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工作计划 > 林业局实习报告 > 导航 > 县林业局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范文

林业局实习报告

县林业局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范文。

按照公司的发展方向,是时候可以开始写自己下一阶段的工作规划了做好工作计划可以更好的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计划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县林业局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范文,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县林业局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范文

林业产业是一个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涉及国民经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多个门类,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的复合产业群体。目前,绿春县林业产业初步形成了林木种植业、经济林业、种苗、花卉培育业、木竹采运业、木竹加工业、木竹藤家具制造业、林化产品加工业、非木质林产品采集与加工业、森林旅游业等产业门类,正在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一条广阔道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林业正经历着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在大力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实现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林业产业的高度发展是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林业产业的支持,林业就不能全面、协调发展,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林业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把握林业产业的发展方向。为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协调发展,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状况、产业基础和区域比较优势,制定了本规划。同时,在本规划的框架下,后期将进一步完善绿春县林产化工、经济林、林木种苗和花卉、竹产业、黄连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等详细专项规划,以期形成比较完善的林业产业发展规划体系,指导林业产业健康、快速、协调、持续发展,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林产品需求。

第一章总论

1.1规划范围与规划时限

规划范围:绿春县县域全境,包括全县辖8乡1镇,81个村委会,6个社区,735个村民小组,769个自然村。

规划时限:1~20xx年

1.2规划目标

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哈尼家园,生态绿春”为目标,着力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林业管理体制,在巩固现有重点公益林及林产业现有经营面积的前提下,积极培育市场前景好、抵御风险力强的特色林产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经营林业发展模式,森林覆盖率由60.1%增加到62%。

,绿春县生产总值(现价)7.8177亿元,林业生产总值1.0942亿元,占全民生产总值的14%,以平均9%的增长率计算,到20xx年绿春县林产业总产值实现1.1650亿元以上,将占全县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5%以上,把林产业建成强势产业。

1.3建设规模与布局

⑴、本油料产业发展17.5万亩。即核桃每年发展1.5万亩,5年共发展7.5万亩;油茶每年发展2万亩,5年共发展10万亩。

⑵、结合低产林改造,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10万亩。主要树种以桉树、杉木为主,适当发展旱冬瓜、西南桦,每年按2万亩推进。

⑶、大力发展各类省级特色经济林5万亩。其中:草果2.5万亩,石斛0.5万亩,紫胶寄主树2万亩。

⑷、加大封山育林进程,规划封育面积10万亩。

⑸、实施好退耕还林及成果巩固项目。规划发展荒山造林5万亩,成果巩固5万亩,补植补造5万亩,技能培训1万人,新建沼气池2500口。

⑹、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由县、乡、村三级构成的森林防火体系,规划建造村级防火了解台40座,森林防火通道50公里。

⑺、森林病虫害防治监测体系。建立5个乡级森林病虫害防治监测点。

⑻、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由县、乡、村三级构成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加强林业推广站的建设。

⑼、林产品加工体系建设。茶叶中型精深加工厂一座;八角中型加工厂一座;橡胶中型粗加工厂一座;紫胶加工厂一座;木材加工厂一座;竹木器小型精加工厂一座。

1.4项目总投资

绿春县“十二五”期间林业事业发展总投入46648万元。

⑴新建林业产业项目基地规划投资43243万元。其中,云南核桃基地投资预算3502.5万元,油茶基地投资预算6240万元,桉树基地投资预算2494.5万元,杉木基地投资预算2738万元,紫胶基地投资预算835.5万元,石斛基地投资预算26258万元,草果基地投资预算1174.5万元,

⑵退耕还林及成果巩固项目投资1925万元(含封山育林)。其中,荒山造林投入500万元,成果巩固投入600万元,补植补造投入250万元,技能培训投入200万元,新建沼气池投入375万元。

⑶林业基础设施建设1280万元。其中,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50万元,森林病虫害防治监测体系投入50万元,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投入180万元。


县林业局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范文第2页

林产业加工投资200万元。

1.5项目效益

预计建设目标实现后,绿春县林业种植业年产值将新增19.192亿元。经济效益明显,同时还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二章规划编制依据

本规划依据下列文件进行编制:

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⑵、《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⑶、《云南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7月

⑷、《中共红河州委红河州人们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山区综合开发的实施意见》(红发〔〕7号)

⑸、《红河州“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红河州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规划》、《红河州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9月

⑺、《中国林业与生态建设状况公报》1月

⑻、《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

⑼、《造林调查规划设计规程》

⑽、云南省地方标准《主要造林树种苗木》db53/062-

⑾、《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二次复查成果》

⑿、《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12月

⒀、《绿春县志》10月

第三章绿春县的基本情况

3.1行政隶属

绿春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西南部,十分接近北回归线。东、北分别与本州元阳、金平及红河县接壤,西北倚思茅市墨江县,西南隔李仙江与普洱市江城县相望,东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毗邻,绿春县隶属云南省红河州,全县辖8乡1镇,81个村委会,6个社区,735个村民小组,769个自然村。

3.2历史沿革

从西汉至唐初,先后隶属益州郡,牂牁郡、兴古郡、梁水郡、濮部、和蛮部;唐代南诏时期分属通海都督和蛮部和银生节度威远睑;宋代大理国时期分属秀山郡和威楚府;元代分属元江路、和泥路;明代大都分属元江土知府,钮兀御夷长官和临安府的纳楼、瓦渣、溪处土司及者米掌寨;民国时分属元江、墨江、石屏、建水及金平等县;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1954年,分属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等县。1955年4月,设立六村办事处(临时县级机构),驻治于大兴镇。1958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以六村办事处所辖区域设绿春县。

绿春县原名“六村”,其含义指县城周边有六个哈尼族村寨,现县名是1958年建县时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依据县境内青山绿水、四季如春的特点亲自确定的。绿春县情可以用“边、山、少、穷、战”五个字来概括。即“边”:区位相对偏僻边远,建县时由元阳、金平、红河、墨江等县的相邻地带划归组成;“山”:全县国土面积3096km2,全是山区,无一块足一平方公里的平地。县境内最高海拔2637m,最低海拔320m。年均气温16.6℃,年均降雨量2400㎜;“少”:全县21万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高达98.2%,其中哈尼族人口占88.2%,是云南省乃至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之一,世居民族有哈尼、彝、瑶、傣、拉祜、汉六种;“穷”: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重点扶持县,按国务院确定的新标准(年人均纯收入1198元),全县尚有贫困人口14.1253万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战”:中越自卫还击作战时处于战争前沿,全县人民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同时错过了许多发展机遇,是战区恢复建设县。

3.3自然概况

3.3.1地理位置

地处云南省南部边境,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南部。位于东经101°48′~102°39′,北纬22°33′~23°08′。东临元阳、金平两县,南与越南毗邻,西南与江城县接壤,北与红河县相连,西北椅墨江县,西南隔李仙江与江城县相望,东南与越南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毗邻,国境线长153㎞。县境东西最大横距37.5㎞,南北最大纵距60㎞,总面积3096km2,距省会昆明456㎞,距自治州首府蒙自220㎞,距河口边境口岸312㎞,距金水河边境口岸132km,省道s214公路穿越县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连山雄居县境中部,神奇秀丽,常年山雾弥漫,云蔚霞起,使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3.3.2地质地貌

绿春县地形中部高,四周低,山脉大致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是云南省典型的山区县。除深切的“v”行谷,悬崖绝壁、瀑布、活冲沟等年幼期地形景观外,最主要的是沿线各分水岭和主要河流两岸广泛发育的古夷平面和台地,故河流深切,沟壑纵横,峰恋叠嶂,支离破碎为主要的地貌特征。坡面长,坡度大,山地坡度大部分在25°以上,按坡度级别分为:(平坡5~10°)面积占0.2%;缓坡(11~15°)面积占0.9%;斜坡(16~25°)面积占24.7%;陡坡(26~35°)面积占55.9%;险坡(46°以上)面积占18.3%。因阵雨强度大(年均2400㎜),冲刷力强(地表径流78.4%),岩石主要为板岩、页岩、砾岩还有少量石灰石,成土母质为坡积母质、残积母质、冲刷母质三大类。

3.3.3河流水系

县境内均属于红河水系,可分为7条河流小区,主要河流有李仙江、小黑江、牛孔河、腾条河及其支流,大部分河流注入李仙江后直接流出国境,河流落差大,一般在0.5~5%,上游更为陡峭,水流湍急,弯曲、洪枯季变动幅度大,干旱季除李仙江外,皆可步行。雨季河水暴涨暴落,严重冲刷两岸农田,水土流失非常突出,危害极大。雨季(5月至翌年10月)径流量占年径量的80.5%。这些河流均为常年河,流向不一,洪枯变幅大,落差也大,径流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5.1%。

3.3.4气候

绿春县由于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复杂多变的立体气候类型,最高海拔(黄连山主峰)2637m,最低海拔(小黑江与李仙江交汇处)320.2m,相对高差2316.8m.气候属于云南省西部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型,是云南省典型的湿热区之一。由于海拔高差悬殊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全境从低到高包含了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6种气候类型。县城海拔1640m,年平均气温16.9℃,最高年平均气温17.8℃,最低年平均气温16.5℃。最高月均温20.1℃(6月份),极端最高温为31.4℃。最低月均温11.3℃(12月份),极端最低温为-1.2℃。气温一般由4月份上升到18℃以上,9月份逐渐下降到18℃以下。年均日照数为2089.9小时,日照率为48%。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6~12月湿度大,均为80%以上,1~5月湿度较小,一般在80㎜以下。县境属云南省四个多雨区之一的滇南多雨区。年平均降雨量2400㎜,年降雨日数153~215天,每年11月至来年4月为干季,5月至10月为雨季,以6~8月雨日最集中,月平均在24至29天,占年总降雨日数的40%至47%。连续降雨日数最长60天,连续降雨量最多为765.6㎜。全年无霜期340天。

