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高一下册教案 > 导航 > 高一下册物理教学设计: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高一下册教案

高一下册物理教学设计: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只要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工作,这样才能避免实际教学中应对不足的情况。优质的教案课件是在哪些地方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一下册物理教学设计:经典力学的局限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课题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课型

新授课(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2.了解经典力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中的广泛应用.

3.知道质量与速度的关系,知道高速运动中必须考虑速度随时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文体会一切科学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新的理论会不断完善和补充旧的理论,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牛顿力学适用范围的讨论,使学生知道物理中的结论和规律一般都有其适用范围,认识知识的变化性和无穷性,培养献身于科学的时代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教学难点

高速运动的物体,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录像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师:自从17世纪以来,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不断发晨,如:在宏观、低速、弱引力的广阔领域,包括天体力学的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典力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中有了广泛的应用,如,从地面物体的运动到天体的运动,从大气的流动到地壳的变动,从拦河筑坝、修建桥梁到设计各种机械;从自行车到汽车、火车、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其:从投出的篮球到发射火箭、人造卫星、宇宙飞船……从而证明了牛顿运动定律的正确性。但是,经典力学也不是万能的,像一切科学一样,它没有也不会穷尽一切真理,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它像一切科学理论一样,是一部“未完成的交响曲”.那么经典力学在什么范围内适用呢?有怎样的局限性

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新课教学]

一、从低速到高速

(展示问题)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低速到高速”部分.回答低速与高速的概念、质速关系、速度合成与两个公设.

生:低速到高速的概念,通常所见的物体的运动皆为低速运动,如行驶的汽车,发射的导弹、人造卫星及宇宙飞船等.有些微观粒子在一定条件下其速度可以与光速相接近,这样的速度称为高速.

质速关系是: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是不变的,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指出,物体的质量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即

其中Db为静止质量,m是物体速度为v时的质量,c是真空中的光速.

例如:(1)v=0.8c时,物体的质量约增大到静止质量的1.7倍,这时经典力学就不再适用了.

(2)如地球以v=30km/s的速度绕太阳公转时,m=l 010 lOlmo,它的质量增大十分微小,可以忽略不计.

速度合成与两个公设.一条河流中的水以相对河岸的速度v水岸流动,河中的船以相对于河水的速度v船水顺流而下.在经典力学中,船相对于岸的速度即为v船岸=v船水+v水岸

经验告诉我们,这简直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仔细一看,这个关系式涉及两个不同的惯性参考系,而速度总是与位移(空间长度)及时间间隔的测量相联系.在牛顿看来,位移和时间的测量与参考系无关,正是在这种时空的观念下,上式才成立.然而,相对论认为,同一过程的位移和时间的测量在不同的参考系中是不同的,因而上式不能成立,经典力学也就不再适用了.

(1)相对性原理:物理规律在一切惯性参考系中都具有相同的形式.

(2)光速不变原理:在一切惯性参考系中,测量到的真空中的光速‘都一样.

师:经典力学是适用于低速运动的物体还是适用于高速运动的物体呢?

生:适用于低速运动的物体.

师:阅读教材科学漫步部分,体会时间和空间是什么.

生:时间与空间并没有讲清时间与空间的问题,只是提出问题,激励我们对未来的探索.

二、从宏观到微观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宏观到微观”部分,并说明经典力学是适用于宏观物体还是微观物体。

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人们相继发现了电子、质子、中子等微观粒子,发现它们不仅具有粒子性,面且具有波动性,它们的运动规律不能用经典力学描述.

20世纪20年代,建立了量子力学,它能够正确地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规律性,并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典力学一般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师: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是否表示经典力学失去了意义?

生: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说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加广泛和深入,而不表示经典力学失去了意义.它只是使人们认识到经典力学有它的适用范围:只适用于低速运动,不适用于高速运动,只适用于宏观世界,不适用于微观世界。

三,从弱引力到强引力

(展示问题)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弱引力到强引力”部分,并回答问题:何为弱引力?何为强引力?

生:万有引力属于弱引力.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以解释天体的运动,并预言和发现了海王星和冥王星,首次把天上的星体运动规律与地面物体的运动规律统一起来.

