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初中物理教案 > 导航 > 初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要知道一份优秀的教案课件,是能让老师课堂教学氛围大大不同。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初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 学 意 图

(一)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

(二)

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被我们听到的?

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三)

探究声音的产生

1.给学生提供“制造”声音的器材:音叉、鼓、锣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进行实验探究:让音叉、鼓、锣等发声,并观察声音产生伴随的现象。

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直接观察和触摸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引导学生讨论。

2.让学生试一试:敲一下鼓(或音叉、锣),马上用手按住鼓面会发生什么现象?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发声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培养归纳能力。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结论。

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4.介绍弦乐器和管乐器:弹奏吉他、展示自制管乐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乐器演奏视频。

让学生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捂住自己的声带处,再次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巩固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四)

声音的传播

1.提出问题:我在这说话,我的声带在这振动,声音怎么传到你的耳朵里了?

学生思考:我们之间有什么,是什么把声音传过来的?

诱导学生自己得出: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播。

2.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吗?

深入思考和联想。

让学生提出猜想,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3.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传声的原因,进行猜测和讨论。

广口瓶内发生器声音的变化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传播。

5.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液体中传播。欣赏《小儿垂钓》和“水上芭蕾”。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观察与思考。

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6.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学生轻敲桌子一端,耳朵贴近桌面另一端听声音。

探究固体传声,初步感悟科学探究。

7.试用“土电话”,强化固体可以传声。

让一学生“接听土电话”并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发言。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8.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系统总结规律。

9.听觉的形成:播放视频:人耳的结构和动画(听觉的形成)。

观察与思考。

了解人耳的结构和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五)

声速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学生阅读课文(第38页),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并总结规律。

启发学生从阅读中找出规律。

(六)

小结

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思考、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通过合作、交流,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七)

课堂练习

出示练习题

阅读、思考,举手答题。

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八)

布置作业

延伸兴趣

课后第2、3题

当堂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

(九)

板书设计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

二、声音的传播三、声音的速度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空气中:340m/s(1标准大气压、15℃)

fwr816.cOM展读推荐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 学 意 图

(一)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

(二)

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被我们听到的?

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三)

探究声音的产生

1.给学生提供“制造”声音的器材:音叉、鼓、锣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进行实验探究:让音叉、鼓、锣等发声,并观察声音产生伴随的现象。

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直接观察和触摸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引导学生讨论。

2.让学生试一试:敲一下鼓(或音叉、锣),马上用手按住鼓面会发生什么现象?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发声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培养归纳能力。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结论。

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4.介绍弦乐器和管乐器:弹奏吉他、展示自制管乐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乐器演奏视频。

让学生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捂住自己的声带处,再次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巩固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四)

声音的传播

1.提出问题:我在这说话,我的声带在这振动,声音怎么传到你的耳朵里了?

学生思考:我们之间有什么,是什么把声音传过来的?

诱导学生自己得出: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播。

2.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吗?

深入思考和联想。

让学生提出猜想,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3.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传声的原因,进行猜测和讨论。

广口瓶内发生器声音的变化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传播。

5.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液体中传播。欣赏《小儿垂钓》和“水上芭蕾”。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观察与思考。

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6.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学生轻敲桌子一端,耳朵贴近桌面另一端听声音。

探究固体传声,初步感悟科学探究。

7.试用“土电话”,强化固体可以传声。

让一学生“接听土电话”并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发言。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8.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系统总结规律。

9.听觉的形成:播放视频:人耳的结构和动画(听觉的形成)。

观察与思考。

了解人耳的结构和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五)

声速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学生阅读课文(第38页),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并总结规律。

启发学生从阅读中找出规律。

(六)

小结

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思考、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通过合作、交流,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七)

课堂练习

出示练习题

阅读、思考,举手答题。

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八)

布置作业

延伸兴趣

课后第2、3题

当堂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

(九)

板书设计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

二、声音的传播三、声音的速度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空气中:340m/s(1标准大气压、15℃)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题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声音产生的原理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

●探究物体传声的实验

教 

教师准备:鼓一只,吉他一把,纸屑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闹铃一只,气球一只。

学生合作组器材:纸片,音叉(包括小桂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一个玻璃缸(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录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例如:电铃声、工厂的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

