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 导航 > 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中的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中的新农村建设。

有些事情解决不了不如换个想法,像数学定理一样,它还有逆定理。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无论在生活还是社会里,要用到心得体会的情况还是蛮多的,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会,那么一篇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也许"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中的新农村建设"就是你要找的,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中的新农村建设创新创业 共建和谐中的新农村建设
自4月10日全省“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主题教育活动电视电话动员大会召开以来,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高度重视,狠抓落实,精心组织,兴起了主题教育活动的热潮。如何将“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主题教育活动与我镇新农村建设实践结合起来,是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的一大课题。
(一)
开展“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主题教育活动,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的重要步骤。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创业作为第一追求,把富民作为第一责任,把和谐作为第一保障,通过广泛深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广泛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投身“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伟大事业,切实推动我镇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奋力推进全镇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开展“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主题教育活动,是进一步学习浙江经验,兴起全民创业热潮的重要步骤。开展“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主题教育活动,就是要在学习浙江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创业文化,弘扬创业精神,总结创业经验,宣传创业事迹,推出创业典型,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激情和活力,营造人人想创业、人人敢创业、人人争创业的浓厚氛围,形成鼓励创新、鼓励创造、鼓励创业的社会环境,努力在全镇进一步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不断谱写和谐创业的新篇章。
(二)
赣州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起步较早、影响较大,创造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江西省的新农村建设形象。我们要怎么样“创新创业,共建和谐”,怎么样提升工作水平、创出特色,才能使我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走在全县的先进行列呢?
中央把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赣州具体提出以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 “五新一好”,其内涵同样包括了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应该讲与中央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在具体的操作中,在实施了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改水、改路、改厕的“三清三改”之后,又把发展新产业,建设赣州市府后花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在新农村建设中明确提出了组建新经济组织的要求,那就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根本上解决农户分散经营的先天缺陷,加速农业和农村经济真正走向现代化。我镇的新农村建设大体上符合赣州经验,在一些方面有自己的特色。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重视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村教育、文化、卫生服务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还要深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培养造就一大批有公民意识、主体意识、合作意识、法律意识、市场意识、诚信意识的现代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撑,从而把梅林镇新农村建设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逐步把全镇广大农村建设成为“五新一好”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农村医疗卫生方面,为早日实现农民群众小病不出村的愿望,去年开始,梅林镇制定优惠政策,采取以奖代补政策,按照服务直径1至1.5公里、服务人数2000人的标准组建村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目前,全镇完成了9个村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有12名乡村医生取得了执业资格,使农村居民步行10分钟就能在附近的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10分钟卫生服务圈”使农村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有效地缓解了困难群众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同时,从方便农民报销和扩大受益面入手,全面推行医疗费用垫付直报制,扩大推行单病种质量控制和付费试点,实行大额度住院费用二次补助制度。
在“文化新村”建设方面,我镇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部门引导、有机构组织、有群众参与、有活动开展。镇党委不断加大投入,围绕培养讲文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赣县创新形式,对农民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培训。在村组建设小网吧、小剧团、小黑板、小书屋、小课堂、小运动场,力争达到村村有体育比赛、有科技活动、有文艺演出、有定期培训,对建设达到“六小四有”标准的,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每村奖励1万元,促进精神文明载体建设。同时,我镇着力完善农村精神文明考核激励机制,通过“信用农户”、“生态文明村”、“魅力乡村”、“文明信用村”等创

