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工作总结 > 企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 导航 > 养殖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企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养殖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总是从指间划过,静悄悄的,一点儿也不停留,这段时间的工作已经落下帷幕,需要我们对工作进行阶段总结了,总结从某种意义上说,经验教训作为精神成果比物质成果更有价值,那这个工作总结的内容要怎么写?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养殖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养殖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小编寄语:下面是我们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养殖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请大家参阅!

今年以来,我局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按照“7+6”脱贫攻坚行动分解的责任,主动作为,全力以赴,坚决打好养殖产业扶贫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成效

据部门统计,20xx年一季度,全市养殖业共投入扶贫资金1241万元,产出资金1719万元;养殖产业扶贫涉及112个村、7588户、23523人,分别占产业扶贫总村、户、人口数的60-70%。全市从事生猪养殖的贫困村分别有39个、411户,从事牛羊养殖的分别有72个、572户,从事家禽养殖的分别有58个、611户,从事水产养殖的分别有19个、55户,从事其他特种养殖分别有4个、15户;转移安置贫困劳动力3216人;预计将为产业扶贫的贫困户户均增加收入4650余元、人平增加收入1500余元。养殖产业扶贫已成为全市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二、主要工作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一是成立了领导小组。市局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局长丁石春为组长,其他局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养殖业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专门负责的分管领导和责任科室,加强对全市养殖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了养殖产业扶贫领导小组。二是召开了动员大会。3月初,我局分别召开了有各县市区局长参加的全市养殖业产业扶贫工作会议和各县市分管局长及责任股室负责人参加的养殖产业扶贫责任落实会议,要求各县市畜牧水产部门要高度重视养殖业扶贫工作,要将养殖扶贫作为部门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要树立“产业扶贫,养殖业必须有所作为,必须挑起重担”的观念,主动与扶贫办沟通衔接,主动与贫困村、贫困户对接,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迅速掀起养殖扶贫高潮,为产业扶贫、精准扶贫助力助跑。三是落实了扶贫责任。将养殖产业扶贫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了市局和各县市局签订的“20xx年养殖业目标管理责任状”,明确了养殖产业扶贫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各县市养殖业项目资金50%用于扶贫,将养殖扶贫工作纳入对各县市畜牧水产局的重点工作考核范畴,对养殖扶贫工作进行专项考核,并作为年度养殖工作评先评优重要内容,对扶贫工作不力,受到政府和扶贫办通报批评的,评先评优实行一票否决。四是建立了督办制度。每月汇总一次信息,每季度调度一次工作,不定期进行督查。4月上旬召开了调度会,组织相关人员,由分管领导带队,到各县市进行了专项督查,对各县市的养殖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现场检查和指导。

2.制定方案,精密筹划。一是调查摸底。年初,组织450多人深入全市各建档贫困村、贫困户,调查了解有关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看其是否具备养殖条件,问其是否有养殖意愿,基本摸清了养殖扶贫的底子。同时深入到养殖大户、养殖能人、养殖家庭农场、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龙头企业,动员他们发挥企业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扶贫工作,尽可能地使用贫困人口的劳动力,积极探索扶贫的模式和方式。通过上述工作,精准确定了今年养殖业扶贫的对象和扶持方式。二是制定方案。根据摸排的情况,制定了《20xx年**市养殖产业扶贫工作方案》,各县市针对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的原则,分别制定了扶贫方案,宜畜则畜、宜禽则禽、宜渔则渔。积极探索推广了茶陵龙华农牧分贷统还、林丰牧业“公司+基地+农户”、**县银丹公司和炎陵县福来喜分养统收、醴陵市吉泰禽业公司畜禽代养、攸县枫水湾农业公司合作养殖,以及自主创业、入股分红、劳动力安置、项目支持等多种扶贫生产模式,将贫困村、贫困户养殖大户、养殖能人、养殖家庭农场、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龙头企业连接起来,使贫困养殖户技术有支撑,产品有销路,效益有保障,收入可持续。三是广泛宣传。制定了宣传方案,将3月份确定为“养殖产业扶贫宣传月”,通过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发放资料等形式,借助电视广播、网络报刊、微信微博等媒体,广泛宣传养殖产业扶贫工作,使通过科学养殖能够帮助脱贫致富的理念深入人心。

