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工作计划 > 灾害检讨书 > 导航 > 区气象灾害防御计划

灾害检讨书

区气象灾害防御计划。

按照领导的要求,加快工作的进展我们都要准备好一份详细的工作计划。写工作计划不仅要易懂,还要可执行,否则就失去了意义。工作计划怎么写才算合格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区气象灾害防御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区气象灾害防御计划

**地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是全市气象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时空分布不均、强度大、损失大等特点。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为进一步完善我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及国家、省、市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部门的作用,依靠科技支撑和法律保障,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应对准备、应急处置工作,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趋利避害。坚持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坚持预防为主、防抗结合。以预防为主,防抗结合,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非工程措施作用,实现综合防御。

3.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实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区分轻重缓急,逐步完善灾害防御体系。

4.坚持依法防灾、科学应对。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与其他相关规划衔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气象灾害进行监测预警,合理制定灾害防御方案,科学组织实施。

(三)规划目标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一批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在全社会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整体提升我区气象灾害防御现代化水平,减轻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到2020年,实现重大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95%以上,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二、主要气象灾害防御

(一)暴雨灾害

1.防御重点。暴雨灾害是我区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一年多次发生,暴雨发生时,主要造成江河湖库洪水、城乡内涝、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洪水的重点防范区域为长江、中小河流、湖泊和水库;内涝的重点防范区域为城镇和低洼农田;山洪的重点防范区域为我区东北部山区;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区域为地质灾害易灾区及施工引起的临时易灾区。

2.防御措施。做好暴雨的监测预报预警和风险评估工作;加强长江、中小河流、湖泊及水库致洪暴雨的监测预警;开展内涝风险预警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预警;建立气象、水务、农业、国土规划等部门联合防御工作机制,提高暴雨灾害防御能力。

(二)雾霾灾害

1.防御重点。雾霾是我区近年来最受关注的气象灾害,全年四季都有发生。雾霾发生时,大气中颗粒物明显增加,能见度降低,造成机场关闭,航运停航,交通事故增多,空气污染加重,疾病增多,供电线路故障等后果。雾霾灾害的防御范围为全区所有行政区域。城镇人口密度大,是交通运输中心,为重点防范区域。

2.防御措施。做好雾霾的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向公众发布雾霾灾害实况、影响范围、灾害发展趋势及持续情况等信息;及时采取控制颗粒物排放和人工增雨等应急处置措施;开展雾霾预警模式研究和灾害风险评估,为雾霾治理提供依据,气象、环保、交通运输、卫生计生等部门要建立联防工作机制,有效应对雾霾灾害。

(三)干旱灾害

1.防御重点。干旱主要发生在梅雨结束后的伏、秋季节,尤其是在“三伏期”,我区在强大、稳定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长期炎热、少雨,蒸发量大,秋收作物又正处在生长旺盛需水较多时期,受干旱的影响更显严重。严重干旱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减产、树木枯死、渔业亏损、发电量减少和航运受阻等。干旱灾害的重点防范区域为全区农村地区。

2.防御措施。实现工程性与非工程性措施有机结合,构建完善的抗旱减灾体系,切实防御全区农村地区大面积干旱、严重的季节性干旱。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干旱联防机制,合理设置流域气象、水文监测网,及时获取雨量、水文信息,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建立干旱灾害预警机制,开展干旱监测预报,建立重要河流、湖泊、水库的雨情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干旱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对干旱状况进行评估,适时开展人工增雨等应急措施,合理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科学调度水源。

(四)高温灾害

1.防御重点。高温灾害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8月份。受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高温灾害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带来的危害更加广泛。高温将使中暑、紫外线灼伤等疾病人数急剧增加,户外作业停工,农作物受害,用电量猛增。高温灾害的防御范围为全区所有行政区域;因受热岛效应影响,城镇是高温灾害防御的重点区域。

2.防御措施。开展夏季高温灾害精细化监测预报,向社会公众及时发布高温灾害预警信息;建立部门间应急联动机制,采取防暑降温应对措施,做好供电、供水、防暑医药用品和物资供应准备;开展城市高温灾害风险评估,向有关部门提供气象数据和参数,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风道建设,削减城市热岛效应提供依据。

