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政府会计制度心得体会 > 导航 > 关于小企业会计制度学习体会与总结

政府会计制度心得体会

关于小企业会计制度学习体会与总结。

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都会不有不同的心得。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理解,可以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相信每一个人在小学和中学都写过不少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为了更好的记忆,也是为了可以把这些感悟都记录下来。写好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做呢?你不妨看看关于小企业会计制度学习体会与总结,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关于小企业会计制度学习体会与总结》是一篇好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把错别字改掉了,为了大家阅读方便。

今天想讲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财政部财会[2004]2号文关于印发《小》的通知的背景及其会计制度在我国目前会计标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部分简单介绍财会[2004]16号财政部关于印发《小型工业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衔接的通知》,关注新老会计制度衔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协助企业避免处理不当造成较高的转轨成本;第三部分主要选择《小企业会计制度》中部分与原行业会计制度或企业会计制度中差异较大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觉得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相关问题。

首先来讲第一部分也就是小企业会计制度产生的必要性以及在我国会计标准体系中的地位。

按照原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文的标准,工业小于300人或3000万销售或4000万资产,批发业100人或3000万销售,零售业100人或1000万销售的均为小企业,而或字是并列连词,换言之这之中有一个条件达到的,就是小企业了。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工业企业法人中,按这样的中小企业标准,小企业占工业企业法人总数近95%;小企业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50%。由此,小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可见一斑。而随着国退民进,经济市场化的深入,新兴行业的日新月异,小企业的数量与作用也只会与日俱增。在讲究可比性、写作网,教您怎样写范文 一贯性的市场中,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企业会计制度,显然令人菲荑所思。

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相当部分小企业的会计机构不是很健全、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各项管理制度较不规范,有欠健全,要其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难度也不言而喻的。另外小企业一般不公开向社会筹集资金,经济业务也不复杂,金融机构、财政部门等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为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信息,所以也没有必要承担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高昂的核算成本。为此,财政部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制定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对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小企业会计制度》是不是就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产物呢,今后是否还要转换成《企业会计制度》?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两方面来看,首先小企业操作规范并非我国所独有,在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存在,而且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对中小企业会计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目前正在致力于中小企业会计标准的制定,旨在于为世界各国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提供相应指南。所以说是过渡产物恐怕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现实。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企业管理比较规范,在可预测的将来有可能转化为大中型企业,小编 或者有向社会公众集资要求的。企业也可以根据制度规定直接选择实施《企业会计制度》,避免两次转轨所带来的不必要成本。

不过,对此我想说的是。在目前各类会计界专家学者普遍提倡有条件的企业尽可能选择实施《企业会计制度》的这个大背景下,我们还应有个冷静的思考与独立的分析以作出合理的判断。首先选择实施《企业会计制度》还是《小企业会计制度》并不是衡量或者区分企业财会核算好坏的标准,至少也不应该带有这层思想来选择实施什么样的会计制度。其次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成本远高于《小企业会计制度》是个无需争议的现实,这从欧美国家企业就两种会计准则标准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争议其实也能一溃真意。而企业如果愿意采用更高的标准来管理企业,完全可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核算、理财方案、税收筹划的方方面面,做足做好自己的内部管理工作。至于能否立即达到必须实施《企业会计制度》的强制性标准时,大家也可以看看制度标准,就中国目前的证券市场而言,不彻底解决好股权分置的问题,要大规模发展证券市场恐也不太现实,1200点左右的市场其实堵住了我们公开发行股票的途径。至于企业债,在我国如此苛刻的入围条件下,恐怕比成为上市公司更难以实现。至于三年内不符合小企业标准,要三条标准同时达到中型企业才成,范文写作 而目前大多民营企业强调专业化合作经营,管理外包的前提下,也未必定会在短时入围。

说了那么多只是想说明,我们在执行审计过程中应该向客户宣传《小企业会计制度》选择的必要性,毕竟在执行审计过程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审计较企业会计制度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便利,也能节省较大的审计成本。当然这也仅是个人看法,仅供大家选择参考。

如果关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大家可能知道我国目前执行的16个会计准则中最后三个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存货与中期财务报告均为2001年颁布,于2002年1月1日起实施,而2002年至今没有一个新准则出台,要算有也只有在2003年4月修订了一个《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那为什么速度突然减慢了?这恐怕与大洋彼岸的美国于2001年12月的安然事件虚报5.52亿美元盈利的丑闻,2002年6月施乐公司5年内虚报64亿美元销售收入丑闻等一系列的丑闻有关。不客气的说就是强调以规则为基础,有着洋洋五百余万字的《美国会计准则》纵容下的产物。百密终有一疏,再强尽的规则也不可能穷尽经济界的万物。而以规则为基础的《美国会计准则》则为企业人为的最全面的写作网站 交易设计和组织创新提供了余地。2002年7月30日《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出台,其实就是从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由规则为基础的《美国会计准则》向以原则为基础的《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而规则与原则其实也就是我们数学中所谓的列举法与归纳法之间的差别而已,归纳自然是最好的列举,只不过要求更高的执业的判断而已。既然我国会计准则的参照物《美国会计准则》受到了质疑,当然准则出台速度就有所减缓。而从近期出台几部准则征求意见稿来看,还是比较切合我国实际情况,贴近《国际会计准则》的,这当然是可喜的表现。不过对于我们在执业过程中的要求也就更高,不仅需要会计职业判断来选择会计政策,更需要我们审计人员通过职业判断来为企业听诊把脉。

今年6-9月财政部已尺会计准则方面则有2个基本准则即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与20个具体会计准则发布了征求意见稿。各种日常写作指导,教您怎样写范文 而大家知道的,到目前为止的1个企业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和16个具体会计准则(其中:现金流量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或有事项、借款费用、租赁7项准则在全部企业执行)及财政部配套的准则指南与讲解和问题解答,最近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2003版不含问题解答的汇编本就有130余万字。这些内容的量对我们执业人员来说简直是惊人的,大家开玩笑再下去CpA的考试与目前司法考试的量也几乎相差无几了。

而自主管会计、审计官员财政部长助理由冯淑萍更换为王军后,不仅强调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更强调审计准则的接轨。目前我们知道的就有18个审计准则或实务公告即将出台,其中8个是对老准则的修订。刚在上周五中注协又颂布其中九项准则的第二次征求意见稿,11月15日之前要收回征求意见,看来正式稿非得要赶在年底之前正式稿与我们见面。

这个量并不轻松,其中个别准则已引入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相关内容。

大家有兴趣可以上本所的网站看看,全文都有。

所以这部《小企业会计制度》也是对相关准则的修订,其实也是利益各方博奕的产物,客观的说执行的成本已远较《企业会计制度》低。

提供最新和免费范文模板参考 比如:考虑到长期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较难确定及计提长期资产减值过程中需要较多的职业判断等情况,小企业制度中仅要求对短期投资、存货及应收款项计提减值准备,不要求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考虑到小企业投资的情况较少,完全运用《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规定可能存在困难,制度中对于小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与重大影响的投资,仅要求按照简化的权益法核算。当然在简化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遗憾,下面会谈到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

对于借款费用的核算,要求小企业在固定资产开始建造至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所发生的专门借款的借款费用,均可资本化计入固定资产成本,而不必与资产支出数相挂钩。

对于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由于在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过程中涉及的职业判断及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等困难,小企业制度中对于符合融资租赁条件的固定资产,只要求以合同或协议约定应支付的租赁款及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其他有关必要支出来确定其入账价值。(没有要求按会计准要求在原帐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的现值孰低入帐的原则,当然也就不存在两者差额未确认融资租赁费用一说了)

对于《企业会计制度》中提供的一些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结合小企业实际,选择了其中比较符合小企业特点的方法,如要求小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长期债券投资的溢折价摊销方法应该采用直线法等等。

我们知道我国会计标准体系第一层次是《会计法》和紧随其后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这两个法规都明确规定要统一我国的会计制度。那么自《小企业会计制度》颁布后,与2001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2002年开始实施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才真正完善了我国会计标准体系第二层次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顺便要说一句的是这些制度其实并没有包括以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由于这类企业在业主权益方面较为特殊,决定其既无法适用《小企业会计制度》,又无法适用《企业会计制度》。这类企业的会计规范,目前尚处于真空地带。相信这种局面不会持续太久。有关部门肯定会专门针对这类企业制定相关核算办法的。

在我国会计标准体系中第三层次的则是专业会计核算办法,从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出台到目前为止已出台了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民航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等15个核算办法,那我国到底有多少行业及日益出现的新兴行业恐怕只有天知道。也因此不少会计界的理论与实务人士普遍认为这些专业核算办法的出台与返回行业会计制度差异不大。另外,在这财政部规范的三大标准体系外还有财政部会计司推出层出不穷的《关于企业会计制度与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从2002年10月发布的第一个解答到2004年7月的第四个解答和财会[ 2001]43号文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及其相关准则问题解答共五个解答和财会[1998]66号文《关于执行具体会计准则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问题解答》的通知,《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会计制度》虽已被《企业会计制度》所取代,但该解答的部分内容至今依然有关效。这六个解答不知该算在哪个层次?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也被这些解答修订得千疮百孔,下位法与上位法的冲突似乎也已见怪不怪。当然这只是学术的争论的自由,我们可没有什么会计操作的自由,既然顶头上司下文了,当然得实事求是的贯彻与不执不扣的执行。

