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初二上册地理教案 > 导航 > 湘教版初二上册地理《中国的海洋资源》说课稿

初二上册地理教案

湘教版初二上册地理《中国的海洋资源》说课稿。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要知道高效教学水平可以体现在老师写的教案课件里面。那网上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优秀教案课件?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湘教版初二上册地理《中国的海洋资源》说课稿,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中国的海洋资源》。下面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这三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稿。

一、背景分析

1、说教材

本节教材内容包括多样的生物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巨量的化学资源和保护“蓝色国土”。这节教材虽然内容难度较小,但是对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都具有重要意义。

2、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要求学生掌握我国海洋资源中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化学资源,理解海洋空间的利用。

(2)方法与过程

通过学生观察阅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提取信息能力。

通过对舟山渔场成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通过了解海洋资源利用的现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使学生进一步形成自主意识和提高学习兴趣。通过“保卫蓝色国土”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培养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3、学习任务和学生情况分析

新课标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所以我确定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生物资源为本课重点,由于内陆地区大部分学生对海洋都比较陌生,而且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探究性问题,对初中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为此我确定保护“蓝色国土”为本课难点。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资料,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准备课外搜集信息,以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激发思维。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观察阅读,了解内容;

整理信息,深入探讨;

拓展延伸,培养情怀;

互动小结,布置作业。

下面我将就这五个教学环节作逐一表述: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进入课堂后我首先出示三幅图片,配上伴音《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让从未见过大海的学生闻到海洋气息,看到海洋的丰富资源,激发学生探索海洋资源的热情。

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我引导学生观察这三幅图,阅读课文,并围绕“海洋能给我们什么?”这个问题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由此导入新课。

(二)观察阅读,了解内容

通过学生观察、阅读、讨论发言,知道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多样的生物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巨量的化学资源。

(三)整理信息,深入探讨

1、学习“多样的生物资源”

(1)首先我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得知我国生物资源种类以及主要海产品。

(2)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整理信息,深入探讨。在课前我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广泛收集信息,分析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优势的大致情况。课堂上我出示中国海洋生物资源优势调查图,从中国所处的纬度位置、宽广的大陆架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的原因。从而让学生知道了地跨多种温度带和宽广的大陆架是导致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多样的主要原因。

(3)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后,我进一步指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海洋渔场的分布状况。结合收集的信息,引导学生分析舟山渔场成为我国的渔场的原因:1大陆架广阔,阳光充足,水温较高,动植物生长茂盛;2地处长江、钱塘江入海口附近,河流常年携带大量的有机物;3寒、暖流在此交汇,加上受海岛阻挡,造成上下水层扰动,营养盐类丰富,适合众多的经济鱼类在此生长繁殖。

本部分知识牵动前后知识关联,培养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习“丰富的矿产资源”

在指导学生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后,怎样引导学生理解矿产资源的丰富呢?我们把收集到的信息整理成“海陆主要矿产资源对比分析图”,通过对海陆石油、天然气、滨海砂矿储量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了我国海洋矿产资源的丰富,开发前景的广阔,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习“巨量的化学资源”

为了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我抓住海洋的主角—海水,引导学生学习海洋的化学资源。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到海水中含有多种化学元素,但我们目前开发利用的主要是海盐资源。

我让学生在我国政区图上分别标出我国四大盐场分布地区,在此基础上,指出南方的莺歌海、北方的长芦为我国的主要盐场,且长芦盐场为我国的盐场。

(四)互动小结,布置作业

1、为了让学生在自我总结和评价中得到提高,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结论.

学习体会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积累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体会_________________

收获与困惑_______________

2、本着巩固课堂基础知识,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目标,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我设计如下作业:

(1)以下行为中,属于合理开发利用海生物样资源的是( )

A.尽量多捕捞近海可再生的生物资源,使其为人类服务

B.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资源,努力做到捕养结合

C.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业

D.以滨海增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代替近海渔业

(2)有人称海洋为“乌金的存储库”是因为( )

A.海洋中鱼、虾、藻类等水产十分丰富
B.海洋石油资源丰富

C.海洋盐类储量大

D.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铀矿

(3)通过读图,你认为使海洋

受到污染的途径有哪些?

