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思想汇报 > 导航 >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永放光芒的历史丰碑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思想汇报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永放光芒的历史丰碑。

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后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写心得体会为了更好的记忆,也是为了可以把这些感悟都记录下来。怎么才能在写心得体会时更全面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永放光芒的历史丰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永放光芒的历史丰碑
长征,是在党和红军面临严重生存危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历史条件下,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一次全局性、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成功的转折点。这一伟大征程,气壮山河,举世惊叹。长征之所以能够最终取得胜利,是因为有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正确战略指导,有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有顾全大局的紧密团结。长征的胜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向成熟,促进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走向成熟,促成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并锻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成功的伟大转折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和人民军队发展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举世惊叹的伟大征程
长征,是在党和红军面临严重生存危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历史条件下,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一次全局性、大规模战略转移,也是开辟中国革命新局面的一次伟大进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全面侵华战争的准备,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但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却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一面对日妥协退让,一面调集重兵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大规模的“围剿”。在前几次“围剿”先后被粉碎的情况下,1933年9月,蒋介石又集中100万兵力对各革命根据地发动新的“围剿”。其中,以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左”倾领导者看不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引起的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否认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在组织上排斥毛泽东同志对党和红军的领导,在政治上实行“关门主义”,在军事上推行冒险进攻战略,导致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和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7月,为减轻中央苏区反“围剿”的压力,中央命令红七军团以抗日先遣队名义北上,向皖浙赣边开进;之后,又令红六军团由湘赣苏区西征,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路。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标志着长征正式开始。由于“左”倾领导者实行“大搬家”的转移方式和消极避战的逃跑主义,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遭受严重损失,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后,已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此时,蒋介石判明中央红军前往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意图,遂在红军前进途中布下重兵。危急关头,毛泽东同志力主放弃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经过通道会议和黎平会议的激烈争论,中共中央终于接受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红军改向黔北进军,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危险。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后,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指挥下,红军以高度的战略机动调动围追堵截之敌,四渡赤水,兵临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国民党军设置的重重包围,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于6月中旬在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接着,中共中央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集中红军主力北上、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以开辟抗日的前进阵地,领导和推动全国的抗日民主运动。但张国焘顽固坚持南下,公然分裂党、分裂红军。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后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实现了把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西北的战略目标。
中央红军长征后,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由河南罗山出发开始长征,途中创建了鄂豫陕苏区。1935年7月,为策应主力红军,又西征北上,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与刘志丹率领的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增强了陕甘苏区的红军力量。
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3月发起嘉陵江战役。之后,撤离川陕苏区开始长征,6月中旬与中央红军会师后,张国焘反对中央的北上方针,于9月率红四方面军和随其行动的中央红军两个军团南下。11月,在四川名山县百丈地区遭受惨重损失,折兵近万,被迫退向川西北。1936年7月初,与红二、红六军团在甘孜会师。经党中央耐心劝说、应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强烈要求,张国焘不得不同意北上。10月9日,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二、红六军团于1935年11月撤离湘鄂川黔苏区长征,在云贵交界的乌蒙山区回旋转战上千里,摆脱了国民党军的重兵追堵。1936年7月2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永放光芒的历史丰碑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永放光芒的历史丰碑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面对张国焘的拉拢,红二、红六军团指战员坚定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执行中央北上方针。7月5日,根据中革军委指示,红二、红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随后,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在甘肃静宁以北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各路红军长征出发时的总人数为20.6万余人。沿途共经过14个省,跨越万水千山,征服雪山草地,总行程达6.5万余里;共进行重要战役战斗600余次,其中师以上规模的120余次;歼灭国民党军7个师另19个旅又100余个团,俘敌2万余人。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432人,长征结束时共保留下来5.7万余人。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西北,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彻底破产,实现了党中央对全国红军的统一指挥,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
党和红军在万里长征中浴血重生的伟大实践,创造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这些历史经验,是我们党和军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实现新时期的奋斗目标仍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正确战略指导是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红军是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开始战略转移的。当时的国内外舆论认为,国共胜负已成定局,红军已是死路一条。在党和红军处于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关头,是什么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毫无疑问,决定性因素是我们党在遵义会议后形成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坚强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适时调整红军长征的战略方向并最终确立和坚决贯彻北上抗日、会师陕北的战略方针,将被动的战略退却转变为开辟抗日前进阵地的伟大进军;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使红军从根本上摆脱了长征初期的被动局面;克服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长征胜利的历史证明: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而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关键,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和领导集体。只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没有不可战胜的敌人,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难关,我们的事业就能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
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面对数倍甚至十倍优势之敌的围追堵截,无后方依托、无物资补给的红军之所以能够取得长征的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红军每到一地,都深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打土豪、分粮食、废苛捐,严守纪律,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红军是为他们翻身解放而战的,因而他们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给红军当向导、送情报、筹粮筹物、救护安置伤病员,并踊跃参加红军。正是有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党和红军才最终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长征胜利的历史证明: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和军队是不可战胜的。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党和军队永葆生机活力、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障。