那么第二部分就是想简单介绍一下2004年10月27日出台的财会[2004]16号财政部关于印发《小型工业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衔接规定的通知衔接规定的出台要比小企业会计制度晚6个月,财政部在此过程中事实上也作了广泛的调研,估计是对小企业的财务状况有了进一步的掌握。所以后者其实比前者在对财会人员的账务操作方面的要求有了较大程度的降低,这在实务操作中也更具可行性。如果大家实在没有充分时间研习制度,那么熟悉衔接规定也不失为可行之策。

财会[2004]16号文也就是衔接规定。其实是根据财政部2001年2月颁布的财会[2001]17号文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制度》有关政策衔接问题的规定及2003年11月4日财会[2003]31号关于印发《工业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有关问题衔接规定》的通知两个文件的简化。

衔接规定主要分为调账原则及会计处理与账目调整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就是谈到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之初,企业在进行新老制度衔接之前,首先需要对企业进行清产核资。清产核资工作的扎实与否将直接导致会计制度执行的好坏。尤其是对有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三个准备金科目的相关资产可能发生的预计损失应作出较为充分的估计,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进行核算。这项工作如果企业没有在2004年底做好的话,就需要我们在审计企业2005年年报的时候补做。

具体核算时企业应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企业会计制度衔接规定中还要求设置执行新制度前的损失和执行新制度预计的损失明细科目。小企业则没有设置明细核算的要求,但处理原则其实是一致的。这些调账先冲转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如未分配利润不足以冲减损失,还应依次冲减盈余公积。企业会计制度衔接规定中还可以冲资本公积科目,小企业衔接规定则没有类似规定。盈余公积不足冲减部分,只能以负数在未分配利润项目中反映。企业会计制度衔接规定要求在未分配利润项目下单列项目反映,这其实同出一理,并无较大差异可言。

总之一句话执行新制度后将要告别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在财政部会计司对《小企业会计制度》讲解中在谈到取消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时的理由是为了简化小企业会计核算,没有设置过渡性科目的必要,而是分别情况,直接处理。财政部一句轻描淡写的话,但其背后的份量却把广大会计审计人员压得喘不过气来。这事实上也就堵上了不良资产长年累月挂待处理财产损益的漏洞。即将到来的2005年年报审计就因此大大增加了我们与被审单位的沟通难度。这也是想讨论的一个话题。这里其实又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原先已挂在待处理科目上的,即使打算默认不良资产都不可能,因为在报表上已没有该项目,有意见认为挂在其他资产上进行保留意见披露?似乎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另一种是执行新制度清产核资核出的不良资产,是默认不处理,还是转挂其他资产也值得我们探讨。

不过,对于我们审计人员而言如果能做好企业这方面的说服工作,将为我们以后审计年度的工作带来莫大的方便。如果不趁这次会计政策变更的机会进行追溯调整的话,今后就再也没有追溯调整的可能。而随着审计要求的越来越高,会计稳健性原则使用的越来越频繁,一旦相关准备的计提不得不采用未来适用法的话,审计过程中发生的沟通成本将会变得异常的高。因为如果我们不能在新老制度转轨过程中做好三项准备的计提工作,在以后年度的期末计提准备金时,将会搞得报表很难看,因为三项准备的计提都需要扣减帐面利润,同时又无法冲减应纳税所得额。就会形成亏损企业税照交的局面。

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顺便要提的是2005年8月9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第13号令《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企业的各项财产损失,应在损失发生当年申报扣除,不得提前或延后。非因计算错误或其他客观原因,企业未及时申报的财产损失,逾期不得扣除。这事实是对国税发[2003]45号文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的进一步细化与明确。这一条其实对被审单位有着很强的说服力,企业不怕财政却怕财税是大家所公认的,所以有些会计制度与准则企业可以不听话,但对税收规章却很敏感。这个13号令其实也大大扩展了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仔细研读对我们的收益应该不会浅。税收规定有时居然成为了能使我们说服企业调账的上方宝剑,说悲哀也好,说无奈也好,但总是一种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

衔接规定的第二部分是账目调整。在这一部分中共有23个账目调账项目,其中就有10个也可沿用旧账的项目,这事实上也就极大的减化了新老制度的衔接工作。调整项目没有难度,对大家而言小菜一碟。这里就不再展开。

可能是考虑到小企业执行制度中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于今年5月号至9月号的财政部法定刊物之一的《财务与会计》上又连续刊载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讲解至今还没有刊登完。这个讲解应该说极为详尽、具体,对刚刚从业人员而言可谓一部不可多得的,实务性极强且言简意赅(gai)的好教材。但因为下面要对制度进行较详细的比较阐述会涉及相关内容,这里就不再展开。只是有几点较制度与衔接办法更为清晰的,简单提一下。

一、在谈到小企业会计制度适用范围方面的7点内容中有两点内容是新的:

1、关于外商投资小企业的适用问题,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基于国民待遇原则,只要它们符合小企业界定条件,允许与国内小企业一样,采用《小企业会计制度》。这话听起来有些上纲上线,居然扯到国民待遇,在谈到内外企业所得税并轨问题上怎么没有顾及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不过从另一层面上到能看出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成本确实远较《企业会计制度》低。这其实与我们的观点是相符的没有条件的就不必非执行《企会》有那份功夫还不如好好练好企业的内功。

而外商投资企业年度会计报表要参加八部委联合年检,必须编制现金流量表。这对小企业会计制度16条规定的企业对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具有选择权其实是一个否定。在今后的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作为财务报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金流量表的可能还真不能轻易取舍。

2、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企业,特别是那些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业,如会计、律师、评估等中介机构,可能由于雇员人数与业务量等原因按标准可以归属于小企业,但基于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与公众利益的直接相关性,对这类企业中规模较大的,原则上应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二、进一步明确小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仅涉及报告年度或以前年度的销售退回,对于日后期间发生的其他事项仅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

三、关于会计报表附注信息的披露:

比较明确的说明了《小企业会计制度》仅要求小企业披露一些主要的会计政策及或有事项和除销售退回以外的其他对小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重要影响的日后事项。要求披露小企业在当期与所有者或出资人之间进行的往来交易情况,目的在于分清会计主体,帮助使用者了解小企业当期从事交易的真实情况。这自然与我们日常审计过程中出具的年报附注有较大差异。而事实上我们所用的年报附注也是参照独立审计准则后续教育丛书之二审计报告的模式,这种模式明显地高于了对小企业的要求。这从另一角度是否也值得我们今后审计考虑参照?

四、进一步规范了将企业会计制度中补贴收入科目的内容并入营业外收入科目;将应收补贴款科目的内容并入应收账款科目;将劳务成本科目的内容并入生产成本科目。

由于本所没有订阅该刊物,待全部刊登完毕后,如果感兴趣可以复印给大家阅读。

第三部分想通过《小企业会计制度》与原行业会计制度有关变化及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异同,在学习过程中有关体会与大家交流一下。当然也不可避免的会谈到在实务处理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税收问题及会计准则的执行问题。

货币资金项目变化不大,还是三个老科目。现金短款计入管理费用,长款计入营业外收入,虽然不符合配比性原则。但却强调了经营管理的责任,可谓是从细微末节处体现谨慎性原则。银行存款的短款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计入营业外支出,主要是考虑银行损失不完全是企业责任。小企业制度没有明确,一般意见是营业外支出,但个人看法还是要视短款原因来定性。确实由于企业原因造成的短款还是应该计在管理费用科目中。在谈到短款的时候有一个问题需要明确。就是根据根据国税发[2003]45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的规定,纳税人必须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才可以在税前扣除,这与下面谈到的资产类损失的处理是一个道理。否则需要进行纳税调整。而上文谈到的第13号令《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对此也做了进一步明确。只是为配合2004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国税总局曾于2004年6月30日下发了一个《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已取消和下放管理的企业所得税审批项目后续管理工作的通知》也就是国税发[2004]82号文详尽的界定了以前税收规章与许可法不符之处的废止内容及修正办法。有一段时候,媒体对此进行了不恰当的宣传,误以为许多财产报损问题可由企业自行解决而无需经财税审核。而事实是只是税务机关管理方式的变更,实质性内容并无较大变化。只是更强调企业自行建账管理,税务机关加强检查而已。这里谈那么多也是认为需要与企业沟通好,多与财税咨询、沟通没有坏处,尽可能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时滞损失。

在其他货币资金科目中有一个新规定就是要注意把存款存入证券公司不能想当然的记入长短期投资科目,而应在实际购买证券时再通过本科目进行结转。换句话说在还没转作投资前,该款项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还是应当作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不易视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

1101号短期投资科目第3点规定的持有期间收到的股利、利息除在购入时记入应收股息科目的股息外,不确认投资收益,冲减投资成本,该项内容为原制度所没有。这完全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投资》的规定而来的,所以投资准则即便没有在全部企业中执行,但其相关规定还是渗透到企业会计制度之中去了。另外小企业制度只要求按短期投资的总额账面价值与市价相比,而无需再按类别或明细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工作量。该科目在使用过程中与税收规定的差异还是不小:

1、在持有期间所获得的利息收入虽然在会计处理上冲减投资成本,但却是税法上所谓的应纳税所得额。因为我国税法规定:被投资企业对投资方的分配支付额,如果超过被投资企业的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金而低于投资方的投资成本的,才能视为投资回收,冲减投资成本;一般的分配当然不可能超过也就只能进行纳税调整。超过投资成本的部分,视为投资方企业的股权转让所得,应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依法缴纳所得税。这必须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而在持有期间所获得的股利收入,基于我国先税后分的原则,只要被投资企业与投资企业享受相同的所得税率,因为被投资企业分配的股利已纳税就不必由投资企业重复计缴。在事实上我们也务必注意:由于股利收入涉及到先税后分的问题,所以股利收入要比投资转让收入的实际税负低,这事实也是企业税收筹划的一个方面。

2、国债利息收入及财政部发行的公债利息收入在会计上确认为收益,而税法规定免征,这点企业比较熟悉。不过转让国债的处置收益还是需要并计应纳税所得额的。这一点在审计过程中时常碰到,在调账过程中还碰到不少麻烦。

1102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为原制度所没有。该科目与小企业制度另外两个存货跌价准备及坏帐准备的道理是一致的,操作上并不复杂,关键是上文提到的怎样与企业做好沟通。否则的话保留意见的内容可能会更多。另外一个需注意的问题就是三项准备与税法规定的协调问题。准备所造成的财务与税收差异顾名思议当然是时间性差异,本来是可以通过纳税影响会计法的递延税款科目来进行处理的,但因为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应付税款法,所以在实务操作过程中,要说服企业尽可能对税项调整做好备查登记。特别是企业在实际发生帐面损失时,而先前已计提相关准备金时需要调减应纳税所得额,税务机关纳税调减往往比较难,所以更需要有详尽的依据才能获得税务机关的认可,这时的备查账簿就更不可少了。

1111号应收票据科目变化不大。只是不论《企会》还是《小企会》关于应收票据贴现的核算均明确规定:无论应收票据上的风险与报酬是否转移,均转销应收票据的账面价值。但财会[2004]3号文《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四)》却明确规定如果企业与银行金融机构签订的协议中规定,在贴现的应收债权到期,债务人未按期偿还,申请人负有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还款的责任,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因风险与报酬均未转移。似同企业以应收债权质押借款,而不应冲减应收债权账面价值。应收票据的贴现按照该规定操作。这就值得我们在审计过程中注意。如果继续追溯的话这其实还涉及到财会[2003]14号《关于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从事应收债权融资等有关业务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大家有兴趣也可以上本所网站查阅。

1121号应收股息科目也为原制度所没有,原制度将反映在其他应收款科目中。科目的内容应该是顾名思议,要注意的是购入到期还本付息的长期债券应收的利息,在长期债权投资科目核算,不在本科目核算。这很显然,因为应收股息科目是流动资产科目,而到期一次性付息的长期债券的利息显然已成为了长期资产。

1131号应收账款科目应该是大家相当熟悉的一个科目,不过由于涉及到出售债权、债务重组等旧瓶新酒的问题。关于出售应收债权的问题,小企业会计制度讲解以及[2003]14号《关于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从事应收债权融资等有关业务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都有很具体的阐述,大家可以参看相关文件,时间关系这里不再展开。

应收账款第4点规定期末应对应收账款余额进行全面检查,合理计提坏账准备,而根据坏账准备科目的规定对于没有把握收回的应收款项,均应计提。计提的方法有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销货百分比法和个别认定法。这个规定曾经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过程中有过争议,就是企业是否只能挑选其中的一种方法计提坏账准备,后来准则解答规定只要有合理依据可以分别对明确的坏账损失采用个别认定法,其他的应收款项可以在其他三种方法选择一种。这种解释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因为虽然企业计提准备金仍需进行纳税调整不影响国家税款的流失,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应该有较大的自主性,但考虑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与一贯性保持一种最适合自身的方式而采用是必要的,如有变化必须在会计报表中附注中有详尽的披露(也即变更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

谈到应收账款自然涉及到债务重组问题。概括的说就是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清偿某项债务的,债权人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科目,债务人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这是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为注重稳健性原则而舍弃配比性原则的又上经典案例。现在在理论界与实界还有一个共同的争议,就是债务人计入资本公积科目的收益在税务上是仍需照章纳税的,那么这块税是冲减资本公积呢?还是直接通过纳税调整最后冲转净利润?也就是所谓的是权益观还是损益观?我个人认为冲减资本公积对企业更有利,不知大家以为如何?在下文谈到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时还将涉及到该问题。

而计入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的损失则需严格按照2003年3月1日开始执行的国税总局6号令《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办法》的规定处理,不过由于该办法实施细则还没有出台,办法规定的过于粗放,给企业的操作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们同样需要仔细学习,深刻体会。该文的总体精神是: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除企业改组或者清算另有规定外,应当分解为按公允价值转让非现金资产,也即按公允价值计税,再以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相当的金额偿还债务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债务人应当确认有关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债权人取得的非现金资产,应当按照有关资产的公允价值(包括转让资产有关的税费)确定其计税成本,据以计算可以税前扣除的资产折旧或摊销,或结转商品销售成本。这时通过备查登记就显得尤为必要。而这一点大家可能已感觉到操作起来并不容易,企业已按会计账面价值入账,按公允价值计税容易,[如果在账面价值低于公允价值的情况下]要按其进行摊销则存在较大的税务沟通成本因为这其实就涉及到了纳税调减的问题。而其他几项债务重组的处理也基本需按此精神来操作。至于该文第九条规定关联方之间含有让步条款的债务重组,原则上不得确认债务重组损失,应视为捐赠(除经法院裁决同意、全体债权人同意、经批准的国有企业债转股),如债务人是债权人的股东,债权人所作的让步应推定为企业对股东分配。所以关联方方面的操作务必谨慎,本来想借债务重组作为税务筹划的利器,一不小心却可能伤着了自己,实际案例已经产生。这在《中国税务报》与《中国证券报》上均有。

1131号其他应收款科目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国税发〔2003〕45号规定为配合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其他应收款也可以按0.5%计提坏账准备金。这是对以前国税发[2000]84号文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一种突破(该规定不允许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

1201号在途物资科目即原制度备选取科目在途材料科目。没有什么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外购货物所支付的运输费用,根据运费结算单据所列运费金额及建设基金依7%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准予扣除,但随同运费产生的装卸费、保险费则不能计算扣除进项税额,纳税人购买或销售免税货物所发生的运输费用也不能计算进项税额抵扣。根据国税发[2004]88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货物运输业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的规定货运发票应当分别注明运费和杂费,对未分别注明,而合并注明为运杂费的不予抵扣。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2004年3月1日以后取得的货物运输业发票,必须按照《增值税运费发票抵扣清单》的要求填写全部内容,对填写内容不全的不得予以抵扣进项税额。而准予抵扣的运费结算单据(普通发票),是指国营铁路、民用航空、公路和水上运输单位开具的发票,以及从事货物运输的非国有运输单位开具的套印全国统一发票监制章的货票。这些货票必须填制齐全、规范方能抵扣。货运定额发票与邮寄销售的邮寄费均不能抵扣。管道运输费用如能取得套印全国统一发票监制章的货票可以抵扣。

1211号材料科目即原制度的原材料科目。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国税函[2004]827号《关于取消包装物押金逾期期限审批后有关问题的通知》再次明确了纳税人为销售货物出租出借包装物而收取的押金,无论包装物周转使用期限长短,超过一年(含一年)以上仍不退还的均并入销售额征税,当然这仍需将含税价换算为不含税价[该文内容从2004年7月1日起执行]。

1243号库存商品科目应该说变化也不大。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金时,关键要注意可变现净值在不同核算对象的情况下,其概念是有差别的。这其实也涉及到存货准则的相关内容,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不再展开对于直接用于出售的存货,可变现净值根据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存货售价减去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金后的金额确定;对于需要加工的存货,其可变现净值根据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存货的估价减去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确定;对属于按定单生产,则应按协议价而不是估计售价确定可变现净值,如果同类产品既有订单产品也有非订单产品,就应先计算订单产品,再将剩余产品视作普通商品考虑。

1301号科目待摊费用也无甚变化。只是最近著名税务专家庞金伟、杜旭冬撰写的专业论文援引财税字[1996]79号文《关于企业所得税几个具体问题的通知》[原文企业纳税年度内应计未计扣除项目,包括各类应计未计费用、应提未提折旧、不得移转以后年度补扣。税法规定:不允许企业采取分次摊销的方式计算这些待摊费用的所得税]过程中谈到税法不允许企业采取分次摊销的方式计算待摊费用的所得税,因此,如果年底还有未摊销完的余额,必须进行纳税调整,在计算本年度企业所得税时扣除,如果不扣除,下一年度不得补扣。还举了两例:1、某企业2001年6月1日一次性购入一批维修工具15万元,企业分12个月摊销,2001年摊销7.5万元。进行纳税调整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7.5万元。2、某企业2001年6月租赁设备一台2年,一次性预付租金15万元,企业2001年共摊销3.75万元。而进行纳税调整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3.75万元。我个人看法这类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不应当就字面而论字面。原则上小额费用一次性摊销,大额的只要严格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摊销,没必要进行纳税调整,这不仅提高核算成本,事实上也不是很现实。仅供大家参考。

1401号科目长期股权投资与1402号长期债权投资科目是对原制度长期投资二级科目的分解,由于投资在行业会计制度后颁布了相应的会计准则,在《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法规中屡有提及与变化,内容繁复,业已成为会计核算的一大难点。也是历年CpA考试也成为了一大重点。有兴趣也可以参看《投资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一)至(四)》。

