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入党申请书主要内容 > 导航 > 教案主要内容

入党申请书主要内容

教案主要内容。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要知道一份优秀的教案课件,是能让老师课堂教学氛围大大不同。如何做好教案课件的编写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教案主要内容”,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篇《教案主要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内容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一个完整的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十二个内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点)

七.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

八.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九.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十.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一.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十二.教学反思:(教者对该堂课教后的感受及学生的收获、改进方法)

fwr816.coM编辑分享

初中化学教案范文: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


这篇《初中化学教案范文: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初中化学教案: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
知识梳理
1.三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名称 金刚石 石墨 C60
外观 无色透明、正八面体状固体 深灰色、不透明、细鳞片状的固体 C60分子形似足球,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导电性 几乎不导电 良好 几乎不导电
硬度 天然存在的最硬物质 天然存在的最软的物质之 质脆
导热性 很差 良好 很差
用途 玻璃刀、钻探机上的钻头、装饰品等 电极、高温润滑剂、制铅笔芯等 制作新器件、制备新材料、超导体等
2.碳的其他单质
木炭和活性炭都具有___________,木炭可以吸附有颜色的大的粒子,也可以吸附有臭味的气体。活性炭比木炭的吸附性更强,所以一般使用___________作为防毒面具里的滤毒剂。炭黑在常温时非常稳定,故用炭黑墨汁绘的画和书写的字久不变色。
3.CO2和CO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能溶于水;一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小,难溶于水。
(2)一定条件下CO2存在下列变化:

升华是指固态物质不经过液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干冰升华是物质状态间的变化,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干冰升华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作制冷剂。
4.碳单质、CO、CO2的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 用途
C 1.稳定性(常温下)
2.可燃性
燃料
CO 1.可燃性
2CO+O2 2CO2
2.毒性 燃料
CO2 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
CO2+H2O====H2CO3
3.与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制作碳酸饮料、作温室气体肥料、灭火、干冰作制冷剂等
5.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要研究气体实验室制取的化学反应原理,即选择合适的反应物和反应条件(如常温、加热、加催化剂等),还要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并需研究如何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的气体。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用的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如图:

图5-4
(4)CO2的收集: CO2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且与水
反应生成碳酸,一般只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气体。收集气体时,导气管应伸到集气瓶底部以排尽集气瓶中空气,使收集到的气体纯度较高。
(5)CO2气体的验证:
①检验方法:将生成的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为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②验满的方法: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要伸入瓶内),如果木条立即熄灭,则CO2气体已集满。
(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
一般步骤为:①按要求连接好仪器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向反应器中装入大理石 ④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 ⑤收集气体 ⑥验满
6.二氧化碳的循环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1)二氧化碳的生成和消耗:人和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都产生二氧化碳。而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主要依靠绿色植物的____________以及水和矿物质对二氧化碳的溶解。
(2)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及危害:人口增多、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量森林遭到破坏、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引起了____________。
(3)控制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或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等。
疑难突破
1.利用图5-5中间的集气瓶能收集到什么样的气体?
剖析:首先可以肯定这里使用的是排空气法收集这种气体。既然这种气体从上面进来,只能让瓶中原来的空气从下面出去。密度怎样的气体进来之后不会向下运动,而会向下挤压空气,让空气从下面排出呢?只能是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图5-5
2.在某些题目中会出现:刚刚制出的二氧化碳气体用导气管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未观察到浑浊现象。请思考其原因可能有哪些?
剖析:原因从这样几个方面去考虑:
(1)制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有问题;
(2)澄清的石灰水是否有问题;
(3)制取二氧化碳所选装置是否有问题,装置是否漏气;
(4)酸的浓度是否过大。
问题探究
问题 将CO2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会变成红色。设计实验探究是什么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
探究:实验一:向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上面洒水,
实验二:将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放入盛有CO2气体的集气瓶。
实验三:先向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上面洒水,然后再将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放入盛有CO2气体的集气瓶。
现象:实验一、实验二中的紫色石蕊试纸未变红,实验三中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了,说明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CO2气体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实质上是:
CO2+H2O====H2CO3
是H2CO3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
典题精讲
例1 如图5-6所示,水槽内盛有少量新制的澄清石灰水,点燃阶梯上的蜡烛,用玻璃钟罩将其扣在水槽内。

