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将改革进行到底心得体会 > 导航 >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十集观后感

将改革进行到底心得体会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十集观后感。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是复杂的动物,是有感情和有思想的动物。每当观看或者阅读后,老师一般都要求我们写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时需要将所思所得条清缕晰地记录下来,优秀有创意的心得体会要怎样写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十集观后感》,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今天在网上看到《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十集观后感》,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小编,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进行到底第十集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文章在小编栏目,希望您关注与阅读。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十集观后感【一】

7月26日晚,央视一套播出大型政论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的第十集“的获得感”。

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人民”二字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90多年栉风沐雨,持之以恒,坚定地践行。当中国踏入新的改革时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一场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大变革。

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我们在抓扶贫的时候,切忌喊大,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成为新阶段扶贫改革最鲜明、提供最新和免费范文模板参考 最重要的特征,是带有方向性意义的重大改革。

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党中央发出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并明确指出,“脱贫攻坚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开展了县以下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居住证制度、城乡住户收支调查一体化制度等专项改革。

户改实际上是十八大以来,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中最重要的一次改革。它涉及到大概2.8亿的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要解决他们的公共服务问题,使他们能把根扎在城市,又能解决城市的各种消费需求,来带动城市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改革。改革,如果说是公安在户籍上做改革,那是很方便的事情,但是由于户口背后负载着太多的利益,关系到众多的领域,它就需要配套改革。这是总书记、党中央在亲自抓的,如果仅仅是靠公安部门是推不动的。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寄托着生存和希望。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人民渴望得到全面的发展,对美好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追求,要活出高质量,活出精气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共享作为新发展理念之一,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知易行难。惟其艰难,写作网,教您怎样写范文 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百姓高度关切,热点难点频出:学前教育的“入园难、入园贵”,义务教育的“择校热”,中小学课外负担过重、中项目过多等等。利益盘根错节,矛盾积蓄已久,改革迫在眉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改革推公平、以改革提质量成为共识。改革贯穿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个领域,着力建立起现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小学到中学、职业学校、大学,全国太多校园里留下过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教育改革正在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领域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创新宏观调控的方式,把就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紧密地结合,实现良性互动,特别是把就业目标任务的完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给就业形势带来深刻影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支持与服务,最全面的写作网站 积极构建覆盖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工作生活全过程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随着改革的深入,一条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新路径,逐渐明朗起来。

中国人讲究“安居乐业”,居不安则心不定。在解决老百姓住房问题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至关重要。以政府为主满足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逐步建立。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2009年起步,到2013年建立起了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基本医疗保障网。这张网越织越密,今年已经覆盖了13亿人。2015年,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提高了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一个对待健康的态度,体现着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一个国家对待老人的态度,体现着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并践行“人民立场”这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架起了民生领域改革的四梁八柱,这也是支撑起每一个中国人美好生活的四梁八柱。一个个普通中国人、中国家庭的生活变化,共同绘就了国家文明进步的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的结构之变深刻、生动,创造了更多就业,增加了更多更稳定的收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更加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人民群众参与中国社会民主政治的热情得到有序释放;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文艺精品、各种日常写作指导,教您怎样写范文 文化基本公共服务,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感染着、凝聚着亿万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正逐步成为现实;绿色理念正转化为绿色机制,老百姓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普遍增加了获得感。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真刀真枪、大刀阔斧,突破了一些过去认为不可能突破的关口,解决了一些多年来想解决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格局、大脉络日益清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发力,各领域标志性、支柱性改革基本推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不断夯基垒台、积厚成势,又始终面对新的挑战,始终面对更艰巨的任务,始终行进在伟大征程上,永无止境,永不停步。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十集观后感【二】

大型政论电视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十集《人民的获得感》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14年时说:“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范文写作 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40年前,当时人们呼吁改革,是只要改就行;现在民众要求的改革,是必得好才行。所谓的好,就是老百姓期盼着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改革,就是不断为人民群众奉上看得见、摸得着的各种实惠,目的是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获得感。

人民的获得感是改革的着力点与落脚点,也是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最大公约数。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当下,必须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注重关心生活困难的群众。把事关民生的民心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心之忧。

改革是为了人民,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小编 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就是要分好“蛋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实现了强国富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上下有口皆碑。但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蛋糕”并没有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在医疗卫生、教育招生、社会保障、就业创业、公共文化服务等与民心息息相关的领域,不同群体间的差别仍然很大。

我国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要想在各方面迅速拉平,很困难。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精准扶贫等一系列大决策、大战略,就是为了确保公平制定了一系列坚实管用的顶层设计。国务院的每年一号文件,都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高于GDp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五年来,人民的获得感明显增强。“工资涨了,药价降了,火车更快了”……供给侧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两孩政策落地,全面推行河长制,精准扶贫……一件又一件的民生大事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审议中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落实。

将改革进行到底,无论是40年前的改革初期,还是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其最大的公约数都是为人民创造更多的获得感。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十集观后感【三】

病有所医。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2009年起步,到2013年建立起了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基本医疗保障网。这张网越织越密,今年已经覆盖了13亿人。2015年,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提高了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目前,我国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3亿,参保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

老有所养。一个国家对待老人的态度,体现着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关系2亿多老年人口特别是40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晚年幸福,也关系他们子女工作生活,是涉及人民生活质量的大事。2016年10月11日,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决定降低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提升居家社区和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养老服务市场的大门被彻底打开。目前,机关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等,一项项关系到亿万老年人福祉的改革,都在坚定而审慎地推行。