但小企业会计制度较企业会计制度而言有了极大的简化。与原行业制度的差异也不是很大了。虽然对长期股权投资划分为成本法核算与权益法核算还是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标准,即只有在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才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否则应该采用成本法核算。这里所指的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定义应该是《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所言。但制度也明确了通常情况下,对其他单位的投资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的20%或20%以上,或虽投资不足20%但具有重大影响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而原行业制度的标准是50%。由于我们审计的企业投资往往不采用权益法核算,这样一来,我们今后审计报告而言的保留意见也可能增多。

基于成本效益原则,小企业仅需根据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的情况相应确认应享有的份额并增减投资收益,无需在初始投资时计算股权投资差额,对于被投资单位在未来期间除损益以外的其他因素导致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也不需要确认。但事实上还存在许多不是因为利润变化所引起的所者权益变化的情况比如[1、被投资单位接受资产捐赠;2、被投资单位增资扩股形成资本溢价; 3、被投资单位外币资本折算差额;4、被投资单位获得专项拨款转入资本公积;5、被投资单位关联交易差价形成的资本公积。] 新制度虽说是为了减化核算体系,将大量的投资核算予以删减,但有些内容在会计核算中还是必须的,进行删减就影响了制度的完整性,比方拿成本法与权益法的转换而言,就是现代经济运行中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实务操作中一旦碰到还是需要参照《企业会计制度》与《投资准则》等相关规定。但由于我们在审计过程中碰到的类似业务其实并不多,这里由于时间关系也不再展开。

长期股权投资从成本法改为权益法时:在追加投资时作为会计政策变更,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视同权益法核算在初始投资时就一直采用。对原有投资追溯调整,计算确定投资成本、股权投资差额、损益调整、股权投资准备等明细科目金额,并对追溯调整的股权投资差额在追加投资前的持有期间进行摊销(指借方差额,贷方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不存在摊销问题);然后以追加投资款和发生的相关税费,加上追溯调整后的原有投资账面价值(指投资成本、损益调整、股权投资准备明细科目合计数扣除减值准备的金额,不包括股权投资差额明细科目余额),作为追加投资后的初始投资成本,并计算追加投资时的股权投资差额,在此基础上确定投资企业新的投资成本。

因追溯调整而形成的股权投资差额,应在剩余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年限内摊销;因追加投资新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再按会计制度规定的年限摊销。即,股权投资差额应按批分别计算,分别摊销。但追加投资形成的股权投资差额金额不大,可以并入原来未摊销完毕的股权投资差额,按剩余年限一并摊销。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未摊销的股权投资差额一并结转。

另外想提一句的就是国税发[2000]118号文《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与我们处理投资问题有较大区别,刚才在谈短期投资时其实也已谈到一部分。该文件的主体精神就是被投资企业发生的经营性亏损,由被投资企业按规定结转弥补;投资企业不得调整减低其投资成本,也不得确认投资损失。这与会计制度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说被投资企业发生投资损失,投资企业按权益法核算调减利润的,在纳税时应进行纳税调整,调增因此而减少的投资收益。换言之在税收上是不认可投资企业承担被投资企业的账面亏损的,只能由被投资企业自行弥补。企业因收回、转让或清算处置股权投资而发生的股权投资损失,可以在税前扣除,但每一纳税年度扣除的股权投资损失,不得超过当年实现的股权投资收益和投资转让所得,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换言之在税收上除上述投资企业不承担被投资企业的亏损外,若发生投资损失也不得在税前扣除,必须要用企业以后的投资收益来抵补。简言之在税收上不存在投资损失。记得今年初某区税务局没有很好执行该规定搞得我们在审计时很被动。

1501号固定资产科目因为没有按照《固定资产准则》进行调整,所以变化不是很大。即便是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也是按照租赁协议或者合同确定的价款、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以及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借款费用等确认为入账价值。而没有按照《租赁准则》上规定的操作:[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账面原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做为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并将两者差额作为未确认的融资租赁费用]。只是《问题解答四》明确规定对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变更,应作为会计估计的变更。这在今年的注册会计师教材上其实已经有所涉及。不过这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与会计差错的更正具体准则》《固定资产具体准则》、《问题解答二》、《问题解答三》及《企业会计制度衔接办法》的四项规定都是一个否定,值得我们注意。当然了,采用未来适用法比追溯调整法更简单,这次新老制度的衔接事实上也不应该涉及折旧方法的变更。另外类似固定资产之类的长期资产往往涉及到前期调整事项。一般而言本期发现的与本期相关的会计差错,应调整本期相关项目。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非重大会计差错,如影响损益,应直接计入本期净损益,其他相关项目也应作为本期数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应调整本期相关项目。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重大会计差错,如影响损益,应将其对损益的影响数调整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应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应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简言之,其实就是政策变更根据法律规定,无规定应追溯。估计变更只考虑将来,会计差错视重要性程度来判断追溯与否。

关于固定资产,在会计与税收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企业的固定资产在试生产阶段会计上是作为固定资产价值一部分的,而在税法上则应确认为收入,因为这已经达到预定使用状态了。同样的外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退回的增值税在会计抵减固定资产原值,而在税法上则视同政策性补贴应并计所得税。此外,作为投资入帐的固定资产,会计上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格入账,而税法则必须是合理市价或评估价格确认资产价值。

1502号累计折旧科目变化不大,只是参照《固定资产准则》规定除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与按照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不计提折旧外,其他以前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不需要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均要计提折旧。根据问题解答(一)的规定:准则规定对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提取的折旧应计入管理费用,企业因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而对未使用、不需用固定资产由原不计提折旧改为计提折旧,此项会计政策变更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和其他相关项目。如果此项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较小,或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

不过在进行折旧政策的选择时我们必须注意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就目前阶段中存在的较大的差异。就拿上面所说的对未使用或不需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而税收政策规定除未使用,不需用的房屋与建筑物外都不得计提折旧,另外受捐赠和盘盈的固定资产不得计提折旧。此外根据《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规定企业因接受投资或因合并、分立改组中接受的固定资产隐含的增值或损失已确认实现,才能按评估价值计提折旧,否则只能按原账面价值为基础确定。所以税收政策不允许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均需进行纳税调整。不过国税发[2003]45号文出台后,由于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就要纳税,那么税后的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当然可以计提折旧了。

1801号无形资产科目变化不大,不过有两个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注意。1、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作为其实际成本。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等研发费用,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此外外购计算机硬件所附带的软件,未单独计价的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单独计价应作为无形资产管理。这两项规定其本意是体现了稳健性原则,税收政策也允许,问题是如果相同的资产外购与自制则会发生很大的区别,不符合可比性的会计政策,而且就目前无形资产市场的实际情况而言,其实给大家留下了充分税收筹划的空间。关于税收筹划其实与会计政策的选择唇齿相依,只是时间有限不便展开,有机会日后再谈。无形资产与税收相关的问题包括:

1、无形资产摊销期限合同与法律均无规定受益年限的会计规定不超过十年,税法规定不短于10年。外购商誉可以入账,但不得进行摊销也需我们注意。

2、以支付土地出让金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款,借记本科目,待该项土地开发时再将其账面价值转入相关在建工程科目。这是目前房地合一,将土地出让金记入固定资产的一个主流做法。不过要注意的是根据财会[2001]43号文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及其相关准则问题解答的规定如果土地使用权的预计使用年限高于房屋、建筑物的预计使用年限的,在预计该项房屋、建筑物的净残值时,应当考虑土地使用权的预计使用年限高于房屋、建筑物预计使用年限的因素,并作为净残值预留,待该项房屋、建筑物报废时,将净残值中相当于尚可使用的土地使用权价值的部分,转入继续建造的房屋、建筑物的价值,如果不再继续建造房屋、建筑物时,则将其价值转入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如公司将土地连同地上房屋、建筑物一并出售的,按当期账面价值结转固定资产清理。这种做法与我们目前行业会计制度的核算有着质的不同,大家当然注意到了,若房地合一核算的话,将使房产税的税负大幅提高,所以在实际处理中,务必注意[2001]43号文留的那个口子,也就是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前土地使用权价值作为无形资产核算的,可不作调整,其土地使用权价值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期限平均摊销。[这对于今年开始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而言,当然也有选择权。不要小看这个选择权对于企业金额相对大的企业就是一笔不小的房产税给节约下来了。]

1901号长期待摊费用科目即为原制度递延资产的别名。唯一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稳健性原则的要求,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要在开始生产经营的当月转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科目)。当然这也是应当纳税调整的事项之一。根据财会[2001]43号文精神,若企业在执行新制度前还有大额未摊销的开办费也可以进行追溯调整。

另外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也是该科目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税法规定如固定资产的修理支出达到固定资产原值的20%以上;经过修理后的资产经济使用寿命延长2年以上;经过修理后的资产被用于新的或不同用途的应该增加固定资产价值,在不短于5年摊销。这里其实就涉及到化整为零的规避税收问题。

2101号短期借款科目基本未变,只是新制度将其界定在向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借款,其他类型的借款应该在其他应付款科目反映。而原制度一并在短期借款科目中反映。顺便提一句,由于企业拆借款项的行为日渐增多,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后进行转贷的,期转贷收入要并计营业税及附加税费,很多企业都忽略此点,所以在企业理财过程中应该考虑需要转贷的税收成本。我们审计时也应引起足够关注。