3.落实措施,精准帮扶。一是技术轮训。全市开展生猪、牛、羊、家禽等养殖技术培训班8期,轮训贫困人员2000余人次。让贫困户学习并掌握养殖技术和管理知识,做到科学养殖,提高养殖效益。二是业务指导。对每个贫困指定专门的养殖技术指导人员,负责对其养殖技术进行“一对一”指导。今年以来,市县两级共派出技术人员共计850余人次,对各贫困户进行养殖技术、疫病防控、综合管理等技术指导,使贫困村养殖水平不断提高。三是结对帮扶。制定了“一对一”的帮扶方案,市县两级均安排了领导和技术人员对贫困户进行“一对一”帮扶。市局5名局领导和23名技术骨干与28户贫困户通过“结对子”建立帮扶关系。

三、主要问题

一是部门产业扶贫资金有限。畜牧部门没有扶贫专项资金,其它项目资金虽然50%用于扶贫,但总量不大,茶陵县所有养殖项目资金由县财政统筹,用于养殖业的资金反而较往年明显减少,难以发挥资金的撬动作用。

二是部分贫困户自主发展意识不强。有部分贫困户“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自主发展的意识不强。

三是返贫现象可能存在。去年以来。全市共为贫困村、贫困户赠送牲畜4000多头,禽类2.3万羽,畜禽出栏出笼后,部分贫困户不愿自主积累,保持生产和收入的持续性。今后不再赠送,他们不再养殖,返贫现象就极有可能。

FWR816.cOm扩展阅读

工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在州经信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围绕目标任务不放松,扎实开展工作,开拓进取,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全县工业经济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服务企业、争资立项、各项工作有效推进,极大促进了我县工业经济增量提质,转型升级。结合我县工业产业扶贫工作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并认真开展了相关工作。现将我县1—8月工业产业扶贫工作推进情况报告如下:

一、目标任务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开展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培训,完成培训3期10人次。3月底前,完成拟定工业企业技能人才培训方案;6月底前,完成工业企业技能人才培训1期2人次;9月底前,完成工业企业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培训2期6人次;12月底前,完成工业企业技能人才培训3期10人次。

二、推进方式和取得的成效

一是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月底前,完成了《20xx年县工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并上报州经信委。截止目前已组织县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县庄园农业文化有限公司、县永康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县光伏发电有限公司、县东藏文化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合作社、县粮油收储公司完成8期14人次培训工作,已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二是通过工业产业扶贫实现贫困人口就业增收。20xx年以来已协调解决贫困人口临时就业518人次,长期就业19人,实现增收2228002元。其中县光伏发电有限公司20xx年4—7月解决乡一村、二村,乡村、乡四村、一村、乡四村等临时就业283人次,实现增收1089190元;县永康绿色食品有限公司20xx年1—7月解决乡二村、乡三村贫困人口长期就业3人,实现增收49000元;县绿色食品有限公司20xx年1—7月解决乡村、乡村贫困人口长期就业4人,实现增收84000元;县庄园农业文化有限公司20xx年1—7月解决乡三村贫困人口临时就业51人次,长期就业5人,实现增收137000元;县生原食品加工厂20xx年1—7月解决乡、乡贫困人口长期就业6人,临时就业8人次,实现增收142200元;县乡光伏电站20xx年1—7月解决乡村贫困人口长期就业1人,临时就业176人次,实现增收726612元。

三是通过工业项目实现土地流转增值。县光伏发电有限公司在乡二村修建光伏电站,乡二村通过租赁草场约700亩(以实际占地面积为准)给县光伏发电有限公司,实现每年20万左右的财产性收入,目前已签订协议。

