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初三下册教案 > 导航 > 高三下册语文逍遥游教案

初三下册教案

高三下册语文逍遥游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要知道写好教案课件,也能避免老师漏掉一些重点内容。最好教案课件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下册语文逍遥游教案 ”,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4、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导读、启发、讨论、总结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庄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落实相关基础字词。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有没有背过李商隐的《锦瑟》?我们一起来复习背一遍。“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兰亭玉暖日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里有一个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大家还记得吗?庄子有一天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张开翅膀,在花丛中自由自在的飞舞歌唱。但当他醒来之后,却陷入了沉思:是我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我?如果是我做梦变成蝴蝶,为什么我会体会到蝴蝶独有的飞翔之乐呢?如果是蝴蝶做梦便成了我,为什么这一切会出现在我的梦中呢?于是他就跑过去问老子,老子说:“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

老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走进庄子,通过学习《逍遥游》来感受庄子的心灵世界。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及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奸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他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他希望自己就是蝴蝶,摆脱形体的束缚,可以自由自在的飞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创作了《逍遥游》。

二、解题:

今天要学的《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

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逍遥游”就是指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束缚,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中。

三、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第1-3自然段

1.接下来我们先听一下课文录音,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读过文章后,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物?(鲲鹏)那鲲鹏的形象如何?文章哪里写到鲲鹏?那我们就先来看看文章的第一段。先请全班男生来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鲲鹏的形象到底是怎样的?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冥:北海,冥通“溟”。之:(这里做什么?)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结构作状语。之:的。怒:奋起的样子。垂天:天边,垂通“陲”。海运:指大海的波浪汹涌动荡,也说大海运行,翻译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译为海起风动。….者….也,这是一句判断句。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3.从这段看,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明确: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4.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试着把第一段背过来。(看图一起背诵)

5.我们说第一段作者主要向我们描写了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的形象,那第二段写到的鲲鹏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还是先请女生一起来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文字主要讲什么。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志:记载。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主谓结构作状语。抟:环绕而上。一说“抟”当作“搏”(bó),拍击的意思。扶摇:一种旋风(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即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以:凭借。息:大风。以六月息者去,状语后置句,意思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野马:游气。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结构作主语。以:用。息:气息。正色:真正的颜色。邪:通“耶”。其:指鲲鹏。【是:指天之苍苍,其远而无所至极。】

译文:《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山野中的雾气,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凭借气息吹拂它们的。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5.这段话引述所谓《齐谐》的记载,来证明大鹏南飞是可信的。作者还描写了高空中的游气奔腾和微尘浮动情形,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那么回到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这个段落中的鲲鹏又是怎么样的呢(还只是神奇巨大吗)?

明确:大鹏南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它也有所待,有局限。【高空中的大鹏和地上的人一样,都不能真正认识天。从另一角度说明大鹏受到限制,是不自由的。】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句话说明天地万物各有其不同,也有相同之处。尘埃可以成为雾气,鲲可以成为鹏,积蓄就可以强大。然而,鹏要凭借风,雾气要借助气息,都还有依赖,有所待。】

7.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

覆:倾倒。坳:坑凹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芥:小草。胶:粘住不动。而:连词,表并列。复:承载。斯:则,就。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而:连词,表承接。培:凭借。而:连词,标承接。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阏(è):又写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拦。“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图南:图谋飞往南方。

译文:再说如果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如果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如果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注意:前三句话有三个“则”,解释为“那么”,因此要补出四个“若”,解释为“如果”,从而使语意连贯。)

3.这段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1)类比论证,以水喻风,以杯水可载大舟喻大风可负大鹏,结论就是成功必须有所待。

(2)对比论证,有两重对比,一是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对比,不厚之水载草芥与载杯对比,都是为了鲜明地指出凭借外物的重要性。

[补充:类比和对比都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

4.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读文章第四段,其他同学来思考这个问题。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决:迅疾的样子。抢:突过,着落。榆枋:两种树名。时则:有时就。不至:意议为“飞不上去”。控:投下,落下来。奚以:介宾倒置,何以,凭什么。为:句末疑问语气词。奚以…为:为何要…呢?之:去到,动词。南: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

适:往,去到。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反:通“返”,返回。犹:还。果然:饱的样子,古今异义。适:去,往。宿:这里指一夜。之:这,代词。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

译文: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它们为什么笑?因为它们自以为得到逍遥,进入自由的境地,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那作者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接着看】

【作者态度如何?(批驳)那又是怎样批驳的呢?明确: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无论是到野外的人还是到远方的人都需要吃饭;无论是鹏还是蜩,都需要依靠风力才能飞翔。“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和学鸠嗤笑鹏其实是认识不到自己与鹏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所以作者直斥其无知。用原文的话即:小知不及大知。】

7.我们知道,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那此间有没有什么差别呢?我们先请一个同学来阅读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大家思考一下这段主要是讲什么?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知:通“智”,智慧。及:动词,比得上,这里意译为“了解”。其:代词,他们,即“小知”“小年”;朝:清晨。晦朔: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和最初天。蟪蛄:即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冥灵:传说中的大龟,一说树名。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此句之下当有“此大年也”一句,但传统本子均无此句。彭祖: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乃今:而今。以:凭。特:独。闻:闻名于世。匹:配,比。

译文: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8.本段第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小知不及大知”承上文,小结第四段内容;“小年不及大年”启本段下文。

那文章又是论证“小年不及大年”?