3、让学生去图书馆查阅更多有关海洋资源的资料

三、教学评价

1、整体把握教材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为此,我们摒弃循章依节,繁说细讲,追求着眼整体,培养能力。设计了“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观察阅读,了解内容;整理信息,深入探讨;拓展延伸,培养情怀;互动小结,布置作业”五大环节,引导学生整体了解教材内容,全面认识海洋资源。

2、构建开放式课堂

新课标告诉我们:构建开放式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精神。课前,我让学生通过课堂查阅电脑、阅读图书、请教询问等途径,广泛收集信息。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了知识准备。从而在“整理信息、深入探讨”的环境中,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变为可能。

3、有的放矢运用媒体

我在课前激趣,课中探讨,拓展延伸等环节中,分别运用了配乐影像、动画图表、动漫画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探究欲望,催生了学生的热爱情怀。

4、注重新旧知识关联

利用“温度带的分布”等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海洋生物资源环境,让学生用分析的目光看到了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的成因。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fwr816.coM编辑分享

初二上册历史说课稿:难忘九一八


难忘九一八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本课是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主要知识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发动对根据地的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导致西安事变最终爆发,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性,同时又理解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动机和目的,为整个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培养学生从视频中捕获信息的能力;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采用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的教育。
3、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案:
(1)、九一八事变是本课的第一个重点。
方案:学生观看视频,然后回答。
教师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由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通过出示阅读蒋介石的密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东北很快沦亡的原因。
(2)、西安事变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同时又是难点。
方案:通过观看西安事变的影视资料,让学生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出西安事变。引导学生分析西安事件背景、时间、过程、结果、意义。通过讨论: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从中体现,中国*的博大胸怀。
二、说教学方法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视频再现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从中获取相关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与兴趣,使他们融于家乡、融于历史、融于国家的命运,并以此产生共鸣。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指导: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主要培养学生以下能力: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透过现象分析实质的能力、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用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从视频、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视频音乐片段。这首歌曲中“我的家”是指哪里?是什么事情使东北发生了变化?是谁使得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学生回答)
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东北人民赶走日本侵略者,重返家园的渴望。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苦难的历史。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大屏展示)1931年9月18日,是一个炎黄子孙不能忘记的日子,是一个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日子。
学习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 “九一八”的一段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大家捕捉这样的信息: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播放《九一八事变》视频)
教师:引导分析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大屏幕展示)
学生回答
教师:面对日本的侵略,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不会无动于衷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时,,驻守沈阳的东北军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蒋介石的态度怎样呢?
学生回答。(大屏幕展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教师:由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了沈阳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4个多月后,结果怎么样?
学生回答(大屏幕展示东三省沦亡)
教师: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又是如何对待我们的同胞呢?(大屏幕播放日本罪行图片)
教师引导分析: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教师:面对日本的野蛮侵略。中国人民和中国*又是如何做的?(展示大屏)
引导学生归纳:东北军和当地人民组成了义勇军,*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这时涌现了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等一些抗日英雄。谁能讲一下抗日英雄的事迹。出示嫩江之战材料。
二、西安事变
教师指图说明:东三省沦亡后日本侵略者在长春建立什么政权?有什么企图?
教师:动画演示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日本侵占东北后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爱国者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下面我们开看一段,西安事变的视频资料
教师:西安事变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发生于什么时候?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结果和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
讨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山万的*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课堂小结(大屏幕展示)利用图来进行小结,将知识落实到图中简化知识点。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知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在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亡。而东北人民不甘心做亡国奴英勇抗敌,涌现了抗日义勇军和抗日游击队两支主要的抗日队伍。日军侵占东北后,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企图将东三省从祖国的版图中分裂出去,接着又向华北进攻,华北危急,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教师:学习了本课内容,有没有哪些历史事件让你印象深刻的?有没有哪些历史人物令你感动的?我们能忘记这段苦难的历史吗?
学生回答。
教师: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要以史为鉴,勿忘国耻。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课堂练习。创新与探究练习册
五、说板书设计:
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31年9月18日
2、地点:东北沈阳
3、过程: ①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
②进攻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5、结果:东三省沦亡
二、西安事变
1、背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过程: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逼蒋抗日
3、结果:和平解决
4、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范文:海洋资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优越的海洋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以及非生物资源,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并进一步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充分认识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了解我国主要渔场的分布,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使学生了解我国海盐和海底石油的开发利用和分布状况。

4.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并且强调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材分析

本节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通过联系旧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的自然基础,即我国有四个近海,并且南北跨了三个温度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然后介绍了我国海洋资源的主要种类,最后还提醒学生我国海洋资源还远没有开发出来,使学生意识到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的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教材在选学材料中介绍了我国之所以在近海发展渔场的原因,应当说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紧接着教材又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发展的海水养殖业。如果说,海洋捕捞是人类纯粹地利用自然条件的话,那么海水养殖是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间接利用,因为这其中加入了人类在技术、设备、人力和时间等的投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方式,教材专门给了几幅图片,扫清了理解的障碍。

