习,也发现了自己地理方面知识的匮乏,对野外实习的准备不充分等问题。在实习过程中,自己缺少做笔记的能力,往往不能捉住老师讲解中的扼要。

实践出真知,自然地理学更是如此,我们的实习也正是把我们所学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逐步成长。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从5月30号到6月1号,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在肇庆七星岩,黄埔区蟹山公园,华农树木林及教三附近进行了地质地貌学的实习.

5月30日肇庆七星岩

石灰岩山峰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七星岩由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组成,排列就像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镜的近600公顷湖面上。

从表面观察,七座山峰为灰色与少量白色相夹杂,可以初步判断为石灰质岩石;由于此地区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灰岩山表面有许多较大的裂痕.通过这些裂痕,可观察到其解理完整。

实习指南上对七星岩的形成过程的图解,可知为先由于地质运动,在七星岩附近形成了一个褶皱背斜山脉,正是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尤其是流水侵蚀,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部分岩石受风化成土,最终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再由于进一步流水侵蚀,成排的背斜谷地两侧开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岩山峰。

溶洞

肇庆七星岩地区另一个特色之处就是其岩洞。实习过程中,老师指出溶洞形成之处是位于地表水层的水平流动带,由于流水侵蚀而形成的洞穴,这些洞穴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下河的通道。由于地质运动,这些溶洞慢慢上升出了地表,出现在了人们视线。我们在一溶洞入口处观察时,老师还指出在我们所在的这个溶洞经历过4次发育,可是我们观察到洞内顶部都比较平滑相连,是因为再溶洞露出地面的漫长时间里,由外力作用使得洞内每个发育的连接处发生岩石的掉落,使得顶较为平滑,而在地上,还可以见到坍塌下来的大石块。

我们进入溶洞,里面到处都有石钟乳。而石钟乳的成因是:由于洞顶部渗入的地下水CO2含量很高,对石灰岩具有较强的溶蚀力,呈饱和碳酸钙水溶液。溶液下渗时失去部分CO2而处于过饱和状态,于是碳酸钙在水滴表面结晶成为极薄的钙膜,水滴落下时钙膜破裂,残留下来的碳酸钙与顶板连接成为钙环。下渗水滴不断提供碳酸钙,钙环不断外下延伸形成细长中空的石钟乳。七星岩溶洞内喀斯特地貌极其发育,石钟乳随处可见,并被加以人工遐想,成为千姿百态的景观。

平原

在往返肇庆的路上,我们并没有发现高楼大厦,而且听身边的同学说,肇庆没有高过20层的大楼。一开始我们觉得很奇怪,后来仔细想了想,还是有原因的。肇庆位于西江附近,其陆地为冲积平原。地面可见河漫滩相红黄、红黄白花斑色粘性土占踞了肇庆冲积平原大部分面积。这样的土地不易于建太高层的楼宇。

5月31日黄埔区蟹山公园

进入蟹山公园后,我们对这里的岩石和地质进行了观察。蟹山从表面上看,出去植物和人工建筑后,其泥土和岩石主要为红褐色。我们对这里的岩石进行了分析。

这里的岩石主要是砂岩、粉砂岩,此外还有泥岩和页岩。在一处多岩石碎块的地方进行了观察,发现这里的岩石碎块硬度较低,用手指就可以揉碎,揉碎后的颗粒非常细,应属粉砂岩。老师讲解的时候告诉我们,这里的物理风化相当强烈,因此形成的碎屑非常细小。通过对某一大石块观察见到,石块明显分为好几层,每层之间有一条约5厘米后的、由鹅卵石排成的一个面。由此可以知道,这个地区为河流冲击成的平原,经过多次沉积下来的泥土经过物理变化又形成了沉积岩。老师后来还说到,这里的岩石固结时,气候非常稳定,为类似扬沙的天气。而这里的岩石为红色,是因为岩石形成时,主要胶结物含有3价铁离子。