(五)低温冻害

1.防御重点。低温冻害主要出现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低温冻害造成道路、电线结冰、供水管道破裂及农作物受损等后果。道路结冰引起交通事故增多、交通瘫痪,重点防范区域为全区城乡道路和桥梁;电线结冰造成输变电线路断裂,供水管道破裂,重点防范区域为全区各输变电线路和供水管网;对农作物影响的重点防范区域是全区农村地区。

2.防御措施。建立交通、电力、供水、农业等专业专项气象灾害监测网络体系,发展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和预警服务,实现部门间、行业间的信息与资源共享以及灾害协同防御;开展交通干线、重点输变电线路沿线以及农作物种植园区精细化低温冻害风险评估,建立低温冻害防御设计标准;开展交通干线和重点输变电线路沿线以及农作物种植园区工程设计气候可行性论证,合理规划布局,科学防灾避灾。

(六)雷电灾害

1.防御重点。雷电灾害是我区出现频次最高的灾害,一年四季都有发生。雷电主要对通信设备、电子设备、网络设备、信息设备、供电设备、供电线路、石油化工设施、高层建(构)筑物、高大物体、飞行器及群众人身安全造成危害。雷电灾害的防御范围为全区所有行政区域。城镇建筑密度大,各类设施集中,人口密集,受雷电灾害影响较大;农村地区由于防雷设施薄弱为雷电危及生命安全的高发区。

2.防御措施。在全区范围内合理布设闪电定位探测站网和大气电场监测网,加强雷电监测预警发布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保障雷电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到达各级部门、企业、学校,进村入户;完善雷电灾害防御工程体系,做好防雷装置设计技术性评价及防雷装置检测工作;加强雷电灾害科普宣传,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确保生命安全,避免或减轻灾害损失。

(七)大风灾害

1.防御重点。大风灾害主要由寒潮和强对流天气造成,大多出现在春季,强对流天气造成的大风灾害常伴有雷暴、冰雹、飑线、龙卷风等发生。大风灾害常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高空作业、电力设施、通讯设施、高层建筑、铁路运输、航运、农业破坏性较大。大风灾害的防御范围为全区所有行政区域。城镇主要防范各类基础设施、施工工地、户外广告牌和长江航运;农村地区主要防范农业大棚设施。

2.防御措施。加强大风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建立部门间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及时向高层建筑、电力、通信、农业、铁路、水上运输等部门和企业以及社会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提供防范措施建议;开展大风灾害风险评估,编制大风风险区划,修订基础设施和户外设施抗风标准,为建(构)筑物建设设计提供技术依据;开展现有基础设施和户外设施抗风能力普查,加固和改造现有设施,避免或减轻灾害影响。

三、主要任务

(一)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逐步完善全区主要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网络系统,建设综合观测、数据处理、信息共享、预报预测为一体的气象业务系统,形成统一业务、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的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在现有气象监测网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密度,增加观测种类,更新监测设备,建设功能完善的监测系统;加强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预警研究,加强预警预报模型、模式和高新技术运用,分灾种建立气象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建立健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机制,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方式,准确、及时发布灾害预警预报信息,逐年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服务覆盖面。

(二)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各相关部门紧密协同联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跨部门共享和协作联动。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提高对干旱、大雾、冰雹、森林火灾、污染物扩散、环境污染等灾害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水平。加强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发展和壮大气象减灾志愿者队伍。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社会动员机制。鼓励单位和个人购买保险,分散气象灾害风险。

(三)提高基层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充分发挥社区(村)在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方面的基础作用。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检查,对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进行评估,促进基层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规范化和社会化发展。建立街镇、社区(村)气象信息服务站,确保及时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向责任区内的群众传递,按照防御方案和应急预案,正确防御气象灾害。面向社区(村)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远程培训、集中培训和应急演练相结合的综合培训。

(四)推进气象现代化发展。建立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全面提升气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气象综合实力。加快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城市气象服务和为农气象服务,大力发展现代气象预报预警业务,不断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立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促进气象现代化发展。

