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高一下册教案 > 导航 > 高一下册地理教学计划

高一下册教案

高一下册地理教学计划。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只有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撰写,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各知识要求。大家在写教案课件前考虑哪些问题?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高一下册地理教学计划,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新的学期,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地理教学任务,特对本学期的教学定如下计划:

一、 学生基本情况

我所担任的2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学生的基础不尽相同,对地理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同,又加上一部分学生本身对学习的兴趣不浓,求知欲不强,这样的情况对地理的教学任务就显的较重,并且不易出成绩.

二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涉及的是高中人文地理的部分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的重中之重.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本学期的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从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其中前三单元是本教材的重点,占授课时间的三分之二.

三 、方法措施

针对班级参次不齐的情况,试图采取以下措施:

1 、让学生试着了解地理这门新的学科,尽量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的知识资料,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如手.

2 、课堂上多关注“弱势群体”,对那些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的学生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也感到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在自己的解答过程中找回自信.

3 、尽量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证明教材中的结论.

4 、 抓落实工作,为构建大厦打好根基.

四 、 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授课阶段2月---4月,第五 、六单元,第七单元的前两节)

第二阶段 期中考试复习阶段(4月中旬)

第三阶段 授课阶段(4月底----5月初,第七、八单元)

第四阶段 期末考试总复习阶段(归类 、过课本 、试题训练)

除了以上的大致安排外,我自己应好好钻研教材,学习大纲,吃透难点知识点,备好课,上好课,做好课外辅导,争取每个学生把基础知识掌握到位.

高秀珍 谭蓓蓓 翟崔峰

凡事预先则立,不立则废,轻拂三月的春风,又开始了2014年的教学,想在语文教学的天地中上绘上绚丽的一笔,就先从通读教材,制定新学年的教学计划开始吧。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32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32篇,略读课文9篇。全书共分8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三个部分。课文由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第八单元两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后面有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学会的字,还有课后练习题和词语花篮。略读课文后面有要求认识的字,有思考练习和词语花篮。在部分课文的练习题后还安排有“学习链接”,分别编排了张衡,陶行知,阿兰。图灵、宋庆龄几个人物的简介,还介绍了清明节、雪顿节的来历及民俗等。在第一、七单元各安排了:“指南针”,分别讲了“在观察中展开想象,使说话写文章更生动精彩”和“结合课文内容阅读、搜集资料”。

本册教科书继前五册仍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单元。他们依次是:多彩的世界、人与动物、科学精神、人与自然、亲情关爱,意志品质、爱国精神、中外文化。每个单题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情操与爱美情趣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激发学生追求理想,崇尚科学,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要完成以下教学任务:

1,识字与写字

(1)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认识250个生字,会写300个生字。

(3)继续练习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楷字,做到规范、整洁。

2。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练习复述课文。

(5)继续学习略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

(6)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7)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3。习作

(1)留心观察,展开想象,乐于书面表达。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学习写感谢信。

(3)能够在习作中合理的运用收集的资料。

(4)能够有顺序的安排文章内容,并把印象深刻的部分写具体。

4,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继续培养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具体生动的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5。综合性学习

(1)综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表达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2)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共有45名,其中男生26名,女生19名。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与农村。绝大多数的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书写认真,爱好读书,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并能进行课外拓展。对写作也有一定的兴趣,有个别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上怕苦怕累,敷衍塞责,懒惰成性。家庭教育环境也较差。本学期对这类学生要采取特殊的方式方法,不断转化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上学期的考试成绩来看,有些学生对基础性的东西掌握的不够好,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欠佳。这也成为本学期教学的聚焦点。

四、本学期奋斗目标

1,本学期要扎实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努力钻研教材教学,准确掌握学生的学情,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不照搬别人的东西,不搞形式主义。

2,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学风。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成绩。

3,做好家长的教育工作。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家长,使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

五,为能达到目标所采取的方法,教学措施。

1,教师要树立努力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要摒弃得过且过的思想。要在实践中思索。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养,以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净化学生。

2,开好新学期的家长会。由于本班学生农村学生居多,家长在教育意识方面有些淡泊,好多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文化程度低,导致好多家长不会辅导孩子。在他们的意识中孩子送到学校就学好学坏就是教师的了。使教师的教学很被动。

fwR816.cOm同步阅读

高一下册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一、 教学内容分析: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课时为1课时。