图5-6
(1)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用上述实验来测定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结果发现与理论数据有偏差,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装置的气密性好)
思路解析 两支蜡烛都熄灭是毫无疑问的,哪一支蜡烛先熄灭?蜡烛在很小的空间内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生成的CO2分子的间隔变大,从而使CO2的密度变小,大部分CO2就集中在钟罩的上部。随着燃烧的进行,钟罩上部的CO2越来越多,由于CO2不能支持燃烧,高处蜡烛会先熄灭,低处蜡烛也相继熄灭。蜡烛燃烧生成的CO2被澄清的石灰水吸收,石灰水变浑浊; CO2被吸收后,钟罩内压强要减小,钟罩内水面上升。钟罩内的液面为什么不能上升约1/5体积呢?应围绕蜡烛燃烧和石灰水吸收CO2这两个反应去考虑:钟罩内的O2是否消耗完了,生成的CO2是否全部被吸收了?由于CO2不能支持燃烧,当钟罩内CO2浓度过高,在O2没有消耗完之前,蜡烛熄灭是很有可能的;如果摇动钟罩,CO2可能会被全部吸收,而实验中并没有摇动的操作,因此CO2没有被全部吸收也是很有可能的。
答案:(1)①高处蜡烛先熄灭,低处蜡烛后熄灭 产生的热量使CO2的密度变小而上升,集中在钟罩的上部
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③钟罩内液面上升 石灰水吸收CO2后,钟罩内压强减小
(2)钟罩内O2没有消耗完或生成的CO2没有被石灰水全部吸收等
例2(经典回放)(1)实验室制取大量CO2气体,是否能用稀硫酸和大理石为原料?__________(填“是”或“否”)。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5-9
(2)图5-9是实验室制备CO2的装置图。该装置的特点是:打开弹簧夹,大理石和盐酸接触,发生反应;关闭弹簧夹后,盐酸被反应产生的CO2气体压回长颈漏斗,与大理石分离,停止反应。用该装置制备CO2可起到节约药品和取用方便的效果。图5-10装置中哪些可以起到与图5-9装置相同的效果?__________ (填写编号)。

图5-10
思路解析 (1)实验室制取 CO2气体常用稀盐酸跟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其反应原理是盐酸中的HCl跟石灰石中的CaCO3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CaCl2、H2O和CO2气体。由于生成的CaCl2能不断溶解在盐酸溶液中,生成的CO2气体不断挥发,所以反应能持续不断地平稳进行。若用稀硫酸跟大理石反应时,其反应原理为:H2SO4+CaCO3====CaSO4+H2O+
CO2↑。由于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就会使大理石表面被生成的CaSO4包裹,造成CaCO3不能再跟H2SO4接触,使反应逐渐停止。(2)正确解答第(2)问的关键是认真审题,弄清各实验装置的反应原理。装置图中的多孔塑料片本身不与盐酸反应,但它能使大理石跟稀盐酸之间实现接触或隔开的转换,进而实现反应进行或停止的控制。A中的大理石跟盐酸间没有隔离装置,不能控制反应,B中的盐酸可通过球形干燥管的下端细孔进入到管内球中,使盐酸跟大理石反应产生气体,关闭导气管时,管内生成的气体又可以把盐酸压到管外,而大理石留在管内,使反应停止。C是错误装置。D中的玻璃珠与盐酸不发生反应,但玻璃珠之间有间隔,盐酸可自由透过,能实现反应自由控制。
答案:(1)否 因为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的CaSO4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了硫酸与大理石的进一步反应 (2)BD
知识导学
重点理解以下几点有助于认识这三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由于碳原子的排列不同(见图5-3),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用途也有较大不同;金刚石和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属于化学变化;可以组成不同单质,如:碳元素的单质有金刚石、石墨和C60等。因此,我们不能说“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

