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小学语文说课稿大全 > 导航 > 高二语文说课稿:拿来主义

小学语文说课稿大全

高二语文说课稿:拿来主义。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只要老师教案课件写得好,相信课堂教学情况也不差。什么样的教学课件才是好的?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高二语文说课稿:拿来主义”,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这篇《高二语文说课稿:拿来主义》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说教材课文: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生动而透彻的阐明了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的问题,批评了种种错误的思想,指出了批判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文章艺术特点突出,语言深刻、犀利,一直是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必选篇目,现见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并入选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而且均为这两个杂文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由此可见,《拿来主义》一文在杂文单元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典范作用。
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单元教学重点以及学生对杂文学习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领悟鲁迅先生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2.理清本文论证的思路;3.赏析本文写作的艺术特点;4.揣摩本文生动、诙谐、犀利的语言。
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理清思路,学习杂文形象说理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准确把握文意、领悟文章深刻内涵。
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拟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领悟文章的深刻内容。第二课时,赏析、学习本文形象说理的艺术特点和深刻、犀利的语言特点,并进行适当地拓展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具体到论述类课文教学时,又指出:“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文章的内容难度,在本课的教法上,我采用介绍有关背景、师生共同研读、互相研究讨论、适当点拨启发等方法进行教学;在学法上,我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通过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理清思路、领悟内容、欣赏写作艺术,培养学生阅读杂文的综合素养。
三、说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熟悉文体。
1.导入新课。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联系现实生活,我将新课导语设计为:同学们,面对现在开放的社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流行风尚和生活作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呢?鲁迅先生早在30年代,就写了一篇《拿来主义》的杂文,专门论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相信一定会对我们有所启示和帮助的。
2.介绍背景。给学生简介本文写作的背景,有利于学生对文意的把握。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维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写了《拿来主义》这篇的杂文。
3.了解杂文文体。介绍杂文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根据文体特点去探究和赏析。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究,进而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论述的思路。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明确要点:论点是“拿来主义”。先针对“送去”,提出“拿来”;再辩明“跑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2.全文破中有立、立中有破,说说全文是如何又破又立的?
明确要点:前半部分重在“破”,着重揭露“送去主义”的种种丑恶行径,同时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后半部分重在“立”,着重指出“拿来主义”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同时也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三)深入研读,领悟内容。
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通过下面几个问题的讨论、探究,正确领悟课文的深刻内容。
1.“拿来主义”的要旨是什么?
明确要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对待文化遗产三种错误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要点:害怕,不敢继承,“是孱头”;全部毁坏,“是昏蛋”;全部继承,“是废物”。
3.文化遗产有哪几种类型?“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
明确要点:以下三种。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对有益无害的(鱼翅),拿来使用;对既有害处又有益处的(鸦片),清除有害的方面,使用有益的地方;对于人民根本不需要的东西(烟枪、烟灯及姨太太),原则上“毁掉”(只给博物馆留少许)。
4.对文化遗产实行拿来主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要点:批判地继承,是为了推陈出新,创造新文艺。
(四)学习写法,揣摩语言。
在理清思路、领悟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学习本文形象说理的特点和深刻、犀利的语言。
1.本文如何使说理形象化的?
明确要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复杂的说理变得形象具体。
2.结合实例,说说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要点:语言深刻、犀利、讽刺、幽默。
(五)总结全文,拓展训练。
对全文的内容、写法、语言进行重点小结,课堂上完成练习:面对社会上流行的形形色色的“时尚”、“潮流”,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请谈谈你的看法。课后,请依此为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Fwr816.COm小编精选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熟悉并掌握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论证技巧。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
论证艺术;
3、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为什么要拿来
2、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
3、理解破与立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送去主义”是难点。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对文章的背景不熟悉,文章中有些词语比较费解。所以讲解时要适当介绍背景,把费解的词语作重点讲解。
2、反语的运用
3、理解鲁迅杂文的特色,进而理解杂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唐诗宋词,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看了不少,每天我们也进行交流,但对于这些文学作品,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接受它呢?
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
二、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
[作品出处]
1、阅读注释①
2、补充: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发表于1934年6月7日的《中华日报》副刊上。课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三、文章研读:
读标题
1、拿来主义中的“主义”是什么含义?
——一种重大的原则或主张(板书)
2、议论文的标题有两个大类:论题型的和论点型的,本文的标题是哪一类?
——论题型
3、从这个标题中可以看出,本文应该着力解决(或论述)哪几个问题?
A、什么是拿来主义?
B、为什么要拿来?
C、怎么样拿来?
这是一个标准的三段论模式,是我们写议论文时的一个很好的法宝,依照这样的思路去结构文章,非常的安全保险。
带着这三个问题,请同学们将文章浏览一遍。
插入杂文文体介绍

