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读书心得3篇。
每朵花都没有一样的时候,人也是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心得也不例外,在学习中,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尝试过写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优秀有创意的心得体会要怎样写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孔子教育思想读书心得3篇,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提出了: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范文1
假期里,再一次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在思想上又有了深一层的认识。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学习,教师喜欢教育教学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现,使学生完全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生本教育最主要是注重教学的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它是一种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或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
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变师本为生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引导者,而且要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引领学生去生产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最后让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孩子一旦全情投入,那收获一定是丰硕的。
生本教育,一种美好而理想的境界。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一理念,它也将成为我们今后不断追求与努力的目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范文2
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学习,教师喜欢教育教学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
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伟大的祷文: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话,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这样的课堂不要怕走向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生本教育改革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东方讲究系统的、秩序的儒家文化传统,这种作为背景的文化,是不可能也不必要抹去的,它会顽强地表现出来,成为教育改革的潜在的稳定的甚至是制衡的力量。由此,我们朝着生本的方向进和体系性的较为彻底的改革,乱不到哪里去,反而会在独特的文化背景下结出丰花硕果。《新基础教育改革不是哥白尼式的革命》中也强调了这样的观点,基础教育改革不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它不是简单的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彻底分离,而是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和与时俱进的过程。美国素来就比较强调儿童个性,推进儿童中心教育当然也是必要的,但却可能产生较多的问题;然而,在我们传统的文化氛围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如同晴空之见云霓,会产生优势互补的效应。
韩愈也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书中还谈到了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即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江苏洋思中学闻名遐迩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与生本教育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知该校蔡林森校长是否读过这本书或聆听过郭教授的报告?洋思中学取得了巨大成功,生本教育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应该说,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教育实践取得了同样令人瞩目的成绩,充分体现了这种理念和教育体系的强大生命力。
反思我们的教育习惯,有太多的以师为本、目中无生,也有太多似是而非的看似以生为本、实则以师为本的例证。包括学校内部的某些汇报课,包括我自己的某些教研课,当然也包括某些带头人、特级上的示范公开课,或多或少过于强调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我不由得想起我们课程资源开发小组研究的核心课程资源教材的适应性应用策略的研究子课题,分明也是在适应教师适应学生等角度改变、替换、拓展、重构、自主开发教材,原来一切的适应就是为了学生更自主高效快乐地学习。但愿我们在实践生本教育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在彷徨中探索,在摸索中奋进,也在反思中不断落实和提升我们的生本理念。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范文3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后,我受益非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感受。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由郭思乐教授首先提出并倡导实施的,是针对过去教育教学中方便老师的教学或者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从教材到教学方式、从教师到学生一整个体系颠覆了以往依靠老师、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倡导以学生为本,激扬生命的主旨。这一体系在全国范围已经实施了20年,而我校在2009年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下开始实施。一开始对生本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放开手脚,怕学生这不懂那不懂,又怕学生不能接收,通过生本理论的一些培训和观摩成功老师所获得的经验,对生本教学的方式增强了信心,逐步的把生本教学的模式搬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收获之一: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增强
以往所任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直是困扰自己的一大课题。在对这届学生的生本实践中,通过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积极发言,到有的时候放手让学生来讲题,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以往所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在一开始初一的时候,很多同学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可是随着学习难度的逐步深入,由于长期的被动接受,很大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逐渐消失,特别是初二的分化时期感到尤为头疼。而在本次生本实践的过程中,我欣喜的发现,学生不但顺利的渡过了分化期,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还有提高的趋势。课堂上,结合具体的题目,通过一些同学讲解,另外的一些同学纠错,老师通过真诚的表扬结合小组与个人的计分的方式,让学生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找出他人错误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一开始进校的时候,本班与同类班级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经过一年的实践,在及格人数上就基本持平,进入初二以来,在及格人数和平均分方面都成功的超越了同类班级,不过在优生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我相信,坚持不懈的运用生本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方法,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努力,今后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收获之二:学生的信心得到了提高
我校的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农村,淳朴是他们的优点,可是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充分的放开自己的思维与活力,以往的课堂上,更多的是看到他们的拘谨、束手束脚,在很多孩子的理念里,课堂上专心听老师的讲解的学生绝对是好学生。可以看出很多学生也是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导致学生逐步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当被动接受已经成为习惯,课堂上要再想他们专注的接受40分钟或者是45分钟,与心理学上的认知规律是相悖的。这直接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伴随着的就是学习上越来越没有信心,进入恶性循环。通过生本教学模式的引入,小组之间、组员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与沟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与途径拓宽了,老师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说得更多了,做得更多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小组之间的竞争使他们更加大胆的投入到课堂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惊喜的发现,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胆小的同学也能在课堂之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特别是这个时候往往能够得到其他同学自发的掌声,让我感到,学生的可塑性其实是出乎了我的意料。反思以往的教学,保守的的确是自己而不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学生之间产生了督促与帮助,事实证明,学生之间的督促有时比老师对学生的督促还要管用。课堂上,小组与小组的竞争、学生与学生的竞争,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的信心也得到了提高。这与新课标中要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完全是契合的。