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中的新农村建设评活动,激发群众热情,使他们参与到创建活动当中,目前全镇“信用农户”数量达200余户。
在现代农业的开发上,我镇着力推进“科技新村”建设,让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使科技成为发展农村产业最为强劲的引擎。目前,全镇已建成“科技新村”3个,培育科技示范户近200余户,建立科技示范基地3个,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0多个(项),惠及全镇农民。目前,我镇在全镇开展“党员星火科技示带户”活动,由专家把先进、适用技术直接导入给党员示带户,示带户再把所学技术知识传授给周边农户,以实现示带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一乡的“专家+党员示带户+贫困户”的科技推广网络。
(三)
在“创新创业,共建和谐 ”主题教育活动中,我镇新农村建设实践也存在某些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改进,谋求新的发展和进步。
目前,乡镇农民素质尽管有了一些提高,但大多数农民还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提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差距更大一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只能从事简单的传统农业耕作或只有传统农业的经验和技能;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普遍较低,对市场经济还停留在粗浅、模糊的认识水平上,对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和物质准备;二是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较弱。由不懂法而造成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更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是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宗族、地域观念根深蒂固,封建迷信大行其道,一些消极思想和陈规陋习沉渣泛起,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核心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敢于创新,培养新农民。
一是要提高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素质教育,防止增加新的文盲和半文盲;在继续巩固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及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本领和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能力。
二是要提高科技素质。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积极发展成人教育,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吸收和运用能力。
三是要提高经营管理素质。推动农民参与市场、规模效益、规范化理念、社会化协作、一体化经营理念,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四是要提高政治素质。抓好农村民主制度建设,健全民主集中的村民自治新机制,培育扶持农村社区组织;大力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教育农民通过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需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五是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逐步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农村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形成讲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良好社会氛围和诚信环境。
六是要提高健康素质。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完善农村卫生保健体系,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健康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政策和资金倾斜,防止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以农村特困家庭和失地农民为重点,逐步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结合“空心房”拆除,探索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的问题。
七是要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新农村建设之我见——某县新农村建设之探讨