住有所居。中国人讲究“安居乐业”,居不安则心不定。在解决老百姓住房问题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至关重要。以政府为主满足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逐步建立。

户籍改革。2014年6月,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构建新型户籍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提速。新型城镇化建设有了更深刻的内涵――不是让农民简单地进城,而是要真正共享城市公共服务。近年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

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和居住证暂行条例“双落地”,城乡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数量明显增加,在异地他乡城市工作、生活的常住人口有了更多“归属感”《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十集《人民的获得感》观后感、观后感。

文化服务。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大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部署,各地以标准化、均等化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不仅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还初步建成了包括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让人民更有“获得感”,改革才能改到人民的心坎里。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多少个日日夜夜,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心系百姓,夙兴夜寐,只为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在经济下行寒意阵阵之时,民生改善却从未停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在不断增强。瞩望未来,一幅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好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十集人民的获得感观后感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十集人民的获得感观后感

(篇一)

人民的获得感,实际上就是对党和政府工作实效的检验,就是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的精神动力。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高瞻远瞩、直面难题、勇于担当,带领全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征程。伴随着生动的改革实践,涌现了不少热词。这样词语源于实践,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成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今天起,“思想汇”推出“关键词读懂这五年”专栏,从那些脍炙人口的词语入手,看看其背后的理念嬗变和理论创新,从而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五年之变。

7月26日,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播出最后一集《人民的获得感》。近两年来,从中央文件到主流媒体、从理论讲堂到百姓日常,“获得感”迅速并持续成为社会大众最为关注的热词之一,也成为各项改革举措成效的最终评价标准。

“获得感”作为一种对现实生活满意度的评价方式,应该能精准反映每一个人“获得”的客观情况。“获得”是获得感的来源和根基,有了“获得”才有获得感,“获得”越多越有获得感。“获得感”就是被给予的自我满足感、成就感和愉悦感。获得与获得感之间应该具有内在统一性。但现实生活中,应然不等于实然。有了获得,未必天然产生获得感,“生在福中不知福”正说明事实与价值、客观存在与自我意识之间的距离。只有在获得的基础上强化自我意识,从事实走向价值,才能实现获得与获得感的统一,领会得失之间的合理辩证法。

什么是获得

获得,首先与需要相关。而需要丰富多样,层次也各有不同。有人需要万众瞩目的舞台,有人则需要安静地和家人柴米油盐,当然还有人需要物质和精神混杂在一起的那种细雨无声的滋润。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大致不错,在满足温饱需求的基础上,较高层次的归属和爱、自尊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会上升。与需求层次相对应,人的获得也是多样、多层次的,不仅包括物质方面有形的获得,也包括精神与价值等方面无形的获得,且获得的数量和程度多样,质量和水平各异。

获得,与期待有所获得的具体的人有关。有的获得,完全是个体私有性的,比如甄子丹对咏春拳的领悟、古龙对武侠心理描写的笔底微澜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的良药也许是别人的苦酒。有的获得则体现为社会群体的共享和分有。比如二孩政策,比如农村医保,它们一定会对具体个体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但不会简单地等同于每一个人的平均所得。

获得,与时效有关。作为不同于物理事实的事实,既有当下的获得,也有预期性的获得。不仅仅指得到一个现成的结果,更往往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所谓“一直在路上,才能与神圣相逢”,说的也许就是带有阶段和过程的那种预期性获得。比如,加薪是眼前的,短期内就可得,而分配制度的深化改革则是指向未来的、预期性的获得。年终绩效奖励,可能就是一次性的获得,而生态环境的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利在长远的获得。

获得,还与途径和方式有关。辛勤劳动,苦干加巧干,直接获得相应成果;全社会分工协作,为他人服务的同时自我服务,可分享间接的获得,比如国土安全等公共产品。

产生获得感取决于哪些因素

获得感,正是对获得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是一种积极性、肯定性、正当性的评价。获得感不是个人“画饼充饥”的主观臆想、虚幻满足,更非他人恩赐的产物,而是获得这一事实及其特性的主观表达和积极反应。获得感既表现为人的物质方面需求得到实现后的满足感、安全感、享受感,也表现为精神与价值方面的尊重感、认同感与成就感;既表现为个体获得的独特感受,也呈现为社会群体共有的文化生态;既来自于当下的实实在在的受益,也出自对未来的美好预期。

获得感作为对获得的主观认识活动,首先是一种自我感觉、主观感受,进而深化为对获得的客观肯定与价值评价,表现为主观评价与客观价值的统一。获得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被给予、被植入的结果,而是主客观多种因素不断叠加、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的需求、愿望等内在尺度,与需求之满足和愿望实现等外在表现的统一,是人的主观感受性与客观实在性的统一。所以,主体的获得感只能得自于对获得的内在感受、内化提升。由感觉到认知、感悟,是一个主观自我感受的建构过程,是一个从客观事实向主观评价的转化过程。

没有获得的客观事实,就不可能有获得感。反之,如果缺乏主观感受的必要能力、条件,即使有了获得,也不一定就有获得感。从获得到获得感是一个内化、转化、提升的过程,需要主体自觉参与其中。