明确:例证:小年(朝菌、蟪蛄、众人)

大年(冥灵、大椿、彭祖)

9.你们认为朝菌、蟪蛄、冥灵、彭祖、大椿是逍遥的吗?众人希望和彭祖一样长寿,如何理解作者的“不亦悲夫”?

明确:不逍遥,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年的限制。人只看到了自己的寿命没有彭祖长,而没有看到其实彭祖的寿命相对于冥灵、大椿还是很短的,而即使大椿、冥灵能活多少万年,它们的寿命仍然是有尽的,而不是“无穷”的。所以,庄子认为人们可悲的地方在于不懂得彭祖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一样受到年的牵制。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泯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

10.小结:本段深入阐述的是蜩与学鸠笑鲲鹏的原因全在于生命之短暂,他们自身生命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必然见识短浅。可见“小知不及大知”与“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深入一层的关系。也就是说这段是对上段文字的再深入。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重点字词句解释:

汤:商汤。棘:汤时的贤大夫。已:矣。【“是”是这样的意思,“这样”表明下面的例子蕴含的道理和前面的一样,那么这个道理指什么?明确:“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穷发:不长草木的地方。焉:兼词,于此,在这里。修:长。羊角: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绝:穿过。斥鴳:一种小鸟。彼且奚适也:倒装句,奚:代词,何,哪里,适:动词,到,往;(彼且奚适也: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仞:古代长度单位。至:极点,飞之至:飞翔的境界。辩:通作“辨”,辨别、区分的意思。【这里,作者对斥鴳嘲笑鲲鹏的态度如何呢?从那句话可以看出?明确:反对,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此小大之辩也。用一个合适的成语来来概括斥鴳对鲲鹏的笑叫什么?明确:燕雀焉知鸿鹄之志。】

译文: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3.看到这里,有些同学不免要发问,这里不是对第1—4段内容的重复吗?大家看看是不是?再写鲲鹏有何作用?

明确:

不完全重复。一是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二是内容也不同,汤之问棘是史事,《齐谐》是俳谐之书,记载怪异之事的,所以用贤君贤人作印证;这里明确将凭借云气,上文形象地称“野马”“尘埃”;这里是斥鴳嘲笑,上文是蜩与学鸠嘲笑。这里并非简单重复,而是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4.我们知道,文章一开始就向我们论述了万物皆有所待。第1-2段描写了鲲鹏变化时神奇莫测及奋飞时气势壮美的景象,但鹏鸟南飞, 必待巨风,它要凭借“海运”“六月息者”“风”才能离开,如此神奇巨大的动物它也是有所待的。紧接着,作者通过“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芥草为舟,杯水负载”的例子,运用类比和对比的论证手法向我们论述了这一道理。还举了蜩与学鸠,无知小虫的例子,论证自然界万物都是有所待的。蜩与学鸠嘲笑鲲鹏,作者还用“行路备粮,所待不同”的比喻进行论述,说明了——小知不及大知。紧接着作者又向我们论述了小知不及大知实际上是因为——小年不及大年。小年有:朝菌、蟪蛄、众人;大年有:冥灵、大椿、彭祖。第六段作者运用汤之问棘的史实,大的代表鲲鹏,小的代表斥鴳,进而揭示小大之辩。

5.可见,自然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还有所待都有小大之辩。那在社会中呢?社会中的人是不是也都有所待呢?

思考一下,这里作者提到了哪些人?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回到刚才的问题:这里作者讲到了哪些人?

明确:(1)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知”通“智”,才智。效:胜任;比:符合;合:投合;征:使动用法,使信任。那连起来是什么意思?(请一生回答)所以那些才智能够胜任一官的职责,品行顺应一乡的风俗人情,品行能够符合一国之君的要求,而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这样。

第四句话是对前三句的概括,实际写的就是一种人,即“征一国者”。

对这几种人作者是怎么评价的呢?明确:“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他们看自己也像蜩、学鸠、斥鴳看自己一样,可见,作者也是反驳的。

(2)宋荣子。作者说“宋荣子犹然笑之”,犹然:喜笑的样子。宋荣子为什么笑呢?他又是怎样的呢?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举:全。誉:赞誉,夸赞。加:更加。劝:劝勉。非:非难。沮:沮丧。定:认识。分:分别。辩:通“辨”,分别,分辨。境:界限。数数然:这里可解释为急功近利。那这几句话连起来怎么解释呢?(一生回答)明确:全世界的人都夸赞他,而不更加感到劝勉,全世界的人都非难他,而不感到更加沮丧,审定自我和外物的区分,分别荣誉和耻辱的界限,就这样罢了。他在世上没有急功近利的样子。

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如何呢?明确:反驳。“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即使这样。可见,宋荣子也还是不自由的。

(3)紧接着,作者又举了第三类人:列子。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夫:发语词。御风:乘风。泠然:轻妙飘然的样子。旬:十天。有:“有”通“又”。反:“反”通“返”,返回。致福:求福。列子乘风而行,轻妙之极,十五天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人来说,没有急功近利。