1、 教材地位:

区位论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其的探究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因此这节不仅阐述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揭示区位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对学生以后学习工业、交通等区位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教材的思路和特点:

本节的教材编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具体分析某种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一知识则主要是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的课改,个性比较突出,他们对感兴趣的知识能有较高的热情和探究的意愿,他们希望能有个表现自己能力的舞台,他们也具备有一定的合作能力,但初中地理知识相当薄弱,地理空间分析和思维能力很差。

三、 设计思想:

以教材为平台,以新理念为指导,依照新课标,活用教材,利用乡土资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运用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启发式讲授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以探究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 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变化;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

(3)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和形成。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景观图认识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差异,理解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对图3、3的阅读和讨论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并认识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3)通过“活动”和“案例”分析探究,熟悉并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方法和农业地域形成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帮助学生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

(3)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思维和探究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2、 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农业区位理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比较法

学生欣赏多媒体播放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成都平原的稻田,华北平原的麦田,内蒙古高原的牧场图片

教师提问: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相同吗?

播放成都平原的稻田和内蒙古高原的牧场图片

提问:1、两地的农业景观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两地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

学生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

1、直观地引入农业生产的区位差异,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选择我国的这两个地区的农业景观进行比较而不选择教材的两幅国外农业景观图,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水平较薄弱。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探究及合作能力

(二)、承转

教师:是哪些因素影响着各地的农业生产选择不同的类型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引出区位的概念)

(三)区位的含义

采用启发式讲授法

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成都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成都平原;二是成都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师提问:内蒙古高原的牧业的区位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

区位的含义不是重点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提问让学生了解区位的两层含义就可以了

(四)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采用小组合作法探究

指导学生读图:根据教材第42页图3.3,思考以下问题: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因素还有哪些?

教师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分析影响下列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展示孟买,北京、罗马位置图,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2、蕉城赤溪的茶园照片

3、海南的橡胶园图

4、蕉城虎坝天湖的反季节蔬菜基地照片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设计意图:

1、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要详细分析,并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农业区位的自然影响因素,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但由于学生刚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分析的问题选择的难度要小。

2、练习中选择当地的农业例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感受到学有所用

3、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能主动的探究。

(五)承转过渡:

那么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都是一成不变的吗?我们来阅读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并完成相应的活动题

(六)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

案例探究:

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七)农业地域的形成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

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和形成

2、案例探究: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1、 多媒体展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景观图片,教师介绍什么是混合农业

2、 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设计意图:

1、 通过混合农业景观图片展示化抽象为直观的,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混合农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有利于学生分析该农业类型的形成。

2、通过案例分析,不仅了解了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了学生思路。

3、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

(八)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有关区位和农业地域形成的基本知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九)课后作业:

1、课本p43“活动”2、3两题

2、p44“活动”第2题

设计意图

1、课后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2、三道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去收集有关资料,做为课后作业能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去完成。

(十)板书设计

七、 教学反思

1、 能结合本校学生的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编排,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 教学的设计能较好的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的教育理念。