第三部分海洋非生物资源的开发,其中着重介绍的是海盐生产及盐场的分布。教材介绍了海盐生产的过去和现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利用海洋资源的历史非常久远,随着科技的进步,海盐开发的种类也日益增多。

第四部分提醒学生要注意借鉴人类开发陆地资源的教训,在开发利用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海洋,培养学生正确的海洋观、环境观。其中的“想一想”活动为学生设置了两个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推测将来的结果。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法建议
1.在讲渔场的时候,要结合初一学过的世界几大渔场形成的条件,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舟山渔场的位置。然后结合鱼汛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舟山渔场成为全国渔场的原因。

2.在讲最后一个框题时,要注意结合过度捕捞海洋生物和海洋污染的事例,强调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资源环境要相统一。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反映海洋污染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海洋污染的污染源,加深学生认识对海洋资源保护的必要性。还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总结保护海洋资源的措施。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陆地上的各种资源,我们知道,我国的国土辽阔,海陆兼备,今天再来看看我国海洋里的资源有哪些。

[活动]读教材中“丰富的海洋资源”自然段,课文中的这几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海洋里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石油资源、海洋资源和海洋能源。

[补充]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空间已不堪重负,地球生物资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海洋在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每年可以向人类提供30亿吨的水产品。所以说,海洋资源的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承转]同学们平时吃什么海产品?你们知道它们产自哪里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主要的渔场

[活动]读我国近海主要渔场和海流分布示意图,找一找我国主要的渔场。并且结合选学内容分析一下我国发展海洋水产的有利条件。(宽浅的大陆架、陆地江河汇入带来饵料、暖流和寒流交汇)

[补充]舟山渔场是我国的渔场。

[转承过渡]除了捕捞外,我国还利用沿海的滩涂发展大规模的养殖业。

[学生读图]解释海产养殖的方法。

[转折]除了海洋的生物资源之外,还有什么资源?

[学生回答]海盐资源、石油资源。

[活动]读我国沿海盐场和近海石油沉积盆地分布图,看看北方海域和南方海域哪个产的海盐较多?为什么?

[学生回答]北方海域产盐多。这与气候有关(降水少,雨季短)。

[提问]我国的盐场在哪里?(长芦)

[转折]大家看我国近海的石油沉积盆地,我国海底石油资源相当丰富,我国已经在渤海、东海、南海等海域开采了石油。

[转折]对于海洋资源,应该说我们开采得还很不够,但是鉴于人类对陆地资源开采的教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开采方式呢?请大家讨论“想一想”中的题目,哪一种捕鱼方式可取?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第一种方式只顾眼前利益,长期下去,鱼的产量会越来越少。第二种方式可以保证人类的持续利用。

[进一步解释]然而,我们现在有很多地区的渔民确实在采用第一种捕鱼方式。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回答]捕养结合,控制近海捕捞的强度,大力发展滨海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

[转折]在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人们又不知不觉地污染了海洋。污染源包括石油开采带来的石油污染,大江大河排入海洋的废水、废液和固体废弃物等。针对海洋污染,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补充]加强立法管理;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宣传,增强全民的海洋意识。
'

探究活动

1、 活动名称:海产品调查

活动目的:使学生充分认识海产品在丰富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同时了解我国海产品的现状。

活动步骤:

(1)寻找10种日常用品,条件是原料必须有海产品。
(2)了解近来这几种产品的销售变化情况和原因。
(3)开一个主题为“人类与海洋”的班会,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2、活动名称:海洋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吗?

活动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并意识到海洋资源尽管是可再生的,但这是在合理利用和开发的前提下,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证看待问题的意识。