新农村建设之我见——某县新农村建设之探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当前,新农村建设已进入全面启动和实施阶段,结合盐津实际,本人认为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着重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规划先行
搞好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龙头、前提和关键。我县的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规划先行,有序进行,规划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规划一经确定,就要不折不扣的按规划实施,不能半途而废。规划一定要符合实际,符合县情,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当前,应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村级组织建设规划、农民培训规划、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等总体规划,指导新农村建设朝着“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目标推进。尤其要突出搞好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形成县城—小集镇—中心村“三位一体”的城镇规划体系,加快农民向县城小集镇和中心村集中,在加速城镇化进程中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逐渐消除城乡差别。我县有七万多户农民,分散居住在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些农户生存环境极差,只有让他们逐步向集镇集中,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才能富裕农民,发展农民。千万不能只抓中心村,不抓小集镇和县城。如果只在中心村抓新农村建设,就会把农民禁锢在农村,制约城镇化进程,产生新的城乡差别,就难以实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彻底改变城乡二元割据局面,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
二、依靠农民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实施者和受益者。无论在战争年代和和平时期,我们依靠农民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了改革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要总结这些年我们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去年开展“三村”建设的教训,在政府投入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群众参与得好的地方,“三村”建设工程进展就顺利,成效就明显;农民参与得不好的地方,进展就缓慢,问题就成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靠农民这个主体,要广泛发动农民,发展产业,建设村镇。只要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了,新农村建设就会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释放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要发挥村级组织的自治作用,不能动辄对农民搞行政命令。建设新农村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群众自愿,对村内事务实行民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中涉及财务管理等各种问题要加强民主监督,防止腐败行为,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三、产业支撑
建设新农村有五大目标:即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这五大目标中生产发展是前提,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经济支撑和物质保障。我县在发展产业上要注意避免“就农业抓农业”的错误做法。坚持走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三化”联动的道路,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一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做大第二产业。陈云同志早就说过“无工不富”,我县只有大力发展工业,才能富县富民。要通过推进工业化来做大第二产业,从而反哺和支持农业,解决农业比重过高的问题。我县工业化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尽管去年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2736万元,增长60.5%,在三产中仅占32.7%,仍然排在农业(33.8%)和第三产业(33.5%)之后。而且我县的工业主要是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消耗型的。如电石厂,水泥厂、煤厂、砖厂等。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微不足道。水能资源开发发展势头很好,今后应加快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项目的发展,减少环境污染,让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头戏。浙江永康市总人口86万,其中外来人口36万,工业产值占90%左右,农业只占6%左右,第三产业只占4%,已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工业品年出口额达8亿多美元,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富得流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发达,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是工业发达,工业带动农业和其他产业。
二是应以城镇化为依托,做活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要通过推进城镇化来做活第三产业,辐射和带动农村发展,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第三产业对农民增收至关重要。去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102元,其中有35元属第三产业增收。(农民从事交通运输和商饮服务业)我县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县城的发展十分困难,县城规模难以扩大。应选择地形相对较好的乡村集镇搞好规划,扩大规模,加快发展,让有条件并愿意到城镇居住的农民进入小城镇从事第三产业,从而减少农业人口,减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
三是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做强第一产业。要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解决农业效益过低的问题。当前,我县农业产业发展十分艰难,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内部这一块共计增12元,其中,种植业人均增5元,养殖业人均增4元,林业人均增3元,主要是没有支柱产业支撑。虽然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发展茶叶、蚕桑、五倍子、竹子、畜牧和蔬菜等产业,但没有形成产业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差、规模小,布局零散,科技含量极低,商品率低,政策支持不到位,社会服务不到位,市场发育不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受制(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约,产业在徘徊中发展,在发展中徘徊。由于农产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比较大,相对效益比较差,农民对产业发展不太感兴趣,只好盲目外出务工,农民越不感兴趣,农产业越难发展,效益就越不高,效益不高,农民就越不愿抓农产业,形成了恶性循环。今后,要大力发展新经济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我县今后要重点抓五大类经济组织:(1)围绕培育产业,组建科技型协会;(2)围绕搞活流通,组建销售型协会;(3)围绕加工增值,组建加工型协会;(4)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组建劳务输出型协会;(5)围绕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组建综合服务型协会。有条件的地方,要注重把各类协会培育和发展为公司,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要努力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组织形式,使农业效益过低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发展农业产业,一要靠资金的支持,应整合可用财政及专项资金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动员民间从事农产业开发,尤其是金融部门要扩大支农贷款规模。二要靠科技支撑,应整合人才,充分发挥农科人员的作用。三要靠市场拉动。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对市场前景好的种养项目应大力发展。如名优茶、乌骨鸡、黄牛、蚕茧、黄瓜等优质蔬菜林竹等产业。四是要转变农民的观念,树立商品意识和产业意识,从传统的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养鸡为找个盐巴钱的小农意识中解放出来。五是要靠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推动。县乡村几级行政组织要真抓实干,下大力气,不能空喊口号。六是要逐步改变以交通、电力、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以利于农产品的快速流通和加工生产。第一产业潜力还很大。抓好了对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直关重要。劳务输出也应该作为一项产业大力培植和发展。去年劳务增收占农民增收的55%,是农民增收的大头。
只有做到“三化”联动,才能贯彻落实“出路在工业化,潜力在城镇化,后劲在农业产业化”的精神和要求,才算找到建设新农村的根本出路,也只有路子走对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可能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否则,只能是流于形式,甚至可能一年更比一年差。