四、实施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一)暴雨精细化监测预警工程。完善市区一体化预报业务平台,加强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和订正预报技术研究,建立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和时效性。建立长江防汛气象服务系统、中小河流和水库防汛气象服务系统和城市内涝气象服务系统,为防汛排涝决策提供依据。

(二)雾霾监测预警工程。优化我区雾霾观测站网,新增能见度、天气现象仪等监测设备。建立雾霾气象预报预警机制,开展雾霾、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空气质量等预报预警服务。建设环境气象移动应急服务系统,适时开展雾霾、有毒(害)气体扩散等应急服务。

(三)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完善街镇自动气象站观测网,增加监测密度,建立空间分辨率到街镇的精细化气象预报系统。建设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站、农田小气候观测站等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建立**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和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推动基层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发展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解决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四)气象数据和信息共享工程。建立多部门相关监测信息汇交共享网络、共享数据库和共享平台。将高时空分辨率数据应用到应急、水务、国土规划、环保、农业、森林防火、公安、交管等部门信息系统,实现无缝隙连接。建立气象多媒体信息系统,与广播、电视、互联网、电信等媒体互连互通。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强气象信息发布和气象科技知识宣传。

(五)雷电灾害防御工程。加强雷电探测、预警预报和防雷装置安装普及,覆盖率要接近95%。依托全省雷电监测网,建立**闪电监测信息显示系统,完成雷电天气的临近预警报技术研究和开发,实时发布短时雷电预警预报。将预报产品通过电视天气预报、12121气象咨询电话、网络、手机短讯等方式开展预警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成立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由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区气象局、国土规划局、环保局、城乡建设局、水务局、林业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分局、农委等部门及各街镇分管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区气象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全区气象灾害防御日常工作。各街镇要成立相应工作专班,落实气象灾害防御的各项责任,把气象灾害防御任务落到实处。

(二)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制建设。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行政执法管理和监督机制,依法规范气象防灾减灾领域的各项活动,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水平。加强对气象基础设施保护和对气象探测、公共气象信息传播、雷电灾害防御等活动的监管,确保气象法律、法规全面落实。

(三)健全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机制。加强部门协作,确保上下联动,通力合作,及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部门间,部门和地方,部门和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深化合作领域和层次。合理配置各种防灾减灾资源,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资源共享,联合组织实施相关重大工程、科研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考核体系,对气象灾害综合防御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

(四)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经费投入机制。围绕人民群众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经费投入机制,加大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经费投入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对气象灾害防御经费的投入,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气象灾害防御资金的募集,多渠道筹集气象防灾减灾资金,使各项气象灾害防御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有效实施。

(五)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大力推动气象科普创新,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宣传,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培训活动。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fwR816.coM精选阅读

乡镇地质灾害防灾计划范文


乡镇地质灾害防灾计划范文

为了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根据《**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本防灾预案。

一、地质灾害现状

根据省地勘局**地质调查大队对我县地质灾害调查和近年来县国土资源局开展的地质灾害调查,发现我镇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滑坡和崩塌两种。全镇共有地质灾害点及斜坡点7个,其中滑坡点5个,崩塌点2个,其中有重要地质灾害点1个。分布状况见附表2:

我镇地质灾害有以下四个特点:

1.人工切坡尤其是建房切坡等人类工程活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2.地质灾害及不稳定斜坡点主要分布在**村、**村。

3.从地貌类型分析,丘陵区是地质灾害点及斜坡点的主要分布区。

4.在时间分布上,较大规模的滑坡体主要发生于降雨量最大的5—6月之间。

二、本年度地质灾害趋势分析与防治重点

(一)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县气象局预测的情况来看,今年汛期平均雨量时空分布不均,有降水相对集中期,将产生局部地段洪涝和内涝。根据我县地质环境条件、历任何年汛期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及其与降水的关系分析,结合去年汛期降水趋势预测,预计今年我镇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规模及危害在总体上正常或略高于常年,尤其是降水集中期易发生崩塌、滑坡灾害。同时,要密切关注伏秋期的暴雨,吸取“**”台风带来的经验教训,早加防范。

(二)地质灾害防护的重点区段和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

重点防治的区段包括:

1、**村双脑坪上屋**等二户房后潜在滑坡。

2、**村双脑坪猪肝地**房后潜在滑坡。

3、**村双脑坪陈家**房前崩塌。

4、**村拓背组**房后潜在滑坡。

5、**村拓背组**房后崩塌。

重婴地质灾害危险点为:  .

