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思想汇报 > 导航 > 怀念父亲——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思想汇报

怀念父亲——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每朵花都没有一样的时候,人也是一样。人是复杂的动物,是有感情和有思想的动物。写作训练中有一项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怎样才能将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写好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怀念父亲——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这样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怀念父亲——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今年是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也是我的父亲诞辰90周年。我永远都敬佩长征的壮举,那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胜利;我永远都敬爱着我的父亲,敬他是那次战争中的一位英雄,爱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与其说长征是史无前例的南征北战,不如说那是空前绝后的精神波澜。
艰苦的生活条件、简陋的战争装备、恶劣的生存环境、求是的斗争策略,锤炼出坚韧不拔的斗志,气宇轩昂的品格、百折不挠的气概、日月同辉的精神。
历史造就了一代英雄,英雄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曾记否:红米饭、南瓜汤、睡稻草、背土枪;
可曾见:大渡河、腊子口、爬雪山、过草地、湘江、乌江、金沙江;两至贵州,四渡赤水;
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走出来一代骁勇、坚毅、乐观、豁达的伟人!

怀念父亲——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心得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心得内容显示中
1933年秋天,红军北上后,永安安砂热水一带成了白匪的杀人场,安砂苏维埃和赤卫队35人遭杀害。
热水河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河
在三百万分之一的地图上也找不着
热水渡口是一个很平常的渡口
山民们早晨和傍晚都在这里经过
许多次我从这里过渡
看到竹篙划出的水波弧线
极象摆渡老人微躬的背影
心中总是油然而生敬意
伫立在热水河边
可见一片翠绿的果园
青桔累累使人想到成熟季节
 (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 一些板栗树散布在果园中
枯爪般的树枝分割着天空
绿叶早已凋落无遗
躯干依然倔强如初
每次从这里经过
见到这些岁月的遗民
我都不由得挺直了腰杆
据说这些树很不平凡
它们也曾枝繁叶茂,郁郁蓊蓊
也曾轰轰烈烈地结过果子
一场卷土重来的劫难
焚尽了它们的青春乃至生命
只留下一副副不屈的骸骨
展示着历史的惨酷
数十条渴望光明的生命
被热水河卷走了
半个世纪后,这里
又翻卷着一片无尽的翠绿
站在热水河的渡船上
悠悠地渡往彼岸
倾听着河面风动的声音
仿佛听见红军北上后
零星枪声在岸上,越来越近
那些坚持斗争的汉子
正在穿透黑暗
努力接近黎明
渡过热水河
就是一望无尽的稻田
稻子青青,正在扬花抽穗
一些山民背着竹篓出没在田间
流云在他们头上流
飞鸟在他们身边飞
也许他们竹篓中的
是盐巴,是红薯,而不是农药化肥
他们正在绕开白匪的关卡
送给养给山上的兄弟
每从这里经过一次
我便困惑一次
历史和现实,总是纠缠不清
果园青青,稻花飘香
一切都显得和平而且宁静
或许我本不该如此感慨
或许每一条奔向海洋的河流
不拘大小,都曾百折千回
壮烈就在这里
平凡也在这里
无论是热水河,是渡口
还是这里生生不灭的山民
都曾经历尽艰难
因此更加光辉



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有感


记得毛泽东曾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足见长征意义的重大,足见长征人的坚韧与顽强。

忘不了长征中的成功的笑声,忘不了长征中失败后的志气;忘不了在成功与失败背后的一滴滴鲜血。

你可曾到过泸定桥,你可曾看过如此险恶的地理环境,你可曾在一条条铁索上走过。没有参加过长征,这些困难中的“美”何尝领略。红军们不怕困难,拥有超人的智慧,飞夺泸定桥的身影我们如何能忘?

你去过雪山吗?你会用双脚跨越过雪山吗?你可能忍受零下十几度的寒冷。没有参加过长征,与这些“难得的幸福”只能擦肩而过。红军们用一颗火热的心融化积雪,用顽强的毅力战胜冷魔,用希望的脚步走出了大雪山,他们蹒跚的脚步我们又何尝能忘?