活动方案:安排学生查找人们破坏或不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资料,并提出问题“海洋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吗?请你用你的资料来说明你的观点”,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能力目标
1.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意,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2.把握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1.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2.讨论法。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辨析文体,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了解说明对象,明确其特征;局部探究,赵州桥、卢沟桥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解释“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由茅以升创作的《中国石拱桥》,了解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设计(二)
桥是大地上最真实、最亲切的形象,它总是那样的平凡又像是没人关心似的,从溪流的这一边跨搭到那一边,经受千人踩踏,暴洪冲刷,坚贞的挺立是它不变的形象。以上是文人骚客笔下的桥。而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又该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中国石拱桥》。
设计(三)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有不少杰出的发明创造,石拱桥的建设成就就令世人赞叹不已。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看看我国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是怎样向读者介绍“中国石拱桥”的。
二、辨析文体,引导学生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荷情万种(一)
拙政园,撷山川之灵秀,为世人所钟情,不愧为苏州园林之冠。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为世人所敬仰,不愧为花中之君子。
你能想像在拙政园赏荷是多么高雅美妙的事吗?所以,当我听说拙政园要举办首届荷花艺术节的消息时,就迫不及待地想去一饱眼福了。
立秋过后,天还是一样的炎热。走在路上,我还猜度着荷花是否经得起骄阳的虐待,可踏进园门,才隐约听说荷花还没有到盛放的时节。
我略带失望地走在小石子铺成的曲径上,走向了那有名的荷风四面亭。
“苏州好,拙政好园林。四面荷风三面水,红裳翠盖满池心。炎夏惬幽寻。”
这是周瘦鹃在吟唱。
我站在亭边,愣愣地看着四周大片大片的荷叶。层层叠叠的绿,绿得耀眼,绿得洒脱,从四面八方把我包围融合,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要化成一抹绿。我感受到一种清爽直逼我的肺腑,仿佛要洗去心灵的陈年的灰尘。
这是荷风!我已经感受到了!
可荷花呢?我为何找不到它的影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是周敦颐在吟唱。
我印象中的荷花应该是玲珑剔透的,花瓣像用淡色的红玉雕刻而成,袅袅伫立在碧波中,纤长而高傲。它不热烈如牡丹,也不忧伤如秋菊,它只是冷静地思索着、展望着。
如今,面对这么多游人的期待,荷花为何千呼万唤不出来?难道这就是它的傲气?
它是君子啊,它不会去迎合别人的喜好,它只能按照自己的原则办事。
荷花美得超然,但不孤芳自赏,它总有开放的时间。它的美不是妖媚,不容任何侵犯。它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不是被人欣赏,而是奉献果实。它愿放弃美丽而一心酝酿果实——用它的根用它的心。
我忽然间领悟到许多,心情豁然开朗。没赏到风姿绰约的荷花固然十分遗憾,但我的心里早已是荷情万种。
荷花(二)
盛夏,当你漫步在荷花池畔的时候,很自然地会想到宋朝诗人杨万里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你看,那碧波荡漾的水面上,亭亭玉立的荷花,散发出阵阵幽香,沁人肺腑;那托浮在水面上的荷叶,青翠欲滴,那滚动在荷叶上的水珠,犹如翠玉盘中的珍珠,明净柔润。一阵微风拂过,会使你有一种暑气全消之感。再吟诵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佳句,就更觉心旷神怡了。
荷花全身是宝,用途很广,既是食品,又是药物,至于供人观赏,那只不过是一种“副产物”罢了。它的地下茎——鲜藕,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各种维生素及矿物盐等,营养价值很高,是一种很好的水生蔬菜;它既可生食,又可熟食,还可加工成藕粉、蜜饯和糖藕片等,既有营养,又易消化,是妇幼老弱的良好补品。莲子,鲜可生食,也可做汤菜、甜食或蜜饯;干莲子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高达62%,蛋白质的含量高达16.5%,钙、磷、铁质及维生素B1、B2和胡萝卜素的含量也相当丰富。荷梗、荷花、莲蕊、莲须中还含有各种生物碱,荷叶还是很好的包装材料。
如果说到荷花的药用价值,那就更大了。荷花的各部分都可入药。莲须,有固肾的功能;莲子,有收敛镇静之用;莲蕊,有清心、利尿、降压降烦之效;花托、花瓣,有活血祛痰之妙;花蒂(叶中央近叶柄部分)能清暑利尿……
荷花在我国的长江、珠江流域栽植较多,黄河流域也有分布。就品种而言,荷花约可分为三大类,四十余种。其中花藕和花香藕等品种是以向人们提供鲜藕著称;湘莲和向日葵莲等品种,则是以向人们提供莲子而闻名;而花中君子和水花魁等品种,则是专供人们观赏的。
莲藕,虽然一生都在水中,但对水的深度却有一定要求。一般生长初期,以三至五寸为宜,生长后期,一般可控制在一尺左右。在莲藕的枝叶长出水面以后,一旦风折叶柄,水就会从茎管灌入,使整株莲藕烂掉。因此,莲藕的生长发育还与风力大小有关。
2.要求学生粗读两篇文章,并感知它们的区别。
学生谈阅读的感受,只要能谈到一两点就行。
明确:两文同样写荷花。但《荷情万种》是一篇记叙文,兼有抒情、议论。记叙自己去拙政园赏荷的经过,对荷的描写和体验极有层次,先写荷风,续写荷的精神,并巧妙引用古文增添色彩。
《荷花》分别介绍了荷花的观赏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及荷花的分布状况、品种,最后介绍了荷花的生长与水深、风力有关。观赏价值突出其形体美、情态美。食用价值突出强调鲜藕、莲子,略写了荷梗、荷花、莲蕊、莲须。药用价值突出荷花的各个部分,这是我们读者所不了解的。全文语言平实,知识性强,是一篇说明文。
3.教师简介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三、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赵州桥、卢沟桥图片,声屏显示配乐朗读。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旌“四、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1).教师指出说明文是给人以知识的,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从文章中所获得的知识。
(1)学生默读课文,自行查找、概括。
(2)小组讨论,要求人人发言,积极参与。
(3)全班交流。
明确:本文是一篇介绍石拱桥知识的说明文。文章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桥洞成弧形;在世界桥梁出现得比较早;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然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不同形式的石拱桥作为典型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取得的光辉成就。最后又分三点解释了我国石拱桥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综述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新发展。