师:讲述

生:听录音、讨论。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

二、进行新课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学生探究性活动

师: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

师: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1)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2)思考:

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师演示:

击鼓,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运动”的方法?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2、声音的传播

学生活动: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轻敲桌面,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师: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固体可以传声

师: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

学生举例:小学时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

师问: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学生讨论:你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举一些生活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这时,让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设计和探究,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对照固体传声的小实验,提出问题:用什么做发声物体比较简单?传声物是什么?该把发声物体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

活动:方案设计好以后,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辅导。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事例。

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

问题: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1.听到铃声;2.听到人的说话声;3.听见脚步声;等等。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做实验试一试。

联想: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想一想这个实验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电铃)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这个实验由教师演示,让两个学生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1)抽去空气前和抽气后铃声的对比(2)抽气后再放人气体,两种情况铃声的对比。及时纠正猜想的谬误,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引导: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同学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不能请个代表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声波

师问: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你会看见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那么空气中是否也有类似情形呢?

播放多媒体声波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4、声速

情景:有时候在电影里看见这样的画面,演员的口形与观众听到的话不是同一时间的,听到的声音要比演员的口形慢半拍,这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把声音在每秒种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媒体显示:声速表。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问题: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抢答并说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声音在室温状态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说出实验方案。

引导: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

说明: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声源离人耳的距离适当,不宜过近。测时间的工具也尽可能准确。当然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只要原理得当,应该给予鼓励。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课本内容: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靠物质才能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空气中(15℃)每秒传播的距离为340米。

3、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为什么能听到几次声音?

4、某人在看到闪电后的8秒,听到雷声,那么发生雷击处与人之间的距离为多少米?

5、在较狭小的岩洞中说话,听起来比野地外洪亮得多,这是为什么?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作业:1、2。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声音不仅能在气体中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可以传播。

4、声波——传递声音的波动叫做声波

5、声速——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6、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每秒传播的距离不同。