6月1日华农

老师带我们去了树木园看已经风化完全了的花岗岩。我们发现,这里的花岗岩风化之后的层黄色为主,夹杂了红色及白色。用手对风化了的花岗岩搓揉,可感到里面有许多细小颗粒。经过较完全风化后的花岗岩,只剩下透明细小的石英,因为花岗岩的成分中,石英最不易分解。花岗岩的风化为化学风化,主要由肉红色的正长石,白色的斜长石,黑色的黑云母和透明无色的石英组成。在华农教三附近的花岗岩化学风化得非常好,用手就可以从石头上弄下写石块。而华农教三附近的花岗岩有呈椭圆的,也有呈片状的。老师解释,这是因为由于某些花岗岩本身有裂缝,而有的却没有,通过流水侵蚀,有裂缝的花岗岩裂缝越来越大,使花岗岩不断侵蚀形成片状;没有裂缝的,由流水侵蚀使形状越来越趋向球状。

结束语

我们这次的实习尽管只有短短三天,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习中更使我们提高了继续学习的热情。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地貌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地貌学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学会了一定的考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

地貌个人实习报告范文


姓名:xx xxx

院系:xxx学学院

班级:09地理科学一班

时间:20xx年6月10日

一、地貌学的意义

地貌学是研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固体地球表面及表层的物质形态特征、物质组成、内部结构、空间分布、成因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地貌学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法随着人类社会及科技发展而发生改变,随着人地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地貌学研究,不仅在理论上作为人类对地球家园最基本、最直接的特征——地貌形态的形成规律的探索和解释,而且在实践上可以为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利用、环境管理、灾害预防、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服务。地貌学的研究成果可应用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自然灾害防预、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管理等方面,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研究地貌方法的叙述,突出野外的现场工作、实验室分析方法和技术、数据处理方法、过程和机制的研究方法、数值模拟方法、高新技术,多学科交叉等,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进行野外考察,学习,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类型。

二、 花岗岩地貌

红色风化壳花岗岩本是地下深处形成的岩浆岩类,后因构造隆升以及地表受到长期的侵蚀作用而出露地表。花岗岩在地表分布广泛,可占地表火成岩面积的20%~25%。国内外地质、地理学家对花岗岩地貌研究认为主要有两种:一是形成高山峻岭;二是形成雄伟浑圆的山体和低矮的丘陵岗地。前者为构造侵蚀的花岗岩峰林地貌,这种地貌主要发育在高差的山区,多由岩株状的花岗岩体组成,花岗岩岩石祼露,岩体内多组断裂和节理发育,受冰川或流水强烈切割和风化侵蚀后形成了雄伟高耸、峰峦重叠、谷深坡陡的奇峰深壑,往往成为风景旅游胜地,如我国著名的黄同、九华山、 天柱山、三清山、华山等风景名山。后者由穹隆状的花岗岩体形成,在气候条件的作用下,岩体上常发育厚层的,形成红土丘陵地貌,如我国华南花岗岩丘陵地区,或经风化剥蚀后也可形成雄伟浑圆状山体,如海南岛的五指山等。花岗岩红土丘陵表层结构松开的风化壳极易发生散流冲刷和暴流侵蚀,成为崩岗侵蚀等水土流失灾害的高发区,这类花岗岩地貌以我国的华南地区最为典型。以上这两类花岗岩地貌均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了解其特点和形成机制,有助于更好地开发和保护花岗岩地貌旅游资源,以及因地制宜地开展花岗岩风化丘陵地区的土地退化的防治工作。

20xx年5月25,上午8点,在学校出发,往南宁的东北方向前进,经过五塘,老师跟我们解释说南宁市正北方向是寒武纪岩,我们往东北方向可以看到寒武纪地层,背斜山。该阶段为邕江及小型支流冲出来的小形盆地,呈现波状地形,台地和河谷,该地区以植水稻、玉米为主,少量的花生,由于雨水较充足,丘陵上的种桉树,这种耗肥需水大的经济树种。公路两侧是寒武纪砂岩、沉积岩,能清楚地看见地层节理。