2).局部探究。
(1)请以赵州桥为例,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①学生齐读第四、五段。
②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中国石拱桥具有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即“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此外,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有不少惊人的杰作。
赵州桥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表明其历史悠久;“非常雄伟”“形状像一张弓”“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结构匀称”“古朴美观”表明其形式优美;“保持原来的雄姿”“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表明其结构坚固;“世界的古代石拱桥”“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唐朝张嘉贞称赞其“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张NFEAF赞其“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表明其成就突出,堪称杰作。
教师总结:赵州桥作为中国石拱桥的代表性桥梁,它从四方面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即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
(2)请同学独立分析第六、七、八段,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多媒体显示:
请四位同学依次填写。
明确:“修建于1189年到1192年间”,距今830多年,表明其历史悠久;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相联而成”“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表明其形式优美;河堤冲毁桥无恙表明其结构坚固;13世纪就闻名于世,受马可波罗的盛赞表明其成就突出。
3.教师总结: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某一事物如何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就在于这个事物的特征。要让别人认识、了解这个事物,就得抓住它的特征来介绍。赵州桥、卢沟桥作为中国石拱桥的代表性的桥梁,都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五、延伸拓展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p98引自《辞海》对卢沟桥介绍的文字,然后与课文相比,多了哪些内容?是否因此觉得课文里对卢沟桥的说明不够全面?
学生明确:《辞海》还提到的内容有:碑亭内有“卢沟晓月”汉白玉碑;桥东附近宛平城内建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纪念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旁另建有新桥等内容。
课文里介绍卢沟桥,着重介绍了它身上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地方,如果像《辞海》那样面面俱到,势必会模糊了文章的写作目的。
教师总结:写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不能面面俱到。
六、布置作业
1.请理清关于赵州桥、卢沟桥的文字的说明顺序。
2.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延伸拓展,便于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请同学展示赵州桥的示意图,小组评议,选出的,进行全班交流。
二、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多媒体显示: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让读者看明白。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正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1.学生阅读上文,初步了解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2.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有关赵州桥、卢沟桥的段落,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学生明确:作者分别介绍赵州桥、卢沟桥,说明的顺序基本相同。
以赵州桥为例说明。介绍赵州桥时,先简单交代赵州桥的地理位置、修建时间及解放后对它进行的修整。接着用具体数字说明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话赞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然后分四点对赵州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创性及艺术价值进行具体说明。第一点是说大拱弧度大,便于车马上下。第二、三两点是从桥拱设计的独创性方面进行说明,即“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这样的设计使桥梁坚固耐用。第四点说桥梁与周围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教师总结:课文基本上是按照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的顺序来分别介绍这两座桥的。
三、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多媒体显示: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
(加粗的词“石拱桥”“桥”“拱桥”能否替换?为什么?)
2.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出现得比较早。(“比较”一词,去掉行吗?)
3.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不但”“而且”能否删去?“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能否调整顺序?)
4.《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加粗的词能否去掉?)
5.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去掉行吗?)
6.(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
7.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②卢沟桥宽约8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朗读句子,思考、体会,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1.不能互换。因为课文是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所以第一句紧扣题目,使用“石拱桥”的概念。远古时候,人们只能以神话的形式认识世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这里只能用“桥”,才能跟“神话”相照应。至于“把拱桥比作虹”则紧扣“拱桥”桥洞呈弧形的特点。