7、声音不能在没有空气的空间(真空)中传播

课后记

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知识网络
1、声音的产生
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就一定会发出声音
②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③固、液、气体均可因振动而发出声
④声音发出后,人耳不一定听得到,故不能认为没听到就没有声音
1、声音的传播
①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这样的物质在物理学中称之为介质。
一切介质(固、液、气体)均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会慢慢减弱
真空不能传声(但可传无线电波)
②声波:声是一种波
③声速
a.定义:声音在每秒传播的距离
b. 与介质有关:一般由固体、液体到气体,声速依次减小
c. 与介质的温度有关:如在15°c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
d. 计算式:v = s/t
e.单位:m/s、 km/h ; 1 m/s =3. 6 km/h
小知识:一般人区分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秒,若两个声音时间间隔小于0.1秒,则两个声音会混合加强
二、基础练习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如右图,人耳能听到的鼓声,是由  
的振动而产生,停止敲击后立即用手轻触鼓面发现它在,按住鼓面则
发声。
2.悦耳动听的笛声靠笛管(如下图)里的 发生 而产生的。
3.下列乐器中依靠固体振动发声的是( )
a.大号 b.笛子 c.钢琴 d.唢呐
4.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中的发声体分别是 、 、   。
5.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架设的电线会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 而产生的。
6.“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小锤的撞击产生 而发出的,
在山间小路上,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铃声,是通过 传入人的耳朵的。
7.下列实验中,不能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是( )
a.把一支短铅笔固定在大钟上,敲响大钟,拿一张纸迅速从笔尖上划过,纸上留下锯齿状的曲线
b.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c.在音箱上放一些塑料泡沫,塑料泡沫会随着音乐起舞
d.把敲响的音*接触悬挂着塑料泡沫球,塑料泡沫球被弹起
8、在右图中,刚接通电源时,能够听到电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钟罩内的
空气时,铃声会逐渐_________,最后________。说明声音在没有空气的空间(即
真空)是_______传播的,即声音的传播_________物质。除了空气可以传递声音
外,水、钢铁、木棒等都可以传递声音。
9.节日里同学们玩的气球,一不小心有的气球会突然破裂发出“啪”的响声,气球破裂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雷声是什么物体振动发出的?
10.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会被吓走,这说明( )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c.水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传播
11.声速与介质的 有关,还跟介质的 有关,在15°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 m/s。
12.《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叙述: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
a.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 b.马蹄踏在地面上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c.睡在地上能感觉地面振动 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13.人要想听到自己喊叫的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不得小于( )
a.17m b.34m c.170m d.340m
14.在装满水的铁水管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另一端将会听到几次响声?试分析讨论。
三、点击中考
1. [2005贵阳]“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诗中的名句。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这是因为寒山寺的大钟受到撞击发生了 。
2. [2005大连]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_____________传入学生耳中的;敲响的音又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___而产生的。
3. [2005台州]2005年春节晚会上,聋哑人表演的“千手观音”震撼了所有观众。她们是怎样训练的呢?听不见声音,她们将身体紧贴在音箱上,感受音乐的节奏,因为声音是由 产生的。
4. [2005徐州]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 )
a.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声 b.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d.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
四、能力提高
1. 将敲响的音*接触水面,会溅起水花,这表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产生的。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传到人耳的 。
2. 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能随音乐起舞;海豚能随驯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这说明声音在水中也可以传播
2. 在西安的孔庙里有一个大古钟,有人发现在敲击古钟时,撞击停止后,大钟“余音未止”,
其主要原因是: ( )
a.钟声的回声 b.大钟还在振动
c.大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3. 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塔”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5.2005年10月13至21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将升上太空,使人们对宇航员的生活和工作更为关注。宇航员们在飞船内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工作时(如下图所示),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对话,不能直接对话的原因是( )
a.空中噪声太大 b.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
c.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4. 人在岸边走动时,会惊动水下游动的鱼,这个过程中鱼听到的声音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
a.土地——空气——鱼 b.土地——空气——水——鱼
c.土地——水——鱼 d.水——空气——鱼
6.某课外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图所示实验:敲响右边的音*,
结果发现左边完全相同的音*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弹起,这是为什么呢?假如在月球上重做这个实验,我们将会看到什么现象?
7. 《西游记》第68回中写到孙悟空利用“悬丝诊脉”之法治好了朱紫国国王的病。你能说出
“悬丝诊脉”的原理吗? 现代医学中,医生一般用听诊器听音来了解病人脉搏和心脏跳动的情况,听诊器又是利用了什么原理呢?
8. 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裁判员听到枪响后开始计时,他记录的成绩准确还是不准确?
如果不准确,记录的成绩与实际成绩相比相差多少?裁判员应该怎样计时才能更准确?
9. 已知一种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50米/秒,若将这种声波垂直
向海底发射出信号,经过4秒后收到反射回来的声波,求海洋深度。

10. 1827年在日内瓦湖上第一次测定水中声速的实验中,实验人员将两只船开入湖中,两船相距6930m,甲船上人员在水中敲钟,同时点燃船上的火药,乙船上人员利用一个放在水中的收音装置来听取水中的声音,结果乙船上人员在看见火药闪光后约5s后听到钟声。
(1)求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2)请你设计实验粗略测定15°c时空气中的声速。
一:振动 介质(空气)
二:声音
三:c
四:c
五:c
六:c
七:声音能传递信息 物体音色的不同
八:不准确
100/340s
看到发令抢的烟雾时开始记时
九:1450*4÷2=2900m
十:6930m÷〖6930m\s÷(3×10⑻m\s)+5s〗=

初中物理教案


学好物理也是很重要的,对于物理教师来说要想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就需要制定详细完善的物理教案,那么都有哪些比较完善的初中物理教案呢,下面是由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物理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以自制演示温度计为器材,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创造,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阅读教材,相互讨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三、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如何逐步培养起后进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说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自学、观察、分析、创造的能力,及在学习中相互协作、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自学讨论,探究学习。

五、教学过程

引入

1、出示幻灯片,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观察后说说感受,引入课题《温度》

新授:第一节温度

2、学生实验

学生用手触摸热水杯和冷水杯,并说出自己的感觉。引导学生总结出温度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

再让少数同学触摸两杯水。

老师:凭感觉判断温度准确吗?要想准确的知道物体的温度应该怎么办?

(一):温度计原理及构造

老师:你们知道的有哪些温度计?它的构造是什么?