爱因斯坦引力理论表明,当天体半径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太阳的引力半径为3 km,地球的引力半径为1 m),天体间的引力就趋于无穷大.

[讨论与交流)

(展示问题)

(1)实际的天文观测,行星的运行轨道并不是严格闭合的,它们的近日点在不断地旋进.经典力学的解释令人满意吗?用什么理论来圆满地进行了解释?(投影)

生: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推算,行星的运动应该是一些椭圆或圆,行星沿着这些椭圆或圆做周期性运动,与实际观测结果不符.经典力学也能作出一些解释,但是,水星旋进的实际观测值比经典力学的预言值多.经典力学的解释不能令人满意.

爱因斯坦根据广义相对论计算出水星近日点的旋进还应有43’的附加值,同时还预言了光线在经过大质量的星体附近时,如经过太阳附近时会发生偏转现象.并且都被观测证实.

(2)何为天体的引力半径?

生:假定一个球形天体的质量不变,并通过压缩减小它的半径,天体表面上的引力将会增加,当引力趋于无穷大时,被压缩天体半径接近的值——“引力半径”.

只要天体的实际半径远大于它们的引力半径,那么爱因斯坦和牛顿的理论计算出的力的差异并不很大.但当天体的实际半径接近引力半径时,这种差异将急剧增大.这就是说,在强引力的情况下,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将不再适用.

对于这样的科学发展过程,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曾诙谐地说,‘科学总是从正确走向错误.”这种调佩倒也不失为一种幽默的表述.

(3)历的科学成就与新的科学成就的关系是什么?

生:历的科学成就不会被新的科学成就所否定,而是作为某些条件下的局部情形,被包括在新的科学成就之中.如:当物体的速度远小于光速c(3X108m/s)时,相对论与经典理论的结论没有区别;当另一个重要常数即“普朗克常数”h(6.63X10-34J·s)可以忽略不计时.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的结论没有区别.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没有否定过去的科学,面只认为过去

的科学是自己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殊情形.

(例11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中有哪些应用?

参考答案:经典力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经典力学与天文学相结合建立了天体力学;经典力学和工程实际相结合,建立了应用力学,如水利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从地面上各种物体的运动到天体的运动:从大气的流动到地壳的变动:从拦柯筑坝、修建桥梁到设计各种机械;从自行车到汽车、火车、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的运动,从投出篮球到发射导弹、卫星、宇宙飞船等等,所有这些都服从经典力学规律.

(例2)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参考答案:经典力学只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不能用来处理高速运动问题,经典力学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一般不适用于微观粒子:经典力学只适用于解决弱引力问题,不能用来处理强引力问题.

[课堂训练]

1.20世纪初,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改变了经典力学的一些结论.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是的,而相对论指出质量随着速度变化而

2.20世纪初期,建立了,它能够正确地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

3.经典力学只适用于解决问题,不能用来处理——问题,经典力学只适用于物体,一般不适用于.

4.微观粒子的运动不仅具有性.同时具有波动性.它们的运动规律很多情况下不能用经典力学来说明.要增强正确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需要用.

5.牛顿运动规律只适用于物体的运动,狭义相对论阐述物体在以的速度运动时所遵从的规律.

参考答案

1.狭义相对论固定不变变化

2.量子力学

3.低速运动高速运动宏观微观粒子

4.粒子量子力学

5.宏观、低速接近光速

[小结]

本节学习了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1)从低速到高速: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m是不随运动状态改变的,而狭义相对论指出,质量要随着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即

(2)从宏观到微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并不说明经典力学失去了意义.只说明它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只适用于低速运动,不适用于高速运动;只适用于宏观世界,不适用于微观世界.

(3)从弱引力到强引力:相对论物理学与经典物理学的结论没有区别.相对论与量子力学

都没有否定过去的科学,而只是认为科学在一定条件下有其特殊性.经典力学只适用于弱引力,不适用于强引力.

学生活动

作业

[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教材.认识到物理中的结论和规律一般都有其适用范围,认识知识的变化性和无穷性,培养献身于科学的时代精神.