3.3.5土壤

根据绿春县土壤普查结果表明,境内有砖红壤、赤红壤、黄壤、黄棕壤等七个土类、九个亚类、二十个土属、二十七个土种。全县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土壤分布的规律是:海拔800m以下为砖红壤;800~1100m之间为赤红壤;1100~1600m之间为红壤;1600~1900m之间为黄壤;1900m以上为黄棕壤。

3.4绿春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概况

3.4.1自然资源丰富

绿春县一带是云南省水热条件最优越的热区之一,开发利用潜力很大。一是土地资源丰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仅67人,有海拔1000m以下的热区面积100多万亩。全县森林面积258万亩,林业用地29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0.1%以上。二是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120万千瓦以上,现已引资50亿开发80万千瓦。县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河流有李仙江、小黑江、勐曼河等。这些河流均为常年河,流向不一,洪枯变幅大,落差也大,径流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5.1%。水能蕴藏量达167.69万千瓦,水电开发潜力很大。三是矿产资源,县境内有丰富的金、铜、砷、铅、锌、铁等矿产资源,属哀牢山成矿带,成矿条件较好。蕴藏着金、银、铜、铁、锰等10种金属矿和砷、煤、水晶石、花岗石等多种非金属矿。已初步探明的牛波金矿、龙土金矿和大马尖山铅砷矿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现正在清理、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加大勘探和开采力度。四是生物资源,绿春县是云南省乃至全国典型的动植物基因库,有数十种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有中国、越南、老挝三国自然保护区相连的被称为国际“绿海三角洲”的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97万亩。保护区良好的光热和水气资源,对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风光神奇秀丽,常年山雾弥漫,云蔚霞起,使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大风丫口溶洞和神秘鸟会等迷人的自然景观以及哈尼梯田景观,古朴、神奇的民风民俗都具有很大的旅游观光开发潜力。有列为国家一、二、三类重点保护动物长臂猿、老虎、金丝猴、马鹿、绿孔雀等20多种珍稀动物。绿春县已知树种140余科960余种,有珍稀植物桫椤、东京龙脑香、多毛坡垒、绿春苏铁、长蕊木兰及近千种中草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是绿春县的最大财富。全县累计发展绿色产业100余万亩,人均突破5亩。

3.4.2人文、旅游资源

3.4.2.1旅游资源

宋壁石林溶洞群

宋壁石林溶洞群落位于绿春县大水沟乡境内,在群山层峦之巅屹立的一块块大青石,似百年古木,万年青藤。有的尖峰破天,有的沟壑通洞府,当地人亦称为“石林”。山顶有一年一度的百鸟聚会,凡每年农历八月间夜晚,这一带秋雨朦朦,雾气腾腾,百鸟从四面八方飞聚山顶,一声声鸟鸣刺破长空,神秘莫测,令人称奇。

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县境中部,海拔2637m,属哀牢山南延支脉,与老挝丰沙里自然保护区相连,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绿色三角洲之一。山中景色优美,形如流云、声似雷鸣的瀑布及山水交映、茫茫林海、云雾缭绕的一幅幅迷人的景观令人留连忘返。

李仙江热带雨林

李仙江在绿春境内流程达96㎞,顺江而下,江水时而水平如镜,时而水流湍急,两岸山水石林相映生辉,热带雨林尽收眼帘。随着戈兰滩、土卡河两座中级电站的建成,将形成湖光山色常青、波光涟漪的热带雨林游览库区景致,是欣赏江岸自然风光、江上激情漂流、航游出国之旅和享受异国风情的好地方。

3.4.2.2人文资源

绿春是哈尼族最集中的家园,是哈尼标准语音所在地,是哈尼原始宗教文化圣地,原生态的哈尼服饰、饮食、传统习俗保存良好,民风纯朴,可挖掘的文化旅游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原生态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发展潜力大。

3.5绿春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全县实现生产总值90700万元,同比增长12.3%,第一产业完成32440万元,同比增长7.0%,第二产业完成29035万元,同比增长15.1%,第三产业完成29225万元,同比增长14.7%;完成财政总收入11107万元,同比增长32.9%,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181万元,同比增长1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25556万元,同比增长3.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万元,同比增长15.2%;实现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7245元,同比增长26.3%;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1866元,同比增长15.3%。

第四章绿春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1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绿春县总国土面积465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90万亩,非林业用地面积175万亩。根据12月红河州林业调查规划队森林资料统计数据,在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258万亩,灌木林地面积66万亩,人工未成林造林地0.46万亩,无林地17.7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1%。

近几年来,绿春县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建设等契机,立足县情,依托资源优势,紧紧围绕“生态立县”、“绿色产业富县”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的各项工作,并始终坚持把林业产业培植作为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的切入点和“德政工程”、“富民工程”来抓。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帮助下,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举全县之力,动千家万户,大规模培植林业产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九五”期间的41%提高到现在的60.1%。初步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截止,全县完成人工造林面积75.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6.4万亩,封山育林累计完成56万亩。在人工造林面积中,橡胶36万亩,茶叶16万亩,八角14万亩,草果17万亩,紫胶3万亩,核桃2.5万亩,木姜子、胡椒、石斛、竹子等经济林12.8万亩,促进了“一乡一产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

4.1.1经济林生产现状

4.1.1.1橡胶

橡胶是绿春县的一大重要产业,在绿春县种植、栽培的历吏悠久,从1958年开始引种到现在已有50年的历吏。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突出生态调结构”的林业发展思路和“绿色产业富县”的目标指引下,全县上下结合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建设等契机,大力培植橡胶产业,使橡胶产业得到空前的发展,截止底,全县累计发展橡胶产业面积达36.4万亩,其中:国有(红冉橡胶有限责任公司)橡胶面积11.1万亩,民营橡胶面积25.3万亩。橡胶投产面积4.8万亩,占总面积的13.2%,尚未投产面积31.6万亩,占总面积的86.8%。年产量1899.9万t,年产值17096.93万元。

4.1.1.2茶叶

回顾绿春茶叶发展历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建设茶园到茶园的荒芜,已历经了几起几落,直到全州茶叶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在绿春县召开后,县委、县政府把茶叶产业纳入“绿色产业富县”战略目标的重要产业项目,确定把茶叶产业加以培植,进行了规划,出台了政策,制定了措施,加大了投入,使绿春茶叶产业有了长足发展,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末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发展到25万亩,茶叶产量达5000t,茶叶产值由的3000万元增加到的7500万元,增长67%,茶农人均增收625元;全县拥有各级各类茶叶技术人员50多人,长期从事茶叶生产经营人员7000人,茶叶受益农户达1户,80000多人,分别占全县农户总数和总人口的37.2%、45.7%;全县现有茶叶初(精)制加工厂64个,拥有各类初(精)制加工机械224台,年生产总设备能力达10000t。

到产量4049.3t,年产值2024.65万元。同时,茶叶种植科技水平有了较大突破,无性系良种种植大面积推广,玛玉茶、绿春绿茶、绿和茶、龙山春剑、蓝碧等茶叶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在全国的茶叶博览会上屡次获奖。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也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茶叶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4.1.1.3八角、油茶

起,绿春县开始抓八角产业的发展,截止种植面积将达25万亩,并且部份八角已郁闭成效,可进行八角叶油的加工。

到年产量28.6t,年产值17.16万元。

经调查结果表明,绿春县曾在70年代未、80年代初定植栽培过油茶,主要栽植树在海拔1200~1800m之间立地条件优越的村办茶厂周围,呈块状零星种植,地貌分布情况为中山地段。主要种植目的是提炼后的油作为揉茶机等茶叶加工设施、设备的润滑剂,据有群众说,油茶在绿春县的单株产量特高(具体的单产和亩产都未测定过,所以数据不详),但由于当时种植面积少,没有形成规模,加之,加工等条件落后,油茶利用率特低,多年失管理粗放,导致自然死亡或人为更新,目前,境内油茶资源的分布稀少。

4.1.1.4竹产业

绿春县工业发展滞后,但土地资源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再加之各族群众有四旁种竹,编制农具自用和出售的习惯,同时生产的竹笋既可鲜食又能加工成笋干或腌制成品出售,只需进行简单培训即能以户为单位小作坊零散加工,然后化零为整进入市场。

采取“以竹代木”,大力发展竹材加工产业化的气候逐渐形成。竹类的用途极为广泛,可用于建筑、家具、人造板、造纸、编织等领域。其材质可塑性强,耐腐蚀、防蛀虫是目前替代木材绝好的首选材料之一。竹子成林后还有其他树种不可替代的防护作用,它不但每年可以收获竹笋创收外,还可以有计划地进行间伐获取竹材,同时发挥维护生态平衡功能,兼具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