那作者又是怎么评价他的呢?“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虽:虽然。在作者看来,他还是跟大鹏一样,要凭借大风。

6.我们刚才讲到了三种人,他们都是不逍遥的,未达逍遥之境。那什么才是逍遥游呢?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乘:顺应。御:驾御,把握。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辩:“辩”通“变”,变化。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他们还凭借什么呢。整句话什么意思呢?(请一生回答)明确:顺应天地万物的法则,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什么人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真正自然的人没有自我的偏见,神人没有要建功立业的偏见,圣人没有名实的偏见。无己:自我的偏见;无功:建功立业的偏见;无名:没有名实的偏见。

无己即: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无功即: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无名即:忘怀荣辱得失,褒贬任人。

7.你们是怎么看待这样的人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逍遥游》

2.完成《导与练》

Fwr816.COm小编精选

高中高三语文逍遥游教案


一、设计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习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习,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习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用时:两课时

八、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识记

鲲(kūn)鹏 抟(tuán) 齐谐(xié) 坳(ào)堂

迁徙(xǐ) 北冥(mínɡ) 夭阏(è) 沮(jǔ)丧

榆枋(fānɡ) 斥鴳(yàn) 舂(chōnɡ)米 晦朔(shuò)

泠(línɡ)然 蓬蒿(hāo) 翱(áo)翔 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 知(zhì)效一官 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 飡(cān) 蟪(huì) 蜩(tiáo)

2、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 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 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 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 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 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 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 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4、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6、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7、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三)理解文章内容。

1、小组讨论: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2、学生找出并回答。

明确:写了三次“笑”: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朗读第四、六、七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

(4)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怎样?

5、老师小结: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作者都持否定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本文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6、问: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7、问: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在前一节课理解《逍遥游》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 “逍遥游”深刻的内涵及分析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 导入:马叙伦曾经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足见《逍遥游》之魅力。很多同学们对《逍遥游》都有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为什么呢?我想首先就在于被字词难倒、“吓”倒。

(二) 巩固复习(提示学生归纳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1、一词多义

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名词,志向)

《齐谐》者,志怪者也 (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动词,记住)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词,名称)

自名秦罗敷(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 (形容词,穷尽)

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

2、虚词用法:

其: ① 代词 其翼若垂天之云(代“鲲”译为“它”)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 )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 )

② 助词 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表舒缓语气)

③ 连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选择)

而: ① 连词,表顺承 化而为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 连词,表修饰关系 怒而飞、夫列子御风而行

③ 连词,表并列关系 水浅而舟大也、而彼且奚适也

④ 连词,表转折关系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⑤ 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⑥ 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 而御六气之辩

⑦ 通假字,通“能” 而征一国者

之: ① 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

② 助词,“的” 穷发之北、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③ 代词 而莫之夭阏者 (代“鹏”)

④ 指示代词 之二虫又何知 (指代“此”“这”)

⑤ 动词,“到”“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三)精彩句子鉴赏

1、老师示范:

(四)探讨“逍遥游” 深刻的内涵

从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庄子认为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那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呢?

1、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分组讨论:对“逍遥游”的理解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①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②教师在学生意见的表述后,加以深化。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③ 学生思考并明确: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2)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什么呢?你又是如何看的呢?(学生可以根据前面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从大鹏形象的探求中得到点启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明确: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知人论世:关于庄子的生平事迹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讠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庄子〉导读》谢祥皓著 巴蜀书社)

(六)探究:庄子思想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课件

(七)拓展:庄子思想、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1、老师展示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 ——林语堂(《信仰之旅》)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

(1)生活中喜用大鹏取名。

如岳飞的字叫“鹏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抟,为什么叫抟呢?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抟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2)借庄子思想表达高远志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南唐时代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境界很好。南唐在中国历是五代时期,天下很乱,军阀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称帝。高越当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不得了。“摩天抟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抓住。“虞人”是中国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 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平原迁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

(3)庄子思想对中国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响。

庄子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魏晋时期成为品评人物高下的一项重要标准。皈依自然也成为历代文人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更为可贵的是,庄子思想中叛逆愤世的一面,成为后世文人抗争现实的强大的精神武器。李白傲睨权贵,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粪土荣华富贵,“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为北流”(《江上吟》)。这些都可看出庄子思想的影子。苏轼的文章,最得力于《庄子》,他的《赤壁赋》从思想到语言都脱胎于庄子,所谓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庄子的风格极为相似。

同时,庄子的消极避世、胆怯退缩也成为后世文人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温床。

(八)结束语

庄子思想和文风对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如 郭沫若所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高三语文教案范文:逍遥游


一、设计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习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习,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习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用时:两课时

八、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识记

鲲(kūn)鹏 抟(tuán) 齐谐(xié) 坳(ào)堂

迁徙(xǐ) 北冥(mínɡ) 夭阏(è) 沮(jǔ)丧

榆枋(fānɡ) 斥鴳(yàn) 舂(chōnɡ)米 晦朔(shuò)

泠(línɡ)然 蓬蒿(hāo) 翱(áo)翔 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 知(zhì)效一官 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 飡(cān) 蟪(huì) 蜩(tiáo)

2、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 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 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 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 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 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 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 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4、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6、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7、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三)理解文章内容。

1、小组讨论: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2、学生找出并回答。

明确:写了三次“笑”: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朗读第四、六、七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

(4)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怎样?