2201号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是一个新科目,原制度没有,其实在《企业会计制度》出台时也仅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了规范而已。谈到这个科目就必然要涉及到我们前面讲解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这个科目时涉及到的国税发[2003]45号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该文规定:[企业接受捐赠的货币性资产,须并入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须按接受捐赠时资产的入账价值确认捐赠收入,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取得的捐赠收入金额较大,并入一个纳税年度缴税确有困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可以在不超过5年的期间内均匀计入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不过前面提到的国税发[2004]82号文规定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投资转让所得、债务重组所得、捐赠收入,占应纳税所得50%及以上的,才可以在不超过5年的期间均匀计入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企业接受捐赠的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投资等,在经营中使用或将来销售处置时,可按税法规定结转存货销售成本、投资转让成本或扣除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额],而在此之前内资企业接受捐赠是免税的。在45号文颁布后紧接着财政部与国税总局就以财会[2003]29号文联合发布《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问题解答(三)》的通知》对该科目的使用进行了原则性的规范:

企业应在待转资产价值科目下设置接受捐赠货币性资产价值和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两个明细科目。在期末结转时将待转资产价值扣除应交所得税部分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这里其实就涉及到我们刚才谈到债务重组收益时的一种权益观,既然有资参照,当然可以利用。

收到货币资金时借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货币性资产价值科目;收到非货币资金时借记库存商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科目,一般纳税人如涉及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按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接受捐赠资产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贷记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科目。如果接受捐赠资产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全部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的,企业应按已记入待转资产价值科目的账面余额,借记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货币性资产价值(或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科目,按接受捐赠资产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与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或接受捐赠资产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在抵减当期亏损后(包括企业以前年度发生的尚在税法规定允许抵扣期间内的亏损,下同)的余额与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或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

如果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金额较大,根据国税发[2004]82号文规定可以在不超过5年的期间内分期平均计入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各期计算交纳所得税时,企业应按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当期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待转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部分,冲转相应的待转资产价值。按当期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待转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与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或按当期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待转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在抵减当期亏损后的余额与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金额,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科目。分年结转时待转资产价值科目当然就可留余额了。

2301号长期借款科目,该科目的变化不是很大,不过由于吸收了《借款费用》准则的部分内容在操作过程中还是应当引起一定的注意。该科目的第三点其实就是从《借款费用准则》引入,极大的强调了会计操作的稳健性。这个刚考过CpA的同仁应该很清楚,即1、资产支出已经发生2、借款费用已经发生3、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三者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3111号资本公积科目比《企业会计制度》中简化许多。(一) 资本溢价;(二) 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三) 外币资本折算差额;(四) 其他资本公积四个明细科目中最主要的就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相对内容多一些,不过刚才在谈到待转资产价值科目已基本讲清楚,该科目必须在处置完资产后才能相应转入其他资本公积科目,也才能转增资本,不过也许制度简化得过于利害,前面讲到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必然要涉及到股权投资准备,若记入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转增资本,这显然不妥,我们在今后的操作过程中应当引起一定的重视。

5101号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应该是大家相当熟悉的科目,不过由于引入了《收入准则》判断收入的条件与原制度规定的内容可谓大相径庭。1、与商品所有权有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转移给买方。2.企业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后,如仍然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或仍然对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则此项销售不能成立,不能确认相应的销售收入。大量的售后回购其实都是这样的例子。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 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销售商品应同时满足确认销售4个条件,才能确认收入。任何一个条件没有满足,即使收到货款,也不能在会计上确认收入。销售确认的4个条件大家实在是太熟悉了,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上述内容均是就会计操作而言,而从税法的角度来看只要企业获得已实现经济利益或潜在的经济利益控制权;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合理地计量就应当确认为收入。税法不考虑收入的风险问题,因为经营风险应由企业的税后利润来补偿。税法也同样不考虑售后商品的继续管理权问题,因为这属于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至于收入和成本的可靠计量问题,则通过国家的权力强制性估计收入和成本的金额。这其实是对收入确认的四条件另一种解读。在税收上应严格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和《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确定收入时间[(一)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不论货物是否发出,均为收到销售额或取得索取销售额的凭据,并将提货单交给买方的当天;(二)采取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三)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四)采取预收货款方式销售货物,为货物发出的当天;(五)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为收到代销单位销售的代销清单的当天;(六)销售应税劳务,为提供劳务同时收讫销售额或取得索取销售额的凭据的当天;(七)纳税人发生本细则第四条第(三)项至第(八)项所列视同销售货物行为,为货物移送的当天。],所以在实务操作过程中,务必注意及时纳税调整,避免不必要的违规成本。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不仅体现在大量的所得税业务中,在流转税中同样不应引起我们的轻视。

主要的新型销售方式:

一、代销就是一种日常经济活动中渐近频繁的内容,它的经济业务不算复杂,但会计处理却相对繁琐,涉及到委托代销商品、受托代销商品、代销商品款等诸多科目,还分收取佣金和自行定价的不同核算方式。经典例子还是CpA的会计教材或者收入准则指南。

二、售后回购则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虽不多见,但发展趋势则较为普遍。在通常情况下不应当确认收入。企业销售商品在附有回购协议的方式下,发出商品的实际成本与销售价格以及相关税费的差额通过待转库存商品差价科目核算,若回购价大于原售价的,应在销售与回购期间内按期计提利息费用。待转库存商品差价科目借贷方余方分别在其他流动资产或其他流动负债栏目内反映。

三、售后回租则是一种融资方式。如果是融资租赁,则售价与原账面价差额应作为递延收益,在租赁期间冲减折旧费。如果是经营租赁则冲减租金。

四、以旧换新销售,在这种销售方式下必须将经济业务分成购旧货、售新货两个步骤,这是唯一种与税收规定相符的销售方式。

五、现金折扣国内统一实行总价法,也就是在作销售时不考虑折扣,在发生时计入当期财务费用。销售折让规定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这其实都是根据重要性原则,减轻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从另一方面考虑,国家当然也是为了避免流转税款的流失。

5801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该科目其实在原制度中也有,所不同的是原制度将其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新制度直接转入利润分配科目,不通过损益表反映[这里当然也存在不可避免的纳税调整的问题]。

5701号所得税科目的操作方法是没变,但由于《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三)》出台,对相关所得税的处理方式日渐明晰,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些罗列,希望能加深大家对相识的熟悉程度。

一、关于对外捐赠资产的纳税调整:

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应将捐赠资产的账面价值及应交纳的流转税等相关税费,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而按照税法规定,应分解为按公允价值视同对外销售(这也即流转税的税基)和捐赠两项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捐赠行为所发生的支出除符合税法规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3%,可在按应按纳税所得额的一定比例范围内税前扣除外,其他捐赠支出一律不得在税前扣除。这个差异自然是永久性差异,当期即应全额调整。

二、关于接受捐赠资产的纳税调整因为在待转资产价值科目中已讲解,不再重复。

三、关于销售退回的问题一般会计制度与税收规定时间是一致的。只有在企业年度申报纳税汇算清缴后发生的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销售退回所涉及的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应作为本年度的纳税调整。

四、企业提取和转回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应如何进行纳税调整,该项内容其实已在谈三项准备时有所涉及,提议企业建立备查账簿,以便核算的准确与便捷。而小企业不需要计提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不必考虑减值准备与折旧和摊销问题,所以工作量相对要轻一些。

零零总总的讲了这许多,希望在观点上能与大家共鸣,不当之处也希望大家及时指正,那么我今天的目的也就真正达到了。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小企业会计业务工作体会


小企业会计业务工作体会

用了几天时间,学习了一下 small business accounting, 尤其是用了个软件 QuickBooks Online, 感觉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自己能做很多的。

我这样的小企业,会计业务主要可以分这么几块:Bookkeeping, VAT return, payroll pAYE, and annual accounts.

现在看,头三个都可以自己做。我也看不出,专业会计做头三个,能比我好多少。最后一个公司年报,我还没有研究。

A:您勇于开拓挑战尝试新事物,好样的!佩服!

A:小企业老板必须全能,哪里需要你,你就往哪里上。行政财会业务人事市场营销小到维修,买消耗品。心累啊

A:公司年报就是一个格式,看懂一次,自己以后都会计算的。很简单

A:不光是为了省钱。

第一,我很不愿意求人的,每次跟我的会计问点事情,都感觉我欠她什么的。

第二,对公司的运作,做账后,也有个更深的了解。绝对有好处的。

没有贬低专业会计的意思。只是说我这样的小企业,业务量不大,和难度不高。

A:业务量是不小,但是我很 enjoy, 挣了都是自己的,不用看别人的眼色

A:和打官司一样,本来就是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专业人士把它搞的复杂点他们就有生意了。

A:其实我倒是觉得任何学科都有其深奥的地方,不管是法律,还是会计。浅显一点的东西自然好学的人自己查查就可以搞定,但是并不代表这个学科就那么浅,什么东西都可以DIY。 我未来的一个故事里会讲到一个简简单单的案子,因为半瓶子不满,没有做全面的research,弄成了fraud case,要求证据非常告,很容易输,输了就是全额赔偿律师费。

A:还忘说了一样,还得懂法。熟知怎么不触及法律底线和对付那些跟你讲法律的人

A:现在的主流会计软件,都有这样一个功能,就是直接跟银行账号连接。商业银行账号上的花的每一笔钱,收入的每一笔钱,都自动的导入到会计软件里面,每个像来的电子邮件。这样你把支出和收入分类好,类似把 email 放到不同的 folder 里面,后面的事情,软件给你自动算了。

再有一些英国税务局的账号,这些过去都是会计掌握,直接通过软件,就报到 HMRC 了。

A:我是学财会出来的。那些条例我即便一时记不得,我翻看一眼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很多事情我交给professional做了,如果事事都要自己做,岂不是要累死自己?我认为大脑不要被很多琐事烦扰,需要良好的休息,才能更好的迎接明天。

A:很多都是 common sense 的东西了。

A:普通会计将来一定是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职业。 但是西北这种技术工种无法被机器人取代。 因为机器人可以替代的只能是流水线和仓库里的工种。

A:9年前,变成了自雇,现在看是个最明智的决定!