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总结


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总结

产业开发处全体同志贯彻落实全市脱贫攻坚决策方针和办党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增收”这一目标,以建立产业精准扶贫利益联结长效机制为主线,立足全产业链发展扶贫特色产业,巩固提升乡村旅游扶贫,大力培育网上村庄推进电商扶贫,促进革命老区贫困区县农村发展,积极探索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乡村旅游成为贫困地区优势主导产业,凸显强劲的造血和带动功能

深入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渝府办〔20xx〕xx7号),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实现了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多赢局面。目前,已在全市47个片区231个村实施了乡村旅游扶贫产业项目,其中xx7个高山贫困村建设成为乡村旅游专业村,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1.1万户。近3年来,接待各类游客量都稳定地达到近100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总收入近40亿元。其中,建卡贫困户直接经营农家乐xx60户,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贫困户就近参加农家乐务工常年保持在5000人以上,人均工资收入1.2万元。乡村旅游扶贫在扶贫攻坚中凸显出强劲的造血和带动功能。

(一)围绕精准扶贫制定特惠的扶持政策,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到村到户精准扶贫的意见》和《关于扎实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坚持了“两个瞄准、八个到户”。两个瞄准,即:瞄准贫困村和贫困户。要求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必须以建卡贫困户为主体,贫困村和高山移民搬迁点为核心连片实施。八个到户,即:规划到户、项目资金到户、帮扶到户、营销到户、设施建设到户、金融到户、培训到户、管理到户,为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整合资源,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20xx年全市安排乡村旅游扶贫资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8010万元,重点支持贫困村乡村旅游、贫困区县旅游宣传营销等。启动了奉节兴隆镇六垭村、彭水鞍子镇新式村、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秀山涌洞乡楠木村、丰都高家镇方斗山村等5个贫困村的试点工作,整合各类资金总计投入2.33亿元。发挥扶贫小额信贷专属产品优势,为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抵押、免担保、优惠利率、财政贴息”的银行贷款。开县民丰互助合作会四年累计为开州两个发展乡村旅游贫困村的贫困户发放小额扶贫贷款287万元,发展避暑休闲接待床位788张,贫困户累计增加收入181万元。

(二)围绕精准扶贫探索多形式带动机制,破解“富民不扶贫”的难题。一是支持独立发展。对有意愿有能力独立发展产业的建卡贫困户,进行分类指导,积极支持独立发展产业。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支持发展农家乐;有条件发展休闲观光产业的,支持发展配套产业;不具备独立发展产业的,支持就近务工等。城口县兴田村,20xx年以来,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57户,支持269人发展中蜂、板栗、高山土豆等特色产业。251人实现就近务工。二是引导合作发展。积极支持采用股份制、合作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项目资金50%用于补贴贫困农户。同时,支持建立村级互助资金组织和电商扶贫合作组织。形成专业户、专业村和专业合作社,进行生产合作、金融合作和消费流通合作的“三专三合作”的合作模式。开县长沙镇齐圣村采用“参股入社、配股到户、按股分红、脱贫转股、滚动使用”的方式,以村为单位组建专业合作社,将76户建卡贫困户发展为合作社社员,按照每户2000—5000元给予配股。三是鼓励带动发展。石柱县石家乡石龙村36个贫困户将108万元财政扶贫专项补助资金借给乡村旅游龙头企业。企业按借款总额10%的比例每年向合作社缴纳10.8万元占用费,所需的40多个用工岗位首先满足36户贫困户的务工。同时,企业对贫困户农业生产进行指导,产品由企业收购。

(三)围绕精准扶贫探索“互联网+旅游”新机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农业独木支撑的格局,逐步建立起了以乡村旅游为龙头,依托农村电商扶贫服务体系,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广网上村庄电商扶贫平台,在试点村建设电商扶贫平台,把试点村的农家乐和农副产品数据采集上网,在网上宣传当地的乡村旅游资源,推销本地优质土特产品。体验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特色水果、高山蔬菜等配套产业基地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奉节县兴隆乡村旅游示范区,三个乡镇连片发展,建成蔬菜基地1.5万亩。其中,600 户贫困户种植高山反季节蔬菜3000亩,实现产值2500余万元。发展家庭牧场xx0多家,高山冷水鱼养殖基地xx个,观光花卉基地3000亩。一些企业还和贫困村联合搞起了避暑地产开发。