1、**村双脑坪**房后潜在滑坡。

针对我镇地质灾害(及不稳定斜坡)的发育分布特征,本防灾方案针对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及应急措施,并对一般的地质灾害点的防治提出了简要的防治措施。

三、地质灾害防灾行动方案

(一)汛期调查与制定防灾方案

根据**省地勘局**地质调查大队提供的《**省**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及汛期调查,制订出年度汛期地质灾害防灾方案,对重点防护区段和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提出具体的防范措施,并将防护责任落实到人。

(二)汛期应急调查

在汛期地质灾害危险点出现异变或出现新的危险点时,监测人和监测责任人应紧急向乡镇分管负责人报告,乡镇分管负责人应紧急向县国土资源局报告,县国土资源局派出技术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并提出救治方案,现场指导防治。遇危害程度为较大级以上或规模为大、中型的危险调查,可请示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派员协助调查。

(三)监测网点建设与要求

1、监测点和网络的设立。对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进行监测,设立监测点,落实监测人和监测责任人,镇长为组织负责人,分管领导为分管负责人,对一般地质灾害点由所在村负责人指定监测人进行监测。

2、监测方法与监测内容。设立的监测点采用两种方法进行监测:一是设置固定标志监测;二是直接目测监测。两种方法均实行定人、定点、定期、定责观测。利用监测标志观测地面裂缝、墙面裂缝的水平和垂直变形值。目测监测主要观测泉水变化(如突现、消减、涌沙、浑浊等),灾害体裂缝变化(房屋开裂、变形、动植物变态、地声地动等);另外,要密切关注降雨量,按统一要求观测降雨量变化,监测数据必须及时准确记录。

3、监测时间及加密要求。汛期每月的5日、l 0日、1 5日、25曰、30日为固定监测曰。暴雨期间要加密监测,每天至少一次,连续暴雨,每天至少2次。

(四)监测网络管理及运行

建立整测网络,具体负责辖区内地质灾害监测预防t作。负贡监测预报和督查管理,建立定人员、定岗位、定任务、定责任的内部管理机制,健全完善各项监测工作制度,及时向上级政府、国土资源部门和上级监测机构报告灾情险情。

(五)预防、预报、预警

1、预防:对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应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有条件治理的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治理;暂时不具备条件治理的,要采取简易应急的工程措施,以遏制、减缓险情,汛期要异地居住,做到发生灾情时无人员伤亡。

2、预报:险情分为三级进行预报。一般级:测定隐患点的险情没有明显异变;异变级:测定隐患点的险情有扩大、加剧异变;临界级:测定隐患点的险情异变明显,异变加快或存在其它明显险情征兆。重要险情及时预报,一般险情每月通报一次。

3、预警:分别由三级政府发布,根据危险点可能危害的规模、程序和影响情况,分别由乡镇以上三级政府向社会发布划定危险区告示;二级预警由县政府向社会发布划定危险区告示;三级预警由乡政府向社会发布划定危险区告

(六)避险、抢险、救灾

险情预警发布后,国土资源局应迅速派出技术人员进入和坚守现场,进行监测和防范指导;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应赶赴现场察看险情,研究制定避险、抢险方案,指挥避险、抢险立即准备抢救物资、组织抢救人员,进行群防群治;安排险区群众撤离,转移重要财产,同时保护好险区内的重要交通线,供电线、军事、水利、通信等设施。