图5-3
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为:
物质的组成结构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用途
注意:吸附是物理现象,与吸收具有不同的含义。由于木炭疏松多孔,有很大的表面积,因此它具有吸附性,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更强。吸附作用是将气体或溶液里的微小粒子吸附在固体表面,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而吸收一般为化学变化,如:CO2气体被澄清的石灰水吸收的过程中生成了碳酸钙沉淀等物质,就是化学变化。
理解CO的毒性、溶解性可联系日常生活的事例如,煤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气体。同学们很难理解家中烧的煤气为何有难闻的气味。原因是煤气公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少量难闻的杂质气体,就是为了一旦发生泄漏,能够及时发现,采取合理措施,避免造成人的中毒甚至爆炸事故。另外,冬天用煤炉火取暖时有人担心煤气中毒,临睡前在火炉上和地上放两大盆冷水,很明显,这种做法不能达到预防中毒的目的,原因是一氧化碳气体难溶于水。
CO2能溶于水和CO2能与水反应,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物质的溶解性,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后者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所有碳单质的化学性质都相同。比如金刚石、石墨和C60以及木炭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其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数目一样多(都是4个),因此,不同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相同。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稳定。但随着温度的升高,能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反应的条件不同,产物也不同。如: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氧气充足时生成的是CO2,而氧气不充足时主要生成CO。
从CO和CO2分子构成不同表明它们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差异。CO能进一步与氧结合生成CO2,表现出CO具有还原性。CO2可提供氧,表现出氧化性。
了解一氧化碳毒性的原因。一氧化碳具有毒性,其原因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导致中毒,与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使人窒息死亡有着本质区别。二氧化碳没有毒,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过高会使人头晕甚至窒息死亡。
利用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与循环,解释二氧化碳的生态平衡问题、环境保护以及许多工农业生产的有关问题(比如:温室效应、大棚蔬菜的增产等);运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还可针对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及吸收的研究,增强同学们关心人类重大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1)对学习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的要点提示:
a.选择反应时,要考虑原料易得,反应条件要求不高,操作简便安全,反应速率适中,生成的气体不易混入其他气体,便于收集。
b.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选择气体发生装置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气体的收集装置应考虑气体的密度和气体的溶解性及气体是否与水反应。
c.验证气体时,实验现象要明显。
(2)对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的要点提示:
反应中所选的药品在反应时反应速率适中,大理石(或石灰石)价格较低。一般不用其他药品代替的理由:
①不用纯CaCO3或Na2CO3等代替大理石,是因为它们与盐酸反应速率太快,不便于控制;
②不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出HCl气体使CO2不纯;
③不能用H2SO4代替盐酸,是因为H2SO4与CaCO3反应生成微溶的CaSO4会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继续进行。
(3)对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选择的要点提示:
一般情况下,若所需反应物的量较大,常用广口瓶、平底烧瓶、锥形瓶等仪器代替大试管做反应器。为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其下端管口必须浸没在液面以下;反应器中导气管稍露出胶塞即可。
(4)CO2的收集方法应从它的溶解性和密度上考虑。
(5)CO2气体的检验方法从它的特性上考虑:它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它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火柴熄灭。
(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可简单记忆为:“连—检—装—注—集—验”。
利用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与循环,解释二氧化碳的生态平衡问题、环境保护以及许多工农业生产的有关问题(比如:温室效应、大棚蔬菜的增产等)。
疑难导析
首先明确常用收集气体的方法是排空气法和排水集气法。利用排空气法收集主要考虑气体的密度大小,然后联系具体的题目来分析。集气瓶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短进长出”,说明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长进短出”,说明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二者不能混淆。用水去吸收处理剩余气体,说明该气体易溶于水。
实质上:这套集气装置原理与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原理相同。
分析原因的题目首先弄清每一个实验步骤,然后检查每一个实验步骤中可能出现的错误,特别是每个实验步骤中要注意的问题。未观察到浑浊现象的原因很多,可从装置的选择、装置的气密性、酸的浓度、石灰水的有效性等方面作答。
注意:答案不固定,符合要求即可。
问题导思
题目提供的信息是:将CO2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会变成红色。要求我们设计实验探究是什么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我们的思路应该是:(1)分析CO2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中有哪些物质:CO2气体、水,还可能有CO2气体和水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2)设计实验探究是哪一种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的。实验设计的方向是:运用控制变量的手段,分别给紫色石蕊、CO2气体这一个变量,看紫色石蕊是否变红;水这一个变量,看紫色石蕊是否变红;CO2气体和水这两个变量都给它,看紫色石蕊是否变红。
(3)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到底是什么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
典题导考
绿色通道 密闭容器内压强的大小与气体的多少有直接关系:气体减少,所产生的压强也会减少。
典题变式 1.(2005北京海淀) 小明组装了如图5-7所示的装置A、B进行趣味实验。(注:锥形瓶和滴管中分别盛放不同物质)

图5-7
(1)使用装置A进行实验时,将滴管中的物质加入到锥形瓶中,发现气球鼓起来。你推测锥形瓶中的物质可能为(写出一种即可,下同)__________,滴管中的物质可能为__________;
(2)使用装置B进行实验时,将滴管中的物质加入到锥形瓶中,发现气球也鼓起来。你推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说出装置A、B中气球都能鼓起来的共同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O2 NaOH溶液 (2)Zn+H2SO4====ZnSO4+H2↑
(3)锥形瓶内外存在气体压强差
2.可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图5-8中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拉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 )

图5-8
A.长颈漏斗下端口产生气泡 B.瓶中液面上升
C.长颈漏斗内有液面上升 D.注射器内有液体
答案:A
绿色通道 初中化学有关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题目:(1)选择气体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如固、液反应不需加热的,都可选用制取CO2气体的装置。
(2)选择气体的收集装置时:应考虑气体的密度和气体的溶解性及气体是否与水反应。如能溶于水或能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典题变式 (2004新疆中考) 下面是实验室发生和收集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仪器装置图(图中A—G是仪器装置代号):

图5-11
(1)将装置A和E(或G)连接,可用于制取_____________,将装置B和G(或F)连接,可用于制取_____________,将装置B和E连接,可用于制取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来制氨气(NH3)。氨气是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制取氨气时,应选用上述装置中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填编号)。
(3)实验室可用MnO2固体和浓盐酸的混合物共热制得氯气。可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
(4)硫化氢是一种有毒气体,其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实验室常用块状固体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可选用_____________作气体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是D,气体由_____________ (填“a”或“b”)导入集气瓶。硫化氢加热到300℃可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单质硫和氢气。试写出其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氧气 氢气 二氧化碳
(2)A F (3)C (4)B a H2S H2+S