3、 能结合乡土资源,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一下册语文《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雷特》教案
广东顺德 黄雯
教学目的
1.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 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品读人物的方法;
2. 启发诱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品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 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课前指导学生阅读作品并写出短评,课堂上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归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2. 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资源
《哈姆雷特》剧本、计算机网络、《哈姆雷特》课件、贝多芬《献给爱丽丝》
教学程序
一、课前展示课题(幻灯片1),同时播放贝多芬《献给爱丽丝》。
导语:
文学是人类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许多优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感染着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思考和启迪。前段时间我们阅读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且写出了短评,今天这堂课,让我们来谈谈阅读《哈姆雷特》的体会。
对一部戏剧,我们可以从语言、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品评。今天我们着重谈谈《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找出品评人物的一般规律。
二、展示教学目标:通过讨论掌握品评人物的方法。(幻灯片2)
三、引导学生讨论:
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思想观念、阅读心理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是不相同的。
展示恩格斯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幻灯片3)
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眼中的哈姆雷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展示《王子复仇记》剧照:哈姆雷特特写镜头。(幻灯片4)
三、学生畅所欲言。
从开头和结尾可见,哈姆雷特是冷静而理智的。
哈姆雷特具有坚定的信念,富有责任心。
从哈姆雷特的语言可见,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诈。
从情节分析,哈姆雷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从语言上看,哈姆雷特复仇为的是尊严的重建,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从全篇情节看,哈是一个悲惨的英雄,是一个罪人。
哈姆雷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
从“戏中戏”可见,哈姆雷特的聪明机智。
哈姆雷特勇敢的承担了扭转乾坤的任务,他是一个矛盾、孝顺、懦弱、可悲的人。
从他的话可见,哈姆雷特是一个厉害的批评家。
福丁布拉斯与哈姆莱特复仇之比较,两点相同,三点不同,由此可见哈姆莱特行动上的消极。
从他的语言看出,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教师引导:
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创作方法上要“莎士比亚化”,称赞莎士比亚剧作情节丰富,浑然一体,赞许他历史剧中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他以奇伟的笔触对英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转折斯的英国社会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画。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18岁时他和一个比自己大8负的农场主女儿结了婚,几年后就做了三个孩子的父亲。22岁时他离开家乡独自来到伦敦。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三,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错误的喜剧》。
写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亚赢得了骚桑普顿勋爵的眷顾,勋爵成了他的保护人。莎士比亚在90年代初曾把他写的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献给勋爵,也曾为勋爵写过一些十四行诗。借助勋爵的关系,莎士比亚走进了贵族的文化莎龙,使他对上流社会有了观察和了解的机会,扩大了他的生活视野,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从1594年起,他所属的剧团受到王宫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詹姆斯一世即位后也予以关爱,改称为“国王的供奉剧团”,因此剧团除了经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宫廷中演出,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进而蜚声社会各界。
1599年莎士比亚参加了伦敦的环球剧院,并成为股东兼演员。莎士比亚逐渐富裕起来,并为他的家庭取得了世袭贵族的称号。1612年他作为一个有钱的绅士衣绵还乡,四年后就与世长辞。
四、展示:名家观点撷英。 (幻灯片5)
哈姆雷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梁实秋)
哈姆雷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苏联阿尼克斯特)
哈姆雷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报仇的事他不配干,所以迁延不决。(歌德)
教师试评:哈姆雷特具有远大的理想,他最终的目标不是复仇,而是扭转乾坤。
五、总结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与创作成就,是他的代表作。
(1)《哈姆雷特》的现实性:
《哈姆雷特》取材于《丹麦史》中的一个古老的故事。剧情写的是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但很容易使人联想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现实。
(2)哈姆雷特的形象特征:
①哈姆雷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国的剧作家莎士比来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娶了他的母亲。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
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奥菲丽娅的父亲。奸王有所察觉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后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②哈姆雷特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他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与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这是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
同时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以及他本人在个性上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弱点,也是他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能有意识的运用这些方法,当然品读人物形象的方法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中不断的补充。
六、表演短剧
展示:人物表(幻灯片7)
教师评点学生表演,每位同学都已经进入角色,基本上能够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流程:
课前自学:
一、了解文学常识
1 、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2、楚辞体
特点:楚辞体又称骚体,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二、古汉语知识积累(解释加点词语)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古今异义词(解释)
⑴朕: ⑵考: ⑶以为: ⑷代序:
2、活用词(找出活用词并指出活用情况和解释)
⑴名余曰正则兮 ⑵字余曰灵均
⑶纫秋兰以为佩 ⑷朝搴阰之木兰兮
⑸夕揽洲之宿莽 ⑹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⑺不抚壮而弃秽兮
3、句式(指出特殊句式)
①恐年岁之不吾与
②肇锡余以嘉名
③纫秋兰以为佩
课堂学习
1、 齐读课文,读出感情。(小组竞赛,教师指导)
2、 学生展示译文,有感情地诵读。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啊,我伟大的父亲名叫伯庸。正在寅年寅月呀,又是寅日的那一天我降生了。我的先父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节,一开始父亲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名叫正则啊,给我取字叫灵均。
我既然有了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这美好的才能。我把江离和白芷披在身上啊,又联缀起秋兰把它作为自己的佩巾。我感念光阴像流水一样迅疾,赶不上啊,惟恐年岁不等待我。清晨我攀折山上上的木兰啊,傍晚我采摘江洲边的宿莽(来润德润身)。太阳与月亮快速运转,未尝稍停啊,新春与金秋依次更替。感念树上黄叶纷纷飘零啊,我害怕美人年华老去。为什么不乘着正茂的年华废弃污秽的行径啊,为什么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驾着快马飞快地向前猛奔啊,请跟我,我为你先行给你充当向导
3、每个学习小组对文章进行质疑,确定一个研究问题,并试作分析。上课展示。(从内容\形式\音律上\对屈原形象的把握等,教师分类梳理)
小组研究的问题:
如:为什么屈原花那么多的精力强调自己的优秀?
为什么屈原把自己打扮得像个女性?
自我研究的答案:
4、在全班范围内研究探讨:
1、谈谈你对《离骚》语言表达特色的理解。(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1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2比兴手法的运用。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3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
4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
5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6、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5、比较文天祥之选择生与屈原之选择壮烈投江,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谈。
(言之有理即可,小组竞赛)