一旦发生灾情,领导小组要按既定方案指挥救灾,分工负责,各就岗位,使抢险救灾工作有条不紊;国土资源局技术人员,应迅速查明灾情范围,活动情况,发展趋势,并圈定危险地段,为领导小组指挥部署抢险救灾当好参谋;抢险救灾队伍要迅速组织医务人员抢救伤员;公安部门要切实维护好灾发地公共秩序;交通、电力、通信、水利、城镇等部门要保障抢险救灾的后勤和通信急需;民政、保险部门要做好灾民的转移安置、抚恤和投保财产的补偿支持。国土资源局要按速报制度向上级主管部门速报灾情和救灾情况。

四、实施防灾减灾方案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确保实现防灾减灾目标

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目标是:从总体上力求无人员伤亡,把经济损失降主0最低程度;已发现的重要危险点出现灾情时,确保无人员伤亡,可转移的重要财产无损失。为实现这一目标,我镇己成立以政府领导为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以便及时研究解决汛期防治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认真落实领导分工负责制,严格工作制度和工作纪律,加强对重要防护区和危险点的检查督促,确保安全渡汛,在险情预警发布后,领导小组应到险点集体办公,并分批安排值班,现场指挥抢救救灾,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紧密配合,奋力抢险救灾,如因人员、责任、工作不落实,发生地质灾害时造成严重后果,要按人为责任事故,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员责任。

(二)重视监测,健全完善三级监测预报网络

对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实行监测预报,是搞好防灾减灾的重要前提。各村要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迅速健全县、乡、村三级监测、预报网络,对监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每个监测人员都能胜任岗位工作;完善监测工作制度,增强监测人员的责任感,使辖区内每个地质灾害重要危险点和危险区段都在严密监控之中,随时掌握险点险区异变情况;重要灾害危险点要设立监测标志和警示标志。在险情出现重大异变或发生灾害时,要迅速上报主管部门,并迅速报组织抢救

(三)广泛宣传,增强全民地质灾害防治意识

要充分利用标语、板报、宣传车等媒介大力开展地质灾害科普宣传活动,举办地质灾害防治学习班,使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防范重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常备不懈、有备无患的思想,不断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治基本技能,推动群防群治工作向前发展。

(四)增加投入,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

根据xxx号文件要求,切实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在安排年度防汛经费时,明确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具体经费数额,或从地方财政中另行安排一定经费,严格做到专款专用,保障汛期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报、抢险和险点应急工程治理正常进行,确保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全面及时到位,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

各村、街道直属有关单位:

为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的规定,依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我办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我办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我办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道路沿线和切坡建房处,主要分布在姚高村、古林村、殷白村、汪溪村其成因为地质环境条件、气象水高外,还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在降雨集中时期,雨日多、雨量大、暴雨频繁、山洪暴发、河水陡涨,易诱发各种地质灾害发生。

二、预防地质灾害重点

道路沿线山体崩塌,切坡建房等灾害点,是我办地质灾害预防的重点,重点防范责任单位为各村委会。

具体职责分工:

1、河堤塌岸、管涌、水塘重点防范单位责任为街道水利站、各村委会。

2、道路建设切坡造成的崩塌、滑坡等重点防范责任单位为公路部门、经发办。

3、农户切坡建房,防范责任单位为各村委会。

以上责任单位在汛前要对上述防范重点进行严密巡查,发现险情及隐患要及时排除,确保安全度汛。

三、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一)各村委会要按照办事处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加强对防汛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坚持以人为本,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办事处成立了地质灾害防灾领导组,成员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

成 员:***、**、**、**、***

** ** **

领导组下设地质灾害应急办公室,主任由**兼任,办公室设在街道统筹办公室。

(二)要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科普、宣传,提高大众的防灾意识,特别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受威胁的人群要强化宣传,大力普及如何鉴别地质灾害及其发生的前兆,预报和避让地质灾害,减少和防止其危害知识,促进广大群众对地质灾害的了解的认识。

(三)开展汛前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编制防灾预案。

(四)加强对汛期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坚持群防群测,群专结合,落实有关村、组的责任,完善监测网络。

