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八年级认识物理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

八年级认识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要知道好的教案课件,是能让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升不少的。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写教案课件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知识网络
1、声音的产生
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就一定会发出声音
②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③固、液、气体均可因振动而发出声
④声音发出后,人耳不一定听得到,故不能认为没听到就没有声音
1、声音的传播
①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这样的物质在物理学中称之为介质。
一切介质(固、液、气体)均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会慢慢减弱
真空不能传声(但可传无线电波)
②声波:声是一种波
③声速
a.定义:声音在每秒传播的距离
b. 与介质有关:一般由固体、液体到气体,声速依次减小
c. 与介质的温度有关:如在15°c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
d. 计算式:v = s/t
e.单位:m/s、 km/h ; 1 m/s =3. 6 km/h
小知识:一般人区分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秒,若两个声音时间间隔小于0.1秒,则两个声音会混合加强
二、基础练习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如右图,人耳能听到的鼓声,是由  
的振动而产生,停止敲击后立即用手轻触鼓面发现它在,按住鼓面则
发声。
2.悦耳动听的笛声靠笛管(如下图)里的 发生 而产生的。
3.下列乐器中依靠固体振动发声的是( )
a.大号 b.笛子 c.钢琴 d.唢呐
4.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中的发声体分别是 、 、   。
5.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架设的电线会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 而产生的。
6.“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小锤的撞击产生 而发出的,
在山间小路上,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铃声,是通过 传入人的耳朵的。
7.下列实验中,不能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是( )
a.把一支短铅笔固定在大钟上,敲响大钟,拿一张纸迅速从笔尖上划过,纸上留下锯齿状的曲线
b.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c.在音箱上放一些塑料泡沫,塑料泡沫会随着音乐起舞
d.把敲响的音*接触悬挂着塑料泡沫球,塑料泡沫球被弹起
8、在右图中,刚接通电源时,能够听到电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钟罩内的
空气时,铃声会逐渐_________,最后________。说明声音在没有空气的空间(即
真空)是_______传播的,即声音的传播_________物质。除了空气可以传递声音
外,水、钢铁、木棒等都可以传递声音。
9.节日里同学们玩的气球,一不小心有的气球会突然破裂发出“啪”的响声,气球破裂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雷声是什么物体振动发出的?
10.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会被吓走,这说明( )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c.水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传播
11.声速与介质的 有关,还跟介质的 有关,在15°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 m/s。
12.《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叙述: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
a.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 b.马蹄踏在地面上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c.睡在地上能感觉地面振动 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13.人要想听到自己喊叫的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不得小于( )
a.17m b.34m c.170m d.340m
14.在装满水的铁水管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另一端将会听到几次响声?试分析讨论。
三、点击中考
1. [2005贵阳]“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诗中的名句。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这是因为寒山寺的大钟受到撞击发生了 。
2. [2005大连]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_____________传入学生耳中的;敲响的音又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___而产生的。
3. [2005台州]2005年春节晚会上,聋哑人表演的“千手观音”震撼了所有观众。她们是怎样训练的呢?听不见声音,她们将身体紧贴在音箱上,感受音乐的节奏,因为声音是由 产生的。
4. [2005徐州]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 )
a.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声 b.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d.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
四、能力提高
1. 将敲响的音*接触水面,会溅起水花,这表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产生的。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传到人耳的 。
2. 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能随音乐起舞;海豚能随驯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这说明声音在水中也可以传播
2. 在西安的孔庙里有一个大古钟,有人发现在敲击古钟时,撞击停止后,大钟“余音未止”,
其主要原因是: ( )
a.钟声的回声 b.大钟还在振动
c.大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3. 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塔”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5.2005年10月13至21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将升上太空,使人们对宇航员的生活和工作更为关注。宇航员们在飞船内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工作时(如下图所示),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对话,不能直接对话的原因是( )
a.空中噪声太大 b.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
c.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4. 人在岸边走动时,会惊动水下游动的鱼,这个过程中鱼听到的声音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
a.土地——空气——鱼 b.土地——空气——水——鱼
c.土地——水——鱼 d.水——空气——鱼
6.某课外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图所示实验:敲响右边的音*,
结果发现左边完全相同的音*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弹起,这是为什么呢?假如在月球上重做这个实验,我们将会看到什么现象?
7. 《西游记》第68回中写到孙悟空利用“悬丝诊脉”之法治好了朱紫国国王的病。你能说出
“悬丝诊脉”的原理吗? 现代医学中,医生一般用听诊器听音来了解病人脉搏和心脏跳动的情况,听诊器又是利用了什么原理呢?
8. 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裁判员听到枪响后开始计时,他记录的成绩准确还是不准确?
如果不准确,记录的成绩与实际成绩相比相差多少?裁判员应该怎样计时才能更准确?
9. 已知一种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50米/秒,若将这种声波垂直
向海底发射出信号,经过4秒后收到反射回来的声波,求海洋深度。