二、大力培育网上村庄推进电商扶贫,着力破解贫困地区农产品“卖难”问题

大力培育以网上村庄为龙头的市场主体,注重贫困地区农副产品上行,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化运作“两条腿”走路,逐步建立符合我市农村电商发展实际的电商精准扶贫体系。截止20xx年xx月底,全市18个贫困区县已建成或在建网上村庄服务站xx5个,合作农户6580户(其中贫困户2768户、占比42%);平台上线农家乐4865余家、用户数量达100万人次;组织电商培训45次、受众达6000余人次;网上村庄线上线下实现交易额达到1.5亿元(其中农产品交易额过亿元)、覆盖农户xx000户(其中贫困户4000余户)。城口、武隆、黔江、奉节等10个网上村庄服务站实现农产品交易额xx79万元,覆盖农户2xx9户(其中贫困户820户占38.7%),户均增收650元。

(一)帮贫困村“土货”走出大山,助贫困户好产品卖出好价钱。截止xx月底,网上村庄在城口县东安镇黄金村、新建村销售当地蜂蜜、核桃、板栗、中药材、土豆、腊肉等,实现交易额652万元,覆盖644户农户(其中贫困户222户),户均销售收入近万元。涪陵龙潭镇义和村网上村庄销售土鸡、土鸡蛋、大米及当地农副土特产品10多种,服务站销售额达1xx万元,并以销定产培育订单农业,以合作社发展与农户的养殖合作,10月签订土鸡合同养殖达到9800只。奉节县康乐镇河水村服务站通过网上销售奉节脐橙,实现交易额252万元,覆盖53户农户(其中贫困户28户)。采取“会员制”模式将彭水县桐木村贫困农户的高山优质疏菜销售到大城市,价格提高了50%。据统计,网上村庄采取农村电商新模式帮助贫困村农产品销售实现了“一高一低”:农户销售高山蔬菜和肉类销售价格提高58%,但同比超市低50%;板栗核桃干果类提高100%、蜂蜜提高50%,但同比超市分别低40%、30%。

(二)促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变绿水青山为农户的“金山银山”。网上村庄组织活动71场次,直接和间接带动了约xx万辆车、60万余人次到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实现线上线下消费销售1.2亿元。一是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深入挖掘乡村独特的民俗、特产、风貌,拓展市民农园、民宿等新业态旅游。采取线上平台下单、线下服务站服务的方式,增强消费者对农村的亲近感和归属感。通过微信互动、朋友圈宣传、新媒体推广吸引大众广泛参与,并提供个性化服务。二是发展订单农业推动农旅融合。以网上村庄为平台,酉阳县毛坝村发展农家乐200多家,高山蔬菜1000多亩;城口县东安镇兴田村、新建村和黄金村,发展高山土豆3000亩,养殖中锋4000多群,发展花卉1000多亩,新发展农家乐50多户。三是变农村资源为农户增收“财源”。创新乡村旅游模式,大力培育100个乡村旅游扶贫电商示范村,通过组织常态化的系列活动,春季踏青、赏花、采笋,夏季避暑、纳凉、休闲,秋天采板栗、摘核桃、拔花生、赏彩叶,冬季杀年猪、购年货、过大年,让贫困村春夏秋冬四季有活动,让贫困户勤劳致富有盼头。

三、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扶贫特色效益农业,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

(一)大力发展扶贫特色产业。以“柑橘、榨菜、草食牲畜、生态渔业、中药材、茶叶、调味品”等七大特色产业链为重点,支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向贫困地区、贫困户延伸。20xx年全市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5432个,在重点区县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22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968.28亿元,增长4.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xx49元。全市发展蔬菜1xx0.59万亩1875.xx万吨、柑橘产量280万吨、牛出栏70.44万头、生猪出栏2047.81万头、羊出栏300.67万头、家禽出栏2.49亿只、中药材产量47.2万吨、茶叶产量3.4万吨、调味品产量106万吨、生态渔业产量50.8万吨。