[课外训练]

阅读教材83页‘科学足迹’栏目中的短文《牛顿的科学生涯,,体会和学习牛顿献身科学的精神.

板书设计

6.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一、从低速到高速经典力学只适用于低速运动

二、从宏观到微观经典力学只适用于宏观物体

三、从弱引力到强引力万有引力定律只适用于弱引力

教学后记

Fwr816.COm小编精选

高一下册物理教案:功率


课题

功率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际理解功率的概念
(2)能运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功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物理道理,有叫科学技术应用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重点

功率的概念

难点

运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功的简单计算

【新课导入设计】

问题: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上楼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楼只用了40s,请问:⑴小明在两种情况下,做的功是否相同?

⑵你认为这两种上楼做功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___

【重难点突破环节】

一、关于功率的概念

1.用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来类比,讲述功率的定义:

回答预习题1、2、3

教师强调讲解公式的意义及用法

W相同t小p大

t相同W大p大

可变型为W=pt和t=W/p

2.学生回答预习题4

教师强调单位

p——功率————瓦特(W)或千瓦(KW)

W——功—————焦耳(J)或千瓦时(KWh)

t——时间————秒(s)或小时(h)

学生回答预习题5和6

5.根据上面所学,试着完成下面几个比较简单的判断题:

(1)做功快,功率大;做功慢,功率小;()

(2)做功多,功率大;做功少,功率小;()

(3)做功时间短,功率大;做功时间长,功率小;()

(4)相同时间内做功多,功率大;相同时间内做功少,功率小;()

6.马用150N的水平拉力拉着重2×103N的车子,在水平公路上10分钟内匀速前进3×103m,求:⑴车子受到的阻力。⑵马做了多少功?⑶马的功率多大?

做课内探究的2、3

2.功率的计算公式:

例题1:一个体重为400牛的学生在10秒内跑上4米高的楼,则

(1)这位同学所做的功为多少

(2)功率是多少?

3.功率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叫,简称,用符号表示。1W=

例题2:甲机器做功时的功率是5000W,它的物理意义:表示这台机器________________.

乙机器做功时的功率是20000W,它的物理意义:表示这台机器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台机器中机器做功快,

二、介绍一些常见物体的功率:(见课本)

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记住人平时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W.

【小结与回顾环节】

学生回答这节课的收获

【拓展延伸环节】

推导计算功率的另一公式:

说明用这一公式也可以计算功率,若v是某一时刻的速度,,还可以用它计算某一时刻的功率。

一辆小轿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该隧道,若该小轿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6000N,则(1)小轿车发动机的功率为多少,

(2)则5秒内发动机所做的功为多少

【巩固测评设计】

1、单位时间内叫做功率,它用来比较。在正常情况下,人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瓦,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2、某人在30sS内把60N的重物搬到12m高的楼房上,此人对重物做的功是J,做功的功率是W。

3、两台起重机的功率之比是1:3,如果它们完成的功相同,则它们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互动方式

学生回答

教师强调

互动方式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互动方式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

学生计算

互动方式

学生回答

教学反思

高一下册物理教案:功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

(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别;

(2)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2.掌握功的计算:

(1)知道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cosα;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2)能够用公式w=fscosα进行有关计算。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这是难点。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三、教具

带有牵引细线的滑块(或小车)。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初中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识,今天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认识再提高一步。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功的概念

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并板书:

(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然后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块沿拉力方向在讲桌上滑动一段距离,并将示意图画到黑板上,如图1所示,与同学一起讨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

(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

就图1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s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回答出如下计算公式:w=fs。就此再进一步提问:如果细绳斜向上拉滑块,如图2所示,这种情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 cos α。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

w=fscosα

再根据公式w=fs做启发式提问:按此公式考虑,只要f与s在同一直线上,乘起来就可以求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在图2中,我们是将位移分解到f的方向上,如果我们将力f分解到物体位移s的方向上,看看能得到什么结果?至此在图2中将f分解到s的方向上得到这个分力为fcosα,再与s相乘,结果仍然是w=fscosα。就此指出,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与力f的大小、物体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间的夹角α有关,且此计算公式有普遍意义(对计算机械功而言)。至此作出如下板书:

w=fscosα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接下来给出f=100n、s=5m、α=37°,与同学一起计算功w,得出w=400nm。就此说明1nm这个功的大小被规定为功的单位,为方便起见,取名为焦耳,符号为j,即1j=1nm。最后明确板书为: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