高中体育教案:篮球竞赛的主要规则(违例及其罚则)


中学体育教案 授课老师:龙文
一.教学内容:篮球竞赛的主要规则(违例及其罚则)

教学任务:学生认真听讲,认真作好笔记。

一.组织:教师讲解,示范裁判手试。

一.裁判员的职责与权力。

裁判员包刮主裁判员和副裁判员各一名,计时员记录员和24s计时员各一名为其助理。

二.违例及其罚则。

违例是违反规则的行为,罚则是发生违例的球队失球,由对方在最靠近发生违例的地点发界外球。(直接位于篮板下后面的地点除外)

1.持球移动违例(走步)

中枢脚的确定

持球移动

2.球回场后违例

(1)判断球回场的三个必备条件。

必须是控球队才能出现。

必须是控球队使球进从前场进入后场。

必须是控球队的队员在后场首先接着球。

(2)球回后场违例的几种情况:

前场发界外球,直接将球传给或球碰篮圈或篮板后反弹回来。

队员骑跨中线运球时停球后。两名队员骑跨中线相符传球时一脚踩在中线上静止接后场同队队员传来的球时。

(3)不算球回场违例的情况:

运球队员在中线附近由回场向前场做后转身运球。

控制球队在前场进攻投篮出手后,球碰篮圈或篮板弹回后场,该队队员又获得球。

(4)干扰球违例。

在投篮时,当球在飞行中下落,并完全在兰筐水平面上时,进攻或防守的队员都不能接着球,但在接着兰筐后或明显不会接着兰筐时除外。

违反以上规定即为违例,进攻队员违例,球既使投中也无效,防守队员违列,球既使没投中也要判给对方2分或3分。

(5)球出界与发界外球违例。

当队员身体的任何部分与界线或界线外的地面接着时,既为队员出界,当球接着界外队员或任何其他人,线上或界线外地面或任何物体,蓝板柱或背面,球出界前,最后接着球的队员是使球出界的队员。

发界外球,发球队员应站在裁判员指定的离违例地点最近的界外发球入场。蓝板后面除外,在球为出手之前他不能横向移动超过正常的一步,但他可以向后移动。

(6)踢球与拳击球违例。

篮球是用手进行的运动项目。踢球或用拳击球为违例,故意地踢球或用腿的任何部分拦阻球为违例,脚或腿偶然地碰到是正常的。

(7)时间类违例。

3s违例——某球队控制球时,该队队员在对方限制区内停留不得超过3s.

5s违例——罚球队队员在裁判员把球交给发球队员后,在5s没有投篮出手。发界外球在裁判员把球交给了发球的队员后或以将球放在他可处理球的地点后,5s没有将球发如场内。

持球队员被严密防守时,在5s内没有将球传.投.滚或运球时,5s违例。

8s违例——在后场控球,8s内没有进入前场。

24s违例——当一个球队在场上控制一个活球时,该队必须在24s内完成一次投篮,投篮时必须篮球要接着兰筐,否则24s违例。

小学体育老师教学内容教案模板


在学校的每一门课程都不能忽视,不能说只知道搞学习,在体育,音乐等等一些课程上,我们都需要做好,让学生们都有所收获,在上体育课前,体育老师也是需要做一套教学教案的,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们得到锻炼。下面是由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体育老师教学内容教案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体育老师教学内容教案模板(一)

教学内容:

1跳跃:蹲踞式跳远。

2游戏:推铁环。

教学目的:

1通过全程跳远练习,知道跳远有四个动作步骤,初步懂得丈量步点的方法。

2能做出完整动作,基本做到快速助跑、起跳准确有力、落地平稳,动作连贯协调。

3通过游戏,树立自信心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徒手操

二、基本部分:

教法

1、组织学生分组做15---20米加速跑和集体做原地双脚起跳与上一步起跳收腹屈膝练习。

2、示范跳远完整技术动作,讲清其动作的四个步骤:“助跑、起跳、腾空、落地”。

3、讲解确定步点的方法,组织学生两人一组,助跑15---20米起跳,确定助跑距离和步数,调整最佳起跑点。

4、分组全程练习体会四个动作步骤,做到连贯协调,平稳落入沙坑。重点使会糖果调整步点,不断提高助跑与踏跳的衔接。

5、组织学生进行推铁环的游戏,注意安全。

学法

1、按老师要求认真完成蹲踞式跳远辅助练习。

2、通过观察示范和听讲解,并通过反复练习,知道并初步掌握跳远的四个动作步骤。

3、仔细听教师讲解确定步点的重要性和方法。自找伙伴,两人一组互相配合,确定助跑距离和步点。

4、在全程完整动作练习中,提高助跑与踏跳的衔接连贯性,掌握屈膝缓冲落地的动作,安全地进行活动。

5、积极参与推铁环的游戏,学会推铁环的简单技能。

三、结束部分:

1、 放松练习。

2、 总结评价。

小学体育老师教学内容教案模板(二)

活动目标:

1.练习3人组合四散追逐跑,能与同伴配合控制自己的动作。

2.尝试在游戏中同伴间共同制定新的游戏规则。

3.体验捕鱼游戏的快乐,喜欢参加体育游戏活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有一定的两人协同跑的经验。

2.物质准备:磁带,录音机等,障碍物,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准备活动:教师带幼儿围绕场地走跑等。

2.听音乐做热身动作(活动身体各关节为跑做准备)

(二)游戏活动

1.练习3人协同跑

(1)提问:3人手拉手跑时应注意什么?提示:配合技巧和规则,方向一致,不能快。

(2)3人协同跑比赛

游戏玩法:3人一组手来手听口令向指定地点绕过障碍物返回,先回到起点的小组为胜。 游戏规则:小组3人手不能松开。

2.复习游戏“游戏”

游戏方法:一半幼儿当渔网,手来手与肩平站在指定地点,一半幼儿做小鱼仔渔网中穿来穿去,如图,当听到捕鱼的口令时,当渔网的幼儿快速往圈里走去捕“小鱼”,圈子越来越小,被捕到的“小鱼”罚出场外。

提问:你们觉得这个游戏好玩吗?为什么有人说不好玩?怎么调整会更好玩?做渔网的幼儿:我们喜欢多参与跑的游戏。

3尝试修改游戏规则。

引导幼儿讨论怎么调整会让大家都能跑起来去“捕鱼”呢?

(1)师问:小朋友都喜欢去当鱼,为什么不爱当渔网(不能跑)我们怎么让当渔网的小朋友也跑起来呢?

(2)启发幼儿利用3人协同跑的方法当渔网跑去捕“小鱼”。

(3)建立新的游戏规则:3人一组当渔网,可根据游戏人数确定当渔网的人数,其余幼儿当小鱼四散跑,“渔网”去追逐“小鱼”。被抓的“小鱼”罚出场。

(4)幼儿尝试新游戏。

4.尝试后提问:

(1)3人组成的渔网怎样才能捉到更多的“鱼”

(2)怎样让被抓的“小鱼”也参加游戏?

5.继续修改规则:被罚出厂的“小鱼”组成新的“渔网”,就可以参加游戏了。

6帮助幼儿总结提升修改好的规则。

7尝试修改后的游戏:

(1) 请幼儿按照修改好的规则开展游戏.

(2) 引导幼儿发现新游戏规则中的问题,并讨论解决方法。

(三)结束部分

1.师问:刚才游戏是怎么玩的?和以前游戏有什么不同?我们还可以怎么玩?

2.听音乐做放松活动,游戏自然结束。

活动延伸:1.带领小朋友回教室,在美工区把捕鱼场面画出来。

2.小朋友回家后跟自己的家人一起玩这个游戏。

小学体育老师教学内容教案模板(三)

一,教学步骤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怎样预防运动损伤事故。

2.了解预防运动损伤及事故的要求,逐步学会一些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自我保护的技能。

3.对科学锻炼身体有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知道动物模仿操的名称,动作方法。能随音乐节拍进行练习,发挥自己创编动作体会乐。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体育课伤害事故发生的注意点。

难点:使体育课上的安全意识在脑海里得到深化,并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发的运用。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卡片、红五角星。

五.教法与学法:

1.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尝试、发现寻求答案。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去发挥,去探索,去想象。

2.菜用启发、诱导学生进入教学情景,通过电化教学,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并渗透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能力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尝试与猜想和学生实际参与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揭示课题。

①出示杂技图片,思考问题。学生大胆猜想,各叙己见。

②教师归纳出示课题。

2.学生看故事录象。

揭示问题:天鹅有危险吗?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归纳知识点:听从指挥有秩序。

3.教师提问:上体育课前对于身体不舒服的同学应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口答,教师加以说明。出示第二个知识点:身体不适停运动。

4.引导学生自己猜想:体育课上还有那些安全知识?学生讨论,各自发表见解。

5.验证与思考:电脑聪聪带了几个动画故事,里面讲的也是一些安全知识,想知道是什么吗?

让学生自己选择看的顺序,出示解答、评比、总结。出示三个知识点:做好准备防扭伤,相互帮助学保护,检查器械再运动。

6.学生自己小结,学到什么知识?