再往前走地形变化较大了,可以看到花岗岩风化壳,花岗岩是块状结构的岩石,坚硬密致,孔隙率约为1%,因而透水性比页岩还要差,只有页岩的1/5。花岗岩属于不透水的岩石,容易产生地表散流与暴流的冲蚀。岩性结构坚硬,抵抗侵蚀能力很强,所以花岗岩能够形成高峻的山地,然而,花岗岩岩体有丰富的节理,在节理或断裂集中的地方往往出现崖壁,因为那里的地下水活动较强,岩体抗剪力较弱,易于进行重力崩塌作用,加之岩体结构坚硬透水性差,节理交错,因此花岗岩容易风化。土壤相当贫脊,以高岭石为主,矿物机质较少,植被难以生长,且水土易流失。如果植被不好即遭到人为的破坏,导致崩岗,崩岗地貌是一种发育于热带,亚热带山区的严重水土侵蚀地貌。通常指发育在红土丘陵地区(特别是花岗岩丘陵)的冲沟沟头部分,经不断地崩塌和陷蚀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围椅状侵蚀地貌。因此该地区人烟荒芜,有零星村落分布。

到达昆仑关,看典型的花岗石红色风化壳,沿着节理进行的风化作用,可以向岩体内部深入形成很厚的风化壳。地层在三十米以上。我们来到花岗岩崩岗侵蚀区,用地质捶敲打岩石,判断此处岩石多为白云母。其岩性主要为粗粒或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有局面中粒(斑状)角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肉红色黑云母花岗岩。我们用地质捶敲该岩石,易于散裂,说明花岗岩风化壳粘粒含量少出粒较多,胶结性弱,结构疏松。

在车辆行驶的路上,我们看到一闪过的灰色岩石。老师说那是火山凝灰岩,三叠纪喷发出来。这主要由粒径<2mm的火山灰(炭屑,晶屑,玻屑)及火山碎屑等(含量50%以上)固结而成的岩石。分选性差,碎屑多具有棱角。岩石外貌有粗糙感,可以清楚看见层理。我们近距离地观察看了风化不够彻底的红色风化壳,其碎屑较多,是三叠纪形成的,层面较薄,长期发展下去最终形成高岭石、氧化铁、氧化锰等氧化物。人为破坏植被会形成坡面细流。不过,我们看到的不是自然的雨水冲刷的坡面细流而是挖土机挖出的爪痕。

三、峰林洼地地貌

在前往上林的途中,可以看到峰林地型。峰丛、峰林、孤峰及溶丘可总称为峰林地形,它们是岩溶地区的主要正地形,都是在高温多雨的热湿热气候条件下,长期岩溶作用的产物。其成因复杂,是岩性纯、厚度大、产状平缓、分布广的碳酸盐岩地区地表水的侵蚀、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溶蚀、以及沿节理裂缝所进行的机械崩塌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峰丛多分布于碳酸盐岩山区的中部,或靠近高原、山地的边缘部分。峰丛顶部为尖锐的或圆锥状的山峰,而基部相连结簇状。在峰林地形中代表发育较早阶段的地形,但也有人认为它是峰林、洼地地形形成之后,地壳抬升,岩溶进一步发展改变而成。广西西部,西北部,靠近云南,贵州高原的边缘部分都是发育了峰丛。而峰林主要发育在湿润热带、亚热带(年均温)>20℃,年降水量>1500毫米)老师说这是发育不成型的峰林,成分不纯,杂质较多,叫锥状峰林,桂林地区的峰林叫塔状峰林。这里的下边地层为不可熔岩,上边是可熔岩。

