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 导航 >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醉花阴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醉花阴。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只有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撰写,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各知识要求。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醉花阴》,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一、教材分析:

《醉花阴》讲述了作者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长期外出做官之时,独自把酒,赏菊过重阳的故事。词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画面把自己对丈夫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因为是词,所以本文的语句显得更加含蓄,跳跃性也更强,单从词的字面上看,学生就不易读懂,更不要说能领悟到包含在每个画面后的思念之情了,因此本文的教学光靠朗读是远远不够的。

二、教学方法

方法总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方法也不尽相同。本词我觉得可以综合运用三个方法:组内自由讨论法;个人独自领悟法;朗读演绎法。同时借助多媒体先进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透彻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步骤

1、课文导入

播放姜育恒《梅花三弄》的Flash片断。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醉花阴》,看她将向我们讲述世间怎样的故事。

【说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用《梅花三弄》凄美,哀怨的旋律首先为课堂创设出一种易安词的氛围。毕竟这首词连同这份感情都距离学生太远太远,与其“犹抱琵琶半遮面”,刻意回避夫妻间的相思之苦,还不如一开始就让情普照心田,让爱充满课堂,让学生敢于说爱,否则怎么可能被爱打动呢?

2、整体感知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对照注释理解词义,划出难懂的字词准备小组内讨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觉得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再提出全班交流。为了保证问题的质量,每个小组只能提一个问题。

一组:“凉初透”的“初”?

二组:刚刚。

三组:开始。

师:到底是什么,再讨论一下。

三组:“开始”好一点。写出夜半时分凉气开始加重,诗人已经觉得寒意阵阵了。

师:是呀,“初”是有“刚刚”的意思,比如“家有小女初长成”,但在这里译成“开始”更加贴切一点。因为一天中最冷的时候不是在夜半,而是在日出前后,从夜半时起,气温才开始持续下降,还没有真的凉透。第一组问题提得好,别的组加油。

七组:“消金兽”的“消”

六组:消失

九组:消融

师:为什么想到消融?

生:它写出了香炉内的香在一寸寸的消解融化,香气却一点点的弥散在房间的每个角落了。而消失却有灰飞烟灭之感,既看不出过程也看不到效果。

师:好一个消融,冰消融后留下个春天,香消融后留下个相思。问得好,译得更好。

五组:盈袖的盈?

四组:充满

八组:莫道?

一组:不要说。

……

【说明】:让学生学会提问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话题,每节课每个学生哪怕只能提出一个优质问题,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尽信书不如无书,完全依赖老师,依赖教案,缺乏探索与创新精神的学生是无法提出优质问题的,那些流于形式,走马观花,不切实钻研教材的学生也是提不出优质问题的。课堂是产生疑问的地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培养他们钻研的精神,以小组单位意在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

3、挖掘内涵

词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的特点。所以文章中的每个词句都可能会有很深刻的内涵或者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一起再读课文,并到词句中去挖一挖,试试能挖出多少字面以外的东西。这次的挖掘行动采取每个同学单打独斗的形式,看谁挖的越快越深。为防浅尝即止,每个同学只要挖出一处精彩即可。

师:老师先抛砖引玉,挖一个“佳节又重阳”的“又”。“又”有再的意思,本来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都是全家人团聚,一起登高,赏菊的好日子,但在孤独的作者看来,这个重阳无疑再次勾起了自己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一个又字包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感和惆怅之情,真是举世皆乐我独愁呀。

生:我挖的是“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刚才我们分析初的解释时,老师说从时间上说这个“初”表明气温开始下降,还没有凉透,但我觉得这个“透”不仅仅指温度上的凉,更指作者心理上的悲凉,孤枕难眠之时,连心都凉透了。

师:你把“凉”挖得可谓深入骨髓呀。

生:我挖的是“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寂寞无聊的词人独自面对重阳佳节,眼见天近黄昏,词人才勉强移步菊花之下,以酒消愁,结果连衣袖都沾满了菊花的香气。

生:这里有“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味道。

生:这里的“暗香”还有一个典故,所以它不仅仅指菊花的香气,还暗含了如此良辰美景却无人能共的哀怨之情。

师:一桌、一椅、一花、一酒、一人、一斜阳,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我挖的是“愁永昼”。天为什么永远都不黑呢,我想这是因为作者心情非常烦躁和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

师:愁什么呢?

