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策划方案 > 公司发展规划方案 > 导航 > 村小康建设发展规划

公司发展规划方案

村小康建设发展规划。

想让项目取得预先的成功就必须要做好准备工作,为了更好的开展下一阶段工作,都需要制定相关的方案。普天之下,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方案。你们知道有多少优秀的方案吗?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村小康建设发展规划》,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陈家坝乡老场村小康建设发展规划

(2013-2020年)按照县委、县府关于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及《关于印发北川羌族自治县2013年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方案的通知》(北委办发〔2013〕30号)、《关于结合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北委办〔2013〕92号)等文件精神和乡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增收、小康建设发展规划等行动部署,结合老场村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老场村现状

(一)基本情况

老场村位于105省道,东接龙湾边界,南接西河村,西接樱桃沟村,北接龙湾村,105省道贯穿其中。全村幅员面积6平方公里,辖4个社,现有总户数289户,906人,其中农业人口599人,非农人口307人,全村女性442人,男性474人。16-60岁的626人,现有劳动力506人,其中常年务工304人,务农160人。

目前全村现有耕地270多亩,林地5000余亩,其中退耕还林700余亩。全村道路共计4公里,其中通村路2公里,通社路2公里,入户路2.5公里。山坪塘4口,防洪设施6处,人饮管网2公里,自来水覆盖289户,覆盖率达100%。

“5.12”特大地震中,老场村作为当时的沿河村,损失惨重。全村房屋全部倒塌,遇难42人,地震致残8人,其中重残1人。基础设施全部受损,土地损毁严重,全村因灾失地农户28户,102人,通过土地复垦,土地还是达不到到震前水平。老场村目前受地质灾害和洪水威胁严重,樱桃沟二号坝泥石流,大河河床增高,威胁集中安置点150多户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二号坝今年7月14号经武警水电官兵清理泥石流,目前战时安全。震后,在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老场村已全部完成农房重建,家家户户已搬进新居。老场村支两委将会带领全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产业发展的基础

全村群众居住相对集中,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好,环境卫生达标,已被省列入环境卫生五十百千示范村,适合旅游开发。协助富森木业扩大规模,让更多的村民能进厂务工。

(三)面临的问题

土地面积少生产资源缺乏,在地震中老场村群众遭受损失惨重,震后农房重建投入资金大,大部分群众都身负债务,致使发展产业的资金严重不足;目前老场村290亩核桃已全部种植, 3至5年将全部挂果,可能存在核桃销路困难和核桃附加值低,希望能引进部分龙头企业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四是观念落后,群众传统的一家一户种植模式多年,现代化种植的观念落后。目前老场村正在积极引导群众转变思想,引进企业带头发展农户+公司的模式,引导群众建立家庭农场的产业经营模式。

二、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行动精神,以为指导,以联村联户、重点帮扶、整村推进为抓手,抢抓机遇,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整合相关部门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扶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优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发展条件,完善公共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夯实发展基础,着力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推动全村率先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过5至8年的努力,使老场村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缩小农民收入差距,建设和谐农村,实现生产条件有大改变,生活条件有大改善,社会事业有大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有大提高,生态环境有大改观“五个重大突破”,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1000 元,减少贫困人口33人,森林覆盖率70%,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5%。奋力脱贫致富、改善生态、控制人口,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发展之路,形成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坡改梯配经果林拴带子、坡地种绿肥盖地膜铺毯子、山下多种经营抓票子、基本林地集中经营收核桃的立体生态农业致富农家。确保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8000元,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分步实施目标

近期目标:到2013年底,力争实现户均输出1个劳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00元,村民养老、新农合实现全覆盖。

中期目标:到2016年底,农业发展初具规模,管理规范,初见效益,通过三年时间,使该村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旅游业同步发展,转移劳动力200人以上,劳务收入达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居住条件显著改善,无危旧房。有线电视入户率、自来水入户率、电话拥有率均达到100%,基本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远期目标:到2020年底,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助农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基层基础更加牢固,群众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0元以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四、规划任务

(一)大力培育发展农村主导产业

1、养殖业:计划扶持发展大型年出栏200头以上养猪场3家,须帮扶资金60万元。

2、种养配套:大力发展3百余亩核桃基地,配套林下养鸡,须帮扶资金30万元。

(二)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老场村一社,二社,四社原址重建户100余还没有完善基础设施,希望有待完善下水道,院落道路硬化建设,道路建设2公里。