1j=1nm

3.正功、负功

(1)首先对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α的可能值与学生共同讨论。从cos α的可能值入手讨论,指出功w可能为正值、负值或零,再进一步说明,力f与s间夹角α的取值范围,最后总结并作如下板书:

当0°≤α<90°时,cosα为正值, w为正值,称为力对物体做正功,或称为力对物体做功。

当α=90°时,cosα=0,w=0,力对物体做零功,即力对物体不做功。

当90°<α≤180°时,cosα为负值, w为负值,称为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

(2)与学生一起先讨论功的物理意义,然后再说明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①提出功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这个问题与学生讨论。结合图1,使学生注意到力作用滑块并持续使滑块在力的方向上运动,发生了一段位移,引导学生认识其特征是力在空间位移上逐渐累积的作用过程。然后就此提出:这个累积作用过程到底累积什么?举如下两个事例启发学生思考:

a.一辆手推车上装有很多货物,搬运工推车要用很大的力。向前推一段距离就要休息一会儿,然后有了力气再推车走。

b.如果要你将重物从一楼向六楼上搬,搬运过程中会有什么感觉?

首先使学生意识到上述两个过程都是人用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都要消耗体能。就此指出做功过程是能量转化过程,做功越多,能量转化得越多,因而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能量是标量,相应功也是标量。板书如下:

功是描述力在空间位移上累积作用的物理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是标量。

②在上述对功的意义认识的基础上,讨论正功和负功的意义,得出如下认识并板书:

正功的意义是:力对物体做功向物体提供能量,即受力物体获得了能量。

负功的意义是:物体克服外力做功,向外输出能量(以消耗自身的能量为代价),即负功表示物体失去了能量。

4.例题讲解或讨论

例1.课本p.110上的〔例题〕是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示范。分析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推力f对箱子所做的功,实际上就是推力f的水平分力fcosα对箱子所做的功,而推力 f的竖直分力fsinα与位移s的方向是垂直的,对箱子不做功。

例2.如图3所示,abcd为画在水平地面上的正方形,其边长为a,p为静止于a点的物体。用水平力f沿直线 ab拉物体缓慢滑动到b点停下,然后仍用水平力f沿直线bc拉物体滑动到c点停下,接下来仍用水平力f沿直线cd拉物体滑动到d点停下,最后仍用水平力f沿直线da拉物体滑动到a点停下。若后三段运动中物体也是缓慢的,求全过程中水平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少?

此例题先让学生做,然后找出一个所得结果是w=0的学生发言,此时会有学生反对,并能说出w=4fa才是正确结果。让后者讲其思路和做法,然后总结,使学生明确在每一段位移a中,力f都与a同方向,做功为fa,四个过程加起来就是4fa。强调:功的概念中的位移是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而不能简单地与物体运动的位移画等号。要结合物理过程做具体分析。

例3.如图4所示,f1和f2是作用在物体p上的两个水平恒力,大小分别为:f1=3n,f2=4n,在这两个力共同作用下,使物体p由静止开始沿水平面移动5m距离的过程中,它们对物体各做多少功?它们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是多少?f1、f2的合力对p做多少功?