10. 1827年在日内瓦湖上第一次测定水中声速的实验中,实验人员将两只船开入湖中,两船相距6930m,甲船上人员在水中敲钟,同时点燃船上的火药,乙船上人员利用一个放在水中的收音装置来听取水中的声音,结果乙船上人员在看见火药闪光后约5s后听到钟声。
(1)求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2)请你设计实验粗略测定15°c时空气中的声速。
一:振动 介质(空气)
二:声音
三:c
四:c
五:c
六:c
七:声音能传递信息 物体音色的不同
八:不准确
100/340s
看到发令抢的烟雾时开始记时
九:1450*4÷2=2900m
十:6930m÷〖6930m\s÷(3×10⑻m\s)+5s〗=

fwr816.cOM展读推荐

初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 学 意 图

(一)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

(二)

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被我们听到的?

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三)

探究声音的产生

1.给学生提供“制造”声音的器材:音叉、鼓、锣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进行实验探究:让音叉、鼓、锣等发声,并观察声音产生伴随的现象。

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直接观察和触摸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引导学生讨论。

2.让学生试一试:敲一下鼓(或音叉、锣),马上用手按住鼓面会发生什么现象?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发声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培养归纳能力。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结论。

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4.介绍弦乐器和管乐器:弹奏吉他、展示自制管乐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乐器演奏视频。

让学生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捂住自己的声带处,再次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巩固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四)

声音的传播

1.提出问题:我在这说话,我的声带在这振动,声音怎么传到你的耳朵里了?

学生思考:我们之间有什么,是什么把声音传过来的?

诱导学生自己得出: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播。

2.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吗?

深入思考和联想。

让学生提出猜想,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3.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传声的原因,进行猜测和讨论。

广口瓶内发生器声音的变化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传播。

5.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液体中传播。欣赏《小儿垂钓》和“水上芭蕾”。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观察与思考。

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6.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学生轻敲桌子一端,耳朵贴近桌面另一端听声音。

探究固体传声,初步感悟科学探究。

7.试用“土电话”,强化固体可以传声。

让一学生“接听土电话”并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发言。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8.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系统总结规律。

9.听觉的形成:播放视频:人耳的结构和动画(听觉的形成)。

观察与思考。

了解人耳的结构和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五)

声速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学生阅读课文(第38页),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并总结规律。

启发学生从阅读中找出规律。

(六)

小结

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思考、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通过合作、交流,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七)

课堂练习

出示练习题

阅读、思考,举手答题。

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八)

布置作业

延伸兴趣

课后第2、3题

当堂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

(九)

板书设计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

二、声音的传播三、声音的速度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空气中:340m/s(1标准大气压、15℃)

八年级物理教案:《浮力》


以下内容为小编收集整理八年级物理教案:《浮力》,供大家学习参考。


《浮力》一课,是前面学过力学知识的延伸与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重点与难点,也是中考的热点知识。它综合运用到了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教师讲解分析等手段进行教学。

 
一、引课采用生活实例激起学习的兴趣,多媒体开阔视野

在引入新课时,通过把乒乓球、木块、泡沫、空矿泉水瓶等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分析这些物体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上?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辽宁号、飞艇、热气球、潜水器等图片,知道不仅在液体里面有一个向上的力,气体中也有一个向上的力,引出本节要讲的知识——浮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断地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二、采用学生实验,播放视频资料,演示实验,教师讲解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1.感知浮力的存在

学生提前准备水盆,给每个小组一个易拉罐,学生对实验都比较兴奋,不由自主地想动一动它。于是,我抓住他们的心理,对他们说:“想不想体验一下,我们来试一种新的玩法。先用手按住空矿泉水瓶,慢慢向下压,体会手的感觉。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实验后,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答案。(在尽情地“玩”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

