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大班健康领域教案详案 > 导航 > 大班主题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爱心树》

大班健康领域教案详案

大班主题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爱心树》。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好越充分,老师教学水平也不会很差。如何根据课件写教案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大班主题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爱心树》,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设计背景

机遇以上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的实际问题,我们大班通过开展主题活动,为大班幼儿提供各种活动应具备的自主、宽松的活动空间,学习的方式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以合作探索为特征的共同学习,帮助幼儿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自己解决问题,为今后上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促进幼儿快乐与发展的同时,和孩子一起长大!

活动目标

1、倾听故事,理解故事的内容,能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感想。

2、感受大树那种无私的奉贤精神,懂得付出也是一种快乐。

3、体会亲人朋友们如大树般只有付出不求回报的关爱之情,学习在生活中关心他们。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大树那种无私的奉贤精神,懂得付出也是一种快乐。

难点:切身体会大树的只有付出不求回报的,学习在生活中关心为我们付出的亲人和朋友。

活动准备

爱心树大绘本一本 爱心树flash 爱心粘粘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故事绘本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本大书。

问:上面有什么?请你猜猜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封面只有一棵树,本来教师的用意是让幼儿幼儿随意的进行有关大树的故事的猜想的,只要幼儿能够讲出一些就可以的,但是从课堂中幼儿的表现来看,发言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于是我些疑惑:大部分幼儿不是很主动的来讲述的原因是什么呢?借班上课对幼儿的情况不是很了解,是幼儿的原因呢?还是教师的原因?要不直接就引题:今天我们来看一本大书,然后直接讲述故事。)

二、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1、这是一个大树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听这棵树的故事。

2、 教师边翻绘本边有感情地讲述故事。

3、 提问:

当男孩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他与大树发生着怎样的事情。

时光流逝,当小孩子逐渐长大,大树常常感到很孤寂,当男孩第二次来看大树时他们进行了怎样的对话?发生了怎样的事。

(故事还是比较长的,男孩共有四次来到大树下,每次都像大树提不同的要求,教师为避免幼儿几次要求分不清楚,在讲故事的时候,把故事分成两段来讲述,到第二次来大树前发生的故事为第一段。接着教师提问:基本是针对一些故事内容来提问题的,参与教师提问的幼儿集中与部分幼儿,是问题设计的问题吗?上完课后一直在思考:或者我该把问题改成男孩要求大树做些什么,大树又是怎么来帮助男孩子的。)

孩子又有很长时间没有来看望大树了。当他第三次终于又回来的时候,大树与男孩又是怎样对话的呢?接着又发生了什么?

又过了很久,男孩又来了,他们又说了些什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第二段的提问,教师是这样问的:第三次来到大树下,男孩说了什么?大树又是怎么做的呢?提的问题更直接了,参与回答的幼儿相对多一些,基本能把男孩与大树的对话讲出来。)

三、通过给大树取名,体验大树那无私奉贤的精神。

1、如果我们来给大树取个名字?你觉得取个什么样的名字最合适?为什么?

(本来用意是想通过给大树取名字,让幼儿感受到这是一棵很有爱心,愿意帮助人的树。为了防止提出问题后幼儿冷场,教师临时提出小朋友可以相互商量一下。但是很多幼儿给树取的名字都是很表面化的:荡秋千的树,一个幼儿回答后很多幼儿都是类似的,如苹果树等等,教师应该对幼儿参与教师的回答首先表示肯定后再让幼儿想不同的答案。有一名幼儿高说到了帮助人的树。于是,教师提升:帮助别人说明她是一棵很有爱心的树,但是还是觉得有些牵强,我想可能是我高估了幼儿,因为有些孩子对如何取名字还是不太清楚的,如果把问题改成更直接的: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树?为什么?孩子的答案是不是会更多一些呢。)

2、(这是棵很有爱心的树。)我们就叫它爱心树,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她很有爱心。

四、欣赏flash动画,进一步体验大树不求回报的奉贤精神。

1、边听教师讲述故事,边欣赏flash动画。

2、当大树付出自己的爱心时,大树的内心是怎样的?