(说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

(说明:老师板书学生提出的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对积极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某些学生可能提出与本节内容不太相符的问题,老师不要置之不理,要给予合理的解释,不要挫伤学生爱思考、爱发言的积极性

1、老师演示自制温度计。

老师:当把这个装置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同学们猜想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把装置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学生观察。

老师:现在把此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进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猜想后回答。

老师把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学生观察现象。

老师: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学生:热胀冷缩。

老师: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能否制作一个测温装置?这个装置叫做什么?

学生:温度计

老师:现在谁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老师手举自制温度计。

老师:能否用此装置测量液体的温度?你认为它有哪些缺陷?

(说明:此问题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把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老师拿出演示温度计

老师:这支温度计经过改造,已经很完美。现在大家看看这只温度计,你们满意吗?

老师:谁能描述一下这支温度计的构造?

(二)、摄氏温度

1、摄氏温度的规定

学生阅读课本P69并讨论:摄氏度、100摄氏度、1摄氏度是如何规定的。

2、摄氏温度的读写:出示天气预报稿,请学生扮演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谁愿意?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xx地区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晴转多云,北风34级,气温—15℃到2℃、明天夜间到后天白天多云。近期气温较低,请观众朋友们注意防寒保暖。

(学生阅读,及时鼓励,纠正其中的误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认识温度计计的构造,介绍温度计上的量程和分度值。

(三)、温度计的使用

老师: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该做到哪些事项?

学生阅读课本P49“温度计的使用”,并作反馈。

老师:使用温度计常出现哪些错误?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学生阅读P49使用温度计的几个要点,并测量水的温度,小组展示

(说明: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自学、讨论,展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印象深刻,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简单小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四)、体温计

1、老师出示体温计,学生观察,认识体温计的构造,特别是缩口的作用,量程老师:同学们在哪里见过体温计,医生在使用之前是怎么做的?学生:在医院见过,医生使用之前要甩几下

老师:生病正常,同学们要加强锻炼,尽量少去医院。

(说明:提醒学生加强锻炼,培养学生爱护自己身体的意识)

初中物理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三、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五、教具准备

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观看撑杆跳破世界纪录及运动员跳水的视频。

撑杆跳高运动员要使用撑杆,跳水时要使用跳板,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吗?由此引入新课

师:那么,这又是个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弹力的有关知识。

实验演示

演示实验1:弹簧挂上钩码后伸长。

演示实验2: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3:粉笔用力被折断。

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形变

给出形变的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

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生1:没有。

生2: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

初中物理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2、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单电路的结构、

3、通过简单电路的设计和线路连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简单电路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设计电路是难点,实验中的难点是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

三、教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和交流生活中采用简单电路的实例、

四、教学仪器

天鹅城堡电路模型 学生实验电路元件(包括两节电池、两个单刀开关、一个灯泡和灯座、一个蜂鸣器、六根导线)

五、教学程序设计

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听说过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新天鹅城堡,这是新天鹅城堡的模型。这么庞大的建筑,要看管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今天就来为新天鹅城堡设计一个报警系统。

主要内容:报警电路设计和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图

例题:设计报警电路

闭合报警系统的开关S时,指示灯亮,报警铃不响;当不速之客进入大门时,报警铃响。

以天鹅城堡报警电路为例,介绍简单电路设计的步骤分为五步: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电路元件;第二步是分析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三步是判断开关和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四步是画出电路图,再连接电路图;第五步是对照检查。

在学生画出电路图后,对电路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对称性和对应性为原则,对学生电路图进行优选和评价。还应对例题的设计思路重新梳理,弥补学生设计电路时思维和认识上的不足。

在学生实验前,应先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这是一个蜂鸣器,红色导线这端是正极;

2、连线的过程中开关要一直处于断开状态;

3、接线时,先摆位,再顺次连接;若遇到并联时,先连接其中一条支路;要试触。

在学生实验中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可以让已完成实验的同学去帮助实验未完成的同学完成实验,使学生课堂上的时间能够充分利用。

课堂练习: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

公益广告xx讲述了安全带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用安全带,安全带未系提醒功能电路的原理是:

1、司机坐在座位上,相当于闭合开关S;

2、系好安全带,相当于闭合开关S1;