到了上林,我们在那里吃了午饭。

从金龙洞出来我们往西北方向前进,坐着车上,我们看见一些没有水的坑,老师说,那是干谷。干谷为岩溶区特有的景观。岩溶地区发育了古河谷,当地壳上升,地表河流不是随之下切,而是沿着后期在谷底上发育的岩溶孔道(漏斗、落水洞等),将水吸干,谷底干涸遂形成干谷。有些干谷在暴雨季节尚排泄部分洪水,则称半干谷。干谷的形成也可以由于河流发生地下截弯取直现象,使原来的地表弯曲河流段变为干谷。因此在干谷地段常保留昔日河流冲积物的残余。在岩溶地区,由于地表河流常发生遇落水洞或溶洞而转为地下伏流的现象,这种河谷遇石灰岩而突然截断,当这种河谷变为干谷时就称盲谷。

来到古零乡,该地区属于峰从洼地,地层漏水严重,以种植玉米为主。 在高大宏伟的灵阳寺下面,老师说这是典型的白云岩(18)我们用地质锤敲打和用放大镜观察,发现白云岩和石灰岩的区别。白云岩是指以白云石为主要成分(50%以上)的碳酸盐岩,常混入方解石,粘土矿物,石膏等杂质。外貌虽与石灰岩相似,但硬度略大,较坚韧,滴稀盐酸(5%)不起泡或微弱起泡,而石灰岩是起很多的气泡。白云岩风化面常有白云石粉及纵横交叉的刀砍状容物。途径古寨路口,老师给我们介绍该地区为浅洼地,地表水出不去,只能从地下水出去,形成喀斯特干谷。串株状洼地,土层薄,植物难以生长,当地居民饮水质量很差,经济落后。

傍晚,我们在周围都是山的马山县住宿。

四、 岩溶地貌

岩溶(或称喀斯特),是一种发育以碳酸盐岩等可溶岩地区的特殊自然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其区域地貌发育形成一系列与岩石的可溶性相关的独特地貌和水文特征。包括各种封闭洼地、漏斗及地下水系,地表岩石表面可以形成特殊的溶蚀形态,地下可以形成洞穴及相应的洞穴堆积物,其外在表现为区域特殊地貌和水文现象,形成人们通常所说的奇峰异洞,如峰林、峰丛、石林、石芽、暗河、天生桥、盲谷、竖井、天坑以及形态各异的岩溶洞穴等。我国岩溶地区分布广泛,集中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山西、西藏等地。岩溶发育的主要区域碳酸盐岩地层分布面积约137多万平方千米,如果再加上埋藏于地下的碳酸盐岩溶,则总面积可达300多平方千米,约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3.岩溶地貌常常形成特殊的风景资源,成为旅游胜地,如我国世办自然遗产中的九寨沟、黄龙寺、桂林山水,世界地质公园云南石林,以及众多的旅游洞穴。

影响岩溶地貌的因素

作为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岩石主其可溶性特征,实际上属于地质条件范畴。从沉积学的角度分析,不同沉积相的碳酸盐岩可以形成不同的碳酸岩结晶状况、岩石结构和岩石构造,并导致了溶蚀作用的差异,进而对地貌发育产生影响。不同沉积相碳酸盐岩之间的裂隙也同样是岩溶发育的重要基础。不同类型地层的组合,如砂岩等非岩溶岩层与岩深岩层的组合方式,可以影响到区域或小范围地下水活动,造成不类型的岩溶地貌发育,如半岩溶、全岩溶。岩溶地区水文现象具有地表分水岭与地下水岭不重合的现象,地下河的存在则是岩溶地区特殊水文现象。岩溶地区的地貌与水文是相互作用的。地表、地下水流的流体力学性质、流动性及流量对于侵蚀或沉积地貌的形成均有较大的影响。经常流动的水体,通过多种化学过程(如混合溶蚀)和机械过程,能较大地提高水的溶蚀力。岩溶地区不同地下水动力带的地下水不同运动方式,具有不同的岩溶溶蚀特征并直接导致了不同类型的洞穴系统的发育。此外,岩溶地区土下存在一个特殊水文带——壤下带(subcutaneous zone),是土下可溶岩体顶部次生裂隙发育的地带,此处溶蚀作用活跃并对岩溶地貌形态发育影响巨大,是直接与特殊地下水动力相关的表层岩溶对岩溶地貌形态发育影响巨大,是直接与特殊地下水动力相关的表层岩溶(epikarst)地貌带。