A:就是因为业务小,会计没把小企业帐当回事,一般问题都是有空闲时间才做回答。她们把大半时间和该有的态度用在了大客户身上。不过总体来说,多少钱就获得多少钱的服务,服务行业一般不会over service,不符合生存法则,时间用在刀刃上而已。

A:现在已经有很多有证的中国会计,在中国为英国企业服务了。价格低多了,服务好很多

A:厉害了。 我还没这方面的兴趣。

A:我就是 over service 的那批人吧!

A:中国人如果英语好,在英国各行各业都能干的不错的。聪明,勤奋,高效和价廉。

A:按说,我如果把同样的时间用在最本职的工作上,不会挣不出给会计的钱。

不全是为了钱的问题,而是对公司的控制,和对生意的理解等等。

A:我觉得找会计做比自己做花费时间更多,找会计做所有的documents要自己准备,还要花时间和会计交流解释,自己做有空的时候就可以把需要的documents按照要求准备好,还不需要和会计交流。

A:我用的会计软件叫 Quickbooks online. 美国的公司 Intrut, 有英国分部,做的英国版本。很爽,每个月不到20英镑钱。

A:这软件好像按不同模块收费吧?

A:你用的什么?

A: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老客户的流失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不可避免。怎么样吸取新顾客做好marketing尤为重要。如果一味的迎合老客户的要求 作出over-servicing,长此以往老顾客期望值增加,不仅profit受到影响,员工也会因为工作量增加蹦起来,没有精力去顾及新顾客。

A:你牛。我最苦恼的是精力不足,能力有限。

A:服务行业,态度很重要!除了学习考证以外,做会计没有硬件成本,也不比教授挣的少,为什么不能态度好点呀?更何况,小生意的会计业务,对于理工科的人,都是可以 DIY。惹火了就都跑了!我 Excel 应该是在很多专业会计之上的!

A:哈哈,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嘛。中国人的serve attitude 天下共知,况且回复你的估计是员工,老板估计在管大案子。员工和老板motivation永远是不一样的。你自己做自己的老板,当然对你的顾客态度好。员工只是上班的,对你态度好不好,你能多给他一分钱吗?

A:会计这些东西不难,统计,算,报上去都没问题,,关键是你没资格啊,得有证才行。

A:要什么证?目前为止,我一路通畅,没有一个地方卡着我要证的!

证书不是没有用。

A:营业额不到2百万英镑,做账报税不需要证。

A:技多不压身,你还是很牛的!

A:quickbook 这个在美国是老牌的会计软件,挺有名的。小企业因为营业额和业务范围的局限性所以用它挺合适的,接触过几个阿差公司都是用这个。

A:quick book 只有销售收入和费用成本两个模块,对于业务简单的可以,复杂一点的公司就没法用。最大的麻烦是税务这块,如果有VAT的话,抵扣是个问题。

好处是简单,花出去的钱都是费用,进来的钱都是收入,收入费用一减就是利润,可是费用有很多种的,有0/5/20%的,基本都不能抵扣。

A:我目前用的这版本,是有 VAT 功能的。

比方说,发的工资,就是费用(成本),但是VAT就设成0,不能向HMRC claim。

安装锅炉时候买的新锅炉,我就交了VAT。算成本的时候,把这项费用设成VAT at 20%,然后从HMRC claim 回来。


社会团体会计制度


篇一:上海市社会团体财务制度

附件一:

上海市社会团体财务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社会团体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社会团体经济实力,促进社会团体事业的发展,根据国家改革开放的方针和有关财务法规、制度,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社会团体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组织收入,并对社会团体的财务活动进行综合管理。具体包括:

(一)积极地组织收入,努力降低费用,节约开支,增强经济自立能力;

(二)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建立和健全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监督;

(四)维护财产物资的完整和安全,不断挖掘潜力,充分发挥财产物资的经济效益;

(五)开展财务分析,及时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参与单位经济决策,当好领导参谋,促进事业发展。

第三条社会团体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财务计划管理、财务收支管理、项目费用管理、财产物资管理、货币资金管理、财务

分析与评价。

第四条社会团体财务管理是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团体各项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有条件的,必须建立和健全财务管理机构,配备符合国家上岗证规定的专职或兼职财务人员。

第五条社会团体的财务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的原则。在社会团体负责人统一领导下,一切财务收支活动都由社会团体财务部门负责管理。

第六条社会团体的所有经济合同正本统归财务部门管理。所有资金由财务部门按财务计划统一安排、调配、使用。

第七条社会团体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遵守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除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外,还应接受审计、财政、税务机关的监督。

第二章财务计划管理

第八条社会团体的财务计划主要是财务收支计划,其编制原则:

(一)根据国家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和有关规定,按照本单位的任务和业务,组织各部门开源节流,经综合平衡后,编制财务收支计划。

(二)正确处理轻重缓急,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实事求是,量入为出,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资金。

第九条社会团体编制的财务收支计划,必须报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审核批准后执行。

第十条社会团体在编制财务收支计划时,应列出“收入计划数”、“支出计划数”和“上交计划数”。收入计划数可参照上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根据计划年度的增收条件和措施编列;支出计划数本着量入为出,厉行节约的原则,根据业务发展需要与财力可能情况编列;上交计划数由民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作出规定。

第十一条社会团体应按月编制财务报表。年度终了后,应认真总结,分析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及时、准确地编制年度决算报表。按规定期限报送民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

第十二条社会团体年终决算的收益,可按规定比例,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决定后,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

公积金用于发展社会团体事业,不得购买或建造职工住宅。 公益金用于职工集体福利、奖金、津贴、补贴、超规定的养老保险基金,以及对本单位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购买住房。

第三章财务收支管理

第十三条财务收支管理的原则:

(一)必须有利于社会团体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为社会服务,为政府服务,为广大会员服务。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要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人才、科技、信息、管理等优势,积极、合理地组织收入。

(三)必须贯彻以收定支,少花钱,多办事,勤俭节约,遵纪守法,量力而行。

第十四条社会团体收入包括“业务收入”、“其它收入”和“祖收入”三大类。

业务收入是指:会费收入、咨询收入、科技收入、编辑出版收入、会议活动收入等。

其它收入是指:利息收入、汇兑收益、投资收益、下级上交管理费收入、赠偿金收入等。

补助收入是指:财政、上级部门或其他单位拨入的各种补助款项。

第十五条社会团体的各项收入,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收费政策的规定。各项收入都须交财务部门入帐,不得坐支。

第十六条社会团体的各项收入,必须使用上海市财政局监制、上海市民政局统一印制的《上海市社会团体统一收据》和《专用收据》以及由上海税务局监制、上海市民政局印制的《上海市社会团体统一发票》。

第十七条社会团体支出包括“业务支出”、“管理费用”、“其他支出”和“补助支出”四大类。

业务支出是指:咨询活动费、培训活动费、科技活动费、编辑出版费、会议活动费、业务税金及附加等。

管理费用是指:工资、聘用费、办公费、福利费、工会经费、差旅费、接待费、租赁费、职工教育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等。

其他支出是指:利息支出、汇兑损失、坏帐损失、投资损失、违约金支出、其他税金及附加等。

补助支出是指:拨付所属单位或其他单位的各种补助款项。 第十八条各项支出要按照财务收支计划规定的范围和上级规定的费用开支标准执行,要严格审批手续。

第十九条要严格遵守国家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的有关规定,凡购买国家专控商品,必须按规定报批。

第四章项目费用管理

第二十条为了正确核算、反映和监督服务项目的各项费用、税金和收益情况,应实行项目费用核算制。

第二十一条项目费用核算制的基本任务是:通过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反映服务项目的成果,合理安排和节约人力、物力、财力,降低项目费用,改善项目管理,为发展事业积累资金。

第二十二条项目费用的开支范围包括:

(一)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劳务费、差旅费、接待费、会议费、资料费、通讯费、保险费、夜餐费、项目鉴定费等;

(二)向其他单位借用的设备租赁费、测试费、人工费等补偿费用;

(三)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耗用的各种原材料、动力、燃料、包装、运输等费用。

第二十三条项目费用的核算资料必须完整,如实反映服务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消耗。有关项目费用核算的原始记录、凭证、帐册、报表等资料,必须完整、真实、及时。