4.1.1.5其它林业产业

到底:草果产量年2391.1万t,产值6216.86万元;胡椒年产量220t,产值286万元;花椒年产量14.4万t,产值44.64万元。

4.1.2林产化工业

4.1.2.1紫胶

紫胶具有绝缘,防潮,防锈,防腐,防紫外线,粘合力强,易干,易溶于酒精,涂膜光滑,强性好,耐酸,可塑性强,固色好,化学性稳定,对人畜无毒性与制激性等优质性能。被称为胶中之“全能冠军”,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都把紫胶列为战略物资。特别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涂料工业、绝缘材料工业、粘合剂工业、油墨工业、医药工业和食品工业。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虫胶市场开始起死回生,供需矛盾突出。紫胶生产是绿春县的一大产业,早在30多年前绿春县创办了虫胶厂,加工能力初具规模,由于原胶供应不足,加工作业不能终年生产,经济效益上不去而难以形成绿春县的支柱产业,要使工厂能正常发展,原胶的长期稳定供应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山区群众具有丰富的放养和管理经验,为充分发挥自然优势,为培育原胶生产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绿春县1975年开始经营紫胶生产至今,己有49年历史,曾几何时,紫胶生产历史辉煌,有紫胶场7个,经营面积2万余亩,培养了多树种,即:鸡树果、马榔树、秧青、牛肋巴等天然紫胶寄主树,但是80年代,由于紫胶价格的下幅度波动,香茅油价格的大幅度提高,紫胶寄主林受到破坏并改造成香茅草地,紫胶寄主林经营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紫胶场解体。到紫胶市场价格回升,加上政府的引导,紫胶生产开始恢复和发展,截止,在保护天然紫胶寄主林的同时,已发展紫胶寄主树人工造林3.2万亩,部分已投产,生产紫胶320t。现林木长势喜人,起逐年增加投产面积。

4.2林业加工企业现状

4.2.1绿春县红冉橡胶有限公司

红冉橡胶有限公司下辖三个橡胶林场,即大黑山胶场、坝溜胶场、龙塘胶场,属于私营企业,主要进行橡胶生产和加工,公司经营面积121062.9亩,橡胶实种总面积94527亩,其中投产面积24095亩。全部在岗职工人数105人。公司有2个日产干胶分别为40t和16t的橡胶加工厂,总设计产能20xx0t,实际产量320t,资产总额13868万元,资产负债率62%,营业收入570万元,收入增长率负90%,当年利税负1249万元,利税增长率负201%。

4.2.2绿春县紫胶加工厂

绿春县虫胶厂厂址在城区,私有企业,主要加工紫胶,全厂现有20名工人,设计产能200t,实际产量150t,资产总额800万元,资产负债率30%,营业收入300万元,收入增长率负10%,当年利税10万元,利税增长率负3%。

4.2.3茶叶加工企业

全县现有茶叶种植面积16.2万亩,拥有茶场(厂)34家,拥有厂房建筑面积15000㎡,各类茶叶加工机械200台,固定资产多万元,年加工能力5000多t,其中:县外贸茶厂拥有厂房建筑面积3000㎡,拥有初制加工机械30台,精制加工机械10台,年加工能力700t,拥有固定资产500万元,茶厂注册商标为“春苑”牌绿春绿茶系列产品;大水沟生态茶厂拥有厂房建筑面积㎡,拥有初制加工机械20台,精制加工机械8台,年加工能力500t,共有固定资产400万元,茶厂注册商标为“黄连山”云雾茶系列产品;乡(村)办茶场22个,拥有厂房建筑面积10000㎡,各类加工机械132台,拥有各类固定资产1100万元,所有初制茶场以生产烘青毛茶、晒青毛茶为主,无精制加工能力。现有34家茶企业中目前生产经营尚好的有10家,分别为茶叶县外贸茶厂、县康丽达茶厂、县红山茶厂、牛孔素华茶厂、大水沟生态茶厂、平河双王茶厂、戈奎俄东茶厂、大兴苦么山茶厂、三猛巴东茶厂、康丽达茶厂、大兴老边茶厂等,这10家茶企业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已拥有各自注册商标,而且分布于我县的主要产茶乡镇,加工布局趋于合理化;其中具备普洱茶加工能力的有4家,即县康丽达茶厂、县外贸茶厂、大水沟生态茶厂、平河双王茶厂,获取州级重点龙头企业的有3家,分别是县外贸茶厂、平河双王茶厂、牛孔素华茶厂;全县拥有各级各类茶叶技术人员50多人,长期从事茶叶生产经营人员7000人,茶叶受益农户达13000户,10多人,分别占全县农户总数和总人口的37.2%、45.7%。就目前而言,没有任何一项产业能象茶叶产业那样覆盖全县八乡一镇的千家万户,也没有任何一项产业象茶叶产业那样被各族群众所接受,更没有任何一项产业在短期内能够替代茶产业在各族群众中所发挥的脱贫作用,茶叶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发展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4.3绿春县现有的森林旅游概况

4.3.1黄连山国家森林公园

云南省黄连山森林公园位于绿春县境中南部,属哀牢山南延余脉,于1983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云南省较早成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6月经国务办公厅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65058hm2,区内最高海拔2637m,最低海拔320m,相对高差2317m,森林覆盖率达75.3%,其中核心区面积26744hm2,占41.11%;缓冲区面积21444hm2,占32.96%;实验区面积16870hm2,占25.93%。保护区内及周边涉及大兴、牛孔、三猛、骑马坝、半坡、平河6个乡(镇),16个村委会,134个村民小组。

黄连山国家森林公园可开发利用的“十大”旅游景观有:

(1)神仙哈达(黄连山瀑布):位于保护区中部实验区。水从悬崖急泻而下,多台跌落,落差100多米。团团浪花倾入台潭,又奔泻下流。瀑布玉絮飞花,树木苍翠欲滴,鲜花姹紫妍红,一幅绚丽的山水画。水丰量大时,瀑布奔泻湍急,震山撼谷。由于瀑布隐藏于原始森林中,林中湿度大,第一台瀑布常隐水雾中,难窥全貌。如遇阳光,水雾化成彩虹,景色壮观。

(2)急流探险:源于南涧、景东之间的无量山,在境内流程96㎞,河面最宽处达200m。江水如脱疆之驹,湍急腾于崇山峻岭之间。两崖风光旖施,峰峦峥嵘,热带雨林、季雨林碧翠苍莽,乘竹伐或独木舟顺江漂流,沿途或峭壁断崖,或棕榈婆娑、或奇石异洞,或婷婷修竹,妙景叠现,扣人心弦,其乐融融。

(3)腊姑神田(哈尼梯田):腊姑哈尼梯田是保护区周边结构最完整、景观最漂亮的哈尼梯田之一,呈长条环状的水田绕山而行,从山脚到山顶,埂回堤转,重重叠叠,犹如天梯直抵云端,蔚为壮观。

(4)金鸟托日(二甫三景):(云海、日出、绿色大三角州)在半坡乡二甫管理站凌晨可以欣赏到海潮般的云雾如涨潮般呈一条直线虚无沉缥缈地从山脚缓缓升起,对面的哈尼村寨整个笼罩在云海之中,恍若仙境,而此时一轮红日也由天边冉冉探出头,朝霞映红了天空,映红了中、越、老绿色大三角州,十分壮观,使人流连忘返,云海直至升到山腰随着阳光的出现而消失。

(5)恐龙家园:在骑马坝乡与半坡乡交界处的小黑江管理站,可以欣赏到以绿春独有而命名的苏铁品种—绿春苏铁。绿春苏铁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苏铁新种,仅分布于我国的小黑江流域和越南的黑水河流域,分布范围狭窄,大部分是中幼龄林。面积约有4666.7hm2呈片状分布,数量约80多万株,群落结构保存比较完整,年龄结构基本是金字塔形,是一个较稳定模式,是对苏铁属植物进行多方面研究的较好类群。由于在自然界中其原始种类不多,而保存面积小,因此尤显珍稀,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该地为目前国内苏铁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这对研究中国苏铁资源的种类、分布、生长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6)绿海宝石(了望塔、黄连山水库):在此可以观赏到黄连山国家森林公园主要保护的珍惜物种的驯化与培育;登上防火了望塔,还可以看到碧水蓝天和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生态体系,感受大自然无穷的魅力。

(7)竹楼情怀:骑马坝傣族村是绿春县唯一一个傣族寨子,傣族人民热情好客,有着与其他民族相近的价值观和道德风尚,近水而居。柔情似水,来到这里,可以品尝傣族风味、欣赏傣族服饰、观赏傣族舞蹈。

(8)男子成人礼——“度戒”:来到这里,你可以了解瑶族神奇的医药秘方、巫师经文、原始宗教习俗以及世界上瑶族最为隆重的男子成年的“度戒”庆祝活动等等。

(9)森林民居: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聪明的拉祜族人民是如何使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生活的,他们至今仍保留着刀耕火种的劳作方式和浓厚的平均分配意识,善狩猎,精于藤竹编织,喜跳《芦生舞》,是体验一种原生态的美。

(10)彝家欢歌:牛孔土嘎彝族“狂欢节”,可以欣赏到彝族浪漫的“火把狂欢节”以及彝族的《鼓舞》、《葫芦生舞》和《罗作舞》。

4.4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山高坡陡,地质灾害频繁

绿春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山高坡陡,地质灾害频繁,加之,人民群众长期受小农生产意识的束缚,对生态治理及林业产业培植的认识不足,在陡、险坡及生态较为脆弱的面山、公路沿线进行农耕的现象屡禁不止,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十分严重,严重地威胁着境内交通、信息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尽管近几年来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又一批的林业生物产业,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林业生物治理的作用,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地质灾害和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城镇面山、公路沿线、主要河流上游的陡、险地段还存有很多农耕地,香茅草地,轮耕地和荒坡荒地。据调查统计,全县除了部份陡坡、险坡和一些不可利用的岩石裸露地采取封育措施进行封山育林以外,尚有20.2万亩的荒山及坡耕地必须进行林业生物治理。其中:县、乡城镇面山面积2万亩(以玉米地为主的农耕地1.88万亩,香茅草地0.12万亩),二是国道、省道及县、乡公路沿线的农、坡耕地1.2万亩(以玉米地为主的农耕地0.8万亩,香茅草地0.4万亩),三是境内主要河流,如牛孔河、渣玛河、勐曼河等上游地段,坡度在25°以上的陡坡农耕地及荒山17万亩(以玉米地为主的农耕地1.8万亩,轮耕地0.8万亩,香茅草地2.4万亩,宜林荒山12万亩)。对以上几个地带的各类用地,必须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林业生物治理措施,做到标本兼治。