(flash动画,幼儿欣赏时是很专注的。大树的爱心表现在哪些地方:幼儿有提到了,把苹果给孩子,把树枝给孩子盖房子,把树干给孩子做船,让孩子坐在树墩上)

3、师小结:当男孩从大树身上带走苹果,大树很快乐?砍走树枝,大树很快乐砍走树干,变成光秃秃的树墩大树还是很快乐。其实付出爱心也是一种快乐呀!

五、情感迁移,体验亲人朋友们大树般的关爱之情

1、其实在我们小朋友身边也有像大树一般默默地为我们付出爱心的。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 你能说说他们是怎样为你付出爱心的呢?

2、我们的爸爸妈妈等长辈和许许多多关心和爱护我们的朋友都是这样一棵棵无私的大树啊!不断努力地满足我们,让我们感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才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啊!鼓励幼儿大胆说出亲人为自己付出的故事。

(因为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而且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长辈确实为幼儿做了很多,幼儿在讲述的有很多事例,教师予以及时的肯定。)

3、我们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等长辈和许许多多关心和爱护我们的朋友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你准备怎么来回报他们呢?让幼儿说说准备为自己的长辈做些什么事,奖励幼儿爱心粘粘纸。

(通过奖励爱心粘粘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进一步学着关心那些、爱护自己的长辈。文章.出自.因为只是在嘴上说说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幼儿这样说了要在生活中也这样做是非常难的,所以这也是本堂课的难点。)

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由一棵有求必应的苹果树和一个贪求不厌的孩子,共同组成的温馨,又略带哀伤的动人故事:这是一则令人心醒动容的寓言在施与受之间,也在 爱与被爱之间。故事的文字纯朴直白,简洁明了,讲述耐人寻味的故事,讲述一段深沉的爱,一种无私的给予和奉献,令人在百读不厌中细细体味蕴藏其中的爱的哲理,禁不住流下热泪。

这是一本经典的图画书,它以简单利落的黑白线条勾勒形象,没有背景,留有很大的空白,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而文字的布局也富有动感,图文的配合非常融洽,简单的线条,简单的文字,简单的故事,却掳获了无数读者的心。

整个活动在感动中结束,姚果果说:我想哭了。刘智远说:太感人了我也在一遍遍的试读着感动着。

fwr816.coM编辑分享

中班主题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爱心礼物》


设计思路:

中班的孩子认知事物的具体形象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发展,能依靠表象进行思维,认知活动的概括性使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增强,但是仍显表面化、肤浅化。因此本次活动选择的内容:10以内数的守恒。旨在让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感知数的守恒,通过自身的操作,初步感知物体大小、排列方式、疏密程度发生变化,总数不变的数现象。整个活动是以故事《爱心礼物》为线索,将数元素融入其中,让幼儿在看一看、说一说、贴一贴过程中初步感知数的守恒。两次为妈妈选衣服的的环节,是为了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了解判定物体总数的时候可以用数数的方法来确定而不只是单凭眼睛看。整个活动将数经验与情感线紧紧地串在一起、,让幼儿倾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孩子和母亲之间甜甜蜜蜜的情感。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的数经验进行10以内的数数,初步感知数的守恒。

2、通过倾听故事,体会孩子对母亲的爱。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爱心礼物》、黑板两块、操作表格数份、红五星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故事《大大和小小》导入

二、大大选裙子(在贴一贴的游戏中初步感知物体不受大小、排列方式、疏密程度影响的守恒关系。)

1、观察裙子(裙子有什么不一样?裙子上的数字是什么意思?)

小结:这些数字是裙子上的编号,上面有数字1的说明是1号裙子。

2、帮助大大选花最多的裙子送给妈妈,让孩子思考选择。

3、贴一贴:你认为花最多的是哪条裙子?为什么?

(孩子观察表格后再贴)

4、讨论验证:(活动的关键,引发幼儿争论通过验证来解决问题)

(1) 到底是哪一条呢?你是怎么知道这条裙子上的小花是最多的?

(2) 产生解决办法(运用已有的数数经验)

(3) 小结:原来,裙子上的花是一样多的,你们用数一数的办法找到了正确答案,所以我们不能只看花的大小、排列方式来决定花朵的多少而是要用数数的方法。

三、小小选裙子(迁移运用,继续感知物体数量的守恒)

1、帮助小小选花最少的裙子送给妈妈。(把五角星贴在相应的框里)

2、填表格最后一格:裙子上花有几朵?