你领略在草地的“美”了吗?你了解大草地“别致”了吗?一步一揪心。随时都会被吞噬,红军们冒着生命危险横跨险恶的大草地,那最后一句话都来不及说,渐渐下降的红军身影叫我们又如何能忘怀呢?

忘不了红军血散湘江的惨烈。

忘不了敌人狂舞砍刀最终被砍下头颅的爽快。

忘不了张国焘冒出第二个“中央”时,共产党领导的坚决抗争。

忘不了惩治叛徒的大快人心。

更是忘不了三军会师的壮观景象和庆祝长征胜利的喜悦面孔。

红军长征路的每一步,都洒下红军将士们的鲜血,这条曲折坎坷之路,是一条鲜红的血路,我们忘不了!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的奇迹,我们忘不了!

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我们忘不了。

请为这些“忘不了”献上一朵花,它将不会枯萎。它将永远仰着头生长在狂风暴雨、严寒酷暑中。

艰难的道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体会


艰难的道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体会


在毛泽东主席的诗里有这样的几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几句诗体现了我们的红军在过草地,爬雪山的过程中,不因自然的阻碍而终止前进道路的精神。
长征的开始,不是我们红军愿意走的,是被迫的。国民政府以各种各样的袭击,使我们的红军伤亡很惨重。红军在长征的征途中,一路上得防备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面对着前后的围攻,使我们的红军有了许多作战经验。特别是在面对着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围剿”前面,使红军有了更好的战斗措施,那就是”避敌主力,诱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干净,利落地粉碎了敌人的反革命“围剿”。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
红军继续北上,他们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想想当时的情景,是多么的危险,在飞夺泸定桥的时候,可是又惊又险,每一个人只有一块木版,然后把木板架在铁链上,就这样一步一步的爬过去,只要稍不小心,就会掉下汹涌的狂澜巨浪中可我们的红军战士们却克服了重重险阻。正因为有这样的惊人的毅力,夺下沪定桥长征所以能胜利。
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衙门在领导的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军事上的错误指挥,导致失败的局面,给中共中央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遵义会议的召开,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问题,是中国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最后红军长征于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可是红军八万人只剩下了三万人。
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中国历史永远保留着,告诉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红军长征是多么的艰难,但是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重重险阻,我们要学习红军的勇敢精神,敢同敌人作斗争。红军的种种英雄事迹,将会在我们的历史上永放光芒。
曾几何时,红军“嗒嗒”的马蹄声在这里响起;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深深的脚印;曾几何时,这流伟红军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长征的精神!这里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这里是独具天险的泸定桥;这里是峰峰如剑,插入云霄的娄山关;这里是冰封雪盖的夹金山;这里是中国的摇篮!
红军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到底是什么使原本弱势的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使红军愿意抛头颅洒热血,使红军历尽艰辛,克服险阻也最后走向胜利呢?信念,是千千万万红军心中永存让人民翻身做主人,过幸福生活的信念!
为了这心中永存的信念,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浴血奋战。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气概!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温情!
信念支撑着红军由劣势转为优势,支撑着红军走向了胜利。长征的胜利不是偶然的、暂时的,而是必然的、永恒的。回顾历史,历史的一幕幕不禁重现在眼前。官渡之战中曹操运用几万之众大破袁绍十万大军;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不过数万兵将却火烧赤壁,大破曹操八十三万大军;淝水之战中谢石、谢玄率八万之众勇击苻坚百万雄师……然而这些只是凭军事家的谋略,而且他们无法改变中国战乱的历史。唯有红军以数万之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心中永存信念,出奇制胜冲破了蒋介石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走向长征的胜利!走向中国革命的胜利!
胜利的步伐总是踏着烈士的鲜血走来的,胜利是传承着信念走来的,毛泽东同志在长征中留下了《忆秦娥》: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漫漫长征路上,革命烈士倒下了,又有红军站起来,只因心中信念永存!二万五千里长征路,路有多长,红军洒下的汗水就有多长!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他们是英雄,他们是路标,他们是丰碑!可歌可泣的事迹,可赞可叹的信念,可敬可畏的军魂!我能不被他们感动,不被他们震撼吗?他们是永恒的,因为信念永存,长征的精神永存!
长征为人类历史写下了最壮丽的一页:永恒的英雄、永存的信念、永远的丰碑!喇叭声仍咽,战鼓声犹响,马蹄声还鸣。若要问在长征精神中学到了什么?我会回答,学到红军永存的信念!时间不会磨平记忆的棱角,我们不会忘记这段历史,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希望之火就不会灭;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胜利其实就在不远处!因为:信念永存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心得体会