7.室内活动:动物摸仿操。

学生看录象,然后跟着进行分解练习。跟音乐完整练习。

学生创编动作进行练习。

8.课堂小结:

同学之间互评各自的表现,看谁得的五角星多。

初中音乐老师下节课内容教案推荐


老师上课不只是在台上讲两句就可以的,在私下还需要对很多的准备来上这一节课,首先是要对这节课要讲的内容做好教案,比如说初中的音乐老师,要对这节课的哪首歌做好准备,初中音乐老师一般是怎么做教案的。下面是由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音乐老师下节课内容教案推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音乐老师下节课内容教案推荐(一)

教学目标:

l、通过学唱歌曲《牧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蒙古族歌曲个性和感*彩,培养学生热爱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通过介绍蒙古人民的生活方式,使学生了解律动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懂得生活是舞蹈创作的重要源泉。

3、了解马头琴的音色。

教学重、难点:

学唱歌曲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法和示范法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艺术风格,用启发和创造式发挥想象力创编歌曲律动。

教学准备:

钢琴、影碟。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欣赏

播放乐曲《万马奔腾》引导学生回答:

1、这首乐曲的情绪?感受到什么场面?(情绪热烈,表现草原特有的壮观场面)

2、你知道这首曲子中独特的乐器音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马头琴)

3、这是哪个民族独特的乐器?(蒙古族)

4、你对这个民族有多少了解?

5、请学生介绍马头琴的传说,教师补充。

二、导入新课

马头琴音色柔和浑厚,独具特色。演奏技术丰富,既可以为民歌、说唱音乐伴奏,也可以独奏,它已成为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乐器。蒙古族是一个世代以放牧狩猎为生的游牧民族。肥沃的草原、兴盛的牧畜业,丰富的矿藏养育了蒙古各族人民他们常常用自己的歌声赞美祖国,同时也赞美了家乡,今天我们将一起领略草原人民带给我们的无限美好情怀。

三、学唱歌曲《牧歌》

1、听录音感受歌曲,提示学生注意歌曲的情绪。听后讨论这首歌曲的情绪、意境、在我们面前展现一幅什么图画?

2、教师小节:这首歌曲旋律起伏宽广、曲调优美、节奏自由,这正是蒙古族歌曲的特色。

3、采用听唱法和自学的方法学习曲谱。

4、教师引导学生划节拍掌握两拍半的节奏,纠正错误。

5、引导学生划分乐句,总结蒙古族民歌的特点:通常短小精悍,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短调。长调比较自由,舒缓;短调比较热情、欢快,结构清晰。这首歌曲具有长调的特点。

6、有感情演唱。

  四、《牧歌》已经被改编为各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奏无伴奏合唱等

欣赏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

播放录音。提问:无伴奏合唱与原民歌在表演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谈谈欣赏这部作品的感受。

  五、欣赏一段蒙古族舞蹈,引导学生总结蒙古舞的特点,教师小结:

l、蒙古族是一个载歌载舞的民族,男子的舞蹈动作粗犷强悍、女子端庄典雅十分优美。蒙古舞的动作主要来源于生活,比如各种马步就来源于牧民骑在马上的动作。舞蹈中的鹰式位加硬腕组合就是根据雄鹰展翅飞翔动作的升华,这些都成为蒙古舞特有的艺术表现。蒙古舞主要用肩部动作。通过肩部及各种马步动作使舞蹈风格浓郁,别具一格,柔肩是舞蹈动作中最富有特色的动作。

2、学几个简单的动作。

六、创编

跟随《牧歌》音乐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挑选几个同学展示。

  七、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蒙古民歌,从宽广优美的歌声中,从优美舒展的舞蹈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歌舞的个性和感*彩,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初中音乐老师下节课内容教案推荐(二)

【教学设计理念】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多元文化,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在对音乐作品的比较聆听中,引到学生自主探究,认识并了解我国古代音乐中具有文人情致的代表性器乐作品和这些作品中反映出的一种“曲风文雅、意境高雅”的品质和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聆听、赏析古琴曲《流水》,使学生初步了解古琴的基础常识,并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和体验古琴曲追求的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过程与方法:通过听、看、讨论、体验、探究等活动,体验名曲的意境和古琴曲的风格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增进他们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流水》的欣赏,通过伯牙、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使学生感受到古琴的魅力,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华瑰宝——古琴的热爱。

【教学难点】

感受、体验古琴曲的深邃意境。

  【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

1、用聆听、讲解、感受、思考、讨论、体验、探究等方法组织教学。

2、通过讲故事、拨动皮筋引领学生探古寻音和引发学生产生赏乐臆。

3、古琴知识和乐曲意境的了解和理解,通过各种不同层次的提问,启发学生自己探索。

【教学过程】

一、闭目静神创心境。

导入:为更好的进入本堂课的欣赏,现在请同学们闭目静神片刻。

二、古韵声声续心境绵情源。

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继续闭目静心聆听一段音乐,想想音乐会带给你怎样的心境?(注: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

生:音乐带给我一份优雅恬静的心境;音乐带给我灵动而又深远的心境;音乐带给我一种莫名无语的心境。

师:那同学们想过你为何有如此心境呢?(注:问题设坎打下伏笔。)

生:(注:此环节因不同的班级会出现不同的反应,但大多班级的同学会产生茫然无语的境地。)

师:(话锋回转,导问渐入课题)那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音乐?或者说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音乐?