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红军长征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万里长征,不但战况惨烈,而且自然环境恶劣,红军所经历的各种磨难远远超出常人想象。是什么力量支撑红军指战员把生死置之度外、把困难踩在脚下,像一股势不可挡的铁流一路向前?归根到底,是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跟着党革命到底的执著信念,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尽管他们开始还不知道长征的落脚点在哪里、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尽管他们时刻都面临着流血牺牲,但他们深信“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因此,面对枪林弹雨,他们表现出来的不是畏惧,而是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面对终年积雪的高山、激流汹涌的江河、杳无人烟的草地,他们表现出来的不是退缩,而是不怕任何艰险的雄心壮志;面对饥寒交迫、伤痛疲乏,他们表现出来的不是消沉,而是昂扬的斗志和乐观的情绪。正是在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支撑下,红军官兵经受住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经受住了超越人类生理极限的磨炼。长征胜利的历史证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党我军夺取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我们仍然需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红军长征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重要法宝。遵义会议后,红军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指挥下,一反教条主义的机械笨拙战法,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充分发挥红军善于打运动战的优势,大胆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用“走”创造战机,以“打”开辟道路,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同时,红军编制体制和组织结构完全服从“打得赢、走得了”的需要,层次很少,灵便高效。这一切,使红军扬长避短,实现了自主灵活作战。红军在长征中由被动挨打到重新掌握战场主动权的鲜明对比,充分说明了毛泽东战略战术思想的巨大威力。今天,虽然战争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毛泽东同志关于敌变我变、从战争实际出发实行灵活的战略战术的思想,仍是战争的一般指导规律,是我们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顾全大局的紧密团结是红军赢得长征胜利的牢固基础。长征是红军大规模、全局性的战略转移,行程遥远,局势险恶。长征之所以能够最终取得胜利,与党领导下的各路红军高度的大局意识和官兵之间的团结奋战密不可分。中央红军长征前,红七军团和红六军团根据中央命令分别北上、西征,为中央红军突围创造了有利条件;红六军团到达黔东后,不顾长途转战的艰辛疲乏,与红二军团迅速发起湘西攻势,有力配合了正在突围转移的中央红军;红一、红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主动为红一方面军补充人员和物资。长征中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率先垂范,极大地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特别是在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包括红四方面军在内的红军广大指战员坚定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最终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正是由于全党全军紧密团结、相互配合,才最终夺取了长征胜利。这一宝贵经验启示我们:团结是党和军队的生命,是革命力量的源泉,是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牢固基础。
广泛深远的历史影响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它不仅使党和红军摆脱了严重的生存危机,而且以其特有的影响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此后中国革命取得的一切胜利,都凝聚着长征的巨大功勋。长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集中表现在:促进了“两个成熟”,促成了“一个转变”,锻造了长征精神。
长征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向成熟,谱写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崭新篇章。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首先,逐步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这个领导集体以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把中国革命引向了胜利的彼岸,赢得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其次,在全党逐步确立起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党在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存在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苏联经验教条化、神圣化的倾向,严重束缚了自身的创造精神。长征中,党和红军特别是中央领导机关大多数人认识到,只有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才能开辟胜利的道路,从而逐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三,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大大增强。长征前,中国共产党还比较缺乏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意识、勇气和能力。遵义会议迈出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决定性一步。我们党在纠正“左”倾教条主义、克服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这两起错综复杂的党内斗争中,积累了解决自身问题的成功经验。从此,我们党将中国革命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
长征的胜利促进了人民军队走向成熟,极大地提高了其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长征是红军创建之后经历的一场最为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经过长征考验的红军,虽然数量上减少了,但却更加坚强、更加统一、更加不可战胜。一方面,通过长征,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军队建设和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指导地位得以确立。遵义会议决议中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在领导红军反“围剿”斗争中总结的作战理论和战术原则,长征中毛泽东同志高超的指挥艺术使红军从绝境中转危为安,这进一步加深了广大红军指战员特别是高级将领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真理性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长征,党对军队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加强,党指挥枪的原则在人民军队中牢牢扎根。长征中,面对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严重挑战,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毫不动摇地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紧紧依靠全党和全军的力量,以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最终战胜了分裂,促成了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实现了党中央对全国红军的集中统一指挥,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增强了全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和作战部署在全军的贯彻执行。
长征的胜利促成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抗日民族战争中流砥柱的历史使命奠定了坚实基础。长征是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党和红军虽然身处逆境,但始终以谋求国家独立和民族生存为己任,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提出了北上抗日的政治主张。1935年6月,中共中央在两河口会议上正式确定了北上抗日、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方针。此后,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中提出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抗日和建立国防政府及抗日联军的主张,并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2月,党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党的北上抗日政治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政策的提出,不仅使红军长征有了明确的政治归宿,极大地激发了红军将士的斗志,而且赢得了全国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争取了中间势力,分化瓦解了敌人,奠定了长征胜利最重要的政治基础。我们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极大地影响了全国,最终促成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在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反抗侵略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为夺取抗战胜利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而这一切,都是以长征胜利为坚实基础的。
长征锻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我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夺取长征胜利的伟大斗争中,党和红军以英勇无畏的行动,锻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集中表现为: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定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党和红军光荣传统及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高度凝结,也是人民军队本质特征的进一步升华。70年光阴荏苒。长征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仍然焕发着不朽的生命力。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创造新的辉煌。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永放光芒的历史丰碑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心得