课堂小结: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屈原是中国文学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雷雨


雷雨
教学目标:
1、 了解剧本文所展示的矛盾冲突及冲突的性质,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
2、通过品味富有个性化、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特殊心态及其个性特点;
3、 品味戏剧台词的丰富的内涵,透析它们的言外之意;
教学重点:学会揣摩戏剧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复杂个性。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构建对戏剧语言的个性化解读
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 导入
上世纪60年代,有一位年轻的日本作家访问中国,他专程登门拜访了剧作家曹禺先生,并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希望日后也能写出像您的《雷雨》那样的杰作来。” 这位日本作家是谁呢?他就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雷雨》是曹禺在中学时期开始构思,在大学毕业时完成的话剧处女作。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部年轻的作品,成为大江先生眼里“丰碑”式的巨著呢?
二、 介绍作者及情节
1、曹禺,原名万*。1910年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完成了处女作多幕剧《雷雨》,一年后,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并感动得为它掉下了激动的眼泪。它的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从1935年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相继拍成电影、电视连续剧。继《雷雨》之后,作家又写了《日出》、《北京人》、《原野》等剧本。解放后,有《胆剑篇》、《明朗的天》、《王昭君》等剧本。
2、介绍戏剧的基本知识
语言、人物与戏剧冲突是构成一个剧本的三要素。其中,语言是剧本的基础,是第一要素。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观。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环境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和情节。
3、梳理全剧情节
学生画一张作品人物关系图,了解全剧情节。
4、《雷雨》为题的作用
作家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三、研读文本
引入:提供鉴赏人物视角
“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黑格尔《美学》
“我确实太喜欢曹禺剧本中的语言了,每次读曹禺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练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钱谷融《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境界——关于〈雷雨〉欣赏答问录》下面,让我们进入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场景,解读《雷雨》那“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世界。
(一)学生初读,谈对周朴园的印象
周朴园在文学界是倍受争议的人物,大家探究:周朴园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对鲁侍萍的情感是真还是假?
(二) 进入具体语言情境
情境一
朴:(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0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朴: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朴:(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 无锡呢。
 鲁: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朴: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哦,好地方。
解读步骤:
1、 “我们”在表意上有什么作用?(暗示两人有过不寻常的关系)
2、通过贯穿全戏的时间概念“三十年前”(让学生找出第一场戏中“三十年前”共出现12次)来深入了解周、鲁两人特殊的关系。
教师提供材料 :曹禺在序幕中明确写出的人物关系表
周朴园――某煤矿公司董事长,五十五岁。周繁漪--其妻,三十五岁。周萍--其前妻鲁侍萍生子,年二十八。周冲--繁漪生子,年十七。鲁贵--周宅仆人,年四十八。鲁侍萍--其前妻,某校女佣,年四十七。鲁大海--侍萍与前夫周朴园之子,煤矿工人,年二十七。鲁四凤--鲁贵与侍萍之女,年十八,周家使女。
从这表中你能看出什么奥妙吗?
明确:鲁侍萍被周家赶走是发生在27年前。
问:那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30年前,难道是作者记错了吗?
提供解读视角:
凡是你不想记忆的东西,你总是会忘记的。 ——(奥地利)弗洛伊德
周、鲁确实存在过真实的爱情。因为对他们而言,27年前是一个悲惨的时刻,根据弗洛伊德的推论,他俩潜意识里都记住的是30——27之间的三年幸福生活,所以他们对话中反复出现的是“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概念,并不是作者记错了,而是更逼真了人物的心理。
3、关于“洋火”
问:朴 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答案很明确:“是的”。按理说,回答只需两个字就很清楚了,可鲁侍萍为什么还要加上这样一句话: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① 有意识:鲁主动地以无锡引起了两人的对话,当然希望这场有关往事的谈话能持续下去,所以,有意识地提出30年前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勾起周的回忆,引发新的话题。②无意识:说话过程中鲁的思维不由自主地回到30年前的生活当中。
问:那为什么不是别的生活细节,而单单提到“洋火”呢?
可能是与点火、点灯有关的情景。如侍萍生孩子受了病总要关窗户,所以室内经常点灯,周在灯下照顾鲁的情景。如鲁在灯下一针一线的绣那朵梅花的情景,或是共同照看当时尚小的周萍,其乐融融,其情温馨。用“我们”一词是那样的自然,实在是情不自禁啊。
对周、鲁来说,无锡,正是这段美好生活的见证。所以会说,无锡是个好地方。
可是,这段甜蜜的爱情没能维持多久,因为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而导致两人分手,是什么事呢?
过渡到情境二
鲁: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解读步骤:
1、 女生读,男生点评。
2、 体验“你们”与“你”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感受。 “你们”一词共出现多少次?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你们”一词反复出现共六次,表明侍萍心中怨恨的对象除周朴园以外,还有其他人,那就是文中出现的“老太太”。故事发生在30年前,即文中的“光绪20年1894年”,在清末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是不被传统认可的。周鲁二人的关系正如,《红楼梦》中的宝玉和晴雯,《家》中觉慧与鸣凤的关系。再看周朴园30年前的处境,他也不过20多岁的小伙子,在上面还有老头子、老太太、大家庭,他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所以,“你们”一词传递出来当时抛弃鲁的不只是周,更主要的是封建大家庭。
3、 教师提供相关材料:
“鲁侍萍被周家赶走,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不可违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
——曹禺《雷雨》创作回顾
点拨: “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作者的补充很重要,那么,当周朴园后来得知侍萍被赶走,有没有行动呢?(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这句话,想象周朴园当时沿着河失魂落魄地发疯一般地寻找,感受周朴园内心极度痛苦状)
情境三
周朴园: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周朴园: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解读步骤:
1、讨论:这两段话你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
真实:保留旧物三十年,保持旧习惯三十年;另外吃斋念经三十年,对现在的妻子非常冷漠,也都表明他已经是心如死灰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我们似乎看到的是一个爱得深、痛得切的周朴园。