生:古琴音乐;古筝音乐(注:因知识不一,会出现音色辨别的争议)说明:此环节如学生们出现音色辨别的争议,可适时加入简述古琴与古筝的基本区别。(注:此环节学生传发介绍古琴乐器的相关资料。目的是: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学习视野。)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通过聆听古琴曲引发了很多美妙的心境,与此同时又让我们产生了无语的感觉,那么今天我们将通过古琴音乐来领悟其深邃的意境。(注:出示课题)

三、故事反倒设悬疑,问题引入思因由。

(设计意图:高山流水“伯牙遇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对此故事情节有所了解和耳闻,但故事背后蕴涵的古琴曲大音希声之境界所带来的曲高和寡却让学生耐人寻味,此环节通过悬疑问由引领学生探古寻音。)

师:同学们知道一曲《高山流水》激荡出“伯牙遇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那同学们对于故事中俞伯牙遇知音后又失知音做出的摔琴叹息之举是如何理解的呢?

(注:此环节请学科代表分发与古琴相关的故事资料)问题提出,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学生感悟到:

师:很好!从刚才同学们对“伯牙遇知音”的故事理解以及我们刚才初步接触到的古琴琴韵,古琴曲意境之深远带给我们曲高和寡之感,接下来,我想和同学们一起通过古琴曲《流水》来尝试“演绎”一番新世纪版的“伯牙遇知音”的故事,不知同学们意下如何啊?

生:(同学们会意一笑,满怀期待。)

四、皮筋调动心鸣,引发赏乐臆想

(意图说明:古琴曲意韵深邃、曲高和寡,对于现代初中生在欣赏时难免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通过随琴曲拨动牛皮筋的手段来促使学生与古琴音弦达到共振的效果,以此来引发学生产生赏乐臆想。)

师:在“演绎”之前请同学们拿出刚才进教室时老师分发给每一位同学的牛皮筋,(此时同学们眼神中略带疑惑)请同学们保持刚才赏乐的心境,继续闭目静心聆听古琴曲《流水》并随琴音的起伏轻轻拨动你手中的“弦”(注:皮筋),把自己置身于鼓琴者的心境,想想你在述说什么?传递什么……

师:刚才我们静心完整聆听了古琴曲《流水》,请问,你在述说什么?传递什么……

生:畅所欲言

五、问题拓展深入,赏乐探古寻音

师:刚才同学们对古琴曲《流水》有如此奇妙之感受,想过它通过什么手段或手法来演绎如此神韵的吗?那么接下来,我们结合课本:“拓展与探究”中第1、2题中所提出的问题来进一步深入探知感寻古琴曲《流水》带给我们的神韵。师: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段介绍古琴音色及演奏技法的视频,想想古琴曲《流水》中是如何运用琴音及演奏手法来表现其深远意境的?(注:投影板书:一、古琴音色之特点二、古琴常用演奏技法)

师:有了对古琴音色及常用演奏技法的初步了解及之前聆听古琴曲的感悟,我们再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中拓展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来谈一谈,古琴曲《流水》所表现的是实景、还是实情?还是虚幻、还是臆想?

生:(注:问题提出,同学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师:很好!此时同学们都有各自的.观点和想法,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古曲音乐风格特点的思考,那接下来,我们带着这份思考和疑惑再来聆听一遍《流水》,看看同学们在这次聆听中是否能找到你心中确切的答案?

在这次聆听时请同学们带着水的流动和心的灵动继续闭目静心聆听琴曲《流水》,再入佳境探古寻音(注释:此环节老师出示若干装有水的盆或桶,引导学生把手置于水中随琴韵在水中游动。)

(意图说明:古琴曲《流水》乃表现流水之形态,意通过对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绘来抒发对大自然壮丽的赞颂。此环节在前面同学们用皮筋与琴音产生共振带来的神韵中,再通过俱像的水来引发琴音(鼓琴者)与心灵(赏乐者)的碰撞,那岂止是课堂的升华更是古韵的回荡。)

师:有了水的流动和心的灵动,你已经有“弦外之音”了吗?

生:畅所欲言。

师:很好,同学们对琴曲《流水》进一步的心灵感悟为我们打下了非常好的感情基础,那么同学们想过琴曲《流水》是如何通过古代音乐的语言和结构手法来表现“大音希声”之境界的吗?