5、老师小结: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作者都持否定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本文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6、问: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7、问: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在前一节课理解《逍遥游》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 “逍遥游”深刻的内涵及分析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 导入:马叙伦曾经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足见《逍遥游》之魅力。很多同学们对《逍遥游》都有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为什么呢?我想首先就在于被字词难倒、“吓”倒。

(二) 巩固复习(提示学生归纳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1、一词多义

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名词,志向)

《齐谐》者,志怪者也 (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动词,记住)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词,名称)

自名秦罗敷(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 (形容词,穷尽)

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

2、虚词用法:

其: ① 代词 其翼若垂天之云(代“鲲”译为“它”)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 )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 )

② 助词 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表舒缓语气)

③ 连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选择)

而: ① 连词,表顺承 化而为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 连词,表修饰关系 怒而飞、夫列子御风而行

③ 连词,表并列关系 水浅而舟大也、而彼且奚适也

④ 连词,表转折关系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⑤ 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⑥ 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 而御六气之辩

⑦ 通假字,通“能” 而征一国者

之: ① 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

② 助词,“的” 穷发之北、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③ 代词 而莫之夭阏者 (代“鹏”)

④ 指示代词 之二虫又何知 (指代“此”“这”)

⑤ 动词,“到”“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三)精彩句子鉴赏

1、老师示范:

(四)探讨“逍遥游” 深刻的内涵

从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庄子认为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那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呢?

1、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分组讨论:对“逍遥游”的理解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①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②教师在学生意见的表述后,加以深化。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③ 学生思考并明确: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2)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什么呢?你又是如何看的呢?(学生可以根据前面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从大鹏形象的探求中得到点启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明确: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知人论世:关于庄子的生平事迹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讠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庄子〉导读》谢祥皓著 巴蜀书社)

(六)探究:庄子思想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课件

(七)拓展:庄子思想、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1、老师展示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 ——林语堂(《信仰之旅》)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

(1)生活中喜用大鹏取名。

如岳飞的字叫“鹏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抟,为什么叫抟呢?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抟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2)借庄子思想表达高远志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南唐时代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境界很好。南唐在中国历是五代时期,天下很乱,军阀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称帝。高越当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不得了。“摩天抟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抓住。“虞人”是中国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 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平原迁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

(3)庄子思想对中国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响。

庄子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魏晋时期成为品评人物高下的一项重要标准。皈依自然也成为历代文人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更为可贵的是,庄子思想中叛逆愤世的一面,成为后世文人抗争现实的强大的精神武器。李白傲睨权贵,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粪土荣华富贵,“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为北流”(《江上吟》)。这些都可看出庄子思想的影子。苏轼的文章,最得力于《庄子》,他的《赤壁赋》从思想到语言都脱胎于庄子,所谓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庄子的风格极为相似。