生:愁亲人久别,不知一切可好。

生:愁不知何日才是归期,自己何时才能结束这种孤苦伶仃,独守空房的日子。

师:能想象一下当时诗人的形象吗?

生:一个消瘦的女子凄凉地站在窗口呆呆的看着香炉内的青烟一点点上升,变淡,直至无形。

生:她站得累了,头仰得酸了,但头顶上的太阳却仍在原处徘徊不前。

师:此愁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生:我挖的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从“卷”中,我可以想象西风一定很大很猛,所以风中的菊花才会被吹得凋零,脱落。

生:我反对。陶渊明有诗: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说明重阳有把酒赏菊的风俗,这时的菊花开的一定最盛,怎么会凋零呢?

师:问得好,菊花的“瘦”不是吹出来的,那它的“瘦”又从何而来?多媒体展示盛开的菊花,

生:外形比较瘦,看它的茎又细又长,像个瘦高个儿。

生:它的花瓣也很单薄,瘦窄。

师:人不至于比花更瘦弱吧?

生:可能强调的不仅仅是外形,更多的是精神。西风中的菊花尚且能斗风傲霜,但帘内的词人却因为思念和孤独而萎靡不振。

生:这是反衬吧,写出人尚不如花。

生:词人“愁”瘦了,你看思念把人都折磨得比黄花还瘦,可见词人心里有多苦,思念有多深。

师:词人用“瘦”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愁思本来应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词人却巧妙地用黄花这种真实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具体直观地表现了出来,真不愧为中国第一女词人。还能说出其他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的诗句吗?

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

生: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说明】:挖掘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发挥主动性的过程,更是敞开心扉和文本交流的过程,走进词人内心世界的过程。都说新课标提倡尊重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力,但我们真正放手的机会还是比较少的。大家都提前预设好教学步骤,然后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的教案上靠。这样的课上得轻松,愉快,整个课堂如行云流水,老师的表演可以淋漓尽致,学生的回答也大同小异,不会出现什么意外。可这样的课无疑是太精致了,让人望而生畏。试想如果缺少了教师这根拐杖,学生自己能找到前进的道路吗?所以“鱼”和“渔”的问题我们还是不能不讲。

但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放得开却收不拢。因为现在学生的知识面已经非常之广,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又千奇百怪,所以真正敢于放手的教师越来越少。放手不等于放羊,放手其实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在备课这个环节上,因为你不是学生,所以你不可能知道他们会挖掘出什么来,你更不知道他们会挖得多深,你什么都不知道,所以你必须什么可能都要想到。换句话说:你备的不再是一节课,而是一个专题,要让自己成为这个专题中全知全能的多面手,最起码看起来是如此。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挑战呀。我想,这也是现在课堂老师导得太多的根本原因。

但一节成功的课不仅要看老师的表现和课堂的含金量,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所学到的东西对他们将来的发展将起多大的作用。这才是我们所有一线教师该思考的问题。

4、读出感情

“歌以咏志”,词本来就是用来吟唱的,所以我们当然也要好好来吟哦一番,看用怎样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吟出刚才挖出的各种感情,每组选读一句,赛一赛哪一组读得。

小组内进行朗读比赛,同学点评(注意语速,节奏,重音,感情)。

在赛读过程中,大家进一步理解了作者感情,并逐渐把词人凄苦、哀怨的相思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说明】: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可谓水到渠成,我们经常会抱怨学生读得不好,没有感情,说他们不会读书,其实他们不是不会读而是没有读懂,他连其中的感情都不清楚,你让他怎么读出感情呢?所以要想读出感情必须建立在学生彻底领悟文章的基础上,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5、课堂总结

说说学完这首词的感受或收获?