3、验证小结:原来,裙子上的花是一样多的,所以我们不能只用眼睛看的办法,有时候我们的眼睛也会欺骗自己,我们就需要用数一数的办法才能知道正确的答案。

四、为自己的妈妈选一条裙子,说说理由(情感延伸)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来源于我们班级孩子在玩自带玩具时候我所观察到的元素:选出三排花中最多的一排。[文.章出自教.案网]三排花分别是有小和大的区别,排列有疏密的区别,而孩子们基本都选错了,选了一排排得最长的花,而其实这一排只有6朵花,另外两排虽然小但是有7朵和8朵,而且排得紧密,所以给了孩子错觉,都选择了排得最长的6朵。由此我想到了应该让孩子感知数的守恒,而数的守恒有好几种情况。这个活动是根据孩子的已有的数数经验和主题内容设计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的兴趣教高。

1、从活动设计角度考虑,还可以有分组帮助大大和小小为妈妈选礼物,那么在教学节奏上可以更紧凑一点,孩子在小组活动时候可以有向同伴学习的机会。

2、在帮助大大这个环节教学过程中,老师有点操之过急,让可以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来讨论和验证到底哪条裙子上的花是最多的?然后孩子对每一条裙子上的花才会一一关注,去认真地数一数。

3、在最后的延伸活动我做了调整:请孩子们给大大和小小的妈妈想办法最多和最少的花的裙子,孩子们开动脑筋想办法用添上1和去掉1最后帮了大大和小小的忙,使得这个故事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故事有了完整性,故事的教育性也就体现了。

4、这个活动我教学的对象基本上在数方面经验不够好的一个群体,在活动中与老师的互动不够,孩子的思维较好,但把自己考虑问题的过程(思维)借助语言表达出来就有一定的困难。这个问题也是我们老师一直长期需要思考的:在积累孩子数经验的同时怎么让孩子自己提升、梳理已经习得的经验,使得孩子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大班主题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石头》


设计思路:

石头这一大自然中很平凡、很不起眼的东西。《礼物》这篇童话说了一件出乎小朋友们意料的事。故事通过设疑大象伯伯到底带来什么礼物呢?激起了一群小动物由期待转为失望,进而又萌发喜爱的一连串心理变化,塑造了一群可爱的、爱动脑筋的、积极向上的小动物形象。

活动目标:

1.投入玩石头、画石头、贴石头、拼石头、打石头等一系列活动中。

2.理解作品内容,掌握故事情节。

3.用语言交流自己的体验。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一】 玩石头(分散活动)

活动准备:

准备各种大小、种类的石头、密封的盒子、布置的一个活动角。

活动过程:

1.出示一个装满各式各样石头的盒子,引起幼儿自己观察石头的兴趣。

盒子里装了好多东西、你猜会是什么呢?

2.议石头,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你摸到的是什么石头?它是做什么用的?

这些石头是什么形状?摸上感觉怎么样?

3.玩石头,鼓励幼儿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二】石头的故事

活动准备:

图片三幅、图书若干。

活动过程:

1.利用故事设置悬念引导幼儿进入故事情景。

在让幼儿自由推测、猜想:小图、小鸭、小松鼠、小鸟、小猴希望得到的礼物是什么后,问:大象伯伯到底带来了什么礼物呢?关注故事情节,激发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2.小动物们看见石头怎么样了?他们喜欢吗?为什么不喜欢?

3.石头怎么会变成小男孩?变成鱼?变成螃蟹?探索交流。

4.欣赏、感受故事情节和生动的语言。

大象伯伯送的礼物好吗?为什么?你喜欢吗?

延伸活动:

1.提供《礼物》图书,引导幼儿边看边说。

2.想用石头做什么?

【活动三】 制作礼物(团体活动)

活动准备:

石头、纸、习惯、海绵、橡皮泥等。

活动过程:

1.在生活中收集一些自己喜欢的石头。各种色纸、挂历纸。

2.幼儿把自己收集的材料拿出来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

3.让幼儿说说自己的这块石头像什么?可以制作成什么东西?还需用什么材料?