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深刻变化与现代转型,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文化需要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满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广大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但无庸讳言,也出现了“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等矛盾现象,不同社会群体在获得与获得感之间的脱节和矛盾时有显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需求的满足不能适应人们需求的层次提升和急剧变化。从发展趋势看,当前人民群众对获得的要求、层次不断提高,单一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对更高层次的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有新的期待。也因此,物质需求满足所带来的获得感及其边际效用会逐步递减,精神与价值方面的尊重感、成就感、认同感、归属感等会越来越成为获得感的主要内涵。与此同时,人们的需求取向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对转化为获得感的条件也提出新的要求。

另一方面,扭曲的获得观严重影响获得感的取得。少数人在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刺激下,对获得的理解出现扭曲乃至迷失,丧失了正常的判断标准与合理的价值目标,追求享受,放纵私欲,生活奢侈,精神颓废,投机取巧,好逸恶劳,盲目攀比等不一而足。扭曲的获得观之下,欲壑难填,即使再多的获得,也以为当然,不会生成获得感。而社会上的一些不公正现象还会消解获得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群体利益分化加剧,社会财富的获得与分配的不均有所凸显,贫富差距、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凡此种种都会严重消解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获得感。

获得如何转化为获得感

满足人民的需要,为人民大众谋福利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的获得感,实际上就是对党和政府工作实效的检验,就是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的精神动力。为此,我们要创造有利、有效条件,积极促进从实际的获得向实在的获得感的转化。

从现实来看,获得向获得感的转化及其实现程度,既取决于现实社会发展的水平,也取决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相融合的程度与方式。因此,首先,要深入具体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及其变化特点,有针对性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及时了解人民群众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把握当今社会背景下人民群众普遍的社会心理状况,认识与遵循人民群众需求的规律,既要破解群众当下面临的急、难、愁问题,也要关注影响社会长治久安的问题;既要攻克住房、医疗、教育等群众普遍性迫切需求的难点,也要注重解决不同群体及个体的特殊性难题。

其次,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使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在实践中体验获得感。人民既是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也是发展成果的得益主体。应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在参与各种类型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感受自身的主人翁地位,真正认识清楚——获得,不是谁的赐予,不是等着天上掉馅饼,而是全靠我们自己艰苦奋斗、顽强打拼、创新创造——进而增强热爱劳动的认同感、尊重感与成就感。

再次,要持续推进政府公共信息的公开、透明,帮助人们不仅了解自己的获得,也知晓社会的获得;不仅知道本群体获得的水平、程度,也可以体会不同地域、不同群体获得的水平、程度;既倡导获得的公平不是指每个人的同时获得、同等获得、同量获得,又展示社会获得的正当性、公正性与合理性。

最后,要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的引导作用,说明讲清改革举措的含金量、社会政策的增益性、发展成果的社会效益、建设项目的有益功能、公共产品的共享价值,引导人民群众确立合情合理的获得感。要通过各种媒介、多种形式与途径的宣传、推广,充分展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以及人民群众普遍获得的事实,促进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获得感的内涵与合理性限度。同时,态度鲜明地批评和反对扭曲的获得观,尤其要通过具体案例剖析,以事实说明获得的差异性,追问获得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帮助人们从获得的公正性增进获得感。

从根本上说,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获得和清晰的获得感。我们党秉持“五大发展理念”,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为前进方向,为增进中国人民持久的、长远的获得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当然,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建构自觉的主体意识,对获得的评价尺度更要合理对待。

(篇二)

人民的获得感,才是改革的温度计改革开放的提出开创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漫长的39个年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令人自豪的辉煌成就。将改革进行到底,充分体现了国家发展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尊重人民意愿、紧附人民智慧、尽力满足人民“获得感”的情怀,也诠释了永恒不变的价值体现。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在于人民的认可度,只有人民点头称赞,改革的温度才会持续升温。

人民之所盼,改革之所应。人民是国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骨架,也是基石。而人民的期许和愿望,如同建筑物的灵魂,改革发展的方向,就是建筑物对外表达的含义所在。人民所关心关注的热点,往往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坚决要啃下的“硬骨头”、必须要趟过的“深水区”。人民最关注的莫过于老了谁来养、病了谁来管、全家住在哪、能挣多少钱这些民生问题,而在旧体制下,这些问题的解决在人民看来就会显得束手束尾。要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就必须改变现有的体制机制,抛开现实利益,调整利益格局。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发展、推进改革,让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政策正在改变,新政策的颁布让事情变得方便快捷有成效,能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大幅度地提升了人民的“获得感”,也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人民之所呼,改革之所应”的愿望,形成了人民拥护政府,政府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

提高满足人民需求的能力。《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十二条指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一方面需要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精神要求。要本着以啃硬骨头、涉险滩、破瓶颈,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的原则,解决深层次矛盾。另一方面需要理顺政府与群众的关系,适当转变职能。增加财政投入,千方百计保障民生支出,前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获得感和满意度;坚持简政放权策略,利用好社会力量,通过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等途径,增强公众参与意识,激发经济社会活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形成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的合力。