同时,庄子的消极避世、胆怯退缩也成为后世文人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温床。

(八)结束语

庄子思想和文风对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如 郭沫若所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高三语文《逍遥游》教学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
北师大株洲附校 周灿
一、教学设想:
本篇历来是难篇,不光是词句的掌握,尤其是庄子的思想与写作的手法,都对理解全篇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去推断、疏通文意,在反复的诵读中去分析写作手法,领悟庄子的思想,从而导出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3、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课文
1、同学们以前学过《秋水》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背背。
2、《秋水》讲的是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其实庄周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讲的故事流传至今的也有很多。你能再举出几个吗?
(濠梁之鱼 庄周梦蝶 曳尾而涂 涸辙之鲋 击缶而歌……)
庄周在《逍遥游》里又要给我们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二)自读课文,教师引导
1、对照书下注释,逐句翻译课文。有疑问处圈画出来。
(教师在穿行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疑难点,解决个别疑难,并收集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字词疑难板书在黑板上。)
2、集中解决同学们反应的共同问题。
3、问:在疏通整个文章中,觉得哪一类句子最难把握?
多媒体展示下列句子: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D、彼且奚适也?
E、彼且恶乎待哉?
F、句读之不知/惟命是从
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①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②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要前置(有时是介词带宾语);
③“之”或“是”式的提宾句
(三)文本探究,师生合作
1、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你是如何理解“逍遥”的?
(逍遥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也就是说,有约束就不逍遥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几千年前的庄子也是如此看的。请找出课文中的原话读一读。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重点强调“恶乎待哉”。这是一个反问句,即“无待”。“ 无己”、“无功”、“无名”就是“无待”的具体表现。那么课文前面两段与这一结论究竟有什麽关系呢?
3、齐声朗读第一段。
问: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事物?强调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鹏徙南冥“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尘埃“以息相吹也”。作者用一大一小两种事物概括了宇宙间的万物“皆有所待”。)
问:写“杯水芥舟”、“适远备粮”有何作用?
(水要负大舟就得“积之厚”,风要负大翼也得“积之厚”,而要出行,粮食的储备也要根据路途的远近或多或少。这就从生活常识的角度阐明了万物不光“有所待”,而且“所待”还有大有小,也使得“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从前边的大鹏、尘埃等个例延伸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具有了普遍性。)
4、这样看来,道理到这里似乎已经说完了,那么第二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呢?自由读一读第二段。
(明确:“大知不及小知,小年不及小年”在文中起一个过渡作用。第一段是从广阔的宇宙既空间的角度取材,而第二段则从时间的角度取材。强调了“大小之辩”。)
问:一、二两段中有什麽明显的相同甚至可以说是重复的内容?你能说出其中的用意吗?
(明确:三次写到鹏的故事,第一次是用自己的口吻说的,第二次用《齐谐》这一典籍说明,第三次则引用了汤问棘的史料,虽然侧重点略有不同,但用意却是一致的:佐证自己所说为真实。这便是庄子行文惯用的“以重言为真”。
穿插几乎相同的“蜩鸠笑鹏”和“斥鷃笑鹏”故事,一则为了对比衬托出鹏的形象;二则则可以造成行文的波澜,正可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便是庄子强调的“以卮言为曼衍”。
问:你认为作者写鹏、写蜩等动物,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
(明确:大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庄子自己——向往着自由逍遥却又无法逍遥。所以他在众人与彭祖相比时,用了一个“悲”字。他在悲着众人,笑着蜩、鸠时,也在悲着自己。鹏尽管有能力,有恒心与毅力,能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而南”,但它终究“有所待”,不能随心所欲。这不正是庄子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吗?他参透世事,不愿被“供于神龛”,也能梦蝶忘我,不为丧死而悲,但他终是一条“涸辙之鲋”,不得不为“五斗米”而苦。《逍遥游》便是他在痛苦中的挣扎,也是挣扎中的期盼。但是正是有了这一份纯美的期盼,坎坷的人生才充满了诗意。
那么蜩、鸠自然也隐喻着生活中的那些无知而自大的人。这就是庄子的寓言故事——“以寓言为广”。)
5、最后一段写了几类人?有何共同的特点?
(明确:承接上文的“万物皆有所待”而来,由物及人,点明“知”、“行”、“德”、“耐”者“犹然可笑”;宋荣子“犹有未树”;列子“犹有所待”。为最后点出观点做了最后的铺垫。)
6、有人说:庄子的“逍遥游”太虚幻了,在我们现实中根本就不能实现。那么还有什麽学习的必要吗?
(明确:庄子的逍遥游的确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我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但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我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名利,则能悠游自得。所以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帮我们开出一剂解困的良药。这也是庄子思想历经千年依然不老的原因。)
四、拓展作业
“文为心声”。庄子借助于大鹏婉曲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许多心愿。跨入到一个新的年级,融入到一个新的班级,此时此刻,你最真切的愿望又是什麽呢?请以“我真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高三下册语文教案:《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目的
(一)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二)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三)学习文言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理由有二:①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得自然;②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分析:不可删的理由有二:①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②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
(二)相如奉璧使秦一节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叙述的?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
分析:在献璧后作者集资描绘了蔺相如三次有步骤的行动:取璧、保璧、归璧。无不紧扣着和氏璧的命运。这样的布局使蔺相如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其机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三)本文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
分析: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骟,肯定了赵反欺骗斗争的胜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对赵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
(四)从来史笔求简。试比较下面两组话,说说哪一种写法好?
a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b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
a于是舍人直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
b于是舍人相与谏蔺相如,欲辞去
分析:b的写法不好,①用b的写法,则缪贤敢于荐舍人去充当使者、赵王同意召见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不符合史家选材原则。②用b的写法,略去谏的内容,则下文”独畏廉将军哉”推动所本。
紧接本文,原作还有这样一段话: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畿,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于阏与下。”
分析:这是对上文的补笔,略写”廉蔺交欢”后五年间赵国的大事,从侧面赞扬廉蔺二人精诚团结,在军事上产生了积极的结果。
(六)难词释义。
(1)一词多义类:
负:①依仗(负其强)
②承担,使承担(宁许以负秦曲)
③背着(肉袒负荆)
④辜负(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背弃(负约不偿城)
引:①把箭射出去(引而不发)
②拉(欲引相如去)
③延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④掉转(引车避匿)
幸:①侥幸(则幸得脱矣)