4.幼儿操作互动。

5.幼儿拿着自己的作品,互相交谈3-4分钟。

延伸活动:

1.将作好的礼物,放在小小作品展览上,以供大家欣赏。

2.展览结束后,可以将礼物送给好朋友或家人、弟弟妹妹、客人老师等,也可作为个人珍品保存。

活动反思:

石头是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本活动在让幼儿欣赏故事的过程中,(.本文

大班主题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舞龙》


活动设计背景

舞龙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庆祝活动,每逢春节期间,老百姓自发组织的舞龙的比赛深受人们,特别是小朋友们的喜爱。于是,我发动幼儿一起制作龙,并组织幼儿进行游戏。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简单了解舞龙的风俗,激发幼儿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兴趣。

2、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龙身,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

3、让幼儿体验舞龙的乐趣,感受舞龙的热闹气氛,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的能力。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舞龙以及幼儿合作舞龙。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各种纸盒、稻草、皱纹纸等手工材料若干。

2、舞龙的图片和舞龙的视频。

3、音乐《金蛇狂舞》。

活动过程

(一)幼儿欣赏《金蛇狂舞》的音乐进入课题。

1、让幼儿欣赏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2、让幼儿再次欣赏音乐,更深入了解音乐。

(二)出示舞龙的图片,幼儿欣赏。

1、师:听完音乐,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来欣赏了一些好看的图片,在看图片时,老师请小朋友们注意观察:图片里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你以前见过吗?什么时候见过?

2、师简单介绍舞龙的习俗。

3、出示不同种类的舞龙图片。

(三)幼儿观看舞龙视频,感受舞龙的热闹气氛,并尝试模仿舞龙动作。

(四)动手操作:神气的龙

1、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舞龙用的道具龙由哪几部分组成?(龙头、龙身、龙尾)

2、教师出示事先做好的龙头,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收集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制作愿望。

3、鼓励幼儿动手制作简单的龙,教师参与指导。

(五)游戏:舞龙

1、教师引导幼儿回忆并说一说自己见过的舞龙表演是怎样的。

2、引导幼儿四人一组,自由尝试合作协调走。

3、教师做舞龙人,请幼儿仔细观察教师手上的彩球,随彩球的位置高低来作出相应的动作。(.教案网出处)如:彩球举得高,龙头就举得高;彩球放低,小朋友就蹲下来舞龙。

4、教师指导幼儿进行舞龙游戏。引导幼儿根据彩球方向的变化,看信号舞龙。

5、请幼儿做舞龙人,分组游戏,教师提示舞龙人举彩球的动作。

6、幼儿交换角色进行游戏

7、引导全班幼儿连成一条长龙,随音乐进行舞龙表演。

(六)活动延伸:

在户外活动中,引导幼儿进一步练习多人合作舞龙。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创新之处在于让幼儿从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玩一玩的过程中慢慢地体会舞龙的习俗及舞龙的要领。中国的传统文化舞龙和音乐、运动、情感的融合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舞龙的教学活动真正地捕捉到了教育契机,贴近幼儿生活。《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案例中,小朋友已经在言行中流露出对表演舞龙的喜爱,于是我把握核心目标,及时调整并充分利用,保证孩子的兴趣点开展了舞龙的活动。舞龙活动在很多的庆祝活动中都会举行,孩子们能亲眼看到,亲耳听到,题材贴近身边的生活,孩子们易理解和掌握。活动开展前,我在网上找到了许多舞龙用的龙的图片,让孩子们仔细观察了龙身上的特征,孩子们就从龙头、龙尾、龙身上有几节产生了兴趣,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孩子对龙身上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通过幼儿之间的互动激发幼儿参与制作龙的积极性。

活动中,孩子们从第一环节就已经萌发了要舞龙的想法,他们在回答我的问题他们怎么舞时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表演舞龙的动作了。在活动中孩子们都知道舞龙要跟着彩球跑,彩球舞到哪里,龙头就跟到哪里。在舞龙游戏中,我发现孩子们舞得还真是像模像样的。刚开始,孩子们还不能自如地舞动,但当他们一听到《金蛇狂舞》的音乐后,他们都能跟上音乐的节奏,而且舞得特别好看。通过我对孩子们舞龙的观察,我发现自己在提问怎么舞时要不断地让幼儿观察,让他们自己发现舞龙的秘诀。孩子们在舞龙比赛中会发生这几种情况:舞龙时一直转圈,不能变幻出不同的路线;龙头、龙身、龙尾靠得太近,导致龙身一直缩在一起,没有伸展开来。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相应的引导。舞龙活动不仅锻炼了幼儿的体质,在教育目标和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的同时,拓展了幼儿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大班主题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竹》