到了大龙湖水库,我们下车沿着公路走,观看了两边的岩性,是二元结构,泥盆纪和石炭纪交结而成,形成峰丛洼地,这里水库漏水严重,在这里修建的水库都要进行多处的人工修补。岩性以石炭纪方解石为主,植被较少,其表层风化程度较深,可以看见多处的沿着节理风化的方解石似乎要崩塌下来。还看见与灰质岩相似 藻类苔藓系岩。

我们来到了水库边上的岩溶洞,这里主要成分是常湿钙质淋溶土。溶洞的形成是早期的地下河崩塌溶蚀,以化学沉积为主,形成的自然拱。在岩溶地区,溶洞是指由于岩溶侵蚀作用及后期的沉积作用改造而形成的洞穴。溶洞是岩溶作用形成的各种洞穴的总称,而洞穴则是指可以容纳人们进入的地下空间。广义上包括地下大小不同的各种类型的洞穴,包括落水洞,竖井和复杂洞 穴系流等。狭义的溶洞是指发育在潜流带或季节变动带内形成的水平延伸为主,通常有地下河作用的曲折分布的洞穴。溶洞是喀斯特地貌区别于其他地貌类型的最为显著的特征地貌类型。地下河是岩溶地区沿大型岩溶管道或洞穴廊道集中排泄,具有较稳定流量的地下常年径流,也称暗河或伏流。地下河对地下水运动而言,从分散层流运动形式或发展为线性集中紊流运动。从地貌作用上,从简单的化学过程(溶蚀,淀积)发展为兼有化学溶蚀淀积,流水冲蚀机械侵蚀和堆积,崩塌等复合过程。地貌营力大大加强,地下河可以有河床卵石及两侧漫滩卵石沙粒堆积,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洞壁上有很多的鹅卵石。

这个洞很大,我们下去后可以看见洞顶往下有很多的石钟乳,表明水有波动,蒸发出来,溅水沉积而成。确切的说,石钟乳是洞穴沉积中常见的类型,是由于洞顶裂缝出渗出富含碳酸钙水流发生淀积,从洞顶向下垂直悬挂生长的碳酸钙沉积体,由方解石成层结晶构成,悬挂如古钟,外形如乳,下端常有短鹅管凸起,故得名。石钟乳内部呈层状结构,垂直剖面中心常有鹅管。石钟乳的生长速度快慢不一,而且有阶段性,大多每30-50年生长一厘米。在破损的石钟乳上,我们可以看到雪白的晶粒岩石,是方解石。在洞顶上,我们还发现了旋窝脚洞,这是地下河小型支流冲出来的。脚洞是溶蚀作用在岩溶石山基部水面附近形成的浅洞,其成因一般认为是与池沼静水环境或静水滴水环境下水面溶蚀作用相关。脚洞发育后期可以成为地表水转入地下通道,故脚洞可以成群分布并相互贯通,成因上仍然是与地表,地下水的溶蚀侵蚀作用相关。也常与河流冲蚀或差异溶蚀有关,也有的是溶洞崩塌破坏的残余。我们深入伸手不见五指的洞里,听见一些滴水声,是从岩洞顶部滴落下来的。洞里还弥漫着泥土的味道夹杂着腥味,仔细一看是蝙蝠屎,用电筒往上照,发现黑黑乎乎的一片蝙蝠,说明洞里是非常潮湿阴暗的。