2.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学生在体验浮力存在时,也体验到浮力的大小。漂在水面上的物体有浮力,下沉的物体有浮力吗?由此,引起学生讨论,自然引出演示实验。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对学生提出为什么示数变小了,引起学生的思考,变小的原因是受到浮力的作用。(由浅入深,循循善诱,通过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知道测量浮力的方法,F浮=G-F拉。

3.浮力产生的原因

首先播放视频,把一个用橡皮膜包裹的长方体框架浸没在水中,引导学生观察上下左右前后凹进的程度,学生会发现前后左右是一样的,上下是不同的。

其次由老师讲解;为什么四周相同,上下不同?因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深度不同,压强不同。(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上表面深度小,压强小,压力也小(面积相同),所以液体对上下表面压力不同,浮力产生的原因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最后演示实验验证浮力产生的原因,将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把一只乒乓球放在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直到水倒满后,乒乓球还沉在水底没有浮起来,因为乒乓球下部没有水,所以没有受到水对其向上的压力,只有水对乒乓球竖直向下的压力,所以乒乓球始终沉在水底。当用手指堵住瓶颈的出水口,使水慢慢流下并注满后,由于乒乓球的下部有了水,所以受到了向上的浮力,由于乒乓球所受浮力大于其自身重力,所以乒乓球上浮。

三、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实验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合作的能力

结合前面的学习,提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开始猜想,总结学生的不同想法,提出几个问题。(初二学生猜想是不全面的,问题中有老师自己的引导。)(1)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体重力是否有关?(2)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质密度大小是否有关?(3)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是否有关?……给学生提供以下参考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弹簧测力记、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以及塑料块和橡皮泥等。提示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然后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体验并不断地思考,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本节课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课题

2.1.光的传播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过程与方法

●观察光在空气中、水中和玻璃中的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的重要方法。

●阅读“科学世界”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实验以及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探究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

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教 

蜡烛、火柴、自制小孔成像演示器、激光手电、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美丽的城市的夜景。

师: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

生:正是有了这色彩斑斓的光,城市才被打扮得如此美丽,如此迷人。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

二.进行新课

1.光源

师: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生:讨论交流

师: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生:讨论、交流

师总结: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让学生讨论得出光源的概念

2.光的传播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1)提出问题。

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2)猜想

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同学们都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可老师却猜想光不总是沿直线传播的,也就是说,光的传播会发生改变。

让学生猜想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3)设计实验

(3).设计实验

师:科学仅仅靠猜想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去探究。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

(4)进行实验

4.进行实验。(生讨论,师指导)

师:下面我们欢迎这一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进行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分析论证

(5)分析论证

师:刚才同学对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在这些物质中,光是怎样传播的?

生: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线是弯的。

师:而我们就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线。

师:同学们,光的直线传播能为我们解释很多自然现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教师依次解释小孔成像、影子、日食、月食)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3.光速

师:同学们,下雨时,闪电和雷声同时出现,但我们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为什么?

生:光速大于声速。

师:对,那到底大多少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师: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36页,读完之后能告诉老师什么呢?

生甲:打雷时,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生乙: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生丙:光速是很大的。如果一个飞人以光速绕地球运行,在1s的时间内,能够绕地球运行7.5圈。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既然光速如此之快,科学家们是怎样测出来的呢?这个问题我想留给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上网查询。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归纳、总结

四、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巩固、提高


2.1.光的传播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线是弯的。

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带箭头的直线。”

注意:

①光是真实存在的。

②光线是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而画出的带箭头的直线。

4.光的传播速度

课后记

八年级物理教案:《压强》


以下内容为小编收集整理八年级物理教案:《压强》,供大家学习参考。


我说课的课题是初中物理第十章压强和浮力第一节压强,本节内容根据教材要求是两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有两大版块内容:压力、压强,压强的应用留到第二课时再讲。本节课我用动画和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实验及分析建立相关的物理概念,同时本课我还注重学法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控制变量的思想。

一、 说教材

根据教学设计思路,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②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知道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压力和压强概念的建立。

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压强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3、教学资源:

1、多媒体及课件。2、教师演示实验器材。3、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一些简单介绍

二、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提问法、引导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讨论法、交流法、实验法等。