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文章
讨论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拿来主义”?(回顾“主义”一词的含义)
1、明确文章哪些部分涉及到“拿来主义”这一观点
明确:第6-10段
2、这几个段落中哪一个语句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第七节: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主张)
注意,本句中有一个词:“所以”——表明这是作者得出的结论,那么这一结论是在什么基础上得出的?(也即作者为什么提出该论点)
排除法的引入(ppt展示)
快速阅读课文的一到七小节,用排除法的方法,理出1-7小节的论证思路。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
非闭关主义
非送去主义
非送来主义
——————————
所以,要“自己来拿”
——这是什么样的逻辑论证?因果论证
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是以笔锋犀利著称,在这里他又是以怎样的一种表述来否定并批判这三种“主义”的呢?
1闭关主义
实质——明清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的政策
做法——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
 碰了一串钉子(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2送去主义
实质——国民政府的卖国政策
做法——只是送出去
①送了什么出去呢?
一批古董→几张古画和新画→梅兰芳博士
从数量上来看是变少了,反映出一味的送去,最终会无物可送,
②而鲁迅先生却把这说成是“也可以算得显出一些进步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反语,讽刺国民党政府在欺世惑众、媚外求荣方面的花招愈演愈烈
③文章开篇,鲁迅先生即向我们展示了他那深厚的笔力,请大家注意文段中用红色标记的字词句,分析其深刻内含。
后果——亡国灭种,祸延子孙
作者在这里并没有非常直白将这种后果表述出来,那他是怎么说的呢?
①“尼采就自诩他是太阳……做奖赏。”
分析:尼采自诩是太阳,实际不是,最后疯了
中国自诩地大物博,实际不是,最后灭亡
运用类比手法,讽刺盲目自大者,告诫人们一味“送去”,只能沦为乞丐。即使自己这一辈沦落不到,子孙后代呢?——讨一些残羹冷炙作奖赏。
3送来主义
在提出这一主义的时候,作者用了四个意思较接近的词语,我们有必要辨析一下
送去:指国民党政府所奉行的媚外卖国政策和出卖领土主权等罪恶行径。
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掉或送人,一般没有恶意。
抛给: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等的阴谋罪行。(“给”字表示是怀有企图,非要你接受不可的)
送来:自欺欺人的说法,批判国民党政府奴性十足的嘴脸
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
做法——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的一概排斥
小结: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看出,鲁迅先生对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礼尚往来(板书),没有往来不行,光有往也不行,必须得有来,但来的也不是随便的东西,必须是好的,有用的,但是我们不能控制这一点,所以,作者提出了他的主张——拿来主义。
按照我们写议论文的思路,在文章第一部分就应该将自己的观点亮出来,而这篇文章的观点到第七小节才提出,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立论:议论文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叫“立”;驳论:可以批驳别人的观点,叫“破”;本文先驳后立(先破后立)。
讨论解决第三个问题——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拿,带有主观能动性,既然是主观的就会受到自己和他人思想的影响,当时有些思想清醒的青年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不敢拿来,这不好;随便乱拿,没有原则性也不好,到底该怎么实行这一主义呢?
1、仔细阅读8-9节,理清思路(板书)
这里主要理清穷青年和拿来主义者的不同做法
大宅子穷青年徘徊不敢进门孱头
(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放一把火烧光昏蛋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废物
拿来主义者占有
挑选鱼翅吃掉
鸦片送药房,供治病
烟灯和烟枪送一点如博物馆,其余毁掉
姨太太各自走散
2、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3、穷青年的三种做法又具体指什么呢?
孱头――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废物――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4、“拿来主义”要求我们对待这些事物要各持什么样的态度?
①“鱼翅”――吸收――“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②“鸦片”――批判地吸收―――“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③“烟枪和烟灯”――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④“姨太太”――坚决抛弃――“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5、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
明确:(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条件?)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5、这告诉我们“拿来主义”的最后一步该怎么做?
明确:创造
6、由此,请我们总结: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明确:占有→→挑选→→创造(板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归纳本文中心。要求内容完整,语言通顺。最后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①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②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①比喻论证
第8、9两段
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②类比论证:
第3段
明确: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板书)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二者的区别一定要弄清。
③对比论证:
8、9、10三段
明确:“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与“新人”的表现对比。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板书)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板书:本文的论证艺术:
①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②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③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讽刺、幽默、犀利
教学方法:请学生在原文中找自己觉得很有意思很有特色的语言,并加以评析。如:
①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②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③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④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接着要求学生再尽自己所能举出课文的其它例子。