生:李清照不愧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文章原来可以写得这么凄美动人,以后我也要注意在描写中注入深情。

生:以后我要学用形象化的手法。

生:我知道,词语不仅有字面意义,还有隐含意义,我们要善于提问,善于挖掘。

生:要想读好诗,必须先理解好。

师:培根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伟人在谈话”,其实读一首好词也就认识了一个词人,希望大家用我们学到的方法多读多问多挖,认识更多的词人,诗人,伟人。

【说明】:尝试着教给学生一个阅读方法,并适当进行总结,希望他们能够用这把钥匙打开更多的文学之门。这对于老师来说,将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Fwr816.COm精选推荐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心声


【教学目的】

1、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2、体会和学习小说的艺术特色──插叙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结构上的双线交织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缩写。

【教学理念】

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倡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平等对话;提倡编者意图、写作意图和学习意图的和谐会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教学内容】

《心声》是发表于80年代初期的反映教育问题的一篇小说。小说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形象,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们在引导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要遵循学生认知的原则:要研讨小说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要在把握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为了充分调动和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营造宽松的阅读环境,拟安排两课时学习本文。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阅读课文。

2、教师准备有关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受。)面对人生,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心声》,去听听主人公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

示例:在一次语文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表情朗读小说《万卡》的教学环节。学生李京京被《万卡》深深吸引而无比喜欢,很想参与课文的表情朗读。他的这—愿望遭到老师的断然拒绝和同学的无端嘲笑最后,在公开课上,当程老师的按部就班被学生的怯场打乱时,李京京举起了手,用沙哑的嗓子满怀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表达了主人公)卡和自己的心声。

2、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⑴李京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回忆。

⑵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

三、自主阅读,体验感悟

1、教师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体验进行个性化解读,并设计话题让学生讨论。

出示话题并进行讨论:小说着重刻画了。个人物形象?文中的李京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你喜欢这个人物形象吗?结合小说内容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所应把握的基本点:李京是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著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2、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全文,讨论: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结合小说中具体的语句或段落谈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

设计原则:在多数同学能够提出“想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揣摩,根据关键语句或段落,了解李京京的经历和情感体验,把握李京京情感倾诉的需求。

预期成果所包含的实质:李京京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这些愿望都建构在“想朗读课文”这一表白上而动人心魄。总而言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3、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悟最深的句段深入阅读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四、课堂小结

小说讲述了一个少年的心声,表达了作者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注,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主人公用全部感情朗读那篇动人的课文,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他的成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启示。让我们在下一堂课再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吧。

五、布置作业

1、提取小说主要情节,把课文缩写成300字以内的故事。

2、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第二课时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把握小说的主旨、赏析小说艺术特色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主要的目标。

第二课时

一、赏析体会

设计原则:充分发挥学生阅读课文的自主性,调动学生赏析的积极性。以学生选择重点语段朗读、赏析为主,教师适时指导赏析。

关于小说主旨,应充分肯定学生的独到发现与体会赏析。关于小说的艺术特色,应落实好重点问题:插叙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结构上的双线交织,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

二、合作探究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来探讨研究。(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充分发挥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自由。)

1、《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认为李京京纠正同学赵小桢的朗读这一行为做得对吗?为什么?你从中得到有关小说阅读和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提示:《万卡》之所以打动李京京,是因为李京京有与万卡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情感体验,相似的倾诉需求,他的心与作品中的万卡的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万卡的心声似乎也就成了他的心声。“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启示一: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启示二: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2、这篇小说涉及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什么问题?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程老师为什么最后让李京京读完了全文?假如你是李京京或程老师,你会怎么做?

教师引导时要把握的方向:教育应该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尤其要尊重和发现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愿望。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课文中听到的是一个少年质朴的发自内心的呼声,他有着多么美好的心灵啊!作为教育者,我深受教育.和激励。我们没有理由去歧视任何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没有理由不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来,让心与心的平等交流成为教育最亮丽的风景。作为受教育者,我们也应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独特体验,探求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为着健全和完善自我人格而努力。让我们携手前行吧!