此例题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强化功的计算公式的正确应用,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即不注意力与位移方向的分析,直接用3n乘5m、4n乘5m这种低级错误,引导学生注意在题目没有给出位移方向时,应该根据动力学和运动学知识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二是通过例题得到的结果,使学生知道一个物体所受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各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代数和,并从合力功与分力功所遵从的运算法则,深化功是标量的认识。

解答过程如下:位移在f1、f2方向上的分量分别为s1=3m、s2=4m,f1对p做功为9j,f2对p做功为16j,二者的代数和为25j。f1、f2的合力为5n,物体的位移与合力方向相同,合力对物体做功为w=fs=5n×5m=25j。

例4.如图5所示。a为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其右侧固定着一个定滑轮o,跨过定滑轮的细绳的p端固定在墙壁上,于细绳的另一端q用水平力f向右拉,物体向右滑动s的过程中,力f对物体做多少功?(上、下两段绳均保持水平)

本例题仍重点解决计算功时对力和位移这两个要素的分析。如果着眼于受力物体,它受到水平向右的力为两条绳的拉力,合力为2f。因而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w=2fs;如果着眼于绳子的q端,即力f的作用点,则可知物体向右发主s位移过程中,q点的位移为2s,因而力f拉绳所做的功w=f2s=2fs。两种不同处理方法结果是相同的。

五、课堂小结

1.对功的概念和功的物理意义的主要内容作必要的重复(包括正功和负功的意义)。

2.对功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的主要问题再作些强调。

六、说明

1.考虑到功的定义式w=fscosα与课本上讲的功的公式相同,特别是对式中s的解释不一,有物体位移与力的作用点的位移之分,因而没有给出明确的功的定义的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流程:
课前自学:
一、了解文学常识
1 、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2、楚辞体
特点:楚辞体又称骚体,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二、古汉语知识积累(解释加点词语)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古今异义词(解释)
⑴朕: ⑵考: ⑶以为: ⑷代序:
2、活用词(找出活用词并指出活用情况和解释)
⑴名余曰正则兮 ⑵字余曰灵均
⑶纫秋兰以为佩 ⑷朝搴阰之木兰兮
⑸夕揽洲之宿莽 ⑹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⑺不抚壮而弃秽兮
3、句式(指出特殊句式)
①恐年岁之不吾与
②肇锡余以嘉名
③纫秋兰以为佩
课堂学习
1、 齐读课文,读出感情。(小组竞赛,教师指导)
2、 学生展示译文,有感情地诵读。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啊,我伟大的父亲名叫伯庸。正在寅年寅月呀,又是寅日的那一天我降生了。我的先父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节,一开始父亲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名叫正则啊,给我取字叫灵均。
我既然有了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这美好的才能。我把江离和白芷披在身上啊,又联缀起秋兰把它作为自己的佩巾。我感念光阴像流水一样迅疾,赶不上啊,惟恐年岁不等待我。清晨我攀折山上上的木兰啊,傍晚我采摘江洲边的宿莽(来润德润身)。太阳与月亮快速运转,未尝稍停啊,新春与金秋依次更替。感念树上黄叶纷纷飘零啊,我害怕美人年华老去。为什么不乘着正茂的年华废弃污秽的行径啊,为什么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驾着快马飞快地向前猛奔啊,请跟我,我为你先行给你充当向导
3、每个学习小组对文章进行质疑,确定一个研究问题,并试作分析。上课展示。(从内容\形式\音律上\对屈原形象的把握等,教师分类梳理)
小组研究的问题:
如:为什么屈原花那么多的精力强调自己的优秀?
为什么屈原把自己打扮得像个女性?
自我研究的答案:
4、在全班范围内研究探讨:
1、谈谈你对《离骚》语言表达特色的理解。(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1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2比兴手法的运用。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3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
4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
5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6、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5、比较文天祥之选择生与屈原之选择壮烈投江,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谈。
(言之有理即可,小组竞赛)

课堂小结: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屈原是中国文学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高一下册语文教学设计:赤壁赋