(二)加大扶贫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农业项目资金聚焦扶贫,重点向贫困区县倾斜,市级支农资金65%以上支持贫困区县。据统计,全年市级以上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45.4亿元,较上年增长xx.2%。投入现代特色效益农业资金4.4亿元,推动七大特色产业链向贫困地区延伸,增量部分用于贫困区县比重达77%,扶持范围放宽到贫困区县所有扶贫产业。支持贫困区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由区县根据本地产业精准扶贫规划,自主确定扶持的产业和项目。

(三)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将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扩大到所有贫困区县,每个区县每年不少于3000万元资金用于改革,连续实施5年。全市已开展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的农业项目有xx31个,涉及财政补助资金8.29亿元,流转土地28万亩,已量化资金6.79亿元;持股集体经济组织1xx9个,持股资金1.22亿元;持股集体经济组织成员xx.55万户,持股金额2.63亿元(其中贫困户1.63万户,持股金额5975万元)。部分项目已兑现分红648万元,流转土地亩均分红200元以上。

四、积极探索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引导金融服务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

金融是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活水之源。我们将金融扶贫作为推动“发展产业脱贫一批”的强大动力,立足于为贫困群众量身提供特惠金融服务,积极探索、创新机制,从“信贷支持”和“保险保障”两方面着手,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取得新进展,超额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全市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规模达到2.3亿元,在18个贫困区县实现了全覆盖,全年新增发放扶贫小额贷款xx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40%,直接帮助3.7万余户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各区县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涌现出一批“符合政策、接地气、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小额信贷新模式。彭水县与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分行签订金融扶贫战略合作协议,以政府为主导,降低银行成本和风险,开发了“金穗惠农”专属信贷产品,全年发放扶贫小额信贷7亿余元;酉阳县针对贫困户信用基础薄弱探索了“借款启动、奖补巩固、贷款提升”新机制;巫溪县探索“产融结合”促发展。将金融资金与光伏、构树、生猪3类扶贫主导产业有机结合,促进产业发展;开州区、武隆县创新农村资金互助模式,将互助中心设在贫困乡镇、贫困村,采取会员制、封闭式的运转方式为贫困户提供周转资金;石柱县建立金融扶贫利益衔接模式,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每5万元贷款带动1个贫困户,贷款总额10%用于贫困户就业务工、原材料收购、固定分红等;丰都县推出“政府+银行+担保+保险”四位一体联动模式,较好平衡了政府、银行、企业和贫困户的利益及风险;梁平县组建全市首家村级扶贫担保公司,通过扶贫资金主导、社会资本参与、村级注资补充的三方合作,为扶贫产业提供融资担保贷款。

(二)开展农村住房保险试点,为防止贫困群众因灾致贫返贫提供了经验做法。安排548万元扶贫资金为试点区县83万贫困人口购买农村住房保险,全年1xx7户受灾贫困户及时获得保险赔偿383.44万元,赔付率达到70%,有力发挥了商业保险在开展救灾救助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保险保障内容基本涵盖农村住房可能发生损坏或倒塌的主要风险,赔付额针对农村住房建筑材料不同,采取差异化赔付限额标准,最高可达到6万元。我们出台了《建卡贫困户农村住房保险赔付标准》和《整间房屋损毁认定标准》,会同保险公司研究制定了灾害事故应急预案,增强工作队伍力量,开通理赔绿色通道,实现3分钟受理、24小时内抵达受灾现场、72小时内确定赔付额度、xx个工作日内赔付款拨付到位。同时,对特别紧急的情况,提供就地报案、就地查勘定损、就地支付赔款的即时保险服务。