②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
③宠幸(幸于赵王)
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
(2)引申一个特殊种类——词义随用法的变化而变化:
①名词活用如动词。
衣:穿(乃使其从者衣褐)
刃:杀(左右欲刃相如)
舍:安置住下(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形容词、动词的活用。
完:使……完好(臣请完璧归赵)
毕:将……进行完毕(毕礼而归之)
归:送回(毕礼而归之)
破:把……弄破(恐其破璧)
急:使……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略)
(二)司骊迁和《史记》简介。
1.司马迁简介。
司骊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其父司骊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早迁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俗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要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手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注:可预备一张中国全图,讲述时指出司马迁游踪的大致方位。)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帮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很高高的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三)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教法:在讲解上述内容之后,可以先画一个《赵大事纪年表》,按课文填写可填的项目.,然后提问学生:
“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各发生在哪一年?
赵大事纪年表:
赵惠文王年序
大事
16年(前283)
廉颇伐齐,取阳晋。
17年(前282)
蔺相如完璧归赵当在此年。
18年(前281)
秦伐赵,拔石城。
19年(前280)
秦复攻赵,杀二万人。
20年(前279)
渑池会。廉蔺交欢当在本年或稍后。
(注:此表与《史记。六国年表》人个别地方有出入,但渑池会的年代是以《年表》为依据的。)
(四)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五)讲解课文第1~5段。
1.阅读课文第1~2段。先解释”合传”体例,然后提问:
(1)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谦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2)”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注:括号内的话是答案要点,其中加着重号的语句即点评语,可写在黑板上。下同。)
2.齐读第3段。
(1)让学生概括大意。(故事缘起)
(2)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为相如出场作铺垫)
(3)提问:本段写赵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胆识)
3.齐读第4段。
(1)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臣尝有罪”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
(2)叙史贵简。从这个原则出发,能不能将这段话改写为:”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不能)
(3)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划也关键语句。(”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4.齐读第5段。
(1)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_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2)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_陪衬_虚写_出场便不同凡响。)
5.整理前五段词语。
(1)通假字:斧质(
)可予不(否)奉(捧)壁。
(2)古代惯用语:”见”用于表示被动(徒见欺)。
“于”也用于表示被动(幸于赵王)。
试比较二者的不同。
(六)讲解第6~13段。
1.学生朗读”大王俗得璧……俱碎于柱矣”段话之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
(1)这段话是怎样的情况下说的?(”秦王无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注意行文前后照应。)”章台”——”列观”;”以示美人”——”传之美人。”
(2)划分这段话的层次。(述”奉璧”使秦经过;斥秦王无礼,说明”复取璧”原因;预防秦王”强夺”之策。)
(3)讨论这段话的内容及方式: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借赵群臣语揭出秦王要害)。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由抑转扬,缓和气氛)。
“且以璧之故逆秦之欢,不可”(说明赵方诚意,以退为进。)。
说”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关键,为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伏,何等周密)。
不可”逆强秦之欢”(又何等委曲)。
“戏弄”(”怒发上冲冠”之由,照应上文)。
“臣头与璧俱碎于柱”(一夫决死,万乘莫当,秦王入我掌中)。
(4)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机关报特点?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这段话义正辞严,切中三八式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词穷。)
(5)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
提示:要联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赵王”斋戒五日”一事;要着眼于”完璧归赵”的全过程。
“璧有瑕”(”复取璧”的办法何等巧妙)。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样要求前提,暗藏归璧于赵的计划,使秦王入彀)。
“拜送书于庭”(为提出”设九宾于廷”设伏,这关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计划,以进为退)。
(6)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
(7)要求全班内科学将这段话重读一遍,再抽查个别学生,看看是否已达到基本成诵。
2.学生朗读”秦自缪公以来……孰计议之”这段话后,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指出这话是在”九宾礼”以说的,要求学生细读有关注释,体会蔺相如说这番话的意图。
(2)划分这段话的层次。(声称璧已送回赵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甘愿受刑)
(3)这段话的要害是什么(”先割十五都予赵”——击中秦王要害。)(抓住这个要害,则蔺相如之使人持璧归赵,要求”高九宾于迁”等等作法之用心,无不害然而明。
(4)这段话还有哪些特点?(理解”令人持璧归”,归罪于秦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先割十五都予赵”检验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诚意;自己承担”欺大王之罪”,与赵王无关。)
(5)快速背诵练习:把这段话齐读两遍,然后抽查个别学生。
3.试简工回答下列问题,体会《史记》写作上的某些特点。
(1)次要人物的处理。
作者是怎样描写秦王的?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传之美人及左右”——正面;”左右皆呼万岁”——侧面。极写秦王之贪傲慢。”恐其破璧……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正面写心理动作,表现其狡诈。”秦王因曰……毕礼而归之”正面,写人物语言,表现秦王在关键时刻能从大局着眼,有大国之君的风度。)
(2)说说下面两组细节的作用。
a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七)讲解第14~16段(”渑池会”)。
1.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补充说明:春秋旧中国战国时期诸侯之间在战后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2.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分子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前313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
3.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
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分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作者详写这段放话有什么用意?(为”廉蔺交欢”张本。)
4.学生默读第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
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秦方蓄意进行挑衅;蔺相如不畏*。)
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敢于跟秦斗争的决心。)
5.廉颇是否也有功呢?(有。”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一句暗写廉颇。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
(八)讲解第17~21段(廉蔺交欢)。
1.指出这部分要求背诵,然后齐读。
2.划分本部分层次,为诵读作准备。(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谏→廉颇”负荆”)
3.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强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两虎共”)
4.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己非。)
5.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高三语文教案设计:逍遥游