四、典型引路
以点带面,以典型引路,是党和政府历来的重要的工作方法之一,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可谓点多、面广、线长,需要采取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方法。示范点要坚持适度超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把示范点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特色明显、体现小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而带动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去年,我们选择的几个“三村”建设示范点总的而言应该说是很好的,但个别点只注重区位优势,忽略了产业基础,以致农民的房子改善了,户间连接道路硬化了,周围环境好了,但没有产业支撑,农民的收入增长不了;农民的整体意识没有提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没有改变,精神文明容易出现反弹。一些地方是靠国家的钱堆出来的,在农民自身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在大面推广几乎不可能,也就是说,点无法带面。今后在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选择上应该注意选择那些群众积极性高,基础条件相对较好,尤其是产业基础较好,布局相对合理,能体现和突出地方特色的地区来布局,尽可能做到每个乡镇都有示范点。要突出我县和各乡镇的特色。示范点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产业做支撑改善环境,以环境的改善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以新农村建设来培养农民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步达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的。
五、协调发展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需要县乡党委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一定要克服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而忽略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倾向。在生产发展上县乡党委政府应起到先导作用,树立科学发展观,运用先进技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在发展先进文化上,党委政府应起到领导作用,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道德文化体系,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上,党委政府应发挥好指导作用,把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推上新台阶,加强村级政权建设,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施者。当前我县村级政权总的是好的,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一些村两委形同虚设,人心涣散,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对村内事务基本不管,干群关系紧张,群众怨声载道,靠他们恐怕很难担当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
协调发展还要做到点面结合,做到以点带面,不能因为搞示范点就把大量的支农资金都整合在一起,投放在点上而忽略大面,点是少数人受益,面是广大人民群众,多数人都发展不了,即使点上再风光也违背了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本质和新农村建设的初衷。还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让老百姓心理不平衡,从而影响大局。兼顾大面,尤其要关注边远、高寒贫困地区的广大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同胞。据我所知,一些边远地区的农民至今还未用上电,还没完全解决温饱,相当的人还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试想这些地区新农村如何建设。在盐津这二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应该有被遗忘的角落。公共财政的阳光应该普照大地,让绝大多数人受益。
六、稳步推进
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做到“三戒”。一戒急于求成。我县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农业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248元,比全国的3255元低2017元,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0493元低9245元,农民还非常穷。要彻底改变广大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现代化,需要长期奋斗,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要作长远打算,作长远谋划。抓好开局,从紧迫的事情做起。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就是乡村道路、农网改造、人畜和生产用水、子女上学、农民就近就医、生产发展资金困难、社会服务弱化等问题,这些问题要根据生产力发展和财力增长的状况,逐步推进,防止盲目蛮干,拔苗助长,切忌以运动的方式搞建设。当然不能等待、观望、漫不经心、若无其事、坐失良机。二戒简单化。要全面认识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新农村建设“五句话二十个字”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全面要求。生产发展是中心,生活富裕是基本尺度,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体现了精神文明和人居环境的双重要求,管理民主则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内容是广泛的,全方位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因此,要准确把握。三戒政府包办代替。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是农村经济活动的主体,政府主要起到引导和扶持的作用,新农村建设要从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出发,不能按照城市小区的模式去套。干什么,不干什么,要按照村民自治中“一事一议”的民主办事制度来决定,不能搞强迫执行,强制摊派。
七、争取支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说穿了最根本的还是农民的增收问题、发展问题。无论生产发展还是生活环境的改善都离不开钱,钱从那里来,一要靠农民自身逐步积累;二要靠国家扶持。县级财政收入每年才二、三千万,工资虽有保障,但发展资金十分欠缺,各职能部门今后应努力向省市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共同的目标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今年国家“要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这是一个重大转变”。这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重要的政策宣示。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今年国家将集中力量办好“水、气、路、电”四件事。一是今年拟安排40亿元,比上年翻一翻,计划再解决2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拟安排25亿元投资,比去年增长1.5倍,再建250万户沼气池;三是安排170多亿元,改建新建乡村公路180万公里;四是发行12亿元国债,对中西部地区农网进行完善,启动无电乡电力建设。此外,中央还将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投入。只要全县上下一心,大家都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并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新农村建设就大有希望。
八、真抓实干
空谈误国,实干才能兴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县乡党政组织切实加强领导,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需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特别是县乡村的干部要脚踏实地,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不能喊空口号,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切实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加强“三农”工作的全部内容,摆到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克服工作安排上存在的单打一的情况,处理好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经常工作和阶段性工作的关系,总体安排、总体布署、统筹兼顾、全面推进、整体发展。
九、健全机制
要发挥长效机制的管理作用,防止出现“反弹”现象。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充分发挥长效机制的管理作用。一是要建立长效投入机制。今年,中央、省市将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县级财政也应随着收入的增长逐年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并列入财政预算。二是应建立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三是建立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虽然是广大农民,但仅靠农民自身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四是建立完善和规范新农民培养机制,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机制,治安管理机制等等长效机制,防止出现反弹现象,不断巩固和扩大新农村建设成果。