产生背景:

竹是自然界的一种植物,但它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各样的竹竿、竹担、竹筐、竹席子等为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竹笛、竹制品、竹玩具等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就连诗人画家也把竹做为他们常常赞颂的对象。可见竹的情节无所不在。当孩子们从观察竹子到寻找生活中竹的用途的时候,他们睁大了双眼,他们的眼神充满了好奇的热情。因此,我们决定与幼儿一起探访我们身边既熟悉又陌生的朋友竹。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各种竹,了解竹的生长过程和用途。

2.引导幼儿探索竹对我们生活所起的贡献。

3.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开展准备:

1.家长资源,请家长协助收集各种竹制品,关于竹的资料和图片。

2.利用社区资源,联系幼儿社会实践的场所:公园、竹器店等。

3.墙面布置一些与竹有关的画、图片及幼儿绘制的画和制作的手工艺品。

4.区角布置一些关于制作竹玩具的工具,布置竹制品展示角。

活动内容记录:

1.社会:《参观竹林》、《参观竹器店》

2.语言:《谈话:节节高》《谈话:竹子的生长过程》《故事:小猫钓鱼》《表演:熊猫一家》

3.科学:《妙用竹竿》《竹篾制品》《竹浑身都是宝》《有用的筷子》《笛声悠悠》

4.计算:《数竹筏》《测量》《高矮长短比较》《5以内的加减》

5.美工:《绘画:竹子》《吹画:翠竹》《竹叶贴画》《制作:风筝》《制作:扇子》《欣赏:竹篾制品》

6.音乐:《熊猫咪咪》《牧童短笛》《扇子舞》《欣赏:筷子舞》

7.体育:《竹高跷比赛》《跳竹竿》《骑竹马》《放风筝》

8.家园开放日:《调查:有用的竹竿》《班会:竹子发布会》《亲子游戏:跳竹竿舞》《品尝:竹筒饭和竹笋菜》活动具体

开展过程:

子活动一:《社会实践:参观竹林》设计思路:方案活动的第一天,教师带幼儿参观了附近公园的竹林,一片青翠的竹林呈现在幼儿的眼前。孩子们一下子涌入了竹林,有的在捡竹叶,有的在爬竹竿,有的在捉迷藏,有的在看竹笋。孩子们兴奋的玩耍着,时不时的有很多孩子跑来问了很多问题。于是我就把这些问题记了下来,请来了护林员叔叔为大家作答,孩子听的可仔细了。活动进展:

教师联系附近公园的竹林,带领幼儿玩一玩。在玩的过程中提出相应的问题,发现认识竹的外形、构造(笋、竿、叶、竹节、竹膜等)听护林员叔叔介绍竹子的生长过程和种类。

幼儿表现:

孩子们边玩边提出了许多关于竹的问题:洋:为什么竹子是一节一节的啊?飞:这棵竹子好高啊,它有多大呀?丽: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竹子小时候叫竹笋,长大了又叫竹子呢?超:叔叔,我也有一个问题,种了这么多竹子有什么用啊?陵:我知道竹笋可以吃的,我最喜欢吃竹笋烧肉了。教师回应:听了孩子们提出的各种关于竹的问题,发现孩子们对于我们大人平时很常见的竹观察很细致,充满了好奇。在护林员给小朋友做介绍的时候,孩子们对于竹子更是有很强的探讨兴趣。因此,我决定从幼儿的观察与兴趣入手,开展此方案活动。

活动二:《绘画综合活动:竹子》活动进展:孩子们已经参观过竹林,对竹子也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他们对竹子的直观感受如何呢?大家决定把它们画下来。首先是写生活动,在小朋友画好初稿后,再进一步体验竹,近观的欣赏一些竹子的结构布局等,最后用水墨画表现竹子的乐趣。