这篇《高三语文教案设计:逍遥游》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设计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习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习,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习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用时:两课时

八、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识记

鲲(kūn)鹏 抟(tuán) 齐谐(xié) 坳(ào)堂

迁徙(xǐ) 北冥(mínɡ) 夭阏(è) 沮(jǔ)丧

榆枋(fānɡ) 斥鴳(yàn) 舂(chōnɡ)米 晦朔(shuò)

泠(línɡ)然 蓬蒿(hāo) 翱(áo)翔 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 知(zhì)效一官 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 飡(cān) 蟪(huì) 蜩(tiáo)

2、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 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 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 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 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 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 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 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4、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6、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7、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三)理解文章内容。

1、小组讨论: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2、学生找出并回答。

明确:写了三次“笑”: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朗读第四、六、七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

(4)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怎样?

5、老师小结: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作者都持否定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本文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6、问: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7、问: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在前一节课理解《逍遥游》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 “逍遥游”深刻的内涵及分析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 导入:马叙伦曾经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足见《逍遥游》之魅力。很多同学们对《逍遥游》都有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为什么呢?我想首先就在于被字词难倒、“吓”倒。

(二) 巩固复习(提示学生归纳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1、一词多义

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名词,志向)

《齐谐》者,志怪者也 (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动词,记住)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词,名称)

自名秦罗敷(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 (形容词,穷尽)

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

2、虚词用法:

其: ① 代词 其翼若垂天之云(代“鲲”译为“它”)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 )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 )

② 助词 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表舒缓语气)

③ 连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选择)

而: ① 连词,表顺承 化而为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 连词,表修饰关系 怒而飞、夫列子御风而行

③ 连词,表并列关系 水浅而舟大也、而彼且奚适也

④ 连词,表转折关系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⑤ 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⑥ 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 而御六气之辩

⑦ 通假字,通“能” 而征一国者

之: ① 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

② 助词,“的” 穷发之北、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③ 代词 而莫之夭阏者 (代“鹏”)

④ 指示代词 之二虫又何知 (指代“此”“这”)

⑤ 动词,“到”“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三)精彩句子鉴赏

1、老师示范:

(四)探讨“逍遥游” 深刻的内涵

从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庄子认为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那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呢?

1、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分组讨论:对“逍遥游”的理解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①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②教师在学生意见的表述后,加以深化。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③ 学生思考并明确: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2)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什么呢?你又是如何看的呢?(学生可以根据前面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从大鹏形象的探求中得到点启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明确: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知人论世:关于庄子的生平事迹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讠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庄子〉导读》谢祥皓著 巴蜀书社)

(六)探究:庄子思想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课件

(七)拓展:庄子思想、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1、老师展示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 ——林语堂(《信仰之旅》)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

(1)生活中喜用大鹏取名。

如岳飞的字叫“鹏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抟,为什么叫抟呢?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抟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2)借庄子思想表达高远志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南唐时代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境界很好。南唐在中国历是五代时期,天下很乱,军阀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称帝。高越当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不得了。“摩天抟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抓住。“虞人”是中国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 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平原迁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

(3)庄子思想对中国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响。

庄子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魏晋时期成为品评人物高下的一项重要标准。皈依自然也成为历代文人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更为可贵的是,庄子思想中叛逆愤世的一面,成为后世文人抗争现实的强大的精神武器。李白傲睨权贵,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粪土荣华富贵,“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为北流”(《江上吟》)。这些都可看出庄子思想的影子。苏轼的文章,最得力于《庄子》,他的《赤壁赋》从思想到语言都脱胎于庄子,所谓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庄子的风格极为相似。

同时,庄子的消极避世、胆怯退缩也成为后世文人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温床。

(八)结束语

庄子思想和文风对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如 郭沫若所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高三下册语文教案:宇宙的未来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有关宇宙学的一些知识;
2.了解演讲稿的一些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举办科普讲座,以提高讲座的科学性、规范性;
2.通过和本单元前面的课文进行比较,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热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这篇讲演幽默的语言风格,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了解有关宇宙学的一些知识;
2.了解演讲稿的一些特点。

难点:

1.学习举办科普讲座,以提高讲座的科学性、规范性;
2.通过和本单元前面的课文进行比较,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有关宇宙学的一些知识;
2.了解演讲稿的一些特点。
3.通过和本单元前面的课文进行比较,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在当今世界的自然科学领域,能够和爱因斯坦比肩的人物恐怕应当首推史蒂芬·霍金了,他不但做出了辉煌的科学成就,其坚强的意志品质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演说辞《宇宙的未来》(板书课题)。

仰望灿烂的星空,我们会肃然起敬,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和想像。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宇宙的猜测和探索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如屈原在《天问》里就发出了一系列的探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中国古代的宇宙学有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等,西方有日心说、地心说等。然而直到20世纪诞生现代宇宙学,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才有了根本性的突破。本文作者是当代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以"宇宙的未来"这样玄而又玄的话题在剑桥大学作讲演,对我们认识宇宙有哪些启示呢?