(2)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制约瓶颈还没有根本性突破,全县769个自然村中尚有303个自然村未通公路,致使老百姓出行难、资源开发难,严重阻碍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边境基础设施落后,居住在边境沿线的民族都是跨境民族,农村公路、卫生网络建设滞后,群众出行难、看病难、饮水难、听广播看电视难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3)缺乏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加工技术

目前,绿春县缺乏完整的林业产业体系。无大的龙头企业,林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滞后。无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没有出名的林产品品牌。

(4)缺乏发展资金

绿春县属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虽有发展林产业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种质资源,但资金缺乏,当前需国家、省、州给予扶持。

(5)人才储备不足,科技支撑能力薄弱

绿春县地处边疆地区,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专业人才,技术骨干缺乏,科技技术支撑体系不够完善,支撑能力薄弱。

第五章绿春县

“十二五”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及预期目标

5.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两个《决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生态建设优先的前提下,强化森林资源的基础地位和林业产业的支撑地位,努力提高产业素质,积极推进多资源综合利用,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支撑,以精深加工为带动,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快速、协调、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产品和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

5.2基本原则

5.2.1坚持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

林业生态建设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产业发展要服从和服务于生态建设的大局,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同时,只有林业产业的极大发展,生态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才能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多种需求。

5.2.2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

林业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给予必要扶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向林业产业流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产业。

5.2.3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

统筹全县的林业产业发展,优化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各区域资源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优势,发展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林业产业,提高林业产业市场竞争力。

5.2.4坚持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多种森林资源的原则

适应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整体优势,从木材利用转向多资源利用,从单纯森林资源利用转向森林、景观和环境资源综合利用。

5.2.5坚持服务于“三农”的原则

林业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要充分发挥林业特有的行业优势,努力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

5.3规划发展战略目标

以“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扣“科学发展”主题,深化“资源、边境、民族”认识,围绕“绿色产业富县,电矿产业强县,哈尼文化生态县”三大目标,努力培育“生物资源、林产品加工利用、森林旅游”三大林产业,继续解放思想,抢抓新机遇,谋求新发展,用新观念新思维研究新情况,用新举措新办法解决新问题,把握发展机遇,完善产业体系、努力做大、做强林产业,使林产业的产值占全县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5%以上,使林产业成为全县的强势产业。

5.4主要预期目标

项目规划目标现有面积总发展面积

油茶1010

云南核桃7.52.510

紫胶235

桉树527

草果2.51719.5

杉木527

石斛0.50.5

合计32.526.559

第六章绿春县林业产业宏观布局

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的“突出生态调结构”的林业发展思路和“绿色产业富县”目标要求,为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加快绿春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和谐、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格局。在树种选择上,结合绿春县实际,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因地选树,因树选地”的原则,选择既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又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核桃、美国山核桃、油茶、紫胶、杉木等生态、经济兼用林树种进行营造。并按照造林地快的分布情况和各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具体规划布局情况为:一是所有城镇面山和海拔在1400~2300m之间的中低产林地、退耕地营造核桃树种。二是海拔在1100~1400m之间的中低产林地、退耕地和海拔1100m以上的宜林荒山荒地营造美国山核桃、油茶、杉木树种。三是海拔在800~1100m之间的退耕地和部份宜林荒山营造油茶南岭黄檀等紫胶树种。美国山核桃布局于海拔800~1500m间;油茶布局于海拔600~1600m间;桉树布局于海拔900~1900m间;逐步走出一条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提高山区农民经济收的林业产业发展新路子。

6.1种植业

表6-1种植业布局规划表单位:万亩

项目规划目标规划布局乡镇新规划布局乡镇海拔备注

油茶10全县各乡镇700~1600m

云南核桃7.5除半坡乡外各乡镇全县各乡镇1650~2250m

紫胶2除大兴镇外各乡镇500~1200m

桉树5除大黑山乡、半坡乡外各乡镇全县各乡镇1200~1900m

草果2.5除大水沟乡、大黑山乡、半坡乡外各乡镇400~1000m

杉木5各乡镇全县各乡镇1000~1600m

石斛0.5全县各乡镇400~1100m

6.2森林旅游业

主要布局与县城和黄连山国家森林公园及部分周边区域。

森林旅游景区布局和线路

第七章经济技术指标、投资测算与效益分析

7.1规划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7.1.1材料设备

⑴种苗:

云南核桃每亩平均定植13.8株,单价为5.0元/株;

油茶每亩平均用苗111株,一年生油茶嫁接苗,单价为2元/株;

桉树每亩平均用苗333株,单价为0.3元/株;

紫胶寄主树每亩平均用苗42株,单价为0.5元/株

杉木每亩平均定植296株,单价为0.5元/株;

草果每亩平均定植90株,单价为0.8元/株;

石斛每亩平均定植5株,株价1.0元/株。

⑵农药、肥料根据标准用量和单位折算成亩投资综合单价为176元/亩年的农资费。

⑶劳务投入按各类树种折算成平均投资综合单价为220元/亩。

7.1.2劳务费

当地人工40元/工日。

7.1.3产品价格

云南核桃收购价25元/kg;

风干油茶籽收购价10元/kg;

紫胶原胶收购价10元/kg;

杉木原木收购价330元/平方米;

桉树原木350元/平方米;

石斛收购价400元/kg;

草果收购价20元/kg。

7.1.4投产后产量

云南核桃5年以后,干果100kg/亩;

新种植油茶5年后,按干籽166.7㎏∕亩,种子出油率按30%计;

杉木定植18年以后,可采原木20立方米∕亩;

紫胶投产后,产干胶300㎏∕亩;

草果投产后,干果500㎏∕亩;

桉树定植15年以后,可采原木30立方米∕亩;

新栽石斛3年后产新茎200kg/亩。

7.2投资测算

7.2.1林业基地建设投资测算表

绿春县新建林业基地建设经费概算表单位:万亩万株万元

造林当年投资结构后期四年管护费合计平均每亩投资(元)

规划树种面积株/亩用苗量元/株种苗费新修水池数量新修水池费培训费项目管理费规划设计费农资劳务费

核桃7.513.8103.55517.55551320xx503502.5467

油茶10111111022220202020xx602240624

紫胶寄主树242840.5420.50.50.5352440835.5417.75

桉树533316650.3499.555588011002494.5498.9

杉木529614800.574066688011002738547.6

草果2.5902250.81801.51.51.54405501174.5469.8

石斛0.5526000126000202020881102625852516

合计32.530667.53019958585857207150432431330.6

7.2.2林业产业加工业投资测算

本次规划仅到20xx年所建核桃基地才进入初果期,所产果实主要在市场上销售,加工厂作为远期规划进行,茶叶加工厂、橡胶加工厂、木材加工厂、紫胶加工厂、竹木器加工厂不做新的规划投资,保持现有的规模不变,新的投资不增加,仅在厂房维修、流动资金等方面根据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投资。

7.3效益分析

7.3.1种植业效益分析

种植业效益分析

规划品种面积(万亩)每亩产值(元)总产值(亿元)

云南大泡核桃7.525001.875

油茶1016671.667

紫胶230000.6

桉树5105005.25

草果2.5100002.5

杉木566003.3

石斛0.5800004.0

第八章主要政策保障措施

8.1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决定》精神

深刻认识发展林业产业的重要意义,把发展林业产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根据本县实际,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协调实施,引导林业产业健康发展。

8.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经济

非公有制林业产业是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在资源利用、资金和信贷支持、税费负担等方面一视同仁。放宽私营企业参与林业产业发展的市场准入条件和个体经济的经营约束。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改造和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大中型企业参与绿春县林业产业发展,促进林业产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上档次,提高产业发展质量。

8.3结合林业生态工程,积极发展经济林、竹林、工业原料林基地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结合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资源条件,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经济林、竹林、用材林、工业原料林基地和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实现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进一步制定完善支持天然林保护工程、中低产林改造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8.4培植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

扶持引导有特色的林业产业大户的发展,培植龙头企业,制定扶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和规模效应,促进由独立分散经营向“公司+农户”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走产业化经营之路,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林业产业的经营水平。

8.5继续实行并完善优惠林业的税费政策,促进森林资源综合利用

现行林业优惠政策要争取长期实行并进一步采取鼓励措施。一是利用林区“三剩物”及次、小、薪生产的产品继续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二是对从事种植业、农林产品初级加工所得免征所得税;三是对进口种子和非盈利野生动植物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四是逐步降低育林基金的征收水平,并扩大返还经营者的比例。

8.6完善人工商品林采伐政策

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分类经营原则的林业资源管理制度。对人工商品林的采伐管理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尊重森林经营者的意愿,保障并优先满足其采伐利用属于经营者所有或经营的森林。鼓励以木材为原料的企业采取多种形式营造工业原料林基地。凡达到一定规模并依法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对其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实行单列。积极推进森林资源流转,落实森林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对森林资产处置权。

8.7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规范林业产业发展

整合和完善现有林业行业协会,积极争取建立区域性林业产业的行业协会。行业协会自我协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具有法人地位,独立开展活动,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信息、业内交流、咨询服务、产品促销、调查研究、业务培训等服务,加强林产品质量管理与监督,并逐步承担起履行参与林业产业国际国内贸易争端调处的职能。强化行业协会的服务职能,充分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纽带作用。

8.8强化科技支撑,促进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要遴选一大批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到生产中进行组装配套、系统集成并加以推广和应用,不断提高林业经济增长和林业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如林业生物技术开发与利用,工业原料林高产、优质、高效培育技术,新型木基复合材料和木质功能复合材料工艺技术,林产化工及非木质林产品高效加工利用技术,竹藤、花卉新品种选育技术等;要大力支持新兴林业产业发展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中试;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新时期林业发展战略要求的林业科技创新机制,加强企业自主科技创新,提高林业产业经营水平,推动林业产业快速发展。