虚伪:周朴园的怀念是虚伪的,他主要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罪过,掩盖他不光彩的过去,维护他在家庭中的威严,显示周家是个体面的家庭,抬高他在社会上的地位。
他现在年纪大了,而他的妻子繁漪又是桀骜难驯的女人,他常感到家庭生活的不如意,时有孤独寂寞的感觉,“他对侍萍的思恋、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这既可填补他那丑恶空虚的心灵,又可显示他的多情、高贵。”
四、小结:
“人是怎样获得一个灵魂的?通过往事。”“正是被亲切爱抚着的无数往事使灵魂有了深度和广度,造就了一个丰满的灵魂。”——周国平《时光村落里的往事》
周朴园有哪些往事?
一、无锡好时光。二、逼走梅侍萍。三、旧日的世界。(旧衬衣旧雨衣旧家具老习惯)
那周朴园是不是一个有灵魂的人?(小结本堂课内容,引出第二课时)
第三、四课时
引出:周朴园是不是一个有灵魂的人?(小结第一课时内容,引出第二课时)
一、研读文本
情境四:
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
┅┅
周朴园:(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
1、品味舞台说明
“痛苦、汗涔涔、喘出一口气、沉思”这些舞台说明真切的反映了周朴园的内心世界:痛苦、愧疚,内心忍受着巨大的折磨。
2、当周朴园和侍萍谈起无锡的一件往事时,叙述却大相径庭,为什么?
身份:年轻小姐——下等人
行为:很规矩——生前是不规矩的,不很守本分,跟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
梅小姐是否规矩影响到他是否规矩,美化侍萍是为了美化自己,明白了周朴园如此叙述往事的目的,他是为了掩盖当年抛弃侍萍的行径。
终于他发现侍萍不仅没死,而且就在眼前时,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变
过渡到情境五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不是我要来的。
朴: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解读步骤:
1、分角色朗读。
2、教师提供揣摩人物语言的方法:
(1)、联系上下文语境品读
(2)、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
(3)、探究舞台说明
(4)、借助心理学分析法
3、 4人小组充分讨论周朴园大变脸的原因
参考:俩人此时地位太悬殊了,他怕自己的财产、地位、名誉受到威胁,更不愿鲁侍萍来冲击他目前的家庭秩序。根据舞台说明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发现眼前的老妈子已不是过去年轻漂亮的梅侍萍了,使周从怀旧的感情回到了现实,在现实中经过情感与理智的较量,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所以周用如此绝情的方式来结束对梅侍萍的幻想。这非常符合周的身份和心理特征的。如果周和鲁相认、抱头痛哭,那是有违人性发展的,是不可想象的。
当周朴园弄明白鲁侍萍这次的出现纯粹是邂逅相遇,他又是怎么表现的——
过渡到情境六:
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接过支票)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
周朴园 :侍萍。
鲁侍萍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就算得清的。
解读步骤:
1、 通过支票这一解决的方式,你对眼前的周朴园有什么看法?①为自己,用钱将鲁家人打发走,封住他们的嘴,让“鲁家的人以后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免除后患。(自私、冷酷)②为自己:真正的要弥补罪过,表达忏悔之意,求得内心的安宁。③为侍萍:想让鲁安度余生,为她提供生活保障。(有温情、有良知)
2、点拨:“五千块钱的支票”对周、鲁而言,是一个什么概念?请看两句话:
“鲁大海:对仆人你们这些混帐东西,放开我。我要说,你故意淹死了二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和
“鲁贵对四凤:(汹汹地讲)脸呢,又学你妈的那点穷骨头,你看她!跑到八百里外,女学堂里当老妈:为着一月八块钱,两年才回一趟家。这叫本分,还念过书呢;简直是没出息。”
根据这两句话,我们可以得出两组数据:就周朴园赚的一次昧心财来看,五千块钱的支票等于总收入的七百五十七分之一;就鲁侍萍一月八块钱而言,五千块钱的支票等于她五十二年的收入。两者比较后,你能对周朴园有什么新的认识?
小结:刚才的讨论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周朴园的内心世界极为复杂,在他身上,这种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人情味与铜臭味,时时交织在一起。难怪曹禺会说:
‘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多个小工,这是他的人生;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曹禺与语文教师谈〈雷雨〉》 
二.品读 “哦”字
在这部分对话中,哪个词出现的频率最多?“哦”字
师:戏剧语言特别讲究个性化,每个人物的用语、语气都各有特色,可文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相同的“哦”字呢?它们语气读法都相同吗?俗话说:“言为心声。”这个字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心理?大家仔细品读这些“哦”,分别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分段表演朗读,读出“哦”的不同语气语调,学生点评
周朴园用语“哦”字示例:
⑴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⑵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⑶哦。
⑷哦?你说说看
⑸(苦痛)哦!
⑹(汗涔涔地)哦。
⑺哦,救活啦?
⑻哦。
⑼哦!
⑽(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⑾哦,侍萍!(低声)是你?
可以从以下方面去理解,表演读。
有一般的应答词;有资本家对下人漫不经心的口吻,语气平淡停顿稍短些;表示惊奇,声调要上扬;内心有愧疚,可以短促重读;受指控后做贼心虚的窘态,语气轻、短。认出侍萍时的恐惧、失态,可以短促重读;注意标点符号对感情色彩的影响。
三、 揣摩潜台词
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人读原句,其他同学补出潜台词
(1)“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到这儿来了!”
潜台词:为了敲诈我,你可真费尽了心机啊!
(2)“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
潜台词:说出我们过去的丑事,不仅会让外人笑话,也会让你我的子女笑话的,如果我这一张脸没有地方摆的话,你那一张老脸就更没有地方可摆了,因为我毕竟是男人,你毕竟是女人啊!
(3)“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潜台词:你大不了想敲诈我几个钱,好吧,你开个价吧!
(4)“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明确:潜台词:你我以前的事,千万别让他知道;否则,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5)“不过是——(顿)他很大了,——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死了的。”
潜台词:你千万别让他认你为母亲,这会影响他前途的。
四、学生表演或播放视频
五、小结
1、人们常说人生如戏,其实戏又何尝不是人生呢。
1997年12月11日,北京上演了“北京人艺”排演的新版《雷雨》。剧中周朴园的扮演者郑榕,此时已是73岁高龄,在此之前他扮演这个角色有400多场。当掌声响起时,郑榕自己却说,”到了这次演出,我才刚刚弄明白,周朴园是怎样一个人。”真可见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雷雨》真是一部内涵丰富的伟大杰作,也许,这恰恰是《雷雨》的魅力所在吧!
2、名家评说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 ——巴金
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李健吾
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他,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黎烈文
……真正吸引他的,不仅是情节本身的曲折性,而是在这曲折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生命形态,或者说,他是自觉地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与认识注入多少有些现成的“情节”中的。 ——钱理群
《雷雨》的创作标志着曹禺是以一个具有自己创作个性的剧作家出现在剧坛上的;他写出了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并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话剧民族化、群众化的初步的尝试。 ——田本相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