当然,参与生本教育教学实践这条路应该还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应该加强理论学习与大胆实践,相信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能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3篇
教育教学是高校永恒的主题,面对新形势发展的要求,高校只有在遵循其内在逻辑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改革才能适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育书籍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范文1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它犹如一丝曙光,引领着我走出教育的误区,走向光明。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让我深感教育原来是如此的美丽。以下是我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些体会: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陶行知讲生活就是教育,是对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改造,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本意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人的心智,才能的不断增长和完善,教育是对学生经验的改造。而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以内,这是极有力量的。同时陶行知又认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有选择地生活,选择生活就是选择教育,不是把教育简单地生活化。任何生活都是教育,但任何生活不都是我们理想的教育。只有健康的生活才是我们健康的教育。生活教育另一层意义是人类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学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学生需要恋爱,那么我们就对学生进行恋爱教育,学生进入青春期,就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因此,以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情景创设。在教学中大胆鼓励,积极引导,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投入到教学中来。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先生的第一面大旗。在教学中,教师常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至于学生愿不愿学,是否开心快乐,不为教师所关心。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学。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师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不是教师把做的道理填鸭式地交给学生。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师道尊严,新颖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我在实践教学中,经常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少了,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明显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以上都是我的一些肤浅的见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把这种理念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堂课上,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学生活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解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关于教育读书心得3篇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育就应该多读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于教育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1
《爱心与教育》深入浅出、亲切感人的教育,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是李镇西老师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都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潜移默化的爱,这种爱充盈着整本书,也冲击着我的个心灵世界。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以爱,这种爱不是高高在上的平易近人,而是拿他们当朋友的朋友之爱。当看到李老师与后进生万同的故事时,我是如此感动。作为一个老师,能够对一个学生费如此大的心思,那么什么样的学生不会被感化呢?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学习李老师善于锻造优秀学生的卓越人格;实施民主科学与个性化教学,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后进生。像李老师那样,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后进生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我把李老师书上提到的马特洛索夫的一句格言铭记于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要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的伟大,对祖国、对社会、对学生是如此的重要。也要让学生有这种感觉,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伟大,找到生存的意义。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生命的舞台中演绎好自己的角色!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芒!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不偏爱分析能力强的优等生,不歧视具有实践创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老师们,不同爱好的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但是,如果老师能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能充分体现,成功智力的学生也会大大增加,个性+特长的学生也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心滋润童心,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中,爱在点滴之处读了《爱心与教育》,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学生,需要的是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需要的是李镇西老师的那份坚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精神家园式的班级,关注每一个学生,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去创造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
关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2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镇西老师爱的回报,让我不止一次感动的流泪。李镇西拥有了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是他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牢固的防线。其实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诠释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因为他明白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学生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感情,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必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李老师认为自己目前远没有达到宗教的境界,但是把教育当做我热爱的事业,并尽量使自己逐步具备一种宗教情怀。因此,他自觉地记录、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于是便有了持续不断的班主任工作日记。这已经不是他的工作常规,而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了。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着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又倾注了多少爱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关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3
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来自同一个省份,也许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搭乘这列火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气有多恶劣,将这批乘客安全送达,将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珍惜上来的每一批乘客,关心每一位乘客,为他们送上最贴心的服务,最真诚的问候,最美好的祝愿,让每一位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都得到心灵的享受,这样的旅途才算愉快。题记