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摘 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需要。新农村重在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抓住其主题主线和主旨。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主题 主线 主旨
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20字指导方针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新农村重在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抓住其主题、主线和主旨。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是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新农村建设将生产发展列为首位,发展生产力仍是新农村建设中首要的、迫切的、根本的任务。而在生产力体系中,人始终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关键的要素,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发展之所以一直停滞不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体制和结构抑制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窒息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其突出表现是在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体制改革中,农民市场主体地位“残食”现象严重。
(1)作为经营者不具有完全自主经营权。市场经济中,经营者具有独立的自主经营权,即经营者有权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经营者的自主经营权是建立在对生产资料的完全占有和自由支配的基础之上的,而我国广大农民作为农业经营者并不对其生产资料——土地,具有完全意义上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在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中,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集体所有,农民不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2)作为投资者不能获取对等收益。对农民而言,土地是最重要财产。尽管在现行的土地制度中,农民不具有以土地进行投资的主体资格,但现行土地制度中同时也规定了农民对土地具有绝对的使用权。如果剥夺或是占用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就必须对其进行对等的支付,这是市场经济公平原则最基本的要求。
(3)作为劳动者不能获取对等的权益。在我国,农民作为劳动者,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农业劳动者;二是进城务工人员,即农民工;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现行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农民作为劳动者,与城市劳动者相比,不具有平等的竞争地位。首先,作为农业劳动者,一直饱受到“剪刀差”的掠夺;其次,从进城务工人员来看,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虽然受劳动法调整,但其劳动权利的实际享有水平明显低于城镇职工,尤其是很少被纳入城镇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即使被纳入城镇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的少量农民工,其社会保险待遇也低于城镇职工;最后,从农村剩余劳动力来看,虽然具备成为劳动法意义上劳动者的资格,但无资格享有失业保险待遇,其就业权的内容和实现条件与城镇失业人员不处于平等地位,在劳动力市场上受到源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多种歧视。
(4)作为居民不能平等地享有公共产品。市场经济中,纳税人平等地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这是市场经济的法则。农民作为纳税人也应当享有这一基本权利。然而,由于制度因素,我国农民的这一基本权利长期被抑制,作为居民,不能平等地享有社会公共产品。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线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农业效益低、农村发展慢、农民收入少,是“三农”问题的症结,而酿成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城乡差别发展战略和由此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1)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性。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其形成有其客观必然性。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国始终是以改革、发展、稳定构建目标函数,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接受的程度统筹起来的,只是不同的时期目标的侧重点不一样。改革初期,摆脱贫困,追求发展是第一要务,但如何发展,是当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表明:全面的、同步的、同时的发展不具有可行性。因此,对比各国的发展经验,我国选择了城市偏好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城市工业,以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形式大量提取农业剩余发展城市工业。
(2)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性。发展是以稳定为前提的,离开稳定的发展是不健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勿庸置疑,非均衡的发展战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为我国羸得了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瓶颈”日益凸显:连续多年内需不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日益扩大;由城乡差别所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和社会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不稳定性因素。如果不妥善处理,将会破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3)统筹城乡发展的可行性。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要反哺农业、城市要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建设新农村并不改变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基本进程,更不意味着国民经济发展重点发生了转移。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现离不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作用,这就需要在发展的进程中,坚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旨是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尽管改革发展的20多年是我国民生问题持续获得改善的20多年,但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中最突出的仍然是民生问题。特别是广大农村,大多数的农民并没有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中国社科院收入分配课题组的研究显示,从198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只有三年低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其余13个年份的增长都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收入总量占城乡居民收入总量的比重呈大幅度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64.1%降低到的29.1%,下降了35%;城乡差距扩大引发的一系列农村发展的现实困境更是令人堪忧,与城市广泛发生的大拆大建相比,约一半的行政村未通自来水,3.6亿人口喝不上符合安全标准的饮用水,60%以上的农户没有卫生厕所,13%以上的行政村没有通公路,2%的村庄没有通电,而且电压不稳,电费又高于城镇。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率达到6.6%,占全国中小学校舍危房率的81%,西部地区尚有100多万中小学因为校舍短缺不能入学。
显然,改革带来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全体国民福利的改善。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呈现出相对递减的趋势,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成果没有被农民普遍分享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没有较快富裕起来,有的农民甚至陷入绝对贫困的地步,据统计,截止到底,全国农村尚有年收入不足668元的绝对贫困人口2610万人。
贫富悬殊的城乡收入分配机制,会造成处于低位的社会阶层的不公平、触发社会的不稳定。当前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社会矛盾凸显,但各种社会矛盾的背后都能找到经济根源,体现出社会各阶层对经济发展成果公平分享的诉求。如何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尤其是广大的农民群众,这不仅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在国民经济总量增加、结构改善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上升但城乡差距扩大且单纯依靠市场力量难以削弱城乡差距的情况下,站在以民为本、维护社会公平、协调城乡发展的高度,政府提出两个趋向的新农村建设战略,是政府执政为民、执政富民的体现;强调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推进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思路,在继续给农业、农村“输血”“造血”的同时,更注重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农村全面进步机制的建立,其目的就是要让农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缩小城乡差距,不是缩小城乡经济总量的差距,而是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过大差距。共享不等于平均主义,不等于大锅饭,这里讲的共享是要维护生存发展的底线,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落实就业公平,对现社会分配中的正义,以及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农村建设立足农村发展、着眼统筹城乡关系,注重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农村全面进步机制的建立,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农民共享经济成果,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此可见,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旨。