第五章财产物资管理

篇二:大学社团财务制度最终版

财务制度

为加强辩论协会经费的合理有效使用,特制定此财务制度

一、总则

第一条:本协会坚持量入为出的经费使用原则,力求收支平

衡 。

第二条:协会会长、副会长不得兼任财务负责人。

第三条:本协会经费收入支出必须由会长签字批准后方可执行。

第四条:协会换届或更换负责人之前,必须接受常委会的财务检查。 第五条:协会自成立起,建立明确的帐目,由专人负责管理,所有帐

目需及时入帐。

第六条:每月月底向协会内外公开帐目,实行帐务公开制度。

第七条:协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任何经费必须出具合法票据,否则不

予报账。发票由经手人签字后交由协会行政部、财务部人员

统一保管。

第八条:本协会的合法收入应用于本协会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

内的活动,不得挪作他用,禁止任何形式的利润分配。

第九条:任何谎报经费开销,任意侵占、私分和挪用协会经费者,视

情节严重,需进行赔偿,并废除其工作人员资格。

第十条:本协会资产管理接受所有会员监督,会员对协会经费收支情

况有问询权,相关管理人员有义务向会员提出的经费使用情

况做出合理解释。

二、收入管理

协会经费来源:会费收入、社会赞助、银行存款利息及其他合法收入。

1、协会的现金,除按银行规定库存少量现金备用外,都必须存入银行帐户。不准出借银行帐户。不属协会的经济往来,不得在协会的银行帐户中办理结算。

2、协会的收入管理应当实行轮换制度,即会计与出纳实行轮换管理。建立现金日记帐,做到日清月结,帐帐相符,帐实相符。

三、支出管理

1.协会经费必须用于本协会章程规定的业务活动和与本协会宗旨相符的事业,禁止任何形式的利润分配。

2.辩论协会举办各种活动须列出明确开支预算表,应本着合理使用的原则作预算,详细注明各款项的金额,用途等。

3.报销

(1)辩论协会报销账目包括:

①协会日常办公费用

②各项活动经费

③其他经常委会批准的开支项目

(2)报销程序:

①经协会会长批准后的各项开支,必须开据发票或商家有效证据,由经手人(填写报销单)在发票后面签名。

②经手人凭签名后的发票或有效证据到会长处申请审批报销,后交由财务部登记,然后由出纳予以报销。

③支出金额在500元以上的由会长和副会长共同审批。

④以上程序必须在开支后7天内进行。

四、预算管理

1.每学期期初,财务处根据本学期的活动计划、收支情况编制收支预算,并上交于常委会进行监督。

2.编制收支预算必须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

五、财务监督管理及违规处理

1、财务部

(1)财务部部长、会计、出纳各一名,由辩论协会中财务管理方面学生优先担任,并由会长直接管理,常委会监督。

(2)对于协会财务出现的纠纷问题,常委会必须对财务部及会长等成员进行问责。

2、财务部分工

(1)财务部长负责协会财务工作,做好总财务的管理和汇报工作。

(2)会计负责协会对财务收支的账目登记和凭据的管理,对财务部负责。登记账簿要清晰、工整,所附原始凭证要求内容真实准确,取得的发票应为合格有效。对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其更正补充;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接受,并向常委会汇报。

(3)出纳负责对经费的管理,对财务部负责。现金日记账做到日清月结,每月将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核对一次,以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4)会计和出纳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不可私通一气,徇私枉法,不准私自核对、修改账目。并且会计管账不管钱,出纳管钱不管账。

3、财务监督

(1)常委会和行政部定期对财务处账目进行核查。

(2)财务部人员发生变动时,须经会长允许,双方签字,做好财务交接手续,并认真进行核对。

(3)对于非一次性用品使用过后应统一交至办公室妥善保管,并由监督人员列出清单向各部门公开,避免物品的重复购买。

4、对财务部要求

(1)账目收支应明确、详细。

(2)账目不准私自改动,填错时改动应有管理人员签名。

(3)账目除本人外不准他人私自翻阅和保存,必须会计妥善保管,严格保密。

(4)各种收支凭证应妥善保管,以备核查账目。

(5)协会财产不准私自外借和挪用,如有例外,必须向常委会申请。

(6)账目必须由会计亲自填写、应做到用时入账,及时登记。

(7)出现财务错误应及时上报。

5、违规处理条例

对于协会出现的财务纠纷问题,常委会必须对财务部部长及其成员进行问责。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视情节对财务人员予以警告、记过、逐出协会等处分:??

篇三:有关社团财务制度

有关社团财务制度

大部分社团实行每月一次的“交表”工作,个别社团(新浪微博社团)一学期一次。每学期一次的财务总结报告(电子版)。每个月上交两种表格,分别为财务收资表和物资表。每个学期最后一个月交表需要再添加一份财务总结报告,这三个表都有模板。当到了社团每个月交表的时间,若物资和上个月对比没有变化,可不必上交物资表。 社团交表章程如下:

一、上交流程

每月初的第一个学习日之前:各社团财务负责人在将电子版收支表和凭据照片及

物资表发送至财务部指定的公共邮箱([email protected] ) 第一个学习日晚21:00之后:各社团财务负责人应及时查收邮件查看社联财务部人员的回复,无错则打印,有错则修改。(回复内容有社联财务部工作人员联

系方式,若有不清楚可直接联系)

第二个学习日晚19:00之前:社团将修改版的文件再次发至公共邮箱,进行复审; 之后及时查收是否有回复邮件;(无错则打印;依旧有错则工作人员与社团财务负责人主动联系解决问题,必须在上交纸质版的指定时间之前确认无误)

第三、四个学习日:各社团财务负责人本人到社联办公室上交纸质版收支表及报

销凭据(原件),签字确认

二、实施细则

1.值班时间:每月初第三、四个学习日,19:00~20:00;(交表时间无硬性规定,即值班的两日均可前来交表,逾期不候,谢谢配合)

2. 退还方式:以邮件形式退还

有错误用不同颜色标记好,并用相应颜色在下方注明。

例如:

1)金额计算要准确

2)填表数额要准确,收入前有“+”、支出前“-”

3)填写的物资要具体化,最好把每一项物品的开支写清楚

4)收据等凭据尽量拍得清晰,便于核对

3无凭据的处理方法

对于无凭据报销的,第一次予以警告,第二次若重复无凭据报销,报销金额缩减为80%,第三次则缩减为50%。本次流程也需出具社长的证明,并写明缩减数额。

4社团迟交的处理办法

若无故迟交或超出最后期限的社团将在年终评比中扣除相应的分数。

三.审核标准

1、 名称:

文件夹:社团编号+社团名称

电子收支表:社团编号+社团名称

凭据照片:以对应报表上的编号命名

(请单独全部放在一个文件夹里

把文件夹与收支表和物资表一起弄成压缩文件)

2、结余:对照上月结余,若不正确,则直接退回,

本月结余要求计算正确

本月结余大写部分正负要标明

3.报销日期:为报销当月的开支

4.报销项目:

①不可存在通称,如生活用品,办公用品,活动用品等

②不合理开支(如:干事聚餐等),要求社团给予解释

③填写的物资要具体化,最好把每一项物品的开支写清楚

4.报销数目:

网购的运费和物品费要分开

5报销凭据:发票,小票,收据,证明,网购截图(均在右上角编号①等) ① 关于证明:裁判费,租借费,主持费,演出费等无法出具凭据性质 ②发票具体要求:

抬头为:南方医科大学

项目为具体物品名称

④截图要清晰可见,若模糊请退回重照

⑤报表上的金额及编号须与凭据上的相对应

⑥如意打印:日常若记账,不计入报表上的支出,但该项仍需列出,凭据为记账 学期末,社团统一结账,并出示一张如意的收据

6.文字拼写错误:工作人员可替其改正,但会跟社团负责人说明

签名:纸质版需社团财务负责人和社长亲笔签名

四、附录

1)格式备注:

1、证明手写或打印均可,但必须为A4纸大小,(若为打印版,标题为宋体二号字,正文内容为宋体四号字);

2、无论哪种格式,社长签名必须为亲笔手写

3、若存在无凭据报销缩减报销金额也需要写明


会计制度设计学习心得体会


我是一名开放教育会计专业本科学生,在学习完《会计制度设计》这门课程后。说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我认为,开设这门课程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因为,会计制度是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制度设计也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会计的管理职能是通过执行会计原则,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把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核算有机结合来实现的。在我国,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属于行政法规,对会计核算只是宏观的和指导性的规范,而每个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和内部管理控制的需要,在《企业会计制度》中选择并设计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会计制度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觉得《会计制度设计》这门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我通过几个方面具体说一下学习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

一、教材的特点

1、整体设计合理

我认为这本教材整体设计合理,前后顺序得当,第一章到第四章是基础会计制度设计;第五章到第十三章为具体会计制度设计;第十四章为电算化会计制度设计,从理论到实际,从总体到具体,从浅显到深入,与实际工作的流程也相近,所以,学起来说的非常顺畅和连贯。

2、理论知识丰富

这本教材理论知识丰富,讲解透彻,每一章都从本章节所涉及业务的内容及特点开始,然后是设计目标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最后是具体核算的设计,这样就让我学会了一套方法,在以后设计到具体情况时可以灵活运用。

3、联系实际紧密

这门课程在理论知识丰富的基础上,也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每一章节都介绍了具体内容和方法,并有许多实际工作中能用到的单据、表格非常实用,使我在学习后,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应用。