教师小结

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思考探究

本文中所列举的现象,在我们当今社会是否存在?作者提出的观点,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请同学们联系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想一想。
学生讨论,列举类似现象,教师引导作分析。
(如果学生提出的材料较多,且分析言之成理,那么,按本文形式,以“新拿来主义”或“的拿来主义”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列出论证的提纲。如果提出的材料不丰富,则提供以下材料,请学生作评析,而后作文。)
1、中国的宣纸制造工艺失密。
2、来自日本的访问学者庄严舜哉说,中国目前流行的日本动漫作品,很多在日本市场都是不出版、不播放的,因为其中充满了暴力、色情的成分;而真正好的作品在中国却看不到。
3、东芝笔记本电脑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在美国及西欧,该产品被招回,而在中国,仅提供了一两个补丁软件。
4、日本的汽车制造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一流产品出口欧美,二流产品国内用,三流产品送中国。(本田的安全气囊问题,三菱的排气管设计缺陷问题)
5、法国的电影人抵制美国大片进口。
6、中法合资的广州雷诺公司,因生产的标致汽车国产化率太低,最终不欢而散。
7、摩托罗拉在中国设厂,但几年下来,中国所掌握的仅是该公司硬件生产技术,核心技术却得不到。
8、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镇设厂……

仿写
提供一篇例文,学生阅读,谈感受:
足球中的拿来主义
中国足协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职业化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技术上的东西,很早就有人出去了,从最早的古广明、迟尚斌,再到职业化初年把整个年轻的健力宝送到足球王国巴西,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流洋的球员,杨晨,李金羽,谢辉,孙继海,李铁,邵佳一他们,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把杜威送到哪哪。我在这里不想讨论他们出去对提高中国足球有什么关系,总之,现在出去的人是越来越年轻化了,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是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礼仪,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夸过他是太阳,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终究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中国足球的水平连中国人自己都看不好,外国人能把中国出去的球员当盘菜吗?(就是菜的话,出去的球员都是大咸菜)。外国俱乐部夸中国的球员有潜力。他们的拿不出东西,大腕球员不来,只好夸咱们的球员。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说的冠冕些,可以称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其实甘肃天马的加扎就是一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瞎怕了。先有英国的足球流氓(中国有了),东南亚的赌球开盘,意大利的黑哨(中国裁判学会了)。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我在这里说得似乎有些勉强)。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原话。低素质的中国足球人很难领悟)
假如我们有幸学会了“巴西”(中国队会成为亚洲的巴西队吗???),或者学会了南斯拉夫(中国队会成为亚洲的巴尔干雄鹰吗???),我们不思进取,照样玩儿完。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学巴西,学南斯拉夫必须要超过他们,变成自己的。首先要咱们的中国足球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足球不能成为新足球。