新农村建设心得


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

理等方方面面。

一、“生产发展”是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的前提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的现代化,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xxx”时期,不仅工业要转变增长方式,农业也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首要的是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其次,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

非农产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也包含在“生产发展”的要求之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可以使农民在加工增值的过程中增加收入。在非农产业不发达的地区,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二、“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保证

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民增收势头不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到广大农民支持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从宏观层面来讲,农民增收可以激发广大农村的巨大消费潜力,使农民的需求成为一种有效需求,从而增强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

目前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20∶1,占全国总人口近5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3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九成左右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农村公共事业滞后的现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补贴,帮助农民建立起包括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同时假冒伪劣产品较多,这给农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形成现代流通方式下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三、“乡风文明”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必然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近年来,虽然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的表现之一。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城市中出现的人情淡漠等现象,在农村地区已经有出现的苗头;另一方面,传统的陋习在一些农村地区还广泛存在。

四、“村容整洁”是改善农民生存状态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不能令人满意。“露天厕、泥水街、压水井、鸡鸭院”,是对农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形象描述。农村的房舍、街道建设缺乏规划,浪费大量土地;通行条件差,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由于缺少硬件设施,加上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垃圾污染严重。另外,随着一些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工业污染问题凸显,亟待改变。

在新村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要尊重农民意愿,在国家、社会力量的支持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量力而行,避免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二是要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等,做一个长期规划,在规划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

五、“管理民主”是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的基础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从全国来看,各地具体情况差别比较大,但基本制度已经确立起来。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从国家层面来讲,要出台村民自治法的实施细则。XX年我国已全面取消农业税,当前,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管理民主”的要求之一。乡镇政府要为本地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要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职责,为乡村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乡镇政府要对村民自治进行正确引导。另外,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服务群众这个中心,切实发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

构建和谐新农村心得


精心构建和谐新农村

潺潺溪水绕村过,栋栋新房绿阴中;屋后脐橙香飘远,门前塘鱼逐清波……初冬时节,笔者来到安远县凤山乡大山村杨屋坑小组,切实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生态田园式风光的秀美和谐。这是该县精心建设生态田园式和谐新农村带来的喜人景象。


在新农村建设中,安远县树立科学发展观,顺应自然、顺应民意,以搞好科学规划入手,因地制宜对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认真规划,对车头镇三排等16个精品示范点还进行详实的生态园林规划,力求通过示范点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农村的生态田园品位。对于依山靠河的村庄,该县依山就势,傍水成形,将山、水、树、路、房融为一体;对于周围种了果树的村庄,结合三百山旅游业的开发,按照“一个果园一个景点,一片果园一个景区”的模式,建设一批依山傍果的生态果业新村;对于农村中原有的客家古民居、古围屋和其他有一定特色底蕴的古建筑,该县进行维护,并对周边环境进行修整,使之成为新农村中古香古色的亮点。车头镇上坝村按照规划对一片杂乱的竹林进行整理,铺起碎石小道,建起供人休息的亭子,并对果园进行“猪-沼-果”模式配套,形成了“屋后果树飘香、塘边鱼跃人欢”的生态田园新景。

该县还顺应时代要求,在每个新农村建设精品示范点建起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宣传长廊或其他休闲活动场所,农业、果业、科技等部门人员定期在社区服务中心向农民传授实用农技、传递信息;该县发挥江西首家“中国楹联之乡”和赣南采茶戏发源地的优势,在18个乡镇都成立楹联学会(分会),成立30余支文艺宣传队,定期到各村开展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并通过发挥楹联和文艺演出的潜移默化作用,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激发农民主动参与创建和谐新农村活动的热情。