2、完善水利设施。需在老场二社大地处修建100立方饮水池一口,解决老场,樱桃沟,通宝等1400人的饮水困难。

3、防洪堤建设。需在雷家沟尾部修建河堤500米,保护大河坝安置点118户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4、环境治理。结合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实行垃圾归集处理,需配备垃圾清运车1辆,雇佣清洁工人2个。

(三)大力改善生态人居环境

1、天然气管道建设。加快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做到家家通气,改善烧材的现状,进一步保护森林资源。

2、“四旁”植树。引导农户在屋前、路旁地边栽植绿化林,到2020年“四旁”植树基本达到全覆盖。

3、荒山绿化。2014年,荒山荒沟绿化400亩,2015年荒山绿化比例达到百分之百。

(四)大力保障民计民生项目建设

1、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现有的设施下继续丰富羌族文化的推广,适时举办羌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娱乐活动,需修建村级文化舞台1座,配套音响设备1套。

2、全村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132多人,村内老年人没有集中的活动场地,活动形式基本局限于散步、打扑克、下象棋等。为解决村内老年人无处活动、活动质量不高的问题,配套各类文体娱乐设施。

3、为加强群众身体素质,不定期开展各类体育活动,需在村文化活动广场建篮球场,兵兵球台各一处。

4、完成村级卫生院、村图书室、便民商店的标准化改造,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五)大力提高村民整体素质

1、强化专业技术。健全完善村群众文化活动室、群众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设立农村专业技术培训中心(室),邀请专业人员,宣讲实用致富技术,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指导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每年至少开展6期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力争使每个劳动力掌握一门专业致富技术或致富信息。

2、加强文化。依托村委会、学校,组织群众学习科学文化和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普及国家强农富民政策,传播科学、文明、进步的思想道德观念,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开展“中国梦”活动,创建“和谐五星”和幸福家庭,支持发展民间文化事业,增强农民创业致富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者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

3、推进生殖健康服务。充分发挥人口计生部门行业优势,依托市县乡三级计划生育服务站所,广泛宣传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政策知识,全面开展“生殖健康服务进家庭”行动,确保当年已婚育龄妇女、流动人口、老年人口健康教育、咨询、检查、诊治比例达到90%以上,扎实做好育龄妇女“两癌”筛查工作,不断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防止因病致贫。

4、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实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全面开展免费婚前体检、优生监测工作,使计划怀孕夫妇孕前检查比例达到100%,全力落实以“宣传倡导、健康促进、优生咨询、高危人群指导、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补充营养素”为重点的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措施,叶酸免费投服率达到100%,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五、主要措施

(一)科学规划引导,大力改善村容村貌。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和县上《方案》要求充分论证规划,通过规划引导村庄建设向新型、节能、可持续方向发展。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广泛开展植树造林,突出抓好村庄、面山和道路沿线绿化,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村前屋后栽植杂果。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大力发展“一池三改”沼气生态农户。集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扎实做好“三清五改”村庄整治改造工作,对生活垃圾定点堆放,集中掩埋。到2013年使联系帮扶的贫困户全部完成改厕,达到村容村貌美化,四旁绿化,生活环境整洁温馨。

(二)积极争取项目,努力拓宽致富门路。

认真落实《北川羌族自治县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政策统筹,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加强与扶贫、交通、卫生、教育、水利、林业、农牧等部门的沟通衔接,确保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分年度建设并投入使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调动农民积极性,因地制宜,因户帮扶,帮助农户引进推广实用技术,多渠道增加收入。

(三)抢抓发展机遇,扎实推进扶贫开发。

抓住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机遇,科学区分扶贫对象和低保对象,着力推进扶贫开发政策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两项制度”有效衔接,逐步形成“生存靠低保、发展靠扶贫”的工作机制和分工布局,分类施策解决贫困问题。加大对贫困残疾人口和计划生育贫困户帮扶力度。全面落实国家普惠政策,加强普惠政策与行业优惠政策的对接,各项优惠政策叠加,扶持产业发展的措施优先安排到贫困家庭。特别要找准国家扶贫、惠民政策与人口计生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积极实施“成才、致富、健康、保障”四位一体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惠民工程,充分利用各种项目、政策资源,集中向计生“两户”倾斜叠加。

(四)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社会帮扶。

在认真落实县乡党委、政府领导和县直部门帮扶责任制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帮扶机制,加大对口帮扶、行业帮扶、干部结对帮扶、一对一帮扶和社会帮扶力度,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领导带头、部门联村、干部联户、社会联动、全民参与”的扶贫格局。