四、监灾及灾后应急措施

各责任单位要在危险区段设立警示牌,对处在活性滑坡体的居民,要动员其避让。坚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强险情的巡查制度,特别是已知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同时要注意发现危害大的新的发灾地和险情地。对隐患点尚未形成灾害的初期,防灾人员要进入临灾应急工作状态,当灾情发展到警戒值,防灾人员应立即救灾、抢险,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各村委会和街道直属有关部门是所辖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单位,不仅要认真做好汛期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而且要做好防灾的工作总结,掌握地质灾害发生规律,总结推广在防灾减灾中所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搜集整理有关材料,为今后防灾工作打下基础。

办事处值班电话:******

**市国土资源局值班电话:*****

气象局工作计划


气象局工作计划

一是做好气象服务工作,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围绕全年重大、转折、灾害性天气过程,密切关注寒潮、低温雨雪冰冻、暴雨、台风、干旱等天气的发生发展,扎实做好重点区域和主要灾害的气象监测和预报预测,认真组织重要农时季节气象服务,深化与环保部门的合作,加强空气质量预报联合会商与预警发布工作。加快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等业务系统建设。

二是加强防雷安全监管,推进防雷减灾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事业发展结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同时推进。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能,积极推动气象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按照中国气象局、省、市气象局的统一部署,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的决定》,凝聚共识,营造氛围,积极培育防雷服务市场主体,稳妥地推进防雷减灾体制改革顺利完成。

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气象部门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号召全体党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折不扣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督促党员干部自觉自首廉洁自律准则,驰而不息反四风。加强道德建设、作风建设,弘扬新时期气象人精神。**有线**分公司20xx年度工作计划 1、全力以赴抓好用户发展。大力开展宣传营销,严格奖惩考核机制,巩固现有基本用户和集团用户群体,千方百计拓展用户规模。

2、加大增值业务营销力度。将增值业务推广列为市场部门重要考核指标,大力做好高清互动、宽带、“好视乐”套餐的推广,多渠道增加业务收入,全力提升ARpU值。

3、大力拓展新兴业务。加大应急广播项目的跟踪力度,力求快速突破;大力拓展智慧家庭、小区智能化、数据专线、安防监控等新业务。

4、加快乡镇网改建设步伐。加快乡村FTTH光纤入户工程建设,及时开通信号,快速推进农网数字化整转工作。

5、进一步优化网格化营维体系建设。优化网格划分、绩效考核、人员配置,促进维修服务和市场开发能力全面提升。

6、加大员工技能培训力度。重点开展市场营销、专业技术、营维服务、团队协作和新业务相关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和能力,适应发展需要。

市气象局工作计划


市气象局工作计划


在20xx年我局工作中,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及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求,按照“融入共兴、提升能力、强化服务、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全省做示范、西部创一流、全国争先进”为目标,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的服务方向,超前谋划、重点突破、抢抓机遇,突出加快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突出抓好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突出强化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构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突出气象科技创新,突出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谋划,加强气象法制建设,为保障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
工作目标:
1.坚持把气象服务放在首位,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工作。要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为核心,综合气象探测业务为基础,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统筹协调发展。着力完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着力加强气象基础业务建设,着力提升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要切实做好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
2.切实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大力增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将气象保障服务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准确性,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工作;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的时效性,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要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的主动性,全力做好决策、公众、专业专项气象服本文 务,切实加强汛期气象服务,认真抓好精细化气象服务;要进一步提高防范应对的科学性,高度重视和着力加强各类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
3.坚持为“三农”服务,不断加强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保障。继续把服务“三农”作为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健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和市场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加强基层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村镇)创建活动。继续利用信息大篷车,扩大信息覆盖面。
4.切实抓紧抓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工作,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依法强化气象部门社会管理职能,优化气象事业发展发展环境。切实改进气象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有机联系的方式和渠道,完善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科技和气象业务发展的运行机制,加快形成决策、公众、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
5.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强业,不断提高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支撑能力。着力研发“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农村防灾减灾系统、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等项目,做好十二五项目规划。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加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和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倾斜的激励机制;加强岗位锻炼,调动和发挥现有人才的主动性;加强学术交流和横向联合,积极拓展气象服务领域。
6.坚持党的领导,弘扬优良传统和气象文化,增强气象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认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干部作风与修养建设,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规范县局“三重一大”事项及“三人民主决策”制度;加大预算执行和财务监管力度。推行精细化与科学化管理,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各县局积极参加星级台站评选;以建设和谐部门和学习型部门为重点,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
20xx年市气象局工作计划