初中语文《拿来主义》说课稿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拿来主义》,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册第三单元(议论文)的第二篇。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拿来主义》一文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一篇杂文。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语言特点。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是其突出的论证方法。另外本文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作者写此文有极强的针对性,这与今天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半个多世纪之久。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懂得“拿来主义”基本精神在当前改革开放中的现实意义(教育目的)。
2.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升入高中的一年级学生,对议论文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1.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2.尤其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这两点在下面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将得到详细阐述)。其次采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预习。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学习依次安排第一、第二两课时中,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串讲、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第四,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微机等辅助教学手段。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理清文章层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论证的内在逻辑性。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兴趣是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条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即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故我决定从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问题: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第1题的设置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2题的提出做铺垫;第2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高度的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什么是“闭关主义”?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2.作者对“ 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步:课堂训练、巩固成果〔出示微机图片(一)〕
(说明:如此设计训练题的原因在第二课时中,我将详细阐述,这里不赘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识台阶,由教者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在此主要体现教师为旨的原则。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别各设置这样两个问题: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1.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2.“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步: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
问题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第四步: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为了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设置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也应是多层次、多结构的。训练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巩固练习,而应是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教师连贯、准确、富有逻辑论证性的讲述本身就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讨论题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课堂上知识进行形成性训练,及时巩固教学成果。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训练题。〔出示微机图片(二)〕
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题目。第一道题目面全体学生特别是程度稍差的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论证方法。这是知识的内化、熟化过程。
第二梯度:设计辨析型题目。第二道题目面向大多数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深入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训练2使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辨析能力。这是知识同化过程。
第三梯度:设计思考性、创造性题目。第三道题目有一定难度,面向程度较高同学,同时使其他人得到启迪。通过训练1进一步完成知识迁移、培养程度较高同学的应用能力,训练2进一步培养其他同学的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3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这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
第五步:回到课本中,学生讨论分析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训练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课外训练题
我校是首批办好的重点校,现在招收的学生,学习程度差异较大,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布置分层次作业。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按下列观点,写出论证提纲。
第一层次:在上述观点中可选其一。
第二层次:今天我们一方面要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步子迈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
在上述教学中,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由于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的积极性,又以训练为主线,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微机图片(一)
一、字词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自诩、吝啬、国粹、残羹冷炙
2.根据拼音写汉字:bié进、脑suī、càn头
二、选择判断正确的一项:
1.第3自然段运用的说理论证方法主要是——
a.比喻论证b.类比论证
c.对比论证d.因果论证
2.第4自然段“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
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
b.“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
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一样
3.第5段中有5处引号,对后4处引号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处表示否定,第2处表示强调,第4处表示特指
b.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强调
c.第1、2处表示否定,第3、4处表示特指
d.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特指
4.3~7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对比论证b.类比论证
c.因果论证d.举例论证
微机图片(二)
一、思考回答:
1.“大宅子”、“孱头”、“鸦片”、“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2.比喻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二、选择题:
如果以“思想上应该装上‘窗纱’”为题,下面哪些论据采用了较适合的比喻论证方式——
a.江河横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b.生活中的窗纱是为了防止苍蝇、蚊子、灰尘…
c.一切人都有爱美之心,西装革履、烫发口红,是时代的美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 (2)铁杵磨成针
观点: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
1. 理解文意。揣摩语言内涵,分析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旨。
2. 培养学生“杂文语感”。
3. 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1. 重点:“”的内涵分析。