(三)信贷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重点突出精准扶贫带动作用。一是下达扶贫项目贷款贴息资金xx00万元,补助项目37个,撬动扶贫贷款资金4.6亿元,带动5243户贫困户发展生产。二是协调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向贫困地区村镇银行发放扶贫再贷款4.1亿元支持扶贫企业发展生产,直接带动贫困户1.1万余户。三是出台《关于做好金融扶贫示范点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目前,已成功创建54个市级金融扶贫示范点,贷款余额合计6亿余元,通过提供就业岗位、产业发展带动、股份分红、信贷支持等方式带动贫困户1万余户。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20xx年,我市将在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基本完成扶贫攻坚任务,扎实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将成为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战役。为此,我们将始终瞄准一个目标,坚持两条主线、发展三大产业、培育四类主体。即:紧紧围绕“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稳定脱贫增收”这一目标,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和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机制为主线,着力发展“一村一品”、乡村旅游扶贫和电商扶贫三大产业,积极培育贫困户、致富带头人(大户)、农民合作社、扶贫龙头企业等四类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完善贫困户巩固脱贫成果持续不断发展产业的长效机制。

一是深化产业扶贫行动。加大特色效益农业资金投入力度,推动七大特色产业链向贫困地区延伸覆盖,让扶贫对象分享更多的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培育力度,扶持建设一批扶贫对象参与度高、带动性强的特色优势农业基地。

二是提升乡村旅游扶贫实效。加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片、示范村、示范户创建力度,完善乡村旅游扶贫与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特色效益农业培育、新农村建设等融合发展机制。深化开展赶年体验、踏青赏花、民俗民风等乡村旅游休闲体验活动。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资本入股、发展农家乐、务工、销售农副产品等形式参与乡村旅游发展。

三是加大电商扶贫力度。加快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和村级电商扶贫站点建设,实现全市有条件的区县(自治县)、乡镇和行政村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全覆盖。大力培育网上村庄电商扶贫,注重农产品上行,促进商品流通,不断提升贫困人口利用电商创业、就业能力,拓宽贫困地区特色优质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和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渠道着力。

四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区县探索利益联结新机制,强化市场主体与贫困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总结推广入股分红、订单种养、村企共建、托管代养、联户带动等有效模式。研究出台资产收益扶贫指导意见,推进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农业设施权属改革试点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等,推动贫困村、贫困户获得稳定资产性收益。选择一批水电、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实施资产收益扶贫试点。

五是全面推广扶贫小额信贷。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在18个贫困区县全面推广扶贫小额信贷工作,不断完善风险补偿机制,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扶贫部门+驻村工作队+银行+保险+担保+贫困户”六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提高贫困群众扶贫小额信贷获贷率,力争全年向贫困户新增发放贷款30亿元。