为改革发展持续控温。每年的“两会”都会成为年初最热闹的话题,人民群众希望把涉及到自身的问题带到“两会”上,让国家领导看得到、听得见这些需求,从而出台相关政策努力解决这些社会共同问题。这其中,近年来持续高温的热门话题有反腐倡廉、食品安全、看病就医、社保养老、就业问题以及住房问题。这些热点问题的提出直接反映出了社会尖端矛盾所在,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所在,而热点问题的解决好坏直接影响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以解决民生问题的劲头之热,持续为改革增温,此消彼长,一举两得。人民的期望就是改革的动力,人民的愿望就是改革的方向,只有努力提高满足人民需要的能力,准确把握民心所向,高瞻远瞩、直面难题、勇于担当,才能带领全体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非凡历程

十集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十集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坚持纪严与法

《将改革进行到底》是由中宣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指导拍摄的十集电视政论专题片,该片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全景式、权威性的梳理总结,既体现了较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讲述了人民群众身边生动的改革故事,深入阐释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2014年1月22日召开的首次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会议决定,在六个分领域小组中,将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单列一组。将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专设一个小组,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充分体现了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机关持续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调整内设机构,清理参加的各类议事协调机构,把更多的力量聚焦到监督执纪问责的主业上。从查处的一些腐败案件来看,领导干部凡是违法的,往往都是先破了纪,因此必须坚持纪严于法。就像河南兰考县护林员魏善民说的那样:一棵树上的一小枝,如果它生虫了,你必须得剪掉它。不剪掉它的话,整个这个树林慢慢传染,一传染就不行了,这个树林就毁了。我们就是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如果党员干部这“一小枝”生虫了,我们及时发现、及时提醒、及时纠正,那么我们各级党组织这颗大树就不会被传染,我们党这片树林就会更加健康茂盛。

在全面从严治党这个鲜明的主题下,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制定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修订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坚定了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我们党要切实增强纪检监察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深刻领会党中央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的决心和意志,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扎扎实实做好当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十集心得体会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十集心得体会》的文章,感觉写的不错,把错别字改掉了,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 |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进行到底》第十集”,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文章在小编心得体会栏目,希望您关注与阅读。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十集心得体会【一】

7月26日晚,央视一套播出大型政论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的第十集“的感”。

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人民”二字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90多年栉风沐雨,持之以恒,坚定地践行。当中国踏入新的改革时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一场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大变革。

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我们在抓扶贫的时候,切忌喊大,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成为新阶段扶贫改革最鲜明、最重要的特征,是带有方向性意义的重大改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小编 ,党中央发出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并明确指出,“脱贫攻坚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开展了县以下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居住证制度、城乡住户收支调查一体化制度等专项改革。

户改实际上是十八大以来,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中最重要的一次改革。它涉及到大概2.8亿的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要解决他们的公共服务问题,使他们能把根扎在城市,又能解决城市的各种消费需求,来带动城市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改革。改革,如果说是公安在户籍上做改革,那是很方便的事情,但是由于户口背后负载着太多的利益,关系到众多的领域,它就需要配套改革。这是总书记、党中央在亲自抓的,如果仅仅是靠公安部门是推不动的。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寄托着生存和希望。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人民渴望得到全面的发展,对美好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追求,要活出高质量,活出精气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共享作为新发展理念之一,最全面的写作网站 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知易行难。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百姓高度关切,热点难点频出:学前教育的“入园难、入园贵”,义务教育的“择校热”,中小学课外负担过重、中项目过多等等。利益盘根错节,矛盾积蓄已久,改革迫在眉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改革推公平、以改革提质量成为共识。改革贯穿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个领域,着力建立起现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小学到中学、职业学校、大学,全国太多校园里留下过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教育改革正在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领域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创新宏观调控的方式,把就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紧密地结合,实现良性互动,特别是把就业目标任务的完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给就业形势带来深刻影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支持与服务,积极构建覆盖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工作生活全过程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随着改革的深入,一条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新路径,逐渐明朗起来。

中国人讲究“安居乐业”,居不安则心不定。在解决老百姓住房问题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至关重要。以政府为主满足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逐步建立。提供最新和免费范文模板参考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2009年起步,到2013年建立起了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基本医疗保障网。这张网越织越密,今年已经覆盖了13亿人。2015年,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提高了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一个国家对待健康的态度,体现着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一个国家对待老人的态度,体现着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并践行“人民立场”这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架起了民生领域改革的四梁八柱,这也是支撑起每一个中国人美好生活的四梁八柱。一个个普通中国人、中国家庭的生活变化,共同绘就了国家文明进步的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的结构之变深刻、生动,创造了更多就业,增加了更多更稳定的收入;党的领导、各种日常写作指导,教您怎样写范文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更加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人民群众参与中国社会民主政治的热情得到有序释放;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文艺精品、文化基本公共服务,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感染着、凝聚着亿万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正逐步成为现实;绿色理念正转化为绿色机制,老百姓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普遍增加了获得感。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真刀真枪、大刀阔斧,突破了一些过去认为不可能突破的关口,解决了一些多年来想解决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格局、大脉络日益清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发力,各领域标志性、支柱性改革基本推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不断夯基垒台、积厚成势,又始终面对新的挑战,始终面对更艰巨的任务,始终行进在伟大征程上,永无止境,永不停步。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十集心得体会【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多次强调“获得感”。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他首次提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此后更将“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上升为改革成效的标准之一。在地方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范文写作 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些理念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目标指向,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最佳注解。