2. 难点:(1)“送去主义”的内涵分析。
(2)作品语言的内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冯先生发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多方启发,让学生进入角色)冯先生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是的,冯先生的意思是说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继承文化遗产和我们的改革开放一样,只要我们坚持“”的原则,就一定成功。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这正是我们今天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复习旧知,补充新知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笔名。
他的作品集主要有:
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一部:《故事新编》
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
诗文集一部:《野草》
杂文集十六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本文选自于1935年结集的《且介亭杂文》。当时鲁迅寓居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是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以外修筑马路的区域,俗称“半租界”。“且介”就含“半租界”之意。“且介亭杂文”即指在半租界亭子间里写的杂文。
本文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之后,又企图吞占中原地区,但国民党政府却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外出卖主权,对内军事围剿。同时,一些御用主义则大力鼓躁“尊孔读经”“全盘西化”“少谈主义”等,鲁迅先生在此加“主义”二字就含讽刺之意。而进步文学在探讨文艺大众化时,又对旧形式采取全部否定的态度,这又涉及到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则以“拿来”进行了分析阐释。
针对以上介绍,鲁迅先生此文一方面揭露国民党丧权辱国的同时,阐明了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三、文章导析:
1.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提问:什么是?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来的?
答:“”就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主张。是针对“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争论而作,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2. 全文写“”为何又从“闭关主义”起笔?
答:第一段主要写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两种“主义”都是错误的,“闭关主义”是盲目排外的,与世隔绝的保守政策,而“送去主义”又是卖国求荣的奴才政策,这是鲁迅先生树的靶子,否定这两者才能让“”的出现有理有据,这是“先破后立”的写法。
(分析:“送去主义”的本质和“闭关主义”是相同的,都是国力虚弱,而又自以为是的,实际又是无知和愚昧的,而正确对待问题的态度应是正视现实,取长补短,以求文明与进步,这就应实行“”)
3. 根据课下注释,分析作者举三个“学艺”上的例子的作用。
答:是为了论证“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为本文着重讲文化继承的问题,所以文章用了“别的且不说罢”转到“学艺”方面,紧扣文章主题。同时讲此三例还意在揭露反动政府媚外卖国的丑行。
(分析:A“近来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一句,用反语进行了强烈的讽刺与鞭挞,“后事”批借展览一事行盗卖之实。B“以催进‘象征主义’”一句,根据课下注释,“催进”一词应无从谈起,因“象征主义”在苏联已趋没落,可“催进”的实则“全然是旧社会的维护者。“送去主义”已无真正的艺术贡献于世界。)
4. 如何理解第3段中“要不然……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一句的含义?
答:这实际上是实行“送去主义”的后果。一味“送去”只能是亡国灭种,祸延子孙。“磕头贺喜”嘲笑了反派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残羹冷炙”则生动描绘了做了奴才的人受到的必然待遇。当我们的财富被掠夺殆尽的时候,只能仰人鼻息,靠列强的所谓“援助”过活了。
(分析:尼采的例子和掘煤的事,都意在论证一味的送与只能让自己“发疯”毁灭,让子孙后代受累,这都是切切实实的后果,从而使“讨一点残羹冷炙”的悲惨结局更加警人深省)
5、揣摩课文前半部分语言:在对各种“非”概念的清理和清算中,一面认识它们的实质,一面去发现“”的立场怎样在文章的论述过程中逐渐浮现出来,使学生看到课文清晰的思路,使语言和思维能力同步得到提高。
如果把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分为同意交往和拒绝交往两大类,那么,“闭关主义”代表了拒绝交往的态度。但是,自从枪炮打破了国门以后,“闭关”的道路(或选择)已不复存在,因此中国人只有学会同外部世界交往而别无他途。
如果把交往分为“输出”和“引入”两种方式,“送去主义”是只包含“输出”内容的单一交往方式。一味送去的后果是恐怖的,将来,终于无物可送的子孙只能仰人鼻息,摇尾乞怜。于是,交往中必须包含“引入”观念成了不言自明的道理。
如果再把“引入”分成主动和被动两类,那么自己主动去拿叫“拿来”,被动接受外国的给予叫“送来”。当鲁迅指出了“送来”总是不怀好意后,“拿来”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人对外交往中无可逃避和惟一可能的选择,文章确立了鲜明有力的观点。鲁迅先生就是用这种不断两分和排异的方法彰明“”立场的,逻辑极为严谨。
6、“占有”和“挑选”是的精髓,阐示此中道理时,鲁迅巧设比喻,语言生动形象。对继承来的“宅子”只有占有一途,经过前半篇的论证应不再有疑义,故此有了对“孱头”“昏蛋”的指斥,这“宅子”唯其大而旧,才需要占有和挑选,所以“废物”也就丧失了存在的理由。要“挑选”就必须有对象,作者将“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和“姨太太”一一排出,既然它们价值不同,作用各异,照单全收诚不可以,慎重挑选以趋利避害也就顺理成章。教学这一部分可以充分利用作品用相互联系的一组比喻说理的特点,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联想到新主人和旧家当的矛盾,想到最符合新主人利益的解决办法只能是对旧家当来一番清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有助于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成一个简单的、经验性的问题,而且学生在品读中还可以获得语言艺术的享受。
7、对文章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可以集中在两点上。一是作品将准备批判的观念形象化,然后着意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否定,如描写徘徊的孱头、放火的昏蛋和欣然入室吸鸦片的废物,就是用了这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将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如描写捧着古画挂过去的大师,让人忍俊不禁。对讽刺语言的揣摩让学生了解鲁迅辛辣的笔触和风格,更要让学生在笑过后感悟鲁迅无情的战斗精神。至于对徐悲鸿、梅兰芳的评价,教师可参读鲁迅《花边文学》中《谁在没落?》和《略论梅兰芳及其他》等文,但一般无须给学生深讲。
板书
闭关主义
↓ ┏行为、表现(①②)
送去主义┃
│ ┗实质、后果(③④)
│ ┏“送来”X(吓怕)(⑥)
↓ ┃ ┏不敢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 ┏错误态度┃放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 ┃ ┃ ┗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 ┗拿来!┃ ┏或存放
│ ⑦ ┃ ┏占有┓ ┏方针┃或使用
│ ┗正确态度┃挑选┃总之,┃ ┗或毁灭
│ ┗区别┛要拿来┃ ┏沉着勇猛
│ ┗条件┃有辨别
│ ┗不自私
└───────────────────结果:新
四、熟读课文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熟悉并掌握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论证技巧。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
论证艺术;
3、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为什么要拿来
2、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
3、理解破与立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送去主义”是难点。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对文章的背景不熟悉,文章中有些词语比较费解。所以讲解时要适当介绍背景,把费解的词语作重点讲解。
2、反语的运用
3、理解鲁迅杂文的特色,进而理解杂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唐诗宋词,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看了不少,每天我们也进行交流,但对于这些文学作品,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接受它呢?
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
二、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
[作品出处]
1、阅读注释①
2、补充: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发表于1934年6月7日的《中华日报》副刊上。课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三、文章研读:
读标题
1、拿来主义中的“主义”是什么含义?
——一种重大的原则或主张(板书)
2、议论文的标题有两个大类:论题型的和论点型的,本文的标题是哪一类?
——论题型
3、从这个标题中可以看出,本文应该着力解决(或论述)哪几个问题?
A、什么是拿来主义?
B、为什么要拿来?
C、怎么样拿来?
这是一个标准的三段论模式,是我们写议论文时的一个很好的法宝,依照这样的思路去结构文章,非常的安全保险。
带着这三个问题,请同学们将文章浏览一遍。
插入杂文文体介绍