FwR816.cOM编辑分享

县林业局十二五发展规划范文


县林业局十二五发展规划范文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20xx——20xx年的“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中,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以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为目标,以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中心,以城镇、通道、村庄绿化为重点,为把张北建设成生态宜居坝上中心城市,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把张北建成生态宜居坝上中心城市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深化改革分类经营、分区实施,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加强林业产业化建设,推进林业科学发展,促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把张北建设成山、水、草、林、园为一体的生态宜人坝上中心城市做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思路

按照全县东南部沿坝、中北部平原和西部丘陵区三个不同类型区地形特点和现有“两带一网一片”格局,完善全县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做到以林业项目为载体,推进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工程建设,实施低质林改造项目工程,创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张北坝上高寒区千亩城乡用苗基地,完善建立森林消防体系和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全面提升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整体水平。

三、发展目标

20xx——20xx年5年期间,计划安排工程造林面积4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0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到20xx年新增有林地30万亩,全县实有林地达到184万亩,“十二五”末全县森林覆被率达到31%。

四、规划项目

(一)加强林业工程建设:一是围绕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防风固沙功效,以大西湾、大河、单晶河、海流图、两面井、公会等6个西部乡镇为重点,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在“十二五”内完成退耕还林工程30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0万亩,匹配荒山造林10万亩。二是认真组织实施封山育林工程,在沿坝的战海、三号、大囫囵、白庙滩、小二台、郝家营、油篓沟、台路沟8个乡镇和坝头林场,5年完成封山育林15万亩。

(二)推进林业产业基地建设:一是充分开发利用全县现有60万亩沙棘工业原料林资源,20xx年前引进沙棘深加工项目1个,项目投资3000万元,年创产值5000万元。二是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基地建设,在20xx——20xx年发展种植文冠果、药材等基地达到2万亩。

(三)加快低质林改造项目建设:为使全县现有的30万亩成、过熟林的低质林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20xx年积极向国家、省林业局申报低质林改造项目,争取实现当年申报、当年立项实施,以每年改造2万亩的目标,投资1亿元,分5年实施,到20xx年完成低质林改造面积达到10万亩。同时利用更新的木材,投资4000万元,建高密度板加工企业项目1个,实现年产值万元。

(四)创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一是投资3164万元,经过20xx——20xx年3年的创建,将安固里淖湿地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是投资4亿元,到20xx年将桦皮岭省级森林公园和西郊森林公园建设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五)建设张北坝上高寒区千亩城乡用苗基地:结合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从20xx年开始,组织实施建立“千亩苗圃”项目工程,项目规划总投资3000万元,利用3年时间,建成一个面积1000亩乔灌、林草、观叶、观花、常绿、落叶的城乡绿化种苗基地,年产各类苗木100万株,年产值达5000万元。

(六)建立森林消防体系和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一是在20xx年——20xx年,投资500万元,建设完成县级森林消防指挥中心1个,规范化的的森林消防器材库8个,实现森林消防全覆盖。二是投资100万元,在20xx年前,建设完成县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标准站1个、森防基层站18个,聘用观察员36名,实现森防检疫信息网络化管理。

三、主要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落实。“十二五”期间,全县林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围绕“构筑京津绿色屏障,再造张北秀美山川”和“城市面貌三年大变样”目标,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基础上,依靠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充分调动社会和群众的积极性,加快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展的林业产业体系和高新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强化行政领导和技术指导,建立和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将森林覆盖率净增长量列入各乡镇目标考核责任状,年终进行考核评比。

(二)依托工程造林,强化生态建设。要积极争取国家、省重点工程,统筹推进城乡绿化全面协调发展。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工程,坚持

县林业局十二五发展规划范文第2页

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举,加快建设综合防护林体系,继续着力治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在城镇、村庄、道路、河渠两侧等人口聚集区,启动一批县级重点绿化工程,加快建设生态景观林体系,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面貌三年大变样。

(三)加大扶持力度,强化产业建设。针对全县林业产业尚处弱势的情况,通过建立完善扶持政策,建立林业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突出抓好灌木加工业、林下产业、森林旅游等产业项目的发展,促进我县林业产业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变。特别是要加大对现有林下养殖、沙棘加工林业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使其发展壮大形成规模,为加快全县林业产业化进程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四)增加科技含量,强化科技推广。要强化林业科技推广意识,把落实好封山育林技术、容器育苗造林技术、抗旱节水配套技术、生态经济复合型造林模式技术、林下经济模式技术、林木害虫防治技术等推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极大地发挥林业科技推广技术在林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林业科技含量、提升造林绿化成效。

(五)狠抓机制创新,强化社会造林。一是按照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原则,在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以推进宜林“三荒”使用权的合理转作为突破口,通过拍卖、承包、租赁等形式,加快宜林“三荒”使用权的流转,促进社会造林工作的快速发展。二是落实以项目竞争招标制为重点林业管理新机制,不断完善发展社会造林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规范工程管理,推动社会造林健康、快速发展。三是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资林业建设,要对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民营造林大户和企业造林,在政策、技术等方面优先扶持,培树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县林业局十一五期间林业发展规划


县林业局十一五期间林业发展规划

县林业局十一五期间林业发展规划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省市贯彻意见,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荣县林业“十一五”期发展规划。
一、荣县林业的基本情况
(一)森林植被。荣县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针阔混交林。全县植被种类丰富,构成了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森林植物主要种类有77科163属280种。其中,乔木48科129种,灌木23科79种,藤本21种,竹类9种,蕨类30种,草本12种。其中分布有国家二级保护珍稀植物桫椤。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柏木、桉树、大头茶、慈竹、麻竹等。
(二)林地资源。荣县林业用地面积46104.4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33251.5公顷,疏林地面积6038.9公顷,灌木林地面积31.2公顷,未成林造林地面积5889.3公顷,无林地面积974.6公顷,苗圃地面积8.9公顷。四旁树占地面积11892公顷。
在有林地面积中,林分面积为21188.9公顷(防护林面积13492.2公顷,特用林面积332.8公顷,用材林面积7297.2公顷,薪炭林面积66.7公顷),竹林面积7152.1公顷,经济林面积4910.5公顷。
(三)森林蓄积。全县活立木蓄积1894035.7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1147913立方米,疏林地蓄积138243立方米,散生木蓄积24427立方米,四旁树蓄积583453立方米。
按优势树种(组)划分,各优势树种立木蓄积:马尾松1234032.1立方米;柏木156953立方米;湿地松47456立方米;杉木35502立方米;桉树274415.96立方米;大头茶45241.2立方米;其它100435.45立方米。
(四)森林覆盖率。全县森林覆盖率23.08。
(五)野生动物资源。我县现有野生动物资源46科500余种,以蛇、蛙、鸟类等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为多。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有22种,常见的有10种;属于四川省重点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有11种,常见的9种。这些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浅丘、深丘区。
(六)林业机构。我县有县级林业局1个,1个县属国有国有林场,林业科技推广站1个,森林资源管理站1个,木材检查站1个。现有乡镇基层林业工作站26个,职工86人。全县拥有高级工程师1名、工程师27名。有省级高石梯森林公园和省级荣县金花桫椤自然保护区,一个县级鹭鸟保护小区。
二、荣县林业“十一五”期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现代林业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大精神,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性发展道路,建立以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县级生态安全体系,以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基地建设,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林业产业化体系建设,深化分类经营改革,加大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推进依法治林、科技兴林,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促进林业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使林业更好地为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基本思路
加快培育森林资源,强化保护和管理;实施森林分类经营,搞好生态公益林建设,提高生态功能等级,重点抓好四个体系建设,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生态补偿工程建设;搞好山区综合开发,大力兴办速生丰产林基地和松脂基地,发展竹胶板、木片加工、竹笋加工、松香深加工等产业建设;发展森林旅游业。
(三)遵循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处理好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和合理利用。
2、坚持优化环境、分类经营、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进一步改善全县生态环境。
3、坚持综合开发与集约经营相结合的原则。资源培育、利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发展山区经济相结合。抓好速生商品林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综合开发力度,发展林产工业。以林业为主导产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4、坚持科技兴林原则。以科技促资源增长,推进林业产业发展。
5、坚持依法治林原则。完善林业执法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保障林业建设健康有序地进行。
6、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不同所有制成分参与林业建设,促进我县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
(四)发展目标
林业“十一五”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增资源,增效益,优环境,初步建立起乔灌草搭配、点线面协调、带网片结合,具有多功能与用途的森林生态网络,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要求相适应的林木及林产品生产能力基本形成,推进林业现代化进程。
围绕总目标,全力发展二大工业原料林基地、抓好三大生态工程、构建四大体系、逐步形成五大林业支柱