2.作者简介

史蒂芬·霍金是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霍金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宇宙学。1963年,霍金经诊断得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这种病会引起肌肉萎缩,导致瘫痪;说话会越来越困难,直至完全丧失语言能力;患者通常因并发肺炎或窒息而死亡。不过,患者的思维能力包括记忆能力不受影响。医生告诉霍金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失望和沮丧后,霍金又开始了他的宇宙学研究。霍金后来在相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霍金1988年出版的宇宙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畅销书。霍金被确诊患病已三十多年,但他仍孜孜于宇宙起源的理论研究,仍在为大统一理论而耕耘不已。霍金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这也是牛顿爵士曾担任过的职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在讲演的开头,作者就指出,预言将来是非常困难的,预言宇宙的将来尤其困难。虽然如此,科学家对此仍然满怀信心。
课文第2段,作者却话题一转,考察起预言的历史。提及预言,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古代的巫术。女巫用"毒药或火山溢出的气体"把自己"弄得精神恍惚",不过是为了增加一点儿神秘色彩,"而真正的技巧在于解释"。近代宗教预言也是这样,不断用新的解释来掩饰预言的失败,如"首先要数出获救者名单"等。那么,科学家的预言是不是也像古代的预言家一样是一时的"骗术"呢?作者指出,"科学预言也许并不比那些巫师或预言家的更可靠些",比如对天气预报、对"极端条件下物体的精确的定律",以及对大脑的工作机制等,都还缺乏准确的判断。但是,"宇宙在非常大的尺度下的未来",还是可以预言的。
宇宙中的局部运动也许会出现混沌状态,但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可以预测的。宇宙正在高速膨胀,其他星系正在飞速离我们远去。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证明了宇宙的膨胀大体上"是平滑的而非混沌的",因为如果宇宙的膨胀率和平均密度不均匀,来自宇宙各个方向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温度就不会如此一致。"这表明,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从目前的情况看,宇宙中星系之间的距离在增大,但是星系之间的引力吸引有可能降低膨胀率。"如果宇宙的密度大于某个临界值,引力吸引将最终使膨胀停止并使宇宙开始重新收缩。宇宙就会坍缩到一个大挤压。""大挤压"和"大爆炸"前的状态相似,"具有无限密度","物理定律在这种状态下失效"。
这样,预言宇宙的未来,"关键问题在于:平均密度是多少?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
但是,计算宇宙的平均密度并不容易。把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恒星质量加起来,还不到临界值的百分之一;即使加上"气体云的质量",最多达到临界值的百分之一。但是,我们能不能据此得出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的结论呢?还不能。因为宇宙中还存在许多暗物质,这些暗物质我们肉眼看不见,不能直接观测到。黑洞就是这类暗物质,它是超大恒星死亡的产物。霍金对黑洞的解释是:"空间一时间的一个区域,因为那儿的引力是如此之强,以至于任何东西甚至光都不能从该处逃逸出来。"(见《时间简史》一书所附《小辞典》)我们虽然看不见黑洞的存在,但可以通过观察螺旋星系和星系团来判断它们的存在:能使大质量的星系或星系团绕之旋转的东西,其质量一定比这些星系和星系团大得多。
作者指出,根据现在的观测研究,将这些暗物质估算在内,"仍然只达到要使宇宙重新坍缩的临界质量的百分之十左右"。于是有人择原理和暴涨理论为之说,前者假设有多个宇宙共存,而我们所能理解的只是身处其中的一个;后者认为宇宙可能采取一种非常规的方式突变,从一个微小的尺度很快达到临界状态。
归根到底,宇宙的未来只有两种命运:继续膨胀,或可能收缩。这取决于宇宙现有的密度,所以,科学家在没有称算出宇宙的重量之前,不得不承认"宇宙实际上是处在刀锋上",所以要继承巫师或预言家的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是怎样探讨"宇宙的未来"的?

【明确】作者先从古代的巫术和近代的宗教预言谈起,引出话题,说明从科学的角度谈论宇宙的未来是非常严肃的事,科学有别于宗教的地方是它的求实精神。探讨宇宙是继续膨胀还是有可能收缩是这篇讲演的主体部分,计算宇宙的密度又是这一主体部分的关键,有关宇宙中物质密度临界值的探讨,则把问题引向深入。最后,介绍两种新的理论--人择原理和暴涨理论,则体现了科学界最新的探索。作者从可见物质谈到暗物质,从成熟的理论谈到科学的假说,把问题讲得透彻明白。最后没有做出一个明确的预言,恰恰说明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

(2)怎样理解本文的一些相关论述?

【明确】这是一篇科学讲演,涉及较为复杂的背景知识。这些知识和讲演的主题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不作必要的交待,讲演的内容就会显得抽象和单薄。如,谈到天气预报、大脑工作原理都具有混沌性质,来反衬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平滑而非混沌"的;如,谈到恒星的死亡(归宿)引出黑洞,为宇宙中暗物质的存在寻找理论支持;如,谈到现存宇宙对初始密度的极度敏感,引出了"人择原理"等等。这些相关的论述,或从对立面凸显观点,或从纵深面强化观点,使论证丰富多彩。

(3)这篇讲演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讲演是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又是单向度的,如果不注意讲演的语言艺术,就达不到的表达效果。这篇讲演,除了推理严谨外,语言幽默也是其突出的特点。幽默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更具有亲和力,使所阐发的事理更容易为听众接受。如,谈到轮赌盘的旋转具有混沌性质,作者说即使是物理学家也不能计算出它"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这就生动地说明了什么是混沌现象;如,文章最后一句话:"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兼有讽刺与幽默,对宇宙未来命运的判断采取了审慎态度。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三下册语文逍遥游教案”一文,希望“高三下册语文逍遥游教案”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初三下册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