气象文化建设行动计划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反映着一个群体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为群体行为提供导向和约束。先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大力加强新世纪、新时期的气象文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四个一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推动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深入发展、加强气象部门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气象文化的基本涵义
气象科学与人类文明攸关而同步发展。人类最早的各种文学艺术活动,从起源到发展,都反映出人与自然的斗争,大气变化常常成为艺术作品的主题,或艺术主题创作的环境。气象文化与人类文化同步而生,共同发展。
广义上的气象文化,是指气象部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群体意识,并在这种意识驱动下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狭义上的气象文化,是指气象部门在长期的业务、服务、科研、管理等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行为规范、行为方式、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以及规章制度等的总和。其基本内容包括思想观念、部门环境、部门目标、部门精神、部门制度、部门形象、行业特色标识、部门美育以及部门的先进典型等等。
——气象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艰苦奋斗是延安气象精神的集中体现。服务社会、甘于奉献是新中国气象人精神境界的真实写照。严谨求实是气象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工作作风和思想方法,体现着气象人特有的职业道德。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是气象工作的根本宗旨。
勤劳朴实,忠实积极,服务社会,是山西气象人的重要特征。半个世纪以来,山西省全体气象工作者发扬艰苦创业、团结奋斗的精神,为山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气象文化,如:严肃认真,严谨求实,精益求精,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吃苦耐劳,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勤奋工作;珍惜荣誉,倡导团队精神等等。
作为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的气象部门,气象文化建设反映气象事业的基本特征,对气象事业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山西气象文化建设与山西气象事业同步发展。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山西气象人,在“环境艰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的条件下,坚持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发扬艰苦创业、团结奋斗的革命优良传统,默默无闻、夜以继日、兢兢业业地工作在观云测雨的平凡岗位上,面向社会主义建设各个历史时期需要,为山西各级党政领导、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为山西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创造出新中国山西气象事业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建国初期,气象工作主要为军事服务。1954年后,山西气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1956年,省气象台(原太原气象台)通过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和山西日报公开向社会发布天气预报。1958年,响应国家大干快上的号召,全省各地掀起了“气象化”热潮,基本台站网建设加快,广大农村气象哨、组到处建立。大批气象职工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展农业生产气候调查、农业气象服务,进行飞机人工增雨、高炮防雹和烟雾防霜。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山西气象事业发展遭受严重挫折,但绝大多数气象工作者,自觉坚守工作岗位,克服重重困难,开展基本气象业务工作。全省各地的气象信息仍能传向省会太原和首都北京,天气预报每天照常向社会发布。
(二)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改革开放以来,气象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发展到农业、工业、能源、交通运输、建筑、商业、林业、水利、环保、旅游、保险、卫生、文化、体育等50多个行业和部门,气象服务面涵盖到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各个领域。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气象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手段和能力都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使气象服务朝着更深、更广、科技含量更高的方向发展。各级气象部门在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防灾减灾的气象服务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气象部门通过服务工作,也充分展示了山西气象人的聪明才智,树立了新一代气象科技工作者社会形象。
(三)台站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50年代到60年代初,山西气象部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交通、生活条件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先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气象台站网建设,目前全省气象台站已发展成为省、市有气象台,县(区、市)有气象站。
“九五”以来,是山西气象现代化建设速度快、规模大、成就突出的时期。“9210工程”、“台站综合改善工程”、“空中水资源利用工程”、“新一代天气雷达工程”、“大气监测自动化工程” 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使气象部门的科技含量不断得到提高。以扩展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工程为龙头的“十五”气象现代化建设工程的实施,提升了省、市两级气象部门的业务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和高科技含量

欢迎阅读范文人网《区气象灾害防御计划》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工作计划的优质专题,请访问:灾害检讨书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