陈会设
教学目标:
以赤壁赋为范本与突破口,理解苏轼的成熟与伟大,引导学生直面生活的坎坷与挫折。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
作家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这样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900多年前的一天,苏轼从监狱里走出来,被人押着,远离亲眷,带着疲惫屈辱,带着累累伤痕,来到了当时偏僻、荒凉的黄州,来到了赤壁,展开了与赤壁的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完成了他精神上的涅槃,走向了思想上的成熟。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赤壁,走进苏轼的心灵世界,与苏轼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
下面我先朗诵一遍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文中字词的读音及断句;
2、把握文中作者情感的转换及朗诵时应注意的问题;
3、在课本空白处记下你听此文的初步感受及理解。
二、教师配乐朗诵课文
三、内容赏析
[提问]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
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明代文学家茅坤曾这样评价苏轼及其赤壁赋(投影):
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
―― [明]茅坤《宋大家苏文忠公文抄》卷二十八
东坡,世号曰:“坡仙”;此二赋,指前后赤壁赋。何谓“遗世”?同学们看课文注释(12)――脱离人世。
现当代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赤壁之景到底怎样,让我们来共同欣赏――齐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景 月出东山 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此时的江面呢――万顷之茫然――江水茫茫无边。)
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你能不能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
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细细的波纹,一轮明月从东山冉冉升起,月光下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在江面上,水天一色,浩浩渺渺,茫无际涯。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意境很美。白色的雾气弥漫在月光里,很朦胧,像做梦一样。水光接天,让我想起“秋水共长天一色”。
真是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果然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几个动词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
(先析后诵)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什么是“一苇”――“纵”、“凌”: 这里的“纵”――听凭、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真的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作者得意极了,于是乎飘飘欲仙,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真是“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 (“廉”即不苟取、不贪,本是褒意,讲对山水不能“廉”而应“贪”,尽情享用。意思是应当享用眼前清风明月的美景,显示旷达超脱的情怀。)如此之美景作者人心旷神怡,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
下面我们一起读第一段。注意轻重缓急,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面对美景,每个人都想让它与世永存,羽化而登仙更是每个人的愿望,正如课文第3段所说:“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什么意思?然这种愿望是无法实现的――知不可乎骤得,于是悲从中来。
请同学们放声朗诵第3段,看看主人公为何而悲?悲的内容是什么?
来到赤壁,自然会联想到赤壁的历史人物,作者想到了曹操――曹操在赤壁有怎样的功业――“方其破荆州,下江流,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在浩荡的军队中凸显出曹操文能赋诗,武能横槊的形象)固一世之雄也。”(这一段应该读到什么地方?如何读?)
作者在这里连用4个4字句,增强语气,写出了气势,语调应该上扬。接着笔锋却陡然一转,情感跌入谷底。而今安在哉(什么意思?宾语前置。如何读?)
固一世——之雄也,(蓄势待发,气势如虹——字字千钧,千古定评)而今安——在——哉?(激流跌宕——沉重惆怅)
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是何等的黯然。
只此一句写尽了英雄的古今对比,那么苏轼呢?“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渔樵,作动词,打鱼、砍柴;侣、友为意动词,以鱼虾为侣,以麇鹿为友),我们知道,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有着独步古今的才华,但现在只能“侣鱼虾而友麋鹿”,况且苏轼又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政治才干,却报国无门,又怎能不悲,怎能不哀,怎能不怨。
还有何悲?寄蜉蝣于天地,涉沧海之一粟。――“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对人生渺小而短暂这是客人抒发的第二个悲叹的原因。――人生短促,而天地永存,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又是多么的渺小,跟长流不尽的江水和永存不灭的明月比较起来,人生实在是令人悲叹啊!
[正因为古人长逝,宇宙无穷,作者不得不从幻想中寻求寄托和飞升的仙人同游太空,跟天上的明月永久存在。然而这是无法实现的――知不可乎骤得――清醒地看到现实和愿望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只有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

把上一段换成:

问:第三段客的话是否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
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
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 。在《念奴娇》词里不也说“人生如梦”吗?
面对人生短促而功业难就的悲哀,作者是否一味的沉缅其中呢?他是如何来排遣这种悲苦郁闷之情的呢?
学生读课文第四段,找出作者的观点。
水逝去而常流
月盈亏而永生
盈虚有数 物我无尽
清风明月 与子共适
“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既然人与万物一样,都是永恒的,那么“长江无穷”也就不值得羡慕了,当然也谈不上悲哀了。那又该怎样度过和消受这人生呢?
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正可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表现了作者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脱 。江上之秋风与山间之明月,尽管可以去听去看去享用,而且无人阻止,无穷无尽。这是“共适论”。
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可以说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随遇而安的慰藉,又是一种苦难后深悟的旷达。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因此,客喜而笑,感情也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主客畅饮,酣睡达旦。
用“杯盘狼籍”的杂乱形象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常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景(乐—山水之乐) 理(乐—达观之乐)
最后还有问题,苏轼因何来到黄州,――1079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而且不得离开黄州,不得签署公事,而苏轼在黄州期间却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真正的成熟起来。
提问:怎样理解作者在官场失意之时的“乐”情?
明确:作者积极入仕,抱负远大,但却人生失意,在激烈竞争中屡遭贬谪,又因“乌台诗案”下狱,险遭杀身之祸。后谪居黄州,倍感苦闷,但对生活却从未失去信心,常借游赏山水之机,力求排遣郁闷心情。在本文中,作者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自己的游赏之乐,后又借主客问答方式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的苦闷之悲,再通过哲理的审视一切后辩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表明豁达乐观的态度。
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
《水调歌头》里,苏子已经告诉我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要学会面对浮沉不定的人生,少一份哀伤,多一份豁达。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是苏轼对客做出的回答,也是对自己做出的回答,从容而大气。人世间的一切荣辱、得失、忧乐甚至生死,已然置之于身外,回到大自然去吧,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可以寻得精神上的超脱。
课堂小结: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谪黄州,是他人生征途上所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打击。处于逆境之中的苏轼之所以能够及时调适心境,完成艰苦而难能的超越,以一种旷达的乐观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处境,以积极的人世的态度继续自己的人生追求,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不知疲惫地跋涉前进,始终保持自己的高尚人格,正是天地之浩然正气,山水之勃勃生气,培育了他开阔的胸襟、高尚的情操,给了他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使他在此后人生路上,虽多次升沉、迭遭坎坷而仍能不改其志,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业:1、多数人认为,作者感情脉络由喜转悲,是从箫声出现开始的。而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你认为文中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是客的箫声,还是苏轼歌中的“美人”二字本身就蕴含着悲意。
2、有人说苏轼《赤壁赋》之赤壁并非赤壁大战之地,苏轼写错了地方,而清代诗人朱日浚却这样说:“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对这问题你是怎样看的?
3、以《我所知道的苏轼》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苏轼的深刻的理解。
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文,体物写志”,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抒写情志。

高一下册地理教学计划


新的学期,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地理教学任务,特对本学期的教学定如下计划:

一、 学生基本情况

我所担任的2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学生的基础不尽相同,对地理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同,又加上一部分学生本身对学习的兴趣不浓,求知欲不强,这样的情况对地理的教学任务就显的较重,并且不易出成绩.

二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涉及的是高中人文地理的部分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的重中之重.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本学期的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从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其中前三单元是本教材的重点,占授课时间的三分之二.

三 、方法措施

针对班级参次不齐的情况,试图采取以下措施:

1 、让学生试着了解地理这门新的学科,尽量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的知识资料,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如手.

2 、课堂上多关注“弱势群体”,对那些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的学生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也感到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在自己的解答过程中找回自信.

3 、尽量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证明教材中的结论.

4 、 抓落实工作,为构建大厦打好根基.

四 、 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授课阶段2月---4月,第五 、六单元,第七单元的前两节)

第二阶段 期中考试复习阶段(4月中旬)

第三阶段 授课阶段(4月底----5月初,第七、八单元)

第四阶段 期末考试总复习阶段(归类 、过课本 、试题训练)

除了以上的大致安排外,我自己应好好钻研教材,学习大纲,吃透难点知识点,备好课,上好课,做好课外辅导,争取每个学生把基础知识掌握到位.