在真抓实干中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真抓实干中推进新农村建设


如何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宁夏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区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从农民群众需求最迫切而又有条件做的事情做起,争取“六个突破”,切实抓好“五动”,使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如何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搞好规划;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防止一哄而起;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宁夏推进新农村建设,更加需要注重从自身实际出发,确立合理目标,明确建设思路,抓住工作重点,在真抓实干中实现发展进步。
明确建设思路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宁夏地域虽然不大,但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既有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川区,也有“十年九旱”的中部干旱带,还有“苦瘠甲天下”的南部山区。全区7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宁夏农业和农村发展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集约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县乡财力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2005年,宁夏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508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左右。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处于起步阶段,全区近一半的市县尚未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少农村群众存在着看不起病、子女上不起学、喝不上安全洁净水等困难和问题。因此,宁夏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区建设,允许起点有差别、过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决不能通过加重农民负担和增加乡村负债搞建设;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以点带面,稳步推进,防止一哄而起、急功近利;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坚持以人为本,从农民群众需求最迫切而又有条件做的事情做起,使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争取“六个突破”
在形成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上实现突破。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发展生产,就是要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近年来,宁夏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依托自身优势培育发展了枸杞、清真牛羊肉、奶产业、马铃薯四大龙头产业和优质稻米、淡水渔业、蔬菜、牧草、玉米、葡萄、西甜瓜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产业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后,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继续大力提升农业的产业发展水平,特别是实施龙头产业带动工程,努力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效益最大化;紧紧抓住特色和规模两个关键环节做文章,积极引导农民建立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围绕一个特色优势产业,建立一套工作班子、培育一个基地、建设一个专业市场、吸纳一批农民、带活一方经济。
在探索农民增收新途径上实现突破。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当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努力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在这方面,宁夏应当着力抓好这样几项工作:一是继续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实施好引黄灌区节水灌溉、中低产田改造、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中部干旱带草畜产业等工程,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和金融支农活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二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城镇化水平,引导更多的农民到城镇创业,到二、三产业就业,进一步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进一步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培养有文化、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和组织农民异地就业、异地发展。
在促进村容村貌新变化上实现突破。坚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切实搞好乡村建设规划。通过开展村庄综合治理,实现乡村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建设规范、设施完善、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使乡村面貌发生根本变化。通过政府推动、典

在真抓实干中推进新农村建设第2页

型带动,组织实施好川区“塞上农民新居”和山区“危窑房改造”工程,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发挥公共财政的带动作用,加大投入力度,使乡村软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川区要实现“六通”——村村通电、通公路、通电话、通邮、通广播电视、通客车;山区要基本实现“四通”——通电、通公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同时,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在推动社会事业新发展上实现突破。重点实施乡村卫生院所改造、文体场所建设、少生快富等工程,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基本解决上学难、看病难、娱乐难的问题。实现乡乡都有卫生院、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文体活动场所。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有条件的地方普及学前教育,每个县(乡)建立一所职教中心(站)。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
在树立乡风民俗新风尚上实现突破。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体现本地实际和时代特点的新的乡风民俗,实现干群关系融洽和谐、邻里友好和睦、社会安定有序、民风健康文明。通过开展“和谐乡村”、“平安乡村”和“文明乡村”建设等活动,促进农村的和谐与稳定。
在建立基层组织建设新机制上实现突破。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注重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既要着重抓好村党组织建设,又要同步推进村民自治组织和其他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一是选好党性强、有知识、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奉献精神的带头人;二是建设有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能够团结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的领导班子;三是通过采取领导进村蹲点、干部进村挂职、大学毕业生进村锻炼等办法,充实农村基层组织力量;四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切实抓好“五动”
政策驱动。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继续对农民实行粮食生产和良种、化肥、农机具等直接补贴,对南部山区农民实行基本农田补贴,认真做好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补助资金和粮食的兑现工作。进一步完善特色农业发展的直补政策,使对农民的直补政策由单一粮食生产向发展现代农业延伸。
资金撬动。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合理配置财政资源,整合各类支农资金,集中财力支持一些具有带动新农村建设作用的重点项目,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示范效应。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采取税收优惠、贴息等财税措施,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向农村流动。
改革推动。全面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包括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农业经营体制、科技服务体制、土地管理制度和农村金融等方面的改革。通过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农村内部的发展活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作风带动。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证。坚持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决不能急于求成,决不搞形式主义;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使各项工作措施符合客观实际,真正体现农民群众的意愿、要求和利益;坚持正确政绩观,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让农民群众从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受益,决不能为了出“政绩”而损害群众的利益。
上下互动。始终坚持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舆论引导、典型示范和深入细致的工作,努力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努力营造关心、支持、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中的一些思考-新农村建设的探讨