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文章
讨论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拿来主义”?(回顾“主义”一词的含义)
1、明确文章哪些部分涉及到“拿来主义”这一观点
明确:第6-10段
2、这几个段落中哪一个语句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第七节: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主张)
注意,本句中有一个词:“所以”——表明这是作者得出的结论,那么这一结论是在什么基础上得出的?(也即作者为什么提出该论点)
排除法的引入(ppt展示)
快速阅读课文的一到七小节,用排除法的方法,理出1-7小节的论证思路。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
非闭关主义
非送去主义
非送来主义
——————————
所以,要“自己来拿”
——这是什么样的逻辑论证?因果论证
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是以笔锋犀利著称,在这里他又是以怎样的一种表述来否定并批判这三种“主义”的呢?
1闭关主义
实质——明清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的政策
做法——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
 碰了一串钉子(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2送去主义
实质——国民政府的卖国政策
做法——只是送出去
①送了什么出去呢?
一批古董→几张古画和新画→梅兰芳博士
从数量上来看是变少了,反映出一味的送去,最终会无物可送,
②而鲁迅先生却把这说成是“也可以算得显出一些进步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反语,讽刺国民党政府在欺世惑众、媚外求荣方面的花招愈演愈烈
③文章开篇,鲁迅先生即向我们展示了他那深厚的笔力,请大家注意文段中用红色标记的字词句,分析其深刻内含。
后果——亡国灭种,祸延子孙
作者在这里并没有非常直白将这种后果表述出来,那他是怎么说的呢?
①“尼采就自诩他是太阳……做奖赏。”
分析:尼采自诩是太阳,实际不是,最后疯了
中国自诩地大物博,实际不是,最后灭亡
运用类比手法,讽刺盲目自大者,告诫人们一味“送去”,只能沦为乞丐。即使自己这一辈沦落不到,子孙后代呢?——讨一些残羹冷炙作奖赏。
3送来主义
在提出这一主义的时候,作者用了四个意思较接近的词语,我们有必要辨析一下
送去:指国民党政府所奉行的媚外卖国政策和出卖领土主权等罪恶行径。
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掉或送人,一般没有恶意。
抛给: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等的阴谋罪行。(“给”字表示是怀有企图,非要你接受不可的)
送来:自欺欺人的说法,批判国民党政府奴性十足的嘴脸
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
做法——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的一概排斥
小结: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看出,鲁迅先生对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礼尚往来(板书),没有往来不行,光有往也不行,必须得有来,但来的也不是随便的东西,必须是好的,有用的,但是我们不能控制这一点,所以,作者提出了他的主张——拿来主义。
按照我们写议论文的思路,在文章第一部分就应该将自己的观点亮出来,而这篇文章的观点到第七小节才提出,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立论:议论文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叫“立”;驳论:可以批驳别人的观点,叫“破”;本文先驳后立(先破后立)。
讨论解决第三个问题——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拿,带有主观能动性,既然是主观的就会受到自己和他人思想的影响,当时有些思想清醒的青年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不敢拿来,这不好;随便乱拿,没有原则性也不好,到底该怎么实行这一主义呢?
1、仔细阅读8-9节,理清思路(板书)
这里主要理清穷青年和拿来主义者的不同做法
大宅子穷青年徘徊不敢进门孱头
(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放一把火烧光昏蛋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废物
拿来主义者占有
挑选鱼翅吃掉
鸦片送药房,供治病
烟灯和烟枪送一点如博物馆,其余毁掉
姨太太各自走散
2、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3、穷青年的三种做法又具体指什么呢?
孱头――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废物――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4、“拿来主义”要求我们对待这些事物要各持什么样的态度?
①“鱼翅”――吸收――“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②“鸦片”――批判地吸收―――“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③“烟枪和烟灯”――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④“姨太太”――坚决抛弃――“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5、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
明确:(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条件?)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5、这告诉我们“拿来主义”的最后一步该怎么做?
明确:创造
6、由此,请我们总结: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明确:占有→→挑选→→创造(板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归纳本文中心。要求内容完整,语言通顺。最后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①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②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①比喻论证
第8、9两段
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②类比论证:
第3段
明确: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板书)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二者的区别一定要弄清。
③对比论证:
8、9、10三段
明确:“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与“新人”的表现对比。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板书)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板书:本文的论证艺术:
①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②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③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讽刺、幽默、犀利
教学方法:请学生在原文中找自己觉得很有意思很有特色的语言,并加以评析。如:
①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②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③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④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接着要求学生再尽自己所能举出课文的其它例子。