----踏寻长征足迹,缅怀先烈精神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在长江委团委组织下,我们一行45人踏着革命先辈的足迹,重温了条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漫漫长道。从湘西到贵州,鲜红的党旗一路飘扬,共产党人的入党誓词萦绕耳边。

此次活动的主题是“重走长征路,与治江事业同发展”,在重走长征路上,我们一边缅怀革命先烈的长征精神,一边了解新时期治江思路下的人水和谐的真正内涵。短短的6天转眼就过去了,但在我的脑海里娄山关、老红军回忆长征历程、遵义会议旧址、湘西晓坪溪水土保持示范基地、贵州龙坝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工作讲座……这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个大家熟悉的名句中指的雄关就是娄山关。而《忆秦娥娄山关》中描写的就是红军指战员英勇鏖战的壮烈情景,长征途中的第一场酣畅淋漓的胜仗也就是在这里打响。娄山关志中记载:娄山关又名娄关、太平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拨1576米,南距遵义市50公里,在遵义、桐梓两县的交界处。北距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2月25日至2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与黔军大战娄山关前,经过反复争夺,歼灭黔军两个团。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在娄山关前一座高14米,宽25米的大理石碑上,以行草手书体放大镌刻的《忆秦娥娄山关》更增添了雄关声色。大家伫立在这雄险的关口,对着石碑细细品读这首词,遥想71年前的那场战斗,都为红军战士的勇猛所感叹,都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所感动,都为红军战士大无畏气概和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精神所折服。

在革命圣地遵义,我终于第一次亲眼见到了一位亲历长征的老红军,更让人兴奋的是能坐在第一排听这位92岁高龄的耄耋老人讲述当年长征的战斗史。老红军姓王名道金,他的报告从长征时期红军政策和白区时政的比较开始,回顾了他长征途中的生活和战斗经历。在整个报告会过程中只有两种声音,一个是王老很重的乡音,另一个就是我们的不断的掌声。有三点让我映象深刻:1、让人不得不佩服的是王老在近2个小时的脱稿报告中,他思维缜密、条理清晰,所讲的事情就象是昨天发生的一样;王老的语言是那么质朴,但讲述的又是那么震撼人心; 2、按照现如今的价值观来衡量是很难想象那么多象王老一样朴实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岁月里,以“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充满乐观,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的伟大的长征精神支撑着自己走漫漫二万五千里长路;3、报告会结束的时候,王老起身答谢,到会的长江委全体团员青年起立,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久久回荡在会议室,久久回荡在每个人的心里。

这次活动另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我们参观了湘西晓坪溪水土保持示范基地、贵州龙坝小流域治理、听专家作水土保持工作讲座。通过实地参观和当地水利部门专家介绍,使我们对新时期的水土保持工作有了感性的认识,原来长江流域的生态是如此的脆弱,当地人民群众对水土保持的渴望是如此的强烈,通过水土保持治理以后的小流域经济效益如此明显。此外,我们还听取了长江委水土保持局专家关于长江流域水土保持情况的讲座。通过专家深入浅出的介绍和提供的大量图片、文字资料,使大家对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特别是“长治”工程在理性上有了一个比较系统、清晰的认知。通过现场参观和专家讲座两种形式融会贯通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新治江思路下的人水和谐事业还任重道远,我们新时期治江人肩上的担子还很重。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只要以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指导,以丰富的长征精神内涵为动力,在治江事业中践行长征精神,一定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长江代言人。