二、对我实际工作的帮助

我是一名注册会计师,主要从事审计工作。在对企业审计中,首先就要对其会计制度进行了解,对其内容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判断。在没学习这门课程前,我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比较欠缺的,总是对企业具体会计制度的应用,对内部控制合理性的判断不够准确,但在系统地学习完这门课程后,我觉得对我帮助很大,使我在实际工作中,针对不同企业不同的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总能有清晰的判断,指出其不足和缺陷,使我的工作水平提高了,执业水平也上了一个档次。

三、不足之处

我觉得这门课程整体非常好:全面系统,突出重点,理论扎实,切合实际,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没有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对具体实物的核算方法进行更新。

会计制度设计学习心得


我是一名开放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在学习完《会计设计》这门后。说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我认为,开设这门课程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因为,会计制度是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制度设计也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会计的管理职能是通过执行会计原则,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把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核算有机结合来实现的。在我国,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属于行政法规,对会计核算只是宏观的和指导性的规范,而每个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和内部管理控制的需要,在《企业会计制度》中选择并设计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会计制度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觉得《会计制度设计》这门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我通过几个方面具体说一下学习这门课程的体会:

一、教材的特点

1.整体设计合理

我认为这本教材整体设计合理,前后顺序得当,第一章到第四章是基础会计制度设计;第五章到第十三章为具体会计制度设计;第十四章为电算化会计制度设计,从理论到实际,从总体到具体,从浅显到深入,与实际工作的流程也相近,所以,学起来说的非常顺畅和连贯。

2.理论知识丰富

这本教材理论知识丰富,讲解透彻,每一章都从本章节所涉及业务的内容及特点开始,然后是设计目标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最后是具体核算的设计,这样就让我学会了一套方法,在以后设计到具体情况时可以灵活运用。

3.联系实际紧密

这门课程在理论知识丰富的基础上,也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每一章节都介绍了具体内容和方法,并有许多实际工作中能用到的单据、表格非常实用,使我在学习后,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应用。

二、对我实际工作的帮助

我是一名注册会计师,主要从事审计工作。在对企业审计中,首先就要对其会计制度进行了解,对其内容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判断。在没学习这门课程前,我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比较欠缺的,总是对企业具体会计制度的应用,对内部控制合理性的判断不够准确,但在系统地学习完这门课程后,我觉得对我帮助很大,使我在实际工作中,针对不同企业不同的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总能有清晰的判断,指出其不足和缺陷,使我的工作水平提高了,执业水平也上了一个档次。

三、不足之处

我觉得这门课程整体非常好:全面系统,突出重点,理论扎实,切合实际,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没有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对具体实物的核算方法进行更新,比如说:

1.教材第218页倒数第2行以非现金资产,其投资成本应当以所放弃,非现金资产的经评估确认的价值确定,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投资》的规定: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初始投资成本,根据上述规定,教材219页第3行(3)所述内容也不成立;

2.教材第219页倒数第9行如果投资成本与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产生差额时,应将其差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一股权投资差额单独反映,并按不超过10年的期限摊销计入投资收益。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投资》的规定,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按一定期限平均摊销,计入损益;初始投资成本低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3.教材第231页倒数第4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应按评估确认的原价作为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按评估确认的?值作为实收资本,差额作为累计折旧。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应以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且不用累计折旧科目;

4.教材第276页倒数第8行企业应当在资本公积总账账户下设置以下明细科目:(1)(2)(3)接受现金捐赠,而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已不设置接受现金捐赠这一明细科目,接受的先进资产捐赠,在资本公积科目下单独设置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核算。

政府会计制度学习心得


政府制度学习心得

官厅会计俊

自2019年1月1日起,政府会计制度正式执行了,各单位从制度宣传、组织动员、软件升级、政策协调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具有普遍性,那么今天我尝试总结一下当前工作的主要努力方向,和大家分享:

一、对于主管部门来说,应牢牢把握数据管理的主动权

当前的会计核算已经不是一个单位的孤立的行为,而是与预算管理密切配合,数据管理应当以部门为核心。将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作为部门本级需要从以下四个层面配置资源:

一是为部门整体配置基础设施,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整个部门系统内部的硬件、软件、安全设备、网络条件,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

二是为部门整体配置骨干人才,主要有三个方面:会计政策专家,需要解决制度执行时候的财务与会计问题;财务软件应用专家,需要解决软件学习应用的问题,并为后期升级提供咨询服务;网络及硬件专家,需要解决部门整体技术环境问题;

三是拟定部门行业特点的制度性文件,需要站在部门业务特点的角度上,对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管理、会计政策协调等出台相应的指导性文件;

四是需要加快部门内部主数据的管理,协调部门内部单位管理、部门内部人员管理、部门内部项目等,编制部门内部规范性数据字典,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信息化建设打好基础。

通过四个方面的管理,部门内部数据管理才能做到可控,可用,可升级,才能为下一步的合并报表、信息公开、审计工作打好基础。

二、对于基层单位管理层来说,应着力打通业财融合的数据壁垒

这几年很多都在提:“数出一门、资源共享”、“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打通最后一公里”、“不要把业务人员培养成会计”。破解这些需求,最重要的就是讲目前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进行整合,具体来说可从下列渠道入手:

一是打通目前各类计划管理的工作事项与财务数据的壁垒,整合出国计划、计划、会议计划、政府采购计划、用款计划等刚性计划,将计划数据与执行数据串联起来,解放经办人员多次跑腿,反复复印材料,反复审核的强度;

二是打通目前各类审批事项与执行事项数据的壁垒,将出国审批、出差审批、乘坐外航审批、公务接待审批、购置大型设备审批、资产处置审批等事项信息实现共享,以信息共享取代层层审批,减轻经办人员和会计人员审核强度;

三是打通会计核算数据与审计、检查数据的壁垒,将政府会计底层数据与审计系统对接,定期传送标准数据,降低应对各类检查的工作成本;

三、对于基层单位的会计人员来说,应努力提升学习准则和制度的效果

很多单位的会计在学习准则制度时,总是提出期望学习实务操作的内容,而不愿意学习准则和制度等基础理论,这样的期望会导致在具体业务发生制,确认和计量的原则含糊不清,只能照猫画虎,峻峻建议从三个方向入手学习:

一是新旧制度对比学习,需要加强同类概念的对比分析,原行政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确认计量的原则是什么,新的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确认计量的原则是什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如何新旧衔接,需要会计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

二是相关财务政策学习,很多会计核算的问题不是本身的问题,而是对于业务上游的政策不熟悉:

例如有会计问:行政单位对事业单位拨款如何核算?对于这类问题,峻峻只能说,需要了解的政策内容很多,例如为什么不执行政府采购法,事业单位是公益几类?是否执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为什么使用拨款这个词?

三是应用财务软件学习,很多单位不重视软件学习,新设置的账目仍然以科目账为主,缺乏多维数据分析的本领;

本文转自:官厅会计俊

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实习心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在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就业机会、方便群众生活、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我国目前有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工业产值、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60%、40%和60%左右,并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1976年至1999年,从农村转移出的2.3亿劳动力大多数在中小企业就业。但中小企业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小企业必须在同等条件下与外来企业竞争。中小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

企业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中小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远不如大企业那么明显,尤其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投资者就是经营者,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发生相互占用的情况,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困难。

(二)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1、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不符合会计规范 在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上,有的独资小企业干脆不设置会计机构,有的企业即使设置会计机构,一般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太明确。

在会计人员任用上,小企业最常见的做法是任用自己的亲属当出纳,外聘高手作兼职会计,这些人员有在税务部门工作的,有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等,一般定期来做帐。有些企业管理者也愿意聘请能力强的会计人员,但是中小企业由于其发展前景及社会上得到人们认程度较低以及较差的工作保障,使得其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吸引力远不如大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及规范考核的问题也很多,会计无证上岗现象严重,会计主管不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现象不胜枚举。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养工作几乎没有进行。

2、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常有违规操作。

中小企业有些根本不设账,以票代帐,或者设账,但账目混乱。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设两套账或多套账。据有关人士在一次问卷调查研究中得出,中小企业存在两套帐的比率高达78.36%,这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在会计核算方面,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账的方式记账等等,有些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老化与专业知识较低,使得许多理论上完善的会计方法与复杂的会计技术无法实施,或在实施时大打折扣。

3、内部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发挥出来。

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实行会计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保证会计行为的合理合规。内部会计监督要求会计人员对本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去进行会计监督,但是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受制于管理者或受利益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行事。使用会计的监督职能几乎无法进行。

(三)用以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付出成本大,或者难以获得

原始凭证的获取要付出成本,是因为企业在购买商品物资时要不要发票存在着不同的价格,若要发票,要加价,价格较高;不要发票价格较低,两者的差价是税款。中小企业往往希望以较低的价格成交,但是又无法取得记账所需的合法凭证。还有的企业发生费用后无法取得发票,只能取得不合规的收据。多发生在上级主管部门摊派的费用支出。企业只好不作此账,或相互之间调剂票据。

(四)制度缺失

中小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总的来说残缺不全;或者虽有其中几项制度,实际工作中从未认真执行过。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也认识到这些问题,但是依靠现有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无法建立健全这些制度,尤其是内控制度的不健全给企业带了很多负面影响,这种状况既损害了企业自身的根本利益,如造成企业资产流失、浪费严重、经营管理混乱,也导致外部监督困难重重。

由于此次调查的对象均为民营企业,所以我们仅对民营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