花了一些时间,终于把《爱心与教育》读完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几年的教学,让我渐渐明白,老师的行为在学生们的心里会种下怎样的印象。以前我的两个课代表喜欢冲着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大喊大叫,我发现之后并没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他们,而是先让他们停止叫喊,然后走到这名看似有错的学生跟前轻轻地询问缘故。之后我的课代表意识到他们的这种做法并不能顺利解决问题,反而会把矛盾激化,她们不但向我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好,还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办法。一次日记中,他们曾这样写道:长大之后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当我的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不是先去责骂他,而是先问明原因,然后虚心地教给他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知道到他们能这样想,我很欣慰。
在独生子女日益成长为社会建设者的同时,我们才渐渐发现他们责任感的缺失和爱的缺乏。真诚与善良似乎在这个社会成了一种无能的表现。看看时下充斥的书籍,多半是为升学而准备的辅导书,其次是幽默故事书、漫画书,真正净化学生心灵的书籍少之又少。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懂得如何张扬个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们知道要考上大学,却不知考上之后该做些什么;他们明白要踏实工作,但方向在哪里却从来都不明确。这分明是一种责任心与爱心的缺乏。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李老师的教育手记,让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内心的宽容,真诚的关怀,不仅仅是为了当一名好老师应该这样做,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爱的驱使,让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凭着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把幸福与快乐送达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我们会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努力做教育这趟列车上的爱心传递员,让真诚、善良、友爱陪伴学生走过以后的人生旅程。
教育办理读书心得3篇
教育的全面提高和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育管理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管理读书心得范文1
《陶行知教育著作》读书心得
陶行知先生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启发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陶子,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们广大教师的指路明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认真地向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学习。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知道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读了陶先生的文章,深有体会: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教学脱离生活已越来越远。孩子们成天埋于书堆里,以高分遮面。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如此,每个一线教师应该弘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敬业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所以作为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响应首先把修师德放在首位的号召。一个好的师德可以净化教师自己的心灵,每天充满快乐;一个好的师德可以让学生们心存温暖,这份温暖激励他们朝更好、更强去发展。我们又何乐而不为之呢?
教育管理读书心得范文2
《班级常规管理与教育》读书心得
作为一名青年老师,我感觉自己在很多方面还需要继续学习与提升,通过前几年的班级管理工作,让我更清晰地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对班主任工作的了解不够深刻,对学生所产生的问题不能沉着应对等等。为了弥补不足,我经常虚心地向同事请教,把她们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好经验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在完成日常工作之余挤出时间看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这既能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和实操能力,又能提高自己对教书育人的思想认识。
近期通过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我有幸阅读了《班级常规管理与教育》一书,翻阅此书,我心里的窗户突然打开,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前一部分是理论阐述,是研究班主任工作的专家所撰写的;中间是相关的专题研究,是课题研究成果;后一部分是实践经验,是工作在中小学第一线的优秀班主任撰写的。其中的不少文章都曾发表在杂志上,实用性强,很有借鉴意义。让我明白了很多班级管理的道理,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治班之策,使我体会颇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的不容易。
班级的管理工作是繁琐的,班主任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而这一工作尽有热情的态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与一种可以唤醒心灵的爱。这本书就给了我很大的理论支撑与实践经验。通过对《班级常规管理与教育》一书的阅读和理解,师爱与教育行为、师爱的效能、师爱的传导这三个篇章与我的思想产生了共鸣。我觉得爱才是教育好孩子的根本,爱才能让一个班级无比团结向上。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一个班级能否健康和谐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自身素质和对班级管理的指导艺术。那么如何才能当好一个班主任呢?一、要搞好小学教育,必须注重班级管理,而班主任又是班级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与科任教师、沟通学校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作为班主任,自己总觉得就应该比别人思路更开阔些,办法更多些,责任更重些。一个班级就如同一个家,学生如同孩子,班主任就是这个家的当家人,孩子的方方面面自己必须了如指掌,因此教育方法就要灵活多样,还有要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思想倾向以及行为习惯。班主任有责任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同样有责任让这个家充满生机,充满和谐、充满激情和成功。那就是班主任应本着建设一个具有优良班风,培养一批立志成才的学子的目标而努力。有责任让优秀生德才兼备,有责任让中等生信心百倍,有责任让落伍者幡然醒悟,改过自新,奋勇直追!那就得有一颗慈爱、宽容、乐观的心。
教育管理读书心得范文3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不仅仅老师要读书,每一个想提高学识的人都要读书。在这短暂的一个学期里,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学期来读书的心得。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说到做到,从不失信;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尊重学生,一视同仁;讲求效率,仔细认真;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话又说回来,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教育著作读书心得3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教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育著作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著作读书心得范文1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有感
前几天,我认真拜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62条《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能让我细细思索的是这两段话: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的更聪明;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
想想自己的教学,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很重视我们教的知识学生记住了多少,我们所教的方法学生学会了多少,学生的分数是不是理想,习题是不是会做。我们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没有去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久而久之我们教出来的部分学生也就不会思考,也懒得去动脑筋,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就变成了少数优生的天下。中等以下学生坚守:沉默是金。我们的基础教育就决定了三六九等。这是我们小学教育的悲哀。
很多的时候我们还会抱怨学生的纪律不好,用了很多的方法:鼓励的、惩罚的,结果效果不理想,其实我们真的应该从自己身上找一找问题。今天读了建议的63条,我才明白我们身上缺少的是一种叫做思考的东西,缺少的是思考带来的新颖,缺少的是思考带来的丰富,缺少的是思考带来的吸引和榜样的力量。
仔细观察学生们的眼睛。不管是怎样的课堂,只有学生的眼睛反映的是思考的眼睛,这堂课才是最有效的。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每位学生眼睛里闪耀着光芒,闪耀着思考的幸福的光芒!