教师小结

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思考探究

本文中所列举的现象,在我们当今社会是否存在?作者提出的观点,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请同学们联系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想一想。
学生讨论,列举类似现象,教师引导作分析。
(如果学生提出的材料较多,且分析言之成理,那么,按本文形式,以“新拿来主义”或“的拿来主义”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列出论证的提纲。如果提出的材料不丰富,则提供以下材料,请学生作评析,而后作文。)
1、中国的宣纸制造工艺失密。
2、来自日本的访问学者庄严舜哉说,中国目前流行的日本动漫作品,很多在日本市场都是不出版、不播放的,因为其中充满了暴力、色情的成分;而真正好的作品在中国却看不到。
3、东芝笔记本电脑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在美国及西欧,该产品被招回,而在中国,仅提供了一两个补丁软件。
4、日本的汽车制造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一流产品出口欧美,二流产品国内用,三流产品送中国。(本田的安全气囊问题,三菱的排气管设计缺陷问题)
5、法国的电影人抵制美国大片进口。
6、中法合资的广州雷诺公司,因生产的标致汽车国产化率太低,最终不欢而散。
7、摩托罗拉在中国设厂,但几年下来,中国所掌握的仅是该公司硬件生产技术,核心技术却得不到。
8、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镇设厂……

仿写
提供一篇例文,学生阅读,谈感受:
足球中的拿来主义
中国足协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职业化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技术上的东西,很早就有人出去了,从最早的古广明、迟尚斌,再到职业化初年把整个年轻的健力宝送到足球王国巴西,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流洋的球员,杨晨,李金羽,谢辉,孙继海,李铁,邵佳一他们,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把杜威送到哪哪。我在这里不想讨论他们出去对提高中国足球有什么关系,总之,现在出去的人是越来越年轻化了,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是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礼仪,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夸过他是太阳,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终究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中国足球的水平连中国人自己都看不好,外国人能把中国出去的球员当盘菜吗?(就是菜的话,出去的球员都是大咸菜)。外国俱乐部夸中国的球员有潜力。他们的拿不出东西,大腕球员不来,只好夸咱们的球员。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说的冠冕些,可以称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其实甘肃天马的加扎就是一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瞎怕了。先有英国的足球流氓(中国有了),东南亚的赌球开盘,意大利的黑哨(中国裁判学会了)。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我在这里说得似乎有些勉强)。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原话。低素质的中国足球人很难领悟)
假如我们有幸学会了“巴西”(中国队会成为亚洲的巴西队吗???),或者学会了南斯拉夫(中国队会成为亚洲的巴尔干雄鹰吗???),我们不思进取,照样玩儿完。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学巴西,学南斯拉夫必须要超过他们,变成自己的。首先要咱们的中国足球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足球不能成为新足球。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二语文说课稿:拿来主义”一文,希望“高二语文说课稿:拿来主义”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小学语文说课稿大全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