3、当司机坐上座位,若未系好安全带,指示灯亮;若系好安全带,指示灯熄灭。请根据以上要求画出电路图。

六、小结

对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

七、思考题

车门未关提醒电路

汽车仪表盘上都有一指示灯,用它提醒司机车门是否关好,四个车门中只要一个车门没有关好,该指示灯就会发光,请设计电路图。

初中物理教案(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体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2、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绘固体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三、教学仪器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大烧杯、温水、大试管、粉末萘、石蜡、温度计、搅拌器、火柴。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教师讲述:我们在小学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动画展示: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点明课题:科学上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如冰变水。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如水结成冰。

动画展示:正在喷发的火山。(让学生用以上的结论分析火山喷发的现象)

引出问题:物质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本课设计中用多媒体的方式引入大量的生活物理,从这些感性素材中概括出物理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初中物理说课稿: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馈,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学生分析
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四、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树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难点
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
六、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对于“声音的传播”,过去学生可能想得较少,所以采用先自读,再以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凸现知识点。
3、对于“回声问题”学生对现象已经非常熟悉,关键是对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体直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识。
4、最后要说明的是针对本节课侧重现象的特点,不准备设计独立的评价与练习,而是把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的解释作为一种练习,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把课堂最后时间作为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了解有关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在体会中华民族古代的灿烂文明同时,进一步把现象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思考结束本堂课。
七、教学过程
1、引入:播放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引出声音的重要。
2、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3、从声音的产生开始研究:
活动⑴要求学生用手头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制造一个声音,再研究发声的原因。(学生也可用教师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动⑵学生汇报结果,先演示实验再说结论。
板书:发声体都在振动
深入研究:敲响的鼓,用手按住。(现象,结论)
4、产生的声音怎样到人耳?
活动⑶学生读教材声音传播部分
活动⑷学生提问题(其他学生作适当解释)
媒体:水波传递振动,空气以声波的形式传递振动
总结:人耳听到的大多数声音多数靠空气传播的
问:液体和固体可以传声吗?
活动⑸学生举例
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板书)解释介质
问:固、液、气都可以传声有什么不同?
明确:15℃时空气传声速度340m/s
气体传声最慢
问:如果没有介质声音会不会传播?
实验:真空铃
5、媒体:回声现象
媒体动画:展示声音反射的过程。
通过问题提出听到回声的条件
问题:船测水深
6、媒体展示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对其中原因的思考作为课后作业。

初中物理教案:照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常识性了解照度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照度对视力影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学内容,我们知道照明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学校、家庭学习环境照度达不到标准,危害学生眼睛健康,为了提起人们对此关注,为保护视力,国家规定了照度标准,以保证日常生活工作的条件.因此照度作为常识介绍还是有其必要性的.

教材通过把光源设置在不同位置,观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给出照度的概念和单位,然后介绍了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和国家规定标准中的学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过实验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教法建议
1)通过实验观察与测量加强学生对照度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断是否达到国家标准.从而使学生增强“标准”意识.

3)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得出.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教具:照度计、点光源、每个同学带一个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暗室中进行学生实验:用手电筒垂直照射桌面,改变与桌面的距离,观察桌面明亮程度的变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1. 照度的概念

给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绍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以及国家规定的照度卫生标准.

让学生感知照度:给出国家规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标准,通过改变教室内灯的个数,来达到桌面的规定照度标准,若教室灯的亮度不够,可采用手电筒辅助照明.

2.影响照度的因素

提出问题:照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学生可能猜测出很多方面,如与光源有关等,正确的给与肯定.属于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范围的不予判断.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限定条件:同一光源

研究内容:1)照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

 2)照度与光照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学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对同一个光源来说,光源离光照面越远,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离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与光照面距离一定的条件下,垂直照射与斜射比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线越倾斜,照度越小.

进行眼睛的保健卫生教育.

三、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学校教室里的照度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
制订测定计划和测定方法;查阅收集相关材料;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备注】
1、要有计划和测定过程记录,通过数据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2、给学校提出改进照度的建议.