5月26日,8点40分,我们往马山县的东北方向前进,地势逐渐陡峻,是典型的峰丛洼地也叫溶蚀洼地,岩性以石炭系的碳酸盐岩为主,石多,土少,水缺。溶蚀洼地是岩溶地区的负地形,在峰丛或峰林之间呈封闭或半封闭状。平面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长轴常沿构造线而发育,面积约数几到数十平方公里。洼地底部呈线凹形,有时因漏斗及落水洞的分布而略有不平。表层堆积有厚度不等的残余红土及水流冲刷来的红土堆积。洼地与峰林地形同步形成,开始在峰丛之间可能形成一些由岩溶漏斗、落水洞集中的小凹地;而后小凹地水流集中,使地表及地下的岩溶作用均强烈发展,漏斗落水洞逐步扩大,遂形成今天看到的洼地。地壳相对稳定时期越长,洼地面积越大。在地壳间歇上升区,可以形成不同标高的洼地,或在溶蚀洼地之中形成类似“谷中谷”现象。该地区的浅洼地方种植玉米,山坡上种植根系发达的竹子。为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政府出资在山坡上修建了很多小型的蓄水柜。

我们到达了里当乡民乐村,下车观察了此处的洼地。老师说洼地至少有一个排水口。这地区易旱易涝。旱是因为地下漏水,储存不住水。易涝是因为地下河有的地方管道过小,泥沙进入管道造成拥塞,来水太猛就无法消去,洪水一涨就淹没了洼地。我们仔细观看了白云母灰质岩。老师说由于冲蚀风化,生物作用如苔藓类植物作用,使岩层上逐渐形成土壤。我们还真看到岩层上面的小涡有一层薄细粒。不过我怀疑是风把周围的土吹上去的。老师拨开岩石下面的土壤,发现土壤掩盖的岩石部分很光滑。用手触摸感觉凉丝丝的,很湿滑。老师说这是土下溶蚀。我们还去看了传说中的地下河,感觉很平常,不像想象中那样急流、汹涌,倒像地沟水。用手触摸,没发现与平常水有什么不同。

五、流域地貌

河流是陆地表面的一种自然水体,是流水与地表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大气降水或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表低洼处,在策略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性地沿低洼的地方流动,就形成了河流。河流沿途接纳支流,形成的干支流系统,就是水系。每一条河流或每一个水系的流域。两相邻流域之间地面高程最高点的连线,就是两个水系的分水岭。水流不间断地作用于河谷,而河谷又反过来约束水流。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河流地貌。

1、河流地貌过程

冲刷会使河床减低,扩大过水断面;而淤积引起河床抬高,缩小过水断面。由于过水断面的扩大或缩小,流速减小,输沙力降低,冲刷就逐渐停止。断面缩小,流速加大,输沙力加强,不再发生堆积。这种自反馈机制,称为河流的自动调节作用。它反映了水动力、泥沙与河床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水与岩石(包括松散沉积物)相互作用,塑造河流地貌的过程。

2、弯曲型河床

弯曲型河床是最常见的河床。河床曲率等于或大于1.5,平面上河床蜿蜓曲折,河漫滩宽广,深槽紧靠凹岸,最深点位于凹岸顶点偏下游处,河弯的曲率半径愈小,水深愈小,水深愈大。河床横断面不对称,凹岸深槽与凸岸边滩位于两个反向河弯之间转折点,通常称其为过渡段浅滩,故纵剖面亦具有阶梯状坡折。

弯曲河床的生成因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单向环流作用。当水流经过微弯河床凸岸时在离心力作用下,水流射向凹岸,使凹岸水位抬高,由此产生了水面横比降和横向压力,该力作用方向凸岸,力的大小由水面到水底相同。由于离心力在水面大,水底小,它与黄压力相加产生的合力方向是:表层向着凹岸,底层向着凸岸。水流也随着合力方向而运动,即表流流向凹岸,这样就构成了单向环流,由于它发生在弯道,故又称为弯道环流。这种环流与河流的纵向流水结合起来,构成了一种螺旋形的环流。单向环流与河流中射向凹岸的表面及其下降水流,流速大,侵蚀力强,结果使凹岸后退,其河道形成深槽。底流是从深槽流向凸岸的上升流,流速慢,搬运能力减弱,造成堆积,形成边滩。上、下两个深槽之间的过渡河段,也因上升流而堆积出河心浅滩。在凹岸不断侵蚀后退,凸岸不断堆积前移之下,原来微弯的河床也就变成弯曲河床了。