初中音乐老师下节课内容教案推荐(三)

教学内容:《唱脸谱》

课题概述:《唱脸谱》是人民音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音乐教材中的一首京歌,也是整个单元中唯一一首与众不同的歌曲,这首歌巧妙地将通俗歌曲的演唱风格及伴奏手法与曲艺音乐、戏曲音乐融合在一起,它既是流行歌曲,又是京剧唱段,

歌曲的曲式结构是不带再现的单二段曲体,歌曲的A段包含四个乐句。曲作者将地道的老北京方言自然地融化在旋律中。依字行腔,韵味十足。歌曲的B段是分节歌形式,包含四个乐句。前三个乐句均为两小节,保持着结构的完整;第四句"黑脸的张飞叫喳喳"通过节奏的伸展和使用花脸托腔,将长度扩充为八小节。使全曲在高潮中完美地结束。歌词的第一部分借助一位女子的语气,阐述了外国友人对我国的"国剧"──京剧的美好印象。歌词的第二部分是一位男士对戏曲脸谱的侃侃而谈,惟妙惟肖地勾画出一张张"美佳佳"的脸谱。

  教学内容:

1、歌曲《唱脸谱》。

2、戏曲行当、脸谱。

教学要求:

1、学唱《唱脸谱》通过与一般歌曲的风格特点比较,了解京剧花脸唱腔和唱法的特点。

2、结合《唱脸谱》的演唱,使学生了解有关戏曲行当、脸谱知识。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通过《唱脸谱》歌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国粹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兴趣,进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目标:通过《唱脸谱》歌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京剧四大行当、脸谱、拖腔等知识;让学生感受下滑音、倚音、休止符等音乐记号在戏曲音乐中的韵味。

三、能力目标:通过《唱脸谱》歌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脸谱知识,认识脸谱在京剧中的作用。

2、在歌曲演唱中分辨不同脸谱。

3、让学生感受体会京剧的韵味。

教学难点:

休止符和拖腔处的唱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作品分析:

脸谱:"花脸"是传统戏曲中净角独特的化妆形式。是在中国戏曲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人物脸部化妆的相对固定的程式化谱式,

教案:

作为戏曲艺术(尤其是京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脸谱不仅描画出角色的特定外在形象,而且也体现了角色的内在性格。京剧舞台上,红色表示忠义英勇,如关羽;黑色表示肃穆刚直,如包公、李逵;黄色表示勇猛彪悍,如典韦、黄三太;蓝色表示狰狞残暴,如单雄信;绿色表示粗莽憨直,如马武;白色表示阴险诡诈,如曹操。

《唱脸谱》是一首以脸谱为歌唱题材的歌曲,全曲以生动的笔调描绘了京剧中各种人物角色脸谱的特点,旋律朴实、亲切,具有浓郁的京剧韵味,是群众喜欢的"戏歌"。

曲式:全曲有两个段落构成。在A段歌唱开始之前,是一个富有朝气、洋溢着热情的引子,其旋律音调孕育于京剧,有浓郁的京剧韵味。给人以"源于京剧、胜于京剧"的亲切感、新鲜感和时代感。B段旋律更接近于京剧西皮男生歌唱的音调,并且较多地运用了净(花腔)的行腔特点,使其显得朴实、明快、豪爽。最后一个子长达五小节半的拖腔,使情绪发展引向高潮,尤其在fa、mi两音上的长时间延长,更具有磅礴的气势。

行当:是中国传统戏曲中表现某些特定类型角色的专业分工。京剧艺术一般把舞台上的人物依性别、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分为生、旦、净、丑四个类型。

教学过程:

一、赏析与导入──看脸谱

(一)通过课件展示几张脸谱让学生辨认

1、学生自由讨论,并请学生回答。

2、同学们现在回答的不准确没关系,下面咱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脸谱。

(二)资料展示: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有关脸谱的知识

脸谱的颜色(有白脸、红脸、黑脸、黄脸、绿脸、蓝脸)

二、活动与体验──唱脸谱

(一)引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歌曲──《唱脸谱》

1、(播放视频歌曲),请同学们仔细听歌曲中涉及到的脸谱及人物。

2、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歌词中都体现出来了)

(二)再次播放歌曲《唱脸谱》,请学生思考问题。

1、与一般歌曲的风格特点比较它有那些不同之处?

2、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这首歌带有京剧的韵味)

(三)学唱新歌

1、学生先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中视唱旋律,然后随教师指挥一起唱。

2、难点突破,前半拍休止。

3、随钢琴唱词。(体会京剧风味的流行歌曲的特点)

4、跟视频齐唱歌曲。(加深情感体验)

5、跟学生介绍有关戏曲行当的知识。(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6、分组演唱歌曲,小组进行比赛,激发学生唱歌的兴趣。

三、思考与创作──画脸谱

(一)欣赏:录音播放京剧唱段,学生思考剧中人物的脸谱,可以看出他是什么形象?

(二)创作:(背景音乐播放京剧)

1、学生在音乐声中分组画脸谱。

2、在音乐中学生展示作品,师生共评。

四、反馈与小结──演脸谱

(一)学生戴自制脸谱唱歌曲,教师伴奏。

(二)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愉快地学习了《唱脸谱》这首歌曲,学到了许多京剧中的脸谱知识,认识到了祖国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希望同学们在以后不要只欣赏流行歌曲,要多听听京剧,做一个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人…

五、结束课堂

在京歌《唱脸谱》音乐中学生走出教室。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教案主要内容”一文,希望“教案主要内容”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入党申请书主要内容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