网箱养鳝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网箱养鳝产业扶贫工作总结本文作者:在水一方 原创投稿
汊河镇龙坑村网箱养鳝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我镇龙坑村20xx年度网箱养鳝产业扶贫项目,在市扶贫办的精心指导下,产业扶贫围绕帮助贫困群众拓宽基本增收门路,以实施网箱养鳝项目为重点,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整合资源力量,强化项目管理,努力提高扶贫开发项目的质量和效益。以帮助贫困村培植和发展基础产业、特色产业为重点,认真贯彻执行省市产业扶贫项目建设的有关精神和工作部署,严格按项目建设内容和要求,于20xx年4月正式启动实施,20xx年1月中旬圆满结束。通过项目的实施,龙坑村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增加了贫困农户收入,贫困农户致富能力有所增强。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项目实施的基本情况
龙坑村网箱养鳝产业扶贫项目分布龙坑村7个村民小组,实施项目的农户有65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6%,其中:实施项目的养殖示范户15户、贫困户50户,受益人口246人。项目规模:共建网箱883口,其中贫困户建网箱456口、示范户建网箱427口。总投入35.51万元,其中:市财政投入专项资金9万元。总收入75.6万元,近此一项,实施项目的农户比较上年户平增收3150元。
二、资金使用情况
镇、村对扶贫资金管理严格按照市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对专项资金进行管理。镇财经所对扶贫资金做到“专账、专户、专人管理”。设立了财政扶贫资金专户,专账核算。并且根据批复的项目计划和工程进度,及时拨付项目资金,对财政扶贫项目资金进行单独核算。对项目资金使用原始凭证严格按要求审核,做到无挤占、挪用等违法违纪行为,报账凭证内容完整、真实,数字准确。
龙坑村网箱养鳝项目共完成投资35.51万元。其中完成市财政下达财政扶贫资金计划投资9万元,8.45万元用于65户的生产补贴,贫困户按(网箱数)120元/口的标准进行补贴,示范户按(网箱数)70元/口的标准进行补贴,资金已经适时发放到户,0.55万元用于技术培训。
三、总体效益
通过20xx年度网箱养鳝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使龙坑村48户贫困户摆脱了困境,扶贫效益比较明显,实施项目的65户,户平增收3150元,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市财政投入的9万元以奖代补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了村域经济的发展,全村出现了六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该项目实施成功,使大部分群众从思想上认识到了发展网箱养鳝的经济效益,思想基本上从“要我发展”转变到了“我要发展”的观念上来。在落实政府一系列政策、指导措施上,变得积极主动了。二是经营理念的转变。项目实施产生了10余人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的经纪人,催生了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为项目成功嫁接大市场创造了条件。三是养殖技术的转变。通过接受培训和实际操作,增长了科学养殖的知识。四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变。项目的实施改变了全村多年来单一传统养殖的发展模式,特色养殖得到了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内部生产结构得到了调整,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的转变。六是密切了干群关系。项目的成功实施,增进了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信任,提高了政府的信誉度。镇、村干部的工作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四、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专班,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为切实抓好项目的实施,镇、村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并建立了相应工作机制,确保了项目的有序实施。
(二)宣传发动开好‘三会“,充分调动困难户的积极性。在项目的建设中,贫困农户是项目实施的主体。在项目前期宣传发动阶段,重点开好“三个会”,广泛发动困难户实施好项目的积极性。一是召开了村 “两委”会,统一认识,要求村支“两委”成员要有针对性地入户做好调查和宣传发动,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带头示范。二是召开能人和大户会议,消除群众顾虑,让示范户先干起来,通过他们的带动影响贫困户,采取结对帮扶等形式,共同实施好项目。三是在村民小组召开会议,向项目实施人分析市场前景,进一步坚定了他们实施产业项目的信心。
(三)明确任务职责到位,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由镇农业办和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负责技术指导;镇纪委、镇财经所负责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党政办负责公开项目资金、实施农户、补贴标准;镇、村干部和有帮扶能力的党员负责结对帮扶;村委会负责组织协调和项目后续管理工作。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少数贫困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还未得到彻底转变,缺乏对科学养殖重要性的认识,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较低,科技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极少数困难群众思想僵化保守、固执,对政府各项优惠政策、措施无动于衷。
(二)经营理念有待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的销售过分依赖于小商贩的收购,贫困群众商品经济意识不高,经营的自主性不强, “怕卖

网箱养鳝产业扶贫工作总结第2页不出去”的思想还在部分群众中存在。农村经纪人的发展还处于萌芽状态,经营理念的商品意识还有待进一步的增强。
(三)实施产业扶贫项目的基础还不牢固。一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上级扶持力度也十分有限,仅凭这种鼓励补贴式的扶持很难解决特殊困难户的脱贫问题;二是 农民自主发展的意识还不强,依赖政府补助的意识较强,实施产业扶贫项目的基础还未筑牢。
(四)生产条件较差。渠系不配套,水利设施严重老化,村内道路不畅,农户自身经济条件差,修建配套工程资金严重不足,养殖项目受到一定的影响,客观上影响了项目的实施质量。
六、下步工作打算: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拓宽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强我镇产业扶贫项目的管理力度,在巩固、发展、提高上下功夫,把项目实施好,从而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做好20xx年度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准备。在总结20xx年度项目实施工作的基础上,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把20xx年度产业扶贫项目建设任务落实到位。
3、整合项目资源,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积极争取土地整理、“小农水”、优粮工程、水产通道建设、通村公路建设、农电改造等项目支持,为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汊河镇党政办公室
二0xx年一月二十日