2.“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3.“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4.“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5.“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6.“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7.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教师总结: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二字。
学生找语言准确、严密的例子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须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其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既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又学到写作说明文的技巧。
五、课堂练习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竹 子
竹子这个家族非常庞大。在我国就有250个成员,常见的有毛竹、苦竹、方竹、凤尾竹等十多种。正像菱角不都是两个角的,还有三个角、四个角、无角的一样,竹子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论在形状和“脾气”上都有一定的差别。
其中最重要的是毛竹。它的躯干又圆又粗,魁梧而高大,可谓这个家族中的“大丈夫”,它生性喜酸,专爱生长在肥沃酸性土壤中。毛竹具有坚韧、富有弹性等优点。因而对人类的贡献也,现在家庭中的许多竹制家具都是用它做成的。它还可以供建筑之用,甚至可用来代替钢筋,用于尺寸不大的混凝土构件中。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能概括毛竹躯干特点的四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提到菱角,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分析文中加粗字“在我国”三个字的表达作用。
2.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并思考题目。
3.选四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1)说明对象是竹子。
(2)能概括毛竹躯干特点的四个词是圆、粗、魁梧、高大。
(3)提到菱角是为了说明竹子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论在形状和“脾气”上都有一定的差别。
(4)“在我国”三个字准确地指出“竹子有250个成员”的范围,使句意更准确;去掉后,会使人误认为全世界只有250个品种,与客观事实不符。
六、布置作业
1.介绍当地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要求抓住主要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
2.阅读课本p98陈寿儒的《夜宿卢沟》,思考以下问题:
(1)《夜宿卢沟》主要写的是什么?
(2)它与课文里对卢沟桥的介绍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夜宿卢沟》主要写的是观赏卢沟晓月时的情景。
(2)作者描写的重点是月光和桥下的流水,最后才烘云托月般落到卢沟桥本身,有了前面的渲染,卢沟桥给读者留下美丽动人的印象。这与课文里基本上是平实的介绍大不相同。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教案: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能力目标
1.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意,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2.把握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1.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2.讨论法。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辨析文体,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了解说明对象,明确其特征;局部探究,赵州桥、卢沟桥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解释“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由茅以升创作的《中国石拱桥》,了解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设计(二)
桥是大地上最真实、最亲切的形象,它总是那样的平凡又像是没人关心似的,从溪流的这一边跨搭到那一边,经受千人踩踏,暴洪冲刷,坚贞的挺立是它不变的形象。以上是文人骚客笔下的桥。而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又该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中国石拱桥》。
设计(三)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有不少杰出的发明创造,石拱桥的建设成就就令世人赞叹不已。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看看我国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是怎样向读者介绍“中国石拱桥”的。
二、辨析文体,引导学生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荷情万种(一)
拙政园,撷山川之灵秀,为世人所钟情,不愧为苏州园林之冠。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为世人所敬仰,不愧为花中之君子。
你能想像在拙政园赏荷是多么高雅美妙的事吗?所以,当我听说拙政园要举办首届荷花艺术节的消息时,就迫不及待地想去一饱眼福了。
立秋过后,天还是一样的炎热。走在路上,我还猜度着荷花是否经得起骄阳的虐待,可踏进园门,才隐约听说荷花还没有到盛放的时节。
我略带失望地走在小石子铺成的曲径上,走向了那有名的荷风四面亭。
“苏州好,拙政好园林。四面荷风三面水,红裳翠盖满池心。炎夏惬幽寻。”
这是周瘦鹃在吟唱。
我站在亭边,愣愣地看着四周大片大片的荷叶。层层叠叠的绿,绿得耀眼,绿得洒脱,从四面八方把我包围融合,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要化成一抹绿。我感受到一种清爽直逼我的肺腑,仿佛要洗去心灵的陈年的灰尘。
这是荷风!我已经感受到了!
可荷花呢?我为何找不到它的影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是周敦颐在吟唱。
我印象中的荷花应该是玲珑剔透的,花瓣像用淡色的红玉雕刻而成,袅袅伫立在碧波中,纤长而高傲。它不热烈如牡丹,也不忧伤如秋菊,它只是冷静地思索着、展望着。
如今,面对这么多游人的期待,荷花为何千呼万唤不出来?难道这就是它的傲气?
它是君子啊,它不会去迎合别人的喜好,它只能按照自己的原则办事。
荷花美得超然,但不孤芳自赏,它总有开放的时间。它的美不是妖媚,不容任何侵犯。它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不是被人欣赏,而是奉献果实。它愿放弃美丽而一心酝酿果实——用它的根用它的心。
我忽然间领悟到许多,心情豁然开朗。没赏到风姿绰约的荷花固然十分遗憾,但我的心里早已是荷情万种。
荷花(二)