课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教学目标: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
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设问:
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
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
不可。此处用了“比兴”手法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
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
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有三次提及“淇”水。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
第二次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回忆嫁时的情景,也以打湿车上的帷幔来喻自己的择婿不慎 。
(这里也可以说是女子回娘家又路过淇水。淇水汤汤来衬托渲染女子孤独无助,内心悲愤极不平静。)
第三次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就是一个比喻的用法,就是说,做什么都要有个限度的意思。
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
三、概述诗歌中男女主角的性格特点。
氓:乖僻、虚伪、薄情、暴虐、始乱终弃、言行反复
女子:纯真、热烈、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四、有人称《氓》是“中国第一弃妇诗”,也有人认为这不是弃妇诗。请说说你的看法。
1、这是弃妇诗。氓之前渴求和女子结婚,后来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氓从内心里背叛女子,抛弃女子,从肉体上摧残女子,所以这是一首弃妇诗。
2、这不是弃妇诗。《氓》中的女子并没有被赶出夫家,而是主动与男子决绝。面对氓感情上的冷淡,女子没有哀求乞怜,主动修好,她的内心经历了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伤痛悔恨——深刻反思——总结教训——毅然决绝。
《氓》中的女子是不满丈夫对她感情的冷淡、变心和家庭暴力而主动离开夫家的,既然是主动离开,那么何来“弃妇”之说呢?如果把她定性为弃妇,那是对女性反抗男权社会、追求女性独立的可贵精神的一种否定,也在无形当中削弱了对氓的批判力量,因此,不能将《氓》定性为弃妇诗。