(五)发展公共事业,着力改善民计民生。

落实好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困难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等各项政策,积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快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和计生服务室建设。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国策,控制政策外生育。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扶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支持引导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统筹抓好城乡医疗救助、五保供养、合作医疗、农村低保、新农保等政策落实,确保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2013年底在全村实现新农保全覆盖。

(六)培养技术人才,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广泛开展普及性培训,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宣传普及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两后生”免费提供农业科技培训。加快培养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水保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型服务人才,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大力推广旱作高效农业、肉牛改良、设施蔬菜生产、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三沼”综合利用、减灾防灾等节本增效技术和精良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现代农业技术。积极推广先进适用、节能环保的农业机械,鼓励扶持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购置农机具,最大限度拓展农机作业领域,着力提高农机服务水平。严格落实农民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和良种补贴等优惠政策,稳定种粮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

(七)坚持强基提质,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指导村级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工作制度,大力推进基层村党支部工作创新,坚持抓产业首先抓班子,抓班子首先抓干部的发展意识,选产业型干部,配产业型班子,鼓励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落实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计划,加强村社干部的教育培训,努力把村党支部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陈家坝乡老场村民委员

2013年8月27日

F132.Com编辑推荐

xx村发展规划


xx村发展规划

长沙县田汉村发展规划

(20**-20**)

长沙县田汉村位于长沙县东北部,是老一辈艺术家田汉同志的故乡。总面积5.6平方公里,共有水田3368亩,林地600亩。现有33个村民小组,970户,总人口3360人。

一、主要优势

(一)人文优势。田汉村是老一辈艺术家田汉同志的诞生地,田汉故居修葺一新,历史文物保存完好。田汉村是长沙县果园镇青少年活动阵地和艺术中心,文化氛围非常浓厚。

(二)组织优势。田汉村现有党员137人,其中女党员18人,村支两委文化层次和思想觉悟较高,搭配合理,管理能力较强,深受村民信赖。

(三)地域优势。田汉村所属果园镇,与黄花镇、星沙镇、安沙镇紧紧相连,交通十分便利

二、薄弱环节

(一)基拙设施需进一步完善,村级经济需扶强拓宽。部分道路需进行硬化,影响着村民的生产生活。田汉故居的周边环境需进一步完善,故居需修整,人文优势有待进一步加强。村集体经济薄弱,影响村公益事业的发展。

(二)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收入较低。“稻谷、生猪”是全村的基本劳作模式,没有优势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尚未突破。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打工,以劳务输出为主。

三、发展思路

(一)发展目标

1基础设施基本完善。①进村入组公路实现水泥路面硬化率达到100%以上,主要干道实现绿化、亮化。②完成全村主要河渠、水坝的护砌整修。③村民庭院、公共活动场所实现园林化。

2村民收入明显增加。①引进企业落户,增加本村劳动力就业机会。②开发田汉公园,建设以公园为依托,集旅游、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农家乐。③全村通过劳务输出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④重点引进3——8家企业,采用多种合作形式,培育村集体经济,同时解决部分村民单一务农问题,激励全村群众勤劳致富,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800.元以上。

3社会事业全面发展。①全村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将田汉小学建设成市级标准的中心学校,完善学校综合大楼,规划建设体育场地,完善学校绿化设施。②村卫生所,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O0%③基本建立养老制度,孤寡老人实现集中养老。④卫生厕所改造率达到100%,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的村民达到80,以上,畜禽饲养全部达到人畜分离标准。

4民主管理规范有效。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组织和制度健全,作用发挥良好,达到村发展规划由村民代表共同研究制订,村重点事项安排由村民决策监督小组决策与实施,村级重大建设项目由村民监事会进行监管,村财务支出由村民理财小组进行监督的标准要求。

5乡风村尚健康文明。村规民约健全,教育调处机制完善,村民遵纪守法无刑事案件,团结互助。计划生育合格率达到100%,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

(二)发展步骤:

20**年:科学制订规划,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美化村容村貌。完善田汉故居修缮,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名人氛围,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着力抓好经济建设,提升村集体经济能力。工作主要有以下方面:①加大对田汉小学的建设力度,完成学校综合楼等设施建设;新征土地2亩,70万元,新建学校田径场和校园绿化。②建设“田汉公园”,并以田汉公园为依托,建成集休闲、钓鱼、会议、旅游、娱乐、餐饮为一体的星级休闲农家乐。③力争引进1-2家企业落户村工业小区,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当地村民的就业机会。④修缮田汉故居,完善故居周边的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宣传田汉的革命精神,做好田汉同志诞辰110周年庆典活动,提升田汉村名人故里的影响力,充分挖掘村文化资源。⑤争取开通田汉村自己的网页,宣传村的文化、经济、政策、环境等。

20**年:形成主导产业,建立增收机制。

***社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示范社的发展规划


为了认真贯彻县委、县府树立建设丘区示范县及全县农村工作流动会议精神,加快全面小康示范点建设进程,促进全镇于2010年全面达小康的奋斗目标的实现,结合实际,特制定磨咀村11社全面小康示范点建设发展工作规划。 一、基本情况 磨咀村11社地处县城西,离县城3公里,座落在山青水秀的龙泉山下,全社共有农户32户,合计127人,劳动力67人。现有耕地面积76.7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28.2亩。2003年人均纯收入3081元。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以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建设为目标,坚持面向市场调结构,增收富民建新村,大力推进“六通三化”战略,积极探索依托县城,服务城市,发展自我的新路子,力争于2007年实现全面小康。 三、奋斗目标 到2007年,通过4年左右的时间,把该社建成我镇的全面小康示范社,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跨越;生态资源实现由简单利用型向可持续发展的跨越,初步形成蔬菜、水果、养殖以及劳务四大支柱产业;人民生活实现由初级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跨越。 2005年,蔬菜基地达20亩,优质水果30亩,发展种养大户达5户,引进推广新品种4个,推广适用新技术2项,劳务输出25人,农民新村修建户达30%,沼气池达95%口,全社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2006年,建设蔬菜基地达40亩,加大对30亩优质水果基地的管护、增效,发展种养大户达10户,引进推广新品种3个,推广适用新技术2项,劳务输出达45人,农民新村修建户达70%,全社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 2007年,全社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达到全面小康建设标准。 四、发展模式及经济支撑点 充分发挥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逐渐淡出传统农业,发展城郊特色经济。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六通三化”为重点,以“三个转变”为动力,扶持大户,建设基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生活小康化。 1、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由于城市扩展,蔬菜基地大量被征占,充分利用该社离县城较近的有利条件,建立成片优质蔬菜基地20亩,发展种植大户3户,实现亩平产值4200元,全社增收8.4万元,人均增收700元。 2、发展名优水果基地。转变观念,将原有荒破28.2亩退耕还林未挂果的果树,进行品种高换改良,并加强管理,全社年增收5万元,人均增收400元。 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利用该社群众庭院,发展名优水果、花卉。新发展农家乐户2户,年收入2万元,人均增收150元。 4、搞好养殖业的发展。坚持一村一品,一社一色的指导思想,利用庭院和在水果树下发展养殖业,做到上面有优质水果,下面有鸡、鸭、鹅群,促进毛猪、耕牛、养蚕全面发展,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 5、大力发展劳务输出。我地借离县城近的优势,抓好农村劳动力输出和就地转移,每年力争输出劳动力45人,人均增收2000元。 6、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六通工程”为重点,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路通”,力争在2005年内,修建社至龙泉路的主要路段1000米水泥路,进一步完善到各户的水泥路工程。二是“水通”,整治排灌水渠2000米,利用拦田堰的有利条件,开发10亩田面积的蓄水量,做到能渔、能灌、能养殖,促进全面发展。三是“气通”,新建沼气池32口,做到用沼气参建户100%。四是“光纤电视通”,实现光纤电视入户率达100%。五是“电话通”,安装固定电话达95%以上。六是“电通”,实现以电代柴户30%。 7、引进外资,借资发展。利用我地离城近和六通的自然优势,努力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大力实行招商引资,引进外来有志之士来该社办厂,搞活地方经济,增加人均收入300元。 五、2004年工作重点: 1、全面完成社、户的水泥路面硬化2200米,“户通”硬化率达100%。 2、年底完成沼气池31口,力争达到100%。 3、巩固发展名优水果,力争2005年全面挂果上市。 4、大力发展养殖业,重点发展养蚕大户1户,养殖大户4户,劳务输出和就地转移45人。 5、发展个体工商户大户30户,民营企业2户。 6、确定示范户10户。 附:太和镇磨咀村11社全面建设小康规划表。 二OO四年七月六日 太和镇磨咀村十一社全面建设小康工程规划表 户主姓名 实施年度 基 本 现 状 小康工程建设项目及内容 主要增收项目 备 注 蔡成烈 2004~2007 农业人口6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3.0亩,人均收入310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3人、种蔬菜10亩,养蚕和养猪10头,果树0.5亩 示范户 恭绍伦 2004~2007 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2亩,人均收入300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2人,养猪6头,种蔬菜0.8亩 示范户 蔡彦德 2004~2007 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1.5亩,人均收入308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2人,养猪10头,种蔬菜0.8亩 示范户 蔡绍界 2004~2007 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4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10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运输、劳务输出1人,种蔬菜0.5亩,养猪10头 示范户 蔡绍维 2004~2007 农业人口4人,劳