养殖项目工作总结


一、主要工作

1、做好调研,制定方案。

按照沪农林(XX)14号文件的要求和市林业养护项目工作小组的具体部署,经对我区沿海防护林、污染隔离林、水源涵养林等生态公益林进行了调研摸底,我区成立了万人就业林业养护项目金山区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林业站。我委与区劳动与保障局、区财政局联合制定了《金山区林业养护项目的培训方案》,报区府批准,由其转发了《区农委、劳动保障局、财政局〈金山区林业养护项目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2、做好林业养护社的筹建,养护工的招聘、培训、上岗工作。

我委与劳动保障部门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工作方案批准后,区就业促进服务中心认真做好18个养护社的筹建和万人就业项目相关政策的宣传和解答工作,并负责养护工报名、招聘、录用上岗,同时协助区林业站、各养护社负责人对报名人员进行初选。区林业站为主,区农校配合,共进行了17期的培训,培训人员1266人,上岗1165人。

3、做好养护社的管理和考核工作。

为了规范我区林业养护的管理工作,根据市相关要求和部署,结合我区工作实际,制定了《金山区林业养护管理机构职责》、《林业养护社考核意见》等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分工,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各养护社均为养护工办理相关保险,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确保养护工的劳动合法权益。各社采取了分小组养护、考核和奖励等方式来加强管理,确保林(绿)地建设成果,达到养护要求。

4、做好项目的日常工作。

在林业养护工作中,我们工作小组经常与市林业养护办、区劳动保障等部门保持联系,主动请教工作推进中的有关具体问题。与兄弟区(县)沟通、交流项目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经验和做法等,把各种信息、问题、要求等及时向领导反馈。真正起到了上传下达的纽带作用。同时,还认真做好每个月各养护社人员变动情况和养护补贴经费的申请等各项日常工作。

二、工作体会

通过二年的工作,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1、万人就业养护项目是扩大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政府民心工程。

“三农”问题的根本问题就是要解决农民增收。林业养护既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农民的就业,实行镇保又切实解决他们的保障问题。因此,万人就业林业养护项目的推出和相关政策的出台,加上林业养护岗位特性和养护工作的季节性、特殊性,受到了郊区广大农民的青睐,我区林业养护岗位报名人数3500多人,实际录用上岗1165人。可见,林业养护岗位最适应郊区农民,是扩大郊区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新的重要渠道,是一项深得农民响应的民心工程。

2、走市场化运作是养护社扩大业务,盘活经济的必然方向。

目前,养护社除了享受市、区补贴资金外,都没有其他经费来源,这给养护社日常运行中带来了如何维持与发展的问题。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好现有的林(绿)地建设成果,充分利用好现行的万人就业项目的相关政策,我区部分养护社在区、镇财政资金困难之下,开始着手于走向市场,向当地的外资、工业园区等单位签定绿地养护协议,扩大业务,增加养护社的收入,同时,也积极争取所在地政府的支持,管养好当地镇区绿地。只有走市场化运作道路,才能更好地维护好养护社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养护工才能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存在问题

经过二年的工作,针对我区实际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养护社日常工作经费难以得到保障。

目前,虽然部分养护社依靠扩大业务,向外资企业、工业园区签定绿地养护协议来维持养护社日常工作开支,但是,绝大部分养护社仍依靠开办经费来维持目前养护社日常开支,养护社日常工作经费难以得到保障,对林(绿)地在养护质量、人员管理、养护工利益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利工作开展。

2、林业养护和养护社的管理机制没有健全和完善。

虽然已建立了《养护社考核意见》和《金山区林业养护管理机构职责》等制度,但这些制度与实际操作中的运用还有些差距。作为养护社,还缺少较详细和完整的管理方法,而且各社管理工作参差不齐。随着镇行政区划的调整,养护社也需要相互整合。区林业管理部门又缺少较完备的管理、考核机制、队伍和技术规程,对如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尚需探索。

感谢您阅读工作总结频道的《养殖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一文,希望帮助您解决写工作总结的需求和参考,如果本文还未解决您的需求,可以继续访问企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栏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