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心得
1933年秋天,红军北上后,永安安砂热水一带成了白匪的杀人场,安砂苏维埃和赤卫队35人遭杀害。
热水河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河
在三百万分之一的地图上也找不着
热水渡口是一个很平常的渡口
山民们早晨和傍晚都在这里经过
许多次我从这里过渡
看到竹篙划出的水波弧线
极象摆渡老人微躬的背影
心中总是油然而生敬意
伫立在热水河边
可见一片翠绿的果园
青桔累累使人想到成熟季节
一些板栗树散布在果园中
枯爪般的树枝分割着天空
绿叶早已凋落无遗
躯干依(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然倔强如初
每次从这里经过
见到这些岁月的遗民
我都不由得挺直了腰杆
据说这些树很不平凡
它们也曾枝繁叶茂,郁郁蓊蓊
也曾轰轰烈烈地结过果子
一场卷土重来的劫难
焚尽了它们的青春乃至生命
只留下一副副不屈的骸骨
展示着历史的惨酷
数十条渴望光明的生命
被热水河卷走了
半个世纪后,这里
又翻卷着一片无尽的翠绿
站在热水河的渡船上
悠悠地渡往彼岸
倾听着河面风动的声音
仿佛听见红军北上后
零星枪声在岸上,越来越近
那些坚持斗争的汉子
正在穿透黑暗
努力接近黎明
渡过热水河
就是一望无尽的稻田
稻子青青,正在扬花抽穗
一些山民背着竹篓出没在田间
流云在他们头上流
飞鸟在他们身边飞
也许他们竹篓中的
是盐巴,是红薯,而不是农药化肥
他们正在绕开白匪的关卡
送给养给山上的兄弟
每从这里经过一次
我便困惑一次
历史和现实,总是纠缠不清
果园青青,稻花飘香
一切都显得和平而且宁静
或许我本不该如此感慨
或许每一条奔向海洋的河流
不拘大小,都曾百折千回
壮烈就在这里
平凡也在这里
无论是热水河,是渡口
还是这里生生不灭的山民
都曾经历尽艰难
因此更加光辉