盛夏,当你漫步在荷花池畔的时候,很自然地会想到宋朝诗人杨万里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你看,那碧波荡漾的水面上,亭亭玉立的荷花,散发出阵阵幽香,沁人肺腑;那托浮在水面上的荷叶,青翠欲滴,那滚动在荷叶上的水珠,犹如翠玉盘中的珍珠,明净柔润。一阵微风拂过,会使你有一种暑气全消之感。再吟诵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佳句,就更觉心旷神怡了。
荷花全身是宝,用途很广,既是食品,又是药物,至于供人观赏,那只不过是一种“副产物”罢了。它的地下茎——鲜藕,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各种维生素及矿物盐等,营养价值很高,是一种很好的水生蔬菜;它既可生食,又可熟食,还可加工成藕粉、蜜饯和糖藕片等,既有营养,又易消化,是妇幼老弱的良好补品。莲子,鲜可生食,也可做汤菜、甜食或蜜饯;干莲子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高达62%,蛋白质的含量高达16.5%,钙、磷、铁质及维生素B1、B2和胡萝卜素的含量也相当丰富。荷梗、荷花、莲蕊、莲须中还含有各种生物碱,荷叶还是很好的包装材料。
如果说到荷花的药用价值,那就更大了。荷花的各部分都可入药。莲须,有固肾的功能;莲子,有收敛镇静之用;莲蕊,有清心、利尿、降压降烦之效;花托、花瓣,有活血祛痰之妙;花蒂(叶中央近叶柄部分)能清暑利尿……
荷花在我国的长江、珠江流域栽植较多,黄河流域也有分布。就品种而言,荷花约可分为三大类,四十余种。其中花藕和花香藕等品种是以向人们提供鲜藕著称;湘莲和向日葵莲等品种,则是以向人们提供莲子而闻名;而花中君子和水花魁等品种,则是专供人们观赏的。
莲藕,虽然一生都在水中,但对水的深度却有一定要求。一般生长初期,以三至五寸为宜,生长后期,一般可控制在一尺左右。在莲藕的枝叶长出水面以后,一旦风折叶柄,水就会从茎管灌入,使整株莲藕烂掉。因此,莲藕的生长发育还与风力大小有关。
2.要求学生粗读两篇文章,并感知它们的区别。
学生谈阅读的感受,只要能谈到一两点就行。
明确:两文同样写荷花。但《荷情万种》是一篇记叙文,兼有抒情、议论。记叙自己去拙政园赏荷的经过,对荷的描写和体验极有层次,先写荷风,续写荷的精神,并巧妙引用古文增添色彩。
《荷花》分别介绍了荷花的观赏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及荷花的分布状况、品种,最后介绍了荷花的生长与水深、风力有关。观赏价值突出其形体美、情态美。食用价值突出强调鲜藕、莲子,略写了荷梗、荷花、莲蕊、莲须。药用价值突出荷花的各个部分,这是我们读者所不了解的。全文语言平实,知识性强,是一篇说明文。
3.教师简介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三、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赵州桥、卢沟桥图片,声屏显示配乐朗读。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旌“四、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1).教师指出说明文是给人以知识的,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从文章中所获得的知识。
(1)学生默读课文,自行查找、概括。
(2)小组讨论,要求人人发言,积极参与。
(3)全班交流。
明确:本文是一篇介绍石拱桥知识的说明文。文章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桥洞成弧形;在世界桥梁出现得比较早;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然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不同形式的石拱桥作为典型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取得的光辉成就。最后又分三点解释了我国石拱桥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综述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新发展。
2).局部探究。
(1)请以赵州桥为例,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①学生齐读第四、五段。
②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中国石拱桥具有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即“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此外,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有不少惊人的杰作。
赵州桥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表明其历史悠久;“非常雄伟”“形状像一张弓”“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结构匀称”“古朴美观”表明其形式优美;“保持原来的雄姿”“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表明其结构坚固;“世界的古代石拱桥”“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唐朝张嘉贞称赞其“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张NFEAF赞其“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表明其成就突出,堪称杰作。
教师总结:赵州桥作为中国石拱桥的代表性桥梁,它从四方面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即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
(2)请同学独立分析第六、七、八段,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多媒体显示:
请四位同学依次填写。
明确:“修建于1189年到1192年间”,距今830多年,表明其历史悠久;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相联而成”“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表明其形式优美;河堤冲毁桥无恙表明其结构坚固;13世纪就闻名于世,受马可波罗的盛赞表明其成就突出。
3.教师总结: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某一事物如何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就在于这个事物的特征。要让别人认识、了解这个事物,就得抓住它的特征来介绍。赵州桥、卢沟桥作为中国石拱桥的代表性的桥梁,都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五、延伸拓展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p98引自《辞海》对卢沟桥介绍的文字,然后与课文相比,多了哪些内容?是否因此觉得课文里对卢沟桥的说明不够全面?
学生明确:《辞海》还提到的内容有:碑亭内有“卢沟晓月”汉白玉碑;桥东附近宛平城内建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纪念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旁另建有新桥等内容。
课文里介绍卢沟桥,着重介绍了它身上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地方,如果像《辞海》那样面面俱到,势必会模糊了文章的写作目的。
教师总结:写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不能面面俱到。
六、布置作业
1.请理清关于赵州桥、卢沟桥的文字的说明顺序。
2.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延伸拓展,便于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请同学展示赵州桥的示意图,小组评议,选出的,进行全班交流。