初中物理教案:做功的快慢


这篇《初中物理教案:做功的快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做功的快慢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能用比较的方法得出功率的概念。
2、知道功率单位的含义并能形成具体的观念。
3、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功率的概念的教学,使学生体验概念类比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
功率的概念、意义及计算。
【教学难点】
功率的概念和有关计算。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秒表。
【教学方法】
实验法、比较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
观察法、讨论法、比较法、实验探究法、练习法、阅读法。
【板书设计】
§9.4做功的快慢
一、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
两种方法:相同时间比做功的多少和做功相同时比所用时间。
二、功率和测算功率的方法
1、物理学中用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3、功率的计算公式:p=W / t 。
4、功率的单位:瓦(W); 常用单位还有千瓦(kW)。 1kW=1000W
1W=1J/s,表示某物体在1s内做了1J的功。
5、注意:(1)在公式P=W/t中,W、t的单位必须是国际单位即J、s;
(2)要计算功率必须知道功和做功的时间。
6、测算功率的方法:测量出所做的功W和做功的时间t,然后用P=W/t计算出来.
7、例题
  例1:起重机以0.1m/s的速度,将一重为4000N的重物匀速提高5m,起重机做功的功率是多少kW?
例2: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功率为22050W不变,当牵引力是8820N时,它的速度是多少?当牵引力是2205N,速度是5m/s时,它的实际功率是多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提问:1、什么是机械功?怎样才算做功?
2、怎样计算功?
3、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什么量表示物体运动快慢?速度是如何定义的?
4、一建筑工地上要把500块砖送到楼顶,用定滑轮往上送,一次运50块,共花了120min,而用起重机运送1次就可运完,只要2min就可以了,已知每块砖重35N,楼高20m。试求定滑轮和起重机各做了多少功?
学生解答:定滑轮做的功:共做n=500/50=10次,
W1=nGh=10×35N×50×20m=3.5×105J
  起重机做的功:W2=Gh=35N×500×20m=3.5×105J
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表扬做得既准确又快的学生,鼓励较慢的学生。并讲述:从前面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到做功不仅有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快慢的问题。
教师指导观察课本p165图9-26中a、b两个人做功的多少和做功所用的时间,进而再比较两人做功的快慢,并指出比较的方法,指定学生回答后,再指导学生观察图9-27中a、b两人做功的多少和做功所用的时间,进而再比较两人做功的快慢,并指出比较的方法,指定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一样,比较物体做功快慢有两种方法:相同时间比做功的多少和做功相同时比所用时间。
无论是人做功还是机械做功,都有做功快慢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做功的快慢。
[板书]§9.4做功的快慢
〔新课教学〕
1、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
师: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方法有几种?
生:比较做功的快慢方法有两种,相同时间比做功的多少和做功相同时比所用时间。
[板书]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法:相同时间比做功的多少和做功相同时比所用时间。
2、功率和测算功率的方法
师:为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我们引入了速度的概念,为了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功率的概念.
[板书]物理学中用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对比速度的概念,我们如何定义功率这个概念呢?
生:把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定义为功率。
[板书]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师:如果用p表示功率,对比速度的计算公式,功率的计算公式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p = W / t 。
[板书]功率的计算公式:p = W / t 。
师:根据公式,功率的单位是什么?
生:J/s。
师: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由功和时间的单位复合而成的,就是J/s,后人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瓦特对物理学的贡献,用他的名字来作为功率的单位,简称瓦,符号W。
常用单位还有千瓦(kW)。1kW=1000W
[板书]功率的单位:瓦(W)。1W=1J/s,表示某物体在1s内做了1J的功。
优秀运动员长时间运动的功率70W表示该运动员在1s内做了70J的功。
让学生计算前面的定滑轮和起重机搬运砖块的功率。
P1=W1/t1=48.6W
P2=W2/t2=3000W
由计算我们可以看出起重机的功率大,即起重机做功比定滑轮快。
[反馈练习]:
1、单位换算3×103W=W= J/s。
2、一台加强的功率是4×103W,表示的意义是  .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做功多的机器,功率就一定大 B、功率大的机器,做功就一定多
C、完成相同的功,耗时多的机器功率大 D、功率大的机器做功快
4、(1)挖掘机在1min内做了7.2×106J的功,求挖掘机的功率?
(2)人在3S内做功150J,求人的功率?
请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到黑板上演算,然后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强调应用公式进行有关功率计算的一些注意问题。并充分肯定基础一般的同学取得的成绩,激励基础不好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注意:
(1)在公式P=W/t中,W、t的单位必须是国际单位即J、s;
(2)要计算功率必须知道功和做功的时间。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p166表格,了解一些动物和交通工具的功率,指导学生读出这个表格。
在1s内将两个鸡蛋举高1m,做功的功率约为1W,
学生从一楼走到二楼的时间花了30S,通过简单计算可得这个同学上楼的功率约为60W。
学生设计:怎样测算出我从地面上将一木块匀速拿到桌面上的功率?需要测出哪些量?需要哪些测量工具?如何计算?
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指名回答。
[板书]测算功率的方法:测量出所做的功W和做功的时间t,然后用P=W/t计算出来.
指定两名学生共同完成这一实验。
3、例题
例1:起重机以0.1m/s的速度,将一重为4000N的重物匀速提高5m,起重机做功的功率是多少kW?
 学生练习,让一学生到黑板上解答,教师讲评。
 分析:根据G=4000N,h=5m,求出起重机克服物体受的重力做的功
W=Gh,根据v=0.1m/s,h=5m,求出做功的时间t=h/v,再根据