艰难的道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体会


艰难的道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体会


在毛泽东主席的诗里有这样的几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几句诗体现了我们的红军在过草地,爬雪山的过程中,不因自然的阻碍而终止前进道路的精神。
长征的开始,不是我们红军愿意走的,是被迫的。国民政府以各种各样的袭击,使我们的红军伤亡很惨重。红军在长征的征途中,一路上得防备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面对着前后的围攻,使我们的红军有了许多作战经验。特别是在面对着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围剿”前面,使红军有了更好的战斗措施,那就是”避敌主力,诱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干净,利落地粉碎了敌人的反革命“围剿”。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
红军继续北上,他们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想想当时的情景,是多么的危险,在飞夺泸定桥的时候,可是又惊又险,每一个人只有一块木版,然后把木板架在铁链上,就这样一步一步的爬过去,只要稍不小心,就会掉下汹涌的狂澜巨浪中可我们的红军战士们却克服了重重险阻。正因为有这样的惊人的毅力,夺下沪定桥长征所以能胜利。
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衙门在领导的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军事上的错误指挥,导致失败的局面,给中共中央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遵义会议的召开,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问题,是中国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最后红军长征于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可是红军八万人只剩下了三万人。
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中国历史永远保留着,告诉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红军长征是多么的艰难,但是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重重险阻,我们要学习红军的勇敢精神,敢同敌人作斗争。红军的种种英雄事迹,将会在我们的历史上永放光芒。
曾几何时,红军“嗒嗒”的马蹄声在这里响起;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深深的脚印;曾几何时,这流伟红军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长征的精神!这里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这里是独具天险的泸定桥;这里是峰峰如剑,插入云霄的娄山关;这里是冰封雪盖的夹金山;这里是中国的摇篮!
红军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到底是什么使原本弱势的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使红军愿意抛头颅洒热血,使红军历尽艰辛,克服险阻也最后走向胜利呢?信念,是千千万万红军心中永存让人民翻身做主人,过幸福生活的信念!
为了这心中永存的信念,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浴血奋战。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气概!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温情!
信念支撑着红军由劣势转为优势,支撑着红军走向了胜利。长征的胜利不是偶然的、暂时的,而是必然的、永恒的。回顾历史,历史的一幕幕不禁重现在眼前。官渡之战中曹操运用几万之众大破袁绍十万大军;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不过数万兵将却火烧赤壁,大破曹操八十三万大军;淝水之战中谢石、谢玄率八万之众勇击苻坚百万雄师……然而这些只是凭军事家的谋略,而且他们无法改变中国战乱的历史。唯有红军以数万之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心中永存信念,出奇制胜冲破了蒋介石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走向长征的胜利!走向中国革命的胜利!
胜利的步伐总是踏着烈士的鲜血走来的,胜利是传承着信念走来的,毛泽东同志在长征中留下了《忆秦娥》: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漫漫长征路上,革命烈士倒下了,又有红军站起来,只因心中信念永存!二万五千里长征路,路有多长,红军洒下的汗水就有多长!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他们是英雄,他们是路标,他们是丰碑!可歌可泣的事迹,可赞可叹的信念,可敬可畏的军魂!我能不被他们感动,不被他们震撼吗?他们是永恒的,因为信念永存,长征的精神永存!
长征为人类历史写下了最壮丽的一页:永恒的英雄、永存的信念、永远的丰碑!喇叭声仍咽,战鼓声犹响,马蹄声还鸣。若要问在长征精神中学到了什么?我会回答,学到红军永存的信念!时间不会磨平记忆的棱角,我们不会忘记这段历史,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希望之火就不会灭;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胜利其实就在不远处!因为:信念永存

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有感


记得毛泽东曾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足见长征意义的重大,足见长征人的坚韧与顽强。

忘不了长征中的成功的笑声,忘不了长征中失败后的志气;忘不了在成功与失败背后的一滴滴鲜血。

你可曾到过泸定桥,你可曾看过如此险恶的地理环境,你可曾在一条条铁索上走过。没有参加过长征,这些困难中的“美”何尝领略。红军们不怕困难,拥有超人的智慧,飞夺泸定桥的身影我们如何能忘?

你去过雪山吗?你会用双脚跨越过雪山吗?你可能忍受零下十几度的寒冷。没有参加过长征,与这些“难得的幸福”只能擦肩而过。红军们用一颗火热的心融化积雪,用顽强的毅力战胜冷魔,用希望的脚步走出了大雪山,他们蹒跚的脚步我们又何尝能忘?

你领略在草地的“美”了吗?你了解大草地“别致”了吗?一步一揪心。随时都会被吞噬,红军们冒着生命危险横跨险恶的大草地,那最后一句话都来不及说,渐渐下降的红军身影叫我们又如何能忘怀呢?