四、作业

平时注意积累,记下自己在文学欣赏方面的经验和感悟。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夜


月夜1 刘方平

更深2月色半人家3,北斗阑干南斗斜4。今夜偏5知春气暖,虫声新6透绿窗纱。

一作者简介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开元、天宝年间在世。他一生没有出仕做官,过 隐居的生活。他的诗多咏物写景,尤以绝句见长。

二注释

1.《月夜》:一作《夜月》。

2.更深:指夜深。

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更深当在三更子夜前后。

3.半人家:指地面上的景物,一半浸浴在月色里,一半沉睡在暗影中,若明若暗。

4.北斗阑干南斗斜:表示夜深的景象。

北斗、南斗:星名。

阑干:即栅栏,以关门的横栏喻北斗七星在天上排列的由竖而横,这时已过子夜,北斗星即将隐没。阑:○粵[兰],[lan4];○漢[lán]。

5.偏:偏偏,出乎寻常或意料之外。

6.新:初,刚。

三赏析重点

这首吟咏月夜景物的小诗,诗人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笔细腻,体物入微。

夜已深,一轮明月渐渐西沉,斜斜照 地面上的屋舍,景物或明或暗。这时,北斗星已横挂在天上,南斗星也斜在西方。今天晚上竟感到有些温暖,大概是春天临近了,这是万物复苏的讯息,绿窗纱外的虫鸣声不是也开始清晰的传进屋里来么。

诗的前两句通过星月移位这一静穆而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象来点题,而诗人留恋月色、夜深不寐之情亦由此可见。「更深」说明了时间;一个「半」字写出地面景物若明若暗,半实半虚。这种明暗、虚实的对比、映衬,突出了月夜的静谧。「阑干」、「斜」呼应上句的「半」字,月偏则星斜,使人感觉到整个宇宙都浸沉在一片寂静之中。后两句写诗人春夜里的感受。春天刚刚来临时,气温些微的变化只有敏锐的人才能捕捉到。在这个深夜里,诗人不仅因气温变暖而感到春天的临近,那一阵阵虫鸣声更让他感受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机。诗人用一个「透」字来刻画虫声,仿佛这声音如春天一般向他走近,具有一种动态之美。虫声愈清晰,愈能反衬出夜的宁静。万籁俱寂,唯有虫鸣。

上半首诗因见月色而及星象,下半首诗因闻虫声而知春暖,都是互为因果的句法。这首抒写冬春之交物候变化的诗歌,塑造出一种静穆清幽的氛围,把静境写得优美动人。

【想一想】

1.假若诗人明晚仍不能入睡,你建议他做些甚么好帮助他入睡?

2.夜深不能入睡时,你会做甚么?会不会欣赏月色?会不会细听周围的声音?

3.你觉得自己哪种触觉是最敏锐的?试用生活实例加以说明。

刘方平在唐代诗人中并不出名,留存的几首诗也少引人注目,但《月夜》这一首还是能带给我们不少启示的。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起笔从月色写起,勾勒出一幅非常宁静的氛围,夜已经很深了,诗人还出来看夜色,随即他抬头望天,发现了斗转星移。斗转星移实际上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如孔子语“逝者如斯夫”。如果只看这两句,此诗却没有特色,很平淡,感叹时光流逝的人多矣。

但诸君你且看后两句。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到今天我才知道春天已经来了,因为昆虫几声鸣叫向我传来了春的消息。你看,此诗就妙在这里。大家一般写春天来临的选材选什么?选的无非是春山、春水、春树、春草等,哪有什么人选虫呢?在写作上看,这就是“选材巧妙”。再说,听到虫声,是不是暗暗地传达出一种生命萌发涌动的景象。

如果用现代汉语来说全诗,可以是这样的:更深夜半的时刻我爬了起来仰望天空,发现斗转星移了,啊!时光过得真快!没想到耳畔传来几声虫叫,哦,春天来了!