准确把握“获得感”的内涵和理念追求。“获得感”首先有别于以往单纯的改善民生,后者只是一种单向度的还利于民,而前者除了强调让百姓拥有更多的 “获得”之外,实际还包含着政府要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为人民群众培育更多新的消费增长点等内容,比如加大投入提高教育水平,让适龄人群得到更好的教育,既拓宽了劳动者价值实现空间,也可以同时为国家提供更丰厚的人力资本,使创新驱动成为可能。也就是说,“获得感”就国家与个人层面同时包含着“给”与“得”的辩证法,是一种共享。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改变那种单纯“给予”,或者期求立见回报的急功近利心态。

其次,“获得感”也不完全等同于物质层面的得到感。当然,“获得”离不开实实在在的“得到”,写作网,教您怎样写范文 但这只是“获得感”的第一要义而非唯一要义,除了看得见的物质层面的“得到”,“获得感”同时还包括虽然看不见但却可以感受到的精神情感层面的含义,比如人民群众住房无忧,教育公平,医疗、养老、失业保障,收入差距缩小,自由、平等感不断加强,每个人都有价值实现的追求与梦想等等,这种获得感一般来说更容易转化为幸福感。总之“获得感”一词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平实的语言风格和平易的工作作风,使人民群众得到的改革红利拥有了可以测度和衡量的指标,更加体贴民意和民生。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既是党的根本宗旨的要求,也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体现。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标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活得更体面更有尊严。随着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推进,我国改革也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因此必须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落实“四个全面”重大战略部署,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可以说,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提出和阐述了包括“中国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等在内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的重大思想,体现了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务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

要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必须正确处理好做大与分好“”的辩证关系。做“蛋糕”指的是创造社会财富,是前提和基础;分“蛋糕”则是如何分配社会财富,涉及到公平与公正。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只关注生产关系的调整,只在分“蛋糕”上下功夫,不患寡而患不均,结果导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贫穷。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努力把“蛋糕”做大。截至2016年底,GDp突破74.4万亿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力迅速增强,人民摆脱贫困,开始走向富裕,可是贫富差距也拉大了,如何分“蛋糕”又成为新问题。做“蛋糕”与分“蛋糕”的本质实际就是效率和公平问题,是增长和分配的问题,是在二者之间求得令人满意的平衡点,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一个关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战略问题。发展是硬,只有把“蛋糕”不断做大,才能进一步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居住与生存环境,否则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就会成为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做大“蛋糕”意味着重视经济总量的增加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尊重“按要素贡献分配”原则,承认因个人的要素禀赋差异导致的社会收入差距。分好“蛋糕”则可以为做出更大的“蛋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持久不竭的发展动力。分好“蛋糕”强调的是公平公正,否则收入差距过大导致社会矛盾日益积累,危及社会和谐稳定,破坏经济增长的有利环境。分不好“蛋糕”最终会成为做大“蛋糕”的严重障碍,甚至使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毁于一旦,到头来导致人民重归贫穷。

做“蛋糕”与分“蛋糕”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有时做“蛋糕”成为主导,有时分“蛋糕”成为重点,这既不意味着“做”与“分”的对立,也不说明二者孰重孰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注重效率,努力把“蛋糕”做大,社会才能进步;强调公平,认真分好“蛋糕”,社会才能和谐。没有经济的持续增长,就没有“蛋糕”可分或者只能分小小的“蛋糕”,导致共同贫穷;没有合理分配,人们没有积极性,“蛋糕”也无法真正做大。因此,必须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努力分好“蛋糕”,才能保证人们有更高的生产积极性。

要想把“蛋糕”继续做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我国经济必须保持适度增长,否则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国防安全等都将失去实力的支撑。但在经济总量已经取得较大增长的基点上,继续把“蛋糕”做大实属不易,难就难在绝对不能继续牺牲资源环境,不顾市场需求,盲目大干快上了。保持稳中求进、平稳增长只能从转变发展方式找出路,从调整结构找动力,靠全面深化改革释放红利。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不可能自然归于平衡,分配不公不可能自行调整,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主动调配。我们既不能以放弃经济增长为代价片面追求收入分配绝对均等化,更不能以继续拉大收入分配差距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快速增长。收入分配的旧秩序和潜规则相当顽固,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坚决打破少数人维护的既得利益格局。作为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收入分配改革动的是真金白银,改的是切身利益。加速让百姓钱袋子鼓起来,必须扎实深化改革,知难而进。这考验着各级政府对“共享”理念的践行程度,更取决于其为民谋利的决心和勇气,要在“提低”“扩中”“限高”等具体政策推进中敢于动真格,勇于冲破利益藩篱。

要想分好“蛋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需要继续重拳反腐,把“老虎苍蝇”打下去。民众对于公平的诉求,不仅体现在钱袋子上,还体现在对于公权力的关注上。要想分好“蛋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需要加大反腐力度,做到猛药去疴、重典治乱。

要想分好“蛋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需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把握和推进共享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中的“共享”发展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其中,经济建设是共享发展的基础,政治建设是共享发展的保障,文化建设是共享发展的导引,社会建设是共享发展的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是共享发展的条件。只有将共享发展贯穿于五大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才能实现更加有效的共享发展。除了关注钱袋子和反腐倡廉建设,其他诸如医疗、养老、教育、就业、食药品安全、环境生态等民生福祉,也成为人民群众增加获得感的普遍诉求。人们期待国家尽快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真正实现“学有优教、劳有高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十集心得体会【三】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十集《人民的获得感》中,精准扶贫、教育公平、医疗资源、食药安全、养老服务、社会治安等一系列改革的关键词直扣百姓心弦《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十集《人民的获得感》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领域的改革全面铺开,一幅促进13亿人全面发展、走向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正在徐徐展开。《将改革进行到底》以《人民的获得感》为主题收官,意义深远,体现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的“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深意。聚焦健康,聚焦医疗,深化医改的动力,也正是为了提升人民的健康获得感。