再往北东东方向前往宾阳不一会地形骤变,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宽阔无垠,绿油油的水稻。这是河流(红水河)扫出的的平坦地面,以弯曲河流扫荡为主。由于弯曲河流凹岸不断侵蚀后退,凸岸不断堆积乔移,日长月久就形成了平原。由于该地区水水份充足,光照条件好,因此可以大规模的种植水稻。冲击平原是人类文明发源较早的地区,经济发达,文化深厚。

我们前往大龙湖人工水库,途中我们下车观看了一条季节性河流冲出的河谷。现在河流已干涸,能看见许多的鹅卵石,这些鹅卵石大多是没有被磨圆的,说明河水冲刷不够。河周围生长着矮灌木丛,其中稔子树很多,正值花开时期,很漂亮。

我们原路返回马山县,在白沙镇观看了摆在路边的观赏石。由于此类观赏石在大化最为典型,因此也称为大化石。这类观赏石在红水河形成,成分主要是碳酸盐岩,经地热形成变质岩。由于形状怪异,自然构造美,因此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接着,我们继续往东南方向前进,这是二叠纪石灰岩形成的峰丛,地势较平坦,种植水稻,坡上种植桉树。到达两江,我们沿河流上游走,真切看到河流的侧向侵蚀,凸岸露出一些鹅卵石。

老师指给我们看了河漫滩。当河流洪水泛滥时,除河床外,谷地部分也被淹没,被淹的河底滩地就是河漫滩,平水期初露。当河流发育到一定阶段,旁蚀(测蚀)作用占主导地位,河谷不断展宽,为河漫滩发育奠定了基础。分布在河床两侧洪水时被淹没的平整地面,叫做河漫滩。

通常情况下,V型谷的谷底几乎为河床所占据。粗粒沉积物一部分在河床上堆积,另外在河流凹岸地段,由于流速较缓也有堆积,形成滨河床浅滩。随着曲流的发展,浅滩不断展宽加高,以致在平水期大片露出水面形成雏形河漫滩,并与谷坡的坡积裙相连。这时因河谷还是比较狭窄,洪水期与平水期流速相差不大,所以雏形河漫滩上主要沉积了粗粒河床相的推移质沉积物,较细的悬移物质被带往河流下游。河谷再继续展宽,浅宽的滩上水流速度更加变小,即使在洪水期时粗粒碎屑物已不能被带上滩地,只有较细的悬移质能沉积在这里。这样,便形成了具有二元结构的河漫滩沉积。

而河漫滩沉积的表层往往为细粒的粘土和沙粉,而其下往往是粗粒的河床沉积物,这就是典型的二元相沉积结构。平原河流河漫滩具有二元沉积结构,下部是粗粒的河床相沉积,而且越近底部颗粒越粗,越到上部颗粒越细。河漫滩上层的细粒沉积物是洪水泛滥时悬移质沉积,多为粉砂淤泥。随距河床距离的增加,沉积物有逐渐变细和变薄的趋势。

河里和河岸的鹅卵石都是从大明山冲刷下来的。鹅卵石成分多种多样。有含有晶粒的石英,有易敲碎的泥岩和砂岩,有花斑洞的花岗岩,有较硬的变质岩,有黄铜矿、锡矿,花岗岩寒武纪轻变体,变质程度较深的铅变岩等。同学们拿着地质锤敲打各种岩石,辨别其成分,玩得不亦乐乎。

此次地貌野外实习课完满结束,我们学习到了很多课本上描述不是很清楚的东西。通过实践,我们收获了很多。

参考资料:

高抒、张捷·《现代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杜恒俭、陈华彗·《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地质出版社·***年

宋春青、邱维理 张振春·《地质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有关地貌的实习报告》由范文资讯网f132.com编辑整理精选推荐,并且我们还准备了大量的优质实习报告范文专题供您参考和写作帮助,请访问地貌实习报告的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