二、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多媒体显示: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让读者看明白。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正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1.学生阅读上文,初步了解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2.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有关赵州桥、卢沟桥的段落,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学生明确:作者分别介绍赵州桥、卢沟桥,说明的顺序基本相同。
以赵州桥为例说明。介绍赵州桥时,先简单交代赵州桥的地理位置、修建时间及解放后对它进行的修整。接着用具体数字说明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话赞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然后分四点对赵州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创性及艺术价值进行具体说明。第一点是说大拱弧度大,便于车马上下。第二、三两点是从桥拱设计的独创性方面进行说明,即“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这样的设计使桥梁坚固耐用。第四点说桥梁与周围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教师总结:课文基本上是按照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的顺序来分别介绍这两座桥的。
三、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多媒体显示: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
(加粗的词“石拱桥”“桥”“拱桥”能否替换?为什么?)
2.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出现得比较早。(“比较”一词,去掉行吗?)
3.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不但”“而且”能否删去?“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能否调整顺序?)
4.《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加粗的词能否去掉?)
5.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去掉行吗?)
6.(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
7.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②卢沟桥宽约8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朗读句子,思考、体会,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1.不能互换。因为课文是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所以第一句紧扣题目,使用“石拱桥”的概念。远古时候,人们只能以神话的形式认识世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这里只能用“桥”,才能跟“神话”相照应。至于“把拱桥比作虹”则紧扣“拱桥”桥洞呈弧形的特点。
2.“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3.“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4.“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5.“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6.“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7.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教师总结: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二字。
学生找语言准确、严密的例子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须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其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既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又学到写作说明文的技巧。
五、课堂练习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竹 子
竹子这个家族非常庞大。在我国就有250个成员,常见的有毛竹、苦竹、方竹、凤尾竹等十多种。正像菱角不都是两个角的,还有三个角、四个角、无角的一样,竹子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论在形状和“脾气”上都有一定的差别。
其中最重要的是毛竹。它的躯干又圆又粗,魁梧而高大,可谓这个家族中的“大丈夫”,它生性喜酸,专爱生长在肥沃酸性土壤中。毛竹具有坚韧、富有弹性等优点。因而对人类的贡献也,现在家庭中的许多竹制家具都是用它做成的。它还可以供建筑之用,甚至可用来代替钢筋,用于尺寸不大的混凝土构件中。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能概括毛竹躯干特点的四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提到菱角,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分析文中加粗字“在我国”三个字的表达作用。
2.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并思考题目。
3.选四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1)说明对象是竹子。
(2)能概括毛竹躯干特点的四个词是圆、粗、魁梧、高大。
(3)提到菱角是为了说明竹子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论在形状和“脾气”上都有一定的差别。
(4)“在我国”三个字准确地指出“竹子有250个成员”的范围,使句意更准确;去掉后,会使人误认为全世界只有250个品种,与客观事实不符。
六、布置作业
1.介绍当地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要求抓住主要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
2.阅读课本p98陈寿儒的《夜宿卢沟》,思考以下问题:
(1)《夜宿卢沟》主要写的是什么?
(2)它与课文里对卢沟桥的介绍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夜宿卢沟》主要写的是观赏卢沟晓月时的情景。
(2)作者描写的重点是月光和桥下的流水,最后才烘云托月般落到卢沟桥本身,有了前面的渲染,卢沟桥给读者留下美丽动人的印象。这与课文里基本上是平实的介绍大不相同。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湘教版初二上册地理《中国的海洋资源》说课稿”一文,希望“湘教版初二上册地理《中国的海洋资源》说课稿”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初二上册地理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