县林业局十一五期间林业发展规划第2页

产业,实现总产值翻一番的目标。具体就是:建设好巨桉、杨树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森林生态补偿三大工程;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体系、林业产业发展体系、森林防护体系和有效的林业社会化服务四大体系;逐步形成竹胶合板、竹笋(材)加工业、松脂深加工业、木片加工业、森林旅游业等五大林业支柱产业;确保森林覆盖率达到并保持在30%以上,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2195706立方米,年采伐限额控制在10000立方米以内;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绿地率达到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以上,实现全行业林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的目标,将荣县林业推向强化管理、依*科技、优化结构、增加效益的新阶段。
“十一五”计划主要指标:
1.森林资源消长目标
有林地面积:78万亩
林种比例: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林地总面积的60%以上
森林覆盖率:30%以上
期末活立木总蓄积量:2195706立方米
森林采伐量:年均10000立方米以内
毛竹采伐量:年均50万根以内
2.主要产品产量
木材:年均6000立方米
竹材:年均50万根
竹胶板:年均3000立方米
松脂:年均3000吨
3.林业总产值
20xx年全行业林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
4.营林生产(年均)
新造林30000亩
低产林改造10000亩
封山育林80000亩
育苗1000亩
5、林业科技
①加速优良乡土阔叶树种的选择培育和栽培技术的研究。力争在"十一五"期间筛选出1--2个优良树种供生产应用。
②推广良种良法。"十一五"期内,推广良种良法的普及率达到100。
③引进和培育林果、花卉优稀品种,发展林果、花卉产业,应用高新技术发展高附加值的林产品深加工,应用信息技术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和管护。
④应用生物防治森林病虫害技术,巩固造林成果。
五、建设重点与要求
(一)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
建设好县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按照“点、线、面”相结合,营造成一个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效益兼顾的森林生态体系。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8,到20xx年达到并稳定在30以上。
1、搞好三大工程,全面推动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
到20xx年,基本建成50万亩高质量的生态公益林体系和28万亩商品林建设。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生态补偿工程,重点抓实工程造林、公路沿线绿化、农村四旁林网、城市林业。抓好林种、树种、林分结构调整,完成生态公益林的林分改造、补植,全面提高林分质量和功能等级。到20xx年,全县生态公益林郁闭度达0.7以上,一、二类生态林面积占50以上。
除此之外还要抓好以下工程:
(1)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大头茶母树林基地建设项目;在同心工区老林口,建设800亩大头茶母树林基地,为全县林业生产提供优质种苗。
(2)荣县杨树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项目,在鼎新镇、度佳镇、旭阳镇,造杨树1万亩。
(3)荣县巨桉工业料林基地建设项目,在35个乡镇,建设巨桉8万亩。
(4)乡土香樟优良品种建设项目,在雷音镇、牛尾乡、河口镇、古文镇等镇,新造林20xx0亩。
(5)“四旁绿化”造林工程,在35个乡镇大兴四旁造林,新造林50000亩。
(6)低效林改造,在旭阳镇、双古镇、东兴镇、金花乡等镇乡,改造1万亩,提高森林质量。
(7)薪炭林建设,在观山镇、东佳镇、复兴乡、长山镇、保华镇等镇乡,造林1万亩,解决农民烧材问题。
2、抓好森林公园建设
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森林公园,吸引游客观光旅游,以旅游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着重抓好,国有荣县林场高石梯护林防火设施建设项目,国有荣县林场省级森林病虫害测报站建设项目,国有荣县林场改善护林防火、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建设项目,促进国有林场发展。
3、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
贯彻《四川省绿化条例》,每年植树节,本县男18--60岁、女18--55岁的公民,除丧失劳力外,每人义务植树3--5株以上,包种、包管、包成活。对无故不履行义务者,责令限期补栽;对不完成义务植树任务的单位,征收绿化费。"十一五"期间,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5以上,各镇每年办1--2个义务植树基地。
(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以培育森林资源为基础,以竹胶合板、松脂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林业经济快速发展,建成林业基地、林产加工、旅游服务等促进林业产业体系的形成。主要抓好笋材竹和竹产业基地建设扩大竹材原料基地、抚强、做大莲花竹胶板厂,加快工业原料林建设,为源鑫木材加工厂等提供充足原料。抓好松脂采脂工作,建立加工厂,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尽最大努力发挥森林经济效益,年出松脂1800吨以上。
1、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以发展优质巨桉、杨树,20xx--20xx年,每年发展1-2万亩;到20xx年巨桉林达到10万,杨树达到5万亩,马尾松速生丰产林达到15万亩。
2、松脂基地建设。"十一五"期间,抓好10万亩马尾松松脂基地的造林和抚育管护。到20xx年,年产松脂达到3000吨。
3、竹基地建设。重点是改造低产林,增加竹子资源,开发竹子加工新产品。出材量达5000吨,出笋量达2万吨。
4、以市场为导向,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加强对林产工业的指导。坚持"引导、整顿、提高"的原则,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技术标准整顿,技术改造提高,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相对集中、适度规模、技术设备先进、产品质量高、经营效益好的林产工业体系。建设好竹胶合板生产、木片生产、笋加工等加工业。
(三)森林防护体系建设
1、森林资源管理。严格执行木材采伐限额、采伐迹地更新制度和采脂规程,落实中幼林封山育林,确保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和合理作用;完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强化管理和监督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对木材检查站的监督和管理,规范木材流通秩序,严厉打击木材流通违法活动;开展林地普查,建立林地信息管理系统,完成林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林权证的换发工作。
2、森林公安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基层森林公安派出所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全体干警进行不定期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干警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为林业保驾护航。
3、森林防火体系建设。抓好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和森林消防队建设,建立森林火险预测、监测系统,"十一五"期间,抓好高石梯了望台及镇乡森林防火无线通讯网建设,提高预测、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综合能力。
4、森林病虫害防治。重点是加强监测、预报与警报体系建设,建立森林病虫害情报档案和数据库,掌握全县病虫害动态,预测短、中、长期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和危害程度,定期发布预报,准确及时发布警报,提供防治决策依据;对林木影响突出的松毛虫实施工程治理。
(四)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林业科技的重点:稳定林业科技队伍,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和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加强林木良种引进和繁育,重视优良用材、生态树种特别是优良阔叶乡土树种的选育;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及成果产业化,推广应用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抓好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的体制改革,把林业科技推广中心办成公益事业单位。
2、林业工作站建设。巩固林业站的达标成果,配置交通通讯设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档案。加强林业站实体建设。
3、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加强森防队伍建设,对测报员进行培训,提高测报水平和防治能力。坚持"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运用生物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确保有虫不成灾。
六、主要措施和对策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完善各级行政领导林业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把林业建设列入考核各级领导政绩内容。县政府每年组织造林检查验收,成活率不到85不计入年度造林完成任务。各级党政领导要把林业工作作为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林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真抓实干,抓出成效。积极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把群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切实解决林业存在的问题。
(二)建立稳定的林业政策保障机制,加大林业投入。推进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建立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合理流转机制,促进林业建设投资新机制的建立。宣传优势在山、潜力在山、致富在山新理念,宣传*山致富典型,鼓励群众走经山致富之路;稳定和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多种经营形式;让农民得到实惠。
(三)实施好科技兴林,提高工程建设质量。要严格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认真执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质量技术标准,开展技术培训,普及先进实用技术,抓好科技示范,努力提高工程质量和科技水平。认真执行造林质量事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四)推进林业科技与体制创新及经营机制创新,提高林业整体水平。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县级林业科技机构主要从事推广、开发和科普工作;林业企业要加强技术开发和改造,提高产品竞争力。鼓励科技人员到林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承包、技术服务,创办经济实体,对成绩突出的给予重奖,并优先或破格评聘技术职务。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成果转化率,扩大先进技术的覆盖面。充分发挥林业科技作用,推广应用先进的林业科技,推广良种良法,采用优良种子、容器育苗、无性系扦插育苗;调整树种布局,多造松阔混交林,少造纯林,提高抵抗病虫害能力;加强中幼林抚育管理;促进林业发展。
(五)稳定林业机构,提高林业干部队伍素质。从林业发展大局出发,保持林业机构的稳定性和工作职能的完整性。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基层森林公安、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森防站、自然保护区等基层组织,发挥其重要作用。优化林业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林业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培养一支掌握现代林业理论和生态保护方针政策,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以公务员为主体的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一支政治合格、素质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造就一支专业、职称结构合理、知识不断更新的专业技术队伍;建立一支以技术工人和林农为骨干的林业工人、农民队伍;形成一支具有一定林业基础知识和生态保护意识的农村干部队伍。
(六)、采取严格措施,强化工程资金管理。一是严格按制度,规范工程资金的使用行为。二是加强工程资金的审计,提高工程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重视廉政建设,从教育入手,以制度作保证。把两大工程资金用好,为把荣县建设秀美家园而奋斗。
(七)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保护工作。从实际出发,不断建立、健全林业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抓好业务培训,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执法和执法监督,使林业建设得到强有力的保障。抓好林业普法教育,提高全县人民知法、懂法、守法意识。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切实抓好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确保林业生产秩序稳定。一是建立两个体系,即资源管理体系和资源监测体系;二是强化三个管理,即坚持采伐限额管理、木材流通管理和林木林地资源管理,三是做好三个核查,即:人工造林实核查、林地增减动态核查和森林资源消耗量核查;四是加强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通过上述工作,逐步使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巩固林业建设成果,确保森林资源的有效增长。
(八)兴起了社会大办林业的高潮,发动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广泛吸收和鼓励尽可能多的投资主体参与造林绿化,放手搞活民营私有林业,要为业主搞好项目服务、政策服务、管理服务、信息服务。继续保持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九)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国有林场要坚持“以林为本,合理开发,综合经营,全面发展”的经营方针,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基地和二、三产业,提高经济效益,为全县林业发展起示范带头作用