P=W/t,求出起重机做功的功率。
 解答:W=Gh=4000N×5m=20000J
t=h/t=5m/0.1m/s=50s
P=W/t=20000J/ 50s=400W=0.4kW
答:略。
例2: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功率为22050W不变,当牵引力是8820N时,它的速度是多少?当牵引力是2205N,速度是5m/s时,它的实际功率是多少?
分析: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为s,其速度为v,根据p=W / t=(Fs) / t=Fv,可得v=p / F,在汽车输出功率一定时,其速度与牵引力成反比,牵引力增大,速度将减小,将已知数据代入即可求出汽车的速度;当汽车的牵引力改变,速度改变时,它的实际功率也将发生改变,将已知数据代入即可求出p = Fv,即可求出汽车的实际功率。
已知:p1=22050W F1=8820N F2=2205N v2=5m/s
求:v1=? p2=?
解:由p = W / t =(Fs)/t = Fv 得
v1=P1/F1=22050W/8820N=2.4m/s
p2 = F2?v2 = 2205N×5m/s = 11025W
答:略。
师:同学们可能在生活中还接触到一些电器的功率,那是电功率,在以后将继续学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66信息窗。
[巩固练习]
1、甲乙两人爬楼梯比赛,已知两人的质量之比是5:6。现在同时出发从一楼跑到三楼,测得甲、乙两人所花的时间之比为9:10,则两人的功率之比是( )
A、3:4 B、4:3 C、25:27 D、27:25
2、汽车上坡时,驾驶员通常要换成低速档,以减小汽车的行驶速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
A、省油 B、安全 C、增大摩擦 D、增大爬坡的牵引力
〔新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生:知道了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功率,功率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生:我们还学到了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两种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表扬和肯定,并加以复述。
填表比较:
比较运动的快慢 比较做功的快慢
比较方法
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运动时间 完成相同的功比较所用的时间
运动时间相同比较路程 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
物理学中引入的物理量 速度 功率
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概念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
单位时间内物体做功的多少
计算公式 V=s/t p=W/t
〔练习反馈〕
课本p167,作业1、2。
课外活动:
1、测算自己爬楼的功率(需要几个同学合作配合)。
2、课外调查:汽车上有速度计,观察汽车在平路上行驶的速度和上坡时的行驶速度有什么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估算大吊车或挖土机的功率,并与吊车、挖土机铭牌上的功率进行,看看自己的估测能力达到什么水平。

初中物理教案三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机械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篇二《实验用刻度测长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能力目标:

1,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应用能力: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

情感目标:

1,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

2,良好的实验习惯.

3,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材分析

学生要先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应当让学生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应当观察清楚.教材对减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一位,并注明单位.

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紧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

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

教法建议

本节为学生第一次动手实验的课程,应当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做实验一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应当尊重实际,不能随便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

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

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

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

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

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

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有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地图上的一段铁路的长度等,介绍替带法等.
篇三《长度的测量误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

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长度测量误差

【课题】

长度的测量误差

【重点难点分析】

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

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

4,新授课:误差

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

【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

【教师指导】

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

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

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

【评价】

1、资料来源的丰富程度

2、内容的祥实程度

3、资料本身的丰富程度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初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文,希望“初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初中物理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