教育著作读书心得范文2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读《不跪着教书》前是书名的独特吸引了我,读《不跪着教书》后是作者对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启迪了我。该书是著名教育家吴非对一个个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没有空洞的说理,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深入透彻,读完耐人寻味。何谓不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又该怎么教书?带着期待与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它,一边读一边深深地被它吸引了。
书中篇篇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正如吴非老师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由此引出一个话题:不跪着教书,教师怎么样做呢?在书中给了我明示:
不跪着教书,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
师德是为师之本,是教师的灵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包含深刻的道德意义。因此,高尚的师德情操应当成为教师追求的首要目标,而热爱教育,献身教育,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则是高尚师德情操的基石。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保持高尚的情操,这才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头顶天,脚踏实地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给与学生快乐与幸福的人,一个能够感染学生,给与学生良好品德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想起来就会含笑于心的人
不跪着教书,教师应该具备精湛的教研能力。
当一名教师容易,当一名具有精湛的教学能力的教师难,时代在呼唤师德的同时也在呼唤着师能。娴熟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学效果的基础,这个教学能力有些是可以用语言来向别人表述的,有些只能意会。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具有鮮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逐步形成,这无疑要求我们要像对待绿叶上的露珠一样认真精细地善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平素的工作一板一眼,要精致每个环节,细雕每个问题,准确地传承文明,科学地启迪智慧,让受教育者真挚地感悟人生。教师在课堂上的人文意识、专业技能,包括他对学生的态度,和蔼可亲的面容、亲和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影响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念。我们的教学任务不是单纯教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才是我们每位老师的根本所在。更新知识,学会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力求创新,会用现代化手段教学,身心健康,这是师能的呼唤,这更是站直的教师的追求所在。
不跪着教书,教师还应与时俱进,永具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教育。未来教育的挑战,不仅是针对学生,更重要的是针对教师。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将是21世纪教育的宝贵财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创新的天地,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发展、创新的同时,自身也要不断创造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价值,做到在继承的同时有所超越。经验诚可贵,创新价更高。有专家说,以前的知识是50年更新一次,而今天每三年就要更新,甚至更短时间。可见多读书,不断学习是何等的重要啊!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常教常新,永远流淌着时代的春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开拓创新便是教学的源头活水。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的教育放在首位,人文为本,育人为先,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人文教育,重要的是关注人的健康成长。
教育著作读书心得范文3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最近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厌倦那种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中国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中国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中国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等等。从职业日里,孩子们学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赚多少钱,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存活的?因而,孩子们对职业的选择从小就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也能了解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受几千年的陈旧思想观念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护下把社会想象的过于美好,长大后社会竞争力低下。从这些对比中不难看出美国在教育真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他们把人看成教育的主体,那么教育面对的人就是学生,也就是现在我国讨论的谁是教育的主体的问题。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
我们正在进行课改,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己动手动脑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与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例如我们现在开设的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还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选择体验的职位,学会承担、学会接受。但是,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素质教育还仅仅只限于各个学校,学校不可能包容整个社会,它不可能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而社会又没有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建设相应的设施,开展各种相应的活动,所以,中国的素质教育只浮于表面,还没有深入。
素质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开放的视野,有创新的教育理念。仿我者死,创我者生,陶行知先生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创造是教育的核心、灵魂,愿中国教育创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开得更美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