好上学、上好学是老百姓心之所向,可以说教育是最基础的民生工作,也是老百姓最切实的获得感。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阳光招生政策让更多学生更加公平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有些地区的农村位于边远山区,村出大山只有一两条路。以前村民就是种点田、砍点竹子,到处都是泥巴房子,基础设施少得可怜。自从中央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很多贫困的小村庄变了样儿,村民们的获得感也随之大大提升。很多扶贫干部和农村群众都深刻感受到扶贫带来的改变和幸福感。很多盛产优质农产品的小乡村,通过引进农业开发公司、成立专业合作社等途径,让土特产品牌名声在外。很多贫困地区的农村被确定为建设扶贫定点村以后,修路建桥、异地搬迁、发展产业……几年过去,昔日的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功摘下了“贫困帽。

“这是一场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大变革。13亿人,既期待更好地生存,又期待更好地发展。”专题片中的这句话,让在基层工作的党员干部们深受感动。更好地生存就是获得感,近年来,农村环境大变样,设施越来越齐全,生活越来越便利,群众热切期盼的问题一件件的得到解决,民生幸福指数得到大大的提升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十集心得体会【四】

7月26日晚,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涌洞乡楠木村村民杨胜友一家收看了《人民的获得感》。看后杨胜友感慨地说:“我家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这都多亏了村里找准了扶贫路子,大力发展乡村。我现在开办农家乐当了老板,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未来肯定还会更好!”

杨胜友告诉记者,楠木村以前就是一个落后的小村庄,交通十分不便,给产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杨胜友和妻子到福建当起了建筑工。

2014年初,杨胜友回家过年,他惊讶地发现,从附近场镇到他家的泥石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村里的环境也变好了。“村干部告诉我,村里要发展乡村旅游,开办农家乐的农户每家还能领到1.2万元补贴,他们鼓励我也回村里发展。”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杨胜友向亲戚朋友借了3万多元,将自家的房子进行了改造。当年8月,他家的农家乐便正式开业了。

“我们山里凉快,夏季生意很好,平均每天能接待游客60人左右。”杨胜友说,“去年我赚了近10万元,以前我们夫妻在外面打工一年也赚不到5万元,收入翻了一番。”

杨胜友告诉记者,随着村里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好多在外打工的村民都纷纷回村,准备开办农家乐。“我家的农家乐目前主要做餐饮,还没有住宿,下一步我准备增加客房,进一步提高接待能力,争取今年收入再上个台阶。”说起对未来的规划,杨胜友笑得合不拢嘴。

十集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十集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近日,十集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已全部播出。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将改革进行到底?看完十集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大家都明白了。“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大家一定记得2012年11月25日北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全世界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90多年栉风沐雨,持之以恒,坚定地践行。

怎样才能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不断把“蛋糕”做大,把不断做好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共享作为新发展理念之一,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新的改革,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发力,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格局、大脉络日益清晰。“当中国踏入新的改革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将改革进行到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改革的决心是如此的坚定!

改革永远在路上,因为在前行地路上,“始终面对新的挑战,始终面对更艰巨的任务,始终行进在伟大征程上,永无止境,永不停步。”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十集结束语的那段话讲的好:“我们坚信,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经受住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考验,一定能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将改革进行到底10集观后感


将改革进行到底10集观后感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近日,大型改革纪录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央视热播,大瑞铁路项目部紧跟潮流,定时收看相关剧集。截止到25日,纪录片已经播出了八集,其中涉及了为什么要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政治改革,司法改革等六个方向的内容。观看学习后,我深刻认识到了这场改革的价值和必要性,由此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1、为什么要改革

作为整部纪录片的开篇,第一集名为《时代之问》,我们为什么要改革?这既是新时代向我们发出的问题,也是新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要求。虽然说穷则思变,但是在我看来,富,也要思变。时代在进步,无论是个人、集体,或者国家,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必将会被淘汰。1949年新年,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发表新年贺词,名为《将革命进行到底》,表现出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坚定决心。现如今,改革到了“刀刀见肉”的关键时期,改革能不能成功在此一举。

2、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如今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如此大的体量背后,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这些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生产成本大,能耗高,污染高,生产的产品质量不高,大多以量取胜。在日益发展的今天,人民需求在提高,要求也在提高,面对中国每年万亿元的境外消费,中国企业应当谋求改革,找回流失客户。政府要做的,是简政放权,不能有了一点“既得利益”就失去改革的动力。在企业方面,坚持公有制为主题的基础上,平等的保护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逐步完成产业转型升级,让科技密集型企业带动经济新发展。

3、政治体制改革

视频中一针见血,指出了改革前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运行中出的一些问题,有人民代表脱离民众、人民代表大会流于形式等问题。改革后,加强了基层人大代表与人民的交流,创立专题询问制度保障人大的监督作用,积极引导人大代表行使职权。中国建国不到70年,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实行了坚持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相互监督,才能相互进步。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但也离不开各民主党派的积极努力。改革就是要团结各方,继续探索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