在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中的一些思考-新农村建设的探讨

在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中的一些思考
————****镇****村新农村建设的探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可以说,新农村建设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内容丰富,涵义深刻,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作为一名驻村干部,围绕新农村建设中心为村民实实在在地办一些实事、好事,是驻村一年工作的责任和任务。一、作好村民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
驻村四个月,农村工作和在机关工作针对的人群是不同,在农村工作日常面对的是村民,服务对象也是村民。村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广大村民才最清楚谁在为自己谋利益,最清楚自己的利益是什么,我们在农村开展的工作好不好村民最有发言权。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党是在人民群众中孕育和成长起来的,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只有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有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执政地位才有牢固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因此,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核心,也是关系到在农村中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败。
在农村中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只有紧紧地依靠村民,密切地联系村民,随时听取村民的呼声,了解村民的情绪,代表村民的利益,才能凝聚起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各项任务。坚持教育村民与服务村民相统一。教育村民的基础是服务村民,关心村民、代表村民的利益,绝不是空洞的口号,必须十分具体地落实到解决村民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上,使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并坚决纠正损害村民利益的行为。只有时刻把村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才能增强村民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对党组织的信任,这是做好教育村民工作的前提。群众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首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解决思想问题要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由于村民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就必须善于与村民平等交流,在交流中把道理讲清、讲透、讲深、讲实,寓灌输于交流之中。在这样的交流中,可以听到村民的各种意见,对正确意见要虚心接受,对不同意见要认真考虑,对错误意见要进行教育和引导,要努力使自己的感情与群众的感情融洽起来。要创造良好的氛围,使有怨气、有情绪的村民心平气和地听取解释。同时,用村民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教育、启发村民,使村民感到亲切、可信,从而产生很大的鼓舞、激励作用。
二、要用诚恳的态度用心地解决实际问题
村民中各种思想问题往往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不解决实际问题,思想问题也难以有效解决。解决实际问题,一要以村民关心的热点和难点为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往往是影响改革发展的症结所在,也是工作的薄弱环节。抓住这些问题迎难而上,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对稳定群众情绪,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驻村工作一开始中,首先对村情民情进行了解。调查发现,影响范围广、村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大岗头区域水浸问题。为此,我借助区领导朱桂芳常委挂点****村、以及大岗头、基围头两个村小组创建“省卫生村”的契机,向区政府、区爱卫办分别打请示报告,把水浸情况图片资料和建造可行性方案向市、区有关部门反映,并在宣传媒体上进行多方面报道,引起市、区二级领导的重视。在市、区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工程资金很快筹集足,并作为区的民心工程在3月22日进行了动工启动,工程计划在四月底五月初雨季来临前完工,到时该地域的水浸问题有望解决。二要树立村民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凡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有些问题看起来细小琐碎,但小问题不解决,有可能演变成大问题。三要特别关心困难村民,为他们排忧解难。能不能热情而有成效地帮助困难群众,是衡量一个地方党组织群众路线贯彻得好不好、群众工作本领强不强、工作实不实的试金石。应该看到,困难村民虽然在人数上不占多数,但他们的困难与多数村民特别是先富群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明显对比,政治影响大,社会关注度高。不解决好这部分人的困难,就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我们要有正确的态度和对群众的深厚感情,用真情对待群众,把困难群众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把困难群众的呼声当作工作的第一信号。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三家挂点单位在资金不足、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分别筹集了一万元,为****村两户低保户进行房屋维修,使他们住的舒服、安心。
三、根据实际制订经济发展措施
在20xx年,****村组两级经济总收入1236.4万元,比上年增加35.6万元,增幅3,集体人均分配2925元

在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中的一些思考-新农村建设的探讨第2页

,比上年人均下降830元,下降22,形成了农村集体经济增幅微,集体分配下降大的被动局面,造成以上原因有以下几种:1、资源少——可供利用土地资源少,可供投入资金少;2、村组集体经济收入单一,95收入来自物业出租收入;3、费用成本大——一是物业管理、税收成本增加,二是行政支出大,特别是选举费用和农村规范管理。
根据****村经济情况,我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一、物业管理:1、加强对现有物业的管理,特别是经营环境、安全等;2、加大投入,对现有临街较旺的物业进行更新改造,提高效益;3、对已到期的出租物业,根据当前市场租金价格水平,在原租金基础上提高5-10,增加收入;4、切实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保持大局稳定。二、着眼长远:利用市政府放权三榕开发区给****区政府的机遇,主动推动市、区、镇加快对龟山区的开发,争取对西调洪湖及周边土地1000多亩开发权和集中未开发100多亩自用地,通过置换的手段使之连成一片,利用土地资源,以房地产为主进行招商引资,推动龟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相信用三至五年时间,改变目前单一出租的经营方式,学习民航、华西村经验,以多种投资经营形式,壮大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为城中村改造,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
通过发展经济,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既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党才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会不断发展壮大,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驻****村干部****
20xx年4月11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