动力3个,耕地面积2亩,人均收入308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2人、养猪8头,种蔬菜0.5亩 示范户 唐乐琼 2004~2007 农业人口1人,劳动力1个,耕地面积0.5亩,人均收入3100元 沼气池1口 劳务输出1人 示范户 谭周银 2004~2007 农业人口4人,劳动力4个,耕地面积2亩,人均收入310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4人 示范户 蔡绍凯 2004~2007 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08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3人,养猪10头,种蔬菜0.6亩 示范户 太和镇磨咀村十一社全面建设小康工程规划表 户主姓名 实施年度 基 本 现 状 小康工程建设项目及内容 主要增收项目 备 注 蔡润生 2004~2007 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10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运输、劳务输出2人,养猪6头 示范户 蔡兴才 2004~2007 农业人口2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1亩,人均收入310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2人 示范户 蔡绍建 2004~2007 农业人口4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0亩,人均收入308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2人,种蔬菜0.5亩 示范户 蔡绍中 2004~2007 农业人口4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2亩,人均收入300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2人,养猪8头,种蔬菜0.6亩 蔡绍军 2004~2007 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08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2人,养猪5头 蔡绍志 2004~2007 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10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2人,养猪7头 蔡绍仁 2004~2007 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10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2人,养猪5头,种蔬菜0.5亩 蔡绍玖 2004~2007 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00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1人,养猪8头,种蔬菜0.6亩 太和镇磨咀村十一社全面建设小康工程规划表 户主姓名 实施年度 基 本 现 状 小康工程建设项目及内容 主要增收项目 备 注 蔡绍富 2004~2007 农业人口4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亩,人均收入300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2人,养猪6头 蔡绍举 2004~2007 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1.5亩,人均收入308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2人,养猪5头,蔬菜0.3亩 蔡绍锦 2004~2007 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00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3人,养猪8头 蔡绍夫 2004~2007 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10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3人 蔡绍络 2004~2007 农业人口4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0亩,人均收入308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2人,养猪6头,种蔬菜0.5亩 蔡 荣 2004~2007 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1.5亩,人均收入3080元 沼气池1口 劳务输出3人 谭周金 2004~2007 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08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3人,养猪5头,种蔬菜5亩 蔡兴久 2004~2007 农业人口4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亩,人均收入308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2人,养猪5头 太和镇磨咀村十一社全面建设小康工程规划表 户主姓名 实施年度 基 本 现 状 小康工程建设项目及内容 主要增收项目 备 注 蔡绍金 2004~2007 农业人口6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3亩,人均收入308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3人,养猪8头,种蔬菜0.6亩 蔡绍奇 2004~2007 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1.5亩,人均收入308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3人,养猪6头,种蔬菜0.5亩 蔡云军 2004~2007 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1.5亩,人均收入310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2人 蔡天三 2004~2007 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08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1人,养猪5头,种蔬菜0.6亩 夏洪秀 2004~2007 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1.5亩,人均收入308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1人,养猪5头 谭周富 2004~2007 农业人口4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亩,人均收入308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3人,种蔬菜0.6亩 蔡绍伟 2004~2007 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1.5亩,人均收入310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2人,养猪5头,种蔬菜0.4亩 蔡绍 2004~2007 农业人口1人,耕地面积0.5亩,人均收入3000元 养猪2头
***社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示范社的发展规划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意了,好的策划书不一定按某种格式,或许一篇好文案本身就是一部好的策划书。以上《村小康建设发展规划》一文能帮助您解决策划书的撰写需求,如果还想阅读关于“公司发展规划方案”相关内容,请访问“公司发展规划方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