忘不了红军血散湘江的惨烈。

忘不了敌人狂舞砍刀最终被砍下头颅的爽快。

忘不了张国焘冒出第二个“中央”时,共产党领导的坚决抗争。

忘不了惩治叛徒的大快人心。

更是忘不了三军会师的壮观景象和庆祝长征胜利的喜悦面孔。

红军长征路的每一步,都洒下红军将士们的鲜血,这条曲折坎坷之路,是一条鲜红的血路,我们忘不了!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的奇迹,我们忘不了!

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我们忘不了。

请为这些“忘不了”献上一朵花,它将不会枯萎。它将永远仰着头生长在狂风暴雨、严寒酷暑中。

怀念父亲——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怀念父亲——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今年是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也是我的父亲诞辰90周年。我永远都敬佩长征的壮举,那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胜利;我永远都敬爱着我的父亲,敬他是那次战争中的一位英雄,爱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与其说长征是史无前例的南征北战,不如说那是空前绝后的精神波澜。
艰苦的生活条件、简陋的战争装备、恶劣的生存环境、求是的斗争策略,锤炼出坚韧不拔的斗志,气宇轩昂的品格、百折不挠的气概、日月同辉的精神。
历史造就了一代英雄,英雄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曾记否:红米饭、南瓜汤、睡稻草、背土枪;
可曾见:大渡河、腊子口、爬雪山、过草地、湘江、乌江、金沙江;两至贵州,四渡赤水;
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走出来一代骁勇、坚毅、乐观、豁达的伟人!

怀念父亲——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心得体会


----踏寻长征足迹,缅怀先烈精神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在长江委团委组织下,我们一行45人踏着革命先辈的足迹,重温了条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漫漫长道。从湘西到贵州,鲜红的党旗一路飘扬,共产党人的入党誓词萦绕耳边。

此次活动的主题是“重走长征路,与治江事业同发展”,在重走长征路上,我们一边缅怀革命先烈的长征精神,一边了解新时期治江思路下的人水和谐的真正内涵。短短的6天转眼就过去了,但在我的脑海里娄山关、老红军回忆长征历程、遵义会议旧址、湘西晓坪溪水土保持示范基地、贵州龙坝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工作讲座……这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个大家熟悉的名句中指的雄关就是娄山关。而《忆秦娥娄山关》中描写的就是红军指战员英勇鏖战的壮烈情景,长征途中的第一场酣畅淋漓的胜仗也就是在这里打响。娄山关志中记载:娄山关又名娄关、太平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拨1576米,南距遵义市50公里,在遵义、桐梓两县的交界处。北距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2月25日至2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与黔军大战娄山关前,经过反复争夺,歼灭黔军两个团。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在娄山关前一座高14米,宽25米的大理石碑上,以行草手书体放大镌刻的《忆秦娥娄山关》更增添了雄关声色。大家伫立在这雄险的关口,对着石碑细细品读这首词,遥想71年前的那场战斗,都为红军战士的勇猛所感叹,都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所感动,都为红军战士大无畏气概和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精神所折服。

在革命圣地遵义,我终于第一次亲眼见到了一位亲历长征的老红军,更让人兴奋的是能坐在第一排听这位92岁高龄的耄耋老人讲述当年长征的战斗史。老红军姓王名道金,他的报告从长征时期红军政策和白区时政的比较开始,回顾了他长征途中的生活和战斗经历。在整个报告会过程中只有两种声音,一个是王老很重的乡音,另一个就是我们的不断的掌声。有三点让我映象深刻:1、让人不得不佩服的是王老在近2个小时的脱稿报告中,他思维缜密、条理清晰,所讲的事情就象是昨天发生的一样;王老的语言是那么质朴,但讲述的又是那么震撼人心; 2、按照现如今的价值观来衡量是很难想象那么多象王老一样朴实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岁月里,以“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充满乐观,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的伟大的长征精神支撑着自己走漫漫二万五千里长路;3、报告会结束的时候,王老起身答谢,到会的长江委全体团员青年起立,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久久回荡在会议室,久久回荡在每个人的心里。

这次活动另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我们参观了湘西晓坪溪水土保持示范基地、贵州龙坝小流域治理、听专家作水土保持工作讲座。通过实地参观和当地水利部门专家介绍,使我们对新时期的水土保持工作有了感性的认识,原来长江流域的生态是如此的脆弱,当地人民群众对水土保持的渴望是如此的强烈,通过水土保持治理以后的小流域经济效益如此明显。此外,我们还听取了长江委水土保持局专家关于长江流域水土保持情况的讲座。通过专家深入浅出的介绍和提供的大量图片、文字资料,使大家对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特别是“长治”工程在理性上有了一个比较系统、清晰的认知。通过现场参观和专家讲座两种形式融会贯通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新治江思路下的人水和谐事业还任重道远,我们新时期治江人肩上的担子还很重。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只要以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指导,以丰富的长征精神内涵为动力,在治江事业中践行长征精神,一定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长江代言人。