县“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县“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县“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共1字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努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县科技发展现状及历史背景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成效回顾
“十一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各级各方的支持配合下,全县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深入推进科技进步与发展,科技实力与水平逐步提升,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十二五”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科技环境明显改善。“十一五”以来,各级党政坚持把科技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全社会科技意识普遍增强,形成了党政重视、部门配合、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四位一体”科技工作格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学科学、用科学正逐步成为风尚。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县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县“十一五”科普工作规划》、《关于印发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加强自主创新 加速科技进步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体系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科技工作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设立了科技研发费和科技创新基金,确保了科技投入的逐年增长。
2、科技实力逐步增强。根据“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共融”的发展思路,大力引进实用科学技术,科技推广、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以来,全县评定科技成果25项,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5项。获得国家专利46项,引进运用科技成果238 项,有效地促进了三次产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一是工业科技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医药、机械加工、电子、精细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的大工业园区格局。目前,全县共引进高新技术企业3户,产值达22500万元。二是农业科技成效明显。“十一五”以来,我县开展了统筹城乡科技发展行动、科技富民强县推进行动、全省现代节水农业示范县、成功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等重大专项行动,—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县考核。几年来,全县共推广新品种426个,新技术186项,建基地78个,科技示范户12万户。三是项目争取工作成效显著。全县累计争取国家、省农业科技项目35个,经费366万元。通过项目实施,一批拥有自主创新的新产品、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3、科技服务体系日趋健全。一是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县共有科技人才1095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518人,中级职称3307人,初级职称4588人,其他2539人。在这些人员中,教学人员6703人,卫生技术人员1634人,工程技术人员234人,农业技术人员620人,其他人员1761人。二是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不断增强。突出企业技术创新、推广主体地位,先后与四川大学、省农科院、西南大学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聘请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深入企业传授科技知识,开展疑难诊断。三是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充分利用他们技术优势和信息资源,建立起一个高中低搭配、洋专家与“土专家”相结合的“金字塔”型服务网络,为县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几年来,全县科技特派员共建立各类示范基地42个,举办培训班300余场(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30000余人(次),带动近50000户农户发家致富。
4、科普宣传工作的显示度不断提升。我县十分重视科普工作,成功创建为省级科普示范县。近几年来,广安市市委、市政府先后4次将科普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放在我县开展,每次活动都效果明显,领导满意,群众欢迎。我县科普工作正逐步迈入规范化轨道,做到了每场科普宣传工作四有,即有新技术新产品展示、演示,有专家讲座,有主要宣传内容的展板、挂图,有重点推广产品送给当地群众。
5、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完善了有关知识产权工作方面的制度,加强专利执法工作,认真受理、调解专利纠纷投诉,有效地维护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每年定期与县工商、公安、文体、新华书店、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单位开展了以保护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的联合清查行动,几年来,共查处盗版书籍余册,盗版影碟近5000盘,调解专利侵权纠纷3件,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建县时间短,科技基础薄弱,科研能力先天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是科技人才匮乏。二是政策性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事业健康发展。三是研发基础力量薄弱。全县没有综合性大学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实力不