4、司法体制改革

法律的正义分为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两种正义的核心之一,是要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在过去的案件中,法官的审判权有很多限制,审理案件却不能判决案件,行政领导干预具体案件,审判程序不够公开透明,因此审判结果很难得到人民的认可。此次改革,以审判为中心,保障司法公平公开,推进法院员额制和责任终生制,倒逼公正保障公平。而改革的最终目的,正是“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5、文化体制改革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文化在历史中不断发展,延续至今从未中断。近年来在网络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西方仍然利用网络对很多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很多阿拉伯国家相继发生颜色革命,国家陷入战争和冲突,停止了前进。同样的,对中国的文化渗透也从未停止,由此也诞生了一些唯西方马首是瞻的论调,他们认为中国文化都是糟粕,传统文化一文不值,向往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质疑。此次改革要求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是经历过历史考验的,外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有的甚至还停留在冷战时期,把中国妖魔化。为此,中国文化必须迈开步子,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我们。国有文化企业要与时俱进,学习新的宣传手法,保住宣传阵地;公民个人要不断学习,养成读书思考的习惯;政府要打造优秀的文化环境,弘扬优秀品质,树立英雄人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6、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过去我们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对自然环境破坏极大。大城市一到冬季,雾霾变成了家常便饭,工厂的污水随意排放,把河里的鱼虾杀的片甲不留。人民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致力于环境保护改革,要求改变过去唯GDp论英雄的状况,加入了生态文明的考核标准,对屡教不改的高污染企业进行整改,推动出台了多部环境保护的相关法案,严格问责,从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治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

7、军事体制改革

过去中国一直是一个陆军强国,海军弱国。近年来随着国力提升,海外贸易不断增多,就急需建立强大的海军来保护国民的利益。在制度上,人民军队精简编制,裁撤机构,全面禁止部队提供有偿服务,严查腐败,先后揪出了徐才厚、郭伯雄两位大老虎,精神建设上,重塑军魂,要求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近几年,改革的成就十分明显,海军方面,索马里海域反海盗;东海南海常态化巡逻;辽宁舰,055型驱逐舰下水。空军方面,歼20、歼15服役,运20成功试飞。与此同时,注重部队院校对人才的培养,为部队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人民军队跨出了石破天惊的一大步。转型重塑三军焕然一新,放眼世界谋发展和平。与强国梦共铸民族伟业,和强军梦铁心同行,改革未有穷期,强军正在路上。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将改革进行到底,是伟大的历史抉择,是坚持不懈的历史接力,需要攻坚克难的信心。历史在进步,国家在进步,社会在进步,这一切进步的动力,就是要自我改革,谋求发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求进步的国家没有发展,不求进步的民族没有未来,每个人都要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谋求进步。作为共产党员,更要保持革命热情,从身边的每一处微小的事情做起,将改革进行到底。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7月17日,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开播,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该政论片是迄今为止,首次对全面深化改革全景式、权威性的梳理总结进行报道,不仅彰显出强烈历史使命感,而且形象解读了改革的新理念。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有“深水区”的利益之惑,更有“无人区”的创新之难,需要大胆试、大胆闯,才能走出具有中国原创性的新路。

当前,深化改革的春风早已拂过大江南北,改革的果实早已为亿万百姓共享,基层干部要组织广大基层党员群众追忆改革的“昨天”,极力避免窘境。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也无法一劳永逸。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是大势所趋,作为党员干部,为了中华民族近代以为最伟大的梦想――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尽责担当回答时代之问。必须要尽责担当,啃最硬的骨头。蓄势待发,才能推动党的建设走上新征程。

将改革进行到底,要有思想共识,更要突出凝聚力。作为一个人口超过13亿的大国执政的大党,没有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的思想共识,就难以跨过改革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更难打破改革涉及到的各种利益藩篱。作为党员干部要有坚硬的“牙齿”,敢于啃下改革中的“硬骨头”,牢固树立敢为人先的进取意识,带头解放思想推动工作发展,结合改革的实际要有敢下深水、敢涉险滩的闯劲,积极探索改革方法,不断完善改革内容。

将改革进行到底,要有直面问题、更要创新的勇气。改革就是把问题意识铭记在心。行得越深,遇到的暗礁越多越险,但越是这样,越要聚精会神、瞄准方向、奋力向前。对于改革本身而言,最容易发力见效的点是“最短的板”,最容易失利露怯的也是“最短的板”。所以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要直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有承认错误的勇气,能够知错能改,及时破除改革中的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善于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创新性推动各项改革工作,破除利益藩篱,推进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使得全面深化改革迈出重大步伐。

将改革进行到底,要学会走上坡路,更要行逆水船。改革越深入,各种矛盾问题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继续改下去就越难;触碰到的利益阻力就越多 只有锲而不舍地前进,越是遇到阻力越敢上,作为基层干部要有这么一股子““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的决心越是遇到难题越兴奋,要有破解矛盾的核心,逮住破题的要害。需要攻坚克难的信心,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更希望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并将人民的力量集聚起来为人民造福于“明天”。因有礁石之碍,才能激发浪花之力,才能绘制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图景。

这部纪录片紧扣时政,符合大众口味,代表了基层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意志。改革从来没有完成时,一直在路上,我们要本着大刀阔斧的决心,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让人民群众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改革所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而我们基层党员干部一定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将改革进行到底,打赢这场改革攻坚战!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最新《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走在前列 当好标杆 勇于担当