这一次的重走长征路,我感觉在心灵上、精神上又经受了一次血与火的洗礼。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曾经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英勇奋斗,付出了巨大牺牲,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升华和深刻体现。一个民族的复兴,不能没有、不能轻视物质保证,也不能没有、更需重视精神支撑。细数我们伟大的党从井冈山精神到长征精神,从长征精神到延安精神,从延安精神到西柏坡精神,再到新时期的和,这种精神在不断继承和发扬,并且这种精神也迸发出勃勃生机。

党的优良传统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中形成,在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中铸就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是发扬优良传统的核心,是保持先进性的关键。长征精神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是我们党凝聚人心、克难制胜的法宝,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这种精神也成为永远激励我们长江委人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新时期的治江新思路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为长江流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践行新时期治江思路的工作中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责任心和自信心,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更加壮丽辉煌的新篇章。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它以特有的魅力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颂。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70年,但它的丰功伟绩却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人民是革命的母亲红军一切为了群众,又很好地依靠了群众。在长征中,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人民群众的财产秋毫无犯。在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红军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与少数民族群众坦诚相见、广交朋友。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同志与彝族首领小叶丹面对青山碧水歃血盟誓,结为兄弟的故事,创造了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
彝海结盟不仅为红军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为我党在复杂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开创了成功的范例。由于红军所到之处,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苦人翻身解放,因而广大群众把红军视为自己的子弟兵和穷人的队伍,把红军称为“菩萨兵”。红九军团经过云南东川一带时,由于得到当地人的帮助,因而顺利攻下了东川县城。红军打开粮仓,把粮食发放给穷苦群众,并且根据群众的要求,公审处决了反动县长和一个大土豪,城内外群众对此拍手称快。在东川县城,红军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援,筹款达6万余元,千人踊跃参加红军,不到一天半的时间,便增加了800多个红军战士。
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都是依靠地方群众的帮助解决的。红军强渡大渡河时,不仅要冒着对岸敌人的炮火,还要克服大渡河的急流险滩。要强渡过河,必须找到熟练的船工。经过做工作,十几名船工来了。战斗打响了,老乡们冒着枪林弹雨,一桨连一桨地拼命划着。船到河中向下滑出几十米,撞在大礁石上,在面临船毁人亡的危急关头,四名船工跳进滚滚的急流里,用背顶着船,船工尽力用竹篙撑着。经过惊心动魄的搏斗,终于脱离了险境,把红军勇士们送到对岸。在红军面临茫茫草地的时候,当地一位六十多岁的藏族通司不畏艰险,带领红军在水草地行军四天四夜,终于开辟了一条可以让红军大部队通过的生命线。
军民鱼水情谊深长征中军民鱼水情,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攻占湖南锡矿山。工人群众个个兴高采烈,不仅夹道欢迎,而且还燃放鞭炮,自发地在门口点上小油灯给部队照路。时值初冬天气,红军的衣着单薄,群众纷纷把好房子腾给红军,把厚实的被子让给红军,并主动为红军做饭烧水,红军战士也争着为群众做事,真是军民一家人啊!一天晚上,一连一排30多名红军战士夜里睡觉煤气中毒,周围群众闻讯后,很快弄来了新鲜萝卜和淘米水,把鲜萝卜磨碎后和淘米水一起煮沸,然后一口一口地喂给中毒的战士。由于抢救及时,中毒的战士全部苏醒过来了。红17师在一次作战后,有47名伤员打算寄放到六寨。在经过新寨时,苗族首领扬以沙老人带领全寨男女老少,赶到路边,硬是把伤员们“抢”到他们寨子里去治疗休养。伤员们到新寨后,全寨三十几户人家争着让出自己的床铺安置伤员。妇女们为伤员护理,男人们扛上火枪站岗放哨。在遇到民团搜查时,苗族群众就把伤员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后来,有几位伤员因伤势恶化,光荣牺牲,苗寨用最隆重的仪式进行安葬,并特意为烈士们修建了“红军坟”,成为长征中军民鱼水情的历史见证。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