高一下册物理教案:功率


课题

功率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际理解功率的概念
(2)能运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功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物理道理,有叫科学技术应用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重点

功率的概念

难点

运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功的简单计算

【新课导入设计】

问题: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上楼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楼只用了40s,请问:⑴小明在两种情况下,做的功是否相同?

⑵你认为这两种上楼做功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___

【重难点突破环节】

一、关于功率的概念

1.用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来类比,讲述功率的定义:

回答预习题1、2、3

教师强调讲解公式的意义及用法

W相同t小p大

t相同W大p大

可变型为W=pt和t=W/p

2.学生回答预习题4

教师强调单位

p——功率————瓦特(W)或千瓦(KW)

W——功—————焦耳(J)或千瓦时(KWh)

t——时间————秒(s)或小时(h)

学生回答预习题5和6

5.根据上面所学,试着完成下面几个比较简单的判断题:

(1)做功快,功率大;做功慢,功率小;()

(2)做功多,功率大;做功少,功率小;()

(3)做功时间短,功率大;做功时间长,功率小;()

(4)相同时间内做功多,功率大;相同时间内做功少,功率小;()

6.马用150N的水平拉力拉着重2×103N的车子,在水平公路上10分钟内匀速前进3×103m,求:⑴车子受到的阻力。⑵马做了多少功?⑶马的功率多大?