子活动一:《竹林写生》在校园里观察竹林,对竹子进行铅笔写生活动,要求仔细看一看竹子的叶子和竹竿的样子。[文.章出自教.案网]教师引导语:小朋友,上回我们一起去了竹林,还听了叔叔给我们介绍关于竹子的生长过程,今天我们来回忆一下竹子是什么样子的?还记得吗?如果有些忘了,没关系,我们大家看看幼儿园里的竹子是什么样的?请你仔细看看竹叶的形状和竹节和竹竿有什么地方不同?幼儿表现:明:我发现竹叶是长长的,象带子一样,一端是圆圆的,一端是尖尖的。华:我发现有的竹叶两边是卷起来的。利:我看到竹叶上面有条纹,正面和反面的颜色也不同,正面的颜色比较绿,反面的颜色比较浅。飞:我看到竹节是凸出来的,摸上去毛的,有点扎手。

子活动二:《欣赏国画:梅兰竹菊》欣赏一些大师级画家笔下所描绘的竹的形态,主要欣赏一下竹子的动态和布局。听教师讲一讲四君子梅兰竹菊中竹的气节。

幼儿表现:

伊:我觉得那个竹叶好象有风吹过来飘起来一样的。昊:我看到那棵竹子有点弯,那棵竹子很直,我觉得弯的竹子一定是年纪大了,象我们人一样,人老了背也会弯的。翔:我看到那画上的竹竿,一节与一节的地方,为什么没有连起来,是断的啊?玮:我喜欢那和竹笋,我觉得它在用很的力量往上长一样。谦:我发现竹竿也是下面有点粗,上面有点瘦的。

子活动三:《水墨画:竹》在充分感受竹后,用水墨画的方法,画一画自己眼中看到的竹子,注意用墨的深浅来表现竹子间的距离远近关系。教师回应:我班是国画班,对于水墨画有一定的功底。而作为国画竹子,小朋友们一直都想尝试。于是我就让他们先观察竹子,进行写生。然后欣赏一些大师画家笔下形态各异的竹子,孩子们有了丰富的素材后开始画竹子,兴趣很浓,把竹子的各种形态都画出来了。

子活动三:《音乐综合活动:熊猫咪咪》设计思路:孩子们对于竹子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都知道熊猫喜欢吃竹子。那熊猫什么竹子都吃吗?竹子到底有多少种呢?就让此活动为幼儿揭开这些谜底吧!

活动进展:

这一活动中共进行了五个小活动。首先小朋友提出熊猫喜欢吃竹子,熊猫到底喜欢吃什么竹子呀?于是我们大家决定先来研究一下,竹子到底有多少种。接着我们又进一步研究竹子和熊猫的关系,使小朋友对熊猫有进一步的了解,然后唱唱熊猫的歌曲表演一下熊猫的故事。最后让小朋友展开想象为熊猫设计一个安全的美丽的家园。

子活动一:《认识竹子的种类》请家长帮助收集各种关于竹子的资料,认识各种各样的竹子。让幼儿回忆护林员讲的关于竹的生长过程。

子活动二:《谈话:熊猫和竹子的关系》认识熊猫所吃的竹子,讲讲竹子开花后给熊猫带来的不幸命运。

子活动三:《歌曲:熊猫咪咪》听一听歌曲《熊猫咪咪》中唱到的相关歌词,学唱歌曲。

子活动四:《角色扮演:熊猫的故事》幼儿自行分组设计熊猫的头饰,安排熊猫故事的情节。创编熊猫一家在竹子开花,找不到竹子吃了,于是很痛苦的样子,然后表演人们关心竹子保护竹子的情形,最后熊猫为了感谢大家为人们表演节目的整个过程进行表演展示。子

活动五:《想象画:美丽的家园》教师引导语:小朋友我们都知道熊猫是我们的好朋友,可现在熊猫却越来越少了,变得很珍贵了,原来是熊猫的家遭到破坏,我们大家来为熊猫想一个好办法,怎样来保护它们美丽的家园呢?用七彩画笔给熊猫设计一个美丽的家园,相互讲讲自己画的内容。