唐诗的阅读就是去寻找一种感觉,从作者的词句里去发现一幅画面,一种心境,你如果能够走进文字,用自己的话把他所写的内容讲出来,便行了!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谈读书


这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谈读书》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今天就让培根教给我们更多更好的读书方法吧。
二、授新:
 1、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2、读一读,记一记: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
 3、理解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4、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有那些?
 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5、“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段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比喻论证;说明读书可以补天然的不足;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6、读书的作用是什么?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7、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时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归纳说理、举例论证。
 8、作者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这里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举例论证。
 9、文中还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三、教师小结:
本文主要为我们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的作用。
在句式上多用排比,使说理论证更充分有力;用比喻论证是论证更加形象透彻;语言精辟,句句经典。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青春随想


一、引入

席慕容是我国当代的诗人,她用自己敏感的心和细腻的笔写出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青春诗歌,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首──《无怨的青春》。

播放 FLASH 朗读《青春无悔》。

二、青春驿站

我们是十五六岁的少年,我们正值人生的花季。青春的血液在奔流,青春的心儿在跃动,青春的脚步在延伸。驻足青春的驿站,我们回味昨天,畅想明天,青春的岁月如火如花!

请跟我来,我们一起乘上青春的车,欣赏那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1、“青春随想”第一站──感悟青春:

青春是什么?有人在想,有人在问。青春没有规则,人人都有自己的青春,只是有人将有,有人曾有,有人正拥有。

你认为青春是什么?

(学生交流,各抒已见。)

听完同学们对青春的感悟后,我们一起走进文人的世界,去看看他对青春的感悟。

(《青春随想曲》诗歌内容展示)

2、“青春随想”第二站──青春的风采:

青春如花似火,灿烂热烈。青春,是我们人生交响曲中最灿烂辉煌的序章。青春让我们充满热情,充满朝气,充满希望!来吧!让我们认真地倾听由咱们班最富有青春与朝气三位同学歌颂的青春吧!

3、“青春随想”第三站──青春的心愿:

飞扬的青春,飞扬的神采。青春就在那里,闪着光,向我们微笑。抓住她,跟随她的光芒,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奇迹。我们的足迹将化作一个个音符,我们要谱写壮丽的青春之歌!

许多学生的心愿和理想,也许谈不上远大,也许还很稚嫩,但请大家相信,实实在在才是真!

同学们可以想像,现在,你的面前是蔚蓝的天空、苍茫的群山、宽阔的大海,在心中默默地许下自己的心愿吧,你会发现,你头顶的那轮太阳正在发出耀眼的光芒!

老师相信同学们的心愿一定能够实现!当然,这还需要我们不懈的付出。用座右铭来激励你,鞭策你,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让我们一起听听你的青春座右铭,让我们一起在鼓励中成长!

4、“青春随想”第四站──青春的宣言:

让我们带着最圣洁,最虔诚的心,进行生命中只能拥有一次的青春宣言!

我微笑、乐观、自信、坚强;

我轻松、积极、不卑、不亢;

我健康、豁达、心胸宽广;

我将百折不挠,去实现理想;

我要不断超越,走向明天,走向辉煌!

三、总结

青春,属于人的只有一次,它只是人生路上的匆匆过客,让我们一起用自己的行动珍惜拥有,珍惜青春,珍惜生命!

这里,我想祝福正值青春花季的每一位同学,用你真诚的心和奔放的激,用你的每一滴泪水和每一次欢笑,将青春化作人生永恒的彩虹。

请以“青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自定文体,自主立意,写出真情实感。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沁园春·雪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教师说明:这段文字决不会是吹捧,因为他写于1945年国民党统治时期,那时吹捧*,可能有杀身之祸。

下面,我们学习*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是*诗词的代表作。

二、疏通字词,理解本词大意

解释下列词语:

沁园春:词牌名。

北国: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大河上下:黄河的上上下下。

顿失滔滔: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意思是黄河水结冰了。

山舞银蛇:群山好象银蛇在舞动。

原弛蜡象:高原(上的丘陵)好象白象在奔跑。

须:等到。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

分外妖娆:特别艳丽多姿。

娇:美好可爱。

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略输:稍差。

文采:文学才华,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

稍逊:稍差。

风骚:义同“文采”。风, 原指《诗经》里的《国风》;骚,原指《楚辞》里的《离骚》。后来“风骚”代指文学才华,。

一代天骄: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天所娇纵宠爱的人。

弯弓:拉满弓。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数:数得上。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三、深入理解思想和艺术

1、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它们又分哪几层?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写北方雪景,其中前三句是概括写,中七句是具体写,后三句是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词的下阕是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其中前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中七句是评论古代帝王,后三句是抒发壮志豪情。

投影:

上阕:写北方雪景
1、概括写北方雪景(前三句)

2、具体写北方雪景(中七句)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

下阕: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

1、承上启下(前二句)

2、评论古代帝王(中七句)

3、抒发壮志豪情(后三句)

2、上阕的写景,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是虚景?