下面我就详细阐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很好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对于新课的引入,我是从一段动画开始的:“胸口碎大石”,通过这段动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很快地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生必然会想到钉子多少对这个现象的影响。然后我在这个地方不失时宜地跟上钉板的演示实验,一个钉板钉子数很多,一个很少,泡沫板放上去,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在泡沫板上加上砝码按压,学生会观察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原因的关键所在,在这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容易得到每个钉子分摊力的大小不一样,钉子多的,每个钉子分摊的力就小,所以就不会有危险,进一步引导得出关键是和受力面积有关系,在这里顺势提出压力的效果还和压力的大小有关,这样的效果可以用压强来描述,从而引入到本节课的课题:压强。

2、新课教学

本节课的重点是压力和压强概念的建立,对于这两个重点概念我进行了以下的设计。压力的概念我是这样建立的,学生课前完成课本上的两幅图的作图,实物投影,学生纠错,总结出共同点,让学生充分感知压力指的是垂直作用在物体接触面上的力。对于压强概念的建立,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前面我们已经通过实验探究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并且在描述关系的时候始终是控制某一个因素不变的,强化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但现在如果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都变化的话,我们又该如何来进行压力作用效果的比较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进行比较,从而引出了压强的概念,类似于速度的定义的建立。

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是压力与重力的区别,这个难点我是这样化解的:用了一个演示实验,两个物体对齐分开放,上面搭上一块三合板,在三合板上加砝码,学生观察可以发现三合板发生了形变,教师紧接着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关键是因为受到了压力的作用,教师继续提问,那压力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教师举例,比方说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另外物体还会给水平面压力,根据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学生可以很快得到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教师在这个地方顺势提问:是不是压力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呢?引导学生举出反例,比方说擦黑板,用手压着黑板擦,手给黑板擦一个压力,黑板擦要压黑板,这时候黑板擦对黑板的压力是由手提供的,手一松,板擦由于重力作用会掉下来,所以这个地方压力并不是由重力提供的。继续回到实验上面来,用手将三合板的一端缓缓抬起,观察三合板的形变程度,学生一眼看出形变变小了,引导学生得出此时压力的大小小于重力的大小,到此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得到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压力大小并不都等于重力的大小。考虑完大小,还要再考虑一下压力和重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学生自己研究得出作用点肯定不同,方向一般不同。

本课的难点之二压强概念里面的物理意义以及压强计算,在介绍完压强的公式以后,紧接着介绍压强的单位pa,同时指出压强的单位是符合单位N/m2,这样在描述一张报纸平摊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为0.5pa的物理意义就会得心应手。另外对计算一定要强化解题格式的规范。

另外,本节课对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需要,自己从老师所给的器材中挑选出自己所需要的器材,并相互交流实验方案,并上台边模拟边讲解实验思路,其他同学补充,然后一起总结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并会准确运用控制变量法完整回答相关结论。

到了这里这节课的内容就全部结束了,课堂反馈的题目里面我主要解决的是受力面的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到的东西,对于课堂反馈的内容实物投影,学生自纠。

五、说教学效果评估

本节课教学容量大,但有些细节方面的处理不够到位,环节与环节过度不够自然,需要进行一些细化处理。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以内容式展现,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我对《压强》这一课时的一个简单的教学设计,由于经验有限,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望评委给予指导和帮助。谢谢!

板书设计

第九章 压强 第一节 压强

一、压力

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压力和重力是不同的两个力。

2、作用效果大小的影响因素:①压力的大小 ②受力面积的大小

二、压强

1.物理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义: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压强。