教师回应: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我发现利用家长资源对与活动的开展有很大的帮助。一些家长从网上找来了很多关于竹子的资料,有的家长特意去书店给孩子买了关于竹子种类的书,还有的家长到图书馆为孩子寻找一些关于熊猫和竹子的生态变化图片资料等。这些知识不但丰富了幼儿,对与教师的知识面也是很大扩充。更主要的是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对与熊猫,已由起初外形体态憨厚的喜爱,逐步变成对它们生存环境的担心,而产生的关爱之情。幼儿情感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活动四:《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竹器店》设计思路:有一天,吴婧怡小朋友问我:为什么长在泥里的竹子是绿的,而我家的竹竿是黄黄的啊?我回答道:那是因为竹子经过了加工啊?她有问:怎样加工啊?到哪里加工啊?是不是到厂里啊?她的问题给了我很大启发。于是我就和社区的竹器加工店联系,带领孩子们去参观加工竹子的过程。

活动进展:

带领幼儿去社区附近的竹器店看加工竹子(用火把弯的竹子熏烤,使其变直),幼儿观察熏烤时工人的操作过程和竹子的变化过程。幼儿言行:孩子们边看竹器店的师傅进行操作,边问了很多问题:成:为什么要把竹子放在火上烤啊?师傅:因为要让长的弯的竹子变直了。雨:让竹子变直了有什么用啊?师傅:直的直竹子有很多用处啊,就拿我们这里加工的竹子来说吧,它们是用来运往工地,造房子的时候做脚手架用的。文:看,那个竹子烤黑了,快点拿掉。师傅:别急,看,工作人员弄一些水浇在上面,让竹子冷却下来。文:我闻到了一股味道。玲:叔叔,我看到竹子出汗了。师傅:哈哈,那不是汗,那是竹子在经过火烤后流出来的汁液。玲:那汁液为什么用罐子装着呀?它有什么用啊?师傅:你观察的真仔细,那汁液可是个宝,可以用来治病的。小朋友不是会经常咳嗽痰多吗?喝了这个汁液就会好的。教师回应:在参观

幼儿的幼儿发奖。

子活动三《亲子游戏:跳竹竿舞》请家长给幼儿讲一讲少数民族中利用竹竿进行的娱乐活动。踩竹高跷、爬竹梯、跳竹竿舞等。邀请家长和我们的小朋友一起跟老师学一学跳竹竿舞的步伐。由我们家长和小朋友一起分组听音乐跳竹竿舞。

子活动四《品尝:竹筒饭和竹笋做的菜》 请幼儿园的厨师为大家做竹筒饭和各种用竹笋做的菜。请家长和幼儿一起用餐,品尝用竹子做饭菜的不同风味。请幼儿讲一讲竹筒饭和我们平时吃的饭有什么不同?

幼儿表现:

雨:我闻到竹筒饭很香,比平时吃的饭要香多了,今天我吃了两个的。 文:我觉得竹筒饭吃在嘴里粘粘的,很香。 蝶:我看到竹筒饭上有点黄黄的,为什么呀? 嘉:我知道那是竹子的颜色染到饭上去了。

活动六:《音乐综合活动:牧童短笛》设计思路:蒋宛平小朋友从家中带来了一根笛子,可是他怎么吹都吹不出声音来,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我就小朋友来探索一下,这样让笛子发出声音来。

子活动一:《认识:笛》出示各种笛的图片,让幼儿进行辨认哪一种是竹笛?看一看竹笛的构造。听一听竹笛的声音和其他乐器的不同?幼儿表现:茂:我觉得竹笛的声音听起来有点脆,很响亮。亮:我听到竹笛的声音有点象小鸟的叫声一样。风:我觉得竹笛的声音听起来很高兴。子活动二:《实验:不同材质的笛膜》想一想竹笛是如何发出声音的?用不同材料制作笛膜,试一试竹笛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想一想为什么?