做课内探究的2、3

2.功率的计算公式:

例题1:一个体重为400牛的学生在10秒内跑上4米高的楼,则

(1)这位同学所做的功为多少

(2)功率是多少?

3.功率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叫,简称,用符号表示。1W=

例题2:甲机器做功时的功率是5000W,它的物理意义:表示这台机器________________.

乙机器做功时的功率是20000W,它的物理意义:表示这台机器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台机器中机器做功快,

二、介绍一些常见物体的功率:(见课本)

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记住人平时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W.

【小结与回顾环节】

学生回答这节课的收获

【拓展延伸环节】

推导计算功率的另一公式:

说明用这一公式也可以计算功率,若v是某一时刻的速度,,还可以用它计算某一时刻的功率。

一辆小轿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该隧道,若该小轿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6000N,则(1)小轿车发动机的功率为多少,

(2)则5秒内发动机所做的功为多少

【巩固测评设计】

1、单位时间内叫做功率,它用来比较。在正常情况下,人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瓦,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2、某人在30sS内把60N的重物搬到12m高的楼房上,此人对重物做的功是J,做功的功率是W。

3、两台起重机的功率之比是1:3,如果它们完成的功相同,则它们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互动方式

学生回答

教师强调

互动方式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互动方式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

学生计算

互动方式

学生回答

教学反思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离骚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过程与方法: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出回答。
重点讲解下列实词的意义:
修姱:修洁而美好。
羁: 喻指束缚、约束。
谇: 谏诤。
怨: 恨。(“恨”在文言中多为“遗憾”义)
浩荡:多义词,这里为“荒唐”义。
民心:人心。(前文“民生”可解释为“人生”)
溘: 突然。(“溘然长逝”中的“溘”即为此义。)
忍尤:忍受强加的罪过;尤:这里作“罪过”讲。(“以儆效尤”中“尤”即此义;“怨天尤人”中的“尤”为“归咎”义;“无耻之尤”中的“尤”为“特异”、“突出”义。)
反:文言文中多作“返”讲。
忳:忧闷。
岌岌:高耸的样子。(“岌岌可危”中的“岌岌”形容十分危险。)
陆离:修长的样子。(“光怪陆离”中“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4、 学生说出课文意思。
要求:指名3—5人回答;纠正。
5、课堂练习:(幻灯打出)

区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之 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2)以 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
竞周容以为度
(3)虽 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四、作业
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 指导朗读
1、注意节拍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讲解: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注意延长 如:悔相道之不察兮—— 忽反顾以游目兮——
讲解:“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
3、注意重音
4、注意感情

讲解: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注意读出感情。诗人在感叹时要读得深沉而有力,诗人在充满理想时要读得激越而昂扬;读出诗人在遭受屈辱之后的悔恨和愤懑;还要读出诗人在“众女”种种丑态面前所表现出的高昂气节,在崇高理想面前所表现出的一往情深。
二、 当堂背诵
三、 研讨课文
1、理解思想内容
分析、讨论、概括:
§(1-7): 述怀, 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8-13):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
2、 赏析重点诗句
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明确:(幻灯打出)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客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四、分析特色
1、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 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3、 赋的运用。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 比兴手法。
屈原比兴手法的运用,较《诗经》亦发展了一大步。(重点分析“比”)
(幻灯打出)
(1)王逸《楚辞章句》评《离骚》: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2)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离骚》:
其行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思考:王逸、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屈原在《离骚》这首诗中所运用的比兴手法的?
讨论,明确:
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托物喻志的手法,为后代诗人作家所普遍借鉴,成为我国诗歌的抒情传统。借景抒情、托物以讽、悲秋伤春成为唐诗宋词的主调,正说明了这种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和巨大生命力。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圆之能周兮”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等。
五、布置作业
1、 下列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 你最喜欢《离骚》中哪两句诗,哪句或哪几句诗引起了你的共鸣,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只要能抓住一点即可。
3、 课外阅读《语文读本》第8课《屈原诗两首》(《涉江》、《国殇》)。
教学后记:
本课的难度较大,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讲起来也感到困难重重,今后,我们该考略降译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先预习,先弄清楚文章的文意,然后再去教,是否更合适一些。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一下册地理教学计划”一文,希望“高一下册地理教学计划”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高一下册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