县“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第2页

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带动能力较弱。五是技术市场发育滞后,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六是农技推广体系缺失,农技推广运行机制有待激活与完善。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县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逐步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树立抓科技促经济,统筹城乡科技发展理念,以引进推广、再创改进为核心,以提升传统工业、建设现代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强势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加快社会和谐建设,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发展与突出重点原则。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统筹产业特色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三次产业科技发展重点,加强整合集成,实现重点突破。
2、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原则。强化政府的组织、协调和导向作用,加大对科技工作投入力度,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的协作攻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科技要素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及企业科技创新、广大农民技术推广运用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和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
3、实事求是原则。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4、市场导向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科技资源,运用市场竞争与合作机制,提高科技活动效率,全面推进科技健康发展。
5、引进创新原则。坚持引进应用与自主创新并举,以引进创新为主,把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再创研发有机结合,不断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6、以人为本原则。健全激励机制,积极实施“招才引智”战略,坚持把培养本地人才与引进高学识、高技术的科技人才相结合,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涵养人才“洼地”,切实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7、普及推广原则。整合全县科普力量,创新科普形式,拓展科普领域,建立长效、稳定的科普工作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科技宣传培训工作体系与格局,大力增强全民的科技意识,提升全社会的科技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二)总体要求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创新体系,增强引进消化和再创改进能力,努力增强全民科技意识和全社会科技素质,为促进我县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提高全县经济整体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城乡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三)主要目标
1、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到20xx年,综合科技实力达到全市中等以上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
2、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建立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科技中介机构为纽带,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合理的科技创新格局,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3、知识产权战略稳步推进。到20xx年,全县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高,法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执法、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显著增强,自主知识产权工作水平和拥有量明显提升,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增长12%以上,企业专利申请比例提高到30%以上。
4、支撑引领作用明显提升。围绕全县三次产业发展重点,着力引进研发运用重大关键技术,为三次创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一是为现代工业提供科技支撑。机械、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主要行业生产技术达到国内中等水平,部分技术达到国内同期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实施较大发展。到20xx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每年新推广科技成果10项以上,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0%以上。
二是为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证。大力引进推广粮油、畜禽、水果 、蔬菜等农业新品种,加快实施“种子工程”,大幅提升农业良种覆盖率。以规模发展为重点,以产业化经营为带动,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速引进农产品贮藏保鲜和深加工技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速建设现代农业。“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360项,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个,发展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40个,培育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20家,组建科技创新服务机构5家,培训农民25万人次。到20xx年,把我县建设成为四川东部高效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示范区;主要动植物良种及种植、养殖技术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三是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保障。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特别是在人口控制、医药卫生、环境保护、信息技术、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教育文体、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把建设为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社会文明的丘区强县。
5、科技人才队伍实力逐步增强。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全县接受科技普及培训的企业职工、农村劳动力比例大幅提升,农民技术员数量显著增加。建立引进外地优秀人才的“绿色通道”,着力引进紧缺实用的高级科技人才。
6、崇尚科学的氛围更加浓烈。在中小学生中大力加强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引导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成人教育工作机制与培训体系,大力加强企业职工、社区再就业人员和农民群众的技术培训,面向全社会大力宣传科学思想,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积极鼓励研发创新,弘扬首创精神,大张旗鼓地宣传科技成果典型,在全社会形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浓烈氛围。
三、重点发展领域
(一)工业科学技术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依托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依托工业集中区发展产业集群,依托大项目提升工业科技水平。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施引进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效益为目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大力支持开发核心关键技术,为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建材。推广高档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生产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建材技术和产品。研究、引进建材工业窑炉节能、余热利用等核心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2、机械加工。依托工业集中区,大力发展机械加工业,积极支持弹簧、钜力弹簧、恒立机械等一批机械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引进数字化、智能化机械制造技术,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等信息化技术,大力发展摩托车、汽车配件、机械设备及零配件等产品数控生产技术。坚持依托重庆,面向全国,大力建设机械工业配套基地。
3、生物技术。依托科伦、中药饮片厂、特曲的技术力量,加强与大专院校、科技院所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县医药、酿造企业的开发能力和技术水平。
4、农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推广现代食品工业生产的膜分离、超临界萃取、无菌加工和包装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粮食、畜禽、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农产品储藏、保鲜、运输和深加工技术,引进功能性食品和方便食品生产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5、循环经济技术。大力引进推广废渣、废水、废气等工农业“三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垃圾渗滤液处理的经济适用技术,重点加强建材、养殖、制药、化工等行业的污染治理,降低能源消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轻环境污染,再现碧水蓝天,打造洁美家园,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农业科学技术
以“高产、优质、生态、安全”为目标,以农业“种子工程”为带动,以优质粮油、优质生猪、优质水果、优质蔬菜和优质蚕桑及林业等优势产业开发为重点,以农业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项目实施为支撑,加速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推广,大力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发展绿色食品,推广农产品储藏保鲜和深加工技术,加速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发展白色农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开发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建设“洁美农村”,促进乡风文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加快推进五大农业高新技术,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储备。
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加强共性生态农业技术攻关,进一步解决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为生态高效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五大农业高新技术。
(1)农业生物技术。开发与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技术,开展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疫苗)以及生物饲料添加剂、酶制剂、微生物制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及产品开发。
(2)农业信息技术。加快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病虫测报、天气预报、防汛防旱、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应用。加强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实用技术力度。研究推广农业环境与资源信息系统、农业智能诊断决策系统、农业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研究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开发机电一体化农机具产品。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建设,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农民信箱”用户,提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质量和应用水平。
(3)农产品安全生产及精深加工技术。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监测评估,研究农药、重金属、兽药、抗生素、激素有毒有害残留检测技术。研究制订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技术标准,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水果、稻米、食用菌、中药材等生产技术。加强重大疫病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体系构建,确保公共卫生安全。研究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分离技术,开发氨基酸、有机酸、糖醇、辅酶和维生素产品。引进农产品的贮藏、运输、保鲜技术和无菌化杀菌技术及加工设备。开展农产品安全过程技术研究,推广haccp和环境14000认证体系。
(4)农业设施工程技术。开发设施农业人工环境控制及配套技术、适于设施栽培的温室结构设计研究,研制温室自动控温设备和小型配套机械。研制推广设施农业专用膜、可降解膜和水果套袋等农用新材料。研究设施农业基质及营养液调配技术,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与新材料、新装备,推广工厂化农业生产、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栽培与养殖管理等配套技术,加强工厂化种养技术设备和园林机械的研发。
(5)农业环境控制及资源替代技术。推广丘陵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水土保持剂及土壤改良剂,推广可降解农用膜。研究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减量精准施肥技术、高效缓释肥产品。引进农业环境污染物生物降解和修复、养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引进发展集约化养殖粪污处理与循环利用、畜禽废弃物臭气生物处理、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及沼气发电、人畜共患重大疫病综合防制技术和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生物防治技术。推广气象灾害预测预报、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和生态公益林营建技术,开展生态安全性和农业抗风险能力评价。
2、大力实施“五大科技示范工程”,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围绕我县特色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加强现代科技与常规技术的集成和配套,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重点组织实施五大工程。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转化科研成果、延伸加工产业链和应用现代农业设施,为高效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1)科技特派员创业工程。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着力争取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与示范”等项目,健全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平台,探索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扩大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服务团队,使科技智力和科技要素向农村大量聚集,为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到20xx年,选派各级科技特派员200人次,积极探索制定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配套政策与评价体系。
(2)“科技110”综合信息服务工程。切实完善 “科技110”综合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形成门类齐全、上下联动的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城乡信息服务一体化,为农业增效和服务民生畅通科技信息“绿色通道”。
(3)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一是着力突破关键技术。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坚持用工业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努力突破良种育繁、标准化种养殖、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机械化生产、节水农业等核心技术。二是积极引进农业新品种。瞄准国内外技术前沿,引进动植物超级种、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富营养安全肉制品、生物质液体燃料等战略产品和重点产品。三是大力构建产业链。争取启动生猪、蔬菜、柑橘、食用菌、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构建技术链,支撑产业链,形成统筹链,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带动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工程。围绕构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链,聚集城乡创新要素,实行“政府主导、企业运作、产业带动、农民受益”的县场经营机制,切实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园区“三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建设,不断提升园区的科技创新、科技示范和科技带动能力,推动农业科技园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中心的技术孵化、示范、培训、带动作用,努力扩大工厂化育苗规模,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优质种苗和技术服务,使园区成为区域农业技术孵化创新中心、成果转化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广范围、大幅度地带动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
(5)丘区农民“双技能”培训工程。针对丘陵地区资源少、人口多的特征,广泛开展“两类培训”。一是开展优质粮油、畜禽、果蔬、食用菌、中药材等务农技能培训,运用科技武装广大农民和农民工。二是开展传统手工艺、风味食品,以及与大中城县产业转移相关的机械、材料、化工、汽车产业等务工技能培训,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体能型农民向技能型产业工人转变,缩小城乡群众的科技知识和技能差距。既促进留乡农民就地务农兴业、增产增收,又促进农民非农转移就业、增收致富。
(6)城乡结合部污染治理科技示范工程。加强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土壤重金属与农药污染生物修复、城郊河道生物修复与景观建设等技术开发与集成示范,争取城乡结合部污染治理科技试点项目,探索建立适合我县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特点的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并通过示范推广应用促进城乡环境协调发展。
(三)第三产业技术
1、旅游。加大信息技术、电子模拟技术、多媒体等技术在旅游业中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游乐项目的科技含量。加强旅游生态保护、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商贸和金融。大力引进推广商贸、金融业的信息技术,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实现商贸、金融服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不断研究、推广信息网络保密技术,确保金融信息安全,推动现代物流业和现代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3、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等数控生产技术,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发专业应用软件和地理信息系统资源,提升信息化水平。以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发展多媒体网络为重点,拓展宽带信息平台,推广数字电视、第三代通信技术,继续推进农村智能化信息系统和广播电视乡村通工程。
(四)其它类技术
1、交通及城建。大力推广公路柔性路面废料利用、农村公路康耐土壤稳定剂运用技术,发展城县照明节能、新型墙体建材、标准化施工技术。研发公路设计软件和工程造价预算软件。完善全县交通管理自动化和交通水陆安全监控系统。加强城县建设软科学研究,提高建筑艺术水平,促进城建与自然和谐发展。
2、教育。积极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科研成果,促进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手段的创新。大力发展教育科研机构,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充分利用教育科研成果,积极选拔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大力加强中小学生的科技思想教育和科技素质培养,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在成人教育中广泛普及宣传科学新知识、新技术,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坚持用科技成果典型教育激励群众,形成崇尚科学的思想意识与推广使用科技的良好习惯。
3、人口与健康。积极发展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新技术,推全、高效、简便、经济的避孕药具,普及计划生育科学知识,科学指导优生优育。紧紧围绕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公共卫生和振兴中医四大重点,促进医疗卫生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推广射线诊疗技术、脑瘤切除术、早期肝癌切除术、肺叶切除术、心脏手术、重症烧伤治疗等新技术,不断提高我县医疗技术水平。
4、软科学。着眼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围绕法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行政效率、社会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管理手段与对策研究,提高行政机关管理效率,巩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三农”服务水平,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文明。
四、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大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实施重点科技开发工程,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科技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大力实施重点科技工程
1、人才培养引进工程。根据“工业强县”和“农业富民”的要求,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加大本地科技人才的培养、奖励力度,注重选拔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技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企业家;积极推动企(县)校合作,建立企(县)校合作奖励基金,加强与高校、科研院和大型企业的交流合作,吸引外地优秀人才来我县创新创业。
2、企业创新主体示范工程。按照“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的工作思路,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引领示范作用。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基金。并保持逐年增长。运用科技创新基金,每年支持2—3户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到20xx年,使全县2/3以上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大学院所联合研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共建技术研发机构,形成产学研联盟,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星火富民工程。以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平台为载体,抓好农业科技园区、科技试点示范、科普培训、科技扶贫、农村信息化等工作,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实施科技富民推进行动,开展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着力推动县、县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4、粮油丰产工程。优化集成先进实用的节能增效粮油生产技术,推广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灌等农作物“五良”配套技术,为实现全县粮食丰产增效提供科技支撑。创新农业科技中心的运作模式,努力拓展经营领域,扩大工厂化育苗规模,充分发挥孵化带动功能。大力推广农业科技中心育苗技术,扩大试点范围,发展科技分园区,开展“科技兴村”建设,为广大农村全面推行良种良法,促进大面积增产增效提供技术“源泉”。
5、信息化工程。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网建设,搞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建设商品市场局域网及网上销售系统,建立旅游服务电子商务网站。
6、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整合全社会科技力量,培育壮大社会中介组织,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建立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组织形式、推广方式上实现新的突破。在企业、农村、社区中大力普及科技思想,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建设一批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社区科普阵地、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场馆,组织科技工作者、行业带头人组建科技富民讲师团,深入工厂、农村、社区、学校开展科普宣传培训,为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劳务输出提供技术支撑。到20xx年,使全县绝大多数农村主要劳动力达到初、中级农民技术员水平,学校、社区、企业等科技知识普及率达85%以上。
7、广渝科技合作工程。建立长效机制,结合两地产业发展特色和经济发展现状,开展广渝科技合作交流,统筹安排,重点突破,实现互动共赢。
8、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加强知识产权法规政策建设和知识产权宣传普及,鼓励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提高知识产权保护、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能力,强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推进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
(二)积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1、科技创新平台。突出推动科技引进运用、再创改进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与再创改进,大力构建科技进步与创新平台,推进区域全面协调发展。
2、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平台。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力建设科技成果信息共享、成果交易和转化平台。制定技术交易买方激励政策,开拓企业和农村两个买方市场,营造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引导环境、中介服务环境和金融投资环境,整合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的科技资源,培育一批高质量的科技示范园,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3、高新技术产业化平台。建立技术研发、成果运用、投资融资、中介服务等创新体系,进一步建好工业集中区、农业科技中心和农业科技园区,充分发挥园区要素聚集、成果孵化、示范带动的支撑功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三)努力建立科技示范基地
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以产业化生产经营为带动,大力扶持发展建材、化工、机械加工、食品深加工等科技示范基地,培育骨干产业集群,为新技术的推广提供示范,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支撑条件及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推动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
1、强化科技工作领导。坚持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领导干部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坚持把科技工作纳入乡镇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建立科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动员全县科技力量认真履行职能,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宏观调控和督促检查,切实承担起重大科技计划争取、技术引进转化、科技合作交流、知识产权管理等重要职责,指导协调各级各部门科技工作,整合利用、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技资源效益。
2、建立完善政策法制环境。牢固树立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思想观念,切实解决影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优化政策环境,营造推动创新的社会氛围。深入贯彻《科学技术进步法》、《科学技术普及法》、《专利法》等科技法律法规,依法促进科技进步,保护知识产权。
3、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科技思想及其战略意义,宣传党政实施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和工作举措,弘扬首创精神,鼓励技术攻关,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风尚。
(二)推进“人才强县”战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观念,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带头作用,在组织实施科技项目中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大力发展壮大科技研发人员、科技企业家、科技中介服务队伍。选派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开展技术服务,发展专家大院,充分激发调动各方面人才的作用,建立人才激励、合作竞争的有效机制,促进各类高级科技人才尤其是中青年英才脱颖而出。以各类科技园区、基地、专家大院为载体,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大力开展引智活动,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人尽其才的创业环境。
(三)加大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制
1、引导企业加大投入。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县出台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成为技术引进运用、再创改进的主体。
2、依法落实财政投入。认真落实中、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力求科技研发费支出增幅高于同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到20xx年,科技研发费支出达到规定要求。
3、大力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积极引导社会团体、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民间个人投资科技领域。探索建立以企业和民间资本为主、政府引导投入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支持鼓励风险投资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到资本县场上县。探索建立风险基金、信贷担保等县场化运作的科银结合机制。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对外科技合作
按照“企业主体、产业布局、工程模式、集成推进”的总体思路,加大科技改革力度,激活卖方和买方两个技术市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努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促进自主创新的竞争激励机制,奖优罚劣,鼓励科技人才积极创新创业,动员社会力量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支持高级科技人才领办创办技术经济实体。建立“科技成果信息数据库”、“专家人才信息数据库”、“可引进人才信息数据库”、“籍在外专家人才信息数据库”、“县科技成果交流门户网”,建立和拓宽研发机构与转化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运用信息技术推动成果交易转化。加大向上与对外的项目争取力度,完善科技项目监管新办法、新途径,强化项目数据库管理,推行专家咨询论证办法,努力提高骨干项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建立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基金,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大力实施引进创新战略,着力引进发达地区的项目、资金与技术,不断推动科技持续发展。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围绕特色优势,大力开发和转化专利技术,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大力实施名特优品牌战略,培育自主知名品牌。鼓励研发人员申报专利,防止知识产权流失,切实保护各利益主体的正当权益。积极发展知识产权代表机构,支持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建设,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县科技局办公室

欢迎阅读范文人网《县林业局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范文》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工作计划的优质专题,请访问:林业局实习报告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