幼儿表现:

杨:笛子上那么多洞洞有什么用啊?平:我看见爷爷用手按在洞洞上就会有声音了。菁:我按了呀,可还是没有声音呀?平:要用嘴对着这个大的洞洞的用力吹的。(只有吹气声)平:哦,我知道了我看见爷爷吧这个洞洞贴了一张纸的。

幼儿试用不同厚薄的纸贴在洞洞上,有了发现:平:我知道了要用薄的纸才行的。最后大家知道了用竹子的膜是因为竹膜很薄的原因。子活动三:欣赏乐曲《牧童短笛》感受笛声给人们带来的优美的旋律。

教师回应:

一开始我只是想让幼儿认识笛子,感受优美的笛声的,后来发现在活动的进行的过程中孩子们对笛子如何发出声音很感兴趣,于是我就让他们对不同材质的笛膜进行比较,有欣赏活动扩充到科学实验。我觉得在任何活动的安排中要根据具体的操作情况,教师随机应变的作调整,发挥幼儿主动探索求知的欲望才是最重要的。

活动七:〈科学活动:竹的变形竹篾编织〉设计思路:在古代人们就发挥聪明才把智竹子做成竹篾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为了让孩子们感受竹子的神奇用途,我安排了这个活动。活动进展:请幼儿参观区角展示台中陈列的各种竹编制品(竹帽、竹箩筐、竹席子、扇子、竹床等),教师介绍竹篾的加工工艺。看录像《竹编工艺》,学习编织方法,动手尝试用纸条编织。

教师回应:

当孩子们看完录象后都开动脑筋,想自己家中有的竹篾编制的物品,结果大家讲出很多的物品,远远超过我们收集的一些编制品。而且在孩子们自己亲自动手尝试用纸条编制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看看简单的竹篾条,可到了自己的手中就是不听话,很多小朋友没有问成任务,最后放弃了,。虽然他们觉得很困难,但他们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些工人的灵巧双手和智慧了,这对幼儿来说也是一种毅力的培养。

活动八:〈综合活动:风筝〉设计思路:以前的风筝都是用竹篾和宣纸制作的,现在的风筝又是什么样的呢?我设计了该系列活动让幼儿认识风筝的简单变迁。

子活动一:〈各种各样的风筝〉幼儿了解到的各种各样的风筝:涵:我家有塑料的蝴蝶风筝的,它的翅膀可以折叠的。风:我的风筝是我外公给我做的,用竹篾,还有我外公画的孙悟空图案呢,我最喜欢了。明:我有一个蜻蜓风筝,它的眼睛会发光的,它可以在晚上放的。乐:我在电视上看到的蜈蚣风筝很长很长,也很重,要很多人抬的。豪:我还看到世界上最小的风筝的,只有我们的小指甲那么大。看录象《潍坊风筝节》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风筝艺术。

子活动二:〈制作风筝〉教师引导语:在很久以前的风筝都是用竹篾编制的,首先把竹篾削成很薄很薄的竹条,然后把它弯曲成各种形状,用线缠起来固定,接着在宣纸上用毛笔画上各种图案粘到编好的竹篾上面,还要调整重心。这样才做好一个风筝。出示自制风筝,教师示范用竹篾扎制风筝的方法,幼儿动手为风筝设计造型(画和剪)

子活动三:〈放飞风筝〉把做好的风筝一起那到户外放飞,体验如何把风筝放到天上去。

教师回应:

以往每到春天的时候,孩子们会让父母买各种漂亮的风筝,通过这一活动孩子都愿意让父母一起制作风筝,在共同的参与中进一步加深了家庭的亲情。

活动反思:

方案活动开展近2个月,从幼儿的观念与行为来看,我们的预设目标达到了,幼儿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

1.选择主题时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教师与幼儿一起成长,幼儿在探索,教师也在探索.教师对于所学习的内容不是都清楚,在寻找资料的同时,自己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幼儿在活动中进行观察、沟通、分析、讨论等,主动探索精神有充分的表现,能力提高的很快。

2.在活动中,家长的参与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家长协助我们收集各种有关的信息,帮我们从网上下载各种资料,参与我们的家园开放日活动等。可以说,我们的方案活动能顺利开展下来,离不开家长热心的支持。活动下来,发现那些积极支持我们的家庭,他们的孩子的参与性更强,他们探索的热情也更高。与另外一些幼儿相比,他们的理解能力及接受能力往往较好

3.利用较多的社区资源使我收益非浅。幼儿在活动中到公园竹林参观,到竹器店看竹子的加工过程,听那里的工匠师傅介绍等等,他们不但直观的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更主要的是他们在学习如何跟别人交往,社会适应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大班主题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爱心树》”一文,希望“大班主题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爱心树》”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大班健康领域教案详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