这一次的重走长征路,我感觉在心灵上、精神上又经受了一次血与火的洗礼。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曾经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英勇奋斗,付出了巨大牺牲,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升华和深刻体现。一个民族的复兴,不能没有、不能轻视物质保证,也不能没有、更需重视精神支撑。细数我们伟大的党从井冈山精神到长征精神,从长征精神到延安精神,从延安精神到西柏坡精神,再到新时期的和,这种精神在不断继承和发扬,并且这种精神也迸发出勃勃生机。

党的优良传统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中形成,在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中铸就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是发扬优良传统的核心,是保持先进性的关键。长征精神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是我们党凝聚人心、克难制胜的法宝,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这种精神也成为永远激励我们长江委人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新时期的治江新思路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为长江流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践行新时期治江思路的工作中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责任心和自信心,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更加壮丽辉煌的新篇章。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它以特有的魅力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颂。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70年,但它的丰功伟绩却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人民是革命的母亲红军一切为了群众,又很好地依靠了群众。在长征中,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人民群众的财产秋毫无犯。在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红军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与少数民族群众坦诚相见、广交朋友。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同志与彝族首领小叶丹面对青山碧水歃血盟誓,结为兄弟的故事,创造了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
彝海结盟不仅为红军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为我党在复杂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开创了成功的范例。由于红军所到之处,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苦人翻身解放,因而广大群众把红军视为自己的子弟兵和穷人的队伍,把红军称为“菩萨兵”。红九军团经过云南东川一带时,由于得到当地人的帮助,因而顺利攻下了东川县城。红军打开粮仓,把粮食发放给穷苦群众,并且根据群众的要求,公审处决了反动县长和一个大土豪,城内外群众对此拍手称快。在东川县城,红军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援,筹款达6万余元,千人踊跃参加红军,不到一天半的时间,便增加了800多个红军战士。
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都是依靠地方群众的帮助解决的。红军强渡大渡河时,不仅要冒着对岸敌人的炮火,还要克服大渡河的急流险滩。要强渡过河,必须找到熟练的船工。经过做工作,十几名船工来了。战斗打响了,老乡们冒着枪林弹雨,一桨连一桨地拼命划着。船到河中向下滑出几十米,撞在大礁石上,在面临船毁人亡的危急关头,四名船工跳进滚滚的急流里,用背顶着船,船工尽力用竹篙撑着。经过惊心动魄的搏斗,终于脱离了险境,把红军勇士们送到对岸。在红军面临茫茫草地的时候,当地一位六十多岁的藏族通司不畏艰险,带领红军在水草地行军四天四夜,终于开辟了一条可以让红军大部队通过的生命线。
军民鱼水情谊深长征中军民鱼水情,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攻占湖南锡矿山。工人群众个个兴高采烈,不仅夹道欢迎,而且还燃放鞭炮,自发地在门口点上小油灯给部队照路。时值初冬天气,红军的衣着单薄,群众纷纷把好房子腾给红军,把厚实的被子让给红军,并主动为红军做饭烧水,红军战士也争着为群众做事,真是军民一家人啊!一天晚上,一连一排30多名红军战士夜里睡觉煤气中毒,周围群众闻讯后,很快弄来了新鲜萝卜和淘米水,把鲜萝卜磨碎后和淘米水一起煮沸,然后一口一口地喂给中毒的战士。由于抢救及时,中毒的战士全部苏醒过来了。红17师在一次作战后,有47名伤员打算寄放到六寨。在经过新寨时,苗族首领扬以沙老人带领全寨男女老少,赶到路边,硬是把伤员们“抢”到他们寨子里去治疗休养。伤员们到新寨后,全寨三十几户人家争着让出自己的床铺安置伤员。妇女们为伤员护理,男人们扛上火枪站岗放哨。在遇到民团搜查时,苗族群众就把伤员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后来,有几位伤员因伤势恶化,光荣牺牲,苗寨用最隆重的仪式进行安葬,并特意为烈士们修建了“红军坟”,成为长征中军民鱼水情的历史见证。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