高秀珍 谭蓓蓓 翟崔峰

凡事预先则立,不立则废,轻拂三月的春风,又开始了2014年的教学,想在语文教学的天地中上绘上绚丽的一笔,就先从通读教材,制定新学年的教学计划开始吧。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32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32篇,略读课文9篇。全书共分8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三个部分。课文由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第八单元两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后面有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学会的字,还有课后练习题和词语花篮。略读课文后面有要求认识的字,有思考练习和词语花篮。在部分课文的练习题后还安排有“学习链接”,分别编排了张衡,陶行知,阿兰。图灵、宋庆龄几个人物的简介,还介绍了清明节、雪顿节的来历及民俗等。在第一、七单元各安排了:“指南针”,分别讲了“在观察中展开想象,使说话写文章更生动精彩”和“结合课文内容阅读、搜集资料”。

本册教科书继前五册仍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单元。他们依次是:多彩的世界、人与动物、科学精神、人与自然、亲情关爱,意志品质、爱国精神、中外文化。每个单题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情操与爱美情趣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激发学生追求理想,崇尚科学,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要完成以下教学任务:

1,识字与写字

(1)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认识250个生字,会写300个生字。

(3)继续练习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楷字,做到规范、整洁。

2。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练习复述课文。

(5)继续学习略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

(6)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7)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3。习作

(1)留心观察,展开想象,乐于书面表达。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学习写感谢信。

(3)能够在习作中合理的运用收集的资料。

(4)能够有顺序的安排文章内容,并把印象深刻的部分写具体。

4,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继续培养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具体生动的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5。综合性学习

(1)综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表达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2)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共有45名,其中男生26名,女生19名。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与农村。绝大多数的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书写认真,爱好读书,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并能进行课外拓展。对写作也有一定的兴趣,有个别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上怕苦怕累,敷衍塞责,懒惰成性。家庭教育环境也较差。本学期对这类学生要采取特殊的方式方法,不断转化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上学期的考试成绩来看,有些学生对基础性的东西掌握的不够好,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欠佳。这也成为本学期教学的聚焦点。

四、本学期奋斗目标

1,本学期要扎实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努力钻研教材教学,准确掌握学生的学情,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不照搬别人的东西,不搞形式主义。

2,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学风。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成绩。

3,做好家长的教育工作。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家长,使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

五,为能达到目标所采取的方法,教学措施。

1,教师要树立努力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要摒弃得过且过的思想。要在实践中思索。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养,以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净化学生。

2,开好新学期的家长会。由于本班学生农村学生居多,家长在教育意识方面有些淡泊,好多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文化程度低,导致好多家长不会辅导孩子。在他们的意识中孩子送到学校就学好学坏就是教师的了。使教师的教学很被动。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学设计:氓


《氓》教学设计

课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教学目标: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
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设问:
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
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
不可。此处用了“比兴”手法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
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
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有三次提及“淇”水。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
第二次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回忆嫁时的情景,也以打湿车上的帷幔来喻自己的择婿不慎 。
(这里也可以说是女子回娘家又路过淇水。淇水汤汤来衬托渲染女子孤独无助,内心悲愤极不平静。)
第三次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就是一个比喻的用法,就是说,做什么都要有个限度的意思。
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
三、概述诗歌中男女主角的性格特点。
氓:乖僻、虚伪、薄情、暴虐、始乱终弃、言行反复
女子:纯真、热烈、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四、有人称《氓》是“中国第一弃妇诗”,也有人认为这不是弃妇诗。请说说你的看法。
1、这是弃妇诗。氓之前渴求和女子结婚,后来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氓从内心里背叛女子,抛弃女子,从肉体上摧残女子,所以这是一首弃妇诗。
2、这不是弃妇诗。《氓》中的女子并没有被赶出夫家,而是主动与男子决绝。面对氓感情上的冷淡,女子没有哀求乞怜,主动修好,她的内心经历了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伤痛悔恨——深刻反思——总结教训——毅然决绝。
《氓》中的女子是不满丈夫对她感情的冷淡、变心和家庭暴力而主动离开夫家的,既然是主动离开,那么何来“弃妇”之说呢?如果把她定性为弃妇,那是对女性反抗男权社会、追求女性独立的可贵精神的一种否定,也在无形当中削弱了对氓的批判力量,因此,不能将《氓》定性为弃妇诗。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一下册物理教学设计:经典力学的局限性”一文,希望“高一下册物理教学设计:经典力学的局限性”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高一下册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