做改革的拥护者、执行者和捍卫者

最近热播的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是一部对全面深化改革全景式、权威性梳理和总结的鸿篇巨作,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系统阐述,看后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必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当好标杆。要准确把握职责定位,聚焦主业主责,使正风反腐与改革发展同频共振、同步推进,做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拥护者、执行者和捍卫者,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

一、看齐紧随不犹豫,做全面深化改革的拥护者。

一是形成思想共识。古语云: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作为一个拥有450多万个基层组织、8900多万名成员、在人口超过13亿的大国执政的大党,没有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的思想共识,就难以跨过改革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更难打破改革涉及到的各种利益藩篱。十八大以来,从“从严治党”的政治宣誓到“八项规定”的严厉执行,从思想教育的常态推进到党内法规的有序完善,我们党每一次的改变、每一步的迈进,都饱含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与勇气。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思想上高度看齐,在政治上坚决拥护,在感情上深刻认同,在行动上紧紧跟随。

二是搞好融入融合。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全面深化改革都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莫做“局外人”,更不能当“看客”,而要真正将自己摆进去,切实融入到各项改革之中。作为纪检监察干部,要从根本上解决对全面深化改革认识不清、站位不高、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增强投身和支持改革的思想和行动自觉,以改革的理念、改革的勇气、改革的思路、改革的举措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释放动力活力,扎实推进重点工作任务,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三是提升能力素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日趋繁杂,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泛,违纪违法人员的作案手段也越来越层出不穷。纪检监察干部要牢固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终身学习理念,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和“讲忠诚、守纪律、做标杆”活动,学理论端正人生航向,学法纪明白是非曲直,学业务熟练执纪技能,自觉运用改革思维谋划和推动工作,不断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二、拉高标杆不停步,做全面深化改革的践行者。

一是当“明白人”,当绝对忠诚的标杆。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机关,对党绝对忠诚是对纪检监察干部第一位的政治要求。在全省“一准则一条例一规则”集中学习教育成果交流电视电话会上,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忠诚从来不是挂在嘴边的表态,而是脚踏实地的践行;坚守忠诚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对党忠诚,就要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于党、忠诚于党的改革事业。作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纪检干部,自觉用党章党规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二是当“铁面人”,当坚持原则的标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目前,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必然要触动一些人的“奶酪”,这就需要纪检监察干部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唱黑脸,敢啃硬骨头,面对冷嘲热讽不妥协,面对打击报复不畏惧,对该严查的问题坚决严查下去,该处分的人坚决处分到位,决不搞网开一面、下不为例,决不手下留情、姑息迁就。唯有这样,才能让广大群众看到铲除改革“毒瘤”的希望,不断坚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三是当“干净人”,当严于律己的标杆。欲正人,必先正己。这是对纪检监察干部最基本的要求。带头严明纪律,说话才有底气,干事才有勇气,碰硬才有锐气。要自觉接受党章党规的约束,时刻保持对党纪国法的敬畏,坚决守住底线、不越红线,真正把遵守党章党规作为一种政治责任、行为习惯和自觉追求。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常思公私之道、利害之道、得失之道,不做“两面人”,不搞“小圈子”,保持平常心和感恩心,快乐工作、安心生活,主动接受监督,管好自己、管好亲属、管好身边工作人员,干净正派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三、勇于担当不懈怠,做全面深化改革的捍卫者。

一是在持续深化“三转”上下真功。扎实推进各级纪委机关内设机构改革,积极探索将执纪监督和执纪审查部门职责分开,使执纪监督、执纪审查、案件审理各环节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对纪委议事协调机构进行再清理再规范,指导基层把履行监督职能切实转变到“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上来。继续清理和规范职责分工,纪检监察干部不得分管纪检监察业务以外的其他工作,以便更好地聚焦主业主责。

二是在推进体制改革上见真章。推进派驻监督全覆盖,按照中央纪委关于加强派驻机构改革的指示精神,立足内部挖潜,盘活资源,理顺体制,落实人员、编制等要求,确保尽快实现市、县两级纪委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监督全覆盖工作。按照中央部署,密切关注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情况,统一思想、提前谋划,做好制定工作方案和组织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强化巡察监督,坚持政治巡察定位,创新巡察方式,紧紧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扎实开展巡察监督,重点检查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问题。

三是在严格问责查处上动真格。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持续加大纪律审查力度,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行为,从严整治失职渎职、为官不为等问题,为全面深化改革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对在改革中大胆创新而引发的信访举报,查无实据的,及时澄清是非,消除负面影响;对在改革中履职尽责造成的失误或损失,只要不是谋取个人私利、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恰当予以处理,树立宽容对待改革创新者、担当实干者的鲜明导向,为党员干部敢闯敢干、干净干事提供有力保障,坚决做到“支持保护改革者,教育帮助失误者,严肃查处违纪者”。

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也无法一劳永逸。过去五年,全党兴利除弊,党内政治生态为之一新,靠的是改革;未来五年,我们蓄势待发,推动党的建设走上新征程,依然要靠改革。改革,是历史的必然。将改革进行到底,正是时代的最强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为战斗在反腐败一线的纪检人,我们的使命就是为将改革进行到底清障排阻、保驾护航。对此,我们坚定不移,我们矢志不渝。

  网站地图