答案: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实景;“须”字以下是虚景。

投影:

上阕:写北方雪景(写景)
1、概括写北方雪景(前三句)实景

2、具体写北方雪景(中七句)实景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虚景

3、上阕哪几句是静景,哪几句是动景?

投影答案:

静景:千里冰封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动景:万里雪飘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

说明意义:把静景写成动景,表明在*眼里,大自然是生机勃勃的,也表明他本人是生机勃勃、富有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的。还可以他的《念奴娇·昆仑》、《沁园春·长沙》印证。

4、“望”字可否换成“看”字?为什么?

答案:不可。因为是登高远眺,只能用“望”。

5、“顿”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顿”不可删去,因为它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下阕中,“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答案:“惜”中含有多种意味。

⑴含褒意,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的杰出英雄,具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

⑵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

⑶自信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

投影:

惜:
1、肯定他们是杰出帝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

2、批评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文学才华欠缺。

3、自信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必将胜过前人。

6、下阕提到的五位帝王,诗人认为哪一位最缺乏文采?你的根据是什么?

答案:认为成吉思汗最缺乏文采。因为其他几位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成吉思汗是“只识”弯弓射大雕。

7、主题句是哪一句?

答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这首词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它的写景和议论抒情有什么特点?

答案:这首词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首词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投影:

主题: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雄:

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

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重温高亨和柳亚子的评价以印证,说明*“一身文武双栖,将军利剑诗人笔”。

四、欣赏配画朗读录音或配画歌曲录音(电脑合成)

事先用 “Auphware”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或歌曲录音。

五、指导分角色朗读

1、听配雪景图片和滚动文字的朗读录音(事先制作电脑软件)。

2、指导分角色朗读如下:

投影下述滚动文字:

女领:沁园春·雪
男领: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齐:千里冰封──,(拉长)

万里雪飘。↗(高昂)

女: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男: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女:山舞银蛇,

原弛蜡象,

男: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女: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慢)

齐: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男: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

女: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男: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齐: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领:俱往矣──,(慢,拉长)

齐: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一字一顿)

3、配乐分角色朗读。

六 作业

背诵这首词。

1、给加粗的字注音:

沁园春()莽莽()妖娆()分外()稍逊()今朝()数风流人物()
2、解释词语:

沁园春:

北国: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弛蜡象:

须:

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娇:

折腰: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弯弓:

俱往矣:

风流人物:

3、填空:

⑴《沁园春》是一首,“沁园春”是,“”是题目。

⑵这首词的上阕写 。其中前三句是写,“望”字以下是写。另外,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景;“须”字以下是景,即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⑶词的下阕是评论,抒发。其中前两句起作用。“惜”字领起的七句属表达方式中的,后三句属。

⑷这首词抒发了对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和无比坚定的。

⑸这首词,写景,,大气,旷达豪迈;议论,,万古,风流豪壮。

4、指出下列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⑵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⑶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⑷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⑸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5、背诵默写:

⑴本词主题句。

⑵上阕中概括描写北方雪景的诗句。

⑶上阕中具体描写北方雪景的诗句。

⑷上阕想象描写的诗句。

⑸上下阕之间承上启下的诗句。

⑹下阕中评论古代帝王的诗句。

6、分角色朗读:

女领:沁园春·雪

男领: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齐:千里冰封──,(拉长)

万里雪飘。↗(高昂)

女: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男: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女:山舞银蛇,

原弛蜡象,

男: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女: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慢)

齐: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男: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

女: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男: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齐: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领:俱往矣──,(慢,拉长)

齐: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一字一顿)

【参考阅读资料】

一、高亨《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

二、诗人柳亚子赞《沁园春·雪》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三、柳亚子和“沁园春”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

稼轩居士,只解牢骚。

可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

……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醉花阴”一文,希望“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醉花阴”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