3. 计算公式:p=f/s 单位:帕斯卡 简称 帕 符号是 pa 1pa=1n/㎡

三、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

f一定时,s增大,p减小;s减小,p增大

s一定时,f增大,p增大;f减小,p减小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滑轮


滑轮(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2、 难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三)教学准备
定滑轮、动滑轮、钩码、细绳、测力计、铁架台、刻度尺。
(四)教学过程
一、总述
学好本节应注重实验。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体会各种简单机械的特点。在探究活动之前,先画出简单机械的草图,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会有什么结果,然后再用实验验证。如果有出入要去认真分析原因,必要时请老师参与。例如,探究定滑轮的特点时,先画草图、再分析:一根绳子,通过定滑轮转了一弯,估计不能省力,但明显能改变力的方向,然后实际做做看。做后我们发现实际情况与分析有出入,想想是什么原因?(是实验误差还是分析有问题)找出原因就是提高了自己。
二、引入
让同学们观看书上的漫画。问:为什么瘦子却拉不住这个物体?
三、定滑轮和动滑轮
1、介绍滑轮
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2、请学生用滑轮把钩码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学生自由组装)
这个时候学生应该会出现不同的方法。在学生实验完成后,选取不同的类型放在讲台上进行讲解。
(1) 定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2) 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
3、探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明确探究目的,
设计数据表格,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如右图,在学生自己探究时,引导是非常
重要的,强调学生在提升物体时一定要匀速
移动。
分析: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一半力。
动滑轮在省力的同时,却费了一倍的距离。
此时,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用杠杆的知识分析一下,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另外:在探究过程中,由于滑轮本身有重力,和绳子有摩擦,结果可能不太一样,教师应交待清楚。并提出在动滑轮中:F=G物+G动2
四、滑轮组
动滑轮可以省力,却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却不能省力。有什么办法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吗?引入滑轮组。
1、 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滑轮组。
让学生自己组装,教师巡视指导。(要求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再让学生用测力计测量一下,归纳其特点:
2、 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五)小结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课后总结

第二节 滑轮(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2) 巩固简单机械有关的知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轮轴与斜面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定轮轴和斜面结构、特点及作用
2、难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三)教学准备
带钩的木块、细绳、测力计、木板。
(四)教学过程
一、 斜面
阅读《科学世界》自己进行探究:斜面是不是真的省力?
通过实验后,教师分析:FL=Gh。
即在高度一定时,斜面越长越省力。请学生举例说明:盘山公路,我们骑自行车时上坡比较困难时就骑S形等。
二、 轮轴
介绍书上的一些例子,说明人作用在轮上省力。(F1R=F2r)

三、 练习
1、升旗的时候,我们看到旗手用力向下拉绳子,旗子就升上去了,这是因为旗杆顶端有一个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简单机械能够改变 。
2、如图所示,当弹簧测力计A的读数是5N时,弹簧测力计B的读数是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简单机械能够 。
3、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和见到的情景,分别属于哪种简单机械?
a、用扳手拧上螺钉: ; b、用改锥拧下螺钉: ;
c、汽车走的盘山公路: ; d、挑东西的扁担: 。
4、下面能够省距离的简单机械是( )
A、定滑轮 B、动滑轮 C、轮轴 D、斜面
5、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其目的在于( )
A、省力 B、省距离 C、改变力的方向 D、工作的方便
6、如图是没有组装的滑轮组,如果用它来提升重物,请你用笔画线代表绳子画出两种组装方法,并说出它们的不同的特点。
7、如图是工人师傅运重物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其中利用的物理知识有 ,其目的在于 。
8、如图中的滑轮是 滑轮,如果重物重为100N(滑轮重不计),则拉力F= N,分析一下,这样使用滑轮的好处在哪里?

9 、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设计了结构合理的辘轳,直到现在,也还有些地方在使用它,去查找资料,看它是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用?是属于哪一种简单机械?
10、如书上的图,观察这幅漫画,并回答:
①这幅科学漫画有什么科学道理?
②如果你是图中的瘦子,为了防止图中出现的尴尬场面,你会如何改进装置?(画图说明)
11、小红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发现,所有的简单机械“省力、必然费距离”,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如果想省一半的力,是否就要费一倍距离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她设计了实验装置如图进行探究。
请你回答:①实验中不用刻度尺能行吗?
②应该记录的数据除砝码和滑轮的总重外,还应有哪些?(画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
③探究结论,有可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吗?
12、在研究斜面特点的探究活动中,小红找来一块木板做了一个斜面,测得斜面高为10cm,长为30cm.此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得一木块重2N,小红想,要把木块直接提到10cm高的斜面上,需要用力为2N,如果沿斜面拉上去,根据前面议论过的“力”与“距离”的关系,这个拉力大约是直接提上去所用力的1/3。通过实验:小红发现这两个力相差不大,根本不是1/3的关系。
①帮小红画出这个实验的草图。
②帮小红评估一下,实验结果与分析不一致,是实验误差还是分析错误,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能提出改进实验的合理化建议。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一文,希望“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八年级认识物理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